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第17卷第9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Articles in English
    • 丝裂霉素C联合粘小管成形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疗效

      2017, 17(9):1605-160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9.01

      摘要 (1187) HTML (0) PDF 3.16 M (7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估丝裂霉素C(MMC)联合粘小管成形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效果。

      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07-12/2014-03接受粘小管成形术患者104例122眼。记录术前术后眼内压(IOP),青光眼用药数量,视力,并发症,辅助治疗(激光前房角穿刺或青光眼用药)和成功率。IOP≤21 mmHg无额外用药为完全成功,IOP≤21 mmHg有或无青光眼用药为部分成功。

      结果:术前平均IOP为27.5±9.2 mmHg,术后平均IOP为14.5±6.6 mmHg(P<0.001)。术前平均视力为0.42±0.4,术后为0.32±0.4(P=0.726)。部分成功106眼(86.9%),完全成功62眼(50.8%)。激光前房角穿刺术43眼(35.2%),青光眼药物使用率为49.1%。术后平均随访27.29±16.78(1~79)mo。

      结论:粘小管成形术并发症发生率低且术后视力稳定,是一种安全的选择,术后补充进行激光前房角穿刺术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丝裂霉素C对于粘小管成形术的作用还需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

    • 虹膜颜色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和黄斑及脉络膜厚度关系的研究

      2017, 17(9):1610-161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9.02

      摘要 (1350) HTML (0) PDF 397.81 K (7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明确眼虹膜颜色与眼轴长度、眼压、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RNFL)、黄斑厚度、脉络膜厚度是否相关。

      方法:前瞻性横断面研究。92例(92眼)正常个体根据虹膜颜色分为深色组(DCE)和浅色组(LCE)。用标准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分析RNFL和黄斑厚度,EDI(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分析脉络膜厚度。脉络膜厚度在中央凹及水平位置距离中央凹1500μm的鼻侧、颞侧进行测量。

      结果:92眼中,深色组62眼(67.4%)平均年龄29.22±5.86y, 浅色组30眼(32.6%)平均年龄28.86±6.50y。各组间平均年龄、眼轴长度、黄斑厚度、脉络膜厚度及眼压无显著性差异(P>0.05)。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的变化取决于测量象限,而LCE个体在全眼球,鼻侧和颞侧象限较低(P≤0.022)。

      结论:深色组和浅色组个体间眼内压(IOP),黄斑厚度和脉络膜厚度无显著差异,且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较低。

    • 印度南部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

      2017, 17(9):1615-161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9.03

      摘要 (1245) HTML (0) PDF 789.54 K (7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究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严重度及受试者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严重程度与其病程、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高血压史、年龄和性别的相关性。

      方法:横断面研究。2012-05/06,采取简单随机抽样方法进行结构化问卷调查,收集100例年龄≥35岁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进行描述性统计、单变量和多变量有序逻辑回归分析。用excel表进行数据录入,并用SPSS 21.0进行数据分析(P<0.05)。

      结果:100例患者,平均年龄53.16±10.81(35~78)岁。通过单因素分析发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严重度与年龄(P<0.01),糖尿病病程(P<0.001),糖化血红蛋白水平(P<0.001),糖尿病家族史(P<0.01),高血压病史(P<0.05),均呈正相关,高密度脂蛋白(HDL)及年龄与DR严重程度无相关性。除年龄因素外,上述所有因素均为影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严重度的独立风险因素。

      结论:研究表明,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糖尿病家族史、高血压病史以及性别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严重程度密切相关。但多因素分析中,年龄、HDL因素与DR严重程度无关。因此,利用现有治疗手段的有效性和及时控制,可以预防和消除视力威胁性疾病,延缓DR的发生。

    • 双通道27G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硅油填充眼复发性视网膜脱离

      2017, 17(9):1620-162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9.04

      摘要 (1146) HTML (0) PDF 1.58 M (7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双通道27G玻璃体切除术在硅油填充状态下治疗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可行性及优缺点。

      方法:回顾性研究。7例硅油填充眼在随访时发现下方视网膜浅脱离。在硅油填充状态下行双通道27G玻璃体切除术。术中完成视网膜表面增殖膜剥离、视网膜下液抽吸,并在视网膜复位后行硅油下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根据患眼病情辅以巩膜外垫压或环扎。

      结果:术后所有患眼视网膜均成功复位,术中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所有患眼术后眼表反应轻且视力迅速恢复至术前水平。1眼在术后20d出现视网膜再脱离,经传统的硅油取出联合视网膜复位术成功复位视网膜。

      结论:双通道27G玻璃体切除术是一个治疗硅油填充眼早期视网膜再脱离的有效方法,可能具有更高的性价比。

    • 使用Oculus Keratograph 5M测量圆锥角膜患者NITBUT和TMH

      2017, 17(9):1625-163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9.05

      摘要 (1951) HTML (0) PDF 543.65 K (7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比较圆锥角膜患者和正常人使用Oculus Keratograph 5M(K5M)测得的非侵入性泪膜破裂时间(NITBUT)和泪河高度(TMH),以确定这两项指标和圆锥角膜的关系。

      方法:50例100眼圆锥角膜患者和50例100眼正常人参加了这项研究。圆锥角膜组患者的年龄为15~60(平均28.33±8.60)y。对照组为18~60(平均26.25±1.11)岁。使用K5M测量所有受试者的NITBUT和TMH。

      结果:两组之间的NITBUT和TMH平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8,0.69)。两参数的相关性研究显示,两组中NITBUT和TMH之间均无相关性(圆锥角膜组: r= 0.053, P=0.721; 对照组: r=-0.0501, P=0.7098)。

      结论:研究显示圆锥角膜对泪液质量和数量都没有显著的临床影响。

    • >实验研究
    • 青光安Ⅱ号对慢性高眼压SD大鼠模型中视网膜PAX6和Ngn1及Ngn2 mRNA表达的影响

      2017, 17(9):1631-163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9.06

      摘要 (994) HTML (0) PDF 1.89 M (6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青光安Ⅱ号方对SD大鼠慢性高眼压模型中视网膜PAX6、Ngn1及Ngn2 mRNA表达影响。

      方法:将40只80眼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6组,分别为:A组(空白组)、B组(模型组)、C组(青光安Ⅱ号方低剂量组)、D组(青光安Ⅱ号方中剂量组)、E组(青光安Ⅱ号方高剂量组)、F组(益脉康分散片组)。将B、C、D、E、F五组实验大鼠采用烧灼巩膜表浅静脉法建立大鼠慢性高眼压模型,术后监测眼压,使眼压维持在25mmHg以上持续2mo视为慢性高眼压造模成功。动物维持高眼压状态2mo后开始灌胃,灌胃后2、4wk分别处死,qPCR检测PAX6、Ngn1、Ngn2 mRNA的相对表达量。

      结果:PCR结果显示:SD大鼠慢性高眼压模型成模灌胃2wk后,各组PAX6、Ngn1、Ngn2 mRNA表达量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C、D、E、F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D大鼠慢性高眼压模型成模灌胃4wk后,C、D、E组与F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组与E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青光安Ⅱ号方及益脉康分散片均能增加PAX6、Ngn1、Ngn2 mRNA的相对表达量,对慢性高眼压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在对慢性高眼压大鼠视神经的保护中,青光安Ⅱ号方高剂量灌胃后4wk时效果最优。

    • 神经生长因子联合银杏叶提取物对兔急性青光眼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2017, 17(9):1635-163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9.07

      摘要 (1062) HTML (0) PDF 431.73 K (7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联合银杏叶提取物对兔实验性高眼压视网膜缺血再灌注(retinal ischemia reperfusion,RIR)损伤的保护作用。

      方法:建立兔青光眼缺血再灌注模型,72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神经生长因子组(A组)、银杏叶提取物组(B组)和联合用药组(C组)。分别在持续给药1、7、14d,光镜下观察视网膜各层组织形态学改变,测定视网膜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浓度变化。

      结果:在持续给药1、7、14d,银杏叶提取物组、神经生长因子组的MDA含量和NO含量均高于联合用药组(P<0.05); 各时间点,银杏叶提取物组、神经生长子组的SOD含量均低于联合用药组(P<0.05)。HE染色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RGCs)计数结果显示,联合用药组RGCs的丢失较其他组明显减少,各时间点银杏叶提取物组、神经生长因子组的RGCs计数均低于联合用药组(P<0.05)。

      结论:神经生长因子联合银杏叶提取物对RIR损伤具有更好更持久的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其降低自由基的大量产生,以及其增加视网膜组织中SOD含量和活性有关。

    • 氯化锂对人眼Tenon囊成纤维细胞TGF-β及CTGF的影响

      2017, 17(9):1639-164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9.08

      摘要 (1163) HTML (0) PDF 1.88 M (7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氯化锂(lithium chloride,LiCl)对体外培养的人眼Tenon囊成纤维细胞(human Tenon's capsule fibroblasts,HTFs)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及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体外培养HTFs并通过vimentin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及细胞形态特征观察鉴定细胞; 将HTFs分为实验组(80mmol/L LiCl处理48h)和对照组(未用药)。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eal time-qPCR)检测两组细胞内TGF-β及CTGF基因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两组细胞内TGF-β及CTGF蛋白的表达。

      结果:体外培养的HTFs能够表达TGF-β及CTGF。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中TGF-β、CTGF基因表达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20.042、14.995,P<0.05); 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中TGF-β、CTGF蛋白表达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46.058、12.452, P<0.05)。

      结论:体外培养的HTFs在基因和蛋白水平表达TGF-β及CTGF,LiCl能够抑制该过程,其可能通过该机制抑制HTFs增殖,此研究为LiCl用于青光眼滤过术后瘢痕化调控提供了实验依据。

    • >临床论著
    • 糖皮质激素改善活动期甲状腺相关眼病患者IL-17和IL-21的意义及其与效果的相关性

      2017, 17(9):1643-164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9.09

      摘要 (1116) HTML (0) PDF 407.90 K (6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IL-17、IL-21在糖皮质激素治疗活动期甲状腺相关眼病(thyroid associated ophthalmopathy,TAO)中的临床意义及与其治疗效果的相关性分析。

      方法:将我院收治的TAO患者67例134眼,按临床活动度评分标准(clinical activity score, CAS)分为活动期组和非典型活动期组,同时以30例60眼健康者为对照组,对活动期组患者采用糖皮质激素冲击疗法进行治疗,并于治疗前后进行CAS评分,测量突眼度和眼裂宽度,同时比较各组患者IL-17、IL-21的表达水平,并分析IL-17、IL-21与CAS评分的相关性。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TAO患者IL-17和IL-21表达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活动期TAO患者IL-17和IL-21的表达水平均高于非典型活动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糖皮质激素治疗后,活动期TAO患者IL-17和IL-21表达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活动期TAO患者IL-17的表达与CA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治疗前:r =0.8847,P=0.0462,治疗后:r=0.8886,P=0.0439),活动期TAO患者IL-21的表达与CA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治疗前:r=0.8893,P=0.0435; 治疗后:r=0.8876,P=0.045)。

      结论:IL-17和IL-21与TAO病情活动密切相关,而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可通过降低活动期TAO患者IL-17和IL-21表达发挥作用,IL-17和IL-21可作为反映TAO患者病情和预测疗效的指标之一。

    • 高度近视 SMILE术后眼压变化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2017, 17(9):1646-164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9.10

      摘要 (1166) HTML (0) PDF 1.00 M (6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高度近视眼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all incision lenticule extraction, SMILE)术后非接触眼压(IOPNCT)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03/2016-10在我院行SMILE手术的高度近视108例216眼患者资料,随访记录术前、术后1d,1wk,1、3mo的IOPNCT、3.0mm半径内角膜平均曲率、角膜中央厚度(CCT)等。对手术前后IOPNCT进行重复测量数据方差分析及LSD-t检验比较组间差异,并采用Pearson相关进行分析,对术后IOPNCT与各影响因素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结果:(1)对高度近视眼患者SMILE手术前后各时段IOPNCT进行检验,结果显示术前IOPNCT与术后1d,1wk,1、3mo IOPNC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7.785,P=0.019; t=17.981,P=0.016; t=18.841,P=0.012; t=19.364,P=0.001); 术后IOPNCT较术前降低,但术后各时间点IOPNC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871,P=0.818; t=3.062,P=0.328; t=1.143,P=0.373)。(2)高度近视眼患者SMILE术后CCT及曲率分别与IOPNCT呈正相关(r=0.4356、0.295,P<0.05)。(3)对高度近视眼SMILE术后的IOPNCT、CCT、曲率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回归方程为Y=-14.601+0.348X1+0.03X2(Y表示IOPNCTX1表示角膜曲率,X2表示CCT),回归方程有统计学意义(P<0.001); SMILE手术前后IOPNCT变化值(△IOPNCT)与术中切削角膜厚度(△CCT)、曲率变化值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回归方程为:Y=3.679+0.28X1+0.012X2(Y表示△IOPNCTX1表示平均角膜曲率变化值,X2表示△CCT),回归方程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高度近视眼患者SMILE术后IOPNCT较术前降低,短期内使用糖皮质激素滴眼液对眼压无明显影响,术后IOPNCT与CCT及曲率呈正相关。

    • A超和IOL Master测量不同眼轴长度区间的眼轴长度和前房深度的比较

      2017, 17(9):1650-165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9.11

      摘要 (1230) HTML (0) PDF 971.30 K (6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估A超测量不同眼轴长度区间的眼轴长度(AL)和中央前房深度(ACD)的可重复性,并与IOL Master检查结果比较,为临床实践提供依据。

      方法:选取白内障患者170例257眼,术前分别行IOL Master和A超检查,其中每只受试眼IOL Master自动测量5次,A超测量3次,分别取平均值。按A超测得的AL分为5组:A组:2129mm(21眼)。Cronbach's Alpha系数及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估A超测量AL和ACD的可重复性。配对样本t检验和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各组中A超和IOL Master测量的AL和ACD的差异性和相关性。Bland-Altman分析A超和IOL Master测量的AL和ACD的一致性。

      结果:A超测量的AL和ACD的Cronbach's Alpha系数和ICC均大于0.98。A、B、C、D、E组中, A超测量的AL与IOL Master测量的AL差值分别为-0.11±0.08、-0.15±0.10、-0.19±0.15、-0.29±0.16、-0.45±0.29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 ACD差值分别为-0.10±0.16、-0.06±0.13、-0.06±0.13、-0.19±0.10、-0.18±0.21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A、B、C、D、E组中,A超和IOL Master测量的AL和ACD均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均r >0.89,P<0.01)。

      结论:A超测量白内障患者的AL和ACD具有很好的可重复性,且数值均比IOL Master小; 其中不同眼轴长度的差异,随着眼轴的增长而增大。

    • >文献综述
    • 人牙髓干细胞在角膜重建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2017, 17(9):1655-165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9.12

      摘要 (1050) HTML (0) PDF 461.46 K (7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角膜重建是对角膜组织遭受各种外伤、炎症、退行性疾病的影响后,进行角膜结构完整性及角膜功能的手术重建修复。角膜疾病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了上百万人的视力损害甚至失明。当前角膜移植是角膜盲的主要治疗措施,然而供体角膜组织的短缺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治疗后因为移植物受到宿主免疫排斥而造成的治疗失败也不罕见。如今随着组织培养和生物工程技术的进步,自体干细胞移植在再生医学中的应用前景越来越被人重视,它将有可能取代异体组织移植成为再生医学的重要临床治疗手段。人牙髓干细胞(human dental pulp stem cells,hDPSCs)是一类从人第三磨牙中分离出的成人干细胞,它和角膜细胞共同来源于胚胎外胚层的脑神经鞘。众多研究结果显示牙髓干细胞拥有向角膜细胞分化的潜能,并且不会引起受体的免疫排斥。这些发现显示了牙髓干细胞在眼表重建的相关临床应用中的潜力。本文就hDPSCs的特性及在角膜重建中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 后发性白内障防治的研究新进展

      2017, 17(9):1659-166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9.13

      摘要 (1859) HTML (0) PDF 466.77 K (7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后发性白内障(posterior capsular opacification,PCO)是导致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力下降最常见的并发症。目前,国内外治疗PCO常用的方法是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但此治疗仍存在较多并发症。过去几十年,如何预防PCO一直是眼科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将从白内障手术方式与操作、人工晶状体类型对PCO的预防及PCO的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 视网膜新生血管抑制因子的研究进展

      2017, 17(9):1663-166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9.14

      摘要 (1071) HTML (0) PDF 455.63 K (6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血管的正常生长是血管组织中促生长因子和抑制因子相互协调达到动态平衡的结果,但是当这种平衡被打破后,就会诱发新生血管的生长。内源性的新生血管抑制因子,是一组机体自身产生的抑制血管生成的负反馈分子,其产生血管抑制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影响促新生因子与其受体或其下游促增生信号结合,或者自身促进内皮凋亡而实现的。血管新生抑制因子的研究对于防治眼底视网膜新生血管生长具有潜在的临床意义。本文就视网膜新生血管抑制因子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系统综述。

    • 结膜杯状细胞特性与眼表健康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2017, 17(9):1667-167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9.15

      摘要 (1605) HTML (0) PDF 1.16 M (11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结膜杯状细胞散在分布于复层上皮中,可分泌黏蛋白来维持眼表环境稳定。有研究证明结膜杯状细胞具有分泌黏液、眼表废物清除以及免疫调节功能。本文着重阐述结膜杯状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对其分化起调节作用的关键性因子SPDEF(SAM pointed domain Ets factor)对该细胞功能的影响,进一步明确杯状细胞与眼健康的相关性。

    • 纳米材料药物传输载体在治疗眼病中的应用

      2017, 17(9):1671-167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9.16

      摘要 (1237) HTML (0) PDF 430.69 K (7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由于眼表面和眼内结构的解剖、生理屏障作用,常规眼部制剂一般无法到达特定位置发挥作用。纳米材料由于尺寸小、易制备、可降解、靶向性强以及对生物组织刺激性小等特点,不同类型的纳米材料在运载不同化学特性药物方面优势明显。目前,纳米材料作为药物传输载体在眼部给药方面应用越来越多,并被用于各种类型眼部疾病的治疗,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就纳米材料作为药物传输载体在眼科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作一综述。

    • 白内障术后晚期人工晶状体脱位的研究进展

      2017, 17(9):1674-167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9.17

      摘要 (1059) HTML (0) PDF 459.51 K (6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晚期人工晶状体脱位是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伴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最严重的晚期并发症之一,晚期人工晶状体脱位是指行白内障手术3mo以后的脱位。不同于早期人工晶状体脱位,晚期自发性人工晶状体脱位主要是由于悬韧带断裂和囊袋收缩,通常在白内障手术后数年才发生。近些年来,晚期自发性人工晶状体脱位的发生率逐渐升高,10a后的累计发生率为0.1%,25a后为1.7%。在白内障术后长期随访病例中,90%患者存在悬韧带功能不全和/或囊袋收缩。多个因素可能导致晶状体悬韧带的脆弱和囊袋收缩,其中50%患者中可以观察到囊膜剥脱综合征,是最常见的原因,其他原因包括高龄、高度近视、葡萄膜炎、创伤、既往玻璃体切割手术史、视网膜色素变性、特应性皮炎、糖尿病、既往曾发生过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有结缔组织疾病。对于这些易感因素的认识,有助于我们以后对高风险患者进行必要的预防。

    •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合并白内障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

      2017, 17(9):1678-168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9.18

      摘要 (1004) HTML (0) PDF 454.87 K (6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MD)与白内障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导致低视力的疾病。目前对于合并AMD的白内障患者是否应该实施手术和手术的时机问题尚存争议。本综述的目的在于评估白内障手术对于AMD发生和发展的影响,分析其影响因素,探讨合并AMD的白内障手术时机和联合抗VEGF等治疗,还包括人工晶状体的研究进展和应用,以期选择综合治疗措施,避免和减缓白内障手术后黄斑变性的发生和发展,以保证患者获得良好的视力转归。

    • 后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研究进展

      2017, 17(9):1682-168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9.19

      摘要 (1147) HTML (0) PDF 428.60 K (7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后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posterior ischemic neuropathy, PION)是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一种,其发病较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少见,临床特征不明显,阳性体征较少,诊断困难,治疗方法仍有争议。本文从后部视神经的辅助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4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临床研究
    • 23G玻璃体切除术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黄斑水肿合并玻璃体黄斑牵拉或黄斑前膜

      2017, 17(9):1685-168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9.20

      摘要 (1159) HTML (0) PDF 430.72 K (6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23G玻璃体手术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黄斑水肿合并玻璃体黄斑牵拉或视网膜黄斑前膜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22例22眼视网膜静脉阻塞黄斑水肿合并玻璃体黄斑牵拉或黄斑前膜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12例12眼行23G玻璃体切除手术并剥离视网膜前膜和/或内界膜作为观察组即手术组; 另外10例10眼未行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并收集全部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3、6mo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及中央视网膜厚度(CRT)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BCVA和CR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5、0.206)。观察组术后各随访时间点BCVA较术前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895,P=0.048); CRT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6.431,P<0.01)。对照组随访期内1、3、6mo BCVA及CRT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随访期3、6mo时,观察组BCVA较对照组提高,CRT较对照组时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而1mo时,观察组BCVA及CRT较对照组无明显改善。

      结论:23G玻璃体切割手术可以有效地提高视网膜静脉阻塞黄斑水肿合并玻璃体黄斑牵拉或黄斑前膜患者视力并降低中央视网膜厚度。

    • 恩施市某幼儿园926例学龄前儿童散光的流行病学调查

      2017, 17(9):1689-169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9.21

      摘要 (942) HTML (0) PDF 395.99 K (6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学龄前儿童散光类型、程度及轴位的发生情况。

      方法:随机选取恩施市城区某幼儿园926例3~<7岁学龄前儿童进行视力筛查,以散光度(|DC|)≥0.50D为纳入标准,对检出的308例445眼散光眼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散光(|DC|≥0.50D)检出308例(36.2%),其中双眼散光137例,单眼散光171例; 五种散光类型发生率分别为复合远视40.7%,混合35.5%,复合近视8.5%,单纯近视8.3%,单纯远视7.0%; 三种散光程度发生率分别是轻度69.0%,中度16.6%,高度14.4%; 不同散光轴向发生率分别为顺规54.9%,逆规28.8%,斜轴16.6%; 双眼散光眼中双眼轴向对称35.8%,不对称64.2%。

      结论:学龄前儿童散光类型以复合远视和混合散光为主; 散光程度以轻度为主,随年龄增加中度、高度散光发生率有上升趋势。

    • 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后中央角膜厚度切削变动的临床观察

      2017, 17(9):1693-169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9.22

      摘要 (1103) HTML (0) PDF 399.76 K (6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r-assisted sub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LASEK)术中联合低浓度(0.2g/L)丝裂霉素C(MMC)局部应用后中央角膜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CCT)切削变动百分率的变化。

      方法:前瞻性分析2009-03/2014-11于我院行LASEK治疗近视的患者220例440眼,其中低、中度组(等效球镜≤6.0DS)138例276眼,高度组(6.0DS<等效球镜≤10.0DS)82例164眼。术前根据随机表法分别将两组患者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切削后双眼使用0.2g/L MMC均质棉片浸润基质面; 对照组:双眼均行常规手术。采用变异系数(CV)评估参数重复性,组内及组间数据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

      结果:中央角膜厚度及切削值,术后3mo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避免受个体中央角膜厚度差异的干扰采用角膜切削变动百分率:术后1mo角膜切削变动百分率最低,术后3mo角膜切削变动百分率最高,与该组术后其它各期角膜切削变动百分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各组对照组和试验组术后各期角膜切削变动百分率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央角膜厚度切削变动百分率的观察研究,进一步表明低浓度MMC具有减轻术后角膜前基质层增殖反应、抑制haze产生的作用。

    • A超与IOL Master测量白内障患者眼轴及前房深度精确性的对比研究

      2017, 17(9):1697-169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9.23

      摘要 (957) HTML (0) PDF 404.14 K (7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传统接触式A超与IOL Master在眼轴及前房深度测量中的准确性,探讨不同测量方法的临床应用特点。

      方法:前瞻性分析2015-01/2016-12在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患者145例189眼,术前根据IOL Master测得眼轴长度(L)将患者分为5组:A组:L≤22mm; B组:2228mm。术前分别用接触式A超及IOL Master测量眼轴长度和前房深度,IOL Master测量角膜曲率。L≤22mm用Hoffer Q公式计算人工晶状体度数,L>22mm用Haigis公式计算人工晶状体度数。比较两种方法测量的眼轴长度、前房深度及术后3mo平均绝对屈光误差(MAE)。

      结果:分别用A超和IOL Master测量术前眼轴长度:A组:21.48±0.41mm和21.46±0.40mm; B组:23.13±0.62mm和23.14±0.63mm; C组:25.24±0.56mm和25.27±0.59mm; D组:26.97±0.59mm和27.03±0.64mm,以上各组二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E组:30.76±1.40mm和31.01±1.53mm,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超和IOL Master测量术前前房深度:A组:2.81±0.35mm和2.82±0.41mm; B组:3.04±0.50mm和3.10±0.47mm; C组:3.55±0.62mm和3.60±0.52mm; D组:3.42±0.24mm和3.51±0.30mm; E组:3.50±0.28mm和3.61±0.34mm,以上各组二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超和IOL Master测量术后3mo MAE:A组:0.50±0.30D和0.43±0.27D; B组:0.48±0.34D和0.45±0.32D; C组:0.56±0.32D和0.49±0.40D; D组:0.64±0.16D和0.50±0.22D,以上各组二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E组:0.91±0.47D和0.62±0.29D,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MAE≤0.50D检出率分别为38.7%和6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MAE≤1.00D检出率分别为69.2%和8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IOL Master与接触式A超在生物测量上具有高度一致性,对于长眼轴(L>28mm)患者精确性更高,是一种操作简单、精确性高、重复性好、非接触的测量仪器。

    • 不同类型药物对干眼症患者超声乳化术后眼表修复的比较

      2017, 17(9):1700-170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9.24

      摘要 (1126) HTML (0) PDF 1.45 M (6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干眼症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泪膜稳定性及睑板腺功能的变化,比较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眼用凝胶、玻璃酸钠滴眼液和维生素A棕榈酸酯眼用凝胶在干眼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治疗的疗效和差异。

      方法:选取2015-02/08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干眼患者90例90眼,随机分为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眼用凝胶组(A组)、玻璃酸钠滴眼液组(B组)和维生素A棕榈酸酯眼用凝胶组(C组),每组30例30眼。分别于术前,术后7、30、90d进行干眼问卷调查(OSDI)、泪膜破裂时间检查(BUT)、角膜荧光染色(FL)、泪液分泌试验(SⅠt)、睑板腺照相。

      结果:三组各项检查值在术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各项检查术前与术后7、30、90d比较,除睑板腺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项检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各组SⅠt、BUT检查低于术前,FL、OSDI评分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0d,SⅠt、BUT及OSDI评分结果A、C组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L检查结果A组优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0、90d,三组SⅠt、BUT、FL、OSDI评分均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90d,三组各项检查结果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超声乳化手术会影响干眼患者泪膜稳定性及睑板腺功能,局部应用小牛血眼用凝胶、玻璃酸钠滴眼液和维生素A棕榈酸酯眼用凝胶均可改善干眼患者的症状。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眼用凝胶和维生素A棕榈酸酯眼用凝胶在延长BUT方面优于玻璃酸钠,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眼用凝胶修复角膜上皮方面更具优势。

    • 不同人工泪液治疗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干眼症

      2017, 17(9):1705-170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9.25

      摘要 (1462) HTML (0) PDF 429.99 K (6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究不同种类人工泪液治疗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发生干眼症患者的疗效。

      方法:选取2015-01/2016-06期间我院收治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具有干眼症症状患者280例280眼为研究对象。根据使用的人工泪液种类的不同,分为四组:(1)对照组:术后连续使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涂术眼1wk,3次/d; 使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滴术眼1wk,3次/d; 使用普拉洛芬滴眼液1mo,4次/d。(2)聚丙烯酸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连续使用聚丙烯酸点术眼1mo,4次/d;(3)聚乙二醇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连续使用聚乙二醇点术眼1mo,4次/d;(4)玻璃酸钠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连续使用玻璃酸钠点术眼1mo,4次/d。观察并比较四组患者治疗后1、2、3wk及1mo时的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液分泌试验(SⅠt)、干眼症状评分、角膜染色评分等。

      结果:(1)BUT:四组患者治疗后BUT均呈上升趋势,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聚丙烯酸组、聚乙二醇组及玻璃酸钠组治疗后BU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玻璃酸钠组术后2wk的BUT显著高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SⅠt:四组患者治疗后SⅠt均呈上升趋势,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聚丙烯酸组、聚乙二醇组及玻璃酸钠组治疗后的SⅠ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玻璃酸钠组治疗后SⅠt显著高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干眼症状评分:四组患者治疗后干眼症状评分均呈下降趋势,与治疗前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聚丙烯酸组、聚乙二醇组及玻璃酸钠组治疗后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玻璃酸钠组治疗后3wk评分显著低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角膜染色评分:治疗后各组与治疗前比较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1、2wk各组角膜染色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3wk,1mo玻璃酸钠组角膜染色评分显著低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人工泪液治疗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后干眼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含有玻璃酸钠成份的泪液效果最佳。

    • 前房维持器与黏弹剂对超声乳化术后角膜散光度及内皮细胞的影响比较

      2017, 17(9):1709-171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9.26

      摘要 (1295) HTML (0) PDF 393.98 K (6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前房维持器与黏弹剂对超声乳化术后角膜散光度及内皮细胞的影响。

      方法:选取本院2013-04/2015-04期间收治的70例70眼白内障患者,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5例35眼。研究组患者采用前房维持器下超声乳化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黏弹剂下超声乳化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术前、术后1mo角膜散光和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的变化情况。

      结果:两组年龄、术前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角膜散光度均无统计学差异(t=0.215,P=0.831; t=-0.352,P=0.726; t=-0.162,P=0.872); 两组术前和术后1mo时的视力(LogMAR)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而研究组术前和术后1mo时的裸眼视力及对照组术前和术后1mo时的裸眼视力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视力较术前具有显著性提高; 研究组术前和术后1mo时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角膜散光度具有统计学差异(t=8.489,P<0.01; t=-2.032,P=0.046); 对照组术前和术后1mo时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角膜散光度的比较也具有统计学差异(t=8.999,P<0.01; t=-2.167,P=0.034)。两组术后1mo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相比黏弹剂,使用前房维持器下超声乳化治疗白内障患者,术后并未增加患者术源性散光和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进一步证明使用超声乳化吸除术配合前房维持器治疗白内障是安全有效的。

    • 开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应用胶原蛋白基质与MMC的疗效比较

      2017, 17(9):1712-171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9.27

      摘要 (1156) HTML (0) PDF 574.55 K (6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开角型青光眼行小梁切除术中应用胶原蛋白基质与MMC的临床效果,评价两组术后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选取2015-01/2016-12于我院诊断为开角型青光眼的患者24例32眼,随机分为两组,行小梁切除术中应用胶原蛋白基质12例14眼为研究组; 行小梁切除术中应用MMC 12例18眼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术后1d,1wk,1、3、6mo眼压、手术成功率、术后应用降眼压药物情况及手术并发症情况。

      结果:术后1d两组患者眼压均数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wk,1mo两组患者眼压均数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6mo两组患者眼压均数差异性有计学意义(P<0.05)。术后6mo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眼压均值在术后1d有明显下降趋势,术后1wk~ 6mo眼压均数水平趋向平稳,术后3、6mo研究组平均眼压水平线较对照组低。术后6mo研究组有28%患者需要用降眼压眼液控制眼压,对照组有33%患者需要用降眼压眼液控制眼压,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术后1d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开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应用胶原蛋白基质的手术成功率与应用MMC的治疗效果相似,其降低眼压幅度较应用MMC明显,其避免术后发生低眼压、浅前房、结膜伤口渗漏并发症较应用MMC无明显优势。

    • OCT检测POAG患者RNFL厚度的改变及视野缺损情况

      2017, 17(9):1716-171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9.28

      摘要 (1386) HTML (0) PDF 410.52 K (7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OCT检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RNFL)的改变及视野缺损情况。

      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将POAG患者158例158眼作为POAG组,其中早期81眼,中期47眼,晚期30眼,选取同期体检无眼部相关疾病者50例50眼作为对照组。检测上方、下方、鼻侧、颞侧RNFL厚度及视野平均缺损值,POAG患者随诊3mo观察连续性变化。

      结果:POAG组随诊前及随诊3mo上方、下方、鼻侧、颞侧RNFL厚度均低于对照组,视野平均缺损值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早期POAG患者各部位RNFL厚度、视野平均缺损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各部位RNFL厚度高于中期、晚期POAG患者,视野平均缺损值少于中期、晚期POAG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POAG组随诊前和随诊3mo各部位RNFL、视野平均缺损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上方、下方、鼻侧、颞侧RNFL厚度与视野平均缺损值均呈负相关关系(r=-0.719、-0.615、-0.681、-0.518,均P<0.05)。

      结论:OCT可监测POAG患者RNFL厚度变化,且与视野平均缺损呈负相关关系,可用于POAG早期诊断。

    • 两种植入手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近远期疗效对比

      2017, 17(9):1720-172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9.29

      摘要 (1059) HTML (0) PDF 416.03 K (6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两种植入手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近远期疗效。

      方法:根据不同植入手术将150例150眼难治性青光眼患者分为A组(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术)与B组(Ahmed青光眼阀植入术),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眼压、抗青光眼药物变化、手术成功率、视力改善和并发症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d,1wk,3、6、12mo眼压较术前均显著下降(P<0.05); A组术后3、6、12mo眼压均显著低于B组,术后6、12mo抗青光眼药物数目均显著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术后12mo手术成功率、视力提高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术和Ahmed青光眼阀植入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疗效类似,但前者术后控压效果更好,抗青光眼药物使用数目少。

    •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玻璃膜疣的F-10共焦激光扫描检眼镜retro-mode成像检查

      2017, 17(9):1723-172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9.30

      摘要 (1072) HTML (0) PDF 2.96 M (6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F-10共焦激光扫描检眼镜(cSLO)retro-mode成像在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玻璃膜疣检查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选取 2015-10/2016-12于我院眼科门诊确诊的AMD患者67例67眼和对侧67眼的临床资料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行眼底彩色照相、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和F-10cSLOretro-mode成像检查。对比观察单侧AMD患者患眼玻璃膜疣的眼底彩色照相、OCT及retro-mode成像图像特征,并计算分析retro-mode成像与眼底彩色照相及OCT对单侧AMD患者对侧眼玻璃膜疣的检出率。

      结果:F-10cSLOretro-mode成像能够清晰显示单侧AMD患者患眼一些在眼底彩色照相和OCT检查中并未出现的玻璃膜疣病灶。在67例单侧AMD患者对侧眼,retro-mode成像发现玻璃膜疣56眼(84%),眼底彩色照相发现玻璃膜疣36眼(54%),OCT发现玻璃膜疣48眼(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31,P<0.05)。两两分别比较,retro-mode成像对玻璃膜疣的检出率显著高于眼底彩色照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87,P'<0.0125); 而retro-mode成像与OCT比较对玻璃膜疣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5,P'>0.0125)。

      结论:F-10cSLOretro-mode成像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查方法,能够有效地检测AMD玻璃膜疣。

    • 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磷酸激酶2A亚基外显子基因突变的研究

      2017, 17(9):1727-173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9.31

      摘要 (989) HTML (0) PDF 3.12 M (6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蛋白磷酸激酶2A亚基(PPP2R3A)基因外显子序列突变与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 RB)的关系。

      方法:选择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15例(病例组)及正常的对照30例(对照组),以病理蜡块组织和外周血基因组为模板,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扩增PPP2R3A基因的外显子,并将PCR产物纯化后测序。测序结果与GenBank公布的PPP2R3A基因正常序列进行比对。

      结果:病例组在PPP2R3A基因的1 001bp外显子序列中发现两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即rs34629706和rs144802055。rs34629706亦在对照组中出现。rs144802055仅出现于病例组中。

      结论:PPP2R3A基因SNPs位点rs34629706与RB的发病无关。rs144802055位点与RB的关系有待进一步探讨。

    • 全视网膜光凝术联合羟苯磺酸钙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2017, 17(9):1731-173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9.32

      摘要 (987) HTML (0) PDF 410.27 K (6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全视网膜光凝术(panretinal photocoagulation,PRP)联合羟苯磺酸钙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on diabetic retinopathy,PDR)患者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1-01/2016-01我院确诊DR患者120例240眼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采用羟苯磺酸钙治疗分为:联合组60例120眼采用PRP联合羟苯磺酸钙治疗,对照组60例120眼仅采取PRP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黄斑中心凹厚度(central fovea of macula thickness,CMT)及临床疗效。

      结果:治疗前,联合组和对照组的BC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联合组的BCVA值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治疗前,联合组和对照组的CMT、新生血管荧光素渗漏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 治疗后,联合组的CMT、新生血管荧光素渗漏面积值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治疗后,联合组显效65.0%、有效30.0%、无效5.0%,对照组显效50.8%、有效36.7%、无效12.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PRP联合羟苯磺酸钙治疗PDR较单纯PRP具有更显著的临床效果。

    • 真实世界下玻璃体腔内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眼底疾病的实效性研究

      2017, 17(9):1734-173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9.33

      摘要 (1335) HTML (0) PDF 1.93 M (7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真实世界下玻璃体腔内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眼底疾病的疗效。

      方法:选择2012-09/2015-08在我科应用抗VEGF药物的临床病例,回顾性调查抗VEGF药物应用的病种、频次、用法、疗效、不良反应,以及其对视力、眼底情况及黄斑中心凹厚度等指标的影响。

      结果:选取接受抗VEGF药物玻璃体腔内注射治疗的患者305例340眼,其中53例60眼(17.6%)为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16例18眼(5.3%)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120例134眼(39.4%)为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61例68眼(20.0%)为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合并黄斑水肿、29例32眼(9.4%)为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合并黄斑水肿、16例18眼(5.3%)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4例4眼(1.2%)高度近视伴发脉络膜新生血管、4例4眼(1.2%)新生血管性青光眼、1例1眼(0.2%)视网膜血管瘤样增生(RAP)和视乳头新生血管1例1眼(0.2%)。年龄为16~90岁。247例275眼(80.9%)使用雷珠单抗注射液,58例65眼(19.1%)使用康柏西普注射液。所有患者共计接受抗VEGF药物治疗次数为565次,平均为1.7次/眼。其中,采用“3+按需治疗(PRN)”治疗方法的有98例109眼(32.1%),“1+PRN”治疗方法的有207例231眼(67.9%)。单独使用抗VEGF药物69例77眼(22.6%),联合曲安奈德玻璃体腔注射10例11眼(3.2%),联合玻璃体切割手术35例39眼(11.5%),联合PDT治疗26例29眼(8.5%),联合单纯眼底激光治疗例165例184眼(54.1%)。经抗VEGF药物治疗后,绝大多数的最矫正视力(BCVA)、眼底情况和黄斑中心凹厚度(CMT)均有明显改善,与术前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抗VEGF药物可以有效地改善眼底疾病的视功能和眼底情况。本组病例在应用抗VEGF药物治疗期间,除有3例出现皮肤发红、瘙痒、皮疹,1例出现低热和1例出急性脑梗塞等不良事件外,其余均未发生其他严重不良反应。

      结论:玻璃体腔内注射抗VEGF药物能明显改善眼底疾病的视功能和眼底情况,但临床尚存在一些不良事件的发生,需引起医务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 PDR合并玻璃体积血的玻璃体手术时机对术后远期疗效的影响

      2017, 17(9):1738-174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9.34

      摘要 (1067) HTML (0) PDF 395.94 K (6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合并玻璃体积血患者的玻璃体切除手术时机与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02/2014-05收治的PDR合并玻璃体积血行玻璃体切除手术患者。依据玻璃体积血病程分为三组,病程<1mo为A组(22眼),病程1~3mo为B组(23眼),病程>3mo为C组(25眼)。所有患者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后1~2wk行23G玻璃体切除手术,术中或术后补充或完成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术前存在晶状体混浊的患者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如术中填充硅油者待Ⅱ期硅油取出术中植入人工晶状体。术后随访时间24~42(平均28.7)mo,观察术中并发症(术中出血、医源性裂孔),术后并发症(玻璃体再次出血、新生血管性青光眼),黄斑水肿情况以及最佳矫正视力。

      结果:术前患者的基线资料组间比较,DR分期在三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33),其余各项基线资料三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三组间视力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A组分别与B组及C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P<0.001); B组与C组之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视力达到0.5及以上者在A、B、C组中分别为41%、23%、0; 视力<0.1的患者A、B、C组分别为5%、26%、40%。硅油填充率A、B、C组分别为9%、26%、40%,三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再次玻璃体积血、再次手术、黄斑水肿、视神经萎缩,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发生率三组患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PDR合并玻璃体积血早期行玻璃体切除术视力预后优于延迟手术的患者。

    • 不同方法矫治麻风性兔眼对视功能和眼组织损害的对比研究

      2017, 17(9):1741-174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9.35

      摘要 (1248) HTML (0) PDF 489.81 K (6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法矫治麻风性兔眼所引起的术后并发症和对患者视觉质量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临床对照研究。选择我院2007-05/2015-09采用不同方法矫治麻风性兔眼的患者68例97眼,包括尼龙线矫治术、眼睑缝合术、颞肌移位术。观察术后6mo的最佳矫正视力变化,对其术后并发症(溢泪、泪道损伤、睁眼困难、内外眦部感染和泪器组织的瘢痕化改变)的发生率进行组间比较。

      结果:三种手术方法术后对患者视力的影响:尼龙线矫治术和眼睑缝合术患者手术前后视力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Ζ=-4.193、-4.213,P<0.05); 颞肌移位术患者手术前后视力变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Ζ=-1.532,P>0.05)。术后并发症:(1)溢泪:尼龙线矫治术占91%,眼睑缝合占89%,颞肌移位术占59%,三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198,P<0.05);(2)泪器损伤:尼龙线矫治术占66%,眼睑缝合术占95%,颞肌移位占41%,三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2.415,P<0.05);(3)睁眼困难:尼龙线矫治术占56%,眼睑缝合术占55%,颞肌移位术占22%,三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795,P<0.05);(4)术后感染:尼龙线术占84%,眼睑缝合术占3%,颞肌移位占11%,三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0.858,P<0.05)。

      结论:麻风性兔眼手术矫治虽有一定的临床效果,尤其是颞肌移位术后患者能主动闭眼,其视力、视觉质量无显著变化。提示该手术可预防角膜的暴露性损害。但手术造成的医源性损伤与其他组间患者的视觉质量下降和眼组织损害(溢泪、泪道损伤、内外眦部感染、泪器组织瘢痕化等)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 单眼双侧翼状胬肉临床特征和病理组织变化的研究

      2017, 17(9):1746-174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9.36

      摘要 (1195) HTML (0) PDF 2.12 M (6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单眼双侧翼状胬肉与单眼鼻侧翼状胬肉临床特征及病理组织结构的差异。

      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单眼双侧翼状胬肉及单眼鼻侧翼状胬肉各11例11眼患者纳入研究,观察其生长时间、组织面积大小、血管分级、透明度及泪膜破裂时间(BUT)。并对6例正常结膜组织及11例单眼双侧翼状胬肉组织标本采用40g/L多聚甲醛固定处理,予石蜡包埋切片后行HE染色,在光镜下观察其病理组织差异。

      结果:单眼双侧翼状胬肉泪液BUT较单眼鼻侧翼状胬肉显著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10,P=0.003)。单眼双侧翼状胬肉的BUT与其生长时间(r=-0.661,P<0.05)、组织大小(r=-0.775,P<0.01)、透明度(r=-0.671,P<0.05)均呈显著负相关; 单眼鼻侧翼状胬肉的BUT与其组织大小(r=-0.927,P<0.01)、透明度(r=-0.764,P<0.01)均呈显著负相关。单眼双侧翼状胬肉中鼻侧上皮细胞层数较颞侧增多(t=-7.351,P<0.05)、血管数量增加(t=-7.400,P<0.05)、炎症细胞数量增多(t=-7.48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单眼双侧翼状胬肉较单眼鼻侧翼状胬肉泪膜稳定性差,且单眼双侧翼状胬肉中鼻侧较颞侧鳞状上皮增生明显,血管化及炎症反应显著,活动性较高。

    • >临床报告
    • 使用猪角膜脱细胞基质的人板层角膜移植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观察

      2017, 17(9):1750-175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9.37

      摘要 (1353) HTML (0) PDF 1.52 M (6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猪角膜脱细胞基质构建的生物角膜支架用于人角膜板层移植术治疗药物难以控制的浅层真菌性角膜炎的效果。

      方法:对2015-06/2016-03我院收治的16例16眼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6例真菌性角膜炎进行猪角膜脱细胞基质移植,术后随访6mo。对患者术后视力、角膜植片情况、并发症及复发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术后7~10d植片角膜上皮化。16例病例术后1mo角膜水肿,1mo后角膜水肿消失,角膜逐渐透明。术后1mo有2例出现术眼角膜上皮缺损,药物治疗均恢复。术后出现眼压高3例,给予降眼压治疗后眼压控制。随访期间未出现角膜溶解、感染复发、排斥现象。术后1、3、6mo视力分别为1.27±0.22,1.11±0.13,0.79±0.22,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明显提高,术后1mo视力与术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6),术后3、6mo视力与术前相比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0.001); 其中术后3mo与术后1mo视力相比无明显提高,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11),而术后6mo视力较术后1、3mo均有明显提高,结果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

      结论:猪角膜脱细胞基质移植治疗真菌性角膜炎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 剥脱综合征性白内障综合手术治疗探讨

      2017, 17(9):1753-175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9.38

      摘要 (1048) HTML (0) PDF 425.23 K (7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手术治疗剥脱综合征(exfoliation syndrome,XFS)性白内障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1/2016-03在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剥脱综合征性白内障(exfoliation syndrome combined with cataract,XFSC)患者130例140眼,所有患者均实施综合手术治疗,观察患者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术后视力、悬韧带异常发生情况。

      结果:术中出现小瞳孔、浅前房、前房过深等并发症; 术后出现角膜水肿、持续性角膜水肿失代偿、后粘连、黄斑囊样水肿、囊袋皱缩等并发症。术前发现悬韧带异常者有11眼,术中发现悬韧带异常者有27眼。130例患者经综合手术治疗后,出院视力及术后6mo视力均比术前视力有所提高(P<0.05)。术后6mo随访患者视力,光感~0.02者5眼; 0.03~0.1者15眼; 0.12~0.3者27眼; 0.4~0.6者83眼; ≥0.8者10眼。IOL位置正位129眼,不同程度偏位6眼,脱位5眼。囊袋皱缩17眼。CTR在位32眼,偏移3眼,脱位3眼。治愈120眼,好转15眼,未愈5眼。

      结论:XFSC手术难度大,完善的术前检查和术中合理有效的处理方法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益于术后视功能的恢复。

    •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

      2017, 17(9):1756-175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9.39

      摘要 (941) HTML (0) PDF 397.92 K (6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前后角膜内皮细胞的变化。

      方法:选取于2013-08/2016-03来我院眼科就诊的白内障患者140例152眼,均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于术前和术后1wk,1、3mo测量所有患者角膜上部、中央区和下部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计算并比较所有患者角膜内皮细胞的六边形细胞比例、密度、丢失率、角膜内皮细胞面积。

      结果:术后36眼有后弹力层褶皱、房水闪辉,治疗后消失。术后可见患者角膜上部切口有较轻的角膜水肿,未见其他并发症。共有患者128例137眼完成了共计3mo的随访,失访12例15眼。角膜上部、角膜中央区、角膜下部术后1wk, 1、3mo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三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26,P=0.031),各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111,P=0.018)。术后1wk,1、3mo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三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26,P=0.031),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111,P=0.018)。术后1wk, 1、3mo角膜内皮细胞六边形细胞比率三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348,P=0.014),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964,P=0.008)。术后1wk,1、3mo角膜内皮细胞面积三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80,P=0.044),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11,P=0.032)。

      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降低,六边形细胞比例下降、角膜细胞面积扩大。

    • 普拉洛芬联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在白内障摘除术后的应用效果

      2017, 17(9):1759-176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9.40

      摘要 (2657) HTML (0) PDF 409.13 K (6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普拉洛芬联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在白内障摘除和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应用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05/2016-06在我院治疗的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治疗方式分为普拉洛芬治疗组和普拉洛芬联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组(联合治疗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力、前房闪辉变化、满意率和症状体征评分的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wk和1mo时,两组患者的视力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治疗前前房闪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wk和1mo时,联合治疗组的前房闪辉较普拉洛芬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35、1.864,P<0.05); 两组患者治疗前症状体征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wk和1mo时,联合治疗组的症状体征积分明显低于普拉洛芬组(t=2.586、7.820,P<0.05); 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满意率为100%,明显高于普拉洛芬组。

      结论:普拉洛芬联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在白内障摘除和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体征。

    • 撕囊镊预劈核在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

      2017, 17(9):1762-176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9.41

      摘要 (1036) HTML (0) PDF 392.45 K (6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预劈核与非预劈核两种劈核方式,探讨撕囊镊预劈核的技术优点。

      方法:将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149例149眼随机分为预劈核组(A组)77眼和非预劈核组(B组)72眼。分别使用撕囊镊预劈核和非预劈核技术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记录术中超声能量、平均超声乳化时间、术中并发症、术后1d,1wk裸眼视力和术后1、3d,1wk角膜水肿等情况并进行比较。

      结果:将两组中同级核硬度的亚组进行比较,A组的平均超声乳化时间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且前者术后第1、3d角膜水肿轻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裸眼视力A组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wk两组裸眼视力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中出现晶状体后囊膜破裂A组2眼(2.6%),B组有3眼(4.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8,P>0.05)。

      结论:与非预劈核相比,撕囊镊预劈核操作更简便,术中超声时间更短,角膜水肿程度更轻,术后早期裸眼视力更好。

    • 3D-OCT对白内障术前黄斑病变的诊断价值

      2017, 17(9):1765-176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9.42

      摘要 (1404) HTML (0) PDF 406.32 K (6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前行3D-OCT检查对黄斑病变诊断的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06/12期间我院收治的423例512眼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前行眼底常规检查外,还采用Topcon 3D-OCT 2000进行黄斑区检查,比较两者的黄斑病变检出率,并对白内障合并黄斑病变的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患者305例384眼(72.1%)成功获取黄斑区OCT图像,其中显示黄斑病变133例146眼,检出率为28.5%(95%CI:27.64%~29.40%); 术前眼底常规检查发现黄斑病变35例37眼,检出率为7.2%(95%CI:6.72%~7.74%); 3D-OCT黄斑病变检出率显著高于常规眼底检查(χ2=79.05, P<0.01)。女性、年龄>65岁、患眼手术史、高度近视是白内障合并黄斑病变的危险因素,其相对危险度分别为1.705(95%CI:1.091~2.664)、1.893(95%CI:1.219~2.939)、6.593(95%CI:2.027~21.447)和5.130(95%CI:2.841~9.263),且白内障合并黄斑病变的风险随年龄增加呈增长趋势。

      结论:3D-OCT在白内障术前检查中,对黄斑病变的检出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尤其是对于女性、年龄>65岁、合并高度近视、有患眼手术史的白内障患者,3D-OCT可作为术前常规检查。

    • 无囊袋张力环下悬韧带断离IOL缝线固定术的临床体会

      2017, 17(9):1768-176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9.43

      摘要 (1048) HTML (0) PDF 368.61 K (6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无囊袋张力环下白内障悬韧带断离囊袋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植入缝线固定术的临床体会。

      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12-01/2016-12白内障悬韧带断离患者20例20眼,在无囊袋张力环下行囊袋IOL植入缝线固定术,采用悬韧带断离处囊袋赤道部穿针经过睫状沟,在角巩缘后约1.5~2.0mm原位出针,将缝线固定在IOL的上下襻后,再将IOL植入囊袋内,进行锯齿状缝合或者在事先预置好三角形巩膜瓣下进行IOL缝线固定。术后复查患者视力、眼压、前房情况和IOL位置。

      结果:患者20例20眼悬韧带断离无囊袋张力环下囊袋IOL植入缝线固定术后,视力均不同程度提高。术后视力≥0.8者4眼(20%),0.5~0.6者7眼(35%),0.3~0.4者8眼(40%),1眼(5%)因青光眼视神经萎缩术后视力仅为0.1。主要并发症:12眼出现角膜水肿,4眼出现瞳孔区渗出,2眼出现前房积血,均予相应处理后复查反应消失。2眼出现IOL瞳孔区少量玻璃体疝出,1眼由于玻璃体影响出现轻度IOL偏中心现象,由于视力未受明显影响未行特殊处理。随访6mo,期间无1例发生固定缝线脱落移位和IOL脱位。

      结论:在无囊袋张力环下采用囊袋IOL植入缝线固定术,是基层综合医院眼科可试行的一种手术方法。

    • 532nm激光治疗DR患者后视力和黄斑水肿的情况分析

      2017, 17(9):1770-177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9.44

      摘要 (1055) HTML (0) PDF 399.15 K (6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532nm激光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本院2015-01/2016-12收治的DR患者100例136眼,均行532nm激光治疗,统计治疗后视力变化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治疗前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患眼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并比较分析不同糖尿病类型、DR分期、糖化血红蛋白(HbA1c)患者激光治疗效果。

      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患者治疗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nd diastolic velocity,EDV)、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PI)、视网膜中央动脉(central retinal artery,CRA)、平均血流速度(mean flow velocity,Vm)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发生出血、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各2例2眼; 视力改善113眼(有效率83.1%),不同糖尿病类型(1型60.0% vs 2型84.9%)、DR分期(增殖前期92.3%,早期增殖期85.1%,高危PDR 54.2%)、HbA1c水平(<8%者91.8% vs ≥8%者73.0%)DR患者视力改善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532nm激光治疗DR疗效较好,能明显改善患眼视网膜血流动力学、视力和黄斑水肿,同时糖尿病分型、DR分期和血糖控制水平可能影响激光治疗效果。

    • 四苓散治疗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疗效

      2017, 17(9):1773-177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9.45

      摘要 (1260) HTML (0) PDF 1.68 M (6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使用中药四苓散治疗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分析急性CSC患者48例48眼的临床资料,其中24例患者口服四苓散(治疗组),另外24例患者不接受治疗(对照组)。获取和比较两组患者基线值和随访1,3mo的临床数据,包括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厚度(CMT)及视网膜下液最大高度(SRF)。

      结果:治疗组1mo时的BCVA与基线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3mo时的BCVA比基线值有改善(P<0.05),3mo较1mo时的BCVA有所好转(P<0.05); 而对照组的BCVA在3mo内无明显变化(均P>0.05)。两组BCVA在基线,1,3mo时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1,3mo的CMT和SRF均较基线值降低,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mo较1mo时的CMT和SRF也明显降低(均P<0.05)。对照组1mo时的CMT和SRF与基线相比,变化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3mo的CMT和SRF较基线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mo较1mo时的CMT和SRF也明显降低(均P<0.05)。1,3mo时治疗组的CMT和SRF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口服四苓散具有治疗急性CSC的潜能,但在其提高视功能、缩短病程、减少复发等方面的作用仍需进一步研究。

    • FFA和OCT在Vogt-小柳原田病和多发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影像学特点

      2017, 17(9):1777-177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9.46

      摘要 (1156) HTML (0) PDF 5.50 M (7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荧光素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与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在Vogt-小柳原田病(Vogt-Koyanagi-Harada disease,VKH)和多发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鉴别诊断中的影像学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2016来我院接受诊治的VKH患者17例32眼和多发CSC患者30例35眼,通过FFA和OCT检查对比分析两种疾病的影像学特征。

      结果: VKH患者早期多呈密集针尖样高荧光,晚期多湖状荧光积存17眼(53%),视盘相对高荧光24眼(75%)。多发CSC患者早期多处点状高荧光,随时间延长渗漏,晚期有2眼(6%)视盘相对高荧光。VKH患者14例28眼于我院行OCT检查,多发CSC患者22例25眼于我院行OCT检查,其中RPE皱褶仅见于VKH患者,而内界膜波浪样改变和膜样结构较多见于VKH患者,对鉴别多发CSC敏感度(54%、68%)较高。

      结论:VKH和多发CSC在FFA、OCT检查方面有一定相似性,但FFA和OCT检查可显示不同的影像学特点,对VKH、多发CSC的诊断各具优势,两者结合最有利于VKH和多发CSC的鉴别诊断。

    • 结膜原发性肿块422例的临床病理探讨

      2017, 17(9):1780-178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9.47

      摘要 (973) HTML (0) PDF 3.96 M (6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结膜原发性肿块的病理学特点,探讨部分肿块发生的过程及病因,提高结膜肿块诊断的准确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422例结膜肿块的临床表现、组织学特点及免疫组化结果,复习文献。

      结果:原发性结膜肿块422例中,良性肿块403例(95.5%),恶性肿块19例(4.5%)。良性肿块中,鳞状细胞乳头状瘤71例(17.6%),结膜囊肿68例(16.9%),炎性肿块62例(15.4%),色素痣60例(14.9%), 皮样脂肪瘤58例(14.4%)。恶性肿块中,B细胞淋巴瘤6例(31.6%),黑色素瘤6例(31.6%),鳞状细胞癌5例(26.3%)。部分肿块的发生有共同的诱因。

      结论:结膜原发肿块病理类型丰富,部分病理类型间有一定相关性,以良性肿块为主。为保证病理诊断的准确性,降低误诊率,应在形态学的基础上结合免疫组化检查确诊。

    • 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Coats病的效果

      2017, 17(9):1783-178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9.48

      摘要 (912) HTML (0) PDF 1.05 M (6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玻璃体注射雷珠单抗联合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Coats病的效果。

      方法:选取2013-05/2016-05在我院治疗的Coats病患者13例13眼,所有患眼给予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同时联合巩膜外放液、激光光凝等治疗,观察患眼视力及视网膜复位情况。

      结果:选取的13眼中,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巩膜外放液治疗4眼,联合激光光凝治疗3眼,联合玻璃体切除、剥膜、冷冻、硅油填充等治疗6眼,眼球保留率100%; 患者治疗后6mo视力明显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力比较:0.05~0.1、0.01~<0.05、指数、光感和手动眼数比例术前为0、0、38%、38%和23%,术后6mo为23%、23%、38%、15%和0; 视网膜完全复位5眼(38%); 基本复位3眼(23%); 未复位5眼(38%)。

      结论: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Coats病有一定效果,能提高或保持患者有限的视功能,避免因病变进展摘除眼球。

    • 绷带镜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结膜瓣移植术后的应用

      2017, 17(9):1786-178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9.49

      摘要 (1376) HTML (0) PDF 480.16 K (6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绷带镜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结膜瓣移植术后应用的临床效果。

      方法:前瞻、随机、对照性病例研究。收集2015-01/2016-01在我院诊断为原发性翼状胬肉拟接受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结膜瓣移植术患者共110例110眼,奇数者为绷带镜组(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结膜瓣移植术后给予配戴绷带镜),偶数组为对照组(仅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结膜瓣移植术)。术后1、3、7d时采用VAS视觉模拟量表法评估术后疼痛程度,并观察术后患者角膜刺激症状; 术后3d采用角膜荧光染色法检测角膜上皮修复情况; 随访患者至术后1a,统计翼状胬肉复发情况。

      结果:术后1d绷带镜组疼痛评分(4.13±2.06分)较对照组(5.80±1.93分)明显减轻(t=4.391,P<0.001); 术后3d绷带镜组疼痛评分(2.09±1.36分)较对照组(3.65±1.65分)明显减轻(t=5.422,P<0.001); 术后7d绷带镜组和对照组疼痛评分无统计学差异(t=1.295,P=0.198)。术后1d和3d时,绷带镜组刺激症状均较对照组减轻(P<0.05),而术后7d时绷带镜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术后3d时角膜荧光染色面积,绷带镜组(0.33±0.37mm2)较对照组(2.73±2.21mm2)明显减小(t=7.921,P<0.001)。术后1a翼状胬肉复发率,绷带镜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1.000)。

      结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结膜瓣移植术后配戴角膜绷带镜可以有效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和刺激症状,加速角膜上皮愈合,明显提高患者术后舒适度。

    • 联合筋膜鞘悬吊术和额肌瓣悬吊术治疗中重度上睑下垂的疗效比较

      2017, 17(9):1790-179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9.50

      摘要 (1135) HTML (0) PDF 404.38 K (6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联合筋膜鞘悬吊术和额肌瓣悬吊术治疗中重度上睑下垂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03/2016-03在我院进行治疗的46例68眼中重度上睑下垂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研究组(23例34眼)和对照组(23例34眼),研究组行联合筋膜鞘悬吊术(conjoint fascial sheath,CFS),对照组行额肌瓣悬吊术,对两组患者上睑下垂矫正程度、上睑回退情况、满意度和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

      结果:研究组治疗中重度上睑下垂的正矫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上睑回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对治疗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联合筋膜鞘悬吊术治疗中重度上睑下垂具有很高的矫正率,并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和可重复性强等优点。

    • 盐酸洛美沙星眼用凝胶治疗泪道阻塞的疗效

      2017, 17(9):1793-179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9.51

      摘要 (1008) HTML (0) PDF 416.17 K (6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硅胶泪道引流管联合盐酸洛美沙星眼用凝胶治疗泪道阻塞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5-02/12我院泪道阻塞患者86例138眼,根据是否用盐酸洛美沙星眼用凝胶分成对照组43例68眼和观察组43例70眼。对照组患者给予单纯硅胶泪道引流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盐酸洛美沙星眼用凝胶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CRP)水平、并发症和复发率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鼻泪管阻塞、泪总管阻塞和泪小管阻塞总有效率分别为95.2%、100.0%、96.7%,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术前血清h-CRP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观察组患者术后3、7d时血清h-CRP水平分别为2.40±0.84、1.94±0.84μg/mL,均低于同时间点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率为1.4%,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随访6~18mo,观察组患者复发率为11.4%,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硅胶泪道引流管联合盐酸洛美沙星眼用凝胶治疗泪道阻塞的临床疗效好,可降低炎症反应,且并发症少,复发率低。

    • 泪道球囊扩张术治疗婴幼儿泪道阻塞的疗效

      2017, 17(9):1796-179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9.52

      摘要 (920) HTML (0) PDF 396.69 K (7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价球囊扩张术对泪道阻塞婴幼儿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选取2015-07-01/2016-06-30我院泪道阻塞婴幼儿患者86例116眼,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60眼,对照组43例56眼,观察组采用泪道球囊扩张术,对照组采用鼻泪管探通术。随访6mo,进行疗效比较。

      结果:术后6mo时,观察组患者一次治愈率和总治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球囊扩张术操作安全,临床疗效优于泪道探通,是治疗婴幼儿泪道阻塞的有效方法。

    •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治中高度近视的短期疗效

      2017, 17(9):1799-180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9.53

      摘要 (1076) HTML (0) PDF 1.10 M (7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矫治中高度近视的短期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7例53眼中高度近视患者(-3.25~-21.5D)表面麻醉下行2.8mm透明角膜切口的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术后视力、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术源性散光、拱高的变化,随访1mo。

      结果: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LogMAR)为0.05±0.18,术后1d最佳矫正视力为0.02±0.14,术后1wk最佳矫正视力为-0.05±0.11,术后1mo最佳矫正视力为-0.07±0.10,术前与术后1wk,1mo最佳矫正视力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为2932.5±270.8个/mm2,术后1d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为2917.1±299.0个/mm2,术后1wk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为2902.5±288.6个/mm2,术后1mo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为2855.3±284.2个/mm2,术前术后角膜内皮数尚不能认为存在统计学差异。术前眼压为15.8±2.5mmHg,术后1d眼压为15.3±2.9mmHg,术后1wk眼压为17.4±5.8mmHg,术后1mo眼压为15.8±2.6mmHg,术前、术后1d,1wk,1mo眼压存在差异,行两两比较,术后1d与术后1wk眼压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d术源性散光为0.74±0.39D,术后1wk术源性散光为0.57±0.28D,术后1mo术源性散光为0.44±0.21D,术源性散光相比,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患者前房深度为3.26±0.25mm。术后1d拱高为654.5±345.2μm,术后1mo拱高为683.0±211.7μm,术后1mo拱高与术后1d拱高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无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结论: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矫治中高度近视短期观察安全、有效、可预测性好,远期效果有待于进一步随访观察。

主管单位: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

出版单位:《国际眼科》杂志社(IJO Press)

社长/总编:胡秀文

主编:惠延年 Peter Wiedemann

编辑部主任:彭娟

刊期:月刊

语种:中英文混合

按检索
检索词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