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第17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Article in English
    • 屈光手术后新兵生活质量评价

      2017, 17(1):1-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1.01 CSTR:

      摘要 (1667) HTML (0) PDF 424.44 K (10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价屈光手术后新兵生活质量。

      方法:采用以人群为基础的横断面调查。应用屈光矫正生活质量影响量表(QIRC)对615例屈光手术后新兵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对不同组间QIRC量表总得分进行比较,包括术前屈光不正程度、术后时间、手术方式和术后恢复时间等。

      结果:屈光手术后新兵平均QIRC量表总得分为49.15±7.89。术前屈光不正程度不同有显著差异(F=4.16,P<0.05),其中低度近视组得分(50.67±7.59)明显好于高度近视组(47.57±7.52)。而术后6mo以内得分(49.18±7.86)和术后6mo以上得分(49.18±8.03)没有统计学差异。行表层切削得分(46.68±6.09)最低,但并没有统计学差异(t=1.99,P>0.05),行MK-LASIK, SBK, FS-LASIK, ReLEx flex或SMILE等其他手术方式得分也无统计学差异。屈光手术后有不良主诉的新兵得分(45.85±6.66)较低,和全部相比有统计学差异(t=5.28,P<0.01)。

      结论:除去有术后并发症的,屈光手术后新兵生活质量较好,术前低度近视新兵术后生活质量好于高度近视新兵。

    •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视觉质量与其晶状体区域密度的相关性

      2017, 17(1):6-1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1.02 CSTR:

      摘要 (1827) HTML (0) PDF 763.38 K (11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证实Petacam系统与OQASII视觉质量分析仪作为白内障客观分析仪器和帮助选择手术时机的价值。

      方法:研究对象为单纯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排除角膜及眼底疾病,主觉验光后充分散瞳,接受OQASII视觉质量分析仪测量客观散射指数(objective scatter index, OSI)及视觉质量指标调制传递函数截止频率(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 cut-off, MTF cut-off)值。用Pentacam系统检查测量瞳孔区前皮质、核及后囊下各区域密度。分析所得各项参数结果的相关性,并构造各个区域晶体密度与最佳矫正视力、OSI及MTF cut-off值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

      结果:纳入患者69例共108眼。晶状体皮质及核的最大及平均密度均与最佳矫正视力、OSI及MTF cut-off值存在较好的相关性,且与OQAS所测得的OSI及MTF的相关性更大。通过分析所得到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OSI是与密度相关性最大的指标,且最大密度值在各方程中占最大的影响; 对于OSI和MTF,晶体核的最大密度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同时在MTF和最佳矫正视力的影响中,皮质的混浊也占较大的比例。

      结论:晶体的前后皮质及晶体核,晶体任何区域的混浊都影响着视觉质量和视力。晶体核的密度在对OSI和MTF的影响中最大,皮质次之。OQASII视觉质量分析仪可以作为混合性白内障客观分析仪器,其所测得的OSI是对晶体密度改变最敏感的指标,可作为辅助诊断白内障和选择手术时机的重要工具。

    • 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中结膜瓣的宽与窄对原发性翼状胬肉的疗效比较

      2017, 17(1):11-1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1.03 CSTR:

      摘要 (1478) HTML (0) PDF 1.66 M (11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对比下方角膜缘干细胞窄结膜瓣与宽结膜瓣移植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原发性翼状胬肉的长期效果与复发率。

      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共纳入146例(193眼)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其中91例采用下方角膜缘干细胞窄结膜瓣移植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NI-LCAT组),102例采用下方角膜缘干细胞宽结膜瓣移植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WI-LCAT组)。随访对比两组复发率、供体区、植片植床情况与相应并发症。

      结果:NI-LCAT组与WI-LCAT组复发率分别为3.3%与4.9%,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植片植床情况未见明显差别。两组供体区最常见并发症均为轻中度结膜瘢痕(NI-LCAT组18.6%,WI-LCAT组13.2%)。其他并发症包括结膜下上皮囊肿与受体区肉芽肿发生率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两组间累积手术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下方角膜缘干细胞窄结膜瓣与宽结膜瓣移植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原发性翼状胬肉复发率相似。相比宽结膜瓣组,窄结膜瓣组对结膜供体区创伤较小,对保留上下方结膜更为有效。

    • 孟加拉吉大港区学龄前儿童眼病发生率研究

      2017, 17(1):16-2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1.04 CSTR:

      摘要 (1378) HTML (0) PDF 387.54 K (10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吉大港区学龄前儿童的眼病发生率情况。

      方法:随机横断面抽样调查,研究孟加拉吉大港区学龄前儿童的眼病发生率。对60所托儿所4~6岁学龄前儿童进行记录,走访且检查眼睛。根据性别、年龄、视力障碍和眼部疾病的诱因,分析所获得的数据。

      结果:对60所托儿所共计900例学龄前儿童进行检查,其中男性儿童占52.6%,女性儿童占47.4%。年龄范围为4~6岁不等。平均年龄为5.47±0.64。在学龄前儿童中,眼病发生率为16.89%,通常疾病为7.66%儿童存在屈光不正,其次3.66%患结膜炎,2.77%患睑缘炎,1.66%患鼻泪管阻塞(NDO),0.88%患感染性结膜炎,0.33%患麦粒肿,0.44%患睑板腺囊肿。其中1.11%患弱视,0.77%患斜视,0.11%患发育性白内障,0.33%患角膜混浊,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结论:研究学龄前儿童的眼病发生率可以很容易地确定可持续视力筛查方案,如果及时采取治疗能够有效降低眼部疾病的患病率和视力障碍。目前的研究表明,未对屈光不正进行矫正是学龄前儿童视力障碍的主要原因。

    • >Review
    • 心血管状况与糖尿病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的相关性

      2017, 17(1):21-2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1.05 CSTR:

      摘要 (1345) HTML (0) PDF 898.47 K (11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其并发大血管病变表明两者之间致病存在相关性。血管内皮细胞是糖尿病血管损伤的主要部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能并发全身动脉硬化和改变血管内皮的功能及结构。在黄斑,动静脉交叉处和在筛板区视神经中的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不同与其余视网膜血管中内皮细胞。中央视网膜在视神经中动脉和静脉非常接近且共用同一外膜; 因此,增加动脉壁的硬度和厚度可以影响该区域中的相邻中央视网膜静脉中的血流量。此外,小动脉床中的动脉硬化加剧与视网膜微血管扩张有关; 这表明筛板中视网膜中央动脉压迫视网膜中央静脉的可能性,从而损害糖尿病患者视网膜中的小静脉流出。经观察发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在后层流区的视网膜中央静脉中的血流量发生改变。在视网膜中央静脉中增加静水压可能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情进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这篇综述文章的主旨是强调这种常常被忽视的发病机制。

    • >Brief Report
    • 电生理测试作为早期青光眼诊断指标的横断面研究

      2017, 17(1):26-2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1.06 CSTR:

      摘要 (1428) HTML (0) PDF 453.32 K (11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明视负向反应(PhNR)和图形视网膜电图(PERG)的结果作为评估青光眼的诊断指标。10例对照组和15例早期青光眼患者接受了完整的眼科检查,包括视力测量,眼压(IOP)测量,眼底检查和视野检查。同时进行图形视网膜电图和全视野视网膜点图纪录。青光眼组的平均偏差和图形平均标准偏差显著较低(P<0.001, P<0.01)。PERG N95,PhNR,b波以及PhNR/b波的幅值显著较低(P<0.001)。眼压升高降低了PERG与PhNR的振幅。

    • >实验论著
    • 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高糖模型糖浓度及培养时间的筛选

      2017, 17(1):30-3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1.07 CSTR:

      摘要 (1628) HTML (0) PDF 1.30 M (11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筛选Wistar大鼠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retinal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RVEC)高糖模型糖浓度及培养时间。

      方法:取出生1~3d的Wistar大鼠,分离RVEC进行原代培养,Ⅷ因子抗体免疫组化鉴定细胞; 设立葡萄糖浓度0mmol/L为正常对照组(C组),按不同葡萄糖浓度依次分为10mmol/L(A组)、15mmol/L(B组)、25mmol/L(D组)、35mmol/L(F组),分别在24、48、72h的3个时间点用MTT法检测各组细胞OD值,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

      结果:RVEC纯度达94%; MTT法检测不同浓度葡萄糖对Wistar大鼠RVEC的影响:培养24h,各组的OD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42,P=0.7411); 培养48h,五组OD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5.2,P=0.000),五组间两两比较,除A组、B组、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Q48AB=44.0427,Q48AC=36.4701,Q48BC=27.7953,均P>0.05),其余各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Q48CD=11.0715,Q48AD=14.0794,Q48AF=12.2964,Q48BD=23.4698,Q48BF=12.7016,Q48DF=10.2013,均P<0.05; Q48CF=6.4701,P<0.01)。培养72h后,五组OD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7.46,P=0.000),五组间两两比较,同样A、B、C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72AB=27.7338,Q72AC=25.0054,Q72BC=33.3797,均P>0.05),其余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Q72AD=13.4793,Q72BD=12.7546,均P<0.05; Q72CD=7.3743,Q72CF=8.3465,Q72AF=4.7455,Q72BF=3.9471,Q72DF=3.2649,均P<0.01)。不同浓度葡萄糖在不同时间点对RVEC凋亡率的影响:培养24h后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48h后,五组间两两比较,Q48AB=31.1704,Q48AC=33.5947,Q48BC=29.3968,Q48AD=30. 4097,Q48BD=28.8164,均P>0.05; Q48CD=12.5032,Q48AF=11.7531,Q48BF=14.1076,Q48DF=13.9372,均P<0.05; Q48CF=7.0953,P<0.01。培养72h后,五组间两两比较,Q72AB=26. 3392,Q72AC=24.9142,Q72BC=30.2976,均P>0.05,其余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Q72AD=14.1983,Q72BD=12.9356,均P<0.05; Q72CD=6.8752,Q72CF=7. 6745,Q72AF=5.0545, Q72BF=4.0741,Q72DF=3.8876,均P<0.01)。

      结论:葡萄糖浓度为25mmol/L培养48h 是RVEC高糖模型最佳葡萄糖浓度及干预时间。

    • 缺氧对培养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中NOX4表达的影响

      2017, 17(1):34-3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1.08 CSTR:

      摘要 (1232) HTML (0) PDF 1.62 M (10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缺氧对培养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中NADPH氧化酶4(NOX4)表达的影响,探讨NADPH氧化酶与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形成的关系。

      方法: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human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hRPE)体外常规培养和传代,取3~6代细胞用于实验。将培养的人RPE细胞分为常氧对照组和缺氧处理组,常氧对照组用DMEM完全培养液培养细胞,缺氧处理组培养液中含有终质量浓度为200μmol/L CoCl2,分别观察缺氧后4、6、8、12、24h后终止。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及Western-blot方法鉴定人RPE细胞中NOX4的表达以及缺氧不同时间对NOX4表达的影响。

      结果:常氧对照组及缺氧处理组人RPE细胞生长良好,形态呈梭形。缺氧处理组细胞的形态及排列方式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无明显改变。免疫荧光染色显示,常氧对照组RPE细胞内有少量的NOX4表达,细胞质呈绿色荧光,细胞核呈蓝色荧光; 缺氧处理后NOX4的表达量增加,一直持续到缺氧后期; Western-bolt显示缺氧条件下人RPE细胞中NOX4的表达明显增加,与缺氧时间呈正比,与常氧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NADPH氧化酶在人RPE细胞中有表达,缺氧条件下NOX4的表达显著提高,且与时间呈正比。提示NADPH氧化酶可能在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中发挥重要调节作用。

    • >临床论著
    • SMILE术中不透明气泡层对术后患者视觉质量的影响

      2017, 17(1):38-4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1.09 CSTR:

      摘要 (1366) HTML (0) PDF 478.05 K (11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不透明气泡层(opaque bubble layer,OBL)对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femtosecond small incision lenticule extraction,SMILE)患者视觉质量的影响。

      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依次纳入2015-06/09在解放军四七四眼科医院屈光手术中心行SMILE患者116例116眼,按照术中是否产生OBL分为OBL组(51眼)和对照组(65眼)。随访OBL组与对照组的研究对象在术前、术后1、3、6mo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调制传递函数截止空间频率(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 cut off frequency, MTFcut off)、斯特列尔比(strehl ratio,SR)、眼内客观散射指数(objective scattering index,OSI)、全眼高阶像差(RMSH)、垂直彗差(C7)、水平彗差(C8)和球差(C12)等视觉质量指标的差异。

      结果:在术前及术后各个时间点上比较OBL组与对照组间BCVA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OBL组和对照组的BCVA组内各个时间点间比较发现术后3、6mo分别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BCVA在术后3、 6mo均显著优于术前; OBL组和对照组内的SR,MTFcut off, OSI, C7, C12, RMSH 6个指标在各个时间点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8指标在各个时间点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RMSH指标在术后1mo时在OBL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SMILE手术过程中OBL的产生对术后患者视觉质量的恢复在术后6mo时无明显影响,因此SMILE手术过程中OBL的产生对患者视觉质量的影响较小。

    • 2.2mm微切口对白内障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及散射光变化分析

      2017, 17(1):43-4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1.10 CSTR:

      摘要 (1305) HTML (0) PDF 419.11 K (11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2.2mm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5-01/2016-02在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白内障患者93例112眼,随机分为微切口组(47例52眼)和传统切口组(46例60眼),微切口组行2.2mm同轴微切口,传统切口组行3.2mm切口,观察两组平均超声乳化能量(AVE)、有效超声乳化时间(EPT)、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等。

      结果:微切口组和传统切口组术前及术后角膜内皮细胞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3mo微切口组和传统切口组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分别为(12.09±4.14)%和(13.24±5.44)%,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微切口组AVE为(10.01±3.21)%,明显低于传统切口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EP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微切口组和传统切口组术前及术后裸眼视力(LogMA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微切口组术后1wk、1、3mo散光度为0.47±0.12、0.40±0.10、0.36±0.12D,明显小于传统切口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术中及术后未发现有严重并发症。

      结论:2.2mm微切口超声乳化手术可有效节省超声能量,减少手术源性散光,有利于提高术后视觉质量,对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与传统切口无明显差异。

    • 飞秒激光制瓣LASIK术后泪膜及视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2017, 17(1):47-4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1.11 CSTR:

      摘要 (1467) HTML (0) PDF 409.24 K (10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飞秒激光制瓣LASIK后泪膜的变化情况及视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06/2016-06我院行飞秒激光制瓣LASIK随访3mo的患者150例300眼,观察术前、术后1wk,1、2、 3mo患者的干眼症状评分、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BUT)、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Ⅰ test,SⅠt)、角膜荧光素染色(fluorescein staining,FL)评分的变化。

      结果:干眼症状评分: 术前与术后3mo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863),术前与术后1wk,1、2mo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02、0.002); 术后1wk与术后1mo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799),术后1wk与术后2、 3mo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4)。BUT:术前与术后3mo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625),术前与术后1wk、 1、2mo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29、0.017、0.002); 术后1wk与术后1、2mo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827、0.672),术后1mo与术后2mo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423),术后1wk,1、2mo与术后3mo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23、0.026)。FL:术前与术后3mo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521),术前与术后1wk,1、2mo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19、0.026)。SⅠt:术前与术后3mo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749),术前与术后1wk, 1、2mo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2、0.006); 术后1wk与术后1、2mo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364、0.424),术后1wk, 1、 2mo与术后3mo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2、0.023、0.029)。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术后视近时间、术前眼压、眼轴长度、术前BCVA及切削比为术后影响视力恢复危险因素。

      结论:飞秒激光制瓣LASIK导致术后干眼的发生,但一般持续时间较短,症状较轻,在术后3mo基本能恢复至接近术前水平,其发生机制与多种因素有关; 同时,术后泪膜功能的检查结果,对术后的用药具有指导意义。

    • SMILE和FS-LASIK术后干眼的对比研究

      2017, 17(1):50-5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1.12 CSTR:

      摘要 (1703) HTML (0) PDF 434.68 K (14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小切口飞秒激光基质透镜取出术(small incision lenticule extraction,SMILE)和飞秒激光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emtosecond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FS-LASIK)术后干眼及泪膜稳定性的变化。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01/06在我院行角膜屈光手术患者60例120眼。其中SMILE组30例60眼, FS-LASIK组30例60眼。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wk,1、3、6mo的干眼症状、角膜荧光素染色(corneal fluorescein staining,FL)、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Ⅰtest,SⅠt)、泪膜破裂时间(tear break-up time,BUT)的变化,并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SMILE组和FS-LASIK组术后1wk、1mo干眼症状问卷评分分别为0.36±0.48、0.95±0.59分; 0.15±0.36、0.36±0.60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885,P<0.01; t=-2.370,P=0.019)。SMILE组和FS-LASIK组术后1wk、1mo的FL评分分别为1.13±0.72、1.85±0.79分; 0.68±0.50、1.38±0.5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149,P<0.01; t=-7.232,P<0.01)。SMILE组和FS-LASIK组术后1wk,1、3mo的SⅠt分别为13.11±1.93、8.76±1.36mm/5min,13.81±1.61、10.60±2.08mm/5min,14.45±1.51、11.85±2.42mm/5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4.228,P<0.01; t=9.459,P<0.01; t=7.042,P<0.01)。SMILE组和FS-LASIK组术后1wk,1、3mo的BUT分别为11.15±1.71、8.55±1.19s; 12.15±1.69、9.68±1.40s; 12.51±1.83、10.93±1.90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622,P<0.01; t=8.669,P<0.01; t=4.637,P<0.01)。

      结论:与FS-LASIK手术比较,SMILE手术切口小、术后干眼症状轻、恢复快,舒适度更高。

    • >Meta分析
    • SMILE和飞秒激光制瓣LASIK矫正近视效果的Meta分析

      2017, 17(1):54-5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1.13 CSTR:

      摘要 (1177) HTML (0) PDF 1006.15 K (11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SMILE和飞秒激光制瓣的LASIK(FS-LASIK)矫正近视后疗效的差异。

      方法: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Sciverse、万方和CNKI 数据库,对比较FS-LASIK和SMILE术后疗效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

      结果:共有5篇文献符合本研究的纳入标准,共689例999眼。Meta分析结果显示: SMILE和FS-LASIK 治疗近视在有效性\〖OR=0.83,95%CI(0.52~1.33)\〗、可预测性\〖OR=0.54,95%CI(0.22~1.29)\〗 和安全性\〖OR=1.10,95%CI(0.80~1.51)\〗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SMILE和FS-LASIK矫正近视安全、有效,都有较好的视力矫正效果。但受纳入研究质量低、统计结果不稳定等因素的限制,上述结论尚需更多设计严谨的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

    • >文献综述
    • 鉴定角膜缘干细胞缺乏方法的研究进展

      2017, 17(1):59-6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1.14 CSTR:

      摘要 (1380) HTML (0) PDF 422.79 K (13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角膜缘干细胞缺乏引起的角膜疾病是眼科门诊较为常见的疾病,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已成为治疗该疾病的研究热点。根据角膜缘干细胞是否缺乏以及角膜缘干细胞的缺乏程度,选择的干细胞治疗方式不同。因此鉴定角膜缘干细胞缺乏是选择移植手术的重要依据,能够为后续移植实验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主要总结了近年来鉴定角膜缘干细胞缺乏方法的研究进展。

    • 不同球差非球面人工晶状体个体化选择的研究进展

      2017, 17(1):62-6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1.15 CSTR:

      摘要 (1573) HTML (0) PDF 459.79 K (12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随着白内障手术技术及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的不断改良和发展。患者对术后的视觉质量要求不再局限于“看得见”,而是能持久舒适地“看清楚”。像差是影响术后视觉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分为低阶像差及高阶像差,低阶像差易矫正,高阶像差则较难矫正,且阶数增高,矫正难度增加。研究发现,高阶像差中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的除了球差,还包括彗差,但其变化远小于球差,其他的高阶像差大多接近于零,所以球差成为眼科领域重点关注和研究的高阶像差。传统的球面IOL具有正球差,无法矫正人眼通常存在的角膜正性球差; 旨在矫正角膜正球差,设计有零或负球差等不同球差值的非球面IOL问世,研究证明,较传统球面IOL能获得更好的术后视觉质量,但如何全面衡量不同球差非球面IOL眼的视觉质量,怎样个体化选择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于IOL眼的最佳矫正球差(此球差可获得最佳视觉质量)尚无定论。本文对非球面IOL的个体化选择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医师个体化选择非球面IOL提供临床依据。

    • 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人工晶状体屈光度测算公式的研究进展

      2017, 17(1):66-6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1.16 CSTR:

      摘要 (1360) HTML (0) PDF 374.74 K (13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手术中人工晶状体(IOL)屈光度数预测与常规白内障相比其精确度欠佳,如何做到精确的生物学测量和正确使用人工晶状体计算公式尤为重要。本文分析了近年在高度近视白内障手术术后屈光预测偏差大的原因,以及公式中常数的应用和眼轴长度调节方法,对比了使用晶状体屈光度预测计算公式(Holladay 1,SRK/T,Hoffer Q和Haigis)和第四代晶状体公式的术后屈光结果的异同,为临床使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 青光眼与颈动脉相关性研究进展

      2017, 17(1):69-7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1.17 CSTR:

      摘要 (1364) HTML (0) PDF 400.06 K (13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青光眼是一种进行性特征性视神经损害为共同特征的眼部疾病。在以往的研究中高眼压被认为是导致视神经损害的主要危险因素。其中颈动脉狭窄所致眼部血流调节异常及视神经血流灌注不足导致的缺血缺氧也是青光眼视神经损伤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研究发现颈动脉异常在青光眼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作用。本文就青光眼与颈动脉的相关性研究进行综述。

    • 细胞因子与视网膜静脉阻塞的研究进展

      2017, 17(1):72-7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1.18 CSTR:

      摘要 (999) HTML (0) PDF 436.33 K (10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RVO)是常见的视网膜血管性疾病,黄斑水肿和视网膜缺血是患者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视网膜静脉阻塞的发生和发展,是多种因素参与的病理生理过程。随着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展,检测细胞因子的水平已成为视网膜静脉阻塞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就与视网膜静脉阻塞相关的细胞因子进行综述。

    • 视网膜电图在研究高海拔视网膜病变中的应用

      2017, 17(1):76-7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1.19 CSTR:

      摘要 (1204) HTML (0) PDF 447.82 K (13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随着高原经济的发展和高原人群活动的日渐频繁,高原相关疾病成为了社会和医学的关注焦点,亦成为了制约高原发展的重要因素。高海拔视网膜病变(high altitude retinopathy,HAR)作为高原相关疾病的一种,主要表现为视网膜血管的充血、迂曲,以及视网膜出血、玻璃体腔出血。HAR早期效应可表现为短暂的视功能障碍,长期效应则为视力不可逆损伤和眼部并发症。HAR重在预防,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预后较好。视觉电生理学检查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在眼科疾病的诊断鉴别、预后判定、疗效评价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视网膜电图(electroretinogram,ERG)是视觉电生理检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视网膜功能的一种客观的检查方法,应用于高海拔视网膜病变的检查中,不仅可以评估在高海拔下视网膜的功能的变化,早期发现还未出现临床表现的HAR,还可动态观察HAR的发展及治疗效果。

    • 脉络膜骨瘤的诊疗新进展

      2017, 17(1):80-8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1.20 CSTR:

      摘要 (1264) HTML (0) PDF 434.90 K (12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脉络膜骨瘤是一种比较罕见的眼内良性骨化肿瘤,多发生于青年女性患者,虽然是良性肿瘤,但随着脉络膜骨瘤的持续生长、骨瘤的脱钙化及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出现均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视力,因此对该病的早期诊断及确诊后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法对该病的愈后具有重要意义。

    • >临床研究
    • 球面及非球面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裸眼视力对比

      2017, 17(1):83-8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1.21 CSTR:

      摘要 (1499) HTML (0) PDF 2.31 M (9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术前伴有角膜散光的白内障患者在植入球面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和非球面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术后的裸眼视力,并探讨术前角膜散光的程度对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裸眼远视力的提高程度的影响。

      方法:收集患者44例57眼的病例资料,其中球面组有23例27眼,非球面组有21例30眼,记录术前及术后1d裸眼远视力(UDVA)、术前角膜散光度数、人工晶状体型号及等效球镜度数、术中人工晶状体轴位。比较两组术前与术后1d裸眼远视力(LogMAR)差别以及术后1d裸眼视力0.4以上患者的比例,并按散光度数进行分层,散光度数小于2.0D为低散光层,散光度数≥2.0D为中高散光层,比较两组术后裸眼远视力的提高效果。

      结果:球面组和非球面组术后1d裸眼远视力0.4以上患者比例分别为92.6%、93.3%,与术前14.8%、13.3%相比明显增加。两组术前、术后1d裸眼远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术后1d裸眼远视力与术前相比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散光层内两种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裸眼视力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植入术后1d裸眼远视力与术前相比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不同程度散光的白内障患者在植入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后,术后裸眼远视力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植入术后1d裸眼远视力与术前相比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球面及非球面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植入可以有效地提高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患者的裸眼远视力,但在提高裸眼视力方面,非球面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并不优于球面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

    • 应用Pentacam系统引导个性化非球面人工晶状体植入的可行性分析

      2017, 17(1):88-9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1.22 CSTR:

      摘要 (1276) HTML (0) PDF 390.46 K (11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个性化植入非球面人工晶状体使全眼球差接近+0.1μm方法的可行性。

      方法:对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患者74例82眼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前均应用Pentacam测量角膜球差,试验组以术后全眼球差尽量接近+0.1μm为原则植入TecnisZCB00、Hoya60AD、ADAPT-AO三种不同的非球面人工晶状体,对照组均植入ADAPT-AO非球面人工晶状体。术后3mo测量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角膜球差和全眼球差。

      结果:术后3mo两组患者间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17、0.343,P>0.05); 术前和术后的角膜球差对比两组均无统计学意义(t=0.688、0.592,P>0.05); 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3mo全眼球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t=5.408, P<0.05); 试验组不同人工晶状体组间全眼球差术前预测值和术后实际值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t=1.943、2.033、0.032,P>0.05); 全眼球差预测偏差值与术前角膜球差呈正相关(r=0.834,P<0.05)。

      结论:根据患者的角膜球差个性化地植入非球面人工晶状体可以达到有效降低全眼球差的目的,具有可行性。

    • 原发性先天性青光眼患者CYP1B1突变的研究

      2017, 17(1):91-9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1.23 CSTR:

      摘要 (1229) HTML (0) PDF 1.03 M (12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了解原发性先天性青光眼患者致病基因CYP1B1(Cytochrome P450 family 1 subfamily B polypeptide 1)的变异情况。

      方法:采用高分辨率熔解(high-resolution melting,HRM)方法,分析20例原发性先天性青光眼患者的CYP1B1基因热点突变区,同时采用测序的方法验证HRM的检测结果。

      结果:检出g.6767C>T(p.D449D)变异2例,g.2527C>G(p.R48G)变异1例,两种变异共存者1例。

      结论:在CYP1B1基因突变筛查方法中,HRM具有高度的灵敏性和特异性,可用于筛查原发性先天性青光眼。PCG的原因可能与g.6767C>T(p.D449D)和g.2527C>G(p.R48G)的变异有关; 两种变异共存者可能导致更严重的PCG。

    • 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和房角分离术对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

      2017, 17(1):95-9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1.24 CSTR:

      摘要 (1289) HTML (0) PDF 408.44 K (12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植入和房角分离术对于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07-01/2016-01-30在我院眼科就诊的209例215眼合并有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术前所有患者的眼压均≥21mmHg,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IOL植入和房角分离术,观察和分析手术前后的眼压、视力、前房深度、前房角的变化。所有患者随访6~25(平均13.8±6.9)mo。

      结果:患者平均眼压明显降低,从20.4±8.1mmHg下降到13.5±3.3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期间,眼压均低于21mmHg,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前房深度明显增加,角膜内皮细胞无明显减少,术后无严重并发症。

      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IOL植入和房角分离术对于闭角型青光眼能够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而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并发症及疗效观察

      2017, 17(1):98-10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1.25 CSTR:

      摘要 (1297) HTML (0) PDF 402.88 K (11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青光眼患者术后浅前房发生率、手术成功率及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的影响。

      方法:选取我院2013-05/2015-05收治的青光眼患者58例64眼,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这些患者分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组(复合式组,28例32眼)和传统小梁切除术组(传统组,30例32眼)两组,对两组患者的术后浅前房发生率、手术成功率及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复合式组患者的术后浅前房发生率6%(2/32)显著低于传统组22%(7/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合式组术后眼压显著低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合式组手术成功率88%(28/32)显著高于传统组44%(14/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合式组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91%(29/32)显著高于传统组69%(22/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合式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9%(3/32)显著低于传统组25%(8/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较传统小梁切除术更能有效降低青光眼患者的术后浅前房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及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并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安全有效。

    • 外伤性房角后退性青光眼手术方法选择的研究

      2017, 17(1):101-10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1.26 CSTR:

      摘要 (1305) HTML (0) PDF 410.17 K (11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外伤性房角后退性青光眼手术方法的选择。

      方法:选取2014-02/2015-06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外伤性房角后退性青光眼患者94例94眼,其中术前眼压<30mmHg、房角后退范围≤180°、视盘C/D≥0.6患者选择常规小梁切除术(A组,n=63); 术前眼压30~39mmHg,房角后退范围>180°,视盘C/D在0.6~0.8患者选择复合式小梁切除术(B组,n=24); 术前眼压>39~50mmHg,房角后退范围>180°,视盘C/D在0.8~1.0患者选择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C组,n=7); 观察患者术前及术后12mo眼压、视力、有效滤过泡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A组、B组和C组术后12mo眼压分别为14.31±1.17、15.04±1.20、15.10±2.10mmHg,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 三组患者术后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A组、B组和C组术后视力改善比例分别为90%、83%和86%,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A组、B组和C组术后有效滤过泡比例分别为92%、92%和86%,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和C组术后视野计分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

      结论:根据患者房角后退范围、眼压情况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治疗,能有效降低眼压,提高患者视力。

    • 康柏西普在高原地区对老年性黄斑变性的疗效观察

      2017, 17(1):104-10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1.27 CSTR:

      摘要 (1531) HTML (0) PDF 407.20 K (10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康柏西普治疗高原地区老年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的疗效。

      方法:选取2014-01/2016-01我院眼科就诊AMD患者70例80眼,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42眼和对照组35例38眼,分别予以康柏西普与曲安奈德玻璃体腔内注射,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眼压(IOP)及不良反应。

      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为7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3mo,观察组的BCVA显著高于对照组,而CRT、IOP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的不良反应率为6%,低于对照组的2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康柏西普治疗高原地区AMD疗效确切,能够有效改善视力及CRT,且不良反应少。

    • 2型糖尿病患者肾功能相关指标与发生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

      2017, 17(1):107-10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1.28 CSTR:

      摘要 (1502) HTML (0) PDF 385.07 K (10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肾功能相关指标与视网膜病变发生的相关性,指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诊断及治疗。

      方法:选取2014-03/2015-12间就诊的明确诊断为2型糖尿病的295例患者。根据眼底表现情况,分为DR组和非DR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肾功能相关指标,基于差异性分析探讨肾功能相关指标与糖尿病患者发生视网膜病变发生相关性。

      结果:与非DR组相比,DR组24h尿蛋白定量 、尿微量白蛋白/血肌酐比值、血肌酐、血尿素氮、血尿酸明显高于非DR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内生肌酐清除率、肾小球滤过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24h尿蛋白定量、尿微量白蛋白/血肌酐比值、血肌酐、血尿素氮、血尿酸与DM患者发生DR具有相关性,而内生肌酐清除率、肾小球滤过率与DM患者发生DR无相关性。

    • 四种血管内皮功能指标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应用

      2017, 17(1):110-11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1.29 CSTR:

      摘要 (1416) HTML (0) PDF 419.56 K (11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细胞间黏附分子-1( ICAM-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选取2014-04/2016-04收治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150眼,根据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分为无视网膜病变组(50眼),非增殖期视网膜病变(NPDR)组(50眼)和增殖期视网膜病变(PDR)组(50眼),同时选取健康志愿者50眼作为对照组。分析对比四组之间NO、ET-1、ICAM-1和VEGF指标水平情况。

      结果:ET-1、NO、VEGF、ICAM-1在PDR组数值最高,其次是NDR组、NPDR组,最后为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均P<0.01); VEGF灵敏度和特异度均最高(0.97和0.80),阳性/阴性预测值分别为0.89/0.94,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分别为4.83/0.04,Youden指数为0.76,ROC曲线面积0.83(P<0.01),阈值237.82pg/mL; 其次是ET-1灵敏度和特异度(0.93和0.80),阳性/阴性预测值分别为0.93/0.80,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分别为4.65/0.09,Youden指数为0.73,ROC曲线面积0.74(P<0.01),阈值13.45ng/L; NO灵敏度和特异度(0.86和0.40),阳性/阴性预测值分别为0.81/0.50,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分别为1.45/0.33,Youden指数为0.27,ROC曲线面积0.68(P <0.01),阈值59.42μmol/L; ICAM-1灵敏度和特异度(0.87和0.36),阳性/阴性预测值分别为0.80/0.47,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分别为1.35/0.23,Youden指数为0.23,ROC曲线面积0.64(P<0.01),阈值250.23μg/L。

      结论:DR早期阶段血管内皮功能已经开始变化,其中VEGF和ET-1对DR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玻璃体切除联合Conbercept玻璃体腔注射治疗PCV并发玻璃体积血

      2017, 17(1):113-11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1.30 CSTR:

      摘要 (1600) HTML (0) PDF 2.64 M (11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并发玻璃体积血的患者行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康柏西普(Conbercept)玻璃体腔注射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筛选2014-02/2015-07我院收治的11例11眼首诊为玻璃体积血的患者,其中男7例,女4例; 年龄65~79(平均69.5±9.0)岁,术前视力: 光感者1眼,手动者7眼,眼前/指数者3眼,11眼均给予玻璃体切除术及C3F8填充并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术前有3例患者行FFA及ICGA造影检查确诊为PCV,其余8例患者于玻璃体切除术后1mo时行FFA及ICGA造影检查确诊为PCV。于玻璃体切除术后1mo对11例患者明确诊断后,即行首次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注射剂量为0.5mg(0.05mL),连续3次,间隔1mo,此后根据随访情况,当病情加重或复发时追加一次注射治疗。所有患者于首次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后随访12mo。本研究观察玻璃体切除术前、术后1mo,和首次康柏西普注射后1、2、3、4、5、6、9、12mo的眼底、B超、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等情况,对此四项指标进行临床疗效观察。

      结果:随访至康柏西普注射后12mo时,眼底检查显示11眼患者视网膜深层及浅层出血完全吸收,其中5眼患者仍可见视网膜下橘红色病灶; B超显示11眼患者视网膜下积血完全吸收; 11眼患者的BCVA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其中有3眼患者诉存在不同程度的视物变形等情况; OCT显示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明显下降,其中有6眼患者仍存在浆液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

      结论:玻璃体切除术为PCV并发玻璃体积血患者的明确诊断及后续治疗创造了条件; 玻璃体切除术后联合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治疗,能快速促进视网膜出血及渗出的吸收,减轻视网膜的水肿,促使息肉状病灶的消退,有效地提高患者的预后视力。

    • 高度近视合并年龄相关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并发症处理及预防

      2017, 17(1):118-12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1.31 CSTR:

      摘要 (1321) HTML (0) PDF 411.35 K (10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高度近视合并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手术的并发症处理及预防。

      方法:回顾性分析研究。选取2015-01/12我院收治的高度近视合并年龄相关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患者90例134眼,其中男39例68眼,女51例66眼,平均年龄62.7±7.2岁,平均眼轴长度29.54±1.54(27~32)mm,术前矫正视力指数至0.5,随访6mo。观察术后1、3d,1、3、6mo的视力、眼压、裂隙灯检查,必要时进行眼底检查。

      结果:选取90例134眼患者术中发生后囊膜破裂7眼(5.2%),其中4眼合并玻璃体脱出(3.0%),晶状体半脱位2眼(1.5%),全脱位1眼(0.7%)。 术后发生一过性高眼压9眼(6.7%),角膜水肿17眼(12.7%),视网膜脱离1眼(0.7%),均给予积极对症处理,术后视力均超过术前。 随访6mo内,37眼(27.6%)患者因为视力下降就医,发生后发性白内障,予以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治疗。术中无1眼发生暴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虹膜损伤、瞳孔变形、眼内炎等严重并发症。

      结论:对于高度近视合并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尽量早期手术,术前充分检查,术中规范操作,对于术中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积极预防并正确处理,使患者获得更好、更舒适的视觉质量。

    • 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治疗青少年屈光不正所致视疲劳

      2017, 17(1):121-12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1.32 CSTR:

      摘要 (2405) HTML (0) PDF 485.32 K (18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治疗青少年屈光不正所致视疲劳的临床疗效。

      方法:双眼屈光不正所致视疲劳青少年患者60例据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n=30例)滴加同批次安慰剂治疗; 观察组(n=30例)滴加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治疗,两组疗程均为6mo。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舒适度评分、屈光检查结果及不良反应。

      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7%)明显高于对照组(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治疗前舒适度评分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对照组舒适度评分无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治疗后舒适度评分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均明显升高(P<0.05); 两组治疗前左眼及右眼屈光检查结果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对照组左眼及右眼屈光检查结果无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治疗后左眼及右眼屈光检查结果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均明显改善(P<0.05); 观察组心律失常、胃肠道反应、神经精神官能症等不良反应发生率(17%)与对照组(10%)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治疗青少年屈光不正所致视疲劳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

    • 下斜肌前转位术在儿童分离性垂直斜视治疗中的应用

      2017, 17(1):125-12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1.33 CSTR:

      摘要 (1146) HTML (0) PDF 399.56 K (10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下斜肌前转位术在儿童分离性垂直斜视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4-03/2016-03收治的60例60眼分离性垂直斜视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在确定所有患儿家属如实掌握此次研究方案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下,采用随机抽样法分为对照组(上直肌后徙术治疗)和观察组(下斜肌前转位术治疗)各30例30眼,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

      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0%,并发症发生率10%; 同期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77%,并发症发生率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术后眼表症状、角膜表面不对称系数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下斜肌前转位术治疗儿童分离性垂直斜视效果理想,安全性高。

    • >临床报告
    • 白内障超声乳化IOL植入术后早期高眼压的临床分析

      2017, 17(1):128-13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1.34 CSTR:

      摘要 (1336) HTML (0) PDF 409.81 K (13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早期高眼压(IOP)发生的相关因素及应对措施。

      方法:对我院2014-01/2016-01完成的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658例726眼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

      结果:术后发生高眼压共38眼,发生率为5.2%。术后眼压升高的幅度为21~55mmHg,大多数患者出现高眼压的时间为术后6~24h。其中主要的相关因素:前房黏弹剂残留24眼(63.2%),葡萄膜炎9眼(23.7%),前房积血2眼(5.3%),皮质残留2眼(5.3%),囊袋阻滞综合征1眼(2.6%)。应用降眼压药物,抗炎治疗联合前房放液,术后3d均能有效控制眼压≤21mmHg,其中囊袋阻滞综合征1眼联合YAG激光治疗。

      结论:黏弹剂残留和炎症反应是引起术后高眼压的主要原因。术前评估,提高手术技巧,术后及时发现和正确处理,能有效防止术后高眼压,促进视功能的恢复。

    • 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囊袋张力环植入术治疗晶状体半脱位

      2017, 17(1):131-13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1.35 CSTR:

      摘要 (1168) HTML (0) PDF 392.88 K (10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植入囊袋张力环治疗晶状体半脱位的疗效。

      方法:选取2013-01/2015-12在本院眼科中心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患者39例40眼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于术中同时植入囊袋张力环,随访6mo,观察患者的手术前后的视力变化、晶状体位置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术后随访6mo,人工晶状体基本保持正位; 术前患者视力<0.1者19眼(48%)、0.1~0.3者21眼(52%); 术后6mo,0.1~0.3者14眼(35%),0.4~0.6者25眼(63%),术后有1眼视力达到0.8。有13眼(33%)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其中9眼(23%)发生角膜水肿, 2眼(5%)出现高眼压情况, 2眼(5%)出现玻璃体脱出。

      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联合囊袋张力环植入治疗晶状体半脱位的效果可靠,安全性较好。

    • 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前房深度及房角宽度的影响

      2017, 17(1):134-13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1.36 CSTR:

      摘要 (1194) HTML (0) PDF 467.30 K (11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患者前房深度、房角宽度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5-06/2016-05在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患者74例89眼,于术前及术后3mo测量患者眼压、中央前房深度(ACD)、房角开放距离(AOD500)和房角角度(ACA500)。

      结果:术后3mo,眼压为11.34±2.38mmHg,较术前(12.60±2.51mmHg)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ACD为4.01±0.30mm,较术前(2.30±0.42mm)明显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AOD500和ACA500分别为0.915±0.223mm和41.71°±6.55°,明显高于术前0.514±0.201mm和24.01°±8.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眼压值与ACD、AOD500和ACA500呈负相关(r=-0.239、-0.211、-0.252,P<0.05)。

      结论: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降低患者眼压,增加患者前房深度和房角宽度,从而对眼内房水循环起到积极作用。

    • 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

      2017, 17(1):137-13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1.37 CSTR:

      摘要 (1208) HTML (0) PDF 398.94 K (10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

      方法:将我院行手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98例130眼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5眼,对照组行周边虹膜切除手术,观察组采用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手术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和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手术后7d眼压14.11±1.97mmHg,术后1mo眼压14.01±1.65mmHg,术后3mo眼压14.16±1.45mmHg; 对照组手术后7d眼压17.46±2.31mmHg,术后1mo眼压17.15±2.27mmHg,术后3mo眼压17.03±2.18mmHg,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视力0.73±0.11,前房深度4.58±0.85mm; 对照组治疗后视力0.60±0.07,前房深度4.01±0.51mm,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4.6%,对照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15.4%,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视野缺损值为-19.78±4.65dB,对照组术后视野缺损值为-16.13±3.03dB,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手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临床疗效可靠,术后并发症少,安全有效。

    • 超全视网膜光凝联合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2017, 17(1):140-14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1.38 CSTR:

      摘要 (1135) HTML (0) PDF 434.64 K (10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联合超全视网膜光凝(extra-panretinal photocoagulation,E-PRP)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总结2015-01/12我院住院和门诊就诊的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entral retinal vein obstruction,CRVO)继发性青光眼16例16眼患者,行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1.0mg,再联合E-PRP。观察治疗前后眼压、视力、新生血管消退情况及并发症出现情况。

      结果:末次随访16眼,虹膜及房角新生血管全部消退。治疗前眼压42~65(平均50.85±6.97)mmHg,治疗后平均眼压在各观察节点均有显著下降,治疗前后眼压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视力与术前相比不变者12眼,提高2行以上者2眼,下降2行以上者2眼,末次随访时视力与术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未发生眼内炎、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并发症。

      结论: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联合超全视网膜光凝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疗效可靠。

    • 术中三面镜引导下的睫状体分离缝合术

      2017, 17(1):143-14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1.39 CSTR:

      摘要 (1245) HTML (0) PDF 361.99 K (11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术中三面镜检查引导手术治疗睫状体分离的临床效果。

      方法:手术通过术前UBM联合三面镜检查,术中三面镜再次定位睫状体断离口的位置和范围,引导手术。本组16例16眼患者均采用该方法,行睫状体缝合复位术。

      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观察3~6mo,最佳矫正视力0.1~0.8; 眼压恢复至11~21mmHg; 前房、瞳孔、眼底改变基本恢复正常。

      结论:本组16例患者采用术中三面镜定位引导手术治疗挫伤性睫状体分离,取得效果确切; 通过临床治疗结果,说明该方法安全、有效。

    • 影响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预后的相关因素

      2017, 17(1):145-14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1.40 CSTR:

      摘要 (1361) HTML (0) PDF 377.43 K (13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影响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预后的相关因素。

      方法:选取我院2013-01/2015-01收治的CSC患者75例150眼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导致CSC患者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

      结果:患者预后良好46例92眼(61%),预后不良29例58眼(39%)。预后良好与预后不良患者在性别、年龄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程、渗漏类型、渗漏点距离、渗漏面积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病程、渗漏类型、渗漏点距离、渗漏面积均是CSC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病程、渗漏类型、渗漏位置、渗漏面积均与CSC预后不良呈正相关关系(r=0.367、0.269、0.518、0.325,P均<0.05)。

      结论:导致CSC预后不良的因素较多,病程、渗漏类型、渗漏点距离、渗漏面积均是CSC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 中西医结合与单纯西医治疗NPDR早期患者的疗效比较

      2017, 17(1):148-15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1.41 CSTR:

      摘要 (155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估中西医结合治疗与单纯西医治疗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NPDR)早期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2014-01/2015-05收治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中符合标准的患者235例430眼,依据患者入院时间随机分组,观察组110例216眼,予以复方血栓通联合羟苯磺酸钙治疗; 对照组125例214眼,仅给予羟苯磺酸钙治疗。患者治疗3mo后,依据视力、眼底情况等方面评估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结果:观察组中,总有效率为90.3%(195/216),显著高于对照组72.9%(156/2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中显效率为22.2%(48/216),显著高于对照组16.4%(35/2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NPDR临床疗效显著。

    • 双眼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复合体参数对称性的分析

      2017, 17(1):151-15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1.42 CSTR:

      摘要 (1298) HTML (0) PDF 389.60 K (11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应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观察健康中青年人群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复合体(ganglion cell complex,GCC)双眼对称性。

      方法:横断面观察性研究。纳入患者53例106眼,测量并比较双眼眼轴长度(axial length,AL)、全层视网膜厚度(full retina thickness,FRT)、外层视网膜厚度(outer retina thickness,ORT)、黄斑区平均GCC厚度、局部丢失体积(focal loss volume,FLV)和整体丢失体积(global loss volume,GLV)的差异; 并分析左右眼差值(△GCC、△FLV和△GLV)与年龄、性别、AL及FRT左右眼差值(△AL、△FRT)的相关性。

      结果: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除AL外(t=2.241,P=0.029),左右眼FRT、ORT、GCC厚度、FLV和GLV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GCC、△FLV和△GLV与年龄、性别和△AL无明显相关性; △FRT与△GCC、△GLV分别呈正、负相关(r=0.321、-0.356,P=0.019、0.009)。

      结论:健康中青年人群GCC结构具有双眼对称性,且该对称性不随年龄、性别及眼轴差异度变化而改变。

    • 首发症状为玻璃体混浊的视网膜裂孔的临床观察

      2017, 17(1):154-15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1.43 CSTR:

      摘要 (1597) HTML (0) PDF 1.75 M (12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首发症状为玻璃体混浊的视网膜裂孔的临床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06/2016-06在我院眼科就诊的首发症状为眼前黑影飘动的60例60眼患者,经眼B超、散瞳眼底检查及OCT检查,明确诊断玻璃体混浊原因为视网膜裂孔的病例临床资料。

      结果:患者60眼均无外伤及其它眼病史。年龄18~69岁,40岁以上者48眼。患者60眼中,裂孔数目为1~4个,其中12眼(20%)裂孔数目>1个,10眼(17%)发现裂孔位于两处不同位置,裂孔大小为1/6~2PD。颞上方裂孔39眼(65%),颞下方裂孔18眼(30%)。圆形裂孔46眼(77%)。B超提示:60眼的B超检查均可见不同程度的玻璃体混浊,伴玻璃体后脱离48眼(80%),其中高度近视伴玻璃体后脱离24眼(40%)。

      结论:首发症状为玻璃体混浊的视网膜裂孔中老年人居多。临床中对近期出现眼前黑影的患者应详细进行眼底检查,眼B超与散瞳检查周边眼底可明确诊断。结合OCT检查,将更好地为视网膜裂孔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 眼科门诊40岁以下人群干眼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2017, 17(1):157-16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1.44 CSTR:

      摘要 (1583) HTML (0) PDF 430.70 K (11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眼科门诊40岁以下人群干眼症的危险因素,为降低干眼症的发生率,减轻干眼症的危害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选取2015-04/09间在山西省眼科医院眼表疾病门诊就诊的患者及其陪同家属共440例为研究对象,年龄控制在40岁以下,取得患者知情同意后,行面对面访谈式问卷调查并依次行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泪膜破裂时间(tear break-up time,BUT)测定、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Ⅰ test,SⅠt)、角膜荧光素染色(fluorescein,FL)等检查并记录检查结果。将确诊为干眼症的259例患者作为病例组,181例非干眼症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

      结果:研究对象 440例,男205例(46.6%),女235例(53.4%)。确诊干眼症259例,患病率为58.9%。在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多元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屈光不正(OR=4.582,95%CI:2.789~7.562)、每天阅读写作时间长(OR=1.380,95%CI:1.111~1.715)、阅读写作姿势不标准(OR=4.202,95%CI:2.531~6.977)、配戴隐形眼镜(OR=3.374,95%CI:1.837~6.196)、联合使用眼药(OR=3.749,95%CI:1.608~8.740)、鼻炎史(OR=2.244,95%CI:1.412~4.410)、角结膜炎史(OR=3.971,95%CI:2.005~7.866)、LASIK手术史(OR=4.494, 95%CI:0.988~20.447)、家附近1km内有污染建筑(OR=3.039,95%CI:1.185~7.796)为干眼症的危险因素。

      结论:眼科门诊40岁以下人群干眼症患病率远高于一般人群。人们的不良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环境污染为40岁以下人群干眼症的主要危险因素。

    • 传统检查方法与OCT在狼疮性肾炎所致干眼症诊断的应用

      2017, 17(1):161-16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1.45 CSTR:

      摘要 (1367) HTML (0) PDF 775.22 K (10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应用传统干眼症检查方法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对狼疮性肾炎患者进行干眼症检查,分析狼疮性肾炎与干眼症患病关系,并探讨传统检查方法与OCT在干眼症诊断方面的作用。

      方法:选取2014-01/2015-01在我院肾脏病科住院的狼疮性肾炎患者组和患者家属(无免疫系统疾病史)作为正常对照组各27例54眼,分别进行干眼症症状询问、行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Ⅰ test,SⅠt)、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BUT)、角膜荧光素染色(fluorescein staining,FL)、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测量泪河高度(tear meniscus height,TMH)及面积(tear meniscus area,TMA)检查。

      结果:狼疮性肾炎组干眼症主观症状发生率(59%)高于对照组(35%),SⅠt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UT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角膜荧光素染色阳性率(63%)高于对照组(30%),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测TMH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TMA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OCT测量TMH与SⅠt(P=0.012)、BUT(P=0.002)检查呈正相关; OCT测量TMA与SⅠt(P=0.023)、BUT(P=0.004)检查呈正相关。

      结论:狼疮性肾炎患者干眼症患病率高, OCT作为一种操作简便、高效、准确的干眼症检查方法,在干眼症的诊断中具有价值。

    • LASIK术前人工泪液干预对术后泪膜的影响

      2017, 17(1):164-16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1.46 CSTR:

      摘要 (1257) HTML (0) PDF 462.55 K (10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术前人工泪液干预的飞秒激光制瓣LASIK术后泪膜的变化及干眼的原因分析。

      方法:收集 2014-07/2015-07于我院行飞秒激光制瓣LASIK并随访6mo者434例859眼。根据术前是否滴用人工泪液分为二组,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组1)和试验组(组2),组1为术前未滴用人工泪液,205例408眼; 组2为术前滴用人工泪液,229例451眼。观察术前、术后1wk,1、3、6mo的干眼症状评分、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液分泌试验(SⅠt)、角膜荧光素染色(FL)评分的变化及相关因素。

      结果:干眼症状评分:两组术后1wk、1m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m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wk、1mo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mo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UT:两组术后1wk,1、3m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m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wk,1、3mo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mo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chirmerⅠ试验:两组术后1wk,1m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m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wk、1mo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mo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L评分:两组术后1wk,1、3m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m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wk,1mo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mo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飞秒激光制瓣LASIK术后早期泪膜功能减退,但术前滴用人工泪液干预后泪膜功能恢复更快。

    • 眼外伤住院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2017, 17(1):168-17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1.47 CSTR:

      摘要 (1216) HTML (0) PDF 373.28 K (11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对我院2011-01/2015-12因眼外伤住院的病例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方法:选取我院2011-01/2015-12因眼外伤住院治疗的54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性别、年龄、职业、受伤眼别、受伤类型、致伤物及伤后处理等。

      结果:选取的546例546眼患者中男402例(73.6%),女144例(26.4%)。各年龄段中以31~50岁人群比例最高共210例(38.5%),其次为21~30岁年龄段,共152例(27.8%)。 不同职业间农民工所占比例最高,共196例(35.9%),其次为工人,共152例(27.8%),第三位为学生,共78例(14.3%)。受伤原因以意外工伤为主,共282例(51.6%),其次为打架斗殴,共83例(15.2%)。眼受伤类型主要为眼钝挫伤、贯通伤、破裂伤为主,其中钝挫伤194例(35.5%),贯通伤142例(26.0%); 破裂伤61例(11.2%)。在546例患者中,SAS≥50分者178例(32.6%),其中轻度焦虑154例(28.2%),中度焦虑18例(3.3%),重度焦虑6例(1.1%)。

      结论:绝大部分眼外伤可以预防的,应针对眼外伤患者中性别、年龄、职业、致伤原因等分布情况,对重点人群加强宣教,普及安全防护知识,健全和完善安全设施,改善工作环境,预防眼外伤的发生。

    • 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在眼眶肿瘤良恶性诊断中的应用

      2017, 17(1):171-17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1.48 CSTR:

      摘要 (1252) HTML (0) PDF 1000.24 K (11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眼眶肿瘤的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特点,探讨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在眼眶肿瘤良恶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2011-05/2014-01期间收治的眼眶肿瘤患者35例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分析眼眶肿瘤的形态、内部回声、彩色多普勒特点,应用SonoLiver软件分析超声造影检查资料及超声造影指标。

      结果:在35例眼眶肿瘤患者中,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诊断为良性肿瘤27例,诊断为恶性肿瘤8例,与术后病理结果对比,符合率为91%(32/35)。超声造影参数显示,上升时间(RT)及平均渡越时间(mTT)恶性组低于良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达峰时间(TTP)在良性及恶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应用超声结合造影可提高眼眶肿瘤的良恶性诊断准确率,有利于眼眶肿瘤的手术前定性诊断。

    • 飞秒激光深基质切削供体角膜基质面的规则性评估

      2017, 17(1):174-17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1.49 CSTR:

      摘要 (1106) HTML (0) PDF 1.70 M (10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飞秒激光深基质切削角膜供体的精准性及基质面光滑程度。

      方法:FS200型飞秒激光对眼库中期保存的供体角膜5只做深基质切削,将同一供体角膜分割为板层植片和内皮植片,预留后板层厚度大于150μm。激光频率200kHz,激光能量基质切削选择1.2μJ,边切能量1.2μJ。观察指标:角膜内皮瓣厚度、切割后的角膜组织学变化(HE染色)、电镜下角膜基质面规则程度评级。

      结果:供体角膜平均厚度为534±24μm。预设角膜后板层厚度为199±7μm,获得后板层厚度在196±40μm(Z=-0.13,P=0.89)。角膜组织HE染色显示切削面略有不光滑。扫描电镜下,前板层基质面规则程度评分1.2±0.4分,角膜后板层基质规则程度评分为2.4±0.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2,P=0.03)。

      结论:FS200飞秒激光深基质切削精准性良好。FS200飞秒激光制备供体角膜的前板层较后板层基质面光滑。

    • 屈光参差眼屈光度差值与脉络膜厚度和眼轴的相关性研究

      2017, 17(1):177-17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1.50 CSTR:

      摘要 (1311) HTML (0) PDF 371.57 K (10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青少年屈光参差眼屈光度差值与脉络膜厚度差值、眼轴差值的相关性。

      方法:采用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设计,收集2015-09/2016-05在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就诊,完成脉络膜厚度测量、眼轴测量及常规屈光检查的屈光参差患者66例。按双眼等效球镜差进行分组:第一组:双眼等效球镜差<1D,共22例,其中男13例,女9例,年龄7~14岁; 第二组:双眼等效球镜差为1~2.5D,共22例,其中男12例,女10例,年龄7~16岁; 第三组:双眼等效球镜差为<2.5~5.0D,共22例,其中男12例,女10例,年龄7~18岁。

      结果:三组患者间双眼屈光度差值、眼轴差值、脉络膜厚度差值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间两两比较,屈光度差值、眼轴差值、脉络膜厚度差值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一组患者中双眼屈光度差值与眼轴和脉络膜厚度差值,无显著相关关系(r=0.192,P=0.396; r=0.182,P=0.418)。第二组患者中双眼屈光度差值与眼轴差值呈正相关关系(r=0.582,P<0.01); 与脉络膜厚度差值呈正相关关系(r=0.658,P<0.01); 第三组患者中双眼屈光度差值与眼轴差值呈正相关关系(r=0.912,P<0.01); 与脉络膜厚度差值呈正相关关系(r=0.967,P<0.01)。三组患者合并分析双眼屈光度差值与眼轴差值呈正相关关系(r=0.965,P<0.01),与脉络膜厚度差值呈正相关关系(r=0.968,P<0.01)。

      结论:不同程度屈光参差患者双眼脉络膜厚度都存在明显差异。屈光参差程度越大,脉络膜厚度差异与屈光度差值的相关性更强。

    • 睑板腺功能障碍患者飞秒激光LASIK术后DLK发生率相关性研究

      2017, 17(1):180-18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1.51 CSTR:

      摘要 (1576) HTML (0) PDF 452.24 K (12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通过对睑板腺功能障碍(meibomian gland dysfunction,MGD)患者行飞秒激光LASIK后弥漫性层间角膜炎(diffuse lamellar keratitis,DLK)发生情况的临床观察,分析睑板腺功能障碍与DLK发生的相关性。

      方法:收集2015-01/10就诊于我院近视治疗中心符合飞秒激光LASIK手术适应证,并进行手术者200例396眼,分成两组观察,A组为试验组(MGD组),有睑板腺功能障碍的患者100例197眼; B组为对照组(无MGD组),无睑板腺功能障碍的患者100例199眼。A组与B组之间年龄与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观察睑板腺开口阻塞情况、睑板腺分泌质和量、睑缘异常情况。观察术后1、3d,1wk DLK发生情况及严重程度。

      结果:MGD组100例197眼中发生DLK为15例18眼,发生率为9.1%; 无MGD组100例199眼中发生DLK为3例3眼,发生率为1.5%; MGD组DLK的发生比率明显高于无MGD组。两组间DLK发生率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MGD可能是飞秒激光LASIK术后DLK发生的一种潜在危险因素。

    • 梭形条带式后巩膜加固术治疗成年人病理性近视

      2017, 17(1):184-18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1.52 CSTR:

      摘要 (1285) HTML (0) PDF 402.84 K (11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后巩膜加固术治疗病理性近视的作用机制及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因病理性近视行后巩膜加固术的成年患者54例86眼,对其手术前后眼轴长度、屈光度、视力及并发症对比观察,总结治疗经验。

      结果:随访2a,术眼的眼轴长度、屈光度在术后1、3、6mo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a眼轴长度、屈光度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mo,1、2a矫正视力同术前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后巩膜加固术可以有效地防治病理性近视的继续进展,是一种有效的、安全的手术方式。

    • 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分型对眼位控制能力的影响

      2017, 17(1):187-18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1.53 CSTR:

      摘要 (1011) HTML (0) PDF 368.13 K (12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分型对眼位控制能力的影响。

      方法:选取我院2014-06/2016-07收治的50例行斜视手术治疗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所有患者视近与视远斜视度数差值将其分为基本型24例(视近斜视角与视远斜视角基本相等或相差≤15)、分离过强型17例(视远斜视角≥视近斜视角15)、集合不足型9例(视近斜视角≥视远斜视角15)三组,采用注视33cm视标(视近)、注视6m视标(视远)、注视户外视标、1h遮盖试验四种检测方法对其眼位控制能力进行比较。

      结果: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注视33cm视标、注视6m视标、注视户外视标、1h遮盖试验四种检测结果分别为55.10±1.62、45.32±1.21、64.85±1.77、68.33±1.66PD,分离过强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检测结果为50.23±1.88、67.46±1.17、76.95±1.64、78.15±1.56PD,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检测结果为50.98±1.29、33.48±1.40、43.65±1.49、54.64±1.12PD,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分型对眼位控制能力存在着显著的影响关系,确定其分型将有助于提高斜视手术治疗效果。

主管单位: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

出版单位:《国际眼科》杂志社(IJO Press)

社长/总编:胡秀文

主编:惠延年 Peter Wiedemann

编辑部主任:彭娟

刊期:月刊

语种:中英文混合

按检索
检索词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