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
出版单位:《国际眼科》杂志社(IJO Press)
社长/总编:胡秀文
主编:惠延年 Peter Wiedemann
编辑部主任:彭娟
刊期:月刊
语种:中英文混合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文章排行
糖尿病视网膜疾病是一种在视网膜疾病中占比急剧增加的疾病,其中糖尿病黄斑水肿是导致视力丧失的首要原因。一直以来,糖尿病黄斑水肿的治疗是医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糖尿病黄斑水肿诊治规范是由欧洲视网膜专家协会发布的最新糖尿病黄斑水肿的治疗指南,被认为是目前最具代表性的指南,本文将其进行详细解读,以期为广大眼科医师对糖尿病黄斑水肿的诊疗树立新的认识提供参考。
目的:评价还原性谷胱甘肽(GSH)和烟酸联合应用对蛋白质氧化应激、内质网应激(ER)、糖基化和聚合αβ晶状体蛋白的人晶状体上皮(HLE)细胞治疗高葡萄糖水平的影响。
方法:培养HLE细胞并暴露于25 mmol/L葡萄糖中以促进高糖环境。各组细胞用三种不同的剂量组合进行联合治疗:10 μmol/L GSH+2 μmol/L烟酸,30 μmol/L GSH+25 μmol/L烟酸,100 μmol/L GSH+25 μmol/L烟酸。培养72h后,用ELISA法测定蛋白羰基(PCC)和葡萄糖反应蛋白(GRP78)的含量。培养2wk后,对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进行检测,用Western Blot检测αβ晶状体蛋白的表达。所有数据分析均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包。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联合治疗组的PCC和GRP78水平没有显著降低(P>0.05)。相反,与对照组相比,GSH和烟酸联合治疗组的AGEs水平明显下降(P<0.05)。此外,高剂量葡萄糖给药后αβ晶状体蛋白表达增加,但GSH联合治疗组与GSH和烟酸联合治疗组αβ晶状体蛋白表达都有所降低。
结论:结果表明,GSH和烟酸联合应用可抑制高血糖人HLE细胞蛋白质的聚合,防止糖基化,并且通过AGEs途径在预防糖尿病性白内障中发挥积极作用。
目的:比较低度近视青少年与正常青少年的脑视觉认知功能,研究早期、低度近视对脑视觉认知功能的影响。
方法:共120名青少年按屈光状态分为低度近视组、屈光参差组以及正常对照组。通过知觉眼位、注视稳定性和立体视来评估参与者的脑视觉认知功能。其中,立体视的检查包括经典远、近立体视(同视机、Titmus)和0.8m和1.5m的3D-随机点静态0阶立体视检查(简称3D立体视)。
结果:1)知觉眼位:低度近视组水平知觉眼位显著偏移; 屈光参差组水平、垂直知觉眼位均显著偏移; 2)注视稳定性:低度近视组和屈光参差组注视稳定性降低; 3)立体视:屈光参差组0.8m和1.5m立体视检查的正常率较其余两组降低。低度近视组1.5m 3D立体视正常率降低; 4)注视稳定性与近立体视之间存在弱的正相关性。
结论:低度近视即使在矫正至最佳矫正视力后,仍存在一定脑视觉认知功能的缺陷,研究还提示,除局部视网膜调控外,脑视觉中枢可能也参与了近视发生发展。
目的:探讨缺氧条件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和管腔形成的影响。
方法:制备3种细胞的条件培养基(CM),分别为对照组(血管内皮细胞培养基,VCM)、常氧条件下BMSCs的CM组(NCM)和缺氧条件下BMSCs的CM组(HCM)。分别用以上3种CM培养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s)和猴脉络膜-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RF/6A)6~24h后,观察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和管腔形成的能力。
结果:相对于对照组和常氧组的CM,缺氧组即HCM作用下的血管内皮细胞的迁移数目和成管数量(包括成管总长度和分支数)均显著增加(均P<0.05)。在RF/6A细胞,对照组VCM、常氧组NCM和缺氧组HCM作用24h后,迁移的细胞数分别为19.00±3.61、32.33±3.06、114.00±11.53个(F=153.3,P<0.001); 而HUVECs的3组细胞迁移个数则分别是76.00±9.54、122.00±18.68、307.70±25.97个(F=121.5,P<0.001)。RF/6A细胞经各组CM孵育6h后,成管数目分别为12.00±3.00、37.00±4.58、51.00±3.61个(F=81.7,P<0.0001); 3组HUVECs细胞管腔形成的结果类似。
结论:缺氧条件下BMSCs可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迁移和成管能力,这种机制可能在视网膜新生血管中发挥作用。
目的:探讨小檗碱对体外培养翼状胬肉成纤维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
方法:通过对手术获取的翼状胬肉组织进行培养,获取翼状胬肉成纤维细胞。采用不同终浓度(0、20、40、80μmol/L)小檗碱对细胞进行诱导,检测小檗碱诱导后翼状胬肉成纤维细胞凋亡水平、线粒体膜电位和凋亡相关因子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变化。
结果:小檗碱能够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提高体外培养翼状胬肉成纤维细胞线粒体去极化水平、细胞凋亡比率、促凋亡基因Bax和Bad mRNA与蛋白的表达水平,降低Bcl-2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
结论:小檗碱可能通过提高体外培养翼状胬肉细胞线粒体去极化水平诱导胬肉细胞发生凋亡。
目的:小鼠通过悬尾来模拟失重状态下体液头向重分布,然后观察视网膜电图(ERG)和视网膜微循环的变化。
方法:正常成年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到3个实验组和3个对照组,最终每组6只。具体分组如下:实验1组(尾悬15d),实验2组(尾悬30d),实验3组(悬吊30d后恢复体位30d); 对照1组(正常饲养15d),对照2组(正常饲养30d),对照3组(正常饲养60d)。时间满足后马上检测暗适应闪光ERG,记录混合反应和振荡电位(OPs),并进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然后提取视网膜组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感光细胞视色素或视蛋白的表达,用TUNEL试剂盒检测视网膜组织细胞的凋亡情况。
结果:悬吊15d组,暗适应ERG的混合反应,b波较大而OPs振幅明显降低,后者第二个子波(O2)幅值197±33μV,15d未悬吊组336±47μV(t=-5.938,P<0.001)。悬吊30d组,小鼠ERG恢复,O2幅值264±39μV,与30d未悬吊组308±41μV无差异(t=-1.887,P>0.05)。悬吊15d组FFA,视网膜微血管较对照组更密集,呈迂曲扩张的表现,其他实验组基本正常。各实验组感光细胞视色素或视蛋白的表达未见明显异常,视网膜未见凋亡阳性细胞。
结论:模拟失重状态下体液头向重分布,短期内小鼠ERG和视网膜微循环可能受到影响,但未对视网膜产生明显的永久性损伤。
目的:探讨兔角膜基质细胞(CSCs)体外移植兔角膜后的存活时间。
方法:体外培养原代兔CSCs,并行细胞免疫组化鉴定,利用慢病毒载体(LV)携带标记基因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转染兔CSCs,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转染后细胞生长状态及荧光强度,体外动物实验,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行LV-EGFP标记的兔CSCs细胞悬液角膜基质注射,对照组等量生理盐水角膜基质注射,转染后1wk,1mo取材冰冻切片观察移植的CSCs荧光,石蜡切片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
结果:LV-EGFP转染兔CSCs在倒置荧光显微镜下24h后可见少量荧光,96h和110h荧光较强,转染后的CSCs与正常CSCs细胞形态无明显差异; 转染后1wk,1mo实验组中角膜基质层中可见绿色荧光,对照组中无绿色荧光; 石蜡切片1wk实验组见明显上皮细胞增生及角膜轻微水肿,少量炎症细胞浸润,转染后1mo实验组上皮细胞增生减弱,未见角膜层水肿; 对照组1wk,1mo均未见明显异常。
结论:LV-EGFP标记的兔CSCs行体外角膜基质移植,可在角膜中至少存活1mo,且与邻近组织相容性较好。
目的: 比较两焦点(AT LISA 809MP)和三焦点(AT LISA tri 839MP)IOL植入术后的视觉质量。
方法:回顾性研究。共收集2018-03/2019-02行超声乳化吸除术联合多焦点IOL植入术的白内障患者28例49眼。两焦点组18例30眼,年龄40~85(平均67.08±10.80)岁。三焦点组10例19眼,年龄38~79(平均62.21±14.50)岁。所有患者均行视觉质量分析系统(OQAS)、离焦曲线等检查。
结果:两焦点组近BCVA优于三焦点,三焦点组中UCVA和远BCVA均优于两焦点组(P<0.05)。三焦点组+1.5、-1.0、-1.5、-2.0、-2.5、-3.0D视力显著优于两焦点组。两组间OQAS视觉质量参数两焦点组OV 20%、OV 9%、SR均优于三焦点组(P<0.05)。
结论:两焦点和三焦点IOL植入术后均可获得良好的裸眼远和近视力,视觉质量均较高,而三焦点IOL可获得更佳的中间视力。
目的:研究雷珠单抗联合激光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疗效及对患者房水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组织溶酶原激活物(t-P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5-03/2017-03我院PDR患者76例76眼,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全视网膜光凝(PRP)治疗前行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组(观察组)和单纯PRP治疗组(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时所用激光能量和密度以及治疗后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厚度(CMT)、房水中PAI、t-PA、VEGF水平、术后并发症及预后情况。
结果:观察组光斑数量、激光能量和能量密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 治疗后,两组BCVA逐渐升高,CMT逐渐降低,组内不同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同一时间BCVA高于对照组,CMT低于对照组(P<0.05); 治疗后,两组患者房水中VEGF、t-PA和PAI水平逐渐升高,但均明显低于术前水平(P<0.05),组内不同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同一时间房水中VEGF、t-PA和PAI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 两组术后黄斑水肿发生率分别为17%和37%(P<0.05)。两组患者术后1a PDR复发率分别为6%和16%(P>0.05)。
结论:雷珠单抗联合激光治疗PDR能明显降低房水中VEGF、t-PA和PAI表达水平,降低患者CMT,改善患者BCVA,同时联合治疗有利于减少激光治疗时光斑数量、激光能量和能量密度,降低激光对视网膜损害。
内毒素诱导的葡萄膜炎(endotoxin-induced uveitis,EIU)是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相关的人类内源性葡萄膜炎的常用模型。然而在全身注射内毒素诱导的大鼠EIU中,尽管眼内组织表现出明显炎症,但在其它器官组织观察不到明显的病理组织学变化。大鼠眼内组织选择性被内毒素感染的现象提示,其眼内组织对内毒素可能具有某种未知的特殊敏感性。本文就大鼠眼内组织对内毒素特异敏感的可能原因进行综述分析,以期能为临床治疗葡萄膜炎提供新思路。
纤维化可破坏正常眼组织的透明结构,造成不可逆性视力丧失。眼部纤维增生性疾病的共同特征是细胞通过上皮间质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是纤维化过程中重要的细胞因子,通过调节纤维母细胞的表型使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和细胞外基质(ECM)堆积。该因子在很多眼部纤维增生性疾病中发挥作用,本文就TGFβ与眼部纤维增生性疾病的研究新进展作一综述,以供眼科医生在临床工作中参考。
正常角膜的无血管化状态能够维持角膜的免疫赦免和透明性,角膜处于富含血管的环境中却能保持无血管化,归因于内源性血管抑制因子。microRNAs(miRs)是一类内源性小分子非编码RNA,在角膜新生血管形成过程中,多种miRs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是重要的内源性血管抑制因子。本文就miRs在角膜新生血管中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角膜新生血管的治疗和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
糖尿病性角膜病变(diabetic keratopathy,DK)是糖尿病在眼部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其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干眼症、点状角膜炎、角膜上皮再生迟缓、反复的上皮糜烂、角膜知觉减退和角膜水肿等,主要发病机制为糖基化反应、多元醇通路和蛋白酶改变等。本文就糖尿病角膜病变的主要临床表现相对应的发病机制进行综述,以期对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白内障术后非感染性角膜溃疡作为白内障术后一种罕见的并发症可能与患者的自身免疫情况以及神经营养性角膜上皮病变相关,风湿性疾病、动脉炎、干燥综合征、克罗恩病、结核病、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的使用等均是白内障术后发生角膜溃疡的高危因素。本文就白内障术后非感染性角膜溃疡的病例报道和临床表现、发生机制、预防以及处理原则进行综述。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RMD)是一种多因素疾病,其中遗传因素在它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的眼内注射是湿性ARMD的首选治疗手段,但疗效却存在个体差异。本文概括总结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基因、补体因子H(complement factor H,CFH)基因、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易感因子2(age-related maculopathy susceptibility 2,ARMS2)基因和高温需求蛋白A-1(high-temperature requirement A-1,HTRA1)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在湿性ARMD药物遗传学方面的研究,以期进一步了解疾病的遗传机制,为临床个体化精准治疗及预测预后提供依据。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RMD)是导致老年人不可逆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ARMD致失明患者中,以脉络膜新生血管(CNV)为特征的湿性ARMD比例达到90%。随着我国老年人口比例的不断上升,湿性ARMD已经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社会医学问题。目前,针对湿性ARMD的治疗方案主要是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的应用,这类药物抑制了CNV的发展,提高了患者视力,改善了预后,降低了致盲率。但是在治疗过程中的无反应、长期用药后的维持和用药后的耐受、不良反应以及用药的经济效益也是我们需要关注的。本文就近年来临床用于治疗湿性ARMD的药物进行综述。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 CSC)是一种与多种因素有关的疾病,其具体发病机制尚未明确。除了阈下微脉冲激光治疗、低剂量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等治疗方法外,基于病因学治疗的药物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拮抗剂、甲氨蝶呤、依普利酮(eplerenon)、幽门螺杆菌治疗药物等已经被用于CSC的实验性治疗。本文旨在回顾有关CSC治疗方面的文献,以期为CSC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急性进展性后部型早产儿视网膜病变(aggressive posterior 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AP-ROP)是一种少见且进展很快的严重性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可不遵循1~3期的经典病程,而迅速进展为5期病变,最终导致不可逆的视力丧失。目前常用的治疗方式有激光光凝、玻璃体腔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玻璃体切除术。本文将从以上三个方面入手,对AP-ROP的治疗方式进行综述。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是最常见的视网膜脱离,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目前主要通过间接检眼镜、OCT、眼部超声等手段,辅助确诊RRD,以及观察术后视网膜解剖复位的情况。最佳矫正视力是最常用于评估术后视功能恢复的指标。然而部分患者术后未达最佳矫正视力。本文主要对影响RRD复位术后视功能的因素进行总结归纳,并分析其可能的影响机制。
阈下微脉冲激光(SML)是一种短促重复的脉冲激光,与传统激光相比,SML不会破坏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也不会留下激光斑,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治疗手段。SML可能的作用机制是通过重复的阈值下能量激活RPE细胞,促使热休克蛋白表达增加,从而启动RPE细胞的调节修复功能。目前SML的适应证主要有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性黄斑水肿、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重度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本文旨在综述SML的作用机制及其在各适应证中的应用,以期为SML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目的:系统评价杞菊地黄丸治疗干眼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CBM,CNKI,VIP和万方等数据库,搜集关于杞菊地黄丸治疗干眼的研究,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9-06。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5.3及Stata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共纳入17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共1 662例受试者,其中干预组834例,对照组82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杞菊地黄丸组在泪膜破裂时间[MD=4.32,95%CI(3.15,5.49),P<0.00001]、泪液分泌量[SMD=1.07,95%CI(0.71,1.42),P<0.00001]、角膜荧光素钠染色[MD=-1.01,95%CI(-1.61,-0.40),P=0.001]、总有效率[OR=7.22,95%CI(4.36,11.93),P<0.00001]等方面更优。两组均无严重的不良反应。GRADE结果表示,与对照组相比,杞菊地黄丸治疗干眼症BUT、S I t、有效率的证据等级为“低”; FL的证据等级为“极低”。
结论:与常规治疗相比,杞菊地黄丸治疗干眼疗效更佳,且未有研究报道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目的:比较白内障患者植入衍射型非球面双焦点IOL和非球面单焦点IOL术后的视觉质量和视觉相关生活质量。
方法:回顾性非随机研究,收集2016-10/2017-12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患者110例176眼,其中植入衍射型非球面双焦点IOL(ZEISS AT LISE 809M)56例82眼,植入非球面单焦点IOL(ZEISS CTA 603P)54例94眼。术后随访时间3mo,主要观察指标包括:视力、客观视觉质量分析系统\〖调制传递函数截止空间频率(MTF cutoff)、斯特列尔比(SR)、客观散射指数(OSI)、3种对比度下的视力(100%VA、20%VA、9%VA)\〗和视功能相关的生存质量量表(NEI-VFQ-25)。
结果:(1)视力:两组患者术后矫正远视力无差异(P>0.05),而术后矫正远视力下的近视力有差异(P<0.01)。(2)客观视觉质量分析:两组患者术后平均OSI值、20%VA和9%VA有差异(P<0.01)。(3)NEI-VFQ-25调查表11个亚项中,两组患者在整体健康、总体视力、眼痛、远视力、周边视野、社会功能、色觉、依赖程度、精神健康方面无差异(P=0.88、0.08、0.60、0.36、0.80、0.18、0.41、0.07、0.95),在近视力、社会角色限制方面有差异(P<0.05)。
结论:两种IOL均能提高患者术后视觉质量,衍射型非球面双焦点IOL能提供更好的近视力,但是OSI较非球面单焦点IOL增加,可能会出现一定的视觉干扰。术后视功能相关的生存质量总体无差异。
目的:研究白内障超声乳化(Phaco)联合不同类型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研究。将我院行手术治疗的105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按照植入不同类型人工晶状体,分为A组(35例51眼)、B组(35例49眼)、C组(35例52眼),均行IOL+Phaco术,三组的IOL分别为三片式、单片式Natural和Rayner,比较三组术前术后生物测量指标和术后并发症。
结果:术后3mo,三组眼压(IOP)均明显下降(P<0.05),房角开放距离(AOD500)、小梁虹膜夹角(TIA500)、中央前房深度(ACD)、小梁睫状体距离(TCPD)、各象限房角、裸眼视力和BCVA均上升(P<0.05); A组ACD和TIA500高于B、C组(P<0.05),三组裸眼视力、BCVA及其他生物测量指标均无差异(P>0.05); 三组术后1、3mo人工晶状体垂直偏移、水平偏移均有差异(P<0.05),A组术后1、3mo人工晶状体垂直偏移、水平偏移均低于B、C组(P<0.05),B、C组垂直偏移、水平偏移无差异(P>0.05); A组术后后囊褶皱发生率高于B、C组(P<0.05)。
结论:Phaco+单片式IOL术后眼内稳定性和安全性优于Phaco+三片式IOL术,但Phaco+三片式IOL术后ACD更深,可预防IOL前移,两者各有优缺点。
目的:观察同轴1.8mm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治疗伴有糖尿病的白内障患者的疗效。
方法:选取2017-01/2018-12在我院眼科治疗的白内障患者130例130眼,患者均伴有2型糖尿病。将所有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63眼行同轴1.8mm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IOL植入术,对照组67眼行3.0mm传统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IOL植入术。记录术中平均超声能量(AVE)和有效超声时间(EPT),手术前后分别检查术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角膜散光,同时记录两组术后不良反应和手术并发症情况。
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7d,1、3mo时BCVA均较术前提高(P<0.05)。两组患者间AVE有差异(t=3.89,P<0.05),而两组间EPT无差异(t=0.773,P=0.221)。术前两组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无差异(t=1.21,P=0.114); 通过重复测量的多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不同时间点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组别=84.216,F时间=132.435,F交互=42.173; 均P<0.05)。两组患者间不同时间点术源性散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组别=12.256,F时间=21.436,F交互=10.224; 均P<0.05)。所有患者术后发生严重角膜水肿10眼,其中观察组4眼,对照组6眼,无其他严重手术并发症。
结论:在糖尿病患者中,同轴1.8mm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较传统3.0mm切口对角膜内皮的损伤更小,且不易造成手术源性散光,因此对伴有糖尿病的白内障患者更安全有效。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IOL)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有效性。
方法:纳入2018-05/11于西安市第一医院眼科住院的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共33例35眼,对术前和术后6mo的最佳矫正视力、眼压、中央前房深度、房角开放距离500、小梁虹膜夹角、房角关闭或粘连的范围进行比较。
结果:患者34眼(97%)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提高; 27眼(77%)术后不需给予任何降眼压药物,眼压维持在21mmHg以下; 术前前房深度、房角开放距离500、小梁虹膜夹角平均值分别为2.04±0.31mm、0.132±0.033μm、15.44°±3.10°,显著小于术后的平均值(3.26±0.29mm、0.407±0.038μm、34.26°±3.60°,均P<0.01); 术后房角关闭或粘连范围较术前减少(P<0.05)。
结论: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是治疗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有效方式。
目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测不同中医证型POAG患者视盘及黄斑血流变化,并分析其与POAG视神经损害的相关性。
方法:将POAG患者103例103眼依据中医证型分类,比较不同中医证型OCTA测得的视盘血管密度、黄斑区血管密度、视乳头旁视网膜神经纤维层(pRNFL)厚度、神经节细胞复合体(GCC)厚度,并对OCTA血管密度各参数与视野平均缺损(MD)值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POAG患者三组中医证型最佳矫正视力(BCVA,LogMAR)、眼压、病程均有差异(F=29.671、13.05、108.60,均P<0.01)。三组中医证型的黄斑(上、颞、下、鼻)四个方位GCC厚度、视盘血管密度、黄斑血管密度均有差异(P<0.01)。三组中医证型的视盘上、颞、下侧RNFL厚度均有差异(P<0.01)。视盘血管密度、黄斑血管密度与视野MD值均呈线性正相关(r=0.591、0.402,均P<0.01)。
结论:OCTA作为不同证型POAG患者的视盘血管密度的量化评价指标,为POAG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了有力的客观理论依据。
目的:对比研究LASEK术中弃留上皮瓣治疗高度近视的手术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高度近视患者58例115眼,根据手术方式分为,LASEK留瓣组30例59眼,LASEK弃瓣组28例56眼。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疼痛感、裸眼视力、角膜haze、上皮愈合时间。
结果:留瓣组和弃瓣组术后1d疼痛积分分别为1.64±0.64、1.57±0.57分,术后2d为0.83±0.49、0.84±0.56分,术后3d为0.36±0.48、0.34±0.47分; 两组不同时间疼痛积分无差异(P>0.05)。留瓣组和弃瓣组术后1wk裸眼视力分别为0.15±0.06、0.12±0.05,术后1mo时为0.032±0.004、0.041±0.003,术后3mo时为0.018±0.004、0.022±0.005; 两组不同时间裸眼视力无差异(P>0.05)。术后1、3mo,角膜haze 0.5~1级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角膜2级haze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留瓣组和弃瓣组上皮愈合时间分别为4.22±0.30、3.89±0.32d(P<0.05)。两组患者上皮延迟愈合数分别为0眼、6例10眼(P<0.05)。
结论:留瓣与弃瓣术后裸眼视力恢复无明显差异,角膜刺激症状相似。弃瓣组上皮愈合较快,但弃瓣组角膜haze 2级发生率稍高,上皮延迟愈合和愈合不良较多。因此,对于高度近视行LASEK手术时建议留瓣。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术对斜视患儿视功能及多焦视觉诱发电位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4-01/2017-12期间就诊的91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手术治疗。观察患儿手术前后视功能变化情况,检测其手术前后多焦视觉诱发电位水平。
结果:术后1wk总有效率为88%,术后6mo总有效率为86%; 术前患儿平均斜视度为-38.12△,术后为-5.8△。术后6mo同时视、融合、远立体视的患儿例数较术前显著增加(P<0.01); 术后6mo患儿正位率为68%; 术前三级视功能都存在或只存在其一二者术后绝大多数为正位,相比其丧失者术后正位率明显较高(P<0.05)。自术前至术后6mo患儿第四环、第六环的特征峰振幅反应密度与鼻侧、颞侧视网膜潜伏期水平均显著升高,下方视网膜潜伏期水平显著下降(P<0.05)。
结论:间歇性外斜视术可有效提高患儿视功能,促进患儿眼位的恢复,且术后患儿多焦视觉诱发电位水平也得到一定改善,临床效果突出。
目的:评价青盲一号方治疗中毒性视神经萎缩的临床疗效。
方法:分析2013-01/2018-02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眼科采用青盲一号方治疗的肝郁血虚型中毒性视神经萎缩患者7例13眼,随访6~24mo,观察治疗前后视力、视野、电生理及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等指标的变化,综合评估青盲一号方的临床疗效。
结果:本研究纳入患者中乙胺丁醇中毒者5例10眼,酒精中毒者1例1眼,狂犬疫苗中毒者1例2眼。治疗前4例8眼患者行OCT检查示鼻侧与颞侧RNFL厚度已发生明显薄变,末次随访时各象限厚度仍呈下降趋势。至末次随访时,视力提高≥0.1者4眼(31%),提高0.06~<0.1者2眼(15%),提高0.04~<0.06者1眼(8%),提高0.01~<0.04者4眼(31%),视力无提高者2眼(15%); 青盲一号方治疗显效3眼(27%),有效4眼(36%),无效4眼(36%),总有效率为64%。
结论:青盲一号方能够延缓视神经萎缩的进展,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视功能,发挥视神经保护的作用。
目的:观察改良的连续单直针缝合法治疗早期外伤性睫状体脱离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我院于2017-07/2018-05收治的外伤所致睫状体脱离伴黄斑水肿患者25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采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确定睫状体脱离的部位和范围,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OCT)观察黄斑水肿情况。在眼球密闭状态下使用改良连续单直针缝合法进行缝合修复,同时滴用扩瞳剂和皮质类固醇类药物控制炎症。术后检测眼压、视力,UBM观察睫状体复位情况,OCT观察黄斑水肿恢复情况。
结果:患者术后睫状体脱离基本复位。20眼眼压提高到9~21mmHg,3眼仍低于5mmHg。23眼矫正视力均有提高,2眼视力不提高。黄斑水肿减轻或消退。
结论:改良连续单直针缝合法是在玻璃体腔及前房密闭的情况下连续单直针缝合睫状体,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目的:探讨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治疗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10/2018-10于我院接受治疗的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107例113眼,依据治疗方式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52例54眼采用小梁切除术,研究组55例59眼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视力、前房深度、眼内压、角膜内皮细胞变化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两组患者术前视力情况无差异(P>0.05),术后视力优于术前(P<0.05); 术后研究组视力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前房深度大于术前,眼内压低于术前(P<0.05); 术后研究组患者前房深度大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患者眼内压无差异(P>0.05); 对照组术后细胞面积变异系数、六角形细胞比例、平均细胞面积、角膜中心厚度高于术前(P<0.05),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低于术前(P<0.05); 手术前后研究组患者上述角膜内皮细胞相关指标无差异(P>0.05),除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外,术后研究组患者角膜内皮细胞相关指标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1%和20.4%(P<0.05)。
结论: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可以改善患者视力与眼内高压,保持角膜内皮细胞结构完整性,安全性较好。
目的:探讨改良式青光眼Ahmed引流阀植入联合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的效果观察。
方法:前瞻性研究。将我院眼科2015-05/2018-05间临床诊断为NVG的患者59例60眼纳入研究,按照随机数字抽签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20例21眼采取改良式青光眼Ahmed引流阀植入联合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治疗; 对照组39例39眼采用单纯睫状体光凝治疗; 两组患者均术后随访观察3mo,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眼压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术前资料对比无差异,在随诊观察3mo中均较术前眼压降低(P<0.05),两组患者眼压在术后1wk,1、3mo有差异(均P<0.05),术后1mo两组患者新生血管变化有差异(Z=2.74,P<0.05)。
结论:改良式青光眼Ahmed引流阀植入联合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较单纯睫状体光凝在NVG中的应用价值高,降压效果持久。
目的:分析无明显视力下降的糖尿病患者与正常人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差异。
方法:选取2018-04/2019-06在我院确诊为2型糖尿病且无明显视力下降(最佳矫正视力≥0.8)的患者40例79眼为观察组,同期选取健康志愿者64例119眼为对照组。采用3D OCT获得两组受检者黄斑区9个区域平均视网膜厚度和黄斑区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平均视网膜厚度(ART)及视网膜体积(TV),并分析两组受检者之间的差异。
结果:观察组患者CRT、ART、TV(193.99±14.58μm、291.07±12.24μm、8.22±0.35mm3)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受检者(187.38±12.24μm、280.54±8.71μm、7.92±0.25mm3),且观察组患者黄斑区9个区域平均视网膜厚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受检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无明显视力下降的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和体积较正常人增加。
目的:观察RS-1型泪道引流管与常规硅胶泪道引流管治疗儿童泪小管断裂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01/2018-06河北省眼科医院眼外伤科儿童泪小管断裂患者48例48眼,按治疗方法分成两组:A组(常规硅胶泪道引流管组)25例25眼,B组(RS-1型泪道引流管组)23例23眼; 两组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行泪小管断裂吻合术,术后3mo拔管,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临床疗效及并发症。
结果:A组手术时间为44.92±14.45min,B组为31.78±7.40min(t=4.02,P<0.01); A组:20眼治愈(80%),2眼好转(8%),3眼未愈(12%),治疗有效率为88%; B组:19眼治愈(82%),2眼好转(9%),2眼未愈(9%),治疗有效率为91%(χ2=0.14,P>0.05)。并发症情况:A组下泪点及眼睑轻度外翻1眼(4%),泪小管撕裂2眼(8%),泪道置管脱落2眼(8%),鼻黏膜损伤3眼(12%),并发症总发生率32%; B组:下泪点及眼睑轻度外翻1眼(4%),泪小管撕裂1眼(4%),并发症总发生率9%(χ2=3.94,P<0.05)。
结论:RS-1型泪道引流管与常规硅胶泪道引流管在儿童泪小管断裂吻合术中应用效果均良好,但RS-1型泪道引流管操作更简便,手术时间更短,并发症更少,更容易拔管。
目的:研究2014/2018年浙江苍南县新生儿眼部感染病原菌分布、常用抗生素耐药性及流行特征,为临床病情的预防、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将本院2014-01/2018-12新生儿门诊294份眼部标本中分离所得108株病原菌进行鉴定、常用药物敏感试验和流行病特征汇总分析。
结果:眼部分泌物标本294份中病原菌检出率为36.7%(108/294)。主要菌群包括表皮葡萄球菌48株(44.4%),金黄色葡萄球菌16株(14.8%),大肠埃希菌24株(22.2%),淋病奈瑟菌12株(11.1%),类白喉棒状杆菌5株(4.6%),肠球菌属2株(1.9%),链球菌属1株(0.9%)。主要病原菌对阿米卡星和奈替米星具有高度敏感性,对洁霉素和庆大霉素活性较差。对喹诺酮类抗生素活性较好。
结论:新生儿眼部感染的致病菌以葡萄球菌属为主,临床常用眼部抗菌药物对各类病原菌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
目的:了解复发性霰粒肿患者人体蠕形螨的感染情况及引起霰粒肿复发的可能相关因素。
方法:收集2019-01/05于我院眼表和角膜病科门诊就诊确诊“霰粒肿”的患者,A组32眼为复发性霰粒肿组,B组30眼为初发性霰粒肿组,C组35眼为无眼病的正常对照组。生物光学显微镜观察蠕形螨睫毛根部阳性感染率,活体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检查睫毛根部、睑板腺管开口蠕形螨感染情况。
结果:生物光学显微镜观察情况:A组患者睫毛的蠕形螨检出率为78%,显著高于B组(57%)和C组(34%)。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情况:A组患者睫毛的蠕形螨检出率为88%,显著高于B组(67%)和C组(37%); A组患者睑板腺开口的蠕形螨检出率为69%,显著高于B组(23%)和C组(14%)。
结论:复发性霰粒肿患者蠕形螨感染率明显较高,蠕形螨感染可能是顽固性霰粒肿致病原因之一。
目的:分析量规、IOL Master及Oculyzer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角膜水平直径(WTW)的相关性和一致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07/2019-01于我院行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ICL)植入术的高度近视患者41例80眼,术前分别用量规、IOL Master及Oculyzer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WTW,分析其相关性和一致性。
结果:本组患者术前采用量规、IOL Master及Oculyzer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WTW的结果分别为11.73±0.40、12.03±0.46、11.54±0.39mm。量规与IOL Master、量规与Oculyzer、IOL Master与Oculyzer测量结果均呈正相关(r=0.809、0.826、0.785,均P<0.01),Bland-Altman分析95%一致性界限(LoA)分别为(-0.84,0.22)、(-0.27,0.64)、(-0.07,1.05)mm,一致性较差。
结论:三种仪器测量WTW,IOL Master测量值最大,Oculyzer测量值最小,三种测量方法一致性较差,在临床上不可相互替代,但三者之间相关性较好,临床应用时可根据IOL Master、Oculyzer与量规之间的差值矫正测量值。
目的:评估改良式外伤性睫状体解离缝合复位术的手术效果,以探索睫状体解离更理想的手术方案。
方法:选取外伤性睫状体解离患者33例33眼,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检查定位离断口范围后,采用改良式睫状体解离缝合复位术。术后随访3~6mo,观察术后睫状体复位、眼压、视力和并发症情况。
结果:术后1wk复查UBM,30例30眼睫状体完全复位,3例3眼局部有睫状体浅脱离,术后15d复查UBM睫状体完全复位。术后20例20眼眼压高,早期眼压高17例17眼,3d后眼压恢复正常; 1眼1wk后眼压恢复正常; 2眼眼压高者药物不能控制至正常,1眼2mo后行抗青光眼手术,1眼行睫状体激光光凝术,术后眼压均控制正常。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未见眼前段缺血并发症和角膜大散光。
结论:改良式睫状体解离复位缝合术操作简单安全、疗效可靠、术源性损伤小,并发症少。
目的:探讨显微镜下泪小管断裂吻合联合环形管置入术的手术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06/12期间于我院就诊的下泪小管断裂患者59例59眼,在显微镜下找到泪小管断端,置入环形管作为支撑物,术后3mo拔管后随访3mo,观察手术疗效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所有患者均在显微镜下顺利找到泪小管鼻侧断端并成功置环形管,术后第6mo复诊,治愈46例46眼,好转5例5眼,无效8例8眼,总有效率86%(51/59),术后未见严重的相关并发症及眼睑畸形。
结论:显微镜下泪小管断裂吻合术是治疗泪小管断裂的有效手术方式。
目的:探讨计算机导航技术在复合性眼眶骨折整复术中的应用。
方法: 对我院2014-01/2018-03收治的19例19眼复合性眼眶骨折患者施行计算机导航辅助骨折整复术。分析手术进程、术后患者骨折复位情况、眼球突出度、眼球运动、复视、眶下神经支配区感觉障碍、填充物位置及并发症等情况。
结果:所有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术后随访6~18mo。术前所有患者均有眼球内陷,术后14眼完全矫正,5眼残存轻度内陷。术前10眼存在眼球运动障碍,术后7眼恢复正常,3眼好转。术前13眼存在不同程度复视,术后10眼完全矫正,2眼改善,1眼无明显变化。4眼术前存在眶下神经支配区感觉障碍,均于术后6mo内恢复。所有患者未出现严重并发症,骨折复位满意,填充物位置及深度理想。
结论:计算机导航技术应用于复合性眼眶骨折整复术,可提高手术精确性,手术安全有效。
目的:评价可吸收眶底板在眼眶骨折修复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眼眶骨折患者48例48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可吸收眶底板进行眼眶骨折修复,术中充分暴露骨折缺损范围后还纳疝出的眶内组织,根据缺损范围塑形可吸收眶底板,植入眶内并以可吸收螺钉固定。手术前后通过眼部检查和眼眶CT扫描评价可吸收眶底板在眼眶骨折修复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和精确性。
结果:本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均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CT扫描可见眼眶骨折均得到良好的解剖复位。术后1a复查,术前18眼眼球运动障碍患者中1眼好转(6%),17眼治愈(94%); 术前30例复视患者中12例好转(40%),18例治愈(60%); 术前32眼眼球凹陷患者中10眼好转(31%),22眼治愈(69%); 术前40眼眶下神经分布区麻木患者中33眼好转(82%),7眼治愈(18%)。本组患者中1眼术前出现下睑内翻、倒睫,术后得以恢复。
结论:可吸收眶底板在眶壁骨折修复术中应用效果良好,是一种较好的眼眶修复材料。
目的:探讨沉默SIAH1基因对H2O2诱导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
方法:将培养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系HLE-B3分为正常组、H2O2组(用含400μmol/L H2O2的培养液培养)、H2O2+siR-SIAH1组(转染SIAH1干扰序列后用含400μmol/L H2O2培养液培养)和siR-NC组(转染阴性对照序列后用含400μmol/L H2O2培养液培养),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细胞中SIAH1基因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p38 MAPK、p-p38 MAPK、Bcl-2和Bax蛋白表达。
结果:H2O2组、siR-NC组和H2O2+siR-SIAH1组细胞中SIAH1 mRNA相对表达量均高于正常组,而H2O2+siR-SIAH1组细胞中SIAH1 mRNA相对表达量低于H2O2组和siR-NC组(均P<0.05)。H2O2组、siR-NC组和H2O2+siR-SIAH1组细胞凋亡率均高于正常组,而H2O2+siR-SIAH1组细胞凋亡率低于H2O2组和siR-NC组(均P<0.05)。H2O2组、siR-NC组和H2O2+siR-SIAH1组细胞中p38 MAPK和Bcl-2蛋白表达量低于正常组,而p-p38 MAPK和Bax蛋白表达量高于正常组,H2O2+siR-SIAH1组细胞中p38 MAPK和Bcl-2蛋白表达量高于H2O2组和siR-NC组,而p-p38 MAPK和Bax蛋白表达量低于H2O2组和siR-NC组(均P<0.05)。
结论:下调SIAH1基因表达可抑制H2O2诱导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抑制p38 MAPK信号通路活化有关。
目的:分析不同危险因素对视网膜静脉阻塞(RVO)发病的影响,同时观察并研究不同因素对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RT)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16-09/2019-04我院眼科就诊的RVO患者79例79眼作为RVO组,并根据CRT是否大于369μm将其分为高CRT组(26眼)和低CRT组(53眼)。收集同时期入院拟行白内障手术患者59例59眼作为对照组。统计分析RVO发病危险因素以及影响CRT改变的因素。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RVO组中高血压、颈动脉斑块以及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有差异(P<0.05)。不同CRT分组间分析结果则显示中央部位阻塞和吸烟史有差异(P<0.05)。
结论:高血压、颈动脉斑块、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RVO发病的危险因素。而中央部位阻塞以及吸烟史是影响CRT厚度改变的因素。
目的:观察经全视网膜激光光凝(PRP)治疗的重度非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患者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变化和视野缺失情况及相关性。
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2017-01/2018-03经我院眼科确诊的重度NPDR患者35例52眼(光凝组,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行PRP治疗),另选取同期入院、年龄和性别等相匹配的重度NPDR患者35例52眼作为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随访1a,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RNFL厚度和视野变化情况。
结果:治疗后1a,光凝组患者BCVA无明显改善(P>0.05),而对照组BCVA明显降低(P<0.05); 光凝组患者颞侧RNFL厚度无明显变化(74.5±13.7μm vs 70.8±11.3μm,P>0.05),其余象限RNFL和平均RNFL厚度均较治疗前变薄(均P<0.05),且颞侧神经纤维对应视野MS值无明显变化(22.5±8.7dB vs 20.8±7.2dB,P>0.05),其余象限和平均MS值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0.05)。光凝组患者治疗前后鼻侧、鼻上方、颞上方、颞侧、颞下方、鼻下方及平均RNFL厚度变化值与神经纤维所对应视野MS变化值呈正相关或无相关性。
结论:PRP能有效控制重度NPDR进一步发展,维持患者视力,但PRP对RNFL和视野的损伤作用不容忽视。
主管单位: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
出版单位:《国际眼科》杂志社(IJO Press)
社长/总编:胡秀文
主编:惠延年 Peter Wiedemann
编辑部主任:彭娟
刊期:月刊
语种:中英文混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