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第20卷第6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Articles in English
    • 超声乳化术对小梁切除术患者眼压及滤过泡功能的影响

      2020, 20(6):927-93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6.01

      摘要 (1048) HTML (0) PDF 717.11 K (7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观察使用丝裂霉素C小梁切除术成功/合格史的患者超声乳化术后眼压(IOP)控制及滤过泡功能。

      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13-01-01/2015-12-31期间接受小梁切除术并随后进行白内障手术患者的数据。所有患者都曾成功/合格地进行过小梁切除术。他们通过透明角膜切口进行了简单的超声乳化手术。用Goldmann眼压计进行术后眼压随访,复查滤过泡情况。观察术后IOP控制、视力改善、抗青光眼药物的数量以及从小梁切除术到超声乳化术的时间,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

      结果:共13例15眼患者满足了研究标准,并且在小梁切除术后进行了简单的超声乳化术。其中2眼为继发性青光眼,13眼为原发性青光眼。所有的超声乳化术均在小梁切除术后至少6mo进行(平均14.7±4.3mo)。白内障术前仅1眼(6.7%)需要抗青光眼药物治疗,超声乳化术1a后,增加到4眼(26.7%),超声乳化术2a后,进一步增加到8眼(53.3%)。术后2a所需抗青光眼药水的数量在2~4种之间。在15眼中,白内障术前(平均13.4±2.9 mmHg)与超声乳化术后1a(平均14.1±3.2 mmHg,P=0.357)和2a(平均15.1±3.3 mmHg,P=0.212)的IOP控制无显著性差异。然而,术前平均LogMAR视力为1.52±1.00, 术后平均视力为0.53±0.54,超声乳化术后的视力改善是显著的(P=0.000)。

      结论:结果显示,在不影响眼压控制的情况下,小梁切除术后白内障患者的视力明显改善。然而,手术后,特别是白内障手术后2a,抗青光眼眼药水的使用数量增加,证明了术后滤过泡功能的降低。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后,患者应该被告知重新开始服用抗青光眼药物的可能性。白内障和青光眼手术的时机和顺序应优化,以获得最佳的手术效果。

    • 微脉冲激光阈值下治疗黄斑软性玻璃膜疣和玻璃膜疣性DPED的形态学改变

      2020, 20(6):934-93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6.02

      摘要 (898) HTML (0) PDF 3.67 M (8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分析阈值下微脉冲激光(SMLT)治疗黄斑软性玻璃膜疣与玻璃膜疣性色素上皮脱离(DPED)的形态学改变。

      方法:回顾性横断面病例系列研究。2016-08/2018-10临床确诊的黄斑软性玻璃膜疣与DPED 14例20眼纳入研究,用577 nm黄激光对黄斑软性玻璃膜疣与DPED进行SMLT治疗。观察黄斑软性玻璃膜疣与DPED治疗后BCVA,FAF与SD-OCT测量的纵径,横径,病灶面积的改变。

      结果:黄斑软性玻璃膜疣治疗后BCVA与基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0),DPED治疗后BCVA与基线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736)。黄斑软性玻璃膜疣与DPED横径,纵径,截面积治疗后6mo与基线比较,黄斑软性玻璃膜疣纵径高度降低,截面积缩小,与基线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8; 0.034)。DPED治疗前后横径,纵径高度与截面积与基线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SMLT治疗黄斑软性玻璃膜疣与DPED后BCVA没有下降。黄斑软性玻璃膜疣纵径高度与截面积均较治疗前下降。DPED与基线比较无明显改变。结果表明SMLT治疗黄斑软性玻璃膜疣是有效的,但短期DPED疗效不明显,对黄斑软性玻璃膜疣与DPED视力无损害,但仍需要前瞻性、对照、大样本及长期随访观察。

    • 马来西亚一所私立大学使用视觉显示装置的学生非斜视双眼视觉异常

      2020, 20(6):940-94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6.03

      摘要 (828) HTML (0) PDF 627.97 K (6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评估马来西亚一所私立大学使用视觉显示装置(VDU)的学生非斜视双眼视觉异常(NSBVA)情况。

      方法:对2019-01/2019-05期间每天使用3h及以上VDU的大学生进行横断面研究。使用一种简便的样本收集方法,所有受试者均通过初级视力检查且满足入选标准,对符合入选标准的学生进一步进行NSBVA评估。采用描述性分析排除NSBVA的百分比,采用Chi-square独立性检验,观察NSBVA与年龄、性别、VDU使用时间的相关性。

      结果:研究共纳入140名学生,其中女88名(62.9%),男52名(37.1%)。受试者平均年龄为22.54±1.48a,平均VDU使用时间为5.76±2.49h。使用VDU学生的NSBVA百分比为40%。在VDU使用者中,调节异常和倾斜异常的发生率分别为17.86% 和22.14%。性别与NSBVA之间存在适度关联(P=0.010)。但是,年龄(P=0.334)和VDU使用时间(P=0.835)与NSBVA无显著相关。

      结论:马来西亚一所私立大学的学生中,有40%的人使用VDU。在所有NSBVA中,VDU用户调节异常(15%)和会聚功能异常(10%)更为常见。

    • >实验论著
    • Apelin-13通过调节YAP入核抵抗缺氧诱导的视网膜Müller细胞凋亡

      2020, 20(6):946-95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6.04

      摘要 (807) HTML (0) PDF 1.60 M (6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Apelin-13在缺氧诱导的视网膜Müller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及机制。

      方法:以视网膜Müller细胞为研究对象,实验分为对照组、缺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细胞培养于正常环境中,缺氧组细胞培养于缺氧环境中,实验组细胞培养于缺氧环境中并以Apelin-13(1μmol/L)处理,MTT法检测细胞活力变化,结晶紫染色法观察细胞形态,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细胞GFAP和YAP的表达情况,TUNEL染色检测细胞凋亡并计算凋亡指数,蛋白印记实验检测p-LATS1、p-YAP、LATS1及YAP蛋白表达变化。

      结果:提取分离的Müller细胞传代后贴壁生长,细胞呈长梭形、多角形、圆形等形态,细胞质丰富,细胞核呈圆形,细胞GFAP表达阳性。0.1、1、10μmol/L Apelin-13处理显著抑制缺氧诱导的Müller细胞活力下降(P<0.05或P<0.01)。与对照组相比,缺氧组细胞凋亡指数明显升高(P<0.01); 而与缺氧组相比,实验组凋亡指数明显降低(P<0.01)。对照组和缺氧组细胞p-LATS1和p-YAP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 与缺氧组相比,实验组细胞p-LATS1和p-YAP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1)。对照组和缺氧组细胞核YAP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 与缺氧组相比,实验组YAP细胞核表达明显升高(P<0.01)。

      结论:Apelin-13能抵抗缺氧诱导的视网膜Müller细胞凋亡,该作用可能与调节YAP入核有关。

    • 玻璃体腔注射TA对光化学诱导大鼠BRVO模型血管生成及Notch通路的影响

      2020, 20(6):951-95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6.05

      摘要 (691) HTML (0) PDF 1.62 M (6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TA)对光化学诱导大鼠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模型血管生成及Notch通路的影响。

      方法:制备光化学诱导BRVO大鼠模型,随机分为BRVO模型组、玻璃体腔注射TA后1、7、21d组; 同时设置空白对照组进行对照。眼压计测量大鼠眼压状况; 眼底彩照、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观察大鼠眼底情况; 蛋白免疫印迹法(WB)检测大鼠视网膜血管生成相关因子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Notch通路重要因子Notch1、Jagged1、DLL4蛋白表达情况。

      结果:正常对照组眼底血管排列整齐、状态清晰。BRVO模型组眼底出现水肿,视网膜变白,血管排列紊乱,视盘凹消失,视网膜血管收缩。玻璃体腔注射TA后1、7、21d组水肿逐渐减轻,血管扩张和弯曲逐渐减缓,视盘凹恢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BRVO模型组眼压升高,损伤处视网膜、损伤250μm处视网膜厚度增加,VEGF、VEGFR2、Notch1、Jagged1蛋白表达升高,DLL4蛋白表达降低(P<0.05)。与BRVO模型组相比,玻璃体腔注射TA后 1d组损伤250μm处视网膜厚度减少,VEGFR2、Notch1、Jagged1蛋白表达降低,DLL4蛋白表达升高; 玻璃体腔注射TA后7d组损伤处视网膜、损伤250μm处视网膜厚度减少,VEGFR2、Notch1、Jagged1蛋白表达降低,DLL4蛋白表达升高; 玻璃体腔注射TA后21d组眼压降低,损伤处视网膜、损伤250 μm处视网膜厚度减少,VEGF、VEGFR2、Notch1、Jagged1蛋白表达降低,DLL4蛋白表达升高(P<0.05)。

      结论:玻璃体腔注射TA可能通过调控Notch通路抑制VEGF激活从而抑制血管生成,实现对BRVO大鼠视网膜保护作用。

    • >实验研究
    • 双七他克林对青光眼模型大鼠视神经的保护作用

      2020, 20(6):956-95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6.06

      摘要 (910) HTML (0) PDF 1.87 M (6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观察双七他克林对青光眼模型大鼠的视神经保护作用。

      方法:选取雄性成年SD大鼠24只,随机分成对照组、手术组、双七他克林组和美金刚胺组,通过右眼巩膜上静脉注射高渗盐水(对照组大鼠右眼仅进行上巩膜静脉穿刺)制作青光眼模型后,对照组和手术组大鼠给予正常饮水,双七他克林组和美金刚胺组大鼠饮用水中每天分别添加0.5mg/kg双七他克林和5mg/kg美金刚胺,持续5wk。定期测量眼压,造模后5wk处死大鼠,取右侧视网膜进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数目和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

      结果:造模后模型大鼠右眼眼压均显著升高,至造模后1mo,均高于28mmHg。手术组大鼠右眼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79.83±9.58个 vs 119.50±8.26个,P<0.01),神经纤维层厚度明显变薄(6.64±0.50μm vs 13.40±0.60μm,P<0.01),而双七他克林(109.00±7.04个)和美金刚胺(107.33±8.57个)能够抑制青光眼所致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减少,且双七他克林能够抑制青光眼所致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萎缩(12.26±0.78μm)。

      结论:双七他克林能够抑制青光眼所致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数目减少及神经纤维层萎缩。

    • >临床论著
    • 复合式小梁切除加前房注射过滤空气治疗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2020, 20(6):960-96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6.07

      摘要 (668) HTML (0) PDF 548.06 K (6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观察复合式小梁切除加前房注射过滤空气治疗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及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将2015-09/2017-06在我院收治的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129例183眼分为注气组和对照组,注气组(68例97眼)行复合式小梁切除加前房注射过滤空气,对照组(61例86眼)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随访时间3~6(平均4.5)mo,观察术后视力变化、眼压、滤过泡形成、并发症情况,同时记录非计划再次手术情况、住院天数及住院总费用。

      结果:注气组术后浅前房、恶性青光眼、非计划再次手术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注气组住院天数少于对照组,注气组住院总院费用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不同时间眼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组别=42.394,P组别<0.001; F时间=7.373,P时间<0.001; F交互=23.903,P交互<0.001)。注气组术后1、3d眼压均高于对照组(P<0.001),术后7d,3mo两组眼压均无差异(P>0.05)。术后1、3、7d,1mo两组前房闪辉情况均无差异(P>0.05),术后3mo两组视力变化、滤过泡形成均无差异(P>0.05)。

      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加前房注射过滤空气治疗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可降低术后浅前房、恶性青光眼及非计划再次手术的发生率,不会加重前房炎症反应,可以安全地保留患者的剩余视功能,同时还可以缩短住院天数及住院总费用,对眼压、视力、滤过泡形成无明显影响。

    • 雷珠单抗联合577nm多点扫描矩阵激光光凝治疗DME

      2020, 20(6):966-96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6.08

      摘要 (795) HTML (0) PDF 444.87 K (6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雷珠单抗联合577nm多点扫描矩阵激光光凝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患者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7-01/2018-06我院收治的DME的患者94例127眼。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单一组:仅通过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DME; 联合组: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577nm多点扫描矩阵激光治疗DME。观察两组患者完成3次雷珠单抗注射后1mo治疗效果; 分别在治疗前、完成3次雷珠单抗注射后1、3、6mo检查两组患者的视力改善情况; 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测两组患者黄斑中心凹厚度(CMT); 使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检测视网膜新生血管渗漏面积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完成3次雷珠单抗注射后1mo,联合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100%)高于单一组(97%)(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BCVA分别为0.57±0.20、0.56±0.18(P>0.05),完成3次雷珠单抗注射后1、3、6mo患者单一组BCVA分别为0.39±0.05、0.23±0.06、0.18±0.05,联合组BCVA分别为0.28±0.08、0.18±0.07、0.12±0.06,联合组患者BCVA优于对照组(P<0.001)。治疗前两组患者CMT分别为389±42.54、386±38.25μm(P>0.05),完成3次雷珠单抗注射后1、3、6mo单一组CMT分别为333.84±38.18、297.12±27.10、278.15±26.24μm,联合组CMT分别为315.04±39.07、274.35±28.63、253.65±25.91μm,联合组患者CMT改善情况优于单一组(P<0.001)。治疗前两组患者视网膜新生血管渗漏面积分别为22.31±3.26、21.98±3.18mm2(P>0.05),完成雷珠单抗注射后3、6mo,单一组渗漏面积分别为18.34±2.19、7.81±1.28mm2,联合组渗漏面积分别为14.92±1.98、5.39±1.42mm2(P<0.001)。单一组患者共3眼出现并发症,联合组患者共4眼出现并发症,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

      结论:雷珠单抗联合577nm多点扫描矩阵激光光凝对DME患者均有治疗效果且安全,联合治疗长期效果要优于单独行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

    • >文献综述
    • 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实验研究进展

      2020, 20(6):970-97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6.09

      摘要 (871) HTML (0) PDF 492.46 K (6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视网膜色素变性是一种遗传性眼病,遗传方式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及性连锁隐性遗传等,目前已知的突变位点超过3 000个,造成本病临床治疗困难。眼科学者致力于探索视网膜色素变性的治疗方式,进行了大量实验研究,主要有药物治疗、细胞移植、基因治疗等治疗方式。药物治疗包括中药、抗氧化剂、抗凋亡剂、神经营养因子等,与其它治疗方式相比,无侵入性,且方便价廉,但其作用机制尚需更深入的研究。细胞移植被认为是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的有效方法,但有可能引起视网膜前膜及黄斑皱褶。基因治疗虽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随着基因编辑技术和新型基因递送载体的发展,未来会成为视网膜色素变性最有希望的治疗方式之一。本文对近年来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实验研究进行了综述与展望。

    • 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对视网膜新生血管影响的研究进展

      2020, 20(6):974-97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6.10

      摘要 (838) HTML (0) PDF 421.63 K (6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是许多视网膜疾病的病理特征,例如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导致严重的视力丧失甚至失明。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是治疗这些视网膜疾病的治疗策略。目前,已存在几种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治疗策略,包括激光封闭、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以及干细胞的移植等。随着干细胞研究的深入,发现干细胞治疗尽管潜力极大,但亦存在如移植细胞的低生存力,先天异质性等技术障碍,目前研究发现来源于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外泌体具有与MSCs相似的功能,且尺寸小、易于通过生物膜,为细胞治疗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本文就外泌体对视网膜新生血管疾病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 睑板腺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2020, 20(6):977-98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6.11

      摘要 (954) HTML (0) PDF 438.78 K (7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睑板腺功能障碍(MGD)是一类主要以睑板腺终末导管阻塞和/或睑板腺分泌物质和/或量的改变为特征,从而引起泪膜变化所导致的眼表疾病,其涵盖了包括从先天性到获得性的数种睑板腺疾病。随着临床研究的进展,近年来研究发现与MGD相关的危险因素众多,其中包括眼科疾病、系统性疾病、各种治疗手段(如局部和全身用药、手术治疗等)、环境因素等,均可导致不同类型MGD。因此,正确认识导致MGD的各类危险因素能更有助于MGD的临床诊治。

    • SCCD的发病机理及其致病基因UBIAD1的功能研究进展

      2020, 20(6):981-98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6.12

      摘要 (762) HTML (0) PDF 1.36 M (7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施奈德结晶状角膜营养不良(SCCD)是一种稀有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其发病的分子基础为UBIAD1基因突变,致病机理为UBIAD1基因突变后,UBIAD1蛋白构象发生改变而不能与GGpp化合物结合,导致UBIAD1-HMG CoA还原酶复合体无法分离,HMG CoA还原酶不能从内质网膜解离至细胞质被蛋白酶体识别和降解,从而导致胆固醇和非甾醇类异戊二烯化合物在细胞中合成并积累。本文综述了SCCD的临床表现、分子基础及其致病基因UBIAD1的功能,以期为SCCD的分子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为阐明UBIAD1基因的功能奠定基础。

    •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治疗进展

      2020, 20(6):987-98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6.13

      摘要 (1065) HTML (0) PDF 429.59 K (6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是眼科常见的一种难治性青光眼,通常继发于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陈旧性视网膜脱离、眼部肿瘤等。既往治疗主要包括:全视网膜光凝(PRP)、药物、抗青光眼手术或睫状体破坏术,但治疗效果不佳。随着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的不断发展和运用,抗VEGF药物联合治疗逐渐被提出,NVG手术成功率显著增加,NVG得以控制。本文主要围绕NVG近年来的治疗进展进行详细综述。

    • 糖基化终末产物在青光眼中的研究进展

      2020, 20(6):990-99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6.14

      摘要 (711) HTML (0) PDF 2.59 M (6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体内多种组织中累积,通过调节相关因子表达及激活信号通路等诱发一系列生物学反应,引起年龄相关性疾病及神经退行性病变,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动脉粥样硬化。青光眼是一种视神经退行性病变,最终导致不可逆的视野缺失,是全球仅次于白内障导致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青光眼患者视网膜等眼组织中过多AGEs累积,通过激活信号通路、引发生物反应,对组织、细胞的结构及功能造成损伤,参与青光眼发生发展的病理过程。本文主要阐述AGEs在青光眼发病机制、治疗、筛查等相关研究中的最新进展,为青光眼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研究方法。

    • 补体激活与自噬在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中的研究进展

      2020, 20(6):995-99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6.15

      摘要 (696) HTML (0) PDF 435.95 K (6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RMD)是一种随年龄增长而发病率逐渐上升的黄斑部疾病,目前认为其发病因素与患者的年龄、遗传、吸烟、氧化应激、免疫炎症反应、RPE细胞老化和代谢异常等有关。补体系统在机体防御感染、免疫调节和炎症应答中扮演重要角色,补体系统异常激活引起免疫炎症近年来被认为是ARMD发病的重要原因。而自噬过程也参与了ARMD的发病。正常的自噬是细胞自我保护以及维持稳态的一个重要途径,当自噬被阻断时,可加剧氧化应激损伤,导致ARMD的发展。补体激活与自噬过程的均衡调节是控制ARMD发展的重要手段。

    • miR-15a在眼科疾病中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2020, 20(6):999-100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6.16

      摘要 (632) HTML (0) PDF 417.25 K (6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miRNA-15a(miR-15a)是位于13q14基因上的非编码RNA小分子,随着研究的深入,其对全身各组织器官及细胞的生长、凋亡等调控作用越发被重视,成为现今研究较多的miRNA。本文主要针对miR-15a的作用机制及在眼科疾病中的研究现况进行阐述,为进一步研究眼科疾病及治疗提供可借鉴的参考依据。

    • 人工智能在眼科领域的应用进展

      2020, 20(6):1003-100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6.17

      摘要 (1096) HTML (0) PDF 485.51 K (13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与医疗决策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在眼科领域也展现出独特的优势。目前人工智能更多地被用于视网膜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视网膜静脉阻塞、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及眼前节疾病(白内障、青光眼、眼前段异常)的诊疗。本文旨在综述人工智能在眼科领域的应用进展,并指出人工智能面临的潜在挑战及对应用前景的展望,为人工智能在眼科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信息。

    • 眼科检查在阿尔茨海默病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2020, 20(6):1007-101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6.18

      摘要 (852) HTML (0) PDF 464.26 K (6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起病隐匿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主要病理特征为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和细胞内高磷酸化tau蛋白。近年来,研究发现AD的表现不仅只存在于大脑,也存在于眼部,如视觉功能的损害、瞳孔的变化、晶状体中Aβ的沉积、视网膜和脉络膜的变化等。这些眼部表现为AD的早期诊断提供了重要线索,具有积极的临床和社会意义。因此,本文就AD患者眼部的表现以及将其作为诊断和进展的生物标志物进行综述。

    • >Meta分析
    • 577nm阈值下微脉冲激光与传统激光治疗DME疗效的系统评价

      2020, 20(6):1011-101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6.19

      摘要 (776) HTML (0) PDF 4.37 M (6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系统评价577nm阈值下微脉冲激光与传统激光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疗效差异性。

      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Web of Science、CBM、 CNKI、CQVIP、CECDB数据库内的相关前瞻性或回顾性临床对照试验,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起截止2019-08。由两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评价文献质量,采用RevMan5.3/Stata 14.0软件对纳入研究进行meta分析。

      结果:纳入7项研究,其中随机对照试验(RCT)6 项,回顾性临床对照研究(CCT)1项,共401例患者545眼。Meta分析结果显示:577nm阈值下微脉冲激光组BCVA的测量值高于传统激光组 \〖95%CI(0.02~0.08),P=0.002\〗,577nm阈值下微脉冲激光组的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测量值较传统激光组明显减少[95% CI(-26.96~-10.88),P<0.00001],577nm阈值下微脉冲激光组黄斑10°范围内视网膜平均光敏感度水平的测量值较传统激光组明显提升[95% CI(1.56~2.39),P<0.00001]。

      结论:577nm阈值下微脉冲激光能更好地改善DME患者的视功能,且具有较高的治疗安全性,对于患者的治疗具有较好的研究价值。

    • 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台盼蓝囊膜染色对角膜内皮细胞影响的Meta分析

      2020, 20(6):1016-102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6.20

      摘要 (791) HTML (0) PDF 5.52 M (7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系统评价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台盼蓝囊膜染色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

      方法: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SinoMed、PubMed、SpringerLink、Clinicalkey、Medline、Cochrane图书馆、Web of Science、OVID、Embase数据库中关于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使用台盼蓝进行囊膜染色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9-04,采用Revman5.3、R 3.7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

      结果:共纳入8篇RCTs(378例)。结果显示0.02%、0.06%或0.1%浓度台盼蓝囊膜染色组(193例)与未染色或安慰剂染色组(185例)角膜内皮细胞丢失数均无差异\〖术后1mo内(WMD =-10.47,95%CI:-26.44~5.61,P=0.20); 术后1mo后(WMD =-60.72,95%CI:-170.92~49.49,P=0.28)\〗; 两组术后1mo角膜内皮六角形细胞丢失比例无差异(WMD =0.50,95%CI:-2.09~3.09,P=0.71); 中央角膜厚度(CCT)无差异(WMD =3.10,95%CI:-5.77~11.98,P=0.49); 角膜变异系数(CV)无差异(WMD =-1.00,95%CI:-2.86~0.86,P=0.29)。

      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应用0.02%、0.06%或0.1%浓度台盼蓝囊膜染色对角膜内皮细胞数量及功能无明显影响。

    • >临床研究
    • 屈光参差患者双眼血管密度与视网膜厚度的相关性研究

      2020, 20(6):1022-102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6.21

      摘要 (788) HTML (0) PDF 1.81 M (6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研究屈光参差患者双眼在屈光度数、眼轴及OCTA黄斑区和视乳头区血流密度、黄斑区神经纤维厚度方面的差异,并研究眼轴与眼底血流密度及视网膜厚度的关系,分析其在屈光参差发生、发展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05/11的符合纳入标准的屈光参差患者27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双眼的屈光度数、眼压、眼轴及OCTA黄斑区和视乳头区血流密度、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检查。应用SPSS 23.0软件,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对比患者双眼在各指标之间的差异。并分析眼轴和黄斑中心无血管区(FAZ)、脉络膜3.14mm2血流密度、黄斑区血流密度及视网膜厚度、视乳头血流密度的关系。

      结果: 患者27例中,高度眼的屈光度数及眼轴均大于低度眼(t=-3.559、3.083,P<0.05)。高度眼和低度眼间在OCTA黄斑1mm及3mm浅层血流密度、深层血流密度、视网膜厚度上均无差异(P>0.05)。选取患者中高度眼较低度眼相比,视盘内血流密度大(t=2.36,P=0.022)和上鼻方(SN)血流密度小(t=-2.154,P=0.036)。屈光状态、黄斑中心凹浅层和深层血流密度、旁中心凹深层血流密度、黄斑中心凹及旁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与眼轴相关(r=-0.897、0.458、0.446、-0.328、0.301、-0.397,均P<0.05)。

      结论:屈光参差患者高度眼较低度眼黄斑区3mm×3mm浅层和深层血流密度及视网膜厚度无差异,视盘内及上鼻方血流密度存在差异,余视乳头分区无差异。眼轴与屈光状态、黄斑中心凹浅层和深层血流密度、旁中心凹深层血流密度、黄斑中心凹及旁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相关。

    • 盐酸氮卓斯汀联合普拉洛芬治疗儿童变态反应性结膜炎

      2020, 20(6):1027-103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6.22

      摘要 (839) HTML (0) PDF 443.80 K (6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盐酸氮卓斯汀联合普拉洛芬治疗儿童变态反应性结膜炎的疗效。

      方法:选择我院2016-05/2018-06接诊的变态反应性结膜炎患儿80例160眼,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80眼给予普拉洛芬滴眼液治疗,观察组40例80眼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盐酸氮卓斯汀滴眼液进行辅助治疗。两组患儿均连续治疗1wk。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临床症状、泪膜稳定性、炎症因子的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

      结果:治疗1wk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5.0%,高于对照组的85.0%(P=0.035)。观察组患儿眼痒、流泪、异物感、畏光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1.13±0.36)vs(2.28±0.41)分,(1.05±0.33)vs(2.14±0.49)分,(1.17±0.46)vs(2.28±0.59)分,(1.29±0.37)vs(1.84±0.55)分\〗(P<0.05); 观察组患儿的泪膜破裂时间(BUT)明显高于对照组,角膜荧光素染色试验(FL)明显低于对照组\〖(11.96±1.14)vs(5.85±0.92)s,(2.85±0.33)vs(6.21±0.68)分\〗(P<0.05); 观察组患儿泪液中组胺(HA)、嗜酸性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和免疫球蛋白E(IgE)水平均低于对照组\〖(31.62±4.51)vs(65.03±6.48)μg/L,(2.20±0.28)vs(7.26±0.72)μg/L,(0.06±0.01)vs(0.18±0.04)mg/L\〗(P<0.05); 两组患儿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无差异(χ2=1.897,P=0.168)。

      结论:盐酸氮卓斯汀联合普拉洛芬治疗儿童变态反应性结膜炎的效果明显,能有效改善炎症因子指标水平,促进泪膜稳定性的恢复,安全性好。

    • 玻璃酸钠联合环孢素A治疗混合型干眼症的疗效观察

      2020, 20(6):1031-103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6.23

      摘要 (1018) HTML (0) PDF 444.33 K (6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观察0.3%玻璃酸钠滴眼液联合1%环孢素A滴眼液治疗混合型干眼症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2018-02/2019-02于本院被确诊为混合型干眼症患者60例120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30例60眼,两组患者均接受眼睑热敷清洁和睑板腺按摩等常规治疗,研究组采用0.3%玻璃酸钠滴眼液联合1%环孢素A滴眼液进行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0.3%玻璃酸钠滴眼液进行对照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3mo患者的主观感受评分、泪液分泌试验(SⅠt)、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CFS)的结果。

      结果:治疗前,对照组的主观感受评分(13.52±2.15)分、SⅠt(5.22±2.23)mm/5min、BUT(5.02±1.58)s、CFS评分(2.82±0.81)分与研究组的主观感受(13.75±3.05)分、SⅠt(5.54±2.89)mm/5min、BUT(5.14±1.84)s、CFS评分(2.73±0.45)分比较无差异。治疗1mo后,对照组的主观感受评分(12.22±2.64)分、SⅠt(7.94±2.15)mm/5min、BUT(5.32±1.34)s、CFS评分(2.68±0.27)分与研究组的主观感受评分(11.42±2.06)分、SⅠt(8.63±2.78)mm/5min、BUT(5.46±1.45)s、CFS评分(2.58±0.69)分均较治疗前有好转。两组间主观感受评分、SⅠt有差异,但BUT和CFS评分无差异。治疗3mo后,对照组的主观感受评分(11.57±2.98)分、SⅠt(8.44±2.35)mm/5min、BUT(5.92±1.75)s、CFS评分(1.92±0.44)分,研究组的主观感受评分(9.23±2.34)分、SⅠt(10.45±2.65)mm/5min、BUT(8.69±1.78)s、CFS评分(1.59±0.79),组间比较均有差异(P<0.05)。

      结论:0.3%玻璃酸钠滴眼液联合1%环孢素A滴眼液治疗混合型干眼症具有显著的疗效。

    • 高度近视ICL V4c植入术后早期客观视觉质量及视觉相关生活质量分析

      2020, 20(6):1035-103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6.24

      摘要 (797) HTML (0) PDF 488.84 K (6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应用双通道视觉质量分析系统(OQAS Ⅱ)及生活质量量表评估高度近视中央孔型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CL V4c)植入术后的早期客观视觉质量及视觉相关生活质量。

      方法:分析就诊于我院由同一术者施行ICL V4c植入术的高度近视患者26例44眼的临床数据,包括术前及术后1wk,1、3mo的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角膜内皮细胞密度(ECD)、拱高、客观散射指数(OSI)、调制传递函数截止频率(MTF cut off)、斯特列尔比(SR)、对比度为100%、20%、9%的模拟对比度视力(OV 100%、OV 20%、OV 9%),并进行生活质量量表问卷调查。

      结果:高度近视患者术后各时间点的UCVA均优于术前BCVA(P<0.001); 术后1wk眼压较术前及术后1、3mo升高(P<0.05); 术后1wk,1、3mo ECD均较术前减少(P<0.05),但均在正常范围内; 拱高无明显差异(P=0.790); 术后各时间点OSI、MTF cut off、SR、OV 100%、OV 20%、OV 9%均优于术前(P<0.001); 生活质量问卷调查显示术后患者主观视力好,满意度高。

      结论:ICL V4c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安全有效,早期即可明显改善客观视觉质量,提高患者视觉相关生活质量,为建立ICL在高度近视患者应用中的“主客观结合综合评价体系”奠定了基础。

    • 屈光参差儿童单眼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调节功能的变化

      2020, 20(6):1040-104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6.25

      摘要 (1044) HTML (0) PDF 441.29 K (7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观察屈光参差儿童单眼配戴角膜塑形镜后双眼调节功能的变化,探讨调节在角膜塑形镜控制近视进展中的机制。

      方法: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对2016-09/2018-09在我院门诊就诊的屈光参差儿童单眼配戴角膜塑形镜的青少年22例44眼,将配戴角膜塑形镜的眼作为戴镜组,未作处理的另一眼作为未戴镜组。戴镜眼组22眼,等效球镜度-2.75±1.16D; 未戴镜眼组22眼,等效球镜度-0.10±0.32D。观察戴镜前和戴镜12mo后双眼屈光度差值、单眼调节幅度、调节灵敏度和调节反应的变化情况。

      结果:戴镜组戴镜前的调节幅度和调节灵敏度低于未戴镜组(P<0.01),调节滞后高于未戴镜组(P<0.05)。戴镜组配戴12mo后的单眼调节幅度15.63±1.66D高于戴镜前11.25±3.15D(t=3.63,P<0.01),与未戴镜组无差异(t=0.75,P=0.46)。戴镜组配戴12mo后的单眼调节灵敏度14.63±1.58cyc/min高于戴镜前9.25±3.38cyc/min(t=2.83,P=0.01),与未戴镜组无差异(t=0.38,P=0.71)。戴镜组配戴12mo后的调节滞后0.62±0.29D较戴镜前1.35±0.26D减少(t=2.57,P=0.02),与未戴镜组无差异(t=0.61,P=0.55)。戴镜12mo后,未戴镜组的平均屈光度为-0.75±0.35D,戴镜组屈光度增长了-0.15±0.22D(t=2.90,P<0.01),未戴镜组屈光度增长了-0.65±0.39D(t=4.24,P<0.01),两组间屈光度的变化差值有差异(t=5.30,P<0.01)。未戴镜组12mo前后调节功能的变化无差异(P>0.05)。

      结论:屈光参差儿童单眼配戴角膜塑形镜后戴镜眼的调节功能较戴镜前明显改善,且与对侧眼一致,戴镜眼的屈光状态更稳定,未戴镜眼逐渐呈现轻度近视屈光状态,但调节功能未出现明显变化。

    • 低浓度阿托品联合角膜塑形镜矫治近视的临床观察

      2020, 20(6):1044-104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6.26

      摘要 (1165) HTML (0) PDF 587.57 K (6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观察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联合角膜塑形镜治疗青少年低中度近视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选取2016-05/2018-08于我院就诊的青少年低中度近视患者126例126眼(均取右眼数据),使用夜戴型角膜塑形镜1mo后随机进行分组,试验组患者63眼每晚联合应用低浓度(0.01%)阿托品滴眼液1次,对照组患者63眼每晚联合应用聚乙二醇滴眼液1次。随访观察眼轴、等效球镜度、最佳矫正近视力、瞳孔直径、调节幅度、泪膜破裂时间、眼压的情况。

      结果:联合治疗1a,试验组和对照组低度近视患者眼轴分别增长0.13±0.03、0.22±0.05mm,中度近视患者眼轴分别增长0.12±0.03、0.20±0.05mm; 低度近视患者等效球镜度分别增加0.16±0.07、0.21±0.08D,中度近视患者等效球镜度分别增加0.16±0.05、0.20±0.09D,两组之间眼轴和等效球镜度变化均有差异(均P<0.05)。治疗1a后,两组患者最佳矫正近视力、泪膜破裂时间、眼压均无差异(P>0.05),但试验组患者瞳孔直径较对照组明显增大,调节幅度较对照组降低(P<0.05)。

      结论:0.01%阿托品滴眼液联合角膜塑形镜能更有效控制青少年近视进展,且安全有效。

    • 图像视觉诱发电位自律空间频率刺激疗法治疗儿童弱视的疗效

      2020, 20(6):1048-105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6.27

      摘要 (705) HTML (0) PDF 472.04 K (6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比较图像视觉诱发电位自律空间频率刺激疗法(PVEP-CD综合疗法)与传统疗法治疗儿童弱视的临床效果,评价PVEP-CD综合疗法治疗儿童弱视的疗效。

      方法:收集2018-04/2019-01于我院确诊的弱视儿童38例54眼,随机分为传统综合疗法组(19例27眼,运用屈光矫正+遮盖/压抑+精细目力训练治疗)和PVEP-CD综合疗法组(19例27眼,运用屈光矫正+遮盖/压抑+PVEP-CD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6mo后进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近立体视锐度检测,评估临床疗效。

      结果:治疗6mo后,两组患儿弱视眼BCVA(有效率均≥85%)均明显改善,且PVEP-CD综合疗法组弱视眼BCVA提高行数\〖3(2,3)行\〗、双眼近立体视锐度改善有效率(89%)及提高等级\〖2(1,4)级\〗均高于传统综合疗法组(均P<0.05); ≥6周岁患儿中,PVEP-CD综合疗法组弱视眼BCVA提高行数显著高于传统综合疗法组(P=0.018); 轻度弱视患儿中,PVEP-CD综合疗法组近立体视锐度改善有效率(P=0.048)及提高等级(P=0.029)均显著优于传统综合疗法组; 中度弱视患儿中,PVEP-CD综合疗法组弱视眼BCVA提高行数显著高于传统综合疗法组(P=0.003)。

      结论:PVEP-CD综合疗法与传统疗法均可有效提高BCVA,临床疗效显著; 与传统综合疗法相比,PVEP-CD综合疗法能较大幅度提高BCVA和近立体视锐度等级,更有效地促进弱视儿童双眼视功能恢复。

    • >调查研究
    • 山西省高平市青少年儿童近视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0, 20(6):1054-105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6.28

      摘要 (826) HTML (0) PDF 449.97 K (6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分析山西省高平市青少年儿童视力发育情况及近视患病率,探讨近视发生的影响因素。

      方法:于2018-11/2019-01采取多阶段抽样方法在山西省高平市选取幼儿园大班学生181人、小学生948人、初中生432人、高中生244人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视力和屈光度检测,分析该地区青少年儿童近视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结果:本研究纳入学生1 805人,视力不良检出率为78.28%(1413/1805),近视患病率为64.38%(1162/1805),近视学生戴镜率为51.46%(598/1162)。随着学习阶段和年龄的增长,近视患病率不断升高,且女生近视患病率(66.81%)高于男生(61.73%),城区学生近视患病率(66.54%)高于乡镇学生(61.52%)。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学习距离是近视发生的保护因素,而每日学习时间、喜食甜食、初次视力下降时间、初次视力下降时间与戴镜时间的间隔时间均是近视发生的危险因素。

      结论:山西省高平市青少年儿童近视患病率较高,长时间近距离用眼、饮食搭配不合理、预防和干预措施滞后均是导致近视发生的影响因素。

    • >临床报告
    • 驾照体检中使用Humphrey自定义程序评估单眼视力障碍人群的视野

      2020, 20(6):1059-106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6.29

      摘要 (743) HTML (0) PDF 1.96 M (6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研究Humphrey视野计设置专用自定义检查程序在评估单眼视力障碍者视野检查中的作用。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07-01/2017-06-30因申请驾驶执照在我院眼科接受视野检查的单眼视力障碍受检者的资料,均采用Humphrey自定义功能设置覆盖了从颞侧90°到鼻部60°、水平中线上下30°区域的检查程序,并设置相应的可靠性检测试验(“1 EYE Screening”程序检查),综合分析受检者的视野范围和测试的可靠性。

      结果:排除重复测量报告后,本研究纳入单眼视力障碍受检者618例,单眼视力障碍最常见的原因是眼外伤(49.7%)和弱视(29.3%),受检者中有497例(80.4%)通过了测试,121例未通过测试者中有85例(70.2%)是由于鼻视野受限(小于60°),12例是因为眼球震颤或配合欠佳导致固视丢失。与测试失败组相比,通过组受检者年龄更大,人均正确应答点数更多,人均测试时间更短(均P<0.05)。通过组中,等效球镜度<0.5D的受试者占比明显高于失败组中的(77.5% vs 62.8%, χ2=7.264,P=0.007)。

      结论:Humphrey 自定义检查程序“1 EYE Screening”可用于判断单眼视力障碍的驾驶执照申请者视野是否达到150°。

    • 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行飞秒激光辅助超声乳化术的视功能变化

      2020, 20(6):1064-106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6.30

      摘要 (707) HTML (0) PDF 449.36 K (6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研究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行飞秒激光辅助超声乳化术的视功能变化。

      方法: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97例97眼皆给予实施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于术前1d,术后1d,1wk,1、3、6、12mo检查最佳矫正视力、调节功能(负/正调节力、调节灵活度)、集合功能(集合近点、融合范围)、调节性集合与调节比率(AC/A值)、远距立体视锐度,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术后各时间点最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提高(P<0.05),术后各时间点间均无差异(P>0.05)。调节功能:术前及术后各时间负相对调节、调节灵敏度均无差异(P>0.05); 术后1d,1wk,1mo正相对调节与术前均无差异(P>0.05),术后3、6、12mo与术前均有差异(P<0.05)。集合功能:术后1d,1wk集合近点均较术前有差异(P<0.05),术后6mo与术后12mo无差异(P>0.05),余各时间点间均有差异(P<0.05); 术后1d,1wk,1mo融合范围与术前均无差异(P>0.05),术后3、6、12mo与术前均有差异(P<0.05)。术后1d,1wk AC/A值较术前均有差异(P<0.05),术后6mo与术后12mo无差异(P>0.05),余各时间点间均有差异(P<0.05)。术后1d,1wk,1mo远距立体视锐度与术前均无差异(P>0.05),术后3、6、12mo与术前均有差异(P<0.05)。

      结论: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行飞秒激光辅助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早期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而视功能恢复相对缓慢。

    • 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临床分析

      2020, 20(6):1068-107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6.31

      摘要 (1468) HTML (0) PDF 389.94 K (5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分析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临床特点。

      方法:回顾分析2009-12/2018-06在我院眼科门诊及新生儿科住院并接受眼底检查的早产儿3 121例,男1 862例,女1 259例,其中出生体质量低于1 500g的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400例,男191例,女209例; 出生体质量≥1 500g的早产儿2 721例,男1 671例,女1 050例。比较不同出生体质量早产儿中ROP的检出率、出生胎龄、性别比例、ROP的诊断时间、ROP的严重程度及其他眼病的患病率。

      结果:本研究筛查3 121例早产儿,ROP检出率8.2%(255/3 121),出生体质量小于1 500g的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400例,ROP检出率23.8%(95/400),其中无需治疗的1~2期病变93.7%(89/95),阈值前及阈值病变3.2%(3/95),4~5期病变3.2%(3/95)。出生体质量<1 000,1 000~1 499,≥1 500g,ROP检出率分别为25.0%、23.7%、5.9%。不同体质量组男女性别比例、ROP检出率、出生胎龄、ROP诊断时间、ROP严重程度均有差异(P<0.001)。出生体质量<1 000g组与出生体质量1 000~1 499g组,以及出生体质量<1 000g组与出生体质量≥1 500g组的ROP严重程度比较有差异(χ2=28.90,P<0.01; χ2=34.64,P<0.01),但是出生体质量1 000~1 499g组与出生体质量≥1 500g组的ROP严重程度无差异(P>0.05)。不同出生体质量组其他眼病的发生率无差异(P>0.05)。

      结论:出生体质量越低,ROP的发生率越高。出生体质量<1 000g的ROP严重程度明显高于出生体质量≥1 000g的早产儿。眼科应联合产科、新生儿科,降低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ROP的发生率,提高极低体质量ROP筛查、随访的依从性,是降低ROP致盲的重要手段。

    • OCTA在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疗效评估中的应用

      2020, 20(6):1071-107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6.32

      摘要 (807) HTML (0) PDF 2.32 M (6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技术观察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RMD)经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后的脉络膜新生血管(CNV)选定病灶面积(CSA)和血流面积(CFA)变化情况,探讨OCTA在该类疾病治疗效果评估方面的优势。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02/2019-07在我院眼科确诊为wARMD并且在我院接受首次抗VEGF药物治疗及后续治疗的患者22例27眼纳入分析研究。所有患者均按3+prn方案给予抗VEGF药物治疗。对比观察患眼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CSA、CFA变化。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BCVA(LogMAR)与CMT、CSA、CFA的相关性。

      结果:wARMD患眼治疗后3mo BCVA(0.512±0.367)、CMT(223.271±17.795μm)、CSA(0.085±0.013mm2)、CFA(0.015±0.008mm2)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P<0.05); 治疗后3mo BCVA与治疗前及治疗后3mo CMT、CSA、CFA均呈正相关(P<0.05)。

      结论:OCTA能够清晰显示并量化wARMD抗VEGF药物治疗前后CSA和CFA变化,为wARMD治疗效果评估提供参考。

    • A/B超联合造影自发荧光在YAG激光玻璃体消融术中的应用

      2020, 20(6):1075-107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6.33

      摘要 (739) HTML (0) PDF 916.93 K (6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A/B超联合造影自发荧光观察YAG激光治疗生理性玻璃体混浊的临床效果。

      方法:筛选2018-08/2019-01在汉口爱尔眼科医院诊断为生理性玻璃体混浊患者30例30眼,术前A/B超定位玻璃体混浊位置,距离晶状体2~3mm、视网膜3~4mm范围外为安全距离。检查患者术前最佳矫正视力、非接触眼压、扫描激光眼底照相、A/B超、造影自发荧光,由同一位操作熟练的医生应用YAG激光消融机对生理性玻璃体混浊进行激光消融治疗。激光治疗后随访1d,1wk,1mo,术后检查最佳矫正视力、非接触眼压、扫描激光眼底照相、造影自发荧光检查,采用Image-J软件测量治疗前后玻璃体混浊大小。

      结果:治疗前,治疗后1d,1wk,1mo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均无差异(P>0.05)。30眼中,28眼一次激光消融治疗,2眼2次激光消融治疗,平均治疗次数1.06次。治疗后造影自发荧光显示玻璃体混浊明显减小或消失,前后对比有差异(P<0.01)。术中及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

      结论:A/B超联合造影自发荧光证实YAG激光治疗生理性玻璃体混浊安全有效。

    • 杞精明目汤联合人工泪液对结膜松弛症临床疗效及细胞衰老的影响

      2020, 20(6):1079-108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6.34

      摘要 (736) HTML (0) PDF 721.18 K (6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观察中药杞精明目汤联合人工泪液对结膜松弛症(CCH)的临床疗效及细胞衰老的影响。

      方法:收集40例80眼Ⅱ~Ⅳ级肝肾阴虚型CCH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杞精明目汤联合人工泪液治疗)和人工泪液组(单纯人工泪液治疗),观察国际眼表疾病指数(OSDI)、泪膜破裂时间(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Ⅰt),治疗3mo后比较临床治疗效果。对于CCH分级在Ⅲ级及以上,随访3mo及以上并有手术意愿的CCH患者切除松弛结膜组织,冰冻切片行细胞衰老相关的β-gal染色观察,结果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治疗3mo后联合治疗组的OSDI评分(14.53±2.68分)、BUT(9.25±3.02s)、SⅠt(8.95±3.57mm/5min)均显著优于人工泪液组(P<0.05)。药物治疗后采取手术治疗的CCH患者人工泪液组为7例7眼,联合治疗组为4例4眼,且联合治疗组衰老阳性细胞计数显著低于人工泪液组(16.00±7.84个 vs 39.00±14.09个,P=0.013)。

      结论:杞精明目汤联合人工泪液治疗CCH在缓解眼部症状、改善泪膜、促进泪液分泌方面,较单纯人工泪液治疗更为有效。联合治疗还可以减少CCH的细胞衰老,可作为除手术治疗之外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 单纯吻合前瓣的改良式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

      2020, 20(6):1083-108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6.35

      摘要 (728) HTML (0) PDF 472.17 K (6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分析单纯吻合前瓣的改良式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03/2018-07行泪囊鼻腔吻合术的99例113眼慢性泪囊炎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传统组(传统泪囊鼻腔吻合术,46例52眼)与改良组(单纯吻合前瓣的改良术式,53例61眼),比较两组手术效果、术后不同时间吻合口周围肉芽组织形成率、鼻腔黏膜上皮化率、吻合口大小、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随访1a复发率。

      结果:改良组随访6mo疗效优于传统组(P<0.05),总治愈率高于传统组(75.0% vs 95.1%,P=0.002)。术后1、3、6mo改良组肉芽组织形成率(3.8%、5.7%、9.4%)均低于传统组(P<0.001); 术后1mo改良组鼻黏膜上皮化率高于传统组(64.2% vs 39.1%,P<0.001); 术后6mo改良组吻合口面积大于传统组(25.63±4.76 vs 11.34±3.52mm2P<0.01); 改良组术后出血及总并发症发生率及随访1a复发率均低于传统组(P<0.05)。

      结论:单纯吻合前瓣的改良式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手术治愈率高于传统术式,可促进鼻腔黏膜上皮化,维持吻合口宽敞,防止周围肉芽组织形成,安全有效,并发症少,复发率低。

    • Lund-Mackay评分预测慢性泪囊炎合并慢性鼻窦炎同期手术疗效的作用

      2020, 20(6):1087-109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6.36

      摘要 (694) HTML (0) PDF 429.49 K (6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分析Lund-Mackay评分预测慢性泪囊炎合并慢性鼻窦炎同期手术疗效的作用。

      方法:将我院2016-05/2019-03就诊的慢性泪囊炎合并慢性鼻窦炎的患者共92例92眼纳入前瞻性单盲研究,根据Lund-Mackay评分将患者病情分为轻(22例)、中(34例)、重(36例)三组,每组随机分为同期手术组和分期手术组。比较同期手术与分期手术的手术疗效和并发症情况。

      结果:轻度和中度慢性泪囊炎合并慢性鼻窦炎患者,同期和分期手术手术有效率、并发症均无差异(P>0.05); 重度慢性泪囊炎合并慢性鼻窦炎患者,分期手术有效率高于同期手术(94% vs 61%,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同期手术(P<0.05)。

      结论:根据Lund-Mackay评分,轻度和中度慢性泪囊炎合并慢性鼻窦炎患者建议同期手术,重度患者建议分期手术。

    • 使用不同眼压计比较翼状胬肉术后绷带镜对眼压的影响

      2020, 20(6):1091-109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6.37

      摘要 (725) HTML (0) PDF 1022.00 K (6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利用回弹式眼压计(RT)及非接触式眼压计(NCT)测量并比较翼状胬肉术后配戴治疗用绷带镜时与裸眼眼压的差异。

      方法:选取2019-04/06在开封市中心医院开封眼病医院手术治疗的翼状胬肉患者(鼻侧原发性翼状胬肉小于4mm且术后配戴治疗用绷带镜)50例50眼。于术后14d用RT及NCT分别在戴镜状态、裸眼状态测量患者眼压,比较并分析翼状胬肉术后治疗用绷带镜对眼压测量的影响。

      结果:RT在戴镜状态、裸眼状态测得的眼压分别为18.20±3.19、15.17±3.80mmHg,相差3.04±1.79mmHg,且前后两次测量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0.884,P<0.001); NCT在戴镜状态、裸眼状态测得的眼压分别为15.74±3.23、13.19±3.89mmHg,相差2.55±1.88mmHg,且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0.876,P<0.001); 在戴镜状态及裸眼状态,两种设备测量所得眼压分别相差2.46±1.45、1.98±1.67mmHg,RT测量结果均显著高于NCT测量结果(P<0.001)。

      结论:翼状胬肉术后应用RT、NCT测量配戴治疗用绷带镜状态与裸眼状态的眼压一致性均较好,但在配戴治疗用绷带镜时两种眼压计均有高估患者眼压风险,且应用RT在戴镜状态及裸眼状态眼压高估较NCT更明显。

    • IOL Master 700测量健康眼生物参数的重复性与再现性

      2020, 20(6):1095-109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6.38

      摘要 (785) HTML (0) PDF 455.75 K (8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评价扫频光相干断层扫描生物测量仪IOL Master 700测量健康眼球生物参数的重复性及再现性。

      方法:采用诊断试验研究方法。纳入健康受试者103人,均对右眼进行测量。由两位操作熟练的检查者分别应用IOL Master 700测量眼轴长度(AL)、前房深度(ACD)、房水深度(AQD)、角膜曲率(Km、K1、K2)、中央角膜厚度(CCT)、晶状体厚度(LT)、白到白的角膜直径(WTW)、瞳孔直径(PD),评估IOL Master 700测量眼球生物参数的重复性及再现性。

      结果:评价重复性时,A(B)检查者获得的AL、Km、K1、K2、ACD、AQD、LT、CCT、WTW、PD的重测试重复性(TRT)分别为0.018(0.017)mm、0.215(0.270)D、0.325(0.334)D、0.303(0.366)D、0.049(0.041)mm、0.048(0.042)mm、0.058(0.047)mm、6.168(5.779)μm、0.395(0.406)mm、1.097(1.099)mm; 除PD以外,相对变异系数(CoV)均≤1.219%; 组内相关系数(ICC)均≥0.815。评价再现性时,两位检查者获得的AL、Km、K1、K2、ACD、AQD、LT、CCT、WTW、PD的TRT分别为0.018mm、0.240D、0.329D、0.337D、0.048mm、0.048mm、0.055mm、6.396μm、0.420mm、1.144mm; ICC均≥0.900; 除PD的CoV为8.750%外,其余参数CoV均≤1.263%。此外,测量AL时重复性及再现性的ICC均为1.000。

      结论:IOL Master 700对除瞳孔直径以外的健康眼生物参数测量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及再现性,尤其是对于眼轴长度的测量。

    • >新冠肺炎与眼科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眼科就诊意向分析

      2020, 20(6):1100-110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6.39

      摘要 (928) HTML (0) PDF 447.45 K (6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我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眼科就诊意向。

      方法:于2020-02-10/20采用方便抽样结合链接跟踪抽样方法进行问卷调查。根据研究目的自行设计问卷,使用“问卷星”设计问卷链接,通过微信直接发送或二次转发到个人或微信群,受检者直接在手机端填写问卷,评估若出现眼科常见症状或发生眼外伤时受检者的就诊时间和就诊意向及其对线上问诊的信任度。

      结果:本次调查收取有效问卷893份,其中来自男性458份(51.3%),女性435份(48.7%)。疫情期间,若出现眼部不适,低、中、高风险区受检者选择线上问诊率分别为26.5%、33.3%、40.2%,线下就诊率分别为45.1%、30.3%、24.6%。不同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经济区域、疫情风险等级分区受检者就诊方式均有明显差异(P<0.01),其中男性线下就诊率(60.7%)高于女性(39.3%); 经济发达地区受检者线上问诊率(68.2%)明显高于经济不发达地区(31.8%),而经济不发达地区受检者线下就诊率(65.2%)明显高于经济发达地区(34.8%)。此外,不同疫情风险等级分区受检者对线上问诊信任度明显不同。

      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选择线上问诊者更多,眼科医务工作者应通过多种渠道加强线上问诊,同时加强眼科常见疾病科普宣传,既满足群众就医、解除病痛需求,又控制交叉感染的风险。

    • >短篇报道
    •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抗VEGF治疗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

      2020, 20(6):1105-110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6.40

      摘要 (708) HTML (0) PDF 415.67 K (6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抗VEGF治疗后复发的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06/2019-10在我院行抗VEGF治疗的ROP患儿56例的临床资料,根据首次抗VEGF治疗后ROP复发情况分为复发组(8例)和非复发组(48 例)。比较两组患儿出生体质量、孕周、血小板体积及是否患有贫血、凝血障碍、败血症、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窒息、肺炎、颅内出血、卵圆孔未闭、动脉导管未闭等情况,分析抗VEGF治疗后ROP复发的危险因素。

      结果:两组患儿出生体质量和出生后颅内出血发生情况有明显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出生低体质量(OR=9.800,P=0.039)和颅内出血(OR=17.571,P=0.002)均是抗VEGF治疗后ROP复发的危险因素。

      结论:出生低体质量(<1 000g)和患有颅内出血是抗VEGF治疗后ROP复发的危险因素。

主管单位: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

出版单位:《国际眼科》杂志社(IJO Press)

社长/总编:胡秀文

主编:惠延年 Peter Wiedemann

编辑部主任:彭娟

刊期:月刊

语种:中英文混合

按检索
检索词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