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眼科杂志》中文刊(International Eye Science, IES)是在国际眼科理事会(ICO)及中华眼科学会的指导和支持下,由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主办的国际性中英文混合版眼科专业学术期刊。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ISSN 1672-5123,CN 61-1419/R。国际眼科理事会(ICO)主席Porf. Peter Wiedmann和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樊代明院士为本刊总顾问;中华眼科学会荣誉主任委员谢立信院士等为名誉总编。国家医学教育发展中心眼科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副主任委员/国际眼科杂志社社长胡秀文教授任总编辑,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第四军医大学全军眼科研究所惠延年教授和美国《眼科药理与治疗学杂志》创办主编Porf. George Chiou任主编。亚太眼科学会主席王宁利教授、中华眼科学会主任委员姚克教授及陕西省眼科学会名誉主任委员王雨生教授等任副主编。本刊现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Q1区期刊及陕西省优秀科技期刊和陕西省高校精品期刊;并被Scopus、Embase、DOAJ、IC、CA和WPRIM等多种国内外权威性检索系统收录。据2022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展版)统计数据,本刊总被引频次为5011,在全国眼科期刊中均名列第一;扩展影响因子1.805,名列第二。核心版综合评价总分54.31,在10种眼科学核心期刊中名列第三,海外论文比连续多年居全国眼科期刊之首,它已成为我国眼科界对外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并已成为海内外知名的国际性眼科专业学术期刊。本刊面向各级眼科医生及研究生,欢迎各类有关眼科和相关学科及交叉学科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方面的论文。

  • 当期目录
  • 优先发表
  • 最新录用
  • 文章排行
  • 过刊浏览
    全选
    显示模式:: |
    2023年第23卷第3期
      专家述评
    • 惠延年

      2023,23(3):353-35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3.01

      Abstract:

      神经血管单元(NVU)的概念在2001年的一次卒中会议上形成。这一概念强调脑与其血管的密切关系,即脑细胞与脑血管之间在发育、结构和功能上相互依赖的共生关系。视网膜是脑神经组织的延伸,2007年一些研究者将NVU概念引入视网膜。视网膜的NVU包括神经元、胶质细胞、微血管内皮细胞和周细胞等。研究发现,NVU功能障碍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中起关键作用,而现行有限的治疗集中在晚期并发症糖尿病性黄斑水肿及增生性DR,对视网膜NVU的深入研究将为早期或全程DR提供有效疗法。

    • Articles in English
    • 郭翼宁, 江晓丹, 王银浩, 王岳鑫, 原昊, 李学民

      2023,23(3):356-36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3.02

      Abstract:

      目的:探究干眼角膜上皮损伤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2018-07/2019-06期间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干眼角膜上皮损伤患者的门诊病历,对患者性别、年龄、就诊日期、合并症以及同一时期的气象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回顾性分析291名干眼角膜上皮损伤患者,其中有75.3%为女性。21-30岁的青年患者占比最大(26.5%),青少年(<18岁,5.8%)和老年人(≥61岁,17.2%)较少。然而,中青年患者虽然占比较大,其平均就诊次数较少(5.4±12.4)。春季和冬季是最主要的就诊季节。分析表明,PM10、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以及较低的平均相对湿度与干眼角膜上皮损伤显著相关(P<0.05)。结膜炎、白内障、视物模糊以及倒睫是排名前四位的合并症。结论:女性、青年人群干眼角膜上皮损伤问题不容忽视。PM10、SO2、NO2和空气湿度降低与干眼角膜上皮损伤显著相关。对于合并有结膜炎、白内障、视物模糊以及倒睫的干眼患者,更应关注其角膜状况。

    • 傅征, 熊薇薇, 尹雪, 洪志斌, 李秀婷, 魏熙翔, 方伟芳, 陈亚娟, 林经纬, 朱彦晖, 朱益华, 杨晖

      2023,23(3):363-36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3.03

      Abstract:

      目的:评价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在治疗I型(阈值期和阈值前期)和A-ROP(急进性ROP)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一系列病例中引起的视网膜血管化过程。方法:回顾性研究2017-07/2020-03在厦门市儿童医院眼科通过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IVC)治疗的ROP患者34例67眼。再活化是指急性期特征的复发,发生在疾病的任何阶段,无论是否存在其他疾病。结果:患儿34例的平均胎龄为28.82±2.32wk。平均出生体质量为1155.18±398.22g。19例37眼的病变区域为Ⅰ区。10例20眼的病变位于Ⅱ区,5例10眼的病变位于Ⅱ区后部。一次IVC治疗的ROP患儿疾病控制总有效率为73.1%(49/67),且Ⅱ区血管化均完成。患者在Ⅲ区的血管化完成率出现差异。在接受过一次治疗且未再复发的患者中,Ⅰ型ROP血管化时间平均为9.11±2.49wk,A-ROP为13.40±4.04wk。A-ROP的血管化完成时间明显比Ⅰ型ROP的时间长,且结果有统计学差异。结论:IVC治疗后的病变为Ⅱ区的患儿均具有较高的血管完成率。

    • 实验论著
    • 王国栋, 赵剑峰, 徐星煜, 向祥林, 沈一苇, 何子涵, 刘康, 耿宇

      2023,23(3):369-37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3.04

      Abstract:

      目的:探讨晶状体损伤诱导SD大鼠视神经钳压损伤后轴突长时程再生过程中MMP-12的表达变化。方法:建立SD大鼠视神经损伤模型和晶状体损伤模型,将实验动物24只分为对照组(仅开放眼眶暴露视神经)、晶状体损伤组、视神经损伤组、晶状体损伤联合视神经损伤组,每组各6只大鼠。采用有参转录组测序分析损伤视神经区域差异基因表达变化,筛选相关高表达差异基因,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定量分析损伤区MMP-12的表达量变化。结果:转录组测序主成因分析表明,晶状体损伤联合视神经损伤是基因表达变化中的主要成因。基因表达差异分析显示,晶状体损伤联合视神经损伤组中,存在MMP-12基因表达上调。在建模成功后14、21d时,晶状体损伤联合视神经损伤组的MMP-12 mRNA表达量与对照组、视神经损伤组和晶状体损伤组比较上调(P<0.05); 在7、28d时,各组间表达无差异。在建模成功后7、14、21d时,晶状体损伤联合视神经损伤组的MMP-12蛋白表达量与对照组和视神经损伤组比较上调(P<0.05); 21d时,晶状体损伤联合视神经损伤组与视神经损伤组比较上调(P<0.05)。28d时,各组间表达无差异。结论:MMP-12表达上调可能参与晶状体损伤后诱导视神经长时程再生过程。

    • 实验研究
    • 刘光辉, 史常旋, 洪雅军, 郑永征, 王航, 孟春

      2023,23(3):375-37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3.05

      Abstract:

      目的:观察可溶性糖蛋白130(sgp130)对糖尿病(DM)小鼠视网膜p-STAT3及VEGF-A表达的影响,探讨sgp130防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炎性损害的可能性。方法:小鼠45只被随机分为正常组、DM组和sgp130组。采用链脲佐菌素对DM组和sgp130组进行DM造模。正常组、DM组不做特殊干预,sgp130组在第1、5wk被给予1.5mg/mL sgp130 2μL进行玻璃体腔注射治疗。10wk后处死所有小鼠,检查视网膜组织IL-6、p-STAT3、VEGF-A等蛋白的表达。结果:在第10wk时,DM组视网膜IL-6、p-STAT3、VEGF-A表达较正常组升高(均P<0.01)。sgp130组p-STAT3、VEGF-A表达水平较DM组低(均P<0.01)。结论:sgp130可以选择性拮抗IL-6反式信号传导通路,下调下游炎性因子VEGF-A的表达,可以用于干预DM引起的IL-6相关性视网膜炎性损害。

    • 郝雨檬, 王彩霞, 马景学, 李雪景, 尚庆丽

      2023,23(3):379-38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3.06

      Abstract:

      目的:研究莪术醇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诱导的新生血管生成的作用及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用50ng/mL VEGF和不同浓度莪术醇进行分组处理,采用CCK-8和EdU实验检测细胞增殖,Transwell实验分析细胞迁移能力,管腔形成实验分析内皮细胞血管生成能力,Western blot检测Akt/mTORC1通路变化。结果:CCK-8实验结果显示,400、800μmol/L莪术醇+VEGF组细胞OD450值明显低于VEGF组(均P<0.01)。EdU结果显示,400μmol/L莪术醇+VEGF组细胞增殖率明显低于VEGF组(P<0.001)。Transwell实验和管腔形成实验结果显示,与VEGF组比较,400μmol/L莪术醇+VEGF组迁移细胞数减少,管腔形成的分支数量和分支长度下降(均P<0.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莪术醇可显著减少细胞中Akt/mTORC1下游靶点p-Akt和p-S6的表达。结论:莪术醇可抑制VEGF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和管腔形成,具有强的抑制血管生成的作用,可进一步用于眼底新生血管的治疗研究。

    • 临床论著
    • 杨斐, 李明武

      2023,23(3):385-38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3.07

      Abstract:

      目的:研究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OL)巩膜层间固定术后屈光状态。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选取2017-03/2021-12于北京大学国际医院行后房型IOL巩膜层间固定术的患者55例55眼。根据手术步骤不同分为常规组(35眼)及改良组(20眼)。应用IOL Master光学生物测量仪及SRK/T公式计算IOL屈光度及预留屈光度,记录术前角膜散光值。术后1、3mo行验光,IOL Master光学生物测量仪及Pentacam眼前段分析仪检查,记录术后角膜散光及总散光值,计算等效球镜度数作为实际屈光度。采用Image-pro plus图像分析软件计算IOL倾斜度及偏心值。结果:患者55眼后房型IOL巩膜层间固定术后呈现远视漂移,术后3mo患者屈光误差为0.75±0.63D。术后3mo实际屈光度与术前预留屈光度有差异(t=2.553,P=0.011)。无论常规组或改良组,术后均表现为远视漂移。常规组术后1、3mo屈光误差为0.80±0.43、0.84±0.46D,改良组术后1、3mo屈光误差为0.43±0.39、0.47±0.26D,两组间比较均有差异(1mo:t=3.500,P=0.001; 3mo:t=3.311,P=0.002)。术后1、3mo,两组间角膜散光无差异(均P>0.05)。两组间总散光比较,改良组均低于常规组(1mo:t=3.884,P<0.001; 3mo:t=3.314,P=0.002)。改良组术后1、3mo IOL倾斜度及偏心值均低于常规组(均P<0.05)。组内比较:两组术后1mo与术后3mo IOL倾斜度及偏心值均无差异(P>0.05)。患者55眼中,术后2眼一过性眼压升高,2眼一过性低眼压,药物治疗后恢复,1眼玻璃体积血自行吸收。结论:后房型IOL巩膜层间固定术安全有效,术后存在远视漂移。增加植入IOL屈光度,术前预留轻度近视可预防术后远视化,但长期效果仍需进一步观察。

    • 袁正, 周春阳, 周跃华, 李羽

      2023,23(3):390-39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3.08

      Abstract:

      目的:比较智能脉冲技术(SPT)辅助的1 050Hz切削频率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TransPRK)与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矫正近视和散光的视觉质量。方法:纳入2020-07/2021-01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接受角膜屈光手术的138例248眼患者,按术式分为TransPRK组(64例123眼)和SMILE组(74例125眼)。术后随访6mo,记录LogMAR视力,使用Sirius眼前节综合分析仪测量术前和术后不同时间点6mm瞳孔直径下斯特列尔比值(SR)和高阶像差。结果:与SMILE组相比,术后1wk,1mo,TransPRK组UCVA更差(均P<0.05); 术后6mo,TransPRK组UCVA更优(P<0.05)。术后1wk,1mo,TransPRK组SR值比SMILE组低(均P<0.05); 术后3、6mo,两组间SR值无显著差异(P=0.968、0.433)。术后1wk,两组间彗差无显著差异(P=0.554); 术后1、3、6mo,TransPRK组彗差比SMILE组更低(均P<0.05)。术后1wk,1、3mo,TransPRK组三叶草像差比SMILE组更高(均P<0.05); 术后6mo,两组间三叶草像差无显著差异(P=0.167)。术后6mo,TransPRK组和SMILE组UCVA分别为-0.13±0.05、-0.11±0.08,均优于各组术前的BCVA(-0.07±0.05、-0.07±0.05)(均P<0.05); 且各组SR值较术前更高(均P<0.05)。结论:SPT辅助的1 050Hz切削频率TransPRK与SMILE矫正近视和散光术后均可获得较好的视力,SMILE术后1wk,1mo的视觉质量更好,但SPT辅助的1 050Hz切削频率TransPRK术后6mo的视力优于SMILE,且角膜彗差更小。

    • 文献综述
    • 陈佳, 邹玉凌

      2023,23(3):395-39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3.09

      Abstract:

      视网膜大动脉瘤(RAM)是一种获得性视网膜血管异常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与高血压、动脉硬化、高血脂等全身情况有关。视网膜大动脉瘤由于管壁薄弱高血压情况下易发生渗出或出血引发其他并发症,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不易诊断。瘤体本身有自行退化倾向,病变未累及黄斑区者视力预后良好。但当渗出和/或出血累及黄斑时,严重影响视力,需一些可行性方案治疗。了解视网膜大动脉瘤的典型影像学表现,有助于明确诊断并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本文主要综述了多种检查方式下视网膜大动脉瘤的表现及不同类型视网膜大动脉瘤对应的多种治疗方案,旨在为未来早期诊断和治疗视网膜大动脉瘤提供参考。

    • 张朝阳, 张敬香, 张敬法

      2023,23(3):400-40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3.10

      Abstract:

      眼底血管性疾病,如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全球范围内患者视力损害的主要病因。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进程和糖尿病发病率的不断提高,这两种眼底疾病的患病率也将持续攀升。当前对眼底血管性疾病的治疗以眼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nti-VEGF)药物为主,但存在频繁注射、费用高昂、患者依从性差等问题,因此需要探寻更加持久且有效的治疗策略。基因治疗在遗传性视网膜疾病(IRDs)中的成功应用为眼底血管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随着多项临床试验的开展,眼底血管性疾病的基因治疗有望实现临床转化,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包括最佳治疗靶点选择、给药途径和潜在的安全性等。本文重点阐述基因补充和基因编辑技术介导的anti-VEGF治疗在nAMD和DR中的应用和展望。

    • 程馨仪, 李慧, 王方

      2023,23(3):407-41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3.11

      Abstract:

      目前常见的主要致盲性眼病如角膜炎、白内障、青光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并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连接蛋白43(Cx43)作为脊椎动物体内最常见的缝隙连接蛋白,广泛分布于眼组织中,参与胚胎发育、代谢调节、组织稳态等生理过程及炎症、氧化应激、上皮-间充质样细胞转换、血管渗漏与新生血管形成等病理过程。Cx43在各种致盲性眼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将就其在上述主要致盲性眼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和靶向Cx43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 林铁柱, 惠延年

      2023,23(3):412-41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3.12

      Abstract:

      飞蚊症是玻璃体混浊物引起的内视现象,也有学者将其术语描述为“有症状的玻璃体混浊”,临床上常指原发性。随着全球近视发病率的升高和老龄化的加剧,玻璃体飞蚊症在临床上越来越常见却又较少受到关注。飞蚊症引起的烦恼和困扰可以影响患者的视觉及生活质量; 少数患者难以忍受并有强烈的治疗愿望。近年来,YAG激光消融术治疗飞蚊症颇受关注,尽管部分医生对其有效性和安全性仍存有顾虑,但近年的多项研究报道对此技术持积极态度,我们在近几年的临床实践中也积累了一些经验。本篇综述介绍了飞蚊症的病因和分类,重点介绍YAG激光消融治疗的临床适应证、操作要点和安全性。

    • 孙冰清, 张晓宇, 周行涛

      2023,23(3):416-42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3.13

      Abstract:

      圆锥角膜是一种慢性非炎症性的角膜疾病,以角膜基质变薄、局部扩张呈锥形突出为特征,伴不规则散光和近视,严重威胁视力。角膜地形图可明确诊断,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因其可以显示角膜亚层结构且具有优越的可重复性、分辨率和采集速度,在圆锥角膜的诊疗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圆锥角膜的临床特点、光学相干断层技术的分类和特点及其在圆锥角膜的早期诊断、角膜接触镜验配、交联治疗及角膜移植等中应用的新进展予以讨论和回顾,同时也归纳了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的衍生技术包括光学相干弹性成像、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和偏振敏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在圆锥角膜方面的研究进展,有助于进一步发挥光学相干技术在圆锥角膜中的应用价值。

    • 武佳玮, 靳韬

      2023,23(3):421-42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3.14

      Abstract:

      Meige综合征是一种节段性的颅颈部肌张力障碍性的锥体外系疾病,属于成人多动症的一种。发病原因不明,常见于中老年女性,多与抑郁、外伤、药物、手术等危险因素相关,眼睑痉挛是Meige综合征最早也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尽管有自发缓解的可能,但亦有致盲风险,临床上多因对此病认识不足而延误治疗影响预后,随着其发病率的增长,尤其以眼睑痉挛就诊于眼科的人数增长,全面认识Meige综合征有利于提高眼科医师诊治本病的能力以及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本文就眼睑痉挛型Meige综合征的治疗进展予以综述,总结了药物、手术和中医疗法的利弊,以期提高眼科医师对此类疾病的诊治水平。

    • 刘文芳, 王浩, 宋鹏, 庞辰久

      2023,23(3):425-42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3.15

      Abstract:

      ArcScan Insight 100 VHF数字超声扫描仪是一种新型眼部超声测量仪,可对眼前节进行检查和测量,可用于角膜屈光手术前后的筛查和随访、ICL植入术术前眼前节参数的测量、拱高的预测和术后观测、圆锥角膜的早期筛查及青光眼、白内障、眼外伤等检查诊断,兼具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检查范围广、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操作简便的特点,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本文就ArcScan Insight 100 VHF数字超声扫描仪的测量原理、使用方法、测量参数及临床应用新进展进行综述。

    • 周桂梅, 兰长骏, 廖萱

      2023,23(3):430-43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3.16

      Abstract:

      近视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着公众生活质量,为探索近视的发病机制,迄今已经建立了多种实验性近视动物模型。豚鼠在近视研究方面具有明显的优点,目前是亚洲实验室最常见的近视动物模型,但是不同的造模方式各有优缺点,了解不同的造模方式有利于选择适合的动物模型以及匹配不同的研究目的,可使研究结果更具说服力。本文对近年来豚鼠近视模型的不同造模方式及其特点、以及豚鼠眼部组织形态学的变化等方面进行简要综述,为进一步研究近视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寻找新的治疗策略提供一定的参考。

    • 杨艺, 谢学军, 程小芳, 罗雪妮, 徐铭超

      2023,23(3):435-43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3.17

      Abstract:

      随着近视在亚洲地区的流行,高度近视的患病率也在逐步上升,高度近视无疑已经成为亚洲地区甚至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卫生问题。视盘倾斜作为一种相对常见的病理改变多出现于高度近视的患者眼中,并且还有可能成为青光眼和黄斑病变等疾病的危险因素,从而增加对视力损害的风险。然而目前对于高度近视中出现视盘倾斜的机制以及视盘倾斜在高度近视并发症加重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还需深入探究。因此,该文章收集整理视盘倾斜的相关文献,从高度近视导致视盘形态改变的机制以及对于各种并发症的影响做出综合性论述,以便为临床针对高度近视及其并发症的诊治提供一定依据。

    • 唐秀平*, 唐知进*, 黄再红, 李恒

      2023,23(3):439-44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3.18

      Abstract:

      睫状肌作为眼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眼的调节和房水引流有重要的调控作用。近年研究发现近视眼的睫状肌位置和形态相比正视眼或远视眼存在明显的差异,并且这种差异可能通过改变眼的调节、脉络膜张力以及眼内压等影响近视的进展。现有的证据表明较厚的睫状肌后部与近视增加存在一定的关联,但其影响近视进展的机制还未明确证实。本文即总结睫状肌差异与近视的关系及睫状肌差异影响近视变化的可能机制,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参考。

    • Meta分析
    • 柴宛璇, 游志鹏, 胡寒英, 赵永吉, 苏晓涵

      2023,23(3):443-44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3.19

      Abstract:

      目的:评估玻璃体切割术中保留中央凹(FSIP)或标准内界膜剥除(CMIP)治疗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MTM)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数据库,搜集2000-01-01/2022-07-01玻璃体切割术中FSIP或CMIP治疗MTM的对比研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的变化值和改善率、术后全层黄斑裂孔(FTMH)发生率、视网膜中央凹厚度(CFT)变化值、术后中心凹完全解剖复位率。结果:共12篇文献484眼纳入研究,其中FSIP组203眼,CMIP组281眼。Meta分析结果显示:FSIP组患者术后BCVA的变化值(SMD=0.52,95%CI:0.20~0.85,P=0.002)、BCVA改善率(RR=1.50,95%CI:1.22~1.85,P=0.0002)及术后FTMH发生率(RR=0.23,95%CI:0.10~0.54,P=0.0008)优于CMIP组,两组患者CFT变化值(SMD=0.04, 95%CI: -0.19~0.26, P=0.75)及术后中心凹完全解剖复位率(RR=1.12,95%CI: 0.94~1.32, P=0.20)比较均无差异。结论:现有证据表明,两种术式解剖改善结果相似,但在改善视觉效果及降低术后全层黄斑裂孔发生率方面,FSIP明显优于CMIP。

    • 临床研究
    • 陈靖, 许诺, 崔乙, 牟宁, 简天明, 吉玲

      2023,23(3):449-45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3.20

      Abstract:

      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探寻促进视网膜母细胞瘤发生的关键基因与分子标记。方法:检索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数据库中的视网膜母细胞瘤表达谱芯片对肿瘤组织与正常视网膜组织的差异基因进行GO与KEGG聚类分析,构建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并筛选关键节点,利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评估临床诊断效能。应用qRT-PCR在正常RPE细胞系与视网膜母细胞瘤细胞系中验证枢纽基因的RNA表达情况结果:在视网膜母细胞瘤数据集GSE97508与GSE110811中获得二者差异表达基因的交集共121个,KEGG分析显示差异基因富集于光传导通路、细胞周期与p53通路上,PPI网络筛选并与上述两个数据集中差异最大的30个基因取交集得到MCM6、DTL、UBE2T、TOP2A、NUSAP1、CENPK、RRM2、RLBP1、RHO共9个关键基因。在独立验证数据集GSE24673中确认以上9个基因的表达差异。利用ROC曲线发现UBE2T、RRM2与RHO的AUC≥80%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视网膜母细胞瘤细胞系中确认UBE2T与RRM2的mRNA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ARPE-19细胞系,而RHO的mRN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ARPE-19细胞系。结论:本研究筛选发现UBE2T、RRM2与RHO是视网膜母细胞瘤发生的关键基因,可能成为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潜在治疗靶点。

    • 王广江, 董竟

      2023,23(3):456-46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3.21

      Abstract:

      目的:对双眼微单视植入Tecnis Symfony人工晶状体(IOL)、混合植入Tecnis Symfony IOL与Tecnis ZMB00多焦点IOL、双眼植入AcrySof IQ PanOptix IOL的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进行视觉质量评估。方法:采用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20-08/2022-03于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行双眼超声乳化吸除联合IOL植入术的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依据患者所选植入IOL方案不同,分为微单视组、混搭组及三焦组。术后随访3mo,观察指标:术后3mo未矫正远(5m)、中(80、60cm)、近(33cm)距离视力,对比敏感度(CS),未矫正远视力下的离焦曲线,主观视觉质量评分,术后1、3mo光干扰现象。结果:术后3mo三组未矫正远(5m)、中(60cm)距离视力均无差异(P>0.05); 微单视组未矫正中(80cm)距离视力与混搭组相近,且均优于三焦组(P<0.05); 混搭组未矫正近(33cm)距离视力表现最好,三焦组次之,微单视组最低(均P<0.05)。三焦组暗光加眩光CS(12、18c/d)最优秀,混搭组次之,微单视组最低(均P<0.05)。术后3mo离焦曲线显示在+1.00~-3.00D跨度上,三组视力均优于0.3LogMAR; 在-1.00~-1.25D跨度上,混搭组和微单视组视力优于三焦组(均P<0.05); 在-3.00~-3.50D跨度上,混搭组视力最好,三焦组次之,微单视组最低(均P<0.05)。术后3mo三组主观视觉质量评分均无差异(P>0.05)。术后1mo微单视组光干扰现象高于其它两组(P<0.05),术后3mo三组光干扰现象均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种IOL植入方案均能为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提供优秀的视觉质量,微单视组和混搭组在-1.00~-1.25D跨度上,中视力更优秀,并且混搭组在-3.00~-3.50D跨度上,表现出最佳的近视力。虽然通过微单视设计可以弥补Symfony IOL近视力不足的弱点,但仍较混搭组及三焦组差。

    • 李凯, 张康玉, 张霜, 余绍军, 郭静, 刘勇

      2023,23(3):462-46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3.22

      Abstract:

      目的:评估SRK/T、Haigis、Barrett Universal Ⅱ、Wang-Koch修正SRK/T公式在超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手术中应用的准确性。方法:收集2020-01/2021-06于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张力环植入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超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44例52眼,术前采用SRK/T、Haigis、Barrett Universal Ⅱ公式及Wang-Koch修正SRK/T公式分别计算术后预留屈光度,术后3mo进行综合验光测量实际屈光度。获得四种公式的平均绝对屈光误差(MAE),评价各公式的准确性。结果:SRK/T公式、Haigis公式、Barrett Universal Ⅱ公式、Wang-Koch修正SRK/T公式MAE分别为0.86(0.56,1.20)、0.79(0.56,1.16)、0.68(0.30,0.87)、0.65(0.43,0.75)D,其中SRK/T公式和Haigis公式MAE均显著高于Barrett Universal Ⅱ公式和Wang-Koch修正SRK/T公式(P<0.01)。根据术前角膜曲率(K)将纳入患者分为K>46D组(12眼)、44D<K≤46D组(24眼)、K≤44D组(16眼),三组患者SRK/T公式和Haigis公式MAE均显著高于Barrett Universal Ⅱ公式和Wang-Koch修正SRK/T公式(P<0.01)。根据术前眼轴长度(AL)将纳入患者分为AL≤30mm组(24眼)、AL>30mm(28眼)组,两组患者SRK/T公式和Haigis公式MAE均显著高于Barrett Universal Ⅱ公式和Wang-Koch修正SRK/T公式(P<0.05)。结论:采用Wang-Koch修正SRK/T公式和Barrett Universal Ⅱ公式预测超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人工晶状体度数准确性更高。

    • 李青, 余鹏

      2023,23(3):466-47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3.23

      Abstract:

      目的:研究低中度近视患者在不同前房深度分组下水平睫状沟直径(HCS)、垂直睫状沟直径(VCS)与角膜直径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21-04/2022-04于上海普瑞眼科医院行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CL)植入术前检查的低中度近视患者78例129眼,测量HCS、VCS、角膜水平直径(WTW)并进行比较。根据Pentacam测量所得中央前房深度(ACD)分为浅前房组(2.8mm≤ACD≤3.2mm)、中前房组(3.2mm<ACD≤3.4mm)、深前房组(ACD>3.4mm)3组,对各组组内及组间HCS、VCS、WTW进行比较,采用Pearson积矩直线相关分析及线性回归方程分析各组内WTW、HCS、VCS间的相关性。结果:总体及各前房深度组内,WTW与HCS间均无差异(P>0.05),而VCS与HCS、WTW均有差异(P<0.01)。各组内WTW与HCS、VCS均有相关性,但深前房组WTW与VCS间线性回归相关性较弱(r=0.470,R2=0.221,P<0.01); 浅前房WTW、HCS、VCS与中前房组、深前房比较均有差异(P<0.01)。结论:低中度近视患者行ICL手术,WTW不能完全替代HCS,但可使用WTW预测HCS; 且因随前房深度增加WTW对VCS的预测性降低,而不能预测VCS。

    • 高云仙, 李小龙, 马晓玲, 王雁, 慕璟玉, 赵勇

      2023,23(3):471-47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3.24

      Abstract:

      目的:调查研究乌鲁木齐市中小学生近视与眼部生物学参数差异。方法:横断面调查。于2021-09/11采取立意抽样的方法选取乌鲁木齐市4所学校7~18岁中小学生2 495人进行相关眼部检查。比较不同年龄段、性别、民族学生眼部生物学参数和屈光状态的差异,并分析纳入学生等效球镜度(SE)与眼部生物学参数的相关性。结果:纳入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为80.36%,近视检出率为55.91%,散光检出率为42.96%,其中低度近视检出率为63.80%,中度近视检出率为27.60%,高度近视检出率为8.60%。不同年龄、民族学生视力不良、近视及散光检出率、SE及部分眼部生物学参数均有差异(均P<0.05),其中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学生视力不良、近视及散光检出率明显低于汉族学生。男生视力不良、近视检出率均低于女生,散光检出率高于女生。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眼轴长度、轴向长度与轴率比、前房深度、瞳孔直径与SE呈负相关(rs=-0.664、-0.724、-0.320、-0.086,均P<0.001); 晶状体厚度与SE呈正相关(rs=0.147,P<0.001)。结论:乌鲁木齐市中小学生近视患病率较高,不同年龄、民族儿童青少年眼球生物学参数存在差异性。

    • 胡兰, 林静, 李杰, 吉成玉, 徐玲

      2023,23(3):477-48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3.25

      Abstract:

      目的:评价0.01%阿托品滴眼液控制不同年龄儿童近视进展的有效性。方法: 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单中心临床研究。纳入2019-05/2020-05就诊于本院的年龄6~13周岁,近视球镜度数-0.5~-6.00D,散光度数≤2.0D的近视儿童295例,以2:1的比例随机分配到试验组(197例)和对照组(98例),试验组和对照组按年龄又分为6~8岁(40例/26例)、9~10岁(84例/34例)及11~13岁(73例/38例)三个亚组,试验组每晚睡前点0.01%阿托品滴眼液,对照组每晚睡前点安慰剂。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wk,3、6、9及12mo各指标变化情况。治疗2wk仅行眼压、调节幅度、最佳矫正远/近视力、瞳孔直径及泪膜检查; 治疗前,治疗6及12mo行睫状肌麻痹验光。结果:治疗12mo后,试验组等效屈光度及眼轴变化分别为-0.37±0.69D及0.29±0.24mm,对照组为-0.59±0.65D及0.37±0.23mm(P=0.008、0.006)。两组间等效屈光度和眼轴变化比较6~8岁无差异(t=0.054,P=0.957; t=-0.623,P=0.536); 9~10岁有差异(t=2.056,P=0.042; t=-2.057,P=0.042); 11~13岁有差异(t=2.33,P=0.022; t=-2.424,P=0.017)。试验组治疗后瞳孔轻度散大、调节幅度降低,治疗12mo后两组平均瞳孔直径分别为3.94±0.79和3.16±0.48mm(P<0.001),两组间其他参数及不良事件无差异。结论:使用0.01%硫酸阿托品滴眼液有助于控制儿童近视进展,且耐受性良好,但6~8岁的低龄儿童,使用0.01%阿托品滴眼液控制近视效果不佳,可以尝试增加阿托品使用浓度。

    • 康弘医药研究
    • 张苏, 孙光丽, 徐向忠, 姚进

      2023,23(3):483-48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3.26

      Abstract:

      目的:分析探讨手术结束时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联合25G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PPV)在治疗早期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合并玻璃体积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分析就诊于南京医科大学眼科医院患有PDR合并有玻璃体积血需要行平坦部PPV患者60例60眼。依据患者注药时间分为术毕联合康柏西普注射组(A组)20例20眼、术前康柏西普注射组(B组)20例20眼和无注射(C组)20例20眼三组进行观察分析,分析三组患者的手术前后视力、眼压、术中情况、术后预后及并发症的差异。结果:三组患者的手术前基本情况及手术时间均无差异,三组术中均未出现医源性裂孔、硅油填充,术后均未出现复发性视网膜脱离。三组术后1、3、6mo最佳矫正视力(BCVA)均较术前改善(P<0.05),注射组(A组和B组)术眼术后BCVA改善程度均优于无注射组(C组),均有差异(P<0.05)。A组术后晚期玻璃体积血(术后1mo之后)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和C组(均P<0.05)。注射组(A组和B组)术眼中央视网膜厚度在术后1、3、6mo均低于无注射组(C组),均有差异(P<0.05)。结论:术毕注射康柏西普同术前注射康柏西普均可安全有效治疗早期PDR,显著提高患者术后视力,而手术结束时注射康柏西普能够减少晚期玻璃体积血复发的概率,使得PPV治疗取得更好的效果,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视网膜和视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临床报告
    • 汤洋, 徐婧, 瞿远珍, 张旭乡, 杨柳, 李燕, 娄雅凝, 贾旺

      2023,23(3):488-49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3.27

      Abstract:

      目的:观察常见鞍区肿瘤患者视网膜微血管密度的变化,及与视野损伤的相关性,探索其在评估鞍区肿瘤患者视神经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横断面研究,选取2018-10/2022-05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和眼科就诊的常见鞍区肿瘤患者157例292眼(垂体腺瘤82例152眼、颅咽管瘤75例140眼),收集同期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眼科患者的家属、本院学生及工作人员90例180眼作为对照组。所有受检者均进行OCTA检查。比较两组受检者视网膜微血管密度变化,及其与视野参数的相关性。结果:鞍区肿瘤组患者视乳头放射状毛细血管网(RPC)和黄斑区浅层毛细血管丛(SRCP)密度均较对照组降低[50.81%(46.49%,53.49%)vs 52.78%(50.73%,54.51%)和 50.57%(48.13%,52.73%)vs 51.63%(49.78%,53.02%),均P<0.05]。颅咽管瘤组患者RPC密度较垂体腺瘤组患者更低[49.71%(44.33%,53.14%)vs 51.37%(47.42%,53.95%),P<0.05]。鞍区肿瘤组患者视野MD值为-4.33(-12.22,-1.85)dB,PSD值为3.37(1.91,8.82)dB,VFI为 92%(65%,97%)。鞍区肿瘤患者各象限RPC密度与MD、VFI正相关,与PSD负相关,各象限SRCP密度与MD正相关,除Para-T外其余各象限与VFI正相关,与PSD负相关(均P<0.05)。结论:鞍区肿瘤患者的视网膜微血管密度降低,血管密度越低,视野损害越严重。在临床工作中,将OCTA检查与视野检查结合起来,更有助于发现患者的视神经损害。

    • 杨舟, 周群, 李轻宸, 曹文捷

      2023,23(3):494-49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3.28

      Abstract:

      目的:观察伴有板层黄斑裂孔相关视网膜前增生膜(LHEP)的全层黄斑裂孔(FTMH)患者玻璃体切除术后的视力改善和解剖学闭合情况。方法:回顾性临床病例研究。纳入2018-01/2022-01本院确诊为FTMH患者28例28眼,根据是否有LHEP分为有LHEP组12例12眼,无LHEP组16例16眼。两组患者均行玻璃体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a最佳矫正视力(BCVA)、裂孔愈合情况、椭圆体带和外界膜(ELM)连续性、眼压、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前BCVA(LogMAR)有LHEP组为0.80±0.17,无LHEP组为0.92±0.27(t=1.406,P=0.172); 术后1a有LHEP组为0.54±0.14,无LHEP组为0.39±0.10(t=3.399,P=0.002)。两组患者术后1a BCVA较术前均显著改善(t有LHEP组=4.029,P有LHEP组=0.001; t无LHEP组=7.445,P无LHEP组=0.001);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BCVA(LogMAR)差值有LHEP组为0.27±0.16,无LHEP组为0.52±0.26(t=3.153,P=0.002)。术后1a两组患者裂孔均愈合,愈合率均为100%。有LHEP组20%(2/12)患者椭圆体带闭合,无LHEP组56%(9/16)(P椭圆体带=0.04); 有LHEP组25%(3/12)患者ELM闭合,无LHEP组69%(11/16)(PELM=0.027)。有LHEP组2眼术后发生一过性的眼压升高,无LHEP组3眼。两组患者玻璃体切除术后均未并发显著白内障及严重并发症。结论:与无LHEP的FTMH患者比较,有LHEP的FTMH患者玻璃体切除术后BCVA提高较小,尽管裂孔愈合,但椭圆体带和ELM闭合率较低,连续性中断持续时间较长,预后需进一步明确。

    • 景海霞, 张书, 白惠玲, 刘勤, 朱晓燕

      2023,23(3):498-50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3.29

      Abstract:

      目的:探讨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9(CTRP9)在不同分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及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 方法:选取2021-04/2022-04甘肃省人民医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35例作为试验组,根据免散瞳眼底照相结果分为无DR(NDR)组(n=45)、非增殖型DR(NPDR)组(n=45)、增殖型DR(PDR)组(n=45); 根据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结果将DR患者分为DME组(n=51)、非DME组(n=39); 另选取与试验组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45例作为正常对照组。记录并比较各组受试者的临床资料及生化指标检测结果,分析血清CTRP9水平与其他生化指标的相关性,探讨影响DR及DME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正常对照组、NDR组、NPDR组、PDR组受试者血清CTRP9水平有明显差异(P<0.001),且正常对照组>NDR组>NPDR组>PDR组; DME组与非DME组患者血清CTRP9水平有明显差异(P<0.001),且非DME组>DME组。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显示,DR患者血清CTRP9水平与糖尿病病程病程呈负相关(rs=-0.251,P<0.05); DME患者血清CTRP9水平与空腹血糖(FBG)(rs=-0.370,P<0.05)、糖化血红蛋白(HbA1c)(rs=-0.421,P<0.05)呈负相关。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病程(OR=1.194,95%CI:1.068~1.335,P=0.002)、血清CTRP9水平(OR=0.936,95%CI:0.907~0.966,P<0.001)是影响DR发生的危险因素; 血清CTRP9水平是影响DME发生的危险因素(OR=0.838,95%CI:0.778~0.903,P<0.001)。结论:血清CTRP9水平降低是DR及DME发生的危险因素,可能对二者的风险评估有重要意义。

    • 张凌, 何东林, 刘强, 肖旗彬, 陈静, 乐原, 陈彬

      2023,23(3):504-50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3.30

      Abstract:

      目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观察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患者术后黄斑区形态结构及血流密度的变化,分析其与视力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研究。连续收集2020-01/2021-07就诊于我院的IMEM患者45例45眼,观察术前、术后1wk,1、3、6mo最佳矫正视力(BCVA)、中央黄斑区厚度(CMT)、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中心凹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SCP)血流密度的变化。结果:与术前比较,纳入患者术后1wk BCVA无明显变化(P>0.05),术后1、3、6mo均明显改善(P<0.05); 术后1wk CMT明显增厚(P<0.05),术后1、3、6mo均明显降低(P<0.05); 术后1wk,1mo FAZ面积无明显变化(P>0.05),术后3、6mo明显扩大(P<0.05); 术后1wk,1、3mo SCP血流密度均无明显变化(P>0.05),术后6mo明显减少(P<0.05)。术后3、6mo纳入患者BCVA与CMT呈正相关(r=0.457、0.615,P=0.032、0.012)。结论:特发性黄斑前膜手术后1mo内视力恢复快,之后趋于平稳,而中心凹形态及血流分布的恢复滞后于视力恢复,且与视力无明显相关性。

    • 孙馨馨, 史柏青, 孙长琳

      2023,23(3):508-51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3.31

      Abstract:

      目的:探讨沈阳市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眼底病变的特点、影响因素及与CD4+T细胞计数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选取2021-01/12期间就诊于辽宁电力中心医院的AIDS患者74例,分析患者的眼底表现及外周血CD4+T细胞计数情况。结果:纳入AIDS患者眼底病变检出率为58%。眼底病变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计数明显低于正常眼底患者[29(6,55)/μL vs 76(35,103)/μL,P<0.01]。外周血CD4+T细胞计数≤50/μL的患者眼底病变患病率最高(7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随着CD4+T细胞计数的增多,发生眼底病变的几率降低(OR=0.977,95%CI 0.964~0.991,P<0.01)。结论:AIDS患者眼底病变与外周血CD4+T细胞有关,外周血CD4+T细胞计数降低是AIDS患者发生眼底病变的危险因素,对AIDS患者应常规进行眼底检查,有利于眼底病变的早期发现。

    • 史佳慧, 郎莉莉, 赵义平, 刘刚, 陈吉利, 贾万程

      2023,23(3):512-51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3.32

      Abstract: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观察青少年近视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后眼底微循环的变化。方法:前瞻性研究。收集2021-04/2022-06于我院就诊并选择角膜塑形镜矫正视力的中低度青少年近视患者40例40眼,分别于戴镜前、戴镜后1、3、6mo评估裸眼远视力、眼轴,并采用OCTA观察视网膜浅层血流密度(SVD)和深层血流密度(DVD)、视网膜厚度(CRT)、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FAZ-A)和周长(FAZ-P)、视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盘周放射状毛细血管血流密度(RPCD)变化情况。结果:戴镜后1、3、6mo,纳入患者裸眼远视力较戴镜前显著改善(P<0.001),眼轴长度无显著变化(P>0.05)。戴镜前后,纳入患者中心凹象限SVD、中心凹和下方象限DVD均有差异(P<0.01),但CRT、FAZ-A和FAZ-P、RNFL厚度、RPCD均无差异(P>0.05)。结论:低中度青少年近视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可显著改善视力,黄斑区局部视网膜血流密度增加。

    • 翟耀华, 赵东卿, 孟飞鹰, 赵多, 顾丽哲, 何绪琦, 任胜卫

      2023,23(3):517-52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3.33

      Abstract:

      目的:研究SchirmerⅠ试验(SⅠt)、泪河高度(TMH)、新一代泪液检测技术泪河试纸(SMTube)三种泪液评估方法在干眼诊断中的相关性及其评价泪液量的一致性。方法:采用诊断试验研究方法,选择2021-05/06期间按照就诊顺序,随机纳入就诊于河南省立眼科医院干眼门诊的干眼患者183例183眼(均纳入右眼)。均行SⅠt、TMH和SMTube检查,对测量结果的相关性和一致性进行分析。 结果:纳入患者 OSDI问卷得分为43.75(31.25,58.33)分,NIBUT为7.26(4.97,9.37)s,SⅠt测量结果为6(2,12)mm/5min,TMH测量结果为0.18(0.14,0.22)mm,SMTube测量结果为5(3,8)mm/5s; 相关性分析结果:TMH与SMTube呈正相关(rs=0.751,P<0.001),SⅠt与TMH(rs=0.139,P=0.060)和SMTube(rs=0.019,P=0.799)无相关性。一致性分析结果:TMH与SMTube评价泪液量的一致性好(Kappa=0.794,P=0.044),SⅠt与TMH(Kappa=0.271,P=0.074)和SMTube(Kappa=0.193,P=0.070)评价泪液量的一致性差。结论:SMTube是一种新型、简单、快捷评价泪液量的工具,与TMH测量结果的相关性和一致性好,在临床应用中可替代TMH测量但不能替代SⅠt。

    • 徐宏亮, 龚雨婷, 马志英, 康黔

      2023,23(3):522-52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3.34

      Abstract:

      目的:探讨优化脉冲光(OPT)治疗蠕形螨睑缘炎的疗效及对眼表功能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18-02/2020-10本院收治的蠕形螨睑缘炎患者127例254眼,根据治疗方式进行分组,对照组63例126眼给予常规热敷、眼部清洁及药物治疗; 观察组64例128眼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OPT治疗,均连续治疗6wk。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蠕形螨计数、Marx线评分、睑脂性状评分、眼表疾病指数(OSDI)评分、非侵入性泪膜破裂时间(NIBUT)、非侵入性泪河高度(NITMH)、泪膜脂质层厚度(LLT)情况,评估安全性。结果:治疗后6wk,两组患者蠕形螨计数、Marx线评分、睑脂性状评分、OSD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NIBUT、NITMH及LLT均较治疗前提高,且观察组患者蠕形螨计数、Marx线评分、睑脂性状评分、OSDI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NIBUT、NITMH及LLT均高于对照组(P<0.00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眼压未见明显异常,结膜、角膜未见损伤。结论:OPT应用于蠕形螨睑缘炎效果较好,安全性高。

    • 黄华林, 蔡春艳, 戴鸿斌, 张隽

      2023,23(3):526-53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3.35

      Abstract:

      目的:调查成人间歇性外斜视术后立体视功能重建情况,并分析影响患者立体视功能重建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选择2019-01/2021-01我院收治间歇性外斜视成人患者196例,所有患者均行斜视矫正手术,收集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和术后患者立体视功能重建情况。结果:纳入患者196例术前均无近远立体视觉功能,术后近立体视觉功能重建率为52.6%(103/196),远立体视功能重建率为50.5%(99/196)。近立体视功能重建(103例)与未重建患者(93例)手术年龄、发病年龄、病程、术后水平斜视量等因素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1);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病年龄、病程、术后水平斜视量是影响近立体视功能重建的因素(P<0.05); 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显示,发病年龄、病程、术后水平斜视量用于预测患者近立体视功能重建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57、0.737、0.727(P<0.001)。远立体视功能重建(99例)与未重建患者(97例)在手术年龄、发病年龄、病程、术后水平斜视量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病年龄、病程是影响患者远立体视功能重建的因素(P<0.05); ROC曲线显示,发病年龄、病程用于预测患者远立体视功能重建AUC分别为0.672、0.821(P<0.001)。结论:成人间歇性外斜视术后立体视功能重建受到发病年龄、病程等因素影响,近立体视功能重建与远立体视功能重建的影响因素有所差异,临床上需要重点关注。

    全选
    显示模式:: |
    2023年第23卷第3期
    全选
    显示模式: |
    全选
    显示模式: |
    •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水肿的临床分析

      张超, 唐红, 秦萍, 贾丽

      Abstract: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水肿的相关因素。 方法:通过观察532例564眼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第1d角膜水肿的情况,分析角膜水肿与年龄、核硬度、合并青光眼、糖尿病的关系。 结果:患者564眼中角膜水肿共计118眼,发生率为209%。其中70岁以上角膜水肿占24.0%,Ⅳ级核占36.9%,Ⅴ级核为100%。其中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角膜水肿比例为68.1%,合并有糖尿病白内障角膜水肿比例为48.6%。 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水肿程度与年龄、核硬度程度呈平行关系;糖尿病和抗青光眼术后的患者角膜容易发生水肿反应,反之无眼部手术病史、糖尿病史患者术后角膜水肿发生率低,水肿反应轻。

      • 1
    • Pax2和Sox2及Prox1在胚胎小鼠眼发育中的表达模式

      陈裕庆, 刘少峰

      Abstract:

      目的:研究Pax2及Sox2和Prox1在小鼠眼胚胎发育过程中的时空表达模式及相互关系,探讨其可能的作用。 方法:取不同发育阶段的胚胎小鼠眼的中轴冰冻切片,采用免疫荧光共标记技术,观察Pax2和Sox2及Prox1在眼内表达分布规律及相互关系。 结果:在胚胎期9.5d(E9.5),Sox2表达在视泡和晶状体板,而Pax2表达在视泡前体细胞中,而Prox1仅在晶状体板中弱表达。 E11.5时,Sox2在晶状体泡和原始视网膜均呈阳性,而Pax2仅在视柄和视柄邻近的腹侧视网膜及色素上皮层内表达,Prox1主要集中在晶状体泡后壁细胞内。到E12.5后,Sox2仍广泛分布在视网膜和晶状体中,但晶状体的表达强度明显弱于视网膜区域的表达;Pax2仅表达在视柄及分化形成的视神经中;而Prox1逐渐局限在原始晶状体纤维细胞及晶状体上皮细胞中。 结论:Pax2和Sox2及Prox1参与小鼠眼的发育,它们之间互相联系但有明显不同的时空分布特点,提示在眼的发育中可能具有不同的功能。

      • 1
    • 不同类型人工晶状体对白内障术后对比敏感度的影响

      宋伟琼, 谭浅, 葛晓芳, 夏朝华

      Abstract: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暗视和明视下对比敏感度(contrast sensitivity,CS)的变化,评估患者术后的视觉质量。方法:采用对照研究的方法:实验组为2010-03/10期间于我院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50例55眼。全部患者分为3组,分别植入Sensar AR40e人工晶状体17眼,Bausch&Lomb LI61SE人工晶状体18眼和Array SA40N多焦点人工晶状体20眼,对照组为年龄相匹配的志愿者12例24眼。SensarAR40e人工晶状体的光学材料为疏水性丙烯酸酯,另外2种人工晶状体的光学材料为硅凝胶。检查患者术后和志愿者的最佳矫正视力后暗视和明视下对比敏感度。结果:Array SA40N组的CS除明视下0.8cpd以外在各空间频率较正常对照组均明显下降;Bausch&Lomb LI61SE组的CS在除0.8cpd以外其余各空间频率较正常对照组均明显下降;Sensar AR40e组在0.8cpd,1.5cpd的CS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在其余各空间频率较正常对照组均明显下降。Array SA40N组在12cpd,20cpd的CS较其他两组人工晶状体眼下降。Sensar AR40e组和Bausch&LombLI61SE组各空间频率的CS相比较均无明显差异。结论:人工晶状体眼的CS较同龄正常对照组均明显下降;多焦点人工晶状体眼较单焦点人工晶状体眼的CS在高频区明显下降;疏水性丙烯酸酯与硅凝胶两种材料的人工晶状体对白内障术后CS的影响无明显差异。

      • 1
    • 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

      邓妮妮, 秦斌, 倪仕儒

      Abstract:

      目的:探讨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23G微创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的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患者140例140眼,随访1mo记录手术方式、术中情况、手术时间、手术效果、视力、眼压、手术并发症及角膜内皮密度。

      结果:(1)初次手术成功率100%,1mo复发率为0.71%,随访期间未发现感染性眼内炎及持续性切口渗漏等并发症;(2)手术时间 20~95(平均46min);(3)住院时间3~39(平均7)d;(4)91.43%患者术后视力较术前有不同程度提高,最佳矫正视力为0.7,术前、术后视力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5)眼压:术后1d眼压与术后5d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 术后1d眼压与术后1mo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 术后5d与术后1mo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6)角膜内皮密度(个/mm2):术前2 735.49±319.28,术后1mo 2 694.14±354.08,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技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手术并发症少、应用范围广等优点,临床应用前景好。

      • 1
    • 应用3D-OCT对不同角膜厚度的高眼压症患眼CP-RNFL和视盘及黄斑区参数的研究

      周舟, 赵桂玲, 谭志, 袁雪晖, 庞燕华

      Abstract:

      目的:观察不同中央角膜厚度(CCT)的高眼压症(OHT)患者环视盘神经纤维层厚度(CP-RNFL)、视盘及黄斑区参数的差异,并与正常人群对比,探讨CCT与各参数的关系。

      方法:前瞻性临床病例对照分析。纳入2016-01/2019-01在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眼科确诊的OHT患者77例124眼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未曾用药治疗。依据CCT的厚度分为3组:组1(CCT<555μm)25例38眼,组2(CCT 555~590μm)26例44眼,组3(CCT >590μm)26例42眼,选取同期年龄、性别、眼别均与高眼压组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77例124眼为正常对照组。所有受检者均行视盘及黄斑三维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运用系统自带软件计算平均CP-RNFL及各象限CP-RNFL的厚度及视盘、黄斑区各参数。

      结果:组1的OHT患者比正常对照组盘沿面积变小; 相比组2,组3的患者,其下方CP-RNFL厚度变薄,盘沿的面积变小; 相比组3的患者,其黄斑区内环颞侧视网膜厚度变薄。三组高眼压组患者的黄斑中心凹、中心1mm、内环颞侧视网膜厚度较正常对照组变薄; CCT与盘沿面积呈正相关(均P<0.05)。

      结论:尽管OHT患者的RNFL和视盘及黄斑区各参数在正常范围,但与正常人群对比还是有差异; CCT<555μm可能是OHT向开角型青光眼(POAG)转变的危险因素,临床上需要加强随诊及早期干预。

      • 1
    • Best卵黄样黄斑营养不良临床特点及BEST1基因突变研究进展

      刘婧姝, 张勇进

      Abstract:

      Best卵黄样黄斑营养不良(Best vitelliform macular dystrophy,BVMD)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绝大多数由BEST1基因突变引起。突变基因导致其编码的bestrophin-1蛋白功能异常,患者表现出以视力下降为主的临床症状。本文从BEST1基因结构及功能、基因突变特点、BVMD临床表现及其与BEST1突变的关系、可能的治疗手段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期在此基础上对疾病及致病基因进行进一步研究。

      • 1
    • 下方玻璃体腔注射后眼内炎高发病率研究

      Gowtham Jonna, Daniel B. Roth, Howard F. Fine, H. Matthew Wheatley, Jonathan L. Prenner, Arvin Kheterpal, Suzanne Cohen, William J. Feuer

      Abstract:

      目的:探讨下方玻璃体腔注射比上方注射出现注射后眼内炎的几率是否更高。下方小梁切除术滤过泡眼内炎的发病率高于上方小梁切除术滤过泡,有可能是因为细菌聚集在下方的泪湖。

      方法:经过广泛实践过的眼内炎病例数据库验证,发现在2a的研究期间内,有5例眼内炎病例。同时,为了评估注射部位对发病率的影响,对治疗过的909例1 121眼共计8672次注射进行了回顾性调查。

      结果:5眼出现感染性眼内炎,80%的眼内炎病例均是下方注射,尽管所选病例中84.6%是位于上方注射。与感染有关的下方注射部位的危险比是(OR)22.1(P=0.006)。

      结论:玻璃体腔注射后感染眼内炎的几率很小,仅为0.025%。避免在偏下象限进行玻璃体腔注射可能会进一步减小眼内炎的发病率。

      • 1
    • 剥脱综合征性青光眼患者血清和房水中NO浓度的测定

      吕炳健, 王瑞夫, 董晓云, 吉秀祥

      Abstract:

      目的:测定剥脱综合征性青光眼(peseudoexfoliation glaucoma,PEG)患者血清及房水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浓度,并探讨其在PEG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应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PEG患者(实验组)及白内障患者(对照组)血清及房水NO浓度。结果:实验组血清及房水NO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PEG患者血清及房水NO浓度降低,可能是导致房水滤过阻力增高的原因之一。

      • 1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玻璃体样本中白细胞介素-8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

      Rifat Rasier, Ozgur Artunay, Uzay Gormus, Erdal Yuzbasioglu, Alper Sengul, Amber Senel Kukner, Murat Oncel, Halil Bahcecioglu

      Abstract:

      目的:测量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行玻璃体切除术(PPV)患者玻璃体样品中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与对照组比较结果并探讨其对DR的影响。

      方法:将伊斯坦布尔Bilim大学眼科系的57例(57眼)DR患者和22例黄斑裂孔未伴有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所有79例患者行3切口,20G PPV。PPV手术眼内灌注前,用Vitrector抽吸0.5mL玻璃体样品并稀释。样品转至冷藏室,存放在-70℃。IL-8和TNF-α的测量结果用酶联免疫吸附法以pg/mL为单位计算。

      结果:DR患者玻璃体样本中IL-8水平\〖82.7891±74.08700(0.08-307.09)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2.9805±3.77546(0.08-18.53)pg/mL\〗(P<0.001)。同样,DR患者TNF-α水平\〖18.0007±13.90015( 2.32- 51.11)pg/mL\〗也显着高于对照组\〖1.7005±1.26949(0.1-5.17)pg/mL\〗(P<0.001)。

      结论:在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中起重要作用的TNF-α和作为炎症和血管生成介体的IL-8水平在DR患者玻璃体样本中明显高。

      • 1
    • 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的治疗进展

      黄果, 杨培增

      Abstract:

      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Vogt-Koyanagi-Harada syndrome,VKH综合征)是一种由自身免疫反应引起的攻击黑色素细胞抗原的致盲眼病,往往还会侵袭耳、脑(脊)膜、毛发以及皮肤等器官。早期正确诊断与及时治疗对视力预后尤为重要。目前糖皮质激素为一线药物。此外,难治性葡萄膜炎可选择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等药物治疗。

      • 1
    •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高眼压状态手术时机探讨

      古爱平, 吴艺, 钟艳芳, 龙佩仪, 谭朵, 刘燕芳

      Abstract:

      目的:探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PACG)在高眼压状态下的手术时机及需注意问题。 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9-01/2010-12 PACG患者57例57眼在高眼压状态下(>40mmHg)进行手术治疗的效果。 结果:手术均成功,无明显并发症。随访6mo,观察术后视力不同程度提高者有53眼(93%),视力无变化者有4眼(7%);眼压≤21mmHg者48眼(84%),联合局部用药眼压控制≤21mmHg有9眼(16%)。 结论:对于PACG的急性发作,经局部及全身用药治疗后眼压仍不能下降,需紧急行抗青光眼手术,以抢救患者的视力,避免视功能的进一步损伤。

      • 1
    • 共焦显微镜在复发性角膜上皮糜烂综合征治疗中应用

      张分队, 王晶晶, 王双勇, 程燕, 程钰, 吴洁

      Abstract:

      目的:探讨共焦显微镜在指导长期配戴绷带式角膜接触镜治疗复发性角膜上皮糜烂综合征中的价值。

      方法:随机选取2014-03/09就诊于我院36例36眼复发性角膜上皮糜烂综合征患者配戴绷带式角膜接触镜,观察戴镜前,戴镜后2、4、8、12wk眼部疼痛和刺激症状、角膜上皮愈合情况、共焦显微镜图像及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患者在配戴绷带式角膜接触镜后30min眼部的疼痛与刺激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缓解,完全缓解者26眼(72%),明显缓解者10眼(28%); 角膜上皮的平均愈合时间5.68±0.73d; 2、4、8、12wk时共焦显微镜下基底细胞形态、排列,上皮下神经纤维密度、走形日渐趋于正常; 临近角膜上皮基底细胞的前基质层炎细胞逐渐消退。观察期间未发现1例与配戴接触镜有关的并发症。

      结论:共焦显微镜指导下绷带式角膜接触镜治疗复发性角膜上皮糜烂综合征可以避免过早摘镜,使基底膜与前弹力层紧密粘连,减少复发,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方法。

      • 1
    • 干细胞移植治疗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损伤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孙颖健, 郑雅娟

      Abstract: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是视觉形成的重要参与者。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损伤或死亡往往会导致视功能不可逆转的损害。青光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高血压、视网膜变性等致盲性疾病,均会引起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损伤或进行性大量凋亡。目前此类疾病在临床上尚无明确的治疗方法。为了恢复患者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功能,国内外学者将研究焦点集中在干细胞移植上。干细胞移植主要指两大类,一类是基于干细胞的替代治疗,另一类则是通过干细胞移植促进某些因子分泌来保护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我们旨在对干细胞移植治疗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损伤疾病的潜力进行综述,并着重讨论不同种干细胞分化为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研究进展。

      • 1
    •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并发症及处理

      朱俊东, 谢丽莲, 陈文芳

      Abstract: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并发症及处理措施。

      方法:对4 350眼老年性、并发性和外伤性白内障患者进行巩膜隧道切口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总结分析术中及术后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处理措施。术后随访3~24mo。

      结果:顺利完成超声乳化术4 345眼(99.89%),5眼术中改为ECCE+IOL术。 术后3mo时, 矫正视力≥0.5者4 050眼(93.10%),0.1~0.4者290眼(6.67%),<0.1者10眼(0.23%)。术中并发症:后囊膜破裂26眼(0.60%),撕囊失败16眼(0.37%)。术后并发症:角膜水肿350眼(8.05%),晶状体后囊膜混浊116眼(2.67%),一过性高眼压31眼,眼内炎3眼。术中、术后并发症,经对症处理后有不同程度改善。

      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术后视力满意等优点,但是了解手术并发症原因,减少和避免并发症的发生以及采取措施正确处理并发症是手术成功的保障。术中并发症主要是后囊膜破裂,术后并发症主要是角膜水肿和后发性白内障。并发症的发生与术者的经验、技术熟练程度密切相关。

      • 1
    • 睑板腺功能障碍所致干眼的治疗

      刘泽源, 李才锐

      Abstract:

      睑板腺功能障碍(meibomian gland dysfuction,MGD)是一种慢性、弥漫性睑板腺异常,它通常以睑板腺终末导管的阻塞和(或)睑板腺分泌物质或量改变为特征,睑板腺阻塞是MGD最常见的原因,而MGD是蒸发过强性干眼最主要的病因,近年来随着MGD所致及干眼症的发病率提高,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的关注,虽然国际上对MGD的治疗等尚无统一标准,但现比较认可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去除病因、局部和全身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药物治疗、人工泪液替代疗法、营养支持治疗、激素治疗、中医治疗等,本文主要就近年来国内外关于MGD所致干眼症的治疗做一综述。

      • 1
    • 痛性眼肌麻痹的研究进展

      周柏玉, 刘小辉, 张艳侠

      Abstract:

      痛性眼肌麻痹综合征(painful ophthamoplegia syndrome)亦称Tolosa-Hunt综合征(THS),是一种缓解和复发的一侧Ⅲ,Ⅳ,Ⅵ脑神经之一或同时受累,从而造成眼肌麻痹,并伴有眼眶部疼痛的一组症候群。其病因不明,可能为免疫缺陷性反应,也有学者认为其是眶上裂的非特异性炎症或与血管性病变有关。该病依神经受影响之范围大小、程度轻重,其眼部症状有各种表现。痛性眼肌麻痹综合征在临床上少见,易与眼肌麻痹性头痛相混淆,临床诊断有一定的困难,治疗上对肾上腺皮质激素有效。本文旨在对痛性眼肌麻痹综合征的病因、临床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进行综述如下。

      • 1
    • 双眼先天性膜状瞳孔残膜

      梁紫岩, 王凤翔

      Abstract:

      • 1
    • 后发性白内障Nd:YAG激光治疗的分析

      陈迎月, 陈永和

      Abstract:

      目的:观察Nd:YAG激光对各类白内障术后的后发性白内障的疗效、治疗参数和并发症。

      方法:对360例382眼各类白内障术后的后发性白内障Nd:YAG激光治疗。观察术后视力及并发症。分1级膜、2级膜和3级膜三组统计激光参数以及分老年性、先天性、并发性和外伤性白内障术后后发性白内障四组统计激光参数进行对照分析。

      结果: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老年性组与外伤性组使用的平均激光总能量和平均激光脉冲数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并发症包括激光治疗后7眼眼压升高(1.8%),人工晶状体损伤26眼(7.7%)。

      结论:Nd:YAG激光是治疗后发性白内障安全有效的方法。外伤性白内障术后发生后囊膜混浊的病例多为3级膜,Nd:YAG激光治疗时使用单次能量,总脉冲数和激光总能量均大。针对患者的情况选择好激光治疗参数,及时处理术后并发症,能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 1
    • 角膜生物力学应用研究进展

      吴东芳, 邓应平

      Abstract:

      角膜作为人体的软组织材料,具有黏弹性材料共有的应力-应变曲线、应力-松弛曲线特征及蠕变的特点,具有弹性模量、角膜滞后量(corneal hysteresis,CH)效应及剪切模量等生物力学指标。临床医生越来越重视角膜的生物力学指标与临床的相关性。眼反应分析仪(ocular response analyzer,ORA)在目前所用的角膜生物力学测量方法中最方便实用,应用范围较广,对屈光手术的评估、术后圆锥角膜、青光眼等疾病的诊断有一定应用价值。本文就目前角膜生物力学应用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1
    • 青光眼心理状况分析及通过青光眼俱乐部对患者进行心理治疗的效果分析

      孙炜, 吴凡, 孔珺, Yukiko Nakahara, Dwight Xuan, 李效岩, 曲勃

      Abstract:

      目的:研究和分析青光眼患者的心理特点及青光眼俱乐部宣教和心理治疗在改善原发性青光眼患者的心理状况中起到的作用。方法:选择眼科门诊初诊原发性青光眼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利用国际标准的SDS自评量表、SAS自评量表、SCL90自评量表进行心理测试。实验组在常规青光眼治疗外,进行半年青光眼俱乐部宣教及心理治疗,对照组仅进行常规青光眼治疗。半年后再次进行心理测试,利用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实验组经过青光眼心理治疗后的患者的心理状况及较初诊时有明显改善(P<0.05);实验组患者较之对照组心理状况改善明显(P<0.05)。青光眼心理具备八种心理特点,其中抑郁为主要心理症状。结论:以青光眼俱乐部为平台的青光眼宣教和心理治疗在原发性青光眼患者的治疗和日常保健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应当积极推广。

      • 1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