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20卷第3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关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与眼表传播问题
    张铭志
    2020, 20(3):401-40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3.01
    [摘要](1576) [HTML](0) [PDF 407.34 K](1135)
    摘要:

    自2019年岁末以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COVID-19)疫情在中国武汉快速传播并引起中国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目前已有尚未确认的线索认为结膜可能是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的通道之一,因此关于COVID-19感染方式以及SARS-CoV-2是否通过眼表组织进行传播的问题也成为新的关注点。由于目前尚缺乏SARS-CoV-2在眼部感染的临床观察资料和实验室研究证据,因此对引起流行性疾病的病毒引起眼部病变的部分文献进行回溯和分析则更有助于我们在COVID-19疫情防控过程中对眼部及相应的工作环境和器械采取合理的防护措施。

    2  细胞信号转导通路介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发生的研究进展
    王中英 苏冬梅 刘善贺 李思佳 郑贵倩 马旭 胡姗姗
    2020, 20(3):404-40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3.02
    [摘要](1013) [HTML](0) [PDF 585.87 K](1140)
    摘要: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是一种由于晶状体混浊而影响视力的致盲眼病,居世界首位。氧化应激下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相关信号转导通路的激活是介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主要机制。细胞凋亡有许多相关的信号转导通路,是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本文总结介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不同的凋亡细胞信号转导通路,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3  前段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在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移植上皮变化中的应用
    Shaimaa A Arfeen Riham SHM Allam Noha M Khalil Ghada A Nassar
    2020, 20(3):410-41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3.03
    [摘要](985) [HTML](0) [PDF 1.06 M](959)
    摘要:

    目的:使用前段光学相干断层扫描(AS-OCT)评估在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K)后角膜上皮厚度的变化,并确定上皮厚度在移植排斥反应早期检测中的作用。

    方法:前瞻性比较观察研究。共纳入20例20眼接受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患者做为研究组,对照组16例16眼。术后2wk、1mo和3mo使用AS-OCT测量角膜厚度。术后3mo,与对照组排斥反应和上皮厚度及分布参数进行比较。

    结果:术后1mo,研究组的上、下、最大和最小上皮厚度值均显著低于术后2wk(P=0.0004, 0.0001, 0.0001, 0.04),术后3mo与1mo相比无显著差异(P=0.4, 0.1, 0.8)。与术后2wk相比,1mo时上皮厚度的降低明显高于基质厚度(P=0.04)。角膜上皮厚度变化显示,研究组和对照组的角膜上皮厚度分布模式相似,出现明显的角膜水肿。但是,对照组中央角膜厚度(CCT)明显更高。

    结论:角膜移植术后移植物上皮重塑的定量评估显示,早期变化有助于角膜移植物厚度的显著改善。角膜上皮厚度和分布模式的变化可作为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指标。

    4  巴勒斯坦纳布卢斯地区男校学生遗传性色觉缺陷的患病率
    Mohammad M. Shehadeh Mohammad T. Akkawi Ammar A. Aghbar Mu'ath Salman Liana Labadi
    2020, 20(3):415-41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3.04
    [摘要](856) [HTML](0) [PDF 376.06 K](951)
    摘要:

    目的:了解巴勒斯坦地区14~18岁男性学生遗传性色觉缺陷(CVD)的患病率,并与其他东西方国家进行比较。

    方法:从巴勒斯坦纳布卢斯省随机挑选634名年龄在14~18岁的男性受试者,并使用Ishihara假同色法进行筛选。Ishihara假同色法筛查不合格的受试者用Farnsworth-Munsell 100 Hue测试计算机软件进行进一步测试。

    结果:在634男性参与者中,597名被纳入研究,其中8.0%(48名男性)表现出红绿色觉缺陷。48名男性中,有5.4%、2.3%和0.3%分别表现出绿色觉异常、红色觉异常和总色觉缺陷(单色性)。

    结论:巴勒斯坦纳布卢斯省男校学生红绿色觉缺陷的患病率与周边及西方国家的男性无显著差异。

    5  硫醇转移酶基因敲除小鼠模型的建立及其白内障形成机制
    张婕 严宏 Marjorie F. Lou
    2020, 20(3):420-42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3.05
    [摘要](965) [HTML](0) [PDF 1.82 M](1097)
    摘要:
    目的:通过建立硫醇转移酶(TTase)基因敲除小鼠模型,观察其晶状体形态和生化方面随年龄的改变,探讨TTase在晶状体氧化还原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及参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形成的机制。

    方法:建立TTase基因敲除小鼠模型并进行基因型鉴定。裂隙灯观察TTase基因敲除型和野生型小鼠白内障随年龄的发生情况。检测小鼠晶状体中谷胱甘肽(GSH)含量。Western blot检测晶状体中氧化产物蛋白质二硫化物(PSSG)的变化。免疫共沉淀法鉴定形成PSSG的蛋白质。观察纯化的重组人晶状体TTase(RHLT)对PSSG的脱硫醇作用。

    结果:TTase基因敲除型小鼠和野生型小鼠白内障的发生均随年龄而增加,且主要表现为核性白内障。在TTase基因敲除型小鼠中,白内障最早从4月龄开始发生,9月龄时最为显著; 野生型小鼠白内障最早从9月龄开始发生,12月龄时最为显著。两种基因型小鼠晶状体中GSH含量均随年龄增加而下降,9月龄TTase基因敲除型小鼠晶状体中GSH下降更为显著,且PSSG的表达明显高于野生型,主要表现为高分子聚合物。免疫共沉淀反应证实形成PSSG的蛋白质包含肌动蛋白(actin)和三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这种积聚的PSSG可被GSH还原,且与纯化的RHLT反应更有效。

    结论:TTase基因敲除可以加速小鼠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发生,这与晶状体中PSSG的积聚相关,且形成的PSSG可被TTase脱硫醇,证实TTase在防止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

    6  密蒙花滴眼液对去势雄兔干眼结膜炎性因子IL-1β和黏蛋白5AC及P38MAPK表达的影响
    彭晓芳 彭清华 彭俊 周亚莎 张又玮 覃艮艳
    2020, 20(3):426-43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3.06
    [摘要](895) [HTML](0) [PDF 4.10 M](1059)
    摘要: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的密蒙花滴眼液对去势雄兔干眼结膜炎性因子IL-1β、黏蛋白5AC(MUC5AC)及P38MAPK表达的影响,从而探讨密蒙花滴眼液对干眼的疗效。

    方法:将36只雄兔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密蒙花滴眼液低浓度组(1mg/mL)、中浓度组(1.5mg/mL)、高浓度组(3mg/mL)、睾酮组。除空白组外各组均行睾丸及附睾切除建立干眼动物模型,造模成功后,空白组和模型组不予以处理,密蒙花滴眼液低浓度组(1mg/mL)、中浓度组(1.5mg/mL)、高浓度组(3mg/mL)给予密蒙花不同浓度滴眼液,3次/d,睾酮组按0.5mL/kg剂量在大腿肌肉处注射丙酸睾酮,每3d 1次,各组分别于造模前和用药4wk后在全身麻醉下检测荧光素染色、SchirmerⅠ试验(SⅠt)和泪膜破裂时间(BUT)。用药4wk后处死兔子,取其双眼球结膜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结膜中IL-1β、MUC5AC、P38MAPK的表达。

    结果:密蒙花滴眼液低浓度组、中浓度组、高浓度组用药4wk后,SⅠt值明显高于模型组,BUT值明显长于模型组,角膜荧光素染色阳性较模型组有明显改善(均P<0.01)。密蒙花滴眼液低浓度组、中浓度组、高浓度组结膜IL-1β、P38MAPK的阳性表达低于模型组,MUC5AC的表达高于模型组(P<0.01),密蒙花滴眼液高浓度组优于低浓度、中浓度组。

    结论:密蒙花滴眼液具有类雄激素效果,对于去势雄兔干眼可以下调干眼结膜组织中IL-1β、P38MAPK的表达,增加MUC5AC的表达,从而减少干眼结膜组织的炎症浸润,维持泪膜稳定性,但其作用弱于雄激素。密蒙花滴眼液中、高浓度组对于干眼治疗作用强于低浓度组,高浓度组优于中浓度组。

    7  桑色素滴眼液治疗围绝经期雌性兔干眼的实验研究
    江威 葛倩敏 黎彪 袁晴 梁荣斌 李秋玉 朱佩文 邓军萍 石文卿 邵毅
    2020, 20(3):432-43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3.07
    [摘要](1086) [HTML](0) [PDF 1.73 M](1274)
    摘要:

    目的:探究桑色素滴眼液在围绝经期雌性兔干眼症中的治疗作用。

    方法:选取雌性新西兰大白兔36只,采用双侧卵巢切除术,术后饲养60d,制作围绝经期雌兔干眼症模型(36眼,均为右眼),其中24只随机分成对照组、实验组两组(各12只):对照组应用磷酸盐缓冲液(PBS),实验组应用桑色素滴眼液,另12只不使用任何滴眼液。治疗前,治疗后2、4、6wk对实验兔采取角膜荧光素染色(FL)、Schirmer I试验(SⅠt)检查,同时测验溶菌酶含量、乳铁蛋白、淀粉酶活性和泪液总蛋白含量,并使用角膜共聚焦显微镜观察。

    结果:治疗前两组的SⅠt、FL、溶菌酶含量、乳铁蛋白、淀粉酶活性和泪液总蛋白量均无差异(P>0.05); 治疗2、4、6wk后,对照组和实验组SⅠt和FL评分发生了不同的变化(P<0.05)。实验组溶菌酶含量、乳铁蛋白、淀粉酶活性和泪液总蛋白量较治疗前没有显著变化(均P>0.05),对照组溶菌酶含量、乳铁蛋白、淀粉酶活性和泪液总蛋白量都发生了程度不一的变化(均P<0.05)。治疗后2、4、6wk时两组SⅠt、FL评分、溶菌酶含量、乳铁蛋白、淀粉酶活性和泪液总蛋白量均有差异(P<0.05)。治疗6wk,对照组炎症细胞密度为321±91个/mm2,上皮基底细胞密度为4436±289个/mm2,实验组炎症细胞密度为36±11个/mm2,上皮基底细胞密度为3219±223个/mm2,两组均有差异(P<0.05)。治疗6wk后,对照组角膜上皮下多支神经纤维发生弯曲,密度显著减少(P<0.05),实验组神经弯曲度明显减小,密度较治疗前增加。

    结论:桑色素滴眼液对围绝经期雌性兔干眼症具有明确的治疗作用。

    8  玻璃体腔注射抗氧化剂NAC对早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的保护作用
    陈玲 刘彦芳 林萍
    2020, 20(3):438-44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3.08
    [摘要](982) [HTML](0) [PDF 2.15 M](1116)
    摘要:
    目的:探讨抗氧化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对早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保护作用的机制。

    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30只,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分为正常对照组(CON组,n=10),糖尿病组(DM组,n=20)。DM组禁食12h后,按照60mg/kg体质量剂量一次性左下腹腔注射1%链脲佐菌素(STZ)溶液,CON组注入等量的柠檬酸缓冲溶液。用药72h后,鼠尾静脉取血检测血糖,≥16.7mmol/L者定为糖尿病模型动物。成模大鼠随机分为糖尿病对照组(D组)和NAC治疗组(N组)。模型建立后,N组大鼠每周通过玻璃体腔注射4μL 1.6μg/μL的NAC,CON组、D组大鼠则给予玻璃体腔注射4μL 0.01mmol/L的磷酸缓冲盐溶液(pbs)不限饮食水,分组喂养。每周记录各组大鼠体质量及血糖。糖尿病成模后2mo,处死实验动物,通过HE染色法,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内核层厚度; 通过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数量及视网膜中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水平。

    结果:N组视网膜内核层厚度较D组厚度增加(P<0.01),与CON组厚度无差异(P>0.05)。与CON组相比,D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数量减少(P<0.01),N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略减少(P>0.05)。D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较N组减少(P<0.01)。与CON组相比,D组PEDF表达下降(P<0.01),N组PEDF表达略下降(P>0.05)。D组PEDF表达较N组下降(P<0.01)。

    结论:抗氧化剂NAC对早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组织有保护作用的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视网膜中PEDF水平。

    9  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术后视功能与术前HbA1c值的相关性研究
    吴爽 童念庭 李何欢 郭美玲 姜霄晖
    2020, 20(3):442-44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3.09
    [摘要](1008) [HTML](0) [PDF 1.52 M](1076)
    摘要:
    目的:探究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术后黄斑区视网膜结构、脉络膜结构及最佳矫正视力与术前HbA1c值的相关性。

    方法:临床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16-10/2017-12在青岛市市立医院眼科中心符合入组条件的超声乳化白内障患者82例87眼,分为非糖尿病组和糖尿病组。依据术前HbA1c水平,将糖尿病组分为高HbA1c值组(HbA1c>7.0%)和正常HbA1c值组(HbA1c≤7.0%)。其中非糖尿病组(4%≤HbA1c≤6.0%)28例30眼,高HbA1c组28例29眼和正常HbA1c组26例28眼。运用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检查各组患者术前1d,术后1d,1wk,1、3mo时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ST)、黄斑总容积(CV)和黄斑中心凹脉络膜厚度(SFCT),采用多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其变化,Pearson相关分析探究其与HbA1c值的相关性; 同时比较各组患者术后黄斑水肿(PCME)发生率; 进一步分析糖尿病患者HbA1c值与术后最佳矫正视力(CDVA)的关联性。

    结果:非糖尿病组、高HbA1c组和正常HbA1c组患者白内障术后1wk时CST分别为239.03±11.55、254.38±26.44、247.07±19.51μm,术后1mo时CST分别为241.00±11.15、271.55±61.05、248.64±38.28μm(F=3.001,P=0.048); 其中高HbA1c值组和正常HbA1c值组比较有差异(P<0.05),且两组患者术后1wk,1mo时HbA1c值与CST之间在P=0.01水平上呈正相关关系(r术后1wk=0.338,r术后1mo=0.297)。三组患者术后发生PCME分别为0例、5眼(17%)和1眼(4%)。非糖尿病组、高HbA1c组和正常HbA1c组患者术后1wk时CDVA分别为0.07±0.06、0.12±0.10、0.09±0.08,术后1mo时CDVA分别为0.03±0.06、0.11±0.15、0.11±0.09,术后3mo时CDVA分别为0.02±0.04、0.08±0.12、0.06±0.06(F=3.272,P=0.045); 其中高HbA1c值组和正常HbA1c值组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患者HbA1c值与术后1wk,1、3mo(r术后1wk=0.425,r术后1mo=0.235,r术后3mo=0.332)CDVA(LogMAR)在P=0.01水平上两者显著相关且呈正相关关系。三组患者白内障术后CV、SFCT的组间变化趋势大致相同,其变化程度的组间无差异。

    结论:糖尿病患者术前HbA1c水平与超声乳化白内障术后黄斑区视网膜和脉络膜结构有一定的相关性; 术前HbA1c>7.0%的患者术后发生黄斑水肿的风险增加。同时,糖尿病患者术前HbA1c水平与白内障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密切相关; 术前HbA1c值越高的患者术后视力提高越欠佳。

    10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泪膜脂质层厚度与黄斑微血管改变的相关性
    郭建新 韩佳欣 李明新 王贺
    2020, 20(3):449-45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3.10
    [摘要](1109) [HTML](0) [PDF 3.83 M](1165)
    摘要:
    目的:分析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泪膜脂质层厚度(LLT)与黄斑区微血管结构参数的相关性。

    方法:选取2018-01/12于我院确诊的2型糖尿病合并非增生期(NPDR组)和增生期(PDR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各60例60眼,另选取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60例60眼作为正常对照组。三组受检者均经Lipiview眼表面干涉仪检查LLT,OCT血流成像仪(OCTA)检查黄斑无血管区面积(FAZ)、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层(SCL)和视网膜深层毛细血管层(DCL)血管密度,比较各参数之间的差异和相关性。

    结果:正常对照组受检者LLT(69.87±11.401nm)高于NPDR(54.87±7.453nm)和PDR组(42.67±5.246nm),FAZ(0.312±0.021mm2)小于NDPR组(0.389±0.037mm2)和PDR组(0.437±0.032mm2),SCL血管密度(51.977%±4.164%)显著高于NPDR(47.067%±4.757%)和PDR组(41.865%±5.512%),DCL血管密度(49.578%±2.619%)高于NPDR组(46.032%±2.622%)和PDR组(40.598%±2.671%)(均P<0.01)。正常受检者LLT与FAZ、SCL和DCL血管密度无相关性; NPDR组和PDR组患者LLT与FAZ均呈负相关关系(r=-0.922、-0.923,均P<0.01),与SCL血管密度均呈正相关关系(r=0.798、0.902,均P<0.01),与DCL血管密度均无相关性(r=0.140、0.073,P=0.285、0.581)。

    结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泪膜脂质层厚度降低,泪膜稳定性下降,并与黄斑微血管结构改变存在相关关系。

    11  康柏西普与雷珠单抗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的Meta分析
    彭立 张小花 劳娜 谢青
    2020, 20(3):455-46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3.11
    [摘要](1149) [HTML](0) [PDF 6.80 M](1112)
    摘要:

    目的:系统比较康柏西普和雷珠单抗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RVO-ME)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指导用药提供依据。

    方法:全网综合检索关于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和雷珠单抗治疗RVO-ME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对纳入文献进行风险评估,并提取相关数据指标。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并采用Egger检验评价发表偏倚。

    结果:本研究纳入文献14 篇,共计 1 350眼。康柏西普组和雷珠单抗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在治疗后2wk,2、3、6mo无明显差异,但在治疗后1wk[WMD=-0.03,95% CI(-0.05,-0.02),P<0.0001]和1mo[WMD= -0.03,95% CI(-0.04,-0.01),P=0.001]康柏西普组患者BCVA相比雷珠单抗组较好。两组患者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在治疗后1、2wk,1、2、3mo无明显差异,但在治疗后6mo\康柏西普组患者黄斑水肿减轻程度相比雷珠单抗组更明显。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和雷珠单抗产生的不良反应情况无差异[OR=0.95,95% CI(0.57,1.57),P=0.84],但康柏西普的平均注射次数较少。

    结论:康柏西普和雷珠单抗均可改善BCVA,降低CMT,二者在后期视力改善方面无差异,但康柏西普在改善CMT方面更具优势,且注射次数少,费用低。

    12  圆锥角膜的治疗进展
    黎彪 吴园园 邵毅
    2020, 20(3):464-46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3.12
    [摘要](1128) [HTML](0) [PDF 473.81 K](1132)
    摘要:

    本文通过对圆锥角膜治疗方法的综述,为临床医生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做出参考。通过数据库对“圆锥角膜”“隐形眼镜”“角膜胶原交联”“Intacs(角膜环)”“角膜成形术”“基因治疗”“不规则散光”等关键词进行搜索,并根据相关文献对圆锥角膜的治疗方法进行综述。眼镜和隐形眼镜可用于圆锥角膜早期,而疾病晚期时可采用前弹力层移植术、穿透性角膜成形术(PK)和深层前板层角膜成形术(DALK)、传导性角膜成形术和基因治疗。此外,角膜胶原交联可以阻止圆锥角膜进展,角膜基质环植入术(ICRS)通过使变形角膜变平,减少屈光不正以达到治疗目的。总得来说,眼科诊断技术和治疗方法的发展可以减缓圆锥角膜进展,从而减少晚期角膜圆锥患者对角膜移植的需要。选择恰当的圆锥角膜治疗方案可以帮助患者改善视力和预防失明。

    13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发病机制与抗氧化治疗
    孙子雯 汤垟 陈晨 胡竹林
    2020, 20(3):468-47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3.13
    [摘要](993) [HTML](0) [PDF 442.25 K](1178)
    摘要: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RMD)好发于50 岁及以上中老年人,呈进行性发展,可导致单眼或双眼部分甚至完全性视力丧失。虽然目前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已有数据表明氧化应激在ARMD的发病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对ARMD抗氧化机制方面的研究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就氧化应激介导ARMD的发生机制以及ARMD抗氧化剂的应用作一简要综述。

    14  小胶质细胞在眼病中的研究进展
    崔凌 黄光怡 徐帆
    2020, 20(3):472-47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3.14
    [摘要](1297) [HTML](0) [PDF 467.70 K](1180)
    摘要:

    小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的神经胶质细胞的主要类型之一,发挥着巨噬细胞的功能,参与CNS的免疫反应。静息状态下的小胶质细胞时刻监视着其周围微环境的各种病理变化。在各种损伤因素的刺激下,激活的小胶质细胞发挥着保护和损伤组织的双重作用。小胶质细胞的异常活化,介导了视网膜炎症反应,加重了眼部原有的病变。随着我们对小胶质细胞和视网膜细胞之间相互作用机制的日益深入的了解,正在为治疗性干预确定潜在的细胞和分子靶点,这些治疗性干预将来可能应用于视神经损伤、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青光眼等疾病。同时,评估靶向干预小胶质细胞对于上述各类疾病的潜在治疗效果,也为未来的临床转化研究奠定基础。在这篇综述中,我们将探讨眼科疾病与小胶质细胞活性之间的潜在联系。

    15  角膜胶原交联术治疗圆锥角膜的研究进展
    李金晶 薛劲松 蒋沁 徐英男
    2020, 20(3):477-48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3.15
    [摘要](1016) [HTML](0) [PDF 454.68 K](1016)
    摘要:

    角膜胶原交联术(corneal collagen cross-linking,CXL)是一种治疗原发或继发性圆锥角膜、感染性角膜炎及大泡性角膜病变等角膜疾病的新疗法。它利用光化学原理来增加角膜强度,阻止角膜病变进展,现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目前临床上普遍采用的方法多为经典去上皮角膜交联(dresden protocol),但经典方法耗时较长,可能存在角膜上皮愈合不良、感染等术后并发症。近年来多项研究对经典方式进行了改良,例如核黄素液浸入角膜的多种方式选择,增加紫外光照射能量以缩短照射时间的加速交联以及跨上皮角膜交联等。本文就非经典角膜胶原交联术在治疗圆锥角膜的研究作一综述。

    16  基因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研究进展
    张依 王文俊 杨安怀
    2020, 20(3):481-48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3.16
    [摘要](1041) [HTML](0) [PDF 472.34 K](1066)
    摘要:

    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是中心视力进行性受损的严重致盲性疾病,约占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10%~15%。近些年来,随着对其发病机制理解的不断深入,特别是抗VEGF家族的发现,新药物的临床推广为患者带来了福音。但这种治疗模式,需要频繁的眼内注射,许多患者必须无限期的继续使用才得以保存视力。而基因治疗可以提供长期稳定的抗VEGF活性,成为研究的新热点。现将几种基因治疗的方法综述如下。

    17  内脏脂肪素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研究进展
    邵义男 路强
    2020, 20(3):485-48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3.17
    [摘要](751) [HTML](0) [PDF 433.32 K](1044)
    摘要: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继发于糖尿病的慢性视网膜微血管病变,可致糖尿病患者视力永久丧失。DR的发生与视网膜微血管功能障碍、视网膜组织水肿、出血和继发性新血管增殖有关。有研究显示,在糖尿病患者的脂肪组织、肝脏和肾脏中均发现内脏脂肪素高表达,并且该因子可能存在于视网膜组织中,对DR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调控性作用。本综述以内脏脂肪素与DR的相关研究为依据,对内脏脂肪素与DR的关系作论述。

    18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治疗进展
    邓玲 潘颖喆 王慧
    2020, 20(3):489-49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3.18
    [摘要](943) [HTML](0) [PDF 406.72 K](1621)
    摘要:

    激光光凝、药物治疗、玻璃体切割术(PPV)是目前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的主要方法。传统激光光凝治疗具有相对安全、疗效作用持久等优势,但激光可损害患者视觉质量; PPV虽能挽救部分患者的视力,但手术风险及创伤较大; 药物治疗可在DR早期应用,但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具有明确的副作用,故不能作为主要治疗方法;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能从发病机制上有效抑制DR的发生发展,但疗效相对较短,反复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目前仍需进一步大样本研究。本文旨在对DR的临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制定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19  睑板腺功能障碍型干眼研究进展
    周维 程娟
    2020, 20(3):492-49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3.19
    [摘要](1201) [HTML](0) [PDF 456.96 K](1201)
    摘要:

    睑板腺功能障碍(MGD)是多种睑板腺异常的总称,睑板腺分泌睑酯濡润眼表,维持泪膜稳定,当睑板腺功能发生异常时,泪膜稳定性失衡,可引发干眼。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睑板腺功能障碍病因、病理及相关治疗进行综述。

    20  非眼科手术后失明原因探析
    伊恩晖 杜兆江 王懿
    2020, 20(3):496-49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3.20
    [摘要](843) [HTML](0) [PDF 453.34 K](915)
    摘要:

    非眼科手术失明(visual loss after non-ocular surgery,VLNOS)包括手术后视力丧失(postoperative visual loss)和围手术期视力丧失(perioperative visual loss),前者表现为手术中已失明或手术后的即刻失明,后者表现为围手术期的术后急性视力丧失,可见于俯卧位脊柱手术、心脏体外循环手术、头颈部手术以及面部微整形注射等治疗后,是一种少见的、极为严重的并发症。VLNOS分为可预测性和不可预测性,已引起相关学科与眼科的关注,并开始探索可能的原因并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

    21  立体视觉的形成机制及测量方法的相关研究
    郝宽晓 周籽秀
    2020, 20(3):500-50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3.21
    [摘要](1048) [HTML](0) [PDF 444.20 K](1059)
    摘要:

    立体视觉通过双眼立体视差来感知深度,具有感知三维空间各种物体立体结构的能力,与人的工作及生活密切相关。大脑皮层上存在不同的视觉皮层,参与立体视觉的形成,处理接收到不同的视觉信息。临床上需要对立体视觉进行评估,用于指导临床决策,传统的测量方式主要基于静态立体视敏度,而日常生活中双眼视差随时间动态出现,目前3D立体视觉检测已用于立体视觉的评估。本文主要对目前关于立体视觉的形成机制及测量方法进行综述。

    22  血清Adropin蛋白和脑啡肽酶在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中的变化及影响因素
    张校康 李宝新 李娜 翟娜 张云良 刘莉芳 王翯 郭淑芹
    2020, 20(3):504-50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3.22
    [摘要](1024) [HTML](0) [PDF 449.03 K](974)
    摘要:
    目的:观察血清Adropin蛋白和脑啡肽酶水平在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中的变化及影响因素。

    方法: 选取2017-10 /2019-01年于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167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单纯2型糖尿病组(DM组)59例和2型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组(DR组)108例,DR组包括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非增殖期组(NPDR组)45例、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增殖期组(PDR组)63例。另选取57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NC组)。测量四组研究对象身高、体质量并计算体质量指数(BMI),BMI=体质量/身高2(kg/m2)。测定空腹静脉血糖(FPG)、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血红蛋白(HbA1c),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Adropin蛋白(AD)和脑啡肽酶(NEP)水平,AD、NEP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两者各自独立的影响因素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分析。

    结果:与NC组相比,DM组、NPDR组、PDR组的AD水平逐渐降低,以PDR组最低(P<0.05)。各组NEP水平逐渐升高,以PDR组最高(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提示FPG、HbA1c、NEP为AD的独立危险因素,BMI、FPG、HbA1c、AD是NEP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在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中,AD水平随着DR的进展而降低,NEP水平则随着DR的进展而升高,表明血清AD和NEP有可能参与了DR的发生和发展。

    23  不同注视性质的远视性弱视儿童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分析
    高鸽 石晶 谭小波 韩雅军 郝佳颖 许雪妹
    2020, 20(3):509-51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3.23
    [摘要](974) [HTML](0) [PDF 441.24 K](976)
    摘要:
    目的:通过对4~8岁远视性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注视性质、黄斑各分区视网膜厚度的测量、眼轴长度的检查,探讨远视性弱视儿童注视性质与其黄斑各分区视网膜厚度间的相关性; 并进行远视性弱视儿童视网膜厚度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

    方法:前瞻性非随机同期对照研究试验。将2018-09/12首次就诊且之前未进行过任何弱视训练的患儿共计44例57眼纳入该研究。选取屈光不正性远视性弱视儿童36眼作为远视性弱视组,视力正常儿童21眼作为正常对照组,两组均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OCT)进行黄斑各分区视网膜厚度测量; 同时将入组患儿在直接眼底镜检查下分为黄斑中心注视组32眼,旁中心注视组25眼,进行黄斑各分区视网膜厚度测量; 用SPSS19.0统计软件分别分析两组间视网膜厚度及差异。

    结果:黄斑中心注视组在黄斑中心凹、黄斑内环鼻侧处视网膜厚度均小于旁中心注视组(P<0.05); 而两组间余黄斑各分区视网膜厚度对比均无差异(P>0.05)。远视性弱视组的黄斑中心凹、黄斑内环鼻侧、黄斑内环下方及黄斑外环上方处视网膜厚度均大于正常对照组(P<0.05); 而两组黄斑区内环颞侧、上方、外环鼻侧、外环颞侧、外环下方处视网膜厚度比较均无差异(P>0.05)。远视性弱视组眼轴长度较正常对照组短(P<0.05)。

    结论:黄斑中心注视儿童在黄斑区中心凹、内环鼻侧处视网膜厚度增加; 远视性弱视儿童在黄斑区中心凹、内环鼻侧、内环下方、外环上方处视网膜厚度增加; 远视性弱视儿童眼轴长度变短。

    24  经微创球结膜切口巩膜外加压术联合激光治疗单纯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闫思琪 高宁 程育宏 谢安明 康前雁 刘钊
    2020, 20(3):513-51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3.24
    [摘要](772) [HTML](0) [PDF 478.78 K](951)
    摘要:

    目的:比较经传统球结膜切口和微创球结膜切口行巩膜外加压术对单纯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效果及术后舒适度的影响。

    方法:随机对照临床试验。选择2016-08/2018-11在我院眼科接受手术治疗的单纯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80例80眼,随机分成两组,均接受巩膜外加压术联合术后光凝封闭裂孔,对照组40例40眼采用传统球结膜切口,试验组40例40眼采取微创球结膜切口。记录手术用时,术后1d经裂隙灯检查视网膜复位情况,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疼痛情况,术后1、7、14、30d以问卷形式评价术后舒适度。

    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试验组患者手术用时明显短于对照组(55.13±2.77min vs 56.63±3.69min,P=0.043)。术后1d,两组患者裂孔均位于术嵴中央或前坡上,裂孔周围视网膜复位良好,但试验组患者疼痛感明显小于对照组,且术后1、7d试验组患者舒适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结论:采用微创球结膜切口可以缩短手术时间,明显减少患者术后疼痛及不适感。

    25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及其受体CXCR4在翼状胬肉中的表达及意义
    刘仓仓 曹小彪 黄建波 高晓唯 任兵 任红燕 蔡岩
    2020, 20(3):517-52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3.25
    [摘要](829) [HTML](0) [PDF 1.64 M](1043)
    摘要:
    目的:探讨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及其受体趋化因子受体(CXCR4)在不同年龄翼状胬肉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

    方法:收集2018-01/10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七四医院行原发性翼状胬肉切除术的手术标本60例60眼(其中年龄<50岁30眼,年龄>50岁30眼),同时间收集年龄匹配的斜视矫正术和视网膜脱离复位术患者的正常结膜组织30例30眼(其中年龄<50岁15眼,年龄>50岁15眼)。采用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SDF-1和CXCR4在翼状胬肉组织标本中的表达和定位,分析SDF-1和CXCR4的表达与患者临床表现的关系。使用IPP 6.0软件定量测定SDF-1和CXCR4的平均光密度。

    结果:SDF-1和CXCR4在正常结膜上皮基底层细胞显示阳性或无阳性表达,而在翼状胬肉中全层结膜上皮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均有阳性表达,其表达水平差异显著,基底层细胞中表达更明显,显示出明显极性。翼状胬肉组织中SDF-1和CXCR4的表达量均高于正常结膜组织(P<0.05); 年龄<50岁患者的CXCR4表达量大于年龄>50岁患者的表达量(P<0.05)。

    结论:SDF-1和CXCR4在翼状胬肉中表达上调,提示SDF-1和CXCR4参与翼状胬肉的形成,抑制SDF-1/CXCR4信号通路,可能抑制翼状胬肉发生,也可能成为翼状胬肉的药物治疗靶点,成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年轻翼状胬肉患者CXCR4的表达更高,提示未来可能实现个体化给药,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

    26  3g/L玻璃酸钠联合角膜绷带镜在翼状胬肉切除术后早期的应用
    王阜蕾 朱海峰
    2020, 20(3):522-52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3.26
    [摘要](926) [HTML](0) [PDF 798.51 K](1001)
    摘要:
    目的:评价3g/L玻璃酸钠联合角膜绷带镜在翼状胬肉切除术后早期的应用价值。

    方法:随机双盲对照研究。收集2017-03/2018-03行手术治疗的单眼原发性鼻侧翼状胬肉患者90例90眼,分为A、B、C三组。A组角膜绷带镜+3g/L玻璃酸钠治疗; B组角膜绷带镜+1g/L玻璃酸钠治疗; C组:3g/L玻璃酸钠+包盖治疗。比较三组治疗后眼表刺激症状评分、角膜上皮愈合时间和结膜植片水肿消退时间。

    结果:术后A组各观察时间点眼表刺激症状评分均低于C组(P<0.001); A组角膜上皮愈合时间(2.08±0.78d)、结膜植片水肿消退时间(4.62±1.17d)均较C组(5.13±2.34、6.42±1.51d)明显缩短(P=0.001、0.002)。A组与B组术后各时间点眼表刺激症状以及结膜植片水肿消退时间均无差异(P>0.05),但A组角膜上皮愈合时间明显缩短(P=0.018)。

    结论:3g/L玻璃酸钠联合角膜绷带镜在翼状胬肉切除术后早期应用具有协同作用,可以有效缩短角膜上皮愈合时间,缓解刺激症状。

    27  儿童先天性下睑内翻合并倒睫的手术时机对眼内屈光发育的影响
    曹贺 罗小玲 张璐
    2020, 20(3):526-52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3.27
    [摘要](1046) [HTML](0) [PDF 401.43 K](909)
    摘要:
    目的:研究儿童先天性下睑内翻合并倒睫的手术对于眼内屈光发育的影响,进一步探讨患儿的最佳手术时机。

    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2016-09/2018-06在我院确诊为先天性下睑内翻合并倒睫并接受下睑内翻矫正手术的患儿30例59眼。将其分为低龄组(2~3岁)10例20眼,中龄组(4~6岁)10例20眼和大龄组(7~12岁)10例19眼。所有患儿在全身麻醉下接受下睑皮肤眼轮匝肌切除术,合并内眦赘皮患儿同时接受内眦切开联合L型缝合术式,轻度下睑内翻不伴眼轮匝肌肥厚的患儿接受缝线术,术后3mo合并弱视及屈光不正者接受屈光矫正,随访6~12mo。测定三组患儿术前及术后6mo眼内屈光状态,视力发育情况及角膜地形图结果。

    结果:所有患儿术后下睑内翻矫正效果良好,无欠矫,外翻或眼睑角状畸形者。手术前后角膜散光(CC)三组患儿均有差异(P<0.05),视网膜检影总散光值(RC)、 BCVA,低龄组和中龄组患儿有差异(P<0.05),大龄组无差异(P>0.05)。

    结论:先天性下睑内翻合并倒睫患儿在6岁以内接受手术矫正可以改善眼球散光值。4~6岁患儿术前顺规散光发病率高,应尽早接受手术治疗及屈光矫正。

    28  Van Herick法及河南眼科研究所改进法检查前房深度估测房角关闭的准确性研究
    张楚 朱子诚 应充慧
    2020, 20(3):529-53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3.28
    [摘要](809) [HTML](0) [PDF 793.92 K](1448)
    摘要:
    目的:研究Van Herick法及河南眼科研究所改进法检查前房深度估测房角关闭的准确性。

    方法:随机选取2018-06/2019-01于我院门诊就诊的40岁及以上患者52例100眼分别行Van Herick法和河南眼科研究所改进法检查前房深度,筛选出周边前房深度≤1/3 CT且>1/4 CT与周边前房深度≤1/4 CT人群,对Van Herick法与河南研究所改进法前房检查法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再行房角镜检查与暗室下UBM检查分别检查周边房角是否关闭。

    结果:在Van Herick法估测周边前房深度≤1/3 CT且>1/4 CT的患眼中,行房角镜检查与UBM检查结果房角关闭的阳性率分别为39%与43%,在河南眼科研究所改进法估测周边前房深度≤1/3 CT且>1/4 CT的患眼中,行房角镜检查与UBM检查结果房角关闭的阳性率分别为46%与42%; 在Van Herick法估测周边前房深度≤1/4 CT的患眼中,行房角镜检查与UBM检查结果房角关闭的阳性率分别为67%与89%; 在河南眼科研究所改进法估测周边前房深度≤1/4 CT的患眼中,行房角镜检查与UBM检查结果房角关闭的阳性率分别为70%与100%; 对Van Herick法与河南眼科研究所改进法进行一致性检验,在估测周边前房深度≤1/3CT且>1/4 CT时,Kappa值为0.85,一致性较好,在估测周边前房深度≤1/4 CT时,Kappa值为0.83,一致性较好; 对房角镜检查结果及UBM检查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在Van Herick法估测周边前房深度≤1/3 CT且>1/4 CT时,Kappa值为0.73,一致性一般,在Van Herick法估测周边前房深度≤1/4 CT时,Kappa值为0.40,一致性一般。对房角镜检查结果及UBM检查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在河南眼科研究所改进法估测周边前房深度≤1/3 CT且>1/4 CT时,Kappa值为0.75,一致性较好,在河南眼科研究所改进法估测周边前房深度≤1/4 CT时,Kappa值为0,一致性较差。

    结论:Van Herick法及河南眼科研究所改进法前房深度检查在测量人群中房角关闭的具有一定的假阴性率,但准确性较高,仍适合作为估测房角关闭的初步检查方式。

    29  颈内动脉狭窄患者的脉络膜厚度和脉管指数的改变
    刘然 晏颖 陈晓
    2020, 20(3):533-53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3.29
    [摘要](888) [HTML](0) [PDF 1.27 M](1062)
    摘要:
    目的:使用扫频光相干断层扫描(SS-OCT)比较无眼部症状的颈内动脉狭窄(ICAS)患者和健康人之间黄斑区脉络膜厚度(SFCT)和脉管指数(CVI)。

    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8-03/2019-06我院神经外科确诊ICAS患者40例,取其与颈内动脉狭窄同侧的40眼为ICAS组,另外纳入20例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人的双眼作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于同一时间段用SS-OCT行黄斑扫描,测量SFCT,并将OCT图像以Image J软件二值化处理测量中心凹3mm范围脉络膜的CVI。

    结果:ICAS组和对照组的SFCT分别为208±66、234±77μm(P=0.27)。ICAS组和对照组的CVI值分别为64.5%±1.7%和66.1%±2.7%(P=0.04)。受试者工作曲线(ROC curve)中CVI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6(P=0.005),而SFCT的AUC为0.58(P=0.41)。

    结论:无眼部症状的ICAS患者CVI低于正常对照组,而SFCT无明显改变,提示对无眼部症状的ICAS患者检测其CVI较SFCT更有助于早期的发现脉络膜血液循环的改变。

    30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对非缺血型CRVO伴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李娟 赵薇 杨雪莉 尹智坚 于成和 李才锐
    2020, 20(3):537-54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3.30
    [摘要](809) [HTML](0) [PDF 429.66 K](978)
    摘要:
    目的:观察无创正压通气治疗非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合并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12/2018-12非缺血型CRVO合并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66例66眼资料,其中30例患者30眼接受雷珠单抗和视网膜激光光凝联合无创正压通气(观察组),36例36眼患者仅接受雷珠单抗和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3、6mo的病变部位视网膜厚度及最佳矫正视力(BCVA)的差异。

    结果: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视网膜厚度、BCVA比较均有差异(P<0.05)。治疗3、6mo,观察组患者视网膜厚度、BCVA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1)。对照组患者治疗3、6mo视网膜厚度的无差异(P>0.05),其余各时间点及观察组的各时间点两两比较有差异(P<0.05); 观察组患者治疗1、3、6mo BCVA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3、6mo BCVA均显著优于患者治疗1mo(P<0.05),其余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有利于提高非缺血型CRVO合并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的治疗效果。

    31  577nm激光光凝联合芪明颗粒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Ⅲ期
    潘昕 白峰 骆立夫 张大光
    2020, 20(3):541-54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3.31
    [摘要](915) [HTML](0) [PDF 407.00 K](899)
    摘要:
    目的:探讨眼底激光联合芪明颗粒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Ⅲ期的疗效观察。

    方法:将2017-12/2018-06在我院眼科需要行眼底激光治疗的56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Ⅲ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芪明颗粒联合眼底激光治疗)28例, 对照组(眼底激光治疗)28例。观察两组治疗后视力(BCVA),平均视野缺损(MD),黄斑中心厚度(CMT)的改变,观察时间为6mo。

    结果:治疗后1、3、6mo试验组、对照组患眼平均BCVA、MD值、CMT值与治疗前比较均有差异(P<0.05)。治疗后1、3mo两组患眼平均BCVA、MD值、CMT值比较均有差异(P<0.05); 治疗后6mo均无差异(P>0.05)。

    结论:芪明颗粒短期内可减轻激光光凝对视网膜功能损害程度,促使激光损伤的快速修复,减轻糖尿病性黄斑水肿。

    32  无染色剂下视网膜内界膜剥离联合笛针吸引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
    谢培培 齐绍文 尚亚南 胡长娥
    2020, 20(3):544-54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3.32
    [摘要](748) [HTML](0) [PDF 411.63 K](990)
    摘要: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PPV)联合无染色剂下视网膜内界膜剥离(ILMP)、笛针吸引、空气填充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IMH)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非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18-01/2019-01在我院确诊的IMH患者76例76眼,按手术方式分为两组, 其中38眼行PPV联合无染色剂下ILMP、空气填充术(A组),38眼行PPV联合无染色剂下ILMP、笛针吸引、空气填充术(B组)。术后随访6mo以上,观察两组患者黄斑裂孔闭合、最佳矫正视力(BCVA)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术后6mo,A组患者黄斑裂孔闭合率和BCVA提高率均显著低于B组(84% vs 100%,76% vs 95%,均P<0.05)。随着术后时间的推移,两组患者BCVA逐渐改善,且术后7、14d,1、3、6mo B组患者BCVA优于A组(均P<0.05)。术后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结论:无染色剂下ILMP联合笛针吸引治疗IMH临床疗效确切,在裂孔闭合率及BCVA改善方面明显优于单纯ILMP组。

    33  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疗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李沙 陈琳 张咏 郑亦君
    2020, 20(3):547-55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3.33
    [摘要](907) [HTML](0) [PDF 431.06 K](974)
    摘要:
    目的:探讨影响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治疗泪道疾病的独立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10/2019-03在我院行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治疗的280例316眼泪道疾病患者的病历资料,总结术后疗效并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疗效的独立因素。

    结果:术后所有患者临床治疗治愈率为52.2%,好转率为30.7%,无效率为17.1%。患者有无鼻炎(OR=95.58)、术后注入眼膏频率(OR=0.001)、既往是否有泪道置管术史(OR=0.0009)、既往是否有泪道激光术史(OR=94.73)、术中填塞材料可吸收与否(OR=0.002)是术后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鼻炎及泪道激光术史是降低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疗效的因素,术后定期注入眼膏、泪道置管术史及术中填塞可吸收材料均有利于提高手术疗效。

    34  鼻内镜下泪小管开放治疗近端泪小管阻塞的疗效
    王永波 赵雁之 高扬 钱筱英
    2020, 20(3):551-55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3.34
    [摘要](938) [HTML](0) [PDF 419.43 K](946)
    摘要: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泪小管开放联合引流管置入治疗近端泪小管阻塞的可行性、有效性、安全性。

    方法:收集2016-06/2018-06在我院眼科确诊的近端泪小管阻塞患者52例61眼,均行经鼻入路鼻内镜下泪小管开放联合引流管置入术,引流管在泪道内留置2~3mo后拔除,术后随访 6~12(平均7.3±2.2)mo,观察手术疗效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所有患者术中均顺利开放泪小管,并顺利置入引流管。末次随访,52眼治愈(85%),5眼好转(8%),4眼无效(7%),总有效率93%,术中、术后均未发生全身及局部严重并发症。

    结论:鼻内镜下泪小管开放联合引流管置入术治疗近端泪小管阻塞,术中可以精准定位泪小管阻塞段并充分开放正常段,成功率高,安全可行。

    35  内窥镜下改良球形头硅胶管插管与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鼻泪管阻塞的比较
    陈志杰 周丹 郝静
    2020, 20(3):554-55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3.35
    [摘要](804) [HTML](0) [PDF 1.88 M](974)
    摘要:
    目的:比较内窥镜下球形头硅胶管插管(SHSI)与泪囊鼻腔吻合术(En-DCR)治疗鼻泪管阻塞(NLDO)的疗效与经济效益。

    方法:将43例50眼NLDO患者随机分为SHSI组(21例25眼)和En-DCR组(22例25眼),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单眼手术时间、手术不适及住院时间,随访至术后12mo,根据末次随访时溢泪与泪道灌洗情况评估临床疗效,并采用成本-效果比(C/E)进行经济效益评估。

    结果:SHSI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与手术不适视觉模拟评分显著低于En-DCR组(4.96±1.989mL vs 27.60±14.950mL,2.84±0.64分 vs 4.88±0.84分),单眼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显著短于En-DCR组(13.40±6.007min vs 59.64±12.786min,0.50±0.010h vs 137.280±23.085h)(均P<0.001)。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临床有效率无差异(88% vs 96%,P>0.05),但SHSI组患者C/E(13.57)远小于En-DCR(121.50)。

    结论:内窥镜下SHSI与En-DCR均为NLDO的有效手术治疗方法,但SHSI手术难度相对更低且具有明显的成本效益优势。

    36  眼眶内植物性异物14例患者的临床研究
    刘广川 靳娜 刘卫艳
    2020, 20(3):559-56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3.36
    [摘要](795) [HTML](0) [PDF 1.93 M](1223)
    摘要:
    目的:分析眶内植物性异物14例患者的临床影像学特征及手术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眼科2010-01/2019-04收治的眼眶植物性异物外伤的14例14眼患者资料,总结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手术方法。

    结果:选取的14例14眼患者均在术中取出植物性异物。14眼患者眼眶CT三维重建检查,9眼显示异物为低密度伴周围软组织炎性反应。CT 影像因异物性质不同表现各异,软质异物无特征性CT影像。外伤后手术切口Ⅰ期愈合,有不同程度的伤口瘢痕形成。

    结论:眶内植物性异物性质特殊,术前充分准备,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对术中完整取出异物、降低手术难度十分重要。

    37  学龄前儿童斜视的危险因素分析
    韩红 安晓巨
    2020, 20(3):563-56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3.37
    [摘要](901) [HTML](0) [PDF 391.51 K](980)
    摘要:

    目的:探讨学龄前儿童斜视的风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07/2015-12在武警重庆总队医院眼科就诊的学龄前儿童1 926例的临床资料,其中斜视儿童纳入斜视组(n=186)和正常视力儿童纳入正常组(n=1 740),对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

    结果:出生体质量、Apgar评分及孕龄均是学龄前儿童斜视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其中Apgar评分的风险最高\〖OR(95%CI):6.336(2.180~18.416)\〗。

    结论:出生体质量、Apgar评分及孕龄均是学龄前儿童斜视的独立危险因素,孕妇需注意产前的安胎保健工作,尽量足月分娩,以避免儿童斜视的危险因素,同时定期加强学龄前儿童的视力筛查并做好相应的干预措施。

    38  康柏西普两种给药方案治疗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的疗效比较
    廖周鹏 哈少平 虎学军 刘海军
    2020, 20(3):566-57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3.38
    [摘要](964) [HTML](0) [PDF 769.10 K](955)
    摘要:
    目的:观察康柏西普不同给药方案治疗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的效果。

    方法:将21例符合入组条件的,就诊于我院的PCV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3+Q12W方案(固定给药组),9例9眼,连续3次每4wk玻璃体腔注射0.5mg康柏西普眼用注射液,之后每12wk给药1次; B组:3+TAE方案(延长给药组),12例12眼,连续3次每4wk玻璃体腔注射0.5mg康柏西普眼用注射液,之后根据每次访视评估结果确定下次给药的时间,至下一次访视/治疗间隔最短4wk,最长不超过12wk。分别于治疗12、48wk时比较两组最佳矫正视力(BCVA)及中心视网膜厚度(CRT)及给药的次数。

    结果:治疗12、48wk时固定给药组的BCVA分别为74.78±11.23、74.67±13.94个字母,分别比治疗前提高了7.00±4.21、6.89±4.48个字母; 在治疗12、48wk时延长给药组BCVA分别为77.83±5.46、77.58±8.59个字母,分别比治疗前提高了8.75±7.54、8.50±5.60个字母。注射后12、48wk固定给药组黄斑CRT分别为276.33±44.34、240.56±40.11μm,分别比治疗前下降了43.22±42.21、79.00±53.64μm; 注射后第12、48wk延长给药组黄斑CRT分别为271.58±63.08、241.00±43.91μm,分别比治疗前下降了57.42±45.33、88.00±61.16μm。固定给药组和延长给药组球内注射康柏西普次数分别为6.00±0.00、7.75±1.14次。

    结论:两种康柏西普给药方案均可以减轻PCV患者CRT,提高视力,固定给药组球内注射的次数少于延长给药组。

    39  微创玻璃体手术治疗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合并玻璃体出血
    杨艳 李静 梁军 谷威
    2020, 20(3):571-57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3.39
    [摘要](837) [HTML](0) [PDF 2.23 M](1063)
    摘要:
    目的:评估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患者合并玻璃体出血(VH)行玻璃体手术的疗效,总结病例的临床特点。

    方法:回顾研究2014-01/2017-12在我院就诊经25G微创玻璃体手术治疗的14例15眼PCV合并VH且随访超过6mo以上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病史信息及随访观察资料。观察指标包括:视力、眼压、眼部超声检查、彩色眼底像、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手术并发症。分析患者的术前、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LogMAR)的差异,并总结病例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

    结果:PCV合并VH患者中11例合并高血压病史。9眼在术前已诊断PCV。随访时间为6~36mo。15眼均采用微创玻璃体手术治疗,术中3眼硅油填充,2眼气体填充,余眼内灌注液填充。术后并发症包括:白内障核性混浊加重2眼、复发VH 1眼、高眼压1眼、视网膜脱离0眼。术前BCVA为2.78±0.46,末次随访BCVA为1.15±0.50,术后较术前提高(t=11.14,P<0.01)。

    结论:微创玻璃体手术是治疗PCV合并VH的安全有效方式,可改善视力。高血压病史可能是PCV合并VH的危险因素。

    40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移植在翼状胬肉切除术中的应用
    赵秋雅 邢怡桥 杜磊 曾思雨
    2020, 20(3):576-57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3.40
    [摘要](882) [HTML](0) [PDF 1.26 M](1121)
    摘要:
    目的:比较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移植和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应用于翼状胬肉切除术的效果。

    方法:将62例62眼原发性翼状胬肉随机分为第1组(32眼)和第2组(30眼),翼状胬肉切除后,第1组用自体角膜缘干细胞作为移植物,第2组用PRF作为移植物覆盖裸露巩膜。PRF通过术前抽取患者自身静脉血后离心和压制制得。术后随访6mo,评估手术时间、并发症和复发率,并进行组间比较。

    结果:第1组和第2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27.3±4.3、22.0±4.0min,两组有差异(t=4.990,P<0.01)。术后第1组未出现肉芽肿,第2组出现肉芽肿1眼,两组无差异(P=0.484)。第1组和第2组术后均复发1眼,两组无差异(P=1.000)。第1组和第2组术前眼压分别为14.69±2.44、14.96±2.93mmHg,两组无差异(t=0.399,P=0.691)。第1组和第2组术后眼压分别为14.68±1.65、15.11±2.12mmHg,两组无差异(t=0.888,P=0.378)。PRF移植组术后PRF膜溶解时间为3.5±0.8d。

    结论:PRF移植应用于翼状胬肉切除术安全有效,操作更加简单省时,是一种有临床应用前景的方法。

    41  新型冠状病毒防控中眼科医务人员的预防措施
    陈博 张宪 孙旭芳
    2020, 20(3):580-58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3.41
    [摘要](1368) [HTML](0) [PDF 411.75 K](1017)
    摘要:

    目前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的疫情进入了一个关键期。截止2020-02-14,全国已有超过55 000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确诊病例,给社会和经济带来极大影响,也极大地影响了眼科的日常运作。本文针对眼科门诊及病房所需的医务防护措施进行讨论和建议,以期减少在SARS-CoV-2爆发期眼科医护人员的感染。

    主管单位: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

    出版单位:《国际眼科》杂志社(IJO Press)

    社长/总编:胡秀文

    主编:惠延年 Peter Wiedemann

    编辑部主任:彭娟

    刊期:月刊

    语种:中英文混合

    按检索
    检索词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