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
出版单位:《国际眼科》杂志社(IJO Press)
社长/总编:胡秀文
主编:惠延年 Peter Wiedemann
编辑部主任:彭娟
刊期:月刊
语种:中英文混合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文章排行
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通过连续性 灌注检测渗漏点。根据渗漏点进行基质水化,伤口边缘肉眼可见无渗漏时停止水化, 应用0.0125%台盼蓝分别检测伤口位点的渗漏。术后1d Seidel试验评估伤口的密闭 性。
结果:试验组共120眼,包含360个伤口位点(左侧120个,右侧120个,主要 切口120个),对照组包含120眼。试验组中染色试验显示仅22眼中的29个伤口位点有 房水外渗(8.0%),而对照组中有30眼中的41个伤口位点有渗漏(11.3%),差异有统计 学意义(P=0.042)。
结论:动态角膜基质水化是一项直接观测技术,可用 作标准化常规基质水化。可通过简单的观察伤口动态评估基质水化时伤口的密闭性。
青光眼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眼压过高会损害视神经而导致永久性视力丧失。虽然青光眼的基本病理生理机制尚未确定,但眼组织如视神经,视网膜,脉络膜以及虹膜的血流改变是青光眼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由于不同因素所引发的视神经损害的有限认知,测量方法和治疗方面缺乏,人们对青光眼的理解存在障碍。尽管研究人员在不断地积累证据,力证眼血流的变化在青光眼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大部分情况下,对于眼血流的变化和青光眼的患病风险之间的关系,他们都持有多样甚至矛盾的结论。本文中,我们回顾了青光眼的不同方面以及眼血流在疾病发展中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66眼61例未进行过AMD相关治疗的患者接受至少3mo玻璃体腔内注射贝伐单抗治疗的情况。治疗前后SD-OCT定量检测指标\〖中央视网膜厚度(central foveal thickness, CFT),外界膜(external limiting membrane, ELM)和椭圆区(ellipsoid zone, EZ)长度\〗和定性检测指标进行分析和比较。同时,分析这些指标和治疗前后的视力的相关性。
结果:平均视力(Log MAR)、CFT、ELM和EZ长度治疗前为0.62±0.41、419.3±110.0μm、378.2±377.2μm和156.4±253.7μm,治疗后为0.53±0.44、325.8±117.9μm、547.1±421.5μm和173.1±207.1μm。治疗前视力和CFT(rs=0.27)、ELM长度(rs=-0.30)及ELM断裂(rs=0.43)有相关性。治疗后视力同样和治疗后ELM长度相关(rs=-0.40)。治疗后视力和治疗前视力(rs=0.66)、ELM长度(rs=-0.35)和ELM断裂(rs=0.46)相关。
结论:研究显示:治疗前视力、ELM长度和ELM断裂可以用于预测治疗后视力。
方法:针对我科临床诊治为上皮内上皮癌患者24例(24眼),均进行肿瘤病灶清除,随机选择其中12例对切除的结膜部分以及巩膜创面行凹凸生物羊膜覆盖,另外12例行普通羊膜覆盖,术后观察对比角膜伤口的上皮愈合程度,凹凸面生物羊膜的降解情况,术后肿瘤复发情况以及其他的并发症。切除的肿瘤均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
结果:所有患者样本的病理结果均为上皮内上皮癌,术后5d内两组患者术区角结膜上皮已无荧光素钠着染,14d左右羊膜完全降解,两组患者角膜愈合时间无统计学意义,术后视力提高两组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随访1a期间,凹凸面羊膜覆盖组较普通羊膜覆盖组复发率低。
结论:肿瘤切除联合凹凸面生物羊膜移植术是治疗上皮内上皮癌有效的手术方法。
方法:基于医院的流行病学研究。包括所有年满16岁的眼外伤儿童。记录关于患者的社会经济状况,治疗手段和出院情况。随访3mo,记录初始和最终视力。眼部创伤分类指南和Birmingham眼部创伤术语用于眼外伤的定义和分类。社会经济地位是根据改良B.G. Prasad分类和Kuppuswamy社会经济级别分级的。
结果:在42例儿童中,男女比例为3.6:1。发生在11~16岁儿童眼外伤最多(50%)。大多数儿童(59.52%)属于较低的社会经济阶层,且均为农村背景。在家中发生眼外伤的儿童为20例(47.61%),其次在学校,游乐场和街道发生为6例(14.28%)。其中开放性眼外伤19例(45.24%),闭合性眼外伤23例(54.75%)。因木棍、石头、烟花、跌倒、玩具而受伤的儿童数量分别为12例(28.57%),5例(11.90%),3例(7.14%),3例(7.14%)和2例(4.76%)。 17例(40.47%)儿童需要药物治疗,25名(59.53%)需要手术治疗。
结论:农村地区和经济条件较差的男童更易患眼外伤。儿童在家里更易患眼外伤。木棍和石头是引起眼外伤最常见的因素。开放性眼外伤的患病率更高且视力不良增多。需要进一步的以人群为基础研究以补充本研究。基于此,人们可以计划在该地区实施一项长期的政策以预防儿童眼外伤。
方法:共评估了90例患儿180眼的屈光状态。在散瞳或不散瞳状态下使用Plusoptix A09摄影验光仪检测屈光度,并与散瞳后使用普通自动验光仪测得的结果进行比较。使用Bland-Altman分析比较等效球镜、球镜度数、柱镜度数和柱镜轴J0、J45值。
结果:患者年龄3~13(7.48±3.01)岁。未散瞳状态下的Plusoptix A09摄影验光仪检测所得球镜度数和等效球镜与散瞳后的普通自动验光仪结果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01),但是在柱镜度数、J0和J45值没有发现显著差异(P>0.05)。散瞳后Plusoptix A09摄影验光仪检测的球镜度数、等效球镜和散瞳后普通自动验光仪结果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01),但是在柱镜度数、J0和J45值没有发现显著差异(P>0.05)。Bland-Altman相关性分析显示在球镜度数、柱镜度数和等效球镜的测量中未散瞳及散瞳的Plusoptix A09检测结果与散瞳后的普通自动验光仪检测结果有很好的一致性,但在J0和J45测量上一致性较差。
结论:为了检测儿童的屈光度,散瞳或不散瞳状态下Plusoptix A09可以得到可靠结果。但是在测量柱镜轴和高屈光度时,这项检测并不合适。这一设备是检测、筛查不合作儿童屈光度时的有效选择。
方法:选取清洁级雄性SD大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DM模型,利用二甲基亚砜(dimethyl sulfoxide,DMSO)配置RU486溶液。DM模型建立成功后,腹腔注射糖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RU486为RU486治疗组,腹腔注射DMSO为糖尿病组。正常大鼠腹腔注射DMSO为对照组。3mo后,检测大鼠体质量、血糖、血清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GC)浓度,HE染色检测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RGC)密度,利用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结合光密度值分析的方法,对神经元轴突再生标志物生长相关蛋白-43(growth associated protein-43,GAP-43)及突触数量标志物突触素(synaptophysin,SYN)的表达进行半定量分析。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大鼠血糖明显升高,体质量明显下降,血清GC浓度明显升高,RGC密度明显降低,视网膜GAP-43表达增强,SYN表达明显减弱(均P<0.01); 与糖尿病组相比,RU486组RGC密度明显增加,视网膜GAP-43和SYN表达明显增强(均P<0.01)。
结论:拮抗GC的作用可能促进了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神经元轴突再生,增加了突触数量,恢复了视网膜RGC密度,结果提示GC长期升高可能参与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
方法:将采用PAS(PCR-based Accurate Synthesis)的方法合成rBD-2 DNA片段连接到真核表达载体pIRES2-ZsGreen1的XhoⅠ与BamHⅠ酶切位点之间,构建pIRES2-ZsGreen1-rBD-2真核重组表达载体,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DH5a感受态细胞,卡那霉素筛选出阳性克隆子,经酶切、测序鉴定重组载体构建成功后,采用脂质体法转染大鼠角膜上皮细胞,此处实验分为三组即重组载体pIRES2-ZsGreen1-rBD-2转染的大鼠角膜上皮细胞组、未转染的空细胞组以及空载体pIRES2-ZsGreen1所转染的大鼠角膜上皮细胞组,在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转染情况,最后经实时荧光定量RT-PCR相对定量法检测各组转染细胞中rBD-2基因mRNA的表达差异。
结果:成功构建pIRES2-ZsGreen1-rBD-2真核重组质粒,应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相对定量法检测到重组质粒pIRES2-ZsGreen1-rBD-2转染组的大鼠角膜上皮细胞中rBD-2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多于另两组。
结论:应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的rBD-2真核表达载体pIRES2-ZsGreen1-rBD-2,通过脂质体法转染大鼠角膜上皮细胞,能够使外源rBD-2基因在大鼠角膜上皮细胞中被转录成mRNA。
方法:单独培养提纯分离出的兔泪腺上皮细胞一段时间后,将其与分离出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以1:1的比例混合进行培养,并用5-脱氧尿嘧啶核苷(5-Bromo-2-deoxyUridine,BrdU)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增殖情况,将已激活的自体外周血淋巴细胞通过耳缘静脉回输供体兔体内,回输细胞后的供体兔将作为兔自身免疫性干眼模型组,未诱导发病的正常兔个体为对照组,观察实验前后兔角膜染色和2、4、6、8wk的泪膜破裂时间、泪液的分泌等情况,回输细胞4wk后处死,收集双侧上下泪腺和结膜,并进行病理HE染色,然后提取泪腺组织中的总RNA,检测IL-17、TNF-α、IL-6、TGF-γ的表达。
结果:BrdU检测出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增值比率为3.72,激活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回输体内会诱导产生兔自身免疫性干眼,与正常组比较,泪膜破裂时间减少,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模型组较对照组泪液分泌显著减少,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HE染色显示在回输细胞4wk后,结膜组织和泪腺均有淋巴细胞浸润,检测发现模型组IL-17、TNF-α、IL-6、TGF-γ的表达较对照组均有所增加,但IL-10、TGF-β的表达较对照组有所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流式细胞术检测表明,在对照组中,泪腺组织和脾脏中CD4+CD25+Treg细胞比例较高,模型组CD4+CD25+Treg细胞比例有所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兔干眼模型发病时,CD4+CD25+Treg细胞免疫抑制作用下降,IL-17、TNF-α、IL-6、TGF-γ等细胞因子在泪腺的炎症反应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方法:健康新西兰白兔22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及正常对照组,实验组兔双眼行碱烧伤法建立角膜新生血管模型,造模后每日裂隙灯检查角膜形态学改变并计算新生血管面积,同时自造模当日起右眼每日结膜下注射siRNA 1U组成siRNA治疗组,左眼以control siRNA为实验对照组,分别于术后3、7、14、21d取角膜组织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EPO的表达情况。
结果:实验组最早于碱烧伤后3d可见CNV长入,7~14d生长最为旺盛,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见随碱烧伤时间延长,角膜EPO的表达逐渐增加; siRNA治疗后CNV延迟长入,面积较实验对照组明显减小,炎性细胞浸润减轻,且角膜中EPO的表达较前者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EPO可能在CNV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碱烧伤后siRNA的早期干预可能通过影响EPO的表达而抑制CNV的生长。
方法:实验分为AMD组、白内障组和正常组,运用生物信息学预测出AT1R是miR-410的靶基因,将正常的RPE细胞模拟AMD和白内障的微环境进行培养,检测其中miR-410的表达量,进一步将miR-410 mimics转染入细胞中,分别运用Q-PCR和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AT1R 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并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R-410与AT1R的相互作用关系。
结果:AMD组与白内障组和正常对照组相比,RPE细胞中的miR-410表达量显著降低(P=0.0006,0.0008),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表明,miR-410对AT1R具有明显的调控作用,且miR-410 mimics的下调效率大致为40%左右。细胞实验显示miR-410对AT1R的mRNA和蛋白表达的抑制率约为40%~50%。
结论:AT1R是miR-410的靶基因,且在AMD的RPE细胞中提高miR-410的表达可以抑制AT1R的表达。
方法:研究对象包括青少年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共52例(确诊年龄<35岁)及298例对照者(年龄≥60岁)。收集研究对象的血样,提取DNA,然后对提取的DNA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后测定ATOH7单外显子的序列。另外对ATOH7上游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NP)(rs1900004和rs3858145)及RFTN1的SNP(rs690037)进行TaqMan分析检测其基因分型。
结果:在青少年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ATOH7单外显子测序结果中没有发现基因突变位点。ATOH7测序结果发现的两个SNPs:rs7916697、rs61854782和ATOH7上游SNPs(rs1900004、rs3858145)及RFTN1的SNP(rs690037)的单倍体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患者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校正P > 0.05),ATOH7及RFTN1与青少年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没有相关性。
结论:本实验前期研究虽显示ATOH7和RFTN1基因的SNPs之间的相互作用可增加成年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患病风险,但本研究未发现与青少年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有相关性,提示不同类型开角型青光眼可能在基因机制方面的差异,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联合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polymorphisms assay,PCR-RFLP)技术及基因测序技术,在大理白族人群中对150例T2DM患者及100例健康对照者(CON组)的IL-6-572C/G位点基因多态性进行检测。150例T2DM患者中,NDR(未合并DR)组57例,NPDR(合并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77例,PDR(合并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16例。比较各组间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同时收集临床生化指标,最终数据使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IL-6基因-572C/G位点组间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相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携带C等位基因的个体避免患T2DM的风险为G等位基因的1.182倍(95% CI:1.059~1.319,P=0.004); 携带G等位基因的T2DM患者并发DR的风险为C等位基因的1.667倍(95% CI:1.195~2.326,P=0.003),但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PDR组与NPDR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T2DM、NPDR+PDR组与CON组在空腹血糖、甘油三酯、体质量指数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 NPDR组与PDR组相比只有空腹血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合并高血压的个体患T2DM的风险为未患高血压的 3.730倍(95% CI:2.060~6.754,P=0.000),同时患DR的风险为3.997倍(95% CI:2.099~7.612,P=0.000); 不同基因型间临床生化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IL-6基因-572C/G基因多态性与大理白族T2DM及DR的易感性相关,但临床生化指标对此易感关联没有协同作用,G等位基因是DR和T2DM发病的危险因素,但在NPDR进展至PDR过程中无意义,C等位基因对于T2DM和DR的发病具有保护作用; 高血压、空腹血糖、甘油三酯、体质量指数促进T2DM和DR的发病,空腹血糖在DR病情进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BIGH3基因在眼部疾病中起重要作用。一方面,与角膜疾病的发生息息相关,BIGH3基因可以抑制角膜新生血管形成,导致角膜营养不良,参与圆锥角膜形成; 另一方面,可以导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新生血管的生成,有最新实验证明,巨噬细胞分泌的TGFβ可以促进BIGH3 mRNA和BIGH3蛋白的表达,并促进视网膜内皮细胞和周细胞凋亡,从而导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新生血管的形成。本文将从如上几个方面阐述BIGH3基因在眼部疾病研究的新进展。
糖尿病患者在临床上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也是临床上导致糖尿病患者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涨的趋势,严重威胁到患者的身心健康。自噬是当机体处于物质与能量出现代谢障碍的环境下,由细胞初级溶酶体处理内容性底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生理过程,属于机体重要防御机制中的一种。根据相关的临床研究资料表明,自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肾病等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及发展具有延缓作用。自噬与多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相关因素,如氧化应激及缺氧等均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因此,自噬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制成为临床该领域重要的研究课题。
眼球的屈光状态主要是由眼轴长度、角膜屈光力和晶状体屈光力决定的。而在这三个屈光要素中,我们对于角膜的变化争议最多。在不同的人群和不同的屈光状态下,角膜的变化不尽相同。这篇综述就是对现有关于角膜在正视和近视中变化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转导通路家族是一条重要的信号转导通路,在细胞内广泛存在,可对细胞外的多种信号或刺激,如渗透压的改变、缺血再灌注、炎症反应等作出特定的生理反应,即介导细胞的分裂,分化或凋亡。MAPK通路所介导的生理反应对眼部创伤及其修复具有重要意义,家族中的多条通路能相互协作并对不同甚至相同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响应,因此在进行相关研究时需要对此加以重视。
环孢素A是一种新型强效的免疫抑制剂,以其作用强、特异性高而广泛应用于防治多种器官移植术后的免疫排斥反应。研究发现环孢素A对抑制免疫排斥反应、中重度干眼症治疗、蚕食性角膜溃疡及自身免疫性眼科疾病等均有显著疗效。现对目前环孢素A在眼科临床上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方法:采用回顾性序列病例研究方法,纳入临床诊断的LCA患者50例,正常对照组99例,按盲法由专业技术人员完成血清离子浓度检查,并分别行LCA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
结果:在LCA患者检测的血清离子浓度中,钙离子浓度和钾离子浓度分别为2.338±0.090mmol/L和4.164±0.356 mmol/L,分别与正常组相比均显著升高(均P<0.05); 镁离子浓度为0.835±0.059mmol/L,与正常组相比显著下降(P<0.05); 其他两种离子血清浓度与正常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
结论:LCA患者血清镁、钙和钾离子浓度异常变化应该引起眼科医师的关注,其可能与LCA的发病有关。
方法:对老年性白内障Ⅴ级以上棕褐色硬核患者分层随机抽样分成两组:A组40例40眼采用巩膜隧道切口超声乳化碎核,辅以联合手法娩核,B组40例40眼采用无缝线大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sutureless large-incision-manual cataract extraction,SLIMCE),两组患者均联合后房型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对比两组术后不同时期的最佳矫正视力、角膜散光值、手术时间、术中并发症、角膜水肿程度、眼压及角膜内皮细胞数量变化等。
结果:A组患者术后3、7d视力明显好于B组(P<0.05),术后1d,1mo两组患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 术后1mo内A组角膜散光均小于B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A组并发症少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P=0.36); 术后1d两组患者角膜水肿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0,P<0.05); 手术时间、术后7d角膜水肿反应、眼内压及术后角膜内皮细胞数量变化,A组与B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巩膜隧道切口超声乳化碎核辅以联合手法娩核是治疗Ⅴ级以上棕褐色硬核白内障优选手术模式。
方法: 选取2015-04/2016-08 于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核硬度Ⅲ~Ⅳ级)126 例 158 眼,随机分为预劈核组(A组)58 例 76 眼和传统乳化组(B组)68 例 82 眼。A组在进行超声乳化核处理前先进行针刺预劈核。分别记录术中平均超声能量(AP)、实际超声乳化时间(U/S time)、累积能量复合参数(AECP)、术中并发症,以及术前和术后平均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平均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裸眼视力和角膜水肿等情况,并进行组间比较。
结果:A组的 AP,U/Stime,AECP 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1d,Ⅳ级核A组角膜水肿轻于B组,裸眼视力Ⅳ级核预劈核组也优于传统超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 1wk裸眼视力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1wk, B组平均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均低于A组,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现晶状体后囊膜破裂 A 组 2 眼,B 组有4 眼。
结论: 与传统乳化劈核相比,针刺预劈核联合乳化劈核术中超声时间更短、能量更低、术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更少、术后早期裸眼视力更好。
方法:将300例300眼接受超声乳化手术治疗的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150眼。观察组患者采用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则采用传统同轴常规切口超声乳化手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的有效超声乳化时间(effective phaco time,EPT)、平均超声能量(average ultrasound energy,AVE)、术中前房稳定性、术后恢复时间,以及术前和术后1d,1wk,1、3mo时测得的裸眼视力(UCVA)、手术源性角膜散光度数及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程度。
结果:两组EPT、AVE及术中前房稳定性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两组UCVA、角膜散光度数及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观察组患者术后1d,1wk,1mo时UCVA均明显较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1wk,1、3mo时,手术源性角膜散光度数均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1d,1wk,1、3mo时,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均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各时间点比较,UCVA、手术源性散光度数及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术治疗白内障,术后视力恢复快,角膜散光小,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程度低,临床应用价值相对较高。
方法:选取我院2012-05/2015-01收治的白内障患者112例112眼为研究对象,在其知情同意下按是否抛光前囊膜及赤道部分为未抛光组及抛光组各56例56眼,术式均为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18mo,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
结果: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1%和16.1%,抛光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抛光组术后各时段人工晶状体有效位置(effective lens position,ELP)、屈光状态、裸眼视力与未抛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抛光前囊膜及赤道部可显著提高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2014-05/2016-05在我院眼科行白内障手术患者120例158眼,分为糖尿病组80例110眼和正常对照组40例48眼,根据HbA1c水平将糖尿病组分为高HbA1c组(HbA1c>7.0%,39例54眼)和低HbA1c组(HbA1c≤7.0%,41例56眼),观察上述三组白内障患者术前、术后1mo的黄斑总容积及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
结果:术前黄斑区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比较糖尿病组患者较对照组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前、术后1mo黄斑总容积、黄斑区中心凹视网膜厚度高HbA1c组高于低HbA1c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HbA1c组上述指标稍大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HbA1c与白内障术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呈正相关,且其可用于监测术后黄斑水肿的发生发展。术前HbA1c高于7.0%者,应积极采取干预措施,保护视功能。
方法:纳入白内障手术患者共89例111 眼,其中对照组(A组)共40例59眼,为非糖尿病的白内障患者; 实验组(B组)有49例52 眼,均确诊为2型糖尿病2a以上。所有患者在术前行常规的检测,如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眼压、白内障混浊程度等。最后进行术后常规检查,于术前、术后1d,1wk,1mo行OCT检测黄斑区视网膜的变化。复查时检查患者视力、眼压、人工晶状体位置和眼底情况。
结果:单纯白内障患者较患有糖尿病合并白内障的患者,在白内障手术之后的最佳矫正视力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8,P=0.004)。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呈现:(1)糖尿病患者接受白内障手术后1wk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就有了显著的增厚。而非糖尿病患者术后1mo黄斑中心凹视网膜才出现显著的增厚现象。(2)糖尿病患者接受白内障手术后1d黄斑中心凹神经上皮层视网膜厚度就有了显著的增厚。而非糖尿病患者术后1mo黄斑中心凹神经上皮层视网膜才出现显著的增厚现象。(3)糖尿病患者接受白内障手术后1wk黄斑中心凹色素上皮层视网膜厚度就有了显著的增厚,在1mo之后恢复正常。而非糖尿病患者术后1mo黄斑中心凹色素上皮层视网膜才出现显著的增厚现象。
结论:糖尿病合并白内障较单纯白内障的患者术后黄斑水肿发生几率更高,且水肿程度更加严重。血-视网膜屏障破坏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视网膜损伤的主要原因。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增加越明显,术后视力恢复越差。
方法:临床选择2015-04/2016-04本院收治的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40例80眼为观察组,同期选择体检健康者40例80眼作为研究对照,全部研究对象进行OCT检查,比较RP患眼组与正常对照组的颞侧、上方、鼻侧、下方各象限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 RNFL)厚度、盘沿体积、视杯体积、杯盘垂直径比、杯盘水平直径比、杯盘面积比、盘沿面积、视杯面积、视盘面积等视盘参数。
结果:RP患眼组的全周、鼻侧、颞侧、上方、下方CP-RNFL厚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RP患眼组的盘沿体积、视盘体积、C/D垂直直径比、C/D水平直径比、C/D面积比、盘沿面积、视杯面积、视盘面积等视盘参数指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视网膜色素变性患眼的颞侧、鼻侧RNFL厚度、全周RNFL平均厚度与健康体检者相比均增厚,而其视杯体积、杯盘垂直直径比、杯盘水平直径比、杯盘面积比、视杯面积、视盘面积增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06/2015-10来我院就诊,经最佳矫正视力、眼压、眼底检查、眼底彩色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光相干断层扫描(optic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确诊为wAMD的患者76例76眼纳入治疗。其中男46眼,女30眼; 年龄40~80(平均55±11.18)岁,病程0.3~6mo,矫正视力0.01~0.6,平均眼压15.24±3.12mmHg。入选患者全部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在距黄斑中心凹500μm范围内。在表面麻醉下给予0.5mg雷珠单抗注射液玻璃体腔内注射。治疗前和治疗后1mo抽取前房房水0.1mL,行ELISA检测前房房水中VEGF浓度。治疗后监测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裂隙灯显微镜、眼压、OCT检查、眼底血管造影检查。收集行白内障手术无CNV的76患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所有白内障患者无虹膜新生血管、玻璃体混浊、视网膜脱离等眼部疾病,排除糖尿病、高血压等全身慢性病。
结果:治疗后1mo临床疗效最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wAMD患者房水中VEGF含量(95.48±50.09pg/mL)较正常对照组(43.01±16.17pg/mL)明显升高; 治疗后1mo房水中VEGF浓度(31.89±14.14pg/mL)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房水中VEGF浓度与中心凹视网膜的厚度具有正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wAMD患者,雷珠单抗注射液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治疗后能够使视网膜中心凹厚度明显变薄、降低房水中VEGF的浓度; 并且房水中VEGF浓度与中心凹视网膜的厚度具有正相关性。
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用RTVue-100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技术测量健康研究对象的138眼FAZ面积。FAZ面积与相关因素的相关性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右眼与左眼FAZ面积的差异。Pearson相关性分析双眼FAZ面积的相关性。
结果:所有研究对象的平均FAZ面积为0.30±0.11mm2。男性研究对象平均FAZ面积为0.29±0.13mm2,而女性为0.31±0.09mm2,男性FAZ面积小于女性FAZ面积,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46,P=0.180)。FAZ面积与年龄、性别等临床基本资料无相关性。右眼平均FAZ面积为0.30±0.11mm2,左眼平均FAZ面积为0.30±0.10mm2,双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43)。双眼FAZ面积存在很强的相关性。
结论:OCT血流成像技术可清晰观察并定量测量FAZ面积。FAZ面积与老龄、性别等因素无关,双眼FAZ面积呈对称性特征。
方法:回顾性研究行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的有临床意义的糖尿病黄斑水肿患者29例29眼,术前均未行其他任何眼部治疗。所有患眼均行单次雷珠单抗(0.05mL,10mg/mL)玻璃体腔注射。分别记录注射前及注射后4、8、16wk所有患眼的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entral foveal thickness,CFT)及光感受器内外节交界(IS/OS)完整性。根据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光感受器带内外节交界完整性与否分为光感受器完整及光感受器缺损组,分别比较两组术前、术后BCVA及CFT,并分析光感受器内外节交界完整性与BCVA的相关性。
结果:IVR后4、8wk,患者BCVA明显提高,较术前有统计学差异(P=0.009、0.003),黄斑水肿缓解,CFT明显降低,差异较术前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01)。16wk后IVR药物作用降低,BCVA较4、8wk明显下降(P=0.043、0.019),CFT值增加,黄斑水肿复发(P<0.01、P=0.005)。IVR后4wk和8wk比较,BCVA和CFT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74、0.420)。OCT光感受器内外节交界完整组术前和术后4wk比较,BCVA无明显变化,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76),而CFT较术前明显降低(P=0.001),黄斑水肿减轻。OCT光感受器内外节交界缺损组术后4wk时BCVA较术前明显提高(P<0.01),黄斑水肿减轻(P<0.01)。治疗前及治疗后4wk患者的视力情况与光感受器内外节交界完整性存在明显的相关性(P=0.015、0.024)。
结论:一次IVR后短期内视力及黄斑水肿程度均有改善,中心凹部光感受器内外节交界完整性与视力密切相关,IVR消除黄斑水肿的同时,也可能对中心凹部光感受器内外节交界损伤具有修复作用。
方法:选取我院在2013-12/2015-12期间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MHRD患者78例83眼。根据患者是否应用PPV联合ILMP治疗,随机分为试验组(39例40眼)和对照组(39例43眼),对照组应用PPV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 随访6mo后,比较两组患者视力改善情况以及手术前和手术后3、6mo的平均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 并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治疗效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的视网膜复位率为92%(37/40),具有统计学差异(χ2=6.882,P=0.009); 视力改善情况:试验组的视力改善情况较对照组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216,P<0.001); 术后BCVA:试验组术后3、6mo的BCVA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19,P<0.001; t=10.573,P<0.001); 并发症: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发生眼内压增高和视野缺损的情况较少,具有统计学差异(χ2=11.323,P=0.001; χ2=8.573, P=0.003); 晶状体混浊发生率无明显改变,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35,P=0.176)。
结论:MHRD患者应用PPV联合ILMP术后恢复情况好,并发症发生率低,能更好地提高患者视网膜复位效果。
方法:选取2014-09/2016-09本院眼科接受治疗的感染烟曲霉菌的真菌性眼内炎患者27例54眼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研究1组、研究2组三组,每组9例。在行玻璃体切割术后,对三组患者进行药物敏感度实验,检测药物为两性霉素B脂质体和伏立康唑。之后对三组患者都应用伏立康唑口服,用阿托品膏散瞳,并且每天换药,另外对研究1组和研究2组患者的玻璃体腔内分别注入伏立康唑溶液和两性霉素B脂质体溶液。术后观察前房炎症情况、角膜混浊程度、玻璃体混浊情况和视力恢复情况。
结果:烟曲霉菌对两性霉素B脂质体和伏立康唑均敏感。三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角膜混浊情况的比较:除术后1d对照组分别与研究1组和研究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术后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不同时间研究1组和研究2组角膜混浊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房水闪辉情况的比较:除术后1d对照组分别与研究1组和研究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术后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1组和研究2组房水闪辉情况除术后9d和15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术后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玻璃体混浊情况的比较:对照组与研究1组除术后1d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术后时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研究2组比较除术后1、4、6d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术后时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1组和研究2组比较除术后6d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术后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经玻璃体内注射伏立康唑和两性霉素B脂质体联合玻璃体切割术可以有效地治疗真菌性眼内炎,与两性霉素B脂质体相比,伏立康唑对治疗早期和中期的真菌性眼内炎效果较好。
方法:选择2015-06/2016-03来我院眼科就诊的眼眶骨折患者72例72眼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病例分为两组,其中预塑形钛网植入组(观察组)40例40眼,常规钛网植入组(对照组)32例32眼。对照组由医师根据经验手工弯制和塑形衬垫钛网植入患侧眼眶; 观察组由医师直接在患侧眼眶植入3D打印的预塑形钛网。在术后1、3、6mo复查眼球内陷、复视、眼球运动恢复情况,比较两种方法各观察指标在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的组内差异,及同一时间点两种材料间各指标的组间差异。
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眼球内陷治愈率分别为84%、59%,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 观察组和对照组复视治愈率分别为80%和70%,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 观察组眼球运动受限治愈率为73%,对照组治愈率为66%,两组相比,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期间两组均无感染,无钛网移位、脱出、变形及排斥等并发症。
结论:预塑形钛网植入眼眶骨折患者手术术中无需塑形,可缩短手术时间,重建眶壁确切,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疗效。
方法:对110例青少年假性近视患者随机分两组治疗,对照组行10g/L硫酸阿托品眼用凝胶滴眼,观察组行5g/L消旋山莨菪碱滴眼液治疗。对比两种方法治疗30d后的疗效、眼轴长度、眼压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结果:两组的治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33,P=0.465),但观察组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907,P=0.048)。两组治疗30d后眼轴长度较组内治疗前均不同程度的增加,观察组增加值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治疗30d后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眼压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治疗30d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939,P<0.05)。
结论:山莨菪碱滴眼液治疗青少年假性近视疗效显著,其疗效及安全性均优于阿托品眼用凝胶。
方法:观察我院2013-09/2014-09期间-10°~-15°间歇性外斜视(intermittent exotropia,IXT)手术的患者206例,术前均行视力、屈光状态、主导眼、主斜眼、单眼遮盖1h后33cm及6m三棱镜加遮盖法检查最大斜视度、同视机和Titmus立体视图查近立体视。其中,基本型132例,集合不足型61例(33cm和6m三棱镜加遮盖法检查>10△~20△者40例,>20△者21例),分开过强型13例(33cm和6m三棱镜加遮盖法检查>10△~20△者7例,>20△者6例)。手术方式:基本型132例分3组:52例行主斜眼(非主导眼)一退一截术(nondominant eye unilateral recess-resection,ndR& R),40例行主导眼一退一截术(dominant eye unilateral recess-resection,dR& R),40例行双眼外直肌后徙术(bilateral lateral rectus recession,BLR-rec)。集合不足型和分开过强型33cm和6m斜视度相差>10△~20△的47例患者,均采用dR& R。集合不足型和分开过强型斜视度相差>20△的27例患者,分别采用双眼内直肌缩短术(bilateral medial rectus amputation,BMR-amp)和BLR-rec。术后随访1、6、12、24mo,观察术后正位率、欠矫及过矫情况,对各型组内和组间的手术方式进行比较和评价。观察-10°~-15° IXT的临床特征、手术前后同视机及立体视的变化。
结果:所有206例-10°~-15° IXT患者的临床特征:年龄集中在5~12岁,主斜眼为左眼且多为裸眼视力较差眼,双眼屈光状态以单纯近视、散光和屈光参差多见,基本型为最常见类型,斜视度以>40△~60△者为多,可存在一定程度的同视机三级功能和近立体视。手术方式的比较:(1)基本型132例比较:在术后12mo和24mo,ndR& R组和dR& R组与BLR-rec组正位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集合不足型两组术后正位率在1、6、12、24mo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分开过强型两组手术疗效确切。基本型和集合不足型ndR& R组术后6、12、24mo正位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随访中,同视机和近立体视得到部分改善。
结论:-10°~-15° IXT患者临床特征明显,应根据具体检查结果制定个性化的手术方案。手术治疗有利于双眼单视功能的恢复和立体视的建立,成人外斜手术可改善外观,减轻视疲劳。206例患者中,采用等量或不等量dR& R治疗各型-10°~-15° IXT手术效果明确; 33cm和6m斜视度相差>20△的集合不足型和分开过强型-15°~-20° IXT,采用BMR-amp和BLR-rec疗效确切。
方法:采取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12-05/2015-05收治的行常规斜视矫正术的45例71眼患者(对照组)与应用Clifford Terry滑结斜视矫正术45例70眼患者(研究组)为研究对象,对其术后随访1d~12mo。观察术后眼位、有无调整眼位及是否有二次手术,对术后眼位与术前眼位矫正变化情况比较分析。
结果:术后第1d Clifford Terry滑结联合可调节缝合达正位42例 67眼,1例1眼过矫,2例2眼欠矫,正位率为96%。经过Clifford Terry滑结调整松紧,正位率达到100%,研究组1、3、6、12mo术后眼位情况与对照组矫正正位效果比较未见明显差异。两组均未出现结膜裂开、肌肉滑脱、感染等术后并发症。采用Clifford Terry滑结联合可调节缝合在术中及术后早期对眼位进行微调,可即刻达到目标眼位。
结论:Clifford Terry滑结术中操作简单、术后调整缝线松紧容易操作,联合可调节缝合在斜视手术的术中及术后早期表面麻醉下即可达到目标眼位,减低术后早期二次手术的风险,优于单纯可调节缝合法。
方法:经临床诊断,有明确原发恶性肿瘤病灶的患者6例8眼,散瞳后行眼底照相,用海德堡眼底血管造影仪行FFA及ICGA同步造影,比较两种影像学检查的异同。
结果:FFA早期显示瘤体为低荧光,中期呈现针尖样或斑点样荧光,晚期表现为斑驳样强荧光,部分病例病灶边缘呈强荧光环带; ICGA显示的病灶表现为低荧光,整个造影过程中荧光强弱无明显变化,仅有1例病例在反转期出现中央及病灶周围的点状强荧光。
结论:FFA和ICGA对于脉络膜转移癌有较为特征性的表现,二者结合有助于脉络膜转移癌的诊断。
方法:对随访资料完整的35例70眼配戴3a夜用角膜塑形镜的青少年近视眼患者和同期配戴框架眼镜的15例30眼患者,行平均泪膜破裂时间、基础泪液分泌量、角膜曲率、角膜厚度、角膜内皮细胞检测。分析两组患者在泪膜稳定性及角膜生物学特性方面的差异。
结果:与框架镜组相比,患者在戴角膜塑形镜前后平均泪膜破裂时间差值、基础泪液分泌量差值、角膜厚度差值均无统计学意义(P=0.0922、0.0891、0.4181); 角膜曲率差值、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差值、六角形细胞比例变化差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00、0.0005、0.0002)。所有患者在随访期间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长期夜戴角膜塑形镜对泪膜稳定性影响轻微,但会增加角膜内皮细胞的变异系数,降低六角形细胞的比例。为保证其使用的安全性,需密切随访观察,定期护理。
方法:选取因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于我院接受玻璃体切割手术并于术后出现角膜上皮缺损的患者20例20眼,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0例10眼使用软性角膜接触镜联合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玻璃酸钠滴眼液点眼; 对照组10例10眼仅使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玻璃酸钠滴眼液点眼。比较两组患者角膜上皮愈合的时间,同时对两组患者术后眼部舒适度进行比较评分。
结果:观察组患者角膜上皮愈合时间为4.1±1.20d,对照组患者角膜上皮愈合时间为14.2±6.07d,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不舒适感明显减轻,对照组改观不明显,组间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mo,两组患者的眼部舒适度基本恢复到术前,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软性角膜接触镜可以减轻角膜上皮缺损对患者造成的不适,缩短缺损修复的时间。
方法:对72例83眼麻风患者小瞳孔白内障行上下瞳孔括约肌剪开,软分离并钝分离剪开松解推动虹膜向周边移位,扩大瞳孔完成白内障囊外摘除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进行回顾性分析手术前后最佳视力与手术并发症。
结果:术后6mo随访,最佳矫正视力≥0.5者20眼(24%),0.1~<0.5者33眼(40%),<0.1者14眼(17%),无变化16眼(19%)。术前和术后视力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99.04,P<0.01)。术后并发症:葡萄膜炎26眼(31%),后囊破裂14眼(17%),后发性白内障21眼(25%),继发青光眼13眼(16%)。
结论:麻风患者因病程长,麻风反应并长期存在葡萄膜炎导致虹膜血管的神经损害和瞳孔闭锁的现状,一般手术难度大,术后并发症多而复杂致术后视力恢复较差。
方法:选取2014-01/2016-07在我院诊治的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60例60眼,采用随机数字方法分为对照组(30例30眼)和观察组(30例30眼)。对照组采用小梁切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小梁切除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情况。
结果:观察组术后视力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术后眼压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术后前房深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在小梁切除术基础上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效果理想,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低。
方法:选取我院2014-06/2016-01期间收治的急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36例40眼,所有患者均采用双切口小梁切除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三联手术进行治疗。术后对所有患者均进行1mo随访,比较患者手术前后的视力、前房深度、前房角开放范围、眼压,同时观察患者的术后滤过泡情况以及术中、术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所有患者术前的眼压19~36(平均26.02±2.42)mmHg,术后1mo眼压11~22(平均13.62±4.38)mmHg,手术前后眼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273,P<0.05)。术前视力<0.3者34眼(85.0%),术后视力>0.3者21眼(53%)。所有患者患眼在术后均形成良好滤过泡。36例患者术后的房角开放程度、前房角开放距离以及中央前房深度等均较术前有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832、5.924、33.293,P<0.05)。术后7眼出现角膜轻度水肿,均在术后3d内消失; 1眼在虹膜切除时出血,2d后被吸收; 4眼出现人工晶状体表面及前房纤维素渗出,术后6d内吸收,无其他严重并发症情况出现。
结论:双切口小梁切除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三联手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视力,并且能够较好地控制患者术后的眼压。
方法:收集北京爱尔英智眼科医院2014-10/2016-10门诊就诊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和同期正常对照者。所有受试者均进行眼科常规前节、眼底检查,压平眼压测量,Humphery 24-Ⅱ中央30°视野检查,Topcon OCT行视盘神经纤维层厚度和黄斑区节细胞复合体(GCC)检查及柯谛亚电生理仪分离格栅模式定性检查。 计算Ic-VEP诊断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敏感性、特异性和ROC曲线下面积。
结果:Ic-VEP 检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敏感性为82%, 特异性为92%,ROC曲线下面积为0.872。Ic-VEP与中期青光眼患眼黄斑区节细胞复合体(GCC)损害的一致性较好(Kappa值=0.75)。
结论:Ic-VEP是一种新型的诊断早中期青光眼的有效指标。
方法:连续选取2010-03/2014-03我院眼科经眼底血管造影检查确诊为糖尿病性黄斑水肿行黄斑格栅光凝的患者19例30眼,于治疗前及黄斑格栅光凝治疗后3mo均行多焦视网膜电图检查,并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激光治疗后中心凹处a、b波振幅密度升高,与治疗前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t=-3.7683, P<0.01; t=-3.6570,P<0.01); 激光治疗前后a、b波潜伏期无统计学差异(t=1.7103,P>0.05; t=1.5623,P>0.05)。激光治疗后黄斑区a、b波振幅密度均升高,与治疗前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t=4.8337,P<0.01; t=-2.0376,P<0.05); 激光治疗后黄斑区a、b波潜伏期均延长,与治疗前相比均存在统计学差异(t=-2.1892,P<0.05; t=-3.5024,P<0.01)。激光治疗前后黄斑外区a、b波振幅密度均无统计学差异(t=-1.4387,P>0.05; t=-0.1766,P>0.05); 激光治疗后黄斑外区a、b波潜伏期均延长,与治疗前相比均存在统计学差异(t=-2.0905,P<0.05; t=-2.5646,P<0.05 )。
结论:激光光凝治疗改善了中心凹处视网膜的功能,有益于视力的改善,但激光光凝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对黄斑区和黄斑外区视网膜的功能有广泛的破坏作用。
方法:选取2012-01/2016-09期间于本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312例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眼底摄片及相关实验室检查。以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是否吸烟、饮酒,是否合并高血压、高血脂或糖尿病肾病等作为分组因素,比较不同组间患者出现视网膜血管形态变化的发生率,将有意义的因素再次引入Logistic回归方程,筛选出糖尿病患者视网膜血管形态变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所选的312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伴视网膜血管形态异常组169例,不伴视网膜血管形态异常组143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病程、合并高血压、高血脂或糖尿病肾病与视网膜血管形态变化显著相关(P<0.05),性别、是否吸烟、饮酒等与视网膜血管形态异常的发生无显著相关性(P>0.05)。将发生视网膜血管形态异常作为因变量,上述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分组因素作为自变量,经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程、患者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肾病是发生视网膜血管形态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病程增加、患者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患者发生视网膜血管形态变化的独立危险因素。早期诊断与干预,采取措施控制血压稳定,减少肾脏损害可降低视网膜血管病变的发生率,同时减少糖尿病所引发的大血管病变,减少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
方法:选择在我医院就诊的重度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 NPDR)患者55例55眼,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行全视网膜光凝,治疗组光凝后口服递法明片,对照组口服维生素B1片2次/d,10mg/次。PRP后服药前及服药2mo后行全视野视网膜电图检查,观察其暗视视杆反应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两组患者服药前及服药2mo后,暗视视杆反应bT值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组bA值服药2mo后与服药前相比振幅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振幅升高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递法明片可减轻PRP治疗对视网膜的损害,改善患者的暗适应功能。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01/2015-12期间在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中心的住院患者,以手术方式为“玻璃体腔内注药术”为检索词查阅病历管理系统,排除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及抗生素药物的患者,就其相关疾病进行统计分析。同时查询相关疾病同年收住院患者资料并进行对比。
结果:3a间共行239眼注射,男女比例接近,青年、中年及老年组间无统计学差异,3a间注射人数逐年增加。行抗VEGF(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注射的相关疾病主要为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视网膜静脉阻塞、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及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同一年度四类疾病及同种疾病不同年度行抗VEGF注射比率(注射/总数)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其中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患者3a中接受注射程度最高,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则增长最快。
结论:抗VEGF玻璃体腔注射作为眼底新生血管性疾病新的治疗方式,正日益为患者接受。
方法:选取2015-11/2016-04就诊于我院的干眼症患者301例598眼,按年龄分为8组,分别为A~H组。应用眼表综合分析仪检查各组干眼症患者睑板腺腺体缺失情况、腺体形态变化、睑板腺开口阻塞及睑酯情况,分析比较各组之间的睑板腺变化规律。
结果: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睑板腺腺体缺失,各组之间腺体缺失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6,P<0.05)。A组腺体数目无减少,B~H各组之间腺体数目减少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4357,P<0.05)。腺体形态从40岁开始逐渐变细,其与年龄呈反相关。睑板腺开口阻塞情况及睑酯的性状,各组之间无明显差异。
结论:眼表综合分析仪能客观精准地检查出干眼症患者的睑板腺情况,提供不同年龄段干眼症患者睑板腺变化规律的量化结果,为干眼症的病因诊断提供判断依据,指导临床治疗。
方法:收集在我科行翼状胬肉切除手术的原发性翼状胬肉组织标本35例,并收集术眼颞上方正常球结膜标本5例作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翼状胬肉标本中8-OHdG的表达,并与正常球结膜组织的标本进行对照。
结果:在35例翼状胬肉组织中有24例呈阳性表达,阳性表达率为69%,而正常结膜组织中无8-OHdG的表达,其阳性表达率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7)。8-OHdG的阳性表达位于胬肉组织上皮细胞的细胞核,呈棕黄色着染,上皮下的纤维血管组织及正常结膜组织无表达。
结论:在翼状胬肉组织中8-OHdG呈阳性表达,而正常结膜组织中不表达,提示DNA氧化损伤在翼状胬肉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方法:对2011-06/2015-12在我院进行手术的DRS患者13例14眼进行回顾性总结和分析,观察DRS的分型、临床表现、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
结果:选取的患者13例14眼中男11例,女2例,均无合并眼部及全身异常。左眼9例,右眼3例,双眼1例; Ⅰ型6例; Ⅱ型1例,Ⅲ型6例; 合并异常头位11例,合并眼球后退及急性上转、下转9例。手术方案根据不同的分型和临床表现进行设计,包括单纯内直肌后徙,单纯外直肌后徙、内外直肌同时后徙、外直肌后徙联合Y形劈开术。术后所有患者原在位斜视度≤±10△,4例异常头位消失,7例异常头位不同程度的改善。眼球后退和急速上转、下转有5例消失,4例明显改善。同时,眼球运动也不同程度的改善。
结论:DRS的临床表现在各型表现多样,术前详细检查和合理的手术设计对眼球后退综合征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回顾2014-01/2016-01期间我院收治的外伤原因导致的眼睑裂伤伴泪小管断裂伤45例。在泪小管吻合及眼睑裂伤缝合术中,分别采取单路置入腰麻管对位皮肤缝合或双路环形置入硅胶管联合“Z”字皮瓣修复术的方法。比较两种方法术后发生眼睑内外翻、泪小点外翻、眼睑瘢痕、吻合口二次裂开等并发症的机会。
结果:选择单路置入腰麻管对位皮肤缝合术的患者22例中21例拔管后行泪道冲洗结果通畅,吻合成功。1例吻合失败。其中20例不同程度出现并发症并对外观影响较大。选择双路环形置入硅胶管联合“Z”字皮瓣修复术患者23例中,23例拔管后行泪道冲洗结果通畅或基本通畅,均吻合成功。其中2例出现眼睑轻度内翻,泪小点内翻。眼睑严重畸形及创口再次撕裂均未出现,瘢痕挛缩不明显。两者吻合成功率方面比较,利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89)。两者出现并发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42,P<0.05)。
结论:双路环形置入硅胶管联合“Z”字皮瓣修复术治疗眼睑裂伤合并泪小管断裂,在有效地保证泪小管吻合成功率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改善了眼部外观,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方法:选取2012-06/2015-09本院泪道阻塞患者200例200眼,进行泪道激光联合引流管植入术治疗,分别评估术前和术后1mo患者眼表情况,包括泪膜破裂时间、泪液羊齿状结晶、干眼症状问卷调查、丽丝胺绿染色、角膜荧光素染色等。
结果:经过泪道激光联合引流管植入术后1mo,患者眼表出现泪液的分泌量明显增加,拔管之后,患者泪液分泌量比术前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患者在进行泪道激光联合引流管术后,流泪症状明显改善。手术前后以及拔管之后泪膜破裂时间、泪液羊齿状结晶评级、结膜杯状细胞均未见明显改变。
结论:泪道激光联合引流管植入术对泪道阻塞患者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流泪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
方法:选取2011-12/ 2014-12我院收治的慢性泪囊炎合并鼻泪管阻塞患者70例70眼,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患者行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治疗,研究组患者行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吻合置管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后1、6、12mo时治疗总有效率及瘘口面积。
结果:术后1mo,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7%与研究组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6mo,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97%与对照组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12mo,研究组总有效率94%明显高于对照组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mo瘘口面积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6、12mo瘘口面积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慢性泪囊炎合并鼻泪管阻塞患者行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吻合置管治疗的效果显著。
方法:选取2014-06/2015-12在我院诊治的TAO患者37例(TAO组)、甲状腺功能亢进不伴有眼病患者40例(非眼病组)、健康人群30例(健康组),检测各组血清sICAM-1、sVCAM-1及PBMC中微小RNA-146a表达。
结果:TAO组的血清sICAM-1(366.14±67.28μg/L)、sVCAM-1(211.07±27.45μg/L)水平显著高于非眼病组(286.62±51.09μg/L、179.83±25.09μg/L)和健康组(234.51±38.969μg/L、164.51±22.57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AO组PBMC中微小RNA-146a(0.071±0.016)低于非眼病组(0.381±0.084)和健康组(1.105±0.2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非眼病组的血清sICAM-1、sVCAM-1水平显著高于健康组(P<0.05),非眼病组PBMC中微小RNA-146a表达低于健康组(P<0.05)。轻度组的血清sICAM-1、sVCAM-1水平显著低于中重度组和极重度组(P<0.05),轻度组PBMC中微小RNA-146a表达高于中重度组和极重度组(P<0.05); 中重度组的血清sICAM-1、sVCAM-1水平显著低于极重度组(P<0.05),中重度组PBMC中微小RNA-146a表达高于极重度组(P<0.05)。
结论:血清sICAM-1、sVCAM-1在TAO患者中高表达,PBMC中微小RNA-146a在TAO患者低表达,并且与患者的病情程度有关。
方法:收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2011-01/2015-12住院患者送检标本中分离培养出的阳性菌株,运用WHONET 5.6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眼科住院患者的送检样本共4 486例,共分离培养出病原微生物736株,其中革兰阳性菌510株,革兰阴性菌107株,真菌119株。革兰阳性菌中最常见的为表皮葡萄球菌(247株),其次为棒状杆菌(153株); 革兰阴性菌最多见的是铜绿假单胞菌(39株); 真菌最常见的是镰刀菌(77株),其次是曲霉菌(31株)。主要葡萄球菌对利福平、甲氧苄啶、利奈唑胺、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肺炎链球菌对左氧氟沙星、利奈唑胺、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非发酵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多黏菌素,肠杆菌科细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和左氧氟沙星敏感性均为100%; 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青霉素耐药肺炎链球菌的检出率分别为37.5%、40.0%。
结论:加强病原菌耐药性监测,及时了解眼科感染病原菌的流行特点及耐药趋势,对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从而减少耐药菌的产生及医院制定感染控制措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主管单位: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
出版单位:《国际眼科》杂志社(IJO Press)
社长/总编:胡秀文
主编:惠延年 Peter Wiedemann
编辑部主任:彭娟
刊期:月刊
语种:中英文混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