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第18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Articles in English
    • 硅油填充眼手法小切口与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的并发症

      2018, 18(2):203-20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2.01

      摘要 (1487) HTML (0) PDF 358.88 K (8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比较超声乳化联合硅油取出术与硅油填充眼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MSICS)的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对比研究。162例患者162眼接受白内障手术,超声乳化联合硅油取出术与硅油填充眼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均行玻璃体切除。

      结果: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组术后低眼压21眼(18.91%)MSICS组术后低眼压8眼(15.68%),两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666)。术后1mo两组间视网膜复位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 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组8例患者(7.2%)复发,硅油填充眼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组9例(17.64%)复发,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

      结论:硅油填充眼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相较于超声乳化联合硅取出术在低眼压、渗漏、脉络膜脱离、视网膜复位率方面结果无劣效性。

    • 乳酸林格液和BSS对白内障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形态的影响

      2018, 18(2):207-21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2.02

      摘要 (3599) HTML (0) PDF 416.31 K (7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比较超声乳化过程中分别使用乳酸林格液和平衡盐溶液进行灌注,对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形态的影响。

      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于2017-02/2017-04期间在印度尼西亚日惹市Dr. YAP眼科医院进行。共有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52例52眼纳入了研究,分为两组,一组26例26眼术中使用乳酸林格液作为灌注液,另一组26例26眼使用平衡盐溶液作为灌注液。术后1、7和28d,评估角膜内皮细胞的密度和形态,同时比较两组患者眼内炎症反应情况。

      结果:纳入的全部52例52眼接受了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28d,平衡盐溶液组角膜内皮细胞减少了173.96/mm2,较乳酸林格液组低(253.20/mm2); 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增加了2.92%,也较乳酸林格液组低(3.42%); 六角形细胞百分比减少程度(4.30%)较乳酸林格液组(4.84%)低。平衡盐溶液组角膜中央厚度增加程度与林格液组相当(4.69μm vs 4.53μm)。两组角膜内皮细胞相关指标的差异均无显著性。两组之间炎症反应情况也相似。

      结论:平衡盐溶液和乳酸林格液在避免老年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术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和形态改变方面效果相当。

    • Toric人工晶状体在合并高度角膜散光白内障中的应用

      2018, 18(2):213-21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2.03

      摘要 (3061) HTML (0) PDF 740.26 K (6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评估Bi-Flex toric人工晶状体在合并散光的白内障中的应用。

      方法:回顾性研究包括16例22眼合并2.50D以上散光的白内障患者。测量了术前与术后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客观及主观验光、角膜散光仪和角膜地形图测量的散光值。术后人工晶状体屈光轴位置使用向量进行分析。

      结果:术后,主观验光散光值从4.05D±1.53D显著降低至1.35D±0.86D,(P<0.05)。屈光轴位置指标J0,从术前的-0.81±2.02D降至 -0.12±0.62D(P<0.05)。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术后1mo时均显著改善(P<0.05),分别为0.24±0.19和0.06±0.08。人工晶状体屈光轴旋转程度平均为2.95±5.25度,86.36%的患眼旋转程度小于10度。术前、术后角膜散光计测量值未见显著差异(J0 和J45均有P>0.05)。

      结论:对于合并大于2.50D散光的白内障患者,Bi-Flex 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玻璃体腔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玻璃体黄斑粘连

      2018, 18(2):219-22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2.04

      摘要 (3929) HTML (0) PDF 1.83 M (7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评估仅玻璃体腔注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对玻璃体黄斑牵引以及玻璃体腔注射TPA和贝伐单抗对视网膜血管疾病的改善作用。

      方法:前瞻性研究。对24例24眼患者进行干预性系统研究。其中5眼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VMT),19眼视网膜血管疾病包括:糖尿病黄斑水肿(DME)眼,糖尿病性玻璃体出血(VH)眼,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和新生血管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眼(AMD)。在注射前及注射1mo后分别进行视力,B超和OCT检查。3眼VMT接受玻璃体腔单次注射TPA50 μg,2眼接受100 μg 注射。19例视网膜血管疾病患者接受玻璃体腔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50 μg)和贝伐单抗(1.25 mg)联合治疗。

      结果:纳入病例中男性10眼视网膜血管疾病和VMT患者平均年龄分别为56.8y 和60.4y。纳入病例中男性10眼(41.7%),女性14眼(58.3%)。22眼(91.7%)晶状体眼,2眼(8.3%)人工晶状体眼。VMT和视网膜血管疾病的玻璃体后部脱离(PVD)分别为0(0/5)和57.8%(11/19)(P=0.04)。在改善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降低黄斑中心凹厚度(CMT)方面,与无PVD眼相比,有PVD眼改善更多。

      结论:在VMT患者中,单独玻璃体腔内注射TPA不能成功诱导玻璃体后部完全脱离。玻璃体腔联合注射TPA和贝伐单抗可引起视网膜血管疾病患者玻璃体后部脱离,提高最佳矫正视力以及降低黄斑中心凹厚度。

    • >实验研究
    • 泪液采集载体和保存温度对泪液蛋白质定量研究的影响

      2018, 18(2):226-23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2.05

      摘要 (3438) HTML (0) PDF 3.94 M (10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比较三种泪液采集载体(进口吸附滤纸、国产吸附滤纸和泪液采集毛细管)在不同储存温度条件下对泪液蛋白保存的影响,为科学地选择泪液采集方式、准确测定泪液中的不同类型的蛋白分子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表面硅化处理的玻璃毛细管,国产泪液试纸及进口泪液试纸吸附等体积等量的血清白蛋白、胎牛蛋白或已知浓度的IL-1Ra、IL-6、MIG、IP-10、MMP-9、TIMP1、VEGF和HBD1标准品混合液后放于无菌离心管并分别保存于4℃、-20℃和-80℃。以适当的洗脱液进行洗脱后,用Micro BCATM和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检测总蛋白浓度和各种特异性蛋白浓度。

      结果:洗脱缓冲液中是否添加表面活性剂或蛋白酶抑制剂对滤纸载体的蛋白洗脱率没有显著影响。-20℃和-80℃保存条件下,三种泪液采集载体对样本总蛋白的平均洗脱率没有显著性差异。IL-6在三种泪液采集载体中的平均洗脱率均较高,且载体之间及不同保存温度环境之间均没有显著的差异。滤纸和毛细管载体对IL-1Ra和HBD1的滞留效应差异较大:IL-1Ra在滤纸和毛细管载体中的平均洗脱率分别为19%±15%和98%±6%; HBD1在滤纸和毛细管载体中的平均洗脱率分别为93%±8%和61%±3%。MIG在毛细管收集载体中的平均洗脱率显著高于滤纸载体,分别为87%±4%和69%±4%。毛细管载体对MMP-9和TIMP1的平均洗脱率分别为90%±5%和103%±7%,同样显著高于滤纸(分别为62%±3%和87%±5%)。样本载体保存于-80℃ 环境时,其洗脱液中VEGF和IP-10的平均洗脱率分别为82%±5%和72%±8%,明显高于其他温度环境保存的样本载体。

      结论:检测泪液中不同目的蛋白时,需综合考虑采集方法和保存温度条件,选择最经济可靠的方法。用毛细管采集泪液适合大多数的蛋白定量检测,检测IL-1Ra、IP-10、MIG、MMP-9和TIMP1的泪液适合用毛细管进行采集。但是对于有明显极性的蛋白,例如HBD1,则要事先试验最有效的收集和保存方法。

    • 复方卡波姆构建高眼压模型的视网膜形态学改变

      2018, 18(2):231-23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2.06

      摘要 (2763) HTML (0) PDF 7.96 M (7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通过观察高眼压模型形态学改变,为复方卡波姆成功构建高眼压模型提供形态学证据。

      方法:SD清洁级大鼠50只,用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实验组大鼠40只、空白组大鼠10只。通过前房注射10μL复方卡波姆溶液方式造模,实验组大鼠在模型成功后再次随机分为3组,各组在高眼压1、2、3wk时间点分别处死并取材部分大鼠模型,观察视网膜和视神经病理结构、超微结构变化。

      结果:实验组模型在1、2、3wk时间点均出现高眼压的视神经、视网膜损伤。电镜下正常视神经轴索、髓鞘结构完整,无明显溶解情况; 高眼压下的视神经轴索消失,髓鞘排列紊乱,阶段性溶解或脱髓鞘变性,胶质细胞增生。光镜下正常视网膜各层结构分明,各层无明显水肿,未见炎症细胞; 高眼压下的视网膜细胞排列紊乱,外核层增厚,内、外丛状层增厚,内核层增厚,出现空泡状结构,节细胞数目减少,节细胞层和神经纤维层水肿,小胶质细胞增生,血管膜毛细血管扩张,出现炎症细胞。电镜下正常视网膜细胞器结构较为完整,无明显细胞增生,线粒体结构正常,膜盘结构较为完整; 高眼压下视网膜节细胞层小胶质细胞增生,节细胞结构模糊,细胞器结构消失; 细胞凋亡,线粒体肿胀,胞浆空泡变性,视细胞外节膜盘断裂或溶解; 并且损伤程度与高眼压时间呈正比。

      结论:高眼压模型的视网膜、视神经形态学改变证明,复方卡波姆溶液前房注射构建高眼压模型成功。

    • 琥珀酸甲泼尼龙兔眼球周注射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2018, 18(2):235-23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2.07

      摘要 (3104) HTML (0) PDF 408.59 K (6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检测琥珀酸甲泼尼龙(methylprednisolone sodium succinate,MPS)兔眼球周注射后,MPS和其在眼内的代谢产物甲泼尼龙(methylprednisolone,MP)的分布及药代动力学情况。

      方法:兔眼球周注射琥珀酸甲泼尼龙钠10mg,采用质谱-液相色谱方法检测MPS和MP在巩膜、脉络膜和视网膜、玻璃体、虹膜、房水、晶状体、视神经和血浆中的浓度。

      结果:球周注射琥珀酸甲泼尼龙钠后, MPS浓度在眼内组织中的达峰时间为注药后0.25~1h,在血浆中的达峰时间为注药后0.25h; MP浓度在眼内组织中的达峰时间为0.5~6h,在血浆中的达峰时间为注药后0.5h。MPS和MP在眼内各组织的达峰浓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巩膜、视神经、脉络膜和视网膜、虹膜、晶状体,二者在晶状体内的浓度均为所有眼部组织中最低,且远远低于眼内其它组织的含量,但平均驻留时间最长。

      结论:球周注射MPS是一种有效的向眼组织传递药物的方式,且该药在眼内的分布有利于向巩膜、视神经和脉络膜视网膜给药,而不易被晶状体吸收。

    • >临床论著
    •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眼轴和角膜曲率对角膜生物力学的影响

      2018, 18(2):239-24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2.08

      摘要 (3101) HTML (0) PDF 2.06 M (6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应用可视化角膜生物力学分析仪(corneal visualization Scheimpflug technology,Corvis ST)研究不同眼轴长度(axial length,AL)和角膜曲率的老年人角膜生物力学特点。

      方法:横断面研究。收集拟接受白内障手术的患者161例297眼,将研究对象按AL值的不同进行分组:22~24mm者190眼,24~26mm者54眼,>26mm者53眼。将AL为22~24mm、K值42~44D之间的研究对象按性别进行分组,男44眼,女44眼; 对AL为22~24mm的研究对象按K值的不同分组:42~44D者88眼,>44D者102眼; 应用可视化角膜生物力学分析仪(Corvis ST)测量角膜生物力学参数,并对不同性别、不同眼轴、不同角膜曲率患者的角膜生物力学参数进行比较性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等对数据进行统计,并分析各组生物力学参数间的相关性。

      结果:男女之间角膜生物力学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角膜曲率间只有第一压平长度、第二压平长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眼轴长组间:第二压平速度、最大形变幅度、中央角膜厚度、眼压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眼轴与最大形变幅度及眼压呈线性正相关(r=0.429、0.278,P<0.001),与中央角膜厚度、第二压平速度呈线性负相关(r=-0.291、-0.415,P<0.001)。

      结论:角膜曲率和AL可能是使角膜力学属性发生改变的角膜相关参数,角膜厚度会随着眼轴的增长呈现变薄的趋势,角膜也较容易发生形变,而且眼压也会随着眼轴的增长而逐渐增高。

    • 白内障患者角膜前表面散光轴位和全角膜散光轴位差异的相关因素分析

      2018, 18(2):245-24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2.09

      摘要 (2986) HTML (0) PDF 400.54 K (7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白内障患者角膜前表面散光轴位和全角膜散光轴位的差异性及其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记录在中国医科大学眼科医院行Pentacam检查的789例1 141眼白内障患者角膜前表面散光的轴位和全角膜散光轴位,并记录相应的年龄、散光值、前房深度、角膜厚度和角膜屈光力数值,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年龄与角膜前表面散光轴位和全角膜散光轴位的差异呈正相关(r=0.139,P<0.001); 散光值与角膜前表面散光轴位和全角膜散光轴位的差异呈负相关(r=-0.293,P<0.05); 前房深度与角膜前表面散光轴位和全角膜散光轴位的差异呈负相关(r=-0.067,P<0.05); 角膜厚度与角膜屈光力对角膜前表面和全角膜散光轴位夹角大小无明显关系。

      结论:角膜前表面和全角膜散光轴位有明显差异,并与年龄呈正相关,与散光值、前房深度呈负相关。

    • >Meta分析
    • 角膜塑形镜治疗亚洲儿童近视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2018, 18(2):248-25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2.10

      摘要 (4228) HTML (0) PDF 981.79 K (8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系统评价角膜塑形镜治疗亚洲儿童近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Medline、EMbase、CBM、CNKI、VIP和WanFang数据库,语种限定为中英文。采用Cochrane手册提供的偏倚风险评价工具和MINORS(methodological index for non-randomized studies)量表分别评价纳入文献(随机对照试验和对照试验)的质量; 采用漏斗图检测纳入文献的发表偏倚; 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共有7篇文献符合纳入排除标准,包含478例研究对象(角膜塑形镜组250例,对照组22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角膜塑形镜对控制眼轴长度增加方面优于单光镜,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WMD=-0.31,95%CI(-0.35,-0.26),P<0.001\〗。5篇文献观察了不良反应,均报道有中等程度角膜荧光素染色阳性的不良反应,一篇报道有1例患儿出现睑板腺囊肿,未见严重不良反应报道。

      结论:角膜塑形镜可有效控制亚洲儿童近视的发展,且较为安全。

    • >文献综述
    • 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术后角膜水肿相关因素

      2018, 18(2):252-25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2.11

      摘要 (2643) HTML (0) PDF 413.78 K (6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白内障是眼科首位致盲性眼病。近些年,超声乳化术因为其时间短、损伤小的特点逐渐成为治疗白内障的首选方法,被眼科医生普遍采用。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超声乳化术所造成的严重并发症越来越少,但术后并发角膜水肿细胞密度的危险阈值是1 000个/mm2,当细胞密度低于阈值时,角膜水肿的发生率成倍增长。角膜水肿的现象并不罕见,尤其是在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中,角膜水肿的发病率更高。现就角膜水肿的概念、发病机制及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术后角膜水肿的相关因素做一综述。

    • 特发性黄斑裂孔治疗进展

      2018, 18(2):255-25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2.12

      摘要 (2802) HTML (0) PDF 465.66 K (7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 hole,IMH)是指原因不明、发生于黄斑区域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的全层组织缺损。早期直径较小的IMH可以进行观察随访,玻璃体切割术联合视网膜内界膜(internal limiting membrane,ILM)剥除术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ILM手术方式的不断改进和创新,使IMH的治疗方法多样化、成熟化。目前药物玻璃体溶解术(pharmacological vitreolysis)、气体玻璃体溶解术(pneumatic vitreplysis)的应用对IMH的预防及治疗有着广阔的前景。本文就IMH的治疗方法作一综述。

    • 日常生活方式对眼压的影响

      2018, 18(2):259-26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2.13

      摘要 (3094) HTML (0) PDF 454.73 K (13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眼压(intraocular pressure,IOP)是眼内容物对眼球壁施加的均衡压力。正常人的眼压稳定在一定范围内,以维持眼球的正常形态,但持续性高眼压状态可导致严重的视功能损害。近年来有关研究人员已经证实日常生活方式会对眼压造成波动,本文将对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关于眼压与日常生活方式的关系作一综述,并对高眼压患者提出指导意义。

    • 免疫相关性眼病的免疫学治疗进展

      2018, 18(2):263-26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2.14

      摘要 (2666) HTML (0) PDF 448.94 K (8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免疫相关性眼病是影响青壮年视力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包括眼部肿瘤、葡萄膜炎、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等。这些疾病治疗困难,预后差,是眼科临床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免疫治疗正在成为眼病综合治疗中的一种重要方法,本文就该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不同检查方法在眼球钝挫伤中的价值分析

      2018, 18(2):267-27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2.15

      摘要 (1365) HTML (0) PDF 477.16 K (6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眼球钝挫伤的发生可导致眼部结构和功能发生持久性改变。眼球钝挫伤常用的检查方法主要包括B型超声、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眼底血管荧光造影(FFA)、偏振光激光扫描仪、眼底自发荧光(FAF)等,这些检查方法各有侧重。本文旨在对不同检查方法的优缺点进行综述,以期为眼球钝挫伤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 治疗性角膜接触镜的发展及临床应用

      2018, 18(2):271-27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2.16

      摘要 (3262) HTML (0) PDF 478.46 K (8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治疗性角膜接触镜是视光学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项发明,因其材料及结构特性被广泛应用于眼表疾病的治疗。因此,如何改进接触镜材料,使其具有更有利于临床应用的优势便成为接触镜发展及研究的方向。本综述概述了治疗性角膜接触镜的材料类型改进,集中阐述了目前主要的治疗机制及临床应用,并阐明了主要存在的缺点及改进方向。

    • SMILE与FS-LASIK矫正近视术后优势与不足的研究

      2018, 18(2):275-27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2.17

      摘要 (3259) HTML (0) PDF 446.95 K (7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前,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all incision lenticule extraction,SMILE)和飞秒激光辅助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emtosecond assisted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FS-LASIK)是治疗近视和近视散光的主流手术方式。FS-LASIK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有效性、稳定性和可预测性,受到近视患者和角膜屈光手术医师的广泛青睐。随着飞秒激光的发展,新型微创角膜屈光手术——SMILE术以其无瓣、微创、小切口、全飞秒等特点,使角膜屈光手术跨入全飞秒时代,成为最主要的屈光手术方式之一。而SMILE与FS-LASIK术在矫正近视和近视散光术后的视力、屈光状态、角膜高阶像差、对比敏感度、干眼、角膜生物力学特性、并发症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争议,本文就以上内容对SMILE与FS-LASIK术矫正近视和近视散光术后的优势与不足作一综述。

    • >临床研究
    • IOL不同期植入术对外伤性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力和并发症的影响

      2018, 18(2):279-28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2.18

      摘要 (2991) HTML (0) PDF 404.44 K (7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Ⅰ期植入和Ⅱ期植入术对外伤性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力恢复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

      方法:选取2014-01/2016-12我院收治的86例86眼外伤性白内障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研究,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接受IOLⅠ期植入术治疗,46眼)和观察组(接受IOLⅡ期植入术治疗,40眼),观察两组患者手术一般情况、术后6mo视力恢复情况和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术前两组患者视力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6mo两组患者视力优良率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6mo两组患者视力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后囊破裂和玻璃体脱出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角膜水肿、虹膜睫状体炎、后囊混浊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IOLⅠ期植入和Ⅱ期植入术在外伤性白内障患者应用中,手术一般情况和改善视力恢复方面的效果相当,但Ⅱ期植入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IOL植入术后前房渗出发生率及相关因素分析

      2018, 18(2):282-28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2.19

      摘要 (2748) HTML (0) PDF 418.86 K (7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PE)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后前房(AC)渗出发生率及相关因素的分析。

      方法:本研究纳入白内障患者359例375眼,其中行PE联合IOL植入术后未出现AC渗出的患者338例353眼为对照组,术后出现AC渗出的患者21例22眼为研究组。统计分析术后AC渗出发生率,并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筛选术后发生AC渗出的危险因素。

      结果:本研究纳入白内障患者359例375眼,行PE联合IOL植入术后AC渗出发生率为5.9%(22/375)。研究组术前眼压(IOP)、手术前后视力、核分级、术中晶状体后囊膜破裂(PCR)发生率及超声累积能量复合参数(AECP)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度近视、青光眼、葡萄膜炎、术前视力<1、术中发生PCR、术前IOP>21mmHg、术中瞳孔直径<3mm、超声AECP>7.25(%×min)、晶状体核分级≥Ⅳ级均是白内障患者行PE联合IOL植入术后出现AC渗出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度近视、青光眼、葡萄膜炎、晶状体核分级≥Ⅳ级、术中发生PCR、术前IOP>21mmHg、超声AECP>7.25(%×min)均是白内障患者行PE联合IOL植入术后出现AC渗出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综上所述,本研究表明高度近视、青光眼、葡萄膜炎、晶状体核分级≥Ⅳ级、术中发生PCR、术前IOP>21mmHg、超声AECP>7.25(%×min)是白内障患者行PE联合IOL植入术后出现AC渗出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中应对具备此类危险因素的白内障患者进行密切重视,及时诊治。

    • 高海拔地区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不同治疗方式的疗效及对房水中PEDF、VEGF水平的影响

      2018, 18(2):286-28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2.20

      摘要 (2543) HTML (0) PDF 452.06 K (7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观察高海拔地区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eovascular glaucoma,NVG)不同治疗方式的疗效及对房水中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igment epithelium-derived factor,PED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水平的影响。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NVG患者90例90眼作为研究对象,术前两组均给予甘露醇降眼压和抗炎滴眼液治疗,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A组和B组,各45例45眼,其中A组给予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术,B组给予小梁切除术联合睫状体冷凝术。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眼压和视力水平,检测房水中PEDF、VEGF水平,比较术后并发症情况。

      结果:A组临床疗效显著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wk,2、4mo,两组眼压水平均显著低于术前(P<0.05),且A组显著低于B组(P<0.05); 术后6mo,两组眼压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wk,两组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wk,两组患者房水中PEDF水平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且A组显著高于B组(P<0.05),两组患者房水中VEGF水平均显著低于术前(P<0.05),且A组显著低于B组(P<0.05)。术后随访6mo,A组并发症发生率(4%)显著低于B组(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术、小梁切除术联合睫状体冷凝术均可用于治疗高海拔地区NVG,但前者可有效维持视力,改善房水中PEDF、VEGF水平,并发症少,疗效更确切。

    • 巩膜条反折术和小梁切除联合羊膜植入治疗青光眼的疗效

      2018, 18(2):290-29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2.21

      摘要 (2741) HTML (0) PDF 437.84 K (5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巩膜条反折术和小梁切除联合羊膜植入治疗青光眼患者的疗效。

      方法:选取2013-05/2017-06在本院接受治疗的青光眼患者98例116眼,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45例58眼采用巩膜条反折手术和小梁切除术联合羊膜植入术,对照组53例58眼采用小梁切除联合羊膜植入手术; 术后对患者随访3mo,观察患者眼压控制情况; 使用MEN-C90型血液流变分析仪检测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血细胞压积及全血低切黏度变化情况,使用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技术检测眼动脉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RI及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情况。

      结果:术后1wk,3mo观察组平均眼压为12.18±0.98、12.23±0.94mmHg,对照组为14.49±1.64、14.62±1.59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者术后眼压成功控制率为81.0%,高于对照组6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1wk及3mo两组患者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血细胞压积及全血低切黏度均明显下降,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效果更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1wk及3mo两组患者EDV、PSV明显上升,RI明显下降,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效果更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巩膜条反折术和小梁切除联合羊膜植入术对青光眼患者近期疗效显著,眼压控制效果好,术后并发症少,安全性较高。

    • 雷珠单抗联合玻璃体切割术治疗PDR合并早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2018, 18(2):294-29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2.22

      摘要 (2794) HTML (0) PDF 423.82 K (5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合并早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采用雷珠单抗注射联合玻璃体切割术(PPV)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4-07/2016-12我院眼科中心治疗的80例80眼PDR合并早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根据患者术前是否注射雷珠单抗分为预处理组(40例40眼,术前雷珠单抗注射联合PPV治疗)和常规组(40例40眼,仅采取PPV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视力、眼压等指标变化。

      结果:预处理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新生血管出血次数、电凝使用次数均显著的低于常规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前两组患者的眼压、BCVA测定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1wk,3mo,预处理组患者的BCVA值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术后1wk时,预处理组患者的眼压低于常规组(P<0.05); 术前两组患者的房水中VEG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1mo,预处理组患者房水中VEGF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术后3mo时,预处理组患者视网膜黄斑中心凹厚度值低于常规组(P<0.05)。

      结论:PDR合并早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采用雷珠单抗注射联合PPV治疗能显著地降低手术难度,提高术后视力,降低房水中VEGF的水平。

    • 贝伐单抗辅助手术治疗严重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2018, 18(2):298-30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2.23

      摘要 (2893) HTML (0) PDF 1.26 M (6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术前应用贝伐单抗辅助23G玻璃体切除术治疗严重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01/2015-06收治的严重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90例的病例资料,均为单眼病变。所有患者均行23G玻璃体切除术联合眼内激光光凝,根据术前是否玻璃体腔注射贝伐单抗分为两组,术前未予以贝伐单抗注射者为对照组(40例),术前注射贝伐单抗者为研究组(50例)。术后均随访6~12mo,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眼压、视力、黄斑厚度变化,并观察术后并发症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术后整体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变化,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 但组间术后不同时间点BC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眼压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黄斑厚度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两组患者黄斑厚度均显著下降,黄斑厚度均在术后3mo开始稳定,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短,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医源性视网膜裂孔和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发生率均显著较对照组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术前玻璃体腔注射贝伐单抗辅助23G玻璃体切除术联合眼内光凝术治疗严重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术中时间短,并且可以减少术中和术后并发症。

    • 基于社区慢病档案对糖尿病患者DR患病率和认知度的调查

      2018, 18(2):302-30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2.24

      摘要 (2671) HTML (0) PDF 395.42 K (6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上海市社区糖尿病患者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患病率及其对DR的认知度。

      方法:对社区慢病档案中记录和确诊为糖尿病的患者545例开展眼科检查和DR防治知识调查问卷,了解DR的患病率,用χ2检验分析患病率的差异,并将糖尿病患者对DR防治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结果:社区糖尿病患者DR患病率为23.5%,其中非增殖期和增殖期患病率分别为20.9%和2.6%。社区糖尿病患者对DR的认识度不高,并存在较多误区。

      结论:利用慢病档案对糖尿病患者开展眼科检查可以做到使DR从社区开始预防,糖尿病患者对DR的认知度还需要提高。

    • 复方血栓通胶囊联合羟苯磺酸钙治疗早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2018, 18(2):305-30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2.25

      摘要 (1747) HTML (0) PDF 437.96 K (7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复方血栓通胶囊联合羟苯磺酸钙治疗早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15-02/2016-11我院眼科门诊收治的DR患者54例68眼,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27例34眼)和研究组(27例34眼)。对照组患者给予口服羟苯磺酸钙片进行治疗,而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使用复方血栓通胶囊进行治疗。两组患者的疗程均为5mo。统计两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同时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两组患者视力、血糖及炎症因子水平,并观察不良反应及复发率。

      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1%(31/34),明显高于对照组68%(23/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视力、血管瘤体积、黄斑厚度、出血斑面积、视野灰度值、血糖及炎症因子水平显著下降,同时研究组患者的视力、血糖及炎症指标水平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不良反应; 研究组患者复发率为3%(1/3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6/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

      结论:复方血栓通胶囊联合羟苯磺酸钙治疗DR疗效显著,能够明显改善视力、血糖及减轻炎症反应,具有较好的远期疗效。

    • 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清氧化水平与炎症因子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2018, 18(2):309-31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2.26

      摘要 (1242) HTML (0) PDF 404.79 K (6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清氧化水平与炎症因子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临床选取54例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患者,其中包括31例糖尿病非增殖期视网膜病变患者(NPDR组)和23例糖尿病增殖期视网膜病变患者(PDR组),另取30例确诊为糖尿病但尚无糖尿病视网膜疾病的患者(DM组)和30例体检正常人群(NC组)作为对照,检测患者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清丙二醛(MDA)、血红素加氧酶-1(HO-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和C反应蛋白(CRP)的表达量,方差分析比较组间差异,SNK-q对组间进行两两比较,Pearson相关分析对氧化标志物水平(MDA和HO-1)与炎症因子水平(TNF-α、IL-6和CRP)进行相关性分析,COX多因素分析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

      结果:DM组、PDR组和NPDR组的FPG、2hPG、HbA1c、MDA、TNF-α、IL-6和CRP均显著高于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HO-1显著低于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DR组和NPDR组MDA、TNF-α、IL-6和CRP显著高于D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HO-1显著低于D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PDR组MDA和TNF-α显著高于NPD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HO-1显著低于NPD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MDA水平与TNF-α及CRP水平存在显著正相关性(P<0.05); HO-1水平与TNF-α、IL-6及CRP水平存在显著负相关性(P<0.05); COX多因素分析MDA、TNF-α均为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HO-1为视网膜病变的保护因素。

      结论:氧化应激与糖尿病患者血清中相关炎症因子的表达密切相关,是DR重要的危险因素,MDA、TNF-α和HO-1可作为DR诊断标志物。

    • 甲状腺相关眼病患者干眼症患病率与泪膜功能及角膜状况研究

      2018, 18(2):313-31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2.27

      摘要 (2998) HTML (0) PDF 404.56 K (7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研究甲状腺相关眼病(TAO)患者干眼症患病率与泪膜功能及角膜状况。

      方法:选取2014-09/2016-08在本院接受治疗并确诊为TAO的患者218例436眼,依据TAO的临床活动度评分(CAS)把患者分成两组:评分≥4分为活动期患者,共72例144眼; 评分<4分为非活动期患者,共146例292眼; 依据患者病程情况分成三组,低于1a为短病程组,共133例266眼; 病程1~2a为中病程组,共40例80眼,大于2a为长病程组,共45例90眼; 对比患者进行角膜荧光素染色(FS)、泪膜破裂时间(BUT)和泪液分泌试验(S I t)检测情况。

      结果:患者218例中共有138例276眼诊断是干眼症; 其中活动期患者患病率高于非活动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短病程组患者患病率高于中病程组和长病程组,和长病程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三组不同病程患者在BUT与S I t检测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FL检测方面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非活动期患者和活动期患者在FS、BUT和S I t检测方面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多数TAO患者泪液分泌不充分、泪膜不够稳定,近1/3 TAO患者的角膜上皮出现损坏,患干眼病几率比正常人显著增加。

    • NGF对视神经挫伤患者视力和VEP的影响及安全性分析

      2018, 18(2):316-31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2.28

      摘要 (3252) HTML (0) PDF 398.12 K (6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鼠神经生长因子(NGF)对视神经挫伤患者视力、视觉诱发电位(VEP)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3-01/2016-06视神经挫伤患者78例78眼,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39眼,两组均给予醋酸泼尼松片、维生素及甲钴胺片治疗,观察组同时给予NGF治疗,连续治疗2个疗程(21d为一个疗程)。

      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视野缺损度、视野光敏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观察组的视野缺损度范围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视野光敏感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P100波潜伏期、P100波振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P100波潜伏期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P100波振幅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治疗后,观察组的视力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NGF治疗视神经挫伤能显著地改善患者视力、VEP指标,减小视野缺损、提升视野光敏感度。

    • 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对近视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

      2018, 18(2):319-32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2.29

      摘要 (1557) HTML (0) PDF 426.28 K (6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观察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对近视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

      方法:选取就诊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眼科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的近视患者30例58眼为试验组,随机选取同期配戴框架眼镜的近视患者30例60眼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分别于戴镜前和戴镜后1、3mo应用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进行睡眠质量评估,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睡眠质量。

      结果:试验组患者戴镜前、戴镜后1、3mo等效球镜度数分别为-2.78±0.90、-0.30±0.31、-0.28±0.30D,戴镜后1、3mo分别与戴镜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前、戴镜后1、3mo试验组PSQI评分分别是2.13±1.36、2.47±1.98、1.74±1.39分。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戴镜后3mo主观睡眠质量评分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SQI评分和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的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对近视患者总体睡眠质量无明显影响,在配戴初期患者主观睡眠质量下降。

    • LASIK治疗高度近视患者的疗效分析

      2018, 18(2):322-32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2.30

      摘要 (2674) HTML (0) PDF 443.04 K (7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治疗高度近视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对中央角膜厚度(CCT)、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对比敏感度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4-11/2016-07我院眼科中心手术治疗的高度近视患者120例240眼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法分为LASIK组60例120眼、LASEK组60例120眼(采用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

      结果:术后1、3、6、12mo,两组患者的裸眼视力、屈光力等效球镜值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各个时间点屈光力等效球镜值较术前均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1a,LASIK组患者的CCT、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大于LASEK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前,两组患者的3、6、12、18c/d空间频率上的对比敏感度测定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1a,LASIK组患者在6、12c/d 空间频率下的对比敏感度显著低于LASEK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LASIK治疗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肯定,对患者CCT及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影响较小,但是对患者的对比敏感度影响较明显。

    • 视知觉学习纠正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的长期疗效

      2018, 18(2):326-32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2.31

      摘要 (3048) HTML (0) PDF 398.49 K (6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视知觉学习纠正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的长期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08/2016-08收治的200例200眼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对照组(82例82眼)采用传统综合疗法进行治疗,观察组(118例118眼)采用视知觉学习进行治疗。共治疗1a,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矫正视力、对比敏感度和立体视锐度。

      结果:治疗1a,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0.7% vs 75.6%,P<0.05); 随访1a,观察组随访期内有92.5%的患者保持稳定,而对照组为80.6%,观察组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对比敏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6mo和12mo,两组患者的对比敏感度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且治疗12mo时,观察组的对比敏感度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立体视锐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观察组立体视锐度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视知觉学习纠正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的长期疗效优于传统综合疗法。

    • >调查报告
    • 上海奉贤东部地区65岁以上人群白内障患病率及手术现状分析

      2018, 18(2):330-33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2.32

      摘要 (3034) HTML (0) PDF 417.95 K (6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分析上海奉贤东部地区65岁以上人群白内障患病率及手术现状。

      方法:采用整体随机分层抽样方法。2015-01/12期间在奉贤东区四团镇、奉城镇对>65岁人群3 050名进行调查,采用统一眼科检查和问卷调查,其中眼科检查主要包括眼部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和LogMAR视力表,了解接受白内障手术情况。

      结果:受检者3 050名中,发现白内障1 244例,患病率为40.79%; 不同年龄的受检者患病率不同,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病率不断升高。年龄组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8.6,P<0.001); 男性和女性的患病率分别是31.06%和49.9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2.4,P<0.001); 文盲(52.04%)与非文盲(38.76%)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78,P<0.001)。接受白内障手术的患者为765例,手术覆盖率为61.25%; 年龄、性别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文化程度方面:非文盲盲人手术覆盖率明显远高于文盲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9.72,P<0.001)。术后矫正视力≥0.3为脱残,术后矫正视力≥0.05为脱盲,脱残率为71.50%,脱盲率为95.29%,765只手术眼中,术后共29眼出现并发症,占总手术眼的3.79%。

      结论:白内障是老年人常见的主要致盲眼病,上海奉贤东部地区老年人白内障患病率较高,虽近几年开展白内障复明工程以来,手术覆盖率有了一定提高,防治白内障仍然是防盲致盲工作的首要任务。

    • >临床报告
    • 真菌培养和共聚焦显微镜检查诊断非首诊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评价

      2018, 18(2):333-33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2.33

      摘要 (2825) HTML (0) PDF 554.40 K (6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评价真菌培养和共聚焦显微镜检查在非首诊真菌性角膜炎患者诊断中的作用。

      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对2016-09/2017-02于我院住院治疗的非首诊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的共聚焦显微镜检查和真菌培养检查进行汇总和分析,利用配对四格表资料的χ2检验统计方法比较两种检查的阳性率。

      结果:非首诊真菌性角膜炎患者31例31眼中,真菌培养阳性18眼,阳性率58%,角膜共聚焦显微镜检查阳性6眼,阳性率19%,真菌培养检查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共聚焦显微镜检查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6,P<0.01)。真菌培养阴性的13例13眼患者中,2眼共聚焦显微镜检查阳性; 共聚焦显微镜检查阴性的25例25眼患者中,14眼真菌培养阳性。

      结论:对非首诊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真菌培养阳性率较角膜共聚焦显微镜检查阳性率更高。真菌培养是诊断非首诊真菌性角膜炎并明确真菌种属的重要辅助检查方法。在临床诊治过程中,共聚焦显微镜检查因其有着快速、无创、可重复操作的特点,也应作为怀疑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的首选辅助检查。两种检查方法联合应用可提高诊断阳性率。对于部分辅助检查阴性的患者,不可轻易否定其真菌感染的可能性。

    •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术后并发眼内感染的风险因素分析

      2018, 18(2):336-33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2.34

      摘要 (1330) HTML (0) PDF 430.93 K (6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影响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手术治疗后的眼内感染风险因素,为降低术后眼内感染发生率提供合理干预对策,提高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2-06/2017-03收治的4 500例6 180眼进行超声乳化手术治疗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分析,对于出现手术后眼内感染的患者进行玻璃体穿刺,收集标本进行采集培养和检查,分析感染性病原菌分布情况、患者年龄、术前慢性病史、手术切口等各种因素对发生眼内感染的影响,数据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结果:本研究中,所有患者超声乳化术后眼内感染发生率为0.19%(12/6180),年龄≥75岁、伴有糖尿病、采取透明角膜切口手术的患者,术后眼内感染发生率明显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手术过程中玻璃体溢出和晶状体后囊破裂的术后眼内感染发生率分别为60.00%(9/15)和66.67%(8/12),明显高于未发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对于年龄≥75岁、伴有糖尿病的白内障患者术前应提前做好干预措施,手术过程中应合理选择手术切口并尽量避免玻璃体溢出和晶状体后囊破裂等并发症,以降低眼内感染发生率,提高患者术后恢复和手术成功率。

    • 糖尿病性白内障术前1d和术后1d黄斑厚度及容积的变化

      2018, 18(2):340-34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2.35

      摘要 (1313) HTML (0) PDF 412.56 K (6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糖尿性白内障术前1d及术后1d黄斑分区厚度及容积变化规律。

      方法:选择50例需要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2型糖尿病患者(非增殖期视网膜病变),其术眼术前1d与术后1d分别作为观察和对照。 采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黄斑区,观察黄斑分区视网膜厚度、容积及黄斑区总容积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变化情况。

      结果:所有患者OCT均未见黄斑区视网膜形态异常。黄斑内环A、中环B、外环C视网膜各个分区厚度及容积分布不均,容积呈现由内向外的盆地分布。术后1d,黄斑区九分区中,B2、C2、C3、C4分区黄斑平均厚度较术前1d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黄斑中心凹1mm 视网膜平均厚度(A)与术前1d相比无显著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A、B4、C1、C2、C4分区黄斑平均容积较术前1d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总容积较术前1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糖尿病性白内障手术构成黄斑厚度及容积变化的影响因素。

    • 23G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白内障术后迟发型眼内炎的疗效观察

      2018, 18(2):343-34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2.36

      摘要 (2926) HTML (0) PDF 393.66 K (6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23G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白内障术后迟发型眼内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01/2016-01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接受23G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的白内障术后迟发型眼内炎患者15例15眼,距离白内障手术的平均时间为5.13±2.41mo。患者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眼内炎症状及体征,术后行眼前段、眼底及最佳矫正视力检查。

      结果:致病菌培养结果显示,致病菌培养阳性9眼(60%),由厌氧菌感染引起4眼(44%),由真菌感染引起3眼(33%),由需氧菌感染引起2眼(22%)。术后的平均随访时间为12mo。经23G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后,与治疗前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经23G玻璃体切割术联合人工晶状体取出、硅油填充及晶状体囊切割治疗后炎症未得到有效控制,行眼内容物剜除术1眼(7%)。

      结论:23G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白内障术后迟发型眼内炎安全、有效,联合人工晶状体取出及晶状体囊切割可能有效预防其复发。

    • 玻璃体切割术后无晶状体眼行Ⅱ期悬吊折叠IOL植入术的临床观察

      2018, 18(2):346-34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2.37

      摘要 (2916) HTML (0) PDF 391.45 K (6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术后无晶状体眼行微创、精准Ⅱ期悬吊式折叠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推注器植入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5-03/2016-03我院25例25眼玻璃体切割术后无晶状体眼患者,做透明角膜缘2.4mm切口,测度计定位2:00、8:00子午线,折叠IOL装入推注器植入,晶状体两襻悬吊线打结点测量与襻端距离等长。透明角膜缘辅助穿刺口放置灌注头持续灌注维持前房,人工晶状体“W”形悬吊线缝合固定于巩膜层。术后随访3~26mo,观察患者视力、眼压、角膜、IOL位置、眼底情况。

      结果:患者25眼术后1wk均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屈光状态在±1.5DC内,眼压正常。患者角膜内皮细胞数术前为2 394.33±201.31个/mm2,术后3mo为2 283.30±217.82个/mm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角膜六边形细胞百分率:术前为(52.67±6.28)%,术后3mo为(51.81±6.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中央角膜厚度:术前为541.10±40.31μm,术后3mo为543.10±41.77μ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眼脉络膜下少量出血,1眼IOL坠入玻璃体,经玻璃体切割手术取出再植入。随访无IOL脱位、移位,无角膜失代偿、视网膜脱离等发生,无缝线裸露和排斥反应的发生。

      结论:玻璃体切割术后无晶状体眼行悬吊式折叠IOL推注器植入效果确切,采用微创、小切口、精准植入可增加安全度,减少并发症,提高术后效果。

    •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致病因素问卷分析

      2018, 18(2):349-35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2.38

      摘要 (2726) HTML (0) PDF 394.94 K (7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通过问卷分析探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PACG)发病的危险因素。

      方法:本研究通过1:2匹配病例对照,选取2015-01/2017-01在郴州市湘南学院附属医院眼科住院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30例和同院其他与青光眼无共同致病因素的患者60例,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

      结果:运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居住农村、较低文化水平、高血压、用眼时间长、远视、视力疲劳、家庭关系不和谐、家庭成员有患病8个变量与PACG发病有关。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表明:居住地、用眼时间、远视、视力疲劳、家庭关系5个变量是PACG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受多种致病因素的影响,分析其致病因素有利于降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病率。

    • 抗VEGF药物治疗特发性CNV的效果及对眼压、BCVA、mfERG的影响

      2018, 18(2):353-35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2.39

      摘要 (3416) HTML (0) PDF 424.14 K (12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疗效及对眼压、最佳矫正视力(BCVA)及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5-02/2017-01在我院治疗的特发性CNV患者44例44眼,均给予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BCVA、眼压、mfERG及中央视网膜厚度(CRT)的变化情况。

      结果:治疗后1、3mo BCVA和CRT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其中治疗后3mo BCVA和CRT分别为0.60±0.15和278.43±40.10μm,明显较治疗后1mo改善(P<0.05)。治疗后1、3mo和治疗前眼压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1、3mo Ring1、Ring2和Ring4 NI-P1振幅密度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 治疗后3mo,Ring3 NI-P1振幅密度均较治疗前和治疗后1mo提高(P<0.05); 治疗后1mo,Ring5 NI-P1振幅密度较治疗前和治疗后3mo均提高(P<0.05); 治疗后1、3mo和治疗前Ring6 NI-P1振幅密度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

      结论:抗VEGF药物治疗特发性CNV有较好的效果,能改善患者视力及黄斑区视网膜功能,降低视网膜厚度,且不影响眼压。

    • 25G辅助巩膜外加压术治疗硅油眼视网膜脱离的疗效观察

      2018, 18(2):356-35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2.40

      摘要 (2778) HTML (0) PDF 418.18 K (5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观察25G辅助巩膜外加压术治疗硅油眼视网膜脱离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硅油填充术后出现视网膜脱离的患者15例15眼行25G辅助直视下巩膜外加压术后3~6mo患者的视网膜复位、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及眼压情况。

      结果:术前患者15 例15眼均存在3:00~9:00位范围内的视网膜脱离; 术后视网膜解剖复位13例13眼,未复位2 例2眼。术后1mo最佳矫正视力提高1行以上者11例11眼,视力变化1行以内者3例3眼,视力下降1行以上者1例1眼。术后早期部分患者存在眼压升高现象,药物控制后可恢复正常。

      结论:25G辅助直视下巩膜外加压术治疗硅油眼视网膜脱离疗效确切。

    • 彩色多普勒成像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2018, 18(2):360-36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2.41

      摘要 (2585) HTML (0) PDF 395.56 K (6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成像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2015-05/2017-05在我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103例103眼,其中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DR)患者32例32眼,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患者40例40眼,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者31例31眼,同时选取健康志愿者40例40眼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各组视网膜中央动脉(CRA)、睫状后动脉(PCA)、眼动脉(OA)的最大收缩期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和阻力指数(RI)。

      结果:各组CRA、PCA和OA的PSV、EDV和R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NDR组CRA、PCA、OA的PSV分别为12.38±2.10、13.36±2.55和32.04±6.07cm/s,明显高于NPDR组(9.70±1.67、12.20±2.01、27.40±4.32cm/s)和PDR组(7.13±1.40、10.31±1.82和22.10±3.51c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DV分别为4.67±1.20、5.61±1.25和8.40±1.51cm/s,明显高于NPDR组(3.52±1.19、5.01±1.30和6.61±1.67cm/s)和PDR组(2.48±1.02、4.11±1.04和4.01±1.52c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RI分别为0.63±0.07、0.60±0.04和0.77±0.05),明显低于NPDR组(0.72±0.06、0.67±0.05和0.81±0.03)和PDR组(0.80±0.09、0.74±0.06和0.86±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彩色多普勒成像监测糖尿病眼部血管血流动力学变化,可为早期发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提供依据。

    • 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辅助25G玻切术治疗PDR的疗效分析

      2018, 18(2):363-36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2.42

      摘要 (2811) HTML (0) PDF 436.51 K (6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分析术前玻璃体腔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药物康柏西普对25G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临床疗效的影响。

      方法:选取本院2014-06/2017-05收治并确诊为PDR的患者57例65眼,依据术前是否行玻璃体腔内注药将患者分为注药组和对照组。注药组27例31眼,对照组30例34眼。注药组于术前3d行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后行25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 对照组仅行25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记录并分析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电凝止血、医源性视网膜裂孔、硅油填充、术后再出血及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等方面的差异。

      结果:注药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注药组医源性视网膜裂孔比例、术中出血比例、电凝止血比例、硅油填充比例、术后再出血比例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注药组术后BCVA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25G玻璃体切割术治疗PDR术前应用康柏西普可有效减少玻璃体切割术中并发症的发生,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再出血,改善术后视力。

    • 家族性先天性眼球震颤患者眼底病变特点的临床观察

      2018, 18(2):367-37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2.43

      摘要 (2872) HTML (0) PDF 10.16 M (6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研究家族性先天性眼球震颤患者的眼底病变特点。

      方法:对我院就诊的家族性先天性眼球震颤3个家系患者20例40眼进行眼位、屈光状态、眼前节、眼底彩色照相、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视网膜电生理(ERG)和视觉诱发电位(VEP)等检查。

      结果:家系A共8例患者,均为水平型眼球震颤,其中斜视6例(伴代偿头位2例),核性白内障2例,后极性白内障2例,早产儿视网膜病变1例,高度屈光不正2例。家系B共6例患者,均为水平型眼球震颤,其中白化病3例(伴黄斑发育不良2例),高度屈光不正2例,全色盲1例,核性白内障1例。家系C共6例患者(5例水平型眼球震颤,1例旋转型眼球震颤),其中Leber先天性黑矇2例,家族性渗出性视网膜病变1例,后极性白内障2例,虹膜萎缩1例,斜视2例。

      结论:家族性先天性眼球震颤患者要进行全面的眼部检查,尽可能找出病因,改善患者视功能。

    • 泪道硅胶引流管留置时间对慢性泪囊炎患者疗效及视力的影响

      2018, 18(2):373-37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2.44

      摘要 (2750) HTML (0) PDF 399.17 K (6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泪道硅胶引流管留置时间对慢性泪囊炎患者疗效及视力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01/2016-12在我院行泪道硅胶引流管植入术治疗的慢性泪囊炎患者92例110眼的临床资料,根据泪道硅胶引流管留置时间分为留置6wk组(42例50眼)和留置12wk组(50例60眼)。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术后视力、溢泪症状、并发症及复发情况。

      结果:拔管当天,留置6wk组有效率较留置12wk组明显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拔管后3mo,留置6wk组视力、溢泪症状发生率与留置12wk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拔管后3mo,留置6wk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4.0%(7/50),明显低于留置12wk组38.3%(23/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留置6wk组复发率为2.0%(1/50),明显低于留置12wk组18.3%(11/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泪道硅胶引流管留置6wk与12wk对治疗慢性泪囊炎患者的临床疗效较为接近,对患者视力影响亦相差不大,但随着泪道硅胶引流管放置时间的延长,泪道冲洗通畅率降低,拔管难度、并发症及复发率增加,临床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尽可能缩短泪道硅胶引流管留置时间。

    • 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泪液中TNF-α和IFN-γ的表达

      2018, 18(2):376-37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2.45

      摘要 (2895) HTML (0) PDF 437.09 K (6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检测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泪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α)、γ干扰素(interferon gamma,IFN-γ)的含量,探讨翼状胬肉发生的泪液机制。

      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ELISA)对单眼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60例60眼(静止期组30例30眼、活动期组30例30眼)和正常对照组健康志愿者30例30眼泪液中TNF-α、IFN-γ的含量进行定量测定,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患眼泪液中TNF-α、IFN-γ的含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翼状胬肉患者患眼泪液中TNF-α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而IFN-γ含量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泪液中TNF-α、IFN-γ含量的变化在促进翼状胬肉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为原发性翼状胬肉的药物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 两种手术方式治疗退行性下睑内翻伴眼睑松弛的疗效比较

      2018, 18(2):379-38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2.46

      摘要 (2970) HTML (0) PDF 421.02 K (7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分析并比较改良式眼轮匝肌缩短术及单纯眼轮匝肌缩短术治疗退行性下睑内翻伴眼睑松弛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2-01/2014-08我科收治的93例108眼退行性下睑内翻伴眼睑松弛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47例52 眼,采用改良式眼轮匝肌缩短术)和对照组(46例56眼,采用单纯眼轮匝肌缩短术)。比较两组患者的短期和长期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病程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短期有效率(98%)与对照组(9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术后3a的复发率(2%)低于对照组(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

      结论:改良眼轮匝肌缩短术治疗退行性下睑内翻伴眼睑松弛较单纯眼轮匝肌缩短术的临床疗效好。

    • 25G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眼外伤后无光感眼的临床观察

      2018, 18(2):382-38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2.47

      摘要 (2819) HTML (0) PDF 443.62 K (6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25G微创玻璃体切除手术在治疗眼外伤后无光感眼的临床价值。

      方法:收集2013-07-01/2017-06-01以无光感首诊于我院的眼外伤并行25G微创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的患者46例46眼,对其性别、年龄、户口地域、外伤性质、致伤原因、受伤时间、伤口位置及大小、视力和预后等情况进行回顾性研究并做统计学分析。

      结果:患者46例中男38例,女8例(男:女=4.75:1); 年龄7~77(平均37.96±18.99)岁,其中青年组(<45岁)26例(57%),中年组(45~60岁)14例(30%),老年组(>60岁)6例(13%); 致伤原因钝器伤18眼(39%),锐器伤8眼(17%),植物伤6眼(13%),爆炸伤6眼(13%),撞击伤4眼(9%),肢体击伤2眼(4%),车祸伤2眼(4%)。眼球破裂伤33眼(72%),眼球穿通伤12眼(26%),眼球挫伤1眼(2%)。合并玻璃体积血44眼(96%),视网膜脱离30眼(65%),球内异物18眼(39%),睫状体脉络膜脱离22眼(48%),眼内炎18眼(39%),视网膜下出血12眼(26%)。术后最终最佳矫正视力提高至光感及以上者30眼(65%),仍无光感者16眼(35%)。

      结论:眼外伤后无光感患者以农村地区中青年多见,影响无光感眼术后恢复的因素主要包括受伤类型、伤口的大小和位置、视网膜脱离、睫状体脉络膜脱离、受伤时间、是否合并球内异物及眼内炎等,25G微创玻璃体切除手术可以使大部分眼外伤后无光感眼恢复至光感及光感以上的视力,其在眼外伤后无光感眼的治疗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病理性高度近视并发脉络膜新生血管行抗VEGF治疗后黄斑厚度的变化

      2018, 18(2):386-38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2.48

      摘要 (2710) HTML (0) PDF 1.28 M (6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分析病理性高度近视并发脉络膜新生血管进行抗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单独治疗与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单独治疗后黄斑视网膜厚度的变化,探寻脉络膜新生血管的高效治疗方法。

      方法:选取2014-11-1/2015-06-30于我院治疗的43例45眼病理性高度近视并发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通过对不同治疗方法患者的病历资料回顾性分析进行疗效比较,采用抗VEGF单独治疗的20例22眼患者设为观察组,采用PDT治疗的23例23眼患者设为对照组。比较治疗后6mo两组患者患眼视力状况,并进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比较黄斑区视网膜厚度、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强反射区域变化和视网膜下液吸收情况,采用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术(fluorescein fundus angiography,FFA)、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检查CNV渗漏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NV突破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EP)的宽度、高度、离中心凹的距离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视力提高两行及以上眼数比例为82%,显著高于对照组(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OCT检查两组患者治疗前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显著降低,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FFA、ICGA检查观察组CNV停止渗漏眼数比例为86%,渗漏减少14%,与对照组(74%,2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与对照组(1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两组患者CNV突破RPE的宽度、高度、离中心凹的距离均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相较于PDT治疗,抗VEGF单独治疗能显著提升病理性高度近视并发CNV患者的视力,降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CNV停止渗漏效果更佳。

    • 飞秒激光LASIK术后角膜生物力学的改变

      2018, 18(2):390-39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2.49

      摘要 (2848) HTML (0) PDF 401.32 K (6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飞秒激光LASIK术后角膜生物力学指标的改变,为飞秒激光LASIK术的安全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选取2014-06/2016-06于我院行手术治疗的85例170眼近视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飞秒激光LASIK术治疗,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和术后3、6mo采用眼反应分析仪测量角膜补偿眼压(corneal compensated intraocular pressure,IOPcc)、角膜阻力因子(corneal resistance factor,CRF)、角膜滞后量(corneal hysteresis,CH)以及模拟Goldmann眼压(Goldmann correlated IOP value,IOPg),采用A型超声测量仪测量中央角膜厚度。

      结果:术后3、6mo中央角膜厚度显著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3、6mo时IOPcc、CRF、CH、IOPg等角膜生物力学指标均显著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3、6mo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角膜切削厚度为98.67±7.56μm,CH和CRF变化量分别为3.40±0.34mmHg、3.55±0.43mmHg,角膜切削厚度与CH、CRF变化量呈明显正相关(r=0.232、0.254,P<0.001)。

      结论:飞秒激光LASIK术后角膜厚度显著降低,术后各项角膜生物力学指标均显著下降,且3mo后基本趋于稳定。

    • 波前像差引导FS-LASIK治疗近视合并中高度散光患者术后高阶像差变化

      2018, 18(2):393-39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2.50

      摘要 (2709) HTML (0) PDF 389.21 K (7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评估波前像差引导飞秒激光辅助LASIK(femtosecond laser assisted LASIK, FS-LASIK)治疗近视合并中高度散光患者术后高阶像差变化。

      方法:纳入我院于2016-07/2017-02收治的近视合并中度至高度散光患者50例88眼。术前51眼散光≥-1.50D且<-3.00D(中度散光),37眼散光≥-3.00D(高度散光),所有患者均接受波前像差引导FS-LASIK手术。术前和术后3mo评估未矫正视力(uncorrected distance visual acuity, UDVA)、矫正视力(corrected distance visual acuity, CDVA)、角膜曲率、角膜中心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 CCT)和部分高阶像差(higher order aberrations, HOAs)。

      结果:术后3mo所有术眼的UDVA均达到20/20以上,均较术前提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 CDVA和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术后85眼(97%)散光在-1.00D以下,70眼(80%)散光在-0.50D以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较术前相比,术后平均角膜曲率降低约为3.81±1.97D,CCT减少约78.66±37.22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mo彗差与三叶草较术前无明显变化(P=0.078、0.065); 而球面像差、二次散光及高阶像差均方根(HOA-root mean square, HOA-RMS)术后较术前均有所增加,分别从术前的0.19±0.06、0.05±0.02 和0.42±0.12增加至术后的0.32±0.17、0.26±0.08 和0.78±0.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波前像差引导FS-LASIK术后虽然产生部分高阶像,但依然是中高度散光患者进行角膜屈光手术的一个安全有效的选择。

主管单位: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

出版单位:《国际眼科》杂志社(IJO Press)

社长/总编:胡秀文

主编:惠延年 Peter Wiedemann

编辑部主任:彭娟

刊期:月刊

语种:中英文混合

按检索
检索词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