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第16卷第11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内窥镜下经蝶筛径路视神经减压术联合激素及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短期外伤性视神经病变
    余波 龚灿 马颖洁 吴文灿
    2016, 16(11):1981-198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11.01
    [摘要](1183) [HTML](0) [PDF 1.55 M](1057)
    摘要:
    目的:介绍内窥镜下经筛蝶径路视神经减压术治疗短期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研究151例首诊小于5d的外伤性视神经病变患者,所有患者入院后用甲基强的松针治疗3d,其中117名患者激素治疗后视力无显著提高。术后对激素治疗后视力无显著提高患者局部和全身使用激素和神经生长因子。根据术前视力,患者分为A组(无光感组)和B组(有残余视力组)。

    结果:117例激素治疗后视力无显著提高患者中,70例视力有提高,有效率为59.8%。A组和B组有效率分别为44.8%和80.0%。B组有效率显著高于A组(χ2=14.781, P<0.05)。

    结论:内窥镜下经筛蝶径路视神经减压术联合激素和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短期外伤性神经病变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术前有残余视力患者疗效好于无光感患者。然而,对于无光感患者也可能通过此治疗提高视力。

    2  香港地区儿童弱视易发性年龄组中开放性眼球创伤的特征及视力预后
    方若盈 刘庆伟 叶伟权 杨乐旼
    2016, 16(11):1988-199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11.02
    [摘要](1366) [HTML](0) [PDF 386.42 K](1043)
    摘要:
    目的:评估香港地区弱视易发期的儿童开放性眼球创伤的统计学及临床特征以及视力预后。

    方法:回顾性研究并分析了2005/2015年所有0~8岁眼球开放性创伤儿童的病历记录,对其眼部特征及所进行的初次及其后手术、手术前后的最佳矫正视力及并发症进行分析。

    结果:开放性眼球创伤7例(男2例,女5例)中,年龄的中位数为5岁。全部是眼球穿破伤(100%)。其中4例(57%)手术后视力有进步。最终视力:手动(1例患者),20/200~20/50(4例患者),20/40或以上(2例患者)。

    结论:在香港,眼球开放性创伤在儿童群组相对罕见。眼球受伤破裂的位置和严重性,及时手术治疗恢复眼球的完整性和对弱视的积极治疗等是预后良好视力的关键因素。

    3  降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氧饱和度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影响
    Youhyun Lee Sanglak Lee Yu Cheol Kim
    2016, 16(11):1992-199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11.03
    [摘要](1379) [HTML](0) [PDF 381.53 K](1049)
    摘要:
    目的:研究降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氧饱和度及其危险因素对呼吸窘迫综合症(RDS)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01/2012-12期间确诊为呼吸窘迫综合症的早产儿(N=252)的医疗记录。根据氧饱和度范围将患者分为高饱和度组(90%~97%; n=116)和低饱和度组(85%~93%, n=136)。并对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严重程度及其相关参数进行评估。

    结果: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激光治疗的需求和进展性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比例两组无显著差异,但低饱和度组存活率较高(P=0.005)。早产儿患者在恒温箱内多护理1d患视网膜病变几率减少1.041倍(OR=1.041; 95% CI=1.003~2.275; P=0.002),而5min内Apgar评分每多1分患病可能性降低24.7%(OR=0.753; 95% CI=0.152~0.965; P=0.033)。

    结论:85%~93%的氧饱和度可提高早产儿存活率,且不影响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伴随呼吸窘迫综合症的发生。相关风险因素与恒温箱内护理的持续时间和5min内Apgar评分的情况有关。

    4  正常眼压性青光眼患者眼部血流的波动性变化
    Tarannum Shakeel
    2016, 16(11):1997-200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11.04
    [摘要](2743) [HTML](0) [PDF 338.83 K](1087)
    摘要:
    目的:评价正常眼压性青光眼(NTG)患者眼部血流的波动性变化。

    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CDI)用于测量正常眼压性青光眼患者的眼部血流参数-收缩期峰值流速(Vmax),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最大速度的时间平均值(TAmax),搏动指数(PI),眼动脉(OA)阻力指数(RI)与收缩期/舒张期比值(S/D),视网膜中央动脉(CRA)和睫状后短动脉(SPCA),并对比正常人数值。比较两组采用非配对t检验,P≤0.05时有显著意义。

    结果:当与正常人组P值分别为0.605,0.254,0.348对比时,正常眼压性青光眼组中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和睫状后短动脉的收缩期峰值流速降低。当与正常人组P值分别为0.000,0.014,0.138对比时,正常眼压性青光眼组中三项的舒张末期血流速度降低。当眼动脉P值分别为0.000,0.045,视网膜中央动脉P值为0.000和0.006,睫状后短动脉P值0.024和0.024时,搏动指数和阻力指数增加。当正常人组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和睫状后短动脉P值分别为0.047,0.041和0.189时,正常眼压性青光眼组收缩期/舒张期比值增加。

    结论:研究得出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是测量青光眼血管组成部分的有效途径。比较正常眼压性青光眼组和正常人组时发现眼部血管血流速度下降,血管阻力指数增加。

    5  配戴Orbiflex K®角膜接触镜改善圆锥角膜患者视力的研究
    Berkay Akmaz Ayse Yesim Oral Baran Kandemir Yusuf Ozerturk
    2016, 16(11):2001-200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11.05
    [摘要](1214) [HTML](0) [PDF 573.21 K](1003)
    摘要:
    目的:评估圆锥角膜患者配戴Orbiflex K®角膜接触镜在不同疾病阶段的视力康复结果。

    方法:选取研究对象为2012-11/2013-12在Dr. Lütfi K?rdar Kartal培训和研究医院确诊为圆锥角膜的52例患者80眼。所有患者接受硬性角膜接触镜治疗,术后随访12mo。患者的平均年龄为26.1±6.9岁(范围:15~43岁)。患者依照Amsler-Krumeich分型以及各阶段角膜曲率值进行分组。在配戴角膜接触镜治疗前后进行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主观验光,角膜形态,角膜曲率,中央角膜厚度和生物显微镜检查。

    结果:角膜横轴屈光度(K1)平均值为50.25±4.17D,而角膜纵轴屈光度(K2)平均值为53.82±4.81D。K的平均值为52.03±4.42D。UCVA的平均值为1.31±0.21 LogMAR(Snellen 0.05±0.04),戴眼镜和戴角膜接触镜下BCVA的平均值分别为0.79±0.33 LogMAR(Snellen 0.21±0.17)和0.05±0.08 LogMAR(Snellen 0.91±0.13)。比较角膜接触镜治疗前后的视力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第1,2,3和4阶段圆锥角膜患者视力提高平均行数分别为5.18±1.38(范围:2~8)行,5.86±1.79(范围:2~8)行, 6.32±2.16(范围:3~9)行和6.92±2.35(范围:3~9)行。

    结论:OrbiflexK®角膜接触镜显著地改善了所有阶段的圆锥角膜患者的视力。

    6  两种病因弱视幼猫视网膜中NOS和GABA的表达
    王晗敏 荣翱 莫利娟 李青松 张兴儒
    2016, 16(11):2006-200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11.06
    [摘要](1238) [HTML](0) [PDF 1.79 M](988)
    摘要:
    目的:分别利用单眼睑缝合法和外直肌离断法建立两种不同病因的幼猫弱视模型,探讨一氧化氮(NO)和γ-氨基丁酸(GABA)这两种神经递质在两种弱视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方法:3周龄幼猫18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形觉剥夺组、斜视组,利用单眼睑缝合法和外直肌离断法建立两种病因的幼猫弱视模型,12wk后行图形视觉诱发电位检测。摘取眼球做病理切片,使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两组弱视眼和正常组视网膜中NOS和GABA的表达。

    结果:形觉剥夺组、斜视组12wk与同龄正常组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比较,均可见P1波潜伏期延长、振幅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弱视组视网膜内的NOS和GABA免疫阳性神经元染色淡,平均阳性面积减少,与同龄正常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弱视组间视网膜中的NOS和GABA平均阳性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NO和GABA的水平降低可能导致弱视眼视网膜内神经兴奋性的改变,二者在弱视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7  槲皮素对H2O2诱导人RPE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
    张佳君 厉新新 陈宝石 刘丽娟
    2016, 16(11):2010-201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11.07
    [摘要](1379) [HTML](0) [PDF 1.64 M](1054)
    摘要:
    目的:探讨槲皮素对H2O2诱导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etina pigment epithelium,RPE)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

    方法:RPE细胞传代培养,分为阴性对照组:以正常培养液培养; 氧化损伤组:100μmol/L的H2O2作用12h; 槲皮素低浓度组:100μmol/L槲皮素孵育24h后,加入H2O2作用12h; 槲皮素高浓度组:500μmol/L槲皮素孵育24h后,加入H2O2作用12h。MTT比色法检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Hochest33258染色观察凋亡细胞形态,比色法检测细胞中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活性。

    结果:槲皮素能明显抑制H2O2诱导的RPE细胞活力的下降,用不同浓度槲皮素处理后,RPE细胞活性分别提高到79.67%±4.98%和83.00%±3.60%,与氧化损伤组(48.93%±3.39%)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经不同浓度槲皮素处理后,RPE细胞凋亡率分别下降至23.23%±3.29%和16.23%±1.94%,与氧化损伤组(38.03%±4.76%)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此外,槲皮素还能增加细胞中CAT、SOD、GSH-Px活性,与氧化损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槲皮素通过改善细胞中抗氧化酶活性有效抑制了H2O2对RPE细胞的损伤,从而为其用于治疗RPE细胞损伤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

    8  生物信息法推算青光眼小鼠视乳头及视网膜功能变化
    刘静坤 王霖邦 王兵 盛亚玲 贺静 梦粉鸽
    2016, 16(11):2014-201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11.08
    [摘要](1974) [HTML](0) [PDF 2.01 M](1068)
    摘要:
    目的:本研究运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利用数据库资料,推测青光眼早期小鼠视乳头及视网膜可能的信号路径及基因生物功能模块,为研究青光眼发病机制提供新的途径。

    方法:本研究的数据是从美国生物技术信息中心GEO基因表达数据库获得。利用美国昂飞公司Expression Console软件对原始的CEL数据进行标准化及对数化转换处理。利用以t检验为基础的基因表达差异显著性分析方法SAM对基因芯片数据进行显著性差异分析,分析后筛选显著性差异表达基因,采用GNRInfer软件构建了小鼠视乳头及视网膜前50个有显著差异表达基因的调控网络,同时我们利用MAS3.0分子注释系统软件及DAVID软件这两种在线分析平台中进一步富集基因信号通路。

    结果:青光眼各组视乳头和视网膜及其相对应组的显著性差异基因分析表明,在青光眼早期视乳头组及视网膜组较之正常组相比视乳头组显著性差异基因数量明显增多,青光眼视乳头及视网膜网络构建显示,视乳头基因网络中主要调控节点基因包括Unc13c、Kif5a、TRPM1、PANX; 视网膜基因网络中主要调控节点基因包括POU4F1、NEFL、BC03870、CALB2。MAS在线信号通路分析显示,视乳头组织中主要的信号代谢通路包括肌萎缩侧索硬化代谢通路、神经退行性紊乱、白细胞穿内皮性迁移及前列腺癌信号通路。视网膜组织主要代谢通路包括肌萎缩侧索硬化代谢、酪氨酸代谢、黑色素生成、氮代谢、缝隙连接、白细胞穿内皮迁移。

    结论:早期青光眼阶段视乳头较视网膜对眼压更为敏感,特别是Tyrp1基因在早期高眼压的表达能否作为青光眼早期生物学指标有待进一步探讨。在青光眼高眼压压力下,节点分子生物学功能显示在视乳头组织中,细胞骨架的重排、生物驱动马达动力、物质代谢及运输力均为增强; 而在视网膜组织中,最突出的表现在细胞的再生、分化及修复作用,此结果提示我们在青光眼的研究中应重视哺乳动物视网膜损伤后自身修复的研究。代谢通路富集分析显示,炎性反应在视乳头及视网膜的病理反应中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在视乳头中由于其狭窄而拥挤的解剖结构在青光眼发病中存在营养代谢及物质转运障碍。

    9  不同切口超声乳化联合MI60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白内障患者视觉质量的影响
    赵晨 章玉群 岑洁 华佩炎
    2016, 16(11):2019-202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11.09
    [摘要](1230) [HTML](0) [PDF 426.73 K](917)
    摘要:
    目的:比较超声乳化同轴3.0mm切口与2.2mm切口联合MI60型人工晶状体植入对白内障患者视觉质量的影响。

    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实施超声乳化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手术的患者100例100眼随机分为两组,传统3.0mm切口组50例50眼, 2.2mm切口组50例50眼。观察患者术后1wk,3mo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对比敏感度(CS)及手术源性散光(SIA)。并由2位工作人员在末次随访完成VF和QOL问卷调查。

    结果:术后1wk,3mo,两组矫正视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366、-1. 688,P=0. 148、0.107)。2.2mm切口组在夜视(3、6c/d)及夜视加周边眩光(1.5、3、6c/d)条件下,术后1wk对比敏感度值优于3.0mm切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mo两组对比敏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wk, 3mo,2.2mm切口组SIA分别为0. 46±0.29、0.43±0.26D; 3.0mm切口组SIA分别为1.55±0.59、 0.89±0.28D,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348、-3. 788,P=0.000、 0.000)。两组病例平均VF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视觉适应一项得分2.2mm切口组优于3.0mm切口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348,P<0.05)。

    结论:同轴2.2mm切口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较同轴3.0mm切口治疗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手术相比,能有效减少SIA,且视觉适应性更优,具有更佳的视觉质量。

    10  囊膜上与囊袋内超声乳化治疗高度近视硬核白内障
    范强 燕振国
    2016, 16(11):2022-202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11.10
    [摘要](1283) [HTML](0) [PDF 427.81 K](1128)
    摘要:
    目的:比较囊膜上超声乳化法与囊袋内超声乳化法治疗高度近视硬核白内障的疗效。

    方法:采集2014-03/2016-03我院收治的高度近视硬核(Ⅳ~Ⅴ级核)白内障患者297例322眼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给予囊膜上超声乳化治疗149例162眼)和对照组(给予囊袋内超声乳化治疗148例160眼)。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安全性进行比较。

    结果:核硬度越高,超声乳化时间及平均超声能量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超声乳化时间及能量参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术后1mo 视力均较术后1d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较术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术中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囊膜上超声乳化与囊袋内超声乳化治疗高度近视硬核白内障疗效接近,但囊膜上超声乳化具有更佳的安全性。

    11  SMILE和FS-LASIK与LASIK矫正近视术后6mo的有效性和稳定性分析
    孙熠 曹虹 燕振国
    2016, 16(11):2026-202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11.11
    [摘要](1464) [HTML](0) [PDF 446.60 K](1067)
    摘要:
    目的:对比分析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飞秒激光制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6mo的视力和屈光度,评价三种手术方式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04/06在我院行角膜屈光手术患者110例220眼术后6mo的随访资料,其中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all incision lenticule extraction,SMILE)患者42例84眼,飞秒激光制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emtosecond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FS-LASIK)37例74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31例62眼。术前三组患者平均等效球镜度分别为-5.91±1.83、-5.89±1.96、-5.88±1.68D,术前三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瞳孔直径差异及中央角膜厚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比分析三组患者术后1wk,1、3、6mo随访时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屈光度等。

    结果:(1)术后1wk和1mo所有患者均按时随访,术后3mo时SMILE和FS-LASIK与LASIK组分别有5例10眼、5例10眼、4例8眼失访,术后6mo随访SMILE和FS-LASIK与LASIK组分别有9例18眼、6例12眼、7例14眼失访。(2)术后1wk,SMILE和FS-LASIK与LASIK组UCVA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098,P=0.000; t=2.493,P=0.004)。(3)LASIK组术后1wk与术后3、6mo的UCV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410,P=0.001; t=3.771,P=0.000),术后1mo与术后6mo的UCV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283,P=0.026)。(4)术后1wk,1、3、6mo三组患者屈光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119,P=0.942; χ2=1.504,P=0.471; χ2=0.949,P=0.622; χ2=0.277,P=0.871)。(5)术后1wk,SMILE组和FS-LASIK组与LASIK组裸眼视力≥5.0的眼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249,P=0.002<0.016; χ2=12.906,P=0.000<0.0016),而FS-LASIK组与LASIK组裸眼视力≥5.0的眼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00,P=0.604)。(6)三组患者术后1wk和1、3、6mo的等效球镜度数在±0.50D范围内的眼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09,P=0.697; χ2=1.176,P=0.634; χ2=0.871,P=0.736; χ2=0.683,P=0.770)。

    结论:在术后6mo内SMILE和FS-LASIK与LASIK矫正近视均具备有效性和稳定性,但SMILE在术后1wk的有效性优于FS-LASIK及LASIK,能够在术后更快速地改善裸眼视力。

    12  比较贝伐单抗和MMC辅助小梁切除术效果的Meta分析
    王越 柯敏 王文欢
    2016, 16(11):2030-203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11.12
    [摘要](1459) [HTML](0) [PDF 3.34 M](876)
    摘要:
    目的:比较贝伐单抗与丝裂霉素C(mitomycin C,MMC)辅助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BM、VIP、CNKI和万方数据库,查找所有比较贝伐单抗与MMC辅助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6-06-30。同时按纳入和排除标准由两名评价员独立进行RCT的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共纳入4项研究,总计286眼(贝伐单抗组143眼,MMC组143眼)。Meta分析结果显示:(1)有效性:贝伐单抗组与MMC组术后随访末次眼压(intraocular pressure, IOP)(WMD=2.21,95% CI:-0.17~4.58,P=0.07)和手术完全成功率(OR=0.69,95% CI:0.26~1.81,P=0.45)均无统计学差异; 两组患者随访末次抗青光眼药物使用数量(OR=0.12,95% CI:-0.15~0.39,P=0.39)相似,结果无统计学意义。(2)安全性: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同,无统计学差异,低眼压(OR=0.7,95% CI:0.12~4.05,P=0.69)、滤泡漏(OR=1,95% CI:0.21~4.74,P=1)、包囊型滤泡(OR=1.15,95% CI:0.38~3.44,P=0.81)、脉络膜脱离(OR=1.22,95% CI:0.29~5.22,P=0.78)和白内障(OR=1.15,95% CI:0.38~3.44,P=0.81)。

    结论:小梁切除术联合贝伐单抗与联合MMC治疗青光眼具有相似的疗效和安全性,贝伐单抗并不能更有效地降低眼压,临床医师应根据患者疾病特点选择适合药物辅助手术。

    13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视神经疾病上的研究进展
    赵朋波 郭鹏德 周剑
    2016, 16(11):2036-203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11.13
    [摘要](1153) [HTML](0) [PDF 395.06 K](1119)
    摘要:

    视神经疾病是一类严重影响视功能的疾病。近年来,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广泛应用于视神经疾病领域。较之于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视觉诱发电位、视野等眼科检查,该方法具有明显优势,它可以直观显示视神经、视觉通路和视皮层的形态改变,定量分析视神经、视觉通路、视皮层的形态及病理改变。本文对DTI的成像原理、在视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予以综述。

    14  频域OCT检测mGCC厚度在原发性青光眼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何雪瑞 刘涛
    2016, 16(11):2039-204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11.14
    [摘要](1296) [HTML](0) [PDF 467.51 K](939)
    摘要:

    青光眼是一种具有特征性视神经损害和视野缺损的不可逆致盲眼病,其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决定预后的关键。黄斑区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复合体(macular ganglion cell complex,mGCC)由黄斑区视网膜的内三层结构组成,包括视网膜神经纤维层(nerve fiber layer,RFL)、神经节细胞层(gangalion cell layer,GCL)和内丛状层(inner plexiform layer,IPL),它是青光眼结构损害的靶组织,有助于青光眼的早期诊断。光学相干光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具有非接触性、可重复性好、获取眼部图像快等优点,已在眼科领域广泛应用。频域OCT能提供更高的图像分辨率,可对黄斑区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复合体(mGCC)的厚度进行精确测量,为青光眼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新参数。

    15  视觉电生理技术在青光眼早期诊断中的意义
    张晓培 苏秀明 姚牧笛 蒋沁 曹国凡
    2016, 16(11):2044-204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11.15
    [摘要](1308) [HTML](0) [PDF 440.78 K](1098)
    摘要:

    青光眼是一组威胁和损害视神经及其视觉通路,最终导致视觉功能损害的疾病。青光眼视神经损害以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RGCs)及其轴突数目进行性丢失、视盘凹陷、视野缺损为特征。静态自动视野计检查是评估青光眼病程进展的金标准,但其结果往往受到患者主观因素的限制。近年来视觉电生理技术飞速发展,虽还不能代替传统的视野检查,但作为补充,其能在青光眼视野缺损前即出现振幅及潜伏期的改变,为早期青光眼的诊断提供了新的参考思路。本文主要对三种特殊类型的视网膜电图以及多焦视觉诱发电位在青光眼早期诊断中的意义进行综述。

    16  光动力疗法联合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的进展
    刘洋 黎蕾
    2016, 16(11):2048-205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11.16
    [摘要](1157) [HTML](0) [PDF 491.75 K](999)
    摘要:

    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 CNV)是多种眼底病致盲的主要原因,好发于黄斑区,严重影响中心视力。CNV常用治疗包括相对选择性治疗——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 PDT)、选择性治疗——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nti-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药物。但PDT治疗后视力不提高,还可上调VEGF的表达、继发炎症反应; 抗VEGF药物需多次注射以维持疗效,进而带来不良反应的风险和经济负担。目前,PDT联合抗VEGF药物治疗CNV在基础与临床研究方面均取得一定进展,使得联合疗法成为CNV治疗的选择之一。为了减少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实施联合疗法时是否变更PDT治疗参数需要进一步研究。

    17  胎盘生长因子在新生血管性眼病中的研究进展
    周骏 刘涛
    2016, 16(11):2053-205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11.17
    [摘要](1222) [HTML](0) [PDF 522.82 K](1118)
    摘要:

    新生血管是许多致盲性眼病的主要原因,例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在新生血管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被认为是作用最强的血管生长因子。胎盘生长因子(placental growth factor, PlGF)是VEGF家族中的一员,可促进新生血管生成,刺激内皮细胞迁移增殖,介导免疫炎症反应,且特异性表达于病理性新生血管,但在正常血管中不表达。因此近年来PlGF逐渐受到人们关注。本文对PlGF在新生血管性眼病中的作用机制进行探讨。

    18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
    帅嫄璐 方王怡 袁松涛
    2016, 16(11):2059-206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11.18
    [摘要](1666) [HTML](0) [PDF 468.84 K](1107)
    摘要: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是中心视力损失的一项重要原因,它主要好发于中青年男性,以后极部浆液性神经上皮层脱离伴有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水平的渗漏为特征。大多数急性CSC患者会自发吸收,但是对于持续性神经上皮层脱离的慢性CSC患者可能会发展为进展性的视力下降。本文对近年来关于CSC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作简要综述,主要从激光光凝、光动力学疗法(PDT)、玻璃体内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四方面进行阐述。

    19  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硅油填充眼并发性白内障的疗效观察
    陈曦 谢平 陈雪娟
    2016, 16(11):2063-206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11.19
    [摘要](1396) [HTML](0) [PDF 436.81 K](1145)
    摘要:
    目的:比较三种手术方式治疗硅油填充眼并发性白内障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75眼硅油填充眼并发性白内障患者,分成三组,A组采取经瞳孔区硅油取出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IOL植入术,B组采取23G玻璃体切除系统经睫状体扁平部硅油取出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IOL植入术,C组采取20G玻璃体切除系统经睫状体扁平部切口硅油取出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IOL植入术。比较三组手术时间、术前术后眼压和最佳矫正视力、术后眼部刺激症状时间、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三组术眼术后眼压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术后视力较术前均有所提高,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并发症三组也没有差异; 但是A组和B组较C组所需手术时间更短; 在术后眼部刺激症状时间上,A组较B组和C组更短。

    结论:三组手术方式均安全有效,应根据患者病情选择适合的手术方式,对于术前明确眼底情况恢复良好的硅油填充眼并发性白内障,经瞳孔区硅油取出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及IOL植入术是一种快速安全有效的联合手术方式。

    20  不同切口超声乳化术治疗白内障效果的比较
    朱习峪 王晓萍 毛晓春
    2016, 16(11):2067-207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11.20
    [摘要](1268) [HTML](0) [PDF 403.35 K](1008)
    摘要:
    目的:比较同轴1.8mm微切口超声乳化术与标准同轴3.0mm超声乳化术治疗白内障的效果。

    方法:选取2013-08/2015-08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年龄相关白内障患者88例88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采用标准同轴3.0mm小切口超声乳化术(44例,完成38例,脱落6例)和观察组采用同轴1.8mm微切口超声乳化术(44例,完成40例,脱落4例),均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记录两组术中有效超声时间、累计释放能量及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比较术前及术后1、7、30d角膜内皮细胞数、切口角膜厚度、角膜六边形细胞百分率、角膜散光变化。

    结果:两组术中有效超声时间、累计释放能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术后1、7、30d角膜内皮细胞数、角膜六边形细胞百分率均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0d切口角膜厚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术后1、7、30d角膜散光程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术与标准同轴超声乳化术均可改善白内障患者视力水平,但前者可缩减轻角膜散光程度。

    21  后发性白内障行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后视觉质量改变
    张斌 马健利
    2016, 16(11):2071-207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11.21
    [摘要](1364) [HTML](0) [PDF 622.67 K](1173)
    摘要:
    目的:观察分析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后发性白内障(posterior capsule opacification,PCO)患者行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前后视力、全眼高阶像差(total high-order aberration,tHOA)、调制传递函数(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MTF)、视觉质量的变化。

    方法:选取2014-06/2015-09来我院就诊的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PCO患者共100例100眼,年龄47~80(平均65.52±7.01)岁,所有患者均行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激光孔径≥5mm)治疗,观察激光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ion acuity,BCVA)的变化,应用iTrace视觉功能分析仪分别测量分析3mm和5mm瞳孔直径下激光术前后全眼总高阶像差tHOA及MTF的变化。

    结果:所有Nd:YAG激光手术顺利,未发生明显术中、术后意外情况及并发症,BCVA:术前0.451±0.023,术后0.763±0.025,手术前后BCVA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mm瞳孔直径下术前tHOA 0.551±0.031,术后tHOA 0.214±0.011,手术前后3mm瞳孔直径下tHOA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3mm瞳孔直径下激光术后在5、10、15、20、25、30c/d 6种空间频率下MTF tHOA值(0.644±0.023、0.497±0.011、0.311±0.015、0.202±0.018、0.056±0.027、0.041±0.011)较术前(0.401±0.021、0.261±0.026、0.179±0.012、0.108±0.014、0.031±0.016、0.022±0.021)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mm瞳孔直径下术前tHOA 0.752±0.028,术后tHOA 0.361±0.014,激光术前后5mm瞳孔直径下tHOA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5mm瞳孔直径下激光术后在5、10、15、20、25、30c/d 6种空间频率下MTF tHOA值(0.426±0.027、0.209±0.018、0.172±0.013、0.116±0.015、0.049±0.010、0.034±0.014)较术前(0.234±0.021、0.102±0.019、0.088±0.016、0.058±0.022、0.021±0.014、0.016±0.011)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PCO患者行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治疗后BCVA提高、tHOA 降低、MTF值增大、患眼的视觉质量明显提高。

    22  同轴2.2mm与2.8mm 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眼表和泪膜的变化
    朱海平 邓德勇 谢美娜
    2016, 16(11):2075-207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11.22
    [摘要](1339) [HTML](0) [PDF 411.86 K](927)
    摘要:
    目的:比较同轴微切口 2.2mm与2.8mm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后泪膜和眼表的变化。

    方法:选取2014-06/2016-01我院接受超声乳化术的白内障患者86例106眼。采取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两组,分别为A组和B组,每组各53眼。A组采用2.2mm同轴超声乳化白内障术(44例53眼),B组采用2.8mm同轴超声乳化白内障术(42例53眼)。观察两组患者的主观干燥异物感(dry eye symptom,DES)评分、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BUT)、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s Ⅰ test,SⅠt)和眼睑刷上皮病变(lid-wiper epitheliopathy,LWE),比较各项结果对患者影响程度的差异。

    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wk,1、3mo时的BUT与术前相比,均低于术前,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3.098、4.512、4.329,均P<0.05),且A组高于B组; 两组患者术后1wk和1、3mo时的DES评分与术前相比,均高于术前,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449、-10.029、-7.141,均P<0.05),且A组低于B组; 两组患者术后1wk和1、3mo时的 SⅠt与术前相比均高于术前,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293、-4.009、 -3.283,均P<0.05),且A组低于B组; 两组患者术后1wk和1、3mo时的LWE与术前相比,均高于术前,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6.542、-5.125、 -3.632,均P<0.05),且A组低于B组。术后6mo时,A组患者的BUT、DES评分、SⅠt 和LWE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59、1.276、0.548、0.169,均P>0.05); B组患者的BUT、DES评分、SⅠt 和LWE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063、7.306、3.621、4.208,均P<0.05)。

    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切口大小对术后眼表和泪膜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影响,手术切口的减小不仅可以降低对眼表组织的损伤,而且可以降低对术后泪膜及眼表的影响。

    23  雷珠单抗治疗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疗效观察
    王达良 罗曼 缪茶英 罗素荣
    2016, 16(11):2079-208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11.23
    [摘要](1207) [HTML](0) [PDF 408.10 K](988)
    摘要:
    目的:比较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在不同类型的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治疗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3-05/2015-05在绍兴市人民医院治疗的63例63眼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息肉数的差异分为单息肉组(38例38眼)和多息肉组(25例25眼),两组患者均接受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每月1次,连续注射3mo。注射后随访1a,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和中心视网膜厚度(central retinal thickness,CRT)的变化。

    结果:与多息肉组比较,单息肉组治疗前最大线性直径更大、纤维血管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发生率更低、BCVA更低(P<0.05)。治疗后3、6mo,1a单息肉组BCVA明显低于多息肉组(P<0.05); 单息肉组治疗后3、6mo,1a时BCVA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5)。单息肉组和多息肉组患者的CRT在治疗后6、12mo有统计学差异(P<0.05); 单息肉组治疗后3、6mo,1a时CRT均较治疗前低(P<0.05),多息肉组治疗后3、6mo的CRT较治疗前低(P<0.05)。

    结论: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在多息肉型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中治疗效果更好,息肉数量对于评估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24  体外反搏联合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非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利焕廉 周金文 左炜
    2016, 16(11):2082-208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11.24
    [摘要](1220) [HTML](0) [PDF 427.84 K](1127)
    摘要:
    目的:探讨体外反搏联合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非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

    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2013-08/2016-02在我院诊治的非增生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104例104眼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2例52眼,对照组采用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体外反搏治疗,观察两组预后情况。

    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8.1%、84.6%,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患眼动脉EDV与PSV值都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治疗后的患眼动脉EDV与PSV值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的CMT值分别为198.13±45.32、200.46±31.94μm,而对照组分别为203.14±51.94、202.90±42.95μm,在组内与组间对比都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体外反搏联合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非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具有很好的安全性,能促使眼动脉血流速度加快,从而提高治疗疗效。

    25  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激光治疗视网膜黄斑分支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
    杨乐 薛雨顺 石蕊
    2016, 16(11):2085-208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11.25
    [摘要](1027) [HTML](0) [PDF 432.21 K](902)
    摘要: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激光治疗视网膜黄斑分支静脉阻塞(MBRVO)继发黄斑水肿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研究。临床确诊为MBRVO继发黄斑水肿的患者33例33眼纳入研究。玻璃体腔注射10mg/mL雷珠单抗0.05mL(含雷珠单抗0.5mg)。治疗后每月复查,复查时发现视力下降和OCT检查发现黄斑水肿复发者再次重复注射雷珠单抗。复查发现出血明显吸收及OCT复查发现黄斑水肿明显消退者,在原水肿部位进行视网膜光凝。观察治疗前与治疗后6mo最佳矫正视力、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多焦视网膜电生理检查P1波的振幅密度及潜伏期的变化。

    结果:治疗前BCVA经LogMAR转换后为0.68±0.35,治疗后6mo为0.34±0.23,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21眼(64%)BCVA提高2行及以上者,9眼(27%)维持于就诊时水平,无视力下降者。治疗前平均CMT为487.30±63.58μm,治疗后6mo CMT降为238.84±52.66μm,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6mo患者1环、2环、3环的P1波振幅密度均有提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治疗后6mo患者1环、2环、3环的P1波潜伏期均有缩短,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玻璃体腔注射后2眼出现结膜下出血。

    结论:雷珠单抗联合局部视网膜光凝治疗视网膜黄斑分支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可有效减轻黄斑水肿,显著提高患者视力,改善视功能。

    26  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湿性老年黄斑变性的疗效
    丁晓琚 单武强 谢桂军 丁国鹏
    2016, 16(11):2088-209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11.26
    [摘要](1237) [HTML](0) [PDF 446.12 K](1014)
    摘要: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眼科常规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相干光断层扫描(OCT)检查确诊为湿性AMD的患者20例22眼,给予所有患眼玻璃体腔注射10mg/mL康柏西普0.5mg,每月注射1次,连续3次为初始治疗,后根据病情需要决定是否重复治疗。每月随访1次,随访观察≥6mo。对比分析治疗前后患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中心视网膜厚度(CRT)及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病灶渗漏变化情况。

    结果:治疗后1、3、6mo患眼平均BCVA(LogMRA)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1、3、6mo患眼平均CRT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时,FFA检查,黄斑区CNV病灶渗漏消失20眼(90%); 渗漏减轻2眼(9%)。随访期间未见与治疗相关的严重眼部并发症及全身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结论:临床实际应用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湿性AMD可提高患眼视力,降低患眼CRT,抑制新生血管渗漏,无与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

    27  波前像差引导联合非球面LASIK治疗近视散光术后疗效观察
    赵晓彬 李科军 樊芳
    2016, 16(11):2091-209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11.27
    [摘要](1123) [HTML](0) [PDF 423.10 K](1043)
    摘要:
    目的:观察波前像差引导联合非球面LASIK治疗近视散光眼的临床疗效。

    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拟行LASIK手术治疗的近视散光眼患者45例62眼,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波前像差引导联合非球面LASIK与波前像差引导LASIK。观察术后6mo两组安全性、有效性、预测性、全眼高阶像差及暗光下对比敏感度的差异。

    结果:两种切削模式的安全性、有效性及预测性相似。术后6mo,两组各高阶像差均较术前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波前像差引导联合非球面组总高阶像差及球差的增幅小于波前像差引导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彗差的增幅无统计学差异(P=0.657)。波前像差引导联合非球面组术后6mo暗光下对比敏感度在各个空间频率均恢复至术前水平,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波前像差引导组除低空间频率外,其余空间频率恢复至术前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波前像差引导联合非球面LASIK较波前像差引导LASIK可更好地减少术后高阶像差的增加,改善暗光下对比敏感度。

    28  飞秒激光联合LASIK术后视觉质量的变化
    刘娟 胡恩海
    2016, 16(11):2095-209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11.28
    [摘要](1251) [HTML](0) [PDF 431.67 K](1162)
    摘要:
    目的:对比飞秒激光制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emtosecond-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femto-LASIK)与传统机械板层刀制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屈光不正患者术后视觉质量的变化。

    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选择我院2014-01/2015-12进行屈光手术的患者89例178眼,其中使用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患者46例92眼,使用显微角膜板层刀制作角膜瓣患者43例86眼。术后随访6mo,观察患者的视力、屈光状态、主观视觉质量评分、高阶像差等情况。

    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角膜瓣均制作成功,无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裸眼视力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屈光度与术前预期屈光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6mo主观视觉调查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mo飞秒激光组和机械板层刀组角膜像差均方根值、球差及彗差较术前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飞秒激光组增加的幅度比机械板层刀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更精确可靠,离散度更小,可以制作更薄的角膜瓣,飞秒激光制瓣的LASIK较传统机械板层刀LASIK术后可以获得更好的视觉质量。

    29  配戴角膜塑形镜对青少年近视患者泪膜及视觉质量的影响
    朱江 黄振平
    2016, 16(11):2099-210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11.29
    [摘要](1562) [HTML](0) [PDF 429.08 K](1080)
    摘要:
    目的:运用双通道客观视觉质量分析系统(OQASⅡ)评价儿童配戴角膜塑形镜对泪膜及视觉质量的影响。

    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选取2015-06/08在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眼科验配角膜塑形镜的近视儿童23例39眼。观察戴镜前及戴镜后1wk,1、3、6mo时的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球镜度数、柱镜度数、SchirmerⅠ试验、泪膜破裂时间(tear break-up time,BUT)、客观散射指数(object scatter index,OSI)、调制传递函数截止频率(modulate transter function cut off,MTF cut off)及客观泪膜质量的变化。

    结果:戴镜前及戴镜后1wk,1、3、6mo时的UCVA分别为0.23±0.10、0.81±0.23、0.99±0.11、1.01±0.09、0.95±0.14,戴镜后较戴镜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23.36,P<0.01); 戴镜前及戴镜后1wk,1、3、6mo时的球镜度数分别为-2.83±1.34、-0.63±0.82、-0.12±0.20、 -0.03±0.10、-0.10±0.30D,戴镜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7.01,P<0.01); 戴镜前及戴镜后1wk,1、3、6mo时的柱镜度数分别为-0.12±0.21、-0.13±0.22、-0.12±0.21、-0.14±0.26、-0.21±0.27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58,P>0.05)。戴镜前及戴镜后1wk,1、3、6mo时的Schirmer Ⅰ试验结果分别为19.05±3.67、19.13±4.60、17.60±3.39、17.51±2.86、17.56±4.40mm,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4.88,P>0.05); 戴镜前及戴镜后1wk,1、3、6mo时的BUT试验结果分别为11.15±1.81、8.90±1.93、8.31±1.84、7.00±1.78、5.95±1.49s,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5.11,P<0.01)。戴镜前及戴镜后1wk,1、3、6mo时的MTF cut off分别为40.89±7.04、33.47±8.61、33.48±7.38、33.08±8.88、33.24±10.31c/deg,OSI值分别为0.40±0.15、0.76±0.38、0.76±0.32、0.86±0.32、0.83±0.51,客观泪膜质量分别为0.80±0.23、1.25±0.51、1.28±0.47、1.29±0.53、1.40±0.65,差异有统计学差意义(F=6.16、19.23、10.62,P<0.01)。

    结论:角膜塑形镜可快速降低球镜度数,提高UCVA,对泪液基础分泌无影响,但可以缩短泪膜破裂时间,降低泪膜的稳定性,影响视觉质量。

    30  深圳市小学初中学生视力发育及屈光状态流行病学调查
    韩冰 周薇薇 刘春民 杨耘 成洪波 徐雪娇
    2016, 16(11):2103-210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11.30
    [摘要](1299) [HTML](0) [PDF 433.21 K](1139)
    摘要:
    目的:了解深圳市小学初中学生视力及屈光状态,为近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整群抽取深圳市5所小学学生(6 737名)和3所中学初中学生(1 925名)进行问卷调查,同时进行视力、眼前节、眼底、眼位和屈光状态检查。运用卡方检验分析视力不良的危险因素,并对不同性别和年级的近视率进行比较。

    结果:深圳市5~16岁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67.0%,其中女性、高度近视家族史,连续看近时间过长和户外活动时间过短为学生视力不良的危险因素。8 662例学生中正视眼、远视眼、散光眼和近视的检出率分别为15.1%、11.3%、11.0%、62.6%。随着年级增长,正视、远视、散光的检出率逐渐减小,近视检出率逐渐增多。其中小学6年级到初中一年级的近视增长无统计学意义,其余每相邻两个年级近视增长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338~45.018, P<0.05); 男生近视检出率为61.0%,女生的近视检出率为65.5%,且两者有统计学意义(χ2=17.180,P<0.05)。

    结论:深圳市5~16岁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高,近视是主要原因。近视患病率随着年级逐渐上升,且发展越来越快,呈低龄化发展趋势。做好近视防治工作,对控制中小学生视力不良有重要意义。

    31  CBL教学模式在眼科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刘莹 王佟 吴薇 任甫
    2016, 16(11):2107-210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11.31
    [摘要](1507) [HTML](0) [PDF 363.05 K](1101)
    摘要:
    目的:评价以病例为基础的教学法(case-based learning,CBL)在眼科学教学实践中的作用。

    方法:以课堂授课为主结合CBL教学的形式,对锦州医科大学感觉器官教学改革班的88名学生进行教学,教学结束后以填写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学生对于CBL教学的评价。

    结果:按每个选项的百分比来进行数据的描述分析。所有学生都接受CBL在教学内容结束后进行,大部分学生认可该教学模型,认为它有助于学生对临床疾病治疗原则的理解把握,增加教学过程中的趣味性,有利于复习所学知识及锻炼临床病例分析能力,并能深刻地认识眼科疾病及特殊的辅助检查。CBL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对眼科学的学习兴趣,有利于理论结合实际以及临床思维的培养。

    结论:CBL教学可作为传统LBL教学的辅助教学方式。

    32  眼科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教学模式探讨
    姜涛 姜靖 王仁萍 周杨 吴瑗 徐丽
    2016, 16(11):2109-211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11.32
    [摘要](1250) [HTML](0) [PDF 423.80 K](1026)
    摘要:

    针对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教学,我们一改以往的“全盘倾注”、“照本宣科”,进行了“点对点”模式探讨,对眼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有效施教,举一反三,加强对新型研究生的培养。所谓“点对点”,是指教学内容“点对点”,教学方式“点对点”,教学指导“点对点”,教学考核“点对点”。即内容不需全,要精炼,教学内容不再全盘倾注、照本宣科,而是选择经典、重点、难点; 方式不限讲,要训练,教学方式多样,不仅讲授,还有多媒体演示,现场示教,手术带教,实验室指导,论文撰写训练,论文报告会,临床思维、手术基本功、病历书写训练等; 指导不限时,要效果,教学指导不仅限于导师,各级医师都有不同的带教任务,保证效果; 考核不打分,要实践,教学考核不是一张试卷,而是临床技能实践、病历书写实践、手术基本功实践、临床流程实践、实验技能实践、论文撰写实践等。通过“点对点”的教学模式,将会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打下较好的临床实践基础,并养成持续学习、自我学习、终生学习的良好习惯,为他们今后的知识更新、为他们未来的执业生涯奠定根基。

    33  真菌性角膜溃疡的综合治疗及临床转归
    范军华 汪美华
    2016, 16(11):2112-211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11.33
    [摘要](1217) [HTML](0) [PDF 876.62 K](1157)
    摘要:
    目的:探讨综合疗法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效果及临床转归。

    方法: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共159例159眼,采取10项综合措施治疗,随访3mo以上,观察溃疡愈合情况及最终视力。

    结果:真菌性角膜溃疡平均住院时间12.11±5.13d,治愈148例148眼,治愈率93.1%,好转8例(5.0%),无效3例(1.9%)。最终视力≥0.3占56.0%(89/159)。最终视力≥0.1者占85.5%(136/159),在148例治愈患者中占91.9%(136/148)。

    结论:采取综合疗法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有较高的治愈率,视力恢复良好。

    34  自体结膜瓣移植手术治疗重症真菌性角膜溃疡的临床价值
    李娟 王卫华 谢慧
    2016, 16(11):2115-211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11.34
    [摘要](1105) [HTML](0) [PDF 405.18 K](1002)
    摘要:
    目的:探讨自体结膜瓣移植手术治疗重症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效果。

    方法:选取2013-01/2016-01在我院治疗的重症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83例83眼,其中接受药物治疗患者36例36眼,接受自体结膜瓣移植手术治疗患者47例47眼,两组进行真菌培养及菌属鉴定,观察两组治疗的效果。

    结果:手术治疗组有效率为89%,明显高于药物治疗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丝状菌类型手术治疗的有效率为92%,明显高于药物治疗,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酵母菌类型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的有效率分别为80%、78%,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自体结膜瓣移植手术治疗重症真菌性角膜溃疡的疗效好,且操作简单; 对药物治疗不佳的丝状菌型角膜溃疡,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以提高疗效。

    35  掌中视频性角膜炎的临床观察和分析
    喻箭
    2016, 16(11):2118-212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11.35
    [摘要](1227) [HTML](0) [PDF 563.75 K](1092)
    摘要:
    目的:观察掌中视频性角膜炎的临床特点,并研究分析其发病原因和机制,为临床治疗和预防寻找方法。

    方法:随机选取就诊前1mo内使用掌中视频设备的门诊患者591例1182眼,调查患者使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掌中视频设备的强度,行裂隙灯下角膜荧光染色观察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BUT),描述该病的临床特点,并分析其发病率与泪膜破裂时间和患者用眼强度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掌中视频性角膜炎好发于20~40岁的中青年人,无明显性别差异。其发病与微生物感染和免疫性炎症无关。发病率随患者用眼强度的增加而明显上升,且与患者的用眼强度呈强正性相关,而随患者泪膜破裂时间的延长而下降,与患者的泪膜破裂时间呈强负性相关。

    结论:双眼长时间地向前下方注视掌中视频设备,造成眼表泪膜性状改变,是发病的重要原因。减少掌中视屏的使用可积极治疗和预防本病。

    36  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12例的临床观察和分析
    杨于力 高利霞 戴超
    2016, 16(11):2121-212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11.36
    [摘要](971) [HTML](0) [PDF 1.72 M](1108)
    摘要:
    目的:分析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iridocorneal endothelial syndrome,ICE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发病机制,探讨其治疗及预后。

    方法:选择2007-06/2015-02在第三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住院治疗的12例12眼ICE综合征患者,其中原发性进行性虹膜萎缩7眼,Chandler综合征3眼,Congan-Reese综合征2眼。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及随访。

    结果:所有患者中,8眼行一次或多次滤过手术,4眼仅行青光眼阀门植入术。术后随访时间为15mo~5a,平均30mo。12眼患者中,4眼抗青光眼术后眼压升高的时间为3~16(平均10)mo,远期观察眼压控制不佳。

    结论:ICE综合征是一组临床上比较少见的严重眼病,其基本病变为角膜内皮层存在的ICE细胞过度增生导致房角粘连、虹膜萎缩及继发性青光眼等,目前青光眼滤过手术及青光眼阀门植入术只能在术后早期控制眼压,但远期效果不佳。

    37  白内障术后低视力的相关因素分析
    丁建峰 王大博 王玲 李芹
    2016, 16(11):2124-212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11.37
    [摘要](1060) [HTML](0) [PDF 400.70 K](1103)
    摘要:
    目的:对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低视力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用于术前评估预后。

    方法:对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341例418眼行术前术后相关检查,术后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行最佳矫正视力检查,进行术后低视力的相关因素分析。

    结果:术后1mo低视力发生率为10.3%,发生低视力的危险因素包括合并原发病及晶状体核硬度,合并原发病主要有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48.8%)、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39.0%)、青光眼性视神经病变(7.3%)、病理性近视眼底改变(2.4%)、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合并黄斑水肿(2.4%)。

    结论:影响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低视力的相关因素包括合并原发病及晶状体核硬度。提示我们临床工作中重视术前检查,术中谨慎操作保护视功能。

    38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显性及隐匿性角膜后弹力膜脱离的临床分析及处理
    李立刚 张德秀
    2016, 16(11):2127-212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11.38
    [摘要](1294) [HTML](0) [PDF 938.71 K](884)
    摘要:
    目的: 分析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显性及隐匿性角膜后弹力膜脱离的原因,并提出治疗措施。

    方法: 对我院2013-01/2016-04临床发现的31例31眼显性及隐匿性角膜后弹力膜脱离患者经过1~3次前房注射消毒空气治疗,术后随访3mo,观察角膜恢复情况。

    结果: 所有患者中,30例30眼角膜均恢复透明,未出现视力功能障碍及其他相关并发症,效果满意。1例1眼因不配合治疗发生大疱性角膜炎。

    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显性及隐匿性角膜后弹力膜脱离的原因有内部及外部诸多因素。及早发现和及时处理,对角膜后弹力膜脱离患者的视力恢复有重要意义。对术后难治性角膜水肿患者及早行前节OCT或UBM检查,有助于发现不同程度隐匿性角膜后弹力膜脱离,并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

    39  人工晶状体囊袋内缝合固定治疗外伤性晶状体半脱位
    刘刚 高丰 戴襄军 刘月君 李芳
    2016, 16(11):2130-213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11.39
    [摘要](1366) [HTML](0) [PDF 442.61 K](1106)
    摘要:
    目的:评价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单襻囊袋内缝合固定治疗外伤性晶状体半脱位手术的方法、效果及可行性。

    方法:选择2013-03/2015-03我院术前晶状体脱位范围不大于2个象限的外伤性白内障患者12例12眼,行拦截劈裂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或小切口晶状体摘除术。IOL采用单襻囊袋内缝合固定术,即一侧襻植入未见明显脱位方位囊袋内,将聚丙烯缝线捆绑另一侧襻的中部后穿过囊膜赤道部固定巩膜壁的方法植入脱位最严重方位的囊袋内。术后观察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IOL位置等指标,并对手术并发症进行记录。

    结果:手术完成均顺利,术后视力提高明显,术后随访6~12mo,随访期间BCVA≥0.8者2眼,0.4~0.6者7眼,≤0.3者3眼,67%的视力稳定在0.5~0.6; 术后随访期间眼压正常,手术对角膜内皮细胞影响轻微,所有IOL均处于正位,术中、术后未有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在不植入囊袋张力环(capsular tension ring,CTR)的情况下,使用IOL单襻囊袋内缝合固定治疗外伤性晶状体半脱位,可显著提高患者的BCVA,并且安全性好,有效地避免了IOL的夹持和偏位,临床疗效满意。

    40  开封地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角膜球面像差分析
    朱珂珂 穆红梅
    2016, 16(11):2133-213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11.40
    [摘要](1075) [HTML](0) [PDF 366.25 K](975)
    摘要:
    目的:调查开封地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的角膜球差变化分布及与年龄的相关性。

    方法: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427例466眼,年龄52~75岁,根据年龄段分为三组,术前使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角膜前表面K值、角膜中央直径6mm范围前表面球差、后表面球差和角膜总球差。

    结果:所有患者平均角膜球差为0.339±0.153μm,50~60岁年龄组平均角膜球差为0.322±0.137μm,61~70岁年龄组平均角膜球差为0.326±0.157μm,71~80岁年龄组平均角膜球差为0.401±0.182μm。角膜K值与角膜总球差无相关性(r=0.034,P>0.05),角膜前表面球差、后表面球差及角膜总球差与年龄呈正相关(r=0.253、0.327、0.233,均P<0.01)。

    结论:角膜球差随着人种的差别而有差异,开封地区老年人的角膜球差较白种人略高,且与年龄呈正相关。

    41  应用前节OCT分析白内障透明角膜切口内口位置对术后散光的影响
    张玲
    2016, 16(11):2136-213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11.41
    [摘要](1283) [HTML](0) [PDF 913.84 K](1025)
    摘要:
    目的:运用前节OCT扫描仪(anterior segment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S-OCT)分析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透明角膜切口内口的位置对术源性散光(surgery induced astigmatism,SIA)的影响。

    方法:选择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40例43眼,做2.8mm透明角膜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折叠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前及术后1wk,1、3mo进行矫正视力检查,术后1wk,1、3mo应用AS-OCT对角膜切口内口的位置及切口长度进行测量。根据切口位置的不同分为:1组:20例23眼,切口内口距离角膜顶点中线>3mm; 2组:20例20眼,切口内口距离角膜顶点中线≤3mm。

    结果:1组和2组术前1d矫正视力及角膜散光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术后1wk,1、3mo两组矫正视力不断增加,散光及切口长度均不断减小,但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内口位于角膜中央3mm半径内的透明角膜切口长度偏长,术后产生的SIA较内口在3mm以外的切口偏大,且术后获得的矫正视力也可能低于后者。

    42  球筋膜下麻醉在高眼压下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
    王丽 王晓霞 林娜
    2016, 16(11):2139-214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11.42
    [摘要](1336) [HTML](0) [PDF 448.33 K](1076)
    摘要:
    目的:评估球筋膜下麻醉在高眼压下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方法:选取2014-02/2015-06在我科住院后联合用药24~48h眼压控制不良的原发性青光眼患者46例46眼,于球筋膜麻醉下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观察麻醉效果及并发症。

    结果:所有患者注射麻药后1min均能达到镇痛、眼球制动效果。手术过程中,0级麻醉效果35眼(76%),1级麻醉效果10眼(22%),2级麻醉效果1眼(2%)。除1例1眼患者术中需追加1次表麻剂后完成手术,其余患者均能在球筋膜麻醉下配合手术,麻醉总有效率为98%。术中术后无1例出现麻醉相关并发症。

    结论:高眼压下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中应用球筋膜下麻醉安全有效、简便快捷。

    43  超声乳化联合前房角分离术对伴有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
    汪涛 颜华
    2016, 16(11):2142-214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11.43
    [摘要](1124) [HTML](0) [PDF 417.13 K](1014)
    摘要:
    目的:探讨伴有白内障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 closure glaucoma ,PACG)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phacoemulsification,Phaco)人工晶状体(IOL)植入联合前房角分离术治疗后角膜内皮细胞的变化,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分析接受Phaco+IOL联合前房角分离术治疗的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95例95眼,其中女73例,男22例,年龄46~85(平均66±7)岁。记录并分析术前及术后1wk,1、2、3、6mo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内压(IOP)及角膜内皮细胞计数(endothelial cell count,ECC),同时记录术前及术后6mo前房深度(anterior chamber depth,ACD)以及前房角关闭范围。随访8mo~2a。

    结果:术前IOP平均为36.1±4.3(28~42)mmHg,术后6mo IOP平均为15.8±3.5(8~28)mmHg(1mmHg=0.133kPa),术后IOP较术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173,P<0.01)。术后BCVA较术前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8.351,P<0.01)。术前ACD平均为1.95±0.34mm,术后6mo ACD平均为3.11±0.33mm,术后ACD较术前显著加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483,P<0.01)。术前前房角关闭范围90°~180°者74眼,<90°者21眼; 术后前房角关闭范围90°~180°者12眼,<90°者83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9.013,P<0.01)。术前ECC平均为2 304±135个/mm2,术后1wk,1、2、3、6mo ECC平均分别为2 243±152个/mm2、2 135±177个/mm2、2 028±172个/mm2、2 017±181个/mm2、2 006±143个/mm2,分别减少了2.6%、7.3%、12.0%、12.5%、13.0%。术后2mo内ECC较术前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568,P<0.01),于2mo后趋于稳定(P3mo=0.067, P6mo=0.073)。

    结论:伴有白内障的PACG采用Phaco+IOL联合前房角分离术治疗可有效提高视力,使IOP恢复正常。术后ECC有所减少,但仍在正常范围内。Phaco+IOL联合前房角分离术是治疗伴有白内障的PACG一种安全有效方法。

    44  内路巩膜瓣复通术治疗青光眼联合白内障术后失败患者的疗效
    张影影 张立贵 綦跃勤
    2016, 16(11):2145-214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11.44
    [摘要](1168) [HTML](0) [PDF 392.30 K](1063)
    摘要:
    目的:探讨内路巩膜瓣复通术治疗青光眼联合白内障术后早期失败患者的效果。

    方法:选取青光眼联合白内障术后早期(3mo内)失败的患者共27例27眼,采用超声乳化辅助钩进入前房至原巩膜瓣下,从内部顶开已粘连的原巩膜瓣使之复通治疗。术后随访12mo,观察患者的眼压及最佳矫正视力。

    结果:术后12mo,14眼(52%)形成功能性滤过泡; 17眼(63%)不用任何药物眼压<21mmHg,7眼(26%)加用1~2种降眼压药物眼压<21mmHg,3眼(11%)失败,成功率为89%。术前平均眼压30.2±6.8mmHg。术后1wk,1、3、6、12mo平均眼压分别为7.1±4.3、10.5±5.1、15.1±4.8、16.8±5.2、17.3±5.1mmHg,手术前后眼压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最佳矫正视力平均0.46±0.44,术后1wk,1、3、6、12mo平均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0.32±0.52、0.52±0.42、0.55±0.39、0.53±0.47、0.54±0.42。除术后1wk较术前下降,其余皆较术前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前房出血5眼(19%),均在3~5d内自行吸收; 脉络膜脱离7眼(26%),除1眼需要脉络膜上腔放液和前房成形外余皆保守治疗痊愈; 术后持续低眼压并发黄斑水肿1眼(4%),持续4mo经积极治疗而愈。

    结论:内路巩膜瓣复通术治疗青光眼联合白内障术后早期失败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45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
    朱晓宇 杭春玖
    2016, 16(11):2148-214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11.45
    [摘要](1198) [HTML](0) [PDF 380.60 K](1001)
    摘要:
    目的:探讨双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分析双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65例70眼,术后随访3~12mo,观察视力、眼压及并发症的发生。

    结果:术后患者视力≤0.1者2眼,>0.1~0.3者6眼,0.4~0.8者60眼,≥1.0者2眼,术后眼压在正常范围内(<21mmHg)者69眼,1眼术后出现浅前房,经治疗改善。

    结论:双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手术成功率高,疗效佳,是一种理想的手术方式。

    46  超高度近视合并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治疗的临床分析
    张小娟 曹楠珏 强薇 陈晓隆
    2016, 16(11):2150-215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11.46
    [摘要](1578) [HTML](0) [PDF 452.58 K](1835)
    摘要:
    目的:回顾分析超高度近视合并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的手术方式、手术效果、术后并发症及处理方法。

    方法:选择2011-01-01/2016-01-01于我院就诊的超高度近视合并RRD的患者47例47眼,并于我院行巩膜外加压术,玻璃体切除(pars plana vitrectomy,PPV)联合硅油填充术,或玻璃体腔注气术,回顾分析术后6mo内患者的BCVA、眼压、视网膜复位情况、裂孔闭合程度及术后并发症。

    结果:患者术后6mo时行PPV联合硅油填充的患者视力提高者24眼(71%); 单纯行巩膜外加压术的患者视力提高8眼(73%)。统计学检验可见手术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视力,尤其PPV联合硅油填充,但单纯行巩膜外加压术患者视力在本研究中经统计学检验显示无明显意义。PPV联合硅油填充的患者术后高眼压及复视等术后并发症较其他术式更多。

    结论:超高度近视合并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需要及时行手术治疗,对术者临床经验及手术要求极高,需要术者根据视网膜裂孔的大小、位置及视网膜脱离范围选择不同的术式,及时恰当处理术后并发症,以争取患者术后裂孔最大程度的闭合、提高视网膜复位率及视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47  泪小管炎临床特征及常见误诊情况分析
    李乃洋 赵岐
    2016, 16(11):2154-215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11.47
    [摘要](1291) [HTML](0) [PDF 373.69 K](1100)
    摘要:
    目的:通过分析本院34例确诊为泪小管炎的患者,探究泪小管炎致病因及其临床特征,并研究常见误诊情况以提高确诊率,为医务工作者提供临床经验。

    方法:选取2011-06/2015-06来我院进行泪小管切开术的患者临床病例共34例34眼,统计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与性别分布、眼别与病变位置、病程、泪小管炎的临床症状及既往误诊情况。实行泪小管切开术,对泪小管分泌物行微生物培养检查。

    结果:所选患者40岁以上人群占77%,男性占23.5%,女性占76.5%。左眼15例,右眼19例,且均为单眼发病,下泪小管炎患者26例(76%)。患者临床症状:分泌物增多、内眦部结膜充血、泪小管四周红肿、病变位置轻微触痛感、泪小点红肿凸起、溢泪、异物感。分泌物送检培养结果显示,34 例中共有20例真菌生长,6例细菌生长,检出率分别为59%、 18%,其余8例未检出。10例泪小管结石经病理检查共发现曲霉菌3例,念珠菌5例,放线菌2例,在Gram染色显微镜下有4例发现放线菌丝体。泪小管炎误诊为其他眼部疾病,其中慢性泪囊炎12例、慢性结膜炎8例、急性结膜炎6例、睑腺炎4例,误诊率达到了88%。

    结论:泪小管炎多发于中老年人群中,女性多于男性,且多见下泪小管病变。引发泪小管炎的主要致病菌可能是真菌,临床治疗可辅以抗真菌类药物。对于泪小管结石的清除工作,应区分致病菌的种类进行针对性治疗。对于误诊情况,要从泪小管炎与其他眼部疾病不同的临床表现入手,仔细检查,谨慎处理。

    48  不同吻合环形置管术治疗泪小管断裂的疗效研究
    蔡树泓 张世华 宋青山
    2016, 16(11):2157-215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11.48
    [摘要](1297) [HTML](0) [PDF 403.15 K](1101)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吻合环形置管术治疗泪小管断裂疗效。

    方法:采用回顾分析法。选取2013-05/2015-05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和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共同收治的泪小管断裂患者114例114眼,按照吻合环形置管方法的不同分为三组,A组为泪道鼻腔环形置管36眼,B组为鼻内全泪道环形置管术33眼,C组为上下泪点间环形置管术45眼。观察三组术后1、3wk,1、3mo,1a的随访情况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A组治愈31眼,好转2眼,无效3眼,有效率为91.7%; B组治愈27眼,好转3眼,无效3眼,有效率为90.9%; C组治愈40眼,好转2眼,无效3眼,有效率为93.3%。三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4)。眼部影响:三组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578,P=0.002),A组得分最高,C组得分最低,分别为3.5±0.8、2.3±0.7分,A组和B组间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86,P>0.05); A组和C组及C组和B组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5.241、17.472,均P<0.05)。鼻部影响:三组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78.581,P=0.001),B组得分最高,C组得分最低,分别为6.6±0.8、0.9±0.7分; 三组间两两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7.262、18.247、16.647,均P<0.05)。外形影响:三组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81.113,P=0.002),A组得分最高,C组得分最低,分别为5.8±0.9、1.2±0.6分; B组和C组间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87,P>0.05); A组和C组间及A组和B组间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362、27.532,均P<0.05)。拔出风险:三组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51.121,P=0.003),A组得分最高,C组得分最低,分别为6.5±0.7、1.5±0.7分; 三组间两两的对比差异均有意义(t=19.642、20.153、18.345,均P<0.05)。A组出现下睑外翻8眼,下泪小点扩张5眼,出现打喷嚏、鼻痒、流涕症13眼。B组出现不同程度的现打喷嚏、鼻痒、流涕症20眼。C组没有出现严重并发症。

    结论:三组的治疗方案疗效类似,对患者泪道的功能恢复安全有效,其中上下泪点间环形置管术治疗过程中材料使用少,且术后患者的并发症少。

    49  翼状胬肉围手术期细节处理的效果观察
    李石磊 力强 董丽华
    2016, 16(11):2160-216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11.49
    [摘要](1162) [HTML](0) [PDF 381.19 K](1046)
    摘要:
    目的:通过注意加强翼状胬肉围手术期细节处理,进行临床效果观察。

    方法:选取2012-09/2014-01在我院眼科收治的初发翼状胬肉患者60例100眼,在手术显微镜下行改良翼状胬肉切除加自体带角膜缘上皮的结膜瓣移植术。观察角膜创面愈合、植片生长及翼状胬肉复发情况。

    结果:患者球结膜移植瓣全部成活,角膜创面愈合好。随访7mo~1a。有3眼(3%)复发,并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在翼状胬肉切除加自体带角膜缘上皮的结膜瓣移植术中,通过规范并加强围手术期的细节处理,可显著提高临床效果。

    50  Ziemer LDV Z6纳焦飞秒激光机制作角膜瓣LASIK手术的效果评价
    王萌萌 王晶晶 李瑞芳 李明然 李丽艳
    2016, 16(11):2162-216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11.50
    [摘要](1179) [HTML](0) [PDF 787.03 K](1060)
    摘要:
    目的:评价新型Ziemer LDV Z6纳焦飞秒激光机(简称“Z6飞秒”)制作角膜瓣的LASIK手术效果。

    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5-06/12飞秒制瓣LASIK手术患者200例400眼,其中Z6飞秒制瓣200眼(Z6组),传统Ziemer LDV CrystalLine纳焦飞秒激光机(简称“CrystalLine飞秒”)制瓣200眼(CrystalLine组)。比较两组患者在术前、术后不同时间的视力、屈光度、Sim-K平均值、裂隙灯表现、眼压、非侵袭平均泪膜破裂时间(NIAvg-BUT)、手术操作难易度等方面的差异。

    结果:两组患者在术前和术后6mo时的视力、屈光度、Sim-K平均值、眼压、NIAvg-BUT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Z6组的部分患者在术中掀瓣方面有一定难度,术中不透明气泡层和不完全切割的发生率较高(P< 0.05),但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裂隙灯下观察,Z6组患者角膜瓣边界比CrystalLine组更容易辨认。

    结论:新型Z6飞秒比传统CrystalLine飞秒在术中角膜瓣处理方面的要求更为精细和严格,需要引起屈光手术医师的重视。

    51  新鲜羊膜在儿童共同性斜视缝线调整显微手术中的应用
    谭叶辉 廖武 曾广川 何欢 谢仁艺 叶阳君
    2016, 16(11):2166-216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11.51
    [摘要](1377) [HTML](0) [PDF 421.05 K](979)
    摘要:
    目的:探讨新鲜羊膜在儿童共同性斜视缝线调整显微手术中的应用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方法:应用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方法,依据眼科门诊就诊号将 2010-01/2015-10在我科住院并行显微斜视矫正术的60例112眼儿童共同性斜视患者平均分为两组,A组30例58眼行直肌后徙缝线调整联合羊膜移植术, B组30例54眼行单纯直肌后徙缝线调整术,斜视矫正术后随访均≥6mo。

    结果:斜视患者27例48眼术后眼位需调整,眼位需调整率为42.9%。术后1mo,眼位可调整18例29眼,其中A组16例26眼,眼位可调整率为44.8%,眼位可调整量平均为2.56±0.64mm; B组2例3眼,眼位可调整率为5.6%,眼位可调整量平均为0.52±0.28mm,两组比较眼位可调整率及可调整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2.477,P<0.01; t=16.502,P<0.01)。除3例患儿术后不配合眼位调整外,其余均在术后1mo内行不同程度的眼位调整,眼位调整后,A组27例53眼眼位正位,正位率为91.4%, B组16例28眼眼位正位,正位率为51.9%,两组比较斜视术后正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827,P<0.01)。

    结论:在儿童共同性斜视缝线调整显微手术过程中应用新鲜羊膜效果确切,可明显延长眼位调整时间及增加眼位调整量,提高了儿童斜视手术的可控性和成功率。

    52  梅毒性眼病患者C-反应蛋白和血沉与白细胞联合检测的价值
    李亚利 杨媛媛 郑美琴
    2016, 16(11):2169-217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11.52
    [摘要](1642) [HTML](0) [PDF 359.92 K](997)
    摘要:
    目的:探讨以眼病为主要表现的梅毒患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 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和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联合检测的价值。

    方法:对2012-01/2015-12本院以眼部症状首诊的51例梅毒患者和50例正常对照者的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及梅毒螺旋体血清凝集试验(TPPA)、CRP、ESR及WBC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梅毒性眼病患者CRP、WBC及ESR的阳性率分别为16%、18%和39%,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ESR阳性率分别与CRP、WBC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CRP、WBC及ESR阳性率与RPR滴度无明显相关性。

    结论:联合检测CRP、WBC和ESR,能更好地反映以眼病为主要症状的梅毒患者的感染情况,对病情评估及监测具有一定的辅助性作用。

    主管单位: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

    出版单位:《国际眼科》杂志社(IJO Press)

    社长/总编:胡秀文

    主编:惠延年 Peter Wiedemann

    编辑部主任:彭娟

    刊期:月刊

    语种:中英文混合

    按检索
    检索词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