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第15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Articles in English
    • 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

      2015, 15(3):381-38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3.01

      摘要 (1475) HTML (0) PDF 479.97 K (7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价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的视力和解剖结果。

      方法:本文为回顾性病例性研究。本研究纳入35例患眼。所有患眼依据持续或复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NV)进行一次初始计量为0.5mg的雷珠单抗玻璃体内注射治疗。最佳矫正视力(BCVA),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显示的CNV,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显示的中央视网膜厚度(CRT),治疗总次数和并发症都将作为评估指标。

      结果:平均随访时间20mo(范围:16~24mo), 28例(80%)患眼随访超过22mo。治疗后基线平均最佳矫正视力(BCVA)logMAR 0.74±0.23显著提高到BCVA logMAR 0.49±0.31(P<0.001, Wilcoxon秩检验)。末次随访,35例患眼中21例(60%)显示BCVA提高2行或2行以上,13例(37%)BCVA没有变化,1例(3%)BCVA下降2行以上。平均中央视网膜厚度(CRT)从297±72μm下降到228±61μm(P<0.001, 配对t检验)。随访期间,平均注射次数是3.2次(SD, 0.94; 范围1~7次)。治疗后未发现并发症。

      结论:本研究的结果显示雷珠单抗玻璃体内注射治疗病理性近视CNV是安全和有效的。

    • 低体重早产儿使用地塞米松与视网膜病变发展进程的相关性

      2015, 15(3):386-38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3.02

      摘要 (1857) HTML (0) PDF 364.86 K (8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价地塞米松疗法对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的影响。ROP是导致婴幼儿视力损害的重要原因之一,甚至导致失明。近年来,由于新生儿护理技术的提高,能够存活的(极)低出生体重儿不断增加,导致发生ROP高危人群的产生。产前和产后类固醇(postnatal steroids,PNS)的使用对ROP发生率的影响尚有争议,并且该制剂与ROP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尚未评估。

      方法:选取儿童医院2012-04/2013-06出生体重不足1500克并胎龄不足29周的115例新生儿进行双盲对照研究。随机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病例组内给予8~14d的新生儿静脉滴注地塞米松,对照组不予注射。从出生后6wk开始进行眼科检查并持续至病症消退。

      结果:收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出生体重不足1500克的新生儿的存活率为69%(80/115)。新生儿胎龄越低(≤25周和26~28周)ROP发生率越高。参加此项研究的58例婴幼儿中,ROP(二期或二期以上)的发生率为8.6%。在接受PNS的28例新生儿中,2例(7.4%)发生严重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而在没有接受PNS的30例新生儿中,有3例(9.7%)确诊为ROP。接受PNS婴幼儿与对照组婴幼儿ROP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35)。此外,病例组(7.4%)和对照组(9.7%)比较,严重ROP(二期以上)发生率也无显著差异(P=0.36)。

      结论:此研究表明,接受地塞米松静脉滴注的新生儿与未接受地塞米松滴注的新生儿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上无显著差异。因此,注射地塞米松治疗早产儿慢性肺病通常不会增加ROP发生的危险性。

    • 印度成人对于儿童眼保健的认识及贫困因素对其的影响

      2015, 15(3):390-39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3.03

      摘要 (1825) HTML (0) PDF 823.30 K (8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印度金奈地区成人对于儿童视力筛查的认识以及贫困因素对其的影响。

      方法:此研究采用为期4wk的现况研究方法,于2012-12在印度金奈市及周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随机选取参加拓展营的个体作为研究对象。在接受了免费的视力筛查之后,与他们进行了一个简短的半结构性面谈。每隔两位选取一位受访者在一开始就被问及是否有儿童居住在他们住宅区,回答肯定者则纳入此项研究。

      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20人,其中38%(95%CI: 30~47)的人指出在他们住宅区内至少有一名儿童先前接受过眼部检查(组1),62%(95%CI: 53~70)的参与者表示无儿童曾经接受过眼科检查(组2)。采用简单贫困记分卡方法测量两组贫困比分并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据不到半数的参与者回忆,他们的孩子之前曾接受过眼部检查。在贫困比分上,确认之前曾接受过眼部检查的参与者与没有接受过眼科检查的参与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与孩子从未接受过眼科检查的参与者相比,那些孩子接受过眼部检查的参与者对该检查抱有更积极的态度。研究表明,成人对于孩子接受眼部检查重要性的认识不受贫困程度的影响,提高成人对于儿童接受眼部检查的认识可能需要更多的干预措施而不是扶贫。

    • 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一种新思路:分期手术

      2015, 15(3):396-39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3.04

      摘要 (1212) HTML (0) PDF 1.27 M (7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实验论著
    • PDR患者外周血CD4+CD25+T细胞和相关基因FOXP3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2015, 15(3):398-40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3.05

      摘要 (1854) HTML (0) PDF 656.08 K (8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患者外周血CD4+ CD25+ T细胞及相关基因FOXP3表达变化意义,观察其在PDR发病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PDR患者及正常对照外周血CD4+CD25+T细胞比例,Q-PCR测PDR患者、糖尿病和正常人中FOXP3,IL-17CTLA-4的mRNA表达,并用Wilcoxon秩和检验和直线相关分析法分析PDR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年龄、血脂、肾功能的临床资料及它们之间相关度。

      结果:PDR患者CD4+T细胞降低,CD4+CD25+T无显著差异,FOXP3CTLA-4在PDR中下降,IL-17增高。CD4+T细胞与年龄相关,CD4+CD25+T与患者的血肌酐存在正相关性,CD4+CD25+T细胞水平与年龄、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血肌酐(Cr)、尿素氮(BUN)均无明显相关性。PDR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均高于正常值。

      结论:CD4+CD25+T细胞可能参与PDR的发病机制,并且血脂异常提示PDR可能与血脂相关。

    • CCR7和VEGF在缺氧时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

      2015, 15(3):403-40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3.06

      摘要 (1573) HTML (0) PDF 1.17 M (8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CC族趋化因子受体7(CC chemokine receptor7,CCR7)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缺氧状态下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retinal endothelial cell,REC)中的表达及意义。

      方法:恒河猴脉络膜-视网膜内皮细胞(RF/6A)分别在常氧和低氧环境中培养,分为正常对照组、低氧对照组和治疗组。低氧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采用脂质体LipofectamineTM2000(LF2000)介导转染空载体质粒和CCR7siRNA表达质粒。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 Western blot和RT-PCR法检测三组RF/6A内CCR7、VEGF蛋白及mRNA的表达情况。

      结果:低氧对照组较正常对照组比较及治疗组较正常对照组和低氧对照组比较细胞生长速度明显减慢,增殖能力减弱,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均为P<0.05); 低氧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RF/6A内CCR7、VEGF蛋白及mRNA表达显著增高,均有统计学意义(tCCR7蛋白=3.38,tVEGF蛋白=4.75,t CCR7mRNA=4.27,tVEGFmRNA=5.34, 均为P<0.05),且二者表达呈正相关(r蛋白=0.71, r mRNA =0.83, 均为P<0.05)。治疗组CCR7和VEGF的蛋白及mRNA表达较正常对照组和低氧对照组明显下降(均为P<0.05)。

      结论:缺氧时REC中CCR7可上调VEGF的表达,CCR7-VEGF信号途径在视网膜新生血管(retinal neovascularization,RNV)形成的过程中可能具有潜在功能,CCR7siRNA有望成为防治RNV的一种有效方法。

    • BMSCs联合ChABC对视网膜变性大鼠光感受器细胞凋亡的影响

      2015, 15(3):407-41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3.07

      摘要 (1581) HTML (0) PDF 2.78 M (7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联合硫酸软骨素酶(chondroitinaseABC,ChABC)行视网膜下腔注射对碘酸钠诱导的视网膜变性大鼠光感受器细胞凋亡的影响。

      方法:选取40只SD大鼠行腹腔注射碘酸钠(NaIO3,30g/L,100mg/kg)造视网膜变性模型,分为A组不干预组,B组BMSCs注射组,C组BMSCs+ChABC注射组,D组PBS注射组。造模后28d将ChABC处理或未处理的BMSCs注射入大鼠视网膜下腔,对照组注射PBS液,21d后处死大鼠并取出眼球,行视网膜HE染色、视网膜细胞凋亡及免疫组化检测。

      结果:B组凋亡率、外核层细胞数与A组、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凋亡率、外核层细胞数与A组、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凋亡率、外核层细胞数与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显示BMSCs在眼内表达GFAP抗原。

      结论:BMSCs联合ChABC行视网膜下腔注射可缓解视网膜变性大鼠光感受器细胞的凋亡,延缓细胞数目的减少,从而保护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

    • >实验研究
    • MRG15在正常及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中的表达

      2015, 15(3):411-41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3.08

      摘要 (1225) HTML (0) PDF 550.00 K (7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MRG15(死亡因子相关基因)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age-related cataract,ARC)、正常晶状体上皮细胞的表达差异。

      方法:性成熟的健康雌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研究组、对照组,每组20只,研究组切除双侧卵巢、低浓度萘长间隔给药,建立围绝经期ARC模型; 对照组常规饲养。以消减杂交改良法克隆MRG15,并对其cDNA片段应用地高辛标记制作探针。获取两组大鼠晶状体前囊膜切片后,再通过原位杂交法明确晶状体上皮细胞的表达差异。

      结果:克隆出的MRG15通过BamH1和EcoR1酶切以及琼脂糖电泳,可获取长为639bp的cDNA片段。GeneBank对比显示,其同源性达到99.0%。原位杂交显示,ARC患者及正常晶状体上皮细胞内均可见MRG15表达。研究组阳性细胞百分率与对照组相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积分指数与对照组相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MRG15在ARC和正常晶状体上皮细胞中均有表达,并且ARC较正常晶状体上皮细胞表达增高,这可能与MRG15对晶状体上皮细胞中一部分关键基因的转录产生抑制效应有关,通过降低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功能,使其出现衰老样改变,进而形成白内障,临床应对此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

    • 血管生成拟态与翼状胬肉进行期及静止期的相关性研究

      2015, 15(3):414-41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3.09

      摘要 (1676) HTML (0) PDF 1.71 M (7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血管生成拟态与翼状胬肉发生发展的相关性,初步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选取20例正常眼的结膜组织及翼状胬肉静止期和进行期各50例标本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过碘酸雪夫(PAS)染色、免疫组化CD34、VEGF染色及免疫组化CD31染色联合PAS双重染色观察翼状胬肉新生血管和血管生成拟态情况。

      结果: CD34和VEGF在翼状胬肉组织中的表达均高于正常结膜组织(两者P<0.05),并且两者在进行期翼状胬肉组织中的表达均高于静止期(两者P<0.05)。PAS染色血管拟态区网眼间隔染成紫红色,进行期和静止期出现血管生成拟态的例数分别是38例和11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血管生成拟态与进行期翼状胬肉呈显著密切正相关(Spearman's相关系数r=0.540>0.5,P=0.000)。

      结论:翼状胬肉除了新生小血管形成增多外,血管生成拟态也是其血供方式之一,并且血管生成拟态与翼状胬肉的进展具有密切关系。

    • >临床论著
    • 成人麻痹性斜视病因分析及手术治疗

      2015, 15(3):418-42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3.10

      摘要 (1514) HTML (0) PDF 371.50 K (8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和探讨成人麻痹性斜视的类型和手术矫正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10-06/2013-06成人麻痹性斜视临床病例46例,将所有病例分为水平斜视组和垂直斜视组,其中水平斜视为主者26例,包括外直肌麻痹16例,内直肌麻痹10例; 垂直斜视为主者20例,包括上斜肌麻痹7例,上直肌麻痹8例,下直肌麻痹2例,双上转肌麻痹3例。发病原因:先天性者9例,车祸等外伤所致19例,鼻部或颅脑手术史8例,原因不明者10例。手术方式包括直肌后徙术、直肌缩短术、直肌部分移位术或直肌联结术、下斜肌部分切除术、下斜肌后徙转位术等。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对两组的疗效进行卡方检验,同时对水平斜视组的两种术式改善麻痹眼运动情况进行t 检验。

      结果:末次随访时水平斜视组治愈、好转和无效者分别为20例(77%),5例(19%),1例(4%); 垂直斜视组分别为15例(75%),3例(15%)和2例(10%),两组间统计无显著性差异(P>0.05); 麻痹眼的眼球运动得到改善。水平斜视中所用的两种术式,均能改善麻痹眼的眼球运动,分别为3.76±0.91,3.72±0.84mm,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0.93)。

      结论:成人麻痹性斜视病情复杂,根据不同麻痹肌及麻痹程度不同,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术后可获得眼位的美容正位,改善代偿头位和主要注视野的复视。

    • 渐进衍射型多焦点IOL植入术后视功能和视觉质量的研究

      2015, 15(3):421-42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3.11

      摘要 (1536) HTML (0) PDF 372.35 K (7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价渐进衍射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multifocal intraocular lens,MIOL)植入术后的临床效果。

      方法:采取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方法,将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72例分为两组,32例32眼植入渐进衍射型MIOL,40例40眼植入单焦点人工晶状体(monofocal intraocular lens, MoIOL)。术后3mo进行裸眼远视力、中间视力、近视力及矫正远、近、中视力及对比敏感度检查,并进行视功能和生存质量问卷调查。

      结果:术后3mo,多焦点组裸眼近视力高于单焦点组(P<0.05),中间距离视力(40,60,80cm)均高于单焦点组(P<0.05),两组裸眼远视力、矫正远视力、矫正近视力及最佳矫正远视力下近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mo两组对比敏感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多焦点组脱镜率高于单焦点组(P<0.05),视近满意度多焦点组好于单焦点组(P<0.05),术后不良视觉症状及视远满意度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渐进衍射型MIOL能提供良好的全程视力和视觉质量,有效降低术后脱镜率,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 局部应用抗青光眼药物对眼部结构的影响

      2015, 15(3):424-42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3.12

      摘要 (1523) HTML (0) PDF 427.21 K (7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局部应用抗青光眼药物对患者眼表结构的影响。

      方法:收集局部应用抗青光眼药物3mo以上的患者35例49眼和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45例45眼,药物治疗组分为A亚组(单独应用一种药物)和B亚组(联合应用两种及以上药物)。对所有患者及健康志愿者行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液分泌试验(SⅠt)、角膜上皮荧光素染色(FL)、结膜上皮虎红染色(RB)及结膜印迹细胞学检查(CIC)、黏蛋白MUC5AC检测。

      结果:正常对照SⅠt(11.54±5.47)mm/5min,BUT(11.86±3.13)s,FL和RB评分为(0.42±0.61)分、(0.37±0.98)分,药物治疗组SⅠt(8.11±4.30)mm/5min,BUT(7.49±2.62)s,FL和RB评分为(1.15±0.87)分、(1.28±1.08)分,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395,P=0.001; t=7.363,P=0.001, t=-4.266,P=0.001; t=7.363,P=0.000); A亚组SⅠt(9.51±4.76)mm/5min,BUT(8.46±1.24)s,FL和RB评分为(0.91±1.03)分、(0.85±1.07)分; B亚组SⅠt(6.34±4.05)mm/5min,BUT(6.38±1.25)s,FL和RB评分为(1.84±1.14)分、(1.56±1.31)分,A亚组与B亚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514,P=0.012; t=5.844,P=0.000,t=-2.992,P=0.003; t=-2.072,P=0.043)。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药物治疗组的结膜上皮细胞体积变大,浆核比变小,细胞受损明显,药物治疗组的结膜印记细胞学检查评分明显增高,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6.354,P=0.000),A亚组与B亚组的结膜印记细胞学检查评分无统计学差异(u=0.69,P=0.48)。正常对照组及药物治疗组的杯状细胞密度分别为(68.37±12.82)个/mm2及(32.83±10.68)个/mm2,差异显著(t=14.610,P=0.000)。抗青光眼药物治疗后,A亚组和B亚组的杯状细胞密度分别为(39.12±9.35)个/mm2及(27.58±8.47)个/mm2, 两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530,P=0.001)。正常对照组的泪液MUC5AC含量为(32.61±8.65)ng/mL,药物治疗组的泪液MUC5AC明显减少(13.84±6.72)n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1.804,P=0.000)。抗青光眼药物治疗后,B亚组的泪液MUC5AC含量(10.67±4.58)ng/mL较A亚组(20.17±5.84)ng/mL明显减少,两者差异显著(t=6.349,P=0.000)。

      结论:局部应用抗青光眼药物会导致患者泪液分泌减少、泪膜稳定性下降,眼表结构受损,增加用药种类会加重这种损害。

    • 飞秒激光与角膜板层刀辅助LASIK术后早期角膜生物力学变化的比较

      2015, 15(3):428-43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3.13

      摘要 (1794) HTML (0) PDF 432.30 K (7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基于角膜基质床厚度/术前角膜厚度(residual corneal stroma thickness /corneal thickness,RCST/CT)的不同,比较飞秒激光辅助LASIK和角膜板层刀辅助LASIK术后早期角膜生物力学的变化。

      方法:选取190例379眼,其中飞秒激光辅助LASIK组94例187眼,角膜板层刀辅助LASIK组96例192眼。根据术后剩余RCST/CT的不同,将飞秒激光辅助LASIK组(FS-IK组)和角膜板层刀辅助LASIK组(M-IK组)各分为三组,IK-Ⅰ组(RCST/CT<55%)、IK-Ⅱ组(55%≤RCST/CT<60%)和IK-Ⅲ组(RCST/CT≥60%)。分别于术前、术后1mo和3mo应用眼反应分析仪(reichert ocular response analyzer,ORA)检测角膜滞后量(corneal hysteresis,CH)和角膜阻力因子(corneal resistance factor,CRF)。

      结果:不同手术方式(FS-IK与M-IK)比较,CH和CRF均无统计学差异(F=0.44,F=2.56,P=0.51,P=0.11)。不同的RCST/CT比较,CH和CRF均有统计学差异(F=103.03,128.48,P均<0.05)。Ⅰ组CH和CRF较Ⅱ组明显减小(P<0.05),Ⅱ组CH和CRF较Ⅲ组明显减小(P<0.05),Ⅰ组CH和CRF较Ⅲ组明显减小(P<0.05)。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比较,CH和CRF均有统计学差异(F=576.99, 1162.06,P均<0.05)。术后1mo和3mo,CH和CRF均较术前明显减小(P<0.05),术后1mo和术后3mo比较,CH和CR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无论是飞秒激光辅助LASIK还是角膜板层刀辅助LASIK在术后早期角膜生物力学参数均下降,但两种手术方式对角膜生物力学的影响无差异。LASIK术后保留角膜基质床比例越小对角膜生物力学的影响越大。

    • 飞秒LASIK术后早期前房参数的变化研究

      2015, 15(3):432-43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3.14

      摘要 (1290) HTML (0) PDF 1.74 M (7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飞秒LASIK术后早期前房参数的变化情况。

      方法:收集2014-01/06在我院就诊符合常规手术适应证并接受飞秒LASIK手术的患者共90例90眼,其中男47例47眼,女43例43眼,年龄18~33(平均22.38±3.96)岁。根据屈光度分为三组:A组:轻度近视组,30例30眼,≤3D; B组:中度近视组,30例30眼,>3~6D; C组:高度近视组,30例30眼,>6D。分别于术前、术后1,3mo行Pentacam检查测量前房相关参数,包括前房深度(ACD)、前房容积(ACV)、前房角(ACA)变化值。

      结果:所有手术顺利,无并发症。A,B,C组术前与术后1,3mo时ACD和ACV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术后1,3mo时ACD和ACV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术后1,3mo时ACD和ACV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无论A组和B组还是C组,ACA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屈光度与ACD,ACV,ACA变化值无明显相关性。

      结论:飞秒LASIK术后早期引起前房参数变化,包括ACD变浅,ACV变小,但对周边前房角无明显影响,对屈光手术后行内眼手术患者有进一步指导作用。

    • 高度近视性弱视儿童视网膜厚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015, 15(3):436-43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3.15

      摘要 (1278) HTML (0) PDF 413.60 K (6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高度近视性弱视儿童视网膜厚度变化,并探讨中心凹下视网膜厚度与眼轴、年龄的关系。

      方法:儿童39例65眼,平均年龄9.91±3.41岁,所有受检眼排除眼底的疾病和眼前节的病变。根据阿托品扩瞳验光的结果,分成高度近视性弱视组(24眼)、高度近视组(19眼)、正视眼组(22眼),运用海德堡OCT对中心凹下视网膜厚度及距中心凹0.5,1.0,1.5,2.0,2.5,3.0mm处上方(S,12:00位)、颞侧(T,9:00位)、下方(I,6:00位)、鼻侧(N,3:00位)的视网膜厚度进行测量,并通过A超测量出所有受检者眼轴长度。对各组间同一位点的视网膜厚度进行比较,分析中心凹下视网膜厚度与眼轴、年龄的关系。

      结果:高度近视性弱视组中心凹下视网膜厚度薄于高度近视组,厚于正视眼组,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距中心凹0.5mm处颞侧及下方视网膜厚度、距中心凹1.0mm处颞侧及上方视网膜厚度,高度近视性弱视组与正视眼组相比均变薄,并有统计学差异(P<0.05),距中心凹1.5,2.0,2.5,3.0mm处鼻、上、颞、下视网膜厚度,高度近视性弱视组与高度近视组、正视眼组相比均变薄,有统计学差异(P<0.05)。高度近视性弱视组中心凹下视网膜厚度与眼轴、年龄之间无明显相关性。

      结论:高度近视性弱视儿童黄斑区视网膜结构存在异常。

    • >文献综述
    • 青光眼滤过性术后伤口愈合调节用药策略的研究进展

      2015, 15(3):440-44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3.16

      摘要 (1348) HTML (0) PDF 531.05 K (8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术中和术后预防、抑制纤维瘢痕形成是改善青光眼滤过手术降眼压治疗的重要手段。我们着重介绍目前用于和未来可能用于青光眼滤过术后伤口愈合调节的手段,主要包括各类药物(抗代谢药物、抗炎症药物、抗生长因子药物、作用于细胞信号通路的药物等)、新型给药系统等技术,以及这一领域今后的研究方向。

    • microRNA在角膜新生血管中的研究进展

      2015, 15(3):445-44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3.17

      摘要 (1184) HTML (0) PDF 389.44 K (8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是影响角膜透明度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术后发生排斥反应的高危因素,因此角膜新生血管形成的调控已成为研究热点。microRNA是一组内源性非编码小分子RNA,在调控多种生物进程中起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表明,microRNA与角膜新生血管形成有着紧密联系,本文将对目前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

    • α晶体蛋白在视神经损伤后再生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2015, 15(3):448-45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3.18

      摘要 (1503) HTML (0) PDF 412.35 K (8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α晶体蛋白是构成晶状体的重要结构蛋白,属于小分子热休克蛋白(sHSPs)家族,除了具有热休克蛋白(HSPs)的共性,还具有抗细胞凋亡等作用。近年来研究还发现,α晶体蛋白可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的细胞膜结合来促进RGCs的存活和轴突的再生,进而部分改善视功能,但其相关机制仍无统一的结论。本文就α晶体蛋白的基本结构与功能、α晶体蛋白在视神经损伤后对RGCs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展开综述。

    • 囊袋张力环在晶状体超声乳化术中的应用

      2015, 15(3):451-45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3.19

      摘要 (1480) HTML (0) PDF 417.99 K (8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在晶状体超声乳化吸除术中植入开放型囊袋张力环(capsular tension ring,CTR),以增加晶状体囊袋的稳定性已成为常见方法。术后并发症较少,可以有效减少后囊膜混浊(posterior capsular opacification,PCO)以及人工晶状体( intraocular lens,IOL)偏心和倾斜的发生,并且不影响IOL度数的计算及未见较常规白内障手术增加像差的引入。本文就CTR在晶状体超声乳化术中的应用概况作一综述。

    • PDR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纤维化相关细胞因子的相关性

      2015, 15(3):454-45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3.20

      摘要 (1307) HTML (0) PDF 467.45 K (8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视网膜新生血管生成中是必不可少的重要诱导因子。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 PDR)患者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后,随着病情进一步加重,可造成纤维血管膜形成、视网膜前膜的纤维化加重,造成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目前研究认为,细胞因子具有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移动、黏附和分泌细胞外基质的功能,在糖尿病环境状态下,转变至促纤维化状态,导致了细胞外基质的积聚和纤维化。本文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纤维化相关细胞因子相关性的研究现状予以综述。

    •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视网膜疾病的潜能及影响因素

      2015, 15(3):459-46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3.21

      摘要 (1425) HTML (0) PDF 476.44 K (8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作为干细胞家族的一员,其对损伤组织的修复作用已得到证实。虽然具体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在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视网膜疾病中有巨大潜能。现阶段不同的实验所得的结果相差较大,对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任重而道远。综合分析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和影响因素,对进一步探索间充质干细胞有重要意义。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神经保护作用在视网膜疾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2015, 15(3):464-46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3.22

      摘要 (1142) HTML (0) PDF 401.21 K (7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来源于骨髓的具有多种神经营养因子分泌功能的多能干细胞,被广泛应用于组织、细胞的修复或替代研究中。有研究表明MSCs分泌的多种神经营养因子, 有助于提高病理状态下神经细胞的存活能力。 因此,MSCs的神经保护功能也逐渐被应用于视网膜疾病的研究中。视网膜细胞对损伤非常敏感且自我修复能力较差,利用MSCs的这一功能可为病变视网膜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本文就MSCs的神经营养因子分泌功能及其对视网膜细胞产生的神经保护作用和在不同视网膜疾病中的研究应用进展等方面进行综述, 并展望其在视网膜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 视网膜电图诊断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2015, 15(3):467-46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3.23

      摘要 (1484) HTML (0) PDF 384.12 K (8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视网膜电图是一项评价视网膜功能的客观检查,适用于评价多种眼科疾病的视网膜功能情况。近年研究发现,在早期糖尿病患者中,视网膜电图能够发现先于眼底视网膜形态学改变的功能变化,这一点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理机制研究、早期诊断、以及预后评估提供了新思路,进而可能为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提供新途径。我们就运用视网膜电图诊断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行综述。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系

      2015, 15(3):470-47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3.24

      摘要 (1523) HTML (0) PDF 424.94 K (7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是一种以上气道塌陷反复发作为特征的,最终导致夜间间歇性低氧血症的一类疾病。近年来OSAHS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系已有报道,我们就两者的临床联系、相关检查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 >临床研究
    • 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术中前房注射曲安奈德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2015, 15(3):474-47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3.25

      摘要 (1803) HTML (0) PDF 472.03 K (8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术中前房内注射曲安奈德(TA)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连续收集我院300例300眼择期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的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术中及术后抗炎方式的不同,将患者随机分成3组:A组:术后滴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普拉洛芬滴眼液1mo; B组:术中前房注射1mg TA,术后滴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1mo; C组:术中前房注射2mg TA,术后滴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1mo。术后不同时点观察和比较三组的视力、眼压、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前房炎症反应和黄斑中央厚度的变化情况。

      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进行。B,C组患者术后1d; 1wk; 1mo的最佳矫正视力均优于A组(P<0.05),术后1d; 1wk的前房炎症反应较A组患者轻(P<0.05); C组术后1d眼压平均值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B和C组术后各时点的最佳矫正视力,前房炎症反应和平均眼压值均无明显差异(P>0.05)。B和C组术前术后黄斑中央厚度无显著变化,A组术后3wk; 1mo的黄斑中心凹厚度较术前增加,差异显著(P<0.05)。三组各时间点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均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前房注射TA可有效控制炎症并减轻黄斑水肿,加速视力恢复,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我们推荐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前房内注射TA的剂量为1mg。

    • 糖尿病患者脉络膜造影特征分析

      2015, 15(3):478-48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3.26

      摘要 (1397) HTML (0) PDF 2.32 M (7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糖尿病患者的脉络膜循环特点,探讨糖尿病患者脉络膜循环的改变及其与DR发生发展的关系。

      方法:选取糖尿病患者45例分为NDR、NPDR、PDR三组,并选择20例健康正常人作为对照。采用德国海德堡共焦激光眼底扫描系统对所有糖尿病患者及正常对照同步进行FFA及ICGA,对比观察两种影像特点,阐述糖尿病患者脉络膜循环病变特点。

      结果:(1)DR各组患者视网膜中央动脉充盈时间与正常组相比无显著差异; 脉络膜动脉充盈时间均较正常对照组减慢,有显著性差异(P<0.05)。(2)各组DR患者中,病变程度越重,发生充盈倒置的比例越大。(3)随着病变程度加重,造影早期脉络膜充盈不良及晚期斑点状强荧光的比例逐渐增多。

      结论:糖尿病患者进行ICGA揭示了脉络膜循环状态的异常,是FFA的一个重要补充,并且研究提示在DR发生之前已有脉络膜循环的异常,充分证明了糖尿病脉络膜病变的存在。

    • 黄斑厚度与视力的相关性研究

      2015, 15(3):482-48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3.27

      摘要 (2105) HTML (0) PDF 457.70 K (8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正视,高、中、低度近视眼球与黄斑厚度的相关性。

      方法:选取2013-01/2014-05来本院眼科就诊患者,挑选志愿参与研究并且处于18~28岁年龄段,矫正视力≥1.0,眼内压≤21mmHg的青少年,共计276例276眼纳入本次研究。视力情况分布为:正视49眼,低度近视72眼,中度近视104眼,高度近视51眼。使用三维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仪器对黄斑中心区厚度,内环、外环的颞、上、鼻、下各个区域的厚度,黄斑区视网膜平均厚度,黄斑中心凹厚度以及视网膜体积进行检测,将正视,高、中、低度近视人群的眼球黄斑各部位厚度与视力情况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正视组与低、中、高度近视组的黄斑中心区厚度分别为(225.38±20.97)μm,(230.97±19.15)μm,(227.01±16.92)μm,(231.91±18.97)μm,黄斑区视网膜平均厚度分别为(280.92±12.71)μm,(278.15±11.90)μm,(270.05±12.07)μm,(267.93±11.08)μm。低、中、高度近视组与正视组的黄斑中心区厚度差异(F=1.253,P=0.291)及中心凹厚度差异(F=1.034,P=0.378)均无统计学意义。中度近视组的黄斑内环、外环与正视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中、高度近视组组间比较,中度近视组黄斑的内环、外环各象限视网膜厚度与低度近视组相比明显增厚,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与高度近视组相比,黄斑内环、外环各象限视网膜厚度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矫正视力正常的近视青少年患者,其黄斑中心的视网膜仍保持正常厚度,但随着近视程度的加深,其它视区的视网膜厚度逐渐变薄,并且变薄的量从黄斑外环向内环逐渐增加。

    • mfERG分析雷珠单抗眼内注射对RVO合并黄斑水肿的疗效

      2015, 15(3):486-48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3.28

      摘要 (1550) HTML (0) PDF 1.11 M (8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利用多焦视网膜电流图(multifocal ERG,mfERG)对雷珠单抗(ranibizumab)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合并黄斑水肿的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功能变化进行检测,分析雷珠单抗治疗黄斑水肿后视网膜功能的变化,评价雷珠单抗治疗黄斑水肿的效果。

      方法:采用回顾性,自身对照研究方法,将临床确诊为视网膜静脉阻塞合并黄斑水肿的15例患者15眼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常规行矫正视力,裂隙灯显微镜,眼压,彩色眼底照相,FFA及OCT,中心10°视野,mfERG检查,矫正视力检查采用ETDRS视力表进行。所有患者玻璃腔注射雷珠单抗注射液0.05mL/0.5mg,治疗后随访3~12mo,每月复查一次。观察最佳矫正视力,眼压,眼底,中央黄斑厚度,中心10°视野,mfERG的变化。根据复诊情况,确定有无重复注射治疗的需要。以末次随访为疗效判定时间点,记录并分析治疗前及治疗后患者视野和mfERG的变化。

      结果:末次随访时,治疗前后中心视野平均缺损显著减少(t=4.01,P<0.01),1环和2环N1波潜伏期、P1波潜伏期较治疗前显著降低(t=13.65,16.31 ,P<0.01),1环P1波反应密度值与治疗前相比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78,P<0.01)。

      结论: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预后较好,有利于改善患者黄斑区视网膜的敏感度。mfERG方法能准确客观的反应黄斑水肿患者视网膜功能变化,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视网膜静脉阻塞与血脂和颈动脉改变的相关性研究

      2015, 15(3):489-49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3.29

      摘要 (1459) HTML (0) PDF 402.14 K (7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视网膜静脉阻塞(RVO)与血脂、颈动脉改变的相关性。

      方法:选取2013-05/2014-04在新乡医学院眼科医院住院的40例40眼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血脂、颈动脉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斑块、颈内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对照组30例30眼为我院同期健康体检者,同行以上检查。

      结果:RVO组TC,TG,LDL-C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HDL-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RVO组颈动脉斑块形成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RVO组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明显增加,颈内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及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明显降低,阻力指数(RI)明显增高(P<0.05)。患眼同侧及对侧颈动脉各测量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同侧及对侧颈动脉各测量值比较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性别、年龄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脂质代谢紊乱、颈动脉改变与RVO的发病密切相关。

    • 糖尿病非增殖期视网膜厚度与眼轴长度的相关性研究

      2015, 15(3):492-49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3.30

      摘要 (1399) HTML (0) PDF 405.34 K (7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中心视网膜厚度与眼轴长度的相关性。

      方法:选择非增殖期DR患者80例155眼,并根据眼轴长度分为三组,其中22~24mm者27例51眼,为正常组; 24~26mm者28例55眼,为长眼轴组; >26mm者25例49眼,为超长眼轴组。测量三组患者中心视网膜厚度与眼轴长度,分析中心视网膜厚度与眼轴长度的相关性。

      结果:超长眼轴组内外环上、下及颞侧和外环鼻侧中心视网膜厚度较正常组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超长眼轴组内外环上、下及颞侧和外环鼻侧中心视网膜厚度较长眼轴组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中心区,眼轴长度与视网膜厚度无相关性(P>0.05),内环区及外环区视网膜厚度随眼轴长度增加而变薄,两者呈负相关(r内环=-0.63,r外环=-0.67,P<0.05)。

      结论:非增殖期DR患者中心视网膜厚度与眼轴长度具有相关性,超长轴患者中心视网膜厚度明显变薄。

    • 芪明颗粒对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视网膜功能的影响

      2015, 15(3):495-49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3.31

      摘要 (1597) HTML (0) PDF 404.92 K (8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芪明颗粒对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视网膜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2-05/2014-05在我院就诊的80例单纯型视网膜病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芪明颗粒治疗。

      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5%高于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视野平均敏感度高于对照组患者视野平均敏感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观察组患者O1,O3潜伏期与对照组患者O1,O3潜伏期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者O1,O3,O4振幅与对照组患者O1,O3,O4振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观察组患者纤维蛋白原、全血黏度低切、血浆黏度、全血黏度指标低于对照组患者纤维蛋白原、全血黏度低切、血浆黏度、全血黏度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观察组患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指标低于对照组患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低于对照组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芪明颗粒可延缓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进展,对早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有较好的防治作用,能改善患者视网膜功能。

    • 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LSW1经验公式临床结果报告

      2015, 15(3):499-50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3.32

      摘要 (2978) HTML (0) PDF 450.19 K (8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回顾性比较SRK-T, SRK-Ⅱ,Haigis以及作者经验公式LSW1对高度近视长眼轴白内障患者人工晶状体度数测算的准确性。

      方法:选择能够用IOL Master准确测量眼轴的、眼轴>26mm的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72例97眼,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IOL植入术。术后1mo进行电脑验光。术前利用LSW1经验公式、SRK-T公式、SRK-Ⅱ公式以及Haigis公式算出每例患者达到正视状态所需IOL屈光度(IOL formula),综合参考合适的IOL度数。LSW1公式如下:P=P1+修正值,P1=(2xPSRK-T+PSRK-Ⅱ)÷3。修正值的确定方法为:P1计算结果为10~15D时,修正值=0.5D; P1值为5~10D时,修正值=1.0D; P1值为0~5D,修正值=1.5D; P1值≤0D时,修正值=3D。根据术后验光结果计算得出达到正视状态所需的IOL理论度数(IOL theory),四种公式的IOL formula与IOL theory的差异为IOL度数预测误差,再将该IOL预测误差换算成各公式的屈光预测误差(predicitive error,PE)和绝对误差。用SPSS 11.0软件对四种公式所得PE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1)研究所纳入的72例患者,年龄41~82(平均63.25±9.65)岁,平均K1=43.97±1.75,平均K2=45.14±1.98,中央前房深度(ACD)平均为3.59±0.38mm,平均眼轴长度(AL):28.67±2.00(26.07~33.98)mm。所置入眼内IOL度数为8.06±4.33(-3~-14.5)D。选择植入的IOL度数基本介于SRK-T和SRK-Ⅱ测算结果之间。(2)屈光预测误差值可以反应屈光预测的趋势。LSW1经验公式,SRK-T公式,SRK-Ⅱ公式以及Haigis公式所产生的预测误差平均值PE值分别为-0.60±0.66D,0.82±0.92D,-0.52±0.84D,0.55±0.74D。四种公式的绝对误差分别为0.74±0.5D,0.94±0.79D,0.81±0.55D,0.73±0.55D。四种公式偏远视的比例分别是:LSW1 14.4%(14/97)、SRK-T82.5%(80/97)、SRK-Ⅱ 20.6%(20/97),Haigis 79.4%(77/97)。

      结论:对于长眼轴高度近视的白内障患者,Haigis公式误差最小,其次为LSW1经验公式、SRK-Ⅱ公式,而SRK- T公式误差最大。四种公式测得患者屈光状态LSW1,SRK-Ⅱ为轻度近视漂移; Haigis公式、SRK-T为远视漂移,SRK-T公式远视漂移更明显,不适合用于高度近视白内障的计算。LSW1公式变异最小,更适合于高度近视眼的IOL测算。

    • 屈光不正弱视患儿视网膜黄斑中心凹厚度和视神经纤维层厚度分析

      2015, 15(3):503-50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3.33

      摘要 (1303) HTML (0) PDF 375.39 K (7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同视网膜黄斑中心凹厚度(MFT)、视盘周围神经纤维层( RNFL)厚度的相关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本院确诊56例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的病例资料,以同期就诊的56例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CT)对患儿MFT和RNFL厚度进行测量,并对比分析两组MFT和RNFL厚度变化。相关数据采用统计学分析。

      结果:两组的性别、年龄、眼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弱视组和对照组的MFT分别为135.15±15.15μm和136.14±14.26μ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弱视组和对照组的RNFL厚度分别为117.02±8.97μm和110.43±7.94μ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RNFL厚度与眼轴呈明显负相关(r=-0.36,P<0.05),而在弱视组两者无明显相关性(r=0.11,P>0.05)。

      结论: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的MFT较正常儿童眼无明显改变,而RNFL厚度较正常眼明显增厚,并且与眼轴无相关性。

    • 鱼腥草联合bFGF眼液治疗屈光手术后干眼的疗效观察

      2015, 15(3):506-50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3.34

      摘要 (1324) HTML (0) PDF 387.78 K (7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鱼腥草联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眼液治疗屈光手术后干眼的临床疗效。

      方法:屈光手术后复查并诊断干眼症的患者117例204眼,随机分为对照组56例91眼和治疗组61例113眼,对照组给予bFGF眼液滴眼,治疗组给予鱼腥草滴眼液联合bFGF眼液滴眼。治疗2wk和4wk后观察疗效:进行干眼症状评分、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Ⅰ)及角膜荧光素染色试验检测。

      结果:治疗2wk和4wk后两组干眼指标均有改善,自觉症状评分、BUT、Schirmer I、角膜荧光素染色结果组间比较,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wk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8%,对照组总有效率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

      结论:鱼腥草滴眼液有助于提高bFGF眼液治疗干眼症的效果。

    • 冷敷眼罩用于全激光角膜表层切削术后止痛的效果

      2015, 15(3):509-51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3.35

      摘要 (1450) HTML (0) PDF 437.90 K (7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价冷敷眼罩用于全激光角膜表层切削术后止痛、减轻术后反应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行全激光角膜表层切削术的近视患者40例80眼,随机分成冷敷组和冲洗组两组,每组20例40眼:冷敷组术中不给予冰镇平衡盐溶液冲洗创面,术后给予冷敷眼罩配戴24h; 冲洗组术中以冰镇平衡盐溶液冲洗创面,术后不给予冷敷眼罩。分别记录两组术中、术后8,16,24h的疼痛分值,术后眼睑水肿、球结膜充血情况以及上皮愈合时间、Haze、术后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

      结果:冷敷组和冲洗组在术中的疼痛分值无统计学差异,术后8,16,24h冷敷组疼痛分值均低于冲洗组。冷敷组中术后眼睑水肿、球结膜充血程度均低于冲洗组。在使用止痛药物方面:术后24h内,冷敷组使用表面麻醉剂点眼总次数和口服双氯芬酸钠胶囊总量均低于冲洗组。在上皮愈合时间、Haze、早期视力恢复方面,两组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全激光角膜表层切削术后应用冷敷眼罩可有效止痛并减轻术后反应,减少止痛药物用量,而且廉价易得、无化学药物的全身及局部副作用。

    • >调查研究
    • 新疆沙依巴克区低视力人群生存质量与健康状况相关研究

      2015, 15(3):513-51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3.36

      摘要 (1682) HTML (0) PDF 450.84 K (7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通过对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低视力人口进行调查,着重分析低视力人群的健康状况与生存质量间的相关因素及变量关系,为科学地制定低视力健康管理模式和针对性治疗预案提供可靠的依据。

      方法: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沙依巴克区12个社区作为调查地点,抽取3 400例进行低视力和生存质量的流行病学调查,筛查出双眼低视力的人群后发放相关问卷和进行眼部检查。

      结果:本次实际受检为3 091例,诊断低视力的人群为220例,完成问卷为200例,低视力的患病率为6.47%(200/3091)。导致低视力的首要眼部疾病仍是白内障92例(46%)。其次分别为眼底病37例(18.5%),青光眼28例(14%)。低视力人群健康状况:健康者为98例(49%),高血压患者37例(18.5%),糖尿病患者28例(14%),心脑血管疾病患者25例(12.5%)。经过方差分析(F=4.15,P=0.003),健康组、高血压组、糖尿病组、心脑血管组与其他组间的QOL值有差异,其余各组间无差异。低视力人群的QOL值主要影响因素分别为:年龄(F=9.81,P=0.000)和文化程度(F=28.43,P=0.000),其各项得分具有显著性差异,而民族(t=0.12,P=0.901),性别(t=1.64,P=0.102),其得分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在低视力人员中,QOL值显著下降,其得分受到年龄与教育程度的影响,健康组与高血压组、糖尿病组、心脑血管组之间的QOL值并无显著性差异。

    • >教学研究
    • 眼科进修医师培训的问题与思考

      2015, 15(3):517-51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3.37

      摘要 (1459) HTML (0) PDF 419.49 K (7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进修医师培训是我国当前继续医学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有效地推动和提升了广大基层医疗单位执业医师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结合眼科专业特点和进修医师培训中的实践,探讨眼科进修医师的培养规范。对目前眼科进修医师培训的现状和新变化进行分析,为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提出建议。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和临床教学医院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将培训制度化、专业化和标准化。将职称晋升与进修培训挂钩,突出临床核心能力的培养,严格考核制度,培训结束后能够将规范化的诊疗指南和技术推广,有利于缓解目前医疗需求和改革中的困难。

    • >专题报告
    • 无晶状体眼内植入人工晶状体的理论值探讨

      2015, 15(3):520-52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3.38

      摘要 (1161) HTML (0) PDF 635.44 K (9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无晶状体眼内植入人工晶状体的理论值计算方法。

      方法:以Gullstrand(1号)模型眼及标准人工晶状体眼部分数据为基础,应用几何光学理论进行数理推导,从无晶状体眼内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理论值计算入手,总结出个性化角膜数据计算法; 得出无晶状体眼内植入人工晶状体的理论值与角膜前表面曲率半径(r1)、角膜后表面曲率半径(r2)、角膜厚度(T)、眼视轴长(L)、有效人工晶状体位置(ELP)的数理关系。

      结果:应用个性化角膜数据计算法,可计算出无晶状体眼内植入人工晶状体的理论值。

      结论:各类无晶状体屈光不正眼,通过植入适度的人工晶状体,均可成为配合性正视眼。

    • >临床报告
    • 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在防盲治盲中的应用

      2015, 15(3):525-52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3.39

      摘要 (1237) HTML (0) PDF 418.45 K (6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在防盲治盲工作中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其安全性。

      方法:对2013-09/2014-08通过“舟山市定海区残疾人康复工程”,在我院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的白内障患者425例425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手术前后视力、平均角膜曲率、角膜散光值,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等进行统计学对比和重点分析。

      结果:白内障患者425例425眼中术前最佳矫正视力:<0.05者99例; 0.05~0.3者326例。晶状体核硬度:Ⅲ级核63例,Ⅳ级核257例,Ⅴ级核105例。术前平均角膜曲率和角膜散光值分别为44.6±1.52D和1.35±0.96D。所有患者均采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进行治疗,术后随访3mo。最佳矫正视力:<0.05者5例(脱盲率98.8%); 0.05~<0.3者8例(脱残率96.9%); 0.3~<0.5者42例; 0.5~0.8者127例; ≥0.8者243例。术后平均角膜曲率和角膜散光值分别为44.5±1.42 D和1.47±1.00 D,与术前相比均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术中晶状体后囊膜破裂4例(0.9%),角膜后弹力层脱离3例(0.7%); 术后短暂性角膜水肿18例(4.2%),前房积血4例(0.9%); 无感染性眼内炎、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安全性较高,可有效恢复白内障患者视力。在不具备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手术条件的地区和医院内开展白内障防盲治盲工作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选择。

    • 新疆哈萨克族白内障患者术前结膜囊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分析

      2015, 15(3):528-53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3.40

      摘要 (1552) HTML (0) PDF 379.24 K (6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了解哈萨克族白内障患者结膜囊带菌和药敏情况。

      方法:收集538例哈萨克族白内障患者的结膜囊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

      结果:538份标本细菌培养阳性214例,阳性率39.8%。病原菌的种类以革兰氏阳性球菌为主(88.3%),其中表皮葡萄球菌最常见(66.4%),其次是微球菌(9.8%)。性别对哈萨克族白内障患者结膜囊带菌率无影响,而年龄、居住地对带菌率有影响(≥60岁人群结膜囊带菌率明显高于40~59岁人群,农牧区人群结膜囊带菌率明显高于城市人群)。分离出的革兰氏阳性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四环素和氯霉素的敏感性较差,耐药率>70%; 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福平、妥布霉互和阿米卡星较敏感,耐药率<20%。

      结论:革兰氏阳性球菌是哈萨克族白内障患者结膜囊最常见的菌种,尤其是表皮葡萄球菌; 结膜囊带菌情况与受检者的年龄和居住地域相关。临床上应严格掌握抗菌药物使用的适应证,以减少细菌耐药的发生。

    •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人群角膜球面像差的分布及影响因素

      2015, 15(3):531-53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3.41

      摘要 (1403) HTML (0) PDF 470.74 K (8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角膜球面像差的分布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旨在为非球面人工晶状体在白内障患者术中应用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方法:回顾性研究在我院眼科住院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509例610眼,iTrace视觉功能分析仪检查角膜球面像差、角膜曲率、角膜散光及角膜Q值,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角膜球面像差波动范围为0~1.800μm; 角膜球面像差平均值为0.266±0.010μm; 角膜球面像差与年龄、角膜曲率及角膜散光无明显相关性(r=0.71,0.56,0.93,P>0.05); 角膜球面像差与Q值呈正相关(r=0.086,P=0.03)。

      结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角膜球面像差存在明显的个体化差异,在选择消除角膜正球差的非球面人工晶状体时,要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来做出个性化的选择。

    • 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观察

      2015, 15(3):534-53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3.42

      摘要 (1287) HTML (0) PDF 385.18 K (8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术和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和并发症情况。

      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选择新生血管性青光眼34眼,排除前房浅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第一组(A组)15眼行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术,术中应用丝裂霉素; 第二组(B组)19眼行小梁切除术,术中应用丝裂霉素。随访1a,观察两种手术前后眼内压,视力变化,以及随访期间联合应用降眼压药物情况,并发症情况,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两组治疗前后的平均眼压均有明显的下降(P=0.01)。两组在治疗后1,4wk; 6,12mo的眼压变化相似,没有明显差异(P=0.451)。两组1,4wk; 6,12mo的最佳矫正视力与治疗前相比没有明显变化(P=0.832)。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术组和小梁切除组成功率分别是66.7%和63.1%。小梁切除组8例患者出现了前房出血,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术组有3例患者发生了前房出血。术后早期小梁切除组6例患者发生了脉络膜脱离,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术组有3例患者出现了脉络膜脱离。

      结论: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相对简便、安全、微创、学习曲线短,患者痛苦小,并发症少,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一种有效方法。

    • 半导体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

      2015, 15(3):537-53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3.43

      摘要 (1307) HTML (0) PDF 431.87 K (7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价半导体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3/2013-03到我院眼科就诊33例33眼难治性青光眼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半导体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激光能量1 000~3 000mW,时间2 000~3 000ms,击射范围270°~360°,击射点20~40点。随访观察并记录患者临床症状、视力、眼压、眼前节及并发症,随访时间为6mo。

      结果:最后随访时32例(97%)的患者眼部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 术前平均眼压为50.26±9.37mmHg,最后随访6mo时平均眼压下降为18.38±8.73mmHg,治疗前后眼压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例(6%)术后3mo时眼压再次升高,给予再次激光治疗,术后并发症为前房炎症反应9例(27%),前房出血5例(15%),结膜下出血2例(6%),结膜充血水肿12例(36%),眼球萎缩1例(3%)。

      结论:半导体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是一种简便、降压显著、痛苦小、安全有效的方法。

    • 丝裂霉素C在正常眼压性青光眼深层巩膜切除术中的应用

      2015, 15(3):540-54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3.44

      摘要 (1186) HTML (0) PDF 357.03 K (7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深层巩膜切除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对于治疗正常眼压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及影响。

      方法:选取我院2011-12/2013-12期间收治的正常眼压性青光眼患者60例60眼,均为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拒绝药物治疗的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30眼。其中30例患者使用深层巩膜切除术进行治疗作为对照组,另30例患者在上述基础上使用丝裂霉素C进行治疗作为观察组。

      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发现,观察组患者平均视力明显提高,好于对照组患者(P<0.05)。而观察组患者功能型滤过泡形成以及前房形成人数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3mo视野变窄观察组1眼(3%),对照组4眼(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mo视野变窄观察组3眼(10%),对照组8眼(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为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P<0.05)。术后随访1a发现,观察组复发率仅为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3%(P<0.05)。

      结论:正常眼压性青光眼患者在行深层巩膜切除术时,联合丝裂霉素C进行治疗,其效果显著,安全性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复发率低,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 复方樟柳碱改善玻璃体切割术后眼底血液循环的临床研究

      2015, 15(3):543-54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3.45

      摘要 (1450) HTML (0) PDF 387.19 K (7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复方樟柳碱对于玻璃体切割术后面向下体位患者的眼底血液循环的作用。

      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对60例60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接受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手术的患者术前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分为试验组30例,空白对照组30例,试验组患者于术后第1d起给予复方樟柳碱注射液2mL,连续14d,每日术眼侧颞浅动脉旁皮下注射1次。术后第1d,术后1wk和2wk使用海德堡视网膜血流仪进行眼底扫描,记录相同部位视网膜微循环血流参数,并进行比较。

      结果:比较术后1wk和2wk与术后第1d测得的血流参数(Vol,Flw,Vel),空白对照组术后1wk和2wk的血流参数均较术后第1d明显减少,试验组术后1wk和2wk的血流参数均较术后第1d增加,试验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在统计学上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

      结论:玻璃体切割术硅油填充眼患者术后保持面向下体位,可能会造成视网膜供血的减少,继发眼底缺血改变; 复方樟柳碱能有效改善玻璃体切割术后面向下体位患者的视网膜脉络膜微循环,对减少继发性眼底缺血、增强患者视功能具有较好的辅助作用。

    • 视神经炎临床误诊54例分析

      2015, 15(3):546-54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3.46

      摘要 (1149) HTML (0) PDF 394.64 K (7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对54例其他疾病误诊为视神经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减少误诊的措施。

      方法:对2000-09/2013-06被误诊为视神经炎的5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其误诊特点。

      结果:不少疾病极易被误诊为视神经炎,易误诊疾病包括缺血性视神经病变、颅内肿瘤、视乳头血管炎、有髓神经纤维等。

      结论:详细询问病史,完善辅助检查,加强眼底疾病及神经眼科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减少眼底表现近似视神经炎的疾病的误诊。

    • 丝裂霉素C结膜下注射联合针拨治疗功能不良滤过泡

      2015, 15(3):549-55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3.47

      摘要 (1437) HTML (0) PDF 380.77 K (7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丝裂霉素C(mitomycin C,MMC)结膜下注射联合针拨治疗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功能不良滤过泡的疗效。

      方法:对36例39眼因青光眼行小梁切除术后2~12wk滤过泡功能不良者进行MMC 0.1mL(0.2mg/mL)结膜下注射联合针拨治疗,平均治疗1.31±0.58次,观察眼压、滤过泡和并发症.并随访3mo。

      结果:治疗后3mo时平均眼压为15.8±6.6mmHg,显著低于治疗前平均眼压27.4±5.7mmHg; 成功滤过泡32眼,成功率为82.1%。结膜下出血7眼,浅前房低眼压1眼,无伤口渗漏和脉络膜渗漏等并发症。

      结论:MMC结膜下注射联合针拨治疗小梁切除术后功能不良滤过泡是安全、简单、有效的方法。

    • 采用生物羊膜移植治疗复发翼状胬肉临床观察

      2015, 15(3):552-55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3.48

      摘要 (1389) HTML (0) PDF 443.42 K (7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生物羊膜移植对治疗复发翼状胬肉疗效的影响。

      方法:采用生物羊膜移植术治疗56例68眼复发翼状胬肉,手术在显微镜下完成。观察术后反应,植片生长及翼状胬肉的复发情况。

      结果:术后随访17(5.17±1.22)mo,角膜创面上皮愈合时间为4.61±1.23d,羊膜移植手术均一次成功,无1例出现植片排斥,无角巩膜溃汤,无睑球粘连和眼球运动受限。

      结论:生物羊膜阻断新生血管形成,可快速促进创面上皮愈合,术后无复发和眼部感染,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 病灶内注射贝伐单抗治疗初发翼状胬肉的临床研究

      2015, 15(3):555-55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3.49

      摘要 (1563) HTML (0) PDF 372.33 K (7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价贝伐单抗注射治疗初发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选取2012-05/2013-04在我院眼科门诊就诊的初发翼状胬肉患者66例66眼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34眼行病灶内注射贝伐单抗1.25mg/次,1次/mo,共三次,对照组32眼予人工泪液及非甾体抗炎滴眼液滴眼。

      结果: 随访6mo,试验组与对照组胬肉充血程度及厚度均较基线水平下降,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视力、眼压、胬肉百分比与基线水平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贝伐单抗病灶内注射可有效控制初发翼状胬肉至少6mo,未见明显眼部及全身并发症。

    • 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翼状胬肉对泪膜稳定性的影响

      2015, 15(3):558-56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3.50

      摘要 (1460) HTML (0) PDF 433.41 K (7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价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翼状胬肉的效果,并观察其对泪膜稳定性的影响。

      方法:选取翼状胬肉患者120例120眼,按照手术方式分为三组,每组各40例40 眼。比较各组间术前、术后Shirmer试验(Shirmer Ⅰ test,SⅠt)和泪膜破裂时间(tear break-up time, BUT),角膜荧光素染色(corneal fluorescein staining , CFS)及术后复发率,评估手术疗效和对泪膜功能的影响。

      结果:术后1mo A组BUT 较术前无显著差异; B组和C组较术前的变化有显著差异( P<0.05),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术后1mo,三组SⅠt和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术后1mo,A 组与B组及C组CFS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 但B组和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mo,A组BUT较术前无显著差异; B组及C组较术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B组及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术后3mo,A组S I t较术前无显著差异; B组及C组S I t较术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术后3mo,A组术前与B组及C组CFS无显著差异。随访10mo,经比较A组与B、C两组复发率存在显著差异( P<0.05),B 组与C 组存在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夏季手术较冬季手术更容易复发。

      结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封闭Tenon囊是目前治疗翼状胬肉的较理想手术方式,降低复发率并使患者泪膜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 新生儿泪囊炎的临床治疗与研究

      2015, 15(3):562-56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3.51

      摘要 (1499) HTML (0) PDF 378.01 K (7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一次性泪道冲洗联合探通术在新生儿泪囊炎中的治疗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1/12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224例256眼新生儿泪囊炎患者,分为1~3月龄组、4~6月龄组、7~9月龄组、10~12月龄组及>12月龄组共5组,首次治疗即行一次性泪道冲洗加探通术,比较不同月龄组患者治疗效果。

      结果:患者256眼中,总治愈242眼(94.5%),失败14眼(5.5%),大于10月龄的患者鼻泪管阻塞明显增多,其治愈率明显降低; 随着年龄增长治疗次数增加(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rs=0.746,P<0.01); Hasner瓣阻塞226眼,全部治愈; 鼻泪管骨性部分阻塞30眼,治愈16眼(治愈率53.3%); 两个部位阻塞的治愈率有明显差别; 无假道、感染病例。

      结论:一次性泪道冲洗联合泪道探通术治疗新生儿泪囊炎安全、效果好,1~9月龄是最佳治疗年龄; 随着年龄增长,治愈率降低。

    • 两种手术方法治疗慢性泪囊炎的疗效对比

      2015, 15(3):565-56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3.52

      摘要 (1282) HTML (0) PDF 376.17 K (7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鼻腔泪囊吻合术(EDCR)及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IEDCR)联合泪道置管的疗效,探讨治疗泪囊炎的最佳手术方法。

      方法:随机将门诊确诊的慢性泪囊炎患者37例37眼分为两组,分别采用上述两种手术方法治疗,术后随访6~12mo观察手术疗效。

      结果:IEDCR组17眼,有效16眼,好转1眼,总有效率为94%; EDCR组20眼,有效18例,好转2眼,总有效率为90%。EDCR组与IEDCR组之间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IEDCR组术后反应轻,面部无瘢痕,恢复较快。EDCR组术后反应重,面部留有瘢痕,恢复较慢。

      结论:EDCR和IEDCR均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可靠方法,但IEDCR微创术后反应及疗效好,值得推广应用。

主管单位: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

出版单位:《国际眼科》杂志社(IJO Press)

社长/总编:胡秀文

主编:惠延年 Peter Wiedemann

编辑部主任:彭娟

刊期:月刊

语种:中英文混合

按检索
检索词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