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眼科杂志》中文刊(International Eye Science, IES)是在国际眼科理事会(ICO)及中华眼科学会(COS)的指导和支持下,由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主办的国际性中英文混合版眼科专业学术期刊。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ISSN 1672-5123CN 61-1419/RICO时任主席Profs. NaumannSpiveyTaylorWiedemann先后出任本刊总顾问。中华眼科学会原主任委员张士元教授、荣誉主任委员谢立信院士和亚非眼科学会主席吴乐正教授等为名誉总编。亚非眼科学会亚洲办信息专员/国际眼科杂志社社长胡秀文教授任总编辑,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空军军医大学全军眼科研究所惠延年教授任主编,国际眼科理事会(ICO)前任主席、德国国家科学院和国际眼科科学院(AOI)双院士Prof. Peter Wiedemann任共同主编。中国工程院院士范先群教授、亚太眼科学会原主席王宁利教授、中华眼科学会主任委员姚克教授和候任主任委员孙兴怀教授及陕西省眼科学会名誉主任委员王雨生教授等任副主编。本刊现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医药卫生核心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Q1区期刊及陕西省精品科技期刊和陕西省高校优秀期刊;并被ScopusEmbaseJSTUPDDOAJCAICWPRIM等多种国内外权威性检索系统收录。 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编辑出版的2024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发布的统计指标,《国际眼科杂志》(IES)核心影响因子由0.728跃升至1.125,在入选的11种眼科核心期刊中位居第二;核心总被引频次为2806,位居首位;综合评价总分为58.2,位居第二。在2165种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综合评价总分排名为333名,位于前15.38%英文论著栏目为本刊特色栏目,海外论文比连续多年居全国眼科期刊之首。本刊立足中国、面向世界,欢迎各类有关眼科和相关学科及交叉学科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方面的论文并致力于打造一种具有国际化特色的高质量中文眼科学术期刊。

《国际眼科杂志》英文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IJO)为我国第一种被SCI收录的眼科学期刊。JCR2023影响因子为1.9位于眼科学Q2区,5年影响因子1.8CiteScore20232.5本刊入选了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D类项目,并多次被评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 当期目录
  • 优先发表
  • 最新录用
  • 文章排行
  • 过刊浏览
    全选
    显示模式:: |
    2025年第25卷第3期
      Articles in English
    • 李彤,李卓亚,郭榕,胡晓敏,张辉

      2025,25(3):337-34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3.01

      Abstract:

      目的:比较双眼微单视焦深延长型人工晶状体与混合搭配双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白内障患者130例(260眼),分为双眼植入Tecnis ZXR00人工晶状体RR组70例(140眼),目标屈光度分别为0--0.25 D(正视眼)和-0.5 D--0.75 D(视近眼),及双眼分别植入Tecnis ZXR00和Tecnis ZMB00人工晶状体RM组60例(120眼),目标屈光度均为0--0.25 D。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 mo裸眼远、中、近距离视力、矫正远视力、高阶像差、调制传递函数、离焦曲线、立体视及VF-14问卷调查。

      结果:RR组具有更好的双眼中视力,RM组具有更好的双眼近视力(均P<0.05); RM组有更好的MTFs值及更低的高阶像差(均P<0.05)。两组间立体视和VF-14问卷得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微单视植入焦深延长型人工晶状体明显提高近视力。根据患者需求选择人工晶状体的不同的搭配植入方式以达到精准治疗的目的。

    • Mwale Paul,郑妍,陈晓敏,柯敏

      2025,25(3):344-35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3.02

      Abstract:

      眼药膏通常用于预防白内障术后感染。本研究旨在报告一例白内障术后眼药膏进入前房的罕见病例并进行系统综述。检索PubMed、Scopus、Embase、CNKI、万方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中国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时间自建库至2023-10-30,共收集19篇文献31例术后使用眼药膏并进入前房的病例。31例患者年龄范围为55至87岁,中位数为73岁,男性占45.2%,女性占32.3%。切口长度普遍为3.2毫米。大多数患者在术后3 d内检测到眼药膏,无并发症(45.2%)。最常见的眼部症状为角膜水肿和葡萄膜炎。术后早期随访非常重要。前房积液是白内障手术后罕见的并发症,但如果不及时发现和治疗,可能会导致严重的视力丧失。当患者主诉白内障术后眼内有异物感时,眼科医生需要密切关注并检查眼睛,以便尽早发现积液,进行适当的干预并防止进一步的并发症。

    • 实验论著
    • 张艳艳,王彦彦,邵雪丽,易全勇,席亚慧

      2025,25(3):351-35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3.03

      Abstract:

      目的:研究焦亡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探索介导DR的环状RNA(circRNA)及其靶向微小RNA(miRNA)调控焦亡的机制,为防治DR提供新靶点、新思路。

      方法:建立STZ诱导的SD大鼠1型糖尿病模型。检测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组织中circRNA_0076631、miR-214和焦亡相关因子的表达情况。应用CCK-8、小管样结构形成实验测定不同浓度葡萄糖对人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HRMECs)的增殖能力及成管能力的影响。通过qRT-PCR、Westernblot检测circRNA_0076631、miR-214和焦亡相关因子(NLRP3、caspase-1和IL-1β)在HRMECs中的表达,并检测干扰circRNA_0076631后焦亡信号通路因子的表达情况。采用共转染circRNA_0076631抑制剂(ASO-circRNA_0076631)、miR-214过表达转染试剂和miR-214抑制剂(AMO-miR-214)实验进一步明确circRNA_0076631、miR-214、caspase-1三者的作用关系,阐明该通路在DR中的作用机制。

      结果:circRNA_0076631及焦亡信号通路因子(NLRP3、caspase-1和IL-1β)mRNA在糖尿病组视网膜及25 mmol/L葡萄糖干预24 h的HRMECs中异常高表达,而miR-214 mRNA表达降低(均P<0.05)。过表达miR-214后焦亡核心因子caspase-1 mRNA表达降低,抑制miR-214后caspase-1 mRNA表达上调(均P<0.05)。干扰circRNA_0076631后HRMECs中caspase-1 mRNA表达下调(P<0.05)。联合转染实验发现干扰circRNA_0076631后caspase-1 mRNA表达被抑制(均P<0.05),但在共转染miR-214抑制剂后caspase-1 mRNA表达增加(均P<0.05)。

      结论:circRNA_0076631和焦亡均参与DR的发生,circRNA_0076631可能通过调节miR-214介导焦亡信号通路因子caspase-1表达,从而参与DR的焦亡信号通路,进而影响DR的发生,而circRNA_0076631有望作为一种新的治疗靶点,为防控DR提供新思路。

    • 汪小兰,杨瀚毅,张益萌,刘思达,陈城明,谢婷珂,陈奕玄,宁佳怡,韩静

      2025,25(3):359-36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3.04

      Abstract:

      目的:探讨紫檀芪对高糖环境下诱导的人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HRMECs)内皮间充质转化(EndMT)的潜在抑制作用。

      方法:采用CCK-8测定法确定紫檀芪处理HRMECs的最适浓度,选择了12.5、25 μmol/L的浓度进行后续实验。将HRMECs分为对照组、高糖组、高糖联合12.5 μmol/L紫檀芪处理组以及高糖联合25 μmol/L紫檀芪处理组。通过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中HDAC7表达以及与EndMT相关的标志蛋白水平; Transwell迁移实验和划痕愈合实验评估各组细胞的迁移能力; 管腔形成实验用于评价细胞的血管生成能力。

      结果:CCK-8实验结果表明紫檀芪在22.07 μmol/L浓度时能将HRMECs细胞活性抑制50%。Western blot分析显示,相较于对照组,高糖培养的HRMECs中HDAC7、ZEB1、Vimentin和Snail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均P<0.01),而VE-cadherin和CD31的表达显著降低(均P<0.01)。相较于高糖组,12.5、25 μmol/L紫檀芪的处理能够显著降低高糖条件下的HDAC7、ZEB1、Vimentin和Snail的表达(均P<0.01),25 μmol/L紫檀芪能够增强VE-cadherin和CD31的表达(均P<0.01)。划痕实验结果显示,高糖处理组的HRMECs显示出较对照组显著增加的细胞迁移率(P<0.05),而25 μmol/L紫檀芪的应用均显著抑制了HRMECs在高糖条件下的细胞迁移(P<0.01)。Transwell迁移实验结果显示,高糖组的细胞迁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12.5、25 μmol/L紫檀芪处理后细胞迁移率较高糖组明显降低(均P<0.01)。管腔形成实验表明,高糖环境下HRMECs的管腔形成能力显著增强(P<0.01),并且12.5、25 μmol/L紫檀芪均能有效抑制这一效应(均P<0.01)。

      结论:紫檀芪能抑制高糖介导的HRMECs的EndMT及HDAC7的表达,并抑制细胞迁移及管腔形成能力。

    • 朱昭亮,白淑玮,段鹏,宋虎平,陈涛

      2025,25(3):365-37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3.05

      Abstract:

      目的:探讨芍药苷调控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鼠炎症反应的影响。

      方法:选取SPF级雄性SD大鼠70只,随机选择12只大鼠作为对照组(生理盐水灌胃),余58只大鼠采用高糖高脂饮食联合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法构建糖尿病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鼠48只随机分为模型组(生理盐水灌胃)、芍药苷低剂量组(100 mg/kg芍药苷灌胃)、芍药苷高剂量组(200 mg/kg芍药苷灌胃)、二甲双胍组(100 mg/kg二甲双胍灌胃),每组12只。比较各组大鼠体质量; HE染色观察大鼠视网膜组织病理学变化; 全自动生化仪检测大鼠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 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大鼠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氧(ROS)、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1β(IL-1β)\〗水平; 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视网膜组织紧密连接蛋白-1(ZO-1)、闭合蛋白(Occludin)、血管内皮钙黏蛋白(VE-Cadherin)、磷酸化PI3K(p-PI3K)、磷酸化Akt(p-Akt)表达。

      结果:芍药苷低剂量组、芍药苷高剂量组大鼠Occludin、ZO-1、VE-Cadherin表达水平高于模型组,血清TNF-α、IL-6、IL-1β水平、p-PI3K、p-Akt蛋白表达水平低于模型组,且芍药苷高剂量组明显优于芍药苷低剂量组(均P<0.05)。

      结论: 芍药苷可能通过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来减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鼠炎症反应。

    • 实验研究
    • 杨颖,张嘉之,姬慧杰,丁园晨,高卫萍

      2025,25(3):372-37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3.06

      Abstract:

      目的:基于5-HT/TRPV4/AQP5探讨抑郁相关干眼大鼠泪液分泌减少的机制。

      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用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刺激(CUMS)构造抑郁模型后,筛选出抑郁相关干眼大鼠8只,空白组为空白大鼠8只,ELISA法比较两组大鼠血清和海马组织5-HT,观察泪腺HE切片和AQP5免疫组化,并通过Western blot和RT-PCR检测两组泪腺中5-HT3R、TRPV4和AQP5表达。

      结果:抑郁相关干眼组泪液分泌明显减少(P=0.001),血清和海马5-HT水平明显下降(均P<0.05),泪腺AQP5抗体免疫组化阳性率明显低于空白组(P<0.001),同时泪腺中5-HT3R、TRPV4和AQP5蛋白和基因表达明显下降(均P<0.05),并且泪腺组织切片未见明显炎性细胞。

      结论:抑郁相关干眼的发生可能与非炎性的5-HT/TRPV4/AQP5机制有关。

    • 临床论著
    • 沈婷,马俊杰,何峰英,吕晓艳,王媛媛

      2025,25(3):378-38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3.07

      Abstract: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白内障患者视觉质量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20-06/2023-12期间我院收治的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的白内障患者85例113眼,根据植入晶状体不同分为单焦点组42例55眼和双焦点组43例58眼。术后随访3 mo,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裸眼近视力(UNVA)、裸眼中视力(UIVA)、裸眼远视力(UDVA)、最佳矫正近视力(BCNVA)、最佳矫正中视力(BCIVA)、最佳矫正远视力(BCDVA)、对比敏感度(CS)、客观视觉质量、视觉相关生存质量量表(NEI-VFQ-25)评分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术后3 mo,双焦点组UNVA(LogMAR)优于单焦点组(0.24±0.06 vs 0.53±0.13,P<0.001),两组UIVA、UDVA、BCNVA、BCIVA、BCDVA比较均无差异(均P>0.05); 双焦点组暗视条件下18 c/d空间频率CS低于单焦点组(0.84±0.17 vs 0.92±0.22,P<0.05),其余CS比较均无差异(均P>0.05); 双焦点组OSI高于单焦点组(P<0.05),OV 20%、OV 9%低于单焦点组(均P<0.05),MTFcut off、SR、OV 100%组间比较均无差异(均P>0.05); 双焦点组总体视力、近视力活动评分高于单焦点组(均P<0.001),两组总体健康、远视力活动、周边视力、色觉、依赖程度、社交功能、社会角色、精神健康各维度得分比较均无差异(均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

      结论:超声乳化联合双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能够为白内障患者提供更理想的近视力及视觉相关生存质量,但其客观视觉质量较差。单焦点、双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各有优缺点,临床尚需结合患者实际需求以选择合适的人工晶状体。

    • 何高均,徐小凤,李明江

      2025,25(3):384-38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3.08

      Abstract:

      目的:探讨房水中白细胞介素-6(IL-6)、IL-2水平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视神经损伤严重程度的关系,并构建POAG患者视神经损伤严重程度的决策树模型。

      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2021-05/2023-10医院收治的107例107眼POAG患者进行研究,根据患者平均缺损值(MD)判断视神经损伤程度并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组。比较不同严重程度视神经损伤患者一般资料,房水中IL-6、IL-2水平。分析房水中IL-6、IL-2水平与POAG患者视神经损伤严重程度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POAG患者视神经损伤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基于影响因素构建决策树模型。

      结果:重度组患者中合并高血压占比、患眼眼压、双眼眼压差均高于轻度、中度组,房水中IL-6、IL-2水平显著低于轻度、中度组(均P<0.05)。POAG患者房水中IL-6、IL-2水平与视神经损伤严重程度呈负相关(r=-0.361、-0.358,均P<0.001)。合并高血压、眼压、双眼眼压差、房水中IL-6、IL-2水平是POAG患者视神经损伤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均P<0.05)。基于上述影响因素构建决策树模型,共筛选出房水中IL-6、IL-2水平和合并高血压3个解释变量,其中房水中IL-2水平是最重要的根节点变量,也是最为重要的预测因子。该决策树模型的AUC为0.710(95%CI:0.599-0.820,P=0.001),敏感性为0.581、特异性为0.737,约登指数为0.318,预测价值高。

      结论:房水中IL-6、IL-2水平与POAG患者视神经损伤严重程度具有显著相关性,基于合并高血压、眼压、双眼眼压差、房水中IL-6、IL-2水平构建的决策树模型对POAG患者视神经损伤程度具有较高的评估价值。

    • 文献综述
    • 谢春瑶,黄雄高

      2025,25(3):390-39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3.09

      Abstract:

      玻璃体切除术是最常用的眼科手术之一,被认为是眼科手术的一次重大革命。其作用是切割患者混浊的玻璃体或解除玻璃体视网膜的牵拉,恢复透明的屈光间质和促进视网膜复位,目的是通过治疗玻璃体视网膜疾病,以提高患者的视觉功能。目前玻璃体切除术中巩膜切口闭合的常用方法为可吸收线缝合,约1 mo左右可吸收,易导致异物感、特发性巩膜炎、感染等并发症,文章综述了各类玻璃体切除术中巩膜切口闭合新方法的优缺点,通过研究下述新方法在视力、视敏度、眼压、结膜下出血以及并发症(如脉络膜积液/出血、眼内炎等)的不同,旨在进一步证实新巩膜切口闭合方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更好地应用到临床,以便于临床医生能以最小的损伤达到最佳的手术效果。

    • 莫亚欣,刘新宇,郭惠怡,陈鑫,陈强

      2025,25(3):395-39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3.10

      Abstract:

      泪腺类器官是一种新型的体外培养组织模型,与泪腺器官相似,保留了原有的泪腺组织学和分子生物学特性。该模型能够更真实地再现泪腺的生理环境、导管系统和泪膜蛋白分泌等特征。为研究泪腺的生理病理基础、建立疾病模型、开展再生医学应用和药物筛选提供了新的平台。目前,类器官技术不断发展,体外培养泪腺的方法不断更新,逐渐克服了培养难度、成本以及培养时间等方面的问题,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文章总结了国内外泪腺类器官研究的最新进展,探讨了泪腺类器官的发展、3D构建技术以及在临床应用方面的潜力。以期为泪腺损伤性疾病的临床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促进泪腺类器官在药物研发、个性化诊疗等领域的更广泛应用。

    • 赵云,贾世翀,赵红

      2025,25(3):400-40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3.11

      Abstract:

      3D打印技术是一种通过计算机设计,利用3D打印机将添加材料分层打印,最后叠加形成完整物体的累积制造技术。该技术自问世以来,在多个临床领域进行了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辅助手术效果。近年来3D打印技术在眼整形外科方面应用逐渐兴起,研究者在眼整形外科手术设计、眼整形眼眶病手术填充材料研制,以及在肿瘤性、非肿瘤性相关病变辅助器材个性化设计等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探索。虽然这些研究多数停留在研究设计阶段或仅为个案或少数病例研究,但3D打印技术在提高治疗效果和手术精确性方面展现出了难以替代的优势。为总结3D打印技术在眼整形外科领域的应用现状和研究前景,文章就3D打印技术在这一领域的应用进行综述,希望为相关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 阿布都萨塔尔·艾山,李霞,周瑛,王晓康

      2025,25(3):404-40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3.12

      Abstract:

      角膜碱烧伤是一种常见的角膜外伤,其治疗一直是眼科领域的难题。传统治疗方法包括抗炎、免疫抑制和角膜移植等,但效果有限。本综述聚焦于间充质干细胞(MSCs)及其来源的细胞外囊泡(MSCs-EVs)在角膜碱烧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MSCs具有自我更新、多向分化和免疫调节能力,而MSCs-EVs继承了MSCs的功能,且具有更低的免疫原性和更好的生物相容性,为眼科治疗提供了新途径。此外,生物支架因其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在组织工程中作为支架或药物递送系统,促进组织再生。文章综述了MSCs-EVs联合生物支架在角膜碱烧伤治疗中的作用机制和研究进展,探讨了其在促进角膜碱烧伤的修复和改善视力方面的潜力。这些发现为角膜碱烧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有望改善患者的预后。

    • 陈兆乾,张文芳,高璐,张妮娜,李纪新

      2025,25(3):410-41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3.13

      Abstract:

      圆锥角膜(KC)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引起的眼科疾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性激素受体在角膜上皮层、基质层和内皮细胞层中均有分布,近年来发现性激素及催乳素诱导蛋白(PIP)可对角膜产生影响,水平波动时对角膜的影响更加剧烈。文章综述了大量性激素及PIP如何影响角膜的研究和相关临床研究后,发现性激素和PIP在KC患者中也发挥作用,且对KC的发生发展产生影响,同时也发现妊娠哺乳女性也可能易发KC。而性激素和PIP也有潜力成为新的诊断和治疗靶点,文章在提供了新观点的同时也为临床实践提供重要参考。

    • 杨玉婷,廖兴明,马红婕

      2025,25(3):416-42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3.14

      Abstract: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是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RMD)的重要亚型,是导致严重视力下降的主要黄斑病变之一,准确区分nARMD亚型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方案及预测疾病转归。近年来,人工智能(AI)广泛应用于眼科疾病的诊疗与研究,利用机器学习或深度学习结合检查图像进行疾病分类、病灶分割和定量评估等。文章对近年来AI通过多种检查图像对PCV的鉴别诊断、分割量化生物标志物及预测基因型、抗VEGF治疗反应和短期发生玻璃体积血风险等方面进行回顾,总结其在临床实际应用中的困难与挑战,并展望未来AI在PCV应用中的优势及发展趋势,为其进一步应用研究提供更多信息,从而提高PCV诊断率,优化治疗方案,改善患者的视力预后。

    • 徐爱珍,华佳佳,李传宝

      2025,25(3):422-42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3.15

      Abstract: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作为全身最精细的手术之一,手术操作空间局限,任何细微的手术源性创伤均可导致严重的视觉功能损害。手术机器人可显著提高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过程的精准性和安全性,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手术机器人作为新兴技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手术机器人在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手术治疗开展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文章从手术机器人的发展历史入手,就手术机器人辅助视网膜血管内手术、视网膜下注射、黄斑部手术以及实时远程控制视网膜激光光凝等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进行分析和总结,并简要概括目前手术机器人所面临的挑战,为手术机器人在玻璃体视网膜疾病中的治疗提供更多的研究方向。

    • 周顺,王雁,冷静,赵勇

      2025,25(3):428-43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3.16

      Abstract:

      随着糖尿病患病率的增加和人群寿命的延长,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已成为许多国家工作年龄人群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DR发病机制错综复杂,目前尚未完全阐明,且DR的治疗手段未有较大改善,主要为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和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目前的治疗方法不仅存在短板,而且给患者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所以需要新的方法探索DR的发病机制,发掘新的治疗手段或改良目前的治疗,提高DR患者满意度。近年来随着蛋白质组学的兴起,通过蛋白质组学定性定量技术识别、量化所有可观察到的DR患者和DR大鼠的血液、视网膜、玻璃体液、房水和泪液中表达的蛋白和药物干预后差异表达蛋白,为进一步探索DR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在DR早发现早治疗提出了新见解。文章就近年来DR的蛋白质组学进行综述,为DR的诊断与治疗提供新思路。

    • 卢炳兴,陈倩茵,张静琳

      2025,25(3):434-43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3.17

      Abstract:

      人工智能(AI)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特别是视网膜脱离(RD)预测及诊疗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文章分析了AI在RD的应用进展,涵盖了RD发生率预测、手术成功率评估、到术后视力范围及手术后复发率预测等多个维度; 在辅助诊断方面,AI技术在眼科影像领域的应用尤为突出,包括对超广角眼底彩照、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眼部B超以及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的辅助诊断; 此外,在手术决策、机器人辅助手术系统以及手术并发症的评估中也展现出了其独特的价值。文章概述了AI在RD中的应用现状,有望帮助解决目前临床存在的诸多难题,也指出了当前存在的挑战,并展望未来的发展前景。

    • 王萍萍,蒋凡,李思敏,闫东霞,程娟

      2025,25(3):440-44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3.18

      Abstract:

      近年来,干眼患病率逐步增加,已成为最常见的眼表疾病之一。炎症反应是干眼发病的病理基础,这一过程中参与的炎症介质和炎症信号通路多种多样,因此抗炎治疗是预防控制干眼的基础治疗。文章总结了干眼发生发展过程中经典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趋化因子、细胞黏附因子; 相关炎症信号转导通路:MAPKs通路、NF-κB通路、Wnt通路、TLR通路; 目前一线推荐抗炎治疗药物: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非甾体类抗炎药和中医抗炎治疗的作用机制及相关指标的水平变化,以期系统地了解干眼的炎症反应机制及治疗前景。

    • 朱雯雪,蔡岩

      2025,25(3):446-45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3.19

      Abstract:

      飞蚊症作为眼科常见病,其病因复杂,涉及玻璃体结构与功能改变,与年龄、近视等因素密切相关,玻璃体液化和后脱离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临床表现为眼前点线状黑影飘动,通常不会引起视力损害。既往受限于传统观念及治疗手段,常采取保守观察策略。然而,越来越多患者抱怨飞蚊症导致驾驶困难、阅读困难,严重影响视觉质量和心理健康,其治疗需求日益增加。现有的治疗方案各有利弊,药物治疗效果有限且存在争议,玻璃体切除术疗效确切但发生并发症的风险高; YAG激光玻璃体消融术相对安全,但疗效受限于混浊物大小、位置等因素; 纳米气泡介导的玻璃体消融术尚处在研究阶段,未来有望为患者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文章综述飞蚊症的病因及其最新治疗进展,以期加深临床医生对于飞蚊症的认识,为临床诊疗提供更全面的科学依据,推动个性化、精准化的治疗。

    • 临床研究
    • 鲁静,马萍,兰长骏

      2025,25(3):451-45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3.20

      Abstract:

      目的:探讨去上皮快速角膜胶原交联术(CXL)治疗进展期圆锥角膜1 a期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自身前后对照研究。收集2018-08/2021-09在我院行去上皮快速CXL治疗进展期圆锥角膜患者中资料完整的63例84眼的临床资料。比较术前,术后1、3、6、12 mo的裸眼视力(UCVA)和最佳矫正视力(BCVA)、屈光度、角膜透明度、角膜前表面最大K值(Kmax)、角膜最薄点厚度、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和眼压。

      结果:手术前后UCVA和球镜比较均无差异(均P>0.05),BCVA、柱镜、Kmax、角膜最薄点厚度、眼压比较均有差异(均P<0.05)。术后12 mo BCVA、柱镜、角膜最薄点厚度、眼压与术前比较均无差异(均P>0.05),Kmax较术前降低(P<0.05)。术后1 mo 角膜内皮细胞计数(2519.87±345.28 cells/mm2)较术前(2693.63±313.39 cells/mm2)减少(P<0.001)。术后1 wk 22眼出现角膜haze(0.5-1级),术后1 mo 15眼出现角膜基质细线状混浊,7眼角膜混浊在术后3-6 mo消退,5眼遗留角膜点片状云翳或斑翳,但均未对视力造成影响。

      结论:去上皮快速CXL术后随着时间的延长,患者UCVA、BCVA和球镜度数保持稳定,散光度数和角膜曲率短暂升高后逐渐下降,角膜最薄点厚度减少后逐渐恢复到术前水平。术后6、12 mo的角膜曲率较术前明显降低,可有效地阻止圆锥角膜的进展。该术式可引起角膜局限混浊和斑翳,角膜内皮细胞数量减少,但是对BCVA没有影响,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 李鹏

      2025,25(3):455-46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3.21

      Abstract:

      目的:探究白内障患者人工晶状体(IOL)植入后Kappa角变化趋势及与IOL稳定性的关系。

      方法:选择2023-02/2024-01于我院接受IOL植入的白内障患者120例120眼为研究对象,其中左眼56眼,右眼64眼。比较手术前后眼科检查结果、Kappa角的分布,以及术后不同时点Kappa角变化和IOL稳定性。Pearson相关及多重线性回归分析IOL旋转稳定性与各眼科检查指标的相关性。多元线性回归分析Kappa角与IOL稳定性的相关性并绘制变化趋势图。

      结果:术后Kappa角逐渐减小且减小程度逐渐降低(均P<0.05),IOL旋转度数也逐渐减小(P<0.05)。术后2 mo IOL旋转度数与术后1 d AL、LT、K1、K2、PD、Kappa角呈正相关(均P<0.05),与术后1 d ACD呈负相关(均P<0.05)。术后1 d AL、ACD、PD、Kappa角对IOL旋转度数产生显著影响(均P<0.05)。随着Kappa角增大,IOL旋转度数逐渐增大,即IOL稳定性逐渐降低(P<0.05)。

      结论:白内障患者IOL植入后Kappa角显著减小,前期减小幅度较大,而后趋于稳定,IOL稳定性随Kappa角的增大而降低。

    • 李萍,武静,李婕,王凯

      2025,25(3):461-46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3.22

      Abstract:

      目的:探讨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患者血清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和血管生成素样蛋白4(ANGPTL4)表达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本院2020-04/2023-08期间收治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193例,根据患者是否发生黄斑水肿及病情严重程度分为DME组128例(其中轻度组56例,中度组44例,重度组28例)和无DME组65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中ANGPTL4和SDF-1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DME病情严重程度的因素; 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DME患者血清中ANGPTL4和SDF-1水平对DME病情严重程度的诊断价值。

      结果:DME组患者血清中ANGPTL4和SDF-1水平均显著高于无DME组(P<0.01); 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患者血清中ANGPTL4和SDF-1表达水平依次显著增加(P<0.05);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中ANGPTL4和SDF-1水平是影响DME病情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P<0.01)。血清中SDF-1诊断DME病情严重程度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72(95%CI:0.690-0.842),ANGPTL4诊断DME病情严重程度的AUC为0.801(95%CI:0.722-0.867),ANGPTL4和SDF-1联合诊断DME的AUC为0.884(95%CI:0.816-0.934),敏感度为87.50%,特异度为85.71%,显著高于单独ANGPTL4、SDF-1诊断(Z=2.658、2.469,均P<0.05)。

      结论:DME患者血清中ANGPTL4、SDF-1水平均显著升高,其水平随病情严重程度增加而升高,可作为诊断DME病情严重程度的辅助指标,且联合诊断的效果更佳。

    • 闫丽,刘健,张秀萍

      2025,25(3):465-46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3.23

      Abstract:

      目的:检测围绝经期干眼患者结膜上皮细胞微小RNA-744-5p(miR-744-5p)、泛素蛋白连接酶3(PELI3)表达水平,分析二者与性激素水平、炎症因子水平及泪液分泌功能的相关性。

      方法:选取我院2020-02/2022-02期间收治的围绝经期干眼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另纳入60例围绝经期体检眼科检查无异常参与者作为对照组。收集干眼患者泪膜破裂时间(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Ⅰt)结果及角膜荧光素染色(FL)评分等泪液分泌功能相关指标; 采用印记细胞学方法获取两组结膜上皮细胞,经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法检测miR-744-5p表达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结膜上皮细胞中PELI3水平以及血清卵泡刺激素(FSH)、雌二醇(E2)、黄体生成素(LH)、白细胞介素-1(IL-1)、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 采用Pearson法和Spearman法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观察组患者结膜上皮细胞miR-744-5p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升高,PELI3表达水平较对照组降低(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血清FSH、IL-1、IL-6、TNF-α表达水平升高,血清E2、LH表达水平降低(均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围绝经期干眼患者结膜上皮细胞miR-744-5p与PELI3呈负相关(r=-0.476,P<0.01); miR-744-5p与LH、E2、BUT、SⅠt呈负相关(均P<0.05),与FSH、IL-1、IL-6、TNF-α、FL评分呈正相关(均P<0.05); PELI3与FSH、IL-1、IL-6、TNF-α、FL评分呈负相关,与E2、BUT、SⅠt呈正相关(均P<0.05)。

      结论:围绝经期干眼患者结膜上皮细胞中miR-744-5p水平升高,PELI3水平降低,PELI3、miR-744-5p与围绝经期干眼患者性激素水平、炎症因子水平及泪液分泌功能密切相关。

    • 郑两定,肖晓婷,陈雅丽

      2025,25(3):469-47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3.24

      Abstract:

      目的:研究基于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测量的睫状沟直径(STS)等数据选择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CL)尺寸对术后拱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的影响,同时探讨影响拱高的相关因素。

      方法:前瞻性病例观察研究。选取福州眼科医院2022-01/12收治的行ICL植入术并规律复查6 mo的患者,纳入进行ICL尺寸优化的95例188眼屈光不正患者为优化组; 未进行ICL尺寸优化的90例174眼屈光不正患者为普通组。分别于术后1 d,1 wk,1、3、6 mo进行随访,收集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屈光情况、眼压(IOP)、角膜情况、前房深度(ACD)、房角开放度、拱高、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等资料。

      结果:两组术后等效球镜、UCVA、BCVA组间比较无差异(均P>0.05)。优化组和普通组患者术后6 mo的视力安全指数分别为1.21±0.24、1.19±0.21,视力疗效指数分别为1.18±0.22、1.07±0.26。两组患者术后6 mo拱高分别为407.77±159.31、467.16±250.07 μm,优化组92.0%眼术后拱高达到理想状态,普通组74.1%眼术后拱高达到理想状态; 两组患者术后拱高随时间有轻微下降趋势,组间比较无差异(F组间=3.478,P组间=0.063)。普通组术后存在6眼ICL置换、2眼因房角关闭诱发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而导致ICL取出的病例。

      结论:基于UBM测量的STS等数据选择ICL尺寸并设计植入方向,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有效性和拱高可预测性。

    • 荆思理,万雅群,陈丹,陈媛媛,王珏,杨敏

      2025,25(3):475-48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3.25

      Abstract:

      目的:对比分析缩小CRT与VST设计的角膜塑形镜光学区后表面直径(BOZD)对控制儿童青少年近视进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研究。研究对象为2019-06/2022-05就诊于我院角膜塑形镜验配中心的8-16岁近视患者400例400眼(纳入右眼数据分析)。按验配角膜塑形镜品牌以及BOZD分组:CRT-S组(BOZD<6.0 mm),CRT组(BOZD=6.0 mm),VST-S组(BOZD<6.2 mm),VST组(BOZD=6.2 mm),每组各100例100眼。分别戴镜1 d,1 wk,1、6 mo,1、2 a时收集分析各组配戴前后裸眼视力(UCVA)、角膜平坦K值、眼轴、屈光度数以及角膜损伤发生率有无差异。

      结果:戴镜1 d时,VST-S组的UCVA提升最快,但1 wk后,各组均达到较好的UCVA,组间无显著差异。戴镜6 mo,CRT-S组的角膜平坦K值降幅最大,戴镜1 a后,各组的角膜平坦K值降幅无显著差异。在各时间点,缩小同品牌的角膜塑形镜BOZD后,眼轴增长均显著降低。戴镜6 mo时,CRT-S组与VST-S组的眼轴增长量及离焦环直径无显著差异,但在1、2 a时,VST-S组的眼轴增长量及离焦环直径显著低于CRT-S组。随访2 a时,缩小同品牌的角膜塑形镜BOZD后,球镜度数及等效球镜度数(SE)的增长均显著降低。VST-S组球镜度数及SE变化最小,近视控制效果最好。四组的柱镜度数变化值以及角膜损伤发生率无显著差异。

      结论:缩小角膜塑形镜光BOZD可有效控制眼轴增长及近视度数的进展; VST设计原理的镜片缩小BOZD后近视控制效果优于CRT设计原理镜片; 缩小BOZD不会增加额外的角膜损伤风险。

    • 张凌子,陈慧

      2025,25(3):481-48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3.26

      Abstract:

      目的:比较0.01%和0.05%阿托品滴眼液控制青少年近视的疗效。

      方法:于2021-10/2023-02选取本院收治的108例青少年近视患者(均只分析右眼数据),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54例54眼。所有患儿均配戴全矫单焦框架眼镜矫正屈光不正。对照组患者使用0.01%阿托品滴眼液,观察组患者使用0.05%阿托品滴眼液。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4、12 mo后眼轴长度(AL)、瞳孔直径、等效球镜度(SE)、调节幅度的变化情况以及不适症状的发生情况。

      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AL、瞳孔直径均增大,SE、调节幅度降低(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AL小于对照组,瞳孔直径、SE大于对照组(均P<0.05)。用药初期,对照组6眼(11.8%)、观察组15眼(28.8%)出现畏光现象(室外强光),且观察组2眼出现视近模糊症状,两组不适症状比较有差异(χ2=6.502,P=0.011)。

      结论:0.05%阿托品滴眼液对青少年近视控制效果较好,但对瞳孔直径的影响较大,不适症状的发生风险更高。

    • 临床报告
    • 吴芳芳,路露,吴文文,刘雅雯,杨立东

      2025,25(3):485-48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3.27

      Abstract:

      目的:探讨在角膜地形图下经透明角膜切口进行超声乳化手术对白内障患者治疗的效果。

      方法:前瞻性研究。选择本院2021-02/2023-02收治的白内障患者92例92眼,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6眼采用常规11:00位透明角膜切口,研究组46眼采用最陡峭子午线透明角膜切口。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裸眼视力、角膜表面形态指标\〖包括角膜表面规则指数(SRI)、角膜表面非对称指数(SAI)、角膜表面散光值(CYL)\〗、主观干眼症状问卷量表(SDES)评分、泪膜破裂时间(BUT)及并发症。

      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随访。研究组术后1 wk,1、3 mo裸眼视力优于对照组(均P<0.05); 术后3 mo两组患者SAI、CYL比较均有差异(均P<0.05); 术后不同时间点研究组SDES评分、BUT波动水平均小于对照组(均P<0.05);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差异(P>0.05)。

      结论:角膜地图引导下行最陡峭子午线透明角膜切口行超声乳化术,可改善白内障患者裸眼视力、尽快恢复角膜表面形态且并发症较少。

    • 阎晓庆,庞星宇,郝莉莉

      2025,25(3):490-49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3.28

      Abstract:

      目的:探究血清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HDAC1)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在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预测价值。

      方法:选取2020-01/2023-01在本院收治的362例362眼白内障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是否发生感染性眼内炎将362例362眼分为感染组(15例15眼)和未感染组(347例347眼)。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所有受试者血清HDAC1、eNOS水平进行测定,并比较两组患者血清HDAC1、eNOS水平;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影响因素;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清HDAC1、eNOS水平对白内障患者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预测价值。

      结果:术前1 d,感染组患者血清HDAC1、eNOS水平均显著高于未感染组(均P<0.01)。手术时间、玻璃体溢出、HDAC1、eNOS均是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危险因素(均P<0.05)。ROC结果显示,HDAC1、eNOS单独预测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AUC分别为0.878、0.877,敏感度分别为88.7%、87.7%,特异度分别为70.4%、7.8%,二者联合预测白内障患者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AUC为0.978,敏感度为86.7%,特异度为85.3%。

      结论:白内障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患者血清HDAC1、eNOS水平显著升高,且血清HDAC1联合eNOS检测有助于提高对白内障患者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预测效能,两者可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 彭悦,赵平,谭娟,刘瑞,郑伊苹,黄江平

      2025,25(3):494-49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3.29

      Abstract:

      目的:比较iCare IC100眼压计与Goldmann压平眼压计(GAT)、非接触式眼压计(NCT)眼压测量值的相关性和差异,评估iCare IC100眼压计测量眼压的可重复性和准确性,并比较三种眼压计眼压测量值与中央角膜厚度(CCT)的相关性。

      方法:前瞻性研究。随机选取2019-03/05在东北大学附属辽宁爱尔眼科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患者90例90眼作为研究对象。使用iCare IC100、NCT和GAT对所有患者进行眼压测量。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分析检查者使用眼压计连续测量3次眼压值的可重复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和Bland-Altman分析比较iCare IC100、GAT和NCT测量值的相关性和一致性,采用线性回归法分析三种眼压计测量值与CCT的相关性。

      结果:iCare IC100、GAT和NCT测量的眼压均值分别为19.74±6.90、19.88±7.07和18.47±6.31 mmHg(F=1.180,P=0.309)。iCare IC100与GAT、iCare IC100与NCT和GAT与NCT测量结果均呈正相关(r=0.930、0.946、0.918,均P<0.05)。Bland-Altman分析显示iCare IC100与GAT、iCare IC100与NCT、GAT与NCT的平均差异分别为-0.142±2.61、1.27±2.24、1.41±2.81 mmHg,分别有97%(87/90)、96%(86/90)和97%(87/90)的眼压差值分布在95%的置信区间内。iCare IC100眼压测量值与CCT、GAT眼压测量值与CCT、NCT眼压测量值与CCT均呈正相关(r=0.426、0.353、0.451,均P<0.01)。经线性回归法分析,iCare IC100、GAT和NCT测量值与CCT之间直线回归方程分别为:iCare IC100眼压值=-19.62+0.074×CCT; GAT眼压值=-13.54+0.063×CCT; NCT眼压值=-19.65+0.072×CCT; 即CCT每增加10 μm,iCare IC100测量值增加0.74 mmHg,GAT测量值增加0.63 mmHg,NCT测量值增加0.72 mmHg。

      结论:iCare IC100眼压计测量眼压具有良好的可重复性和准确性,CCT对iCare IC100测量值的影响较其对GAT和NCT测量值的影响大。

    • 张亚娟,杨红,赵洪超,马丹,师美玉,郑唯一,王翔,刘建平

      2025,25(3):499-50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3.30

      Abstract:

      目的:明确一个彝族大家系视网膜色素变性(RP)的基因突变位点,分析RHO基因突变位点与临床表型的相关性。

      方法:收集一诊断为RP的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临床资料并进行详细的眼科检查。采集家系成员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用全外显子组测序(WES)筛选出先证者的潜在致病基因突变位点,用Sanger测序法对变异位点进行验证,随后用遗传学数据库和相关文献等资料对突变位点进行分析,最终确认致病突变位点,并对突变基因型与表型关系进行分析。

      结果:该RP家系共5代,共42名成员,其中男19人,女23人; 确诊RP共13例,其中男4例,女9例,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该家系的临床特点为发病早,病情发展迅速,病情较严重。患者6岁左右即被发现有夜盲,这是目前报道的RP家系中夜盲发生最早的病例; 视网膜表现为进行性的眼底骨细胞样色素沉着,视野缩小,ERG显示a,b波幅明显下降甚至熄灭; WES和Sanger测序结果共同显示先证者存在RHO基因杂合错义变异c.1040C>T:p.P347L,该变异为cDNA第1 040碱基C被T替换,导致第347位密码子由编码脯氨酸变为编码亮氨酸。通过查阅数据库、文献等资料,发现该突变未在中国人群中报道过。

      结论:本研究证实了一彝族家系RP的突变基因是RHO(c.1040C>T)。该突变导致第347位密码子由编码脯氨酸变为编码亮氨酸,导致家系成员出现严重的临床表型,该研究为RHO的遗传咨询及基因诊断提供一定的分子临床及遗传基础。

    • 周传海,王丽君,文龙,范浩博,叶泽欣

      2025,25(3):506-51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3.31

      Abstract:

      目的:分析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后影响非接触式眼压(IOPNCT)测量值的部分因素,探讨SMILE术后IOPNCT与角膜中央厚度(CCT)及角膜曲率之间的相关性,并构建相应的回归模型,为临床评估SMILE术后患者眼压真实状况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06/2024-05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眼科行SMILE的近视患者107例206眼和行飞秒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的近视患者107例201眼,收集患者术前,术后1、3 mo的IOPNCT测量值、CCT、角膜曲率等资料,通过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性分析对手术前后的IOPNCT、CCT、角膜曲率进行分析,并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评估术后IOPNCT与CCT、角膜曲率变化值之间的关联性。

      结果:SMILE与FS-LASIK术后患者的IOPNCT、CCT、角膜曲率在时间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均P<0.001),组间和交互比较无差异(均P>0.05),两组术后1、3 mo IOPNCT、CCT、角膜曲率均显著低于术前(均P<0.05)。SMILE患者术后1、3 mo IOPNCT与CCT之间呈正相关(r=0.261、0.267,均P<0.001),而与角膜曲率无显著相关(均P>0.05)。SMILE术后1 mo IOPNCT与CCT、角膜曲率之间的回归方程为:Y=3.426+0.019X1-0.058X2(Y代表IOPNCT,X1代表CCT,X2代表角膜曲率),方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654,P=0.001); 术后3 mo的回归方程为:Y=2.056+0.020X1-0.038X2(Y代表IOPNCT,X1代表CCT,X2代表角膜曲率),方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903,P<0.001)。SMILE术前术后IOPNCT变化值(△IOPNCT)与术中切削角膜厚度(△CCT)、角膜曲率变化值在术后1 mo的回归方程为:Y=-2.252+0.008X1+0.587X2(其中Y代表△IOPNCT,X1代表△CCT,X2代表角膜曲率变化值),方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550,P<0.001); 术后3 mo的回归方程为:Y=-2.168+0.024X1+0.281X2(Y表示△IOPNCT,X1表示△CCT,X2表示角膜曲率变化值),方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030,P<0.001)。

      结论:SMILE与FS-LASIK手术后,患者IOPNCT值主要受CCT影响较术前降低,术后短期内使用激素类滴眼液氟米龙不会使眼压升高,且SMILE术后1 mo眼压校正公式Y=3.426+0.019X1-0.058X2(Y代表IOPNCT,X1代表CCT,X2代表角膜曲率)和术后3 mo眼压校正公式Y=2.056+0.020X1-0.038X2(Y代表IOPNCT,X1代表CCT,X2代表角膜曲率)均可用于临床以评估SMILE术后患者的实际眼压并进行修正。

    全选
    显示模式::
    • 应用OCTA观察青少年角膜塑形术后角膜地形图改变与视网膜血管密度、厚度的关系

      李吉蓉

      Abstract:

      摘要 目的:探讨应用光学相干断层血管成像(OCTA)观察青少年角膜塑形术后角膜地形图改变与视网膜血管密度、厚度的关系。方法:选取在我院诊治的配戴角膜塑形镜的青少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选取时间段为2023年5月~2024年5月,选取配戴环曲面角膜塑形镜(环曲面组)50例(50眼)及配戴球面角膜塑形镜(球面组)50例(50眼)。检测2组配戴前及配戴后角膜地形图指标、视网膜血管密度及视网膜厚度变化。分析角膜地形图指标与视网膜血管密度、厚度间的关系。结果:相较于配戴前,配戴后环曲面组与球面组平均角膜曲率(Avek)明显降低(P<0.05),SRI、SAI均明显升高(P<0.05)。相较于配戴前,配戴后环曲面组与球面组黄斑全区视网膜深层血管密度、黄斑旁中心凹视网膜浅层血管密度均明显升高(P<0.05),环曲面组黄斑中心凹及球面组黄斑旁中心凹视网膜深层血管密度明显升高(P<0.05),环曲面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浅层血管密度明显升高(P<0.05)。相较于配戴前,配戴后环曲面组与球面组黄斑全区、黄斑旁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明显增加(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Avek与黄斑全区视网膜深层血管密度、黄斑旁中心凹视网膜浅层血管密度及视网膜厚度呈明显负相关(P<0.05),SRI、SAI与黄斑全区视网膜深层血管密度、黄斑旁中心凹视网膜浅层血管密度及视网膜厚度呈明显正相关(P<0.05)。结论:角膜塑形镜配戴后角膜地形图发生改变,视网膜血流密度及视网膜厚度明显增加,且角膜地形图改变与视网膜血流密度及视网膜厚度存在显著关系。

    • 联合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性黄斑水肿的研究进展

      石雅文, 李秀云

      Abstract:

      视网膜静脉阻塞性黄斑水肿(RVO-ME)作为视网膜静脉阻塞最威胁视功能的并发症之一,具有难治性、顽固性和反复性的特点。近年来研究发现,联合治疗优于单一治疗,既能有效减轻黄斑水肿,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视功能,同时减少治疗次数,降低总体费用,减轻患者负担等,弥补了单一治疗模式的不足,被临床寄予厚望。文章旨在对视网膜静脉阻塞性黄斑水肿的联合治疗现状及展望作一综述。

    • 内皮祖细胞/Toll样受体在新生血管性老年性黄斑变性中的最新研究进展

      王昌琴, 李鉴峰, 吕洋

      Abstract:

      Toll样受体(TLRs)是一种模式识别受体和I型跨膜蛋白,主要表达于单核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免疫细胞,识别病原微生物的表面,将信号传递给细胞,参与机体的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内皮祖细胞(EPCs)是一组异质性的细胞,其特征是表达CD34、CD133、VE-钙粘蛋白(CD144)、VEGFR-2和von Willebrand因子。内皮祖细胞和内皮细胞在新生血管形成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病理性刺激下EPCs可以被动员到周围循环中,归巢到缺血部位,并促进受损区域的血管恢复和重新内皮化。有研究表明绝大多数TLRs参与了新生血管的发展且内皮祖细胞能够表达TLRs。新生血管性老年性黄斑变性(ARMD)是指视网膜血管生成异常,液体和血液渗漏,在视野中央形成一个巨大的、黑暗的盲点,导致90%以上的患者严重视力丧失。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有助于病理性血管生成,探究EPCs/TLRs对于ARMD的作用有助于我们对疾病的理解,可能为今后治疗的提供新思路。

    • METTL3介导m6A修饰在眼科疾病中的作用

      王灿宇, 杨锐煜, 廖萱

      Abstract:

      N6-甲基腺苷(m6A)是哺乳动物中最常见的mRNA修饰, 几乎参与所有涉及mRNA代谢的过程,包括RNA转录,翻译和降解,在生物各种生理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在甲基转移酶、去甲基化酶和m6A结合蛋白三者协同作用下,m6A修饰可发生可逆性地改变,发挥其分子功能。METTL3蛋白是甲基转移酶的核心催化亚基,是目前研究最广泛的甲基转移酶,在m6A修饰中起着核心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METTL3介导m6A修饰通过调控炎症反应、细胞增殖及氧化应激等生物过程,参与眼部各种疾病如眼表疾病、青光眼、白内障、视网膜疾病及眼部肿瘤的发生与发展。本文综述METTL3在眼部疾病中的作用机制,为眼部疾病防控提供新思路。

    • 血清LRG1、FGF-21水平与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相关性研究

      罗忠

      Abstract:

      目的 探讨血清富亮氨酸α-2糖蛋白1(LRG1)、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GF-21)水平与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本院2020年9月-2022年9月眼科收治的110例NVG患者为NVG组(Ⅱ级23例、Ⅲ级44例、Ⅳ级43例),性别、年龄相匹配的白内障患者90例为对照组。ELISA检测血清中LRG1、FGF-21、VEGF、PEDF、TNF-α水平;Pearson相关性分析血清LRG1、FGF-21水平与Teich分级、VEGF、PEDF、TNF-α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NVG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清LRG1、FGF-21、VEGF、PEDF、TNF-α水平显著升高(P<0.05)。随着Teich分级的增加,NVG患者血清LRG1、FGF-21、VEGF、PEDF、TNF-α水平依次显著升高(P<0.05)。NVG患者血清中LRG1、FGF-21水平与VEGF、PEDF、TNF-α水平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 NVG患者血清LRG1、FGF-21水平显著升高,与VEGF、PEDF及TNF-α水平正相关,可能与VEGF、PEDF、TNF-α协同作用,共同诱导NVG发生发展。

    • 新型功能化上转换纳米材料对脉络膜黑色素瘤细胞特异性成像的研究

      赵兵新, 符爱存, 李秀红, 魏丽, 王卫群

      Abstract:

      目的:通过改进的方法制备出新型功能化上转化纳米材料UCNPs-PEG-Tf,观察对脉络膜黑色素瘤细胞(OCM-1)的特异性成像现象。 方法:制备出NaYF4:Yb/Er(Up-conversion nanoparticles,UCNPs),再等离子体处理将之表面羧基化;分别接载氨基聚乙二醇和转铁蛋白(transferrin,Tf)制备出UCNPs-PEG-Tf。对其进行相应表征。检测其生物相容性。通过荧光分光光度仪和倒置荧光显微镜检测对OCM-1的特异性荧光现象。 结果:相应表征证明成功合成了UCNPs 和UCNPs-PEG,以及进一步接载Tf后形成的UCNPs-PEG-Tf。复合物UCNPs-PEG-Tf具有卓越的生物相容性,并且能发出显著的绿色荧光。同样条件下,荧光强度检测结果和倒置荧光显微镜的观察结果均证明其在细胞OCM-1成像方面的显著特异性。 结论:我们合成了新型的功能化的UCNPs-PEG-Tf纳米复合物,该复合物生物相容性好且可以对细胞OCM-1特异性成像。 关键词:上转换纳米颗粒;等离子体;脉络膜黑色素瘤;转铁蛋白;特异性成像

    • 儿童角膜塑形镜配戴者停用低浓度阿托品前后近视进展对比

      王耀增

      Abstract:

      目的: 对比观察角膜塑形镜联合低浓度阿托品的儿童在停药前后的近视进展情况,判断角膜塑形镜配戴者的停药反弹效应并根据瞳孔直径变化分析其产生原因。 方法: 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22年1月~2022年6月就诊于西安市第一医院应用角膜塑形镜并联合0.01%阿托品眼用凝胶控制近视儿童80例,1年后根据是否停药分为停药组(A组,40例)和继续用药组(B组,40例),观察B组儿童停药前后1年内的AL和SE变化分析停药前后的近视进展情况,并对比观察A组和B组儿童2年内的AL、PD和SE变化,并分析PD与AL增长量的相关性。对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t检验和线性回归相关分析。 结果: A组儿童在停药后0.5年和1年时眼轴分别增长(0.16±0.21)mm和(0.29±0.18)mm,均大于停药前(t=3.651、2.983,P<0.001),停药前后1年时的SE增长量无统计学差异(t=5.479,P>0.05)。联合用药时A组和B组在基线、0.5年、1年时的AL、PD、SE变化均无统计学差异,1.5年时A组的AL增长量大于B组[(0.16±0.21)mm vs.(0.11±0.14)mm,t=4.803,P<0.001],PD小于A组[(3.67±2.19)mm vs.(4.53±1.72)mm,t=-5.946,P<0.001],2年时A组的AL增长量大于B组[(0.27±0.18)mm vs.(0.17±0.14)mm,t=2.706,P=0.016<0.05],PD小于B组[(3.78±2.60)mm vs.(4.42±2.07)mm,t=-3.493,P<0.001]。两年内每0.5年及每1年随访时相关性分析显示PD和AL进展呈负相关(R = -0.156,R= -0.190,P<0.001)。 结论:配戴角膜塑形镜的儿童停用低浓度阿托品后,AL较停药前增长较快,PD缩小而SE变化不大。较继续用药的情况相比,终止用药会导致眼轴的进展较快而屈光度变化不大,且在配戴角膜塑形镜时瞳孔直径越大眼轴进展越慢。

    • 杞精明目汤联合人工泪液治疗对肝肾阴虚型结膜松弛症患者泪液中Th17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

      沙咏怡, 赵怡, 涂少华, 孔雪晴, 夷成龙, 陶霓霞, 项敏泓

      Abstract:

      目的:观察中药杞精明目汤联合人工泪液治疗对肝肾阴虚型结膜松弛症(CCH)患者泪液中Th17相关细胞因子的改变。 方法:收集56例56眼 Ⅱ~Ⅲ 级肝肾阴虚型CCH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杞精明目汤联合人工泪液)26例26眼和对照组(单纯人工泪液) 30例30眼,疗程一月,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国际眼表疾病指数(OSDI)、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河高度(TMH)、球结膜充血指数。采集治疗前后CCH患者的泪液,通过流式免疫荧光发光法对患者泪液中Th17相关细胞因子进行检测,并对结果行SPSS统计学分析。 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CCH患者在治疗1个月后OSDI、BUT、球结膜充血指数均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1月后治疗组患者TMH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TM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1)。治疗组CCH患者在治疗1月后泪液中Th17相关细胞因子IL-17A、IL-17F、IL-6、IL-22、TNF-α、IFN-γ、IL-1β表达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均<0.05),而对照组泪液中Th17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水平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杞精明目汤联合人工泪液治疗可有效改善肝肾阴虚型结膜松弛症患者眼表微环境,提高泪膜稳定性,抑制眼表炎症,可能与其降低泪液中Th17相关细胞因子的分泌相关。

    • 18 MHz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黄斑前膜的临床诊断价值

      赵骏

      Abstract:

      目的:探讨18 MHz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黄斑前膜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1月~2022年1月期间,在本院经眼底检查拟诊白内障和玻璃体混浊的患者44例80眼,分别通过OCT与18 MHz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患眼进行检查,比较18 MHz彩色多普勒超声与OCT对黄斑前膜诊断敏感度、特异性、准确度的差异。结果:80眼经18MHz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患者62例为黄斑前膜,18例为非黄斑前膜,经OCT确诊确实为黄斑前膜的54例,非黄斑前膜的13例,18 MHZ彩色多普勒超声与OCT诊断一致性较高(Kappa=0.892,P<0.05);18 MHz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黄斑前膜敏感度为91.52%、特异性为61.90%,漏诊率为8.47%,误诊率为38.09%,正确率为83.75%;与OCT检测相比,18 MHz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特异性、正确率、阳性预测准确率、阴性预测准确率降低,误诊率升高(P<0.05),诊断敏感度与漏诊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8MHz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黄斑前膜病变具有一定鉴定价值,与OCT检验具有一致性。

    • 肠道菌群在葡萄膜炎中的作用与研究进展

      林映橙, 胡秋明, 周敏, 刘锦清

      Abstract:

      葡萄膜炎(Uveitis)是一种涉及眼部多个结构的致盲性炎性疾病,严重时威胁患者的视力和心理。目前,针对葡萄膜炎的治疗以糖皮质激素以及免疫抑制剂为主,其存在副作用较多、易复发且治疗费用高昂等问题。近年来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可通过肠-眼轴在葡萄膜炎的发展中起作用,其相关代谢物也对该疾病的进展具有重要影响,调节肠道菌群或相关代谢物可能成为治疗葡萄膜炎的新途径。本文综述了肠道菌群与各种类型葡萄膜炎相关疾病的联系和菌群相关治疗的研究进展,旨在推动针对葡萄膜炎特异菌群及相关基因标志物的新疗法的发展,促进精准医疗的实现。

    •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眼表菌群研究热点及演进趋势分析

      杨杨, 张婷, 李爽乐, 曹文斋

      Abstract:

      背景 近年来眼表菌群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我国在该领域起步稍晚,发展相对落后,通过学习国际上学者关于眼表菌群的研究,对推动我国眼表菌群相关领域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目的 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国际上对眼表菌群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方法 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为来源检索眼表菌群相关文献,对数据进行筛选、去重。对纳入的文献从发文量趋势、作者、机构、研究热点等进行文献计量分析,运用Cite Space软件完成机构/国家合作、文献被引、关键词共线、关键词聚类、关键词突现的可视化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3884篇文献,2003至2023年间眼表菌群领域的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以2019至2023年增长最为迅速。发文量排名前3的地区/国家分别是美国(1039篇)、中国(570篇)、印度(302篇);发文量排名前3的作者分别是Willcox, Mark(48篇)、Sharma, Savitri(33篇)、Fleiszig, Suzanne M.J(27篇);发文量排名前3的机构均来自美国,分别是加州大学(109篇)、L. V. Prasad眼科研究所(79篇)、哈佛大学(73篇)。文献被引网络图谱包括801个节点,1508条连线,被引频次居首位的文献为“Temporal Stability and Composition of the Ocular Surface Microbiome”。出现频次排名前5的关键词依次是“keratitis(角膜炎)”、“bacterial flora(细菌群落)”、“identification(鉴定)”、“inflammation(炎症)”、“endophthalmitis(眼内炎)”。关键词聚类分析后共得到8个聚类,具体体现在眼部相关疾病、眼表菌群与眼表结构以及眼表菌群的检测手段3个方面。突现强度最大的关键词是“ciprofloxacin(环丙沙星)”;最近几年突现并持续至今的关键词有“diversity (多样性)”、“gut microbiome(肠道菌群)”、“ocular surface microbiome(眼表菌群)”。结论 目前国际上对眼表菌群的研究正逐渐呈上升趋势,其研究热点集中在菌群多样性,核心菌群组成及疾病影响等方面。未来应着眼于明确眼表菌群的功能代谢,深入研究眼表菌群变化与疾病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作用机制。

    • 痛风和高尿酸血症与眼部疾病的研究进展

      姜秀颖, 段虎成

      Abstract:

      痛风为一种系统性炎性疾病,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关节炎之一。高尿酸血症是痛风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痛风的发病机制包括尿酸盐结晶沉积继发炎症及氧化应激。而炎症及氧化应激正是多种眼病的发病机制。目前已有较多研究提示痛风和高尿酸血症与眼部疾病的相关性,包括尿酸盐结晶直接沉积在眼部结构、干眼症、角膜内皮损伤、巩膜炎和葡萄膜炎、青光眼、老年性黄斑病变、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以及某些代谢性疾病如甲状腺相关眼病等。另外由于尿酸自身的抗氧化活性,尿酸水平还被认为与多种视神经病变如多发性硬化相关视神经炎、视神经脊髓炎等有关。尽管尿酸水平和眼部疾病的相关性已被报道,但仍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为了更全面的了解痛风和高尿酸血症和眼部疾病的关系,本文将从发病机制、发病特点等逐一展开,以期提高对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认识,并为将来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 不同近视防控手段对脉络膜影响的研究进展

      张尚珠, 王佳薇, 席瑞洁, 柴松

      Abstract:

      近年来,我国近视人群呈现高发、低龄化的严峻趋势。许多研究发现近视防控手段如角膜塑形镜、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光照、后巩膜加固术、中医相关方法等均与脉络膜的厚度、血流及相关分子生物变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角膜塑形镜和低浓度阿托品具有脉络膜增厚效应、脉络膜血流调控作用;配戴多点离焦防控镜具有脉络膜增厚效应;光照和哺光仪的近视防控效果在脉络膜厚度和血流上的作用也有体现;中医方法的近视防控效果体现在脉络膜微结构的改变上,但有关各种防控手段对脉络膜的远期影响仍需大样本量研究探索。本文对脉络膜与近视防控手段的关联进行综述,以说明防控手段在脉络膜层面防控近视的原理,以期对临床发现新的防控手段提供新的思路。

    • 人工智能时代:智能眼科发展的关键问题思考

      杨卫华, 许言午, 迟玮

      Abstract:

      智能眼科研究在近年来迅速发展,其临床应用或临床转化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挑战。智能眼科发展过程中,两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就是:推进临床应用和维护医疗公平。针对上述问题,文章分析了智能眼科临床应用推进的不足和潜在医疗公平的挑战这两个方面的原因和现状,提出了推进临床应用和维护医疗公平智能眼科发展的关键问题,同时系统提出了相应的具体措施,以促进智能眼科的发展。

    全选
    显示模式:
    • 陕西省西安市市区及郊县6-12岁儿童散光特点及矫正情况分析

      魏君涵, 叶璐, 姚倩, 刘锐, 张国云

      Abstract:

      目的:分析儿童散光患病率、散光程度和类型分布以及矫正情况,为防治儿童屈光不正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研究,纳入陕西省西安市及蓝田县的29,153名6-12岁的儿童,测量视力及非睫状肌麻痹下屈光度,将右眼柱镜度绝对值≥0.5D定义为散光,分析不同年龄、性别、地区时散光程度及分类构成比的差异以及屈光矫正情况。 结果:随着年龄增大,散光患病率呈上升趋势,11岁时散光患病率最高(62.88%),男生散光患病率(57.10%)大于女生(54.86%),市级地区散光患病率(58.29%)大于县级(51.75%)。散光程度以低度散光为主(56.02%),低、中度散光随年龄增加呈上升趋势,高度散光儿童中以11岁儿童最多(9.68%)。散光类型以复合近视型散光(59.28%)及混合型(25.16%)较多,随着年龄增加,复合近视型散光增加,而单纯近视型、单纯远视型和复合远视型散光均呈下降趋势,混合型散光6-7岁时占比增加,7-12岁占比逐渐下降。散光轴向类型以顺规散光最多(81.06%),且随年龄增加,顺规散光占比逐渐增加,11岁时达到最高峰(85.74%),逆规散光呈下降趋势,斜轴散光则变化趋势不显著。不同性别及地区的各类型散光及散光轴向分布不同。卡方检验显示不同年龄、性别及不同地区之间的散光程度、散光类型及散光轴向类型均有统计学差异(均为P < 0.05)。此外,散光儿童总体戴镜矫正率仅为40.18%。 结论:陕西省6-12岁儿童散光总体患病率为56.02%,男生散光患病率大于女生,市级地区患病率大于县级地区,年龄、性别、地区均是散光的影响因素,而进行了屈光矫正的人数却不超过一半,需引起家长及相关部门更多的关注。

    • 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辅助亚阈值微脉冲黄激光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的效果观察

      秦桂娟

      Abstract:

      目的 观察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IVR)辅助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DME)的效果。方法 选择2022年3月-2023年3月本院收治的98例(98眼)DME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49例(49眼)DME患者采用亚阈值微脉冲(STMP)黄激光治疗,研究组49例(49眼)DME患者采用IVR辅助STMP黄激光治疗。比较最佳矫正视力(BCVA)、视网膜新生血管(RNV)渗漏面积、黄斑中心凹旁厚度(PMT)、黄斑中心厚度(FMT)、中心视网膜厚度(CRT)、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FAZ)、生活质量、并发症发生情况,并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清一氧化氮合酶(NOS)、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结果 治疗后,两组的BCVA均优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RNV渗漏面积、PMT、FMT、CRT、FAZ、VEGF均小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NOS、中文版低视力者生活质量量表(CLVQOL)各维度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无一例发生眼部及全身并发症。结论 IVR辅助治疗DME,可提高患者视力,减小RNV渗漏面积、PMT、FMT、CRT、FAZ,调节血清NOS、VEGF水平,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且安全性好。

    • 虚拟现实技术在医学生眼外伤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郑超, 马济远, 张国恒, 费霏, 孙嘉星, 张帅, 周健, 窦国睿

      Abstract: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在医学生眼外伤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2022年11月至2024年4月间,以参加《眼科学》教学实践的90名医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对照试验方法,试验组45人采用传统课堂眼外伤理论授课联合VR虚拟仿真实验,对照组45人仅参加传统眼外伤教学。授课后,比较两组理论考核成绩、学习能力(以自我导向学习评定量表评估),并对教学质量满意度进行问卷调查,采用t检验或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试验组学员的理论知识和病例分析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理论知识(57.27±2.78)比(53.91±3.20)分,病例分析(35.71±3.73)比(32.67±5.52)分,均P<0.05]。试验组学员的自我导向学习评定量表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且试验组学员教学质量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VR赋能的眼外伤教学能有效提升医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掌握,增强学生自我导向学习能力和提升教学满意度。

    全选
    显示模式: |
    • 赵瑞博, 李建军

      Abstract:

      目的:探讨不能脱离接触镜巨乳头结膜炎患者改配频繁更换型接触镜及透气性硬性接触镜,观察巨乳头结膜炎的病情有无变化,同时探讨脱敏剂的疗效。方法:将112例208眼在我中心确诊为巨乳头结膜炎的患者随机分为4组,第Ⅰ组为频繁更换型接触镜同时点明目清滴眼液组(68眼);第Ⅱ组为频繁更换型接触镜同时点脱敏剂组(56眼);第Ⅲ组为透气性硬性接触镜同时点明目清滴眼液组(52眼);第Ⅳ组为透气性硬性接触镜同时点脱敏剂组(32眼)。YZ5X裂隙灯显微镜观察各组患者巨乳头结膜炎的临床分期,评价其治疗效果。结果:4组患者巨乳头结膜炎的病情均得到明显好转,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角膜接触镜配戴者所引发巨乳头结膜炎若及时更换透气性硬性接触镜或频繁更换型接触镜,能够在不影响戴镜情况下有效控制及治愈本病,应用脱敏剂后无明显疗效。

      • 1
    • 罗金秀, 胡仔仲, 刘庆淮, 方圆

      Abstract: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PPV)术前辅助应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康柏西普)对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者玻璃体液中炎症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方法:收集2017-06/2018-01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就诊并确诊的PDR患者49例49眼,随机分为两组,no-IVC组患者25例25眼PPV术前未接受玻璃体腔注射治疗,IVC组患者24例24眼PPV术前5~7d接受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纳入患者均于PPV术前收集玻璃体液样本,并采用Luminex液相悬浮芯片技术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单核细胞趋化因子(MCP-1)及炎症细胞因子的水平。

      结果:与no-IVC组相比,IVC组患者玻璃体液中VEGF-A水平显著降低(P<0.001),炎症细胞因子IL-6(P=0.004)、IL-8(P=0.002)、IL-18(P=0.04)、TNF-α(P=0.03)水平显著升高,其余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均无显著差异。

      结论:PPV术前辅助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可有效降低PDR患者玻璃体液中VEGF-A水平,但对炎症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有限。

      • 1
    • 朱和林, 张坚, 严宏

      Abstract:

      青光眼与白内障是导致失明的主要原因,手术是重要的治疗方式。青光眼患者具有高眼压、浅前房及短眼轴等临床特征,小梁切除术等抗青光眼术后眼部结构常发生改变。这些变化也导致了抗青光眼术后行白内障手术或青白联合手术与单纯白内障手术在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 IOL)屈光度计算准确性方面存在差异。同时青光眼患者自身的临床特征与抗青光眼手术造成的结构改变对于IOL屈光度预测准确性、屈光漂移的类型等方面的影响也表现出差异。本文就青光眼或抗青光眼术后患者行白内障手术或青白联合手术时屈光误差(refractive error, RE)产生的原因、屈光漂移特征及选择最合适IOL计算公式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1
    • 周晓洁, 吴仁毅

      Abstract:

      儿童青光眼是一类难治性青光眼,微创青光眼手术(MIGS)为儿童青光眼提供了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多数已发表的研究倾向于支持应用全周内路小梁切开术,其治疗儿童青光眼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与非MIGS的全周外路小梁切开术相似。关于KDB刀、小梁消融术和Xen凝胶支架的研究较为有限,但在某些特定的病例中可能有其各自的优势。每一种MIGS手术在考虑其优势之处的同时须特别权衡每种手术方法的长期效果。此外,还需要更多的前瞻性和比较性研究、更大的样本量和更长的随访时间来验证MIGS手术治疗儿童青光眼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1
    • 郭磊, 梁先军, 张希乔, 徐艳雪, 林英杰

      Abstract:

      目的:观察飞秒激光白内障手术联合PanOptix三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20-08/2021-08于我院行飞秒激光白内障手术联合PanOptix三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白内障患者22例26眼,随访至术后3mo,观察手术前后远中近视力、像差、斯特里尔比值(SR)及调制传递函数截止频率(MTF-cutoff)变化情况,绘制术后1mo离焦曲线,评估术后3mo患者视觉质量和满意度。

      结果:术后1d,1wk,1、3mo,纳入患者远中近视力均优于0.1(LogMAR),与术前相比显著改善(均P<0.01)。术后1mo离焦曲线在+0.5~-3.0D之间曲线过渡平缓,视力均优于0.63(小数视力)。术后1d,1wk全眼总像差、球差均明显低于术前,SR、MTF-cutoff均明显高于术前(均P<0.05)。术后3mo,纳入患者看远中近距离时均无需戴镜,整体满意度高,视觉质量良好。

      结论:飞秒激光白内障手术联合PanOptix三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使患者获得舒适满意的全程视力。

      • 1
    • 朱文魁, 李文帅, 徐培珊

      Abstract:

      目的:探究玻璃体切除(PPV)联合内界膜翻转填塞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MHRD)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选取2017-10/2021-10本院收治的高度近视MHRD患者63例64眼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34例35眼,接受PPV联合内界膜翻转填塞术治疗)和B组(29例29眼,接受PPV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治疗)。术后随访6mo,比较两组患者的裂孔闭合率、视网膜脱离复位率; 术前,术后1wk,1、3、6mo时最佳矫正视力(BCVA); 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术后6mo内,A组的裂孔闭合率明显高于B组(P<0.05); 两组患者的视网膜脱离复位率比较无差异(P>0.05)。术后随着时间的延长,两组患者的BCVA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 术前,术后1wk,1、3、6mo时,两组患者的BCVA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两组患者均出现一定并发症,但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

      结论:PPV联合内界膜翻转填塞术治疗高度近视MHRD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有效改善患者的BCVA,提高裂孔闭合率,且不会影响患者眼压,安全有效。

      • 1
    • 祖雪, 代光政, 林铁柱

      Abstract:

      目的:研究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行玻璃体切割术(PPV)后发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的风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15-10/2020-09在沈阳何氏眼科医院行23G PPV治疗且随访至少12mo资料完整的PDR患者。根据患者随访期间是否发生NVG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中变量,分析评估NVG发生的累积风险比。

      结果:纳入PDR患者151例169眼,平均随访时间18.07±12.55(1~79)mo,其中30眼(17.8%)发生NVG,平均发生NVG时间为PPV术后6.27 ± 4.01(1~17)mo,50%(15眼)的NVG发生在术后5mo内,NVG在术后3、6、12mo的累积风险比分别为4.8%、12.6%、18.1%。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发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OR=3.077, 95%CI:1.203~7.869, P=0.019)、术前虹膜红变(OR=7.897, 95%CI:1.313~47.498, P=0.024)及术前对侧眼发生NVG(OR=22.108, 95%CI:1.562~312.861, P=0.022)是NVG发生的危险因素; 术中视网膜激光数量(OR=0.772, 95%CI:0.666~0.893, P=0.001)是NVG发生的保护因素。

      结论:PPV治疗PDR后NVG发生率为17.8%,其中50%患者发生在术后5mo。术前基线视力差、虹膜红变及对侧眼患有NVG的PDR患者在PPV术后易发生NVG,术中充足的视网膜激光光凝有一定的保护作用。PPV治疗PDR后需密切随访1a。

      • 1
    • 景海霞, 张书, 白惠玲, 刘勤, 朱晓燕

      Abstract:

      目的:探讨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9(CTRP9)在不同分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及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 方法:选取2021-04/2022-04甘肃省人民医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35例作为试验组,根据免散瞳眼底照相结果分为无DR(NDR)组(n=45)、非增殖型DR(NPDR)组(n=45)、增殖型DR(PDR)组(n=45); 根据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结果将DR患者分为DME组(n=51)、非DME组(n=39); 另选取与试验组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45例作为正常对照组。记录并比较各组受试者的临床资料及生化指标检测结果,分析血清CTRP9水平与其他生化指标的相关性,探讨影响DR及DME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正常对照组、NDR组、NPDR组、PDR组受试者血清CTRP9水平有明显差异(P&#x0026;#x003C;0.001),且正常对照组&#x0026;#x003E;NDR组&#x0026;#x003E;NPDR组&#x0026;#x003E;PDR组; DME组与非DME组患者血清CTRP9水平有明显差异(P&#x0026;#x003C;0.001),且非DME组&#x0026;#x003E;DME组。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显示,DR患者血清CTRP9水平与糖尿病病程病程呈负相关(rs=-0.251,P&#x0026;#x003C;0.05); DME患者血清CTRP9水平与空腹血糖(FBG)(rs=-0.370,P&#x0026;#x003C;0.05)、糖化血红蛋白(HbA1c)(rs=-0.421,P&#x0026;#x003C;0.05)呈负相关。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病程(OR=1.194,95%CI:1.068~1.335,P=0.002)、血清CTRP9水平(OR=0.936,95%CI:0.907~0.966,P&#x0026;#x003C;0.001)是影响DR发生的危险因素; 血清CTRP9水平是影响DME发生的危险因素(OR=0.838,95%CI:0.778~0.903,P&#x0026;#x003C;0.001)。结论:血清CTRP9水平降低是DR及DME发生的危险因素,可能对二者的风险评估有重要意义。

      • 1
    • 赵紫薇, 彭婕, 赵培泉

      Abstract:

      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FEVR)是一种遗传性视网膜血管疾病,最典型的临床特征是周边无血管区,病情进展可导致视网膜脱离,晚期可继发白内障、青光眼、角膜混浊甚至眼球萎缩,是亚洲儿童、青少年视网膜脱离的主要原因之一。FEVR相关视网膜脱离主要通过手术治疗,包括玻璃体切除术、巩膜扣带术,有时联合视网膜光凝术、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等。手术方式选择有赖于详细的术前、术中评估,包括患眼分型、分期、纤维增殖情况和眼前段并发症等,不同分期患眼解剖及视功能预后大不相同。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成年患者的手术复位率较为理想,而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儿童患者手术复位率相对较低。低龄、晚期患者手术难度大、预后不良,手术治疗策略存在争议。本文就FEVR相关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治疗效果与进展进行综述。

      • 1
    • 范巍, 张广斌

      Abstract:

      目的:通过飞秒激光技术,量化撕囊口直径,测量高度近视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患者术后远、中、近视力,近立体视功能等指标,评估Toric IOL在高度近视的可行性及必要性。

      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择我院双眼高度近视白内障合并角膜规则散光,并双眼均接受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的患者,按人工晶状体不同分为两组:A组:Toric IOL组20例40眼,B组:IQ IOL组20例40眼。对比两组患者术前角膜散光、等效球镜及术后7d,1、3mo最佳矫正远视力、裸眼中视力、近视力、实际残留散光、近立体视锐度、全眼高阶像差、全眼球差等指标。

      结果:高度近视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患者植入Toric IOL,较IQ组,显著改善了术后7d,1、3mo裸眼中、近视力,Titmus近立体视锐度及残留散光度(均P<0.05),减少了术后对眼镜的依赖程度; 而术后7d,1、3mo两组最佳矫正远视力、全眼高阶像差及全眼球差无差异(均P>0.05)。

      结论:高度近视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患者植入Toric IOL,能有效矫正角膜规则散光,提高术后裸眼中、近视力及近立体视功能,减少高度近视患者术后对眼镜的依赖程度,提升双眼立体视功能。

      • 1
    • 赵振波, 马立威, 唐凯莉, 丁雨溪, 韩冬, 王静

      Abstract:

      角膜病相关性白内障,即在角膜病的基础上又发生了晶状体混浊,严重损害视觉质量。为使部分患者免于角膜移植术,恢复部分视功能。全面准确评估角膜混浊对视功能的影响对判定单纯行白内障手术具有重要意义。受限于角膜混浊遮挡,白内障手术操作具有高难度及挑战性。故开发使用新型辅助技术,如囊膜染色技术、辅助照明技术、瞳孔扩张技术、飞秒激光辅助技术等,可规避角膜混浊带来的可视性受限、通光量下降等问题,助力白内障手术顺利进行。本文就角膜病相关性白内障手术辅助技术的有关进展进行综述,望能指导临床应用。

      • 1
    • 孙梅, 郝晓凤, 谢立科, 金琪

      Abstract:

      视网膜静脉阻塞(RVO)是仅次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第二大致盲性视网膜血管疾病,其并发症黄斑水肿(ME)是视力下降的重要原因。目前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是RVO-ME的一线治疗方式,可改善视网膜形态,提高患者视力。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OCT)能对视网膜结构进行清晰的成像,通过OCT所发现的一些特定的影像学特征成为评估RVO患者预后的生物标志物。对近年来发现的中央视网膜厚度、脉络膜厚度、视网膜内层结构紊乱、高反射点、外界膜及椭圆体带的完整性、黄斑体积、中界膜征、急性黄斑旁中心中层视网膜病变及高反射垂直线等生物标志物进行综述,为选择RVO的最佳治疗提供参考。

      • 1
    • 艾明, 孙明, 李岱

      Abstract:

      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是一类以进行性感光细胞和色素上皮细胞功能障碍为特征的遗传性疾病,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致盲性眼病。其发病机制和确切病因尚不明了,至今缺乏有效治疗办法。我们回顾近年来国内外特别是国外相关文献,对视网膜色素变性的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1
    • 张美美, 王燊, 张晶, 李辰, 盖珊珊, 于嘉, 周跃华

      Abstract:

      目的:观察地夸磷索钠联合强脉冲光(IPL)对屈光术后睑板腺功能障碍(MGD)性干眼的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2021-03/12在本院进行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后6mo内确诊的MGD性干眼患者64例128眼。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患者33例66眼接受玻璃酸钠联合IPL治疗,试验组患者31例62眼接受地夸磷索钠联合IPL治疗。两组患者每次IPL治疗前均进行眼部症状评分,检查非接触式泪膜破裂时间(NIBUT)、泪河高度、泪膜脂质层分级、睑板腺缺失率及裸眼视力。

      结果:IPL治疗后,两组患者眼部症状评分、睑板腺缺失率评分均持续降低,NIBUT、泪河高度、泪膜脂质层分级均持续升高,裸眼视力无明显变化,且第3次IPL治疗前试验组患者NIBUT优于对照组(6.24±0.27s vs 5.51±0.24s,P=0.046)。

      结论:地夸磷索钠和玻璃酸钠联合IPL均对MGD性干眼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短期内疗效差异不显著。

      • 1
    • 耿若君, 魏静静, 杨凯丽, 王少佩, 任胜卫

      Abstract:

      目的:以眼表疾病指数(OSDI)问卷为参照,评估中国干眼问卷量表在大学生中的适用性。

      方法:横断面研究。将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711名在校大学生纳入研究,采用OSDI问卷和中国干眼问卷量表评估研究对象干眼状况。统计两问卷各题目的应答率; 采用Cronbach α和相关性分析评估两问卷的内部一致性和效标效度; 基于OSDI评分,评估中国干眼问卷量表的判别效度; 绘制中国干眼问卷量表评分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分析诊断阈值和对应的敏感度、特异度。

      结果:OSDI问卷12个题目的应答率为33.2%~100.0%,中国干眼问卷量表每一个题目的应答率均为100.0%。OSDI问卷和中国干眼问卷量表评分的Cronbach α系数分别为0.905和0.789。OSDI问卷评分和中国干眼问卷量表评分呈正相关(rs=0.712,P<0.001)。依据OSDI问卷评分进行干眼严重程度划分后,中国干眼问卷量表在正常组、轻度干眼组、中度干眼组和重度干眼组的评分分别为4.00(2.00,6.00)、9.00(7.00,11.00)、12.00(9.00,14.00)和16.00(13.50,22.00)分,随着干眼严重程度增加,评分依次升高,总体比较有差异(P<0.001),组间两两比较也均有差异(P<0.05)。中国干眼问卷量表在区分正常人群和干眼人群、轻度干眼和中度干眼、中度干眼和重度干眼时的AUC分别为0.862、0.661、0.769,诊断阈值分别为6.5、11.5、14.5。

      结论:与OSDI问卷相比,中国干眼问卷量表具有与之相当的信度、效度、干眼区分能力和更高的应答率,可用于我国大学生干眼筛查和流行病学调查。

      • 1
    • 付淑颖, 董艳敏

      Abstract:

      目的:探究血糖变异系数(FPG-CV)与非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患者黄斑区形态和微循环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02/2022-06我院收治的82例82眼NPDR患者为研究对象,另选取同期82例82眼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NDR)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NPDR发病的危险因素,建立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模型,并进行模型评价。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FPG-CV与患者黄斑区形态和微循环各指标的相关性。

      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程≥7.2a、糖化血红蛋白(HbA1c)≥7.7%、甘油三酯(TG)≥1.9mmol/L、尿微量白蛋白(MALB)≥24.5mg/L、FPG-CV≥9.8%、浅层毛细血管丛血流密度(SCP-VD)<27.6%、深层毛细血管丛血流密度(DCP-VD)<47.7%、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0.38mm2、黄斑中心凹神经视网膜厚度(CRT)≥197.7μm以及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227.7μm均为NPDR发病的危险因素(P<0.05)。隐含层节点数为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校准曲线和临床决策曲线显示该预测模型的区分度、准确性和有效性均较好。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FPG-CV与SCP-VD、DCP-VD以及SFCT均呈负相关(P<0.05); FPG-CV与FAZ面积以及CRT均呈正相关(P<0.05)。

      结论:病程、HbA1c、TG、MALB、FPG-CV、SCP-VD、DCP-VD、FAZ面积、CRT以及SFCT均与NPDR发病相关。随着FPG-CV升高,黄斑区形态和微循环各指标发生改变。FPG-CV与SCP-VD、DCP-VD以及SFCT呈负相关,与FAZ面积以及CRT呈正相关。

      • 1
    • 钟珊, 杨卉, 何诗, 何文静

      Abstract:

      目的:探讨缝线引导GATT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21-01/2022-07于我院行手术治疗的合并白内障的POAG患者84例84眼,随机分成两组,联合组43例43眼行缝线引导GATT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单纯组41例41眼行缝线引导GATT术。随访3mo,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眼压、局部使用降眼压药物种类、视力及术后并发症情况。

      结果:术后3mo,联合组和单纯组患者手术总成功率无显著差异(88% vs 85%,P>0.05)。两组患者术后1wk,1、3mo眼压水平、局部使用降眼压药物种类均较术前显著降低(均P<0.05),但两组间无显著差异(均P>0.05)。术后1wk,1、3mo联合组患者视力均显著优于单纯组(P<0.01)。随访期间,联合组患者前房出血、一过性高眼压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单纯组(P<0.05)。

      结论:缝线引导GATT手术是否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均可有效治疗POAG,但缝线引导GATT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前房出血、一过性高眼压发生率更低。

      • 1
    • 纪风涛, 王慧, 魏科, 李永蓉, 戴维, 王志敏, 廖荣丰

      Abstract:

      目的:探讨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经扁平部玻璃体切除(PPV)术后黄斑区视网膜、脉络膜血流的变化。

      方法:横断面研究。选取2020-09/2022-07在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诊断为单眼PDR并接受23G PPV手术治疗的患者35例35眼,所有患者均行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SS-OCTA)检查,采用系统内置分析软件测量黄斑区3mm×3mm范围内视网膜、脉络膜血流参数,并分析其与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的相关性。

      结果:术后随访1~22(平均9.72±6.67)mo,末次随访时,纳入患者PPV术眼鼻侧旁中心凹区域中层毛细血管层(ICP)灌注面积(FA)(0.31±0.06mm2)较对侧眼(0.38±0.05mm2)明显减少,颞侧旁中心凹区域深层毛细血管层(DCP)FA(0.19±0.08mm2)较对侧眼(0.27±0.07mm2)明显减少(均P<0.05),除颞侧旁中心凹区域,PPV术眼其他旁中心凹区域脉络膜血管指数(CVI)均较对侧眼显著降低(P<0.05)。PPV术眼术后BCVA与视网膜中、深层血管密度和灌注面积均有一定的相关性。

      结论:严重PDR患者患眼PPV术后较对侧眼可能更易出现旁中心凹区域视网膜深层及脉络膜血流灌注的减少。

      • 1
    • 颜瑜琳, 杨燕宁, 万珊珊

      Abstract:

      角膜接触镜(CL)现已成为常见的视力矫正手段之一,随着其材料与功能的不断开发,在全球有超过1.4亿的使用者且需求量逐年递增。配戴CL可导致如干眼、角膜擦伤、巨乳头性结膜炎在内的多种并发症,感染性角膜炎是其中最为严重的一种。研究发现CL相关感染性角膜炎的病原体主要以细菌为主,所占比例可达80%~95%,或与其菌体成分、毒力机制、生物膜形成等特点及镜片本身与使用过程易于引入病原并降低角膜及泪液的抗菌能力、造成眼表缺氧与眼表炎症有关。过夜配戴与长时间配戴镜片,不规范的镜片购买、使用及护理流程等也可成为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本文主要就CL相关细菌性角膜炎的发病机制、危险因素、诊断、治疗及预防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 1
    • 穆祎, 张弘

      Abstract:

      角膜神经在维持角膜的健康和功能方面发挥关键作用,病毒性角膜炎等疾病可致其损伤。近年来研究发现单侧角膜病变不仅影响患侧的角膜神经,对侧眼的神经也会受累; 此外,除了负责角膜知觉的感觉神经发生改变,病毒性角膜炎还可以影响交感神经。但临床除了共聚焦显微镜和角膜知觉外,尚缺乏评估角膜神经损伤程度及预后的有效指标。角膜神经通过释放神经肽发挥多种作用,其中P物质作为首个局部应用于临床的神经肽,被证明可以调控病毒感染的病理过程,并通过促炎、营养等多种作用参与病毒性角膜炎双眼角膜病变的进展,具有潜在的辅助诊断及治疗价值。因此本文对角膜神经和神经肽P物质在病毒性角膜炎中的改变及作用进行综述,为相关机制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 1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