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
出版单位:《国际眼科》杂志社(IJO Press)
社长/总编:胡秀文
主编:惠延年 Peter Wiedemann
编辑部主任:彭娟
刊期:月刊
语种:中英文混合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文章排行
目的:评估圆锥角膜快速跨上皮交联手术前以及术后1mo Corvis ST参数的重复性及差异性。
方法:研究纳入了30例30眼圆锥角膜患者进行分析。圆锥角膜患者术前和术后1mo分别进行三次Corvis ST重复测量。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克伦巴赫alpha系数(Cronbach' α)、可重复性系数(RC)和变异系数(CV)评估Corvis ST参数的可重复性。采用配对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评估术前与术后Corvis ST参数的差异。
结果:术前39个Corvis ST参数中,26个(66.67%)参数重复性较好,6个(15.38%)参数重复性中等,7个(17.95%)参数的重复性较差。交联术后1mo,34个(87.18%)参数的重复性较好,3个(7.69%)参数重复性中等,2个(5.13%)参数的重复性较差。与术前相比,交联术后1mo圆锥角膜患者的眼压、生物力学校正眼压、第一次压平时间、曲率半径、第一次压平时的形变幅度、最大压陷偏离长度、角膜硬度参数值增加; 而陡峭曲率、平坦曲率、平均曲率、第二次压平时间、2 mm最大形变幅度比值和综合半径值降低(均P<0.05)。
结论:交联手术前和术后1mo Corvis ST参数均具有较好的可重复性,术后1mo圆锥角膜患者的角膜硬度较术前增加。
目的:评估助视器对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患者视功能恢复和阅读速度的影响。
方法:对低视力门诊44名AMD患者进行评估。收集并分析使用助视器前和使用助视器时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状态、助视器类型(LVAs)以及阅读速度的相关数据。
结果:共44例AMD患者,平均年龄为73±10.8岁,男性36例(82%)。其中,29例(67%)受试者视力较好的眼远视力(DVA)为1.0~1.6 LogMAR,而36例(82%)受试者近视力(NVA)小于3.2 m。使用助视器时平均DVA提高0.67±0.27 LogMAR(P=0.000)。使用LVAs时,42例患者NVA达到1 m甚至更佳,仅有2例(4.5%)没有使用LVAs的患者NVA为1 m。在使用一定时间的助视器后,有阅读能力的患者平均阅读速度从每分钟2.9±4.78字提高到每分钟71.31±29.96字(P<0.001)。15名受试者远距离视觉使用单目望远镜,而戴高倍单目镜片眼镜作为最常用的阅读辅助工具。
结论:LVAs对AMD患者的视功能恢复和阅读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作用。对于AMD患者而言,接受低视力护理服务是有必要的。
目的:研究并探讨Baerveldt青光眼植入术(BGI)的不同植入部位对眼压(IOP)的影响。
方法:对日本Toho大学Sakura医疗中心接受BGI治疗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分为两组:颞上植入组(16例患者18眼,其中男性13例,女性3例; 平均年龄62.9±14.4岁)和鼻下植入组(15例患者17眼,其中男性11例,女性4例; 平均年龄56.9±10.7岁)。术后12mo随访复查。比较两组术后12mo与术前相比的眼压降低率。
结果:颞上植入组:术前平均IOP为31.1±10.0 mmHg,术后平均IOP为14.4±4.5 mmHg; 鼻下植入组:术前平均IOP为34.9±9.7 mmHg,术后平均IOP为15.9±3.7 mmHg。颞上植入组IOP降低率为(50.0±19.0)%,鼻下植入组降低率为(51.2±16.3)%。两组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t-test,P=0.590)。
结论:经睫状体平坦部行颞上或鼻下BGI的短期临床疗效无差异。
目的:探讨木犀草素对H2O2诱导的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将ARPE-19细胞分为对照组、H2O2组、不同剂量木犀草素组和Nrf2抑制剂组,除对照组外均采用100μmol/L H2O2制备RPE氧化损伤模型。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细胞活力并确定木犀草素处理浓度,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及活性氧(ROS)含量,采用试剂盒法检测细胞中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采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Caspase-3、多聚腺苷酸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B细胞淋巴瘤-2(Bcl-2)、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及血红素氧化酶-1(HO-1)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100μmol/L木犀草素对ARPE-19具有毒性作用,因此选择25μmol/L和50μmol/L木犀草素进行后续实验。与H2O2组比较,25μmol/L和50μmol/L木犀草素组细胞活力明显升高,凋亡率降低,ROS和MDA含量明显减少,SOD活性明显升高,Caspase-3和PARP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Bcl-2、Nrf2及HO-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50μmol/L木犀草素组比较,Nrf2抑制剂组细胞活力明显降低,凋亡率明显升高,ROS和MDA含量明显升高\〖(654.96±26.99)vs(446.52±29.42),(3.89±0.29)nmol/mL vs(2.06±0.19)nmol/mL\〗,SOD活性明显降低\〖(13.83±1.49)U/mL vs(22.69±1.83)U/mL\〗,Caspase-3和PARP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Bcl-2、Nrf2及HO-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
结论:木犀草素能够改善H2O2诱导的RPE细胞氧化损伤,其作用机制与激活Nrf2/HO-1通路有关。
目的:分析白藜芦醇对青光眼大鼠视神经的保护作用及对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及其相关因子的影响。
方法:SPF级SD大鼠以烧灼巩膜表面静脉法制作右眼青光眼模型,建模成功后以不同剂量(10、20、40mg/kg腹腔注射)白藜芦醇干预,末次给药后2h检测各组大鼠眼压,进行视网膜铺片观察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存活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视网膜PI3K、Akt、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mRNA及蛋白表达情况。
结果:模型组眼压(30.25±4.25mmHg)高于低剂量组(26.30±4.05mmHg)、中剂量组(22.31±3.68mmHg)和高剂量组(18.32±3.21mmHg),模型组RGC标识率(48.25%±4.50%)低于低剂量组(56.32%±5.05%)、中剂量组(66.03%±6.68%)和高剂量组(78.56%±7.82%)(均P<0.05),且低、中、高剂量组眼压呈剂量依赖性下降,RGC标识率呈剂量依赖性升高。模型组p-PI3K/PI3K、p-Akt/Akt蛋白比值及bFGF、BDNF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低于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均P<0.05),且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呈剂量依赖性升高。
结论:白藜芦醇能抑制青光眼大鼠RGC的凋亡,减轻视神经损伤,其机制可能与上调PI3K/Akt信号通路中相关蛋白的磷酸化及视神经保护作用因子基因与蛋白的表达有关。
目的:探索阿昔洛韦(ACV)对体外培养人眼Tenon囊成纤维细胞(HTFs)的增殖和凋亡的影响以及作用机制。
方法:将HTFs分为ACV处理组和空白组; CCK8检测不同浓度梯度下的细胞增殖速率,划痕实验检测HTFs迁移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HTFs凋亡以及细胞周期。
结果:与空白组相比,ACV处理组(终浓度分别为1.125、2.25、3.375、4.5mmol/L)HTFs增殖速率显著降低(P<0.05),且呈浓度依赖性。4.5mmol/L ACV处理组划痕细胞迁移率显著降低(P<0.05),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P=0.0005),细胞周期G0/G1期峰值升高(P=0.0011),S期下降(P=0.0006),细胞周期被阻滞在G0/G1期。
结论:阿昔洛韦可以通过阻滞HTFs周期促进细胞凋亡,抑制HTFs的增殖和迁移。
目的:探讨氩激光视网膜光凝术联合羟苯磺酸钙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的临床价值。
方法:前瞻性研究。纳入2017-08/2019-08我院收治的DR患者182例326眼,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行氩激光视网膜光凝术联合羟苯磺酸钙治疗(91例164眼)与对照组仅行氩激光视网膜光凝术(91例162眼),治疗前、治疗6mo均进行闪光视网膜电图检查,记录a、b波振幅、峰值时间变化; 并检测两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视网膜新生血管荧光素渗漏面积、黄斑中心凹厚度(CMT)及视网膜微循环参数的变化,记录两组患者视网膜水肿、出血及渗出吸收时间,统计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治疗6mo,两组患者a、b波振幅均较治疗前降低(P<0.001),观察组 b波振幅高于对照组(P<0.05),但 a、b波峰值时间及a波振幅比较无差异(P>0.05); 治疗6mo,两组患者均较治疗前BCVA改善,黄斑区渗漏面积、CMT降低(P<0.001),观察组BCVA优于对照组,黄斑区渗漏面积、CMT低于对照组(P<0.001),视网膜中央动脉峰值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血管阻力指数及搏动指数低于对照组(P<0.001),水肿、出血及渗出吸收时间短于对照组(P<0.001); 两组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无差异(P>0.05)。
结论:氩激光视网膜光凝术联合羟苯磺酸钙治疗DR疗效优于单独应用氩激光视网膜光凝,可促进视力改善,减少荧光素渗漏,促进视网膜水肿、出血及渗出吸收,有助于改善视网膜微循环,抑制新生血管再生。
目的:探究微小RNA(miRNA,miR)-27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中的表达及临床价值。
方法:前瞻性研究。收集2019-01/2020-01我院收治的DR患者80例(DR组),采集同期收治单纯2型糖尿病(T2DM)患者40例(T2DM组)及正常健康人40例(对照组),均提取血浆RNA,反转录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连反应法(RT-PCR)测定血浆miR-27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各组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比较各组血浆miR-27、血清VEGF表达的差异,分析不同DR分期患者以上各因子的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DR患者miR-27表达影响因素,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miR-27与血清VEGF、血糖指标的相关性。
结果:DR组、T2DM组血浆miR-27、血清VEGF高于对照组(P<0.05),DR组又高于T2DM组(P<0.05); 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者血浆miR-27、血清VEGF、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高于非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患者(P<0.05); 病程(OR=3.206)、空腹血糖(OR=2.570)、糖化血红蛋白(OR=2.787)、VEGF(OR=3.442)、DR分期(OR=5.842)均为DR患者血浆miR-27相对表达量的影响因素(P<0.05); DR患者血浆miR-27相对表达量与血清VEGF、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呈正相关(r=0.548、0.398、0.522,均P<0.05)。
结论:DR患者miR-27表达水平较单纯T2DM及正常健康人高,糖尿病病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DR分期均影响患者miR-27表达,且miR-27与血清VEGF、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呈正相关,推测miR-27可能通过调控糖代谢、促血管生成等途径介导DR发病及进展。
目的:探究角膜塑形镜联合0.01%阿托品滴眼液对青少年近视控制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选择2017-10/2018-11我院收治的青少年近视患者120例120眼为研究对象,对照组60眼采用角膜塑形镜治疗,联合组60眼采用角膜塑形镜联合0.01%阿托品治疗。治疗前和治疗1a测定患者最佳矫正远视力(BCDVA)、最佳矫正近视力(BCNVA)、屈光度、眼轴、调节幅度、亮瞳直径、暗瞳直径、泪膜脂质层厚度(LLT)、泪膜破裂时间(BUT),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CDVA和BCNVA组内和组间均无差异(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联合组和对照组等效球镜度均明显进展(P<0.01),分别进展0.21(0.03,0.53)、0.40(0.15,0.74)D; 治疗后联合组和对照组眼轴长度均显著增加(P<0.01),分别增加0.13±0.19、0.22±0.21mm。治疗前后对照组调节幅度、亮瞳和暗瞳直径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但治疗后联合组调节幅度显著下降,亮瞳和暗瞳直径显著增加(均P<0.01),且治疗后联合组调节幅度低于对照组,而亮瞳和暗瞳直径高于对照组(均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LLT、BUT均显著降低(P<0.01),且降低幅度均无差异(P>0.05)。治疗期间,联合组和对照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无差异(26.7% vs 15.0%,P>0.05)。
结论:角膜塑形镜联合0.01%阿托品可协同增强青少年的近视控制效果,并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视神经脊髓炎(NMO)为亚裔人群高发、神经眼科交叉、体液免疫主导的炎症性中枢神经系统星形胶质细胞病,因其高致病性、高复发风险和预后差而备受关注。NMO相关性视神经炎(NMO-ON)患者很难从常规治疗中获益,多遗留不同程度的视神经萎缩。NMO-ON研究的一个局限是实验模型的不足,故本文就NMO及NMO-ON实验模型的研究进展及应用作一综述,旨在探究NMO视功能损害的病理学机制及可能的治疗方法。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近年关于原发性青光眼眼底血流动力学的研究有了革命性的突破,诞生了一种非侵入性的影像学辅助检查方法—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该技术与传统的检查方法相比具有很多优点,其利用分频谱振幅去相关血管成像(SSADA)的方式获取眼底三维立体血流图像,可以分层并量化眼底血流密度,具有无创、迅速、可重复、分层成像和高分辨率等特点,可用于监测青光眼眼底血流的早期改变、病情进展及疗效评估。但OCTA在临床实际应用中目前还存在一定的缺陷,需要进一步研究,才能更广泛地应用于青光眼疾病的更多领域,本文就OCTA技术在原发性青光眼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间充质干细胞(MSCs)具有很强的增殖能力,并且可以分化成不同类型的细胞,为动物个体发育中体细胞的更新提供了极大的可塑性。基于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现在被用于治疗各种创伤性和退行性疾病,其临床应用潜能几乎是无限的。本文就骨髓和脂肪组织来源的两种间充质干细胞(BMSCs和ADSCs),讨论了其应用于眼科各种疾病的临床治疗、给药方法及其获得途径和安全性的相关研究。
干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RMD)是一种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的退行性眼底病变,可造成中心视力不可逆的损失,以黄斑部色素紊乱、玻璃膜疣生成及地图样萎缩为主要眼底表现。免疫与炎性反应在本病的发展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免疫分子中的补体系统、模式识别受体、炎症小体及多种细胞因子等均与干性ARMD的发生密切相关。现将这些免疫分子与干性ARMD的最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GF21)作为新近发现的内源性调节因子,是研究的热点,其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近年来FGF21逐渐受到人们关注。本文对FGF21的分子结构、生物学功能及其与炎症反应的关系、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病理进程中的作用等方面内容进行探讨。
屈光不正(refractive errors)是常见的眼科疾病,可以通过配镜、激光屈光手术等方法为患者进行矫正,但是这些方法对高度屈光不正、圆锥角膜等疾病的治疗有一定的局限性。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CL)植入术是矫正屈光不正的主要方式之一,目前主要应用于矫正高度近视和散光,为探讨ICL植入术矫正低、中、高度近视及远视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本文将会对ICL植入术矫正屈光不正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近年基于扫频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S-OCT)技术的光学生物测量仪逐渐用于眼科临床,较既往的部分相干干涉(PCI)等技术的生物测量仪具有更高信噪比、更长扫频光波长、更好组织穿透力、扫描速度更快的优点,白内障患者的眼轴长度(AL)检出率更好等优势。本文主要就目前临床上使用更为广泛的基于SS-OCT技术的光学生物测量仪IOL Master 700在白内障中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胚胎时期眼球发育过程中血管形成的关键介质,也是在多种眼科疾病中引起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和血管通透性改变的重要因子。随着抗VEGF治疗在成人的应用逐渐成熟,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于抗VEGF治疗在儿童眼底病的应用,包括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Coats病、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FEVR)、色素失禁症相关视网膜病变、镰状细胞视网膜病、视网膜母细胞瘤及各种病因引起的脉络膜新生血管等。本文将对抗VEGF在这些眼底病中的应用现状作一综述。
呼吸道疾病患者的发病与死亡主要是由呼吸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呼吸道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空气或飞沫经暴露在体外的呼吸道黏膜传播到体内,而人眼同样具有暴露于空气的黏膜组织,所以呼吸道病毒与人眼部疾病的相关性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将从常见的呼吸道病毒与人眼相关性的研究进展方面做一综述。
目的:评价视网膜激光光凝联合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与单纯雷珠单抗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BRVO-ME)的远期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系统检索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base)、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关于激光和雷珠单抗治疗BRVO-ME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对纳入研究进行风险评估、提取数据指标。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漏斗图评价发表偏倚。
结果:共纳入7项研究,641眼。激光联合雷珠单抗组和单纯雷珠单抗组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在治疗后12mo\和24mo\变化均无明显差异。两组在治疗12mo\和24mo\黄斑中心凹厚度的变化无明显差异。两组在12、24mo的雷珠单抗注药次数及最终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方面亦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激光联合雷珠单抗相较单纯雷珠单抗治疗BRVO-ME,在视力和黄斑中心凹厚度方面的远期结果无明显差异,在雷珠单抗的注药次数和安全性方面也无较大差距。
目的:评价抗VEGF药物联合糖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性黄斑水肿的临床效果。
方法:计算机全面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6个数据库,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20-01,收集抗VEGF药物联合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性黄斑水肿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由2名研究人员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检索文献、提取数据及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估,采用Review Manager 5.3 进行Meta分析。
结果:最终纳入5篇RCT文献,共21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第1、3、6mo,抗VEGF药物联合皮质类固醇药物与单用抗VEGF药物对提高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无差异; 在缓解黄斑水肿方面,在第1mo和第3mo联合用药的治疗效果要高于单用抗VEGF药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mo:MD=-20.89,95%CI:-34.65~-7.13,P=0.003; 3mo:MD=-22.83,95%CI:-33.68~-11.97,P<0.0001),在第6mo两组无差异(P=0.06); 联合用药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单用抗VEGF药物(P=0.02); 联合用药注射次数要低于单用抗VEGF药物(P<0.001)。
结论:相比较单一使用抗VEGF药物,抗VEGF药物联合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性黄斑水肿具有起效快、注射次数少、更加经济的特点,但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单一用药,主要为眼压升高及白内障,治疗过程要严密随访患者眼压及晶状体情况。
目的:分析植入AT LISA tri 839MP三焦点人工晶状体(IOL)、Lenstec SBL-3区域折射型非球面IOL、CT SPHERIS 209M单焦点IOL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ARC)患者视力水平及视觉质量的影响。
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择2018-10/2019-04本院拟行手术治疗的ARC患者114例114眼,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LISA tri组、SBL组、单焦点组,各38例38眼,分别植入AT LISA tri 839MP三焦点IOL、Lenstec SBL-3区域折射型非球面IOL、CT SPHERIS 209M单焦点IOL。比较术前、术后3mo角膜内皮镜、视力检查及视觉质量。
结果:术后3mo三组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密度(ECD)、中央角膜厚度(CCT)及六角形细胞比例较术前均无差异(P>0.05)。术后3mo三组患者裸眼远视力(UCDVA)、裸眼中距离视力(UCIVA)、裸眼近视力(UCNVA)较术前均显著改善(P<0.001),LISA tri组UCDVA、UCIVA、UCNVA(LogMAR)分别为0.11±0.03、0.17±0.05、0.09±0.02,SBL组为0.12±0.02、0.19±0.05、0.08±0.02,均优于单焦点组(0.21±0.04、0.24±0.07、0.15±0.03)(P<0.05)。术后3mo LISA tri组视近脱镜率、视觉满意度为92%、97%,SBL组为95%、92%,均显著高于单焦点组的66%、68%(P<0.017)。术后3mo三组患者美国国立眼科研究开发的视功能与生存质量(VF-QOL)各类评分较术前均明显升高(P<0.001),LISA tri组、SBL组VF-QOL各类评分均显著高于单焦点组(P<0.05)。
结论:ARC患者应用AT LISA tri 839MP三焦点IOL和区域折射型非球面多焦点IOL(SBL-3)植入的治疗效果均优于单焦点IOL,可有效改善视力水平、提高视觉质量。
目的:探究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弥漫性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DME)的眼表改变。
方法:选取2019-01/06于我院眼科被诊断为DDME的患者20例,均为右眼发病,将右眼纳入试验组,左眼(未发生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纳入对照组,试验组均行3次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对照组不采取任何治疗操作。观察治疗前和3次治疗后第1d矫正视力、眼压、浅表点状上皮糜烂情况、泪河高度、眼表症状及体征(OSDI)评分、泪液分泌试验(SⅠt)及角膜荧光素染色(CSF)评分。
结果:治疗前,两组眼压、泪河高度、OSDI评分、SⅠt、CSF评分均无差异(P>0.05),且两组均未出现浅表点状上皮糜烂情况,但对照组矫正视力显著优于试验组(0.50±0.20 vs 1.65±0.35,P<0.05)。治疗后,试验组矫正视力、泪河高度、SⅠt明显低于对照组,OSDI和CSF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眼压升高幅度较对照组更大,但两组无差异(P>0.05),而试验组19眼出现了浅表点状上皮糜烂情况。与治疗前比较,试验组治疗后矫正视力明显改善,泪河高度和SⅠt明显降低,OSDI和CSF评分明显升高(均P<0.05),但眼压无明显变化(P>0.05); 对照组各观察指标均无明显变化(P>0.05)。
结论: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弥漫性糖尿病性黄斑水肿会损伤眼表。
目的:探讨康柏西普联合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7-01/2019-01在我院诊治的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患者80例80眼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治疗方式分为两组,A组40例40眼采用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3+PRN治疗联合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 B组40例40眼采用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3+PRN治疗。分别记录治疗前及治疗后3、6、12mo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观察药物注射次数及不良反应。
结果:治疗后12mo与治疗前比较,A组BCVA由1.05±0.58改善至0.41±0.37(P<0.01),B组由0.98±0.51改善至0.63±0.53(P<0.01),两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 A组CMT由592.30±79.75μm下降至260.08±86.23μm(P<0.01),B组CMT由604.98±81.73μm下降至406.83±162.97μm(P<0.01),且两组间比较有差异(P<0.01)。A组康柏西普注射3.15±0.43次,B组3.83±1.06次,两组间比较有差异(P<0.01)。随访期间,A组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B组继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2例2眼。
结论:康柏西普治疗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安全有效,联合全视网膜激光光凝可以显著改善视力,黄斑水肿消退效果更佳更稳定,降低复发率,减少并发症。
目的:探讨波及黄斑区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行巩膜扣带手术前后黄斑区三维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3D-OCT)特征,分析其与视力的相关性。
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30例30眼波及黄斑区的RRD行巩膜扣带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在术后2d,2wk,1、3、6mo随诊时双眼均行3D-OCT检查,观察椭圆体带(EZ)、外界膜(ELM)、黄斑区视网膜下液高度(SRFH)、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的变化,分析其与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的关系。
结果:术前,术后2d,2wk,1、3、6mo SRFH、CRT、BCVA均有差异(P<0.01),术后SRFH、CRT都有不同程度降低,术后BCVA都有不同程度升高,组内两两对比:除SRFH(2wk vs 1mo,P>0.05)、CRT(2d vs 2wk,P>0.05)、BCVA(2d vs术前,2wk vs 术前,P>0.05)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项间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Z、ELM形态可分为:A:EZ和ELM均连续(EZ+ELM+),9眼; B:EZ断裂和ELM连续(EZ-ELM+),7眼; C:EZ连续和ELM断裂:EZ+ELM-,6眼; D:EZ和ELM均断裂(EZ-ELM-),8眼,术后6mo上述4种类型的BCVA分别为0.15±0.04、0.50±0.06、0.54±0.05、0.59±0.09(F=87.210,P<0.05),两两比较:除C vs B和C vs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组间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d的SRF发生率为87%,术后6mo仍有46.6%患者存在持续性SRF。术后CRT与术后SRFH具有正相关关系。
结论:巩膜扣带术后黄斑微结构呈动态改变,SRF影响可能表现为BCVA延迟恢复,随着SRF缓慢吸收,CRT逐渐降低,BCVA逐渐升高; ELM或EZ连续提示有较好的BCVA,而ELM断裂可能提示视觉质量更差。
目的:比较强脉冲光(IPL)联合睑板腺按摩和单纯睑板腺按摩对睑板腺功能障碍(MGD)的短期疗效差异。
方法:选取2019-10/2020-01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就诊的MGD患者共40例80眼,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接受3次治疗,每次治疗中试验组双眼接受IPL联合睑板腺按摩,对照组双眼接受单纯睑板腺按摩,治疗时间间隔为2wk,整个试验期间两组均双眼应用玻璃酸钠每天4次,在每次治疗之前及最后一次治疗2wk后进行指标评估,从而评估IPL联合睑板腺按摩的短期疗效。
结果:治疗后两组OSDI、SPEED评分均降低(P<0.05),两组间无差异(P>0.05)。两组睑板腺功能评估(MGE)、泪膜脂质层厚度(LLT)均升高,对照组升高较试验组慢,且第二、三次治疗后试验组MGE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泪膜破裂时间(BUT)均升高。两组角膜染色均下降,对照组下降较试验组慢,但两组间无差异(P>0.05)。两组视觉质量持续改善,但对照组改善较试验组慢,两组间无差异(P>0.05)。两组泪液分泌、不完全眨眼比例、睑板腺缺失率无明显变化(P>0.05)。所有受试者未出现皮肤、视力损害、眼压改变、眼前节炎症等并发症。
结论:IPL联合睑板腺按摩与单纯睑板腺按摩对MGD均安全有效。IPL见效更快,效果可能有累积效应,在达到一定治疗次数后疗效更好。
目的:探究OCULUS Keratograph 5M(简称K5M)眼表综合分析仪用于干眼泪膜分度诊断的诊断价值。
方法:收集门诊通过常规干眼检查手段诊断为干眼的患者50例100眼与同时期可疑干眼的非干眼患者20例40眼,通过K5M眼表分析仪采集以上患者的即时眼表参数,包括第1次泪膜破裂时间(NIBUTf)、平均泪膜破裂时间(NIBUTav)、泪河高度(TMH),进行K5M眼表分析仪与常规干眼检查对干眼泪膜相关指标分度的诊断效能试验。
结果:K5M眼表分析仪对干眼组与非干眼组NIBUTf、NIBUTav、TMH均有差异(P<0.05)。K5M眼表分析仪的NIBUTf与常规检查诊断BUT的分度诊断符合率为78.6%,ROC曲线下面积为0.795,标准误为0.042,P<0.01,95%的置信区间为(0.712,0.878); K5M眼表分析仪的NIBUTav与常规检查诊断BUT的符合率为73.6%,ROC曲线下面积为0.853,标准误为0.033,P<0.01,95%的置信区间为(0.788,0.917); K5M眼表综合分析仪的TMH与常规检查诊断SⅠt的符合率为87.9%,ROC曲线下面积为0.795,标准误为0.044,P<0.01,95%的置信区间为(0.709,0.880)。通过NIBUTf结合TMH对干眼的探究性诊断的灵敏度为98%,特异度为40%,正确指数为38%,阳性似然比1.63,阴性似然比0.05,比值比OR为32.6。通过NIBUTav结合TMH对干眼的探究性诊断的灵敏度为86%,特异度为75%,正确指数为61%,阳性似然比3.44,阴性似然比0.187,比值比OR为18.39。
结论:K5M眼表分析仪能够为干眼的单一泪膜指标分度诊断提供准确可靠的诊断价值; TMH结合NIBUTf对干眼的诊断灵敏度要优于结合NIBUTav,而特异度要差于结合NIBUTav。
目的:分析慢性泪囊炎患者患眼和正常眼泪囊长轴与骨性鼻泪管夹角的差异,探讨该夹角与慢性泪囊炎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01/2019-03于我院眼科就诊的四川地区慢性泪囊炎患者218例248眼,所有患者行双侧泪道冲洗后立即进行CT泪道检查,对鼻泪管结构图进行三维重建,于冠状位上观察鼻泪管、泪囊及其周围组织结构,分别测量患眼和正常眼泪囊长轴与骨性鼻泪管夹角。
结果:本组患者患眼夹角\〖23.55°(17.30°,29.90°)\〗较正常眼\〖20.05°(15.40°,28.35°)\〗增大(P<0.05),其中女性患者患眼夹角\〖24.60°(17.75°,31.00°)\〗较正常眼\〖21.15°(15.10°,27.35°)\〗明显增大(P<0.05),而男性患者患眼夹角与正常眼无明显差异(P>0.05)。此外,41~60岁患者患眼夹角\〖25.20°(17.90°,33.00°)\〗较正常眼\〖21.60°(15.25°,29.05°)\〗明显增大(P<0.05)。
结论:慢性泪囊炎患者泪囊长轴与骨性鼻泪管夹角增大,这可能是中老年妇女慢性泪囊炎发病的因素之一。
目的:分析眼科学线上教学所面临的问题,并分析其中原因。
方法:调查时间为2020-05/06。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及成绩对比的方法。问卷调查包括课前课后用时、线上教学面临的困惑和教学效果自评等。调查对象为63名五年制本科学员和眼科学所有带课教员。
结果:学员线上和线下教学课前平均用时接近,但教员线上课前用时明显长于线下教学。63%学员认为线上教学课后复习需更长时间,95%学员承认线上教学因缺乏互动而走神,73%教员因缺乏互动而影响激情。73%的教员预计线上教学效果会差于线下教学,但95%学员认为通过重复观看视频,知识掌握无明显差别; 线上教学最终成绩与往年同类学员线下教学无差别; 91%教员和79%学员推荐录播与直播相结合作为未来的线上教学模式。
结论:缺乏互动是影响线上教学效果的最主要因素。线上教学效果与线下教学类似,但课后所需复习时间更长。录播与直播相结合是师生推荐的线上教学方式。
目的:研究散瞳对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患者眼球生物学测量和人工晶状体(IOL)度数计算结果的影响及与正常眼轴白内障患者的区别。
方法:采用IOL Master测量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患者22例34眼(A组)和正常眼轴白内障患者23例39眼(B组)散瞳前后眼轴(AL)、角膜曲率(K,包括K1和K2)、前房深度(ACD),并用SRK-T、Haigis公式计算IOL度数。
结果:散瞳后A组ACD(3.84±0.58mm)较散瞳前(3.61±0.35mm)增加(P<0.01),B组ACD(3.30±0.70mm)也较散瞳前(3.13±0.63mm)增加(P<0.01),两组散瞳前后ACD差值无差异(P>0.05)。两组散瞳后AL、K测量值与散瞳前相比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散瞳前后两组采用SRK-T、Haigis公式计算IOL度数均无明显差异(P>0.05),但散瞳前后计算的IOL度数差异≥1D占比A组分别为15%、27%,B组分别为3%、5%。
结论:散瞳引起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患者前房深度明显增加,与对正常眼轴白内障患者的影响相比无区别。散瞳对角膜曲率和眼轴测量没有影响。散瞳不影响用SRK-T、Haigis两种公式计算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患者IOL度数的计算结果,但相对正常眼轴患者出现大度数差别的几率较大,故建议在未散瞳状态下进行测量和计算以尽量减少误差。
目的:比较最新的IOL Master 700与已广泛应用的IOL Master 500及A型超声测量白内障眼生物学参数的一致性,分析评价IOL Master 700在白内障术前检查中的测量优势。
方法:前瞻性研究。随机选取2018-04-05/04-20于我院住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共52例100眼(其中4例为单眼),对所有患者分别采用IOL Master 700、IOL Master 500、A型超声波(A超)进行检查,获取眼轴长度(AL)、角膜曲率(Km)、中央前房深度(ACD)、角膜横径(W-W)、瞳孔直径(P)等参数。
结果:IOL Master 700、IOL Master 500、A超对AL和ACD的检出率分别为98%、87%、99%和100%、99%、99%; IOL Master 700、IOL Master 500对Km的检出率分别为100%、99%; 对W-W及P的检出率均为99%。其中高度近视伴后巩膜葡萄肿且AL≥26mm的24眼,IOL Master 700、IOL Master 500、A超的AL检出率分别为96%、79%、96%。三种设备间测得的AL、ACD有差异(F=11.58,P=0.03; F=12.46,P=0.02),Km、W-W、P的参数无差异(均P>0.05)。三种设备对AL测量的平均差值:IOL Master 700 和IOL Master 500为0.05±0.12mm,IOL Master 700和A超为0.16±0.14mm; 三种设备对AL≥26mm的AL测量的平均差值:IOL Master 700和IOL Master 500为0.17±0.16mm,IOL Master 700和A超为0.55±0.22mm,IOL Master 500和A超为0.11±0.17mm。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各设备间在AL测量结果中具有较高的相关性,IOL Master 500与IOL Master 700(r=0.85,P=0.03); IOL Master 500与A超(r=0.69,P=0.02); IOL Master 700与A超(r=0.61,P=0.03); 通过 Bland-Altman法对各设备的AL数据进行一致性分析,显示结果的一致性较好。
结论:三种设备的不同眼部生物测量结果一致性较高。IOL Master 700对AL的检出率高于IOL Master 500; 同时在高度近视伴后巩膜葡萄肿的AL测量中,IOL Master 700测量的精确性及可靠性更高。与传统检查设备相比,IOL Master 700更好的穿透力和精准度可以提供更加精确的测量参数。
目的:比较扫频光相干断层扫描生物测量仪OA-2000与部分相干光干涉生物测量仪IOL Master 500测量白内障患者的AL的检出率和AL测量值的一致性,并评价OA-2000测量白内障患者眼球生物参数眼轴长度(AL)、角膜曲率(K)、前房深度(ACD)、晶状体厚度(LT)、中央角膜厚度(CCT)、瞳孔直径(PD)和白到白(WTW)的重复性。
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连续纳入2018-07/09本院眼科门诊就诊的白内障患者166例270眼,由同一位操作者先进行IOL Master 500测量AL并记录结果,随后进行OA-2000对AL、K、ACD、LT、CCT、PD、WTW数据测量。
结果:IOL Master 500 AL检出率为86.3%(233/270); OA-2000检出率为97.0%(262/270)。两设备测量AL差值的范围为0.007±0.129mm,测量AL的95%LoA范围为-0.24~0.26mm。OA-2000在测量白内障患者眼球生物学参数中,除PD和WTW外,余参数如AL、ACD、K(2.5mm和3mm直径)、LT、CCT具有很好的重复性。
结论:OA-2000与IOL Master 500相比,对白内障患者AL测量的一致性很好,但OA-2000对AL的检出率更高。OA-2000不仅对于白内障患者AL、ACD、K、LT、CCT眼球生物学参数测量具有高重复性,并且对于混浊程度较重及后囊下混浊的白内障的AL测量更具优势。
目的:探讨Pentacam在精确选择Toric人工晶状体型号及轴位中的作用。
方法:选择我院2018-01/12拟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的白内障患者46例53眼,术前经AL-Scan和全自动角膜曲率仪检查角膜散光≥1.0D,并应用Pentacam对角膜散光进行评估指导精确选择Toric人工晶状体的型号及植入轴位。手术均由同一手术医师完成。术后跟踪随访3mo。收集术前及术后1d,1wk,1、3mo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全眼散光以及预计残留散光、术后残余散光等,术后主观脱镜率、视觉质量评估等。
结果:手术前后患者角膜散光无显著性变化,全眼散光减少,UCVA及BCVA明显提高(P<0.05); 术后残留散光与术前预计残余散光(TIA)无差异(P>0.05),术后远视脱镜率及视觉质量明显提高。
结论:Pentacam评估白内障患者术前的角膜散光更加全面准确,有助于指导准确选择Toric人工晶状体的型号,提高术后预期效果。
目的:研究急性前葡萄膜炎患者血清IL-35、TGF-β1表达水平变化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探讨IL-35、TGF-β1在急性前葡萄膜炎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纳入2018-05/2019-05在甘肃省人民医院眼科确诊的急性前葡萄膜炎患者30例作为急性前葡萄膜炎组,同期进行体检的健康人3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两组受检者血清IL-35、TGF-β1表达水平,并根据改良的EIU临床评分标准评估急性前葡萄膜炎严重程度。
结果:急性前葡萄膜炎患者血清IL-35、TGF-β1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均P<0.05),且急性前葡萄膜炎患者血清IL-35、TGF-β1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无明显相关性(rs=0.087、0.044,均P>0.05),但血清IL-35与TGF-β1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s=0.637,P<0.001)。
结论:血清IL-35、TGF-β1水平变化与急性前葡萄膜炎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可能在急性前葡萄膜炎中协同发挥免疫抑制作用。
目的:观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患者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IRMA)及由IRMA来源的视网膜新生血管的临床特征。
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观察性的研究。于2016-10/2017-12期间,经荧光素血管造影(FFA)检查明确有IRMA或者视网膜新生血管的未经治疗的DR患者36例39眼纳入研究。在FFA引导下,对IRMA及视网膜新生血管进行光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OCTA)检查。记录并比较IRMA及IRMA来源的新生血管的形态特征、血管来源层次、无灌注区面积、与无灌注区位置关系及病灶在FFA中的渗漏情况。无灌注区面积采用Image J软件进行测量。
结果:OCTA成功扫描到IRMA病灶20个,IRMA来源的新生血管22个。20个IRMA病灶均来源并回流于视网膜静脉,血管分支较少,表现为“经修剪过的树干”样外观; IRMA均从无灌注区的边缘长出,位于视网膜静脉的无灌注区一侧,并且在无灌注区内生长; IRMA均位于视网膜内,没有突破内界膜向玻璃体腔内生长。22个IRMA来源的新生血管病灶,血管分支较多,表现为“海扇”样外观; IRMA来源的新生血管往往横跨视网膜静脉,向视网膜静脉的两侧生长、延伸; 其主要部分在视网膜内,有个别分支突破内界膜沿着玻璃体后皮质生长,与视网膜紧密黏连。IRMA来源的新生血管20个(91%)位于无灌注区当中,2个(9%)位于无灌注区的边缘。IRMA来源的新生血管病灶旁的无灌注区面积为26.1±4.2mm2 ,大于IRMA旁的无灌注区面积12.9±4.7mm2(P <0.05)。IRMA及其来源的新生血管的来源层次无差异(P>0.05)。
结论:OCTA是IRMA及增殖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DR)新生血管的有效检查手段。IRMA及IRMA来源的新生血管具有明显不同的临床特征,OCTA能够有效地对两者进行鉴别,从而为DR患者的诊断及随访治疗提供重要的临床依据。
目的:探讨鼻内镜辅助RS泪道插管术治疗泪道探通无效的儿童先天性鼻泪管阻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指导临床应用。
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取2016-09/2019-09在我院就诊的泪道探通无效的先天性鼻泪管阻塞患儿158例158眼作为研究对象,患儿均行鼻内镜辅助RS泪道插管术治疗。术后1、3、6mo定期随访。观察患儿性别、年龄、既往泪道探通次数、术前泪道有无分泌物、治疗效果、并发症、鼻泪管阻塞类型。对年龄、探通次数与手术有效率之间的关系做Spearman秩相关系数计算与分析,对不同类型鼻泪管阻塞的手术有效率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对有无脓性分泌物的手术有效率做χ2检验。
结果:总手术有效率为89.9%(142/158)。手术有效率随着年龄增长呈下降的趋势(rs=-1.000,P<0.01)。手术有效率随着泪道探通次数增多呈下降的趋势(rs=-1.000,P<0.01)。膜性鼻泪管阻塞手术有效率高于复杂性鼻泪管阻塞(P<0.05)。有无脓性分泌物两种症状的手术有效率无差异(P>0.05)。主要并发症有:假道16眼(10.1%)、泪道引流管提前脱出14眼(8.9%)、眼红、刺激性溢泪18眼(11.4%)、上下泪点对合黏连3眼(1.9%)、泪点肉芽肿1眼(0.6%)。
结论:鼻内镜辅助RS泪道插管术治疗泪道探通无效的儿童先天性鼻泪管阻塞有较高有效率,较好的安全性。手术有效率随着年龄增长而下降,随着泪道探通次数增多而下降,膜性鼻泪管阻塞手术有效率高于复杂性鼻泪管阻塞。
目的:探讨鼻中隔偏曲对鼻腔内窥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EES-DCR)疗效的影响。
方法:收集我院2017-06/2019-05收治的慢性泪囊炎患者84例84眼,依据术前鼻内窥镜检查是否有鼻中隔偏曲分组,A组42例42眼无鼻中隔偏曲,B组42例42眼伴有轻、中度鼻中隔偏曲。两组患者均于全身麻醉下行EES-DCR术,对比两组围手术期治疗指标,术后随访6mo评价疗效及鼻腔黏连情况。
结果:B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69.9±13.1min、51.8±16.4mL)均较A组(53.4±11.7min、24.9±12.0mL)多(P<0.05),而住院时间两组无差异(P>0.05)。随访6mo,A组有效率86%,B组有效率71%,两组有效率无差异(P>0.05); A组患者均未发生鼻腔黏连,B组鼻腔黏连发生率为12%,但两组无差异(P>0.05)。
结论:慢性泪囊炎合并轻、中度鼻中隔偏曲者,若不伴有鼻腔功能障碍可不在Ⅰ期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单行EES-DCR即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目的:探讨优化强脉冲光联合茶树精油眼贴治疗蠕形螨性睑缘炎的治疗效果。
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蠕形螨性睑缘炎患者283例566眼,随机分为3组:A组94例188眼给予优化强脉冲光治疗,B组96例192眼给予茶树精油眼贴治疗,C组93例186眼给予优化强脉冲光联合茶树精油眼贴治疗。治疗6wk后,对患者睫毛蠕形螨数量计数、主观症状评分、临床体征评分、泪膜破裂时间、角膜荧光素染色等进行分析,比较三组治疗前后的差异性。
结果:三组蠕形螨性睑缘炎患者治疗前蠕形螨计数、主观症状评分、临床体征评分、泪膜破裂时间、角膜荧光素染色等均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三组蠕形螨数量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C组与A组、B组均具有差异(P<0.01); 三组患者主观症状评分及临床体征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C组比A组、B组改善的更显著(P<0.01); 泪膜破裂时间B组无明显改善,C组较A组、B组显著延长(P<0.01);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但三组间比较无差异。所有患者均未见明显并发症发生。
结论:优化强脉冲光联合茶树精油在螨虫性睑缘炎治疗中相互协同,疗效显著,明显优于单纯优化强脉冲光治疗和单一使用茶树精油治疗。
目的:探讨泪道探通术联合妥布霉素滴眼液治疗先天性泪囊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7-01/2019-06来我院就诊的先天性泪囊炎患儿228例250眼作为研究对象,年龄为6月龄~3岁。按年龄分为3组:6月龄~<1岁133例149眼,1~<2岁62例64眼,2~3岁33例37眼。三组均实施表面麻醉下泪道探通术联合术后妥布霉素滴眼液治疗。
结果:先天性泪囊炎患儿中6月龄~<1岁治愈率为97.3%(145/149),1~<2岁治愈率为92.2%(59/64),2~3岁治愈率为83.8%(31/37),无不良事件发生。三组患儿治愈率比较,6月龄~<1岁患儿治愈率最高(P=0.009)。
结论:泪道探通术治疗先天性泪囊炎疗效显著,术后联合妥布霉素滴眼液安全可靠。以6月龄~1岁为最佳治疗时机,其手术操作简单,并发症少,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目的:评价阿奇霉素雾化熏蒸联合睑板腺按摩治疗睑板腺功能障碍(MGD)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前瞻性研究。选择2019-01/06在本院的47例中、重度MGD患者进行阿奇霉素雾化熏蒸联合睑板腺按摩治疗。在基线、治疗1、3mo时分别记录患者眼表疾病指数问卷(OSDI)、非侵入式泪膜破裂时间(NI-BUT)、泪河高度以及睑板腺萎缩率。
结果:治疗1mo的OSDI为21.43±13.14分、首次NI-BUT为9.03±6.09s、平均NI-BUT为9.72±4.05s、泪河高度为0.24±0.09mm,与基线相比有差异(均P<0.05); 治疗3mo的OSDI为23.02±11.41分、首次NI-BUT为7.80±4.82s、平均NI-BUT为10.25±4.78s、泪河高度为0.24± 0.09mm,与基线相比有差异(均P<0.05); 治疗1mo与3mo OSDI、首次NI-BUT、平均NI-BUT和泪河高度均无差异(均P>0.05)。治疗前后的睑板腺萎缩率无差异(均P>0.05)。
结论:阿奇霉素雾化熏蒸联合睑板腺按摩可有效改善中、重度MGD患者的临床症状,并且增加首次NI-BUT、平均NI-BUT和泪河高度。
主管单位: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
出版单位:《国际眼科》杂志社(IJO Press)
社长/总编:胡秀文
主编:惠延年 Peter Wiedemann
编辑部主任:彭娟
刊期:月刊
语种:中英文混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