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21卷第3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早产儿中玻璃体动脉残留的临床观察
    陈博 戈瑶 杨红
    2021, 21(3):385-38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3.01
    [摘要](942) [HTML](0) [PDF 768.40 K](1149)
    摘要:

    目的:观察早产儿中玻璃体动脉残留的情况。

    方法:回顾性研究。使用双目间接检眼镜观察2018-05/11在同济医院进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筛查的患儿。

    结果:最终60例早产儿被纳入此项观察。根据玻璃体动脉是否残留分为两组:玻璃体动脉残留阳性组(49例)和玻璃体动脉残留阴性组(11例)。结果显示,玻璃体动脉残留阳性组的胎龄和出生体质量明显低于玻璃体动脉残留阴性组(P<0.05)。两组患儿在性别、产程、ROP发生概率方面无差异(P>0.05)。玻璃体动脉残留阳性患儿随访期间的玻璃体动脉残留均完全消退。玻璃体动脉残留消退的时间约为矫正胎龄37~44wk。

    结论:早产儿玻璃体动脉的残留多为生理性残留。较小胎龄或体质量较轻的早产儿玻璃体动脉残留的阳性检出率较高。玻璃体动脉的残留与ROP无明显相关性。当矫正胎龄超过43wk时,如果残留的玻璃体动脉没有消退,将有可能发生病变,应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选择适当的干预措施。

    2  针灸治疗干眼的代谢组学分析
    饶军 刘铄川 张林锋 郑智 余妍 娄尚 熊爱华 吴鲁华
    2021, 21(3):389-39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3.02
    [摘要](1078) [HTML](0) [PDF 2.62 M](1136)
    摘要:

    目的:探讨干眼(DED)发病及其有效治疗的分子机制。

    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HPLC-Q-TOF-MS)非靶向技术对18例经药物或针灸治疗的DED患者的泪液样本进行代谢组学研究。

    结果:在待测样品中共鉴定出190种代谢物,是迄今为止最广泛的泪液代谢组学研究。结果表明,所有患者的代谢组学特征明显不同,但药物或针灸治疗后的代谢组学差异非常细微。药物治疗后只有6种代谢物发生显著变化,其中肌苷、单胺四乙酸、尿酸盐、丙酰胆碱、烟酰胺等5种代谢物的含量均增加并参与炎症反应。针刺治疗后只有4种代谢物,其中丙氨酸、丝氨酸和高丝氨酸的含量有显著差异。对上述显著变化的代谢物的代谢途径进一步分析表明,针灸治疗的患者只有1种代谢途径,即氨酰tRNA生物合成受到显著影响,这与疾病的病因高度相关,表明针灸疗法可以解决干眼的病因,而不是症状,与药物治疗相比,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更好的疗效。

    结论:代谢组学分析有助于明确有效治疗干眼的潜在机制中涉及到的关键调控因素或途径,并将有助于为DED治疗提供新的潜在靶点和策略。

    3  一片式人工晶状体无缝线巩膜内固定术的临床观察
    Karishma Goyal Nagendra Shekhawat Kamlesh Khilnani
    2021, 21(3):398-40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3.03
    [摘要](680) [HTML](0) [PDF 958.74 K](1066)
    摘要:

    目的:探讨一片式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OL)无缝线巩膜内固定术的单中心结果。

    方法:这项前瞻性研究共纳入50例无晶状体眼患者,均行一片式人工晶状体无缝线巩膜内固定术,术前和术后均行视力,裂隙灯和眼底检查,眼压测量,角膜测量,IOL MASTER测量,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等眼科检查。

    结果:所有IOL均成功植入所需位置,术中无并发症。术后并发症包括角膜水肿(n=2),眼压升高(n=3),黄斑囊样水肿(n=1)以及偏离中心(n=2)。所有患者视力都得到了很好的恢复。对术后并发症病例的手术录像进行回顾性评估。角膜散光无明显变化。

    结论:经过6mo随访和各种参数的评估,采用一片式IOL进行无缝线、无胶巩膜固定术取得了良好的视力恢复效果。

    4  自噬在干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高文 梁凤鸣
    2021, 21(3):402-40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3.04
    [摘要](732) [HTML](0) [PDF 397.52 K](1039)
    摘要:

    干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RMD)是老年人首要致盲眼病,其病因尚未完全阐明,对其仍缺乏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手段。自噬是指细胞中需要降解的蛋白质和细胞器等成分被包裹,并最终运送到溶酶体降解的过程,能清除细胞内异常积聚的蛋白质等有害物质,是细胞自我保护、维持稳态的重要途径。本文就近年来自噬在干性ARMD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介绍自噬与氧化应激以及免疫炎症反应在干性ARMD病理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为从自噬方面探索ARMD治疗方案提供一些思路和方向。

    5  蒲黄提取物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鼠的保护作用
    杨梓超 王育良 左晶
    2021, 21(3):406-41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3.05
    [摘要](618) [HTML](0) [PDF 1.47 M](1011)
    摘要:

    目的:探讨蒲黄提取物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大鼠的保护作用。

    方法:将50只SPF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正常饲养; DR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灌胃; 实验A组:蒲黄提取物50mg/(kg·d); 实验B组:蒲黄提取物100mg/(kg·d); 实验C组:蒲黄提取物200mg/(kg·d)。测定各组大鼠空腹血糖; 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视网膜病理学变化; ELISA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IL-6、TNF-α含量; Western blot检测视网膜组织VEGF、VEGFR2和Ang-1蛋白表达水平; qRT-PCR法检测视网膜组织VEGF、VEGFR2和Ang-1 mRNA表达水平。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DR组和各实验组大鼠空腹血糖、血清中IL-6、TNF-α含量及视网膜组织VEGF、VEGFR2和Ang-1的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 与DR组相比,各实验组大鼠空腹血糖均有下降,且实验B组和实验C组大鼠空腹血糖显著降低(P<0.05); 此外,实验B组和实验C组大鼠血清中IL-6、TNF-α含量、视网膜组织VEGF、VEGFR2和Ang-1的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与DR组相比均降低(P<0.05)。HE结果发现,DR组大鼠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层结构被明显破坏,细胞出现水肿、间隙增宽; 实验B组和实验C组大鼠视网膜组织病理学均有不同程度改善。

    结论:蒲黄提取物可下调DR大鼠炎症水平及VEGF、VEGFR2和Ang-1的表达,从而改善视网膜组织病变。

    6  枸杞多糖对LPS诱导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炎性反应的影响及机制
    闫梅 马倩 马雅玲 刘媛 马立萍
    2021, 21(3):411-41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3.06
    [摘要](945) [HTML](0) [PDF 1.81 M](1316)
    摘要:

    目的:探索枸杞多糖(LBP)对细菌脂多糖(LPS)诱导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ARPE-19)细胞的炎性反应的影响及其可能介导的信号通路。

    方法:通过LPS刺激体外培养的ARPE-19细胞构建炎性反应模型。将细胞随机分为5组,空白组使用完全培养基培养,LPS组给予含10μg/mL LPS的完全培养基刺激24h,低、中、高浓度LBP组分别给予0.1、0.5、1mg/mL LBP完全培养基孵育24h后给予含10μg/mL LPS的完全培养基刺激24h。应用CCK-8观察细胞存活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相关炎性因子的mRNA表达量及Western-blot检测NF-κB/MAPK信号通路相关磷酸化蛋白表达量的变化。

    结果:与正常细胞相比,LPS刺激后,ARPE-19的存活率下降。同时,随着外源性LBP浓度增加,ARPE-19的细胞存活率升高,且细胞内炎性因子IL-1β、IL-6和MCP-1的表达量降低,并伴随NF-κB/MAPK通路的相关磷酸化蛋白(p-p65、p-IκBα、p-JNK、p-ERK及p-p38)的表达下降。

    结论:枸杞多糖通过抑制胞内炎性因子及NF-κB/MAPK通路相关因子的磷酸化,从而阻止LPS诱导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产生的炎性反应。

    7  透明角膜隧道切口超声乳化摘除术治疗白内障的疗效及对SDES评分和BUT的影响
    吴志勇 方箴军 李玉梅
    2021, 21(3):417-42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3.07
    [摘要](652) [HTML](0) [PDF 434.91 K](933)
    摘要:

    目的:分析透明角膜隧道切口超声乳化摘除术治疗白内障的疗效及对患者主观干眼症状问卷评分(SDES)和泪膜破裂时间(BUT)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5-06/2019-01在本院接受白内障手术的117例139眼白内障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65例72眼)、B组(52例67眼); 两组均接受超声乳化摘除术,A组使用2.2mm微切口,B组使用3.0mm切口; 比较两组一般手术情况、SDES、BUT及疗效指标\〖最佳矫正视力(BCVA)、等效球镜(SE)和角膜内皮细胞密度(ECD)\〗。

    结果:两组超声时间、累计释放能量、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无差异(P>0.05); 术后两组干眼症状评分较术前显著上升,BUT较术前1d有下降趋势,至术后3mo时SDES评分、BUT恢复至术前水平; 但A组术后1d,1wk时的干眼评分显著低于B组,BUT显著高于B组(P<0.05); 且两组术后BCVA(LogMAR)、ECD、SE较术前均显著下降,但组间无差异(P>0.05)。

    结论: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治疗白内障疗效可靠,且2.2mm微切口术后泪膜功能更佳。

    8  氯雷他定联合双氯芬酸钠滴眼液治疗过敏性结膜炎的临床价值
    田歌 钟舒阳 彭崇信 林柳燕 黎海平 王云 吴大力 赵建英
    2021, 21(3):421-42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3.08
    [摘要](979) [HTML](0) [PDF 515.28 K](994)
    摘要:

    目的:分析氯雷他定联合双氯芬酸钠滴眼液治疗过敏性结膜炎的疗效及对泪膜稳定性和泪液相关指标的影响。

    方法:前瞻性选择2019-01/2020-01我院收治的过敏性结膜炎患者93例186眼,随机分为观察组(47例94眼,采用氯雷他定联合双氯芬酸钠滴眼液治疗)与对照组(46例92眼,采用氯雷他定治疗),均连续治疗2wk。治疗前、治疗2wk均评估眼部症状、体征改善情况; 进行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Ⅰt),检测泪膜破裂时间(BUT),评估泪膜稳定性; 采用眼前节相干光断层扫描仪测定泪河高度、泪河深度、泪河横截面面积; 留取泪液标本,检测泪液透明质酸(HA)、ⅡA型分泌型磷脂酶A2(sPLA2-Ⅱa)、嗜酸性细胞阳离子蛋白(ECP)等指标的变化; 统计治疗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治疗2wk,两组患者主要症状、体征积分均较同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 两组患者SⅠt、BUT均较同组治疗前增加(P<0.05),且观察组均长于对照组(P<0.05);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泪河高度均上升,泪河深度均增加,泪河横截面面积均增加(P<0.05),且观察组泪河高度、泪河深度、泪河横截面积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 两组患者泪液HA、ECP、sPLA2-Ⅱa水平均较同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两组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差异(12.8% vs 10.9%,P>0.05)。

    结论:氯雷他定联合双氯芬酸钠滴眼液治疗过敏性结膜炎整体疗效优于单纯应用氯雷他定,可改善患者症状及体征,提高泪膜稳定性,降低泪液炎性介质浓度,促进泪膜功能恢复,安全可行。

    9  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联合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治疗PDR
    韩蔚 李超鹏 黄大蕊 王婷
    2021, 21(3):426-43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3.09
    [摘要](764) [HTML](0) [PDF 514.46 K](973)
    摘要:

    目的:观察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联合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研究。采集2016-01/2020-01医院收治的PDR患者78例89眼,按术前是否给予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治疗分为手术组(仅行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35例41眼)与联合组(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联合术前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43例48眼),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中电凝止血次数、眼内填充及视网膜裂孔发生情况; 治疗前,术后1d,3mo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黄斑中心凹厚度(CMT)、视网膜新生血管荧光素渗漏面积的变化; 治疗前、术后1wk均抽取房水测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A、人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含量的变化; 统计两组随访3mo手术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联合组手术时间短于手术组,电凝止血次数、硅胶填充眼数少于手术组(P<0.05),术中总出血眼数少于手术组(P<0.05); 术后1d,3mo联合组BCVA改善优于手术组(P<0.05),CMT、视网膜新生血管渗漏面积低于手术组(P<0.05); 两组眼压比较无差异(P>0.05); 术后1wk,两组VEGF-A、SDF-1、PEDF均降低(P<0.001),联合组房水内VEGF-A、SDF-1、PEDF均低于手术组(P<0.001); 联合组医源性裂孔及玻璃体再积血发生率低于手术组(P<0.05),其余各并发症均无差异(P>0.05)。

    结论: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联合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治疗PDR整体价值优于单独应用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可降低手术难度,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及器械操作,促进术后视力恢复,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生成,降低医源性损伤发生风险,并发症少,更安全有效。

    10  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后视觉质量的影响因素
    陈晨 龙琴
    2021, 21(3):431-43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3.10
    [摘要](776) [HTML](0) [PDF 492.77 K](983)
    摘要:

    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的有效性、安全性、稳定性、可预测性已经在多方研究和实践中得到肯定,然而其术后视觉质量始终是医患双方共同的关注热点。近年来影响SMILE术后视觉质量的因素在不断发现和明确,为进一步提高术后视觉质量提供方向和思路,故本文从术前、术中及术后三个方面对SMILE矫正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术后视觉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综述。

    11  POAG相关基因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
    王艾嘉 张旭
    2021, 21(3):436-44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3.11
    [摘要](725) [HTML](0) [PDF 504.99 K](974)
    摘要:

    近年来青光眼,特别是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一方面,通过遗传连锁分析和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发现并确定了一系列POAG相关基因,极大地推进了青光眼遗传学的研究。另一方面,最新的观点认为青光眼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CNS)疾病。大量临床基础研究已证明CNS疾病与青光眼关系密切,其中遗传学方面的发现尤为突出,本文综述主要的POAG相关基因及其与CNS疾病之间的联系。

    12  神经元退行性病变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研究进展
    姜萌萌 柳林 张敬法
    2021, 21(3):442-44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3.12
    [摘要](1113) [HTML](0) [PDF 459.75 K](2066)
    摘要: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作为微血管病变被广泛报道。研究发现视网膜神经元退行性病变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已经发生,且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展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神经元退行性病变以神经元凋亡和胶质反应为主要特征,其发生机制包括高血糖、氧化应激、谷氨酸毒性、炎症等。糖尿病视网膜神经退行性病变与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13  视网膜动脉阻塞危险因素和治疗的研究现状
    袁航 谢立科 罗傑 郝晓凤 胥静 王诗惠 吴改萍
    2021, 21(3):446-44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3.13
    [摘要](1100) [HTML](0) [PDF 503.30 K](3992)
    摘要:

    视网膜动脉阻塞(RAO)是眼科急症,分为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RAO)、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BRAO)、睫状视网膜动脉阻塞、视网膜毛细血管前微动脉阻塞。其发展迅速且预后差,危险因素多,尚缺乏治疗的标准方案。目前现代医学的治疗方案包括降眼压、高流量吸氧、扩张血管、抗血小板凝集等传统治疗以及溶栓、高压氧治疗、动脉介入等积极治疗方式。本文对RAO的危险因素和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4  运动对视网膜细胞及功能的保护作用研究进展
    左倩倩 梁丽娜
    2021, 21(3):450-45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3.14
    [摘要](668) [HTML](0) [PDF 481.80 K](1000)
    摘要:

    运动干预作为一种治疗措施不仅费用低廉且容易实施,近年研究发现运动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等视网膜疾病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增强视网膜抗氧化应激能力、减少谷氨酸分泌、通过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TrKB(tropomyosin receptor kinase B)通路抑制视网膜细胞凋亡等有关。本文从动物实验、临床研究及机制探讨等方面对近年来运动对视网膜保护作用的相关文献予以综述。

    15  白内障术后囊膜与人工晶状体贴附过程及其对术后视觉质量的影响
    杨光耀 谈旭华 张佳晴 阮晓婷 古晓勋 罗莉霞
    2021, 21(3):455-45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3.15
    [摘要](680) [HTML](0) [PDF 404.08 K](924)
    摘要:

    囊膜与人工晶状体(IOL)的贴附是白内障术后普遍存在的现象。目前,国内外关于术后囊膜与IOL贴附的研究日益增多,本文将从白内障手术后囊膜与IOL贴附过程、贴附形态,影响贴附的相关因素以及囊膜与IOL贴附对视觉质量的影响这四方面做一综述。

    16  糖尿病患者白内障的综合治疗研究进展
    施雨萌 杨晋 李国庆 徐静 何小兰
    2021, 21(3):458-46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3.16
    [摘要](896) [HTML](0) [PDF 484.09 K](2855)
    摘要:

    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逐年升高,糖尿病患者白内障的治疗已成为白内障临床研究的重点和难点。糖尿病患者的白内障具有发病年龄早、进展迅速、常合并眼底病变的特点,更需要精准和个性化的治疗。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术后更易出现角膜水肿、糖尿病性黄斑水肿、后囊膜混浊等并发症,手术风险远高于普通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术前应积极控制血糖,合理选择手术时机,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案,预防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发生,以提高手术疗效。

    17  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公式的研究现状
    张玉婷 赵春梅 刘湘云 万佳昱
    2021, 21(3):462-46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3.17
    [摘要](783) [HTML](0) [PDF 453.14 K](1019)
    摘要:

    随着屈光性白内障手术的发展,白内障术后屈光效果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可预测性。现在各种类型人工晶状体(IOL)应用于临床,对IOL度数计算公式精确度的要求越来越高。根据计算原理以及所需参数的不同,本文就IOL度数计算公式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18  星状非遗传性特发性黄斑劈裂研究现状
    周紫霞 张斌
    2021, 21(3):467-47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3.18
    [摘要](640) [HTML](0) [PDF 2.09 M](1156)
    摘要:

    星状非遗传性特发性黄斑劈裂(SNIFR)是一类新型的黄斑劈裂,其眼底改变同X-性连锁视网膜劈裂类似,但目前尚未发现相关基因改变,女性好发,常单眼发病。该类黄斑劈裂主要位于外丛状层,可合并内层视网膜劈裂或周边视网膜劈裂,诊断需排除其他眼底疾病导致的黄斑劈裂。通过多模式眼底影像分析SNIFR特征性改变,增加对该疾病的认识。SNIFR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无明确治疗方案,碳酸酐酶抑制剂或玻璃体手术可能提高患者视力,减轻视网膜劈裂程度。

    19  眼部乳头状瘤的诊疗及预后现状
    蹇欢 何为民
    2021, 21(3):471-47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3.19
    [摘要](1240) [HTML](0) [PDF 502.13 K](976)
    摘要:

    眼部鳞状细胞乳头状瘤普遍被认为是一种常见的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紫外线照射等因素密切相关的眼部良性肿瘤,但是其病因尚未明确。病变往往表现为菜花或海绵状的灰白或肉粉色肿物,可见于结膜、泪阜、角膜缘、眼睑皮肤及眼眶等部位,采用前节高分辨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HR-OCT)、超声生物显微镜(UBM)等检查手段结合术后病理检查可以确诊。该疾病有一定的复发倾向,一些学者认为生长部位、细胞异型性、治疗方式等可能是影响疾病复发的因素。目前临床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部分加以术中冷冻、羊膜移植、丝裂霉素(MMC)、干扰素α-2b(IFN α-2b)、5-氟尿嘧啶(5-FU)等辅助治疗方法,有研究发现合理规范的辅助治疗对于减少复发有一定作用,但仍需要进一步的大样本研究证实。

    20  外泌体在免疫介导性眼病中的研究进展
    刘笑 马诗思 钟敬祥
    2021, 21(3):476-47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3.20
    [摘要](636) [HTML](0) [PDF 460.46 K](1357)
    摘要:

    免疫介导性眼病(immune-mediated eye diseases,IMED)是一类与免疫高度相关眼病的统称,主要包括甲状腺相关眼病、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及Sjö;gren综合征等,其病理生理机制复杂、临床治疗效果欠佳,严重威胁着患者的视力健康。外泌体作为一种由细胞分泌的脂质双分子层囊泡,在细胞间通讯和免疫调节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诸多研究表明,外泌体不仅参与了IMED的发生与发展,某些细胞(如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还可用于IMED的治疗。本文拟对外泌体在IMED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21  FS-LASIK与ICL植入术后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时健 陈立浩 刘倩宏 姚小磊 彭清华
    2021, 21(3):480-48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3.21
    [摘要](815) [HTML](0) [PDF 5.44 M](1055)
    摘要:

    目的:比较FS-LASIK与ICL植入术治疗近视的临床疗效。

    方法:计算机检索2015-01/2020-01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Cochrane Library、PubMed、MEDLINE等数据库关于采用FS-LASIK与ICL植入术治疗近视的临床对照研究相关文献,使用Rev-man5.3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和统计处理。

    结果:共纳入11项研究,患者673例1 301眼。Meta分析结果显示,FS-LASIK与ICL植入术后的安全性指数(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术前最佳矫正视力)、客观视觉质量、等效球镜度、柱镜度、球镜度、三叶草像差、彗差均无差异,但与ICL植入术相比,FS-LASIK术后有效性指数(术后裸眼视力/术前最佳矫正视力)较高,引入的总高阶像差和球差大,对比敏感度下降。

    结论:FS-LASIK较ICL植入术后总高阶像差、球差引入较大,对比敏感度下降,ICL植入术较FS-LASIK的临床疗效更具优势。

    22  玻璃体腔注射贝伐单抗和雷珠单抗治疗1型ROP疗效的Meta分析
    曹荣霞 李雁杰 刘为晒 白子超 杨柳森 李鲜
    2021, 21(3):487-49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3.22
    [摘要](862) [HTML](0) [PDF 2.80 M](1143)
    摘要:

    目的:评价玻璃体腔注射贝伐单抗(IVB)和雷珠单抗(IVR)治疗1型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疗效。

    方法:通过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CQVIP、CBM、OVID、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0-04-01。纳入所有比较IVB和IVR治疗ROP疗效的研究。由两位研究员进行独立的数据提取和质量评估。使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本研究观察的主要结局指标为再治疗率,次要结局指标包括:完全血管化比例和等效球镜度。

    结果:共纳入了8篇病例对照研究,共885眼。与IVB治疗组相比,IVR治疗组有更高的再治疗率(OR=0.55, 95% CI: 0.34~0.88, P<0.05)及更低的等效球镜度数(WMD=-1.44, 95% CI:-2.28~-0.00,P<0.05),对于完全血管化比例,两组比较无差异(OR=2.15, 95% CI:0.80~0.576, P>0.05)。

    结论:IVR和IVB治疗1型ROP均可以完成视网膜的完全血管化,但两种治疗方法各有优势,IVR对于儿童屈光的影响较小,但在降低再发率方面其作用较IVB差。

    23  双通道技术评价两种衍射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视网膜成像质量
    王文惠 巫雷 冯一帆
    2021, 21(3):493-49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3.23
    [摘要](730) [HTML](0) [PDF 457.83 K](968)
    摘要:

    目的:研究两种非球面衍射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IOL)视网膜成像质量。

    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选取2017-10/2019-10诊断为单纯性白内障,行超声乳化吸除联合IOL植入155例155眼为研究对象,植入非球面衍射双焦点IOL 54例54眼、非球面衍射三焦点IOL 54例54眼、单焦点IOL 47例47眼做对照组。随访术后6mo,双通道视觉质量分析系统测量散射指数(OSI)、调制传递函数截止频率(MTF cut off)、斯特列尔比值(SR)、100%、20%、9%模拟对比度视力(OV); 记录术后裸眼远距离(5m)、中距离(80cm)、近距离(40cm)视力及矫正远视力、矫正远视力基础上的中距离视力和近距离视力; 利用VF-14量表进行评分。

    结果:双焦组和三焦组MTF cut off均低于单焦组(P=0.007、0.043),双焦和三焦组无差异(P=0.445)。三组OSI值无差异(F=1.143,P=0.322),三组SR值无差异(F=3.045,P=0.051)。双焦组和三焦组模拟对比度视力无差异(OV 100%:P=0.974; OV 20%:P=0.713; OV 9%:P=0.947),而双焦和三焦组均低于单焦点组(OV 100%:双焦vs单焦P=0.001; 三焦vs单焦P=0.012; OV 20%:双焦vs单焦P=0.002; 三焦vs单焦P=0.043; OV 9%:双焦vs 单焦P=0.011; 三焦vs单焦P=0.029)。三组术后裸眼远视力及矫正远视力均无差异(P=0.054、0.180)。双焦组与单焦组裸眼中视力有差异(P=0.010),三焦组与单焦组、双焦组均有差异(P<0.01)。双焦组和三焦组裸眼近视力无差异(P=0.428),双焦组和三焦组与单焦组均有差异(P<0.01)。三组患者远视力矫正基础上中视力有差异(H=67.176,P<0.01),双焦组与单焦组有差异(P<0.01),三焦组与单焦组和双焦组均有差异(P<0.01)。三组远视力矫正基础上近视力均有差异(H=91.292,P<0.01),双焦组和三焦组无差异(P=0.519),双焦组和三焦组与单焦组均有差异(P<0.01)。三组VF-14表评分有差异(H=71.342,P<0.01),双焦组和三焦组评分无差异(P=0.055),双焦组和三焦组与单焦组均有差异(P<0.01)。

    结论:双通道视觉系统评估三焦点、双焦点衍射型人工晶状体视网膜成像质量无差别; 三焦点较双焦点人工晶状体,可提供更佳的中距离视力。

    24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房水中IL-37和IL-6的表达及意义
    于洋 蒋沁 曹国凡
    2021, 21(3):497-49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3.24
    [摘要](904) [HTML](0) [PDF 408.97 K](932)
    摘要:

    目的:检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房水中IL-37和IL-6的含量,并分析IL-6和IL-37含量与眼压或视野平均缺损的相关性。

    方法: 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2019-06/2020-01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连续就诊的25例POAG患者和25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ARC)患者房水中IL-37和IL-6含量进行检测。同时测定POAG组患者眼压、视野平均缺损。

    结果:房水中IL-37和IL-6含量POAG组患者为25.80±2.87、43.87±7.75pg/mL,ARC组患者为23.75±3.88、36.53±7.60pg/mL,两组间IL-37和IL-6含量比较均有差异(P<0.05)。IL-6与眼压正相关(r=0.5817,P<0.05),IL-37与视野缺损正相关(r=0.4520,P<0.05)。

    结论:POAG患者房水中IL-37、IL-6含量均显著高于ARC组。IL-37和IL-6介导的免疫炎症反应可能参与了POAG的发病机制。

    25  三亚地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流行现状及其母亲相关因素分析
    孙娜 陈垂海 杨瑰艳 陈洁 高莹
    2021, 21(3):500-50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3.25
    [摘要](599) [HTML](0) [PDF 489.17 K](847)
    摘要:

    目的:了解三亚地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流行现状及探讨其相关危险因素,为该地区本病预防工作提供有利参考。

    方法:选取2019-01/12期间在三亚市妇幼保健院分娩且胎龄小于36周的早产儿243例486眼和足月儿35例70眼作为研究对象,均进行眼底筛查,依据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诊断标准统计其发病率,并收集所有母亲孕前及孕期相关资料进行单因素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足月儿均未发生视网膜病变,早产儿确诊36例,其发病率约14.8%(36/243)。其中,Ⅰ期病变患儿约占58.3%,其次依次为Ⅱ期病变(30.6%)、Ⅲ期病变(8.3%)及Ⅳ病变(2.8%),未发现Ⅴ期病变患儿。同时,阈值病变患儿2例(5.6%)。足月儿母亲与早产正常儿母亲除孕周外,在月经、孕龄、妊娠胎数、妊娠并发症相关因素中均无差异(P>0.05),但与早产患病儿母亲均有差异(P<0.05)。月经不调、高龄妊娠、孕周短、多胎、子痫、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糖尿病、围生期感染均是导致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病的高危因素(P<0.05)。

    结论:三亚地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病率较高,应予以高度重视,同时影响因素颇多,而孕前调理月经、避免高龄妊娠、足月分娩、单胎妊娠、控制妊娠并发症是降低该地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有效方法。

    26  妥布霉素滴眼液联合泪道冲洗探通在治疗婴幼儿泪囊炎中的应用
    姚慧 刘德林 姜茜亚
    2021, 21(3):505-50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3.26
    [摘要](695) [HTML](0) [PDF 490.77 K](904)
    摘要:

    目的:观察妥布霉素滴眼液联合泪道冲洗探通在治疗婴幼儿泪囊炎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择2018-01/2019-12期间我院收治的婴幼儿泪囊炎患儿158例174眼,根据就诊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79例85眼,对照组79例89眼。观察组采用妥布霉素滴眼液联合泪道冲洗探通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泪道冲洗探通术治疗。评价两组患儿的治疗疗效,记录并比较两组患儿泪道探通成功次数、并发症发生率、治疗前后的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变化\〖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家属满意度。

    结果:观察组疗效总有效率和一次探通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1.8% vs 76.4%, 94.1% vs 80.9%, P<0.05); 治疗后观察组IL-6、TNF-α、hs-CRP炎症细胞因子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4.7% vs 14.6%, P<0.05); 观察组患儿家属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96.2% vs 82.3%, P<0.05)。

    结论:妥布霉素滴眼液联合泪道冲洗探通治疗婴幼儿泪囊炎能显著强化治疗效果,提高一次治疗成功率,控制局部感染性炎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家属满意度高。

    27  氟米龙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干眼的效果及对泪液中炎症因子的影响
    李能 来坚
    2021, 21(3):509-51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3.27
    [摘要](853) [HTML](0) [PDF 504.69 K](878)
    摘要:

    目的:探讨氟米龙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干眼的效果及对泪液中炎症因子的影响。

    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设计,连续收集2017-02/2019-12我院眼科收治的干眼患者116例232眼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58例116眼给予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观察组58例116眼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0.1%氟米龙滴眼液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2、4wk时进行眼表疾病评分指数(OSDI)评分,测定泪膜破裂时间(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Ⅰt)、角膜荧光素染色(FL)评分,进行眼表综合分析测定泪河高度(TMH)、非侵入性泪膜破裂时间(NIKBUT),采用结膜印记试验测定上皮细胞分级及杯状细胞密度,测定泪液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评估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及安全性。

    结果:观察组及对照组总体有效率分别为94.8%、82.8%(P<0.05)。治疗4wk时,观察组SⅠt、BUT、NIKBUT高于对照组,FL评分、OSD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杯状细胞密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2、4wk时泪液中IL-6、IL-1β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4wk时TGF-β1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4%、1.7%(P>0.05)。

    结论:氟米龙联合玻璃酸钠可显著改善干眼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泪膜稳定性,其机制可能与其对眼表炎症因子的调节作用相关。

    28  斜视青少年手术后眼表及睑板腺功能特征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赵智华 李科军 马清敏 樊芳 张海芳 牛佳琳 贾志旸
    2021, 21(3):515-51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3.28
    [摘要](748) [HTML](0) [PDF 463.72 K](974)
    摘要:

    目的:探究斜视青少年手术后眼表及睑板腺功能特征变化,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19-01/12在我院行斜视手术的患儿168例224眼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切口将分为角膜缘切口组(A组,54例78眼),跨肌止端切口组(B组,48例62眼),近穹窿切口组(C组,66例84眼)。根据手术累及肌肉条数分为单条眼外肌组(68眼),双条眼外肌组(106眼)及三条眼外肌组(50眼)。评估患儿眼表健康状况,并采用LipiView眼表干涉仪等分析泪膜脂质层厚度(LLT)、泪河高度(TMH)、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CFSS)、泪膜破裂时间(TBUT)、泪液分泌试验(SⅠt)和睑板腺开口情况。

    结果:术后1wk,三组患儿眼表及睑板腺功能均无明显差异。术后1mo,不同手术切口及手术累积不同肌肉条数患儿眼表及睑板腺功能均有明显改善(P<0.05),其中B组患儿TBUT明显高于A组(P<0.05),C组患儿的OSDI、CFSS、TBUT显著优于A组(P<0.05); 且双条组患儿TMH显著高于单条组(P<0.05),三条组患儿的OSDI高于单条组(P<0.05)。术后3mo,各组患儿眼表及睑板腺功能均较术后1wk,1mo有显著改善(P<0.05); 其中,C组患儿的OSDI、LLT、TMH、CFSS、TBUT及SⅠt均显著优于A组(P<0.05); 双条组患儿TMH、CFSS、SⅠt及睑板腺开口情况均优于三条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双条和三条组患儿睑板腺开口评分低于单条组(P<0.05)。患儿OSDI、CFSS及睑板腺开口评分与手术累及肌肉数呈显著相关(P<0.05)。

    结论:近穹窿切口组患儿眼表及睑板腺功能恢复优于采用角膜缘切口组及跨肌止端切口组; 且单条组患儿眼表及睑板腺功能恢复优于双条组及三条组患儿。采取的近穹窿切口,减少手术累及肌肉数,有利于青少年斜视术后眼表及睑板腺功能的恢复。

    29  2.4mm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术后角膜生物力学的改变
    杨军 何宏 陈晓莲 丁辉 钟兴武
    2021, 21(3):520-52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3.29
    [摘要](732) [HTML](0) [PDF 630.47 K](1036)
    摘要:

    目的:运用Corvis ST研究2.4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1mo内角膜生物力学参数改变。

    方法:采用患者术眼术前术后自身对照研究。对2019-03/09符合纳入标准的28例56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进行2.4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抽吸+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使用Corvist ST对28例患者术前1d,术后3、6d,1mo进行角膜生物力学测量比较。

    结果:受检眼术前术后第一次压平长度(A1L)、第二次压平时间(A2T)、中央角膜厚度(CCT)比较均有差异(F=10.534、11.655、14.734,均P<0.05)。术后3d测得A1L较术前及术后6d显著升高,A2T则显著降低(P<0.05)。术前1d与术后6d比较,A2L、A2T均无差异(P>0.05)。术后3、6d CCT大于术前1d(均P<0.05)。CCT在术后3d达到最大值,术后1mo恢复术前水平。

    结论:2.4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生物力学参数发生变化,术后1mo各项参数基本恢复术前水平。

    30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矫正近视及散光的长期临床研究
    李红惠 李芳芳 张卉卉 谢军 周鹏 周进
    2021, 21(3):524-52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3.30
    [摘要](636) [HTML](0) [PDF 582.24 K](956)
    摘要:

    目的:评价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长期安全性及稳定性。

    方法:回顾性非随机临床试验研究。选取2013-01/2014-12于成都爱尔眼科医院行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V4,ICL)植入手术患者64例107眼,分别于术前,术后1wk,1、3、6、12mo及术后每年随访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屈光度数、眼压、拱高、角膜内皮计数、眼轴以及手术安全性、有效性等,所有患者随访至2019-12均完成术后5a或以上的末次随访。

    结果:术前BCVA(LogMAR)为-0.08(0, -0.08),术后1a裸眼视力为0(-0.076, 0),末次随访裸眼视力0.096(0, 0.221),较术后1a,末次随访裸眼视力有所下降,这种视力改变主要与眼轴较术前有明显增长有关。BCVA在术后1a及末次随访结束较术前相比均无明显改变。末次随访的手术安全指数平均为1.19±0.24,有效指数为1.00±0.29。散光晶状体在眼内长期稳定性良好,没有出现明显的旋转等。拱高的变化主要发生在术后1a内,其后变化缓慢。眼压、角膜内皮计数无明显变化。本研究中2眼分别于术后3、5a出现晶状体前囊下混浊,无青光眼、色素播散等并发症出现。

    结论:ICL植入术矫正近视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稳定性及可预测性。

    31  自发性脱位于玻璃体腔的人工晶状体囊袋复合体经巩膜固定的疗效观察
    辛梦 李秉仁 纪芳 代春华 王天阳 陈佳琳 王强
    2021, 21(3):529-53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3.31
    [摘要](594) [HTML](0) [PDF 449.71 K](970)
    摘要:

    目的:探讨自发性脱位于玻璃体腔的人工晶状体囊袋复合体经巩膜缝合固定的手术效果。

    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2017-04/2019-06对自发性脱位进入玻璃体腔内的人工晶状体囊袋复合体8例8眼(研究组)采取23G玻璃体切割术联合人工晶状体囊袋复合体巩膜缝合固定治疗。选取同期玻璃体晶状体切除术后行折叠人工晶状体悬吊手术10例10眼为对照组。术后7、30、60d随访两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眼压、角膜散光、IOL的偏心值与倾斜度和手术并发症。

    结果:研究组8眼人工晶状体囊袋复合体顺利经巩膜缝合固定,对照组10眼成功植入并缝合固定人工晶状体。视力:两组内术后7、30、60d裸眼视力和术前比较,均提高(P<0.05); 两组术后7、30、60d矫正视力较术前无差异(P>0.05)。术后两组裸眼视力无差异(P>0.05),术后7d与术后30、60d裸眼视力有差异(P<0.001); 术后7、30、60d两组矫正视力无差异(P>0.05)。术后7、30、60d两组患者眼压均正常(10~21mmHg),组内及组间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散光:组内比较:对照组术前与术后30、60d比较,研究组术前与术后30d比较,均有差异(P<0.05),散光值较术前增大; 术后30、60d,对照组术后散光度均大于研究组(P<0.05)。IOL的偏心值与倾斜度:术后30、60d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对脱位于玻璃体腔内的人工晶状体囊袋复合体采取23G玻璃体切割术联合经巩膜缝合固定手术可以减少手术步骤,降低手术性创伤,较好恢复人工晶状体的位置和改善视觉质量。

    32  应用Sirius眼前节分析系统观察ROP激光术后儿童眼前节结构
    曾宪露 赵金凤 王施丹 曾键 张国明
    2021, 21(3):533-53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3.32
    [摘要](704) [HTML](0) [PDF 407.90 K](932)
    摘要:

    目的:应用Sirius眼前节分析系统观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激光光凝术后儿童眼前节各组织发育情况。

    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选取2015-09/2018-04于深圳市眼科医院因ROP已行激光光凝治疗的儿童25例50眼纳入ROP组,同时选取年龄匹配的足月儿童23例46眼为对照组。两组儿童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检查,并采用Sirius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虹膜水平直径(HVID)、角膜最薄点半径、角膜最薄点厚度、角膜最大曲率半径、角膜最大曲率、中央角膜厚度(CCT)、角膜容积(CV)、前房深度(ACD)、前房容积、前房房角。

    结果:ROP组儿童HVID、角膜最薄点厚度、ACD、前房容积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均P<0.05),CV、前房房角均小于对照组,但两组间无差异(均P>0.05)。对照组儿童BCVA明显优于ROP组(0.07±0.10 vs 0.24±0.25,P<0.05)。

    结论:ROP激光光凝术后儿童眼前节组织的形态结构发生改变,角膜形态较陡峭,前房深度变浅,房角偏小,最佳矫正视力较差,可能更容易发展为屈光不正及青光眼等。

    33  运用多焦视网膜电流图评价羟氯喹对黄斑中心视功能的影响
    蒋洪 杨青华 王丽强
    2021, 21(3):537-53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3.33
    [摘要](666) [HTML](0) [PDF 417.04 K](930)
    摘要:

    目的:运用多焦视网膜电流图(MFERG)评估服用羟氯喹后视网膜黄斑中心视锥系统功能变化情况。

    方法:回顾性研究。将2017-01/2019-11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眼科进行检查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132例264眼纳入分析。根据服药时间分为6组:A组38例76眼未服药,B组38例76眼服药1a,C组17例34眼服药2a,D组18例36眼服药3a,E组13例26眼服药5a,F组8例16眼服药5a以上停药3a。比较各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MFERG中央第一环视网膜反应区P1波振幅密度值的变化情况。

    结果:A~F组患者BCVA(0.11±0.11、0.11±0.10、0.13±0.10、0.15±0.10、0.15±0.11、0.14±0.10LogMAR)无明显差异(F=1.287,P=0.270),但A组患者P1波振幅密度值(122.68±1.87nV/deg2)明显高于其他组(115.76±1.71、113.38±1.51、109.10±2.52、94.61±0.78、94.02±0.91nV/deg2,均P<0.05)。

    结论:长期服用羟氯喹后,即使中心视力未发生改变,MFERG检查结果显示视网膜黄斑中心视锥系统随着服药时间延长,其功能呈下降趋势,且停药后视功能不能恢复。

    34  近视儿童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徐玲 易敬林 杜红岩
    2021, 21(3):540-54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3.34
    [摘要](837) [HTML](0) [PDF 1.67 M](918)
    摘要:

    目的:研究近视儿童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随时间变化的特征及其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纳入2018-07/2018-09在南昌大学附属眼科医院就诊的6~15岁近视儿童60例60眼,分别在基线及随访6mo时测量眼压、眼轴长度、等效球镜度及SFCT,分析上述眼部参数的变化情况及SFCT的相关影响因素。

    结果:与基线时相比,随访6mo,近视儿童SFCT平均减少8±14μm(P<0.001),眼轴长度平均增加0.15±0.16mm(P<0.001),等效球镜度平均增加-0.34±0.33D(P<0.001),且SFCT变化值与眼轴长度、等效球镜度变化值存在显著相关性(rs=-0.701、0.633,均P<0.001),表明较快的眼轴增长和近视度数增加与更多的络膜厚度变薄有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眼轴长度是SFCT的影响因素(P=0.001)。

    结论:近视儿童SFCT随着时间变薄,眼轴长度与SFCT呈负相关,且眼轴增长较快和近视度数增加较多的儿童通常也伴随着更多的SFCT变薄。

    35  阻断短波可见光对健康人群泪膜稳定性的影响
    徐则林 赵媛媛 张献忠 刘超
    2021, 21(3):545-54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3.35
    [摘要](511) [HTML](0) [PDF 817.90 K](1035)
    摘要:

    目的:探讨阻断短波可见光(400~450nm)后对健康人群泪膜稳定性的影响。

    方法:前瞻性干预试验。2020-02/03选取在校大学生26名,其中男12名,女14名,平均年龄22.1±1.4岁。受试者在相邻两天的同一时间,在相同环境条件下观看视频1h,第一次无短波可见光阻断,第二次戴阻断短波可见光的近视或平光眼镜。分别记录观看视频前及两次观看视频后的双眼泪河弯曲面的曲率半径、泪液渗透压、泪膜破裂时间、角膜荧光素钠染色评分,并在试验结束后完成视觉感受调查问卷。

    结果:泪河弯曲面的曲率半径、泪液渗透压、泪膜破裂时间、角膜荧光素钠染色评分在基础状态和短波可见未阻断时相比均有差异(t=4.50、5.72、4.437、3.245, 均P<0.05),短波可见光阻断后与基础状态相比均无差异(t=1.972、1.993、1.921、1.641, 均P>0.05),短波可见光阻断后与短波可见光未阻断时相比均有差异(t=2.825、3.771、2.610、3.028, 均P<0.05)。调查问卷结果显示:18名受试者(69%)表示短波可见光阻断与否均在观看视频后出现轻微眼睛干涩、疼痛、异物感、视疲劳等不适; 16名受试者(62%)表示短波可见光阻断后更舒适; 24名受试者(92%)表示愿意配戴阻断短波可见光的眼镜。

    结论:短时间观看显示屏即会造成泪膜稳定性降低,阻断短波可见光可保护眼表泪膜的稳定性。

    36  海军某部新兵角膜屈光手术后视觉相关生活质量调查分析
    刘晓娟 周磊 夏楠 杜改萍
    2021, 21(3):549-55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3.36
    [摘要](616) [HTML](0) [PDF 633.42 K](1113)
    摘要:

    目的:调查分析海军某部入伍新兵行角膜屈光手术后的视觉相关生活质量。

    方法:在2014/2016年海军某部入伍新兵查体眼科复检过程中,采用问卷调查入伍新兵的一般资料及视觉相关生活质量(NEI-VFQ-25量表),并详细记录每位受检者视力、电脑验光、对比敏感度等眼科检查结果。

    结果:本研究纳入入伍新兵2 760人,其中接受过近视角膜屈光手术者340例(12.32%),手术方式包括角膜基质切削术(89.71%)和角膜表层切削术(10.29%)。根据术前等效球镜度将已行近视角膜屈光手术的受检者分为低度近视组(≤-3.00D,134例)、中度近视组(>-3.00D~<-6.00D,159例)和高度近视组(≥-6.00D,47例),三组受检者术后屈光度在±1.0D范围内者分别为128例(95.52%)、153例(96.23%)、38例(80.85%),低、中度近视组明显高于高度近视组(均P<0.0167)。三组受检者自然光线和眩光条件下各空间频率对比敏感度均有差异(P<0.05),低、中度近视组均高于高度近视组(P<0.05)。三组受检者术后视觉相关生活质量评分具有差异(P<0.05),低度近视组(6.25±8.61分)、中度近视组(6.87±8.51分)显著低于高度近视组(9.84±9.76分)(均P<0.05)。

    结论:新兵角膜屈光手术后视觉相关生活质量与术前屈光度数有关,术前屈光度低的新兵术后视觉相关生活质量好于术前屈光度高的近视新兵。

    37  高度近视患者Bigbag人工晶状体囊袋复合物脱位的处理
    许泽骏 代波 林珊
    2021, 21(3):553-55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3.37
    [摘要](629) [HTML](0) [PDF 937.27 K](945)
    摘要:

    目的:评估25G+玻璃体切除联合经玻璃体腔巩膜缝线固定治疗高度近视患者Bigbag人工晶状体囊袋复合物脱位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07/2019-10武汉汉阳艾格眼科医院收治的高度近视患者Bigbag人工晶状体囊袋复合物脱位患者13例15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25G+玻璃体切除术,清理包绕人工晶状体囊袋复合物的玻璃体,玻璃体腔注入重水,使人工晶状体上浮至瞳孔区,经玻璃体腔将人工晶状体悬吊固定于巩膜上。其中1例1眼合并黄斑裂孔行内界膜剥离联合玻璃体腔注气,1例1眼合并视网膜裂孔予以视网膜激光光凝。

    结果:术后1wk最佳矫正视力(LogMAR)为1.03±0.29,较术前的1.31±0.33显著改善(t=4.126,P=0.017); 术前平均眼压(17.45±6.81mmHg)较术后1wk(16.75±6.71mmHg)无差异(t=1.635,P=0.360); 角膜内皮细胞计数2 345.92±399.59cell/mm2较术前2 388.93±405.04cell/mm2无明显变化(t=2.323,P=0.279); 随访期间所有患者角膜透明,人工晶状体位置正,无脉络膜脱离、视网膜脱离、出血、继发性青光眼并发症发生。

    结论:高度近视患者Bigbag人工晶状体囊袋混合物脱位采用经玻璃体腔巩膜缝线固定安全有效,避免了人工晶状体囊袋复合物取出再植入悬吊人工晶状体的风险。

    38  眼底炫彩成像联合光相干断层扫描对视网膜动脉阻塞快速诊断及分类
    梁燕华 李永雄 黄国舜 区淑文 林婉明 黄秀清
    2021, 21(3):556-56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3.38
    [摘要](764) [HTML](0) [PDF 2.05 M](944)
    摘要:

    目的:探讨眼底炫彩成像(MCI)联合光相干断层扫描成像(OCT)在视网膜动脉阻塞(RAO)的快速诊断及分类中的应用。

    方法:对本院2018-02/2020-07诊断为RAO的患者19例19眼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患者在经过眼科检查后确诊为RAO,均为单眼发病,其中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RAO)13眼,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BRAO)5眼,睫状视网膜动脉残留的CRAO 1眼。所有患者行最佳矫正视力、裂隙灯、OCT、MCI、FFA及视野检查及分析。

    结果:经裂隙灯检查,12眼(63%)出现瞳孔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16眼(84%)可发现全部或部分后极部视网膜苍白水肿,10眼(53%)可发现视网膜动脉变细。行FFA检查的患者为10例(53%),其余9例未行检查,其中6例患有严重的系统性疾病,2例拒绝检查、1例有药物过敏史。所有患者经MCI及OCT检查可发现特征性眼底表现,OCT特征性改变为弥漫性内层视网膜反射增强与MCI图像绿色缺血区域形成严密的一对一关系。

    结论:联合MCI及OCT检查可快速确诊RAO,而且结合两者的图像特征可更精确辨认出视网膜缺血区域,有助于疾病分类及预后判断。

    39  色素失禁症患者的眼底表现及治疗
    蒋姣姣 张琦 丁芝祥 邱梅园
    2021, 21(3):561-56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3.39
    [摘要](702) [HTML](0) [PDF 2.19 M](1173)
    摘要:

    目的:探讨色素失禁症(IP)患者的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特征及其辅助治疗的意义。

    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19-03/08确诊的IP患儿10例18眼的临床资料纳入研究,均为女性患儿,就诊年龄2周~42月龄,详细记录患儿的病史及家族史,均行眼底彩色照相及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检查。

    结果:纳入患儿眼底检查结果提示:1期病变1例1眼,FFA提示视网膜散在异常血管,晚期无渗漏,定期随访。2期病变4例6眼,FFA提示视网膜可见异常血管吻合,无明显新生血管生成,均行视网膜光凝。3期病变7例9眼,FFA提示视网膜新生血管荧光渗漏、视网膜前出血性荧光遮蔽,均行玻璃体腔注药(雷珠单抗注射液2mg:0.2mL,注射量每眼0.25mg/0.025mL)联合视网膜光凝; 其中2例为单眼发病,对侧眼正常。4期病变2例2眼,4a期病变1眼,FFA显示视盘、黄斑向颞侧牵拉连至周边部视网膜、局部浅脱离,行玻璃体切割手术; 4b期病变1眼,眼前节照相提示晶状体后白色机化膜,眼部B超提示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割手术。

    结论:初步证实了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可辅助IP相关性视网膜病变的分期及治疗,对其治疗随访有指导意义,但对于各期病变的治疗目前尚无统一标准,有待更多临床资料。

    主管单位: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

    出版单位:《国际眼科》杂志社(IJO Press)

    社长/总编:胡秀文

    主编:惠延年 Peter Wiedemann

    编辑部主任:彭娟

    刊期:月刊

    语种:中英文混合

    按检索
    检索词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