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管单位: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
出版单位:《国际眼科》杂志社(IJO Press)
社长/总编:胡秀文
主编:惠延年 Peter Wiedemann
编辑部主任:彭娟
刊期:月刊
语种:中英文混合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文章排行
2025, 25(3):337-34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3.01
摘要:
目的:比较双眼微单视焦深延长型人工晶状体与混合搭配双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白内障患者130例(260眼),分为双眼植入Tecnis ZXR00人工晶状体RR组70例(140眼),目标屈光度分别为0--0.25 D(正视眼)和-0.5 D--0.75 D(视近眼),及双眼分别植入Tecnis ZXR00和Tecnis ZMB00人工晶状体RM组60例(120眼),目标屈光度均为0--0.25 D。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 mo裸眼远、中、近距离视力、矫正远视力、高阶像差、调制传递函数、离焦曲线、立体视及VF-14问卷调查。
结果:RR组具有更好的双眼中视力,RM组具有更好的双眼近视力(均P<0.05); RM组有更好的MTFs值及更低的高阶像差(均P<0.05)。两组间立体视和VF-14问卷得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微单视植入焦深延长型人工晶状体明显提高近视力。根据患者需求选择人工晶状体的不同的搭配植入方式以达到精准治疗的目的。
2025, 25(3):344-35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3.02
摘要:
眼药膏通常用于预防白内障术后感染。本研究旨在报告一例白内障术后眼药膏进入前房的罕见病例并进行系统综述。检索PubMed、Scopus、Embase、CNKI、万方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中国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时间自建库至2023-10-30,共收集19篇文献31例术后使用眼药膏并进入前房的病例。31例患者年龄范围为55至87岁,中位数为73岁,男性占45.2%,女性占32.3%。切口长度普遍为3.2毫米。大多数患者在术后3 d内检测到眼药膏,无并发症(45.2%)。最常见的眼部症状为角膜水肿和葡萄膜炎。术后早期随访非常重要。前房积液是白内障手术后罕见的并发症,但如果不及时发现和治疗,可能会导致严重的视力丧失。当患者主诉白内障术后眼内有异物感时,眼科医生需要密切关注并检查眼睛,以便尽早发现积液,进行适当的干预并防止进一步的并发症。
2025, 25(3):351-35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3.03
摘要:
目的:研究焦亡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探索介导DR的环状RNA(circRNA)及其靶向微小RNA(miRNA)调控焦亡的机制,为防治DR提供新靶点、新思路。
方法:建立STZ诱导的SD大鼠1型糖尿病模型。检测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组织中circRNA_0076631、miR-214和焦亡相关因子的表达情况。应用CCK-8、小管样结构形成实验测定不同浓度葡萄糖对人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HRMECs)的增殖能力及成管能力的影响。通过qRT-PCR、Westernblot检测circRNA_0076631、miR-214和焦亡相关因子(NLRP3、caspase-1和IL-1β)在HRMECs中的表达,并检测干扰circRNA_0076631后焦亡信号通路因子的表达情况。采用共转染circRNA_0076631抑制剂(ASO-circRNA_0076631)、miR-214过表达转染试剂和miR-214抑制剂(AMO-miR-214)实验进一步明确circRNA_0076631、miR-214、caspase-1三者的作用关系,阐明该通路在DR中的作用机制。
结果:circRNA_0076631及焦亡信号通路因子(NLRP3、caspase-1和IL-1β)mRNA在糖尿病组视网膜及25 mmol/L葡萄糖干预24 h的HRMECs中异常高表达,而miR-214 mRNA表达降低(均P<0.05)。过表达miR-214后焦亡核心因子caspase-1 mRNA表达降低,抑制miR-214后caspase-1 mRNA表达上调(均P<0.05)。干扰circRNA_0076631后HRMECs中caspase-1 mRNA表达下调(P<0.05)。联合转染实验发现干扰circRNA_0076631后caspase-1 mRNA表达被抑制(均P<0.05),但在共转染miR-214抑制剂后caspase-1 mRNA表达增加(均P<0.05)。
结论:circRNA_0076631和焦亡均参与DR的发生,circRNA_0076631可能通过调节miR-214介导焦亡信号通路因子caspase-1表达,从而参与DR的焦亡信号通路,进而影响DR的发生,而circRNA_0076631有望作为一种新的治疗靶点,为防控DR提供新思路。
汪小兰,杨瀚毅,张益萌,刘思达,陈城明,谢婷珂,陈奕玄,宁佳怡,韩静
2025, 25(3):359-36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3.04
摘要:
目的:探讨紫檀芪对高糖环境下诱导的人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HRMECs)内皮间充质转化(EndMT)的潜在抑制作用。
方法:采用CCK-8测定法确定紫檀芪处理HRMECs的最适浓度,选择了12.5、25 μmol/L的浓度进行后续实验。将HRMECs分为对照组、高糖组、高糖联合12.5 μmol/L紫檀芪处理组以及高糖联合25 μmol/L紫檀芪处理组。通过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中HDAC7表达以及与EndMT相关的标志蛋白水平; Transwell迁移实验和划痕愈合实验评估各组细胞的迁移能力; 管腔形成实验用于评价细胞的血管生成能力。
结果:CCK-8实验结果表明紫檀芪在22.07 μmol/L浓度时能将HRMECs细胞活性抑制50%。Western blot分析显示,相较于对照组,高糖培养的HRMECs中HDAC7、ZEB1、Vimentin和Snail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均P<0.01),而VE-cadherin和CD31的表达显著降低(均P<0.01)。相较于高糖组,12.5、25 μmol/L紫檀芪的处理能够显著降低高糖条件下的HDAC7、ZEB1、Vimentin和Snail的表达(均P<0.01),25 μmol/L紫檀芪能够增强VE-cadherin和CD31的表达(均P<0.01)。划痕实验结果显示,高糖处理组的HRMECs显示出较对照组显著增加的细胞迁移率(P<0.05),而25 μmol/L紫檀芪的应用均显著抑制了HRMECs在高糖条件下的细胞迁移(P<0.01)。Transwell迁移实验结果显示,高糖组的细胞迁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12.5、25 μmol/L紫檀芪处理后细胞迁移率较高糖组明显降低(均P<0.01)。管腔形成实验表明,高糖环境下HRMECs的管腔形成能力显著增强(P<0.01),并且12.5、25 μmol/L紫檀芪均能有效抑制这一效应(均P<0.01)。
结论:紫檀芪能抑制高糖介导的HRMECs的EndMT及HDAC7的表达,并抑制细胞迁移及管腔形成能力。
2025, 25(3):365-37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3.05
摘要:
目的:探讨芍药苷调控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鼠炎症反应的影响。
方法:选取SPF级雄性SD大鼠70只,随机选择12只大鼠作为对照组(生理盐水灌胃),余58只大鼠采用高糖高脂饮食联合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法构建糖尿病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鼠48只随机分为模型组(生理盐水灌胃)、芍药苷低剂量组(100 mg/kg芍药苷灌胃)、芍药苷高剂量组(200 mg/kg芍药苷灌胃)、二甲双胍组(100 mg/kg二甲双胍灌胃),每组12只。比较各组大鼠体质量; HE染色观察大鼠视网膜组织病理学变化; 全自动生化仪检测大鼠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 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大鼠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氧(ROS)、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1β(IL-1β)\〗水平; 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视网膜组织紧密连接蛋白-1(ZO-1)、闭合蛋白(Occludin)、血管内皮钙黏蛋白(VE-Cadherin)、磷酸化PI3K(p-PI3K)、磷酸化Akt(p-Akt)表达。
结果:芍药苷低剂量组、芍药苷高剂量组大鼠Occludin、ZO-1、VE-Cadherin表达水平高于模型组,血清TNF-α、IL-6、IL-1β水平、p-PI3K、p-Akt蛋白表达水平低于模型组,且芍药苷高剂量组明显优于芍药苷低剂量组(均P<0.05)。
结论: 芍药苷可能通过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来减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鼠炎症反应。
2025, 25(3):372-37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3.06
摘要:
目的:基于5-HT/TRPV4/AQP5探讨抑郁相关干眼大鼠泪液分泌减少的机制。
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用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刺激(CUMS)构造抑郁模型后,筛选出抑郁相关干眼大鼠8只,空白组为空白大鼠8只,ELISA法比较两组大鼠血清和海马组织5-HT,观察泪腺HE切片和AQP5免疫组化,并通过Western blot和RT-PCR检测两组泪腺中5-HT3R、TRPV4和AQP5表达。
结果:抑郁相关干眼组泪液分泌明显减少(P=0.001),血清和海马5-HT水平明显下降(均P<0.05),泪腺AQP5抗体免疫组化阳性率明显低于空白组(P<0.001),同时泪腺中5-HT3R、TRPV4和AQP5蛋白和基因表达明显下降(均P<0.05),并且泪腺组织切片未见明显炎性细胞。
结论:抑郁相关干眼的发生可能与非炎性的5-HT/TRPV4/AQP5机制有关。
2025, 25(3):378-38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3.07
摘要: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白内障患者视觉质量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20-06/2023-12期间我院收治的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的白内障患者85例113眼,根据植入晶状体不同分为单焦点组42例55眼和双焦点组43例58眼。术后随访3 mo,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裸眼近视力(UNVA)、裸眼中视力(UIVA)、裸眼远视力(UDVA)、最佳矫正近视力(BCNVA)、最佳矫正中视力(BCIVA)、最佳矫正远视力(BCDVA)、对比敏感度(CS)、客观视觉质量、视觉相关生存质量量表(NEI-VFQ-25)评分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术后3 mo,双焦点组UNVA(LogMAR)优于单焦点组(0.24±0.06 vs 0.53±0.13,P<0.001),两组UIVA、UDVA、BCNVA、BCIVA、BCDVA比较均无差异(均P>0.05); 双焦点组暗视条件下18 c/d空间频率CS低于单焦点组(0.84±0.17 vs 0.92±0.22,P<0.05),其余CS比较均无差异(均P>0.05); 双焦点组OSI高于单焦点组(P<0.05),OV 20%、OV 9%低于单焦点组(均P<0.05),MTFcut off、SR、OV 100%组间比较均无差异(均P>0.05); 双焦点组总体视力、近视力活动评分高于单焦点组(均P<0.001),两组总体健康、远视力活动、周边视力、色觉、依赖程度、社交功能、社会角色、精神健康各维度得分比较均无差异(均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
结论:超声乳化联合双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能够为白内障患者提供更理想的近视力及视觉相关生存质量,但其客观视觉质量较差。单焦点、双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各有优缺点,临床尚需结合患者实际需求以选择合适的人工晶状体。
2025, 25(3):384-38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3.08
摘要:
目的:探讨房水中白细胞介素-6(IL-6)、IL-2水平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视神经损伤严重程度的关系,并构建POAG患者视神经损伤严重程度的决策树模型。
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2021-05/2023-10医院收治的107例107眼POAG患者进行研究,根据患者平均缺损值(MD)判断视神经损伤程度并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组。比较不同严重程度视神经损伤患者一般资料,房水中IL-6、IL-2水平。分析房水中IL-6、IL-2水平与POAG患者视神经损伤严重程度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POAG患者视神经损伤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基于影响因素构建决策树模型。
结果:重度组患者中合并高血压占比、患眼眼压、双眼眼压差均高于轻度、中度组,房水中IL-6、IL-2水平显著低于轻度、中度组(均P<0.05)。POAG患者房水中IL-6、IL-2水平与视神经损伤严重程度呈负相关(r=-0.361、-0.358,均P<0.001)。合并高血压、眼压、双眼眼压差、房水中IL-6、IL-2水平是POAG患者视神经损伤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均P<0.05)。基于上述影响因素构建决策树模型,共筛选出房水中IL-6、IL-2水平和合并高血压3个解释变量,其中房水中IL-2水平是最重要的根节点变量,也是最为重要的预测因子。该决策树模型的AUC为0.710(95%CI:0.599-0.820,P=0.001),敏感性为0.581、特异性为0.737,约登指数为0.318,预测价值高。
结论:房水中IL-6、IL-2水平与POAG患者视神经损伤严重程度具有显著相关性,基于合并高血压、眼压、双眼眼压差、房水中IL-6、IL-2水平构建的决策树模型对POAG患者视神经损伤程度具有较高的评估价值。
2025, 25(3):390-39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3.09
摘要:
玻璃体切除术是最常用的眼科手术之一,被认为是眼科手术的一次重大革命。其作用是切割患者混浊的玻璃体或解除玻璃体视网膜的牵拉,恢复透明的屈光间质和促进视网膜复位,目的是通过治疗玻璃体视网膜疾病,以提高患者的视觉功能。目前玻璃体切除术中巩膜切口闭合的常用方法为可吸收线缝合,约1 mo左右可吸收,易导致异物感、特发性巩膜炎、感染等并发症,文章综述了各类玻璃体切除术中巩膜切口闭合新方法的优缺点,通过研究下述新方法在视力、视敏度、眼压、结膜下出血以及并发症(如脉络膜积液/出血、眼内炎等)的不同,旨在进一步证实新巩膜切口闭合方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更好地应用到临床,以便于临床医生能以最小的损伤达到最佳的手术效果。
2025, 25(3):395-39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3.10
摘要:
泪腺类器官是一种新型的体外培养组织模型,与泪腺器官相似,保留了原有的泪腺组织学和分子生物学特性。该模型能够更真实地再现泪腺的生理环境、导管系统和泪膜蛋白分泌等特征。为研究泪腺的生理病理基础、建立疾病模型、开展再生医学应用和药物筛选提供了新的平台。目前,类器官技术不断发展,体外培养泪腺的方法不断更新,逐渐克服了培养难度、成本以及培养时间等方面的问题,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文章总结了国内外泪腺类器官研究的最新进展,探讨了泪腺类器官的发展、3D构建技术以及在临床应用方面的潜力。以期为泪腺损伤性疾病的临床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促进泪腺类器官在药物研发、个性化诊疗等领域的更广泛应用。
2025, 25(3):400-40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3.11
摘要:
3D打印技术是一种通过计算机设计,利用3D打印机将添加材料分层打印,最后叠加形成完整物体的累积制造技术。该技术自问世以来,在多个临床领域进行了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辅助手术效果。近年来3D打印技术在眼整形外科方面应用逐渐兴起,研究者在眼整形外科手术设计、眼整形眼眶病手术填充材料研制,以及在肿瘤性、非肿瘤性相关病变辅助器材个性化设计等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探索。虽然这些研究多数停留在研究设计阶段或仅为个案或少数病例研究,但3D打印技术在提高治疗效果和手术精确性方面展现出了难以替代的优势。为总结3D打印技术在眼整形外科领域的应用现状和研究前景,文章就3D打印技术在这一领域的应用进行综述,希望为相关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2025, 25(3):404-40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3.12
摘要:
角膜碱烧伤是一种常见的角膜外伤,其治疗一直是眼科领域的难题。传统治疗方法包括抗炎、免疫抑制和角膜移植等,但效果有限。本综述聚焦于间充质干细胞(MSCs)及其来源的细胞外囊泡(MSCs-EVs)在角膜碱烧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MSCs具有自我更新、多向分化和免疫调节能力,而MSCs-EVs继承了MSCs的功能,且具有更低的免疫原性和更好的生物相容性,为眼科治疗提供了新途径。此外,生物支架因其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在组织工程中作为支架或药物递送系统,促进组织再生。文章综述了MSCs-EVs联合生物支架在角膜碱烧伤治疗中的作用机制和研究进展,探讨了其在促进角膜碱烧伤的修复和改善视力方面的潜力。这些发现为角膜碱烧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有望改善患者的预后。
2025, 25(3):410-41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3.13
摘要:
圆锥角膜(KC)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引起的眼科疾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性激素受体在角膜上皮层、基质层和内皮细胞层中均有分布,近年来发现性激素及催乳素诱导蛋白(PIP)可对角膜产生影响,水平波动时对角膜的影响更加剧烈。文章综述了大量性激素及PIP如何影响角膜的研究和相关临床研究后,发现性激素和PIP在KC患者中也发挥作用,且对KC的发生发展产生影响,同时也发现妊娠哺乳女性也可能易发KC。而性激素和PIP也有潜力成为新的诊断和治疗靶点,文章在提供了新观点的同时也为临床实践提供重要参考。
2025, 25(3):416-42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3.14
摘要: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是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RMD)的重要亚型,是导致严重视力下降的主要黄斑病变之一,准确区分nARMD亚型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方案及预测疾病转归。近年来,人工智能(AI)广泛应用于眼科疾病的诊疗与研究,利用机器学习或深度学习结合检查图像进行疾病分类、病灶分割和定量评估等。文章对近年来AI通过多种检查图像对PCV的鉴别诊断、分割量化生物标志物及预测基因型、抗VEGF治疗反应和短期发生玻璃体积血风险等方面进行回顾,总结其在临床实际应用中的困难与挑战,并展望未来AI在PCV应用中的优势及发展趋势,为其进一步应用研究提供更多信息,从而提高PCV诊断率,优化治疗方案,改善患者的视力预后。
2025, 25(3):422-42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3.15
摘要: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作为全身最精细的手术之一,手术操作空间局限,任何细微的手术源性创伤均可导致严重的视觉功能损害。手术机器人可显著提高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过程的精准性和安全性,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手术机器人作为新兴技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手术机器人在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手术治疗开展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文章从手术机器人的发展历史入手,就手术机器人辅助视网膜血管内手术、视网膜下注射、黄斑部手术以及实时远程控制视网膜激光光凝等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进行分析和总结,并简要概括目前手术机器人所面临的挑战,为手术机器人在玻璃体视网膜疾病中的治疗提供更多的研究方向。
2025, 25(3):428-43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3.16
摘要:
随着糖尿病患病率的增加和人群寿命的延长,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已成为许多国家工作年龄人群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DR发病机制错综复杂,目前尚未完全阐明,且DR的治疗手段未有较大改善,主要为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和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目前的治疗方法不仅存在短板,而且给患者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所以需要新的方法探索DR的发病机制,发掘新的治疗手段或改良目前的治疗,提高DR患者满意度。近年来随着蛋白质组学的兴起,通过蛋白质组学定性定量技术识别、量化所有可观察到的DR患者和DR大鼠的血液、视网膜、玻璃体液、房水和泪液中表达的蛋白和药物干预后差异表达蛋白,为进一步探索DR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在DR早发现早治疗提出了新见解。文章就近年来DR的蛋白质组学进行综述,为DR的诊断与治疗提供新思路。
2025, 25(3):434-43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3.17
摘要:
人工智能(AI)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特别是视网膜脱离(RD)预测及诊疗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文章分析了AI在RD的应用进展,涵盖了RD发生率预测、手术成功率评估、到术后视力范围及手术后复发率预测等多个维度; 在辅助诊断方面,AI技术在眼科影像领域的应用尤为突出,包括对超广角眼底彩照、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眼部B超以及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的辅助诊断; 此外,在手术决策、机器人辅助手术系统以及手术并发症的评估中也展现出了其独特的价值。文章概述了AI在RD中的应用现状,有望帮助解决目前临床存在的诸多难题,也指出了当前存在的挑战,并展望未来的发展前景。
2025, 25(3):440-44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3.18
摘要:
近年来,干眼患病率逐步增加,已成为最常见的眼表疾病之一。炎症反应是干眼发病的病理基础,这一过程中参与的炎症介质和炎症信号通路多种多样,因此抗炎治疗是预防控制干眼的基础治疗。文章总结了干眼发生发展过程中经典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趋化因子、细胞黏附因子; 相关炎症信号转导通路:MAPKs通路、NF-κB通路、Wnt通路、TLR通路; 目前一线推荐抗炎治疗药物: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非甾体类抗炎药和中医抗炎治疗的作用机制及相关指标的水平变化,以期系统地了解干眼的炎症反应机制及治疗前景。
2025, 25(3):446-45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3.19
摘要:
飞蚊症作为眼科常见病,其病因复杂,涉及玻璃体结构与功能改变,与年龄、近视等因素密切相关,玻璃体液化和后脱离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临床表现为眼前点线状黑影飘动,通常不会引起视力损害。既往受限于传统观念及治疗手段,常采取保守观察策略。然而,越来越多患者抱怨飞蚊症导致驾驶困难、阅读困难,严重影响视觉质量和心理健康,其治疗需求日益增加。现有的治疗方案各有利弊,药物治疗效果有限且存在争议,玻璃体切除术疗效确切但发生并发症的风险高; YAG激光玻璃体消融术相对安全,但疗效受限于混浊物大小、位置等因素; 纳米气泡介导的玻璃体消融术尚处在研究阶段,未来有望为患者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文章综述飞蚊症的病因及其最新治疗进展,以期加深临床医生对于飞蚊症的认识,为临床诊疗提供更全面的科学依据,推动个性化、精准化的治疗。
2025, 25(3):451-45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3.20
摘要:
目的:探讨去上皮快速角膜胶原交联术(CXL)治疗进展期圆锥角膜1 a期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自身前后对照研究。收集2018-08/2021-09在我院行去上皮快速CXL治疗进展期圆锥角膜患者中资料完整的63例84眼的临床资料。比较术前,术后1、3、6、12 mo的裸眼视力(UCVA)和最佳矫正视力(BCVA)、屈光度、角膜透明度、角膜前表面最大K值(Kmax)、角膜最薄点厚度、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和眼压。
结果:手术前后UCVA和球镜比较均无差异(均P>0.05),BCVA、柱镜、Kmax、角膜最薄点厚度、眼压比较均有差异(均P<0.05)。术后12 mo BCVA、柱镜、角膜最薄点厚度、眼压与术前比较均无差异(均P>0.05),Kmax较术前降低(P<0.05)。术后1 mo 角膜内皮细胞计数(2519.87±345.28 cells/mm2)较术前(2693.63±313.39 cells/mm2)减少(P<0.001)。术后1 wk 22眼出现角膜haze(0.5-1级),术后1 mo 15眼出现角膜基质细线状混浊,7眼角膜混浊在术后3-6 mo消退,5眼遗留角膜点片状云翳或斑翳,但均未对视力造成影响。
结论:去上皮快速CXL术后随着时间的延长,患者UCVA、BCVA和球镜度数保持稳定,散光度数和角膜曲率短暂升高后逐渐下降,角膜最薄点厚度减少后逐渐恢复到术前水平。术后6、12 mo的角膜曲率较术前明显降低,可有效地阻止圆锥角膜的进展。该术式可引起角膜局限混浊和斑翳,角膜内皮细胞数量减少,但是对BCVA没有影响,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2025, 25(3):455-46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3.21
摘要:
目的:探究白内障患者人工晶状体(IOL)植入后Kappa角变化趋势及与IOL稳定性的关系。
方法:选择2023-02/2024-01于我院接受IOL植入的白内障患者120例120眼为研究对象,其中左眼56眼,右眼64眼。比较手术前后眼科检查结果、Kappa角的分布,以及术后不同时点Kappa角变化和IOL稳定性。Pearson相关及多重线性回归分析IOL旋转稳定性与各眼科检查指标的相关性。多元线性回归分析Kappa角与IOL稳定性的相关性并绘制变化趋势图。
结果:术后Kappa角逐渐减小且减小程度逐渐降低(均P<0.05),IOL旋转度数也逐渐减小(P<0.05)。术后2 mo IOL旋转度数与术后1 d AL、LT、K1、K2、PD、Kappa角呈正相关(均P<0.05),与术后1 d ACD呈负相关(均P<0.05)。术后1 d AL、ACD、PD、Kappa角对IOL旋转度数产生显著影响(均P<0.05)。随着Kappa角增大,IOL旋转度数逐渐增大,即IOL稳定性逐渐降低(P<0.05)。
结论:白内障患者IOL植入后Kappa角显著减小,前期减小幅度较大,而后趋于稳定,IOL稳定性随Kappa角的增大而降低。
2025, 25(3):461-46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3.22
摘要:
目的:探讨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患者血清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和血管生成素样蛋白4(ANGPTL4)表达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本院2020-04/2023-08期间收治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193例,根据患者是否发生黄斑水肿及病情严重程度分为DME组128例(其中轻度组56例,中度组44例,重度组28例)和无DME组65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中ANGPTL4和SDF-1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DME病情严重程度的因素; 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DME患者血清中ANGPTL4和SDF-1水平对DME病情严重程度的诊断价值。
结果:DME组患者血清中ANGPTL4和SDF-1水平均显著高于无DME组(P<0.01); 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患者血清中ANGPTL4和SDF-1表达水平依次显著增加(P<0.05);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中ANGPTL4和SDF-1水平是影响DME病情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P<0.01)。血清中SDF-1诊断DME病情严重程度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72(95%CI:0.690-0.842),ANGPTL4诊断DME病情严重程度的AUC为0.801(95%CI:0.722-0.867),ANGPTL4和SDF-1联合诊断DME的AUC为0.884(95%CI:0.816-0.934),敏感度为87.50%,特异度为85.71%,显著高于单独ANGPTL4、SDF-1诊断(Z=2.658、2.469,均P<0.05)。
结论:DME患者血清中ANGPTL4、SDF-1水平均显著升高,其水平随病情严重程度增加而升高,可作为诊断DME病情严重程度的辅助指标,且联合诊断的效果更佳。
2025, 25(3):465-46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3.23
摘要:
目的:检测围绝经期干眼患者结膜上皮细胞微小RNA-744-5p(miR-744-5p)、泛素蛋白连接酶3(PELI3)表达水平,分析二者与性激素水平、炎症因子水平及泪液分泌功能的相关性。
方法:选取我院2020-02/2022-02期间收治的围绝经期干眼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另纳入60例围绝经期体检眼科检查无异常参与者作为对照组。收集干眼患者泪膜破裂时间(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Ⅰt)结果及角膜荧光素染色(FL)评分等泪液分泌功能相关指标; 采用印记细胞学方法获取两组结膜上皮细胞,经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法检测miR-744-5p表达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结膜上皮细胞中PELI3水平以及血清卵泡刺激素(FSH)、雌二醇(E2)、黄体生成素(LH)、白细胞介素-1(IL-1)、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 采用Pearson法和Spearman法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观察组患者结膜上皮细胞miR-744-5p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升高,PELI3表达水平较对照组降低(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血清FSH、IL-1、IL-6、TNF-α表达水平升高,血清E2、LH表达水平降低(均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围绝经期干眼患者结膜上皮细胞miR-744-5p与PELI3呈负相关(r=-0.476,P<0.01); miR-744-5p与LH、E2、BUT、SⅠt呈负相关(均P<0.05),与FSH、IL-1、IL-6、TNF-α、FL评分呈正相关(均P<0.05); PELI3与FSH、IL-1、IL-6、TNF-α、FL评分呈负相关,与E2、BUT、SⅠt呈正相关(均P<0.05)。
结论:围绝经期干眼患者结膜上皮细胞中miR-744-5p水平升高,PELI3水平降低,PELI3、miR-744-5p与围绝经期干眼患者性激素水平、炎症因子水平及泪液分泌功能密切相关。
2025, 25(3):469-47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3.24
摘要:
目的:研究基于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测量的睫状沟直径(STS)等数据选择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CL)尺寸对术后拱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的影响,同时探讨影响拱高的相关因素。
方法:前瞻性病例观察研究。选取福州眼科医院2022-01/12收治的行ICL植入术并规律复查6 mo的患者,纳入进行ICL尺寸优化的95例188眼屈光不正患者为优化组; 未进行ICL尺寸优化的90例174眼屈光不正患者为普通组。分别于术后1 d,1 wk,1、3、6 mo进行随访,收集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屈光情况、眼压(IOP)、角膜情况、前房深度(ACD)、房角开放度、拱高、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等资料。
结果:两组术后等效球镜、UCVA、BCVA组间比较无差异(均P>0.05)。优化组和普通组患者术后6 mo的视力安全指数分别为1.21±0.24、1.19±0.21,视力疗效指数分别为1.18±0.22、1.07±0.26。两组患者术后6 mo拱高分别为407.77±159.31、467.16±250.07 μm,优化组92.0%眼术后拱高达到理想状态,普通组74.1%眼术后拱高达到理想状态; 两组患者术后拱高随时间有轻微下降趋势,组间比较无差异(F组间=3.478,P组间=0.063)。普通组术后存在6眼ICL置换、2眼因房角关闭诱发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而导致ICL取出的病例。
结论:基于UBM测量的STS等数据选择ICL尺寸并设计植入方向,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有效性和拱高可预测性。
2025, 25(3):475-48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3.25
摘要:
目的:对比分析缩小CRT与VST设计的角膜塑形镜光学区后表面直径(BOZD)对控制儿童青少年近视进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研究。研究对象为2019-06/2022-05就诊于我院角膜塑形镜验配中心的8-16岁近视患者400例400眼(纳入右眼数据分析)。按验配角膜塑形镜品牌以及BOZD分组:CRT-S组(BOZD<6.0 mm),CRT组(BOZD=6.0 mm),VST-S组(BOZD<6.2 mm),VST组(BOZD=6.2 mm),每组各100例100眼。分别戴镜1 d,1 wk,1、6 mo,1、2 a时收集分析各组配戴前后裸眼视力(UCVA)、角膜平坦K值、眼轴、屈光度数以及角膜损伤发生率有无差异。
结果:戴镜1 d时,VST-S组的UCVA提升最快,但1 wk后,各组均达到较好的UCVA,组间无显著差异。戴镜6 mo,CRT-S组的角膜平坦K值降幅最大,戴镜1 a后,各组的角膜平坦K值降幅无显著差异。在各时间点,缩小同品牌的角膜塑形镜BOZD后,眼轴增长均显著降低。戴镜6 mo时,CRT-S组与VST-S组的眼轴增长量及离焦环直径无显著差异,但在1、2 a时,VST-S组的眼轴增长量及离焦环直径显著低于CRT-S组。随访2 a时,缩小同品牌的角膜塑形镜BOZD后,球镜度数及等效球镜度数(SE)的增长均显著降低。VST-S组球镜度数及SE变化最小,近视控制效果最好。四组的柱镜度数变化值以及角膜损伤发生率无显著差异。
结论:缩小角膜塑形镜光BOZD可有效控制眼轴增长及近视度数的进展; VST设计原理的镜片缩小BOZD后近视控制效果优于CRT设计原理镜片; 缩小BOZD不会增加额外的角膜损伤风险。
2025, 25(3):481-48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3.26
摘要:
目的:比较0.01%和0.05%阿托品滴眼液控制青少年近视的疗效。
方法:于2021-10/2023-02选取本院收治的108例青少年近视患者(均只分析右眼数据),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54例54眼。所有患儿均配戴全矫单焦框架眼镜矫正屈光不正。对照组患者使用0.01%阿托品滴眼液,观察组患者使用0.05%阿托品滴眼液。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4、12 mo后眼轴长度(AL)、瞳孔直径、等效球镜度(SE)、调节幅度的变化情况以及不适症状的发生情况。
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AL、瞳孔直径均增大,SE、调节幅度降低(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AL小于对照组,瞳孔直径、SE大于对照组(均P<0.05)。用药初期,对照组6眼(11.8%)、观察组15眼(28.8%)出现畏光现象(室外强光),且观察组2眼出现视近模糊症状,两组不适症状比较有差异(χ2=6.502,P=0.011)。
结论:0.05%阿托品滴眼液对青少年近视控制效果较好,但对瞳孔直径的影响较大,不适症状的发生风险更高。
2025, 25(3):485-48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3.27
摘要:
目的:探讨在角膜地形图下经透明角膜切口进行超声乳化手术对白内障患者治疗的效果。
方法:前瞻性研究。选择本院2021-02/2023-02收治的白内障患者92例92眼,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6眼采用常规11:00位透明角膜切口,研究组46眼采用最陡峭子午线透明角膜切口。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裸眼视力、角膜表面形态指标\〖包括角膜表面规则指数(SRI)、角膜表面非对称指数(SAI)、角膜表面散光值(CYL)\〗、主观干眼症状问卷量表(SDES)评分、泪膜破裂时间(BUT)及并发症。
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随访。研究组术后1 wk,1、3 mo裸眼视力优于对照组(均P<0.05); 术后3 mo两组患者SAI、CYL比较均有差异(均P<0.05); 术后不同时间点研究组SDES评分、BUT波动水平均小于对照组(均P<0.05);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差异(P>0.05)。
结论:角膜地图引导下行最陡峭子午线透明角膜切口行超声乳化术,可改善白内障患者裸眼视力、尽快恢复角膜表面形态且并发症较少。
2025, 25(3):490-49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3.28
摘要:
目的:探究血清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HDAC1)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在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预测价值。
方法:选取2020-01/2023-01在本院收治的362例362眼白内障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是否发生感染性眼内炎将362例362眼分为感染组(15例15眼)和未感染组(347例347眼)。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所有受试者血清HDAC1、eNOS水平进行测定,并比较两组患者血清HDAC1、eNOS水平;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影响因素;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清HDAC1、eNOS水平对白内障患者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预测价值。
结果:术前1 d,感染组患者血清HDAC1、eNOS水平均显著高于未感染组(均P<0.01)。手术时间、玻璃体溢出、HDAC1、eNOS均是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危险因素(均P<0.05)。ROC结果显示,HDAC1、eNOS单独预测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AUC分别为0.878、0.877,敏感度分别为88.7%、87.7%,特异度分别为70.4%、7.8%,二者联合预测白内障患者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AUC为0.978,敏感度为86.7%,特异度为85.3%。
结论:白内障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患者血清HDAC1、eNOS水平显著升高,且血清HDAC1联合eNOS检测有助于提高对白内障患者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预测效能,两者可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2025, 25(3):494-49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3.29
摘要:
目的:比较iCare IC100眼压计与Goldmann压平眼压计(GAT)、非接触式眼压计(NCT)眼压测量值的相关性和差异,评估iCare IC100眼压计测量眼压的可重复性和准确性,并比较三种眼压计眼压测量值与中央角膜厚度(CCT)的相关性。
方法:前瞻性研究。随机选取2019-03/05在东北大学附属辽宁爱尔眼科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患者90例90眼作为研究对象。使用iCare IC100、NCT和GAT对所有患者进行眼压测量。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分析检查者使用眼压计连续测量3次眼压值的可重复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和Bland-Altman分析比较iCare IC100、GAT和NCT测量值的相关性和一致性,采用线性回归法分析三种眼压计测量值与CCT的相关性。
结果:iCare IC100、GAT和NCT测量的眼压均值分别为19.74±6.90、19.88±7.07和18.47±6.31 mmHg(F=1.180,P=0.309)。iCare IC100与GAT、iCare IC100与NCT和GAT与NCT测量结果均呈正相关(r=0.930、0.946、0.918,均P<0.05)。Bland-Altman分析显示iCare IC100与GAT、iCare IC100与NCT、GAT与NCT的平均差异分别为-0.142±2.61、1.27±2.24、1.41±2.81 mmHg,分别有97%(87/90)、96%(86/90)和97%(87/90)的眼压差值分布在95%的置信区间内。iCare IC100眼压测量值与CCT、GAT眼压测量值与CCT、NCT眼压测量值与CCT均呈正相关(r=0.426、0.353、0.451,均P<0.01)。经线性回归法分析,iCare IC100、GAT和NCT测量值与CCT之间直线回归方程分别为:iCare IC100眼压值=-19.62+0.074×CCT; GAT眼压值=-13.54+0.063×CCT; NCT眼压值=-19.65+0.072×CCT; 即CCT每增加10 μm,iCare IC100测量值增加0.74 mmHg,GAT测量值增加0.63 mmHg,NCT测量值增加0.72 mmHg。
结论:iCare IC100眼压计测量眼压具有良好的可重复性和准确性,CCT对iCare IC100测量值的影响较其对GAT和NCT测量值的影响大。
2025, 25(3):499-50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3.30
摘要:
目的:明确一个彝族大家系视网膜色素变性(RP)的基因突变位点,分析RHO基因突变位点与临床表型的相关性。
方法:收集一诊断为RP的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临床资料并进行详细的眼科检查。采集家系成员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用全外显子组测序(WES)筛选出先证者的潜在致病基因突变位点,用Sanger测序法对变异位点进行验证,随后用遗传学数据库和相关文献等资料对突变位点进行分析,最终确认致病突变位点,并对突变基因型与表型关系进行分析。
结果:该RP家系共5代,共42名成员,其中男19人,女23人; 确诊RP共13例,其中男4例,女9例,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该家系的临床特点为发病早,病情发展迅速,病情较严重。患者6岁左右即被发现有夜盲,这是目前报道的RP家系中夜盲发生最早的病例; 视网膜表现为进行性的眼底骨细胞样色素沉着,视野缩小,ERG显示a,b波幅明显下降甚至熄灭; WES和Sanger测序结果共同显示先证者存在RHO基因杂合错义变异c.1040C>T:p.P347L,该变异为cDNA第1 040碱基C被T替换,导致第347位密码子由编码脯氨酸变为编码亮氨酸。通过查阅数据库、文献等资料,发现该突变未在中国人群中报道过。
结论:本研究证实了一彝族家系RP的突变基因是RHO(c.1040C>T)。该突变导致第347位密码子由编码脯氨酸变为编码亮氨酸,导致家系成员出现严重的临床表型,该研究为RHO的遗传咨询及基因诊断提供一定的分子临床及遗传基础。
2025, 25(3):506-51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3.31
摘要:
目的:分析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后影响非接触式眼压(IOPNCT)测量值的部分因素,探讨SMILE术后IOPNCT与角膜中央厚度(CCT)及角膜曲率之间的相关性,并构建相应的回归模型,为临床评估SMILE术后患者眼压真实状况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06/2024-05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眼科行SMILE的近视患者107例206眼和行飞秒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的近视患者107例201眼,收集患者术前,术后1、3 mo的IOPNCT测量值、CCT、角膜曲率等资料,通过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性分析对手术前后的IOPNCT、CCT、角膜曲率进行分析,并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评估术后IOPNCT与CCT、角膜曲率变化值之间的关联性。
结果:SMILE与FS-LASIK术后患者的IOPNCT、CCT、角膜曲率在时间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均P<0.001),组间和交互比较无差异(均P>0.05),两组术后1、3 mo IOPNCT、CCT、角膜曲率均显著低于术前(均P<0.05)。SMILE患者术后1、3 mo IOPNCT与CCT之间呈正相关(r=0.261、0.267,均P<0.001),而与角膜曲率无显著相关(均P>0.05)。SMILE术后1 mo IOPNCT与CCT、角膜曲率之间的回归方程为:Y=3.426+0.019X1-0.058X2(Y代表IOPNCT,X1代表CCT,X2代表角膜曲率),方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654,P=0.001); 术后3 mo的回归方程为:Y=2.056+0.020X1-0.038X2(Y代表IOPNCT,X1代表CCT,X2代表角膜曲率),方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903,P<0.001)。SMILE术前术后IOPNCT变化值(△IOPNCT)与术中切削角膜厚度(△CCT)、角膜曲率变化值在术后1 mo的回归方程为:Y=-2.252+0.008X1+0.587X2(其中Y代表△IOPNCT,X1代表△CCT,X2代表角膜曲率变化值),方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550,P<0.001); 术后3 mo的回归方程为:Y=-2.168+0.024X1+0.281X2(Y表示△IOPNCT,X1表示△CCT,X2表示角膜曲率变化值),方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030,P<0.001)。
结论:SMILE与FS-LASIK手术后,患者IOPNCT值主要受CCT影响较术前降低,术后短期内使用激素类滴眼液氟米龙不会使眼压升高,且SMILE术后1 mo眼压校正公式Y=3.426+0.019X1-0.058X2(Y代表IOPNCT,X1代表CCT,X2代表角膜曲率)和术后3 mo眼压校正公式Y=2.056+0.020X1-0.038X2(Y代表IOPNCT,X1代表CCT,X2代表角膜曲率)均可用于临床以评估SMILE术后患者的实际眼压并进行修正。
主管单位: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
出版单位:《国际眼科》杂志社(IJO Press)
社长/总编:胡秀文
主编:惠延年 Peter Wiedemann
编辑部主任:彭娟
刊期:月刊
语种:中英文混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