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第16卷第5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Articles in English
    •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球后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研究

      2016, 16(5):793-79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5.01

      摘要 (1298) HTML (0) PDF 500.59 K (9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合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患者的球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方法:前瞻性对照研究。 选取我院行单眼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并植入人工晶状体患者46例。高血压组24名,正常血压组22名,年龄>60岁。分别于术前、术后4h与术后1d行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color Doppler imagining, CDI)检查患者术眼球后血流。检测指标包括眼动脉(OA)、视网膜中央动脉(CRA)、睫状后动脉(PCA)的阻力指数(RI)、最大收缩期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不同时间点比较采用Mann-Whitney Test方法。

      结果:两组球后血流的RI在术后4h及术后1d均保持稳定。术后4h,高血压患者PCA的PSV轻度降低,而正常血压患者轻度升高,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10.22±4.39 vs 11.73±4.69,P=0.089)。高血压组患者的CRA的PSV和EDV在各时间点均低于正常血压组患者,但均无显著差异。高血压组术后4h的PCA的EDV较术前有显著差异(3.23±1.10 vs 3.63±1.15,P=0.036)。

      结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超声乳化合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球后血流动力存在一定的波动,年龄及高血压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 中国东北地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角膜散光的分布情况调查

      2016, 16(5):798-80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5.02

      摘要 (1194) HTML (0) PDF 681.82 K (7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和分析中国东北沈阳地区的白内障患者角膜散光的分布情况。

      方法:利用回顾性研究方法观察2014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行白内障手术患者的术前角膜散光分布规律(利用IOL Master测量)。通过描述性方法分析角膜散光数据。

      结果:研究包含3 821名患者(平均年龄为66.36 ±10.38岁)4 543眼。角膜散光<0.5D占10.50%,0.5D~1.0D占30.05%,1.0D~1.5D占23.60%,1.5D~2.0D占13.19%,2.0~2.5D占7.68%,2.5~3.0D占6.41%,>3.0D占8.58%。其中27.69%为顺规散光,53.84%为逆规散光。

      结论:约59.46%患者的角膜散光≥1.0D。观察结果提示在白内障手术中,需要一些具有矫正散光功能的人工晶状体或特殊的手术技巧来矫正角膜散光,以保证患者术后视觉质量。

    • 23G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后视网膜血管直径与神经纤维层厚度及视盘的变化

      2016, 16(5):801-80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5.03

      摘要 (1238) HTML (0) PDF 499.31 K (7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调查接受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割术及术中辅助治疗患者的视网膜血管直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和视盘改变。

      方法:共40例(40眼)接受单侧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割术及术中辅助治疗患者纳入研究,分别于术前、术后3mo及6mo行视网膜照相检测视网膜中央动脉和静脉的直径,应用修正Parr-Hubbard公式计算视网膜中央动脉当量和视网膜中央静脉当量。运用Stratus OCT检测视神经纤维层厚度。立体视盘摄影检测视盘的垂直杯盘比。

      结果:术前患者的双眼视网膜血管直径与神经纤维层厚度及视盘检查无统计学差异。垂直杯盘比在3mo和6mo较术前明显增加(P<0.01, P<0.01),且手术眼与对侧眼显著不同(P<0.01, P<0.01)。术后6mo术眼视网膜中央动脉当量与视网膜中央静脉当量的改变明显大于对侧眼(P<0.01, P<0.01)。视神经纤维层厚度无显著变化。

      结论:玻璃体切割术及术中辅助治疗在术后6mo会引起视盘的垂直杯盘比及视网膜血管直径的改变,而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变化不明显。

    • 比较标准超声波测量仪和新型光学生物测量仪计算人工晶状体屈光度的准确性

      2016, 16(5):807-81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5.04

      摘要 (1587) HTML (0) PDF 368.28 K (8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超乳手术时应用新型光学生物测量仪和标准超声波测量仪计算人工晶状体的屈光度及屈光结果。

      方法:前瞻性研究。研究包含37例37眼白内障患者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同一测量人员分别使用新型光学生物测量仪(Aladdin)与标准超声波测量仪(Sonomed AB 5500)对白内障患者进行检测。通过这两种设备记录生物测定参数,包括眼轴长度、角膜曲率、前房深度及人工晶状体屈光度数。分析术后实际屈光不正与两台设备根据SRK/T公式计算的误差,比较两台设备检查结果的平均估计误差(EE)、平均绝对估计误差(AEE)及生物测定参数。

      结果:Aladdin测量仪(23.45±0.73 mm)较超声波测量仪(23.2±0.75 mm)检测出的眼轴显著较长(P=0.01)。Aladdin测量仪的EE与AEE均明显小于超声波测量仪(P=0.0006与0.03)。应用Aladdin测量的大多数眼与目标屈光度相差在±0.5(67%)及±1.00(97%)以内。

      结论:Aladdin光学生物测量仪较超声波测量仪更精确,屈光结果更准确。

    • 埃塞俄比亚西南地区眼外伤类型和预后因素的回顾性研究

      2016, 16(5):811-81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5.05

      摘要 (1253) HTML (0) PDF 506.96 K (7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究埃塞俄比亚西南部的眼外伤类型、严重程度和预后因素。

      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09-04/09就诊于季马大学专科医院的眼外伤患者纳入本研究。所有患者均进行详细诊断,并接受全面眼科检查。SPSS 13.0进行数据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眼外伤总患病率为3.03%。近99%的眼外伤为机械性损伤。多数眼外伤(53.2%)与工作相关,这些患者受伤时均未使用眼部防护装置。在170例眼外伤中,57.6%为闭合性眼外伤,42.4%为开放性眼外伤。闭合性眼外伤较开放性眼外伤的损伤程度较低,且有明显较好的视力预后(P<0.05)。最终视力和就诊时视力与从诊断到手术的时间间隔明显相关(P<0.05)。眼外伤致单眼失明患者59例(34.3%)。就诊晚、就诊时视力差、开放性眼外伤和并发症是导致低视力的危险因素。

      结论:大多数眼外伤发生在工作场所,且有较大比例的眼外伤患者发展为单眼失明。为预防严重的眼外伤,应在家中和工作场所普及眼部健康教育知识并做好安全防护措施。

    • 眼球穿孔伤患者早期前房房水或玻璃体细菌学培养分析

      2016, 16(5):818-82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5.06

      摘要 (1571) HTML (0) PDF 398.17 K (8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了解眼球穿通伤患者早期眼内组织细菌学培养及药物敏感情况。

      方法:对本院2003-07/09收治的受伤时间在24h以内的45例45眼眼球穿通伤患者的前房水或玻璃体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实验,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共15例(33.3%)(玻璃体培养8例、房水培养7例)细菌培养结果阳性,其中10例为表皮葡萄球菌(67.7%)。所有细菌均对环丙沙星、氧氟沙星敏感,对头孢哌酮较为敏感,大部分对庆大霉素、氯霉素、利福平耐药。球内有异物存留(χ2=6.544,P=0.016)、伤口累及巩膜(χ2=4.5,P=0.034)者细菌培养结果阳性率高,而致伤物类型(χ2=1.667,P=0.197)、有无合并晶状体损伤(χ2=1.125,P=0.352)、取材部位(χ2=1.667,P=0.197)对细菌培养结果无明显影响。

      结论:表皮葡萄球菌是眼球穿通伤后进入眼内的主要细菌。对眼球穿通伤患者预防性用药可首选喹诺酮类药物,次选头孢哌酮。

    • >实验论著
    • 氧化损伤诱导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系基因表达谱的差异和表型改变

      2016, 16(5):822-82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5.07

      摘要 (1393) HTML (0) PDF 1.36 M (8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人晶状体上皮细胞(human lens epithelial cells,HLEC)氧化刺激后基因表达谱的差异以及相应的表型改变。

      方法:培养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系HLE-B3并给予H2O2刺激。24h后,提取细胞总RNA进行基因表达谱芯片检测,并采用生物信息学数据库DAVID对氧化刺激组相比对照组显著上调的基因进行Gene Ontology(GO)功能富集分析。RT-qPCR对上调的基因进行验证。通过MTT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水平。

      结果:表达谱芯片结果显示,氧化刺激造成HLEC中367个基因上调,GO分析表明这些基因富集于310个功能类别中,主要包括p53信号通路、细胞凋亡通路、细胞程序性死亡通路等。RT-qPCR结果证实,6个主要参与促凋亡或抗凋亡调节的基因,包括BCL2A1、TP53I3、FAS、ZMAT3、DDB2和BCL2L1,在氧化刺激后表达水平明显上升。MTT实验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H2O2刺激后HLEC凋亡逐渐上升,是细胞氧化损伤的主要表现。

      结论:氧化刺激可同时诱导HLEC中促凋亡基因和抗凋亡基因表达水平上调,但最终仍然导致了细胞凋亡。

    • 番茄红素对紫外线诱导人晶状体上皮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2016, 16(5):826-82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5.08

      摘要 (1412) HTML (0) PDF 1.56 M (7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番茄红素对紫外线诱导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human lens epithelial cells,HLEC)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

      方法:HLEC传代培养,分为阴性对照组、氧化损伤组、番茄红素低剂量组和番茄红素高剂量组,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存活率,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DCFH-DA荧光探针检测胞内ROS变化,分光光度计检测上清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活性及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含量。

      结果:番茄红素能明显抑制紫外线诱导的细胞活性的下降,减少紫外线所致HLEC内ROS的生成,引起HLEC内SOD和GSH-Px水平的升高及MDA水平的下降。

      结论:番茄红素通过提高细胞内SOD和GSH-Px含量,降低细胞内MDA含量,发挥其较强的抗氧化作用,从而为其用于白内障防治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

    • 高迁移率蛋白1在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机制

      2016, 16(5):829-83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5.09

      摘要 (1350) HTML (0) PDF 2.19 M (7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高迁移率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在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的表达及其可能机制。

      方法:将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糖尿病组和对照组。采用STZ腹腔注射制作糖尿病大鼠模型,糖尿病组大鼠腹腔注射STZ 60mg/kg,对照组腹腔注射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分别于1、2和4mo时处死大鼠,摘取视网膜,HE染色观察视网膜结构变化,荧光血管造影观察视网膜血管变化,TUNEL染色观察视网膜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视网膜中HMGB1和NF-κB的表达。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大鼠视网膜各层细胞排列紊乱,细胞密度减低,可见微血管病变,以及内、外核层变薄和神经节细胞的凋亡; 荧光血管造影见周边毛细血管迂曲,可见血管闭塞及无灌注区; Western Blot检测HMGB1和NF-κB表达呈时间依赖性增高,且两者表达呈正相关(P<0.05)。

      结论:HMGB1在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表达增加,HMGB1可能通过NF-κB信号通路参与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

    • >临床论著
    •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行巩膜隧道切口与透明角膜隧道切口对泪膜的影响对比

      2016, 16(5):833-83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5.10

      摘要 (1361) HTML (0) PDF 436.92 K (9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中分别行巩膜隧道切口与透明角膜隧道切口对泪膜的影响。

      方法:将2012-02/2015-06在我院进行白内障手术的患者94例126眼纳入本研究。随机均衡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A组)46例63眼,行巩膜隧道切口; 对照组(B组)48例63眼,行透明角膜隧道切口。参考白内障LOCS Ⅱ核硬度分级标准细分为:AⅡ组、BⅡ组; AⅢ组、BⅢ组; AⅣ组、BⅣ组。患者在术前1d和术后1、7、30、90d进行主观干眼症状问卷评分(subjective symptoms of dry eye questionnaire scores,SDES),同时测定患者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BUT)、角膜荧光素钠染色评分(staining scores of sodium fluorescein,SCSF)、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Ⅰ test,SⅠt),对比不同手术切口对患者泪膜影响。

      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前泪膜功能指标进行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术后第1、7d,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泪膜功能指标与术前1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第30d,仅BⅣ组泪膜功能指标与术前1d有统计学差异(P<0.05); AⅢ组患者在术后第1d时SDES、SCSF、SⅠt低于BⅢ组; AⅣ组在术后第1、7d时在SDES、SCSF指标方面低于BⅣ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在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时,Ⅲ级和Ⅳ级核白内障采用透明角膜隧道切口进行手术,能够加重对患者泪膜功能损伤,手术效果比巩膜隧道切口方式差,尤其Ⅳ级核中更为明显。因此,可以在Ⅳ级核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手术治疗时选择巩膜隧道切口。

    •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药物联合小梁切除术的安全性分析

      2016, 16(5):837-84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5.11

      摘要 (1258) HTML (0) PDF 453.25 K (7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药物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后其视力及眼压变化,以探究此联合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将2012-08/2014-08在我院眼科定期复查且随访时间>6mo的60例60眼青光眼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均分为A组(观察组)和B组(对照组),观察组给予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 对照组予以睫状体冷凝术治疗。术后观察患者视力变化、眼压、虹膜及房角新生血管等。

      结果:视力:术后A组视力提高9眼显著高于B组,视力下降5眼显著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眼压:A组术眼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后眼压无明显下降,行小梁切除术后眼压明显下降并能基本保持平稳,术后1wk A组14.6±3.7mmHg显著低于B组; B组患者治疗后眼压逐渐下降,手术1mo以后基本稳定。A组术后1、3、6mo眼压水平分别显著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12mo末,A 组治疗成功26眼(87%),有4眼眼压>30mmHg,但患者症状减轻,显著高于B组治疗成功14眼(47%),13眼眼压>30mmHg,症状减轻,3眼眼压<7mmHg,眼球未萎缩,两组治疗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A组并发症发生率(13%)显著低于B组(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抗VEGF药物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可提高患者视力、降低眼压、缓解症状,安全性较好。

    • 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术后焦虑水平对干眼症状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2016, 16(5):841-84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5.12

      摘要 (1686) HTML (0) PDF 399.32 K (6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术后焦虑水平对干眼症状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1-01/2015-10我院收治入院的糖尿病白内障患者63例79眼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WHO所制定的糖尿病及白内障的相关诊断标准,并行超声乳化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1d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对所有患者进行心理评定,按照评定结果将患者分为两组,<14分为非焦虑组,共34例,≥14分为焦虑组,共29例。比较两组的干眼情况与炎症反应程度。

      结果:术后第1d两组干眼症状得分情况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7d两组干眼症状得分情况存在统计学差异,焦虑组干眼症状重于非焦虑组(P<0.05)。术后3mo两组干眼症状得分情况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第1d两组患者的前房炎症反应程度相比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第7d两组炎症反应程度相比,焦虑组较非焦虑组更为严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mo两组患者的前房炎症反应程度相比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第1d两组IL-1β、IL-6及TNF-α水平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第7d焦虑组的IL-1β、IL-6及TNF-α水平显著高于非焦虑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mo两组IL-1β、IL-6及TNF-α水平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焦虑因素对于糖尿病合并白内障患者术后干眼症状与炎症反应程度具有显著影响,在术前进行焦虑评估,有针对性地制定心理干预措施,对于患者短时间内的术后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 青少年屈光不正性弱视在同量综合弱视治疗下眼调节微波动的变化及主视眼疗效

      2016, 16(5):844-84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5.13

      摘要 (1345) HTML (0) PDF 431.55 K (7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究青少年屈光不正性弱视在同量综合弱视治疗下眼调节微波动的变化及是否对主视眼有疗效。

      方法:选择本院常规体检的青少年为研究对象,采用铜卡法辨别屈光不正性弱视组的主视眼和非主视眼,各63例63眼; 正视眼者60例120眼为正常组。研究对象均采用散瞳并使用电脑验光联合带状检影镜检影,检查屈光度。对观察组主视眼和非主视眼配合适矫正眼镜,给予双眼同量综合弱视治疗。正常组不给予任何治疗。于同量综合弱视治疗后1、3、6、12mo末检查观察组和正常组矫正视力的疗效,并检测完全治疗后观察组和正常组分别在25、33、50cm距离处阅读过程中的调节微波动,每个注视距离检测5min。计算和分析调节微波动低频段(LFC)。随后采用i-Trace波前像差仪检测正视眼组和观察者研究对象全眼像差,用Humphrey角膜地形图仪采集和计算角膜像差,比较正常组和观察组调节微波动的差异,并分析调节指标与波前像差间的关系。

      结果:经统计分析,观察组LFC值在25、33、50cm距离下分别为0.086±0.022、0.057±0.032、0.041±0.028D2/Hz,分别显著高于正常眼组在25、33、50cm距离下LFC值0.047±0.023、0.037±0.021、0.027±0.011D2/Hz,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同量治疗下双眼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短期内主视眼的疗效优于非主视眼,而中、长期疗效无明显差异。主视眼与非主视眼角膜像差无明显差异。在较近阅读距离下,调节微波动中的LFC能量弱视患者高于正视眼者。

    • >文献综述
    •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人工晶状体位置异常原因的分析

      2016, 16(5):848-85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5.14

      摘要 (1929) HTML (0) PDF 475.70 K (9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前近视发病率逐年上升。一直以来眼科医生通过准分子激光手术来矫正低、中度近视,然而此种手术对于角膜偏薄、圆锥角膜以及高度近视等部分患者的治疗存在局限性。1993年,瑞士STAAR公司生产了一种可植入式接触镜(implantable collamer lens, ICL),植入到后房睫状沟中,用来矫正屈光不正。经过设计的不断改进,ICL已经逐渐成为目前治疗中、高度近视的有效手术方式。虽然其安全性已被证实,但仍有文献报道,ICL植入术后人工晶状体的位置会发生偏位及旋转,导致视力下降,严重者产生继发性青光眼,前囊下白内障等并发症。我们针对ICL术后位置异常进行综述。

    • 免疫球蛋白G4相关性眼眶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2016, 16(5):852-85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5.15

      摘要 (1282) HTML (0) PDF 437.69 K (7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近年来,免疫球蛋白G4(IgG4)相关性疾病作为一种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的广泛关注。IgG4相关性疾病以IgG4+浆细胞浸润和血清IgG4浓度升高为特征,同时伴有因全身多器官的纤维化而发生肿大、结节性或增生性病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当累及眼眶时称为IgG4相关性眼眶病。目前提出了IgG4相关性眼眶病的相对完善的诊断标准,然而治疗方面还没有公认有效的手段,目前首选激素治疗。本文就IgG4相关性眼眶病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硬核白内障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

      2016, 16(5):856-85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5.16

      摘要 (1283) HTML (0) PDF 402.38 K (7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硬核白内障由于其临床特点,手术难度大、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多,一直困扰着临床眼科工作者。近年来,随着手术设备及技术的不断更新,硬核白内障的治愈率显著提高。而对于其手术方式的选择是临床医师关注的焦点,我们对硬核白内障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凋亡相关因子的研究进展

      2016, 16(5):859-86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5.17

      摘要 (1282) HTML (0) PDF 480.51 K (7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细胞凋亡是一个复杂的多基因调控过程,其参与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发病机制,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ell leukemia/lymphoma-2,Bcl-2)、Fas等都是重要的凋亡调节基因。本文就DR与凋亡的关系及其某些相关基因的表达予以综述。

    • 糖尿病黄斑水肿的治疗进展

      2016, 16(5):864-86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5.18

      摘要 (1748) HTML (0) PDF 488.10 K (9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一种严重的致盲性眼病,糖尿病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 edema,DME)可发生在DR的任一时期,常常引起不易逆转的视力丧失,随着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在运用传统激光治疗的同时,新兴的抗炎、抗VEGF药物治疗已取得很大进展,微创技术的革新为手术治疗亦提供更大便利,多种治疗方式的联合应用,也成为治疗的主要趋势。我们对目前DME的主要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 眼表羊膜手术的羊膜固定方式

      2016, 16(5):869-87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5.19

      摘要 (1483) HTML (0) PDF 1018.14 K (7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眼表碱烧伤、角膜溃疡等多种眼表疾病均可造成角膜、结膜的损伤和缺失,且常伴有角膜新生血管的形成,进而影响视觉功能。而羊膜具有使急性损伤的角膜或结膜缺损区迅速上皮化,抑制炎症、减少瘢痕形成等作用。因此在眼表重建及治疗角膜新生血管方面,羊膜已得到大量应用。但在术中如何固定羊膜十分关键。既保证黏附时间和覆盖面积,又保证操作便捷且刺激性小才能达到最佳治疗效果。本文即对羊膜遮盖术中羊膜的固定方式进行综述。

    • >临床研究
    • 衍射型非球面多焦点IOL在维吾尔族白内障超乳术中的应用

      2016, 16(5):874-87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5.20

      摘要 (1225) HTML (0) PDF 435.93 K (6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衍射型非球面多焦点人工晶状体在维吾尔族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为新疆喀什地区白内障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意义。

      方法:选取2012-04/2013-03期间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术的维吾尔族患者228例280眼,随机分为多焦点组(106例146眼)和单焦点组(122例134眼)。术后随访3mo,测量患者的眼压、裸眼远视力、裸眼近视力、最佳矫正远视力以及最佳矫正近视力,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患者的脱镜率、视觉质量以及对人工晶状体的满意度进行比较。

      结果:多焦点组裸眼近视力明显优于单焦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裸眼远视力、最佳矫正远视力、最佳矫正近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多焦点组在暗光条件下空间频率3c/d的对比敏感度低于单焦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多焦点组脱镜率明显高于单焦点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满意度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衍射型非球面多焦点IOL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可为患者提供较好的全程视力,尤其在近视力方面表现良好,患者具有较高的脱镜率,术后不良症状较少,恢复快,患者满意度高。

    • 黏弹物质小管扩张术联合90°小梁切开术治疗原发性婴幼儿型青光眼

      2016, 16(5):878-88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5.21

      摘要 (1298) HTML (0) PDF 1.80 M (6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价黏弹物质小管扩张术联合90°小梁切开术治疗原发性婴幼儿型青光眼(primary congenital glaucoma,PCG)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 将37例50眼首次行手术治疗的原发性婴幼儿型青光眼患者分为两组,试验组25眼行黏弹物质小管扩张术联合90°小梁切开术; 对照组25眼行180°小梁切开术。观察比较的指标包括:术前及术后眼内压(intraocular pressure,IOP)、角膜直径、杯/盘比(C/D),随访时间点为1wk,1、3、6mo。患儿均在水合氯醛灌肠下用Schiots眼压计测量眼压、用双脚圆规测量角膜的横径,用检眼镜记录眼底杯盘比值。

      结果:术后随访6mo,黏弹物质小管扩张术联合90°小梁切开术组术后1wk,1、3、6mo的平均眼压分别为7.51±3.68、11.79±1.84、13.97±2.76、14.51±0.97mmHg,180°小梁切开术组分别为8.47±2.66、13.88±6.32、15.74±3.20、16.51±2.44mmHg,均较术前眼压30.74±4.68、31.96±5.15mmHg明显降低,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 黏弹物质小管扩张术联合90°小梁切开术组术后3mo平均角膜横径较术前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22眼的杯盘比减小,28眼的杯盘比不进展。手术成功者其杯/盘比值明显减小(术前0.72±0.19,术后0.60±0.24,P=0.007); 患者50眼中,术中前房出血11眼(22%),前房是否出血与术后眼压降低情况无关。余患者术后均未出现无浅前房、低眼压、角膜后弹力膜脱离、脉络膜脱离、玻璃体脱出、虹膜粘连及眼内感染等并发症。

      结论:黏弹物质小管扩张术联合90°小梁切开术治疗原发性婴幼儿型青光眼,具有术后眼压控制效果好,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性高的特点。

    • 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疗效及并发症

      2016, 16(5):883-88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5.22

      摘要 (1193) HTML (0) PDF 497.58 K (6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

      方法:随机选取本院2013-02/2014-08收治行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术治疗的难治性青光眼53例56眼,男39例41眼,女14例15眼,平均年龄52.63±10.58岁;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25例26眼,滤过手术失败后青光眼16例18眼,玻璃体切除术后继发青光眼6例6眼以及复杂眼外伤后青光眼6例6眼。观察术后1、12mo视力、眼压、前房深度、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并发症等情况,并与术前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术后12mo,完全成功率为 62%(35眼),部分成功率为14%(8眼),总成功率为77%。其中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有效率为85%,滤过手术失败后青光眼有效率为56%,复杂眼外伤后青光眼100%,玻璃体切除术后青光眼83%。术后1mo视力较术前提高者28眼(50%),视力不变18眼(32%),视力降低10眼(18%)。术后12mo视力较术前提高者19眼(34%),视力不变18眼(32%),视力降低19眼(34%)。术前平均眼压29.58±8.66mmHg,术后1mo平均眼压12.75±5.66mmHg,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56例患眼眼压均表现为降低(100%)。术后12mo眼压为9.8~28.4(平均15.42±4.09)mmHg,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眼压较术前增高者2眼,眼压不变0眼,眼压降低54眼(96%)。术后1、12mo内皮细胞计数分别为1958.22±168.30、1793.99 ± 201.55个/mm2,与术前的2113.47±80.56个/mm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为29%,其中术后早期发生浅前房低眼压4眼,暂时性高眼压 3眼,引流管阻塞5眼,前房出血3眼。后期并发症有局部隆起的包裹的囊状泡1眼。

      结论: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虽然存在一定的术后并发症,但仍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是目前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有效方法。

    • 前房穿刺术联合改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AACG高眼压持续状态

      2016, 16(5):887-88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5.23

      摘要 (1315) HTML (0) PDF 438.50 K (7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cute angle-closure glaucoma,AACG)急性发作,持续性高眼压药物不能控制下,行前房穿刺联合改良复合式小梁切除手术,对高眼压持续状态的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2011-06/2015-06间我科收入住院治疗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高眼压持续状态患者共37例37眼,术前视力:光感者2眼,手动者3眼,指数者6眼,0.01者8眼,0.05者6眼,0.1者5眼,0.2者3眼,0.25者2眼,0.3者2眼; 眼压:40~50mmHg者14眼,51~60mmHg者11眼,61~70 mmHg者7眼,71~80mmHg者5眼; 前房:Ⅱ级浅前房者29例,Ⅲ级浅前房者8例。经过24~72h综合降眼压药物治疗后眼压未能控制,即行患眼前房穿刺放液术,眼压降至21mmHg以下1~2d后,即行小梁切除+房角分离术+MMC,术后全身和局部抗炎、抗感染、对症等治疗。

      结果:术后视力情况:0.1~0.2者3眼,0.25者4眼,0.3者6眼,0.4者8眼,0.5者7眼,0.6者6眼,0.8以上者3眼。眼压:术后不用降眼压药物眼压在10~21mmHg者26眼,术后用1~2种降眼压药物后眼压在23~27mmHg者8眼,术后用2~3种降眼压药物后眼压仍居高不降,在30~38mmHg之间而再次行手术治疗者3眼。前房分级:Ⅰ级28眼,Ⅱ级6眼,Ⅲ级3眼; 滤泡分型:Ⅰ型功能性滤泡21眼,Ⅱ型功能性滤泡13眼,Ⅲ型为非功能性滤泡2眼、Ⅳ型为非功能性滤泡1眼。全部患者术中未出现暴发性脉络膜出血、玻璃体脱出及术后恶性青光眼等并发症发生。其中有3例患者再次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IOL植入+小梁切除三联术。

      结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患者,在高眼压持续状态下,施行前房穿刺放液联合改良复合式小梁切除手术,是有效、安全可行的,大大减少了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显著提高了手术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

    • POAG患者习惯性体位眼压及眼灌注压昼夜波动趋势的研究

      2016, 16(5):890-89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5.24

      摘要 (1676) HTML (0) PDF 477.62 K (6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初诊未行治疗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POAG)患者习惯性体位眼压及眼灌注压(ocular perfusion pressure,OPP)波动趋势,并验证由日间平均坐位及卧位眼压推导夜间峰值眼压的可行性。

      方法:选取POAG患者19例19眼及正常对照组18例18眼,分别于10:00,14:00,18:00及22:00时行坐位眼压及血压监测,为验证由日间卧位眼压推导夜间峰值眼压的可行性,另对POAG组于卧位5min后再行监测。2:00,5:00及7:00行卧位监测,计算出OPP并行数据分析。由已知公式通过日间眼压计算夜间峰值眼压,并与实际值对比。

      结果:24h习惯性体位下,POAG患者平均眼压及眼压波动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POAG组平均眼压峰值出现于凌晨5:00,对照组则为7:00。两组夜间眼压均值均大于日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内习惯性体位平均眼灌注压(MOPP)均表现为夜间低于日间(P<0.05),而两组间MOPP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POAG患者MOPP波动较对照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两公式推导所得夜间眼压峰值均与所测值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习惯性体位下POAG组及正常人的眼压峰值多出现在凌晨至上午,POAG患者的习惯性体位平均眼压及眼压波动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内夜间灌注压均较日间低,且POAG患者有更大的MOPP波动。由日间眼压推导夜间峰值眼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 丹参多酚酸盐对青光眼术后早期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的影响

      2016, 16(5):894-89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5.25

      摘要 (1370) HTML (0) PDF 1.76 M (7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丹参多酚酸盐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2-09/2013-09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的患者65例65眼,A组按青光眼临床常规治疗,B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应用丹参多酚酸盐200mg静脉滴注,连续2wk。观察两组术前、术后1wk,3mo的眼压、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的变化情况。

      结果:两组术后1wk,3mo的眼压均较术前明显下降, 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A组术后1wk视乳头颞、上、鼻、下方的RNFL厚度较术前减小,但无统计学意义; 术后3mo颞、上、鼻、下方的RNFL较术前及术后1wk明显减小。B组术后1wk视乳头颞、上、鼻、下方的RNFL较术前减小,但颞、鼻侧无统计学意义; 术后3mo颞、上、鼻、下方的RNFL厚度较术前及术后1wk减小,但较术后1wk时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比较,术后1wk,B组上、下方RNFL厚度明显小于A组; 术后3mo,颞、上、下方RNFL厚度明显大于A组。

      结论:丹参多酚酸盐能够减轻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后RNFL的水肿,延缓RNFL变薄。

    • 小梁切除术中可调节缝线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术后泪膜的影响

      2016, 16(5):899-90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5.26

      摘要 (1112) HTML (0) PDF 386.42 K (7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手术中应用可调节缝线对术后不同阶段泪膜的影响。

      方法: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行小梁切除患者60例68眼,按是否合并可调节缝线治疗随机分入两组,对照组为小梁切除组,观察组为小梁切除联合可调节缝线组,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7、30、90d行泪膜破裂时间(tear break-up time,BUT)、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Ⅰ test,SⅠt)、角膜荧光染色(fluorescent,FL)检查,同时观察术前和术后1、30d时的体征和症状。

      结果:观察组术后7d内SⅠt值及术后3d时FL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30d起两组患者间SⅠt值及FL值无明显差异; 术后1d观察组的异物感、结膜充血及畏光感明显强于对照组(P<0.05),术后30d起两组患者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小梁切除术中使用可调节缝线在短时间内会对术眼眼表泪膜产生不利影响,但拆除缝线后不利影响将很快消除。

    • 结膜下注射曲安奈德治疗葡萄膜炎继发黄斑水肿的效果

      2016, 16(5):902-90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5.27

      摘要 (1427) HTML (0) PDF 418.57 K (6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价经结膜下注射曲安奈德治疗葡萄膜炎继发黄斑水肿患者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本院2014-10/2015-10收治的葡萄膜炎继发黄斑水肿患者68例82眼,并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4例41眼患者。对照组患者采用经球内注射曲安奈德,试验组患者采用经结膜下注射曲安奈德。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效果,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变化,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及最佳矫正视力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但试验组治疗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214.26±65.54μm)明显低于对照组(256.47±84.52μm); 试验组治疗后最佳矫正视力(4.8±1.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4.0±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试验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9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试验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3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9%),差异具有统计学有意义(P<0.05)。

      结论:葡萄膜炎继发黄斑水肿患者采用结膜下注射曲安奈德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视力及减轻黄斑水肿的情况,减少眼压升高、结膜出血等并发症发生。

    • 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抗VEGF治疗期间黄斑中心凹下的脉络膜厚度变化

      2016, 16(5):905-90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5.28

      摘要 (1439) HTML (0) PDF 454.55 K (7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高度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抗VEGF治疗期间的黄斑中心凹下的脉络膜厚度(subfoveal choroidal thickness,SFCT)变化,确定临床与视力预后相关的脉络膜参数。

      方法:前瞻性、开放性研究。临床确诊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50例50眼纳入研究。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治疗研究(ETDRS)视力表测量矫正视力,同时行眼压、检眼镜、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及三面镜作相应检查。治疗前患眼EDTRS视力表视力0~69个字母,平均视力29.69±13.46个字母。所有患眼行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0.05mL,每月随访,观察抗VEGF治疗期间的黄斑中心凹下的脉络膜厚度变化、确定与视功能相关的脉络膜参数。

      结果:所有患者平均玻璃体腔注射2.47±2.23次。末次随访时平均矫正视力较治疗前提高13.62±8.98个字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9,P<0.05); 治疗前、治疗后1、6、12mo,患眼平均SFCT分别为81.48±61.62、79.63±60.98、77.92±61.26、78.34±59.48μm,较治疗前分别降低了2.09±8.93、3.68±7.42、3.16±6.95μm。治疗后1mo平均SFCT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5,P>0.05); 治疗后6、12mo平均SFCT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4、2.61,P<0.05)。24眼(48%)复发,平均每眼复发1.39±1.23次,SFCT自治疗后1mo的75.7±51.6μm到复发时的84.4±55.9μm(比治疗后1mo的厚度增加1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6眼(52%)无复发眼,治疗后1mo 85.3±52.7μm,6mo 83.6±50.5μm及12mo 84.2±54.2μm ,各时间点SFCT两两比较,差异均无显著的改变(P>0.05)。随访期间未发现治疗相关的全身及眼部严重并发症。

      结论: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抗VEGF治疗(雷珠单抗注射)使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患眼SFCT下降,而CNV复发时表现为SFCT增厚,SFCT的增厚可能是CNV活动期的评估指标。

    • 玻璃体内注射贝伐单抗联合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

      2016, 16(5):909-91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5.29

      摘要 (1300) HTML (0) PDF 812.25 K (6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究玻璃体内注射贝伐单抗联合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的治疗效果以及分析此方法的安全性。

      方法:选取2014-02/2015-03期间于我院确诊并治疗的69例82眼糖尿病黄斑水肿,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1眼。观察组患者行玻璃体内注射贝伐单抗联合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对照组行单纯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治疗后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情况(BCVA)、黄斑中心凹厚度(CM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改变(FFA)以及眼压变化等并发症情况。

      结果:观察组于治疗后1、3、6mo BCVA、CMT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 对照组治疗前后BCVA未见明显提高(P>0.05),CMT较治疗前有所降低(P<0.05),但FFA结果6mo后反弹。观察组较对照组在BCVA、CMT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治疗后1、3、6mo均未发生眼部及全身性并发症。

      结论:玻璃体内注射贝伐单抗联合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治疗效果更优,而且基本无眼部及全身性并发症。

    • 影响特发性黄斑裂孔玻璃体切割术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

      2016, 16(5):912-91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5.30

      摘要 (1144) HTML (0) PDF 1.19 M (7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影响特发性黄斑裂孔玻璃体切割术后影响效果的相关因素。

      方法:选取2012-05/2015-09在我院眼科治疗的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100例100眼,经玻璃体切割术后,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OCT检查参数的差异; 对术后BCVA与术前BCVA和OCT检查参数做Pearson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结果:患者治疗后视力检查BCVA值为0.357±0.172,高于治疗前(0.137±0.11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OCT检查,基底直径、最小直径、裂孔高度、黄斑部视网膜厚度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术后BCVA与基底直径(r=-0.397,P<0.01)和最小直径(r=-0.397,P<0.01)呈负相关; 术后BCVA与裂孔高度(r=0.399,P<0.01)、黄斑部视网膜厚度(r=0.345,P<0.01)、MHI(r=0.318,P=0.001)、HPF(r=0.417,P<0.01)呈正相关;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BCVA与黄斑部视网膜厚度呈正相关(T=2.323,P=0.022)。

      结论: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效果良好,且术前OCT检查参数与术后视力恢复呈高度相关。

    • 黄斑水肿方治疗痰湿内蕴型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

      2016, 16(5):916-91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5.31

      摘要 (1427) HTML (0) PDF 467.76 K (7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黄斑水肿方对痰湿内蕴型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56例71眼痰浊内蕴型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患者分为对照组28例35眼和治疗组28例36眼。对照组给予复方樟柳碱注射液颞浅动脉旁注射,2mL/次,1次/d。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患者加用黄斑水肿方(泽泻15g、茯苓20g、猪苓10g、白术15g、桂枝10g、陈皮10g、丹参15g、生黄芪20g、柴胡10g、半夏8g,10g/次,口服,2次/d)进行干预。3mo后,观察并分析两组患者的总体疗效及视力、视野平均光敏感度和OCT的变化情况。

      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9%,显著高于对照组79%(P<0.05); 和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的视力和视野平均光敏感度均显著提高(P<0.05); 治疗组患者的黄斑中心区直径1mm范围的厚度、黄斑中心区直径6mm的平均厚度和黄斑中心区直径的总体积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黄斑水肿方可显著改善痰湿内蕴型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患者的视力、视野,减轻病变区的水肿程度,促进视功能的恢复。

    • 0.5g/L环孢素A滴眼液对中重度干眼患者眼部症状及体征评分的影响

      2016, 16(5):920-92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5.32

      摘要 (2048) HTML (0) PDF 415.94 K (7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0.5g/L环孢素A滴眼液对中重度干眼患者眼部症状及体征评分的影响。

      方法:中重度干眼症患者80例160眼依据随机双盲试验原则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80眼,采用10g/L羧甲基纤维素钠和0.5g/L环孢素A滴眼液治疗,对照组40例80眼,采用10g/L羧甲基纤维素钠滴眼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眼部症状和体征评分变化。

      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0%,显著高于对照组(8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未治疗时症状积分分别为36.1±4.4、36.4±4.5分,经治疗后,观察组1、3mo时症状积分下降至25.2±3.2、11.09±3.9分,对照组下降至29.4±4.1、22.05±3.1分,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治疗1、3mo的症状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前,两组患者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液分泌试验(SⅠt)、角膜荧光素染色(FL)和生活质量(OSDI)评分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经治疗后,观察组四项指标均显著下降(P<0.05),对照组仅FL和OSDI评分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治疗后四项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在用药14~28d时3眼出现刺痛感,对照组2眼刺痛感,1眼结膜充血,继续用药时2d后全部消失。

      结论:0.5g/L环孢素A滴眼液能够有效缓解中重度干眼患者症状和体征,促进泪液分泌,改善患者眼表环境,治疗效果良好。

    • 环孢素滴眼液联合人工泪液治疗干眼症的临床观察

      2016, 16(5):923-92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5.33

      摘要 (4114) HTML (0) PDF 2.05 M (7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究环孢素滴眼液联合人工泪液对干眼症的治疗效果。

      方法:收集2015-01/11间在我院眼科门诊进行治疗的干眼症患者102例204眼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人工泪液组、环孢素滴眼液联合人工泪液组,各34例68眼,对照组不做特殊治疗,人工泪液组采用人工泪液滴眼,3次/d,环孢素滴眼液联合人工泪液组采用环孢素滴眼液联合人工泪液,3次/d,先滴人工泪液,再滴环孢素滴眼液,两种滴眼液间隔15min,所有患者连续治疗8wk后,观察比较各组之间泪液羊齿状试验(tear ferning test, TFT)、角膜上皮荧光素染色(corneal fluorescein staining ,FL)检查,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Ⅰ test,SⅠt)、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 of tear film ,BUT)、结膜印迹细胞学检查(conjunctive impression cytology,CIC)等指标的变化。

      结果:(1)治疗4wk环孢素滴眼液联合人工泪液组羊齿状结晶分级优于人工泪液组及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6.345,P=0.003),治疗8wk环孢素滴眼液联合人工泪液组羊齿状结晶分级均优于人工泪液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8wk对照组染色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染色加重(t=-4.500,P=0.003); 人工泪液组、环孢素滴眼液联合人工泪液组角膜染色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染色减轻,评分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4、8wk,环孢素滴眼液联合人工泪液组的染色评分均比人工泪液组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553,P=0.006,t=4.523,P=0.001);(3)环孢素滴眼液联合人工泪液组治疗4、8wk与对照组比较,BUT值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环孢素滴眼液联合人工泪液组和人工泪液组之间BU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环孢素滴眼液联合人工泪液组在治疗8wk后结膜印迹细胞学检查,分级优于对照组及人工泪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4wk,环孢素滴眼液联合人工泪液组SⅠt值增加,与人工泪液组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84,P =0.012); 治疗8wk环孢素滴眼液联合人工泪液组SⅠt值均优于治疗前,环孢素滴眼液联合人工泪液组SⅠt值优于人工泪液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环孢素滴眼液联合人工泪液治疗干眼症,可改善泪液环境,增加泪液分泌量,延长泪膜破裂时间,增强泪膜稳定性。

    • 视觉生理刺激联合立体视觉训练治疗儿童弱视临床观察

      2016, 16(5):927-92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5.34

      摘要 (1426) HTML (0) PDF 394.07 K (6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价对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包括屈光参差性弱视)进行视觉生理刺激联合立体视觉训练综合治疗的疗效。

      方法:采取综合治疗和传统治疗分组对照,设立治疗组(综合疗法组)和对照组(传统治疗组)。对照组使用传统戴镜,遮盖加精细用目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基础上加用CAM光珊治疗仪,多色光谱刺激仪,后像弱视红光治疗仪,海丁格氏刷等生理刺激综合疗法,待视力达到0.4以上时,加用立体视觉训练,初期使用同视机训练,待视觉三级功能建立后使用家用立体视觉训练仪(实体镜cherioscope,红绿立体图片 Tranaglyphs)进行立体视加强巩固训练。

      结果:两组病例随诊2~7a,治疗组中基本治愈率达86.3%,治疗前后基本治愈率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后,治疗组的立体视锐度的正常率明显提高,由治疗前的11.0%提高到84.0%。治疗后两组间旁中心注视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31.95,P<0.01)。

      结论:视觉生理刺激联合立体视觉训练法是治疗弱视较理想的方法。

    • >调查研究
    • 黑龙江省农村限定地区中老年人群翼状胬肉流行病学调查

      2016, 16(5):930-93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5.35

      摘要 (1216) HTML (0) PDF 428.58 K (7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了解黑龙江省农村地区翼状胬肉的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以人口为基础的横断面研究,在黑龙江省明水县整群随机抽取35个行政村为调查点,抽取50岁以上人群共6 196名作为调查对象。研究该人群分布特征和翼状胬肉的患病率、分布特征、危险因素。

      结果:在50岁以上人群中,实际接受检查5 669名,受检率91.49%。发现翼状胬肉患者246例329眼,至少有1眼患病的患病率为4.34%; 翼状胬肉的患病率与年龄正相关(年龄每增加10岁,OR=1.616,95%CI:1.372~1.903,P<0.01);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外出不配戴眼镜与配戴眼镜相比,OR=5.045,95%CI:1.592~15.985,P=0.006; 平时工作活动地点在室外与室内工作者相比,OR=3.896,95%CI:2.834~5.356,P<0.01; 平时外出或室外娱乐的时间>4h与<4h相比,OR=1.410,95%CI:1.064~1.869,P=0.017; 翼状胬肉的发生与年龄、是否配戴眼镜、户外工作的时间相关。

      结论:在高寒地带的黑龙江省农村地区翼状胬肉患病率有所下降。高龄、户外工作是其危险因素,而外出时配戴眼镜是其保护性因素。

    • 2011/2014年德州市特定人群干眼症流行趋势及相关危险因素研究

      2016, 16(5):934-93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5.36

      摘要 (1551) HTML (0) PDF 445.04 K (7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了解德州市干眼症的流行病学特点,分析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人群干眼症患病率的差别,寻找相关危险因素,为制定干眼症诊疗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对2011-02/2014-11在德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体检中心参加社会性体检的8 145名普通人群开展干眼症问卷调查和相关眼部检查。

      结果:目标人群中干眼症患者1 803例,患病率为22.14%; 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男女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12,P<0.01); 干眼症随年龄升高呈上升趋势,5~20岁、21~40岁、41~60岁、61~72岁人群患病率分别为9.61%(109/1134)、22.84%(789/3455)、23.06%(433/1878)、28.13%(472/1678),有统计学差异(χ2=95.76,P<0.01); 女性5~20岁、41~60岁及61~72岁两类人群干眼症患病率显著高于同年龄组男性; 各职业患病率具有显著差异,离退休人员最高(27.48%),有统计学差异(χ2=59.80,P<0.01); 主诉症状排前三位的为眼部干涩感(30.40%)、视物模糊或视力波动(24.73%)、畏光(14.53%);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视频终端综合征、配戴角膜接触镜、滥用滴眼液、空气污染是干眼症的主要危险因素。

      结论:德州市干眼症防治情况严峻,应掌握主要临床表现特点,及时明确诊断,并针对不同人群采取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措施。

    • >临床报告
    • 联合手术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继发性新生血管性闭角型青光眼

      2016, 16(5):938-94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5.37

      摘要 (1279) HTML (0) PDF 449.47 K (7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联合手术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继发性新生血管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

      方法:前瞻性非随机临床研究。所有入选患者先行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 0.5mg(0.05mL),待虹膜和房角新生血管完全消退,再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小梁切除术+经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除术+眼内激光术。术后随访6mo,观察最好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眼压(IOP)、虹膜新生血管(NV)及并发症的变化情况。

      结果:入选患者19例19眼,随访6mo所有患者术后视力均有提高。平均IOP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从术前60.00±6.98mmHg降至术后1wk 9.68±2.11mmHg、术后1mo 13.32±2.38mmHg、术后3mo 16.37±3.42mmHg、术后6mo 18.32±2.14mmHg。术后所有IOP均控制<21mmHg,其中3眼用1种降眼压药物,2眼用2种降眼压药物。所有眼3~8d内NV消退,仅有1眼在术后36d复发。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小梁切除术+经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除术+眼内激光联合手术可有效、安全地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继发性新生血管性闭角型青光眼。

    • 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非AMD脉络膜新生血管

      2016, 16(5):942-94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5.38

      摘要 (1179) HTML (0) PDF 2.08 M (6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临床观察雷珠单抗(ranibizumab)治疗非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07/2015-04间在我院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治疗非AMD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疗效及眼部与全身不良反应。治疗前后均进行裂隙灯的检查、最佳矫正视力的测定、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luorescein fundus angiography, FFA)、光学相干性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治疗后分别观察注射次数及术前和术后(末次随访时)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黄斑区1 mm直径视网膜最大厚度。

      结果:随访6mo~3a,治疗后平均视力(4.77±0.24)与治疗前(4.50±0.34)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黄斑区1mm直径最大厚度(317.62±55.05μm)较术前(421.63±139.37μm)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平均治疗次数为2.6±1.3次。患眼治疗后均未发生眼内炎、青光眼、视网膜脱离、葡萄膜炎等并发症及全身不良反应。

      结论:Ranibizumab治疗非AMD脉络膜新生血管有效、不良反应低。

    • 角膜塑形镜对青少年近视患者视力及角膜形态变化的影响

      2016, 16(5):945-94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5.39

      摘要 (1353) HTML (0) PDF 363.51 K (7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角膜塑形镜对青少年近视患者视力及角膜形态变化的影响。

      方法:随机选取97例176眼配戴角膜塑形镜的青少年近视患者,在戴镜前、戴镜后1d,1wk,1、3、6mo检查平均等效球镜度(spherical equivalent,SE)、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角膜曲率及角膜中央厚度,对比分析检查结果。

      结果:配戴角膜塑形镜后1d,1wk,1、3、6mo的SE下降,UCVA明显改善,与戴镜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后BCVA与戴镜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配戴角膜塑形镜后1d,1wk,1、3、6mo的角膜曲率与戴镜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中央角膜厚度1wk开始变薄,1、3、6mo的中央角膜厚度与戴镜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角膜塑形镜能有效降低近视度,显著提高裸眼视力。

    • 马凡综合征一家系的致病基因筛查

      2016, 16(5):948-95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5.40

      摘要 (1453) HTML (0) PDF 1.30 M (7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对中国辽宁省一个具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点的马凡综合征(Marfan syndrome,MFS)家系进行突变基因的筛查。

      方法:分别采集家系成员的外周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通过对与马凡综合征相关的致病基因进行遗传学研究和分析,选取候选基因并设计引物,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DNA片段后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利用直接测序法确定致病基因及其突变位点。

      结果:该家系遗传方式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先证者表型为双眼晶状体向鼻上方脱位,通过对候选基因外显子直接测序,发现该家系内患者原纤维蛋白基因-1(fibrillin-1 gene,FBN1)第7个外显子第640位碱基有1个A>G的点突变,此突变导致蛋白第214位的甘氨酸被丝氨酸取代(G214S)。

      结论:FBN1基因 c.A640G(p.G214S)突变为该马凡综合征家系的致病因素。

    • 内眼手术后角膜后弹力层脱离的临床分析

      2016, 16(5):952-95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5.41

      摘要 (1510) HTML (0) PDF 394.66 K (6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三种手术后角膜后弹力层脱离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1/2015-03在我院眼科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青光眼小梁切除术1 356眼,对发生角膜后弹力层脱离的29眼患者的治疗及预后进行观察。

      结果:发生角膜后弹力层脱离的29眼患者经过相应治疗,未发生角膜内皮失代偿。视力恢复达4.1~4.8,角膜水肿消失,基本恢复透明,UBM检查证实后弹力层复帖。

      结论:角膜后弹力层的解剖特性、内眼手术中切口的方式、手术器械的损伤以及患者角膜可能存在的病理改变,是造成角膜后弹力层脱离的主要原因。内眼手术中及术后及时发现角膜后弹力层脱离,并采取积极有效的综合治疗对角膜后弹力层脱离患者的视力恢复有着重要的意义。

    •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和超声乳化术治疗白内障青光眼的疗效比较

      2016, 16(5):955-95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5.42

      摘要 (1150) HTML (0) PDF 373.36 K (6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和超声乳化手术治疗白内障青光眼的效果。

      方法:选取2011-10/2014-01于本院进行治疗的56例56眼白内障青光眼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组)28例28眼和B组(超声乳化手术组)28例28眼,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视力、眼压水平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

      结果:对于治疗前后的视力、眼压水平,两组患者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B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虽略高于A组,但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而两组患者治疗后视力、眼压均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及超声乳化手术治疗白内障青光眼的效果无明显差异,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的适用范围更广。

    • 白内障患者波前像差引导下个性化手术切口术后的视力和散光变化

      2016, 16(5):958-95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5.43

      摘要 (1040) HTML (0) PDF 347.53 K (6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波前像差引导下个性化手术切口术后患者的视觉效果及散光变化。

      方法:在Topcon KR-1W视觉质量分析仪波前像差引导下,对104例白内障患者按Polar K值分为两组:A组Polar K值<0.5; B组Polar K值>0.5。对两组患者行个性化手术切口,观察患眼术后视觉效果及散光变化。

      结果:两组患者的术前和术后3d,1、3mo角膜Polar K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3mo角膜Polar K值比术前增加0.25左右; 而B组术后3mo角膜Polar K值比术前减少0.3左右。两组患者术后视力均有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Topcon KR-1W视觉质量分析仪波前像差引导下,个性化手术切口对于角膜Polar K>0.5患眼有部分散光矫正作用,但对于角膜Polar K<0.5患眼不但无矫正作用,还增加术后角膜Polar K值0.25左右。

    • 超声乳化吸除联合IOL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

      2016, 16(5):960-96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5.44

      摘要 (1695) HTML (0) PDF 396.00 K (6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超声乳化吸除联合IOL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分析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2011-01/12收治的73例128眼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合并IOL植入术。术后随访4a,记录视力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最佳矫正视力在术前、术后1wk,3mo,1、2、3a时分别为4.33±0.51、4.60±0.47、4.69±0.42、4.67±0.45、4.65±0.30、4.73±0.29; 与术前比较,术后各时间段矫正视力均提高(P<0.01)。与眼轴>30mm组比较,26~30mm组在术后1wk,3mo,1a时的矫正视力均较好(P=0.012,0.003,0.002)。所有患者术中无并发症发生。术后黄斑囊样水肿2眼(1.6%),予以激素治疗后恢复; 高眼压4眼(3.1%),予以降眼压药物治疗后恢复正常; 后发性白内障57眼(44.5%),其中6眼轻度,不影响视力,予以观察处理,51眼行Nd:YAG激光晶状体后囊截开术,视力恢复。术后随访期间无视网膜脱离。

      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IOL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显著,长期视力稳定,手术安全可靠。

    • 白内障手术中Ⅰ期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的体会

      2016, 16(5):963-96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5.45

      摘要 (1165) HTML (0) PDF 1.04 M (6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白内障复明术中Ⅰ期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手术的技巧,并发症和发生原因及处理方法。

      方法:回顾36例37眼Ⅰ期行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手术方法,并对手术效果及并发症予以分析。

      结果:术后随访3~24mo,最佳矫正视力≥0.8者4眼(11%),0.4~0.8者19眼(51%),0.1~0.3者14眼(38%)。主要并发症为角膜轻水肿内皮混浊10眼(27%),玻璃体出血3眼(8%),所有患者无严重并发症。

      结论:Ⅰ期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是白内障常规手术方法的补充,安全、有效,可显著提高视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小梁切除术联合复方血栓通胶囊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视功能的影响

      2016, 16(5):966-96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5.46

      摘要 (1295) HTML (0) PDF 421.90 K (6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联合复方血栓通胶囊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视功能损害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0-03/2014-10期间我院收治的100例120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按照双盲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52例60眼行小梁切除术联合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对照组患者48例60眼行单纯小梁切除术治疗,观察并对比术后3mo两组患者的视力及视野恢复情况。

      结果:术后3mo,所有患者眼压降至正常范围,观察组视力较术前增加(0.16±0.02),而对照组增加(0.09±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的视力疗效总有效率(96.7%)显著高于对照组(8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视野疗效总有效率为9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7%)明显低于对照组(16.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小梁切除术联合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能有效提高其视力、改善视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 不同类型葡萄膜炎患者致病原因分析

      2016, 16(5):969-97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5.47

      摘要 (1440) HTML (0) PDF 360.24 K (9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不同类型葡萄膜炎患者的致病原因。

      方法:选取2012-06/2015-06在我院进行诊治的葡萄膜炎患者60例120眼,所有患者均由同一葡萄膜炎专科医生,按照统一诊疗规范进行检查。依据国际葡萄膜炎研究定制的标准,将其分为:前葡萄膜炎、中葡萄膜炎、后葡萄膜炎、全葡萄膜炎。观察患者的年龄、性别、葡萄膜炎类型及患病原因。

      结果:通过对患者的病因及临床类型分析,所选葡萄膜炎患者主要特发性26眼(21.7%)、VKH综合征18眼(15.0%)、HLA-B27相关性14眼(11.7%)、病毒性12眼(10.0%)、Fuchs综合征8眼(6.7%)、Behcet病8眼(6.7%)、糖尿病6眼(5.0%)、梅毒6眼(5.0%)、青光眼睫状体综合症6眼(5.0%)、幼年型慢性关节炎4眼(3.3%)、交感性眼炎4眼(3.3%)、外伤性2眼(1.7%)、类肉瘤2眼(1.7%)、眼内炎2眼(1.7%)、其他2眼(1.7%); 通过对不同葡萄膜炎的病因观察,前葡萄膜炎病因主要有特发性病例,其次是HLA-B27相关性、病毒性; 全葡萄膜炎的治病原因中以VKH综合征、特发性病例和Behcet病为主; 后葡萄膜炎主要是特发性病例,其次是病毒性感染; 中间葡萄膜炎以特发性病例为主。

      结论:通过对临床患者观察分析,葡萄膜炎患者男性多于女性; 特发性、VKH综合征、病毒性伴发的葡萄膜炎和Behcet病是其常见的葡萄膜炎类型。

    • 贝伐单抗玻璃体腔注射对PDR伴玻璃体积血的治疗效果

      2016, 16(5):972-97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5.48

      摘要 (1219) HTML (0) PDF 442.64 K (7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玻璃体内注射贝伐单抗对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伴玻璃体积血的治疗效果。

      方法:选择2013-01/2015-08于我院诊断为PDR伴玻璃体积血的患者共46例50眼,其中28例30眼接受贝伐单抗治疗,设为注药组; 另外18例20眼作为对照组,对照组除未接受贝伐单抗注射外其他治疗方法及随诊等均同注药组。观察记录两组患者4wk后玻璃体积血吸收情况、术后最佳矫正视力、玻璃体再出血等情况。对于两组患者,贝伐单抗注射后每周随访,若出血吸收,眼底可看清,则及时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及视网膜激光治疗; 注药后4wk,若玻璃体积血无明显吸收或积血加重者,或随访过程中出现视网膜牵引脱离者,则及时行玻璃体切除术(pars plana vitrectomy,PPV),随诊时间3mo。

      结果:随访3mo后,两组患者共避免玻璃体切除术10眼,其中注药组9眼(30%),对照组1眼(5%),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08,P=0.0171)。随访3mo后注药组视力提高19眼(63%),对照组视力提高7眼(3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02,P=0.014)。两组患者中共40眼行玻璃体切除手术,注药组21眼中有5眼玻璃体腔硅油填充(24%),对照组19眼中有12眼玻璃体腔硅油填充(63%),硅油填充眼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849,P=0.0137)。

      结论:贝伐单抗玻璃体腔注射后可以使部分PDR伴玻璃体积血患者避免玻璃体切除手术,降低手术难度,减少眼内硅油填充率和术后再出血,提高术后视力。

    • 曲安奈德联合激光光凝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

      2016, 16(5):975-97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5.49

      摘要 (1214) HTML (0) PDF 408.84 K (7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玻璃体腔内曲安奈德(triamcinolone acetonide,TA)注射联合黄斑格栅样光凝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引起黄斑水肿的疗效分析。

      方法:检眼镜、眼底血管造影(FF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证实的由视网膜静脉阻塞引起的黄斑水肿患者35例35眼,玻璃体内注射TA 2mg,1~4wk内黄斑水肿减轻后行黄斑格栅样光凝,随访 6mo,观察视力、眼压、晶状体,OCT 观察黄斑厚度改变,FFA 观察眼底毛细血管渗漏情况。

      结果: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entral retinal vein occlusion,CRVO)中非缺血型10眼,缺血型14眼; 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anch retinal vein occlusion, BRVO)中非缺血型4眼,缺血型7眼。最终视力提高者19眼,不变者11眼,比术前降低者5眼。OCT检查黄斑中心凹形态恢复正常者9眼,FFA提示黄斑区荧光素渗漏与术前相比消失或明显减轻; 黄斑囊样水肿明显改善者21眼,FFA 提示渗漏比术前减轻; 无改善者5眼,FFA 提示黄斑区渗漏比术前加重或不变。

      结论:玻璃体腔内注射TA 2mg联合黄斑格栅样光凝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可以明显减轻由静脉阻塞引起的黄斑水肿,并提高患者视力,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方法。

    • 帕金森患者视网膜神经纤维层与神经节细胞复合体的改变

      2016, 16(5):978-98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5.50

      摘要 (1262) HTML (0) PDF 418.67 K (6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帕金森患者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peripapillary 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 thickness,pRNFL)及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复合体(ganglion cell complex,GCC)厚度的变化特点。

      方法:选取2014-07/2015-05北京天坛医院收治的原发性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40例80眼,正常对照组30例60眼,使用频域相干光学断层扫描(optic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对所有受试者进行检查,分别测量眼底pRNFL和GCC厚度。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帕金森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各个象限pRNFL厚度的差异,并分析帕金森组的pRNFL厚度与GCC厚度(包括Avg、Sup和Inf厚度)的相关性。

      结果:帕金森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RNFL的上方颞侧(ST)、上方鼻侧(SN)、下方鼻侧(IN)、颞侧上方(TU)、下方颞侧(IT)、颞侧下方(TL)象限、pRNFL上方厚度(Sup)、下方厚度(Inf)和平均厚度(Avg)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帕金森组GCC厚度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平均厚度、上方和下方厚度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并与pRNFL均呈明显正相关(平均:r=0.743,P=0.01; 上方:r=0.689,P=0.01; 下方:r=0.693,P=0.01)。

      结论:帕金森患者pRNFL厚度及GCC厚度均较正常人群明显变薄,两者呈正相关。

    • 2型DR患者血小板平均体积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检测的临床意义

      2016, 16(5):981-98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5.51

      摘要 (1205) HTML (0) PDF 382.16 K (7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血小板平均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与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02/2015-07来我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病历资料,从中提取MPV和NLR等指标。选取96名健康体检人群作为对照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MPV、NLR与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DR的关系。

      结果:共有379例2型糖尿病患者纳入研究,其中328例无DR,51例102眼有DR。2型糖尿病患者的MPV和NLR水平较健康个体明显增高。发生DR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MPV和NLR较未发生DR的糖尿病患者明显增高。在校正了病程、高血压等因素后,MPV>10fl和NLR>2.6仍然与DR独立相关。

      结论:MPV增高和NLR增高与DR的发生独立相关。

    • 鼻腔内窥镜辅助下鼻泪管支架植入治疗鼻泪管阻塞

      2016, 16(5):984-98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5.52

      摘要 (1366) HTML (0) PDF 427.43 K (7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鼻腔内窥镜辅助下鼻泪管支架植入治疗鼻泪管阻塞的疗效。

      方法:对36例40眼鼻泪管阻塞患者在鼻腔内窥镜辅助下行鼻泪管支架植入术,术后采用Munk评分评价泪溢程度,判断疗效,鼻泪管支架长期应用的成功率利用Kaplan-Meier分析进行生存评估,对不同类型的鼻泪管阻塞,利用log-rank检验比较其生存曲线。

      结果:一次手术成功率为97%,术后平均随访19mo,取得完整随访资料30例34眼,总体有效率71%,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鼻泪管支架植入术后,术后总体平均通畅时间估计值为22.69±2.30mo,95%可信区间为18.18~27.19,生存曲线比较显示单纯鼻泪管阻塞术后再通率明显高于鼻泪管阻塞合并慢性泪囊炎的再通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鼻腔内窥镜辅助下鼻泪管支架植入治疗鼻泪管阻塞安全、有效,单纯鼻泪管阻塞手术效果优于鼻泪管阻塞合并慢性泪囊炎。

    • 下睑成形改良术治疗不同类型睑袋的疗效

      2016, 16(5):987-98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5.53

      摘要 (1174) HTML (0) PDF 400.60 K (7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改进后的下睑成形术治疗不同类型睑袋的疗效。

      方法:选取2010-05/2015-05间我院实施下睑成形术的患者67例67眼,按照睑袋情况进行分型,并采取不同改进术式:A组:单纯脂肪膨出型12眼采用经结膜切口入路法; B组:皮肤或(和)轮匝肌松弛型19眼,采用经皮肤入路法,需在手术过程中切除下睑皮肤、眼轮匝肌; C组:皮肤肌层松弛合并眶脂膨出型13眼,采用经皮肤入路法, 术中切除眶隔脂肪、皮肤及眼轮匝肌; D组:混合型23眼,采用经皮肤入路法,需在手术中切除眶隔脂肪、皮肤及眼轮匝肌。

      结果:术后5d拆线,术后随访3~6mo。四组患者手术效果优良率分别为100%、95%、100%及9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下睑外观平坦,眶脂膨出消退,有1眼出现轻度睑外翻,2眼眶下缘凹陷以及4眼切口对合欠佳,术后2mo均自行恢复。未出现斜视复视、下睑退缩等严重并发症。四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11%、8%及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改进后的下睑成形术治疗不同类型睑袋术后效果满意。

    • 睑板腺功能障碍与分泌物和泪液中前列腺素E2含量的关系

      2016, 16(5):990-99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5.54

      摘要 (1226) HTML (0) PDF 404.13 K (7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睑板腺分泌物及泪液中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 PGE2)含量与睑板腺功能障碍的相关性。

      方法:将72例120眼睑板腺功能障碍患者分为轻中度组36例60眼和重度组36例60眼,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睑板腺分泌物和泪液中PGE2的含量。正常人30例60眼设为对照组,只检测泪液中PGE2含量。

      结果:泪液中PGE2含量在三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F=100.26,P<0.01),重度组泪液PGE2含量高于轻中度组(t=5.789,P<0.01)和正常组(t=7.468,P<0.01),轻中度组泪液PGE2含量与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23,P>0.05); 睑板腺分泌物PGE2含量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重度组高于轻中度组(F=151.76,P<0.01); 重度组泪液与睑板腺分泌物中PGE2含量呈正相关(r=0.71,P<0.01); 轻中度组泪液与睑板腺分泌物PGE2含量呈正相关(r=0.30,P<0.05)。

      结论:睑板腺分泌物和泪液PGE2含量对判断睑板腺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作用。

    • CAD/CAM技术在眼眶重建中的应用研究

      2016, 16(5):993-99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5.55

      摘要 (1245) HTML (0) PDF 1.20 M (6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CAD/CAM技术在眼眶整复中的应用及临床疗效评价。

      方法:选取2011-06/2015-10在我院住院并行眼眶整复的患者33例33眼,术前常规行眼眶三维CT检查,根据患者CT三维数字信息,通过CAD/CAM技术制作三维实体头模,术中利用三维实体头模将修复材料塑形,修复眼眶畸形。术后随访3~12mo,观察疗效。

      结果:通过利用CAD/CAM技术修复眼眶畸形患者33例33眼的临床观察,除1眼术后过矫患者要求取出植入物,其余患者术后眼眶形态良好,眶区畸形及凹陷得到矫正,有效率97%,19眼术前伴复视及眼球运动障碍的患者16眼术后症状消失或改善,有效率84%,所有患者无手术并发症产生,手术效果满意。

      结论:在眼眶畸形整复中,CAD/CAM技术能够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效率、改善手术预后、降低手术风险。但是,实体头模的制作需要一定的费用,对于相对贫困的患者会产生一定的经济压力。

    • 配戴角膜塑形镜矫治青少年轻中度近视的疗效观察

      2016, 16(5):996-99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5.56

      摘要 (1307) HTML (0) PDF 402.15 K (7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配戴角膜塑形镜矫治青少年中轻度近视的临床应用情况,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选择2014-01/2015-02在我院眼科门诊就诊的12~18岁轻中度近视的患者85例165眼,按照我院角膜塑形镜验配流程规范验配,采用夜间戴镜8~10h。配镜后随访6mo,观察患者的视力、角膜曲率、屈光度、眼轴长度以及角膜中央厚度、角膜内皮细胞的密度、变异系数和六角形细胞比率的变化。

      结果:随访6mo后,与戴镜前相比,患者的裸眼视力、角膜曲率、屈光度与配戴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眼轴长度、角膜中央厚度、角膜内皮细胞的密度、变异系数和六角形细胞比率有变化,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配戴后主观感觉基本良好,少数患者出现点状角膜上皮脱落,结膜炎等,经治疗后均可恢复,不影响继续配戴。

      结论:配戴角膜塑形镜矫治青少年轻中度近视其疗效确切、安全、可靠,但长期配戴须严密观察和随诊。

    • 斜视矫正手术治疗内隐斜引起的肌性视力疲劳疗效分析

      2016, 16(5):999-100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5.57

      摘要 (1462) HTML (0) PDF 362.33 K (7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手术矫正对内隐斜引起的肌性视力疲劳的治疗效果。

      方法:对21例42眼内隐斜视引起肌性视力疲劳的患者进行屈光、隐斜、 融合功能检查后进行手术矫正内隐斜。

      结果:术后1wk,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如头痛、复视、眼胀等症状消失。术后1a随访仍未见临床症状复发。检查患者术前、术后1wk、术后1a的远距内隐斜量分别为20.3±6.3、-3.1±1.4、0.7±1.6,近距内隐斜量分别为10.5±3.1、-1.3±0.6、1.5±0.8; 术前与术后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术前、术后1wk与术后1a的远、近距负向融合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斜视矫正手术能明显缓解内隐斜引起的肌性视力疲劳症状,不影响患者的融合力。

主管单位: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

出版单位:《国际眼科》杂志社(IJO Press)

社长/总编:胡秀文

主编:惠延年 Peter Wiedemann

编辑部主任:彭娟

刊期:月刊

语种:中英文混合

按检索
检索词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