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
出版单位:《国际眼科》杂志社(IJO Press)
社长/总编:胡秀文
主编:惠延年 Peter Wiedemann
编辑部主任:彭娟
刊期:月刊
语种:中英文混合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文章排行
2023, 23(1):1-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1.01
摘要:
盘周厚脉络膜综合征(PPS)是2017年上线报告的、厚脉络膜疾病谱(PDS)中的新病种。PPS眼的鼻侧黄斑脉络膜要比颞侧黄斑脉络膜更厚,不像PDS眼的颞侧黄斑脉络膜较厚。盘周视网膜内和/或视网膜下的液体常覆盖于扩张的Haller层血管(厚血管)之上。多数PPS眼显示出其他PDS眼的表现,包括视网膜色素上皮改变、浆液性色素上皮脱离及外层视网膜萎缩。视盘通常拥挤,一些眼伴有视盘水肿和轻度的晚期荧光渗漏。患者多为老年,短眼轴和远视常见。有些患者视力有下降,但总体上视力结果相对较好。虽然应用了抗VEGF和光动力疗法,但优化的处理尚不明确。识别PPS对鉴别后葡萄膜炎和神经眼科等有重叠特征的疾病是重要的。已提出PDS是涡静脉慢性瘀滞的后果。而脉络膜静脉超负荷的假说为此类疾病的病理生理学提供了统一的概念。
梁轩伟 , 邹玉仙 , 刘澍 , 孟子葳 , 于欣悦 , 卓业鸿 , 陈荣新
2023, 23(1):4-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1.02
摘要:
目的:基于医学生视角评估裂隙灯生物显微镜(以下简称“裂隙灯”)训练的必要性,对眼科见习期间的医学生裂隙灯训练达成共识。
方法:在中山大学117名2017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中,开展见习前后对照研究。所有医学生在眼科见习期间均接受裂隙灯训练。使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评估学生对裂隙灯教学的个人认知、个人需求与建议,并对眼科见习前后学生在这些方面的得分进行比较。此外,通过眼科见习后的学生主观评价来评估裂隙灯训练的效果。每个条目评分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采用IBM SPSS 软件(版本 20.0; SPSS Inc.,Chicago,IL,USA)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共有116名(99.1%)医学生完成了调查。见习前的平均得分为19.99±3.03分,显示学生对裂隙灯用途的认知水平高; 见习后的得分显著增加至22.97±2.37分(P<0.001)。对于个人需求的平均得分,见习后高于见习前(24.62±3.15 vs 23.60±2.36,P=0.009)。此外,86.2%的学生见习后认为裂隙灯实操训练有助于显著改善见习质量。大于四分之三的被调查学生倾向于增加裂隙灯训练时间(见习前后分别为76.7%和77.6%)。
结论:在眼科见习中,医学生更偏好于裂隙灯训练实操; 鉴于对改善见习质量的潜在作用,应在眼科见习中推荐该训练。
2023, 23(1):10-1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1.03
摘要:
目的:探讨康柏西普对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患者血清lncRNA MALAT1水平、黄斑中央区厚度(CMT)及最佳矫正视力(BCVA)的影响,观察其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方法:纳入DME患者300例300眼,均为单眼病变。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非注射组100例100眼,对照组100例100眼给予雷珠单抗治疗,研究组100例100眼给予康柏西普治疗。
结果:治疗前与治疗后1、2、3mo测定患者BCVA、血清lncRNA MALAT1水平及CMT,同时对比临床疗效,并对患者进行随访,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非注射组患者的BCVA(LogMAR)、血清lncRNA MALAT1水平与CMT均无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研究组患者治疗后1、2、3mo的BCVA(LogMAR)与治疗前相比明显提高(均P<0.05),但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者治疗后1、2、3mo血清lncRNA MALAT1水平降低,研究组患者治疗后1、2、3mo血清lncRNA MALAT1水平降低更明显,研究组治疗后血清lncRNA MALAT1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1、2、3mo CMT降低,研究组患者治疗后1、2、3mo CMT降低更明显,研究组治疗后CMT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0%)明显低于对照组(11.0%)。
结论:康柏西普能够显著降低DME患者血清lncRNA MALAT1水平,降低CMT、减轻黄斑水肿,改善视力,其治疗有效性与安全性明显优于雷珠单抗。
2023, 23(1):17-2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1.04
摘要:
目的:探讨加味桃红四物汤(MTSD)对视网膜Müller细胞rMC-1缺氧损伤的保护作用。
方法:用加味桃红四物汤含药血清干预缺氧条件下rMC-1细胞,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21%O2)、缺氧模型组(1%O2)、含药血清低(1%O2+5%含药血清)、中(1%O2+10%含药血清)、高剂量组(1%O2+15%含药血清),CCK-8法检测细胞的活力,ELISA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分泌,Western blot检测磷酸化转录激活因子3(p-STAT3)、转录激活因子3(STAT3)和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蛋白表达,Real time PCR检测VEGF、PEDF、STAT3和HIF-1α的基因表达。
结果:在1%O2条件下培养48h,rMC-1细胞活力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受到抑制(P<0.05),加味桃红四物汤含药血清低、中剂量组均可以改善rMC-1细胞缺氧48h的细胞存活率(P<0.05),而高剂量组无改善作用(P>0.05)。加味桃红四物汤含药血清低、中剂量组均可减少缺氧条件下rMC-1细胞上清液VEGF的蛋白表达量(P<0.05),但不能增加PEDF的蛋白含量(P>0.05),对p-STAT3和HIF-1α在蛋白水平均有下调作用(P<0.05),且低剂量组抑制作用优于中剂量(P<0.05)。加味桃红四物汤含药血清中剂量组对缺氧后rMC-1细胞STAT3的蛋白表达有上调作用(P<0.05)。加味桃红四物汤含药血清低、中剂量组对缺氧后rMC-1细胞VEGF基因表达均有下调作用(P<0.05),对PEDF基因表达均有上调作用(P<0.05),且低剂量组优于中剂量(P<0.05); 并且加味桃红四物汤含药血清低剂量可下调缺氧后STAT3和HIF-1α的基因表达(P<0.05)。
结论:加味桃红四物汤含药血清可能通过抑制STAT3/HIF-1α通路,下调缺氧诱导的视网膜Müller细胞rMC-1的VEGF蛋白和基因表达,上调PEDF基因表达,减轻该细胞的缺氧损伤。
白惠玲 , 朱晓燕 , 刘勤 , 张延英 , 康万荣 , 张书
2023, 23(1):23-3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1.05
摘要:
目的:在大鼠2型糖尿病(T2DM)造模的基础上继续制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模型,观察二甲双胍对T2DM大鼠DR的预防及保护作用和对血清胱抑素C(Cys C)的影响,并对其机制进行探讨。
方法:筛选1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取30只分为空白对照组A(10只),T2DM组(10只)和二甲双胍干预组A(10只); 其余90只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B(30只),DR组(30只)和二甲双胍干预组B(30只)。除空白对照组A、B外,其余所有组大鼠均构建T2DM模型,成模后二甲双胍干预组A大鼠给予二甲双胍灌胃,空白对照组A和T2DM组大鼠均给予生理盐水灌胃,干预3mo后分别测量三组大鼠的空腹血糖(FBG)和空腹血清胰岛素(FINS)指标,计算并分析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 测各组大鼠血清Cys C、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活性氧(ROS)水平,并行FFA、HE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大鼠视网膜组织及血管形态; 在T2DM病程3mo后,二甲双胍干预组B大鼠开始给予二甲双胍灌胃,其余大鼠均给予生理盐水灌胃,按干预时长不同,分别于第4、5、6mo各组取10只大鼠进行观察,测各组大鼠血清Cys C、TNF-α、IL-8、VEGF和ROS水平,并行FFA、HE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大鼠视网膜组织及血管形态。
结果:空白对照组A、T2DM组和二甲双胍干预组A三组间大鼠血清FBG、FINS、HOMA-IR、Cys C、TNF-α、IL-8、VEGF和ROS的表达均有差异(P<0.05),且均为T2DM组最高,二甲双胍干预组A低于T2DM组; 空白对照组B、DR组和二甲双胍干预组B分别在4、5、6mo各同龄组中,三组间大鼠血清Cys C、TNF-α、IL-8、VEGF和ROS的表达均有差异(P<0.05),且均为DR组最高,二甲双胍干预组B的表达低于DR组,随着DR病程的延长,Cys C、TNF-α、IL-8、VEGF和ROS的表达也进一步增加; FFA结果显示:与对应的空白对照组相比,各模型组大鼠视网膜血管走行迂曲,并且随着病程的延长可见微动脉瘤及荧光渗漏; HE染色结果显示:与对应的空白对照组相比,各模型组大鼠视网膜细胞排列紊乱,并随着病程的延长可见异常扩张的血管; 透射电镜结果显示:与对应的空白对照组相比,各模型组大鼠视网膜毛细血管损伤严重; 但与对应模型组比较,各二甲双胍干预组大鼠FFA、HE和透射电镜结果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结论:二甲双胍可通过下调血清Cys C介导的炎症和氧化应激水平,改善视网膜组织病变,从而对T2DM大鼠视网膜病变起预防和治疗作用。
陈小红 , 梁婉娇 , 黄诗舒 , 孙晏 , 罗欣 , 赖璐 , 池昭晟 , 陈梅珠 , 王云鹏 , 严伟明
2023, 23(1):32-3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1.06
摘要:
目的:探索小鼠视网膜色素变性(RP)模型视网膜内质网应激免疫组织化学(IHC)染色抗体的最适浓度,为研究RP发病机制及干预措施提供相应的指标检测方法。
方法:给予清洁级健康雄性C57BL/6J小鼠腹腔注射N-甲基-N-亚硝基脲(MNU,60mg/kg)制备RP小鼠模型,造模后第7d行视网膜电图(ERG)检测和苏木精-伊红(HE)染色验证造模成功,摘取眼球并采用IHC染色法检测视网膜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IRE1、ATF6、PERK、GRP78、Caspase-12)表达情况。
结果:IRE1、ATF6、PERK、GRP78、Caspase-12蛋白均在RP小鼠视网膜呈阳性表达,IRE1抗体浓度为1:1000、ATF6抗体浓度为1:500和1:1000(此抗体两种浓度阳性表达无差异,P>0.05)、PERK抗体浓度为1:1500、GRP78抗体浓度为1:200、Caspase-12抗体浓度为1:100时,阳性表达强度适宜,且与各自其余抗体浓度相应蛋白阳性表达均有差异(P<0.05)。
结论: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抗体浓度IRE1为1:1000、ATF6为1:500和1:1000、PERK为1:1500、GRP78为1:200、Caspase-12为1:100时,其在小鼠RP模型视网膜IHC染色阳性表达程度较适宜。
2023, 23(1):39-4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1.07
摘要:
目的:比较双焦点人工晶状体(AtLisa tri 809MP)与三焦点人工晶状体(AtLisa tri 839MP)植入术后矫正老视疗效的差异。
方法:纳入于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患者共40例51眼进行分析,其中A组20例25眼植入809MP双焦点人工晶状体,B组20例26眼植入839MP三焦点人工晶状体。收集两组患者术后3mo时远中近视力数值、离焦曲线分析,并通过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术后3mo两组裸眼远视力与最佳矫正视力均无差异(P>0.05); 中距离视力(80cm)B组显著优于A组(P<0.01); 近距离视力改善程度A组、B组无差异(P>0.05)。术后3mo离焦曲线结果A组在0、-3D处形成2个波峰; B组在0、-2.5D处形成2个波峰; 两组患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眩光、光晕等表现,但总体满意度较高,视近满意度较高。
结论:两种类型人工晶状体均可以为患者提供兼顾远、近的全程视力,术后近距离视物脱镜率高,均可提高良好的近距离视力,三焦点人工晶状体中距离视力更好。
2023, 23(1):43-4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1.08
摘要:
目的:应用微视野计评估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的黄斑光敏感度及固视稳定性。
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2020-07/2022-01初次诊断为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的儿童39例(弱视眼39眼,对侧眼39眼)和同期纳入最佳矫正视力(BCVA)正常的屈光不正患者42例,选取右眼作为正常对照组。利用微视野计(MP-3)测量弱视眼、对侧眼和正常对照组的黄斑中心凹10°范围平均光敏感度和固视稳定性\〖包括2°和4°范围内固视点百分比(P1,P2),68.2%、95.4%及99.6%双曲线椭圆面积( BCEA)\〗,比较弱视眼、对侧眼和正常对照组的平均光敏感度和固视稳定性的差异。
结果:弱视眼组患者黄斑区光敏感度较对侧眼组、正常对照组低(均P<0.017),对侧眼组与正常对照组患者黄斑区光敏感度比较无差异(P=0.555)。弱视眼组患者P1均小于对侧眼组和正常对照组(均P<0.017); 对侧眼组与正常对照组患者P1比较无差异(P=0.887)。三组患者P2、68.2%BCEA、95.4%BCEA、99.6%BCEA比较均无差异(均P>0.05)。弱视眼组、对侧眼组和正常对照组患者BCVA均与AT、P1、P2、68.2%BCEA、95.4%BCEA、99.6%BCEA无相关性(均P>0.05)。
结论:屈光参差性弱视眼的黄斑视网膜光敏感度和2°范围内的固视稳定性可能降低。
2023, 23(1):48-5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1.09
摘要:
瞬态电位受体香草醛4(TRPV4)是一组存在于细胞膜上的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它们是调节细胞功能和信号通路的感觉信号的重要介质。TRPV4在眼部各种组织中广泛表达,可参与多种生理功能,包括渗透压调节、Ca2+稳态、凋亡和自噬,在正常生理功能以及不同病理中起重要作用。最近研究发现TRPV4与角膜上皮损伤、青光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脱离等疾病紧密联系,调控着相关眼科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本文就TRPV4通路在眼科疾病中的研究进展做简要综述,为临床眼病治疗提供思路。
2023, 23(1):53-5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1.10
摘要:
儿童青光眼是一类难治性青光眼,微创青光眼手术(MIGS)为儿童青光眼提供了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多数已发表的研究倾向于支持应用全周内路小梁切开术,其治疗儿童青光眼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与非MIGS的全周外路小梁切开术相似。关于KDB刀、小梁消融术和Xen凝胶支架的研究较为有限,但在某些特定的病例中可能有其各自的优势。每一种MIGS手术在考虑其优势之处的同时须特别权衡每种手术方法的长期效果。此外,还需要更多的前瞻性和比较性研究、更大的样本量和更长的随访时间来验证MIGS手术治疗儿童青光眼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023, 23(1):58-6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1.11
摘要:
视网膜静脉阻塞(RVO)是仅次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第二大致盲性视网膜血管疾病,其并发症黄斑水肿(ME)是视力下降的重要原因。目前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是RVO-ME的一线治疗方式,可改善视网膜形态,提高患者视力。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OCT)能对视网膜结构进行清晰的成像,通过OCT所发现的一些特定的影像学特征成为评估RVO患者预后的生物标志物。对近年来发现的中央视网膜厚度、脉络膜厚度、视网膜内层结构紊乱、高反射点、外界膜及椭圆体带的完整性、黄斑体积、中界膜征、急性黄斑旁中心中层视网膜病变及高反射垂直线等生物标志物进行综述,为选择RVO的最佳治疗提供参考。
2023, 23(1):62-6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1.12
摘要:
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FEVR)是一种遗传性视网膜血管疾病,最典型的临床特征是周边无血管区,病情进展可导致视网膜脱离,晚期可继发白内障、青光眼、角膜混浊甚至眼球萎缩,是亚洲儿童、青少年视网膜脱离的主要原因之一。FEVR相关视网膜脱离主要通过手术治疗,包括玻璃体切除术、巩膜扣带术,有时联合视网膜光凝术、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等。手术方式选择有赖于详细的术前、术中评估,包括患眼分型、分期、纤维增殖情况和眼前段并发症等,不同分期患眼解剖及视功能预后大不相同。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成年患者的手术复位率较为理想,而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儿童患者手术复位率相对较低。低龄、晚期患者手术难度大、预后不良,手术治疗策略存在争议。本文就FEVR相关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治疗效果与进展进行综述。
2023, 23(1):67-7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1.13
摘要:
青光眼是全球第一大不可逆致盲性眼病,是一组以特征性视神经损伤和视野缺损为共同特征的神经眼科疾病。已有多项研究表明,青光眼的损害不仅局限于眼球局部视神经节细胞的凋亡,而且会累及大脑视皮层整个视觉通路,是一种全脑神经退行性疾病。近年来,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技术飞速发展,将神经系统的解剖和功能相结合,使局部脑组织的损伤与脑功能的缺失对应起来,可以实现在无创条件下观察中枢神经系统解剖结构及功能变化,为青光眼病理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有效证据。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rs-fMRI)作为神经影像学的热点研究技术,为探讨青光眼患者视觉相关脑区的解剖结构、代谢以及功能改变提供了影像学支持。本综述主要讨论了rs-fMRI的基本原理以及低频振幅(amplitude of low-frequency fluctuation, ALFF)、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 ReHo)、度中心度(degree centrality, DC)、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 FC)等几种较为常用的分析方法在青光眼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2023, 23(1):71-7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1.14
摘要:
视神经病变是一类以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RGC)及轴突受损为主要特征的致盲性疾病,发病机制复杂且治疗手段有限。Sigma-1受体(Sigma-1 receptor,S1R)是一种内质网上的分子伴侣蛋白,视网膜中含量丰富,其中高表达于神经节细胞层。近年来,S1R作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靶点备受关注。越来越多研究表明S1R参与调节多种细胞功能,包括Ca2+稳态、内质网应激反应、氧化应激反应、神经营养因子分泌和胶质细胞活化等,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发挥神经保护作用。视觉系统中,研究发现激动S1R同样具有保护作用,可明显改善RGC丢失及功能减低,部分逆转损伤,维持结构完整; 相反S1R缺陷则会恶化疾病进展或提高退行性疾病易感性。本文综述了S1R对视网膜中RGC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旨在深入了解其功能及机制,为视神经病变治疗提供新靶点。
2023, 23(1):75-7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1.15
摘要:
铁死亡(ferroptosis)是一种新发现的以脂质过氧化和铁积累为特征的程序性细胞死亡。近年来,随着铁死亡概念的提出和其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cells, RPECs)功能下降相关眼病如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 RP)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 DR)等疾病的发病机制的探索也取得了重大突破。本文将对铁死亡的基本概念、RPECs铁死亡的主要机制及调控铁死亡对RPECs相关眼病发生发展的作用研究进行综述,希望为RPECs相关眼病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
2023, 23(1):79-8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1.16
摘要:
近视是目前世界范围内严重威胁患者视力的眼部疾病之一,且它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复杂的机制。研究发现,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RPE)细胞在近视的病程进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RPE细胞主要通过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 mTOR)信号通路调控细胞内生长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 MMP-2)的表达来调控细胞功能。同时,RPE细胞也可受到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的调控,从而使细胞功能发生变化,当多巴胺受体激动减弱后会导致RPE细胞功能发生障碍,从而促进了近视的发展。研究表明RPE细胞内乙酰胆碱以及全反视黄酸的表达量可以调控RPE细胞分泌生长因子,生长因子作用于巩膜成纤维细胞,从而调控了近视的病程。同时,也有研究结果显示,RPE细胞可以协调γ-氨基丁酸对于巩膜细胞的调控作用,间接调控近视的病程。除此之外,通过既往研究发现RPE细胞内微小RNA(microRNA)的表达情况如microRNA-328、microRNA-29a均可通过调控RPE细胞内MMP-2的表达调控来影响细胞外基质的含量及成分,从而导致近视的发生发展。因此,RPE细胞内多种信号通路以及miRNA的表达变化均与近视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就近视发生发展过程中RPE细胞内分子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近视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具体分子机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2023, 23(1):84-8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1.17
摘要:
干眼是一种以眼表稳态丧失,泪膜不稳定性增加为特征的多因素疾病,伴有眼干涩、异物感、灼烧感、眼红、疼痛、畏光、流泪、眼疲劳、视力下降、分泌物增多、对外界刺激敏感等眼部症状,其病理生理机制主要是泪膜不稳定、泪液渗透压(tear osmolarity,Tosm)升高、眼表炎症和损伤及神经感觉异常。Tosm是维持泪膜稳定性和眼表舒适度的重要因素。Tosm升高可造成干眼患者眼部不适、角膜上皮损伤、杯状细胞丢失及眼部炎症反应,炎症反应可进一步降低泪膜稳定性和增加Tosm,使干眼陷入恶性循环。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泪液高渗(tear hyperosmolarity,THO)与干眼的关系,本文将从病理生理学方面,重点讨论THO在干眼发病机制、干眼诊断、干眼严重程度分级中的作用,及其针对性治疗。
2023, 23(1):90-9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1.18
摘要:
眼球运动是指眼球一系列的自发性、控制性及目的性运动。基于科学研究及临床工作中对眼球运动的大量观察发现,眼球运动不仅对维持人类清晰视觉至关重要,还是大脑活动的客观体现,对多学科疾病的诊断和定位具有重要意义。眼动追踪技术是获取眼球运动信息的检测技术。利用眼动追踪技术可以获取精准客观的眼动数据,探究眼动的发生机制、发育过程及不同眼动类型代表的临床意义。此外,眼动追踪技术在眼科客观检查、诊断评估及治疗方面也具有积极意义。本文综述眼球运动及眼动追踪技术在眼科临床上应用的研究进展,如在幼儿客观视力检查、斜视诊疗、角膜屈光手术以及青光眼诊断等方面的应用。
李松玉 , 杨迎新 , 杨潮 , 杨自逸 , 薛雨辛 , 冯晶华
2023, 23(1):96-10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1.19
摘要:
目的:评估已发表的关于不同浓度的阿托品滴眼液延缓儿童青少年近视进展的有效性。
方法:搜集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维普和万方数据库内建库至2022-05阿托品滴眼液治疗儿童青少年近视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对纳入文献采用《Cochrane干预措施系统评价手册》中偏倚风险评价工具进行质量评价; 采用Review Manager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共纳入14项RCT研究,包含3 946例儿童青少年受试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阿托品滴眼液均可延缓儿童青少年近视进展。1%、0.5%、0.05%、0.02%、0.01%阿托品滴眼液组的眼轴增长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MD=-0.34,95%CI:-0.39~-0.29,P<0.00001; MD=-0.51,95%CI:-0.79~-0.24,P=0.0003; MD=-0.17,95%CI:-0.30~-0.04,P=0.01; MD=-0.21,95%CI:-0.30~-0.11,P<0.0001; MD=-0.09,95%CI:-0.13~-0.05,P<0.0001)。0.1%阿托品滴眼液组眼轴增长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0.50,95%CI:-1.28~0.28,P=0.21)。
结论:不同浓度阿托品滴眼液均可有效延缓儿童青少年近视进展,0.01%阿托品滴眼液延缓近视进展同时不良反应发生率最低。
2023, 23(1):103-10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1.20
摘要:
目的:分析黄斑区节细胞复合体(mGCC)和视乳头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pRNFL)厚度及视野对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的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18-01/2021-10本院收治的NVG患者92例100眼,按病理分期分为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前期患者31例32眼、开角型青光眼期患者31例36眼及闭角型青光眼期患者30例32眼。选择同期于我院接受健康体检者50例100眼者作为对照组。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mGCC、pRNFL厚度与MD的相关性,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研究各指标诊断效能。
结果: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前期、开角型青光眼期和闭角型青光眼期mGCC-平均(a)、mGCC-上方(s)、mGCC-下方(i)厚度均低于对照组(均P<0.001),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前期、开角型青光眼期mGCC-a、mGCC-s、mGCC-i均高于闭角型青光眼期(均P<0.001),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前期mGCC-a、mGCC-s、mGCC-i均高于开角型青光眼期(均P<0.001)。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前期、开角型青光眼期和闭角型青光眼期pRNFL-a、pRNFL-颞侧(t)、pRNFL-s、pRNFL-鼻侧(n)、pRNFL-i厚度均高于对照组,MD高于对照组(均P<0.001);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前期、开角型青光眼期pRNFL-a、pRNFL-t、pRNFL-s、pRNFL-n、pRNFL-i均高于闭角型青光眼期,MD高于闭角型青光眼期(均P<0.001),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前期pRNFL-a、pRNFL-t、pRNFL-s、pRNFL-n、pRNFL-i均高于开角型青光眼期,MD高于开角型青光眼期(均P<0.001)。mGCC-a、mGCC-s、mGCC-i和pRNFL-a、pRNFL-t、pRNFL-s、pRNFL-n、pRNFL-i与MD呈负相关性(均P<0.001)。mGCC、pRNFL厚度及MD联合诊断NVG的效能最高(敏感度为79.00%,特异度为87.00,AUC=0.973,95%CI=0.956~0.990,P<0.05)。
结论: NVG患者mGCC、pRNFL厚度与MD呈负相关关系,mGCC、pRNFL厚度及MD对NVG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且以联合检测的诊断效能最高。
胡亚茹 , 陈悦 , 韩雪 , 陈亚茹 , 马竹宇 , 王剑锋
2023, 23(1):109-11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1.21
摘要:
目的:观察糖尿病合并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中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水平,探讨糖尿病合并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发病机制。
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20-08/2021-04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就诊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和2型糖尿病合并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各30例。所有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收取术眼晶状体中央区5.5~6.0mm直径的前囊膜标本,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检测LECs中PEDF、VEGF蛋白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方法检测PEDF、VEGF mRNA的相对表达量。
结果:两组患者LECs中均存在PEDF、VEGF的表达,2型糖尿病合并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组患者VEGF mRNA相对表达量为1.364±0.062,高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组的1.000±0.0(P<0.01),PEDF mRNA的相对表达量为0.398±0.053,明显低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组的1.000±0.0(P<0.001)。2型糖尿病合并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组患者LECs中VEGF和PEDF蛋白表达量为2.053±0.026、0.579±0.045,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组为1.680±0.064、1.058±0.007(均P<0.01)。
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LECs中PEDF和VEGF表达水平发生变化,可能与糖尿病患者白内障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2023, 23(1):113-11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1.22
摘要:
目的:探讨伴有悬韧带松弛的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Phaco)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中囊袋张力环(CTR)的应用效果。
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2020-04/2021-08于我院行Phaco联合IOL植入术的伴有悬韧带松弛的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80例80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CTR组(40例40眼,行Phaco联合CTR及IOL植入术)和对照组(40例40眼,行Phaco联合IOL植入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远视力(BCDVA)、前囊口面积、IOL总倾斜度、主观视觉质量。
结果:术后1、3、6mo,两组患者BCDVA均较术前改善(P<0.05),眼压均较术前降低(P<0.05),CTR组患者前囊口面积大于对照组,IOL总倾斜度低于对照组(P<0.001),两组患者主观视觉质量评分均较术前升高(P<0.05),且CTR组主观视觉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01)。术后随访6mo内,CTR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7.5% vs 25.0%,P<0.05)。
结论:对伴有悬韧带松弛的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Phaco联合IOL植入术中植入CTR有助于维持囊袋形态,减少囊袋收缩,稳定IOL位置,提高术后视觉质量,且并发症少。
2023, 23(1):117-12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1.23
摘要:
目的:分析脉络膜转移癌和脉络膜血管瘤的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CEUS)特点,探讨常规超声联合CEUS在脉络膜转移癌和脉络膜血管瘤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05/2016-01于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诊治的脉络膜转移癌患者17例17眼和脉络膜血管瘤患者35例35眼的常规超声和CEUS资料,常规超声观察肿瘤的二维和彩色多普勒特点,CEUS观察肿瘤的造影剂灌注强度和变化情况,并分析CEUS动态资料获得TI曲线和CEUS参数。
结果:常规超声检查显示,脉络膜转移癌较脉络膜血管瘤回声偏低、欠均匀,隆起度较均匀一致,表面呈波浪状,其诊断脉络膜转移癌、脉络膜血管瘤的正确率分别为59%(10/17)、68%(24/35)。CEUS检查显示,脉络膜转移癌TI曲线类型多呈快进快出模式(14/17),脉络膜血管瘤TI曲线类型多呈快进慢出模式(31/35); 脉络膜转移癌峰值强度(IMAX)、上升时间(RT)均低于脉络膜血管瘤(P<0.05)。常规超声联合CEUS诊断脉络膜转移癌、脉络膜血管瘤的正确率分别为82%(14/17)、88%(31/35)。
结论:常规超声联合CEUS可为脉络膜转移癌和脉络膜血管瘤的鉴别诊断提供较为可靠的影像学依据,有助于两种肿瘤的早期定性诊断。
马英慧 , 贾璐瑶 , 马琳丽 , 崔秀成 , 杨洁 , 董微莉
2023, 23(1):121-12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1.24
摘要:
目的:探讨Nd:YAG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LPI)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影响。
方法: 前瞻性研究。选取2019-10/2021-10我院PACG患者30例30眼为PACG组,同期健康体检者20名20眼为正常对照组(随机选取一眼)。PACG组患者接受LPI治疗,术后随访1mo。两组受试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角膜内皮细胞、IOL Master 500光学测量仪测量前房深度(ACD)及眼轴长度(AL)、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检查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比较两组受试者及PACG组患者LPI前后ACD、眼压、AL和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并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PACG组患者术后1wk,1mo ACD较术前变深(均P<0.05)。PACG组患者手术前后眼压和AL均无差异(均P>0.05)。PACG组患者术前黄斑中心区,内外环上方、颞侧、下方、鼻侧,共9个区域视网膜厚度分别为243.50±13.24、324.50±13.46、308.83±15.94、310.00±14.24、314.50±16.29、300.67±19.95、290.17±12.58、302.40±16.37、307.33±14.84μm,正常对照组相应部位分别为266.14±16.16、342.67±15.86、327.95±16.41、337.85±13.03、341.24±15.58、313.76±17.59、290.24±16.29、303.81±13.91、323.01±14.80μm,两组间中心区、内环上方、颞侧、下方、鼻侧比较均有差异(均P<0.05)。PACG组术后1wk黄斑区9个区域视网膜厚度分别与术前相比均增加,术后1mo接近术前水平,但手术前后各分区比较均无差异(均P>0.05)。
结论:与正常受试者比较,PACG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厚度较薄。PACG患者LPI术后早期黄斑区视网膜可变厚。
朱佩燕 , 林少钦 , 林婉莹 , 李牧玲 , 范宏英 , 林琼希 , 冯裕涵 , 徐静 , 杨娟 , 刘琼
2023, 23(1):126-13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1.25
摘要:
目的:探讨眼部蠕形螨感染影响睑酯菌群组成的相关分析。
方法:采用非干预性、观察性研究的方法,选取2020-07/2021-02我院39例受试者,根据有无蠕形螨感染或有无睑板腺功能障碍(MGD)将受试者分为三组,对照组(14例)、睑板腺功能障碍组(MGD组,14组)、蠕形螨感染组(FM组,11组)。对三组受试者睑板腺睑酯样本进行16S rRNA基因V3~V4片段的高通量测序,测序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以研究眼部蠕形螨受试者睑酯菌群的构成及差异。
结果:蠕形螨感染组的假单胞菌属和丛毛单胞菌属丰度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和MGD组(P<0.05),罗尔斯通氏菌属丰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和MGD组(P<0.05)。MGD组和FM组睑酯菌群微生物丰富度、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
结论:蠕形螨感染改变了睑酯菌群的构成,并提高了睑酯菌群的微生物丰富度和群落多样性。
李盼 , 张学辉 , 黎彦宏 , 艾欣 , 李彤 , 王若馨 , 王瑾
2023, 23(1):132-13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1.26
摘要:
目的:对比观察高度近视儿童配戴离焦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GPCL)前后角膜屈光力改变,并分析配戴后镜片对角膜屈光力及散光量的影响。
方法:自身前后对照研究。收集2019-06/2020-06在西安市第一医院眼视光中心就诊并验配离焦RGPCL的8~12岁高度近视儿童30例60眼。使用TMS-4N角膜地形图仪测量基线及戴镜0.5、1a时戴镜状态下角膜切向屈光力,分析角膜鼻侧(N)、颞侧(T)、上方(S)和下方(I)角膜最大屈光力值及中央顶点处角膜屈光力改变情况,同时以1mm为间隔采集前述4个方位角膜屈光力以及角膜顶点处屈光力,采集范围为1~4mm,分析戴镜前后各点位屈光力变化情况。戴镜0.5,1a时后要求停戴1wk后复测眼轴、屈光度和角膜地形图,分析戴镜后较基线时眼轴、等效球镜度、散光和角膜屈光力等改变情况。
结果:配戴离焦RGPCL时鼻侧(N)、颞侧(T)、上方(S)和下方(I)的角膜最大屈光力在0.5、1a时较戴镜前均显著增加,与角膜顶点处屈光力相比均表现为正相对屈光力,与戴镜前的负相对屈光力相比具有显著差异。在戴镜0.5、1a时复诊时戴镜状态下角膜相对周边屈光力朝正屈光力方向改变,除T1点位周边负屈光力增加外,其余各轴向各点位周边屈光力均显著增加。配戴0.5a后角膜陡K值变平0.11±0.10D,simK值减少0.20±0.18D,1a后角膜陡K值变平0.10±0.12D,平均K值变平0.02±0.05D,simK值减少0.16±0.13D。戴镜0.5、1a时后角膜平K较基线变化无差异。
结论:配戴离焦RGPCL状态下角膜最大屈光力较角膜顶点处均表现为正相对屈光力,且4条轴向上各点位角膜相对周边负屈光力均由负值转变为正值。戴镜1a内眼轴和等效球镜度均较基线时增加,而散光量减少,角膜屈光力呈陡K变平趋势。
孟婷 , 孙洪岩 , 罗彬 , 王晶 , 汪丽玉 , 高亚莉 , 蒋莉 , 王君 , 邓铤明 , 曾爱能 , 罗小玲 , 杨明明
2023, 23(1):138-14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1.27
摘要:
目的:评估康柏西普采用连续3次每月注射后改用按需治疗方案(3+PRN)和连续5次每月注射后改用按需治疗方案(5+PRN)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的安全性和疗效。
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9-12/2020-06期间于我院就诊的DME患者51例92眼纳入研究,据治疗方案分为3+PRN组(26例48眼)和5+PRN组(25例44眼)。治疗后至少随访12mo,观察两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的变化情况,玻璃体腔注药次数及眼部不良事件发生率。
结果:随访12mo,3+PRN组、5+PRN组患者平均注药次数无差异(7.24±0.91次 vs 7.56±1.04次,P=0.117)。治疗后3、6、9、12mo,两组患者BCVA和CMT均较治疗前改善(均P<0.05),且治疗后6、9、12mo,5+PRN组患者BCVA和CMT均优于3+PRN组(均P<0.05)。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两组患者眼部不良事件总发生率均为27%,所有不良事件给予对症处理后均好转。
结论:康柏西普3+PRN和5+PRN治疗方案均能安全有效地治疗DME,总注射次数相当,但5+PRN治疗方案较3+PRN治疗方案视力改善更佳,CMT下降更明显。
韩方媛 , 赵儒意 , 金昕 , 崔月玲 , 谭薇 , 张英
2023, 23(1):142-14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1.28
摘要:
目的:探讨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患者重复接受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对玻璃体黄斑界面(VMI)的影响及其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01/2021-12于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接受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3+PRN)的DME患者31例55眼的临床资料。比较发生VMI改变(VMI改变组,9例13眼)和未发生VMI改变(VMI无改变组,22例42眼)的患者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中央视网膜厚度(CRT)、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CCT)情况,并分析发生VMI改变的危险因素。
结果:纳入患者平均随访9.58±8.32mo,平均接受抗VEGF治疗4.07±2.17次,且VMI改变组患者玻璃体腔注射次数多于VMI无改变组(5.77±2.09次 vs 3.55±1.93次,P=0.001)。末次随访时,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BCVA均显著改善(均P<0.05),而CCT均无明显变化(均P>0.05),VMI无改变组患者CRT显著减小(P=0.039),但VMI改变组患者CRT未见明显变化(P=0.627)。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前BCVA是VMI改变的危险因素(P=0.049,OR=6.210,95%CI 1.006~38.346)。
结论:DME患者反复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过程中可能发生VMI改变,治疗前BCVA越差的患者VMI发生改变的风险越高,且VMI改变的患者对抗VEGF治疗反应欠佳。
2023, 23(1):147-15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1.29
摘要:
目的:分析iTrace视功能分析仪和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系统及晶状体混浊分级系统Ⅲ(LOCSⅢ)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ARC)患者晶状体混浊评估中的相关性。
方法:前瞻性横断面研究。纳入2021-05/08本院眼科的ARC患者104例104眼。裂隙灯行LOCSⅢ分级; iTrace获取晶状体混浊地形图分级(OMG)和晶状体功能失调指数(DLI); Pentacam获取核分级(PNS)和Scheimpflug图像,ImageJ测量Scheimpflug图像各区域的累积光密度(IntDen)。SPSS 26.0分析参数正态性和相关性。
结果:各参数除3mm范围IntDen和6mm范围后囊区IntDen外均正态分布。PNS与NC、NO均正相关(r=0.521、0.440,均P<0.01)。3mm范围IntDen与NC、NO均正相关(rs=0.459、0.450,均P<0.01)。3mm范围核区IntDen与NC、NO均正相关(r=0.539、0.543,均P<0.01)。3mm范围后囊区IntDen与NC、NO均负相关(r=-0.315、-0.321,均P<0.01)。6mm范围IntDen与NC、NO均正相关(r=0.321、0.288,均P<0.01)。3mm范围DLI与NC、NO、PSC均负相关(r=-0.257、-0.234、-0.282,均P<0.01)。6mm DLI与NC、NO、PSC均负相关(r=-0.247、-0.304、-0.227,均P<0.05)。3mm范围OMG与CC、PSC均正相关(r=0.268、0.333,均P<0.01)。6mm范围OMG与CC、PSC均正相关(r=0.275、0.245,均P<0.05)。3mm范围DLI与PNS、3mm范围核区IntDen均负相关(r=-0.217、-0.197,均P<0.05)。
结论:三种晶状体混浊评价系统各有优势,将各参数结合可更客观地评价晶状体各区混浊,为临床提供参考。
2023, 23(1):153-15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1.30
摘要:
目的:探讨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患者手术前后黄斑区微结构与术后视功能恢复的相关性。
方法:选取2017-01/2019-12就诊于我院的IMEM患者43例43眼,术前、术后3、6、9mo均检测最佳矫正视力(BCVA),进行视物变形(M-chart评分表)评分,并采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测量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FT)、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GC-IPL)厚度及嵌合体(IZ)带缺损长度。
结果:术后3、6、9mo,纳入患者BCVA和视物变形程度均较术前逐渐改善(均P<0.05),且BCVA与CFT、IZ带缺损长度均呈正相关(P<0.05),与SFCT、GC-IPL厚度均无相关性(P>0.05); 视物变形评分与CFT均呈正相关(P<0.05),与SFCT、GC-IPL厚度、IZ带缺损长度均无相关性(P>0.05)。
结论:CFT和IZ带缺损长度与IMEM术后BCVA具有显著相关性,这两项指标可作为预测IMEM术后视功能恢复的指标。
2023, 23(1):158-16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1.31
摘要:
目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定量分析单眼视网膜静脉阻塞(RVO)患者视盘旁放射状毛细管血流密度(ppVD)与视盘旁视网膜神经纤维层(pRNFL)厚度的变化及相关性。
方法:前瞻性观察性研究。纳入2021-01/12于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就诊的单眼RVO患者43例,其中RVO患眼43眼作为患侧组,未受累眼43眼作为对侧组,同时期选取年龄、性别与RVO患者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21例42眼作为对照组。采用OCTA测量视盘内血流密度(VD)、视盘周围VD及其上侧(pS)、下侧(pI)、颞侧上方(TS)、上方颞侧(ST)、上方鼻侧(SN)、鼻侧上方(NS)、鼻侧下方(NI)、下方鼻侧(IN)、下方颞侧(IT)、颞侧下方(TI)的ppVD与pRNFL厚度,分析纳入受检者ppVD和pRNFL厚度的特征性改变及相关性。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患侧组视盘内VD、视盘周围整体VD及pS、pI、TI、ST、SN侧ppVD均下降,对侧组仅视盘内VD降低(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患侧组TS侧pRNFL厚度升高,对侧组ST和IT侧pRNFL厚度降低(均P<0.01)。典型相关性分析提示,ppVD与pRNFL厚度两组综合变量相关性较强,患侧组和对侧组有2对典型相关变量,对照组有3对典型相关变量。
结论:单眼RVO患者患眼视盘区VD降低,对侧眼ST和IT侧pRNFL厚度变薄,ppVD与pRNFL厚度整体存在较强正相关性,视盘区整体ppVD与pRNFL厚度的改变多表现在患眼上侧象限和对侧眼下侧象限。
2023, 23(1):163-16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1.32
摘要:
目的:探究睑板腺囊肿切除术后角膜高阶像差和角膜屈光度的变化。
方法:选取2021-01/2022-01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单侧上睑睑板腺囊肿患者49例49眼进行前瞻性研究,按囊肿直径大小分为1组(24例24眼,囊肿直径3~5mm)和2组(25例25眼,囊肿直径>5mm)。所有患者均于术前、术后2mo通过Siruis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6mm直径范围内角膜总高阶像差、彗差、三叶草像差、球面像差及角膜SimK值、平轴散光(Minimum SimK)、陡轴散光(Maximum SimK)。
结果:术后2mo,2组患者角膜总高阶像差、三叶草差及彗差与同组术前比较均有差异(P<0.05),而球差与同组术前比较无差异(P>0.05); 1组患者Maximum SimK值和Minimum SimK值分别与同组术前比较均无差异(P>0.05),而2组患者Maximum SimK值和Minimum SimK值分别与同组术前比较均有差异(P<0.05)。
结论:大的睑板腺囊肿手术治疗后角膜高阶像差特别是三叶草差和彗差明显减小,散光较术前减小,故对于拟行屈光手术的睑板腺囊肿患者特别是病灶大于5mm的患者建议切除囊肿后再行详细的屈光术前检查。
田鹏飞 , 何坤 , 祝寿辉 , 张敏 , 叶国宁 , 潘冰心
2023, 23(1):167-17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1.33
摘要:
目的:探讨生物羊膜覆盖联合角膜绷带镜治疗眼表化学性烧伤患者的临床效果及生物羊膜的稳定性。
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18-12/2021-08在我院治疗的眼表化学性烧伤患者49例49眼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分为单纯羊膜覆盖组25眼和羊膜覆盖术后配戴角膜绷带镜组24眼。比较两组患者的羊膜脱落时间、术后疼痛评分、眼表修复率及修复时间、术后视力和并发症情况。
结果:单纯羊膜覆盖组和羊膜覆盖术后配戴角膜绷带镜组患者术后1d眼部疼痛评分为2.208±0.758和2.063±0.800分(P>0.05),术后3d为1.844±0.762和1.150±0.582分,术后7d为1.684±0.820和0.750±0.514分(均P<0.05)。羊膜覆盖术后配戴角膜绷带镜组羊膜脱落时间为10.75±2.63d,比单纯羊膜覆盖组(7.60±2.22d)更长(P<0.05),且角膜修复效果较单纯羊膜覆盖组更好。术后6mo,两组患者视力分别为0.30(0.10,0.55)和0.30(0.20,0.58)(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无差异(P>0.05)。
结论:生物羊膜覆盖可以有效地治疗眼表化学性烧伤,联合角膜绷带镜治疗可以延缓其脱落时间,提高角膜修复率,降低患者术后不适程度。
2023, 23(1):172-17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1.34
摘要:
目的:了解北京市通州区学龄前儿童的视力现况,并对其屈光状态进行分析。
方法:横断面调查研究。于2021-12/2022-01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选取北京市通州区9所幼儿园3~6岁儿童1 513人3 026眼,均进行视力和屈光度检查,并分析不同年龄段儿童视力和屈光度分布情况。
结果:纳入儿童视力低常率为15.47%,屈光异常率为14.24%,且随着年龄增长,屈光异常检出率减少,而屈光异常类型以单纯近视性散光为主(11.46%),随着年龄增加,单纯性远视率逐渐降低,单纯性近视率逐渐增加。屈光度检查结果显示,纳入儿童球镜度为0.50(0.25,1.00)D,柱镜度为-0.25(-0.50,-0.25)D,等效球镜度为0.375(0,0.625)D。不同年龄段儿童球镜度和等效球镜度均无差异(P>0.05),但柱镜度有差异(P<0.001)。
结论:3~5岁儿童视力低常率随年龄增加逐渐降低,6岁后又呈增加趋势。3~6岁儿童屈光异常以单纯近视性散光为主。学龄前儿童视力发育情况应重点关注,应定期进行视力和屈光状态检查。
颉娟娟 , 陈颖 , 张国伟 , 崔海悦 , 郝梦瑶 , 王劭雯 , 贾珍 , 徐春龙 , 陆宏
2023, 23(1):175-18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1.35
摘要:
目的:鉴定一个江苏省南通市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家系的青光眼致病基因,分析该基因的临床表型和致病机制。
方法:于2020-01/12回顾并招募了一个POAG家系,该家系跨越5代共33名,有13名家庭成员参与了研究,其中4名诊断为POAG,1名诊断为高眼压症,剩余8名未受影响。详细询问病史并进行全面的眼科检查,采用高通量测序筛选可能的致病基因,Sanger测序验证候选致病基因。
结果:该家系患者均在青年时期发现眼压升高并诊断为青光眼,需手术治疗控制眼压,先证者最高眼压(IOP)达55mmHg。全外显子测序在先证者LTBP2基因上发现了一个杂合突变(c.1197C>A, p.Phe399Leu),Sanger测序验证该突变位点与家系疾病并不分离。
结论:LTBP2(c.1197C>A)突变不是该家系POAG的致病基因。但是LTBP2突变在POAG病例中的致病作用值得研究。
主管单位: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
出版单位:《国际眼科》杂志社(IJO Press)
社长/总编:胡秀文
主编:惠延年 Peter Wiedemann
编辑部主任:彭娟
刊期:月刊
语种:中英文混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