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第20卷第1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Articles in English
    • 视网膜静脉阻塞动物模型的制作方法

      2020, 20(11):1841-184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11.01 CSTR:

      摘要 (1086) HTML (0) PDF 475.74 K (11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视网膜静脉阻塞(RVO)分为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和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是以视网膜静脉扩张迂曲、血流瘀滞、出血和水肿为特征的病变,常并发黄斑水肿和新生血管,新生血管型青光眼是其最严重的并发症。视网膜静脉阻塞对视力危害较大,是仅次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第二大致盲性眼病。目前为止,视网膜静脉阻塞的患病人数增多,但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而且也无长久有效的治疗方法。实验室中动物模型对视网膜静脉阻塞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的研究至关重要,因此本文对视网膜静脉阻塞实验中使用的动物及模型的制作方法做了简要综述,并对各种视网膜静脉阻塞动物模型的优缺点进行讨论。

    • Keratograph 5M评估玻璃体切除手术对眼表的影响

      2020, 20(11):1847-185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11.02 CSTR:

      摘要 (897) HTML (0) PDF 1.03 M (11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该研究旨在应用Keratograph 5M评估玻璃体切除手术(PPV)对眼表的影响。

      方法:本研究纳入23G玻璃体切除手术的患者30例30眼。分别于手术前、手术后1、2、4、8及12wk行眼表疾病指数(OSDI)问卷评分,采集眼表参数包括泪河高度(TMH)、非侵入性泪膜破裂时间(NITBUT)和眼红指数,并进一步分析各临床参数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玻璃体切除术后4wk内,畏光、异物感较术前显著增加,但是手术后8、12wk降至术前水平; 术后1wk眼胀不适较前显著增加,但术后2、4、8及12wk与术前无显著差异。OSDI评分在术后4wk内显著增加,但在术后8wk及12wk降至术前水平。TMH在术后2wk较前增高,但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首次NITBUT和平均NITBUT在术后8wk内显著缩短,但术后12wk延长至术前水平。眼红指数在术后4wk内显著增加,但术后8wk降至术前水平。首次NITBUT和平均NITBUT在每次随访时间点均呈显著正相关,TMH与平均NITBUT在术后1wk呈显著正相关。

      结论:Keratograph 5M可作为评估玻璃体切除手术对眼表影响的一种可靠方法。玻璃体切除手术可引起早期眼表症状及体征的改变,但是这些改变在手术后12wk内将逐渐恢复到术前水平。

    • 2型糖尿病患者眼表功能障碍分析

      2020, 20(11):1853-185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11.03 CSTR:

      摘要 (717) HTML (0) PDF 391.92 K (9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各种相关因素对2型糖尿病患者眼表功能的影响。

      方法:收集2型糖尿病患者60例60眼为糖尿病组,非糖尿病60例60眼为对照组。分别给予行眼表疾病指数测定(OSDI)、泪液分泌(SⅠt)、泪膜破裂时间(TBUT)、泪河高度(TMH)及角膜荧光素染色(CFS)检查。

      结果:所有参与者65.94%显示为干眼症状(糖尿病组为77.45%,对照组为54.43%)。糖尿病组OSDI、CFS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SⅠt、TMH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血糖水平、Hb1Ac、糖尿病病程对糖尿病患者的干眼症状均有所影响(P<0.05)。

      结论:糖尿病患者易出现泪液分泌及泪膜功能障碍,糖尿病病程越长,血糖及Hb1Ac水平越高,泪膜稳定性越差。

    • 弱视儿童的临床概况和遮盖治疗结果

      2020, 20(11):1858-186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11.04 CSTR:

      摘要 (818) HTML (0) PDF 826.44 K (12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研究弱视的临床表现,以及对弱视患者进行遮盖治疗的效果。

      方法:纵向研究。收集2015-04/2016-04 Dhulikhel医院眼科1 092例患者数据。对检出的弱视60例患儿的视力、主诉、年龄、屈光状态、双眼屈光度和注视方式进行评估。并对检出的弱视患儿进行遮盖治疗。

      结果:在研究期间接受检查的1 092例儿童中,60例(5.49%)为弱视患者,其中,女性35例(58.30%),男性25例(41.70%),平均年龄为8.87±3.29岁。在43.3%(n=26)的弱视儿童中,经线性弱视是最常见的亚型,其次是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20%,n=12)。最常见的屈光不正是散光,占58.30%,其次是远视(22.50%)和近视(7.50%)。配戴眼镜联合遮盖治疗和主动视觉训练的依从性为73.30%(n=44)。3mo后不同治疗策略对弱视眼视力有显著改善(P=0.002)。

      结论:在尼泊尔等发展中国家,弱视发病率和相关的视力损害仍然是一个公共卫生问题。意识的缺乏,社区或学龄前儿童视力筛查的缺乏,会导致儿童较晚出现症状,并最终导致明显的视力损害。通过筛选就诊地点、及时转诊和适当的干预措施,这种状况可得到改善。

    • >实验论著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玻璃体腔移植对大鼠青光眼模型视神经的保护作用

      2020, 20(11):1866-187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11.05 CSTR:

      摘要 (856) HTML (0) PDF 2.17 M (9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玻璃体腔移植对大鼠青光眼模型的神经保护作用。

      方法:提取大鼠原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进行鉴定; Lewis大鼠分别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青光眼模型组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并制作青光眼大鼠模型:左眼为实验眼(青光眼),右眼为对照眼,并进行鉴定; 然后进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玻璃体腔移植; HE染色观察视网膜组织形态; 免疫荧光法检测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数量; TUNEL染色观察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情况; Western blot检测视网膜组织中IGF1和BDNF蛋白表达情况。

      结果:大鼠实验眼的眼内压均明显高于对照眼(P<0.01),表明青光眼大鼠模型均建造成功; 青光眼模型组大鼠视网膜神经纤维排列不整齐,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数量和视网膜厚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大鼠视网膜神经纤维细胞排列较整齐,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数量和视网膜厚度明显高于青光眼模型组(P<0.05),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数量明显低于青光眼模型组(P<0.05); 青光眼模型组大鼠视网膜中IGF1和BDNF蛋白表达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大鼠的视网膜中IGF1和BDNF蛋白表达量高于青光眼模型组(P<0.05)。

      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玻璃体腔移植能改善大鼠青光眼,可以保护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 沉默GFAP基因调控高糖诱导的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与凋亡

      2020, 20(11):1871-187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11.06 CSTR:

      摘要 (759) HTML (0) PDF 1.02 M (11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研究沉默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基因对高糖诱导的人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hRMECs)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

      方法:采用qRT-PCR法检测高糖(30mmol/mL)和低糖(5mmol/mL)处理的hRMECs中GFAP的表达。通过慢病毒介导法建立GFAP基因稳定沉默的高糖诱导的hRMECs细胞模型,用SRI-011381(TGF-β信号通路特异性激活剂)、二甲基亚砜(DMSO)处理该细胞模型,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GFAP、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转录激活因子2(Smad2)、Smad3蛋白的表达,并分别采用CCK-8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增殖和凋亡。

      结果:高糖处理的hRMECs中GFAP表达水平显著升高。通过慢病毒介导法可成功构建GFAP基因沉默的高糖诱导的hRMECs细胞模型,且沉默GFAP后,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提高,凋亡率明显抑制,TGF-β信号通路关键基因TGF-β1、Smad2、Smad3的蛋白表达均明显抑制,而激活TGF-β信号通路可逆转沉默GFAP对高糖诱导的hRMECs细胞的增殖促进和凋亡抑制作用。

      结论:沉默GFAP基因可促进高糖诱导的人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TGF-β信号通路失活相关。

    • >临床论著
    • 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术后发生角膜水肿的预测模型

      2020, 20(11):1876-188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11.07 CSTR:

      摘要 (722) HTML (0) PDF 565.09 K (10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术后发生角膜水肿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

      方法:选取2017-01/2019-12本院收治的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312例,均采取择期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手术。根据术后1wk内是否出现角膜水肿分为角膜水肿组(n=62)和非角膜水肿组(n=250)。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糖尿病病程、高血压病史、青光眼病史、角膜营养不良、慢性葡萄膜炎、晶状体核硬度Emery分级、术前前房深度、术中超声能量和有效超声时间、IOL材料和植入位置、术后角膜内皮细胞数量。采用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术后发生角膜水肿的危险因素,确定危险因素后构建危险评分体系,绘制ROC曲线分析危险评分模型对术后角膜水肿的预测价值。

      结果:纳入的312例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中62例(19.9%)发生术后角膜水肿。根据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60岁(OR=2.657,95% CI:1.135~6.220)、糖尿病病程>10a(OR=6.932,95% CI:1.911~25.145)、高血压病史(OR=2.783,95% CI:1.037~14.510)、青光眼病史(OR=3.679,95% CI:1.128~11.999)、慢性葡萄膜炎(OR=2.601,95% CI:1.099~6.156)、晶状体核硬度Ⅳ~Ⅴ级(OR=8.658,95% CI:2.595~28.887)、术前浅前房(OR=3.431,95% CI:1.679~7.011)、术后角膜内皮细胞数量(OR=3.026,95% CI:1.137~8.053)是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术后发生角膜水肿的危险因素。根据上述危险因素构建危险评分体系,年龄>60岁、高血压病史、青光眼病史、慢性葡萄膜炎、术前浅前房、术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10%分别对应1分,糖尿病病程>10a和晶状体核硬度Ⅳ~Ⅴ级分别对应2分,总分0~10分。危险评分模型预测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术后角膜水肿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48(95% CI:0.772~0.934),以8.94分为最佳临界值,此时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5.3%和80.2%。

      结论:年龄>60岁、糖尿病病程>10a、高血压病史、青光眼病史、慢性葡萄膜炎、晶状体核硬度Ⅳ~Ⅴ级、术前浅前房、术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是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术后发生角膜水肿的危险因素,根据上述危险因素构建的危险评分模型对术后角膜水肿有较好预测价值。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的关系

      2020, 20(11):1882-188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11.08 CSTR:

      摘要 (719) HTML (0) PDF 469.69 K (10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与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的相关性。

      方法:本研究共纳入70例BRVO患者及7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与BRVO患者的年龄、性别相匹配)。利用Berlin问卷对BRVO患者及对照组的OSAS患病风险进行评估,借助多导睡眠呼吸监测仪对BRVO患者及对照组的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最小氧饱和度(MOS)等指标进行监测。根据AHI对OSAS进行诊断,对BRVO患者及对照组的OSAS发生率、平均AHI、平均MOS等指标进行比较。

      结果:BRVO患者中伴发OSAS者为49例(70%),平均AHI为19.74±7.59、MOS为(82.45±9.17)%; 对照组OSAS患者为23例(33%),平均AHI为13.69±6.35、MOS为(88.44±8.72)%。BRVO患者及对照组OSAS的发病率、平均AHI及MOS均有差异(χ2=19.331,t=5.115、3.954,均P<0.01)。OSAS与BRVO呈正相关(rs=0.319,P=0.033)。39例急性BRVO患者的平均AHI为16.905±6.31、MOS为(85.14±8.22)%; 31例慢性BRVO患者的平均AHI为17.84±5.47、MOS为(83.81±7.87)%,急性BRVO患者与慢性BRVO患者的平均AHI和MOS均无差异(t=0.653、0.685,P=0.516、0.496)。

      结论:OSAS可能是BRVO的重要危险因素,其对于BRVO病情的持续也可能起着关键作用。

    • >文献综述
    • NEI-VFQ-25量表对角膜移植术后效果的分析

      2020, 20(11):1886-188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11.09 CSTR:

      摘要 (975) HTML (0) PDF 412.16 K (10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角膜疾病是常见的致盲疾病,角膜移植手术是治疗角膜盲的主要方法。单纯的视功能检查已经不能全面评估手术对患者的影响,而视觉相关生活质量量表涵盖了受视觉影响的各方面指标,能够更加全面地反映患者的感受。近年来,逐渐成为评估角膜移植手术治疗效果的常用手段。现就近年来NEI-VFQ-25量表在角膜移植手术方面的研究进展做简要综述。

    • 糖尿病角膜上皮维持稳态的机制探究

      2020, 20(11):1889-189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11.10 CSTR:

      摘要 (742) HTML (0) PDF 480.66 K (8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角膜病变与糖尿病存在密切联系,严重者对视力构成威胁。目前,对糖尿病性角膜病变的治疗重点是预防感染和促进最佳的愈合环境。从细胞层次全面地理解病变发展过程对于识别和开发潜在的治疗药物至关重要。本文综述糖尿病性角膜上皮发生紊乱的现象以及其后续维持稳态的机制,并讨论其合理性。

    • 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研究进展

      2020, 20(11):1894-189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11.11 CSTR:

      摘要 (852) HTML (0) PDF 436.82 K (11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是发生于早产儿的一种未成熟视网膜血管增殖性眼病,是一种严重的儿童致盲性眼病。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是治疗ROP的经典方法,然而激光治疗是破坏性的,尤其是在ROP Ⅰ区病变的情况下,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在ROP发生及发展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而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不仅能有效控制ROP,并且为视网膜继续发育争取了机会。本文就玻璃体腔内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ROP的治疗指征、药物筛选、注射部位、给药剂量、疗效观察以及并发症对其进行综述。

    • 视网膜微循环检测技术及其临床应用

      2020, 20(11):1898-190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11.12 CSTR:

      摘要 (779) HTML (0) PDF 467.81 K (17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各种眼部疾病,尤其是视网膜疾病均可改变视网膜微血管状态。此外,涉及全身血管系统改变的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等也存在视网膜微循环改变。因此视网膜微血管系统的改变除了主要作为眼部疾病的辅助诊断指标外,还有助于评价全身性疾病,是重要的疾病指标。本文简要综述了视网膜微循环检查的检测方法及各项检测方法的临床应用现状。

    • 血-视网膜屏障损伤的机制及治疗对策

      2020, 20(11):1902-190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11.13 CSTR:

      摘要 (833) HTML (0) PDF 507.37 K (10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血-视网膜屏障在维持视网膜微环境稳态中具有重要作用,很多疾病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急性青光眼、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等均会导致血-视网膜屏障损伤。目前对于引起血-视网膜屏障损伤的分子机制尚未完全阐释清楚,本文旨在综述血-视网膜屏障的结构与功能,各种眼部疾病导致的血-视网膜屏障损伤机制及采用药物治疗、激光治疗、手术治疗的治疗对策。

    • 特发性黄斑裂孔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2020, 20(11):1907-191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11.14 CSTR:

      摘要 (1177) HTML (0) PDF 538.50 K (9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是指无明显病因发生于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的全层组织缺损。目前,随着对IMH认识的逐渐深入及其治疗方式的不断创新和改进,其治疗技术也呈现成熟化及多样化。研究表明,早期直径较小的IMH可以进行观察随访; 奥克纤溶酶(Ocriplasmin)已被批准用于中小型黄斑裂孔和黄斑粘连(VMA)的患者; 内界膜(ILM)剥除可提高解剖闭合率。然而,对于直径<250μm的IMH,尚不确定是否总是需要剥除ILM。本文讨论了IMH的发病机制、分期、分类及当前的治疗方案。基于IMH的特点和患者的差异性,拟提出一种基于循证医学的方法来为个体患者选择最佳和最实际的治疗方案。

    • 基因检测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研究新进展

      2020, 20(11):1913-191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11.15 CSTR:

      摘要 (756) HTML (0) PDF 408.77 K (8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前基因检测技术已日益成熟,并与多学科融合,为临床医生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了帮助。近年来,基因检测技术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中取得了一些进展,主要应用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后续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制订。因此,我们针对基因检测技术能够检测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相关基因位点进行总结分析。

    • 铜绿假单胞菌性角膜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2020, 20(11):1916-191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11.16 CSTR:

      摘要 (800) HTML (0) PDF 464.52 K (14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铜绿假单胞菌性角膜炎是临床上常见的角膜炎之一,其起病急、发展迅速,并且治疗棘手。若未及时治疗,极易形成角膜溃疡,严重时可致盲。为增加有效治疗的手段,深入研究其发病机制有重要意义。本文就铜绿假单胞菌的致病性与宿主的免疫反应在铜绿假单胞菌性角膜炎的发病机制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概述,以期为其治疗的新思路提供理论依据。

    • 炎症和氧化应激在干眼发病中的作用及干眼的抗炎治疗

      2020, 20(11):1920-192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11.17 CSTR:

      摘要 (832) HTML (0) PDF 443.83 K (11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干眼在全球的患病率日益增高,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研究表明炎症和氧化应激是其主要的致病机制。体内和体外的多种刺激因素都会激活氧化应激反应,活性氧水平与抗氧化酶作用的失衡会激活炎症反应,造成眼表组织损伤,最终导致干眼。本文综述炎症和氧化应激在干眼发病中的重要作用及抗炎治疗。

    • 视雪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2020, 20(11):1924-192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11.18 CSTR:

      摘要 (1080) HTML (0) PDF 418.07 K (11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本文系统介绍了视雪综合征(visual snow syndrome,VSS),这是一种无明确原因,表现为无数闪烁的小点持续存在于整个视野中,并可能伴有后像、内视、畏光、夜盲的视觉现象。目前已经有文献对该疾病进行了临床及病理生理学研究,最新的文献资料中,更倾向于视雪综合征是一种视觉处理功能障碍,需与偏头痛等疾病相鉴别。在治疗方面,目前多是试验性研究,有病例报道显示抗癫痫、抗抑郁药、乙酰唑胺等和有色滤光片对缓解患者症状可能有积极作用。

    • 弱视患者发病机制及眼部结构的研究进展

      2020, 20(11):1927-193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11.19 CSTR:

      摘要 (838) HTML (0) PDF 451.90 K (17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弱视是一种儿童视觉发育关键期常见的眼科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传统观念认为弱视不会出现明显眼球器质性改变,但近年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们发现弱视患者不仅脑部解剖存在差异,在眼部结构也与正常人不尽相同,这为探索弱视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就弱视患者的发病机制及眼部结构改变进行了总结,从发病机制、脉络膜厚度(CT)、眼部血管面积及密度、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以及弱视患者遮盖治疗后的眼部结构改变等方面进行综述。

    • >Meta分析
    • 雷珠单抗联合Ahmed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治疗NVG的Meta分析

      2020, 20(11):1931-193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11.20 CSTR:

      摘要 (690) HTML (0) PDF 4.24 M (10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评价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Ahmed引流阀植入术相对于单纯Ahmed引流阀植入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美国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SCI)、中国知网(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BM)等多个数据库,查找自建库至2020-03-20关于雷珠单抗与Ahmed引流阀植入术治疗NVG的文献,同时查阅相关参考文献。对纳入研究行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运用RevMan 5.3和STATA 12.0软件行Meta分析。

      结果:纳入7篇临床研究,346例349眼NVG患者,质量评价均为中高质量,各项研究基本特征同质性较好。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单纯 Ahmed引流阀植入组相比,雷珠单抗联合Ahmed引流阀植入组患者在术后1wk,1mo时眼压更低,但术后6mo时无差异; 雷珠单抗联合Ahmed引流阀植入组患者在术后1、3mo时最佳矫正视力更好,但术后6mo时无差异。两组患者术后前房出血率及抗青光眼药物使用数量无差异。

      结论:与单纯Ahmed引流阀植入术相比,雷珠单抗联合Ahmed引流阀植入术治疗NVG,患者术后早期眼压及最佳矫正视力疗效更好,但术后前房出血率和抗青光眼药物的使用数量无明显变化。

    • >教学研究
    • Mini-CEX评价眼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SBME教学法医患沟通培训的效果

      2020, 20(11):1937-194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11.21 CSTR:

      摘要 (764) HTML (0) PDF 492.42 K (11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利用迷你临床演练评估法(Mini-CEX)评估眼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结合以模拟为基础的医学教育(SBME)教学法的医患沟通能力培训的实践教学效果。

      方法:选择2015-09/2017-07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学教研室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16名为研究对象,在常规教学和利用标准患者的SBME教学前后,分别进行真实患者医患沟通,以Mini-CEX评价分析教学效果。

      结果:对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急性细菌性结膜炎三种常见病,规培住院医的干预前医患沟通Mini-CEX评估,七个项目的平均评分,对照组及试验组学员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示范教学及点评修正后,对照组直接进行干预后医患沟通和Mini-CEX评估,试验组进一步SBME教学后进行干预后医患沟通和Mini-CEX评估。两组干预后七个项目评分均明显高于干预前(P<0.05),对照组和试验组平均分在7分以上学员的优秀率分别从37.5%(3/8)和37.5%(3/8)提升到87.5%(7/8)和100%(8/8)。干预后除了查体技巧和临床判断两项外,其他如医疗面谈技巧、人文关怀与专业素养、心理咨询技巧、组织效能和整体临床胜任能力五个项目,试验组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利用标准患者的SBME教学能够提高眼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患沟通能力培训的效能,Mini-CEX评估法可以简便、快速而又标准化对教学结果进行评估,两者有机结合可广泛应用于眼科住院医师医患沟通培训的实践。

    • >调查研究
    • 基于远程诊断系统的糖尿病眼病综合防治服务模式实践探讨

      2020, 20(11):1942-194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11.22 CSTR:

      摘要 (682) HTML (0) PDF 436.24 K (10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总结浦东新区糖尿病眼病综合防治服务模式的实施成效,为建立完善以社区为基础的糖尿病眼病综合防治服务模式提供实践参考。

      方法:于2018-08/2019-08将浦东新区45家社区纳入慢性病管理的糖尿病患者作为筛查对象,根据年龄、性别进行分层抽样,对纳入对象的远程筛查眼健康数据进行分析,并通过问卷调查掌握满意度及参与意愿。

      结果:本次筛查纳入DM患者39 055例,均首次建立眼健康档案,远程诊断初步确诊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者15.870%(6198/39055),其中轻度非增殖性DR、中度非增殖性DR、重度非增殖性DR及增殖性DR者分别为3.974%、9.904%、1.746%、0.246%; 需转诊率44.325%(17311/39055),实际复诊率5.846%(1012/17311)。此外,DM患者远程筛查满意度与参与意愿均在85%以上。

      结论:基于远程诊断系统的糖尿病眼病综合防治服务模式对于实现糖尿病眼病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是可行的,但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进一步优化与完善。

    • >临床研究
    • 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血清与房水中细胞因子表达的变化

      2020, 20(11):1946-194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11.23 CSTR:

      摘要 (652) HTML (0) PDF 430.81 K (9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分析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血清和房水中维生素C、氧化应激产物、炎症因子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变化。

      方法:选取2018-01/2019-12我院收治的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40例40眼作为观察组,单纯白内障患者40例40眼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血液和房水样本中维生素C、氧化应激产物(丙二醛)、炎症因子(IL-6和IL-8)及VEGF水平的差异。

      结果:两组患者血清维生素C水平无差异(P>0.05),但观察组房水维生素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20.6±13.6mg/L vs 27.2±9.9mg/L,P<0.05); 两组患者血清丙二醛水平无差异(P>0.05),但观察组房水丙二醛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12.6±4.6nmol/mL vs 8.0±3.1nmol/mL,P<0.001); 观察组血清和房水IL-6、IL-8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 两组患者血清VEGF水平无差异(P>0.05),但观察组房水VEG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45.6±20.6pg/mL vs 16.5±4.5pg/mL,P<0.001)。

      结论: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与单纯白内障患者相比,虽然血清维生素C、氧化应激产物及VEGF水平相似,但其房水中维生素C、氧化应激产物及VEGF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同时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血清和房水炎症因子水平相比单纯白内障患者更高。

    • 康柏西普在PRP治疗SNPDR合并DME的给药时机选择

      2020, 20(11):1950-195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11.24 CSTR:

      摘要 (809) HTML (0) PDF 703.29 K (10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IVC)联合全视网膜光凝(PRP)治疗合并黄斑水肿(DME)的重度非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SNPDR)患者的给药时机。

      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7-05/2018-10于我院确诊的合并DME的SNPDR患者85例85眼, 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29眼仅予以PRP治疗; IVC组28眼在IVC后1wk予以PRP; PRP组28眼在PRP后1wk予以IVC。随访12mo,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1、3、6、12mo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区中心凹厚度(CMT)变化,记录IVC频次。

      结果:三组患者治疗后的BCVA较治疗前改善,CMT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IVC组和PRP组BCVA优于对照组,CMT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mo,ICV组BCVA(0.24±0.18,LogMAR)下降均较PRP组(0.38±0.29,LogMAR)明显(P<0.05)。治疗后1、3mo,ICV组CMT(313.89±61.69、287.64±43.94μm)下降均较PRP组(347.50±56.55、318.04±49.33μm)明显(P<0.05)。IVC给药频次为IVC组3.07±1.33次、PRP组3.93±1.60次(P<0.05)。

      结论:治疗合并DME的SNPDR患者,IVC联合PRP治疗优于单纯PRP治疗,且在PRP治疗之前予以抗VEGF药物,短期内BCVA提高、黄斑水肿减轻,长期观察可减少IVC次数,降低感染风险,减轻经济负担。

    • 前后节联合手术后屈光误差原因分析

      2020, 20(11):1955-195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11.25 CSTR:

      摘要 (714) HTML (0) PDF 450.47 K (10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分析年龄相关性白内障(ARC)合并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患者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IOL)植入联合23G玻璃体切割术后屈光误差及其相关因素。

      方法:选取2017-02/2019-09在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IOL植入联合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的ARC合并IMEM患者25例25眼作为观察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IOL植入术治疗的单纯性ARC患者25例25眼作为对照组,比较手术前后两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等效球镜度(SEQ)、角膜屈光力(CRP)、前房深度(ACD)、眼轴长度(AL)及黄斑中心凹厚度(CFT)变化情况。

      结果:术后3mo,观察组和对照组BCVA(0.284±0.177、0.016±0.085)均较术前(0.572±0.199、0.568±0.191)显著改善,ACD均较术前显著增大(均P<0.001),但两组CRP和AL较术前均无明显变化(P>0.05),且两组之间术后ACD、CRP、AL均无差异(P>0.05)。术后3mo,观察组实际SEQ值(-0.426±0.146D)较术前预期SEQ值(-0.122±0.037D)和对照组实际SEQ值(-0.127±0.050D)显著增加(均P<0.001),观察组屈光误差为-0.304±0.142D; 观察组CFT值(331.1±67.2μm)较术前(444.8±72.1μm)显著下降,但高于对照组术后CFT值(224.7±16.6μm),观察组CFT变化值为113.7±32.2μm。相关性分析显示,观察组术后3mo屈光误差与CFT变化值呈正相关(r=0.447,P=0.025)。

      结论: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23G玻璃体切割术后屈光误差与CFT变化值呈正相关。

    • >临床报告
    • EX-PRESS引流钉植入术对POAG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及眼压的影响

      2020, 20(11):1960-196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11.26 CSTR:

      摘要 (742) HTML (0) PDF 424.45 K (9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评价EX-PRESS引流钉植入术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及眼压的影响。

      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收集2016-05/2017-12在我院行EX-PRESS引流钉植入术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32例38眼,随访至术后24mo,观察中央、鼻侧、颞侧、上方、下方5个方位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眼压及最佳矫正视力情况,并观察前房深度及引流钉与虹膜、角膜的位置情况及手术疗效。

      结果:手术前后,本组患者5个方位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最佳矫正视力均无明显变化(P>0.05),但术后各时间点眼压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术后24mo,本组患者手术完全成功率为66%,条件成功率为21%,失败率为13%,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为滤过泡包裹。本组患者术中和术后随访期间均未出现前房完全消失; 术后1眼出现浅前房,5眼引流钉与虹膜面相贴,余32眼引流钉均位于虹膜与角膜内皮之间,位置良好。

      结论:EX-PRESS引流钉植入术对POAG患者角膜内皮细胞无明显影响,且能有效控制眼压,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 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后的原发性房角关闭进展为青光眼的相关因素

      2020, 20(11):1963-196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11.27 CSTR:

      摘要 (701) HTML (0) PDF 431.12 K (9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研究原发性房角关闭(PAC)患者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LPI)后进展成青光眼(PACG)的相关因素。

      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收集2017-01/12我院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PAC患者86例86眼,其中随访2a以上、有5次以上的可靠视野的LPI后PAC患者65例65眼,平均随访时间为2.65±0.27a,根据是否出现视野缺损和相应的青光眼性视神经损害分为进展组与未进展组,记录进展为PACG的情况,并对其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LPI后PAC患者65眼中9眼(14%)进展成青光眼。进展组年龄(68.67±7.03岁)、随访眼压波动(10.11±4.17mmHg)与未进展组(61.95±8.03岁,5.54±2.73mmHg)有差异(均P<0.05),进展组的垂直杯盘比(VCDR)≥0.6、粘连性房角关闭(PAS)≥1个象限、PAS范围合并贴附性房角关闭>2个象限进展率显著高于未进展组(均P<0.05)。PAC患者LPI后进展成PACG与患者的年龄、随访眼压波动、VCDR≥0.6、PAS≥1个象限、PAS范围合并贴附性房角关闭>2个象限呈显著正相关(rs=0.304、0.396、0.495、0.268、0.309)。

      结论:PAS≥1个象限和PAS范围合并贴附性房角关闭>2个象限、VCDR≥0.6、高龄、随访眼压波动大与LPI后PAC患者进展成PACG相关。

    • 康柏西普治疗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术后不同类型黄斑水肿的疗效

      2020, 20(11):1967-197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11.28 CSTR:

      摘要 (847) HTML (0) PDF 431.88 K (8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观察康柏西普治疗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术后不同类型黄斑水肿的疗效。

      方法:选取2017-01/2018-12于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视力再次下降并确诊为黄斑水肿的糖尿病患者52例52眼。根据黄斑水肿OCT分型,将发生弥漫性黄斑水肿者18眼纳入DRT组,发生黄斑囊样水肿者20眼纳入CME组,发生浆液性视网膜脱离者14眼纳入SRD组,均按照1+PRN方案行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首次玻璃体腔注射)后随访12mo,观察并比较各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并记录药物注射次数。

      结果:三组患者治疗前BCVA和CMT无明显差异,但DRT组黄斑水肿发病时间明显短于CME组和SRD组(P<0.05)。治疗后1mo,三组患者BCVA和CMT均明显好转,且治疗后3mo起,三组患者BCVA和CMT继续好转并逐渐稳定,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1、3、6、12mo,DRT组和CME组患者BCVA和CMT均好于SRD组(P<0.05),但DRT组与CME组之间无明显差异(均P>0.05)。三组患者药物注射次数分别为3.2±0.9、2.9±0.8、4.1±1.1次,SRD组注射次数明显多于DRT组和CME组(均P<0.05)。

      结论: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术后黄斑水肿应早期干预,康柏西普可以有效改善白内障术后不同类型黄斑水肿患者的视力,减轻黄斑水肿。

    • 后巩膜加固术在超长眼轴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手术中的应用

      2020, 20(11):1971-197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11.29 CSTR:

      摘要 (772) HTML (0) PDF 450.02 K (9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评价后巩膜加固术(PSR)辅助超长眼轴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玻璃体切除手术(PPV)的临床效果。

      方法:采用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纳入眼轴≥29mm的超长眼轴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46例46眼,随机分为两组:A组采用PSR+PPV+硅油填充,B组采用单纯PPV +硅油填充。随访1a,分析各组术后BCVA、黄斑裂孔愈合情况、视网膜脱离复位率、再手术率等指标。

      结果:两组治疗后平均BCVA(LogMAR视力)均较术前改善,A组由1.61±0.02提升为0.85±0.22(t=10.36,P<0.01),B组由1.59±0.04提升为1.08±0.16(t=7.92,P<0.01),其中A组改善幅度大于B组(t=-2.38,P=0.03)。两组术前术后眼轴均无明显改变(P>0.05)。A组一次手术黄斑裂孔愈合率为91%(21/23),取油前再手术率4%(1/23),取油后无再脱离患者,1a随访期内所有术眼完成了硅油取出。B组一次手术黄斑裂孔愈合率为65%(15/23),取油前再手术率35%(8/23),取油后再脱离比例26%(6/23),1a随访期取出硅油比例74%(17/23)。

      结论:后巩膜加固术有助于提高病理性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成功率,减少复发及再手术的几率。

    • 折叠式人工玻璃体球囊植入73例临床观察及体会

      2020, 20(11):1975-197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11.30 CSTR:

      摘要 (759) HTML (0) PDF 1.55 M (9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折叠式人工玻璃体球囊植入术的手术方法,并对其治疗效果进行评价。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04/2020-03于我院行人工玻璃体球囊植入手术治疗的严重眼球破裂伤及眼外伤玻璃体切除术后硅油依赖患者73例73眼。术后随访1~20mo,观察患者的视力、角膜、前房深度、眼压、眼底情况、人工玻璃体球囊状态及对外观满意度等。

      结果:本组患者73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玻璃体球囊内硅油注入量2.4~4.2(平均3.5±0.36)mL。术后随访视力无光感22眼,光感及手动46眼,眼前指数5眼; 角膜清亮或基本清亮19眼,角膜局限性混浊31眼,角膜灰白色明显混浊23眼; 前房深度基本正常32眼,浅前房23眼,前房完全消失18眼; 眼压由于角膜原因不能测试者22眼,眼压<8mmHg者17眼,眼压8~21mmHg者34眼; 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示人工玻璃体球囊位置均无明显偏位; 对术后外观满意和基本满意者52例(71%); 所有患者均未见球囊排斥、交感性眼炎及其他明显手术并发症。

      结论:折叠式人工玻璃体球囊植入治疗严重的眼球破裂伤和硅油依赖眼,可使患者免于眼球摘除,手术安全、有效,能够较好地维持眼球形态和眼内压。

    • Nd:YAG激光泪道成形术联合泪道支架置入治疗泪道阻塞的疗效及影响因素

      2020, 20(11):1979-198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11.31 CSTR:

      摘要 (641) HTML (0) PDF 440.48 K (10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分析Nd:YAG激光泪道成形术联合泪道支架置入治疗泪道阻塞的疗效及影响因素。

      方法:选取2017-06/2019-06期间我院收治的泪道阻塞患者150例150眼,均使用Nd:YAG激光泪道成形术联合泪道支架置入治疗。拔管后随访6mo,根据临床疗效将患者分为有效组(135例135眼)和无效组(15例15眼),收集一般资料、合并症、泪道阻塞原因、术后泪道冲洗频率及骨性泪道情况等临床资料,分析影响治疗疗效的相关因素。

      结果:拔管后随访6mo,本研究纳入患者治疗有效率和复发率分别为90.0%和1.3%。有效组患者的病程显著短于无效组,合并症发生率显著低于无效组,骨性泪道阻塞处长度显著短于无效组,阻塞处最小直径显著长于无效组,且两组患者术后泪道冲洗频率有明显差异(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OR=4.600,95%CI 3.448~6.136)、伴随合并症(OR=2.524,95%CI 1.481~4.302)、骨性泪道阻塞长度(OR=3.785,95%CI 1.844~7.770)和阻塞处最小直径(OR=2.330,95%CI 1.464~3.708)以及术后泪道冲洗频率(OR=4.773,95%CI 2.227~10.231)均是影响Nd:YAG激光泪道成形术联合泪道支架置入治疗疗效的相关因素。

      结论:Nd:YAG激光泪道成形术联合泪道支架置入治疗泪道阻塞疗效显著,且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低。病程、合并症、术后泪道冲洗频率、骨性泪道情况均是疗效的影响因素,其中适当提高泪道扩张冲洗次数可提高有效率。

    • 儿童异常瞬目与泪膜脂质层厚度关系的临床研究

      2020, 20(11):1983-198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11.32 CSTR:

      摘要 (920) HTML (0) PDF 1.32 M (10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检测异常瞬目儿童的泪膜脂质层厚度(LLT),探讨儿童异常瞬目与LLT的关系,期待发现LLT在儿童异常瞬目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前瞻性对比研究。选取2016-11/2017-02在我院眼科门诊主诉“频繁眨眼”为首诊原因的儿童患者46例为异常瞬目组,选取同期以非异常瞬目为主诉的儿童患者46例为对照组。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病史采集、裂隙灯检查、屈光检查、泪液分泌试验(SⅠt)、泪膜破裂时间(BUT)检查以及用Lipiview眼表面光干涉仪测量LLT及不完全眨眼(PB)的次数并进行比较。

      结果:异常瞬目组的LLT为72.17(22.13,91.00)nm,低于对照组81.97(30.25,95.27)nm(P=0.028); 异常瞬目组双眼平均等效球镜度数(-0.98±3.09D)、SⅠt(11.39±2.46mm/5min)较对照组(-0.24±3.06D、11.74±2.10mm/5min)无差异(P>0.05)。异常瞬目组双眼平均PB(0.58±0.28)、BUT均值(18.27±5.51s)较对照组(0.43±0.17、21.01±6.14s)有差异(P<0.05)。

      结论:儿童异常瞬目与多种因素相关,LLT下降,可能是儿童异常瞬目的重要因素。

    • 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对青少年眼表功能的影响

      2020, 20(11):1987-199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11.33 CSTR:

      摘要 (875) HTML (0) PDF 445.71 K (9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研究青少年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前后眼表和睑板腺功能的变化,探究角膜塑形镜对青少年泪膜的影响。

      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2017-01/11于我院就诊的55例满足入选标准的8~16岁青少年并要求配戴角膜塑形镜患者,于戴镜前及戴镜后1wk, 1、3、6、12mo随访进行眼表疾病指数(OSDI)问卷、裂隙灯和Keratograph 5M检查非侵入性第一次泪膜破裂时间[NIBUT(f)]、非侵入性平均泪膜破裂时间[NIBUT(av)]、泪河高度(TMH)、睑板腺功能。

      结果:研究期间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感染性角膜炎。戴镜后1wk,1、3、6、12mo OSDI评分分别为7.38±1.71、9.21±1.39、10.19±1.02、10.28±1.18、10.29±1.85分,较戴镜前(4.80±1.63分)均增加(P<0.05)。戴镜后1wk,1、3、6、12mo NIBUT(f)为12.39±4.76、9.95±5.23、11.30±4.58、11.21±4.34、11.63±5.32s,NIBUT(av)为11.26±6.77、11.16±6.48、13.09±5.79、13.13±5.41、13.19±5.21s,NIBUT(f)戴镜后1mo与戴镜前,NIBUT(av)戴镜后1wk,1mo与戴镜前比较均有差异(均P<0.05)。TMH戴镜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戴镜后1wk,1、3、6、12mo为3.51±1.67、3.54±1.62、4.05±1.52、4.14±1.32、4.50±1.43分,较戴镜前均增加(P<0.05)。睑板腺脂质分泌得分及睑板腺缺失评分在戴镜前后不同时间无明显变化(P>0.05)。

      结论:配戴角膜塑形镜早期泪膜的功能降低,但戴镜后6mo逐渐恢复至戴镜前水平,并趋于稳定增加,配戴角膜塑形镜后眼部不适症状增加,角膜荧光素染色在戴镜后增加,对睑板腺的功能没有影响。

    • Toric IOL矫正角膜散光的疗效和残余散光的矢量分析

      2020, 20(11):1991-199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11.34 CSTR:

      摘要 (1190) HTML (0) PDF 1.40 M (14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观察Toric人工晶状体(Toric IOL)植入术矫正角膜散光的临床疗效,并对残余散光和角膜散光进行矢量分析。

      方法:回顾性病例观察研究。选取2018-09/2019-10于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Toric IOL植入术的白内障患者63例77眼。术后1wk,1、3mo观察裸眼远视力(UCDVA)、最佳矫正远视力(BCDVA)、主觉验光的残余散光,散瞳后采用OPD-scanⅢ测量Toric IOL轴位,计算IOL轴位偏差度(LAD)。

      结果:术后1wk,1、3mo,本组患者UCDVA(LogMAR)分别为0.22(0.15,0.40)、0.30(0.15,0.40)、0.30(0.15,0.40),均较术前UCDVA\〖0.82(0.60,1.22)\〗、BCDVA\〖0.52(0.30,0.70)\〗明显改善(P<0.008); 残余散光分别为0.75(0.50,1.00)、0.75(0.38,1.00)、0.50(0.25,1.00)D,均较术前角膜散光\〖2.19(1.73,2.69)D\〗明显下降(P<0.008)。术后3mo,UCDVA(LogMAR)≤0.301的患者占比69%,残余散光≤0.75D的患者占比73%。术后1wk,1、3mo,本组患者LAD中位数分别为2.0°、2.0°、3.0°,LAD≤5°的患者占比分别为81%、82%、77%,最大LAD值为11°。散光矢量分析显示,本组患者术前角膜散光为2.31±0.80D,质心值为1.44D@177°±1.99D; 预测术后残余散光为0.14±0.17D,质心值为0.02D@58°±0.22D; 术后3mo残余散光为0.69±0.53D,质心值为0.05D@142°±0.88D。

      结论:Toric IOL可以有效矫正白内障患者角膜散光且具有良好的旋转稳定性。散光矢量分析可直观显示预测术后散光与实际残余散光的差异,有利于分析优化角膜散光的测量、IOL度数计算、手术设计、术后观察等环节。

    • >新冠肺炎与眼科
    • 新冠疫情期间眼病患者线上问诊模式与影响因素分析

      2020, 20(11):1996-200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11.35 CSTR:

      摘要 (952) HTML (0) PDF 1.52 M (9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间,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在严格防控疫情的前提下及时开展免费线上“专家问诊”服务,眼科医师在线答疑以满足眼病诊疗需求。本研究对疫情期间眼科患者线上问诊的需求与模式进行分析,为眼科互联网诊疗体系的优化提供依据。

      方法: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本研究分析了2020-02-01/03-15期间,使用中山眼科中心互联网医院“专家问诊”服务患者的基线特征。针对其中重复问诊的患者,随机抽取等量单次问诊患者作为对照,比较单次问诊与重复问诊患者的基线特征、就诊目的、疾病类型、眼病数量,并对患者问诊次数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研究期间“专家问诊”共线上服务患者9 831人次,其中单次问诊3 919人次,5 912人次来源于1 967人的重复问诊。随机抽取1 967名单次问诊者与上述重复问诊者对比,单次问诊与重复问诊患者的年龄、性别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897, 0.482)。两组就诊目的均以“旧病复诊”占比最高(59.7%,64.9%)。从构成比上看,与单次问诊患者相比,重复问诊患者中,就诊目的为新发不适者较少,旧病复诊与术后复查者较多,眼表、眼底、葡萄膜疾病患者较多,患有两种及以上眼病者占比较多。回归分析显示屈光患者倾向单次问诊,而旧病复诊、术后短期复诊患者,眼底、葡萄膜疾病患者倾向重复问诊。旧病复诊、术后随访较新发不适患者重复问诊的次数更多; 晶状体与青光眼/疑似青光眼疾病重复问诊次数较少,眼表疾病重复问诊次数较多。

      结论:疫情期间眼科患者线上就诊主要目的为旧病复诊。疾病种类、就诊目的与眼病数量均影响患者是否重复问诊及问诊次数,应根据患者的就诊需求与模式调整眼科不同亚专科线上接诊医生的数量与排班。互联网医疗对新发不适患者的诊疗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眼科急诊及手术的防控策略

      2020, 20(11):2003-200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11.36 CSTR:

      摘要 (818) HTML (0) PDF 1.62 M (10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的肺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已被中国列为按照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乙类传染病,由医院相关性传播导致的COVID-19并不少见,给临床医护人员和住院患者造成严重威胁。本文介绍眼科医生应掌握COVID-19的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表现,眼科医生如何应对眼科急诊患者,围绕眼科急诊及手术的感染防控要点和加强具体防控措施,为战疫在一线的眼科医护感染防控提供参考。

    • >短篇报道
    • EX-PRESS引流钉植入术联合康柏西普及PRP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2020, 20(11):2008-201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11.37 CSTR:

      摘要 (771) HTML (0) PDF 456.06 K (8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评价EX-PRESS房水引流钉植入术联合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及全视网膜光凝(PRP)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01/2018-05在我院符合纳入标准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21例21眼,术前均先行康柏西普玻璃体内注射,5~10d虹膜新生血管消退后接受EX-PRESS房水引流钉植入术,2~3wk后行全视网膜光凝术,术后随访12mo观察眼压、视力、虹膜新生血管复发率、术后并发症情况。

      结果:患者引流钉植入术前术后不同时间眼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513, P<0.05)。引流钉植入术前和术后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至末次随访时,手术完全成功18眼(86%),条件成功2眼(9%),总手术成功率95%。虹膜新生血管复发1眼(5%),术后浅前房1眼(5%)、高眼压5眼(24%)。

      结论:康柏西普注射玻璃体后行EX-PRESS房水引流钉植入术再联合PRP可有效降低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眼压。

    • 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前后黄斑区脉络膜厚度变化

      2020, 20(11):2012-201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11.38 CSTR:

      摘要 (794) HTML (0) PDF 1.46 M (9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手术对特发性黄斑裂孔(IMH)黄斑区脉络膜血流的影响及脉络膜微结构变化在黄斑裂孔形成中的作用。

      方法:选取2014-05/2015-12单眼IMH患者56例56眼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行三通道平坦部玻璃体切除+吲哚菁绿辅助内界膜剥除+12%C3F8气体填充术。晶状体混浊者联合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前及术后1、3、6mo行EDI SD-OCT检查,记录黄斑中心凹下及距中心凹上方、下方、鼻侧、颞侧各1、3mm处共9个位点的脉络膜厚度。

      结果:术前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值为233.43±84.638μm,术后1、3、6mo SFCT分别为242.46±88.199,238.97±89.252,236.71±88.661μm,术后1mo与术前相比明显升高(P<0.05)。距中心凹下方3mm处的脉络膜厚度值(ICT3mm)术前(170.89±57.040μm)与术后1、3、6mo(179.63±62.941、179.74±65.981、180.80±58.379μm)相比呈逐渐增高趋势,但各个测量时间点的ICT3mm值两两比较无差异。 距中心凹下方1mm处的脉络膜厚度值(ICT1mm)术前(207.37±67.502μm)与术后1、3、6mo(216.31±80.297、214.54±75.693、205.69±68.697μm)有差异(P<0.05),术后6mo与术后1mo相比有差异(P<0.05)。

      结论:脉络膜厚度降低可能是黄斑裂孔形成的原因,IMH患者术后脉络膜厚度值变化与位置有关,可能与术中填塞气体的压迫作用有关。

    • 改良微创23G联合20G三通道硅油取出的临床观察

      2020, 20(11):2016-201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11.39 CSTR:

      摘要 (796) HTML (0) PDF 388.48 K (8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观察使用改良微创23G联合20G三通道硅油取出手术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18-03/2019-09在晶亮眼科医院住院的硅油眼患者32例32眼,行玻璃体切割常规三通道切口,做23G的灌注、照明及20G的10:00位抽吸切口,使用23G微创玻璃体切割仪联合改良的18G取硅油针头抽取硅油,检查手术后1d,1wk,1、3mo的BCVA、眼压、疼痛舒适度、硅油残留、脉络膜脱离、视网膜脱离等情况。

      结果:所有32例患者手术顺利,手术过程中眼内压平稳,无波动。抽取硅油时间约10~15min,术中无并发症发生; 术后随访3mo,均未发现玻璃体积血、脉络膜脱离、视网膜再脱离。

      结论:改良微创23G联合20G三通道硅油取出方法简单、安全、平稳、有效。

主管单位: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

出版单位:《国际眼科》杂志社(IJO Press)

社长/总编:胡秀文

主编:惠延年 Peter Wiedemann

编辑部主任:彭娟

刊期:月刊

语种:中英文混合

按检索
检索词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