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第21卷第6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Articles in English
    • 诊断干眼的非侵入性新检测技术及应用价值

      2021, 21(6):935-94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6.01

      摘要 (976) HTML (0) PDF 3.69 M (11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本文对诊断干眼的非侵入性新检测技术及其在干眼诊断中的作用进行综述,其中包括泪液量、泪膜稳定性、睑板腺形态及功能、角膜形态、生物标志物、眼表温度的成像技术,以及泪液渗透压、光学质量、眨眼测试等。新的检测技术可提供客观参数以评价眼表、泪液情况及视觉质量等。泪液量、睑板腺成像和泪液渗透压等检测技术已被广泛认可并应用于临床,与传统测试相比表现出了更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其它检测技术,如SM技术,干涉术、光散射技术、双通道系统,眨眼测试等目前处于临床研究阶段,未来或将转化为临床常规检测技术。新的检测技术,可无创评估眼表及泪液情况,并测量与病情相关的成分变化,在干眼的诊断、分类、临床管理和疗效评估中发挥重要作用。

    • 超声乳化联合房角黏连分离术与小梁切除术治疗APACG的疗效比较

      2021, 21(6):946-95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6.02

      摘要 (1033) HTML (0) PDF 486.20 K (13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对比分析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PACG)合并早期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黏连分离术(GSL+PPI术)及小梁切除术后的生活质量并分析相关因素。

      方法:前瞻性随机性病例对照研究。将符合纳入标准的APACG患者分为A(PPI+GSL术组,29例)、B(小梁切除术组,30例)两组,术后随访6mo,采用NEI-VFQ-25量表评估生活质量,同时记录患者眼压、最佳矫正视力(BCVA)、返院复查频率及基本信息。

      结果:术后6mo,两组眼压均较术前降低,A组BCVA较术前明显改善(均P<0.05),B组手术前后BCVA无明显差异(P>0.05),且B组复诊频率高于A组(P< 0.05)。两组术后NEI-VFQ-25量表评分均较术前增高(均P<0.05),与B组比较,A组术后总体视觉、眼痛、远距离工作、社交功能、角色限制等方面的生活质量评分更高,且A组术后生活质量评分提高的幅度较B组更高(P<0.05),其与A组术后BCVA改善及复查频率较少有关(R2=0.48,F=5.00,P<0.05)。

      结论:与小梁切除术相比,PPI+GSL术后APACG合并早期白内障患者能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

    • 巩膜外加压术后视网膜下液厚度与脉络膜厚度的变化

      2021, 21(6):952-95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6.03

      摘要 (758) HTML (0) PDF 1.47 M (11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观察黄斑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巩膜外加压术后视网膜下液厚度与脉络膜厚度的变化。

      方法:回顾性非随机临床研究。共23例23眼黄斑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成功采用巩膜外加压术联合冷冻,排除复发性视网膜脱离和增殖性视网膜前膜患者。采用OCT检测黄斑中心凹下视网膜下液厚度、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对比观察分析患眼术前,术后1wk,1,3,6、12mo平均最佳矫正视力(BCVA,LogMAR)、黄斑中心凹下视网膜下液厚度、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的变化情况,分析视网膜下液厚度与脉络膜厚度的变化。

      结果:术后1wk所有患者均有视网膜下液。术后黄斑中心凹下视网膜下液厚度逐渐下降。术后1wk,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增加,随后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逐渐下降。术后1wk BCVA为0.60±0.35,与术前BC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5,P<0.01)。

      结论:视网膜下液随时间逐渐吸收,脉络膜厚度早期增厚后期逐渐下降。视网膜脱离巩膜外加压术治疗累及黄斑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早期提高患者的视力。

    • >实验研究
    • 单眼形觉剥夺性弱视大鼠视皮层突触密度及功能的研究

      2021, 21(6):958-96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6.04

      摘要 (1095) HTML (0) PDF 2.06 M (16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研究视觉发育关键期单眼形觉剥夺(MD)对弱视大鼠视皮层突触密度超微形态结构变化规律的影响,以及突触素(SYN)在视皮层的表达及意义,探讨弱视大鼠视皮层突触密度及功能的关系,为弱视的发病机制及临床治疗提供分子水平理论依据。

      方法:选用正常新生Long Evans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与弱视模型组,每组16只,两组大鼠均在相同环境下饲养。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弱视模型组在出生后第13d采用单眼缝合的方法建立单眼形觉剥夺性弱视经典模型。两组大鼠均于出生后51d进行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的检测。检测结束后立即取材,用透射电镜及Image J图像分析软件观察并统计两组大鼠初级视皮层V1M区第Ⅳ~Ⅵ层大锥体细胞周围神经纤维网络的突触密度变化。利用漂染法对视皮层冰冻切片进行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及荧光显微镜下对SYN阳性神经元进行定位观察和定量统计分析。

      结果:F-VEP检查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弱视模型组剥夺眼的P2潜伏期较正常眼明显延长,P2波振幅较正常眼明显降低(P<0.05); 透射电镜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弱视模型组双侧视皮层的突触密度显著降低(P<0.05),其中弱视眼对侧视皮层下降更加明显(P<0.05); 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两组大鼠视皮层脑切片形态完整,镜下组织结构清晰,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弱视模型组SYN阳性神经元表达强度值明显降低(P<0.01)。

      结论:视觉发育关键期存在着突触结构可塑性,单眼形觉剥夺可以造成大鼠初级视皮层突触密度的降低,SYN表达水平下降,视皮层功能下降。

    • 全反式视黄酸对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内质网应激反应的诱导作用及途径

      2021, 21(6):963-96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6.05

      摘要 (561) HTML (0) PDF 1.87 M (10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从分子水平探讨全反式视黄酸(ATRA)诱导ARPE-19细胞的内质网应激反应(ERS)。

      方法:应用免疫荧光法、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蛋白印记法等方法,检测ATRA诱导ARPE-19细胞产生ERS过程中相关信号通路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

      结果:检测结果显示,随着ATRA浓度的累积,ERS标记蛋白CHOP及BIP的蛋白及mRNA水平显著上升(P<0.001); 下游信号通路中,PERK、EIF2α、ATF4、IRE1α及XBP1表达上调(P<0.001),ATF6表达无变化(P>0.05)。

      结论:过度累积的ATRA诱导ARPE-19细胞产生ERS,并激活其中PERK-EIF2α-ATF4及IRE1α-XBP1信号途径。

    • 人翼状胬肉中miR-486-3p的表达及其潜在靶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021, 21(6):969-97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6.06

      摘要 (653) HTML (0) PDF 2.09 M (9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通过检测人翼状胬肉组织及正常结膜组织中miR-486-3p的表达情况,探寻其在翼状胬肉发生发展中可能的作用机制。

      方法:于2018-09/2019-12收集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69例69眼,收集术中切除的翼状胬肉组织和术眼正常结膜组织,采用RT-PCR定量检测标本中miR-486-3p的相对表达量,并利用 Targetscan数据库、miWalk3.0数据库、miRDB数据库对miR-486-3p进行靶基因预测后将得到的潜在靶基因取交集; 采用DAVID数据库对miR-486-3p潜在靶基因进行功能和通路富集分析; 采用String网站对miR-486-3p潜在靶基因进行互作分析。

      结果:miR-486-3p在翼状胬肉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6.183±1.366)×10-6\〗与正常结膜组织的相对表达量\〖(7.930±1.394)×10-5\〗有显著差异(P<0.0001)。通过对其靶基因预测及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miR-486-3p潜在靶基因436个,其生物学功能主要富集于对RNA聚合酶Ⅱ启动子转录的调控、囊泡介导的转运和转录调控、DNA依赖性RNA代谢过程的调控。KEGG通路主要富集于神经轴突导向(Axon guidance)通路及溶酶体通路上,其中Axon guidance通路可能对翼状胬肉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PPI网络分析进一步表明Axon guidance通路中的关键基因ABL1、PLXNA1对翼状胬肉具有重要作用。

      结论:miR-486-3p可能通过SLIT(神经导向因子Slit)/Robo(回旋引导受体)和SEMA3A(神经导向因子Semaphorin 3A)/PLXNA1(丛蛋白受体 A1)等Axon guidance通路致翼状胬肉的新生血管异常,从而参与翼状胬肉的发生、发展。

    • 重组人生长激素对兔角膜损伤早期修复的研究

      2021, 21(6):975-97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6.07

      摘要 (600) HTML (0) PDF 2.15 M (12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对兔角膜上皮损伤早期的修复作用。

      方法:选取32只健康雄性新西兰兔制作双眼角膜上皮损伤模型,随机选取1眼滴无菌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另1眼滴20nmol/L重组人生长激素作为rHGH组,分别于造模前、造模后24、48、72h采用荧光素钠染色法观察角膜上皮愈合情况,采用Cochet-Bonnet角膜知觉测量仪测量检查中央角膜敏感度,同时收集各时间点泪液检测炎症因子的表达。

      结果:造模后48h对照组和rHGH组角膜上皮愈合率分别为62.52%±6.73%和79.62%±10.62%(P<0.05),造模后72h分别为90.56%±9.57%和98.43%±3.65%(P<0.05)。造模后48h,对照组和rHGH组中央角膜敏感度分别为3.22±0.42、4.22±0.26cm(P<0.05)。造模后各时间点两组泪液TNF-α和IL-1α表达均较造模前增加,且对照组均高于rHGH组。造模后24、48h,两组泪液MMP-9表达均较造模前增加,且造模后48h对照组高于rHGH组(均P<0.05)。造模后24、48h两组泪液IL-21表达均较造模前增加(P<0.05)。造模后各时间点两组泪液IL-17α、Leptin表达与造模前相比及两组之间比较均无差异(P>0.05)。

      结论:重组人生长激素有利于兔角膜上皮损伤早期修复。

    • >临床论著
    • 基于SD-OCT建立新的前膜分级法评估IMEM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功能的影响

      2021, 21(6):980-98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6.08

      摘要 (657) HTML (0) PDF 1.15 M (13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在单纯白内障术前,根据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SD-OCT)显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合并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的患眼黄斑中心凹内部精细结构的紊乱程度建立新的IMEM分级法,评估其用于预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的视功能预后的价值。

      方法:选取2017-10/2018-11在暨南大学附属深圳市眼科医院因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单纯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前眼底检查发现合并IMEM者64例80眼,根据SD-OCT显示的IMEM对黄斑中心凹内部精细结构的破坏程度将IMEM分为4级。对合并各级IMEM的患者术前、术后3mo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LogMAR)、平均视敏度(MS)、黄斑中心凹厚度(CMT)、黄斑前膜进展率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在SD-OCT图像上,随着合并的IMEM分级的增高,前膜越明显,患者的黄斑中心凹凹部丢失和内部结构紊乱越严重。白内障术前及术后3mo的患眼BCVA随着所合并的IMEM分级升高而增加(F=37.72、26.43,均P<0.001)。白内障术前及术后3mo的患眼MS随着所合并的IMEM分级升高而降低(F=43.77、28.96,均P<0.001)。术后3mo CMT的改变和黄斑前膜进展率并不一致,合并各级IMEM的患眼CMT与术前均无差异(P>0.05),但黄斑前膜进展率呈显著上升趋势(χ2趋势=12.59,P<0.001)。

      结论:借助于SD-OCT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合并的IMEM进行新的精细分级,可以更精准地预测该类患者单纯行白内障手术术后的视功能恢复情况。

    • 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联合PPV治疗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2021, 21(6):986-99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6.09

      摘要 (690) HTML (0) PDF 496.53 K (9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研究玻璃体切割术联合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价值。

      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2016-01/2019-10我院收治的PDR患者64例75眼,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2例38眼采用玻璃体切割术联合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与对照组32例37眼采用单纯玻璃体切割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厚度(CMT); 手术前后均采集患者房水标本,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胎盘生长因子(PI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浓度; 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各症状(视网膜水肿、眼底出血、渗出)改善时间及并发症。

      结果:术后1wk,1、3mo观察组患者BCVA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3mo观察组患者CMT低于对照组(P<0.001); 观察组患者房水中VEGF、PIGF、bFGF浓度低于对照组(P<0.001); 观察组手术时间、视网膜水肿、眼底出血、渗出吸收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玻璃体切割术前采用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可消退新生血管,缩短手术时间,有助于改善患者视力,减轻黄斑水肿,减少手术并发症,促进术后恢复。

    • >文献综述
    • 血-视网膜内屏障体外模型构建研究进展

      2021, 21(6):991-99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6.10

      摘要 (715) HTML (0) PDF 536.69 K (26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血-视网膜内屏障是维持视网膜内环境稳态的重要结构基础,其完整的结构和功能仍缺乏更为深入的研究。体外血-视网膜内屏障模型具有可控、高效、快速、稳定等特点,已成为研究屏障具体构成和功能的一种有效工具。本文主要对血-视网膜内屏障的结构组成、功能以及体外模型的构建进行综述,有助于推进血-视网膜内屏障生理生化、病理药理及临床等方面的研究,并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眼底血管性疾病的研究提供一种共性与关键的实验基础。

    • 微炎症在视网膜变性类疾病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

      2021, 21(6):996-99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6.11

      摘要 (877) HTML (0) PDF 442.50 K (11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视网膜变性类疾病是一组以光感受器细胞凋亡、视网膜神经元进行性退化为特征的严重致盲性眼病。研究发现炎症在此类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视网膜神经炎症可能是导致光感受器细胞凋亡、视网膜神经元变性的共同因素; 此外,炎症反应不仅局限在视网膜,前房、玻璃体甚至外周血也表现为微炎症状态。本文就视网膜变性类疾病相关微炎症反应的产生、表现以及与疾病转归的关系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氯喹性视网膜病变的监测方法

      2021, 21(6):1000-100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6.12

      摘要 (633) HTML (0) PDF 7.39 M (10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氯喹类药物在治疗风湿病、皮肤病和自身免疫疾病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长时间使用会导致不可逆的黄斑疾病和视网膜病变,甚至永久性失明,并且它们的毒副作用与使用剂量、治疗时间长、是否有角化病和肾或肝功能不全等有关。因此对于两种药物引起视网膜病变的监测也比较复杂,需要眼底自身荧光(FAF)配合光谱域光学相干层析成像(SD-OCT)的宽视野进行,对于视网膜病变复杂的患者还需使用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等进行确诊。具体的监测方法需要临床眼科医师根据患者用药情况和初步监测结果进行确定。

    • 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对眼部疾病的治疗作用

      2021, 21(6):1004-100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6.13

      摘要 (559) HTML (0) PDF 466.79 K (18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是一种来源于多种组织,具有多向细胞分化潜能和自我细胞更新的多能干细胞,可对多种眼部疾病发挥治疗作用。研究表明,MSCs的生物学功能与其分泌的外泌体(MSC-Exo)有密切联系。相较而言,MSC-Exo的生物性能更加稳定,且不具有成瘤性,因此有望成为MSCs生物学功能的有效替代物。本文对MSC-Exo在眼部疾病中的应用进展讨论,以期为MSC-Exo在眼部疾病的治疗提供思路和借鉴。

    • 高度近视合并青光眼的临床诊断研究进展

      2021, 21(6):1008-101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6.14

      摘要 (894) HTML (0) PDF 431.54 K (25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众多研究表明高度近视是青光眼性视神经病变的高危因素。然而,由于高度近视本身会引起视网膜和视神经纤维层损伤,所以青光眼相关的结构和功能改变可能会被高度近视掩盖。为了在高度近视患者中早期识别出青光眼性改变,减少漏诊或误诊的可能性,深入了解高度近视合并青光眼的临床特征是非常必要的。本文概括了经典的结构和功能检查在诊断高度近视合并青光眼中的作用以及存在的困难,并针对这一诊断难题提供一些可能的解决措施。

    • 弱视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2021, 21(6):1012-101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6.15

      摘要 (683) HTML (0) PDF 463.65 K (11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眼科是以影像学诊断为主的学科,随着现代医学发展,眼科方面的影像学研究进展迅猛。弱视是常见的严重损害视力的眼部疾病之一,在弱视研究方面,磁共振成像(MRI)、功能性磁共振(fMRI)、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以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OCTA)等影像技术应用广泛,促进了相关影像学研究的进展。本文就各类弱视的影像学研究进展做一总结概述。

    • 先天性白内障相关晶状体蛋白基因突变的研究进展

      2021, 21(6):1017-102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6.16

      摘要 (801) HTML (0) PDF 446.59 K (9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先天性白内障是全世界儿童视力障碍和失明的最常见原因,约四分之一与遗传相关。迄今已在遗传相关先天性白内障中发现了100多个基因的突变,而晶状体蛋白作为晶状体中最主要的成分,其编码基因的突变与先天性白内障的发生密切相关。大量研究证实,与先天性白内障相关的致病基因包括α、 β、γ晶状体蛋白基因、膜蛋白基因、细胞骨架蛋白基因和调节眼球发育的基因等,其中约一半的突变发生在晶状体蛋白基因中。晶状体蛋白基因的突变可能影响蛋白质的稳定性、溶解性和寡聚性,干扰晶状体的有序排列,导致晶状体混浊。本文就近年来先天性白内障相关的晶状体蛋白基因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 青光眼发病机制相关信号转导通路的研究进展

      2021, 21(6):1021-102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6.17

      摘要 (696) HTML (0) PDF 456.57 K (15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青光眼是世界上首要的不可逆性致盲性眼病,药物及手术治疗虽可控制眼压,但并不能有效逆转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凋亡。随着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进展,对于青光眼发病机制的研究也逐步深入。本文将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Rho/ROCK、TGF-β/Smad、PI3K/Akt、Nrf2/Keap1/ARE和BDNF/TrkB等信号转导通路在青光眼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进行综述。有望为青光眼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 甲状腺相关眼病的影像学检查

      2021, 21(6):1025-102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6.18

      摘要 (653) HTML (0) PDF 459.64 K (9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甲状腺相关眼病(thyroid associated ophthalmopathy,TAO)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眼眶炎症性疾病,影像学检查是其重要的辅助检查手段。通过影像学检查能充分了解眶内病变,鉴别具有相似临床表现的眼眶疾病; 同时对TAO分期、辅助诊断压迫性视神经病变(compressive optic neuropathy,CON)也具有重要意义。

    • 环状RNA在眼部增生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2021, 21(6):1029-103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6.19

      摘要 (587) HTML (0) PDF 457.17 K (9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环状RNA(circRNA)是一种在真核生物中广泛存在的非编码RNA,可参与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等重要的生理过程。近年研究发现,circRNA与多种眼部增生性疾病密切相关,本文就circRNA的概念、分类、作用机制及其在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眼部增生性疾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Meta分析
    • 中国人群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2021, 21(6):1033-103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6.20

      摘要 (752) HTML (0) PDF 4.37 M (14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系统评价中国人群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RMD)的危险因素。

      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CBM、CNKI、WanFang Data和VIP数据库,搜集有关中国人群ARMD危险因素的研究,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19-12。由2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按照纳入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共纳入27个研究,共计204 767例研究对象,涉及10个危险因素。Meta分析结果显示:吸烟\〖OR=2.30,95%CI(1.95,2.71),P<0.0001\〗、高血压\〖OR=1.55,95%CI(1.23,1.95),P=0.0002\〗、HTRA1 rs11200638基因\〖OR=4.35,95%CI(2.35,7.48),P<0.0001\〗、CFH Y402H基因\〖OR=3.28,95%CI(2.51,4.28),P<0.00001\〗、LOC387715 rs10490924基因\〖OR=7.09,95%CI(3.48,14.44),P<0.00001\〗是中国人群ARMD的危险因素。描述性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白内障手术、二氧化氮(NO2)、一氧化碳(CO)、乙肝病毒感染(HBV)与中国人群ARMD有关。

      结论:吸烟、高血压、HTRA1 rs11200638基因、CFH Y402H基因、LOC387715 rs10490924基因、DR、白内障手术、NO2、CO、HBV感染是中国人群ARMD的危险因素。

    • PPV联合抗VEGF治疗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远期疗效的Meta分析

      2021, 21(6):1040-104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6.21

      摘要 (738) HTML (0) PDF 5.39 M (10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究玻璃体切除(PPV)术联合或不联合抗VEGF药物治疗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DR)的远期疗效。

      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CENTRAL)、Web of Science等多个数据库,查找自建库至2020-07-02关于比较PPV术前是否行抗VEGF药物治疗PDR预后效果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根据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进行数据提取和质量评价,主要评价指标包括术后视网膜脱离发生率、黄斑中心凹厚度和最佳矫正视力(BCVA)。

      结果:最终纳入11项(880眼)RCT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行抗VEGF治疗的PDR患者PPV术后视网膜脱离发生率明显低于未注射抗VEGF药物患者(RR=0.39, 95%CI 0.22~0.71, P=0.002); 亚裔和非亚裔患者中,单纯PPV与联合抗VEGF治疗患者PPV术后视网膜脱离发生率均具有显著差异(亚裔:RR=0.20, 95%CI 0.05~0.87, P=0.03; 非亚裔:RR=0.46, 95%CI 0.24~0.89, P=0.02)。术前抗VEGF治疗的PDR患者PPV术后3、6mo黄斑中心凹厚度均低于PPV术前未行抗VEGF治疗的患者(MD=-78.49, 95%CI -94.81~-62.17,P<0.00001; MD=-39.62, 95%CI -48.44~-30.80, P<0.00001)。术前抗VEGF治疗的PDR患者PPV术后6mo BCVA优于未行抗VEGF治疗的患者(MD=-0.16,95%CI -0.21~-0.10,P<0.00001)。

      结论:PPV术前行抗VEGF治疗可有效降低PDR患者术后视网膜脱离发生率,缓解术后黄斑水肿,降低黄斑中心凹厚度,并改善视力预后。

    • >临床研究
    • 超声乳化IOL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的疗效

      2021, 21(6):1047-105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6.22

      摘要 (577) HTML (0) PDF 448.44 K (9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对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患者中央前房深度(ACD)、散光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8-11/2019-11我院收治的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患者100例100眼为研究对象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50例50眼给予超声乳化IOL植入术治疗和观察组50例50眼给予超声乳化IOL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2wk,1mo的BCVA(LogMAR)、眼压(IOP)、ACD、散光、视觉质量及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术后1、2wk, 1mo,两组ACD较术前升高,BCVA(LogMAR)、IOP均较术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ACD高于对照组,BCVA(LogMAR)、IOP低于对照组(P<0.05); 术后1、2wk两组散光较术前升高,术后1mo观察组散光降低(P<0.05),且观察组散光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mo,观察组看电视、阅读书写及精细操作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6% vs 22%,P<0.05)。

      结论:超声乳化IOL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患者疗效显著,可提高视力和视觉质量,降低眼压和散光,加深ACD,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 ARMD出血患者血清miR-27a和NRF2的表达与预后的相关性

      2021, 21(6):1051-105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6.23

      摘要 (564) HTML (0) PDF 591.68 K (9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检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RMD)出血患者血清微小RNA-27a(miR-27a)和转录因子E2相关因子(NRF2)的表达情况,并研究其相对表达量与ARMD出血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8-06/2019-10在本院眼科确诊并治疗的ARMD出血患者80例为ARMD出血组,选取同期在本院进行常规检查的健康受试者80例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qRT-PCR)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清miR-27a和NRF2相对表达量; 通过研究对象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血清miR-27a和NRF2相对表达量对ARMD出血的诊断价值; 分析患者预后不良情况发生率; 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ARMD出血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

      结果:ARMD出血患者血清miR-27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血清NRF2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ROC结果显示,血清miR-27a和NRF2诊断ARMD出血的AUC分别为0.867、0.820,截断值分别为1.10、1.08,此时对应灵敏度分别为71.3%、91.3%,特异性分别为90.0%、63.7%。血清miR-27a和NRF2联合检测ARMD出血的AUC为0.912,此时对应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86.3%、85.0%。高miR-27a组患者预后不良发生率明显高于低miR-27a组(P<0.05); 高NRF2组患者预后不良发生率显著低于低NRF2组(P<0.05)。Logistic分析显示,血清miR-27a高表达是影响ARMD出血患者发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血清NRF2高表达是影响ARMD出血患者发生预后不良的保护因素。

      结论:miR-27a在ARMD出血患者血清中的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NRF2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两者对ARMD出血具有一定诊断价值,且其表达情况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提示血清miR-27a和NRF2可作为ARMD出血的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的潜在生物学指标。

    • 不同方法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对黄斑区解剖结构和脉络膜厚度的影响

      2021, 21(6):1056-106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6.24

      摘要 (608) HTML (0) PDF 474.31 K (8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分别联合内界膜移植、内界膜翻瓣、自体血填充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IMH)的效果及对黄斑区解剖结构和脉络膜厚度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01/2019-12我院收治的IMH患者79例82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标准玻璃体切割+内界膜剥除术及气液交换术,其中联合内界膜移植28例29眼(内界膜移植组)、联合内界膜瓣翻转26例28眼(内界膜翻瓣组)、联合自体血填充25例25眼(自体血填充组)。观察三组患者裂孔闭合情况、裂孔闭合形态; 记录最佳矫正视力(BCVA)、椭圆体带(EZ)及外界膜层(ELM)缺损直径、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周长(PERIM)、浅层毛细血管层(SCP)血流密度及黄斑中心凹下(SFCT)、颞侧(TCT)、鼻侧(NCT)脉络膜厚度。

      结果:三组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术后3mo时内界膜移植组、内界膜翻瓣组BCVA优于自体血填充组,EZ层缺损直径、ELM层缺损直径低于自体血填充组(P<0.05)。三组间黄斑裂孔闭合率、椭圆体区闭合率、PERIM、SCP血流密度、SFCT、TCT、NCT脉络膜厚度比较无差异(P>0.05); 但三组患者黄斑裂孔闭合形态分型有差异(P<0.05),其中内界膜翻瓣组患者U型比例最高。

      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手术中内界膜移植术、内界膜翻瓣术及自体血填充治疗IMH均可较好地恢复黄斑裂孔闭合,但内界膜移植术、内界膜翻瓣术在恢复黄斑区解剖结构、提高视力方面优于自体血填充。

    • 年龄和OCT特征与抗VEGF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性黄斑水肿效果的相关性

      2021, 21(6):1062-106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6.25

      摘要 (568) HTML (0) PDF 1.29 M (9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年龄和OCT特征与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性黄斑水肿效果的相关性。

      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将2017-07/2019-07确诊为CRVO的患者47例47眼纳入研究,根据发病年龄分为老年组(年龄>50岁,27眼)和中青年组(年龄≤50岁,20眼)。所有患者均行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治疗(3+PRN),至少随访12mo。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强反射点(HRD)数量、平均视网膜厚度(ART)、中央视网膜厚度(CRT)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抗VEGF治疗次数、外界膜(ELM)和椭圆体带(EZ)转归率,并分析影响视力预后的相关指标。

      结果:抗VEGF治疗后两组患者BCVA均较治疗前改善、HRD数量减少、CRT和ART变薄。治疗后第12mo随访时,老年组患者行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次数高于中青年组(8.4±2.1次 vs 7.3±1.7次,P=0.047),但两组患者ELM、EZ转归率均无差异(P>0.05),老年组患者BCVA与发病年龄、HRD、ELM及EZ具有相关性(均P<0.05),中青年组患者BCVA与发病年龄、ART、HRD、ELM及EZ具有相关性(均P<0.05)。

      结论: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可有效治疗CRVO性黄斑水肿,且中青年患者比老年患者预后更好,年龄和OCT指标HRD、ELM及EZ等与视力预后相关。

    • 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疗效

      2021, 21(6):1068-107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6.26

      摘要 (631) HTML (0) PDF 1.01 M (11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究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06/2019-12我院眼科收治的因高度近视导致CNV的患者56例56眼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28例28眼行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观察组28例28眼行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末次治疗后随访3mo,记录患者眼压、最佳矫正视力(BCVA)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测定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采用OCT仪水平线性扫描测量CNV面积。

      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BCVA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BCVA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3mo两组患者眼压、CNV面积及CMT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均P<0.05)。随访期间,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4%)低于对照组(18%)。

      结论: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高度近视CNV疗效优于雷珠单抗,可有效改善BCVA,降低CMT,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临床疗效。

    • ICL术后不同瞳孔直径下拱高的变化及视觉质量分析

      2021, 21(6):1072-107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6.27

      摘要 (1034) HTML (0) PDF 1.77 M (21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观察有晶状体眼的人工晶状体植入术(ICL)术后在不同瞳孔直径状态下晶状体拱高的变化及视觉质量相关分析。

      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选取2018-01/2019-01在上海爱尔眼科医院行V4c型ICL植入手术顺利并按期随访满足测量要求的患者43例86眼。术前,术后1wk,1、3mo行常规参数和iTrace检测,Visante-OCT行3mm和5mm瞳孔下的晶状体拱高测量。

      结果:术后1wk,1、3mo在3mm瞳孔下的拱高为586.06±24.49、560.16±21.31、508.19±21.17μm,5mm瞳孔下的拱高分别是698.13±20.98、667.69±20.16、613.28±19.79μm(F时间=40.160,P时间<0.001; F组间=56.835,P组间<0.001)。3次的大、小瞳下的拱高差值分别为112.06±8.91、107.53±6.94、101.01±10.64μm(F=16.875,P>0.05)。术后全眼总高阶像差和RMS值明显降低,与术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F=29.847、85.019,均P<0.001); 术后3次均值之间无差异。MTF值和SR值术后较术前明显升高(F=47.653、33.264,均P<0.001),术后3次均值间无差异。术后3mo,在≥5mm瞳孔下总高阶像差的RMS值较≤3mm时明显增加,球差和三叶草差的增加显著(t=21.812、17.136,均P<0.001),彗差RMS值无明显差异(t=2.028,P>0.05); ≥5mm瞳孔下的MTF值在5、10、15、20、25、30c/d的空间频率下均较≤3mm时明显降低(t=15.138、9.147、7.018、4.693、3.814、3.075,均P<0.05)。

      结论:ICL术后瞳孔活动对拱高波动造成的影响约110μm。建议术后拱高低值在300μm以上,仅供参考。ICL植入术后能显著降低全眼总高阶像差和像差的均方根值,明显提升MTF和SR值。ICL术后瞳孔大小对视觉质量有明显影响,大瞳状态下球差和三叶草差增大,MTF值普遍降低。

    • >临床报告
    • 应用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分析后皮质前玻璃体囊袋的形态

      2021, 21(6):1077-108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6.28

      摘要 (1376) HTML (0) PDF 7.17 M (12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应用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SS-OCT)观察并分析后皮质前玻璃体囊袋(PPVP)的形态学特点。

      方法:前瞻性研究。纳入2019-03/06于河南省立眼科医院行SS-OCT检查发现PPVP的受检者91例138眼。观察PPVP的SS-OCT形态学特点,比较不同性别、年龄、等效球镜受检者的PPVP的宽度和高度的差异。

      结果:纳入91例138眼中112眼(81.2%)PPVP形态为船形,19眼(13.8%)为椭圆形,7眼(5.1%)为对勾形。99眼(71.7%)PPVP与Martegiani区连通。138眼的PPVP的平均宽度为6248.82±1117.87μm,平均高度为562.12±476.94μm。不同性别受检者的PPVP的平均宽度和高度比较无差异(P>0.05),PPVP的宽度与年龄呈正相关(r=0.32,P<0.01),低度近视组受检者PPVP的高度低于非近视组和中度近视组(P=0.01、0.03)。

      结论:PPVP多为黄斑前船形液体腔隙,多与玻璃体管(Cloquet管)连通,其宽度与年龄相关,PPVP的存在可能影响PVD的形成与进展。

    • 影响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透明角膜切口稳定性的因素分析

      2021, 21(6):1082-108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6.29

      摘要 (625) HTML (0) PDF 949.92 K (10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透明角膜切口(CCI)稳定性的因素。

      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8-07/2020-01在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折叠型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患者126例138眼的病历资料。术后1d应用眼前节光相干断层扫描(AS-OCT)对角膜切口进行扫描,根据CCI内口是否存在哆开分为:无内口哆开组84眼,有内口哆开组54眼,分析影响CCI稳定的因素。

      结果:术后1d CCI内口哆开发生率54眼(39.1%),术后1wk为12眼(8.7%),术后1mo内口全部闭合,切口稳定性均良好,AS-OCT扫描发现内口愈合不良3眼。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切口长度、切口角度、切口内口位置、切口的制作方式和后弹力层脱离有统计学意义(OR=1.102、0.994、27.895、0.127、30.269、6.750,均P<0.05)。

      结论:年龄、切口长度、切口角度、切口内口位置、切口的制作方式和后弹力层脱离是影响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CCI稳定性的因素。

    • 客观视觉质量分析系统对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力的预测效果

      2021, 21(6):1086-109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6.30

      摘要 (723) HTML (0) PDF 764.22 K (10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评估客观视觉质量分析系统(OQASⅡ)预测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力的准确性。

      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筛选2019-06/11期间于大坪医院眼科行手术治疗的白内障患者205例259眼,根据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与100%模拟对比度视力(PVA100%)的相对大小将患者分为A、B两组:A组:PVA100%差于BCVA(145眼); B组:PVA100%优于或等于BCVA(114眼)。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mo视力提升情况。

      结果:与术前BCVA相比,术后1mo BCVA提升达到2行或以上的,A组有112眼(77.2%),B组有93眼(81.6%),两组间视力提升2行或以上的人数比例无差异(P=0.394)。A组患者视力平均改善幅度为0.3(0.2,0.4)(LogMAR),B组患者视力平均改善幅度为0.4(0.2,0.5)(LogMAR),两组间视力提升幅度有差异(P=0.001)。A、B两组患者组内术前PVA100%与术后BCVA均无显著相关性(P=0.888、0.304)。对于术前合并眼部疾病的患者,术后视力提升幅度达到2行或以上的,A组有17眼(94.4%),B组有26眼(65.0%),两组间比较有差异(P=0.041)。有眼部合并症的患者,A组平均视力提升幅度为0.3(0.2,0.4)(LogMAR),B组为0.3(0.1,0.5)(LogMAR),两组间比较无差异(P=0.597)。

      结论:根据PVA100%与BCVA的相对大小不足以准确预测白内障术后视力能否明显提升。对于术前眼部有合并症的白内障患者,如果术前PVA100%差于BCVA时,术后视力明显改善的可能性较大。PVA100%对于白内障术后视力的预测价值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水平或垂直植入术后前房角与拱高的变化

      2021, 21(6):1091-109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6.31

      摘要 (692) HTML (0) PDF 1.21 M (8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对比水平和垂直两种方式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ICL)植入术后前房角(ACA)及拱高参数的变化差异。

      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18-01/2019-06于我院眼科行ICL植入术的屈光不正患者83例154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为水平组(79眼)和垂直组(75眼)。应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0°、90°、180°、270°位点ACA并计算其变化量,记录术后拱高值。

      结果:术后12mo,水平组ACA在0°、90°、180°、270°方位变化量分别为15.3°±6.1°、13.9°±6.3°、16.5°±5.5°、12.9°±6.0°,垂直组ACA相应方位变化量分别为12.9°±3.7°、14.5°±6.8°、14.3°±5.4°、13.2°±5.9°,两组患者ACA变化量在0°~180°方位有差异(P<0.05),在90°~270°方位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3、6、12mo,水平组拱高分别为486±183、422±203、393±198、345±165μm,垂直组拱高分别为432±163、418±138、379±133、328±142μm,两组间不同时间点拱高均无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6、12mo拱高均与同组术后1mo有差异(P<0.05)。

      结论:ICL植入水平放置较垂直放置引起0°~180°方位ACA变化更为显著,术后1a拱高具有动态性降低趋势。

    • 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治疗难治性非感染性葡萄膜炎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2021, 21(6):1096-110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6.32

      摘要 (790) HTML (0) PDF 1.60 M (13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观察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Ozurdex)治疗难治性非感染性葡萄膜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及其对全身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使用剂量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纳入2018-01/2019-09确诊为难治性非感染性葡萄膜炎并采用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治疗的患者19例21眼,观察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治疗后1、2、4、6mo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LogMAR)、中央视网膜厚度(CRT)、炎性玻璃体混浊评分、全身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剂量,并与基线进行比较。

      结果:研究眼基线平均BCVA 0.671±0.469,CRT 369.667±177.100μm,眼压14.26±3.44mmHg。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治疗1、2、4、6mo后BCVA较基线显著改善(P<0.05)、CRT较基线降低(P<0.05)、玻璃体混浊评分显著降低(P<0.05)。随访期间,部分患者眼压较基线升高,但末次随访所有患者眼压均在正常值范围。基线时,患者6例6眼口服醋酸泼尼松治疗,平均剂量为35.8mg/d; 随访6mo时,仅2例患者需口服醋酸泼尼松(平均剂量为5mg/d)。除3例白塞病患者在4~6mo期间黄斑水肿复发外,其余患者随访至6mo均未复发。

      结论: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治疗非感染性难治性葡萄膜炎安全有效,可显著改善视力,减轻黄斑水肿,减轻玻璃体炎症,减少系统性糖皮质激素使用剂量。

    • 单纯使用次氯酸眼部清洁湿巾对睑缘炎的短期临床疗效

      2021, 21(6):1101-110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6.33

      摘要 (832) HTML (0) PDF 2.61 M (10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评价单纯使用次氯酸眼部清洁湿巾清洁睑缘1wk后对睑缘炎的治疗效果。

      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20-03/08就诊于我院眼科门诊的睑缘炎患者48例48眼,根据临床诊断进行分组,其中葡萄球菌性睑缘炎组患者16例,脂溢性睑缘炎组患者22例,睑板腺功能障碍性睑缘炎组患者10例。单纯给予次氯酸眼部清洁湿巾清洁睑缘1wk,收集治疗前后眼表及睑板腺相关参数。

      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1wk后本研究纳入患者整体眼表疾病指数评分(OSDI)、结膜充血程度及睑缘充血程度评分均显著下降(P<0.001),其中三组患者OSDI评分均显著下降,脂溢性睑缘炎组患者泪膜破裂时间(TBUT)显著增加,结膜充血程度显著降低,且葡萄球菌性睑缘炎组和脂溢性睑缘炎组患者睑缘充血程度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

      结论:单纯使用次氯酸眼部清洁湿巾清洁睑缘1wk对不同类型睑缘炎有较好疗效,可改善睑缘炎眼部症状,降低葡萄球菌性睑缘炎及脂溢性睑缘炎睑缘充血,改善脂溢性睑缘炎结膜充血程度,提高泪膜稳定性。

    • 儿童隐匿性高度近视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分析

      2021, 21(6):1107-111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6.34

      摘要 (641) HTML (0) PDF 430.68 K (9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观察分析隐匿性高度近视儿童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变化及其相关因素。

      方法: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19-09/2020-09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门诊首次就诊且未进行过任何近视矫正训练的儿童56例110眼纳入研究,根据儿童近视的临床表现分为隐匿性高度近视组(27例52眼)和对照组(29例58眼,普通近视儿童)。比较两组儿童黄斑各分区视网膜厚度情况,分析隐匿性高度近视儿童黄斑中心凹平均视网膜厚度与基线资料的相关性。

      结果:隐匿性高度近视儿童黄斑区视网膜厚度以黄斑中心凹最薄,内环区上方最厚。隐匿性高度近视组儿童黄斑9个分区平均视网膜厚度均较对照组变薄,其中黄斑中心凹、外环区下方和颞侧处视网膜厚度有显著差异(均P<0.05)。随着隐匿性高度近视儿童屈光度的增高,黄斑各分区的平均视网膜厚度值均降低。与对照组相同屈光度儿童比较,隐匿性高度近视组除0.00D≤屈光度≤-1.00D儿童外环区颞侧、-2.00D<屈光度≤-3.00D儿童黄斑中心凹平均视网膜厚度有明显差异(均P<0.05),其余各分区平均视网膜厚度均无差异(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隐匿性高度近视儿童黄斑中心凹平均视网膜厚度与性别、年龄、眼轴、眼压、角膜曲率均无相关性(P>0.05),与屈光度呈负相关性(r=-0.201,P<0.05)。

      结论:隐匿性高度近视儿童黄斑视网膜厚度以黄斑中心凹最薄,内环区上方最厚,黄斑各分区平均视网膜厚度较相应屈光度数近视儿童薄。隐匿性高度近视儿童黄斑中心凹平均视网膜厚度与屈光度呈负相关。

    •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青少年近视现状及影响因素

      2021, 21(6):1112-111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6.35

      摘要 (910) HTML (0) PDF 555.09 K (10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分析赤峰市青少年人群的视力不良情况及近视患病率,探究影响近视发病的相关因素。

      方法:于2019-09/12采取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在赤峰市选取小学四年级~高三年级学生2 070人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视力检查,分析该地区近视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

      结果:本研究纳入学生2 070人,视力不良发生率为56.96%,其中近视患病率52.2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年级、女性、有遗传史、常吃甜食、油炸食物、不吃早餐、较长的作业及补习班时间、使用移动设备、躺着或趴着用眼、走路或乘车用眼、一次用眼时间过长是近视的危险因素; 而无其他视力不良、食用新鲜水果、调整桌椅高度、常做眼保健操、课间在户外活动、保持一尺的坐姿、家长及老师经常监督坐姿、较少观看电视、增加持续运动及睡眠时间等是近视的保护因素。

      结论:赤峰市青少年的近视率普遍较高,应积极关注学生个人情况,改善学生校内和校外用眼环境,纠正学生不良用眼习惯,增加学生户外运动及睡眠时间。

    • 泪道内窥镜下泪小管切开联合新型R-S管置入治疗泪小管炎

      2021, 21(6):1120-112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6.36

      摘要 (629) HTML (0) PDF 4.10 M (10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观察泪道内窥镜下泪小管切开联合新型R-S管置入治疗泪小管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泪道内窥镜下泪小管切开联合泪道置管术治疗泪小管炎患者31例32眼,置入新型R-S管15例15眼为A组,置入环形泪道引流管16例17眼为B组,所有患者均术后2~3mo拔管并观察至术后1a,比较两组手术疗效、手术置管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鼻腔异物感和鼻腔分泌物增多发生率。

      结果:A组治疗有效率为93%,B组为94%,两组无差异(P>0.05)。A组置管时间为2.27±1.335min,B组为5.29±1.404min; 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B组为47%; A组术后鼻腔异物感发生率为7%,B组为41%; A组术后鼻腔分泌物增多发生率为0,B组为29%。手术置管时间、术后并发症、鼻腔异物感及鼻腔分泌物增多发生率均有差异(P<0.05)。

      结论:泪道内窥镜下泪小管切开联合新型R-S管置入治疗泪小管炎效果良好,且新型R-S管具有操作简便、术后并发症少和患者舒适度高等优点。

    • >短篇报道
    • 结晶样视网膜色素变性中与CYP4V2基因相关的致病突变

      2021, 21(6):1125-112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6.37

      摘要 (891) HTML (0) PDF 3.68 M (11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使用Sanger测序法鉴定2个中国结晶样视网膜色素变性(BCD)家系中CYP4V2基因的突变位点。

      方法:收集2019-01/09临床诊断为BCD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采集患者、患者家系成员的外周血,提取DNA,利用Sanger测序法鉴定突变位点。

      结果:共收集2个BCD先证者,先证者均表现为渐进性视力下降,眼底均可见典型的结晶样物质沉积。测序发现先证者1及其患病的哥哥,妹妹均在CYP4V2基因上存在c.802-8_810del17insGC的纯合突变。而先证者2则在CYP4V2基因上存在c.219T>A(p.F73L)、c.802-8_810del17insGC杂合突变。

      结论: 中国BCD患者中最常见的c.802-8_810del17insGC突变在先证者1家系中为纯合突变,是其家系的致病突变。而先证者2则携带了中国BCD患者最常见的c.802-8_810del17insGC杂合突变,同时先证者2还携带c.219T>A(p.F73L)错义突变,突变均影响了CYP4V2基因的正常编码,进而导致疾病。

    • 新型硅胶管逆行置管治疗少儿泪小管断裂的疗效分析

      2021, 21(6):1130-113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6.38

      摘要 (704) HTML (0) PDF 881.79 K (10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观察新型硅胶(RS-1型)泪道引流管逆行置管治疗少儿泪小管断裂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6-03/2019-11邯郸市眼科医院及邯郸市中心医院收治的37例37眼泪小管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中逆行植入新型硅胶管,8-0可吸收缝线吻合泪小管断端,6-0可吸收缝线间断吻合“内眦韧带-眼轮匝”复合体,间断缝合肌肉、皮下组织、皮肤伤口及结膜面伤口。术后2~3mo拔管,随访6~12mo,观察泪道通畅情况及溢泪症状。

      结果:泪小管断裂37眼中,临床治愈31眼(84%),好转5眼(14%),无效1眼(3%),总有效率达97%。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泪小点撕裂、泪小点位置异常、成角畸形等相关并发症,无效1眼(3%)为合并骨性泪小管骨折,无明显溢泪症状。

      结论:新型硅胶管逆行置管具有操作简便、术后刺激轻、置管状态安全、吻合效果显著等特点,逆行置管能较好保护泪小点。

主管单位: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

出版单位:《国际眼科》杂志社(IJO Press)

社长/总编:胡秀文

主编:惠延年 Peter Wiedemann

编辑部主任:彭娟

刊期:月刊

语种:中英文混合

按检索
检索词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