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第15卷第5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Articles in English
    •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和高眼压患者及正常人群结膜印迹细胞学检查的比较

      2015, 15(5):745-74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5.01

      摘要 (1895) HTML (0) PDF 935.23 K (9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和高眼压患者及拥有健康眼球表面的正常人群的泪膜功能和印象细胞学检查的数值。

      方法:此前瞻性研究中纳入了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11例11眼(平均年龄:62.7±6.1岁),高眼压患者12例12眼(平均年龄:62.8±6.4岁)及健康人12例12眼(平均年龄:62.9±6.03岁)。这些患者均是最近被诊断出患有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及高眼压,且之前未接受过抗青光眼方面的治疗。均行结膜印迹细胞学检查、泪膜破裂时间和基础泪液分泌试验。每组印迹细胞学检查的样本根据Nelson分级法分为0~3级。应用Kruskal-Wallis检验和Dunn多重比较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高眼压患者及正常人群平均基础泪液分泌值分别为10.4±1.3,10.9±1.2和11.1±1.1 mm/5min,其差距没有统计学意义(P=0.33); 三组的泪膜破裂时间分别为11.2±1.1, 11.3±1.1和11.8±1.2s,其差距没有统计学意义(P=0.35)。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中6眼(54.5%)为0级, 5眼(45.5%)为1级。高眼压患者中6眼(50%)为0级, 6眼(50%)为1级,健康人中6眼(50%)为0级, 6只眼(50%)为1级(P=0.97)。

      结论:氧化应激可能会导致青光眼,眼表疾病,泪腺功能障碍及机体杯状细胞所分泌的黏液减少。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高眼压症患者及健康人群间的印象细胞学检查数值并无显著差异。

    • 下方玻璃体腔注射后眼内炎高发病率研究

      2015, 15(5):750-75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5.02

      摘要 (2179) HTML (0) PDF 422.69 K (21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下方玻璃体腔注射比上方注射出现注射后眼内炎的几率是否更高。下方小梁切除术滤过泡眼内炎的发病率高于上方小梁切除术滤过泡,有可能是因为细菌聚集在下方的泪湖。

      方法:经过广泛实践过的眼内炎病例数据库验证,发现在2a的研究期间内,有5例眼内炎病例。同时,为了评估注射部位对发病率的影响,对治疗过的909例1 121眼共计8672次注射进行了回顾性调查。

      结果:5眼出现感染性眼内炎,80%的眼内炎病例均是下方注射,尽管所选病例中84.6%是位于上方注射。与感染有关的下方注射部位的危险比是(OR)22.1(P=0.006)。

      结论:玻璃体腔注射后感染眼内炎的几率很小,仅为0.025%。避免在偏下象限进行玻璃体腔注射可能会进一步减小眼内炎的发病率。

    • 治疗病毒性结膜炎引起的泪小点闭塞

      2015, 15(5):755-75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5.03

      摘要 (2108) HTML (0) PDF 341.02 K (7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估以不同的方法治疗病毒性结膜炎并发症泪小点及泪小管闭塞的疗效。

      方法:此回顾性群组研究共纳入35例临床确诊为感染病毒性结膜炎的患者,经治疗后完全缓解,4wk后并发泪小点闭塞。本研究采用了泪小点扩张术,穿孔硅胶泪小点栓子植入术, 和Mini-Monoka硅胶管植入术对该35例泪小点闭塞患者进行治疗。

      结果:首先,单独采用泪小点扩张术对所有35例患者进行治疗,其中只有6例患者(17.14%)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其次,采用穿孔泪小点栓子植入术对上述采用泪小点扩张术无效的患者进行治疗, 有20例(57.14%)患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最后,采用Mini-Monoka管植入术对上述两种治疗方案都无效的患者进行治疗,有9例(25.71%)患者的病情取得了重大的改善。另外,通过对上述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该疾病的严重程度与Mini-Monoka管的使用和是否双眼同时患病或者和上、下泪小点同时闭塞并无关联。

      结论:运用穿孔硅胶泪小点栓子能够有效治疗由病毒性结膜炎引起的泪小点闭塞。对分别经泪小点扩张术和穿孔硅胶泪小点栓子植入术治疗无效的患者,可采用Mini-Monoka管植入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 >实验论著
    • miR-181调控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

      2015, 15(5):759-76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5.04

      摘要 (1420) HTML (0) PDF 1.38 M (8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miR-181在白内障晶状体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对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的调控机制。

      方法:利用Real time q-PCR方法,检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晶状体前囊膜和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模型中miR-181的表达情况; 利用Lipofectamine 2 000瞬时转染miR-181 mimic和inhibitor调节人晶状体上皮细胞中miR-181的表达,利用Real time q-PCR方法验证转染效率,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的变化。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晶状体前囊膜组和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模型组,miR-181的表达显著升高; miR-181 mimic转染组,miR-181的表达显著升高,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 miR-181 inhibitor转染组,miR-181的表达显著降低,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miR-181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晶状体组织中呈高表达,miR-181能够促进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从而可能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发病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miR-181可能成为白内障非手术治疗的一种新途径,但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 褪黑素对过氧化氢诱导晶状体上皮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2015, 15(5):764-76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5.05

      摘要 (1622) HTML (0) PDF 565.20 K (7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褪黑素对过氧化氢诱导晶状体上皮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方法:晶状体上皮细胞传代培养后,分别加入不同浓度褪黑素预处理12h后,加入100 μmol/L H2O2继续孵育24h,MTT比色法检测褪黑素对H2O2诱导的晶状体上皮细胞活力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比色法检测凋亡相关因子Caspase-3及Caspase-9的活性。

      结果:MTT结果显示褪黑素对晶状体上皮细胞活性无影响,该药物可以抑制过氧化氢诱导的细胞活性的下降,流式细胞计数结果显示褪黑素可以抑制过氧化氢诱导的细胞凋亡,此外,褪黑素还可以减少过氧化氢所致晶状体上皮细胞内Caspase-3及Caspase-9的活性,并且,伴随褪黑素作用时间的延长其活性呈下降趋势。

      结论:褪黑素可以明显抑制过氧化氢诱导的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凋亡,从而为寻求有效的防治白内障药物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

    • >实验研究
    • 先天性白内障小鼠视网膜发育过程中Acin1表达的变化

      2015, 15(5):767-77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5.06

      摘要 (1346) HTML (0) PDF 1.59 M (8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先天性白内障小鼠发育过程中视网膜Acin1基因(apoptotic chromatin condensation inducer 1,凋亡染色体凝聚诱导1)表达的变化及差异,探讨先天性白内障小鼠与正常小鼠视网膜细胞凋亡的差异及晶状体与视网膜发育的联系。

      方法:选取先天性白内障小鼠和正常C57BL/6小鼠各15只,其中雌性各10只,雄性各5只,两种小鼠各随机按1雄2雌合笼正常饲养,雌鼠受孕后单独饲养,待其分娩后将对应幼鼠分为先天性白内障组和正常对照组,各组于1,5,9,14,17,21,26,60d分别处理5只幼鼠,取左眼球4%中性甲醛固定行免疫组化检测ACIN1蛋白(ACINUS)表达,右眼取视网膜行PCR检测Acin1 mRNA表达。

      结果:Acin1在两组幼鼠视网膜各日龄均有持续表达; 随着视网膜各层细胞的分化,ACIN1蛋白从神经节细胞层、内核层至外核层逐渐表达,以神经节细胞和内核层为主,神经母细胞层未见阳性表达,正常对照组P1~P14d ACIN1阳性细胞逐渐增多,P17d开始减少,P21d之后各层阳性细胞明显减少; 先天性白内障组整体变化趋势同正常对照组类似,P1~P14d阳性细胞数低于正常对照组,P17~P21d阳性细胞数持平且高于正常对照组; 同日龄两组比较,除P17,P26,P60d外,其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先天性白内障组内不同日龄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先白=295.07,P<0.01),两两比较除P1与P5d,P17与P21d外其余各日龄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正常组内不同日龄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正常=214.21,P<0.01),除P1与P5d外其余各日龄间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先天性白内障组P17d表达量低于正常组P1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cin1 mRNA变化趋势与蛋白相似,两组同日龄比较,除P17,P21,P60d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组内不同日龄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先白=522.29,P<0.01; F正常=472.05,P<0.01); 两两比较先天性白内障组除P21与P26d外其余各日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正常组各日龄间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小鼠视网膜发育过程中存在Acin1时间和空间的差异性表达,先天性白内障晶状体发育障碍可能会影响视网膜细胞Acin1的表达及视网膜细胞的凋亡及发育。

    • 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内质网应激蛋白、HIF-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

      2015, 15(5):772-77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5.07

      摘要 (1536) HTML (0) PDF 2.78 M (6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索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内质网应激相关BIP(蛋白重链结合蛋白)、HIF-1α(低氧诱导因子-1α)和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及意义。

      方法:7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6组:正常2月对照组(C2m),糖尿病2月组(D2m),正常4月对照组(C4m),糖尿病4月组(D4m),正常6月对照组(C6m),糖尿病6月组(D6m),每组各12只。实验组给予一次性腹腔注射65mg/kg STZ建立糖尿病模型。ELISA法检测BIP、HIF-1α和VEGF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法观察大鼠BIP、HIF-1α和VEGF视网膜内定位情况。

      结果:BIP表达随DM病程的延长而增加(P<0.05),且DM各组与对照组相比,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HIF-1α在DM组中表达较对照组增加,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DM组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EGF蛋白在D2m组与对照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但D4m、D6m与对照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D4m和D6m两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免疫组化:BIP在对照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中少量表达,DM组主要分布于视网膜内核层和神经节细胞层; HIF-1α在对照组基本不表达,DM组各层均有表达; VEGF在对照组大鼠中视网膜各层中少量表达,而DM组大鼠的内核层、外核层及视网膜血管、神经节细胞层中VEGF阳性表达。

      结论: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组织中的BIP、HIF-1α、VEGF均较对照组增加且随糖尿病病程进展而增加,内质网应激和低氧诱导因子途径均可能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进展中起重要作用。

    • 补肾养血明目方对丙烯醛致ARPE-19细胞氧化应激的干预作用

      2015, 15(5):777-78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5.08

      摘要 (1514) HTML (0) PDF 1.56 M (7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利用丙烯醛建立ARPE-19细胞氧化应激模型,观察补肾养血明目方含药血清对丙烯醛诱导ARPE-19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方法:制备SD大鼠补肾养血明目方含药血清及空白血清,通过CCK-8检测不同浓度(2.5%,5%,10%,20%,40%)血清对细胞活性的影响,预先加入1.25%,2.5%,5%等不同浓度的含药血清处理24h后,将终浓度为75μmol/L的丙烯醛加入对数生长期的ARPE-19细胞中处理24h, CCK-8法检测含药血清对细胞活力的影响,DAPI染色观察细胞核形态。

      结果:CCK-8结果示:低浓度(2.5%,5%)血清对细胞活性影响不大(P>0.05),高浓度(10%,20%,40%)血清降低细胞活性(P<0.05),补肾养血明目方含药血清中、高剂量组细胞活性较空白血清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补肾养血明目方对丙烯醛诱导的ARPE-19细胞损伤有保护作用。

    • >临床论著
    • 玻璃体切割术不同填充物对糖尿病玻璃体积血分析

      2015, 15(5):781-78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5.09

      摘要 (1250) HTML (0) PDF 436.26 K (7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对比观察硅油(silicone oil,SO)、全氟丙烷(perfluoropropane,C3F8)、平衡盐液(balanced salt solution,BSS)三种不同玻璃体腔填充物对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并发玻璃体积血(vitreous hemorrhage,VH)的填充效果,探讨其在PDR玻璃体手术中的使用价值。

      方法:2008-06/2014-06在我院确诊为PDR并发VH,共60例74眼进行回顾性研究。术前反复检查眼底情况以确定术中玻璃体腔填充物。按填充物不同分成三组并对比患者手术前后视力、眼压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本研究三组术前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术前视力SO组与C3F8组,C3F8组与BS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SO组与BSS组的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视力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SO组与C3F8组比较,C3F8组与BS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SO组与BS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视力较术前视力有明显改善(P<0.05)。三组术前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术后眼压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本研究中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7%,其中SO发生率为50%,C3F8组为56%,BSS组为44%。

      结论:玻璃体手术可以明显改善糖尿病VH患者的术后视功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术后由于填充自身理化性质及患者病情不同,仍存在一定并发症。

    • 玻璃体切割联合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

      2015, 15(5):785-78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5.10

      摘要 (1281) HTML (0) PDF 1.29 M (7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后巩膜加固治疗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伴视网膜脱离的方法与疗效 。

      方法:于2012-01/2013-12间收集高度近视性黄斑裂孔伴视网膜脱离患者45例45眼,分为玻璃体切割内界膜撕除联合后巩膜加固组(A组)28眼和玻璃体切割内界膜撕除组(B组)17眼。术前分别行视力、眼压、间接检眼镜、OCT检查,术后随访6~12mo,行视力、OCT检查,分别对视力、视网膜复位情况、黄斑裂孔闭合情况进行统计比较。

      结果:(1)视力检查:术后视力:A组1.19±0.39,B 组1.51±0.34,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2)术后视网膜复位率:A组 100%,B组88.24%,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3)术后黄斑裂孔闭合率:A组 82%,B组53%,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玻璃体切割术联合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伴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方法安全可行,可更好的改善视力,提高黄斑裂孔的闭合率。

    • Pentacam评估高度近视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前后眼前节形态的改变

      2015, 15(5):789-79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5.11

      摘要 (1393) HTML (0) PDF 407.12 K (7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通过眼前节全景分析仪(Pentacam)量化分析高度近视患者行ICL植入术手术前后眼前节形态的改变,评估手术的安全性、有效性。

      方法:收集我院2011-09/2013-02高度近视眼行ICL植入手术的患者21例39眼,术后随访6~12mo。通过Pentacam 分别测量术前; 术后1wk; 1,6mo的中央前房深度(ACD)、前房角度(ACA)、前房容积(ACV); 记录术后1wk; 1,6mo的ICL拱高(ICL-vault); 记录术前裸眼视力(pre-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术后裸眼视力(post-UCVA)以及眼压值。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分析各项指标,术前、术后的资料均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术前; 术后1wk; 1,6mo的ACD分别是3.27±0.22,3.02±0.33,2.98±0.31,2.98±0.32mm, ACA分别是(40.39±5.40)°,(26.70±4.47)°,(26.96±4.48)°,(26.95±4.45)°, ACV分别是207.74±25.43,122.87±17.58,128.05±17.84,128.64±17.50mm 3。术后1wk; 1,6mo的拱高分别是0.49±0.13,0.46±0.13,0.46±0.14mm。术前与术后3个不同时段的ACD,ACA,ACV的值相比,其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术后1wk拱高与术后1,6mo拱高相比,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BCVA手术前后比较,亦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ICL与透明晶状体没有任何接触,没有引起房角关闭。术后随诊未发现白内障、青光眼、黄斑囊样水肿、视网膜脱离等术后并发症。

      结论:通过眼前节全景分析仪(Pentacam)分析发现ICL术后前房变浅,房角变窄,前房容积变小,但人工晶状体与透明晶状体之间仍拥有安全的间隙,ICL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眼安全、有效,但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 虹膜定位引导的SBK和超薄瓣LASIK治疗超高度近视的疗效

      2015, 15(5):793-79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5.12

      摘要 (1288) HTML (0) PDF 414.39 K (6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分析虹膜定位引导的前弹力层下准分子激光角膜磨镶术(SBK)和虹膜定位引导的超薄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超高度近视的疗效。

      方法:超高度近视患者行虹膜定位引导的SBK治疗的患者32例64眼,行虹膜定位引导的超薄瓣LASIK治疗的患者42例84眼,年龄22~35岁,术前等效球镜屈光度-9.00~-11.00D,随访6mo观察两术式的治疗效果。观察指标包括裸眼视力(UCVA)、屈光状态、裂隙灯检查、残余角膜基质床厚度、角膜地形图、角膜厚度、角膜瓣厚度并发症。

      结果:术后随访6mo,UCVA≥1.0者SBK组为93.8%,超薄瓣LASIK组为92.9%,两术式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残余屈光度在±0.50D以内者SBK组为89.1%,超薄瓣LASIK组为84.5%,两术式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SBK组角膜后表面Diff值为0.046±0.012μm,超薄瓣LASIK组为0.056±0.015μm,两术式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术后SBK组角膜中央残余基质厚度为328.6±14.7μm,超薄瓣LASIK组为301.2±21.6μm,两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3.127,P=0.001); SBK组、超薄瓣LASIK组患者泪膜破裂时间(BUT)分别为11.38±4.02s和17.81±4.89s,两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两组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

      结论:虹膜定位引导的SBK和超薄瓣LASIK治疗超高度近视具有良好的效果,与LASIK相比SBK制作角膜瓣的预测性更好,可以降低医源性圆锥角膜发生的概率; 术后干眼症状轻、恢复更快,对于超高度近视患者来说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手术治疗方式。

    • >文献综述
    • PIGF在湿性黄斑变性中的作用探讨

      2015, 15(5):796-79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5.13

      摘要 (1827) HTML (0) PDF 416.69 K (8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脉络膜新生血管是湿性黄斑变性(neovascular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nAMD)的主要发病机制,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促进新生血管的作用已受到广泛认可,目前针对VEGF不同靶点的药物已广泛运用于治疗nAMD。胎盘生长因子(placental growth factor,PIGF)是抗VEGF的一个新靶点,与VEGF-A有协同作用,可促进新生血管,刺激内皮细胞迁移增殖,介导免疫炎症反应,且在已成熟血管上无表达,特异性较高。本文就PIGF在nAMD中的作用进行探讨。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视网膜保护研究进展

      2015, 15(5):799-80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5.14

      摘要 (1161) HTML (0) PDF 459.31 K (6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富集于骨髓,可跨胚层分化,是一种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成体干细胞。BMSC易于分离培养,可高效扩增和表达,具有组织修复能力。由于其具有免疫调节能力,能分泌神经营养因子,使BMSC可以作为移植治疗视网膜疾病的种子细胞。本文将对BMSCs的视网膜保护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SIRT1与眼科疾病的研究进展

      2015, 15(5):803-80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5.15

      摘要 (1603) HTML (0) PDF 442.26 K (7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相关酶1(sirtuin type1,SIRT1)是一种细胞代谢辅酶NAD+依赖的Ⅲ类组蛋白去乙酰化酶,通过转录调控,参与基因转录、能量代谢以及细胞衰老过程的调节,具有延长生物寿命和延缓多种年龄相关性疾病发展的作用,在抗衰老研究领域备受关注。近年的研究显示SIRT1在眼科多种疾病的发病机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眼表疾病、青光眼、白内障、葡萄膜炎以及眼底病等,针对SIRT1活性的促进可能成为眼科新型药物的治疗靶点。本文将对SIRT1与眼科疾病的研究报道进行综述。

    • 青光眼的药物治疗概况

      2015, 15(5):807-80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5.16

      摘要 (1545) HTML (0) PDF 421.06 K (8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作为全球公认的不可逆致盲眼病,青光眼可出现病理性眼压升高,进行性视神经节细胞及轴突丢失,视杯进行性扩大加深及视野缺损扩大。多种研究认为,兴奋性氨基酸毒性、氧化损伤、细胞内Ca2+超载、细胞凋亡等多种致病因素共同参与了青光眼的发生发展,目前临床上已有多种药物及手术治疗方案来控制青光眼进一步恶化,也有更多新药及方法正在开发过程中。本文就目前抗青光眼药物做一系统概述。

    • 中药提取物对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防治作用的研究进展

      2015, 15(5):810-81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5.17

      摘要 (1314) HTML (0) PDF 393.06 K (7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retin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RIRI)是一种在临床上极其常见的疾病,其发病机制还在研究中,近年实验及临床研究发现RIRI的机制大多与氧自由基、基因调控、钙超载、炎症因子等因素密切相关。我们对近些年国内外学者对中药提取成分防治RIRI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的治疗

      2015, 15(5):813-81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5.18

      摘要 (1538) HTML (0) PDF 432.42 K (8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acute retinal necrosis syndrome,ARN)是一种主要由疱疹病毒引起的眼部疾病。该病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病程进展快,治疗难度大,致盲率极高。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是药物治疗与手术治疗相结合。常用的药物有抗病毒药物、糖皮质激素及抗血小板药物。手术治疗方法包括激光手术及玻璃体切割手术。

    • OCT在检测糖尿病患者脉络膜厚度研究中的进展

      2015, 15(5):817-82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5.19

      摘要 (1709) HTML (0) PDF 412.17 K (7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脉络膜为外层视网膜提供氧和营养,维持光感受器细胞的代谢活性,其血管系统的正常结构与功能对于视网膜显得尤为重要。所以观察脉络膜形态对于跟踪糖尿病患者的病理变化较有意义。随着高分辨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技术的应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pectral-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SD-OCT)深度增强成像技术(enhanced depth imaging-technique,EDI)可定量测量脉络膜厚度,为诊断及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提供了新的思路。在此,我们对OCT在检测糖尿病患者脉络膜厚度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干眼症眼表损害炎症机制

      2015, 15(5):821-82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5.20

      摘要 (2168) HTML (0) PDF 433.74 K (8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干眼症为一种多因素造成泪膜稳定性和眼表功能损害的疾病,易引起眼部不适、视力障碍、泪膜不稳定与眼表的潜在危害,可伴有泪液渗透压升高及眼表炎症反应。炎症是干眼发病中最关键因素,多种免疫细胞和炎症因子参与了干眼症的发生与发展过程。细胞凋亡、神经调节异常、性激素失调等也共同参与了干眼的发病过程。最近尽管在阐述干眼的病理生理和发病机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目前还未形成统一标准。本文将对炎症造成干眼症眼表和泪液功能损害的可能机制进行综述。

    • >临床研究
    • 前部玻璃体切割术对先天性白内障的治疗效果研究

      2015, 15(5):825-82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5.21

      摘要 (1356) HTML (0) PDF 387.76 K (7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在先天性白内障手术中行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联合前部玻璃体切割术的临床疗效及预防后发性白内障的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眼科中心2011-01/2014-08收治的82例87眼先天性白内障患儿的临床及术后随访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38例40眼,采用超声乳化晶状体吸出术+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研究组(44例47眼,用超声乳化晶状体吸出术+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前部玻璃体切割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后1a随访中央视轴区混浊的发生率及术后两组患儿视力分布的情况差异。

      结果:对照组中央视轴区混浊0级所占比例为37.5%,低于研究组的76.6%,研究组的1级、2级、3级、4级混浊分布比例均低于对照组患儿,研究组的中央视轴区混浊分布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儿视力检测≤0.5者19眼(47.5%),高于研究组7眼(14.89%),对照组>0.5者21眼(52.5%),低于研究组者40眼(85.11%),两组患儿术后1a的视力检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后第1mo,1a的眼压较术前均显著降低(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用超声乳化晶状体吸出术+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前部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先天性白内障能够显著降低术后中央视轴区混浊程度,同时提高术后视力,能够有效降低后发性白内障的形成。

    • 生命早期及儿童期影响因素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影响

      2015, 15(5):828-83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5.22

      摘要 (1737) HTML (0) PDF 433.79 K (7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价生命早期及儿童期影响因素与成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age-related cataract,ARC)发病的关系,为早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治疗ARC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我院2011-04/2012-10开展以医院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病例由41~60岁的360例360眼施行白内障摘除术的患者所组成。对照组由与病例的年龄和性别进行匹配、因罹患各种与ARC无关的疾病、同期入住相同医院的360例非白内障的患者所组成。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包括研究对象的一般状况、生命早期影响因素,以及儿童期暴露因素。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对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出生时胎龄越早,出生时体质量越低,均与发生ARC的危险性具有显著性关联(分别为OR =1.152,95%CI:1.029~2.235,P=0.024; OR=1.374,95%CI:1.156~2.581,P=0.037); 母亲孕前糖尿病(OR=1.587,95%CI:1.177~2.915,P =0.019)、孕期糖尿病(OR =1.763,95%CI:1.375~2.367,P =0.004)、先兆子痫(OR=1.581,95%CI:1.139~1.996,P=0.021),以及妊娠期高血压(OR=1.517,95%CI:1.032~1.963,P=0.024)均可使发生ARC的危险性升高; 而儿童期的影响因素只有10岁时的身高低于同龄儿童和体质量高于同龄儿童才与发生ARC危险性具有十分显著性关联(分别为OR=1.329,95%CI:1.072~2.351,P=0.038; OR=2.302,95%CI:1.323~3.196,P=0.011)。

      结论:出生时胎龄越早、低体质量出生、母亲孕前糖尿病、孕期糖尿病、先兆子痫、妊娠期高血压、10岁时身高较矮,以及体质量升高均是ARC发病的危险因素。但需要进一步开展历时长、大规模的前瞻性研究,以证实我国人群ARC的早期危险因素。

    • 1.8mm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临床观察

      2015, 15(5):832-83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5.23

      摘要 (1721) HTML (0) PDF 420.58 K (6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同轴1.8mm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超薄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并与传统的同轴3.0mm 小切口超声乳化吸除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进行比较。

      方法:前瞻性对照研究。收集在我院眼科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的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36例36眼随机分为2组。微切口组:同轴1.8mm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超薄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手术18例18眼:小切口组:传统同轴3.0mm小切口超声乳化吸除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18例18眼。分别记录两组1wk; 1,3mo的视力、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手术源性散光、眼压、滤过泡的形成和并发症的情况。采用均数t检验和χ2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术后1wk微切口组裸眼视力优于小切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mo两组矫正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wk; 1,3mo两组手术源性散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wk两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mo两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微切口组平均眼压15.26±3.12mmHg,小切口组平均眼压14.57±2.86mmHg,两组术后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功能型滤过泡和非功能型滤过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均未出现虹膜损伤、后囊膜破裂、前房出血等并发症。

      结论:同轴1.8mm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超薄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与传统同轴3.0mm小切口超声乳化吸除植入折叠人工晶状体联合小梁切除术相比,能有效减少手术源性散光,是一种安全、有效、便捷的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的手术方法。

    •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易感性与GSTM1和GSTT1基因多态性的关系

      2015, 15(5):836-83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5.24

      摘要 (1258) HTML (0) PDF 445.88 K (7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易感性与谷胱甘肽硫转移酶T1(GSTT1)与谷胱甘肽硫转移酶M1(GSTM1)的关系。

      方法:将300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同时随机选择300例健康志愿者的血液标本作为对照,并将观察组患者分为慢性、急性两亚组,采用PCR技术检测GSTM1和GSTT1基因多态性。

      结果:GSTT1缺失基因型在观察组中的分布频率为54.3%,在对照组的分布频率为54.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3,P>0.05); 观察组中慢性组GSTT1缺失基因型分布频率为54.9%,急性组GSTT1缺失基因型分布频率为48.6%,急性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64,P>0.05),慢性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7,P>0.05); 观察组GSTM1缺失基因型分布频率为59.0%,对照组为55.7%,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2=0.013,P>0.05); GSTM1缺失基因型在观察组急性和慢性两亚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62.3%和58.1%,慢性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47,P>0.05),急性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5,P>0.05)。

      结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易感性与GSTM1和GSTT1基因多态性间不存在明显相关性。

    • 小梁切除术与青光眼阀植入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对照研究

      2015, 15(5):839-84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5.25

      摘要 (1489) HTML (0) PDF 502.48 K (7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小梁切除术与青光眼阀植入术两种不同的抗青光眼手术方式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45例58眼,其中24例32眼接受穿透性小梁切除术(A组),另21例26眼接受青光眼阀植入术(B组)。比较两组术后眼压、视力、视野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1)眼压:A组术后2d; 1,2wk; 1,3,6mo眼压分别为13.56±4.91mmHg(1mmHg=0.133kPa),14.47±4.03,17.56±5.74,18.25±5.49,18.13±4.24,19.68±4.55mmHg; B组术后2d; 1,2wk; 1,3,6mo眼压分别为13.58±4.16,16.00±4.83,18.00±5.05,19.42±5.41,18.42±3.37,20.00±5.37mmHg,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眼压无统计学差异(P>0.05);(2)视力:术后随访6mo,A组视力下降者7眼(22%); B组视力下降者5眼(19%),两组患者术后视力检查无统计学差异(χ2 =0.061,P>0.05);(3)视野:术后随访6mo,A组视野缩小者13眼(41%); B组视野缩小者10眼(38%)。两组患者术后视野检测无统计学差异(χ2=0.028,P>0.05);(4)并发症:术后随访6mo,A组浅前房4眼,并发性白内障4眼,后弹力层脱离1眼; B组浅前房1眼,并发性白内障1眼。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44,P<0.05);(5)手术成功率:术后6mo,完全手术成功率:A组37%(12眼),B组35%(9眼)。部分手术成功率:A组19%(6眼),B组15%(4眼),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25,P>0.05)。

      结论:青光眼阀植入术与小梁切除术均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有效手段,两者临床疗效并无明显差异。但青光眼阀植入术安全性较高,术后合并症较少。

    • 超声乳化术前人工泪液对合并干眼的糖尿病患者术后泪膜的影响

      2015, 15(5):843-84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5.26

      摘要 (1313) HTML (0) PDF 370.23 K (7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前,应用人工泪液对合并干眼的糖尿病患者术后泪膜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选择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前有干眼症的糖尿病患者54例60眼,随机分成A组、B组,A组28例30眼于术前使用羟糖苷滴眼液,B组26例30眼术前未使用羟糖苷滴眼液,两组术后均使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普拉洛芬及羟糖苷滴眼液,分别于术前3d,术后1,7,30,90d行干眼症状评分、泪膜破裂时间(break up time,BUT)、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Ⅰ test,SⅠt)、角膜荧光素染色(fluorescein stain test,FL)评分。

      结果:手术前3d两组干眼症状评分、BUT,SⅠt,FI评分检查结果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7d,A组干眼症状评分均小于B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7,30d,A组与B组相比,BUT明显延长(P<0.05),FL着色密集度明显减少(P<0.05),SⅠt浸湿滤纸长度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90d,两组干眼症状评分、BUT,SⅠt,FL评分值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前应用人工泪液,对合并干眼的糖尿病患者术后的早期干眼症状能得到有效改善,并且泪膜功能得到有效恢复。

    • Keratograph眼表综合分析仪与传统方法对泪膜功能评价的一致性分析

      2015, 15(5):846-84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5.27

      摘要 (1880) HTML (0) PDF 534.46 K (8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一种最新的眼表综合分析仪Keratograph对于泪膜稳定性评估的重复性和准确性,将其测量值与传统的检查方法进行比较。

      方法:采用Keratograph测量包括首次泪膜破裂时间(the first tear film break-up time, BUT-f)和平均泪膜破裂时间(the average tear film break-up time, BUT-ave)在内的非侵入式泪膜破裂时间(noninvasive tear film break-up time, NI_BUT)结果。测量结果的重复性使用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和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进行评价, NI-BUT与传统的荧光素泪膜破裂时间(fluorescein tear film break-up time, FBUT)的比较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确定NI-BUT与FBUT,Schirmer Ⅰ试验结果的相关关系,采用Bland-Altman分析进行一致性评价。

      结果:本研究纳入了48个受检者(48眼),平均年龄38.7±15.2岁。BUT-f的CV和ICC分别为12.6%和0.95,BUT-ave的为9.8%和0.96。BUT-f值低于FBU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16±2.46s vs 7.46±1.92s, P < 0.01)。NI-BUT与FBUT,Schirmer Ⅰ试验结果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BUT-f与FBUT的95%一致性界限(limits of agreement, LoA)范围为4.46s,BUT-ave与FBUT的LoA范围为3.64s。

      结论:Keratograph能够提供具有较好重复性和可靠性的NI-BUT数据,在干眼诊治和角膜屈光性手术等领域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 普拉洛芬治疗结膜松弛症所致眼表泪液异常的疗效

      2015, 15(5):850-85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5.28

      摘要 (1273) HTML (0) PDF 405.46 K (7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普拉洛芬治疗结膜松弛症(conjunctivochalasis,CCh)所致眼表泪液异常的临床效果。

      方法:挑选因CCh所致的以溢泪症状为主的患者共70例70眼,参照张氏分级标准分为Ⅱ,Ⅲ,Ⅳ级3组。所有患者采用普拉洛芬点眼2wk,根据症状、染料消失试验、苦味试验和泪膜破裂时间做各组治疗前后的疗效分析。

      结果:普拉洛芬治疗后2wk,Ⅰ、Ⅱ级患者症状改善最明显,Ⅲ级次之,Ⅳ级最差; 染料消失试验Ⅱ级阳转率最高,Ⅲ级次之,Ⅳ级最少,三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 Ⅱ级苦味试验时间较前缩短(P<0.05),泪膜破裂时间较前延长(P<0.05),而Ⅲ、Ⅳ级时间较前无改变(P>0.05)。

      结论:普拉洛芬对结膜松弛症Ⅱ级所致的眼表泪液异常治疗有效。

    • 玻璃体切割术后高眼压的发生率和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2015, 15(5):853-85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5.29

      摘要 (1360) HTML (0) PDF 373.85 K (8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玻璃体切割术后高眼压的发生率、特点及相关的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行PPV手术的患者146例146眼。比较患者的年龄、性别、眼别、病程和手术时间等,以了解高眼压的发生率和特点。比较患者术前原发疾病、术中处理方式、眼内填充物类型等,以分析发生高眼压的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患者47例术后发生高眼压,发生率为32.2%。高眼压与无高眼压患者在年龄、性别、眼别、病程和手术时间方面无统计学差别(P>0.05)。糖尿病伴单纯性玻璃体积血和伴牵拉性视网膜脱离患者高眼压发生率分别为21.1%和57.6%(P<0.05)。RD伴PVR C2级以下和C2级以上患者高眼压发生率分别为19.0%和43.8%(P<0.05)。眼外伤伴玻璃体积血和伴眼内异物患者高眼压发生率分别为25.0%和70.0%(P<0.05)。行全视网膜光凝患者高眼压发生率为50.8%,高于未行激光光凝组患者(P<0.05)。行部分视网膜光凝患者高眼压发生率为29.5%,高于未行激光光凝组患者,但二者比较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采用硅油、C3F8和单纯换气的患者术后高眼压发病率分别为59.7%,34.5%和14.5%,前两者与单纯换气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玻璃体切割术后高眼压发生率与术前原发疾病、术中处理方式和眼内填充物等因素密切相关。

    • 儿童异常瞬目症与血铅水平相关分析

      2015, 15(5):856-85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5.30

      摘要 (1297) HTML (0) PDF 435.41 K (6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了解异常瞬目症儿童其血铅水平是否存在异常。

      方法:以“频繁眨眼”为主诉,诊断为异常瞬目征患儿为试验组。常规行视力、屈光学、裂隙灯、角膜荧光素染色、泪膜破裂时间检查,完善血铅及微量元素检查; 对照组为同时期内在我院儿童保健科以“健康查体”为主诉的患儿,且除外血铅浓度结果、其他体查结果均为正常的儿童。并按性别分为男童组及女童组。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血铅浓度的变化。

      结果:试验组共371例,男295例,女76例,平均年龄为男6.56±2.41岁,女6.08±2.82岁。对照组共300例,男186例,女114例,平均年龄为男6.99±3.01岁,女6.56±2.80岁。试验组中男童平均血铅浓度为63.82±24.56μg/L,正常组中男童平均血铅浓度为53.98±15.42μg/L。试验组与正常组男童的血铅浓度比较,血铅浓度偏高,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χ2=16.96,P<0.01)。试验组中女童平均血铅浓度为56.96±16.69μg/L,正常组中女童平均血铅浓度为48.18±12.35μg/L。试验组与正常组女童的血铅浓度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77,P=0.56)。正常组<3岁组平均血铅浓度为48.73±11.67μg/L,3~6岁组平均血铅浓度为51.39±14.87μg/L,>6岁组平均血铅浓度为52.98±14.45μg/L。试验组儿童3岁以下组平均血铅浓度为56.57±17.89μg/L,3~6岁组平均血铅浓度为59.92±18.46μg/L, 6岁以上组平均血铅浓度为67.00±32.55μg/L。其中0~3岁儿童试验组与对照组血铅浓度无统计学差异(χ2=3.54,P=0.17)。3~6岁年龄组及>6岁年龄组试验与对照组血铅浓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62,P=0.008; χ2=19.22,P=0.000)。将血铅浓度按<50,≥50μg/L且≤100μg/L,>100μg/L分为3个梯度,患儿出现异常瞬目发病率的相对危险度RR分为0.65,1.22,10.11。

      结论:异常瞬目症患儿血铅浓度偏高,异常瞬目症发病率与血铅浓度成正相关。

    • 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与眼部按摩治疗视频终端视疲劳的效果

      2015, 15(5):859-86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5.31

      摘要 (2670) HTML (0) PDF 474.32 K (8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价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与眼局部穴位按摩单用及联用治疗视频终端(video display terminal, VDT)视疲劳的效果。

      方法:随机数字表法将224例VDT视疲劳患者分为滴眼液组、按摩组、合用组及对照组各56例,分别用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治疗、眼局部穴位按摩治疗、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与按摩联合治疗及常规用眼卫生指导,疗程4wk。以症状疗效指数、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液分泌试验(SⅠt)和角膜荧光素染色积分作为评价指标。

      结果:(1)合用组症状疗效指数(78.96±5.29)%高于滴眼液组(69.55±6.23)%和按摩组(71.15±6.41)%,而滴眼液组和按摩组又高于对照组(33.01±4.26)%(P<0.01); 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按摩的主效应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对疗效指数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滴眼液组、按摩组、合用组干预后的BUT值和SⅠt值较干预前提高(P<0.05); 干预后合用组BUT值大于滴眼液组、按摩组和对照组; 对照SⅠt值低于滴眼液组、按摩组及合用组。

      结论: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滴眼和眼局部穴位按摩均可显著改善VDT视疲劳患者的症状和眼生理状况,二者合用具有协同增效作用。

    • 透明角膜切口位置选择对白内障术后患者视功能生存质量的影响

      2015, 15(5):863-86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5.32

      摘要 (1352) HTML (0) PDF 365.32 K (7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究透明角膜切口不同位置的选择对白内障手术后视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选择2013-04/2014-04在我院接受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术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126例126眼。以数字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3例,其中观察组选择最大角膜屈光力子午线轴向做透明角膜切口,对照组透明角膜切口位于颞上方(左眼位于鼻上方)。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的视功能(VF)和生活质量(QOL),并对裸眼视力进行统计。

      结果:观察组术后视功能与生活质量总分依次为80.3±5.63,80.9±0.79分,显著高于对照组(74.9±5.24,76.5±0.76分)。并且观察组术后裸眼视力患者总比例少于对照组,而≤1.0患者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进行白内障手术选择角膜最大屈光力经线上的透明角膜作为切口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对患者视功能以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更明显。

    •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术后优势眼变化与视觉质量关系

      2015, 15(5):866-86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5.33

      摘要 (1133) HTML (0) PDF 379.98 K (6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手术后优势眼的变化以及与患者视觉质量的关系。

      方法:选取2013-01/2014-11在我院治疗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102例204眼,根据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分为两组,其中双眼BCVA差别≥2行者78例156眼为A组,双眼BCVA差别≤1行者24例48眼为B组,于术前及术后1,3mo进行优势眼检测,以及对比敏感度检查和视觉满意度调查。

      结果:术前优势眼矫正视力为0.34±0.11,明显高于非优势眼(0.15±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1,3mo优势眼与非优势眼矫正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A组术后3mo有17眼发生优势眼转变,转变率为21.79%(17/78),B组术后3mo有5眼发生优势眼转变,转变率为20.83%(5/24),两组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优势眼发生转变组和未转变组患者不同空间频率对比敏感度检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3mo视觉满意度问卷调查显示,A组评分为91.35±10.26分,B组评分为90.15±9.75分(P>0.05),优势眼发生转变组评分为90.08±9.77分,未转变组评分为91.43±10.22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术后存在优势眼转变,但对视觉质量无影响。

    • 青少年单眼轻度近视程度与主导眼间的相关性研究

      2015, 15(5):869-87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5.34

      摘要 (1459) HTML (0) PDF 365.29 K (7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青少年单眼轻度近视主导眼与近视程度间的关系。

      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2-12/2013-12于我科门诊检查的158例青少年单眼轻度近视患者资料,以柱镜散光值作等效球镜转换,依据近视程度将其分为三组,A组30例(-0.25~-0.75D),B组92例(-1.0~-2.0D),C组36例(-2.25~-3.0D)。选择卡洞法对受检者注视近33cm处、远5m处主导眼进行测量,对屈光不正予以配镜矫正后,再对远、近处主导眼别进行重新测量。

      结果:单眼轻度近视主导眼、非主导眼的调节功能相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主导眼、非主导眼平均屈光度与眼别的相关性相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5m处主导眼眼别相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33cm处主导眼眼别相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视物距离下主导眼眼别相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眼轻度近视裸眼与配镜后主导眼眼别相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近视性屈光参差的形成,与视物的清晰程度有关,予以配镜矫治虽然可改善视物的清晰程度,同时也会影响主导眼的选择,由于近视性屈光参差最早出现于主导眼,因此配镜矫治阶段需将其考虑在内,避免青少年近视程度加重。

    • 角膜塑形镜对青少年近视发展的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2015, 15(5):872-87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5.35

      摘要 (1533) HTML (0) PDF 364.29 K (7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角膜塑形镜控制青少年近视发展的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11/2013-11在我院进行角膜塑形术患者86例169眼,治疗2a后,屈光度增加>-0.25D以上的为控制无效组(54眼),屈光度增加≤-0.25D为控制有效组(115眼),比较两组患者各因素差异。

      结果:(1)单因素比较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性别、曾经戴框架眼镜、治疗前角膜横径、中央角膜厚度、眼压以及前房深度上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而年龄、治疗前屈光度、角膜曲率以及基础眼轴四个因素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础眼轴、年龄以及角膜曲率进入回归模型(P<0.05),为影响角膜塑形镜控制青少年近视发展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基础眼轴、年龄以及角膜曲率为影响角膜塑形镜控制青少年近视发展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基础眼轴越长、年龄越大、角膜曲率越大的青少年患者,角膜塑形镜对控制其近视发展的效果越好。

    • 闭眼和睡眠对人角膜地形和散光的影响研究

      2015, 15(5):875-87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5.36

      摘要 (1315) HTML (0) PDF 441.31 K (7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时间长度闭眼和睡眠后角膜地形图、角膜散光等的变化,研究闭眼以及睡眠造成的生理性缺氧对人眼角膜形态的影响。

      方法:选取年龄22~33(26.19±3.95)岁的自愿者,排除屈光介质疾病及眼部其他疾病、无角膜接触镜配戴史等,共16例32眼,其中男10眼,女22眼。主要参数采用了Zeiss角膜地形图仪获取角膜模拟K值、角膜散光值、角膜表面不规则指数(CIM)和形状因子(SF),测量时间点分别为:日间闭眼前、闭眼后10,20,30,60,120min; 夜间临睡前、超过6h的睡眠结束后,开眼立即检测、开眼后10,20,60,120min。

      结果:闭眼过程中,人角膜地形图、角膜散光、CIM、SF等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超过6h的睡眠结束,开眼后过程中,人角膜地形图、角膜散光、CIM、SF等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闭眼和睡眠没有构成对角膜实质性损伤,所以角膜地形和散光基本不变。

    • >临床报告
    • 雷珠单抗在糖尿病性白内障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2015, 15(5):880-88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5.37

      摘要 (1310) HTML (0) PDF 416.81 K (7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估单纯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或联合行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在治疗白内障合并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中的临床应用。

      方法:本研究共纳入46例46眼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均为非增殖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不合并明显的黄斑水肿。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单纯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研究组除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外合并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 观察的指标包括最佳矫正视力、眼压、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及并发症的情况; 观察时间分别为术前、术后1,6mo。

      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1mo最佳矫正视力及黄斑区下视网膜厚度无差异; 术后6mo时研究组最佳矫正视力优于对照组,黄斑区下视网膜厚度薄于对照组(P<0.05); 术后6mo时,研究组黄斑水肿(黄斑区下视网膜厚度比对照组>60μm)出现的比率为13.0%,显著低于对照组(47.8%,P=0.033); 两组患者并发症无明显差异,均未见到严重并发症。

      结论: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可以减低糖尿病性白内障术后黄斑水肿的发展,提高术后最佳矫正视力。

    •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与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对比

      2015, 15(5):883-88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5.38

      摘要 (1317) HTML (0) PDF 446.51 K (7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与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10-03/2013-02收治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93例124眼随机分为两组,42例59眼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SICS组),51例65眼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Phaco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视力、角膜散光、手术源性散光及术中、术后并发症。

      结果:术后1d; 1wk两组患者视力≥0.5分别为SICS组38眼(64.4%),41眼(69.5%),Phaco组29眼(44.6%),32眼(49.2%),SICS组的视力优于Phaco组(χ2=4.877,5.243,P<0.05)。术后1,3mo两组视力≥0.5眼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5,0.085,P>0.05)。平均角膜散光采用重复测量设计方差分析:组内比较不同时间有统计学意义(F=25.624,P<0.05),且有随时间降低的趋势; 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F=0.986,P>0.05),两组患眼术后1wk平均角膜散光较术前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06,2.427,P<0.05)。术后1wk; 1mo Phaco组手术源性散光SIA均低于SICS组(t=-4.628,2.770,P<0.05),术后3mo两组SIA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54,P>0.05), 组内比较和组间比较不同时间的SIA均有统计学意义(F=26.37,P<0.05,F=14.29,P<0.05)。两组患者术中后囊膜破裂、术后角膜水肿、前房色素膜反应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与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对比,两种手术术后效果相近,对于白内障的治疗方案选择,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并非唯一最佳手术方案,在缺少超乳设备的边远地区,选择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同样可以达到与超乳手术接近的术后视觉效果。

    • 氯替泼诺妥布霉素和妥布霉素地塞米松在超声乳化吸除术后抗炎效果的比较

      2015, 15(5):887-88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5.39

      摘要 (1941) HTML (0) PDF 365.11 K (7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对比研究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分别使用氯替泼诺妥布霉素滴眼液和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的抗炎效果。

      方法:前瞻、随机、对照研究。将2014-01/10在我院进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在术后使用氯替泼诺妥布霉素滴眼液(氯替泼诺组)和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地塞米松组)。观察术前术后的眼压以及炎症评分、舒适度评分。

      结果:共有143例143眼入选,其中氯替泼诺组有81例,地塞米松组有62例。两组在术后不同时间点的炎症评分和舒适度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术后第14d地塞米松组的平均眼压为16.5±3.1mmHg,显著高于氯替泼诺组14.7±3.7mmHg(P=0.004)。在术后第14d,地塞米松组有2例眼压高于21mmHg,停药后眼压可恢复至正常。

      结论:氯替泼诺妥布霉素滴眼液和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后的抗炎效果相近,但是氯替泼诺妥布霉素滴眼液对眼压的影响更小,更安全。

    • Ahmed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治疗先天性青光眼术后眼压失控疗效分析

      2015, 15(5):890-89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5.40

      摘要 (1781) HTML (0) PDF 340.38 K (8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Ahmed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治疗先天性青光眼术后眼压失控的疗效与安全性。

      方法:回顾分析了2011-01/2014-12因先天性青光眼术后眼压失控患者22例22眼,行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主要检查指标包括手术前后眼压、角膜直径以及并发症。

      结果:术前平均年龄3.74±2.24岁,距上次手术平均2.59±1.78a,术前平均眼压35.22±6.36mmHg,平均水平角膜直径12.79±0.75mm。所有眼术中使用丝裂霉素C 0.3~0.5mg/mL 3~5min,青光眼引流阀植入颞上或鼻上方巩膜赤道部。术后1wk眼压11.4±4.45mmHg,术后12mo随访眼压16.73±7.23mmHg。以眼压<21mmHg为成功标准,术后12mo 16眼(73%)眼压控制。术后6例发生浅前房,均自行恢复。所有患者未发生引流阀排斥及眼内炎、角膜失代偿等严重并发症。

      结论:Ahmed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治疗先天性青光眼术后眼压失控,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玻璃体腔Bevacizumab注射后联合二联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2015, 15(5):892-89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5.41

      摘要 (1285) HTML (0) PDF 387.90 K (6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玻璃体腔bevacizumab注射后联合二联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eovascular glaucoma,NVG)的临床疗效。

      方法:NVG患者25例25眼,行玻璃体腔内注射bevacizumab 1.0mg(0.05mL),待虹膜新生血管消退,其中5眼行前房穿刺放液辅助控制眼压,2wk后均接受小梁切除+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有9眼植入人工晶状体)。术后观察患者的眼压、视力、角膜、新生血管的变化及并发症,并随访12mo。

      结果:患者25眼注射bevacizumab后,有20眼于3~5d虹膜新生血管消退,另有5眼于7d后虹膜新血管消退,控制眼压后,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1 629±226个/mm2,小梁切除+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均未发生角膜内皮失代偿; 随访12mo,20眼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2眼用1种抗青光眼药后眼压可控制在正常范围,3眼用抗青光眼药后眼压34~38mmHg。9眼植入人工晶状体后,视力有提高。

      结论: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可以短期有效清除虹膜和前房角新生血管,降低眼压,并减少术中、术后出血风险,联合小梁切除+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可有效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 两种术式治疗早期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远期疗效

      2015, 15(5):895-89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5.42

      摘要 (1217) HTML (0) PDF 413.65 K (6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价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和小梁切除术在治疗早期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远期疗效。

      方法:对98例102眼早期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A组50例54眼行周边虹膜切除术和B组48例48眼行小梁切除术。追踪观察3~8a,比较两组术后视力、眼压、前房角、视野及杯/盘比值的变化情况。

      结果:A组视力下降24眼,眼压>21mmHg(1mmHg=0.133kPa)者22眼,房角粘连>180° 21眼,视野缩小21眼,C/D扩大21眼; B组依次为10眼,5眼,4眼,4眼和4眼,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早期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手术治疗,可取得良好的疗效,远期疗效小梁切除术明显优于虹膜周边切除术。

    • 雷珠单抗联合视网膜光凝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研究

      2015, 15(5):898-89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5.43

      摘要 (1482) HTML (0) PDF 362.58 K (6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雷珠单抗联合视网膜光凝治疗有视功能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10/2013-09就诊于我院30例36眼有视功能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采用雷珠单抗联合视网膜光凝治疗前及治疗后1wk; 1,3mo的视力、眼压、虹膜表面新生血管消退情况及术中、术后并发症。

      结果:采用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后5d,36眼的虹膜表面新生血管全部消退,平均消退时间3.7±1.4d; 治疗前平均眼压30.5±3.6mmHg,治疗后1wk; 1,3mo的平均眼压分别是18.2±2.1,16.8±3.1,17.2±2.4mmH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视力较治疗前无下降或有不同程度提高。术中均无眼内出血,术后无眼内炎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雷珠单抗联合视网膜光凝是治疗有视功能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玻切术前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结果分析

      2015, 15(5):900-90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5.44

      摘要 (1632) HTML (0) PDF 754.84 K (7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因孔源性视网膜脱离需行玻璃体切除手术的患者术前超声生物显微镜(UBM)的检查结果,探讨术前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我院2014-01/12因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除手术的患者,记录其术前UBM检查的结果,并对阳性结果进行分析,探讨术前应用UBM检查的价值。

      结果:接受玻璃体切除手术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共356例357眼。术前均进行了UBM检查,其中122眼(34.17%)有阳性发现,56眼有睫状体脉络膜脱离,28眼有房角狭窄,6眼房角关闭,28眼发现有睫状体囊肿,4眼发现有虹膜囊肿,11眼发现有前部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1眼发现有视网膜囊肿,其中12眼同时存在两种病变。本研究中UBM发现脉络膜脱离者56眼,阳性率15.7%; 术前眼B超检查发现脉络膜脱离者25眼,阳性率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382,P<0.05)。

      结论:对于患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因病情需行玻璃体切除术的患者,术前检查UBM能够全面了解前房角、睫状体和前部脉络膜视网膜的情况,对全面了解患者术前情况,估计手术难度,指导术中操作及术后随访有重要意义。

    •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视网膜病变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2015, 15(5):904-90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5.45

      摘要 (1319) HTML (0) PDF 336.10 K (6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regnancy induced hypertension syndrome ,PIHS)视网膜病变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选取PIHS视网膜病变患者262例,观察PIHS分期、年龄、体质量、蛋白尿、平均动脉压、红细胞比容与PIHS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

      结果:视网膜分期随着PIHS级别的增高而增高(χ2回归=52.13, P<0.05); 年龄与视网膜病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回归=6.52,P>0.05); 体质量越大,视网膜病变程度越高(χ2回归=22.97, P<0.05); 蛋白尿与视网膜病变线性相关(χ2回归=40.16,P<0.05); 视网膜病变程度随着平均动脉压的增高而增高(χ2回归=44.38, P<0.05); 视网膜病变程度随着红细胞比容增高而增高(χ2回归=52.73, P<0.05)。

      结论:PIHS分期、体质量、蛋白尿、平均动脉压、红细胞比容均是PIHS视网膜病变的相关危险因素。

    • 高度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的黄斑区脉络膜厚度分析

      2015, 15(5):906-90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5.46

      摘要 (1669) HTML (0) PDF 390.93 K (7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通过频域OCT观察高度近视继发的脉络膜新生血管(myopic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 mCNV)患者脉络膜厚度的特点及其与眼轴、屈光度的关系。

      方法:纳入2010-10/2014-12于北京安贞医院确诊为单眼mCNV的患者30例。采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分别测量患眼与健眼黄斑中心凹下及其上方、下方、鼻侧、颞侧各1.5mm处的脉络膜厚度(SFCT,SCT1.5mm,ICT1.5mm,NCT1.5mm,TCT1.5mm)。屈光度、眼轴长度、黄斑中心凹下及不同位点的脉络膜厚度差异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屈光度、眼轴长度、不同位点的脉络膜厚度与mCNV的关系。

      结果:mCNV患眼与对侧健眼相比,眼轴长度与等效球镜度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CNV眼的ICT1.5mm变薄(140.85±33.46μm),与对侧眼相比(168.95±45.36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CT1.5mm变薄是mCNV的危险因素(OR=2.12; 95%CI:1.35~3.28; P=0.02)。

      结论:ICT1.5mm变薄可能是mCNV发生的危险因素。

    • 应用Pentacam评价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前后前房形态参数的改变

      2015, 15(5):908-91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5.47

      摘要 (1374) HTML (0) PDF 690.56 K (7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通过比较Pentacam测量的可疑房角关闭患者行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前后各项参数,探讨评价前房形态改变的敏感参数。

      方法:诊断为可疑房角关闭并接受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治疗的患者33例60眼。患者术前及术后1d行Pentacam检查,观察前房各项参数在激光前后的变化,进行配对t检验。

      结果:与术前相比较,中央前房深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周边前房深度明显加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前房容积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前房夹角变宽,从治疗前的(22.26°±5.18°)增加为治疗后的(26.42°±5.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可以显著增加可疑房角关闭患眼的周边前房深度和前房容积,周边前房深度和前房容积可作为评价前房形态改变的敏感参数。

    • 大杯盘比患者眼压和视野及电生理的分析研究

      2015, 15(5):911-91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5.48

      摘要 (1684) HTML (0) PDF 389.80 K (7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大杯盘比(cup/disk, C/D)患者24h眼压、视野及电生理的变化情况。

      方法:选择大C/D(C/D>0.3)患者120例240眼,并根据C/D大小将其分为两组:A组,0.3结果:对于24h眼压,三组患者眼压均值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波动幅度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 B组患者眼压波动幅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静态阈值视野,三组患者平均偏差(mean deviation, MD)及图样标准差(pattern standard deviation,PSD)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 两两比较,与正常对照组相比,B组患者MD及PSD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则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 A,B两组相比,B组患者MD及PSD明显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P-ERG检查,三组患者P50波潜伏期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波幅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 两两比较,与正常对照组相比,B组患者P50波振幅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则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 A,B两组相比,B组患者P50波振幅明显低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当C/D≥0.6时,患者24h眼压监测、静态阈值视野检查及图形视网膜电流图P50波有明显改变。对于大杯盘比患者,仅行单次眼压检查是远远不够的,应予以详细视功能检查。同时,将C/D 0.6作为可疑青光眼的筛查标准是可行的。

    • 翼状胬肉切除联合不同移植术式后干眼症的临床观察

      2015, 15(5):914-91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5.49

      摘要 (1196) HTML (0) PDF 381.17 K (7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移植的不同手术方法术后干眼症的情况。

      方法:选取翼状胬肉患者78例81眼,随机分成3组,A组: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大块自体球结膜瓣移植术; B组: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小块自体球结膜瓣移植术; C组:行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小块带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结膜瓣移植术。观察三组患者术后角膜上皮修复时间,术前和术后1,3mo检查泪膜破裂时间(BUT)以及眼表疾病指数(ocular surface disease index,OSDI)问卷调查,来评价翼状胬肉及胬肉切除术后引起干眼症的情况。

      结果:BUT:术后15d,A组较B,C组明显缩短(P<0.05),术后1mo,A组与B,C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但术后1mo时并发干眼症阳性率均较B,C组高(P<0.05); B,C组间术后并发干眼症阳性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但C组有阳性率低的趋势。上皮修复时间A组较B,C组长(P<0.05); B,C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C组有时间更短的趋势。

      结论:胬肉切除联合小块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术后角膜上皮修复更快,引起干眼症的几率最小,术式最佳。

    • 眼内注射万古霉素对化脓性眼内炎影响的临床研究

      2015, 15(5):917-91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5.50

      摘要 (1286) HTML (0) PDF 362.85 K (7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估房水、玻璃体液细菌和真菌培养及玻璃体腔注射万古霉素对球内异物继发化脓性眼内炎诊断和治疗的临床意义。

      方法:选取2012-01/2014-09我院收治的眼球穿通伤合并球内异物急诊行眼球清创缝合+眼内注药65例为研究组,并回顾收集2011-08之前只行眼球清创缝合而未采取眼内注药的球内异物病例62例为对照组。研究组和对照组每例患者术中取房水及玻璃体液作细菌+真菌培养, 研究组术毕予玻璃体腔注射万古霉素1mg,对照组术毕不予眼内注药。

      结果:对照组眼内炎发生率为16%(10例),研究组为3%(2例),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χ2=6.32, P<0.05)。两组房水细菌培养阳性率均低,研究组为3%(2例),对照组2%(1例),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玻璃体液细菌培养阳性率14%(9例),眼内炎发生率3%,对照组玻璃体液细菌培养阳性率11%(7 例),眼内炎发生率16%,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球内异物急诊行眼内注射万古霉素可以减少化脓性细菌性眼内炎的发生率,可为二期异物取出手术争取好的手术时机及条件且术后视力预后相对较好。

    • 急性氯气中毒眼部并发症的临床研究

      2015, 15(5):920-92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5.51

      摘要 (1450) HTML (0) PDF 1.73 M (8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急性氯气中毒患者眼部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02/2013-02就诊于临沂市人民医院的急性氯气中毒患者121例,其发生眼部刺激症状、干眼及其它一些眼部并发症的情况。

      结果:在121例患者中,有117例(96.7%)并发有眼部刺激症状及角结膜上皮的损伤,随着氯气中毒程度的加重,眼表损伤也加重。在115例随访患者中,出院3,6mo后分别有32,7例患者存在干眼。1例轻度氯气中毒患者在激素治疗肺部并发症过程中并发泡状视网膜脱离,经停用激素和加用促进液体吸收药物治疗后,症状及体征逐渐好转。1例重度氯气中毒伴有昏迷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角膜溃疡,药物+结膜瓣遮盖术溃疡愈合,但留下永久性角膜白斑。

      结论:急性氯气中毒会导致角结膜上皮损伤及干眼发生,在激素治疗过程中要警惕与激素应用相关的眼部并发症,比如泡状视网膜脱离。对于一些重度中毒的患者,在抢救生命治疗中,重视眼部角结膜上皮损伤的治疗,以免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 青少年配戴硬性角膜接触镜与框架镜1a后的调节滞后比较

      2015, 15(5):924-92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5.52

      摘要 (1508) HTML (0) PDF 395.68 K (7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青少年近视眼配戴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igid gas permeable contact lens,RGPCL)与框架眼镜1a后在不同调节刺激下的调节滞后量的差异性。

      方法:选取年龄10~16岁的85例近视眼患者,经过双眼视功能检测、医学验光、角膜地形图检查、眼部健康检查等常规检查程序,依据检查结果及家长的依从性,选择41例配戴RGPCL,其余44例配戴框架眼镜,两组均在MPMVA(最大正镜最佳视力)的基础上采用动态检影法进行调节滞后量的测定,在配戴期间每3mo复查一次,1a后在MPMVA的基础上,采用动态检影法对两组再次进行调节滞后量的测定,并比较调节滞后量的差异性。同时在配戴1a后,对RGPCL组和框架眼镜组的度数增加值进行比较。

      结果:两组初始调节滞后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配戴1a后,RGPCL组的调节滞后量与初始滞后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框架眼镜组的调节滞后量与初始滞后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配戴1a后,在2D,3D,4D的刺激下,两组调节滞后量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各组的调节滞后量均随着调节刺激的增大而增加。配戴1a后,RGPCL组的度数增长小于框架眼镜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配戴RGPCL及框架眼镜1a后,在高调节刺激下,RGPCL组的调节滞后低于框架眼镜组,对延缓青少年近视的加深有一定作用,两组的调节滞后量都随着调节刺激的增大而增加,建议青少年注意阅读距离,保持良好的阅读习惯。

    • 准分子激光治疗性角膜切削术治疗角膜浅层病变的临床观察

      2015, 15(5):928-93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5.53

      摘要 (1215) HTML (0) PDF 1.02 M (8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估眼前节OCT辅助的准分子激光治疗性角膜切削术治疗角膜浅层病变的临床效果。

      方法:分析2012-09/2013-09在我院就诊并手术的诊断为角膜浅层病变患者15例28眼,行准分子激光治疗性角膜切削手术; 术前均进行眼前节OCT检查,辅助判断病变的形态和深度,并指导PTK术中切削深度、直径等参数的设定,均随访6mo,分别观察术后6,15d; 1,2,3,6mo的角膜情况、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 UCVA)、等效球镜(spherical equivalent, SE)、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的发生等。

      结果:术后所有患者的角膜病情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疾病的发作受到控制或发作频率明显下降,UCVA, SE,haze的发生与术前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对于角膜浅层病变的患者,眼前节OCT辅助下的准分子激光治疗性角膜切削术可以有效、准确地去除病灶,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但需注意控制切削深度,避免术后出现过多的远视。

    • LASIK术后角膜上皮内生的处理

      2015, 15(5):931-93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5.54

      摘要 (1941) HTML (0) PDF 406.41 K (7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角膜上皮植入及内生发生的原因,总结治疗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01/2012-12于我院行LASIK患者1 256例2 256眼,术后发生角膜上皮植入及内生18例30眼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眼进行治疗后,对治疗前后患者整体视觉质量评分进行分析。

      结果:行LASIK术后角膜上皮植入及内生18例30眼,发生率为1.3%。18例30眼患者中12眼为术后外伤致角膜瓣移位上皮内生,12眼为术中多次角膜瓣下冲洗,2眼为术中制作角膜瓣出现不规则瓣,4眼术中无特殊。30眼角膜上皮内生的程度:Ⅰ级11例18眼,Ⅱ级4例8 眼,Ⅲ级3例4眼。Ⅰ~Ⅱ级者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点眼并辅予降眼压药物治疗为主,Ⅲ级者先予药物治疗,若情况无好转,则予手术治疗。治疗后11例18眼Ⅰ级者中8例13眼内生均消失,3例5眼植入上皮灶缩小; 4例8眼Ⅱ级者中2例4眼上皮植入消失,2例4眼上皮植入程度减轻至Ⅰ级; 3例4眼Ⅲ级者中2 例2 眼角膜缘1mm处瓣缘有0.5~1mm宽瓣下浅灰白色带,视力0.8 ~1.2,1例2眼患者予刮除植入角膜上皮及内生上皮,随访无复发。治疗后18例角膜上皮内生患者整体视觉质量评分低于治疗前(Hc=10.511,P<0.01)。

      结论:规范手术操作、术后及早发现并予积极治疗是对预防和治疗LASIK 术后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矫治超高度近视临床观察

      2015, 15(5):933-93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5.55

      摘要 (1346) HTML (0) PDF 420.93 K (6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超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我院于2010-07/2013-07开展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治超高度近视患者18例32眼,屈光度-10.5~19.0D,散光-0.5~4.5DC,术后1d,1wk,1mo,3mo及1a密切观察术后眼压、屈光改变、视力及角膜内皮、前房深度、虹膜、拱高、晶状体情况,随访1a。

      结果:术前裸眼视力0.01~0.05,最佳矫正视力0.4~1.0,术后裸眼视力0.5~1.2,1mo时平均拱高547±222μm(95%CI 442~672),1a时平均拱高528±268μm(95%CI 354~6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1)。术后视力恢复快,并发症少,1眼晶状体前囊膜下混浊,3眼一过性眼压升高,2眼虹膜少许脱色素,未见严重并发症。

      结论: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超高度近视,术后视力效果好,屈光度稳定,可预测性强,安全性高。

    • 硬性透氧性角膜接触镜治疗高度与特殊类型屈光不正

      2015, 15(5):936-93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5.56

      摘要 (1311) HTML (0) PDF 370.27 K (7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采用硬性透氧性角膜接触镜(rigid gas permeable,RGP)治疗成人高度与特殊类型屈光不正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01/2012-12在本院眼科中心验配RGP的110例185眼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屈光不正类型分为高度近视散光组49例92眼、圆锥角膜组36例64眼、特殊屈光不正组25例29眼,观察三组患者行RGP配戴后不同时间的视力、常规框架镜的矫正视力差异及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配戴RGP后即刻,高度近视散光组的矫正视力为4.94±0.16,圆锥角膜组4.98±0.15,特殊屈光不正组4.87±0.19,均显著优于配戴框架镜时的矫正视力(4.86±0.23,4.79±0.22,4.61±0.27),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配戴RGP后第3,6mo三组患者的视力复查结果显示优于配戴框架镜时(P<0.05)。视散光组、圆锥角膜组、特殊屈光不正组配戴RGP后的视力分布明显优于配戴框架镜时(P<0.05)。

      结论:RGP配戴矫正成人高度与特殊类型屈光不正较普通框架镜均具有显著的效果,不会增加干燥、异物感、易疲劳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主管单位: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

出版单位:《国际眼科》杂志社(IJO Press)

社长/总编:胡秀文

主编:惠延年 Peter Wiedemann

编辑部主任:彭娟

刊期:月刊

语种:中英文混合

按检索
检索词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