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第21卷第7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Articles in English
    • 角膜胶原交联术治疗圆锥角膜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

      2021, 21(7):1133-114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7.01

      摘要 (981) HTML (0) PDF 970.00 K (10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研究角膜胶原交联术治疗圆锥角膜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对2015-04/2018-08在泰国朱拉隆功国王纪念医院行角膜胶原交联术的圆锥角膜患者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估术前和术后1a的视力、屈光度、角膜地形图、高阶像差(HOA)、地形图参数和角膜密度。根据患者年龄是否小于24和30岁、基线角膜最大曲率(Kmax)是否小于55 D、基线最佳矫正视力(BCVA)是否小于0.3 LogMAR分组评估年龄、基线Kmax和BCVA对手术疗效的影响。分析术前Kmax、Kmean、平均等效球镜度数(MRSE)、视力、角膜最薄点厚度值、Kmax的变化以及相关参数的变化与角膜密度测量值变化之间的关系。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共155例患者185眼纳入研究,其中119例男性,36例女性。根据Amsler-Krumeich进行分类,1期和2期占优势(分别为37.84%和35.14%)。术后1a,平均裸眼视力(UCVA)提高0.1 LogMAR(P<0.05)。与基线BCVA较好组(术前BCVA<0.3 LogMAR)相比,基线BCVA较差组(术前BCVA≥0.3 LogMAR)术后BCVA改善大于0.2 LogMAR的眼数较多(78.26% vs 21.74%,P<0.05)。平均Kmax比基线下降2.36 D(P<0.05)。术前Kmax≥55 D的患眼术后Kmax下降超过2.0 D的眼数占比73%。距角膜顶点6 mm处角膜HOA下降0.40(P<0.05)。术后1mo~1a,0~6 mm区角膜密度测量值持续增加。术后1a,角膜密度的增加与最薄点厚度的减少呈线性相关。表面变异指数、高度非对称性指数、圆锥角膜指数、高度轴偏心指数在术后1a时下降(P<0.05)。术后1a,手术成功率为90.24%。术后1wk、1、3、6mo、1a角膜混浊发生率分别为11.35%、30.27%、15.67%、10.27%、2.16%。无角膜水肿发生,但有1例无菌性角膜炎患者。

      结论:角膜胶原交联术可有效治疗圆锥角膜,使角膜变平、重塑,提高视力、HOA和角膜形态指数,晚期圆锥角膜Kmax也明显降低。

    • 20%乙醇辅助切除原发性翼状胬肉的疗效

      2021, 21(7):1143-114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7.02

      摘要 (776) HTML (0) PDF 1.25 M (11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介绍一种使用20%乙醇辅助切除原发性翼状胬肉的改良技术,并评估其手术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在2015-03/2016-02期间连续收治的病例,行翼状胬肉切除术。对原发性鼻侧翼状胬肉患者进行分析,最终共85例85眼符合纳入标准,其中44眼使用20%乙醇辅助翼状胬肉切除术(研究组),另外41眼未使用20%乙醇(对照组),随访期至少3mo。

      结果:患者85例均无术中、术后并发症。研究组的角膜上皮平均愈合时间为2.84±0.43d,与对照组3.12±0.64d相比有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3d内的症状(疼痛、刺激、异物感和溢泪)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内术前和术后2wk,1,3mo之间的角膜内皮细胞形态改变无差异(P>0.05); 两组间各对应时间点的角膜内皮细胞形态也均无差异(P>0.05)。两组间术前、术后2wk,1mo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无差异(P>0.05),但术后3mo的BCVA有差异(P<0.05)。

      结论:20%乙醇辅助切除原发性翼状胬肉是一种简单、安全的方法,有助于在翼状胬肉和角膜之间建立一个清晰的分离平面。

    • >实验论著
    • 左旋肉碱促进碱烧伤后角膜上皮修复的作用及机制

      2021, 21(7):1150-115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7.03

      摘要 (724) HTML (0) PDF 1.93 M (13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在角膜碱烧伤所致高渗和炎症环境中,左旋肉碱(LC)对角膜上皮修复的作用及其调控的分子机制。

      方法:将96只健康C57/6J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磷酸缓冲盐溶液(PBS)组和LC组,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LC组及PBS组制备急性碱烧伤模型。自模型制作前1d,LC组给予60mmol/L LC滴眼液,PBS组给予磷酸缓冲盐溶液连续每天点眼,每天6次。建模后0h,3、7d裂隙灯显微镜下荧光素钠染色观察角膜上皮修复情况。在第3d,取眼球进行冰冻切片免疫荧光检测Ki-67、IL-1β蛋白表达情况; 提取角膜上皮全蛋白进行Western blot检测P63、NLRP3、Caspase-1的表达及STAT3的活化水平。

      结果:角膜荧光素钠染色结果显示在碱烧伤后3、7d时PBS组与LC组比,残留角膜上皮缺损面积占原始缺损面积的百分比分别为(29.38±6.83)% vs(17.78±4.11)%、(14.23±4.51)% vs(4.10±2.10)%(P<0.01)。LC组比PBS组角膜上皮修复快。造模后3d,与空白对照组比,碱烧伤处理的各组小鼠角膜上皮中焦亡相关蛋白NLRP3、Caspase-1表达上调,P63表达降低,p-STAT3/STAT3水平升高,除cleaved Caspase-1空白对照组vs LC组,差异均有意义。与PBS组比,LC组的NLRP3、pro Caspase-1、cleaved Caspase-1蛋白表达降低,P63表达量上调,p-STAT3/STAT3水平升高,差异均有意义。免疫荧光显示,碱烧伤后3d,PBS组和LC组与空白对照组比IL-1β、Ki-67表达上调。与PBS组比,LC组Ki-67蛋白表达上调,IL-1β表达降低。

      结论:LC可通过抑制细胞焦亡信号通路,促进STAT3信号通路的活化,促使小鼠角膜上皮干/祖细胞增生,进而促进碱烧伤后角膜上皮的修复。

    • >实验研究
    • 基于Nrf2通道研究柚皮素磷脂复合物对氧化损伤ARPE-19细胞的保护作用

      2021, 21(7):1156-116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7.04

      摘要 (677) HTML (0) PDF 2.01 M (12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研究柚皮素(Nar)及其磷脂复合物(NPC)对叔丁基氢过氧化物(t-BHP)诱导产生的氧化损伤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ARPE-19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

      方法:根据文献最佳制作工艺制备NPC。将体外培养的ARPE-19细胞分为溶媒组(用DMSO培养)、模型组(用200μmol/L t-BHP干预)、Nrf2-siRNA组(针对Nrf2基因进行细胞转染)、柚皮素组(200μmol/L柚皮素培养基预处理后加入200μmol/L t-BHP)、NPC组(200μmol/L NPC培养基预处理后加入200μmol/L t-BHP)、Nrf2-siRNA+柚皮素组(200μmol/L柚皮素预处理后Nrf2基因干扰,再加入200μmol/L t-BHP)、Nrf2-siRNA+NPC组(200μmol/L NPC预处理后Nrf2基因干扰,再加入200μmol/L t-BHP)。检测各组细胞内活性氧、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总抗氧化能力水平,分别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内血红素加氧酶-1(HO-1)、醌氧化还原酶-1(NQO-1)、谷氨酸半胱氨酸连接酶(GCL)和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的表达水平。

      结果:NPC较柚皮素能明显降低ARPE-19细胞内丙二醛、活性氧的含量,提高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总抗氧化能力水平。柚皮素和NPC预保护ARPE-19 细胞后,Nrf2、HO-1、NQO-1和GCL mRNA的相对表达量和蛋白表达水平均较模型组和Nrf2-siRNA组升高。柚皮素组与NPC组,Nrf2-siRNA+柚皮素组与Nrf2-siRNA+NPC组细胞内4种基因和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均有差异。Nrf2-siRNA+柚皮素组与Nrf2-siRNA组Nrf2、HO-1、NQO-1蛋白表达无显著差异。Nrf2-siRNA+NPC组与Nrf2-siRNA组4种蛋白表达均有差异,NPC作用明显强于柚皮素。

      结论:柚皮素磷脂复合物能明显提高细胞内抗氧化能力,降低氧化水平,其通过激活Nrf2/ARE抗氧化应激通路上调Nrf2及其下游抗氧化酶和Ⅱ相解毒酶的表达对氧化损伤的ARPE-19细胞起到更好的保护作用。

    • 基因重排检测技术联合玻璃体液中IL-10和IL-6检测对PIOL的诊断价值

      2021, 21(7):1162-116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7.05

      摘要 (887) HTML (0) PDF 1.11 M (13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研究基因重排检测技术联合玻璃体液中白介素-10(IL-10)、白介素-6(IL-6)细胞因子检测对原发性眼内淋巴瘤(PIOL)的诊断价值。

      方法:研究对象为本院2015-01/2019-12收治的拟诊断为PIOL患者27例的临床资料,经诊断性玻璃体切割术病理检查确诊PIOL 患者21例,葡萄膜炎6例; 回顾性分析其基因重排检测结果及玻璃体液中IL-10、IL-6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基因重排检测技术、玻璃体液中IL-10、IL-6水平及两者联合对PIOL的诊断价值。

      结果:纳入的21例PIOL患者中,15例IhH FR2单克隆性重排序列,阳性率为71%(15/21); 4例检出TCRG克隆性基因重排序列; 经ROC曲线分析显示基因重排检测技术诊断PIOL的曲线下面积值(AUC)为0.857,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71.43%、100.00%; PIOL患者玻璃体液中IL-10及IL-10/IL-6水平均显著高于葡萄膜炎患者,但两种病变患者IL-6水平无差异(P>0.05); 经ROC曲线分析显示IL-10诊断PIOL的AUC值最高,以170.90pg/mL为IL-10的cut-off,其诊断PIOL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66.67%、100.00%; 而以1.95为IL-10/IL-6比值的cut-off,其诊断PIOL的敏感性为52.40%、特异性为100.00%; 基因重排检测技术联合玻璃体液中IL-10、IL-10/IL-6水平检测诊断PIOL的AUC为0.893,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5.24%、83.33%。

      结论:单一基因重排检测技术诊断PIOL敏感性欠佳,联合玻璃体液中IL-10、IL-6水平检测可获得更佳的诊断敏感性,且特异性良好。

    • >临床论著
    • 连续视程与三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视觉质量的比较

      2021, 21(7):1166-116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7.06

      摘要 (964) HTML (0) PDF 559.48 K (18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比较Tecnis Symfony连续视程人工晶状体与Zeiss三焦点人工晶状体(At Lisa tri 839MP)植入术后患者视觉质量的差异。

      方法:选取2019-01/2020-12于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患者42例53眼,其中A组22例29眼植入Tecnis Symfony连续视程人工晶状体,B组20例24眼植入Zeiss三焦点人工晶状体。观察两组患者术后3mo时远中近视力,绘制离焦曲线,并评估生活质量,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术后3mo,两组患者视力均明显改善,两组患者裸眼远(5m)、中(80cm)距离视力及最佳矫正远距离视力(5m)无差异(均P>0.05),但B组患者裸眼中(60cm)、近(40cm)距离视力优于A组(均P<0.05)。术后3mo绘制离焦曲线示A组在+1.0~-2.0D段跨度平稳形成平台期; B组在0、-2.5D处形成两个波峰; 0D处两组远视力无显著差异(P>0.05),-2.5、-3.5D处B组近视力显著优于A组(均P<0.01)。两组患者术后脱镜率均在90%以上,均出现不同程度眩光、光晕等光学现象,但生活质量总体满意度较高,A组阅读速度明显高于B组,且夜间视物满意度较高(均P<0.05)。

      结论:两种类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脱镜率均在90%以上,可为患者提供兼顾远、中、近的全程视力,Symfony连续视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流畅阅读及夜间视物满意度较高; Zeiss三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近距离视力更好,更适合近距离工作者。

    • 不同切削中心SMILE术后光学区偏心及视觉质量的比较

      2021, 21(7):1170-117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7.07

      摘要 (677) HTML (0) PDF 782.29 K (12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以视轴角膜反光点(VACRP)及角膜顶点(CV)为切削中心对术后光学区偏心及视觉质量的研究。

      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20-05/06于我院接受SMILE手术治疗的近视患者70例140眼,随机分为两组,其中34例68眼以视轴角膜反光点为切削中心(VACRP组),36例72眼以角膜顶点为切削中心(CV组)。观察术前及术后3mo视力、屈光度数、切削中心偏移量及角膜高阶像差情况。

      结果:术后3mo,两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均无差异(P>0.05),CV组患者切削中心偏移量(0.20±0.13mm)小于VACRP组(0.27±0.14mm,P<0.01),且CV组角膜总高阶像差(totHOA)、球差(totZ40)、垂直彗差(totZ3-1)、水平彗差(totZ31)均低于VACRP组(P<0.05)。术后3mo,VACRP组totHOA、总高阶像差变化量(ΔtotHOA)、totZ40、totZ3-1与切削中心偏移量具有相关性(r=0.470、0.486、0.254、-0.366,P<0.001、=0.001、0.037、0.002),CV组totZ31与切削中心偏移量具有相关性(r=-0.352,P=0.002)。

      结论:SMILE手术以视轴角膜反光点及角膜顶点为切削中心均可获得满意的裸眼视力及同等屈光度数,但以角膜顶点为切削中心可以减少术后偏心量和角膜高阶像差,获得更好的视觉质量。

    • >文献综述
    • 光感受器移植在视网膜退行性疾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2021, 21(7):1175-117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7.08

      摘要 (771) HTML (0) PDF 459.40 K (13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视网膜退行性疾病是影响人类视力的主要疾病,使人感光细胞受损,损害人的视力。而且哺乳动物的视网膜没有再生能力,一旦患病会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目前尚未有明确的预防和减缓该类疾病的方法,但移植光感受器以补充视网膜中受损的感光细胞可以治疗视网膜疾病。本文将讨论光感受器移植方法在视网膜退行性疾病中恢复视力的现状和移植技术。

    • 糖尿病视网膜神经变性机制的研究进展

      2021, 21(7):1179-118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7.09

      摘要 (820) HTML (0) PDF 437.27 K (31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一直被认为是微血管病变。然而,大量的研究已经证实,DR不仅会引起视网膜的血管病变,也会引起视网膜神经退行性改变。越来越多的证据也表明,在DR早期未发生视网膜血管病变之前就已经出现了视网膜神经变性,且视网膜神经变性可能参与了微血管异常的发生发展。目前,糖尿病视网膜神经变性的机制尚不十分明确,现就近年来糖尿病视网膜神经变性机制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Coats病的病理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2021, 21(7):1183-118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7.10

      摘要 (1207) HTML (0) PDF 479.22 K (20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Coats病是以视网膜毛细血管异常扩张和视网膜内层及外层渗出为特征,大多见于男性青少年,目前并没有完全明确的病因及病理机制。Coats病常见的治疗方法有激光光凝,冷冻疗法,药物治疗,联合治疗(抗VEGF药物联合激光),手术治疗(单纯玻璃体切除和或巩膜外放液)以及中医药等新兴治疗方法。本文主要从中西医对Coats病病因病理机制的认识及中西医治疗方法进行系统综述。

    • 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相关分子的病理机制

      2021, 21(7):1187-119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7.11

      摘要 (783) HTML (0) PDF 495.13 K (15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ION)是由于供应视盘筛板区的睫状后短动脉缺血引起,好发于50岁以上人群,以急性、单眼及无痛性视力下降为特征的急性视神经病变,常导致严重的永久视力损害和视野缺损,日益受到临床科研工作者的重视。本文从NAION发病机制、病理改变,以及既往研究中相关蛋白分子和易感基因方面综述了目前该病的分子病理机制,为今后研究NAION的病理机制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 先天性膜性白内障临床研究进展

      2021, 21(7):1191-119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7.12

      摘要 (607) HTML (0) PDF 501.46 K (10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先天性白内障是导致世界范围内儿童盲的主要原因,其中先天性膜性白内障是临床上一种罕见的特殊类型的先天性白内障,由于晶状体纤维在母体内发生退行性变,皮质逐渐被吸收形成先天性膜性白内障。先天性膜性白内障临床表现类似于后发性白内障,但无屈光能力,因此先天性膜性白内障也被称为假性无晶状体。目前,国内外关于先天性膜性白内障的报道较少,而针对先天性膜性白内障发病机制的研究更少。明确先天性膜性白内障的发病机制,尤其是对基因遗传学的研究,有助于理解先天性白内障的发病机制和晶状体发育的分子机制。

    • 房水流出通路结构及功能显像的研究进展

      2021, 21(7):1196-119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7.13

      摘要 (593) HTML (0) PDF 473.87 K (9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房水作为重要眼内容物之一,一直处于动态循环中,若房水流出通路(AHO)中的任一部位受阻,都将导致眼压升高,并伴随青光眼的发生,进而出现视神经损伤,严重影响视功能。而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房角呈开放状态,其眼压升高是房水流出阻力增加所致,因此,直观地观察AHO的结构,评价其功能变化,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了解AHO的阻力所在,进一步阐明开角型青光眼的发病机制。目前对于AHO的显像技术包括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以及AHO造影术等。本文将就AHO结构及功能显像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干性ARMD中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作用及损伤机制

      2021, 21(7):1200-120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7.14

      摘要 (688) HTML (0) PDF 499.39 K (33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RMD)是导致老年人中心视力不可逆丧失的主要原因。ARMD的典型特征是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发生退行性改变及黄斑区出现玻璃膜疣。临床上ARMD分为两种亚型:非渗出型(干性或萎缩型)和渗出型(湿性或新生血管型)。该病的发生是年龄、环境、遗传、吸烟、氧化应激和心血管功能障碍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鉴于RPE细胞在ARMD发病中的重要作用,现以RPE细胞为重点,总结了蓝光、吸烟、氧化应激、脂褐素积累、慢性炎症和蛋白质稳态对干性ARMD发病的作用和可能机制,为认识和预防干性ARMD的发生提供新的帮助。

    • 视网膜色素变性基因治疗的相关研究进展

      2021, 21(7):1205-120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7.15

      摘要 (1097) HTML (0) PDF 446.85 K (39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视网膜色素变性(RP)是以视杆和视锥感光细胞退化及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变性为特征的遗传性视网膜疾病。RP发病年龄和病情进展与基因和遗传方式有关,受环境影响。基因治疗通过载体转移治疗性基因,对靶细胞进行遗传修饰,纠正或替代致病RP基因。本文介绍RP基因治疗相关基因载体研究进展,并就5个常见基因型(RHO、PDE6B、MERTK、RLBP1、RPGR)对RP基因治疗疗效及安全性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 睑板腺功能障碍相关干眼的诊疗进展

      2021, 21(7):1209-121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7.16

      摘要 (730) HTML (0) PDF 478.93 K (11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近年来随着电子产品终端使用频率的增加,干眼的发病率也逐年攀升,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与生活。干眼是最常见的眼表疾病,通常由多种因素引起,其中睑板腺功能障碍是引起干眼的主要因素之一。睑板腺分泌异常或导管阻塞均会引起蒸发过强型干眼的发生。本综述通过总结相关文献,对睑板腺功能障碍相关干眼的病因、病理、诊断、相关治疗进行阐述。

    • >Meta分析
    • OCTA对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脉络膜新生血管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

      2021, 21(7):1213-122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7.17

      摘要 (649) HTML (0) PDF 2.26 M (12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采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相干光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对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RMD)患者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诊断价值。

      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CNKI、Wanfang、CBM和VIP数据库建库至2020-10-27关于OCTA诊断wARMD患者CNV的相关研究。由两位研究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采用QUADAS-2工具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使用Meta-Disc 1.4及Stata 16.0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纳入文献11篇,患者995眼。OCTA诊断wARMD患者CNV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合并灵敏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诊断比值比、sROC曲线下面积和阳性验后概率依次为0.88\〖95%CI(0.83,0.92)\〗、0.95\〖95%CI(0.85,0.99)\〗、18.45\〖95%CI(5.36,63.52)\〗、0.12\〖95%CI(0.08,0.18)\〗、152.73\〖95%CI(36.39,641.05)\〗、0.95\〖95%CI(0.92,0.96)\〗和0.96。

      结论:相干光断层扫描血管成像用于诊断wARMD患者CNV具有较高价值,尤其适用于wARMD的早期诊断。

    • 翼状胬肉切除术后应用角膜绷带镜疗效评价的Meta分析

      2021, 21(7):1221-122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7.18

      摘要 (797) HTML (0) PDF 1.81 M (10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综合评价翼状胬肉切除术后联合应用角膜绷带镜的治疗疗效。

      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万方、维普、中国知网等数据库2014-05/2020-05关于翼状胬肉切除术后联合应用角膜绷带镜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提取数据并进行Meta分析。

      结果:最终纳入临床随机对照研究11篇,其中中文文献10篇,英文文献1篇,患者864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术后第1d\〖MD=-1.57,95%CI=(-1.72,-1.41),P<0.00001\〗、术后第2d\〖MD=-1.35,95%CI=(-1.59,-1.11),P<0.00001\〗、术后第7d\〖MD=-0.64,95%CI=(-0.78,-0.50),P<0.00001\〗联合应用角膜绷带镜能更好地减轻患者眼部疼痛程度; 术后第1d\〖MD=-1.23,95%CI=(-1.51,-0.95),P<0.00001\〗、术后第7d\〖MD=-0.44,95%CI=(-0.50,-0.39),P<0.00001\〗联合应用角膜绷带镜能更好地促进患者角膜上皮愈合。

      结论:翼状胬肉切除术后联合应用角膜绷带镜治疗可有效缓解眼部疼痛、促使角膜上皮创面愈合,能更好地减少患者临床不适症状的发生。

    • >临床研究
    • 压核进钩劈核技术与乳化劈核技术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应用比较

      2021, 21(7):1227-123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7.19

      摘要 (676) HTML (0) PDF 890.37 K (7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分析压核进钩劈核技术与乳化劈核技术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应用比较,探讨压核进钩劈核技术的优点。

      方法:将年龄相关性白内障70例70眼随机分为压核进钩劈核组35例35眼和乳化劈核组35例35眼。分别使用压核进钩劈核技术、乳化劈核技术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两组病例均完成透明角膜切口、撕囊、水分离后,压核进钩劈核组先用超乳针头吸除表层皮质和软核,轻压晶状体核,然后用劈核钩勾住晶状体5:00位赤道部,超乳针头退回主切口,吃进晶状体核与劈核钩对向用力,将核一分为二。乳化劈核组用超乳针头吃入晶状体核心至晶状体1/2~2/3厚度并吸住晶状体核,劈核钩划入超乳针头对侧晶状体赤道部与超乳针头对向用力劈开晶状体核。记录两组术中实际超声乳化时间(U/S time)、术前及术后1mo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术后1、7d角膜水肿、术前术后最佳矫正视力等情况并进行比较。

      结果:压核进钩劈核组的U/S time低于乳化劈核组[12.76(8.76,16.76)s vs 22.87(18.36, 27.38)s, P<0.01]; 压核进钩劈核组术后1mo平均角膜内皮细胞计数高于乳化劈核组(2133.44±348.58/mm2 vs 1957.94±280.54/mm2P<0.05),压核进钩劈核组术后1mo平均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低于乳化劈核组[0.15(0.08,0.22)vs 0.22(0.16, 0.28), P<0.01]。术后1d压核进钩劈核组角膜水肿轻于乳化劈核组(Z=13.195,P=0.004),术后7d两组角膜水肿均消退。术后1d两组视力较术前均有提高,而两组间无差异(Z=-0.48,P=0.63)。

      结论:与乳化劈核技术相比,压核进钩劈核技术劈核操作简单,手术安全且并发症少。

    • 杞菊地黄汤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白内障术后干眼的疗效

      2021, 21(7):1231-123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7.20

      摘要 (783) HTML (0) PDF 481.91 K (10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究杞菊地黄汤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白内障术后干眼疗效。

      方法:选择我院2018-01/2020-01收治的120例白内障术后干眼患者,随机分组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单纯应用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观察组应用杞菊地黄汤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均治疗1mo,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液分泌试验(SⅠt)、角膜荧光素染色(FL)及生活质量\〖美国国家眼科研究所视觉相关生存质量量表(NEI-VFQ-25)\〗差异。

      结果:经治疗,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75%(P<0.05); 治疗1mo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眼干涩、异物感、畏光、视物不清)、BUT、SⅠt、FL水平较治疗前均改善,且观察组治疗后的各项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BUT时间长于对照组, SⅠt水平高于对照组,FL评分低于对照组(均P<0.05); 随访3mo,两组患者NEI-VFQ-25(一般健康状况、活动障碍、视力障碍)评分较治疗前均升高,且观察组随访3mo的NEI-VFQ-25各部分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杞菊地黄汤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白内障术后干眼疗效确切,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眼部不适症状,改善泪膜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1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分析

      2021, 21(7):1236-123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7.21

      摘要 (547) HTML (0) PDF 632.24 K (15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1型糖尿病(T1DM)患者视网膜病变(DR)的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10-01/2020-10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海医院就诊的204例T1DM患者,根据眼底表现将患者分为DR组(71例)和无DR组(133例),其中DR组包括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组(48例)和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组(23例)。采集其临床资料并检测相关生化指标。通过单因素分析DR/PDR的相关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DR/PDR的危险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

      结果:T1DM患者的发病年龄、病程、糖化血红蛋白(HbA1c),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肾病(DN)、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与DR有关(P<0.05)。病程、体质量指数(BMI)、收缩压(SBP),合并高脂血症、DN、DPN与PDR有关。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程(OR=1.130,P<0.001)和HbA1c(OR=2.734,P<0.001)是发生DR的危险因素; 病程(OR=1.144,P=0.005)和合并DN(OR=6.500,P=0.001)是发生PDR的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病程和HbA1c预测DR发生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20、0.727,截断值分别为15.1a,8.2%,敏感性分别为50.7%、76.1%,特异性分别为86.5%、59.4%。病程预测PDR发生的AUC为0.713,截断值为18.5a,敏感性为73.9%,特异性为60.4%。

      结论:T1DM患者视网膜病变与糖尿病发病年龄较晚有关。糖尿病病程和高血糖是DR的主要影响因素。HbA1c与DR的发生相关,DN与PDR的发生相关。

    • 无黏弹剂微切口ICL V4c植入术后拱高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

      2021, 21(7):1240-124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7.22

      摘要 (760) HTML (0) PDF 451.06 K (9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评估无黏弹剂微切口中心孔型植入式透镜(ICL)V4c植入术后拱高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

      方法: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17-11/2018-02于我院行无黏弹剂微切口ICL V4c植入术的近视患者70例137眼,按照术后拱高的大小分为低拱高组(100μm<拱高≤250μm,37眼)、中拱高组(250μm<拱高≤750μm,69眼)、高拱高组(750μm<拱高≤900μm,31眼)。术后随访1a,观察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及前房参数的变化。

      结果:术后1wk,三组患者前房深度、前房容积、前房角角度均较术前减小(P<0.05)。三组患者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无明显差异,术后1wk, 3mo, 1a低拱高组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分别约为1.2%、1.5%、1.7%,中拱高组分别约为0.5%、0.7%、1.0%,高拱高组分别约为1.1%、1.3%、1.4%。

      结论:无黏弹剂微切口ICL V4c植入术后早期拱高对角膜内皮细胞无明显影响。

    • SMILE和FS-LASIK术对高度近视患者术后早期角膜高阶像差的影响

      2021, 21(7):1244-124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7.23

      摘要 (675) HTML (0) PDF 620.31 K (13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研究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和飞秒激光辅助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对高度近视患者术后早期角膜高阶像差(HOAs)和视觉质量的影响。

      方法:以2018-08/2020-08在我院接受角膜屈光手术的高度近视患者102例204眼为研究对象进行前瞻性研究,随机分为SMILE组(51例102眼)和FS-LASIK组(51例102眼),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视力、角膜HOAs和客观视觉质量,分析角膜HOAs与客观视觉质量的相关性。

      结果:术后1mo时,SMILE组和FS-LASIK组患者等效球镜度数均明显降低(P<0.05),且两组患者术后裸眼视力优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患者占比无差异(95.1% vs 92.2%,P>0.05); 两组患者角膜各高阶像差均明显升高(P<0.05),且SMILE组总球差(SA)、三叶草像差(trefoil)和高阶像差(HOAs)低于FS-LASIK组(均P<0.05); 两组患者客观散射指数(OSI)明显升高,MTF截止频率(MTFcutoff)、斯特列尔比(SR)、对比度视力(VA100%、VA20%、VA9%)均明显降低(均P<0.05),且SMILE组OSI低于FS-LASIK组,MTFcutoff和VA9%高于FS-LASIK组(均P<0.05); 高度近视患者术后角膜各高阶像差与MTFcutoff均呈负相关性,与OSI均呈正相关性(P<0.05)。

      结论:SMILE和FS-LASIK术均可有效矫正高度近视,且SMILE术后早期角膜HOAs升高幅度更小,对减轻视觉质量损害具有重要意义。

    • 双眼外直肌倾斜后徙术治疗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的疗效

      2021, 21(7):1249-125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7.24

      摘要 (662) HTML (0) PDF 640.76 K (9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双眼外直肌倾斜后徙术治疗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选取2017-10/2019-11在我院就诊的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29例行双眼外直肌倾斜后徙术治疗,术后随访6mo,观察斜视度的变化、手术正位率、双眼视功能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本组患者术前看近斜视度-41.72±3.35PD,看远斜视度-23.28±9.75PD,看近-看远斜视度差值16.90±2.47PD,术后6mo分别为-5.97±4.85、-2.66±4.78、3.28±1.10PD,手术总体正位率76%。术后6mo,Ⅰ、Ⅱ级视功能恢复比例均较术前提高(P<0.05),远立体视、近立体视恢复较术前均无显著差异(P>0.05)。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A-V综合征、眼球运动受限、限制性斜视、垂直斜视、旋转复视等并发症,部分患者术后出现短暂水平复视,均在术后2~3wk内消失。

      结论:双眼外直肌倾斜后徙术能减少看近、看远斜视度及看近-看远斜视度差值,未发现明显并发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方式。

    • >临床报告
    • 蠕形螨感染程度与BKC患者角膜细胞密度和眼表功能的相关性分析

      2021, 21(7):1253-125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7.25

      摘要 (571) HTML (0) PDF 450.95 K (10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究蠕形螨感染程度与睑缘炎相关性角结膜病变(BKC)患者角膜细胞密度变化、眼表功能的相关性。

      方法:选取2019-07/2020-07于本院眼科就诊的BKC患者94例为研究对象(BKC组),另外同期选择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80例为对照组。根据BKC患者是否感染蠕形螨,分为感染组45例和未感染组49例。根据睫毛检出蠕形螨数量分为可疑感染17例、中度感染18例、重度感染10例。对所有研究对象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查,计算中央角膜和周边角膜各层组织的细胞密度。检查BKC患者眼表功能[泪液分泌试验、眼表疾病指数(OSDI指数)、睑缘异常评分、角膜荧光素染色检查及泪膜破裂时间(TF-BUT)检查],分析BKC患者蠕形螨感染与角膜细胞密度、眼表功能的相关性。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BKC组在中央和周边角膜浅基质层细胞密度较低(P<0.05),OSDI指数、睑缘异常评分、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较高(P<0.05); BKC未感染组、蠕形螨可疑感染、蠕形螨中度感染、蠕形螨重度感染患者中央和周边角膜浅基质层细胞密度依次降低(P<0.05),OSDI指数、睑缘异常评分、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依次显著增加(P<0.05); 蠕形螨感染程度与BKC患者中央和周边角膜浅基质层细胞密度负相关(P<0.05),与OSDI指数、睑缘异常评分、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正相关(P<0.05)。

      结论:蠕形螨感染严重程度与BKC患者角膜中央和周边角膜浅基质层细胞密度具有显著负相关,与眼表功能障碍具有显著正相关。

    • 跨上皮快速交联术联合术后配戴RGPCL治疗圆锥角膜的疗效

      2021, 21(7):1257-126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7.26

      摘要 (602) HTML (0) PDF 445.40 K (10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跨上皮快速交联术联合术后配戴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GPCL)治疗圆锥角膜患者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 2014-10/2015-10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确诊为进展性圆锥角膜并进行跨上皮快速角膜交联术联合术后配戴RGPCL的患者16例25眼,平均年龄25.31±5.92岁,术前最大角膜曲率为58.96±6.76D,角膜最薄点厚度为439.52±53.24μm。使用核黄素及45mW/cm2紫外光照射进行跨上皮快速交联,总能量7.2J/cm2,术后配戴RGPCL。术后随访3~6a,平均52.44±11.39mo,观察患者治疗前后BCVA(配戴RGPCL)、平坦子午线角膜曲率(K1)、陡峭子午线角膜曲率(K2)、最大角膜曲率(Kmax)、角膜屈光力(MPP)、角膜前后表面膨隆状态评价参数包括BCVf、BCVb、前表面曲率不对称指数(SIf)、后表面曲率不对称指数(SIb)、圆锥角膜前表面最高点(KVf)、圆锥角膜后表面最高点(KVb)、角膜最薄处厚度(ThkMin)、晶状体混浊、角膜内皮细胞计数。

      结果:所有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无术中并发症,术后1d均有轻微刺痛伴异物感,轻微畏光流泪; 2例2眼患者术后1d摘绷带镜后角膜上皮小片脱失,重新戴绷带镜3d后上皮愈合; 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晶状体混浊,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较术前无差异(P>0.05); 术后BCVA(配戴RGPCL)较术前BCVA明显改善,术后Kmax、SIf、KVf、BCVf、BCVb均较术前降低(P<0.05)。

      结论:跨上皮快速角膜交联术联合RGPCL治疗圆锥角膜能有效且安全控制圆锥角膜进展,长期效果稳定。

    • 三种仪器测量白内障术前角膜生物学参数的比较

      2021, 21(7):1261-126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7.27

      摘要 (941) HTML (0) PDF 2.53 M (14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比较Pentacam、IOL Master和iTrace三种仪器测量白内障患者术前角膜曲率和散光的测量值的差异。

      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收集白内障患者68例82眼,术前均接受IOL Master、Pentacam及 iTrace检查,测量患眼平坦轴角膜曲率(K1)、陡峭轴角膜曲率(K2)、角膜散光及轴向,计算平均角膜曲率(Km)、散光矢量 J0和J45,分析三种仪器测量结果的差异性、相关性和一致性。

      结果:三种仪器测量的K1、K2、Km值均无差异(P>0.05); 三种仪器测量的K1、K2、Km值均呈高度相关(|r|>0.5,P<0.01),IOL Master与Pentacam、IOL Master与iTrace测量的J0、J45值均呈中度相关(0.3<|r|<0.5,P<0.01),Pentacam与iTrace测量的J0、J45值均呈低度相关(0.1<|r|<0.3,P<0.05); Bland-Altman分析法显示三种仪器测得K1、K2、Km、J0、J45一致性差。

      结论:Pentacam、IOL Master和iTrace测量角膜曲率及散光之间具有相关性,但一致性差,不可任意替代使用,需根据患者眼部具体情况谨慎选择。

    • 应用新一代AS-OCT观察高度近视白内障术后人工晶状体与后囊膜贴附的研究

      2021, 21(7):1266-127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7.28

      摘要 (639) HTML (0) PDF 1.79 M (11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利用新一代眼前节OCT(AS-OCT)定量检测和分析高度近视长眼轴患者白内障术后人工晶状体与后囊膜贴附情况。

      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观察研究设计。纳入2019-10/12于深圳市眼科医院接受晶状体囊外摘除,经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白内障患者60例60眼,根据眼轴长度(axial length,AL)分为两组:高度近视长眼轴组(AL>26.00mm)和正常眼轴组(AL:22.00~24.5mm)各30例30眼。分别于术后1、7、30d用AS-OCT测量两组白内障术后人工晶状体光学面与后囊膜之间围成的空间平面面积(AREAP)和未贴附残留后囊膜的边长。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分析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的人工晶状体与后囊膜贴附率,Log-Rank检验法比较贴附率。

      结果:正常眼轴组术后1、7、30d的AREAP分别为0.81±0.37、0.33±0.19、0.14±0.06mm2,未贴附后囊膜边长分别为7.93±3.03、3.95±2.44、1.26±0.08mm,人工晶状体光学面与后囊膜贴附率分别为33%、67%、83%; 高度近视长眼轴组术后1、7、30d的AREAP分别为3.29±0.43、1.54±0.66、0.62±0.28mm2,未贴附后囊膜的边长分别为13.56±4.02、8.13±3.90、3.78±2.51mm,人工晶状体光学面与后囊膜贴附率分别为0、7%、23%。两组术后各时间点AREAP、未贴附后囊膜边长、人工晶状体光学面与后囊膜贴附率均有差异(P<0.05)。

      结论:高度近视长眼轴患者白内障术后人工晶状体与后囊膜之间残留更大的空间,贴附需要更长时间。新一代AS-OCT可以清晰地显示晶状体后囊膜的影像,有望成为研究晶状体相关疾病的有效检查设备。

    •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超广角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与标准7视野检查结果的对比分析

      2021, 21(7):1271-127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7.29

      摘要 (588) HTML (0) PDF 965.75 K (15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对比分析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超广角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与标准7视野检查结果,以期为DR的早期诊治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回顾性临床分析,收集2018-06/2020-06唐山市眼科医院诊治的120例DR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超广角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与标准7视野检查,以眼底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评估超广角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与标准7视野检查在DR鉴别诊断中的价值。眼底病变特征的异同以及对DR分期评估价值。

      结果:超广角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观察DR视网膜可视区面积、视网膜NP区面积、视网膜NV区面积、全视网膜激光光凝区面积、黄斑区拱环结构改变较标准7视野的明显高(P<0.05),取图平均时间明显短于标准7视野检查(P<0.05)。超广角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结果对DR病情程度正确检出率为94.8%(165/174),明显高于标准7视野的87.4%(152/174)(P<0.05)。

      结论:超广角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技术在DR诊断中,在检查时间和检查空间方面较标准7视野检查更具优势,且前者更利于DR患者黄斑区、视盘区病变的检出,此外超广角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技术更利于DR患者病情程度的判断,可为DR的早期诊治提供更多参考。

    • 可折叠式人工玻璃体球囊在严重眼外伤及硅油依赖眼中的应用

      2021, 21(7):1275-127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7.30

      摘要 (820) HTML (0) PDF 1.36 M (10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可折叠式人工玻璃体球囊(FCVB)在治疗严重眼外伤及硅油依赖眼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05/2019-10于我院住院因严重眼外伤及硅油依赖眼行FCVB植入的患者20例,作为观察组; 同时纳入我院既往严重眼外伤未行FCVB植入的患者10例,作为对照组。记录观察组及对照组中各病例的术前及术后视力、眼压、眼球突出度、眼轴长度、视网膜复位情况及有无发生并发症等,并进行为期1a的随访,比较观察组观察指标的变化,以及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指标的比较,以此来评价FCVB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结果:观察组术后1a视力、眼球突出度、眼轴长度与术前无差异,眼压明显升高(P<0.05); 对照组术前眼球突出度及眼轴长度与观察组相比更大,但术后随访1a与观察组相比则更小(P<0.05),并且对照组术后1a眼球突出度与眼轴长度与术前基线相比也明显减小(P<0.05)。观察组病例中视网膜均贴附良好,且未出现硅油乳化、继发性青光眼、眼内炎等严重不良事件。

      结论:可折叠式人工玻璃体球囊在严重眼外伤及硅油依赖眼的治疗中具有较好地防止眼球萎缩的效果,且安全性较高。

    • 配戴角膜塑形镜对泪液渗透压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2021, 21(7):1280-128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7.31

      摘要 (775) HTML (0) PDF 483.01 K (12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观察配戴角膜塑形镜后的泪液渗透压及炎症因子水平变化。

      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纳入2016-05/2019-02就诊的-1.00~-5.00D的79例青少年近视患者,随机分为角膜塑形镜组39例配戴角膜塑形镜及框架眼镜组40例配戴框架眼镜。随访观察患者治疗1a期间的平均非侵入性泪膜破裂时间(NIKBUTav)、泪液渗透压(TFO)、泪液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

      结果:角膜塑形镜组NIKBUTav及泪液TNFα戴镜6mo,1a、停戴后4wk与戴镜前有差异(P<0.001); TFO戴镜1、3、6mo,1a与戴镜前有差异(P<0.001); 泪液IL-1β及泪液IL-6戴镜3、6mo,1a与戴镜前有差异(P<0.001)。戴镜1a角膜塑形镜组NIKBUTav(8.54±1.92s)低于框架眼镜组(12.93±2.22s)(P<0.001),角膜塑形镜组TFO、IL-6、TNFα均高于框架眼镜组(P<0.01); 而IL-1β角膜塑形镜组(16.60±4.32ng/mL)和框架眼镜组(14.67±4.43ng/mL)无差异(P=0.053)。

      结论:配戴角膜塑形镜后,NIKBUTav降低,TFO、IL-1β、IL-6、TNFα升高,但具有可逆性。

    • OQSAⅡ评估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植入不同MIOL术后视觉质量

      2021, 21(7):1284-128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7.32

      摘要 (716) HTML (0) PDF 455.98 K (10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应用双通道客观视觉质量分析系统(OQSAⅡ)测量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植入区域折射型和衍射折射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MIOL)术后的视觉质量。

      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19-01/2020-01在我院诊断为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行飞秒激光辅助的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MIOL植入术的患者38例44眼。根据植入MIOL的不同分为区域折射组(19例22眼)和衍射折射组(19例22眼)。术后随访3mo,比较两组患者视力,OQASⅡ测量客观视觉质量,对患者主观视觉质量进行问卷调查,记录患者视近脱镜率、视觉干扰症状及满意度。

      结果:术后3mo,两组患者裸眼远视力(UCDVA)、裸眼中视力(UCIVA)及裸眼近视力(UCNVA)无差异(P>0.05),最佳矫正远视力(BCDVA)及该矫正状态下的中距离(BCIVA)和近距离视力(BCNVA)均无差异(P>0.05)。区域折射组和衍射折射组客观散射指数(OSI)分别是1.97±1.10和2.07±1.02(P=0.755),MTF cut off分别为31.89±14.61和33.17±9.83c/deg(P=0.734)。两组患者OV100%、OV20%、OV9%、主观视近脱镜率、视觉干扰症状及满意度比较均无差异(均P >0.05)。

      结论: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植入区域折射和衍射折射型MIOL术后均能够获得较好的远、中及近距离视力和视觉质量,OQASⅡ能够客观反映术后视觉质量。

    • SMILE和FS-LASIK联合monovision治疗近视合并老视的疗效比较

      2021, 21(7):1288-129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7.33

      摘要 (556) HTML (0) PDF 432.40 K (11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观察用monovision原理设计治疗近视合并老视在飞秒激光小切口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和飞秒激光辅助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应用后的远视力、近视力。

      方法:在我院行monovision设计进行近视激光治疗的近视合并老视患者,SMILE组10例20眼,年龄45±2.83岁,屈光度-5.42±1.74D; FS-LASIK组9例18眼,年龄45±1.97岁,屈光度-5.60±1.84D。组间及组内对比手术前后单眼及双眼远、近视力。

      结果:术前SMILE组:主视眼:远视力0.05±0.04,近视力0.36±0.15; 客观眼:远视力0.35±0.11,近视力0.16±0.11; 双眼:远视力0.05±0.05,近视力0.18±0.09。术前FS-LASIK组:主视眼:远视力0.09±0.09,近视力0.42±0.17; 客观眼:远视力0.44±0.11,近视力0.19±0.10; 双眼:远视力0.03±0.04,近视力0.19±0.11。两组间术前各参数均无差异(P>0.05)。术后SMILE组:主视眼:远视力为-0.01±0.06,近视力为0.32±0.14; 客观眼:远视力0.16±0.18,近视力0.12±0.12; 双眼:远视力-0.04±0.07,近视力0.10±0.11。术后FS-LASIK组:主视眼:远视力0.03±0.03,近视力0.45±0.13; 客观眼:远视力0.20±0.15,近视力0.24±0.12; 双眼:远视力0.01±0.03,近视力0.22±0.09。术后两组双眼远视力、近视力均有差异(t=-2.383,P=0.034; t=-2.424,P=0.027)。SMILE组术后主视眼远视力(t=3.914,P=0.004),客观眼远视力(t=4.894,P=0.001),双眼远视力(t=4.870,P=0.001),双眼近视力(t=2.388,P=0.041)均优于术前预计视力。FS-LASIK组术后客观眼远视力优于术前(t=4.068,P=0.004)。

      结论:对近视角膜屈光手术的患者,用monovision设计治疗老视,SMILE和FS-LASIK均能达到预计效果,但SMILE术后的双眼远、近视力更优。

    • 天津市视障学校学生视觉损害的病因及康复现状

      2021, 21(7):1292-129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7.34

      摘要 (625) HTML (0) PDF 470.22 K (10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调查天津市视障学校学生视觉损害的分级及病因,分析不同类型助视器的康复效果,为儿童视觉损害的康复工作提供指导依据。

      方法:于2019-08/09纳入天津市视力障碍学校学生86例。通过视力、屈光及眼部检查等方法,评估学生视觉损害的分级及主要病因。对盲和低视力学生分别验配3种远用及近用助视器,分析其康复效果。

      结果:学生86例中盲49例,低视力37例,主要病因为先天性眼球发育不良26例(30%)。盲和低视力学生应用助视器后康复远视力均有所提升(F=110.59,P<0.01),低视力组远视力优于盲目组(F=184.06,P<0.01)。盲目组应用3种远用助视器脱残率及低视力组脱残率均无差异,3种近用助视器阅读成功率在盲目组无差异,低视力组电子助视器优于手持放大镜及眼镜式助视器(χ2=7.974、10.571,均P<0.01)。

      结论:儿童视觉损害以先天性眼病为主,验配合适的助视器可提高其康复效果,低视力患者电子助视器康复效果优于手持放大镜及眼镜式助视器。

    • 不同类型间歇性外斜视儿童调节集合功能研究

      2021, 21(7):1297-130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7.35

      摘要 (723) HTML (0) PDF 448.57 K (9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通过观察集合不足型、基本型、分开过强型间歇性外斜视(IXT)儿童的调节幅度(AMP)、调节灵活度(AF)、集合近点(NPC)、调节性集合/调节(AC/A)及正相对集合(PRC)测量值,并与非斜视儿童对比,研究其调节与集合功能差异。

      方法:临床回顾性研究。收集2018-12/2020-06我院就诊的6~12岁IXT儿童40例,根据6m及33cm斜视度测量差值,将患者分为三组:集合不足型12例、基本型18例、分开过强型10例。同期就诊非斜视儿童20名作为对照组。采用改良移近法及±2D翻转法分别测量双眼AMP及AF,移近法测量NPC,梯度法测量AC/A值,底朝外(BO)的棱镜测量远PRC及近PRC。比较各组患者间调节及集合参数测量值的差别。

      结果: IXT儿童集合不足组、基本组、分开过强组与对照组双眼AMP、AF、NPC、AC/A、近PRC、远PRC比较有差异(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IXT各组AMP均低于对照组,集合不足组AMP低于其他IXT两组; 集合不足组AF低于基本组和对照组; 集合不足组NPC大于其他三组; 集合不足组和基本组AC/A低于其他两组; IXT各组近PRC均低于对照组,集合不足组近PRC低于其他IXT两组; IXT各组远PRC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

      结论:IXT儿童不同类型之间存在调节及集合差异,集合不足型低于其他类型。IXT儿童双眼调节集合功能低于非斜视儿童。

    • >新冠肺炎与眼科
    • 新冠肺炎疫情期密集线上教学对配戴角膜塑形镜儿童近视的影响

      2021, 21(7):1301-130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7.36

      摘要 (968) HTML (0) PDF 433.42 K (10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研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密集线上教学对配戴角膜塑形镜的中小学生近视的影响。

      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20-02/08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随访的配戴角膜塑形镜的中小学生77名,问卷调查统计疫情期间(2020-02/05)和学校期间(2020-05/08)网课时间、堂课时间、非学习使用电子产品时间、户外活动时间、作业时间、睡眠时间等,测量疫情期间和学校期间眼轴(AL)长度的变化,分析上网课对儿童眼轴增长和近视的影响。

      结果:小学组疫情期每天上网课和学校期每天上堂课的时间分别为2.69±1.02、4.07±0.78h(P<0.001),近距离用眼总时间分别为6.67±1.82、6.31±1.19h(P=0.246); 中学组疫情期每天上网课和学校期每天上堂课时间分别为4.35±1.59、6.33±0.66h(P<0.001),近距离用眼总时间分别为9.19±2.46、7.85±0.81h(P=0.010)。小学组疫情期间和学校期间右眼AL增长分别为0.15±0.09、0.06±0.06mm(P<0.001),左眼AL增长分别为0.12±0.16、0.07±0.09mm(P=0.048)。中学组疫情期和学校期间右眼AL增长分别为0.08±0.08、0.05±0.05mm(P=0.242),左眼AL增长分别为0.13±0.09、0.04±0.06mm(P<0.001)。研究结果表明疫情期间近距离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和用眼总时间明显增加,眼轴增长较学校期间加快,近视度数快速增加。

      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中小学生密集线上教学使近距离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增加,AL增长较学校期间明显加快,刺激近视度数快速增长。

    • >短篇报道
    • 折叠式人工玻璃体球囊植入术与外伤眼睫状体功能关系的初步分析

      2021, 21(7):1305-130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7.37

      摘要 (584) HTML (0) PDF 836.30 K (12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折叠式人工玻璃体球囊(FCVB)植入术治疗重度眼外伤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初步分析睫状体功能对FCVB植入手术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纳入2018-01/2020-07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小榄人民医院接受FCVB植入手术的重度眼外伤患者10例10眼。根据患者术前检查结果进行睫状体功能评分,评分≤5分者判定睫状体功能衰竭:其中评分>5分者8眼,评分≤5分者2眼。术后随访1~31mo,检查患者BCVA、眼压,观察前房、视网膜复位情况、球囊位置及术后不良反应。

      结果:纳入9眼无晶状体眼患者FCVB植入过程顺利,术中无并发症; 1眼有晶状体眼患者在FCVB植入过程中出现上方部分虹膜根部离断。至末次随访,所有患者FCVB位置良好,视网膜复位率100%。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术前和末次随访的BCVA和眼压比较均无差异(P>0.05)。术前睫状体评分>5分组(8眼)中,有2眼各补充手术1次,1眼补充手术2次。睫状体功能评分≤5分组(2眼),1眼补充手术1次,1眼补充手术5次。

      结论:FCVB可用于治疗重度眼外伤患者,但不能有效提高患者视力。患者术前的睫状体功能状态可能与FCVB植入术后持续性低眼压、浅前房相关。

主管单位: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

出版单位:《国际眼科》杂志社(IJO Press)

社长/总编:胡秀文

主编:惠延年 Peter Wiedemann

编辑部主任:彭娟

刊期:月刊

语种:中英文混合

按检索
检索词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