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第15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Articles in English
    • IGF-1基因多态性与高度近视相关性的Meta分析

      2015, 15(2):181-19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2.01 CSTR:

      摘要 (1717) HTML (0) PDF 1.44 M (11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应用Meta分析探讨IGF-1基因2个多态性位点(rs6214 和rs12423791)与高度近视易患性的关系。

      方法:两名作者独立检索PubMed、EM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从建库到2014-03-12发表的文献,合并效应采用比值比和95%可信区间进行评价,Meta分析软件运用RevMan5.2和Stata 12.0。

      结果:五篇病例对照研究进入Meta分析,包括病例组2585例,对照组3327例,各基因模型均显示两个位点基因多态性与高度近视易患性无显著相关性。

      结论:现有证据表明,尚不能认为IGF-1两个位点rs6214A/G,rs12324791G/C基因多态性与高度近视有关联性。

    • 应用波前像差引导的LASEK治疗近视散光和低、高度近视

      2015, 15(2):192-19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2.02 CSTR:

      摘要 (1757) HTML (0) PDF 573.53 K (12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对比在矫正低度近视,近视散光和高度近视时应用波前像差引导的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的安全性,有效性,可预测性,稳定性和并发症。

      方法:该回顾性分析共纳入416眼,分为3组,低度近视组159眼,等值球镜-3.68±1.33D; 近视散光组161眼,等值球镜-5.99±2.24D,柱镜度2.41±1.07D; 高度近视组96眼,等值球镜-7.41±0.80D. 制瓣后,进行波前像差为基础的准分子激光削切术。在术后10d,2,6和12mo后评估其安全性,有效性,可预测性和稳定性。

      结果:术后12mo,低度近视组等值球镜-0.36±0.31D,近视散光组0.15±0.41D,高度近视组0.58±0.68D。低度近视组中,裸眼视力为20/20的患者占90.60%,近视散光组78.90%,高度近视组67%。疗效指标在三组中分别为0.98, 1.04和0.92. 安全性指标分别为1.00, 1.07 和1.05。低度近视组有5眼(3.1%)最佳矫正视力提升1行,近视散光组有44眼(27.3%)提升1~3行,高度近视组18眼(19.2%)提升1~2行。低度近视组只有2例产生角膜雾状混浊。在疗效和安全性方面三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波前像差引导的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是治疗低度近视,近视散光和高度近视的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而在治疗近视散光时其可预测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更佳。

    • >实验论著
    • 外源性PGC-1α对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VEGF表达的影响

      2015, 15(2):198-20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2.03 CSTR:

      摘要 (1334) HTML (0) PDF 1017.44 K (10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外源性过氧化物酶增殖激活受体-γ共激活子-1α(peroxisome-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γ coactivator-1α,PGC-1α)对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human retinal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HRVEC)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的影响。

      方法:HRVEC加入重组PGC-1α蛋白,未加入重组蛋白的细胞作为对照组。加入重组蛋白24h后,将两组细胞分别置于常氧(20% O2)和低氧(1% O2)环境下继续培养16h,采用real-time PCR、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及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法分别检测VEGF mRNA和蛋白的表达变化。

      结果:real-time PCR,ELISA和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法检测发现,常氧和低氧环境下HRVEC加入重组PGC-1α蛋白后,VEGF 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较对照组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PGC-1α在常氧和低氧环境中均能上调HRVEC中VEGF的表达。

    • 吡非尼酮对大鼠角膜基质细胞增殖的影响

      2015, 15(2):201-20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2.04 CSTR:

      摘要 (1256) HTML (0) PDF 1.08 M (11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吡非尼酮(Pirfenidone,PFD)对体外培养大鼠角膜基质细胞增殖的抑制效果及其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表达的影响。

      方法:分离培养大鼠角膜基质细胞,根据PFD用药的不同浓度分为对照组(0mg/mL)、实验组Ⅰ(0.15mg/mL)、实验组Ⅱ(0.3mg/mL)、实验组Ⅲ(1mg/mL),加药48h后应用CCK-8法检测其对角膜基质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免疫细胞化学和Western-blot分别检测ki-67和TGF-β1表达的变化。

      结果:CCK-8结果显示,相比对照组,各实验组对角膜基质细胞的增殖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随浓度的增大其抑制作用明显增强(均P<0.05); 免疫细胞化学显示PFD能明显降低ki-67阳性指数(P<0.05); Western-blot结果显示,PFD能降低TGF-β1的表达,且呈剂量依赖关系(P<0.05)。

      结论:PFD对大鼠角膜基质细胞的增殖具有明显抑制作用,抑制机制与下调TGF-β1表达密切相关,在减轻角膜创伤愈合方面具有潜在的运用前景。

    • >临床论著
    • 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对角膜形态及泪液的影响

      2015, 15(2):205-20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2.05 CSTR:

      摘要 (2611) HTML (0) PDF 400.67 K (10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对角膜形态及泪液的影响。

      方法:连续配戴角膜塑形镜1a以上的青少年近视患者40例80眼,平均年龄13.68±2.32岁,戴镜前平均等效球镜-3.61±1.48D,夜间戴镜8~10h,观察戴镜前和戴镜后1wk; 1,3,6,12mo的屈光度、角膜曲率、角膜表面规则指数(SRI)、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液基础分泌量、角膜上皮荧光素染色的情况。

      结果:戴镜后12mo与戴镜前相比,屈光度明显降低,平均等效球镜从-3.61±1.48D下降为-1.39±1.31D,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 角膜曲率明显变平坦,平均K值从42.29±1.55D下降为40.13±1.41D,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 SRI升高,从0.34±0.01增加到0.37±0.0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 BUT减少,从10.39±2.25s下降到7.26±1.77s,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 以上指标均在戴镜1wk后趋于稳定,戴镜后1,3,6,12mo各指标与戴镜后1wk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泪液基础分泌量戴镜前后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后角膜上皮染色病例数增加,以Ⅰ级为主,戴镜后1wk; 1,3,6,12mo角膜染色Ⅰ级分别为15眼(18.8%),9眼(11.3%),13眼(16.3%),9眼(11.3%),12眼(15.0%)。戴镜后各时间点,角膜荧光素染色Ⅰ级者的BUT均比0级者显著降低(P<0.05)。

      结论: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可使近视度下降,角膜变平坦,不影响泪液的基础分泌,但泪膜稳定性下降,应注意定期随访。

    • 飞秒激光制瓣LASIK术后角膜内皮细胞的观察

      2015, 15(2):208-21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2.06 CSTR:

      摘要 (1282) HTML (0) PDF 391.43 K (10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飞秒激光制瓣LASIK术后角膜内皮细胞的形态。

      方法:随机选取2013-05/09接受飞秒激光制瓣LASIK手术的近视患者45例88眼,术前、术后1mo和术后1a时,使用非接触式角膜内皮细胞仪测量患者角膜中央区单位面积内的角膜内皮细胞形态,测量指标包括角膜内皮细胞数目、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六边形细胞百分比、角膜内皮细胞平均面积、角膜内皮细胞面积标准差和细胞面积变异系数等,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随访期内未见并发症发生; 术后1mo时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为2 815.34±297.07个/mm2,较术前减少2.64%(t=4.60,P=0.00),术后1mo和术后1a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1mo时患者角膜内皮细胞面积标准差为118.47±31.58μm2,较术前显著增加(t=-3.87,P=0.03),而术后1mo和术后1a角膜内皮细胞面积标准差测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角膜内皮细胞数目、六边形细胞百分比、角膜内皮细胞平均面积和细胞面积变异系数等指标在手术前后各时间点的测量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飞秒激光制瓣LASIK术后早期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较术前轻度下降,但角膜内皮细胞功能未受到显著影响,随访期内未发生进行性角膜内皮细胞丢失。

    • 高度近视性弱视儿童脉络膜厚度及其影响因素

      2015, 15(2):211-21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2.07 CSTR:

      摘要 (1420) HTML (0) PDF 413.63 K (10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高度近视性弱视儿童脉络膜厚度变化,并探讨其脉络膜厚度与眼轴、年龄的关系。

      方法:2014-01/07在我院眼科门诊就诊的儿童50例65眼,年龄4~15(平均9.91±3.41)岁,所有受检眼排除眼底疾病和眼前节病变。根据扩瞳验光的结果,分成高度近视性弱视组(24眼)、高度近视组(19眼)、正视眼组(22眼),运用海德堡EDI-OCT技术对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及距中心凹0.5,1.0,1.5,2.0,2.5,3.0mm处上方(S, 12:00方位)、颞侧(T, 9:00方位)、下方(I, 6:00方位)、鼻侧(N, 3:00方位)的脉络膜厚度进行测量,并通过A超测量出所有受检者眼轴长度。

      结果:高度近视性弱视组中心凹下及各方位脉络膜厚度与高度近视组、正视眼组相比最薄,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度近视弱视组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与眼轴长度有显著负相关性(r=-0.531, R2=0.282, F=7.476, P=0.013); 与年龄无明显相关性(r=-0.292, R2=0.085, F=2.044, P=0.167)。

      结论:高度近视性弱视儿童的脉络膜厚度变薄,眼轴长度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 飞秒激光与机械板层刀制瓣的LASIK术后干眼的临床对比研究

      2015, 15(2):215-21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2.08 CSTR:

      摘要 (1796) HTML (0) PDF 901.38 K (11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应用Oculus干眼分析仪观察飞秒激光与机械板层刀制瓣的LASIK术后干眼情况。

      方法:收集2014-01/04在潍坊眼科医院行飞秒激光制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及机械板层刀制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的患者60例120眼,年龄27.46±6.65岁。其中LASIK组28例56眼,FS-LASIK组32例64眼。应用Oculus干眼分析仪观察患者术前、术后1wk及术后1mo时泪河高度、首次泪膜破裂时间、平均泪膜破裂时间随时间的变化。

      结果:Oculus干眼分析仪检查术前泪河高度为0.25±0.10mm,首次泪膜破裂时间为6.70±3.86s,平均泪膜破裂时间为10.14±4.51s。术后1wk泪河高度为0.19±0.04mm,首次泪膜破裂时间为4.87±1.71s,平均泪膜破裂时间为7.77±2.30s, 两组患者术后1wk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mo泪河高度为0.19±0.18mm,平均泪膜破裂时间为8.72±2.54s,首次泪膜破裂时间为5.02±2.30s,两组患者术后1mo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mo与术后1wk泪河高度及平均泪膜破裂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mo首次泪膜破裂时间与术后1wk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S-LASIK与LASIK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机械板层刀制瓣LASIK和FS-LASIK术后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干眼,泪液分泌量及泪膜的稳定性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加用人工泪液干眼症状有所改善。Oculus干眼分析仪非侵入性的反映泪液量及泪膜稳定性,有利于LASIK术后干眼的快速诊断及严重程度的判断。

    • >文献综述
    • 组织工程角膜内皮细胞移植的研究与进展

      2015, 15(2):219-22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2.9 CSTR:

      摘要 (1306) HTML (0) PDF 454.64 K (11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由于角膜供体材料严重短缺以及供体年龄限制,穿透性角膜移植术的临床广泛开展受到严重制约,应用组织工程体外培养高密度、具备常规六角形态和健康内皮功能的角膜内皮细胞是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就角膜内皮种子细胞的来源、载体的选择及角膜内皮细胞移植方法、免疫机制等方面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总结目前研究面临的问题并展望其前景。

    •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2015, 15(2):223-22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2.10 CSTR:

      摘要 (3293) HTML (0) PDF 496.71 K (18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致盲性退行性眼底病变,全球约有3 000万老年黄斑变性患者,每年约有50万人因此致盲。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及人口老龄化的加剧,AMD在我国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现已跃居我国第三大致盲原因。目前,AMD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氧化应激,炎症免疫反应,VEGF形成及遗传调控密切相关。临床上主要有光动力疗法、药物治疗、放射治疗、激光光凝、黄斑下手术、经瞳孔温热治疗、中医药治疗以及玻璃体腔注射VEGF拮抗剂如雷珠单抗、康柏西普等方法。本文主要就AMD有关的流行病学因素做一系统阐述,并重点就遗传调控方面取得的进展进行综述。

    • 糖尿病黄斑水肿的危险因素和药物治疗现状

      2015, 15(2):228-23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2.11 CSTR:

      摘要 (1221) HTML (0) PDF 476.53 K (11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患者糖代谢异常造成的不可逆盲的严重眼部并发症,而黄斑水肿是导致DR患者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认为是由多种因素参与的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与视网膜内外屏障破坏有关,导致了黄斑区的异常增厚水肿。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有激光光凝、药物治疗及手术。由于炎症介质是引起糖尿病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 edema,DME)的重要因素,因此药物治疗是DME主要的治疗措施之一。本文就DME的相关危险因素和药物治疗的现状进行综述。

    • SIRT1作为靶点治疗年龄相关性视网膜病变的研究进展

      2015, 15(2):233-23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2.12 CSTR:

      摘要 (1405) HTML (0) PDF 810.92 K (10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沉默信号调节蛋白1(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or protein 1,SIRT1)是sirtuins成员之一,属于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它的活性依赖尼克酰胺腺苷酸二核苷酸(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NAD+)并受其调节。实验及临床研究表明SIRT1在年龄相关性眼病中的神经保护作用。本综述对于SIRT1激动剂-白藜芦醇(RES)与视网膜细胞凋亡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并提出SIRT1成为常见年龄相关性视网膜病潜在的治疗靶点。

    • 氧化应激-线粒体功能异常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的关系

      2015, 15(2):238-24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2.13 CSTR:

      摘要 (2023) HTML (0) PDF 408.62 K (12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线粒体既是细胞内能量转换器,又是决定细胞存活及凋亡的重要因素。线粒体损伤、功能失调与多种神经元退行性变疾病发生发展均密切相关。青光眼为视神经病变的一种,近年来研究发现,线粒体的氧化应激在青光眼的发病及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损害过程中尤其重要。本文对氧化应激-线粒体功能异常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关系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以综述。

    • 特发性黄斑裂孔的视功能

      2015, 15(2):242-24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2.14 CSTR:

      摘要 (1283) HTML (0) PDF 471.71 K (10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随着玻璃体手术的飞速发展,特发性黄斑裂孔日益受到重视。另外,以往临床上一直作为评价术后疗效主要指标的裸眼及最佳矫正视力,已很难涵盖视觉质量的全部内容。本文介绍对比敏感度、视野、多焦点视网膜电图、立体视功能等现代视功能检查及其在特发性黄斑裂孔中的应用和临床意义,以及手术对其视功能的影响。这些检查不仅对特发性黄斑裂孔的早期诊断、手术适应证把握及术后视觉质量的评价有重要指导意义,而且有助于客观分析术后患者主观视觉质量差的原因并加以处理。熟悉视功能评价的内容和意义,有助于提高此类黄斑裂孔的手术水平,使患者获得更好的术后视觉质量。

    • PDT联合抗VEGF药物治疗渗出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研究现状

      2015, 15(2):247-25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2.15 CSTR:

      摘要 (1452) HTML (0) PDF 427.53 K (10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是一种利用光敏剂和光产生的光动力效应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新技术,已成为治疗渗出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主要方法。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光动力疗法联合治疗已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即对PDT联合抗VEGF药物治疗渗出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 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治疗进展

      2015, 15(2):251-25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2.16 CSTR:

      摘要 (2932) HTML (0) PDF 450.04 K (13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MD)是WHO现阶段三大防盲重点眼病之一,是50岁以上人群主要的致盲眼病之一,65岁以上的人群中,约2%因患本病而导致单眼失明,随着人口老龄化,我国AMD的患病率也在增加。AMD就其临床表现分为干性AMD和湿性AMD,湿性AMD对患者的视力危害最大,目前AMD的治疗很多(主要是针对湿性AMD),主要包括激光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基因治疗等,以下对近年来湿性AMD的治疗作一综述。

    • >临床研究
    • 神经生长因子凝胶对青光眼视神经保护的初步临床评价

      2015, 15(2):255-25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2.17 CSTR:

      摘要 (2276) HTML (0) PDF 423.39 K (11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价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眼用凝胶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后视神经保护的疗效及其安全性。

      方法:选取2011-12/2013-10在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行小梁切除术治疗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并完成全部的治疗和随访患者45例61眼,其中23例32眼(治疗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行小梁切除术后采用NGF眼用凝胶治疗3mo,22例29眼(对照组)以生理盐水替代NGF。所有患者随访12mo以上,治疗期间定期随访视力、视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和视乳头杯盘比改变,并观察凝胶眼部应用的安全性。

      结果:两组患者的术后1mo的眼压控制在21mmHg以下,视力比术前明显提高。治疗组患者术后眼压和视力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但术后6,12mo的视野平均光敏度、平均缺损优于对照组;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和海德堡视网膜断层扫描检查(HRT-Ⅲ)的结果均显示治疗组患眼在术后6,12mo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显著大于对照组,而杯/盘比显著小于对照组。治疗组患眼未观察到眼表损伤、角膜内皮减少等眼部并发症。

      结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后给予NGF治疗是视神经保护的安全和有效措施。

    • 病毒性角膜炎患者微量元素及机体综合免疫状态的变化

      2015, 15(2):259-26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2.18 CSTR:

      摘要 (1397) HTML (0) PDF 353.93 K (10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及探讨病毒性角膜炎患者微量元素及机体综合免疫状态的变化情况。

      方法:选取2011-12/2014-02于本院进行诊治的62例病毒性角膜炎患者为观察组,同期的62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将两组人员的血清及泪液Zn及Cu、细胞免疫及红细胞免疫指标进行比较,同时比较观察组中不同分类与严重程度患者的检测结果。

      结果:观察组的血清及泪液Zn低于对照组,血清及泪液Cu则高于对照组,细胞免疫及红细胞免疫指标均差于对照组,且观察组中轻中重度患者之间也存在明显差异(P<0.05),而单纯疱疹和带状疱疹患者之间则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病毒性角膜炎患者微量元素及机体综合免疫状态的变化较为明显,且其检测水平受角膜炎的严重程度影响较大。

    • 超声乳化术与中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的疗效对比

      2015, 15(2):262-26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2.19 CSTR:

      摘要 (1327) HTML (0) PDF 642.24 K (10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研究、对比分析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与中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的临床疗效,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正确选择白内障手术方法。

      方法:总结分析我院2011-01/2013-05施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137例185眼和中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的139例185眼患者资料,观察比较术中后囊膜破裂,术后视力,角膜水肿,角膜散光,眼压等情况。

      结果:术后第1d,视力恢复中切口组高于超声乳化组,术后第3d; 1,3mo视力恢复两组无统计学意义; 术后第1d角膜水肿情况超声乳化组(45眼)高于中切口组(20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665,P=0.0006); 两组病例术中后囊膜破裂无显著差异(χ2=0.094,P=0.759)。采用矢量分析法计算术后1wk; 1,3mo平均性手术诱发性角膜散光,在术后各时间点两组术式诱发性角膜散光度数有显著性差异(u=6.661,6.880,4.187,均P=0.00)。术前、术后1d; 1wk; 1,3mo不同时间点,两组患者之间眼压无显著性差异(u=1.858,0.963,0.471,1.349,1.388; P=0.063,0.335,0.638,0.177,0.165)。而囊外摘除组与超声乳化组,术后第1d较术前眼压均升高,有显著差异(u=19.86,19.39; 均P=0.00),此后1wk; 1,3mo,术眼眼压较术前均有显著性降低,降压幅度大约为2~3mmHg,两组眼压变化趋势相同。

      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与中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均能有效治疗白内障,两组患者术后视力相当,对眼压的影响无明显差异,且两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但由于中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具有操作简便、恢复快、仪器价格低廉等优势,且基层医院大规模防盲手术对象大部分为硬核白内障,结合当地基层医院和医生的实际情况,中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安全、有效、易于操作,更适宜对高龄硬核白内障患者开展大规模防盲手术。

    • 囊袋内超声乳化及Ⅰ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晶状体全脱位

      2015, 15(2):266-26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2.20 CSTR:

      摘要 (1495) HTML (0) PDF 386.73 K (8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囊袋内超声乳化联合Ⅰ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晶状体全脱位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晶状体脱位(Ⅱa型及Ⅱb型)患者23例23眼行囊袋内超声乳化手术,术中行Ⅰ期人工晶状体植入,对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术后视力、眼压、角膜内皮细胞、人工晶状体位置等情况进行观察。

      结果:所有患者均按照预定手术方案顺利完成手术; 术中未发生晶状体核或其碎块坠入玻璃体腔; 术后1d角膜水肿20例,眼压升高17例,未出现人工晶状体偏位或移位及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并发症; 术后1wk平均眼压为(15.81±2.10)mmHg,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wk所有病例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wk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六角形细胞百分比下降,变异系数增大,但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囊袋内超声乳化联合Ⅰ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晶状体全脱位(Ⅱa型及Ⅱb型)能够有效恢复患者视功能并控制眼压,减少对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是治疗是外伤性晶状体脱位的有效方法。

    • 初学者行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临床观察

      2015, 15(2):269-27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2.21 CSTR:

      摘要 (1084) HTML (0) PDF 972.17 K (11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学习方法,研究手术并发症。

      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1-10/ 2013-12由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初学者完成的1 080眼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日期先后顺序分为A,B,C,D 4组,每组270眼。比较各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累积发散能量(cumulative dissipated energy,CDE)、并发症率、术后1d; 1mo最佳矫正远视力(best corrected distance visual acuity,BCDVA),分析各组的手术效果。

      结果:四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晶状体核硬度、术后1mo的BCDVA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手术时间为25.15±3.11min,显著长于B组(15.20±3.40min)、C组(14.71±3.02min)和D组(14.41±2.9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B、C、D组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Ⅱ级核和Ⅲ级核的CDE高于B组、C组和D组(均P<0.01)。B组(95.9%)、C组(97.8%)和D组(98.5%)的撕囊成功率均高于A组(80.7%)(均P<0.01)。A组后囊膜破裂发生率高于B组、C组和D组(均P<0.05), 但C组与D组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术后1d角膜水肿发生率和术后1d BCD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6,P=0.53)。

      结论:遵循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规范训练,选择合适的患者,正确处理并发症等有利于初学者安全的学习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

    • 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儿童白内障临床效果及影响因素

      2015, 15(2):273-27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2.22 CSTR:

      摘要 (1173) HTML (0) PDF 356.38 K (10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先天性白内障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植入术后屈光状态的远期变化及其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入选我院2013-01/2014-01先天性白内障患儿70例110眼,按患者年龄分为A组(<2岁)、B组(2~6岁)、C组(7~12岁),均进行先天性白内障摘除联合IOL植入术,比较三组术后角膜曲率、眼轴、屈光状态情况,分析其眼轴变化影响因素。

      结果:A组、B组、C组术后角膜曲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A组术后与术后3mo角膜曲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和C组术后与术后3mo角膜曲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A组术后3mo角膜曲率差异显著高于B组和C组(P<0.05),B组和C组术后3mo角膜曲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A组、B组和C组术后眼轴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A组术后与术后3mo眼轴长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和C组术后与术后3mo眼轴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A组术后3mo眼轴长度差异显著高于B组和C组(P<0.05),B组和C组术后3mo眼轴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三组患者术后屈光状态呈现近视移动变化趋势,A组术后屈光变化率及屈光度变化显著高于B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先天性白内障摘除联合IOL植入术后屈光状态呈现近视化趋势,2岁以下患儿表现显著。近视化影响因素主要为眼轴增长。

    • 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术中瞳孔直径变化的临床分析

      2015, 15(2):276-27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2.23 CSTR:

      摘要 (1552) HTML (0) PDF 416.97 K (10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术中瞳孔直径的变化,了解其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影响。

      方法:区组设计,前瞻性研究。选取60例60眼白内障手术患者,根据年龄分为两组,年轻组(A组)20例20眼和老年组(B组)40例40眼。术前均采用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充分散瞳,术中计算机软件处理图像,并且根据角膜的放大比例测量以下手术时相的瞳孔直径:作角膜隧道切口前(t1)、注入黏弹剂后(t2)、人工晶状体植入前(t3)、手术结束即刻(t4)。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

      结果:患者t1~t4的瞳孔直径测量值依次为:A组8.36±0.65,8.97±0.50,8.67±0.63,8.72±0.96mm; B组7.73±0.58,8.23±0.59,7.89±0.16,7.70±0.63mm。两组间总体的比较:在手术的不同时相,瞳孔直径测量值存在组间差别(F=26.696,P<0.05); 两组中,在不同时间点的比较:t1~t4时相的瞳孔直径,A组均大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的瞳孔直径测量值在手术的不同时相有变化的趋势(F=23.423,P<0.05),且两组变化趋势比较无显著性差异(F=2.617,P>0.05); 同一组中,不同时间点的比较:各组内t2时相的瞳孔直径测量值均大于t1时相测量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各组内术中t2~t4时相瞳孔直径测量值两两比较,A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t3和t4时相瞳孔直径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术前散瞳下,年轻白内障患者和老年白内障患者均可达到手术所需散瞳效果,老年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术中瞳孔稳定性低于年轻白内障患者。

    • 角膜缘松解切开在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的应用

      2015, 15(2):279-28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2.24 CSTR:

      摘要 (1858) HTML (0) PDF 410.94 K (10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在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implantable collamer lens,ICL)中应用角膜缘松解切开矫正散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高度近视合并散光患者105例185眼,随机分为角膜缘松解切开组(A组)60例105眼,角膜缘松解切开联合ICL植入术; 手术对照组(B组)45例80眼,仅施行常规ICL植入术。分别于术前,术后1wk; 1,3mo进行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 UCVA)、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眼前节分析仪Pentacam检查,观察角膜散光变化。

      结果:术后1,3mo UCVA比较,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1wk; 1,3mo BCVA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前平均角膜散光度为1.52±0.55D,B组术前平均角膜散光度为1.48±0.57D,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1wk; 1,3mo平均角膜散光度数分别为0.55±0.41,0.60±0.38,0.51±0.32D,B组术后1wk; 1,3mo平均角膜散光度分别为1.20±0.48,0.93±0.47,0.96±0.40D,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与术后1wk; 1,3mo角膜散光差值变化,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RIs组术前与术后各时间点平均角膜散光度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ICL术中应用角膜缘松解切开矫正散光,可安全有效的减少角膜散光,提高UCVA、改善视觉质量。

    • 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眼前节生物测量参数的探讨

      2015, 15(2):283-28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2.25 CSTR:

      摘要 (1270) HTML (0) PDF 398.14 K (10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cute angle-closure glaucoma,AACG)眼前节生物测量参数。

      方法:对46例46眼AACG组患者、52例52眼浅前房组患者和50例50眼正常眼组患者,按不同年龄段分组,应用接触式A超对三组受检者进行眼前节生物测量,包括前房拥挤率(chamber crowd ratio,CCR)、晶状体厚度(lens thickness,LT)、晶状体位置(lens position,LP)、中央前房深度(anterior chamber depth,ACD)。对三组间眼前节生物测量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各年龄段(50~59岁、60~69岁、70岁以上):AACG组、浅前房组和正常眼组生物测量参数比较, CCR,LT,LP和AC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PACG组和浅前房组两两比较,各年龄段中:仅CCR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LT,LP和AC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CCR可以作为评价AACG患者眼前节拥挤状态的指标,其敏感性优于LT和LP。

    • 微创巩膜外加压术治疗单纯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

      2015, 15(2):286-28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2.26 CSTR:

      摘要 (1179) HTML (0) PDF 375.48 K (11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微创巩膜外加压术治疗单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

      方法:我院眼底外科收治的单纯性视网膜脱离患者100例106眼,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3眼。观察组采用巩膜外加压术治疗,对照组沿用传统角膜缘球结膜切口术治疗。术后随访观察6~18mo,观察两组术后眼底视网膜复位情况、视力提高程度、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一次复位成功率分别为96.22%和88.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视力提高45眼和38眼,分别占84.90%和71.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分别有6眼和17眼发生并发症,分别占11.32%和32.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

      结论:改良式微创小切口巩膜外加压手术可显著提高单纯性视网膜疗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显著改善视功能,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治疗提供又一新的科学、严谨、实用的治疗方法。

    • 普罗布考对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抗氧化应激作用

      2015, 15(2):289-29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2.27 CSTR:

      摘要 (1208) HTML (0) PDF 386.05 K (9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普罗布考应用于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抗氧化应激作用。

      方法:于2012-01/2013-08选取门诊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患者6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均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常规药物降糖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普罗布考(0.375g,每日2次),平均随访11.58±0.17mo。同时征集基线情况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16例为正常对照组。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期的进展率及缓解率以及氧化应激相关指标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变化。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期缓解率及进展率分别为3%及19%,而观察组患者经普罗布考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期缓解率及进展率分别为18%及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TAOC,SOD,MDA无明显变化,观察组治疗后TAOC,SOD明显增高,MDA显著降低(P<0.05),较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普罗布考能改善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抗氧化应激状态,提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治疗效果。

    • 视网膜外路显微手术和传统手术的临床疗效对比

      2015, 15(2):292-29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2.28 CSTR:

      摘要 (1159) HTML (0) PDF 383.58 K (10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显微外路手术及传统外路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10-01/2013-01 我院收治的60例60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所有病例均行视网膜外路手术,随机分为视网膜显微外路手术(试验组)29例29 眼; 视网膜传统外路手术组(对照组)31 例31 眼,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视网膜复位率、术后视力提高率。

      结果:视网膜外路显微手术时间较传统手术时间短(P=0.0087)。试验组27例一次性视网膜复位,成功率为93%; 对照组28例一次性视网膜复位,成功率为90%; 两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25例视力提高,提高率为86%; 对照组28例视力提高,提高率为90%,两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视网膜外路显微手术和传统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比较,视网膜复位率及术后视力提高率无明显差异; 显微外路手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易掌握、效果良好等优点。

    • 眼内散射光及对比敏感度检查在白内障患者真实视觉质量评估中的意义

      2015, 15(2):295-29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2.29 CSTR:

      摘要 (1228) HTML (0) PDF 392.69 K (10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眼内散射光及对比敏感度检查在白内障患者真实视觉质量评估中的意义。

      方法:选取我科2012-01/2014-01的白内障患者共73例120眼,其中皮质性白内障32例52眼,核性白内障18例33眼,后囊下白内障23例35眼,同时选取同期正常人40例40眼。观察所有入选者的角膜散光和全眼总散光; 采用自动眩光对比敏感度检查仪检查不同视角的对比敏感度。

      结果:皮质性白内障组、核性白内障组和后囊下白内障组的角膜散光和全眼总散光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 白内障三组患者的角膜散光和全眼总散光无显著差异(P>0.05)。皮质性白内障组、核性白内障组和后囊下白内障组的对比敏感度在全频段均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 后囊下白内障组的对比敏感度在全频段均显著低于皮质性白内障组和核性白内障组(P<0.05)。

      结论:采用眼内散射光及对比敏感度联合检查,可有效评价白内障患者的视觉质量,进而早期治疗。

    • SD-OCT观察CSCR形态学改变与视力的关系

      2015, 15(2):298-30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2.30 CSTR:

      摘要 (1547) HTML (0) PDF 370.93 K (9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ious chorioretinopathy,CSCR)黄斑区形态学的改变与视力恢复的关系。

      方法:选取急性CSCR患者38例38眼,根据最佳矫正视力进行分组,第一组BCVA为1.0~0.6(logMAR 0~0.176)者17例(45%),第二组BCVA为0.6~0.3(logMAR 0.176~0.477)者19例(50%),第三组BCVA低于6/18(logMAR 0.477)者2例(5%)。应用频域OCT进行检查。

      结果:患者平均年龄42.50±5.41岁,平均logMAR 视力为0.176±0.0185,RPE脱离21眼(55%),其中单处脱离14眼(67%),多处脱离7眼(33%),RPE不规则凸起7眼(18%),单纯RPE层颗粒状沉积5眼(13%)。平均神经上皮层脱离高度是259.11±128.78μm。神经上皮层脱离区外核层的厚度第一组为70.1±9.08μm,6mo后为 66.5±8.13μm; 第二组为81.6±8.16μm,6mo后为 67.8±7.49μm; 第三组为91.9±8.03μm,6mo后为58.6±7.26μm; 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急性期光感受器层平均厚度为93.10μm,6mo后平均为 75.69μm(P=0.012)。

      结论:在急性期CSCR视力与黄斑区神经上皮层脱离范围尤其是脱离高度及外核层的厚度有密切的关系, 而色素上皮层脱离的类型、部位及是否存在纤维沉积与视力无明显关系。恢复期CSCR视力与外核层变薄有着显著地联系。

    • 体位改变对开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眼压波动的影响

      2015, 15(2):301-30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2.31 CSTR:

      摘要 (1242) HTML (0) PDF 382.12 K (11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体位改变对开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眼压波动的影响,并探讨这一影响对预测预后的价值。

      方法:选择51例62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为研究对象。以Perkins压平眼压计检测患者坐位(初坐位)眼压后,要求患者平卧25min,检测眼压,继而要求患者行坐位(终坐位),持续15min,检测眼压。按眼压极差是否≥5mmHg将其划分为高波动组和低波动组。统计视野进展情况(以AGIS得分评价)、HPA分期,评价眼压极差与其相关性。每3mo复查,持续1a,评价眼压极差与AGIS得分变化趋势。

      结果:初坐位眼压18.1±2.2mmHg,同一体位多时点眼压无显著差异(P>0.05),眼压极差4.1±1.5mmHg; 低波动组AGIS视野稳定者及HPA早期者显著多于高波动组(P<0.001; P<0.05),眼压极差与AGIS显著正相关(r=0.412,P<0.001); 随时间延长,视野进展人数上升,眼压极差上升,且任意时刻两者间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

      结论:小梁切除术后患者体位改变下眼压波动与视野进展程度有关,可通过检测眼压波动简单预测患者预后,从而调整眼压控制方案。

    • 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术后屈光状态的临床观察

      2015, 15(2):304-30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2.32 CSTR:

      摘要 (2071) HTML (0) PDF 358.69 K (11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双眼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白内障术后屈光状态对视力的影响。

      方法:选择我院行双眼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双眼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60例120眼,按术后屈光度分为-1.0~-2.0D(A组)、-2.25~-3.0D(B组)、-3.25~-4.0D(C组)三组,观察患者术后3mo的裸眼远视力、最佳矫正远视力、裸眼近视力及日常视觉活动量表调查,以评估术后患者视力状况。

      结果:术后3mo,三组裸眼远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优于B组,B组优于C组; 最佳矫正远视力三组间无差别; 三组裸眼近视力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最好为C组,次之为B组,最差为A组。三组患者对手术效果满意度无组间差异,而三组术后戴镜情况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双眼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施行白内障手术,应结合患者的不同需求预留术后屈光度。对于术前无戴镜习惯,且无近距离工作要求者,可预留较少的近视度数; 而能接受术后配戴中低度数的远视力矫正镜,且有近距离工作要求者,可预留较高的近视度数。

    • LASIK术后视力下降的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

      2015, 15(2):307-31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2.33 CSTR:

      摘要 (1299) HTML (0) PDF 625.79 K (11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视力下降的原因,并初步探讨处理和预防措施。

      方法:收集LASIK术后视力下降病例134例175眼,统计各种原因的构成比,分别将治疗前后的UCVA进行配对t检验。

      结果:LASIK术后视力下降的总体发生率为1.86%,其中屈光回退的构成比为51.43%,治疗后UCVA由0.61±0.22上升为0.90±0.38(t=8.00,P<0.001); 角膜上皮点状缺损构成比为32.57%,治疗后UCVA由0.60±0.19上升为1.20±0.24(t=20.00,P<0.001); 调节痉挛构成比为5.14%,治疗后UCVA由0.76±0.21上升为1.32±0.22(t=8.14,P<0.001); 角膜瓣移位和皱褶构成比为4%,治疗后UCVA由0.29±0.26上升为1.24±0.28(t=6.33,P<0.001); 激素性高眼压构成比为4%,治疗后UCVA由0.57±0.05上升为1.0±0.16(t=2.53,P<0.05); 眼底病变和弥漫性板层角膜炎(diffuse lamellar keratitis, DLK)构成比共为2.86%,经治疗后UCVA均有不同程度提高。

      结论:LASIK术后视力下降的原因多种多样,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获得良好疗效,恰当的预防措施也必不可少。

    • 西藏高原地区LASIK治疗近视过矫的临床分析

      2015, 15(2):311-31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2.34 CSTR:

      摘要 (1365) HTML (0) PDF 410.17 K (10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西藏高原地区影响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ts,LASIK)治疗近视过矫的因素及解决办法。

      方法:对126例252眼近视患者中LASIK术后明显过矫的32例58眼术前、术后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术后2mo过矫者32例58眼(23.0%),裸眼视力0.5~0.8,过矫范围+1.50~+2.25DS,主观插片均≥1.0; 术后6mo过矫者5例7眼(2.8%),裸眼视力0.8~1.0-2,过矫范围+0.75~+1.25DS,主观插片均≥1.0。其中过矫的患者术前角膜厚度500~563μm,术前屈光度数为-5.00~-7.50D,散光-1.50~-2.75DC,术前最佳矫正视力≥1.0。

      结论:我院LASIK手术治疗近视过矫患者较多,恢复时间较长,可能与当地海拔、温度、湿度、手术参数及患者的配合情况等因素有关。

    • >调查报告
    • 重庆市渝中区视力残疾人群现状分析

      2015, 15(2):314-31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2.35 CSTR:

      摘要 (1166) HTML (0) PDF 360.60 K (11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了解重庆市渝中区视力残疾人群现状,为改善其生存质量提供参考对策。

      方法:对重庆市渝中区残联2009-01-21/2013-07-17登记在册的视力残疾人群资料进行分析,了解其性别和年龄构成比、视力残疾水平等级差异、致残原因差异等。

      结果:男女视力残疾总数无明显差异,60岁以前男性多于女性,60岁以后女性多于男性; 四级视力残疾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一级、二级、三级; 视力残疾的主要致残病因依次是屈光不正(高度近视)、视网膜和色素膜病变、外伤、视神经病变、青光眼、角膜病、遗传和先天异常或发育障碍、白内障、弱视、不明原因、中毒、沙眼、其他(高烧)。

      结论:应当加强重庆市渝中区青少年近视的防控以及视网膜、色素膜疾病的诊治,才能有效降低因近视、视网膜和色素膜疾病导致的视力残疾。

    • >临床报告
    • 心脏死亡后捐献角膜用作穿透性角膜移植术供体的安全性研究

      2015, 15(2):317-31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2.36 CSTR:

      摘要 (1200) HTML (0) PDF 1.03 M (10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心脏死亡后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角膜供体行穿透性角膜移植的安全性。

      方法:按照时间先后顺序,采用DCD供体角膜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术后3~4mo检测角膜植片内皮细胞密度及最佳矫正视力。

      结果:共统计14例26眼DCD角膜供体纳入本研究。供体年龄0.5~61(平均38.3±15.6)岁; 死亡原因包括脑外伤9例,心肌梗塞2例,脑干出血2例,呼吸循环衰竭1例。14例DCD捐献者28眼,因2眼暴露性角膜炎用作科学研究,共26眼用于穿透性角膜移植。所有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手术后3~4mo未发生排斥反应,角膜植片保持透明。手术后3~4mo角膜内皮细胞密度794~4 347(平均2 305±827)个/mm2 ,其中低于1 000个/mm2者1例(3.8%),1 000~2 000个/mm2者9例(34.6%),大于2 000个/mm2者16例(61.5%)。26例角膜移植受者年龄20~80(平均40.7±17.1)岁。手术前最佳矫正视力为光感(+)~0.08(平均0.027±0.024); 手术后3~4mo最佳矫正视力为0.2~0.8(平均0.52±0.182),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3.96,P<0.01)。

      结论:DCD捐献角膜用作穿透性角膜移植供体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 亲水角膜接触镜治疗眼前段术后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疗效

      2015, 15(2):320-32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2.37 CSTR:

      摘要 (1248) HTML (0) PDF 396.22 K (10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高亲水性软性角膜接触镜治疗眼前段术后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的效果。

      方法:回顾性病例分析,回顾2011-01/2013-06我院行眼前段术后出现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患者28例28眼。采取常规治疗2wk后角膜上皮持续不愈,予高亲水性软性角膜接触镜,至角膜上皮完全愈合后摘镜,同一软镜持续佩戴不超过3wk,否则需更换新镜。随诊观察6mo,主要观察指标:角膜上皮愈合情况、角膜荧光素钠染色情况及眼部症状改善情况。

      结果:其中治愈21眼(75.00%),显效5眼(17.86%),有效2眼(7.14%),无无效病例,总有效率100.00%。25例(89.29%)眼部不适症状在2d内基本缓解,3例(10.71%)眼部不适症状在1wk内缓解; 6例(21.43%)在佩戴3wk内上皮愈合,13例(46.43%)在佩戴6wk内愈合,7例(25.00%)在佩戴9wk内修复,2例(7.14%)佩戴超过12wk,角膜上皮较前修复。均无继发感染迹象。观察6mo无明显复发迹象。

      结论:高亲水性软性角膜接触镜能明显促进眼前段术后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的修复,同时迅速有效缓解各种伴随的眼部刺激症状。

    • 全厚板层角膜移植治疗绿脓杆菌感染角膜溃疡的初步探讨

      2015, 15(2):323-32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2.38 CSTR:

      摘要 (1380) HTML (0) PDF 814.24 K (10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初步探讨全厚板层角膜移植术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性角膜溃疡的可行性、安全性和增视效果。

      方法:采用回顾性非对照研究,对临床确诊为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角膜溃疡且常规抗革兰氏阴性杆菌药物治疗、溃疡范围局限、濒临穿孔的患者25例25眼行全厚板层角膜移植术。术后第1wk; 第1,3,6,12,18mo常规随访,观察角膜植片上皮愈合情况、有无感染复发、免疫排斥反应、植片透明度和最佳矫正视力等; 术后第6mo和第12mo复查角膜内皮细胞密度。

      结果:术中无1例因后弹力层破裂而改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 仅1例在术后1mo出现细菌感染,再次细菌培养未培养出铜绿假单胞菌,其余24例平均随访14±6mo,角膜植片均透明,治愈率为96%。术后第6mo,有16例术眼最佳矫正视力≥4.5,其中3例≥4.8。术后第6mo,平均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为2 425±278个/mm2; 术后第12mo为2 257±326个/mm2

      结论:全厚板层角膜移植术是一种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性角膜溃疡的有效手段,甘油保存的干燥角膜材料能够达到增视效果。

    • 准分子激光术治疗大泡性角膜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

      2015, 15(2):326-32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2.39 CSTR:

      摘要 (1175) HTML (0) PDF 806.28 K (11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治疗性角膜切削术(PTK)在治疗大泡性角膜病变(BK)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1-10/2014-07于我院眼科接受诊疗的BK患者60例60眼的临床资料,采用PTK术对其进行治疗。比较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角膜曲率、角膜散光度数、角膜厚度及角膜内皮细胞密度(ECD)、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本组患者术前BCVA、角膜曲率、角膜散光度数分别为0.05±0.01,37.02±5.38,1.08±0.67D,均显著小于术后(分别为0.45±0.13,46.27±7.02,1.92±0.73D),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前角膜厚度为492.33±18.27μm,显著大于术后377.27±22.49μm(P<0.05); 本组手术前后视力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随访6mo,未见原有角膜病变复发,仅2例术后出现轻微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给予激素类滴眼液点眼后均完全消退。

      结论:准分子激光术在治疗大泡性角膜病变中的临床疗效非常显著,安全性高,应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 高渗葡萄糖在白内障术后角膜水肿的疗效分析

      2015, 15(2):329-33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2.40 CSTR:

      摘要 (1437) HTML (0) PDF 373.89 K (13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高渗葡萄糖在白内障术后中重度角膜水肿的疗效。

      方法:临床病例随机对照研究。选取小切口手法白内障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术后Ⅱ级及以上白内障患者80例80眼,随机分为试验组(高渗糖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等常规治疗,试验组在治疗组的基础上加用500g/L高渗葡萄糖液,观察术后角膜水肿程度及消退情况。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白内障核硬度及术后第1d角膜水肿程度,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水肿消退情况显示,实验组角膜水肿消退平均时间为4.95±3.62d,对照组为6.80±3.33d,明显少于对照组(t=8.55,P=0.00)。

      结论:高渗葡萄糖滴眼液可加快白内障术后中重度角膜水肿的消退,是一种治疗白内障术后中重度角膜水肿比较安全、有效的方法。

    • 不同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患者术后眼表状态的影响

      2015, 15(2):331-33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2.41 CSTR:

      摘要 (1410) HTML (0) PDF 344.00 K (10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及比较不同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患者综合状态的影响程度。

      方法:选取2012-11/2014-05于本院进行超声乳化术进行治疗的60例白内障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根据疾病情况分为A组(角膜切口组)30例和B组(角巩膜缘切口组)30例,然后将两组患者的上皮和切口修复时间、治疗前后的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量、角膜染色评分及泪液相关指标进行分别统计及比较。

      结果:B组的上皮和切口修复时间构成均好于A组,治疗后1,7,14,28d的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量、角膜染色评分及泪液相关指标也显著地好于A组,均P<0.05,两组上述比较指标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角巩膜缘切口在超声乳化术中的应用价值相对更高,对患者的不良影响更小且术后综合状态恢复更快。

    • 穿刺巩膜隧道植入Ahmed青光眼阀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疗效

      2015, 15(2):334-33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2.42 CSTR:

      摘要 (1429) HTML (0) PDF 371.39 K (10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用23G针头直接穿刺制作巩膜隧道的方式植入Ahmed青光眼阀(Ahmed glaucoma valve,AGV)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

      方法:观察44例44眼难治性青光眼患者,应用23G针头直接穿刺制作巩膜隧道,行青光眼阀植入术进行治疗。观察患者术后眼压、视力、并发症,并与术前进行对比。

      结果:本组患者成功率84.1%。术前眼压:52.1±10.1mmHg,最后一次随访眼压15.6±6.9mmHg。视力提高者11眼,视力无改变者27眼,视力降低者6眼。并发症包括:浅前房4例,脉络膜脱离3例,引流管移位1例,前房积血6例,引流管阻塞1例,脉络膜驱逐性出血1例,引流盘包裹5例。

      结论:直接穿刺巩膜隧道的方法植入青光眼阀,手术操作简单可行,避免了制瓣及异体巩膜移植,并简化了手术操作,防止术后房水管周渗漏,术后浅前房发生率低,为切实可行的手术方法。

    • 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2015, 15(2):337-33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2.43 CSTR:

      摘要 (1264) HTML (0) PDF 379.60 K (10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发病危险因素。

      方法:选择2014-01/06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380例,分为DR组126例和对照组即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NDR)组254例,进行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相关辅助检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DR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

      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病程、收缩压、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尿蛋白、眼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周围神经病变是DR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对以上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只发现病程是DR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

      结论:DR的发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病程是DR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 显微镜下行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复位术的临床观察

      2015, 15(2):339-34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2.44 CSTR:

      摘要 (1274) HTML (0) PDF 407.99 K (11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价显微镜直视下行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复位手术与直接检眼镜下行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复位手术的疗效。

      方法:对93例93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随机分为两组,A组47例采用显微镜直视下行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复位手术; B组46例采用直接检眼镜下行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复位手术。观察术后2wk手术成功率及视力提升率。

      结果:A组视网膜复位率为95.74%,B组为80.43%。A组术后视力提升率为82.98%,B组67.39%。A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B组。

      结论:显微镜直视下手术较直接检眼镜下行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复位手术成功率更高,且更简便、精确、易操作,能有效延长主刀医师的手术年限。

    • 白内障术前行相关检查对视功能评估及视网膜疾病检出的有效性探索

      2015, 15(2):342-34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2.45 CSTR:

      摘要 (1120) HTML (0) PDF 922.46 K (10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价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闪光视网膜电图(FERG)或图形视网膜电图(PERG)、眼底照相、眼部B超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应用于白内障术前对视功能的评估及对视网膜疾病检出的有效性观察。

      方法:对148例196眼白内障患者术前应用眼科电生理仪、眼底照相、眼部B超和OCT,根据FVEP和FERG(或PERG)、眼底照相、OCT、眼部B超检查结果的阳性率进行分析。

      结果:患者148例196眼中,B超检查显示玻璃体混浊165眼(84.2%),无法获取B超图像31眼(15.8%); 成功获取眼底照相图像161眼(80.6%),无法获取图像35眼(19.4%); 获得有价值VEP、ERG 58眼(29.6%),VEP、ERG未见明显异常138眼(70.4%); 成功获取OCT图像167眼(85.2%),无法获取OCT图像29眼(14.8%)。

      结论:视觉电生理检查、眼底照相、眼部B超和光学相干断层图像结果可对白内障患者术前的视功能状况进行综合评估,多种检查方法相互配合,可进一步提高白内障手术前对视网膜疾病以及其他眼科疾病的检出率。

    • 羟苯磺酸钙胶囊联合益脉康片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

      2015, 15(2):346-34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2.46 CSTR:

      摘要 (1542) HTML (0) PDF 1.90 M (10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羟苯磺酸钙胶囊联合益脉康片对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RVO)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120例167眼RVO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82眼口服羟苯磺酸钙胶囊,治疗组60例85眼口服羟苯磺酸钙胶囊和益脉康片,观察3个疗程,对治疗前后的视力、疗效进行比较。

      结果:治疗组60例85眼中,显效15例23眼,有效42例57眼,无效3例5眼,总有效率为94.1%; 对照组60例82眼中,显效8例12眼,有效38例49眼,无效14例21眼,有效率为74.4%,两组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结论:羟苯磺酸钙胶囊联合益脉康片安全有效,治疗RVO疗效显著。

    • 伴有睫状体分离的复杂性眼外伤的治疗分析

      2015, 15(2):349-35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2.47 CSTR:

      摘要 (987) HTML (0) PDF 364.80 K (10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伴有睫状体分离的复杂性眼外伤的有效治疗方法。

      方法:伴有不同程度睫状体分离的复杂性眼外伤患者68例,行玻璃体切除和(或)联合睫状体复位术。

      结果:术后随访10~36(平均17.0±5.7)mo,术后视力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眼压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睫状体复位成功率91%。

      结论:对于伴有睫状体损伤的复杂性眼外伤患者,行玻璃体切除和(或)睫状体复位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 一种新型泪道支架在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中的应用

      2015, 15(2):351-35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2.48 CSTR:

      摘要 (1412) HTML (0) PDF 892.01 K (10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鼻内窥镜下行泪囊鼻腔吻合术后,置入一种新型多功能泪道支架治疗鼻泪道阻塞的近期及中期疗效,并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对76例79眼鼻泪道阻塞患者行泪囊鼻腔吻合术后,置入多功能泪道支架,术后2~3mo拔管,拔管后随访3~6mo。

      结果:患者79眼中,成功植入支架77眼,手术成功率为97.5%; 术后2~3mo全部成功拔管,拔管后随访3~6mo; 不溢泪、泪道冲洗畅通60眼; 溢泪症状改善、泪道冲洗部分返流15眼,总有效率为97.4%,2眼未愈; 术后未发生支架移位脱落等并发症,吻合口均上皮化良好。

      结论:该多功能泪道支架具有手术方法简单快捷、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能大大提高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的成功率和适用范围,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鼻泪道阻塞的新方法。

    • 硅油与眼膏应用于泪道激光成形术的对比观察

      2015, 15(2):354-35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2.49 CSTR:

      摘要 (1097) HTML (0) PDF 392.32 K (10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对比硅油填充及眼膏填充应用于泪道激光成形术的疗效差别。

      方法:确诊泪道阻塞(不含慢性泪囊炎)患者102例134眼,随机分为两组,一组60眼行激光泪道成形联合硅油填充,另一组74眼行激光泪道成形联合眼膏填充,对比治疗3mo后两组疗效及冲洗和探通的次数,评估方法优劣。

      结果:术后3mo,硅油组有效率87%,眼膏组有效率8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3mo冲洗次数硅油组7.20±1.22次、眼膏组7.96±1.79次,探通次数硅油组0.62±0.87次、眼膏组1.43±1.48次; 两组冲洗及探通次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作为泪道激光术后填充物,硅油不仅具有与眼膏接近的效果,而且可明显减少术后复诊冲洗及探通的次数。

    • 下睑缩肌转位术治疗老年性下睑内翻的疗效

      2015, 15(2):357-35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2.50 CSTR:

      摘要 (1192) HTML (0) PDF 356.77 K (10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下睑缩肌转位术治疗老年性下睑内翻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50例86眼老年性下睑内翻患者采用下睑缩肌转位术矫正作为试验组,另42例68眼老年性下睑内翻患者采用眼轮匝肌折叠缩短术矫正作为对照组,观察术后1wk患者的矫正率、双眼睑对称性、过矫率; 并随访6~12mo,观察远期复发率、双眼睑对称性、过矫率。

      结果:术后1wk双眼睑对称性、过矫率试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随访6~12mo,双眼睑对称性、过矫率试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与眼轮匝肌折叠缩短术治疗老年性下睑内翻相比,下睑缩肌转位术治疗老年性下睑内翻的临床效果在术后双眼睑对称性、过矫率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 不同浓度丝裂霉素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的比较

      2015, 15(2):359-36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2.51 CSTR:

      摘要 (1252) HTML (0) PDF 355.78 K (11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复发性翼状胬肉切除手术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术中使用不同浓度丝裂霉素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复发性翼状胬肉患者60例65眼随机分为三组,手术均采取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术中分别采用0.15g/L丝裂霉素21例22眼,采用0.25g/L丝裂霉素20例22眼,采用0.4g/L丝裂霉素19例21眼,治疗术后随访6mo~2a。

      结果:三组复发率分别为9%,5%,5%,三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三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36%,33%,三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0.15g/L,0.25g/L和0.4g/L浓度丝裂霉素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复发率相似,但并发症0.15g/L浓度组发生率更低,是一种理想的手术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 不同术式治疗原发性翼状胬肉的临床效果分析

      2015, 15(2):361-36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2.52 CSTR:

      摘要 (1123) HTML (0) PDF 376.15 K (10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分析羊膜移植术、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及术中应用0.2g/L丝裂霉素C治疗原发性翼状胬肉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32例曾行原发性翼状胬肉手术的患者,其中82例行羊膜移植术治疗,90例行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60例在术中应用0.2g/L丝裂霉素C治疗,比较三种术式术后复发率及并发症。

      结果: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和术中应用0.2g/L丝裂霉素C治疗原发性翼状胬肉的复发率低于羊膜移植术(P<0.05); 而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和术中应用0.2g/L丝裂霉素C之间复发率无差异(P>0.05)。角膜上皮缺损,流泪和畏光在0.2g/L丝裂霉素组发生比例较其他两组高(P<0.05),在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组和羊膜移植组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膜充血及结膜下出血在三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与其他两种术式相比,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原发性翼状胬肉,有着复发率低、并发症少的优点。

    • 纤维蛋白胶运用于翼状胬肉手术的临床观察

      2015, 15(2):364-36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2.53 CSTR:

      摘要 (1035) HTML (0) PDF 397.42 K (10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纤维蛋白胶运用于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结膜移植术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60例60眼原发性鼻侧翼状胬肉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纤维蛋白胶组)和对照组(缝线组)各30例30眼。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结膜移植术,试验组采用纤维蛋白胶粘合固定植片,对照组采用10-0尼龙线缝合固定植片。术后随访6mo,观察手术时间、术后疼痛、异物感、并发症以及复发。

      结果:试验组手术时间(24.5±6.5min)较对照组(35.2±5.4min)短,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疼痛和异物感试验组较对照组减轻(P<0.05)。两组均未发生术后严重并发症,试验组结膜下出血发生率低于控制组(P<0.05),6mo时纤维蛋白胶组1例(3%)复发,缝线组3例(10%)复发。

      结论:纤维蛋白胶运用于翼状胬肉手术固定结膜植片能减轻患者术后不适,减少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前房放液治疗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高眼压

      2015, 15(2):367-36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2.54 CSTR:

      摘要 (1240) HTML (0) PDF 380.58 K (10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前房放液法在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implantable collamer lens,ICL)术后早期眼压升高治疗中的应用。

      方法:ICL植入术后早期高眼压患者,眼压>25mmHg时,表面麻醉下,用一次性注射器针尖从角膜侧切口缓慢将房水放出,使眼压降至10~13mmHg。术后每2h测量眼压,如眼压再次升高,可反复放房水处理,直至眼压正常。

      结果:ICL植入术患者167例330眼,术后眼压>25mmHg者32例62眼,其中部分房水可见黏弹剂。大多数患眼(48眼)通过1次放液治疗成功无复发。经过最多3次侧切口放液,所有患眼眼压均恢复正常。术后随访未见异常。

      结论:黏弹剂残留是导致ICL植入术后早期眼压升高的主要原因,侧切口前房放液法能有效、及时降低眼压。操作简单、安全、无痛,患者乐于接受,可反复进行。

    • 人工泪液联合普拉洛芬治疗青光眼术后干眼症的疗效

      2015, 15(2):370-37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2.55 CSTR:

      摘要 (1332) HTML (0) PDF 376.17 K (10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人工泪液联合普拉洛芬滴眼液治疗小梁切除术后合并轻中度干眼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前瞻性研究。对我院2013-11/2014-06就诊的小梁切除术后合并干眼症的病例63例63眼,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人工泪液联合普拉洛芬点眼治疗,对照组采用人工泪液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2,4wk,对症状、体征进行评分,并观察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液分泌试验(SⅠt)、荧光素染色(FL),比较每组治疗前、后效果差异。

      结果:用药第2wk后,观察组感觉性症状好转,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角膜荧光染色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4wk后,两组感觉性症状及观察组眼表体征均有好转,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泪膜破裂时间及两组的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人工泪液联合普拉洛芬滴眼液治疗小梁切除术后合并轻中度干眼症效果良好。

    • 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矫正高度近视和散光的疗效

      2015, 15(2):373-37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2.56 CSTR:

      摘要 (1562) HTML (0) PDF 414.17 K (12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价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igid gas permeable contact lens, RGP)矫正高度近视及散光的效果。

      方法:采用自身对照方法,对41例近视(平均屈光度-9.03±6.19DS,最大值-23.00DS)、散光(平均-1.41±1.32DC,最大值-5.50DC)患者,共计65眼,用RGP进行矫正,并与患者自身使用框架眼镜,在自然瞳孔下验光的最佳矫正视力进行对比。

      结果:近视、散光65眼配制了RGP,RGP基弧(BC)绝大多数位于7.20~8.25mm区间内,度数-9.92±5.96DS。RGP矫正视力达到1.0的占46.2%,0.6以上的占80.1%,框架眼镜矫正视力达到1.0的占28%,0.6以上的占60%。RGP最佳矫正视力为0.81±0.22,框架眼镜的最佳矫正视力为0.66±0.28。RGP的最佳矫正视力优于框架眼镜(P<0.01)。RGP比较框架眼镜最佳矫正视力提高1行以上有40眼(62%),视力不变有24眼(37%),视力下降一行的1眼(2%)。

      结论:RGP在矫正高度近视、散光方面效果优于普通框架眼镜。

    • 某高中部学生屈光不正与屈光要素的关系分析

      2015, 15(2):375-37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2.57 CSTR:

      摘要 (1095) HTML (0) PDF 394.86 K (11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索以屈光要素角膜屈折力CD(cornea diopter)、前房深度ACD(anterior chamber depth)、晶状体厚度LENS(lens thickness)、玻璃体腔深度VITR(vitreous depth)、眼轴长度AL(ocular axis longitude)的生物测量值推算高中生眼屈光度的方法。

      方法: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某中学高中部高一至高三的182例364眼学生进行眼相关检查,用电脑验光获得屈光度,用角膜曲率计及A超测得屈光要素生物测量值。以SPSS软件分析剔除不相关要素,得出屈光度、相关屈光要素间关系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

      结果:屈光度D与相关屈光要素CD,ACD,LENS,VITR间关系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是D=69.750-0.724×CD-0.630×ACD-2.207×LENS-1.728×VITR(r=0.87)。

      结论:高中生眼屈光度D可以用CD,ACD,LENS和VITR间接推算。

    • 周边视力控制技术对青少年近视进展的影响

      2015, 15(2):378-38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2.58 CSTR:

      摘要 (1774) HTML (0) PDF 382.10 K (10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周边视力控制技术对延缓青少年近视进展的有效性。

      方法: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2012-05/12在嵊州市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99例198眼近视青少年(12~18岁)按检查时间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为周边视力控制技术组,配戴具有矫正周边视网膜远视离焦功能的特制镜片; 对照组配戴普通单焦点镜片。配镜后每3mo复查,必要时更换同类镜片并记录患者的屈光度、角膜曲率、眼轴长度。

      结果:观察18mo,各组治疗前后近视屈光度、眼轴长度均有不同程度增长。各组治疗前后角膜曲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近视增长量为-0.65±0.65D,眼轴增长量为0.23±0.22mm,对照组近视增长量为-1.17±0.50D,眼轴增长量为0.41±0.17mm,两组近视增长量及眼轴增长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利用周边视力控制技术能有效减缓青少年近视的进展。

主管单位: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

出版单位:《国际眼科》杂志社(IJO Press)

社长/总编:胡秀文

主编:惠延年 Peter Wiedemann

编辑部主任:彭娟

刊期:月刊

语种:中英文混合

按检索
检索词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