《国际眼科杂志》中文刊(International Eye Science, IES)是在国际眼科理事会(ICO)及中华眼科学会(COS)的指导和支持下,由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主办的国际性中英文混合版眼科专业学术期刊。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ISSN 1672-5123CN 61-1419/RICO时任主席Profs. NaumannSpiveyTaylorWiedemann先后出任本刊总顾问。中华眼科学会原主任委员张士元教授、荣誉主任委员谢立信院士和亚非眼科学会主席吴乐正教授等为名誉总编。亚非眼科学会亚洲办信息专员/国际眼科杂志社社长胡秀文教授任总编辑,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空军军医大学全军眼科研究所惠延年教授任主编,国际眼科理事会(ICO)前任主席、德国国家科学院和国际眼科科学院(AOI)双院士Prof. Peter Wiedemann任共同主编。中国工程院院士范先群教授、亚太眼科学会原主席王宁利教授、中华眼科学会主任委员姚克教授和候任主任委员孙兴怀教授及陕西省眼科学会名誉主任委员王雨生教授等任副主编。本刊现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医药卫生核心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Q1区期刊及陕西省精品科技期刊和陕西省高校优秀期刊;并被ScopusEmbaseJSTUPDCAICWPRIM等多种国内外权威性检索系统收录。 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编辑出版的2024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发布的统计指标,《国际眼科杂志》(IES)核心影响因子由0.728跃升至1.125,在入选的11种眼科核心期刊中位居第二;核心总被引频次为2806,位居首位;综合评价总分为58.2,位居第二。在2165种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综合评价总分排名为333名,位于前15.38%英文论著栏目为本刊特色栏目,海外论文比连续多年居全国眼科期刊之首。本刊立足中国、面向世界,欢迎各类有关眼科和相关学科及交叉学科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方面的论文并致力于打造一种具有国际化特色的高质量中文眼科学术期刊。

《国际眼科杂志》英文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IJO)为我国第一种被SCI收录的眼科学期刊。JCR2023影响因子为1.9位于眼科学Q2区,5年影响因子1.8CiteScore20232.5本刊入选了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D类项目,并多次被评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 当期目录
  • 优先发表
  • 最新录用
  • 文章排行
  • 过刊浏览
    全选
    显示模式:: |
    2025年第25卷第5期
      专家共识与指南
    • 邵毅,李世迎,颜标

      2025,25(5):689-69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5.01

      Abstract:

      视觉电生理检测已成为眼科临床常用的功能性检查方法之一。小动物视觉电生理是研究小动物视觉系统功能的重要工具,在神经科学和药物研发领域具有广泛应用。指南旨在提供一份小动物视觉电生理规范操作指南,以确保测试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文章重点介绍了不同类型的小动物视觉电生理测试,包括视网膜电反应图(ERG)和视觉诱发电位(VEP),以及它们在不同疾病模型中的应用。随后,对实验动物的选择和准备工作进行了详细描述,包括动物种类、麻醉方法和测试环境的要求。在操作步骤方面,指南强调了正确的电极放置、刺激参数的选择以及信号采集和处理的关键步骤。针对不同动物模型,提供了相应的操作建议,并系统阐述了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案。除了基本操作,指南还关注了测试结果的解释和报告,对不同类型的电生理波形进行了解释。小动物视觉电生理操作规范为研究人员提供了一个全面且详细的操作框架,以确保小动物视觉电生理测试的标准化和可靠性。通过遵循这些指南,研究人员能够更好地利用小动物视觉电生理技术,深入了解视觉系统的功能和异常。

    • Articles in English
    • 陈哲,吴婵,周艳,林诗群,肖星宇,戴荣平

      2025,25(5):698-70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5.02

      Abstract:

      目的:总结10个源自中国典故传统策略在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手术要领,在真实世界中分析这些要领的应用情况。

      方法:回顾性、非对比性、干预性的研究。从10个源自古代中国哲学的传统策略(釜底抽薪、知己知彼、擒贼擒王、围城打援、融会贯通、分而治之、见缝插针、隔山打牛、左右开弓、四两拨千斤)总结并提炼手术要领。选取于2016-01/2024-02在我院行经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除术346例443眼。根据每例患者的具体情况,在手术中灵活组合并使用这些技术要领。根据是否存在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分析这些技术要领的应用频率、有效性和安全性。

      结果:纳入的所有患者共进行了473次手术。结合中国典故传统策略,提炼出10个手术要领。应用这些要领的不同组合,所有玻璃体切除术都进展顺利,除10例11眼外,其余患者均成功剥除增殖膜。而这11眼,应用了第十项技术策略(最小量膜切除法),即只做必要的松解切口,故意保留大部分增殖膜。最终视力较术前改善或稳定(LogMAR视力:术前1.92±0.83 vs 术后1.16±0.85,P<0.01)。术后主要并发症包括早期的前房炎症反应和晶状体的核硬化。玻璃体切除术后复发性玻璃体出血、视网膜脱离和前房积血或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发生几率分别为1.9%(9/473)、3.2%(15/473)、0.4%(2/473)和0.4%(2/473)。其中黄斑区视网膜脱离占1.9%(9/473),再行多次玻璃体切除术。最终,98.9%患眼实现了黄斑区视网膜复位。未复位的5眼均存在严重的增殖膜和继发性硅油下视网膜脱离,其中3眼进行了巩膜外加压术。

      结论:这10个传统策略提炼的技术要领在处理严重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时,绝大部分有效且安全。深入理解了每个典故传统策略的含义,记忆和应用这些要领会相对容易。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灵活应用不同的组合。

    • 实验研究
    • 代彩玲,杨威,王俐梅,戴锦龙,温玉莹,郭健敏

      2025,25(5):706-71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5.03

      Abstract:

      目的:通过玻璃体注射经荧光标记的Y79细胞建立视网膜母细胞瘤BALB/c-nu小鼠模型,并以视网膜母细胞瘤常用化疗药物Melphalan治疗组作为阳性对照,通过荧光成像技术验证,以期为视网膜母细胞瘤治疗靶点或药物的非临床药效评价提供参考。

      方法:BALB/c-nu小鼠玻璃体内注射GFP转染Y79细胞(1.0×107 cell/mL,3 μL)造模,造模27 d根据活体成像荧光值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和不同剂量Melphalan组(1、3、10 μg/eye组),玻璃体单次给药,每天观察眼部症状; 于造模后12、20、29、35、42、48、55、76、83 d对造模眼/给药眼进行裂隙灯检查,造模12、20、27、41、48、55、62、69、76、83 d行活体成像检查; 末次处理摘取眼球、大脑和小脑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

      结果:造模6 d开始,动物眼内可见云状物质,模型对照组小鼠眼云状物后期占据整个眼球,并伴有血管不规则生长; 造模27 d后动物眼均检测到荧光值,随造模时间延长,荧光值持续增加,造模69-83 d,肿瘤荧光值达峰值。组织学检查见模型对照组眼内瘤细胞重度增殖,1例模型动物大脑可见肿瘤细胞。Melphalan 10 μg/eye组在给药后17 d荧光值显著降低; Melphalan 3 μg/eye组给药后59 d荧光值显著抑制,Melphalan组动物脑组织均未见肿瘤细胞。

      结论:BALB/c-nu小鼠玻璃体注射Y79/pCDH-LUC-copGFP细胞后,可观测到明显眼部病变及肿瘤细胞在眼部的增殖。同时,Melphalan干预后肿瘤细胞显著抑制,且呈剂量依赖性,表明视网膜母细胞瘤小鼠模型构建成功。

    • 临床论著
    • 张树军,黄帅,李佳佳,裴松波,李钰泓

      2025,25(5):714-71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5.04

      Abstract:

      目的:探讨基于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观察不同分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RNFL)、视网膜厚度及血流密度变化。

      方法:回顾性分析。选取2023-02/2024-02在我院确诊为DR患者382例382眼,依据分期标准,将患者分为轻度组(121例121眼)、中度组(133例133眼)、重度组(72例72眼)、增生组(56例56眼),比较四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 采用OCTA对所有患者进行扫描收集数据,比较四组患者的RNFL、视网膜厚度以及血流密度。

      结果: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增生组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慢性肾病、随机血糖比较均无差异(均P>0.05); 随着DR分期的加重,病程逐渐延长(P<0.05)。RNFL厚度(上方、下方、颞侧、鼻侧、平均厚度)和视网膜厚度均随DR严重程度增加而显著升高(均P<0.001),中度组与轻度组下方RNFL厚度比较无差异(P>0.05)。视网膜浅层、深层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随DR进展显著降低(均P<0.05),中度组与重度组视网膜浅层血流密度比较无差异(P>0.05)。

      结论:OCTA可精确观察到不同分期DR患者RNFL、视网膜厚度及血流密度的变化,这三者可作为监测DR进展的敏感指标。

    • 董楠楠,魏丽清,陈榆,汪家鹏,林蕾蕾

      2025,25(5):718-72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5.05

      Abstract:

      目的:分析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者全视网膜激光光凝(PRP)治疗前后视网膜结构和功能的变化。

      方法:前瞻性研究。纳入2022-01/2023-05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行PRP治疗的PDR患者98例98眼。在治疗前,完成PRP治疗后1 wk,1、3 mo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查中心视网膜厚度(CRT)、黄斑中心厚度(CMT)、黄斑中心凹脉络膜厚度(SFCT)、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FAZ)、深层血管丛(DVC)血流密度、浅层血管丛(SVC)血流密度。随访过程中1眼行玻璃体切割,2眼不明原因失访,最终95眼完成1 a随访,失访率3%。根据治疗后1 a时视力预后情况分为两组:预后良好组73眼和预后不良组22眼(包括视力残疾9眼和视力回退13眼),比较两组患者PRP治疗前后视网膜结构和功能变化,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视网膜结构和功能对PDR患者PRP治疗的预测价值。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PDR 分期、CRT、CMT、SFCT、DVC血流密度、SVC血流密度比较均有差异(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1 wk,1、3 mo FAZ均较治疗前降低,DVC、SVC血流密度较治疗前均升高(均P<0.05),但两组间治疗后1 wk,1、3 mo FAZ、DVC、SVC血流密度比较均无差异(均P>0.05); 两组治疗后1 wk CRT、CMT、SFCT较治疗前升高(均P<0.05),但组间比较均无差异(均P>0.05); 两组治疗后1、3 mo CRT、CMT、SFCT较治疗后1 wk和治疗前均降低,预后不良组治疗后3 mo CRT、CMT、SFCT均较治疗后1 mo升高,且均高于预后良好组(均P<0.05)。ROC曲线分析,PDR患者治疗后3 mo时CRT、CMT、SFCT单独及联合预测PRP治疗后1 a治疗情况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8、0.781、0.783、0.902,联合预测价值更高(P<0.05)。决策曲线显示PDR患者PRP治疗后3 mo CRT、CMT、SFCT联合检测能提高预测价值。

      结论:PDR患者行PRP治疗后1 wk-1 mo期间是视网膜结构和功能恢复的最佳时刻,治疗后3 mo时采用OCTA测量CRT、CMT、SFCT能预测治疗1 a期间视力预后情况。

    • 冷炫,李杰,区健滨

      2025,25(5):725-73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5.06

      Abstract:

      目的:探讨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RVO-ME)患者房水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与黄斑区微循环的关系。

      方法:选择2022-07/2024-07在本院就诊的RVO-ME患者327例327眼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复发分为未复发组291例291眼,复发组36例36眼。收集临床资料、黄斑区微循环指标、房水MCP-1水平。采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在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后,分析MCP-1对RVO-ME复发的影响。利用立方样条分析黄斑区微循环指标及MCP-1表达水平与RVO-ME复发的剂量-反应关系。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黄斑区微循环指标与MCP-1表达水平的关系,分析不同MCP-1表达水平在不同黄斑区微循环指标下复发的差异。Bootstrap法检验黄斑区微循环指标在MCP-1表达水平和RVO-ME复发中的中介效应。

      结果:复发组患者的ME病程、玻璃体黄斑牵拉(VMT)发生率、纤维膜黄斑前膜(ERM)发生率、最佳矫正视力(BCVA)、视网膜内外层点状强反射(HRF)数量、注射抗VEGF次数及剂量显著高于未复发组(均P<0.05),视网膜外界膜(ELM)完整性、视网膜椭圆体带(EZ)完整性显著低于未复发组(均P<0.05)。复发组患者的黄斑中心厚度(CFT)、黄斑中心凹厚度(CMT)、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SCP)血管密度、深层毛细血管丛(DCP)血管密度和MCP-1均高于未复发组(均P<0.05),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FAZ)低于未复发组(P<0.05)。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调整混杂因素前后,MCP-1是RVO-ME复发的危险因素。黄斑区微循环指标及MCP-1表达水平与RVO-ME复发风险均呈明显的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非线性检验,均P<0.001)。CFT、CMT、SCP和DCP血管密度与MCP-1表达水平均呈正相关(均P<0.05),FAZ与MCP-1表达水平呈负相关(P<0.05)。随着CFT、CMT、SCP和DCP血管密度的增加以及FAZ的减小,MCP-1表达水平随之上升,并且RVO-ME复发风险呈现上升趋势,Q3(>28.47 pg/mL)组MCP-1的比例最高(P<0.05)。黄斑区微循环指标在MCP-1表达水平对RVO-ME复发情况之间发挥中介效应。

      结论:房水中MCP-1水平是RVO-ME复发的危险因素,并且与黄斑区微循环关系密切,黄斑区微循环指标在MCP-1水平与RVO-ME复发之间存在中介效应。

    • 秦桂娟,秦洁,付婷婷,宋邦建

      2025,25(5):734-73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5.07

      Abstract:

      目的:评价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IVR)联合亚阈值微脉冲(STMP)黄激光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研究。选择2022-03/2023-03本院收治的DME患者98例98眼,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49例49眼采用STMP黄激光治疗,研究组49例49眼采用IVR联合STMP黄激光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视网膜新生血管(RNV)渗漏面积、黄斑中心凹旁厚度(PMT)、黄斑中心厚度(FMT)、中心视网膜厚度(CRT)、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FAZ)、采用中文版低视力者生活质量量表(CLVQOL)评估生活质量、并发症发生情况,并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一氧化氮合酶(NOS)、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

      结果:治疗3 mo后,两组患者BCVA均优于治疗前,RNV渗漏面积、PMT、FMT、CRT、FAZ、血清VEGF水平均小于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NOS水平、CLVQOL各维度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均P<0.05),且以上各指标研究组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所有患者均未发生眼部及全身并发症。

      结论:IVR联合STMP黄激光治疗DME,可提高患者视力,减小RNV渗漏面积、PMT、FMT、CRT、FAZ,调节血清NOS、VEGF水平,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且安全性好。

    • 文献综述
    • 孙浩源,王姝丹,张弘

      2025,25(5):739-74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5.08

      Abstract:

      Fuchs角膜内皮营养不良(FECD)是以角膜内皮进行性损害,逐渐发展为角膜内皮失代偿为特征的一种营养不良性疾病,目前的标准疗法即角膜移植手术存在种种限制。最近的研究发现,Rho相关激酶抑制剂可通过调节细胞周期蛋白D和p27信号传导通路促进细胞增殖,激活Rac1蛋白驱动肌动蛋白相关蛋白复合物(ARPC2)增加细胞黏附,调节膜出泡、核崩解和凋亡小体的形成抑制角膜内皮细胞的凋亡,有望治疗FECD。文章主要对Rho相关激酶抑制剂治疗FECD的药理作用、基础研究、临床试验以及不良反应等相关进展进行综述,希望能尽早开发出疗效稳定且副作用少的化合物,为治疗FECD提供新方案。

    • 耿雯,谢华桃,王家松,张明昌

      2025,25(5):743-74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5.09

      Abstract:

      眼表鳞状细胞肿瘤(OSSN)是由角结膜上皮异常增生而形成的一系列病态实体瘤,是成年人最常见的眼表肿瘤之一。近二十年来,对于眼表鳞状细胞肿瘤的治疗逐步从手术治疗向局部药物治疗发生转变。干扰素、5-氟尿嘧啶和丝裂霉素是临床治疗该疾病最常用的局部药物。文章总结了眼表鳞状细胞肿瘤的诊断及各种局部化疗治疗方案,并强调高分辨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HR-OCT)在该疾病诊治中的潜在作用。

    • 牛鹏,吕洋

      2025,25(5):749-75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5.10

      Abstract:

      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治疗白内障的常规方法,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视力和生活质量。术前人工晶状体的个性化选择对手术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的单焦点人工晶状体在提供良好远视力的同时,往往存在中间视力不足的问题,并且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仍需依赖眼镜进行矫正。相比之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虽然能够同时满足不同距离的视力需求,但常伴随光晕和眩光等不良反应,影响患者的视觉体验。近年来,新型单焦点人工晶状体在改善中间视力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且其副作用相对较少。文章旨在综述单焦点人工晶状体的不同类型、光学特性及其临床疗效,以期为眼科医生在选择适合患者的人工晶状体时提供参考依据。

    • 刘菁菁,肖阳艳,华夏

      2025,25(5):754-75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5.11

      Abstract: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自然病程的视力预后不佳,好发于亚洲人群。近年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及其血流成像技术(OCTA)显著提升了其诊断能力,但影像生物标志物存在滞后性,且无法解析血管生成、炎症、遗传因素、细胞外基质(ECM)重塑等分子机制。文章围绕PCV核心病理机制进行相关分子生物标志物研究现状的综述,作为影像生物标志物形态学局限的补充,揭示了PCV的病理机制线索,为精准防控、病情评估、预测治疗反应提供依据。文章提出可通过整合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影像组学等构建“多模态分层诊疗模型”,指导风险分层、动态评估和个体化诊疗,促进PCV精准诊疗体系的建立。

    • 王烽,蓝诚红,刘毅玲,邵毅

      2025,25(5):760-76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5.12

      Abstract: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RMD)是老年人常见的多因素疾病,可能导致不可逆的视力丧失; 然而,ARMD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代谢组学是一种相对较新的“组学”技术,它可以提供有关生物系统中低分子量代谢物的定性和定量信息,从而揭示细胞或组织样品在特定时间点的生理或病理状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代谢功能障碍在ARMD的发展和进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代谢途径失调涉及脂质代谢、核苷酸代谢、氨基酸代谢和能量代谢,这些可能在ARMD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视网膜是人体代谢最活跃的组织之一,因此使用代谢组学技术来测量ARMD的分子变化将进一步增强对发病机制的理解,这将为ARMD的预防和治疗提供重要的见解。文章就代谢组学在ARMD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 潘倩怡,韩晓彤,张佳晴,罗莉霞

      2025,25(5):765-76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5.13

      Abstract:

      远程医疗面临的核心挑战之一在于辅助检查的有效实施。这在眼科领域尤为显著,因为眼科依赖于各类检查设备,而这些设备往往要求操作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视功能检测作为眼科不可或缺的检查项目,是眼病筛查、诊断、疗效评估及随访观察的重要依据。随着移动技术的飞速发展,视功能检查这一传统上需要在临床环境中进行的项目,有了向以患者为中心的家庭环境拓展的可能。这不仅为患者提供了便利,也极大地推动了眼科远程医疗的发展。文章重点探讨了视功能自测工具的开发与准确性、可重复性等验证相关研究,总结了视力、验光、视野、对比敏感度及色觉检查等各项视功能相关数字工具的特点及可靠性,旨在为眼科医生及患者在选择和使用这类工具时提供科学、实用的参考,从而进一步提升眼科远程医疗的效率和效果。

    • 张澳,李诗怡,黄菊,王康,王琳,谢迎宾

      2025,25(5):770-77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5.14

      Abstract: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Phaco+IOL)因切口小、恢复速度快等优点成为白内障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会损伤结膜、角膜等眼表组织,引起局部炎症反应,进而导致术后眼部干涩和不适感。根据研究,患者多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后24 h内出现干眼症状,并在接下来1 wk逐渐加重到达巅峰,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文章旨在全面探讨术前患者身体状况及眼局部情况、术中操作及术后治疗对术后干眼的影响,以期为潜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的干眼患者制定科学有效的预防措施,并为术后干眼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 张炜杰,严宏,张坚

      2025,25(5):775-78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5.15

      Abstract:

      先天性白内障是世界上儿童失明的主要原因,由于其在儿童出生时即造成视力障碍,妨碍了视觉系统的正常发育,对儿童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及时诊断并采取有效和安全的干预措施,特别是在视觉发育的关键期内,变得尤为迫切与重要。手术摘除白内障是治疗的重要手段,其成功与否以及术后患儿的视觉恢复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手术方式的选择,包括手术入路(前入路:角膜/角巩膜缘切口; 后入路:睫状体平坦部)、手术器械(玻璃体切割头切口:20 G、23 G、25 G)。不同的手术入路,直接关系到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且显著影响术后视力恢复。文章综述和分析相关问题,旨在为临床提供参考。

    • 祝悦,张秋阳,曹国凡

      2025,25(5):781-78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5.16

      Abstract:

      青光眼是一种以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死亡为核心病理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常因眼内压(IOP)升高、神经营养因子剥夺、免疫反应、氧化应激以及兴奋毒性等多种机制交互作用引发。由于青光眼患者在早期通常缺乏显著症状,患者往往在出现不可逆性视力损失时才意识到疾病,因此,青光眼的早期诊断显得尤为重要。当前对青光眼的诊断主要依靠IOP升高、特征性视野丢失以及眼底视盘改变,而这些改变通常在严重视力损伤后才发生,因此,寻找RGCs死亡相关生物标志物将为青光眼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支持。文章主要研究内容聚焦于探讨导致RGCs死亡的不同分子机制,并分析这些机制中是否存在潜在的生物标志物,以期为青光眼的早期诊断提供新的思路,并且希望通过检测到各个机制中相关标志物的早期变化情况,推动青光眼的早期干预,从而降低视力损失的风险、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 赵朝阳,李会琳,尚艳峰,孟思思,郝少峰

      2025,25(5):787-79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5.17

      Abstract:

      文章综述了人工智能(AI)在视网膜血管参数分析中的应用及其进展。视网膜血管参数包括血管管径、分形维数、血管弯曲度、分支夹角和血管密度等,是评估视网膜血管网络结构变化的重要指标。这些参数不仅与多种眼科疾病相关,还能反映糖尿病、阿尔茨海默病等全身性疾病的状况。文章详细探讨了AI技术在自动化识别和量化视网膜血管参数方面的优势,尤其是在提高测量效率和准确性方面的贡献,同时AI的应用使得早期检测和监测多种疾病成为可能。此外,文章还讨论了AI在视网膜血管参数分析中面临的挑战,如数据标准化和样本多样性不足等问题,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通过深入分析AI在视网膜血管参数分析中的应用,文章旨在为临床诊断和疾病早期干预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应用前景。

    • 袁航,谢立科,郝晓凤,鞠品

      2025,25(5):792-79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5.18

      Abstract:

      干眼是由多因素引起的慢性眼表疾病,由泪膜不稳定、眼表微环境失衡导致,可伴有眼表炎症和损伤以及神经感觉异常。泪膜不稳定是其的核心特征。黏蛋白是泪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稳定泪膜的作用,其分泌减少以及结构的改变引起干眼的发生发展。细胞质内Ca2+信号是控制外分泌腺分泌水液及酶的关键,Ca2+信号减少可引起干眼。结膜杯状细胞是分泌黏蛋白的主要细胞,可通过激活细胞内PLC-IP3-Ca2+通道、RyRs通道、cAMP信号通路、P2X受体、BLT1和ChemR23受体、胆碱能受体、ALX信号通路等增加Ca2+的含量,加速黏蛋白颗粒的补充,从而减轻干眼症状,Ca2+信号通路可能为治疗干眼的重要靶点。文章对黏蛋白在干眼中的作用及Ca2+信号对结膜杯状细胞的黏蛋白分泌的影响进行综述。

    • 陈洪良,索龙,王乾坤,刘爽

      2025,25(5):797-80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5.19

      Abstract:

      乳酸化修饰是最新发现的一种由乳酸诱导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在组蛋白和非组蛋白的赖氨酸残基的多个位点上均可发生。乳酸化修饰通过影响转录调控、线粒体代谢、免疫炎症等机制参与疾病发生。乳酸化修饰在不同眼科疾病中的作用机制研究也取得许多创新性进展,如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葡萄膜炎、黑色素瘤和近视等。文章就乳酸和乳酸化的联系、乳酸化的调控机制以及乳酸化在不同眼科疾病中的作用展开综述。同时总结了目前的研究局限性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对阐明乳酸化修饰在眼病中的潜在分子机制以及相关疾病的诊断和精准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临床研究
    • 刘丽梅,韩新红,明春秀,张鹏飞,王超

      2025,25(5):802-80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5.20

      Abstract:

      目的:探讨角膜病灶板层切除联合胶原交联手术治疗浅层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纳入2014-01/2023-10来我院行角膜病灶板层切除联合胶原交联手术的浅层真菌性角膜炎患者79例79眼。入院后常规抗真菌药物治疗7 d病情无明显好转或进行性加重。所有患者的角膜病灶最大直径均≤7 mm,最大深度均不超过所在位置50%角膜厚度且剩余健康角膜厚度≥300 μm,随访时间90-112 d。

      结果:纳入79眼中,病灶位于角膜中央区者6眼,旁中央区者61眼,周边区者12眼,其中5眼同时合并前房积脓。79眼均成功实施角膜病灶板层切除联合胶原交联术,76眼(96%)治愈,3眼(4%)失败。治愈眼的角膜上皮愈合时间为3-15 d,其中51眼(67%)在7 d内愈合,24眼(32%)在3 d内愈合。末次随访时76眼治愈患者UCVA、BCVA与术前相比均有差异(P<0.0167)。手术失败3眼中有2眼位于病灶边缘处,再次行角膜病灶板层切除术后痊愈; 1眼位于病灶中央处,改行球结膜瓣遮盖后痊愈。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除病灶处角膜遗留浅层云翳、角膜变薄以外,未见其他并发症。

      结论:角膜病灶板层切除联合胶原交联手术治疗浅层真菌性角膜炎快速、有效,可以作为一种新的治疗选择。

    • 康婧,马壮,马远程

      2025,25(5):808-81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5.21

      Abstract:

      目的:观察角巩膜缘切口超声乳化术治疗白内障的效果。

      方法:前瞻性研究。选择2021-10/2022-12本院收治的84例84眼白内障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42例42眼行上方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术,研究组42例42眼行角巩膜缘切口超声乳化术。比较两组的裸眼视力、散光度、眼表功能、角膜知觉、并发症。

      结果: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裸眼视力组间、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前,术后4、12 wk的裸眼视力呈减小趋势(均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散光度、角膜荧光素染色试验(FLS)评分组间和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4、12 wk的散光度、FLS评分呈先升再降趋势(均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泪膜破裂时间(BUT)比较有差异(均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4、12 wk的BUT呈先降再升趋势(均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Ⅰt)、上方角膜知觉、中央角膜知觉组间、时间比较有差异(均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4、12 wk的SⅠt、上方角膜知觉、中央角膜知觉呈先降再升趋势(均P<0.05)。对照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12%(5/42)与研究组14%(6/42)比较无差异(χ2=0.105,P=0.746)。

      结论:角巩膜缘切口超声乳化术相较于上方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术更能降低对白内障患者裸眼视力、散光度、眼表功能、角膜知觉的不利影响,且并未增加并发症发生。

    • 刘国英,侯江平,吴幻,蒋益

      2025,25(5):813-81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5.22

      Abstract:

      目的:探究2型糖尿病(T2DM)伴干眼(DE)患者血清脂质运载蛋白2(LCN2)、趋化因子样受体1(CMKLR1)、嗜酸细胞趋化因子11(CCL11)表达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方法:前瞻性研究。纳入2022-05/2024-05 我院诊治的T2DM伴DE患者97例194眼为干眼组,并根据干眼程度分为轻度组47例94眼、中度组34例68眼、重度组16例32眼; 另选取T2DM未伴DE患者97例194眼为非干眼组; 同期体检健康志愿者97例194眼为对照组。检测所有参与者血清LCN2和CMKLR1及CCL11水平; Spearman分析血清LCN2和CMKLR1及CCL11水平与T2DM伴DE病情严重程度相关性; 多因素Logistic分析影响T2DM伴DE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因素; 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LCN2和CMKLR1及CCL11水平对T2DM患者伴中重度干眼诊断价值。

      结果:对照组、非干眼组、干眼组血清LCN2和CMKLR1及CCL11水平依次增加(均P<0.05); 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干眼患者血清LCN2和CMKLR1及CCL11水平依次增加(均P<0.05); 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血清LCN2和CMKLR1及CCL11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正相关(rs=0.604、0.591、0.559,均P<0.05); 逐步向前多因素Logistic分析表明泪液分泌试验(SⅠt)、泪膜破裂时间(BUT)及血清LCN2和CMKLR1及CCL11水平是影响T2DM伴DE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因素; ROC曲线表明血清LCN2和CMKLR1及CCL11联合诊断2型糖尿病伴干眼患者严重程度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896,显著大于LCN2和CMKLR1及CCL11单独诊断(Z=2.925、2.704、3.483,P=0.003、0.007、<0.001)。

      结论:T2DM伴DE患者血清LCN2和CMKLR1及CCL11水平升高,与干眼症状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三者联合对中重度DE诊断价值较高。

    • 刘竹涛,韩贝贝,于雯,李娜,张天

      2025,25(5):819-82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5.23

      Abstract:

      目的:分析超广域扫描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UWF-SS-OCTA)技术,在伴或不伴糖尿病肾病(DKD)的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患者的视网膜及脉络膜中央与周边区域血流密度及厚度变化中的临床实用性与价值。

      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2023-06/2024-06期间在我院就诊的糖尿病(DM)患者50例50眼。根据是否伴有DKD和视网膜病变分为NPDR合并DKD组(DKD组,20例20眼)、NPDR不合并DKD组(NDKD组,20例20眼)以及DM无视网膜病变组(即单纯DM患者组,DM组,10例10眼,作为对照)。使用UWF-SS-OCTA自带的3×3九宫格分区模式,将扫描24 mm×20 mm范围内的视网膜及脉络膜分为中央及周边区域,并对参数进行定量分析,探讨DKD对NPDR患者眼部微血管病变的影响。

      结果:脉络膜毛细血管层(CCP)中央及周边血流密度在DM组和DKD组间(t=3.93,P=0.0003; t=3.34,P=0.0016)、NDKD组和DKD组间(t=-3.06,P=0.003; t=-2.55,P=0.013)有差异,在DM组和NDKD组间无差异(t=1.44,P=0.157; t=1.26,P=0.21)。DM组、NDKD组、DKD组的脉络膜中大血管层(MLCV)中央及周边血流密度逐渐降低(F=13.74、19.03,均P<0.0001)。DM组、NDKD组、DKD组的中央及周边脉络膜厚度(CT)逐渐变薄(F=10.72,P=0.0001; F=13.12,P<0.001)。

      结论:CCP、MLCV、CT可作为检测NPDR患者肾功能受损的可视化指标。UWF-SS-OCTA可为DR与DKD联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进一步推动糖尿病眼部微血管病变的无创、精准监测与治疗技术的发展。

    • 许鑫,李青,余鹏

      2025,25(5):826-83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5.24

      Abstract:

      目的:分组研究不同前房深度(ACD)近视患者眼部参数与晶状体厚度(LT)的关系。

      方法:横断面研究。选取2022-05/2024-05在我院屈光科行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近视患者118例236眼。患者术前检查的眼部参数具体包括裸眼视力(UCVA)、主觉验光、最佳矫正视力(BCVA)、非接触式眼内压(IOP)、ACD、水平角膜直径(WTW)、水平沟到沟直径(STSH)、垂直沟到沟直径(STSV)及LT。使用Pentacam测量不含角膜厚度的ACD,并根据ACD不同将近视患者分为浅前房组(2.8 mm≤ACD≤3.2 mm)、中前房组(3.2 mm3.4 mm)3组。比较各组WTW、STSH、STSV及LT的差异,分析不同ACD分组下各参数间的相关性,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LT与各参数的关系。

      结果:中前房组与深前房组间LT比较无差异(P=1.00),浅前房组与中前房组LT比较有差异(P<0.0167); 而WTW、STSH、STSV在不同ACD组间比较均有差异(F=226.36、15.58、11.92,均P<0.01),但重复进行两两比较后,差异各不相同。浅前房组及患者总体数据中LT仅与ACD存在较弱的负相关(r=-0.231,P<0.05; r=-0.222,P<0.01),中前房组及深前房组中LT与眼部参数均不相关(均P>0.05); 不同ACD组及患者总体数据中,WTW、STSH、STSV间均存在中度相关性(均P<0.01); 而患者总体数据中ACD与WTW、STSH、STSV、LT间均存在较弱至低度的相关性(均P<0.01)。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仅浅前房组及总体数据存在有意义的自变量与LT呈线性相关性,其方程分别为:LTS=5.492-0.167×WTW+0.267×STSV-0.448×ACD; LTT=3.884-0.303×ACD,其校正R2均较低,分别为0.141、0.056。

      结论:不同ACD组中,LT与WTW、STSH、STSV间无相关性及线性关系; 浅前房组及患者总体数据中,LT与ACD存在较弱的负相关性,其校正R2较低,因此不同ACD下LT与眼部径线参数间均无线性关系。

    • 调查研究
    • 魏君涵,叶璐,姚倩,刘锐,张国云

      2025,25(5):831-83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5.25

      Abstract:

      目的:分析儿童散光患病率、散光程度和类型分布以及矫正情况,为防治儿童屈光不正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研究,纳入陕西省西安市及蓝田县的29 153名6-12岁的儿童,测量视力及非睫状肌麻痹下屈光度,将右眼柱镜度绝对值≥0.5 D定义为散光,分析不同年龄、性别、地区时散光程度及分类构成比的差异以及屈光矫正情况。

      结果:随着年龄增大,散光患病率呈上升趋势,11岁时散光患病率最高(62.88%),男生散光患病率(57.10%)大于女生(54.86%),市级地区散光患病率(58.29%)大于县级(51.75%)。散光程度以低度散光为主(63.82%),中度散光随年龄增加呈上升趋势,高度散光儿童中以11岁儿童最多(9.68%)。散光类型以复合近视型散光(59.28%)及混合型散光(25.16%)较多,随着年龄增加,复合近视型散光增加,而单纯近视型散光、单纯远视型散光和复合远视型散光均呈下降趋势,混合型散光6-7岁时占比增加,7-12岁占比逐渐下降。散光轴向类型以顺规散光最多(81.06%),且随年龄增加,顺规散光占比逐渐增加,11岁时达到最高峰(85.74%),逆规散光呈下降趋势,斜轴散光则变化趋势不显著。不同性别及地区的各类型散光及散光轴向分布不同。不同年龄、性别及地区的散光程度、散光类型及散光轴向类型均有差异(均P<0.05)。此外,散光儿童总体戴镜矫正率仅为40.18%。

      结论:陕西省6-12岁儿童散光总体患病率为56.02%,男生散光患病率大于女生,市级地区患病率大于县级地区,年龄、性别、地区均是散光的影响因素,而进行了屈光矫正的人数却不超过一半,需引起家长及相关部门更多的关注。

    • 临床报告
    • 曹久法,倪燕,刘高勤

      2025,25(5):839-84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5.26

      Abstract:

      目的:探究地夸磷索钠滴眼液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白内障术后干眼的疗效。

      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22-11/2024-10我院眼科收治的白内障术后干眼患者360例360眼。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80眼给予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 观察组180眼给予地夸磷索钠滴眼液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4 wk。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干眼临床症状评分及眼表疾病指数(OSDI)问卷、泪液分泌试验(SⅠt)、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光素染色(FL)评分、六角形细胞比例(HEX)及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CV),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随访,无失访病例。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9%,高于对照组84.5%(P<0.05)。治疗4 wk,两组患者干眼临床症状评分和OSDI评分及FL评分均下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均P<0.001); 两组患者SⅠt及BUT均上升,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均P<0.001)。治疗4 wk,两组HEX均上升(P<0.05),且观察组更高(P<0.05); 两组CV均下降(P<0.05),且观察组更低(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

      结论:相较于单纯使用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白内障术后干眼,给予地夸磷索钠滴眼液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疗效更佳,可显著改善患者眼部症状,促进眼表功能恢复及泪膜稳定,调节角膜内皮细胞状态。

    • 陈乾,王丽英,张月玲

      2025,25(5):843-84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5.27

      Abstract:

      目的:对比两种不同悬吊缝线固定方式改善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的应用。

      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21-01-01/2023-12-01在我院眼科接受人工晶状体悬吊手术患者60例60眼。根据术中不同缝合技术,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30眼接受巩膜瓣下缝线固定; 观察组30眼接受Z字型缝线固定。术后随访6 mo,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长、视力及视觉质量、眼部结构、临床疗效、术后缝线暴露率、屈光度数及人工晶状体位置偏移情况。

      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长为50.5±3.1 min,对照组为40.9±2.8 min(P<0.01)。术后6 mo两组患者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改善(均P<0.01),两组间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比较均无差异(均P>0.05); 术后6 mo观察组视觉质量优于对照组(P<0.05); 两组患者角膜内皮细胞数量与术前比较均有差异(均P<0.01),但术后两组间无差异(P>0.05)。术后6 mo,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无差异(P=0.542),两组患者术后缝线暴露率比较无差异(P>0.05); 两组患者术后屈光度数及人工晶状体偏移值比较均有差异(均P<0.01)。

      结论:两种悬吊缝线固定方式在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中均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但Z字型缝线固定在视觉质量和眼部结构保护方面表现更佳。

    • 陈曦,马海莹,南新帅,华欣,赵明,叶东升,季河清

      2025,25(5):849-85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5.28

      Abstract:

      目的:分析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术(Phaco)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后囊袋收缩综合征(CCS)发生的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21-01/2024-01我院信息系统中2 900例2 900眼白内障患者的资料信息,所有患者均采用Phaco联合IOL植入治疗,统计术后30 wk内CCS发生情况。根据是否发生CCS分为CCS组116例116眼和N-CCS组2 784例2 784眼。比较两组基本资料,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白内障患者Phaco联合IOL植入后30 wk内发生CCS的影响因素。

      结果:Phaco联合IOL植入后30 wk内发生CCS共116例116眼,发生率4.00%。经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糖尿病、高度近视、合并青光眼、眼轴长度(AL)>30 mm是白内障患者Phaco联合IOL植入术后发生CCS的危险因素(均P<0.05)。

      结论:白内障患者合并糖尿病、高度近视、青光眼、AL>30 mm将增加白内障患者Phaco联合IOL植入后30 wk内CCS发生风险,应引起重视。

    • 李秀婷,权艳,王丽丽

      2025,25(5):854-85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5.29

      Abstract:

      目的:评估3%地夸磷索钠滴眼液治疗白内障手术后干眼的效果及其对泪膜稳定性的影响。

      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于2021-01/2024-01在西北大学附属西安爱尔眼科医院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患者124例124眼,每例患者仅纳入1眼进行统计分析,如果患者双眼均符合纳入标准,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择1眼纳入研究,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62例62眼、对照组62例62眼。研究组使用3%地夸磷索钠滴眼液进行治疗,4次/天,持续1 mo; 对照组使用玻璃酸钠滴眼液进行治疗,4次/天,持续1 mo。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泪膜破裂时间(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Ⅰt)、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FL)、泪液中炎症因子\〖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和不良反应。

      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为93.5%,对照组治疗有效率87.1%,两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1 mo后BUT、SⅠt显著高于对照组,FL评分、泪液中炎症因子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无差异(P=0.198)。

      结论:3%地夸磷索钠滴眼液显著改善白内障术后干眼患者的泪液分泌和泪膜稳定性,有效缓解干眼症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杨叶,林志阳,周子微,沈梅晓

      2025,25(5):858-86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5.30

      Abstract:

      目的:观察学龄儿童的脉络膜血管指数(CVI)基础日节律幅度与年等效球镜度数(SE)及年眼轴变化量的相关性。

      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2021-07/08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视光门诊诊断为正视和近视屈光不正的7-12岁汉族学龄儿童共39例39眼,其中有6例未完成1 a随访,最终纳入33例33眼,将SE年增长量<0.5 D分为非进展组16例16眼, SE年增长量≥0.5 D分为进展组17例17眼。使用扫频源光学断层扫描技术和脉络膜量化分析软件,纵向观察参与者的CVI日节律幅度,并分析其与SE及眼轴年变化量的相关性。

      结果:非进展组脉络膜黄斑中心凹1 mm处CVI日节律幅度与SE年变化量无显著相关性(P=0.65),而进展组脉络膜黄斑中心凹1 mm处CVI日节律幅度与SE年变化量呈负相关性(P=0.048),两组CVI日节律幅度与眼轴年变化量无相关性(均P>0.05)。进展组脉络膜黄斑中心凹1 mm处CVI日节律幅度是SE年变化量的影响因素(P=0.039),而眼轴的日节律幅度及眼轴年变化量、CVI日最大值时间(峰时),日最小值时间(谷时)对SE年进展影响不显著(均P>0.05)。

      结论:学龄儿童的CVI日节律幅度与SE进展具有一定相关性,为进一步理解近视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脉络膜相关的变化机制提供一定的依据。

    • 刘明,宋君露

      2025,25(5):863-86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5.31

      Abstract:

      目的:探究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EES-DCR)联合RS型泪道引流管置入术及扩张支架治疗小泪囊患者慢性泪囊炎的疗效研究。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12/2023-12本院收治的298例298眼慢性泪囊炎小泪囊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149例149眼患者行EES-DCR联合RS型泪道引流管置入术,观察组149例149眼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扩张支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 mo的疗效、术后3 mo眼部指标\〖泪液分泌量(SⅠt)、泪膜破裂时间(BUT)、溢泪程度\〗、术后3、6 mo疼痛程度的变化情况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术后6 mo观察组疗效更优(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3 mo两组患者BUT显著升高,SⅠt、溢泪程度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更优(均P<0.05)。两组各时间点VAS评分比较有差异(F交互=181.032,P交互<0.001; F时间=138.215,P时间<0.001; F组间=41.343,P组间<0.001)。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的VAS评分均减小(观察组:t术后3 mo=22.086,t术后6 mo=35.192,均P<0.001; 对照组:t术后3 mo=19.031,t术后6 mo=36.960,均P<0.001)。术后3 mo观察组VAS评分小于对照组(t=5.124,P<0.001)。术后6 mo两组并发症比较无差异(P>0.05)。

      结论:EES-DCR联合RS型泪道引流管置入术及扩张支架治疗慢性泪囊炎小泪囊患者的效果更优,有效改善患者的眼部情况,缓解疼痛。

    全选
    显示模式::
    • Wnt信号通路关键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国北方汉族高度近视遗传易感性的关联研究

      谢培培, 彭洁, 安广琪, 杜利平

      Abstract:

      【摘要】 目的 探讨既往报告的与高度近视(HM)相关的Wnt通路相关基因是否可作为中国汉族人群HM的候选基因,寻找与HM易感性关联的风险基因位点。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纳入530例HM患者及1087名健康志愿者,采用Quanto软件估计检验效能。利用磁珠法提取上述受试者外周血DNA后利用Sequenom MassARRAY系统的质谱法对候选的7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NPs)进行基因分型(HIVEP3 rs17365632、rs35134694、rs11210537, CTNNB1 rs13072632, CAMK2NA rs10753502, TCF4 rs41396445, Wnt7B rs73175083)。采用卡方检验比较HM组与对照组的7个SNPs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型差异,同时比较不同遗传模型下基因型频率的差异。采用SHEsis plus进行连锁不平衡分析和单倍体型分析,Bonferroni校正后Pc<0.05时认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果 本研究所选的7个 SNPs分型检出率均高于90%,均符合哈德温平衡(P>0.05),样本量的检验效能均在90.13%以上,本研究样本有良好的群体代表性。HM组 HIVEP3 rs11210537的 AA基因型频率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降低(Pc = 0.003,OR = 0.889),GG基因型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升高(Pc = 0.003,OR = 1.176),在加性遗传模型(AA vs GG)中AA基因型较GG基因型频率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降低(Pc = 0.003, OR = 0.583)。HM组相较于对照组,HIVEP3中rs17365632,rs35134694,rs11210537的CCA单倍体型频率降低(Pc = 0.008,OR = 0.791) 结论 中国汉族人群HIVEP3基因SNP位点rs11210537与HM遗传易感性相关,其G等位基因和GG基因型为风险性遗传标记。HIVEP3基因的rs17365632、rs35134694、rs11210537的CCA单倍体型为HM的风险单倍体型。

    • 优化强脉冲光对睑板腺功能障碍患者睑板腺形态和功能的影响

      周一凡, 张鹏飞, 刘丽峰, 韩新红, 王超, 刘丽梅

      Abstract:

      目的:评估优化强脉冲光(OPT)对睑板腺功能障碍(MGD)患者睑板腺形态和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23年9月至2024年2月于潍坊眼科医院就诊的MGD患者60人(60眼,右眼)。根据睑板腺缺失面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组,每组20人。所有患者均接受双眼强脉冲光联合睑板腺按摩治疗,每2周1次,共4次。观察并记录治疗前及末次治疗后3个月眼表疾病指数(OSDI)、角膜荧光素染色(CFS)、非侵入性平均泪膜破裂时间(NIBUTav)、非侵入性泪河高度(NITMH)等眼表功能指标;睑板腺排出能力评分(MGES)、睑板腺分泌物评分(MGYSS)等睑板腺功能指标;活体共聚焦显微镜(IVCM)在细胞水平上观察睑板腺腺泡腺泡密度(MGAUD)、腺周炎症细胞密度(ICD)、最长直径(MGALD)、最短直径(MGASD)等微观结构。结果:治疗前基线水平上,三组间NITM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IBUTav、MGES、MGYSS、MGAUD、MGALD、MGASD等指标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度组的OSDI、CFS和ICD与轻度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中、重度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三组患者NITMH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剩余指标比较结果如下:轻度组患者全部指标均有改善(P<0.05);中度组除MGASD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均有改善(P<0.05);重度组治疗后OSDI、CFS、NIBUTav显著改善(P<0.05),MGES、MGYSS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VCM下各项睑板腺腺泡参数MGAUD、ICD、MGALD、MGAS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PT可以改善不同睑板腺缺失程度MGD患者的各项眼表功能,改善轻、中度MGD患者的睑板腺排出能力和睑酯的性状,并在细胞水平上改善睑板腺腺泡各项参数。重度患者大部分腺泡功能丧失,腺泡结构无法逆转,但仍可通过治疗改善MGD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延缓病情发展。

    • 干眼症患者结膜上皮细胞及泪液中TLR4、NF-κB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刘国英

      Abstract:

      目的:探究干眼症患者结膜上皮细胞及泪液中Toll样受体4(TLR4)、核因子κB(NF-κB)的表达情况及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23年1月~2024年6月104例在本院就诊的干眼症患者(疾病组)以及本院体检的100名健康者(对照组),分析研究对象结膜上皮细胞及泪液TLR4、NF-κB的变化,Pearson分析结膜上皮细胞及泪液中TLR4、NF-κB表达的相关性;Logistic分析影响患干眼症的因素;ROC分析结膜上皮细胞及泪液中TLR4、NF-κB表达对干眼症的诊断价值。结果:疾病组结膜上皮细胞及泪液中TLR4、NF-κB表达水平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膜上皮细胞和泪液中TLR4与NF-κB皆为正相关(r=0.392、0.348,P<0.05)。疾病组与对照组使用滴眼液情况、BUT值、SIT值、TFT、CF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t=9.525、29.069、38.498、21.722、27.487,P<0.05)。频繁使用滴眼液、CFS评分、TLR4、NF-κB是患干眼症的危险因素(OR=2.153、3.183、1.578、2.452,P<0.05),BUT值、SIT值、TFT是患干眼症的保护因素(OR=0.654、0.755、0.276,P<0.05)。结膜上皮细胞中TLR4联合NF-κB诊断干眼症的敏感性、特异性、AUC分别为86.54%、81.00%、0.889,结膜上皮细胞中TLR4、NF-κB两者联合对干眼症的诊断比单独诊断价值高(Z两者联合-TLR4=3.506、P=0.001,Z两者联合-NF-κB=3.165、P=0.002)。泪液中TLR4联合NF-κB诊断干眼症的敏感性、特异性、AUC分别为82.69%、70.00%、0.818,泪液中TLR4、NF-κB两者联合对干眼症的诊断比单独诊断价值高(Z两者联合-TLR4=3.117、P=0.002,Z两者联合-NF-κB=2.363、P=0.018)。结论:干眼症患者结膜上皮细胞及泪液中TLR4、NF-κB表达水平升高,TLR4与NF-κB与干眼症疾病的发展有关,两者升高增加患干眼症的风险,TLR4联合NF-κB对干眼症有一定诊断意义。

    • 外周血炎性指标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继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影响

      王明方, 祝文文, 夏得喻, 徐登瑞, 石雅文, 付鸿臣, 赵倩, 李秀云

      Abstract:

      目的:探讨外周血相关炎性指标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继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根据患者有无NVG分为两组:单纯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者(单纯PDR组,148例)和继发于PDR的NVG患者(PDR继发NVG组,142例),记录两组患者的外周血炎性指标水平,包括白细胞相关炎症指标、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以及全身免疫炎症指数,分析两组患者外周血炎性指标的差异及与PDR继发NVG的关系。 结果:两组患者基本特征无差异,具有可比性。单纯PDR组与PDR继发NVG组患者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存在差异(均P<0.05),PDR继发NVG组明显高于单纯PDR组患者。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是PDR患者继发NVG的影响因素。 结论: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可能与PDR进展为NVG有关,可能对PDR患者继发NVG有预测作用。 关键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嗜酸性粒细胞;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炎性指标

    • 基于CiteSpace的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

      马晓花, 罗向霞, 庄家圆, 康莉

      Abstract:

      目的:基于CiteSpace对2014-01/2024-01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 方法:基于CNKI数据库检索文献,采用Note Express和CiteSpace软件对文献的年发文量、作者、研究机构、关键词进行共现、聚类、突现分析,绘制知识图谱。 结果:共纳入643篇中文文献,年发文量呈现波动趋势,发文量最多的作者为罗向霞,研究机构以辽宁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为主;形成了糖尿病、中医药、综述等20个高频关键词和芪明颗粒、数据挖掘等12个突现关键词;2014年开始重点在治疗方法探索及对中成药疗效的关注;2016-2017研究视角向症状及多因素分析扩展;2018-2020年对证型和疾病阶段深入研究,2019年后突显中医特色疗法和以患者为中心理念;2022-2024年研究方法创新及中医络脉理论成为新热点。 结论:中医药治疗DR的研究目前仍处于上升阶段,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芪明颗粒的应用,未来发展趋势聚焦于疗效评价及作用机制探索。若能够结合不同疗法的联合应用并开展长期随访的临床研究,将有望为循证医学提供更充分的证据支持,进一步挖掘中医药潜力,推动其在DR防治领域的创新发展。

    • 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在眼部疾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龚小琪, 冯娇娇, 韩毅博, 宋继科, 毕宏生

      Abstract: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作为非酶糖基化反应的终末产物,其过量积累可通过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及细胞凋亡等机制参与多种眼部疾病的病理进程。文章系统综述了AGEs在糖尿病性角膜病变、白内障、青光眼、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RMD)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中的关键作用。研究发现,AGEs通过与受体RAGE结合,激活NADPH氧化酶、MAPK及NF-κB等信号通路,导致活性氧(ROS)生成、炎症因子释放及血管内皮功能紊乱,进而诱发角膜愈合延迟、晶状体蛋白交联、视神经退行性变、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形成及血视网膜屏障(BRB)破坏。例如,在糖尿病角膜病变中,AGEs通过ROS/NLRP3炎性小体轴延缓伤口愈合;在白内障中,抗坏血酸介导的AGEs导致的晶状体蛋白交联直接损害晶状体透明性;在DR中,AGEs通过调控VEGF表达及周细胞凋亡加剧微血管损伤。此外,文章探讨了AGEs检测技术的进展与局限,如晶状体AGEscan荧光检测在糖尿病并发症筛查中的应用潜力,以及开发房水、玻璃体等组织特异性检测方法的必要性。针对治疗策略,提出抑制AGEs生成、阻断RAGE信号通路及开发抗糖基化药物的研究方向,强调其在延缓疾病进展中的临床价值。文章不仅整合了AGEs在眼病中的分子机制与临床关联,还为靶向干预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探索新型诊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后视网膜移位的机制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李胜男, 王莉, 易小菁, 王华, 任辉

      Abstract:

      视网膜移位是指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术后通过自发荧光检查发现与视网膜血管平行的强荧光线 。临床上RRD患者即使手术后达到了宏观的结构复位,部分患者的视功能仍然不佳,这与视网膜功能恢复的完整性不足相关,而视网膜移位就是其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文章回顾了视网膜移位相关概念,并系统综述了近5 年报道的RRD术后视网膜移位的发生率及其对功能的影响,视网膜移位可能的发生机制,以及各种因素对视网膜移位发生的影响,有助于手术医生对视网膜复位手术进行更好的设计和规划,实现更高的视网膜功能恢复的完整性,以使患者术后获得更好的视功能。

    • 折叠顶压球囊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研究进展

      张颖清, 冯梅艳

      Abstract: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致盲性眼科疾病,在临床治疗中一直备受关注。折叠顶压球囊作为一种新的从外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治疗手段,相较于传统治疗方法包括巩膜扣带术、平坦部玻璃体切除术和充气性视网膜固定术,具有“五不”优势--不球后麻醉、不牵拉肌肉、不巩膜放液、不术中定位和不裂孔冷冻。其有效降低了RRD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缩短了手术时间。文章旨在介绍折叠顶压球囊的发展历程与治疗原理,着重阐述其对于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治疗优势、适应证选择以及有效性与安全性。折叠顶压球囊有望通过技术创新和应用领域拓展,在多种视网膜疾病的治疗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

    • 血清LRG1、FGF-21水平与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相关性研究

      罗忠

      Abstract:

      目的 探讨血清富亮氨酸α-2糖蛋白1(LRG1)、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GF-21)水平与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本院2020年9月-2022年9月眼科收治的110例NVG患者为NVG组(Ⅱ级23例、Ⅲ级44例、Ⅳ级43例),性别、年龄相匹配的白内障患者90例为对照组。ELISA检测血清中LRG1、FGF-21、VEGF、PEDF、TNF-α水平;Pearson相关性分析血清LRG1、FGF-21水平与Teich分级、VEGF、PEDF、TNF-α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NVG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清LRG1、FGF-21、VEGF、PEDF、TNF-α水平显著升高(P<0.05)。随着Teich分级的增加,NVG患者血清LRG1、FGF-21、VEGF、PEDF、TNF-α水平依次显著升高(P<0.05)。NVG患者血清中LRG1、FGF-21水平与VEGF、PEDF、TNF-α水平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 NVG患者血清LRG1、FGF-21水平显著升高,与VEGF、PEDF及TNF-α水平正相关,可能与VEGF、PEDF、TNF-α协同作用,共同诱导NVG发生发展。

    • 新型功能化上转换纳米材料对脉络膜黑色素瘤细胞特异性成像的研究

      赵兵新, 符爱存, 李秀红, 魏丽, 王卫群

      Abstract:

      目的:通过改进的方法制备出新型功能化上转化纳米材料UCNPs-PEG-Tf,观察对脉络膜黑色素瘤细胞(OCM-1)的特异性成像现象。 方法:制备出NaYF4:Yb/Er(Up-conversion nanoparticles,UCNPs),再等离子体处理将之表面羧基化;分别接载氨基聚乙二醇和转铁蛋白(transferrin,Tf)制备出UCNPs-PEG-Tf。对其进行相应表征。检测其生物相容性。通过荧光分光光度仪和倒置荧光显微镜检测对OCM-1的特异性荧光现象。 结果:相应表征证明成功合成了UCNPs 和UCNPs-PEG,以及进一步接载Tf后形成的UCNPs-PEG-Tf。复合物UCNPs-PEG-Tf具有卓越的生物相容性,并且能发出显著的绿色荧光。同样条件下,荧光强度检测结果和倒置荧光显微镜的观察结果均证明其在细胞OCM-1成像方面的显著特异性。 结论:我们合成了新型的功能化的UCNPs-PEG-Tf纳米复合物,该复合物生物相容性好且可以对细胞OCM-1特异性成像。 关键词:上转换纳米颗粒;等离子体;脉络膜黑色素瘤;转铁蛋白;特异性成像

    • 儿童角膜塑形镜配戴者停用低浓度阿托品前后近视进展对比

      王耀增

      Abstract:

      目的: 对比观察角膜塑形镜联合低浓度阿托品的儿童在停药前后的近视进展情况,判断角膜塑形镜配戴者的停药反弹效应并根据瞳孔直径变化分析其产生原因。 方法: 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22年1月~2022年6月就诊于西安市第一医院应用角膜塑形镜并联合0.01%阿托品眼用凝胶控制近视儿童80例,1年后根据是否停药分为停药组(A组,40例)和继续用药组(B组,40例),观察B组儿童停药前后1年内的AL和SE变化分析停药前后的近视进展情况,并对比观察A组和B组儿童2年内的AL、PD和SE变化,并分析PD与AL增长量的相关性。对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t检验和线性回归相关分析。 结果: A组儿童在停药后0.5年和1年时眼轴分别增长(0.16±0.21)mm和(0.29±0.18)mm,均大于停药前(t=3.651、2.983,P<0.001),停药前后1年时的SE增长量无统计学差异(t=5.479,P>0.05)。联合用药时A组和B组在基线、0.5年、1年时的AL、PD、SE变化均无统计学差异,1.5年时A组的AL增长量大于B组[(0.16±0.21)mm vs.(0.11±0.14)mm,t=4.803,P<0.001],PD小于A组[(3.67±2.19)mm vs.(4.53±1.72)mm,t=-5.946,P<0.001],2年时A组的AL增长量大于B组[(0.27±0.18)mm vs.(0.17±0.14)mm,t=2.706,P=0.016<0.05],PD小于B组[(3.78±2.60)mm vs.(4.42±2.07)mm,t=-3.493,P<0.001]。两年内每0.5年及每1年随访时相关性分析显示PD和AL进展呈负相关(R = -0.156,R= -0.190,P<0.001)。 结论:配戴角膜塑形镜的儿童停用低浓度阿托品后,AL较停药前增长较快,PD缩小而SE变化不大。较继续用药的情况相比,终止用药会导致眼轴的进展较快而屈光度变化不大,且在配戴角膜塑形镜时瞳孔直径越大眼轴进展越慢。

    • 杞精明目汤联合人工泪液治疗对肝肾阴虚型结膜松弛症患者泪液中Th17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

      沙咏怡, 赵怡, 涂少华, 孔雪晴, 夷成龙, 陶霓霞, 项敏泓

      Abstract:

      目的:观察中药杞精明目汤联合人工泪液治疗对肝肾阴虚型结膜松弛症(CCH)患者泪液中Th17相关细胞因子的改变。 方法:收集56例56眼 Ⅱ~Ⅲ 级肝肾阴虚型CCH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杞精明目汤联合人工泪液)26例26眼和对照组(单纯人工泪液) 30例30眼,疗程一月,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国际眼表疾病指数(OSDI)、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河高度(TMH)、球结膜充血指数。采集治疗前后CCH患者的泪液,通过流式免疫荧光发光法对患者泪液中Th17相关细胞因子进行检测,并对结果行SPSS统计学分析。 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CCH患者在治疗1个月后OSDI、BUT、球结膜充血指数均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1月后治疗组患者TMH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TM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1)。治疗组CCH患者在治疗1月后泪液中Th17相关细胞因子IL-17A、IL-17F、IL-6、IL-22、TNF-α、IFN-γ、IL-1β表达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均<0.05),而对照组泪液中Th17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水平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杞精明目汤联合人工泪液治疗可有效改善肝肾阴虚型结膜松弛症患者眼表微环境,提高泪膜稳定性,抑制眼表炎症,可能与其降低泪液中Th17相关细胞因子的分泌相关。

    • 18 MHz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黄斑前膜的临床诊断价值

      赵骏

      Abstract:

      目的:探讨18 MHz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黄斑前膜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1月~2022年1月期间,在本院经眼底检查拟诊白内障和玻璃体混浊的患者44例80眼,分别通过OCT与18 MHz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患眼进行检查,比较18 MHz彩色多普勒超声与OCT对黄斑前膜诊断敏感度、特异性、准确度的差异。结果:80眼经18MHz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患者62例为黄斑前膜,18例为非黄斑前膜,经OCT确诊确实为黄斑前膜的54例,非黄斑前膜的13例,18 MHZ彩色多普勒超声与OCT诊断一致性较高(Kappa=0.892,P<0.05);18 MHz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黄斑前膜敏感度为91.52%、特异性为61.90%,漏诊率为8.47%,误诊率为38.09%,正确率为83.75%;与OCT检测相比,18 MHz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特异性、正确率、阳性预测准确率、阴性预测准确率降低,误诊率升高(P<0.05),诊断敏感度与漏诊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8MHz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黄斑前膜病变具有一定鉴定价值,与OCT检验具有一致性。

    • 肠道菌群在葡萄膜炎中的作用与研究进展

      林映橙, 胡秋明, 周敏, 刘锦清

      Abstract:

      葡萄膜炎(Uveitis)是一种涉及眼部多个结构的致盲性炎性疾病,严重时威胁患者的视力和心理。目前,针对葡萄膜炎的治疗以糖皮质激素以及免疫抑制剂为主,其存在副作用较多、易复发且治疗费用高昂等问题。近年来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可通过肠-眼轴在葡萄膜炎的发展中起作用,其相关代谢物也对该疾病的进展具有重要影响,调节肠道菌群或相关代谢物可能成为治疗葡萄膜炎的新途径。本文综述了肠道菌群与各种类型葡萄膜炎相关疾病的联系和菌群相关治疗的研究进展,旨在推动针对葡萄膜炎特异菌群及相关基因标志物的新疗法的发展,促进精准医疗的实现。

    •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眼表菌群研究热点及演进趋势分析

      杨杨, 张婷, 李爽乐, 曹文斋

      Abstract:

      背景 近年来眼表菌群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我国在该领域起步稍晚,发展相对落后,通过学习国际上学者关于眼表菌群的研究,对推动我国眼表菌群相关领域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目的 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国际上对眼表菌群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方法 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为来源检索眼表菌群相关文献,对数据进行筛选、去重。对纳入的文献从发文量趋势、作者、机构、研究热点等进行文献计量分析,运用Cite Space软件完成机构/国家合作、文献被引、关键词共线、关键词聚类、关键词突现的可视化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3884篇文献,2003至2023年间眼表菌群领域的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以2019至2023年增长最为迅速。发文量排名前3的地区/国家分别是美国(1039篇)、中国(570篇)、印度(302篇);发文量排名前3的作者分别是Willcox, Mark(48篇)、Sharma, Savitri(33篇)、Fleiszig, Suzanne M.J(27篇);发文量排名前3的机构均来自美国,分别是加州大学(109篇)、L. V. Prasad眼科研究所(79篇)、哈佛大学(73篇)。文献被引网络图谱包括801个节点,1508条连线,被引频次居首位的文献为“Temporal Stability and Composition of the Ocular Surface Microbiome”。出现频次排名前5的关键词依次是“keratitis(角膜炎)”、“bacterial flora(细菌群落)”、“identification(鉴定)”、“inflammation(炎症)”、“endophthalmitis(眼内炎)”。关键词聚类分析后共得到8个聚类,具体体现在眼部相关疾病、眼表菌群与眼表结构以及眼表菌群的检测手段3个方面。突现强度最大的关键词是“ciprofloxacin(环丙沙星)”;最近几年突现并持续至今的关键词有“diversity (多样性)”、“gut microbiome(肠道菌群)”、“ocular surface microbiome(眼表菌群)”。结论 目前国际上对眼表菌群的研究正逐渐呈上升趋势,其研究热点集中在菌群多样性,核心菌群组成及疾病影响等方面。未来应着眼于明确眼表菌群的功能代谢,深入研究眼表菌群变化与疾病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作用机制。

    • 痛风和高尿酸血症与眼部疾病的研究进展

      姜秀颖, 段虎成

      Abstract:

      痛风为一种系统性炎性疾病,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关节炎之一。高尿酸血症是痛风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痛风的发病机制包括尿酸盐结晶沉积继发炎症及氧化应激。而炎症及氧化应激正是多种眼病的发病机制。目前已有较多研究提示痛风和高尿酸血症与眼部疾病的相关性,包括尿酸盐结晶直接沉积在眼部结构、干眼症、角膜内皮损伤、巩膜炎和葡萄膜炎、青光眼、老年性黄斑病变、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以及某些代谢性疾病如甲状腺相关眼病等。另外由于尿酸自身的抗氧化活性,尿酸水平还被认为与多种视神经病变如多发性硬化相关视神经炎、视神经脊髓炎等有关。尽管尿酸水平和眼部疾病的相关性已被报道,但仍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为了更全面的了解痛风和高尿酸血症和眼部疾病的关系,本文将从发病机制、发病特点等逐一展开,以期提高对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认识,并为将来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 不同近视防控手段对脉络膜影响的研究进展

      张尚珠, 王佳薇, 席瑞洁, 柴松

      Abstract:

      近年来,我国近视人群呈现高发、低龄化的严峻趋势。许多研究发现近视防控手段如角膜塑形镜、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光照、后巩膜加固术、中医相关方法等均与脉络膜的厚度、血流及相关分子生物变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角膜塑形镜和低浓度阿托品具有脉络膜增厚效应、脉络膜血流调控作用;配戴多点离焦防控镜具有脉络膜增厚效应;光照和哺光仪的近视防控效果在脉络膜厚度和血流上的作用也有体现;中医方法的近视防控效果体现在脉络膜微结构的改变上,但有关各种防控手段对脉络膜的远期影响仍需大样本量研究探索。本文对脉络膜与近视防控手段的关联进行综述,以说明防控手段在脉络膜层面防控近视的原理,以期对临床发现新的防控手段提供新的思路。

    • 人工智能时代:智能眼科发展的关键问题思考

      杨卫华, 许言午, 迟玮

      Abstract:

      智能眼科研究在近年来迅速发展,其临床应用或临床转化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挑战。智能眼科发展过程中,两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就是:推进临床应用和维护医疗公平。针对上述问题,文章分析了智能眼科临床应用推进的不足和潜在医疗公平的挑战这两个方面的原因和现状,提出了推进临床应用和维护医疗公平智能眼科发展的关键问题,同时系统提出了相应的具体措施,以促进智能眼科的发展。

    全选
    显示模式:
    全选
    显示模式: |
    • 赵瑞博, 李建军

      Abstract:

      目的:探讨不能脱离接触镜巨乳头结膜炎患者改配频繁更换型接触镜及透气性硬性接触镜,观察巨乳头结膜炎的病情有无变化,同时探讨脱敏剂的疗效。方法:将112例208眼在我中心确诊为巨乳头结膜炎的患者随机分为4组,第Ⅰ组为频繁更换型接触镜同时点明目清滴眼液组(68眼);第Ⅱ组为频繁更换型接触镜同时点脱敏剂组(56眼);第Ⅲ组为透气性硬性接触镜同时点明目清滴眼液组(52眼);第Ⅳ组为透气性硬性接触镜同时点脱敏剂组(32眼)。YZ5X裂隙灯显微镜观察各组患者巨乳头结膜炎的临床分期,评价其治疗效果。结果:4组患者巨乳头结膜炎的病情均得到明显好转,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角膜接触镜配戴者所引发巨乳头结膜炎若及时更换透气性硬性接触镜或频繁更换型接触镜,能够在不影响戴镜情况下有效控制及治愈本病,应用脱敏剂后无明显疗效。

      • 1
    • 罗金秀, 胡仔仲, 刘庆淮, 方圆

      Abstract: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PPV)术前辅助应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康柏西普)对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者玻璃体液中炎症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方法:收集2017-06/2018-01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就诊并确诊的PDR患者49例49眼,随机分为两组,no-IVC组患者25例25眼PPV术前未接受玻璃体腔注射治疗,IVC组患者24例24眼PPV术前5~7d接受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纳入患者均于PPV术前收集玻璃体液样本,并采用Luminex液相悬浮芯片技术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单核细胞趋化因子(MCP-1)及炎症细胞因子的水平。

      结果:与no-IVC组相比,IVC组患者玻璃体液中VEGF-A水平显著降低(P<0.001),炎症细胞因子IL-6(P=0.004)、IL-8(P=0.002)、IL-18(P=0.04)、TNF-α(P=0.03)水平显著升高,其余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均无显著差异。

      结论:PPV术前辅助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可有效降低PDR患者玻璃体液中VEGF-A水平,但对炎症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有限。

      • 1
    • 朱和林, 张坚, 严宏

      Abstract:

      青光眼与白内障是导致失明的主要原因,手术是重要的治疗方式。青光眼患者具有高眼压、浅前房及短眼轴等临床特征,小梁切除术等抗青光眼术后眼部结构常发生改变。这些变化也导致了抗青光眼术后行白内障手术或青白联合手术与单纯白内障手术在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 IOL)屈光度计算准确性方面存在差异。同时青光眼患者自身的临床特征与抗青光眼手术造成的结构改变对于IOL屈光度预测准确性、屈光漂移的类型等方面的影响也表现出差异。本文就青光眼或抗青光眼术后患者行白内障手术或青白联合手术时屈光误差(refractive error, RE)产生的原因、屈光漂移特征及选择最合适IOL计算公式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1
    • 周晓洁, 吴仁毅

      Abstract:

      儿童青光眼是一类难治性青光眼,微创青光眼手术(MIGS)为儿童青光眼提供了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多数已发表的研究倾向于支持应用全周内路小梁切开术,其治疗儿童青光眼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与非MIGS的全周外路小梁切开术相似。关于KDB刀、小梁消融术和Xen凝胶支架的研究较为有限,但在某些特定的病例中可能有其各自的优势。每一种MIGS手术在考虑其优势之处的同时须特别权衡每种手术方法的长期效果。此外,还需要更多的前瞻性和比较性研究、更大的样本量和更长的随访时间来验证MIGS手术治疗儿童青光眼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1
    • 郭磊, 梁先军, 张希乔, 徐艳雪, 林英杰

      Abstract:

      目的:观察飞秒激光白内障手术联合PanOptix三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20-08/2021-08于我院行飞秒激光白内障手术联合PanOptix三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白内障患者22例26眼,随访至术后3mo,观察手术前后远中近视力、像差、斯特里尔比值(SR)及调制传递函数截止频率(MTF-cutoff)变化情况,绘制术后1mo离焦曲线,评估术后3mo患者视觉质量和满意度。

      结果:术后1d,1wk,1、3mo,纳入患者远中近视力均优于0.1(LogMAR),与术前相比显著改善(均P<0.01)。术后1mo离焦曲线在+0.5~-3.0D之间曲线过渡平缓,视力均优于0.63(小数视力)。术后1d,1wk全眼总像差、球差均明显低于术前,SR、MTF-cutoff均明显高于术前(均P<0.05)。术后3mo,纳入患者看远中近距离时均无需戴镜,整体满意度高,视觉质量良好。

      结论:飞秒激光白内障手术联合PanOptix三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使患者获得舒适满意的全程视力。

      • 1
    • 朱文魁, 李文帅, 徐培珊

      Abstract:

      目的:探究玻璃体切除(PPV)联合内界膜翻转填塞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MHRD)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选取2017-10/2021-10本院收治的高度近视MHRD患者63例64眼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34例35眼,接受PPV联合内界膜翻转填塞术治疗)和B组(29例29眼,接受PPV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治疗)。术后随访6mo,比较两组患者的裂孔闭合率、视网膜脱离复位率; 术前,术后1wk,1、3、6mo时最佳矫正视力(BCVA); 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术后6mo内,A组的裂孔闭合率明显高于B组(P<0.05); 两组患者的视网膜脱离复位率比较无差异(P>0.05)。术后随着时间的延长,两组患者的BCVA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 术前,术后1wk,1、3、6mo时,两组患者的BCVA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两组患者均出现一定并发症,但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

      结论:PPV联合内界膜翻转填塞术治疗高度近视MHRD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有效改善患者的BCVA,提高裂孔闭合率,且不会影响患者眼压,安全有效。

      • 1
    • 祖雪, 代光政, 林铁柱

      Abstract:

      目的:研究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行玻璃体切割术(PPV)后发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的风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15-10/2020-09在沈阳何氏眼科医院行23G PPV治疗且随访至少12mo资料完整的PDR患者。根据患者随访期间是否发生NVG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中变量,分析评估NVG发生的累积风险比。

      结果:纳入PDR患者151例169眼,平均随访时间18.07±12.55(1~79)mo,其中30眼(17.8%)发生NVG,平均发生NVG时间为PPV术后6.27 ± 4.01(1~17)mo,50%(15眼)的NVG发生在术后5mo内,NVG在术后3、6、12mo的累积风险比分别为4.8%、12.6%、18.1%。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发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OR=3.077, 95%CI:1.203~7.869, P=0.019)、术前虹膜红变(OR=7.897, 95%CI:1.313~47.498, P=0.024)及术前对侧眼发生NVG(OR=22.108, 95%CI:1.562~312.861, P=0.022)是NVG发生的危险因素; 术中视网膜激光数量(OR=0.772, 95%CI:0.666~0.893, P=0.001)是NVG发生的保护因素。

      结论:PPV治疗PDR后NVG发生率为17.8%,其中50%患者发生在术后5mo。术前基线视力差、虹膜红变及对侧眼患有NVG的PDR患者在PPV术后易发生NVG,术中充足的视网膜激光光凝有一定的保护作用。PPV治疗PDR后需密切随访1a。

      • 1
    • 景海霞, 张书, 白惠玲, 刘勤, 朱晓燕

      Abstract:

      目的:探讨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9(CTRP9)在不同分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及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 方法:选取2021-04/2022-04甘肃省人民医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35例作为试验组,根据免散瞳眼底照相结果分为无DR(NDR)组(n=45)、非增殖型DR(NPDR)组(n=45)、增殖型DR(PDR)组(n=45); 根据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结果将DR患者分为DME组(n=51)、非DME组(n=39); 另选取与试验组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45例作为正常对照组。记录并比较各组受试者的临床资料及生化指标检测结果,分析血清CTRP9水平与其他生化指标的相关性,探讨影响DR及DME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正常对照组、NDR组、NPDR组、PDR组受试者血清CTRP9水平有明显差异(P&#x0026;#x003C;0.001),且正常对照组&#x0026;#x003E;NDR组&#x0026;#x003E;NPDR组&#x0026;#x003E;PDR组; DME组与非DME组患者血清CTRP9水平有明显差异(P&#x0026;#x003C;0.001),且非DME组&#x0026;#x003E;DME组。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显示,DR患者血清CTRP9水平与糖尿病病程病程呈负相关(rs=-0.251,P&#x0026;#x003C;0.05); DME患者血清CTRP9水平与空腹血糖(FBG)(rs=-0.370,P&#x0026;#x003C;0.05)、糖化血红蛋白(HbA1c)(rs=-0.421,P&#x0026;#x003C;0.05)呈负相关。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病程(OR=1.194,95%CI:1.068~1.335,P=0.002)、血清CTRP9水平(OR=0.936,95%CI:0.907~0.966,P&#x0026;#x003C;0.001)是影响DR发生的危险因素; 血清CTRP9水平是影响DME发生的危险因素(OR=0.838,95%CI:0.778~0.903,P&#x0026;#x003C;0.001)。结论:血清CTRP9水平降低是DR及DME发生的危险因素,可能对二者的风险评估有重要意义。

      • 1
    • 赵紫薇, 彭婕, 赵培泉

      Abstract:

      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FEVR)是一种遗传性视网膜血管疾病,最典型的临床特征是周边无血管区,病情进展可导致视网膜脱离,晚期可继发白内障、青光眼、角膜混浊甚至眼球萎缩,是亚洲儿童、青少年视网膜脱离的主要原因之一。FEVR相关视网膜脱离主要通过手术治疗,包括玻璃体切除术、巩膜扣带术,有时联合视网膜光凝术、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等。手术方式选择有赖于详细的术前、术中评估,包括患眼分型、分期、纤维增殖情况和眼前段并发症等,不同分期患眼解剖及视功能预后大不相同。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成年患者的手术复位率较为理想,而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儿童患者手术复位率相对较低。低龄、晚期患者手术难度大、预后不良,手术治疗策略存在争议。本文就FEVR相关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治疗效果与进展进行综述。

      • 1
    • 范巍, 张广斌

      Abstract:

      目的:通过飞秒激光技术,量化撕囊口直径,测量高度近视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患者术后远、中、近视力,近立体视功能等指标,评估Toric IOL在高度近视的可行性及必要性。

      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择我院双眼高度近视白内障合并角膜规则散光,并双眼均接受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的患者,按人工晶状体不同分为两组:A组:Toric IOL组20例40眼,B组:IQ IOL组20例40眼。对比两组患者术前角膜散光、等效球镜及术后7d,1、3mo最佳矫正远视力、裸眼中视力、近视力、实际残留散光、近立体视锐度、全眼高阶像差、全眼球差等指标。

      结果:高度近视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患者植入Toric IOL,较IQ组,显著改善了术后7d,1、3mo裸眼中、近视力,Titmus近立体视锐度及残留散光度(均P<0.05),减少了术后对眼镜的依赖程度; 而术后7d,1、3mo两组最佳矫正远视力、全眼高阶像差及全眼球差无差异(均P>0.05)。

      结论:高度近视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患者植入Toric IOL,能有效矫正角膜规则散光,提高术后裸眼中、近视力及近立体视功能,减少高度近视患者术后对眼镜的依赖程度,提升双眼立体视功能。

      • 1
    • 赵振波, 马立威, 唐凯莉, 丁雨溪, 韩冬, 王静

      Abstract:

      角膜病相关性白内障,即在角膜病的基础上又发生了晶状体混浊,严重损害视觉质量。为使部分患者免于角膜移植术,恢复部分视功能。全面准确评估角膜混浊对视功能的影响对判定单纯行白内障手术具有重要意义。受限于角膜混浊遮挡,白内障手术操作具有高难度及挑战性。故开发使用新型辅助技术,如囊膜染色技术、辅助照明技术、瞳孔扩张技术、飞秒激光辅助技术等,可规避角膜混浊带来的可视性受限、通光量下降等问题,助力白内障手术顺利进行。本文就角膜病相关性白内障手术辅助技术的有关进展进行综述,望能指导临床应用。

      • 1
    • 孙梅, 郝晓凤, 谢立科, 金琪

      Abstract:

      视网膜静脉阻塞(RVO)是仅次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第二大致盲性视网膜血管疾病,其并发症黄斑水肿(ME)是视力下降的重要原因。目前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是RVO-ME的一线治疗方式,可改善视网膜形态,提高患者视力。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OCT)能对视网膜结构进行清晰的成像,通过OCT所发现的一些特定的影像学特征成为评估RVO患者预后的生物标志物。对近年来发现的中央视网膜厚度、脉络膜厚度、视网膜内层结构紊乱、高反射点、外界膜及椭圆体带的完整性、黄斑体积、中界膜征、急性黄斑旁中心中层视网膜病变及高反射垂直线等生物标志物进行综述,为选择RVO的最佳治疗提供参考。

      • 1
    • 艾明, 孙明, 李岱

      Abstract:

      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是一类以进行性感光细胞和色素上皮细胞功能障碍为特征的遗传性疾病,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致盲性眼病。其发病机制和确切病因尚不明了,至今缺乏有效治疗办法。我们回顾近年来国内外特别是国外相关文献,对视网膜色素变性的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1
    • 耿若君, 魏静静, 杨凯丽, 王少佩, 任胜卫

      Abstract:

      目的:以眼表疾病指数(OSDI)问卷为参照,评估中国干眼问卷量表在大学生中的适用性。

      方法:横断面研究。将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711名在校大学生纳入研究,采用OSDI问卷和中国干眼问卷量表评估研究对象干眼状况。统计两问卷各题目的应答率; 采用Cronbach α和相关性分析评估两问卷的内部一致性和效标效度; 基于OSDI评分,评估中国干眼问卷量表的判别效度; 绘制中国干眼问卷量表评分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分析诊断阈值和对应的敏感度、特异度。

      结果:OSDI问卷12个题目的应答率为33.2%~100.0%,中国干眼问卷量表每一个题目的应答率均为100.0%。OSDI问卷和中国干眼问卷量表评分的Cronbach α系数分别为0.905和0.789。OSDI问卷评分和中国干眼问卷量表评分呈正相关(rs=0.712,P<0.001)。依据OSDI问卷评分进行干眼严重程度划分后,中国干眼问卷量表在正常组、轻度干眼组、中度干眼组和重度干眼组的评分分别为4.00(2.00,6.00)、9.00(7.00,11.00)、12.00(9.00,14.00)和16.00(13.50,22.00)分,随着干眼严重程度增加,评分依次升高,总体比较有差异(P<0.001),组间两两比较也均有差异(P<0.05)。中国干眼问卷量表在区分正常人群和干眼人群、轻度干眼和中度干眼、中度干眼和重度干眼时的AUC分别为0.862、0.661、0.769,诊断阈值分别为6.5、11.5、14.5。

      结论:与OSDI问卷相比,中国干眼问卷量表具有与之相当的信度、效度、干眼区分能力和更高的应答率,可用于我国大学生干眼筛查和流行病学调查。

      • 1
    • 张美美, 王燊, 张晶, 李辰, 盖珊珊, 于嘉, 周跃华

      Abstract:

      目的:观察地夸磷索钠联合强脉冲光(IPL)对屈光术后睑板腺功能障碍(MGD)性干眼的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2021-03/12在本院进行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后6mo内确诊的MGD性干眼患者64例128眼。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患者33例66眼接受玻璃酸钠联合IPL治疗,试验组患者31例62眼接受地夸磷索钠联合IPL治疗。两组患者每次IPL治疗前均进行眼部症状评分,检查非接触式泪膜破裂时间(NIBUT)、泪河高度、泪膜脂质层分级、睑板腺缺失率及裸眼视力。

      结果:IPL治疗后,两组患者眼部症状评分、睑板腺缺失率评分均持续降低,NIBUT、泪河高度、泪膜脂质层分级均持续升高,裸眼视力无明显变化,且第3次IPL治疗前试验组患者NIBUT优于对照组(6.24±0.27s vs 5.51±0.24s,P=0.046)。

      结论:地夸磷索钠和玻璃酸钠联合IPL均对MGD性干眼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短期内疗效差异不显著。

      • 1
    • 付淑颖, 董艳敏

      Abstract:

      目的:探究血糖变异系数(FPG-CV)与非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患者黄斑区形态和微循环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02/2022-06我院收治的82例82眼NPDR患者为研究对象,另选取同期82例82眼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NDR)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NPDR发病的危险因素,建立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模型,并进行模型评价。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FPG-CV与患者黄斑区形态和微循环各指标的相关性。

      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程≥7.2a、糖化血红蛋白(HbA1c)≥7.7%、甘油三酯(TG)≥1.9mmol/L、尿微量白蛋白(MALB)≥24.5mg/L、FPG-CV≥9.8%、浅层毛细血管丛血流密度(SCP-VD)<27.6%、深层毛细血管丛血流密度(DCP-VD)<47.7%、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0.38mm2、黄斑中心凹神经视网膜厚度(CRT)≥197.7μm以及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227.7μm均为NPDR发病的危险因素(P<0.05)。隐含层节点数为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校准曲线和临床决策曲线显示该预测模型的区分度、准确性和有效性均较好。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FPG-CV与SCP-VD、DCP-VD以及SFCT均呈负相关(P<0.05); FPG-CV与FAZ面积以及CRT均呈正相关(P<0.05)。

      结论:病程、HbA1c、TG、MALB、FPG-CV、SCP-VD、DCP-VD、FAZ面积、CRT以及SFCT均与NPDR发病相关。随着FPG-CV升高,黄斑区形态和微循环各指标发生改变。FPG-CV与SCP-VD、DCP-VD以及SFCT呈负相关,与FAZ面积以及CRT呈正相关。

      • 1
    • 纪风涛, 王慧, 魏科, 李永蓉, 戴维, 王志敏, 廖荣丰

      Abstract:

      目的:探讨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经扁平部玻璃体切除(PPV)术后黄斑区视网膜、脉络膜血流的变化。

      方法:横断面研究。选取2020-09/2022-07在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诊断为单眼PDR并接受23G PPV手术治疗的患者35例35眼,所有患者均行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SS-OCTA)检查,采用系统内置分析软件测量黄斑区3mm×3mm范围内视网膜、脉络膜血流参数,并分析其与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的相关性。

      结果:术后随访1~22(平均9.72±6.67)mo,末次随访时,纳入患者PPV术眼鼻侧旁中心凹区域中层毛细血管层(ICP)灌注面积(FA)(0.31±0.06mm2)较对侧眼(0.38±0.05mm2)明显减少,颞侧旁中心凹区域深层毛细血管层(DCP)FA(0.19±0.08mm2)较对侧眼(0.27±0.07mm2)明显减少(均P<0.05),除颞侧旁中心凹区域,PPV术眼其他旁中心凹区域脉络膜血管指数(CVI)均较对侧眼显著降低(P<0.05)。PPV术眼术后BCVA与视网膜中、深层血管密度和灌注面积均有一定的相关性。

      结论:严重PDR患者患眼PPV术后较对侧眼可能更易出现旁中心凹区域视网膜深层及脉络膜血流灌注的减少。

      • 1
    • 钟珊, 杨卉, 何诗, 何文静

      Abstract:

      目的:探讨缝线引导GATT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21-01/2022-07于我院行手术治疗的合并白内障的POAG患者84例84眼,随机分成两组,联合组43例43眼行缝线引导GATT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单纯组41例41眼行缝线引导GATT术。随访3mo,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眼压、局部使用降眼压药物种类、视力及术后并发症情况。

      结果:术后3mo,联合组和单纯组患者手术总成功率无显著差异(88% vs 85%,P>0.05)。两组患者术后1wk,1、3mo眼压水平、局部使用降眼压药物种类均较术前显著降低(均P<0.05),但两组间无显著差异(均P>0.05)。术后1wk,1、3mo联合组患者视力均显著优于单纯组(P<0.01)。随访期间,联合组患者前房出血、一过性高眼压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单纯组(P<0.05)。

      结论:缝线引导GATT手术是否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均可有效治疗POAG,但缝线引导GATT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前房出血、一过性高眼压发生率更低。

      • 1
    • 颜瑜琳, 杨燕宁, 万珊珊

      Abstract:

      角膜接触镜(CL)现已成为常见的视力矫正手段之一,随着其材料与功能的不断开发,在全球有超过1.4亿的使用者且需求量逐年递增。配戴CL可导致如干眼、角膜擦伤、巨乳头性结膜炎在内的多种并发症,感染性角膜炎是其中最为严重的一种。研究发现CL相关感染性角膜炎的病原体主要以细菌为主,所占比例可达80%~95%,或与其菌体成分、毒力机制、生物膜形成等特点及镜片本身与使用过程易于引入病原并降低角膜及泪液的抗菌能力、造成眼表缺氧与眼表炎症有关。过夜配戴与长时间配戴镜片,不规范的镜片购买、使用及护理流程等也可成为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本文主要就CL相关细菌性角膜炎的发病机制、危险因素、诊断、治疗及预防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 1
    • 穆祎, 张弘

      Abstract:

      角膜神经在维持角膜的健康和功能方面发挥关键作用,病毒性角膜炎等疾病可致其损伤。近年来研究发现单侧角膜病变不仅影响患侧的角膜神经,对侧眼的神经也会受累; 此外,除了负责角膜知觉的感觉神经发生改变,病毒性角膜炎还可以影响交感神经。但临床除了共聚焦显微镜和角膜知觉外,尚缺乏评估角膜神经损伤程度及预后的有效指标。角膜神经通过释放神经肽发挥多种作用,其中P物质作为首个局部应用于临床的神经肽,被证明可以调控病毒感染的病理过程,并通过促炎、营养等多种作用参与病毒性角膜炎双眼角膜病变的进展,具有潜在的辅助诊断及治疗价值。因此本文对角膜神经和神经肽P物质在病毒性角膜炎中的改变及作用进行综述,为相关机制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 1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