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
出版单位:《国际眼科》杂志社(IJO Press)
社长/总编:胡秀文
主编:惠延年 Peter Wiedemann
编辑部主任:彭娟
刊期:月刊
语种:中英文混合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文章排行
目的:评估正常眼和圆锥角膜眼的角膜高阶像差(HOAs)。
方法:使用OPD-Scan Ⅱ波前像差分析仪,评估80例80眼圆锥角膜(KC)患者和91例正常眼角膜表面参数。对两组受试者的Zernike系数第三阶到第六阶,原始彗差均方根(RMS),彗差和总高阶像差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圆锥角膜眼和正常眼间测得的像差具有显著差异(P<0.001),相较于正常眼,圆锥角膜患者像差参数显著较高(P<0.001)。
结论:通过OPD-Scan Ⅱ测量角膜波前像差在圆锥角膜眼中显著高于正常眼。
方法: 回顾性研究。收集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囊袋内IOL植入术的患者,所植入人工晶状体为两襻三片式IOL(HOYA PY60AD)、四襻一片式IOL(Bausch & Lomb AO)、两襻一片式IOL(AMO Tecnis ZCB00)中任意一种。收集纳入该研究的患者的年龄、性别、眼轴、眼压、人工晶状体类型。术后2d在裂隙灯下评估后囊膜皱褶形成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后囊膜皱褶发生的风险指标。
结果: 一共收集187例242眼,其中80眼植入HOYA PY60AD IOL,81眼植入Bausch & Lomb AO IOL,81眼植入AMO Tecnis ZCB00 IOL。植入HOYA PY60AD IOL的患眼后囊膜皱褶发生率显著高于植入AMO Tecnis ZCB00 IOL者(56.3% vs 38.3%,P=0.027)。植入Bausch & Lomb AO IOL的患眼后囊膜发生率显著低于植入AMO Tecnis ZCB00 IOL(14.8% vs 38.3%,P=0.001)。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人工晶状体类型和眼轴长度是影响皱褶发生的独立风险因素。相较于AMO Tecnis ZCB00 IOL,使用HOYA PY60AD IOL提高后囊膜皱褶发生风险\〖P=0.020,OR(95%CI)=2.145(1.129,4.073)\〗,使用Bausch & Lomb AO IOL降低后囊膜皱褶发生风险\〖P=0.001,OR(95%CI)=0.274(0.127,0.591)\〗; 眼轴越短,后囊膜皱褶发生风险越大\〖P=0.012,OR(95%CI)= 0.669(0.489,0.915)\〗。
结论: 在人工晶状体设计中,晶状体襻是重要考虑因素。相比于AMO Tecnis ZCB00 IOL,HOYA PY60AD IOL更容易出现后囊膜皱褶,Bausch & Lomb AO IOL不容易出现后囊膜皱褶; 眼轴较短的患眼更容易出现后囊膜皱褶。
马来西亚理科大学5a来使用曲安奈德混悬型注射液与地塞米松磷酸钠治疗小儿春季角结膜炎(VKC)的疗效研究。10例联合注射治疗患者注射1mo后症状有所改善。其中4例患者主要并发症为眼压增高。6mo内有4例患者复发。研究发现上睑板联合注射两种皮质类固醇治疗春季角膜炎的临床效果与文献报道使用单一皮质类固醇剂非常相似。然而,该治疗方法眼压升高的风险较大。
目的:探讨miR-138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抗氧化应激能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方法:采用实时定量PCR(RT-qPCR)检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与正常人透明晶状体前囊膜组织中及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系(SRA01/04)氧化应激模型中miR-138的表达水平。利用2',7'-二氯荧光黄双乙酸盐(DCFH-DA)荧光探针检测细胞内源性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向人晶状体上皮细胞中分别转染miR-138 mimics,mimic controls,miR-138 inhibitors,inhibitor controls 72h后细胞暴露于400μmol/L H2O2 1h,采用RT-qPCR检测p53和Bax的mRNA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p53和Bax的蛋白表达水平,MTS法检测细胞增殖活力。
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晶状体组织中与人晶状体上皮细胞氧化应激模型中miR-138的表达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人晶状体上皮细胞氧化应激模型中内源性ROS的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相对于对照组,miR-138 mimics组p53和Bax的mRNA、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细胞增殖活力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 miR-138 inhibitors组p53和Bax的mRNA、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下降,细胞增殖活力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
结论:miR-138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囊膜组织中表达上调,通过正调控下游靶基因p53和Bax,下调人晶状体上皮细胞抗氧化应激的能力,抑制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和修复,从而参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发生过程。
目的:探讨Caspase-1对小鼠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xygen-induced retinopathy,OIR)中小胶质细胞参与视网膜新生血管生成的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随机将12只7日龄(P7)C57BL/6J小鼠分为正常组、OIR组和OIR+VX-765组,正常组在正常氧环境中饲养,其余两组构建OIR模型; P12~P16,OIR+VX-765组和OIR组分别每天腹腔注射Caspase-1抑制剂VX-765(4mg/kg)和等量0.4%聚乙二醇(VX-765溶剂); 于P17制作视网膜铺片行Lectin染色,比较三组间视网膜无血管区和新生血管区面积的大小; 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视网膜组织中Caspase-1的表达和活化小胶质细胞的分布。培养小胶质细胞BV-2细胞分为对照组、缺氧组及抑制剂组,抑制剂组和缺氧组分别经VX-765和0.4%聚乙二醇预处理3h后,缺氧条件下培养24h; 对照组常规培养相同时间。通过Western blot检测Caspase-1、p20(Caspase-1活化形式)、IL-1β和VEGF的蛋白表达变化; 用各组BV-2细胞培养上清液作为条件培养基,刺激培养血管内皮细胞RF/6A,进行管腔形成和细胞迁移实验,并比较各组间的差异。
结果:P17正常组小鼠视网膜血管化完全,未见明显无血管区及视网膜新生血管; OIR组视网膜无血管区和新生血管面积百分比分别为16.58%±1.14%、4.00%±0.41%; OIR+VX-765组两者明显减少,分别为12.23%±1.02%和2.16%±0.52%(P<0.01)。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Caspase-1在正常小鼠视网膜组织中表达较弱,在OIR小鼠中主要在神经节细胞层和内丛状层有明显的阳性表达,并与活化的小胶质细胞有明确的共定位。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缺氧处理的培养小胶质细胞BV-2中Caspase-1、p20、IL-1β和VEGF蛋白表达明显提高,而Caspase-1抑制剂则可明显下调p20、IL-1β和VEGF的蛋白表达水平(P<0.05)。管腔形成和细胞迁移实验结果显示,RF/6A细胞经缺氧组BV-2培养上清液处理后,管腔形成长度和细胞迁移数目分别为271±12和347±34个,而加入抑制剂后,二者明显减少,分别为171±22和212±27个(P<0.05)。
结论:在小鼠OIR中,Caspase-1能够调节小胶质细胞促进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生成,其作用机制可能与Caspase-1活化小胶质细胞中其下游炎性效应分子IL-1β,并释放VEGF相关。
目的:探讨小干扰RNA(the small interference RNA,SiRNA)沉默整合素链接激酶(integrin-linked kinase,ILK)基因对转化生长因子-β2(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2,TGF-β2)诱导的人Tenon囊成纤维细胞(human Tenon fibroblasts,HTFs)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方法:体外培养HTFs细胞,波形蛋白(Vimentin)和角蛋白(keratin)免疫荧光染色进行鉴定。实验分组包括NC组:正常对照HTFs; H+T组:HTFs+5μg/L TGF-β2; H+T+NC SiRNA组:HTFs+5μg/L TGF-β2+50nmol/L阴性对照SiRNA; H+T+ILK SiRNA组:HTFs+5μg/L TGF-β2+50nmol/L ILK SiRNA。50nmol/L ILK SiRNA转染HTFs细胞,5μg/LTGF-β2刺激后,分别利用Western-blot检测细胞内ILK的蛋白表达,CCK-8检测细胞增殖能力,Hoechst 33342/PI双染检测细胞凋亡。
结果:Western-blot结果显示,TGF-β2可以明显上调HTFs细胞内ILK的表达,ILK SiRNA可以明显抑制TGF-β2诱导的ILK蛋白表达(P<0.05)。CCK-8检测结果显示,5μg/L TGF-β2可以促进HTFs细胞增殖,ILK SiRNA转染后48h,细胞的增殖明显受到抑制,且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Hoechst 33342/PI双染结果显示,TGF-β2并不诱导HTFs细胞发生凋亡(P>0.05),但ILK SiRNA可以诱导HTFs细胞发生明显凋亡,并出现少量坏死细胞(P<0.05)。
结论:ILK SiRNA可以抑制TGF-β2诱导的HTFs增殖,并诱导HTFs细胞发生凋亡。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高效的兔角膜缘干细胞原代培养方法。
方法:获取兔角膜缘组织,采用组织块联合胰蛋白酶消化法进行兔角膜缘干细胞体外培养,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情况,HE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和结构特点,并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进行细胞鉴定。
结果:采用组织块联合胰蛋白酶消化法可以简便、快速地培养出兔角膜缘干细胞,显微镜下动态观察细胞生长良好,有较高的增殖能力; HE染色证实细胞形态和结构正常; AE5及P63免疫组织化学鉴定呈阳性。
结论:采用组织块联合胰蛋白酶消化共同培养的方法,建立了一种简便、高效的兔角膜缘干细胞原代培养模式。
目的:对比2%双醋瑞因滴眼液结膜囊多次给药与单次给药在角膜中的药代动力学差异,为临床医师治疗感染性角膜病时多次给药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以2%双醋瑞因为实验滴眼液,选取健康无眼疾的雄性昆明白小鼠,随机分为多次给药组和单次给药组,双眼结膜囊分别给予双醋瑞因滴眼液。多次给药组间隔2min给药一次,共给药3次; 单次给药组仅给药1次。用高效液相法测定角膜中双醋瑞因的代谢产物(大黄酸)的浓度,多次给药组和单次给药组的时间点均为5、15、30、60、120、180min。将小鼠角膜组织中的药物浓度经药物动力学程序(DAS2.1.1)进行拟合,并计算相关药动学参数。
结果:结膜囊多次给药组和单次给药组各个时间点角膜中均可检测到其活性代谢产物大黄酸; 多次给药组5、15、30、60、120、180min的浓度分别为318.678±40.88、210.02±25.66、188.83±31.74、112.24±11.70、90.28±22.01和57.67±13.71μg/g,单次给药组各时间点浓度分别为145.17±19.29、97.95±10.49、71.18±18.70、39.11±2.44、18.10±2.34和9.08±2.04μg/g。两组小鼠角膜中大黄酸的含量均于给药后5min最高,多次给药组浓度高于单次给药组浓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时间延长大黄酸的浓度逐渐下降,3h后多次给药组浓度仍高于单次给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次给药组半衰期为0.89±0.31h。
结论:结膜囊多次给药与单次给药相比具有药物有效浓度高、维持时间长的优点,双醋瑞因作为一种新的抗菌药物,可以在感染性角膜炎的早期对病程的发展起到抑制作用。多次给药后可以对急性发展期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而且在夜晚也可维持较高浓度,在保证患者的睡眠休息质量同时又起到了对疾病的治疗作用。
目的:探讨眼底激光联合抗VEGF药物治疗对糖尿病黄斑水肿患者血清NOS、VEGF和IL-6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5-05/2016-05我院收治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伴黄斑水肿患者106例156眼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56例84眼)和对照组(50例72眼)。对照组给予眼底激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抗VEGF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最佳矫正视力、黄斑厚度、并发症情况和血清一氧化氮合酶(NOS)、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白介素-6(IL-6)的水平。
结果: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最佳矫正视力明显改善,黄斑厚度明显降低(P<0.05);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最佳矫正视力、黄斑厚度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NOS、VEGF和IL-6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两组患者NOS水平均明显上升,VEGF、IL-6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 观察组血清NOS、VEGF和IL-6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80.6%)低于观察组(9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9.7%)与观察组(7.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眼底激光联合抗VEGF药物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安全、有效,能够有效改善血清NOS、VEGF和IL-6水平。
目的:探讨雷珠单抗联合激光治疗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的临床疗效。
方法:本研究观察对象为2014-10/2016-10我院眼科接诊的80例101眼PDR患者,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40例50眼只采用全视网膜激光光凝(panretinal photocoagulation,PRP)治疗,观察组40例51眼在此基础上术前使用雷珠单抗治疗。比较术前、术后1、3、6mo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各时期黄斑中心凹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以及各时间视网膜新生血管面积,并比较两组患眼使用激光能量、光斑数以及能量密度,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术后BCVA均显著改善,且观察组术后1、3、6mo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治疗后CMT、新生血管面积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术后1、3、6mo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使用激光能量、光斑数以及能量密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2例2眼,对照组1例1眼出现超过28mmHg眼压,卡替洛尔降压治疗3d后恢复正常,两组均未出现青光眼、视网膜脱离,眼内炎等其他并发症。
结论:雷珠单抗联合激光治疗PDR能显著改善BCVA,降低CMT,消除新生血管,所需激光能量更低,安全有效。
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并非独立的一种眼病,常见于许多眼病中,如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和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等都会形成新生血管,是严重损害视力的病变。此类疾病丧失正常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引起病理性出血、渗出、水肿和视网膜脱离等病理性改变,是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已经成为世界范围的致盲性疾病。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为针对病因进行激光封闭,或行玻璃体切除术,或是反复、多次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虽然短期效果好,但不能防止复发,目前仍没有长期有效的治疗方法。干细胞治疗的出现为此提供了潜在的替代疗法。本文将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在视网膜新生血管疾病中的最新应用进展作一综述,展示其移植优势和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啮齿类动物(大鼠、小鼠、豚鼠等)被广泛应用于视觉研究领域,动物视觉疾病模型的研究离不开视功能的检测。目前国际上认可的动物视力测试方法包括电生理学视锐度测试和行为学视锐度测试,这两类方法都有其优点和局限性。电生理学视力测试方法(视觉诱发电位)具有侵入性,电极植入后需要恢复时间,并且所测得的视锐度值仅反映单细胞的电活动或神经核团的场电位,不能从整体水平反映动物的视觉功能,而行为学视力测试方法可弥补上述缺陷,故广泛运用于啮齿类动物的视锐度测量中。本文就啮齿类动物行为学视力测试方法进行综述。
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的共同特征是病理性新生血管形成。目前研究的内源性视网膜新生血管因子最主要的是VEGF。可溶性VEGF受体1(sFlt-1)是VEGFR-1的mRNA胞外区剪接形成的可溶性形式,只编码胞外区,缺乏细胞内酪氨酸激酶区域,所以其仅具有与配体结合的能力,而无信号转导能力,从而阻止新生血管的形成。sFlt-1作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有可能成为治疗该类疾病的新的基因治疗方法。本文就sFlt-1在视网膜新生血管疾病治疗中的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目前,眶壁骨折是常见面部外伤的一种。由于眶内容物常嵌顿于骨折裂缝中,导致眼球在眶内位置发生改变,随之可带来终身性的复视和眼球内陷,极大影响了患者的视力和面部美观。眶壁骨折修复术的目的是对眼眶进行重建,修复缺损以矫正眼球位置,避免眼球内陷和恢复视功能。本综述将针对眶壁骨折重建进行一个全面性的概述。
慢性泪囊炎多见于中老年女性,特别是绝经期妇女。开通阻塞的鼻泪管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关键。目前以手术治疗为主,常用的术式包括经内眦皮肤径路泪囊鼻腔吻合术、经鼻腔内窥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等。随着技术的发展,激光技术、新型泪道硅胶管的应用使临床治疗慢性泪囊炎更加完善。泪道内窥镜技术可以获得较为直观的泪道影像学资料,对于判断泪道阻塞性质、部位、程度、制定治疗方案尤为重要,是泪道阻塞诊疗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也是目前该领域中最先进的诊疗方法。
干眼症是临床常见的眼表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与生活质量。近年来,物理治疗干眼症发展迅速。本文系统总结了传统物理治疗方法如熏蒸、雾化、眼周按摩、热敷、湿房镜等,以及近年来兴起并广泛应用的绷带镜与巩膜接触镜、强脉冲光治疗、Blephasteam湿室升温护目镜、LipiFlow热脉动治疗等现代物理治疗方法,并对近年来物理治疗干眼症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在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管理中,眼位控制力至关重要,它是评价手术时机的重要参考指标及监测和判断病情发展严重程度的必要指标之一。因此,眼位控制能力的量化成为间歇性外斜视评估中的重要环节。本文旨在对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眼位控制力评估方法做一综述,帮助临床医生对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目的:观察不同环境下瞳孔直径与角膜塑形镜近视控制效果的关系。
方法:选取8~13岁低中度近视患者70例70眼,分别进行验光、瞳孔直径和眼轴长度测量等检查,并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在不同光线环境下,以平均瞳孔直径作为分界进行分组。测量戴镜前、戴镜6、12、24mo的眼轴长度,并分析不同环境下初始瞳孔直径与眼轴增长量的相关性。
结果:暗室环境和自然光线下,瞳孔直径小于平均值组的患者眼轴增长量均比瞳孔直径大于平均值组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初始瞳孔直径与角膜塑形镜配戴24mo时眼轴增长量均呈显著负相关(r=-0.4267,P<0.05; r=-0.4925,P<0.01)。
结论:不同环境下瞳孔直径越大,角膜塑形镜近视控制效果越好,其原因可能是较大的瞳孔使角膜塑形镜对视网膜周边近视性离焦的干预作用更强。
目的:探究飞秒激光辅助的白内障手术与传统超声乳化手术对角膜内皮细胞形态及功能的影响。
方法:本探究对象为2016-01/2017-01于我院手术治疗的白内障患者80例88眼,所有患者均进行超声乳化手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通过对治疗回顾性分析进行比较研究,将40例43眼采用飞秒激光辅助的白内障手术治疗的患者设为观察组,只行传统超声乳化手术治疗的40例45眼患者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裸眼视力>0.5比例,并记录各患者术中前囊切开直径、囊膜大小、术中累积释放能量(CDE),记录术前、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以及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六角形细胞比例。
结果:观察组术后1d裸眼视力>0.5眼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mo为74%,显著高于对照组(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者前囊切开直径、囊膜大小、Ⅱ级核CDE、Ⅲ级核CDE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以及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六角形细胞比例差异显著,且术后6mo观察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能降低超声能量对角膜的影响,能显著降低对角膜内皮细胞形态及功能的损害。
目的:评价2.2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与3.0mm同轴超声乳化手术的临床效果。
方法:随机将67例80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分成两组,A组40眼行2.2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B组40眼行3.0mm同轴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并对两组有效超声乳化时间和平均超声能量、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角膜水肿情况、角膜散光、术后视力及术后并发症进行比较。
结果:两组术眼的有效超声乳化时间:A组为8.18±11.22s,B组为7.82±2.12s,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超声能量:A组为(17.25±4.22)%,B组为(17.64±4.2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wk两组术眼角膜内皮细胞与术前相比,内皮细胞减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d,两组部分患者术眼角膜水肿,其中A组共有9眼,B组共有6眼,3~5d后角膜水肿减轻或消退。术后1wk两组角膜散光改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3m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A组手术前后角膜散光改变不明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B组手术前后角膜散光改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1、3mo后,两组各自散光的又趋于稳定,术后1、3mo两组角膜散光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1wk,1mo两组患者的裸眼视力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3mo两组裸眼视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软性或中等度硬核,2.2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与传统的3.0mm同轴小切口白内障手术相比,能有效地减少手术源性散光,而且散光状态比较稳定,有利于视力的早期恢复。
目的:探究EX-PRESS联合贝伐单抗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06/2016-12我院采用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术治疗的难治性青光眼患者150例150眼的病历资料,将只采用EX-PRESS治疗的患者70例70眼设为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运用玻璃体腔注射贝伐单抗治疗的患者80例80眼设为观察组。评价手术成功率; 采用非接触式眼压计测量术前、术后7d,1、3、6mo眼压,并记录术前、术后6mo视力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术后6mo,观察组手术完全成功率(72.5%)显著高于对照组(58.6%),部分成功率(17.5%)显著低于对照组(3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453,P=0.028,χ2=4.213,P=0.047); 两组手术失败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1.000)。两组手术前后视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眼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组间=982.27,P组间<0.05; F时间=941.88,P时间<0.05); 两组治疗后眼压均显著降低,术后7d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1、3、6mo,两组眼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低眼压、前房出血、浅前房发生率均显著性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玻璃体腔注射贝伐单抗联合EX-PRESS治疗难治性青光眼能够提升手术的完全成功率,有效控制术后短期眼压,前房出血、低眼压等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目的:比较分析全视网膜光凝联合雷珠单抗与曲安奈德(TA)玻璃体腔注射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的疗效及医疗费用。
方法:收集我院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伴黄斑水肿患者48例48眼。所有患者行全视网膜激光光凝后随机分为两组。雷珠单抗组: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0.5mg,4wk 1次。共3次。TA组:注射曲安奈德4mg/0.1mL。治疗12wk后若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400μm,则再次注射各组对应药物。随访6mo,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注射药物后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CMT、眼压及相关治疗费用。
结果:两组患者BCVA和CMT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测量时间点BCVA和CMT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不同治疗方法和时间点BCVA及CMT均存在交互作用(P<0.05)。除了TA组注药后1wk时BCVA较治疗前无明显提高(P=0.33),其余各时间点两组BCVA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治疗12、16wk雷珠单抗组BCVA提高较TA组明显,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045)。雷珠单抗组及TA组CMT注药后较注药前均有降低(P<0.05)。注射后1wk两组之间CM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除了1例患者需使用降眼压药物,其余两组患者眼压均在正常范围内。治疗12wk内本研究相关诊疗平均费用雷珠单抗组患者为38 736元,TA组为5 790元。治疗24wk两组平均费用分别为42 564元及7 053元。
结论:短期内全视网膜光凝联合雷珠单抗与曲安奈德玻璃体腔注射均能有效控制DME,两组治疗方法无显著差异,但全视网膜激光联合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治疗DME更经济。
目的:探讨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联合激光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 edema,DME)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06/2016-06于我院眼科治疗的60例60眼DME患者,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采用激光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wk,1、3、6mo后的最佳矫正视力; 采用非接触式眼压计测量治疗前后眼压; 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测量治疗前后黄斑中心凹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 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视力均显著提高; 组间比较:观察组治疗1、3mo后视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1wk,6mo后两组间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1wk眼压有升高现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1、3、6mo后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CMT均显著降低; 观察组治疗1、3mo后CMT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前与治疗1wk,6mo后两组CM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6mo内复发5例5眼,复发率17%,对照组复发10例10眼,复发率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2d观察组2例2眼出现高眼压,对照组3例3眼出现高眼压,经卡替洛尔滴眼液治疗后恢复正常。
结论: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联合激光治疗相较于单独使用激光治疗,短期内能减轻黄斑水肿,视力恢复更快,能够提高治疗的安全性。
目的:探讨玻璃体手术中超全视网膜光凝对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 PDR)疗效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03/2013-03因玻璃体积血或玻璃体视网膜牵拉改变在我院接受玻璃体手术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70例70眼,根据患者视网膜光凝范围不同将其分为超全视网膜光凝组40眼和全视网膜光凝组30眼,分别观察两组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及视网膜血管变化等情况,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两组患者术前眼部状况、术后3mo最佳矫正视力及眼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视网膜血管渗漏、后极部硬性渗出和后极部出血点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视网膜无灌注区、视盘血管渗漏的发生率比较,超全视网膜光凝组均优于全视网膜光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02)。术后两组患者黄斑水肿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黄斑水肿消失时间比较,超全视网膜光凝组优于全视网膜光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治疗PDR患者时,在玻璃体手术中采用超全视网膜光凝在视网膜无灌注区、视网膜血管渗漏、视盘血管渗漏等方面的疗效好于全视网膜光凝,但过量的视网膜光凝对视网膜及脉络膜有明显的损伤,因此治疗过程中在尽可能覆盖视网膜病变区的同时,掌握好激光能量及光斑数量对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同样重要。
目的:探讨羟苯磺酸钙联合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重度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 patients,NPDR)的疗效。
方法:收集2014-12/2017-04我院收治的重度NPDR患者92例184眼,经随机数表法分为激光组、联合治疗组各46例92眼。激光组接受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联合治疗组接受羟苯磺酸钙联合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及眼底检测参数、视网膜微循环参数水平差异。
结果:治疗7wk后,联合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高于激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联合治疗组的眼底检测参数视网膜电图震荡电位OS2波幅(Ops OS2)、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水平高于激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联合治疗组的视网膜微循环参数峰值血流速度(PSV)、平均血流速度(MV)的水平高于激光组,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的水平低于激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重度NPDR患者接受羟苯磺酸钙联合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可有效提升整体疗效,改善眼底结构及视网膜微循环状态。
目的: 探讨玻璃酸钠滴眼液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后眼部炎症反应和干眼症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06/2017-07择期行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治疗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200例200眼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应用滴眼液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给予玻璃酸钠滴眼液,对照组给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第1、7、14d时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BUT)、角膜荧光素染色(fluorescein staining,FL)评分、房水蛋白浓度检查结果及眼表疾病指数(ocular surface disease index,OSDI)评分,并分析术后1、14d时结膜充血和睫状充血发生率。
结果:术前和术后1d时两组患者组间OSD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1、7、14d时两组患者OSDI评分均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且两组患者OSDI评分在术后1d达到最高后逐渐下降(P<0.05); 观察组术后7、14d时OS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1d时两组患者组间BU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1、7、14d时两组患者BUT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且两组患者BUT在术后1d达到最低后逐渐升高(P<0.05); 观察组术后7、14d时BUT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1d时两组患者组间F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1、7、14d时两组患者FL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且两组患者FL在术后1d达到最高后逐渐下降(P<0.05); 观察组术后7、14d时FL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d结膜充血、睫状充血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14d两组患者结膜充血、睫状充血发生率均低于术后1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术后14d结膜充血、睫状充血发生率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7、14d两组患者房水蛋白浓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且两组患者房水蛋白浓度在术后1d达到最高后逐渐下降(P<0.05),对照组术后7、14d房水蛋白浓度均低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玻璃酸钠滴眼液改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后干眼症状作用较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显著,但是对于眼部炎症作用没有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强。综合考虑,对于炎症作用轻、创伤小的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后患者可选玻璃酸钠滴眼液。
目的:探究普拉洛芬滴眼液联合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滴眼液治疗中重度干眼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6-01/2017-01在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中重度干眼患者84例132眼。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2例68眼,观察组42例64眼,其中对照组采用聚乙烯醇滴眼液联合普拉洛芬滴眼液治疗,观察组采用普拉洛芬滴眼液联合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滴眼液治疗。在治疗前及治疗后记录患者主客观评分。
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FL、BUT、SⅠt、视力4个客观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干眼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观察组较对照组干眼症状评分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FL评分治疗前显著下降、BUT、SⅠt、视力指标较治疗前显著上升,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各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观察组受试者治疗后客观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安全性较好。
结论:普拉洛芬滴眼液联合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滴眼液治疗中重度干眼的临床效果较好,且安全性有保证。
目的:探讨3g/L玻璃酸钠滴眼液联合盐酸溴己新片治疗蒸发性干眼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0例400眼蒸发性干眼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100)和观察组(n=100),两组患者均给予3g/L玻璃酸钠滴眼液及物理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口服盐酸溴己新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泪液中炎症因子(IL-6、IL-10、TNF-α和IL-1β)水平、OSDI、BUT、SⅠt、FL,并评估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
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IL-6、IL-10、TNF-α、IL-1β、OSDI和FL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BUT和SⅠt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且在观察组中以上指标的水平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31,P=0.019),而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07,P=0.579)。
结论:3g/L玻璃酸钠滴眼液联合盐酸溴己新片治疗蒸发性干眼可明显降低干眼症患者泪液中的炎症因子水平,改善眼部症状评分,提高临床的总有效率,且不增加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
目的:比较不同设备在中央角膜厚度(CCT)测量方面的异同,为临床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简便、准确的角膜厚度测量方法。
方法:连续入选2016-09/12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眼科行术前检查的白内障患者95例95眼,分别采用手持式自动PachPen超声角膜测厚仪、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AS-OCT)及角膜内皮镜测量中央角膜厚度,并同时测量眼压。观察三种不同设备在中央角膜厚度测量方面的异同及其与眼压的相关性,并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PachPen超声角膜测厚仪测量CCT为544.43±36.61μm,AS-OCT测量CCT为527.09±35.54μm,角膜内皮镜测量CCT为533.20±30.17μm,三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6.272,P=0.002),PachPen超声角膜测厚仪测出的CCT较另外两组显著增高。三者与眼压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290、0.277和0.204(P<0.05),其中PachPen超声角膜测厚仪测出的CCT与眼压之间的相关性最高。三种测量方法测得的CCT之间均显著相关(P<0.001)。
结论:PachPen超声角膜测厚仪测量出的中央角膜厚度最厚,其次是角膜内皮镜,AS-OCT测量值最小,三种设备测量中央角膜厚度有明显相关性和较好的一致性,与眼压均具有相关性,临床上应予以重视。
目的:分析飞秒激光微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all incision lenticule extraction, SMILE)术后并发症,探讨其发生的原因、处理对策及对预后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06/2017-05进行的SMILE患者1 127例2 236眼的临床资料,随访时间为6mo。
结果:术后并发症总体发生率为8.05%,包括弥漫性层间角膜炎74眼(3.31%)、视力恢复延迟58眼(2.59%)、角膜层间异物残留14眼(0.63%)、视物重影34眼(1.52%)。1眼存在严重偏中心切削者术后3mo视力尚未恢复,行角膜地形图引导的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r-assisted sub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LASEK)。所有患者并发症经适当处理后结果良好,术后裸眼视力均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
结论:尽管SMILE存在一定比例术后并发症,但手术总体是安全的。术中注意手术技巧,调整手术参数,术后合理用药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目的:探讨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术后影响角膜内皮细胞数目减少的相关因素。
方法:选取我院眼科采用超声乳化术治疗的98例120眼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时间2014-07/2016-07; 根据患者术后2mo复查角膜中央内皮细胞密度与术前进行比较分为严重丢失组52例67眼(角膜中央内皮细胞丢失率≥12.3%),一般丢失组46例53眼(角膜中央内皮细胞丢失率<12.3%),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相关指标,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法探讨影响白内障患者术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的影响因素。
结果:严重丢失组和一般丢失组的性别、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脂、浅前房、角膜直径增大、注吸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比较的Emery晶状体核硬度分级、超声能量、超声乳化时间、年龄构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采用非条件Logistic分析法,结果显示Emery晶状体核硬度分级增高、超声能量增加、超声乳化时间较长、年龄增大是超声乳化术治疗后角膜内皮细胞数目严重减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术后影响角膜内皮细胞数目减少的主要因素为Emery晶状体核硬度分级增高、超声能量增加、超声乳化时间较长、年龄增大。
目的:探讨西北地区建立白内障日间病房模式的规范流程及效果。
方法:将2016-01/12开展日间病房模式后的普通住院白内障患者设为对照组,日间病房形式住院的白内障患者设为观察组,对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日、平均住院费用、患者满意度进行比较。
结果:白内障日间病房的患者平均住院日、平均住院费用较普通病房白内障患者住院费用下降,医护人员书写病历时间缩短,患者满意度提高,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建立白内障日间病房模式给医患双方带来了便利,利于在临床中应用。
目的:探究晶状体悬韧带松弛或不全脱位继发青光眼的临床特点,分析手术对视力、眼压等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12/2016-12于我院眼科治疗的晶状体悬韧带松弛或不全脱位继发青光眼患者38例38眼的临床资料,观察临床特点,术前检查并根据悬韧带的部位和晶状体脱位范围选择手术方式,分析手术前后前房深度、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眼压、视力及术后并发症情况。
结果:术后10d患者平均眼压(18.17±1.43mmHg)较手术前(38.77±2.45mmHg)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d,25眼眼压恢复正常(≤21mmHg); 术后10d,34眼眼压恢复正常,其余4眼再次行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后眼压恢复正常。术前视力0.1~<0.2、0.2~<0.5、≥0.5分别为5、17、16眼,术后6mo分别为2、17、19眼,手术前后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前房深度(2.45±0.44mm)较术前(1.23±0.35mm)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为(878.34±322.12个/mm2)较术前(1735.32±340.32个/mm2)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d,出现角膜水肿8眼,虹膜术后粘连或不同程度的萎缩4眼,前房积血3眼,瞳孔少许渗出2眼。
结论:晶状体悬韧带松弛或不全脱位继发青光眼临床症状、体征较为复杂,临床上需要与其它类型青光眼进行辨别,根据悬韧带的部位和晶状体脱位范围的不同选择手术方式。
目的:分析EX-PRESS引流钉联合生物羊膜植入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POAG)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01/2017-02在我院接受EX-PRESS引流钉(P50)+羊膜植入术(31例38眼,试验组)与单纯EX-PRESS引流钉(P50)植入术(22例34眼,对照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两组术前,术后1d,1wk,3、6mo眼压变化、滤过泡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术后各个时间点上,试验组及对照组的平均眼压均较术前明显下降,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1wk,试验组与对照组平均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3、6mo,对照组眼压较试验组眼压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3mo,试验组中功能性滤过泡比例较对照组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浅前房、出血、虹膜后粘连、角膜水肿,两组中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EX-PRESS引流钉植入术联合生物羊膜植入可以安全有效降低眼压,改善术后滤过泡情况,并有远期降低眼压的作用。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除联合带蒂的非翻瓣内界膜(ILM)转位手术治疗大直径黄斑裂孔(macular hole,MH)的效果。
方法:前瞻性研究。2016-12/2017-02于江苏省人民医院收治的9例10眼经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确诊为大直径MH患者(MH>400μm),进行玻璃体切除联合ILM转位术。术前、术后1d,1wk,1、3、6mo随访SD-OCT、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及微视野检查。
结果:患者裂孔闭合率为100%; 术前BCVA(LogMAR)1.19±0.54,术后视力提高显著,末次随访0.70±0.50(P=0.005); 黄斑8°平均视网膜光敏感度(MS)值术前3.14±4.52dB、术后末次随访8.91±5.53dB(P=0.008); 黄斑2°MS值术前1.46±2.94dB、术后末次随访6.33±4.90dB(P=0.008)。术前固视不稳定8眼,术后末次随访固视不稳定1眼。
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转位手术可以有效治疗大直径MH,具有较高的裂孔闭合率,术后视功能改善显著。
目的:探讨脉络膜厚度和特发性黄斑前膜(idiopathic macular epiretinal membrane,IMEM)发生发展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01/2016-12期间我院就诊的IMEM患者48例48眼,并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50例的右眼进行对照,比较IMEM组患眼、健眼及对照组黄斑中心凹脉络膜厚度(subfoveal choroidal thickness,SFCT)水平,随访观察术后IMEM患者患眼及健眼SFCT水平变化,并分析术后脉络膜厚度和最佳矫正视力的相关性。
结果:术前IMEM组患眼SFCT(362.22±40.75μm)明显较对侧健眼(410.56±38.45μm)及对照组右眼(420.73±39.63μm)低,且对侧健眼较对照组右眼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IMEM组患者术后1wk患眼和健眼SFCT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mo患眼和健眼SFCT均显著升高,和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后SFCT值趋于稳定,而术后1mo患眼和健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术前不同SFCT值患者术后BCVA≥0.5患者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SFCT值>380μm组术后BCVA≥0.5患者构成比明显较<320μm组和320~380μm组高,经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Pearson分析,IMEM患者术后脉络膜厚度和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存在正相关性(r=0.629,P<0.05)。
结论:脉络膜变薄可能是IMEM的重要诱因,且术前脉络膜厚度对术后视力恢复也有一定影响。
目的:研究芪明颗粒联合格栅样激光光凝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合并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 edema,DME)的临床疗效。
方法:本研究对象为2014-03/2017-03于我院治疗的50例98眼DR合并DME患者,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25例48眼采用格栅样激光光凝治疗,观察组患者25例50眼在此基础上联合芪明颗粒治疗。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及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评价两组患者DME消退情况并比较治疗前、治疗7d,1、3mo黄斑中心凹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和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47眼,总有效率为94%,对照组治疗总有效40眼,总有效率为83%,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BCVA均显著改善,观察组治疗7d,1、3mo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CMT均显著降低,观察组治疗7d,1、3mo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出现高眼压2例2眼和1例1眼,给予降眼压药物后迅速缓解,其余无明显不良反应出现。
结论:芪明颗粒联合格栅样激光光凝治疗能显著改善DR合并DME症状,降低CMT,改善视力。
目的:探讨中老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患者DR严重程度与血清HbA1c、TNF-α水平的相关性。
方法:选取200例糖尿病患者,其中单纯糖尿病患者(DM组)60例,糖尿病伴非增殖期视网膜病变组(NPDR组)80例和糖尿病伴增殖期视网膜病变组(PDR组)60例,并选取80例健康者作为正常对照组(NC组)。观察患者的体检指标,并检测患者的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餐后2h血糖(2hPG)、血脂、血清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及泪液TNF-α。
结果:(1)四组受试者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FPG、2hP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甘油三酯(trilycerides,TG)、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C)、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C)等指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37.211、395.421、42.515、7.385、121.764、121.568、34.567,均P<0.05)。DM、NPDR、PDR三组患者的BMI、FPG、2hPG、TC、TG、HDL-C、LDL-C等指标水平均高于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NPDR组患者的BMI、FPG、2hPG、TC、TG、HDL-C、LDL-C等指标水平均高于PD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四组受试者血清TNF-α、泪液TNF-α及血清HbA1c水平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337.256、215.471、40.522,均P<0.05); DM、NPDR、PDR三组患者的血清TNF-α、泪液TNF-α和血清HbA1c水平均高于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NPDR、PDR两组患者的血清TNF-α、泪液TNF-α和血清HbA1c水平均高于D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PDR组患者的血清TNF-α、泪液TNF-α及血清HbA1c水平均高于NPD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泪液TNF - α与血清TNF - α呈正相关(r=0.289,P<0.01); 泪液TNF-α与血清 HbA1c呈正相关(r=0.375,P<0.01)。
结论:中老年DR患者泪液TNF-α水平高于正常人,且随着视网膜病变的加重,泪液TNF-α水平升高。泪液TNF-α与血清TNF-α、HbA1c呈正相关。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与干眼的相关性。
方法:选取2015-08/2017-02于我院眼科门诊就诊的干眼患者资料,其中2型糖尿病无DR患者50例100眼,合并非增殖性视网膜病变者(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NPDR)50例100眼、合并增殖性视网膜病变者(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50例100眼,非糖尿病的干眼患者50眼作为对照组。分别行眼表疾病指数(ocular surface disease index,OSDI)问卷、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I test,SⅠt)、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BUT)和角膜荧光染色(fluorescein staining,FL)检查。比较三组糖尿病患者干眼的患病率及各组干眼程度的差异性。
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中无DR眼、合并NPDR眼、合并PDR眼的干眼患病率分别为:44%、51%、59%。无DR干眼患者与对照组干眼程度、OSDI、SⅠt、BUT、F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PDR干眼患者较无DR干眼患者干眼程度更严重,OSDI、SⅠt、BUT、F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PDR干眼患者较NPDR干眼患者干眼程度更严重,SⅠt、BUT、F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OSDI评分低,与无DR干眼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随着DR的发生与进展,干眼的患病率增加,干眼的严重程度也增加,但严重DR患者眼表不适症状可能减轻。
目的:比较广角数码视网膜成像系统(RetCam)与双目间接检眼镜(BIO)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筛查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对2014-05/2017-05在我院出生的1 624例3 248眼早产儿进行RetCam与BIO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法对ROP的筛查结果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结果:早产儿1 624例3 248眼中,RetCam检出ROP患儿196例392眼,BIO检出ROP患儿189例378眼,二者的分期结果与分区病变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以BIO检查结果为标准,RetCam检查的敏感性、特异性、假阳性率、阳性预测值分别为100.00%、99.51%、3.57%、96.43%; RetCam与BIO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0.18%、0.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RetCam与BIO筛查ROP具有较高一致性,RetCam可以替代BIO作为ROP的筛查方法。
目的:分析儿童多发性睑板腺囊肿的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 选取2013-02/2015-02在我科就诊的资料完整的300例600眼多发性睑板腺囊肿患儿(试验组)和236例472眼条件类同的眼科体检正常儿童(对照组)进行病例对照研究,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多因素分析,筛出主要危险因素。
结果: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睑板腺功能、泪液分泌减少、家族史、便秘、偏食、居住环境与儿童多发性睑板腺囊肿的发生显著相关。而视力、血液胆固醇、微量元素、细菌感染与疾病无显著相关。
结论:睑板腺功能、泪液分泌减少、家族史、便秘、偏食、居住环境等为儿童多发性睑板腺囊肿的主要危险因素。应重视并针对其危险因素加以预防。
目的:研究绷带型角膜接触镜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新鲜羊膜移植中应用的临床效果。
方法:采用前瞻性对照病例研究,观察2016-01/06在沈阳何氏眼科医院接受翼状胬肉切除联合新鲜羊膜移植的患者600例600眼(双眼翼状胬肉患者,一次手术只做1眼)。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0例300眼。试验组在手术结束时配戴绷带型角膜接触镜,术后5d取出; 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h,1、3、5d的疼痛度,并观察术后1a时复发率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术后2h,1、2、3、5d疼痛程度评分:试验组患者疼痛程度评分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术后1a时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绷带型角膜接触镜可明显减轻翼状胬肉切除术后疼痛反应,但不能明显降低翼状胬肉切除术后的复发率。
目的:对新生儿进行早期预防性按摩泪囊,以预防及减少新生儿泪囊炎发生。
方法:收集4 048例新生儿(顺产2 650例5 300眼,剖宫产1 398例2 796眼)。对2 131例(顺产1 396例2 792眼,剖宫产735例1 470眼)进行预防性按摩泪囊,未按摩1 917例(顺产1 254例2 508眼,剖宫产663例1 326眼)作为对照组。在观察周期内判断是否发生泪囊炎。
结果:预防性按摩泪囊后,有104例(顺产68例75眼,剖宫产36例47眼)发生新生儿泪囊炎,对照组发生泪囊炎140例(顺产49例57眼,剖宫产91例148眼)。新生儿泪囊炎发生率在预防性按摩组与对照组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32.141,P<0.001)。
结论:预防性按摩泪囊可以预防及减少新生儿泪囊炎的发生。
目的:分析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BUT)与全身因素的关系。
方法:收集2015-01/2016-07于福州总医院体检中心的体检者或住院患者共747例747眼,所有纳入研究者均测量收缩压、舒张压、血糖、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BUT等值。采用SPSS19.0对BUT与全身因素的关系进行简单及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结果:简单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可见,舒张压与BUT呈正相关(P<0.05),年龄、收缩压、血糖、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与BUT呈负相关(P<0.05),而甘油三酯与BUT无相关性(P=0.227)。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提示,BUT与舒张压(P<0.001)呈正相关,而与收缩压(P<0.001)、血糖(P<0.001)、高度密度脂蛋白(P=0.019)呈负相关。BUT与年龄、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无相关性。
结论:在所有参与研究的指标中,血糖与BUT的相关性最为显著,提示在临床研究中糖尿病患者的眼表损害。
目的:观察中药“四黄清灵液”熏蒸联合人工泪液治疗干眼症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干眼症提供依据。
方法:选取2016-06/12我院眼科就诊的干眼患者82例164眼,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41例82眼给予人工泪液滴双眼,4次/d; 观察组41 例82眼在给予人工泪液基础上增加自拟中药“四黄清灵液”(黄精、黄岑、黄连、菊花、薄荷)熏蒸双眼,1次/d。治疗前及连续治疗14d 后,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BUT)、角膜荧光素染色(corneal fluorescein staining,FL)、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Ⅰ test,SⅠt)以判断疗效变化。
结果:治疗14d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7.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7%,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d后观察组SⅠt(8.43±2.51mm/5min)、BUT(8.60±2.47s)较对照组(6.38±2.52mm/5min、6.35±2.29s)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14d后观察组FL 评分(0.84±0.75分)低于对照组(1.26±0.8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自拟中药“四黄清灵液”熏蒸联合人工泪液治疗干眼疗效优于单纯使用人工泪液,可有效改善干眼症患者的临床症状。
目的:探讨斜视手术后患者的眼表情况。
方法:选取2015-05/2016-10我院住院治疗的斜视患者188例240眼,按手术切口不同分为3组:A组85例100眼行角膜缘切口; B组35例50眼行跨肌止端切口; C组68例90眼行近穹窿切口(包括Parks切口及改良的Parks切口)。行单条眼外肌手术者75眼,行2条眼外肌手术者110眼,行3条眼外肌手术者55眼。采用眼表综合分析仪分别于术前1d,术后1d,1、2、4wk检测非侵入性首次泪膜破裂时间(first noninvasive Keratograph tear breakup time,NIKBUTf)和泪河高度(tear meniscus height,TMH)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与术前1d比较,各不同切口组术后1d TMH均明显增高,NIKBUTf均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2wk时NIKBUTf恢复至术前水平,B、C组术后1wk时恢复至术前水平。A、B组术后2wk时TMH恢复至术前水平,C组术后1wk时恢复至术前水平。单条肌肉眼外肌手术者术后1wk TMH和NIKBUTf恢复至术前1d水平,行2条和3条肌肉手术者术后2wk时各指标恢复至术前水平。
结论:手术切口选择和手术累及的肌肉条数都会影响斜视患者术后眼表健康情况; 选择近穹窿切口行斜视手术恢复较快; 斜视手术中所累积肌肉数越少,对眼表的影响越小。
主管单位: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
出版单位:《国际眼科》杂志社(IJO Press)
社长/总编:胡秀文
主编:惠延年 Peter Wiedemann
编辑部主任:彭娟
刊期:月刊
语种:中英文混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