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管单位: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
出版单位:《国际眼科》杂志社(IJO Press)
社长/总编:胡秀文
主编:惠延年 Peter Wiedemann
编辑部主任:彭娟
刊期:月刊
语种:中英文混合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文章排行
2025, 25(5):689-69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5.01
摘要:
视觉电生理检测已成为眼科临床常用的功能性检查方法之一。小动物视觉电生理是研究小动物视觉系统功能的重要工具,在神经科学和药物研发领域具有广泛应用。指南旨在提供一份小动物视觉电生理规范操作指南,以确保测试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文章重点介绍了不同类型的小动物视觉电生理测试,包括视网膜电反应图(ERG)和视觉诱发电位(VEP),以及它们在不同疾病模型中的应用。随后,对实验动物的选择和准备工作进行了详细描述,包括动物种类、麻醉方法和测试环境的要求。在操作步骤方面,指南强调了正确的电极放置、刺激参数的选择以及信号采集和处理的关键步骤。针对不同动物模型,提供了相应的操作建议,并系统阐述了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案。除了基本操作,指南还关注了测试结果的解释和报告,对不同类型的电生理波形进行了解释。小动物视觉电生理操作规范为研究人员提供了一个全面且详细的操作框架,以确保小动物视觉电生理测试的标准化和可靠性。通过遵循这些指南,研究人员能够更好地利用小动物视觉电生理技术,深入了解视觉系统的功能和异常。
2025, 25(5):698-70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5.02
摘要:
目的:总结10个源自中国典故传统策略在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手术要领,在真实世界中分析这些要领的应用情况。
方法:回顾性、非对比性、干预性的研究。从10个源自古代中国哲学的传统策略(釜底抽薪、知己知彼、擒贼擒王、围城打援、融会贯通、分而治之、见缝插针、隔山打牛、左右开弓、四两拨千斤)总结并提炼手术要领。选取于2016-01/2024-02在我院行经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除术346例443眼。根据每例患者的具体情况,在手术中灵活组合并使用这些技术要领。根据是否存在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分析这些技术要领的应用频率、有效性和安全性。
结果:纳入的所有患者共进行了473次手术。结合中国典故传统策略,提炼出10个手术要领。应用这些要领的不同组合,所有玻璃体切除术都进展顺利,除10例11眼外,其余患者均成功剥除增殖膜。而这11眼,应用了第十项技术策略(最小量膜切除法),即只做必要的松解切口,故意保留大部分增殖膜。最终视力较术前改善或稳定(LogMAR视力:术前1.92±0.83 vs 术后1.16±0.85,P<0.01)。术后主要并发症包括早期的前房炎症反应和晶状体的核硬化。玻璃体切除术后复发性玻璃体出血、视网膜脱离和前房积血或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发生几率分别为1.9%(9/473)、3.2%(15/473)、0.4%(2/473)和0.4%(2/473)。其中黄斑区视网膜脱离占1.9%(9/473),再行多次玻璃体切除术。最终,98.9%患眼实现了黄斑区视网膜复位。未复位的5眼均存在严重的增殖膜和继发性硅油下视网膜脱离,其中3眼进行了巩膜外加压术。
结论:这10个传统策略提炼的技术要领在处理严重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时,绝大部分有效且安全。深入理解了每个典故传统策略的含义,记忆和应用这些要领会相对容易。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灵活应用不同的组合。
2025, 25(5):706-71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5.03
摘要:
目的:通过玻璃体注射经荧光标记的Y79细胞建立视网膜母细胞瘤BALB/c-nu小鼠模型,并以视网膜母细胞瘤常用化疗药物Melphalan治疗组作为阳性对照,通过荧光成像技术验证,以期为视网膜母细胞瘤治疗靶点或药物的非临床药效评价提供参考。
方法:BALB/c-nu小鼠玻璃体内注射GFP转染Y79细胞(1.0×107 cell/mL,3 μL)造模,造模27 d根据活体成像荧光值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和不同剂量Melphalan组(1、3、10 μg/eye组),玻璃体单次给药,每天观察眼部症状; 于造模后12、20、29、35、42、48、55、76、83 d对造模眼/给药眼进行裂隙灯检查,造模12、20、27、41、48、55、62、69、76、83 d行活体成像检查; 末次处理摘取眼球、大脑和小脑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
结果:造模6 d开始,动物眼内可见云状物质,模型对照组小鼠眼云状物后期占据整个眼球,并伴有血管不规则生长; 造模27 d后动物眼均检测到荧光值,随造模时间延长,荧光值持续增加,造模69-83 d,肿瘤荧光值达峰值。组织学检查见模型对照组眼内瘤细胞重度增殖,1例模型动物大脑可见肿瘤细胞。Melphalan 10 μg/eye组在给药后17 d荧光值显著降低; Melphalan 3 μg/eye组给药后59 d荧光值显著抑制,Melphalan组动物脑组织均未见肿瘤细胞。
结论:BALB/c-nu小鼠玻璃体注射Y79/pCDH-LUC-copGFP细胞后,可观测到明显眼部病变及肿瘤细胞在眼部的增殖。同时,Melphalan干预后肿瘤细胞显著抑制,且呈剂量依赖性,表明视网膜母细胞瘤小鼠模型构建成功。
2025, 25(5):714-71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5.04
摘要:
目的:探讨基于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观察不同分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RNFL)、视网膜厚度及血流密度变化。
方法:回顾性分析。选取2023-02/2024-02在我院确诊为DR患者382例382眼,依据分期标准,将患者分为轻度组(121例121眼)、中度组(133例133眼)、重度组(72例72眼)、增生组(56例56眼),比较四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 采用OCTA对所有患者进行扫描收集数据,比较四组患者的RNFL、视网膜厚度以及血流密度。
结果: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增生组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慢性肾病、随机血糖比较均无差异(均P>0.05); 随着DR分期的加重,病程逐渐延长(P<0.05)。RNFL厚度(上方、下方、颞侧、鼻侧、平均厚度)和视网膜厚度均随DR严重程度增加而显著升高(均P<0.001),中度组与轻度组下方RNFL厚度比较无差异(P>0.05)。视网膜浅层、深层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随DR进展显著降低(均P<0.05),中度组与重度组视网膜浅层血流密度比较无差异(P>0.05)。
结论:OCTA可精确观察到不同分期DR患者RNFL、视网膜厚度及血流密度的变化,这三者可作为监测DR进展的敏感指标。
2025, 25(5):718-72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5.05
摘要:
目的:分析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者全视网膜激光光凝(PRP)治疗前后视网膜结构和功能的变化。
方法:前瞻性研究。纳入2022-01/2023-05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行PRP治疗的PDR患者98例98眼。在治疗前,完成PRP治疗后1 wk,1、3 mo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查中心视网膜厚度(CRT)、黄斑中心厚度(CMT)、黄斑中心凹脉络膜厚度(SFCT)、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FAZ)、深层血管丛(DVC)血流密度、浅层血管丛(SVC)血流密度。随访过程中1眼行玻璃体切割,2眼不明原因失访,最终95眼完成1 a随访,失访率3%。根据治疗后1 a时视力预后情况分为两组:预后良好组73眼和预后不良组22眼(包括视力残疾9眼和视力回退13眼),比较两组患者PRP治疗前后视网膜结构和功能变化,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视网膜结构和功能对PDR患者PRP治疗的预测价值。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PDR 分期、CRT、CMT、SFCT、DVC血流密度、SVC血流密度比较均有差异(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1 wk,1、3 mo FAZ均较治疗前降低,DVC、SVC血流密度较治疗前均升高(均P<0.05),但两组间治疗后1 wk,1、3 mo FAZ、DVC、SVC血流密度比较均无差异(均P>0.05); 两组治疗后1 wk CRT、CMT、SFCT较治疗前升高(均P<0.05),但组间比较均无差异(均P>0.05); 两组治疗后1、3 mo CRT、CMT、SFCT较治疗后1 wk和治疗前均降低,预后不良组治疗后3 mo CRT、CMT、SFCT均较治疗后1 mo升高,且均高于预后良好组(均P<0.05)。ROC曲线分析,PDR患者治疗后3 mo时CRT、CMT、SFCT单独及联合预测PRP治疗后1 a治疗情况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8、0.781、0.783、0.902,联合预测价值更高(P<0.05)。决策曲线显示PDR患者PRP治疗后3 mo CRT、CMT、SFCT联合检测能提高预测价值。
结论:PDR患者行PRP治疗后1 wk-1 mo期间是视网膜结构和功能恢复的最佳时刻,治疗后3 mo时采用OCTA测量CRT、CMT、SFCT能预测治疗1 a期间视力预后情况。
2025, 25(5):725-73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5.06
摘要:
目的:探讨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RVO-ME)患者房水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与黄斑区微循环的关系。
方法:选择2022-07/2024-07在本院就诊的RVO-ME患者327例327眼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复发分为未复发组291例291眼,复发组36例36眼。收集临床资料、黄斑区微循环指标、房水MCP-1水平。采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在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后,分析MCP-1对RVO-ME复发的影响。利用立方样条分析黄斑区微循环指标及MCP-1表达水平与RVO-ME复发的剂量-反应关系。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黄斑区微循环指标与MCP-1表达水平的关系,分析不同MCP-1表达水平在不同黄斑区微循环指标下复发的差异。Bootstrap法检验黄斑区微循环指标在MCP-1表达水平和RVO-ME复发中的中介效应。
结果:复发组患者的ME病程、玻璃体黄斑牵拉(VMT)发生率、纤维膜黄斑前膜(ERM)发生率、最佳矫正视力(BCVA)、视网膜内外层点状强反射(HRF)数量、注射抗VEGF次数及剂量显著高于未复发组(均P<0.05),视网膜外界膜(ELM)完整性、视网膜椭圆体带(EZ)完整性显著低于未复发组(均P<0.05)。复发组患者的黄斑中心厚度(CFT)、黄斑中心凹厚度(CMT)、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SCP)血管密度、深层毛细血管丛(DCP)血管密度和MCP-1均高于未复发组(均P<0.05),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FAZ)低于未复发组(P<0.05)。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调整混杂因素前后,MCP-1是RVO-ME复发的危险因素。黄斑区微循环指标及MCP-1表达水平与RVO-ME复发风险均呈明显的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非线性检验,均P<0.001)。CFT、CMT、SCP和DCP血管密度与MCP-1表达水平均呈正相关(均P<0.05),FAZ与MCP-1表达水平呈负相关(P<0.05)。随着CFT、CMT、SCP和DCP血管密度的增加以及FAZ的减小,MCP-1表达水平随之上升,并且RVO-ME复发风险呈现上升趋势,Q3(>28.47 pg/mL)组MCP-1的比例最高(P<0.05)。黄斑区微循环指标在MCP-1表达水平对RVO-ME复发情况之间发挥中介效应。
结论:房水中MCP-1水平是RVO-ME复发的危险因素,并且与黄斑区微循环关系密切,黄斑区微循环指标在MCP-1水平与RVO-ME复发之间存在中介效应。
2025, 25(5):734-73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5.07
摘要:
目的:评价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IVR)联合亚阈值微脉冲(STMP)黄激光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研究。选择2022-03/2023-03本院收治的DME患者98例98眼,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49例49眼采用STMP黄激光治疗,研究组49例49眼采用IVR联合STMP黄激光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视网膜新生血管(RNV)渗漏面积、黄斑中心凹旁厚度(PMT)、黄斑中心厚度(FMT)、中心视网膜厚度(CRT)、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FAZ)、采用中文版低视力者生活质量量表(CLVQOL)评估生活质量、并发症发生情况,并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一氧化氮合酶(NOS)、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
结果:治疗3 mo后,两组患者BCVA均优于治疗前,RNV渗漏面积、PMT、FMT、CRT、FAZ、血清VEGF水平均小于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NOS水平、CLVQOL各维度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均P<0.05),且以上各指标研究组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所有患者均未发生眼部及全身并发症。
结论:IVR联合STMP黄激光治疗DME,可提高患者视力,减小RNV渗漏面积、PMT、FMT、CRT、FAZ,调节血清NOS、VEGF水平,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且安全性好。
2025, 25(5):739-74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5.08
摘要:
Fuchs角膜内皮营养不良(FECD)是以角膜内皮进行性损害,逐渐发展为角膜内皮失代偿为特征的一种营养不良性疾病,目前的标准疗法即角膜移植手术存在种种限制。最近的研究发现,Rho相关激酶抑制剂可通过调节细胞周期蛋白D和p27信号传导通路促进细胞增殖,激活Rac1蛋白驱动肌动蛋白相关蛋白复合物(ARPC2)增加细胞黏附,调节膜出泡、核崩解和凋亡小体的形成抑制角膜内皮细胞的凋亡,有望治疗FECD。文章主要对Rho相关激酶抑制剂治疗FECD的药理作用、基础研究、临床试验以及不良反应等相关进展进行综述,希望能尽早开发出疗效稳定且副作用少的化合物,为治疗FECD提供新方案。
2025, 25(5):743-74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5.09
摘要:
眼表鳞状细胞肿瘤(OSSN)是由角结膜上皮异常增生而形成的一系列病态实体瘤,是成年人最常见的眼表肿瘤之一。近二十年来,对于眼表鳞状细胞肿瘤的治疗逐步从手术治疗向局部药物治疗发生转变。干扰素、5-氟尿嘧啶和丝裂霉素是临床治疗该疾病最常用的局部药物。文章总结了眼表鳞状细胞肿瘤的诊断及各种局部化疗治疗方案,并强调高分辨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HR-OCT)在该疾病诊治中的潜在作用。
2025, 25(5):749-75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5.10
摘要:
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治疗白内障的常规方法,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视力和生活质量。术前人工晶状体的个性化选择对手术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的单焦点人工晶状体在提供良好远视力的同时,往往存在中间视力不足的问题,并且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仍需依赖眼镜进行矫正。相比之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虽然能够同时满足不同距离的视力需求,但常伴随光晕和眩光等不良反应,影响患者的视觉体验。近年来,新型单焦点人工晶状体在改善中间视力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且其副作用相对较少。文章旨在综述单焦点人工晶状体的不同类型、光学特性及其临床疗效,以期为眼科医生在选择适合患者的人工晶状体时提供参考依据。
2025, 25(5):754-75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5.11
摘要: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自然病程的视力预后不佳,好发于亚洲人群。近年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及其血流成像技术(OCTA)显著提升了其诊断能力,但影像生物标志物存在滞后性,且无法解析血管生成、炎症、遗传因素、细胞外基质(ECM)重塑等分子机制。文章围绕PCV核心病理机制进行相关分子生物标志物研究现状的综述,作为影像生物标志物形态学局限的补充,揭示了PCV的病理机制线索,为精准防控、病情评估、预测治疗反应提供依据。文章提出可通过整合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影像组学等构建“多模态分层诊疗模型”,指导风险分层、动态评估和个体化诊疗,促进PCV精准诊疗体系的建立。
2025, 25(5):760-76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5.12
摘要: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RMD)是老年人常见的多因素疾病,可能导致不可逆的视力丧失; 然而,ARMD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代谢组学是一种相对较新的“组学”技术,它可以提供有关生物系统中低分子量代谢物的定性和定量信息,从而揭示细胞或组织样品在特定时间点的生理或病理状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代谢功能障碍在ARMD的发展和进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代谢途径失调涉及脂质代谢、核苷酸代谢、氨基酸代谢和能量代谢,这些可能在ARMD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视网膜是人体代谢最活跃的组织之一,因此使用代谢组学技术来测量ARMD的分子变化将进一步增强对发病机制的理解,这将为ARMD的预防和治疗提供重要的见解。文章就代谢组学在ARMD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2025, 25(5):765-76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5.13
摘要:
远程医疗面临的核心挑战之一在于辅助检查的有效实施。这在眼科领域尤为显著,因为眼科依赖于各类检查设备,而这些设备往往要求操作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视功能检测作为眼科不可或缺的检查项目,是眼病筛查、诊断、疗效评估及随访观察的重要依据。随着移动技术的飞速发展,视功能检查这一传统上需要在临床环境中进行的项目,有了向以患者为中心的家庭环境拓展的可能。这不仅为患者提供了便利,也极大地推动了眼科远程医疗的发展。文章重点探讨了视功能自测工具的开发与准确性、可重复性等验证相关研究,总结了视力、验光、视野、对比敏感度及色觉检查等各项视功能相关数字工具的特点及可靠性,旨在为眼科医生及患者在选择和使用这类工具时提供科学、实用的参考,从而进一步提升眼科远程医疗的效率和效果。
2025, 25(5):770-77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5.14
摘要: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Phaco+IOL)因切口小、恢复速度快等优点成为白内障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会损伤结膜、角膜等眼表组织,引起局部炎症反应,进而导致术后眼部干涩和不适感。根据研究,患者多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后24 h内出现干眼症状,并在接下来1 wk逐渐加重到达巅峰,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文章旨在全面探讨术前患者身体状况及眼局部情况、术中操作及术后治疗对术后干眼的影响,以期为潜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的干眼患者制定科学有效的预防措施,并为术后干眼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2025, 25(5):775-78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5.15
摘要:
先天性白内障是世界上儿童失明的主要原因,由于其在儿童出生时即造成视力障碍,妨碍了视觉系统的正常发育,对儿童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及时诊断并采取有效和安全的干预措施,特别是在视觉发育的关键期内,变得尤为迫切与重要。手术摘除白内障是治疗的重要手段,其成功与否以及术后患儿的视觉恢复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手术方式的选择,包括手术入路(前入路:角膜/角巩膜缘切口; 后入路:睫状体平坦部)、手术器械(玻璃体切割头切口:20 G、23 G、25 G)。不同的手术入路,直接关系到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且显著影响术后视力恢复。文章综述和分析相关问题,旨在为临床提供参考。
2025, 25(5):781-78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5.16
摘要:
青光眼是一种以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死亡为核心病理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常因眼内压(IOP)升高、神经营养因子剥夺、免疫反应、氧化应激以及兴奋毒性等多种机制交互作用引发。由于青光眼患者在早期通常缺乏显著症状,患者往往在出现不可逆性视力损失时才意识到疾病,因此,青光眼的早期诊断显得尤为重要。当前对青光眼的诊断主要依靠IOP升高、特征性视野丢失以及眼底视盘改变,而这些改变通常在严重视力损伤后才发生,因此,寻找RGCs死亡相关生物标志物将为青光眼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支持。文章主要研究内容聚焦于探讨导致RGCs死亡的不同分子机制,并分析这些机制中是否存在潜在的生物标志物,以期为青光眼的早期诊断提供新的思路,并且希望通过检测到各个机制中相关标志物的早期变化情况,推动青光眼的早期干预,从而降低视力损失的风险、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2025, 25(5):787-79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5.17
摘要:
文章综述了人工智能(AI)在视网膜血管参数分析中的应用及其进展。视网膜血管参数包括血管管径、分形维数、血管弯曲度、分支夹角和血管密度等,是评估视网膜血管网络结构变化的重要指标。这些参数不仅与多种眼科疾病相关,还能反映糖尿病、阿尔茨海默病等全身性疾病的状况。文章详细探讨了AI技术在自动化识别和量化视网膜血管参数方面的优势,尤其是在提高测量效率和准确性方面的贡献,同时AI的应用使得早期检测和监测多种疾病成为可能。此外,文章还讨论了AI在视网膜血管参数分析中面临的挑战,如数据标准化和样本多样性不足等问题,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通过深入分析AI在视网膜血管参数分析中的应用,文章旨在为临床诊断和疾病早期干预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应用前景。
2025, 25(5):792-79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5.18
摘要:
干眼是由多因素引起的慢性眼表疾病,由泪膜不稳定、眼表微环境失衡导致,可伴有眼表炎症和损伤以及神经感觉异常。泪膜不稳定是其的核心特征。黏蛋白是泪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稳定泪膜的作用,其分泌减少以及结构的改变引起干眼的发生发展。细胞质内Ca2+信号是控制外分泌腺分泌水液及酶的关键,Ca2+信号减少可引起干眼。结膜杯状细胞是分泌黏蛋白的主要细胞,可通过激活细胞内PLC-IP3-Ca2+通道、RyRs通道、cAMP信号通路、P2X受体、BLT1和ChemR23受体、胆碱能受体、ALX信号通路等增加Ca2+的含量,加速黏蛋白颗粒的补充,从而减轻干眼症状,Ca2+信号通路可能为治疗干眼的重要靶点。文章对黏蛋白在干眼中的作用及Ca2+信号对结膜杯状细胞的黏蛋白分泌的影响进行综述。
2025, 25(5):797-80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5.19
摘要:
乳酸化修饰是最新发现的一种由乳酸诱导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在组蛋白和非组蛋白的赖氨酸残基的多个位点上均可发生。乳酸化修饰通过影响转录调控、线粒体代谢、免疫炎症等机制参与疾病发生。乳酸化修饰在不同眼科疾病中的作用机制研究也取得许多创新性进展,如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葡萄膜炎、黑色素瘤和近视等。文章就乳酸和乳酸化的联系、乳酸化的调控机制以及乳酸化在不同眼科疾病中的作用展开综述。同时总结了目前的研究局限性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对阐明乳酸化修饰在眼病中的潜在分子机制以及相关疾病的诊断和精准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2025, 25(5):802-80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5.20
摘要:
目的:探讨角膜病灶板层切除联合胶原交联手术治疗浅层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纳入2014-01/2023-10来我院行角膜病灶板层切除联合胶原交联手术的浅层真菌性角膜炎患者79例79眼。入院后常规抗真菌药物治疗7 d病情无明显好转或进行性加重。所有患者的角膜病灶最大直径均≤7 mm,最大深度均不超过所在位置50%角膜厚度且剩余健康角膜厚度≥300 μm,随访时间90-112 d。
结果:纳入79眼中,病灶位于角膜中央区者6眼,旁中央区者61眼,周边区者12眼,其中5眼同时合并前房积脓。79眼均成功实施角膜病灶板层切除联合胶原交联术,76眼(96%)治愈,3眼(4%)失败。治愈眼的角膜上皮愈合时间为3-15 d,其中51眼(67%)在7 d内愈合,24眼(32%)在3 d内愈合。末次随访时76眼治愈患者UCVA、BCVA与术前相比均有差异(P<0.0167)。手术失败3眼中有2眼位于病灶边缘处,再次行角膜病灶板层切除术后痊愈; 1眼位于病灶中央处,改行球结膜瓣遮盖后痊愈。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除病灶处角膜遗留浅层云翳、角膜变薄以外,未见其他并发症。
结论:角膜病灶板层切除联合胶原交联手术治疗浅层真菌性角膜炎快速、有效,可以作为一种新的治疗选择。
2025, 25(5):808-81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5.21
摘要:
目的:观察角巩膜缘切口超声乳化术治疗白内障的效果。
方法:前瞻性研究。选择2021-10/2022-12本院收治的84例84眼白内障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42例42眼行上方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术,研究组42例42眼行角巩膜缘切口超声乳化术。比较两组的裸眼视力、散光度、眼表功能、角膜知觉、并发症。
结果: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裸眼视力组间、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前,术后4、12 wk的裸眼视力呈减小趋势(均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散光度、角膜荧光素染色试验(FLS)评分组间和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4、12 wk的散光度、FLS评分呈先升再降趋势(均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泪膜破裂时间(BUT)比较有差异(均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4、12 wk的BUT呈先降再升趋势(均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Ⅰt)、上方角膜知觉、中央角膜知觉组间、时间比较有差异(均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4、12 wk的SⅠt、上方角膜知觉、中央角膜知觉呈先降再升趋势(均P<0.05)。对照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12%(5/42)与研究组14%(6/42)比较无差异(χ2=0.105,P=0.746)。
结论:角巩膜缘切口超声乳化术相较于上方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术更能降低对白内障患者裸眼视力、散光度、眼表功能、角膜知觉的不利影响,且并未增加并发症发生。
2025, 25(5):813-81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5.22
摘要:
目的:探究2型糖尿病(T2DM)伴干眼(DE)患者血清脂质运载蛋白2(LCN2)、趋化因子样受体1(CMKLR1)、嗜酸细胞趋化因子11(CCL11)表达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方法:前瞻性研究。纳入2022-05/2024-05 我院诊治的T2DM伴DE患者97例194眼为干眼组,并根据干眼程度分为轻度组47例94眼、中度组34例68眼、重度组16例32眼; 另选取T2DM未伴DE患者97例194眼为非干眼组; 同期体检健康志愿者97例194眼为对照组。检测所有参与者血清LCN2和CMKLR1及CCL11水平; Spearman分析血清LCN2和CMKLR1及CCL11水平与T2DM伴DE病情严重程度相关性; 多因素Logistic分析影响T2DM伴DE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因素; 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LCN2和CMKLR1及CCL11水平对T2DM患者伴中重度干眼诊断价值。
结果:对照组、非干眼组、干眼组血清LCN2和CMKLR1及CCL11水平依次增加(均P<0.05); 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干眼患者血清LCN2和CMKLR1及CCL11水平依次增加(均P<0.05); 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血清LCN2和CMKLR1及CCL11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正相关(rs=0.604、0.591、0.559,均P<0.05); 逐步向前多因素Logistic分析表明泪液分泌试验(SⅠt)、泪膜破裂时间(BUT)及血清LCN2和CMKLR1及CCL11水平是影响T2DM伴DE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因素; ROC曲线表明血清LCN2和CMKLR1及CCL11联合诊断2型糖尿病伴干眼患者严重程度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896,显著大于LCN2和CMKLR1及CCL11单独诊断(Z=2.925、2.704、3.483,P=0.003、0.007、<0.001)。
结论:T2DM伴DE患者血清LCN2和CMKLR1及CCL11水平升高,与干眼症状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三者联合对中重度DE诊断价值较高。
2025, 25(5):819-82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5.23
摘要:
目的:分析超广域扫描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UWF-SS-OCTA)技术,在伴或不伴糖尿病肾病(DKD)的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患者的视网膜及脉络膜中央与周边区域血流密度及厚度变化中的临床实用性与价值。
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2023-06/2024-06期间在我院就诊的糖尿病(DM)患者50例50眼。根据是否伴有DKD和视网膜病变分为NPDR合并DKD组(DKD组,20例20眼)、NPDR不合并DKD组(NDKD组,20例20眼)以及DM无视网膜病变组(即单纯DM患者组,DM组,10例10眼,作为对照)。使用UWF-SS-OCTA自带的3×3九宫格分区模式,将扫描24 mm×20 mm范围内的视网膜及脉络膜分为中央及周边区域,并对参数进行定量分析,探讨DKD对NPDR患者眼部微血管病变的影响。
结果:脉络膜毛细血管层(CCP)中央及周边血流密度在DM组和DKD组间(t=3.93,P=0.0003; t=3.34,P=0.0016)、NDKD组和DKD组间(t=-3.06,P=0.003; t=-2.55,P=0.013)有差异,在DM组和NDKD组间无差异(t=1.44,P=0.157; t=1.26,P=0.21)。DM组、NDKD组、DKD组的脉络膜中大血管层(MLCV)中央及周边血流密度逐渐降低(F=13.74、19.03,均P<0.0001)。DM组、NDKD组、DKD组的中央及周边脉络膜厚度(CT)逐渐变薄(F=10.72,P=0.0001; F=13.12,P<0.001)。
结论:CCP、MLCV、CT可作为检测NPDR患者肾功能受损的可视化指标。UWF-SS-OCTA可为DR与DKD联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进一步推动糖尿病眼部微血管病变的无创、精准监测与治疗技术的发展。
2025, 25(5):826-83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5.24
摘要:
目的:分组研究不同前房深度(ACD)近视患者眼部参数与晶状体厚度(LT)的关系。
方法:横断面研究。选取2022-05/2024-05在我院屈光科行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近视患者118例236眼。患者术前检查的眼部参数具体包括裸眼视力(UCVA)、主觉验光、最佳矫正视力(BCVA)、非接触式眼内压(IOP)、ACD、水平角膜直径(WTW)、水平沟到沟直径(STSH)、垂直沟到沟直径(STSV)及LT。使用Pentacam测量不含角膜厚度的ACD,并根据ACD不同将近视患者分为浅前房组(2.8 mm≤ACD≤3.2 mm)、中前房组(3.2 mm 结果:中前房组与深前房组间LT比较无差异(P=1.00),浅前房组与中前房组LT比较有差异(P<0.0167); 而WTW、STSH、STSV在不同ACD组间比较均有差异(F=226.36、15.58、11.92,均P<0.01),但重复进行两两比较后,差异各不相同。浅前房组及患者总体数据中LT仅与ACD存在较弱的负相关(r=-0.231,P<0.05; r=-0.222,P<0.01),中前房组及深前房组中LT与眼部参数均不相关(均P>0.05); 不同ACD组及患者总体数据中,WTW、STSH、STSV间均存在中度相关性(均P<0.01); 而患者总体数据中ACD与WTW、STSH、STSV、LT间均存在较弱至低度的相关性(均P<0.01)。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仅浅前房组及总体数据存在有意义的自变量与LT呈线性相关性,其方程分别为:LTS=5.492-0.167×WTW+0.267×STSV-0.448×ACD; LTT=3.884-0.303×ACD,其校正R2均较低,分别为0.141、0.056。 结论:不同ACD组中,LT与WTW、STSH、STSV间无相关性及线性关系; 浅前房组及患者总体数据中,LT与ACD存在较弱的负相关性,其校正R2较低,因此不同ACD下LT与眼部径线参数间均无线性关系。
2025, 25(5):831-83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5.25
摘要:
目的:分析儿童散光患病率、散光程度和类型分布以及矫正情况,为防治儿童屈光不正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研究,纳入陕西省西安市及蓝田县的29 153名6-12岁的儿童,测量视力及非睫状肌麻痹下屈光度,将右眼柱镜度绝对值≥0.5 D定义为散光,分析不同年龄、性别、地区时散光程度及分类构成比的差异以及屈光矫正情况。
结果:随着年龄增大,散光患病率呈上升趋势,11岁时散光患病率最高(62.88%),男生散光患病率(57.10%)大于女生(54.86%),市级地区散光患病率(58.29%)大于县级(51.75%)。散光程度以低度散光为主(63.82%),中度散光随年龄增加呈上升趋势,高度散光儿童中以11岁儿童最多(9.68%)。散光类型以复合近视型散光(59.28%)及混合型散光(25.16%)较多,随着年龄增加,复合近视型散光增加,而单纯近视型散光、单纯远视型散光和复合远视型散光均呈下降趋势,混合型散光6-7岁时占比增加,7-12岁占比逐渐下降。散光轴向类型以顺规散光最多(81.06%),且随年龄增加,顺规散光占比逐渐增加,11岁时达到最高峰(85.74%),逆规散光呈下降趋势,斜轴散光则变化趋势不显著。不同性别及地区的各类型散光及散光轴向分布不同。不同年龄、性别及地区的散光程度、散光类型及散光轴向类型均有差异(均P<0.05)。此外,散光儿童总体戴镜矫正率仅为40.18%。
结论:陕西省6-12岁儿童散光总体患病率为56.02%,男生散光患病率大于女生,市级地区患病率大于县级地区,年龄、性别、地区均是散光的影响因素,而进行了屈光矫正的人数却不超过一半,需引起家长及相关部门更多的关注。
2025, 25(5):839-84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5.26
摘要:
目的:探究地夸磷索钠滴眼液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白内障术后干眼的疗效。
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22-11/2024-10我院眼科收治的白内障术后干眼患者360例360眼。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80眼给予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 观察组180眼给予地夸磷索钠滴眼液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4 wk。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干眼临床症状评分及眼表疾病指数(OSDI)问卷、泪液分泌试验(SⅠt)、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光素染色(FL)评分、六角形细胞比例(HEX)及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CV),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随访,无失访病例。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9%,高于对照组84.5%(P<0.05)。治疗4 wk,两组患者干眼临床症状评分和OSDI评分及FL评分均下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均P<0.001); 两组患者SⅠt及BUT均上升,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均P<0.001)。治疗4 wk,两组HEX均上升(P<0.05),且观察组更高(P<0.05); 两组CV均下降(P<0.05),且观察组更低(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
结论:相较于单纯使用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白内障术后干眼,给予地夸磷索钠滴眼液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疗效更佳,可显著改善患者眼部症状,促进眼表功能恢复及泪膜稳定,调节角膜内皮细胞状态。
2025, 25(5):843-84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5.27
摘要:
目的:对比两种不同悬吊缝线固定方式改善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的应用。
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21-01-01/2023-12-01在我院眼科接受人工晶状体悬吊手术患者60例60眼。根据术中不同缝合技术,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30眼接受巩膜瓣下缝线固定; 观察组30眼接受Z字型缝线固定。术后随访6 mo,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长、视力及视觉质量、眼部结构、临床疗效、术后缝线暴露率、屈光度数及人工晶状体位置偏移情况。
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长为50.5±3.1 min,对照组为40.9±2.8 min(P<0.01)。术后6 mo两组患者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改善(均P<0.01),两组间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比较均无差异(均P>0.05); 术后6 mo观察组视觉质量优于对照组(P<0.05); 两组患者角膜内皮细胞数量与术前比较均有差异(均P<0.01),但术后两组间无差异(P>0.05)。术后6 mo,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无差异(P=0.542),两组患者术后缝线暴露率比较无差异(P>0.05); 两组患者术后屈光度数及人工晶状体偏移值比较均有差异(均P<0.01)。
结论:两种悬吊缝线固定方式在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中均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但Z字型缝线固定在视觉质量和眼部结构保护方面表现更佳。
2025, 25(5):849-85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5.28
摘要:
目的:分析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术(Phaco)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后囊袋收缩综合征(CCS)发生的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21-01/2024-01我院信息系统中2 900例2 900眼白内障患者的资料信息,所有患者均采用Phaco联合IOL植入治疗,统计术后30 wk内CCS发生情况。根据是否发生CCS分为CCS组116例116眼和N-CCS组2 784例2 784眼。比较两组基本资料,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白内障患者Phaco联合IOL植入后30 wk内发生CCS的影响因素。
结果:Phaco联合IOL植入后30 wk内发生CCS共116例116眼,发生率4.00%。经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糖尿病、高度近视、合并青光眼、眼轴长度(AL)>30 mm是白内障患者Phaco联合IOL植入术后发生CCS的危险因素(均P<0.05)。
结论:白内障患者合并糖尿病、高度近视、青光眼、AL>30 mm将增加白内障患者Phaco联合IOL植入后30 wk内CCS发生风险,应引起重视。
2025, 25(5):854-85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5.29
摘要:
目的:评估3%地夸磷索钠滴眼液治疗白内障手术后干眼的效果及其对泪膜稳定性的影响。
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于2021-01/2024-01在西北大学附属西安爱尔眼科医院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患者124例124眼,每例患者仅纳入1眼进行统计分析,如果患者双眼均符合纳入标准,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择1眼纳入研究,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62例62眼、对照组62例62眼。研究组使用3%地夸磷索钠滴眼液进行治疗,4次/天,持续1 mo; 对照组使用玻璃酸钠滴眼液进行治疗,4次/天,持续1 mo。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泪膜破裂时间(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Ⅰt)、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FL)、泪液中炎症因子\〖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和不良反应。
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为93.5%,对照组治疗有效率87.1%,两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1 mo后BUT、SⅠt显著高于对照组,FL评分、泪液中炎症因子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无差异(P=0.198)。
结论:3%地夸磷索钠滴眼液显著改善白内障术后干眼患者的泪液分泌和泪膜稳定性,有效缓解干眼症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2025, 25(5):858-86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5.30
摘要:
目的:观察学龄儿童的脉络膜血管指数(CVI)基础日节律幅度与年等效球镜度数(SE)及年眼轴变化量的相关性。
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2021-07/08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视光门诊诊断为正视和近视屈光不正的7-12岁汉族学龄儿童共39例39眼,其中有6例未完成1 a随访,最终纳入33例33眼,将SE年增长量<0.5 D分为非进展组16例16眼, SE年增长量≥0.5 D分为进展组17例17眼。使用扫频源光学断层扫描技术和脉络膜量化分析软件,纵向观察参与者的CVI日节律幅度,并分析其与SE及眼轴年变化量的相关性。
结果:非进展组脉络膜黄斑中心凹1 mm处CVI日节律幅度与SE年变化量无显著相关性(P=0.65),而进展组脉络膜黄斑中心凹1 mm处CVI日节律幅度与SE年变化量呈负相关性(P=0.048),两组CVI日节律幅度与眼轴年变化量无相关性(均P>0.05)。进展组脉络膜黄斑中心凹1 mm处CVI日节律幅度是SE年变化量的影响因素(P=0.039),而眼轴的日节律幅度及眼轴年变化量、CVI日最大值时间(峰时),日最小值时间(谷时)对SE年进展影响不显著(均P>0.05)。
结论:学龄儿童的CVI日节律幅度与SE进展具有一定相关性,为进一步理解近视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脉络膜相关的变化机制提供一定的依据。
2025, 25(5):863-86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5.31
摘要:
目的:探究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EES-DCR)联合RS型泪道引流管置入术及扩张支架治疗小泪囊患者慢性泪囊炎的疗效研究。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12/2023-12本院收治的298例298眼慢性泪囊炎小泪囊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149例149眼患者行EES-DCR联合RS型泪道引流管置入术,观察组149例149眼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扩张支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 mo的疗效、术后3 mo眼部指标\〖泪液分泌量(SⅠt)、泪膜破裂时间(BUT)、溢泪程度\〗、术后3、6 mo疼痛程度的变化情况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术后6 mo观察组疗效更优(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3 mo两组患者BUT显著升高,SⅠt、溢泪程度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更优(均P<0.05)。两组各时间点VAS评分比较有差异(F交互=181.032,P交互<0.001; F时间=138.215,P时间<0.001; F组间=41.343,P组间<0.001)。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的VAS评分均减小(观察组:t术后3 mo=22.086,t术后6 mo=35.192,均P<0.001; 对照组:t术后3 mo=19.031,t术后6 mo=36.960,均P<0.001)。术后3 mo观察组VAS评分小于对照组(t=5.124,P<0.001)。术后6 mo两组并发症比较无差异(P>0.05)。
结论:EES-DCR联合RS型泪道引流管置入术及扩张支架治疗慢性泪囊炎小泪囊患者的效果更优,有效改善患者的眼部情况,缓解疼痛。
主管单位: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
出版单位:《国际眼科》杂志社(IJO Press)
社长/总编:胡秀文
主编:惠延年 Peter Wiedemann
编辑部主任:彭娟
刊期:月刊
语种:中英文混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