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第25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专家共识与指南
    • 面向人工智能应用的青光眼影像分类和标注方法、流程暨质量控制指南

      2025, 25(4):511-52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4.01

      摘要 (209) HTML (0) PDF 5.98 M (2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青光眼是以病理性眼压升高、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为共同特征的眼病,可能导致不可逆的视力丧失。近年来,人工智能(AI)技术的迅速发展为青光眼的早期诊断和管理提供了新的手段。通过对青光眼相关影像进行分类和标注,AI模型能够学习并识别青光眼特有的病理特征,从而实现影像的自动化分析与诊断。青光眼影像分类和标注的研究主要涉及彩色眼底照相(CFP)、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AS-OCT)以及超声生物显微镜(UBM)等。彩色眼底照相主要用于视杯与视盘的标注,OCT用于视神经纤维层的厚度测量与标注,AS-OCT和UBM则聚焦于前房角结构的标注与眼前节结构参数的测量。为了规范青光眼影像分类和标注,提升标注数据的质量和一致性,推动智能眼科的临床应用,特制定本指南。本指南系统阐述了青光眼影像分类和标注的原则、方法、流程及质量控制要求,为青光眼影像的分类和标注提供标准化指导。

    • >Articles in English
    • 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术中前囊切开中央定位技术对IOL植入后位置和视觉质量的影响

      2025, 25(4):523-52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4.02

      摘要 (96) HTML (0) PDF 2.56 M (1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研究三种不同的前囊切开中央定位技术(瞳孔中心、角膜缘中心和晶状体顶点)在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FLACS)后对人工晶状体(IOL)植入位置和视觉质量的影响。

      方法:前瞻性研究。纳入2023-01/12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爱尔眼科医学中心接受FLACS及ZCB00非球面IOL植入的36例72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根据前囊切开的中央定位模式分为三组:瞳孔中心组、角膜缘中心组和晶状体顶点中心组。通过Casia2设备评估IOL的倾斜和偏心,并对术后视觉质量进行评价。

      结果:术后1 d,瞳孔中心组、角膜缘中心组和顶点中心组的IOL倾斜度分别为3.96°±1.51°、4.63°±1.87°和3.90°±2.24°(F=1.07,P=0.35); IOL偏心值分别为0.21±0.10 mm、0.23±0.16 mm和0.21±0.12 mm(F=0.14,P=0.87); 总高阶像差分别为0.32±0.40 μm、0.56±0.61 μm和0.53±0.60 μm(F=1.38,P=0.26); 彗差值分别为0.13±0.10 μm、0.16±0.15 μm和0.14±0.15 μm(F=0.30,P=0.74)。术后1 d的所有结果均无显著差异。术后3 mo,IOL倾斜度分别为5.42°±2.00°、3.96°±1.44°和3.20°±1.19°(F=12.40,P<0.001); IOL偏心值分别为0.33±0.07 mm、0.23±0.11 mm和0.21±0.11 mm(F=4.99,P=0.008); 总高阶像差分别为0.67±0.29 μm、0.44±0.37 μm和0.42±0.19 μm(F=5.50,P=0.006); 彗差值分别为0.21±0.12 μm、0.19±0.12 μm和0.12±0.11 μm(F=3.87,P=0.03)。术后3 mo的所有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在FLACS中,采用晶状体顶点作为前囊切开的中央定位模式,可以改善术后IOL的稳定性,并减少术后IOL的倾斜和偏心。如果术中无法确定晶状体顶点,则建议采用角膜缘中心定位模式。

    • >实验论著
    • HSV-1糖蛋白B和糖蛋白D重组抗原表位串联疫苗的构建及免疫保护作用研究

      2025, 25(4):530-53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4.03

      摘要 (50) HTML (0) PDF 2.00 M (1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构建1型单纯疱疹病毒(HSV-1)糖蛋白B(gB)和糖蛋白D(gD)重组抗原表位核酸疫苗,并进一步研究该疫苗在动物模型中的免疫保护作用及组织表达。

      方法:筛选HSV-1的gB、gD表位基因进行串联,构建重组蛋白编码基因X,并转入原核表达载体PET28(a),利用重组蛋白制备单克隆抗体,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心脏采血分离血清检测纯化蛋白的免疫原性及血清中的多克隆抗体并获取血清抗体效价。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X,并采取肌肉注射的方式对4-6 wk BALB/c雌性小鼠进行3针免疫程序,ELISA实验法检测血清中抗体及免疫相关的细胞因子,免疫组化检测小鼠眼球、三叉神经节和脑组织中蛋白X的表达。

      结果:重组蛋白X免疫大兔后,在兔血清中检测到目的多克隆抗体,血清抗体的效价为1:3200。小鼠免疫真核重组质粒pcDNA3.1-X后,血清中检测到了实验组的HSV-1 IgM抗体含量为12.13±0.85 ng/L,显著高于载体对照组(0.49±0.44 ng/L)(t=21.07,P<0.001)。实验组细胞因子IL-2、IL-4、IL-10、IFN-γ的含量分别为11.63±0.60、22.65±1.47、85.75±14.12、114.90±6.39 ng/L,均显著高于载体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均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表明实验组眼球、三叉神经节和脑组织中均发现目的蛋白X的表达。

      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HSV-1 gB和gD串联表位核酸疫苗,能够诱导机体产生较强的免疫应答,并能在眼球、三叉神经节和脑组织中稳定表达,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为HSV-1重组抗原表位串联疫苗的研制提供了基础数据。

    • 基于NF-kappaB/p65信号通路探究IL-8调控MCP-1分泌及表达影响晶状体囊袋内残留上皮细胞的迁移

      2025, 25(4):537-54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4.04

      摘要 (46) HTML (0) PDF 3.24 M (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究炎症因子白介素-8(IL-8)影响后发性白内障(PCO)细胞迁移的过程中对晶状体上皮细胞(LEC)分泌的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调控作用。

      方法:构建大鼠晶状体囊袋模型,采用10%胎牛血清培养撕囊后的晶状体囊袋使LEC迁移至后囊30%-50%面积后,撤去血清,将囊袋分为对照组和15 ng/mL IL-8组,并在不同时间点进行拍照观察囊袋LEC迁移。ELISA法和RT-qPCR检测不同组MCP-1的分泌和信使RNA(mRNA)相对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检测不同组MCP-1表达水平。将SRA01/04细胞分为对照组、15 ng/mL IL-8组和15 ng/mL IL-8+200 μmol/L Bindarit(BND)组,用Transwell法检测不同组迁移细胞数量。将SRA01/04细胞分为阴性对照(NC)组、NC+15 ng/mL IL-8组及15 ng/mL IL-8+p65 siRNA组,ELISA法和RT-qPCR检测不同组MCP-1的分泌和mRNA相对表达水平。

      结果:体外培养的大鼠晶状体囊袋LEC迁移水平显示,在48、72、96 h时15 ng/mL IL-8组囊袋内细胞迁移明显增加(均P<0.05)。ELISA的结果显示,15 ng/mL IL-8组囊袋和SRA01/04细胞与对照组相比较,在12、24 h分泌的MCP-1的水平升高(均P<0.05); RT-qPCR的结果同样显示15 ng/mL IL-8组SRA01/04细胞在12、24 h分泌的MCP-1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增高(均P<0.05)。免疫荧光的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24 h时15 ng/mL IL-8组的囊袋上皮细胞MCP-1表达水平升高(P=0.007)。Transwell的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15 ng/mL IL-8组迁移数量增加(P=0.001); 与15 ng/mL IL-8组相比,15 ng/mL IL-8+200 μmol/L BND组迁移数量减少(P=0.003)。ELISA和RT-qPCR的结果显示,与NC组相比,NC+15 ng/mL IL-8组在12、24 h时的MCP-1分泌和mRNA的相对表达增加(均P<0.01); 与NC+15 ng/mL IL-8组比较,15 ng/mL IL-8+p65 siRNA组在12、24 h时的MCP-1分泌和mRNA的相对表达减少(均P<0.01)。

      结论:IL-8可促进囊袋内残留上皮细胞的迁移,调控晶状体上皮细胞MCP-1的分泌和表达水平,推测其作用机制与NF-κB/p65信号通路有关。

    • >临床论著
    • 蓝黄视野联合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检测在开角型青光眼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2025, 25(4):544-55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4.05

      摘要 (39) HTML (0) PDF 1.84 M (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分析蓝黄视野(B/Y)联合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GCIPL)检测在开角型青光眼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23-05/2024-05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之江院区就诊的100例174眼患者作为病例组,健康志愿者20例40眼为对照组。病例组根据检查情况分为高眼压组、疑似青光眼组和早期青光眼组。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全面眼科检查、标准白/白视野(W/W)和B/Y检查,并利用SS-OCT扫描视盘和黄斑区,获得相关参数。分析B/Y联合黄斑区GCIPL诊断开角型青光眼的价值。

      结果:病例组确诊为早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为30例52眼、疑似开角型青光眼46例82眼、高眼压24例40眼。早期青光眼组W/W-平均缺损(MD)、B/Y-MD值均小于对照组、高眼压组和疑似青光眼组,W/W-模式标准差(PSD)、B/Y-PSD值均高于对照组、高眼压组和疑似青光眼组(均P<0.05); 疑似青光眼组W/W-MD、B/Y-MD值均小于对照组、高眼压组(均P<0.05); 高眼压组B/Y-MD值小于对照组(P<0.05)。早期青光眼组黄斑区GCIPL各参数小于对照组、高眼压组和疑似青光眼组(均P<0.05); 疑似青光眼组黄斑区GCIPL最小值、颞上方、颞下方均小于对照组、高眼压组(均P<0.05)。早期青光眼组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参数中平均值、上方、下方、颞侧、5:00位、6:00位、12:00位均小于对照组、高眼压组和疑似青光眼组(均P<0.05); 疑似青光眼组RNFL参数中平均值、上方均小于对照组、高眼压组。早期青光眼组视神经乳头(ONH)参数中盘沿面积均小于对照组、高眼压组和疑似青光眼组,水平杯盘比、垂直杯盘比均高于对照组、高眼压组和疑似青光眼组; 疑似青光眼组盘沿面积均小于对照组、高眼压组,水平杯盘比、垂直杯盘比均高于对照组、高眼压组(均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显示,视野参数、黄斑区GCIPL各参数、RNFL参数对早期开角型青光眼、疑似青光眼均具有一定的诊断能力。决策曲线结果显示,阈值在0-1.0时,B/Y联合黄斑区GCIPL参数诊断早期开角型青光眼的净收益率均高于各指标的单独诊断效能。

      结论:B/Y联合黄斑区GCIPL检测可作为早期青光眼诊断的重要手段。

    • 康柏西普与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治疗不同OCT分型糖尿病性黄斑水肿

      2025, 25(4):551-55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4.06

      摘要 (54) HTML (0) PDF 482.42 K (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研究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与康柏西普治疗不同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分型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2021-01/2023-03本院收治的DME患者160例160眼,根据OCT特征分为浆液性视网膜脱离(SRD)51眼、黄斑囊性水肿(CME)55眼、视网膜弥漫性增厚(DRT)54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组80例80眼和康柏西普组80例80眼。比较不同治疗方式治疗不同分型患者间治疗前,治疗2、3、6 mo患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和眼压以及不良反应。

      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随访。两组患者BCVA、CMT和眼压治疗后2、3、6 mo较治疗前均有差异(均P<0.05)。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组和康柏西普组治疗不同分型DME患者的BCVA、CMT、眼压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均有差异(均P<0.05)。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组治疗DRT和SRD分型患者BCVA在治疗后3、6 mo均较康柏西普组改善(均P<0.05)。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组治疗后6 mo DRT分型患者的CMT低于康柏西普组(P<0.05)。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白内障加重以及视网膜脱离等不良事件。

      结论: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与康柏西普治疗均可改善不同OCT分型DME患者的视功能和黄斑区视网膜形态,安全性较好,但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治疗DRT分型较康柏西普好。

    • >文献计量学
    • 近20年学龄前儿童近视相关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2025, 25(4):558-56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4.07

      摘要 (54) HTML (0) PDF 3.10 M (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识别学龄前儿童近视相关领域的论文,并探讨其现状和发展趋势。

      方法:以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的数据为研究对象,以"TS=Preschool children myopia"为检索词,检索2004-01-01/2023-12-31的所有文献。

      结果:共纳入171篇文献。中国是发文量最多的国家,在该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京医科大学在这项研究中处于前沿。Investigative Ophthalmology & Visual ScienceOphthalmology是被引频次最高的期刊。高频关键词说明了学龄前儿童近视的现状和未来趋势,我们发现,“患病率”“屈光不正”和“危险因素”可能是未来关注的焦点。

      结论:本研究筛选了与学龄前儿童近视相关的全球文献,分析其文献计量学特点,找出该研究领域被引频次最高的文章,了解全球研究现状、热点和趋势,并为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未来的发展方向。

    • 基于CiteSpace及 VOSviewer的全球外泌体在眼科领域研究热点的可视化分析

      2025, 25(4):565-57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4.08

      摘要 (30) HTML (0) PDF 3.91 M (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索全球关于外泌体在眼科中研究、热点及趋势,以期为今后该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建设性的参考,促进该研究领域的深入发展。

      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数据库以及PubMed数据库自建库至2024-05-20已发表的关于外泌体在眼科中的研究相关文献,并通过CiteSpace 6.3.R1和VOSviewer等软件对发文国家、发文机构、研究作者、高频关键词、爆点关键词及时间线等内容进行可视化分析。

      结果:纳入中文文献37篇,英文文献548篇。全球发文量位于前5位的国家分别为美国(130)、中国(80)、韩国(24)、英国(20篇)和日本(19篇),国外前3位发文机构分别为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ystem、Duke University(杜克大学)、Harvard University,国内前3位发文机构分别为青岛大学、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中英文高频关键词和爆点关键词的分析结果显示,全球外泌体在眼科的研究热点中文高频词主要集中在干眼、细胞外囊泡、间充质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眼表疾病、眼表炎症、生物标志物、视网膜保护、免疫性眼病、葡萄膜炎、退行性眼病、黄斑变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新生血管、甲状腺相关眼病、青光眼等方面; 英文高频词主要集中在dry eye、dry eye disease、delivery、regenerative medicine、uveal melanoma、protein及transplantation等方面,外泌体在眼科的研究从最初的基础生物学研究,逐步向眼部疾病发病机制的探索以及作为新兴的诊断和治疗手段方向过渡。

      结论:近5 a来外泌体在眼科领域的研究迅速开展,外泌体作为新的生物标志物或潜在治疗靶点,在眼科疾病中的发病机制和临床应用前景成为主流研究热点,其在眼科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将是外泌体未来新的研究方向。

    • >文献综述
    • 角膜交联疗法在非扩张性角膜病变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2025, 25(4):573-57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4.09

      摘要 (53) HTML (0) PDF 465.92 K (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近年来,随着角膜交联技术的发展,使用核黄素和紫外线的角膜交联疗法已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眼科疾病领域,其适应证不仅适用于圆锥角膜等角膜扩张症,还扩展到各类感染性角膜炎、角膜化学伤、大泡性角膜病变和屈光手术等。角膜交联疗法作为治疗角膜疾病的非侵入性的干预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操作简单、安全性高等优点。文章旨在介绍角膜交联疗法的作用机制,重点阐明角膜交联疗法应用新进展,以及在治疗感染性角膜炎、化学烧伤、大泡性角膜病变、边缘性角膜病变等非扩张性角膜疾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有望有助于多种非扩张性角膜疾病治疗。

    • EPCs/TLRs在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中的研究进展

      2025, 25(4):577-58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4.10

      摘要 (34) HTML (0) PDF 528.23 K (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RMD)是指各种原因诱导的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CNV),导致黄斑出血、液体积聚和纤维化,在视野中央形成一个巨大的、黑色的暗点,导致90%以上的患者严重中心视力丧失。内皮祖细胞(EPCs)是一组异质性的细胞,在新生血管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病理性刺激下EPCs被动员到周围循环中,定向迁移到无血管区域,并促进受损区域的血管恢复和再内皮化。Toll样受体(TLRs)是一种模式识别受体和Ⅰ型跨膜蛋白,主要表达于单核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免疫细胞,识别病原微生物的表面,将信号传递给细胞,参与机体的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有研究表明绝大多数TLRs参与了新生血管的发展且EPCs能够表达TLRs。因此探究EPCs/TLRs对于ARMD的作用机制有助于我们对疾病的理解,可能为今后的靶向治疗提供新思路。

    • 基于小梁网-Schlemm管途径的微创青光眼手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研究进展

      2025, 25(4):583-58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4.11

      摘要 (33) HTML (0) PDF 522.37 K (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青光眼是全球首位不可逆性致盲性眼病,通过手术降低眼压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OAG)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微创青光眼手术(MIGS)逐渐兴起,为青光眼的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基于小梁网-Schlemm管途径的MIGS作用于房水流出的主要途径,对眼部正常解剖结构的损伤较小,逐渐成为主流手术。根据作用机制主要分为小梁网切开类、小梁网旁路类和Schlemm管扩张类三种类型,代表术式和装置有内路房角镜下微导管/缝线辅助的全周小梁切开术(GATT)、微导管/缝线辅助下360°外路小梁切开术(MAT)、小梁消融术、双刃刀(KDB)、谷户钩(TMH)、准分子激光小梁切开术(ELT)、iStent系列、Hydrus微支架植入术、内路Schlemm管成形术(ABiC)、穿透性Schlemm管成形术(PCP)、新型微创内路三联(3T)手术。文章回顾了目前基于小梁网-Schlemm管途径的MIGS在OAG中应用的文献,旨在对此类MIGS治疗OAG的作用原理、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综述,并对各术式的优缺点进行总结,以期为OAG手术治疗的选择和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 AS-OCTA测量参数在眼前段疾病诊疗中的应用

      2025, 25(4):589-59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4.12

      摘要 (48) HTML (0) PDF 498.62 K (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AS-OCTA)作为一种新兴的眼前节成像技术,近年来已在结膜、巩膜、角膜、虹膜等组织的血管成像中得到应用。文章重点研究AS-OCTA在提供眼前节血管形态信息及血管密度定量测量方面的能力,包括血管密度、血管直径和分支情况等关键参数。相较于传统的血管成像技术(荧光素血管造影、吲哚菁绿血管造影),AS-OCTA以其高分辨率和信息丰富度,展现出在眼科诊断和治疗中的巨大潜力,预示着其将成为未来眼科临床实践中不可或缺的工具。文章旨在探讨AS-OCTA在眼前段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以及其在提高临床决策准确性方面的重要性。

    • 联合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性黄斑水肿的研究进展

      2025, 25(4):594-59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4.13

      摘要 (32) HTML (0) PDF 544.94 K (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视网膜静脉阻塞性黄斑水肿(RVO-ME)作为视网膜静脉阻塞最威胁视功能的并发症之一,具有难治性、顽固性和反复性的特点。近年来研究发现,联合治疗优于单一治疗,既能有效减轻黄斑水肿,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视功能,同时减少治疗次数,降低总体费用,减轻患者负担等,弥补了单一治疗模式的不足,被临床寄予厚望。文章旨在对视网膜静脉阻塞性黄斑水肿的联合治疗现状及展望作一综述。

    • 睑板腺功能障碍治疗的研究进展

      2025, 25(4):600-60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4.14

      摘要 (58) HTML (0) PDF 585.79 K (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睑板腺功能障碍(MGD)是一种慢性、弥漫性的睑板腺疾病,主要特征以睑板腺终末导管阻塞和(或)腺体分泌的质和(或)量异常,可导致泪膜改变、眼睛反复刺激症状和(或)异物感、严重者可引起视力下降等,极大地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日常工作。目前临床治疗MGD有多种传统方案,分为人工泪液、眼睑热敷、睑板腺按摩、眼睑清洁等,但是传统的治疗方案需重复操作、部分患者治疗后眼部不适症状易复发、少数患者可出现症状加重等情况,使患者依从性大大下降,加之目前国内外关于MGD的治疗方案没有统一的指南和标准,因此该病在临床治疗中面临严峻的挑战性。近年来,随着对MGD发病机制认识及研究的深入,MGD治疗领域取得一定突破,新兴的治疗方法不断涌现并逐渐受到关注和重视。文章旨在对目前MGD新兴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为临床治疗MGD提供参考。

    • 光声显微成像技术在眼科的应用进展

      2025, 25(4):606-61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4.15

      摘要 (36) HTML (0) PDF 647.61 K (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光声显微成像(PAM)是一种融合光学与声学的新兴的非侵入性活体组织成像技术,能够高分辨率和高对比度地呈现眼部各组织结构和功能信息,可应用于角膜新生血管、黄斑变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多种眼部疾病研究。PAM的多波长光源成像特性使其在早期病变筛查和动态生理监测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在干细胞追踪中,PAM利用造影剂标记实现移植细胞的动态监测。此外,与光相干断层扫描(OCT)等多模态成像技术联合使用,能够提升眼部病变的检测精度和诊断能力。然而,PAM在成像速度和造影剂安全性等方面仍需优化。文章综述了PAM的基本原理与发展历程,探讨了其在部分眼部疾病中的应用,并分析了从动物实验到临床应用的挑战及优化方向。PAM有望在眼科诊断与治疗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在眼部疾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2025, 25(4):611-61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4.16

      摘要 (30) HTML (0) PDF 469.44 K (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是一种由中性粒细胞排出的网状复合物,在抗菌防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NETs还会加剧与各种疾病相关的炎症反应,包括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NETs在眼部疾病中的作用受到广泛关注。文章系统性总结了NETs的形成机制、在生理状态下维持眼内稳态平衡中的作用; 同时,重点阐述了NETs在眼科疾病领域,包括干眼、角膜炎、葡萄膜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中的致病作用,强调了其作为眼部疾病治疗靶点的重要性及作为眼部疾病新的标志物的潜在应用价值。未来对NETs在眼部疾病中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将为相关眼病的治疗提供更强的理论依据。

    • METTL3介导m6A修饰在眼科疾病中的作用

      2025, 25(4):615-61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4.17

      摘要 (30) HTML (0) PDF 473.95 K (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N6-甲基腺苷(m6A)是哺乳动物中最常见的mRNA修饰,几乎参与所有涉及mRNA代谢的过程,包括RNA转录、翻译和降解,在生物各种生理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在甲基转移酶、去甲基化酶和m6A结合蛋白三者协同作用下,m6A修饰可发生可逆性地改变,发挥其分子功能。甲基转移酶样3(METTL3)蛋白是甲基转移酶的核心催化亚基,是目前研究最广泛的甲基转移酶,在m6A修饰中起着核心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METTL3介导m6A修饰通过影响炎症因子的表达从而调控炎症反应,调控各种通路影响细胞增殖及氧化应激等生物过程,参与眼部各种疾病如眼表疾病、青光眼、白内障、视网膜疾病及眼部肿瘤的发生与发展。文章综述METTL3在眼部疾病中的作用机制,为眼部疾病防控提供新思路。

    • 病理性近视特征性临床表现及其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2025, 25(4):620-62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4.18

      摘要 (50) HTML (0) PDF 537.95 K (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病理性近视是世界范围内导致视力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其特征性临床表现包括眼轴病理性延长所致的后巩膜葡萄肿、近视性黄斑病变及高度近视性视神经病变等。国内外大量研究显示,病理性近视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是遗传。随着基因学的创新发展,基于基因水平预测、防控及治疗病理性近视成为可能。文章对病理性近视的特征性临床表现及其相关基因进行综述,以期为病理性近视的病因和治疗干预的潜在靶点提供依据,为从基因水平治疗病理性近视及其并发症提供参考,探究控制病理性近视发展新的有效途径。

    • >临床研究
    • 血清miR-34a-5p和SIRT1在白内障术后眼内炎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意义

      2025, 25(4):627-63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4.19

      摘要 (20) HTML (0) PDF 674.31 K (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研究白内障术后眼内炎患者血清微小RNA-34a-5p(miR-34a-5p)和沉默信息调节因子T1(SIRT1)的表达变化及意义。

      方法:选取2020-05/2024-05白内障术后发生眼内炎患者为感染组(20例),未发生眼内炎患者为对照组(74例)。ELISA法检测血清SIRT1水平; qRT-PCR检测血清miR-34a-5p水平; 采用Pearson法分析miR-34a-5p和SIRT1的相关性; 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白内障术后发生眼内炎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miR-34a-5p和SIRT1水平对白内障术后发生眼内炎的诊断价值。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感染组患者血清miR-34a-5p水平显著升高(P<0.001),SIRT1水平显著降低(P<0.00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miR-34a-5p和SIRT1呈负相关关系(r=-0.421,P<0.00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iR-34a-5p是白内障术后眼内炎感染的危险因素(OR=3.532,P<0.05),SIRT1是白内障术后眼内炎感染的保护因素(OR=0.875,P<0.05)。ROC曲线显示,血清miR-34a-5p和SIRT1二者联合诊断白内障术后发生眼内炎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33(95%CI:0.861-0.975)。

      结论:白内障术后眼内炎患者血清miR-34a-5p高表达,SIRT1低表达,与白内障术后眼内炎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 标准矢量分析法比较平板襻式与双C襻式复曲面人工晶状体对散光矫正的效果

      2025, 25(4):632-63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4.20

      摘要 (22) HTML (0) PDF 890.67 K (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采用标准矢量分析法比较平板襻式复曲面人工晶状体(AT TORBI 709M)和双C襻式复曲面人工晶状体(Tecnis ZMT)对角膜散光患者术后3 mo的散光矫正效果。

      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录2021-06/12在我院日间手术中心接受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的患者69例69眼,把患者按植入不同晶状体分为两组:一组植入AT TORBI 709M(AT TORBI 709M组,38例38眼),一组植入Tecnis ZMT(Tecnis ZMT组,31例31眼)。记录眼轴长度、术前散光和轴位及人工晶状体的度数; 术前,术后1 wk,1、3 mo的裸眼远视力(UCDVA)、最佳矫正远视力(BCDVA)、屈光度、残余散光和轴位。采用标准散光矢量分析法评估术后指标,包括等效球镜度(SE)、目标散光矢量(TIA)、散光矢量(SIA)、误差的幅度(ME)、误差角度的绝对值(|AE|)、差异矢量的绝对值(|DV|)、矫正指数(CI)及成功指数(IOS)等指标。

      结果:两组手术后UCDVA、BCDVA显著提高(均P<0.001),与术前比较有差异(均P<0.001),两组间UCDVA、BCDVA总体比较无差异(P=0.275、0.124)。矢量分析显示,两组都有较好的散光矫正能力,|DV|和IOS均接近0(P=0.329、0.288); AT TORBI 709M组的CI更接近1,更接近预期的矫正散光,Tecnis ZMT组CI>1,散光过矫,两组比较无差异(P=0.193)。术后3 mo,AT TORBI 709M组、Tecnis ZMT组残余散光分别为-0.11±0.91、-0.46±0.76 D,两组无差异(t=1.732,P=0.088)。

      结论:平板襻式和双C襻式复曲面人工晶状体都可显著提高规则性角膜散光患者的术后视力,具有良好的旋转稳定性,对顺规、逆规散光矫正能力相当。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外周血中炎症细胞因子和CD8+T细胞亚群的表达水平变化

      2025, 25(4):638-64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4.21

      摘要 (30) HTML (0) PDF 3.25 M (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外周血中炎症细胞因子和CD8+T细胞亚群的表达水平变化。

      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22-04/07西安市人民医院(西安市第四医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40例,根据患者视网膜是否发生病变分为单纯2型糖尿病(DM)组20例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组20例,另选取同一时间体检正常2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所有参与者外周血中IL-6、IL-8、IL-10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 流式细胞术分析CD8+T细胞中PD-1、TIM-3、CD28、CD57分子表达水平。

      结果:ELISA法检测出DR患者外周血IL-6、IL-8、IL-10炎症细胞因子表达较DM组和对照组均显著升高(均P<0.001); 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DR患者外周血CD8+T细胞中PD-1、TIM-3、CD57表达较DM组和对照组均升高(均P<0.001),CD28表达均降低(均P<0.001)。

      结论:DR患者体内可能由于IL-6、IL-8、IL-10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增多导致CD8+T细胞出现耗竭与衰老。

    • 雷珠单抗早期联合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

      2025, 25(4):644-64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4.22

      摘要 (50) HTML (0) PDF 610.52 K (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比较雷珠单抗早期联合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与单独使用雷珠单抗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RVO-ME)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选取2022-02/2023-02在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眼科中心首次确诊为RVO-ME患者62例64眼。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两组:单药治疗组32例34眼只接受雷珠单抗治疗\〖3+按需(PRN)方案\〗; 联合治疗组30例30眼先注射雷珠单抗1次,3 wk后使用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1+DEX方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厚度(CRT)、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视网膜深层血管复合体(DVC)层面的黄斑区血流密度(MVD)、眼部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药物注射次数及总费用。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3 wk,3、6 mo及末次随访,BCVA、CRT、DVC层MVD均较治疗前显著好转(均P<0.05); 治疗6 mo及末次随访,两组间BCVA及CRT比较均有差异(均P<0.05),治疗6 mo时联合治疗组BCVA字母数增加最明显。治疗后3、6 mo及末次随访时,两组间DVC层MVD比较均有差异(均P<0.05)。两组患者的FAZ面积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联合治疗组在注药次数和总花费方面均低于单药治疗组。联合治疗组高眼压和白内障进展发生率略高于单药治疗组,但均无差异(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均未出现严重不良事件。

      结论:雷珠单抗早期联合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治疗RVO-ME与单独使用雷珠单抗治疗相比,在长期随访中发现能显著提高患者视力,减轻黄斑水肿,并且可有效减少注药次数及治疗总费用。CRT和DVC层MVD是评价RVO-ME患者预后的可靠指标。

    • 近视青少年配戴角膜塑形镜后的角膜地形图改变与视网膜血管密度和厚度的关系

      2025, 25(4):650-65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4.23

      摘要 (37) HTML (0) PDF 481.87 K (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应用光学相干断层血管成像(OCTA)观察近视青少年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角膜地形图改变与视网膜血管密度、厚度的关系。

      方法:选取2023-01/12在我院诊治的配戴角膜塑形镜的近视青少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选取配戴环曲面角膜塑形镜(环曲面组)50例50眼及配戴球面角膜塑形镜(球面组)50例50眼。检测两组配戴前及配戴后3、6 mo角膜地形图指标、视网膜血管密度及视网膜厚度变化。分析角膜地形图指标与视网膜血管密度、厚度间的关系。

      结果:相较于配戴前,配戴后3、6 mo两组Avek明显降低(均P<0.05),SRI、SAI明显升高(均P<0.05)。相较于配戴前,配戴后3、6 mo两组黄斑全区视网膜深层血管密度、黄斑旁中心凹视网膜浅层血管密度明显升高(均P<0.05),环曲面组黄斑中心凹及黄斑旁中心凹视网膜浅层血管密度明显升高(均P<0.05),球面组黄斑旁中心凹视网膜浅层血管密度明显升高(均P<0.05)。相较于配戴前,配戴后3、6 mo两组黄斑全区、黄斑旁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明显增加(均P<0.05)。配戴后3 mo,环曲面组Avek与黄斑全区、黄斑旁中心凹视网膜深层血管密度,黄斑中心凹、黄斑旁中心凹视网膜浅层血管密度及黄斑全区、黄斑旁中心凹视视网膜厚度均呈负相关(均P<0.05),SRI、SAI均与黄斑中心凹、黄斑旁中心凹视网膜浅层血管密度及黄斑全区、黄斑旁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均呈正相关(均P<0.05)。配戴后3 mo,球面组Avek与黄斑全区、黄斑旁中心凹视网膜深层血管密度,黄斑旁中心凹视网膜浅层血管密度均呈负相关(均P<0.05),SRI、SAI与黄斑全区、黄斑中心凹、黄斑旁中心凹视网膜深层及黄斑旁中心凹浅层血管密度均呈正相关(均P<0.05),SRI与黄斑全区视网膜厚度呈正相关(P<0.05),SAI与黄斑旁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呈正相关(P<0.05)。

      结论:青少年近视患者配戴环曲面与球面角膜塑形镜后角膜地形图发生改变,视网膜血流密度及视网膜厚度明显增加,改善眼底血液循环,且角膜地形图改变与视网膜血流密度及视网膜厚度存在显著关系,对近视的控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临床报告
    • 三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早期视觉质量与立体视觉的研究

      2025, 25(4):656-66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4.24

      摘要 (29) HTML (0) PDF 587.72 K (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观察PanOptix三焦点人工晶状体(TFNT00)植入术后的视觉质量与立体视觉。

      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2022-11/2024-04在济南明水眼科医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TFNT00植入的白内障患者36例50眼,随访至术后3 mo,观察术后裸眼远视力(UCDVA)、裸眼中距离视力(UCIVA)、裸眼近距离视力(UCNVA)、客观散射指数(OSI)、调制传递函数截至频率(MTF-cut-off)、斯特列尔比(SR)及100%、20%、9%对比度视力(CVA)等指标; 使用双目视力仪采集患者远用立体视锐度及近用立体视锐度; 绘制术后离焦曲线; 使用中文版VF-14视功能指数量表评价视觉质量与满意度。

      结果:患者UCDVA、UCIVA、UCNVA在术后不同时间比较有差异(均P<0.05)。术后离焦曲线在+0.5--3.0 D之间曲线过渡平缓; 术后3 mo OSI值明显低于术前(P<0.01),MTF-cut-off、SR、100% CVA、20% CVA、9% CVA均明显高于术前(均P<0.01)。术前34例患者远近立体视锐度异常,双眼手术患者术后远立体视锐度均正常,12例近用立体视锐度正常; 单眼手术患者中13例远用立体视锐度正常,11例近用立体视锐度正常,双眼手术患者远近立体视锐度明显优于单眼手术患者。

      结论:PanOptix三焦点人工晶状体可以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全程视力,双眼植入的患者立体视觉优于单眼植入的患者,患者术后整体视觉质量及满意度较高。

    • 白内障术后眼内炎患者血清TREM-1和MMP-9水平及其诊断价值

      2025, 25(4):661-66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4.25

      摘要 (24) HTML (0) PDF 676.41 K (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中髓系细胞表达触发受体-1(TREM-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水平变化对白内障术后眼内炎患者早期临床诊断的价值。

      方法:选取2021-05/2023-05在我院进行白内障手术并发生感染性眼内炎患者21例作为研究对象(眼内炎组),另选取进行白内障手术未发生眼内炎患者100例作为非眼内炎组。检测并比较眼内炎组和非眼内炎组血清TREM-1、MMP-9水平以及IL-1β、IL-17、TNF-α等炎症因子表达水平,采用Pearson法分析TREM-1与MMP-9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白内障患者术后出现眼内炎的因素。基于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TREM-1、MMP-9水平对白内障患者术后眼内炎的早期临床诊断效能。

      结果:与白内障术后非眼内炎组相比,眼内炎组血清TREM-1、MMP-9和炎症因子IL-1β、IL-17、TNF-α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均P<0.05)。TREM-1与MMP-9呈正相关(r=0.389,P<0.001)。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血清TREM-1及MMP-9表达水平升高、有玻璃体溢出均是导致白内障患者术后发生眼内炎的危险因素(均P<0.05)。ROC曲线显示TREM-1、MMP-9和二者联合诊断白内障患者术后眼内炎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45、0.844、0.935,二者联合应用早期诊断白内障患者术后出现眼内炎的临床效能优于血清TREM-1、MMP-9单独预测(均P<0.05)。

      结论:白内障术后眼内炎患者血清TREM-1、MMP-9表达水平异常升高,且联合二者早期诊断白内障术后眼内炎的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 25G与27G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累及黄斑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比较

      2025, 25(4):666-67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4.26

      摘要 (32) HTML (0) PDF 443.65 K (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比较25G和27G玻璃体切割系统治疗累及黄斑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安全性及并发症。

      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01/2023-12于我院首次诊断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脱离范围累及黄斑区)并且接受25G或27G玻璃体切割联合视网膜复位的患者60例60眼,根据术中使用玻璃体切割系统不同分为25G组30例30眼术中使用25G玻璃体切割系统进行手术操作; 27G组30例30眼术中使用27G玻璃体切割系统进行手术操作。术后随访6 mo,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手术操作时间、视网膜复位情况、并发症。

      结果:27G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略长于25G组(40.20±7.52 vs 36.97±7.47 min),25G组术中出现切口渗漏7眼(23%)高于27G组1眼(3%),但两组间无差异(P>0.05)。术后6 mo,27G组和25G组患者BVCA(LogMAR)(0.37±0.19 vs 0.40±0.17)均较术前(0.98±0.32 vs 0.84±0.33)改善(均P<0.05),两组间术后BCVA无差异(P>0.05)。术后1 d时25G组平均眼压(12.29±2.86 mmHg)低于27G组(15.87±3.70 mmHg,P<0.001),术后1 wk,1 mo时两组间平均眼压比较均无差异(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视网膜复位情况,术中与术后并发症比较均无差异(均P>0.05)。

      结论:25G和27G玻璃体切割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方法。但27G玻璃体切割系统具有切口小、自闭性好、眼压稳定等优势。

    • 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视野表现类型分析

      2025, 25(4):671-67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4.27

      摘要 (13) HTML (0) PDF 1.40 M (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观察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ION)患者视野表现类型及分布特征。

      方法:回顾性观察性研究。分析2018-06/2023-12于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神经眼科/针灸科确诊为NAION的患者183例246眼。记录临床相关信息,包括人口学特征、发病情况、病程、全身危险因素、烟酒史、最佳矫正视力(BCVA)、视野指数(VFI)、视野缺损类型、视盘神经纤维层厚度(pRNFL)。

      结果:纳入患者183例246眼,其中男101例,女82例; 单眼患病120例,双眼63例; 就诊年龄29-81(平均56.20±9.78)岁。视野为弥漫缺损90眼(36.6%)、下半部缺损63眼(25.6%)、环形暗点32眼(13.0%)、弓形暗点22眼(8.9%)、象限性缺损11眼(4.5%)、扇形或楔形缺损15眼(6.1%)、上半部缺损13眼(5.3%)。视野弥漫缺损型患者的BCVA(LogMAR)和VFI较其他类型患者差(均P<0.05)。不同性别及年龄段的患者不同视野缺损间比较有差异(均P<0.05),而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烟酒史、疾病分期在不同视野缺损间比较均无差异(均P>0.05)。

      结论:NAION视野损害具有多样性的特征,不同性别、年龄段、不同视功能受损程度的患者有着相对特征性的视野缺损表现类型,但NIAON视野差异性表现的原因仍需进一步大样本探究。

    • 强脉冲光联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治疗伴有睑板腺功能障碍的超声乳化术后干眼

      2025, 25(4):676-67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4.28

      摘要 (30) HTML (0) PDF 449.72 K (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究强脉冲光(IPL)结合睑板腺按摩及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治疗伴有睑板腺功能障碍的白内障超声乳化(PHACO)术后干眼(DE)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选择2022-01/2023-12本院超声乳化术后伴有睑板腺功能障碍的DE患者100例100眼,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行睑板腺按摩+眼膏治疗)、观察组(行IPL+睑板腺按摩+眼膏治疗)各50例50眼,比较两组睑板腺分泌物状态评分、泪膜破裂时间(BUT)、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结果:治疗后两组睑板腺分泌物状态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评分更低(均P<0.05); 两组治疗后BUT均提高,且观察组BUT更高(P<0.05); 观察组临床疗效(98%)高于对照组(84%)(P<0.05);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低于对照组(20%)(P<0.05)。

      结论:IPL结合睑板腺按摩及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能够有效提高PHACO术后DE患者的临床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有较高的治疗安全性。

    • 角膜荧光素钠染色对iTrace视觉功能分析仪检查的影响

      2025, 25(4):680-68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4.29

      摘要 (22) HTML (0) PDF 473.31 K (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研究角膜荧光素钠(NaF)染色对iTrace视觉功能分析仪(简称iTrace)检查结果的影响。

      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招募2024-04/11于安徽省眼科医院门诊就诊的屈光不正患者100例100眼,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50眼(均选取右眼纳入研究),试验组行角膜荧光素钠染色试纸染色,对照组予以0.9%生理盐水1滴滴眼,分别于干预前,干预后5、10、20 min进行iTrace检查,记录并比较各时间检查的角膜总高阶像差、球差、彗差、三叶草差、最佳球面值(RO值)、非球面因子(Q值)、角膜上下屈光力差(IS值)。

      结果:两组患者的基线水平比较无差异(均P>0.05)。组内比较发现试验组NaF染色后5 min测量的总高阶像差、球差、彗差、三叶草差较染色前明显增加(均P<0.05); 组间比较发现,试验组干预后5 min时iTrace测量的角膜总高阶像差、球差、彗差、三叶草差变化(与基线差值)明显大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干预后10、20 min时测量的iTrace各参数变化量(与基线差值)比较无差异(均P>0.05)。两组RO值、Q值、IS值比较无差异(均P>0.05)。

      结论:角膜NaF染色后会使iTrace测量的波前像差数值(角膜总高阶像差、球差、彗差、三叶草差)短时间内增加,随着时间的延长这种影响逐渐消失; 而对角膜地形图参数(RO值、Q值、IS值)的测量无影响。

    • 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中患者的心率变化

      2025, 25(4):685-68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4.30

      摘要 (26) HTML (0) PDF 468.61 K (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通过监测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手术中不同时机心率的变化趋势,探究术中心率变化的影响因素。

      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2024-04/05在西安市第一医院激光近视治疗中心接受SMILE的手术患者69例(均取右眼数据),术前邀请患者填写状态焦虑问卷S-AI(1-20题),收集患者应对次日手术的焦虑评分。使用医用脉搏血氧仪记录患者术前基础心率,同时记录接受SMILE手术时患者在摆放体位、透镜扫描、透镜分离取出、术毕点眼的实时心率。

      结果:患者摆放体位时心率为83.61±13.87次/分,与基础心率(77.52±10.88次/分)、透镜分离取出时心率(75.54±12.52次/分)、术毕点眼时心率(76.65±10.54次/分)相比有差异(均P<0.001)。根据年龄中位数分层后比较术中心率变化,年龄较大组(>26岁)患者透镜分离取出时心率为76.27±9.93次/分,与摆放体位时心率(84.82±14.10次/分)、透镜扫描时心率(82.76±13.72次/分)相比有差异(均P<0.005)。根据性别分层后比较心率变化,男性患者摆放体位时心率(85.31±16.61次/分)最高,与基础心率(78.26±12.63次/分)、透镜分离取出时心率(77.14±14.59次/分)、术毕点眼时心率(77.11±12.49次/分)相比有差异(均P<0.005)。术中摆放体位心率与术前状态焦虑评分结果无相关性(r=0.124,P=0.418)。

      结论:SMILE术中患者随着不同手术操作进程呈现不同的心率变化,心率在摆放体位时最高,透镜分离取出时最低。年龄较大组患者在摆放体位时心率较高,男性患者在摆放体位时心率较高。

主管单位: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

出版单位:《国际眼科》杂志社(IJO Press)

社长/总编:胡秀文

主编:惠延年 Peter Wiedemann

编辑部主任:彭娟

刊期:月刊

语种:中英文混合

按检索
检索词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