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第15卷第1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Articles in English
    • SCHWIND AMARIS准分子激光联合丝裂霉素C行LASEK术矫治远视的研究

      2015, 15(11):1837-184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1.01

      摘要 (1451) HTML (0) PDF 400.62 K (7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估SCHWIND AMARIS准分子激光在LASEK术中矫治远视手术中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可预测性。

      方法:回顾性研究LASEK术联合使用丝裂霉素C矫治远视患者33例66眼,平均年龄35.42±1.12岁(范围 18~56a)。每位患者予SCHWIND AMARIS准分子激光行LASEK术。术后对其可预测性、安全性、有效性及主观验光情况进行评估,并分析客观验光、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及不良反应。

      结果:平均屈光度为3.2±1.6D(0~7D),术前及术后平均等效球镜分别为2.34±1.76D(-1.25~7D)及0.30±0.84D(-0.2~0.8D)(P=0.001)。术后6~12mo,平均远视为0.63±0.84D(-1.75~2.76D)。平均散光度为0.68±0.43D(0~2D),61眼(78.2%)和31眼(39.7%)散光度分别在±1D和±0.50D范围内。安全指数和有效性指数分别为1.08和1.6。

      结论:应用SCHWIND AMARIS准分子激光联合丝裂霉素C行LASEK术矫治远视具有良好的视觉和屈光结果,而且无严重并发症。

    • 尼日利亚奥索波眼外伤患者住院分析

      2015, 15(11):1842-184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1.02

      摘要 (1176) HTML (0) PDF 392.51 K (7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尼日利亚奥索波Ladoke Akintola 科技大学附属医院住院眼外伤患者流行病学及预后。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04/2014-03所有眼外伤住院患者。患者信息从患者记录中提取并录入预设表格,采用SPSS 2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不同变量对患者眼外伤治疗和视功能预后的影响,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共127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平均年龄22(范围:0.5~70.0)岁,男:女比例为2.6:1。大多数眼外伤,约35.2%发生在家里。127例患者中,开放性眼外伤 74例(58.3%),闭合性眼外伤34例(26.8%),眼附属器官损伤7例(5.5%),眼球爆裂伤6例(4.7%),眼化学伤4例(3.1%),眼内异物及眼外伤各1例。本研究中2/3眼外伤患者经治疗,视功能预后仍不佳。初诊视力低下(OR=13.24)和开放性眼外伤(OR=9.16)与视功能预后不佳具有显著相关性。

      结论:发展中国家急需健康教育及眼外伤预防措施。同时,需增强行复杂性眼外伤前后段手术的能力,以改善严重眼外伤患者的视功能预后。

    • 3mL和5mL利多卡因眼球筋膜囊下麻醉在超声乳化手术中的比较研究

      2015, 15(11):1847-185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1.03

      摘要 (1694) HTML (0) PDF 554.03 K (8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比较3mL和5mL利多卡因眼球筋膜囊下麻醉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眼压,镇痛效果和眼外肌失运动能力的作用效果。眼球筋膜囊下麻醉是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常用的局麻方式。作为一种剂量依赖型的阻滞方式,良好的眼压、镇痛效果以及眼外肌失运动是手术成功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方法:在获得伦理批准和患者的知情同意后,随机纳入7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3mL利多卡因(组一)和5mL利多卡因(组二)作眼球筋膜囊下麻醉。麻醉前测量眼压,麻醉后10min评估眼压,镇痛效果和眼外肌失运动能力,并记录球结膜水肿和结膜下出血等并发症。

      结果:在麻醉管理期间,由于两名患者要求镇静,故从本研究中排除。比较组内及组间患者在麻醉前、后的基本特征,如年龄、体质量、身高、眼轴长度以及ASA生理状态,均无明显差异。与组一相比,组二患者眼外肌失运动能力及镇痛效果均明显较好。组二中有13例患者(38.2%)可达到眼球完全不运动,而组一没有患者可达到该程度。组一中有18例患者(56.3%)术中完全无痛觉,14例患者(43.7%)存在轻微痛觉,组二中有28例患者(82.4%)无痛觉,6例患者(17.6%)术中有轻微痛觉。此外,两组患者在麻醉前与麻醉后10min,其眼压的变化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无明显差异。

      结论:3mL利多卡因和5mL利多卡因作眼球筋膜囊下麻醉对眼压均无影响,但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给予5mL利多卡因作麻醉,在镇痛及眼外肌失运动能方面效果更好。

    •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联合非穿透性深层巩膜切除术与联合小梁切除术的疗效比较

      2015, 15(11):1851-185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1.04

      摘要 (1598) HTML (0) PDF 421.13 K (8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联合非穿透性深层巩膜切除术(P-DS)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联合小梁切除术(P-T)在白内障合并中度至重度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或假性剥脱性青光眼(PXG)患者中的疗效。

      方法:前瞻随机性研究。选取40例(40眼)白内障合并POAG或PXG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全面眼部检查和青光眼测试。每组20眼,分别在局部麻醉下行P-DS或P-T。术前,术后10d,1、3、6、12mo记录视力、眼压及青光眼用药量。并对P-DS组行激光前房角穿刺、P-T组行普通穿刺的术后并发症记录。

      结果:两组患者年龄(P-DS组:66.3±11.0; P-T组:70.2±9.3岁)和性别(P-DS组:女7,男13; P-T组:女9,男11)分布相似(P>0.05)。POAG和PXG患者在两组(P-DS组,P-T组)中分别为12例和8例,13和7例(P>0.05)。两组在术前视力(P-DS组:0.69±0.22 logMAR; P-T组:0.76±0.22 logMAR)、眼压(P-DS组:17.9±1.6 mm Hg; P-T组:18.1±1.9 mm Hg)及用药量(P-DS组:2.7±0.7; P-T组:2.9±0.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均出现视力提高,眼压和用药量减少的现象(P<0.01)。术后两组(P-DS组,P-T组)眼压分别为15.0±1.7mm Hg和14.5±1.6 mm Hg(P=0.472)。术后P-T组(0.5±0.7)的用药量略少于P-DS组(0.8±0.9)(P=0.307)。两组中均无并发症。P-DS 组中7眼(5眼一次; 2眼两次)行激光前房角穿刺; P-T组中1眼行普通穿刺。

      结论:同时患有白内障和青光眼的患者行联合P-DS与P-T具有一定安全性。两组的可靠性与疗效相当。对P-DS组应进行密切随访,如果有必要应行激光前房角穿刺。

    • >实验论著
    • 豚鼠早期实验性近视眼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bFGF表达变化的研究

      2015, 15(11):1857-186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1.05

      摘要 (1244) HTML (0) PDF 2.31 M (6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豚鼠早期实验性近视眼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al,RPE)细胞前部及后极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的改变,探索近视的发病机制。

      方法:两周龄豚鼠30只随机分为A组、B组、C组,每组10只,再随机选取5只10眼正常两周龄豚鼠不作任何干预,作为正常对照眼。选取任意眼戴一-10.00D凹透镜,分别饲养6、15、30d后除去镜片,验光及测眼轴长度确定近视形成后,采用细胞酶消化法培养豚鼠的前部及后极部RPE细胞,取3~6代RPE细胞进行免疫细胞化学、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blot蛋白印迹法检查前部及后极部RPE细胞中bFGF表达变化。

      结果:bFGF的表达定位于细胞浆和细胞核。免疫细胞化学、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blot蛋白印迹法结果均表明:A、B、C三组实验眼和对照眼前部及后极部RPE细胞均有bFGF的表达,实验组前部及后极部与对照组相应前部及后极部比较,实验组中bFGF的阳性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而且,随着诱导时间的推移,实验组的阳性率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阳性率不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但实验组和对照组各组自身前部及后极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实验组前部及后极部与对照组相应前部及后极部比较,bFGF的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

    • 小鼠眼眶成纤维细胞TLR4基因静默对甲状腺眼病的效应研究

      2015, 15(11):1862-186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1.06

      摘要 (1305) HTML (0) PDF 1.15 M (7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构建小鼠眼眶成纤维细胞TLR4的shRNA慢病毒干扰载体,研究TL4-/-的成纤维细胞对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的治疗作用和机制。

      方法:设计、构建、筛选小鼠眼眶成纤维细胞TLR4基因的最优干扰shRNA表达质粒,选择Gateway方法将质粒导入慢病毒表达载体中,使用重组慢病毒载体感染小鼠眼眶成纤维细胞,研究其对免疫炎性反应的负向调控能力,并在小鼠甲状腺眼病模型中采用沉默成纤维细胞TLR4基因的方法,观察其体内治疗效果。

      结果:筛选出具有最好基因静默效果的shRNA序列,导入慢病毒载体,病毒滴度为1.5×106TU/mL。转染慢病毒的Balb/c小鼠眼眶成纤维细胞能够负向调控免疫应答,抑制免疫炎症反应。在疾病动物模型中转染了干扰病毒载体实验组小鼠,其眼病发生发展情况均优于对照组。

      结论:成功获得了小鼠成纤维细胞TLR4-/-shRNA的慢病毒载体,转染了该载体的小鼠眼眶成纤维细胞能够抑制正向免疫应答,可以有效地抑制甲状腺眼病的发展,揭示干扰TLR4表达可能成为防治甲状腺眼病的生物诊疗措施。

    • >实验研究
    • 小鼠视网膜电图随生长发育的变化特点

      2015, 15(11):1867-187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1.07

      摘要 (2018) HTML (0) PDF 462.88 K (8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小鼠视网膜电图随生长发育的变化特点。

      方法:我们分别测量50只50眼昆明种小鼠在出生后第14、21、28、35和56d视网膜电图,分析比较各时间点Rod-ERG b波、Max-ERG a及b波、Cone-ERG的a及b波、OPs O1及O2波幅值及峰潜时、Flick-ERG幅值。

      结果:Max-ERG a波峰潜时(各时间点95%可信区间依次为15.00~18.60、12.00~15.00、13.20~14.40、13.20~15.00、13.20~15.00ms)、OPs O1波峰潜时(各时间点95%可信区间依次为15.00~19.80、13.80~18.00、13.20~14.40、13.80~15.60、13.80~15.60ms)和Flick-ERG幅值(各时间点95%可信区间依次为0.97~3.28、0.85~2.32、0.91~3.49、0.94~2.68、0.98~3.69μV)在各周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 Cone-ERG a波峰潜时(各时间点95%可信区间依次为25.20~55.20、27.00~40.20、27.00~38.40、25.20~43.80、23.40~37.80ms)在出生后14d和28d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出生后14d与出生后21d、28d间Cone-ERG b波峰潜时(各时间点95%可信区间依次为70.80~88.20、56.40~78.60、60.00~75.60、60.60~87.00、62.40~81.60ms)均有统计学差异; 同时出生后第14d与其他时间点间Rod-ERG b波峰潜时(各时间点95%可信区间依次为87.00~114.00、53.40~73.80、52.2~63.6、55.20~71.40、57.60~67.80ms)及幅值(各时间点95%可信区间依次为64.21~195.07、133.79~355.71、130.62~355.96、190.92~448.97、239.26~462.40μV)、Max-ERG b波峰潜时(各时间点95%可信区间依次为67.20~107.40、32.40~54.60、31.20~36.60、31.80~42.00、34.20~41.40ms)及幅值(各时间点95%可信区间依次为160.64~344.48、281.74~590.09、284.91~716.80、358.64~737.55、406.98~810.55μV)、OPs O2波峰潜时(各时间点95%可信区间依次为49.8~69.6、29.40~42.60、28.80~33.60、28.80~37.80、31.20~37.20ms)和波幅值(各时间点95%可信区间依次为5.43~24.84、54.38~147.52、65.55~201.60、46.33~164.79、49.07~148.32μV)以及OPs O1(各时间点95%可信区间依次为11.60~21.36、6.77~53.71、32.96~76.42、34.06~70.37、35.58~63.35μV)和Cone-ERG b波幅值(各时间点95%可信区间依次为5.10~15.85、9.61~24.88、14.96~40.73、14.87~28.54、13.83~51.98μV)均存在统计学差异。OPs O1波在P14时即已存在,而有一只小鼠(1/10)OPs第二波群在第2wk时波形不明显。

      结论:本实验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小鼠ERG中各波形的起源。由于小鼠ERG在发育过程中的变化,在测量小鼠ERG时应当考虑到小鼠发育阶段对结果的影响。

    • 前房维持器联合前置镜在兔眼前后节联合手术的疗效

      2015, 15(11):1871-187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1.08

      摘要 (1447) HTML (0) PDF 372.60 K (7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前房维持器联合前置镜在兔眼前后节联合手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A组应用前房维持器联合前置镜装置完成眼前、后节联合手术,B组采用传统的眼前、后节联合手术。对比A组和B组手术时间、手术完成效果、术后并发症。

      结果:前房维持器联合前置镜应用于兔眼前、后节联合手术,剥膜时间短(P<0.05),手术效果及术后并发症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前房维持器联合前置镜在兔眼前、后节手术具有操作简单、观察范围广、利于双手操作及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 兔眼玻璃体切除联合C3F8填充术后晶状体氧化损伤的研究

      2015, 15(11):1873-187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1.09

      摘要 (1250) HTML (0) PDF 670.58 K (7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通过对术后不同时期晶状体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uperoxide dismatase,T-SOD)及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的检测,以探讨兔眼玻璃体切除联合非膨胀浓度全氟丙烷(C3F8)填充术后早期晶状体的损伤改变是否与氧化损伤有关。

      方法:健康新西兰白兔45只分为三组:正常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行单纯玻璃体切除联合平衡盐溶液(BSS)填充术; 实验组行玻璃体切除联合非膨胀浓度C3F8填充术。在术后1、3、8、35、45d分别将三组兔眼晶状体取出制成组织匀浆,采用分光光度法分别检测T-SOD和MDA的含量。

      结果:T-SOD活力:正常组最高,实验组最低,三组不同时期两两相互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MDA含量:正常组最低,实验组最高,三组不同时期两两相互比较除术后第1d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外,其余各组两两相互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

      结论:兔眼玻璃体切除联合非膨胀浓度C3F8气体填充术后早期晶状体混浊可能与氧化损伤有关。

    • >临床论著
    • 不同种类糖皮质激素治疗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的疗效分析

      2015, 15(11):1877-188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1.10

      摘要 (1616) HTML (0) PDF 456.62 K (7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Vogt-Koyanagi-Harada syndrome,VKHS)的诊断及不同糖皮质激素治疗VKHS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01/2014-02收治VKHS 45例90眼。按糖皮质激素种类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25例50眼:静滴注射用甲基强的松龙(1.0g)3d后,减量为0.5g治疗2d,然后改为晨起顿服强的松片(60mg); 对照组20例40眼:静滴地塞米松注射液(12mg)5d,然后改为晨起顿服强的松片(60mg)。两组均随炎性反应减轻逐渐减量,每次减5mg,当药物减至15~20mg时,维持治疗>6mo,再逐渐减量直至停药,总疗程≥9mo。观察分析治疗前后患者视力、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变化情况。

      结果:两组治疗前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5d后视力均有提高,且观察组视力(0.44±0.19)优于对照组(0.55±0.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15d后,两组视力均进一步提高,观察组视力(0.32±0.17)好于对照组(0.39±0.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治疗30d后,两组视力基本恢复正常。治疗前有84眼(93%)OCT检查显示视网膜黄斑中心凹存在神经上皮层脱离或视网膜浆液性脱离,脱离高度为观察组1009.67±319.40μm,对照组1098.13±283.45μm。治疗5d后,两组视网膜下积液明显吸收,观察组脱离高度(307.79±71.35μm)低于对照组(434.13±88.67μm),两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 01); 治疗15d后,两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下液基本吸收,观察组为290.61±52.55μm,对照组为296.55±61.57μ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治疗30d后,两组黄斑中心凹形态基本恢复正常。治疗30d后,大部分患眼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基本正常,仅8眼有轻度视盘渗漏。

      结论:早期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VKHS可快速提高患者视力,促进视网膜下液吸收,临床疗效优于地塞米松,而且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

    • 康柏西普对提高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视力的临床效果分析

      2015, 15(11):1881-188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1.11

      摘要 (1550) HTML (0) PDF 405.75 K (8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康柏西普对提高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视力的临床效果。

      方法:临床纳入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70例70眼,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曲安奈德注射液玻璃体腔注射,研究组给予康柏西普注射液玻璃体腔注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裸眼视力变化情况、阅读能力评分、视网膜黄斑色素密度等。

      结果:治疗后6mo,1a,研究组视力分别为0.47±0.11、0.60±0.14,对照组视力分别为0.27±0.09、0.30±0.1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6mo,1a,研究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分别为336.8±65.4、301.5±76.8μm,对照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分别为379.4±88.2、368.6±81.3μ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6mo,1a,研究组视网膜黄斑色素密度分别为0.19±0.07、0.25±0.09DU; 对照组视网膜黄斑色素密度分别为0.12±0.05、0.14±0.05DU,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注射液治疗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能够显著提高患者裸眼视力,值得推广。

    • 复方樟柳碱对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多焦视网膜电图的影响

      2015, 15(11):1884-188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1.12

      摘要 (1361) HTML (0) PDF 435.29 K (7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复方樟柳碱穴位注射对早期DR的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一阶Kernel反应的改变。

      方法:连续选取Ⅰ~Ⅱ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48例48眼,分为对照组和注射组,其中对照组采用控制血糖药物治疗,注射组除采用药物控制血糖外接受复方樟柳碱穴位注射。治疗后行多焦电生理检查,分析参数为mfERG产生的4个象限、6环以及总和反应的波形,对总和反应平均密度、P1和N1的潜伏期与振幅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注药组和对照组P1波的总和反应平均密度为39.42±6.46、28.50±3.73nV/deg2,N1波为11.12±1.34、6.33±1.14nV/deg2。注药组P1波和N1波总和反应平均密度均高于对照组(P1:t=6.230,P<0.01; N1:t=3.526,P<0.01)。注药组SN、IN、IT和ST象限P1反应波平均密度分别为32.61±9.62、32.31±7.94、29.24±7.84、28.09±5.38nV/deg2,均高于对照组(P<0.05),各象限两组N1反应波平均密度比较均无明显差异。注药组R1~R6 P1、R1~R3 N1反应波平均密度分别为98.11±17.53、73.95±17.20、64.09±14.13、49.43±10.08、40.24±11.55、36.86±6.43、25.27±12.81、21.31±6.76、14.86±5.06nV/deg2,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R4~R6 N1反应波平均密度比较无明显差异。注药组IT和ST中P1和N1波幅值1.37±0.35、1.28±0.29、0.31±0.05和0.30±0.10μV,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SN和IN中P1和N1波幅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复方樟柳碱穴位注射可以改善早期DR部分视网膜功能损伤。

    • >文献综述
    • Leber遗传性视神经萎缩病外显率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2015, 15(11):1888-189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1.13

      摘要 (1928) HTML (0) PDF 431.35 K (8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Leber遗传性视神经萎缩病(Leber's Hereditary Optic Neuropathy, LHON)的发生是由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死亡进而导致视神经萎缩,表现为急性或亚急性双眼视力下降,是目前研究最为广泛的由线粒体基因突变引起的母系遗传病之一。超过90%的LHON是由线粒体基因组的3个原发致病突变之一所致,即G11778A、T14484C和G3460A。LHON临床表型不同,外显率的不同以及发病率的性别差异都提示可能存在其他相关基因(核基因和线粒体基因组)在其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对近二十年来该病的分子遗传学,特别是可能的外显率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作一阐述,为该病预防与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 制备角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2015, 15(11):1892-189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1.14

      摘要 (1344) HTML (0) PDF 479.55 K (7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结膜中的血管过度生长并延伸入角膜形成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 CNV)。血管的异常增生通常来源于角膜受损及自我修复,这是新生血管形成的重要过程。血管的病理性增生阻碍光在眼球内的传播,促进瘢痕形成并引起炎症反应。角膜新生血管会严重影响视力,甚至导致失明。新生血管性眼病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问题之一。因此进一步的角膜新生血管机制研究是防治新生血管性眼病的关键。角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的选择对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就几种角膜新生血管模型的制备方法作一综述。

    • 先天性白内障术后屈光变化及矫正

      2015, 15(11):1896-189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1.15

      摘要 (1315) HTML (0) PDF 384.25 K (7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对先天性白内障的患儿实施白内障摘除手术已经基本达成共识,但先天性白内障手术后是否植入晶状体、植入晶状体的年龄及植入的人工晶状体度数仍是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本文就先天性白内障患儿术后的屈光变化及残余屈光度的矫正进行综述。

    • VEGF抑制剂在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治疗中的应用

      2015, 15(11):1899-190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1.16

      摘要 (1316) HTML (0) PDF 408.34 K (7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eovascular glaucoma,NVG)是一种常见的继发性青光眼,常继发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和视网膜缺血综合征。其发病机制复杂,传统的治疗方式虽然能短暂缓解高眼压、消退虹膜新生血管,但对NVG的长期控制效果并不明显。随着近年来对NVG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及VEGF抑制剂在眼科疾病中的使用,NVG的治疗迎来了新的曙光。本文就VEGF抑制剂在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治疗中的应用做一综述,以期为NVG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代谢综合征及其组分与开角型青光眼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2015, 15(11):1902-190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1.17

      摘要 (1279) HTML (0) PDF 410.67 K (7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开角型青光眼是青光眼分型中的一种,也是引起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开角型青光眼的发病率和致盲率逐年增加,其发病原因尚不清楚,目前发现代谢综合征与开角型青光眼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两者间的研究结果尚无统一认识。本文就目前开角型青光眼与代谢综合征及其组分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 CCR7信号通路与视网膜新生血管

      2015, 15(11):1905-190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1.18

      摘要 (1080) HTML (0) PDF 496.07 K (7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是致盲的主要原因。趋化因子受体7(C-C chemokine receptor type 7, CCR7)可通过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 regulate kinase,ERK)通路促进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的表达,导致血管渗漏、血管内皮细胞增生以及新生血管形成等改变。趋化因子受体7的检测可指导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的诊治。

    • 血液透析后眼压与颅内压的变化

      2015, 15(11):1909-191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1.19

      摘要 (1316) HTML (0) PDF 409.19 K (7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血液透析是救治急、慢性肾衰竭及其他一些严重疾病的重要方法。研究显示,血液透析会引起眼压、颅内压的变化。对透析过程中眼压和颅内压变化的研究,可能为建立青光眼发病模型提供新的思路,有助于青光眼视神经损害的研究。本文就血液透析后眼压及颅内压的变化作一综述。

    • 感知觉学习对斜弱视患者视功能重建的研究进展

      2015, 15(11):1913-191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1.20

      摘要 (1327) HTML (0) PDF 457.60 K (7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斜视、弱视是临床上常见的眼病,国内外学者运用生物和计算机技术对斜弱视的病因、发病机制及治疗等进行了多方位探讨和研究,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斜、弱视患者的双眼视功能分类研究能使人们能够全面、准确地理解斜弱视发生的神经机制及匹配的生物模型,对寻求斜弱视临床治疗和视功能重建的新途径有所帮助。本文介绍了感知觉学习的定义及机制,并重点探讨了影响感知觉学习效果的可能因素、感知觉学习治疗效果的持续时间及神经机制。该领域未来需要在斜弱视发病的神经机制、感知觉学习重建斜弱视视功能的具体机制、影响感知觉学习效果的因素等方面做进一步研究。近年来,人们对大脑神经可塑性及感知觉学习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并应用于临床,治疗斜弱视,重建斜弱视患者双眼视功能,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效果,现将感知觉学习治疗相关的国内外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临床研究
    • 小切口劈核术与超声乳化术治疗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对比研究

      2015, 15(11):1917-191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1.21

      摘要 (1178) HTML (0) PDF 372.10 K (7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小切口劈核术与超声乳化术治疗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将66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采用小切口劈核与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后视力、散光情况,手术前后角膜内皮变化,术中术后并发症及术后2wk的生活质量。

      结果:两组术后1d,1wk,1mo的术眼裸眼视力,术后1mo的散光度,术后2wk的生活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2wk,两组患者术后角膜内皮细胞数、细胞密度及六角形细胞比例均较术前明显下降(均P<0.05); 但观察组术后2wk的角膜内皮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

      结论:小切口劈核术与超声乳化术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都具有视力恢复好、术后散光小、患者生活质量高等优势,但超声乳化术对角膜内皮损伤较大,术后角膜内皮厚度更小。

    • 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的疗效观察

      2015, 15(11):1920-192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1.22

      摘要 (1322) HTML (0) PDF 379.23 K (7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13-06/2014-07在我院进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合并角膜散光的白内障患者38例46眼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例24眼患者植入Toric人工晶状体,18例22眼患者植入Acrysof IQ人工晶状体,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

      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裸眼视力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783,P<0.05); 观察组患者术后1wk,1、3mo裸眼视力明显高于术前,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者术后裸眼视力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48,2.573,2.782; P均<0.05)。两组患者术后散光情况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482,P<0.05); 观察组患者术后1wk,1、3mo的散光改善情况明显优于手术前,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者术后散光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91、3.287、2.167,P均<0.05)。远视力研究中植入Toric人工晶状体有75%的患者不需要配戴眼镜。

      结论: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具有良好的矫正作用,且能明显提高患者术后视觉治疗,有良好的预测性,因此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老年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

      2015, 15(11):1923-192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1.23

      摘要 (1115) HTML (0) PDF 425.87 K (7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对老年性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患者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联合散光型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植入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估。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本院眼科中心收治的64例84眼老年性白内障合并散光患者分为散光型IOL组33例42眼和球面IOL组31例42眼,散光IOL组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联合散光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球面IOL组采用常规颞侧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球面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陡峭轴位上一对角膜缘松解切口治疗。观察两组手术前、术后3mo的视力分布、角膜散光度、球镜及柱镜指标(曲率、轴向、小瞳验光球镜、小瞳验光柱镜、散光轴向)的变化情况。

      结果:散光型IOL组和球面IOL组在术后第3mo复查裸眼视力,与同组术前比较视力均提高(P<0.05),术后散光型IOL组和球面IOL组裸眼视力比较,散光型IOL组裸眼视力分布优于球面IOL组(Z=-2.172,P=0.030<0.05)。术后3mo散光型IOL组、球面IOL组患者的角膜散光度与同组患者术前比较减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散光型IOL组和球面IOL组的小瞳验光球镜、小瞳验光柱镜较术前均减小(P<0.05),散光轴向较术前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 术后3mo散光型IOL组的小瞳验光球镜、小瞳验光柱镜值显著低于球面IOL组(P<0.05)。

      结论:老年性白内障合并散光患者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联合散光型人工晶状体植入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 应用前房注气治疗白内障术毕前房不稳的安全性观察

      2015, 15(11):1927-192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1.24

      摘要 (1570) HTML (0) PDF 427.83 K (7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应用前房注入无菌空气治疗白内障手术结束时出现前房不稳定的情况,观察手术效果、并发症,评估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白内障手术结束时前房不稳定的病例,将其分成两组,注气组31眼为前房注气组,注液组27眼为注液(平衡盐溶液,BSS)组,观察前房气泡吸收情况及前房稳定性,对角膜内皮细胞、视力、眼压的影响,有无其它并发症如眼内炎症、黄斑囊样水肿。

      结果:两组术前眼压对比、术后眼压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注气组术前眼压(15.29±0.53)mmHg与术后1d眼压(14.58±0.63)mmHg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对比(2 435.71±194.80 vs 2 430.74±191.95 个/mm2),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对比(2 400.74±194.00 vs 2 398.22±193.36 个/mm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均未出现浅前房、眼内炎症。术中单次操作前房恢复稳定率注气组94%,注液组33%,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应用前房注气治疗白内障术毕出现前房恢复不稳定情况,安全有效,简单快速。

    •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房角分离术房角形态变化及疗效分析

      2015, 15(11):1930-193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1.25

      摘要 (1473) HTML (0) PDF 413.66 K (7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房角关闭≥180°(动态房角镜检)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前后房角形态的变化,并评价此手术的疗效。

      方法:前瞻性系列病例研究。观察2013-01/12在我院行白内障手术的房角关闭≥180°(动态房角镜检)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79例79眼术前、术后1、6mo的房角形态、眼压、最佳矫正视力的变化情况。术前与术后各时间点前房角开放距离500(AOD500)、小梁网与虹膜间夹角500(TIA500)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术前与术后各时间点房角粘连度、最佳矫正视力均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

      结果:术后1mo 58眼无需用药眼压控制正常,术后6mo 56眼无需用药眼压控制正常。术后1、6mo与术前相比房角粘连情况、AOD500、TIA500、最佳矫正视力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最佳矫正视力除8眼视神经萎缩无改善,其余最佳矫正视力均有提高。

      结论:对于单纯性瞳孔阻滞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前房角分离术是安全有效的; 对于病史较长、虹膜附着位置靠前的非瞳孔阻滞性及多种机制共存型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则术后可能需要联合药物治疗。

    • OCT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治疗前后角结膜结构的改变

      2015, 15(11):1934-193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1.26

      摘要 (1338) HTML (0) PDF 4.58 M (6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利用光学相干光断层扫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观察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治疗前后角膜和结膜厚度及形态的变化。

      方法:收集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25例,对初诊、治疗第1、2、3d的眼压与角膜结膜特征对比分析。

      结果: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时角膜上皮厚度、全层厚度分别为72.76±11.95、589.40±66.91μm; 结膜上皮层厚度、结膜固有层厚度和结膜全层厚度为58.88±12.87、299.76±94.86、358.64±102.55μm; 治疗第1d角膜上皮厚度、全层厚度分别为69.28±12.65、579.04±67.88μm; 结膜上皮层厚度、结膜固有层厚度和结膜全层厚度为57.04±12.05、282.44±91.47、339.48±100.28μm; 治疗第2d角膜上皮厚度、全层厚度分别为66.76±11.42、563.32±63.87μm; 结膜上皮层厚度、结膜固有层厚度和结膜全层厚度为54.76±11.01、267.00±98.54、322.16±106.12μm; 治疗第3d角膜上皮厚度、全层厚度分别为65.16±12.25、550.36±71.48μm; 结膜上皮层厚度、结膜固有层厚度和结膜全层厚度为53.36±10.29、252.76±99.32、306.52±107.31μm; 治疗前、治疗第1、2、3d时4个测量时间点的眼压、角膜上皮厚度、角膜全层厚度、结膜上皮厚度、结膜固有层厚度和结膜全层厚度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青光眼急性发作时角膜结膜水肿厚度增加,并随眼压的降低而变薄。

    • 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部血管血流动力学超声检测及其发生发展相关因素分析

      2015, 15(11):1938-194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1.27

      摘要 (1211) HTML (0) PDF 697.83 K (7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患者的滑车上动脉(supratrochlear artery,STCA)与球后相关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并分析影响2型糖尿病DR发生发展的因素,以为糖尿病患者早期发现DR发病趋势、预防DR发生、采取有效干预措施阻止DR进展提供依据。

      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106例106眼,区分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DR组)56例56眼右眼、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组(NDR组)50例50眼右眼,选取同期于我院门诊体检的健康志愿者40例40眼右眼作为对照组(HC组);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STCA、视网膜中央动脉(central retinal artery,CRA)、睫状后动脉(posterior ciliary artery,PCA)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观察糖尿病患者血流频谱形态与血流动力学参数收缩期峰值血流速(peak systolic blood flow velocity,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nd diastolic blood flow velocity,EDV)与血管阻力指数(vascular resistance index,RI)的改变情况; 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 记录DR组与NDR组的糖尿病病程、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既往病史(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家族遗传病史、吸烟饮酒史,对相关因素做非条件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

      结果:在血流频谱形态方面,DR组与NDR组均发生了较明显的频谱形态改变; 在血流动力学参数方面,STCA、CRA、PCA的PSV、EDV在CH组、NDR组、DR组依次下降,RI依次上升; NDR组、DR组眼部动脉各血流参数值与HC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R组STCA、CRA、PCA的PSV、EDV、RI与NDR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DR发生发展相关因素方面,DR组与NDR组相比较,糖尿病病程、高血压病史与高血脂病史例数、舒张压、FBG、TG、LDL-C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糖尿病患者,超声检测血流动力学可作为早期预防DR、早期发现DR的主要手段,视网膜发生明显病变之前眼部血管血流动力学即可发生异常改变,且其改变程度与视网膜病变程度呈正相关,DR的发生发展与血糖、血压、血脂水平以及糖尿病病程等相关因素有密切关系。

    • 康柏西普联合577nm微脉冲激光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临床观察

      2015, 15(11):1942-194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1.28

      摘要 (1868) HTML (0) PDF 426.53 K (8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联合577nm微脉冲激光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 edema,DME)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14-06/12在宝鸡市人民医院眼科经眼底检查、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luorescein fundus angiography,FFA)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确诊的DME患者64例64眼,按所采用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2例。试验组给予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联合577nm微脉冲激光治疗; 对照组给予577nm微脉冲激光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和黄斑中心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的变化。

      结果:对两组患者BCVA和CMT分别采用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两组BCVA和CMT在组间的处理效应与时间效应的交互作用均有明显统计学意义(F=46.92,P<0.01; F=60.231,P<0.01),处理主效应也均有明显统计学意义(F=12.16,P<0.01; F=8.983,P<0.01),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有明显的差异,试验组的BCVA和CMT指标优于对照组。时间主效应有明显统计学意义(F=116.14,P<0.01; F=397.376,P<0.01),BCVA均数随治疗时间延长而增加,CMT均数随治疗时间延长而减少。

      结论: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联合577nm微脉冲激光在治疗DME上,减轻黄斑水肿、提高患者视力方面效果更优于单纯微脉冲光凝治疗。

    • 活血通络颗粒对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

      2015, 15(11):1945-194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1.29

      摘要 (1264) HTML (0) PDF 462.82 K (8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活血通络颗粒对气虚血瘀型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将100例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51例72眼,对照组49例70眼。对照组给予复方樟柳碱注射液颞浅动脉旁注射,2mL/次,1次/d。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患者加用活血通络颗粒(10g/次,口服,2次/d)进行干预。3mo后,观察并分析两组患者视神经病变的总体疗效、视力、视野平均光敏感度、血脂水平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善情况。

      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视神经病变的总有效率为88.2%,显著高于对照组71.4%(Z=2.890,P=0.004); 治疗组患者的视力和视野平均敏感度均显著性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5,P<0.01; t=-3.69,P=0.0004); 治疗组患者的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较治疗前均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5,P<0.01; t=4.14,P<0.01; t=4.48,P<0.01; t=3.76,P=0.0003; t=-4.31,P<0.01); 治疗组患者的全血高切黏度、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和血浆纤维蛋白原均显著降低(t=3.40,P=0.0011; t=5.75,P<0.01; t=3.61,P=0.0005; t=6.78,P<0.01; t=3.13,P=0.0025)。

      结论:复方樟柳碱注射液联合活血通络颗粒可显著改善NAION患者的视力、视野、血脂水平和血液流变学指标。

    • 维生素A棕榈酸酯眼用凝胶对烧伤后早期眼表修复的疗效观察

      2015, 15(11):1949-195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1.30

      摘要 (1462) HTML (0) PDF 442.21 K (7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维生素A棕榈酸酯眼用凝胶对烧伤后早期眼表修复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双盲、阳性药物平行对照方法,将78例眼烧伤患者随机分为维生素A棕榈酸酯眼用凝胶治疗组(A组,40例),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滴眼液治疗组(B 组,38例)。维生素A棕榈酸酯眼用凝胶和bFGF滴眼液均点眼4次/d, 疗程为14d,观察两组的角膜上皮修复情况、干眼检查结果、症状及体征评分等指标。

      结果:维生素A棕榈酸酯眼用凝胶治疗组痊愈31例,显效5例,痊愈率为76%,有效率90%; bFGF治疗组痊愈32例,显效3例,痊愈率为84%,有效率为92%,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 > 0.05),但维生素A棕榈酸酯眼用凝胶治疗组的Schirmer实验结果、泪膜破裂时间(BUT)与bFGF治疗组相比,均延长,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 而且维生素A棕榈酸酯眼用凝胶治疗组患者的眼干、涩以及异物感的症状减轻程度明显好于bFGF治疗组,两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维生素A棕榈酸酯眼用凝胶对烧伤后早期眼表修复疗效确切、应用方便。

    • 人工泪液联合非甾体抗炎药治疗干眼症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2015, 15(11):1953-195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1.31

      摘要 (1530) HTML (0) PDF 371.55 K (7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人工泪液联合非甾体抗炎药治疗干眼症疗效和安全性,以期提高临床诊治水平。

      方法:选取2012-07/2014-07干眼症患者102例为研究对象,分成2组,对照组51例,予非甾体抗炎药治疗,观察组51例,加用人工泪液治疗,观察治疗后两组患者相关指标变化情况。

      结果:对照治愈率23.5%,总有效率76.5%,观察组治愈率35.3%、总有效率92.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前后两组在BUT、FL、虎红、ISV、IVA、SⅠ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组间BUT、FL、虎红、ISV、IVA、SⅠ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不良反应:对照组眼睑发红、异物刺激感、结膜充血或水肿、分泌物、瘙痒发生率分别为13.7%、7.8%、11.8%、5.9%、5.9%,观察组相对应分别为3.9%、2.0%、2.0%、0、2.0%,两组比较除瘙痒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人工泪液联合非甾体抗炎药治疗干眼症临床效果显著,不良反应低。

    • 人工泪液改善中老年睑板腺功能障碍所致干眼症的疗效观察

      2015, 15(11):1956-195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1.32

      摘要 (1235) HTML (0) PDF 533.26 K (8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人工泪液在应用综合疗法治疗中老年睑板腺功能障碍(Meibomian gland dysfunction,MGD)所致干眼症的治疗前后对比敏感度的变化情况,评价人工泪液对中老年MGD所致干眼症患者视功能的影响。

      方法:筛选2014-06-01/2015-01-30我院眼科诊治首次确诊为MGD所致干眼症的中老年患者120例240眼。选取60例120眼正常人为正常组。根据研究纳入标准将120例MGD所致干眼症患者按照数字随机表法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方案:选用人工泪液滴眼液规律滴眼、按摩等局部治疗,联合全身治疗,对照组不使用人工泪液滴眼液,正常组不采取任何治疗。观察组及对照的治疗疗程均为16wk,疗程结束后随访8wk。对观察指标进行观察、比较。

      结果:观察组有效率95.8%明显高于对照组83.3%,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05,P=0.002); 观察组 BUT(3.14±2.01s)、SⅠt(4.56±1.86mm)与对照组BUT(2.54±1.01s)、SⅠt(3.48±1.23mm)、正常组BUT( 12.85±2.34s)、SⅠt(15.36±2.48mm),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观察组与对照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人工泪液使用前观察组、对照组MGD所致干眼患者的低、中、高频敏感度均低于正常人的正常组(P<0.05); 而使用人工泪液滴眼前,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的对比敏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用人工泪液滴眼后,观察组患者各频段(1.8、3.0、6.0、12、18、24c/d)对比敏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MGD所致干眼症患者在经过综合疗法治疗并辅助以人工泪液滴眼能够明显使干眼症患者的对比敏感度提高、缓解干眼症患者自觉不适症状、提高视觉质量。另外,对比敏感度测定作为一种非接触性的客观检查手段,可为药物治疗中老年MGD所致干眼症的疗效、诊断提供客观依据。

    • 中周部加光镜片联合调节训练治疗儿童近视的疗效观察

      2015, 15(11):1960-196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1.33

      摘要 (1357) HTML (0) PDF 440.54 K (7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中周部加光镜片联合调节训练治疗儿童近视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4-01/2015-07门诊就诊的儿童近视患者80例160眼,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80眼。治疗组采用中周部加光镜片联合调节训练治疗近视,对照组则采用配戴普通单光框架眼镜的常规方法治疗近视,两组患者戴镜后每3mo复查,1a后观察各组近视进展指标、调节功能指标,比较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

      结果:戴镜1a后治疗组病例裸眼视力、屈光度数、眼轴长度较戴镜前变化不大趋于稳定,与戴镜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病例裸眼视力较戴镜前下降,屈光度数增加,眼轴增长,与戴镜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1a后调节幅度与调节反应指标较治疗前改善,AC/A值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调节功能指标无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中周部加光镜片联合调节训练治疗近视有助于延缓近视儿童屈光度的发展,有助改善患者的眼部调节功能。

    • 去瓣与否对机械法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治疗屈光不正的疗效

      2015, 15(11):1964-196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1.34

      摘要 (1201) HTML (0) PDF 369.02 K (7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去瓣与否对机械法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epipolis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EPi-LASIK)治疗屈光不正的临床疗效。

      方法:临床纳入接受手术治疗的近视患者68例136眼,根据手术方案的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进行去瓣EPi-LASIK术,对照组进行非去瓣EPi-LASIK术。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wk,1、4mo裸眼视力、屈光度、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程度等指标。

      结果:术后1mo裸眼视力:研究组为1.33±0.22,对照组为1.22±0.19,有统计学差异(P<0.05); 柱镜度数:研究组为0.10±0.55D,对照组为0.30±0.82D,有统计学差异(P<0.05); 术后1wk, haze: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去瓣EPi-LASIK术与非去瓣EPi-LASIK术均是目前临床治疗屈光不正较为安全、有效的表层切削手术。角膜上皮瓣的存在对患者术后极早期的临床结果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该影响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

    • 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对青少年近视对比敏感度的影响

      2015, 15(11):1967-196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1.35

      摘要 (1859) HTML (0) PDF 396.97 K (8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屈光度的青少年夜间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视力和对比敏感度的变化,了解其对视觉质量的影响。

      方法:采用自身对照研究,收集2013-03-01/2014-05-30首次在我院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的青少年近视患者84例156眼,其中男40例,女44例,平均年龄12.60±2.03岁,平均等效球镜度(SE)为-3.65±0.79D。将所有患者按屈光度不同分为A组(-0.75~-2.00D),B组(-2.25~-4.00D),C组(-4.25~-6.00D)。所有患者每晚配戴8h以上,分别于配戴前及配戴后1、6、12mo接受裸眼视力(UCVA)、主觉验光、矫正视力(BCVA)、对比敏感度(CSF)检查,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重复测试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视力和等效球镜比较:A、B、C三组配戴角膜塑形镜后1、6、12mo裸眼视力明显提高,SE下降,配戴前与配戴后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异常(P<0.05),而配戴后1、6mo与12mo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配戴前后矫正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敏感度比较:A、B、C三组配戴角膜塑形镜后1、6、12mo对比敏感度各空间频率与戴镜前相比:在低空间频率(3c/d(周弧度))和高空间频率(18c/d)基本无变化,在中空间频率(6、12c/d)A、B组均表现为较戴镜前略有增加,而C组表现为较戴镜前略有降低,但戴镜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夜戴型角膜塑形镜配戴能提高裸眼视力,同时对整体视觉质量并无明显影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的临床观察

      2015, 15(11):1970-197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1.36

      摘要 (1331) HTML (0) PDF 450.49 K (7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mplantable contact lens, ICL)植入术治疗高度、超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79眼已行ICL或TICL( toric implantable contact lens)近视矫正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观察1d~2a的视力、屈光状态、眼压、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拱高、晶状体和眼底情况等。

      结果:所有术眼术后裸眼视力(4.89±0.17)较前(3.49±0.24)显著提高。末次随访, 术后UCVA高于术前BCVA有72眼(91%),所有患者手术前后BCVA无下降。等效球镜:术前-12.14±4.14D,末次随访-0.43±0.90D。术后1d眼压(14.82±3.46mmHg)与术前(15.59±2.66mmH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眼压(15.77±2.36mmHg)与术前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术后1a拱高(481±219μm)和术后2a的拱高(475±196μm)与术后6mo拱高(502±225μm)相比有所降低。术后6mo,1、2a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与术前相比略有降低,角膜内皮丢失率分别为5.9%、6.7%、8.2%。术后随访,有2眼出现晶状体前囊下混浊,经相应处理后,视力无明显影响,尚未发现黄斑出血、视网膜脱离等其他并发症。

      结论:ICL植入术矫正高度、超高度近视疗效好且稳定,术后安全性高。通过术前的精确检查和测算、术中的精细操作及术后的严密观察随访可以有效防治并发症。术后出现的拱高下降的情况尚需进一步的观察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及远期效应。

    • 优势眼在近视及散光人群的分布与关系研究

      2015, 15(11):1974-197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1.37

      摘要 (1422) HTML (0) PDF 392.85 K (7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优势眼眼别在近视及散光人群的分布状况及相关关系。

      方法:连续检测我院门诊380例验光患者,进行医学验光,利用卡洞法检测优势眼眼别,并记录年龄、性别、裸眼视力等相关资料,应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

      结果:(1)优势眼以右眼居多,总体占66.84%; 右眼屈光不正程度相对略高。(2)优势眼与性别、年龄、裸眼视力无显著相关(P>0.05)。(3)优势眼与屈光不正程度无显著相关,但在屈光参差较大组,优势眼的屈光不正程度较非优势眼大。(4)优势眼与散光程度无显著相关(P>0.05),但在双眼柱镜差值≥1D组,优势眼为散光度数较大眼仅占20%,比例明显偏离其他两组。

      结论:较大的柱镜性屈光参差可能影响优势眼的选择,而较大的球镜性屈光参差也许只是优势眼选择的结果。

    • 婴幼儿对斜视定量检查的依从性研究

      2015, 15(11):1977-197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1.38

      摘要 (1302) HTML (0) PDF 385.25 K (7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年龄婴幼儿对两种斜视定量检查方法的依从性。

      方法:来我院做健康体检的婴幼儿392名按年龄分成四组,用两种三棱镜交替遮盖法给每个孩子进行斜视定量检查。观察各组婴幼儿对两种斜视定量检查方法的配合率以及眼球运动的幅度。采用配对χ2检验方法分析两种检查方法配合率的组间差异。

      结果:50%以上的婴幼儿能够配合两种斜视检查法。用手机动漫视频做注视目标的检查法,配合率(85.2%)明显高于传统方法(5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9月龄以上的婴幼儿眼球运动幅度接近成人。

      结论:手机动漫视频作注视目标能显著提高4~36月龄婴幼儿对斜视定量检查的配合率。

    • 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立体视觉中枢区激活的fMRI远期研究

      2015, 15(11):1980-198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1.39

      摘要 (1310) HTML (0) PDF 873.57 K (7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运用血氧水平依赖性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技术(BOLD-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BOLD-fMRI)阶段性评价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在规范弱视训练后视皮质相关功能区激活情况。

      方法:收集先期研究及后续收集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共13例进行任务态组块模式(Blocks)的功能磁共振(fMRI)研究,采用前后对照t检验对规范弱视治疗18mo和24mo及终止治疗6mo后的脑功能激活数据进行分析。图像处理平台为Matlab 7.12.0.635的SPM8软件。

      结果:各阶段功能区激活主要集中在左枕叶(Brodmann 18区)、枕中回(Brodmann 19区)、边缘叶(Brodmann 19区)、双侧顶上小叶(Brodmann 7区)、右枕叶舌回(Brodmann 17区),弱视治疗24mo激活范围无明显扩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ean T=1.014,P>0.01),终止治疗6mo后激活范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ean T=0.9793,P>0.01)。

      结论:屈光参差性弱视治疗2a后视中枢基本稳定,持续弱视治疗对于视中枢功能重建无显著作用。

    • >临床报告
    •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观察

      2015, 15(11):1984-198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1.40

      摘要 (1272) HTML (0) PDF 394.81 K (7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联合不同术式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34例47眼,分为两组:A组26眼(房角关闭粘连范围≤180°)行超声乳化术联合房角分离术,B组21眼(房角关闭粘连范围>180°)行超声乳化术联合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6mo,观察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前房深度、炎症反应、滤过泡及并发症。

      结果:两组患者末次随访眼压分别为14.37±4.83和15.86±3.74mmHg,均较术前显著下降(P<0.01),前房深度分别为3.53±0.37和3.63±0.35mm,较术前均显著加深(P<0.01),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BCVA中值分别为0.6和0.5,较术前提高。两组术后均未见明显的并发症。

      结论:选择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联合适合的青光眼术式治疗PACG,降眼压效果稳定,视力提高显著,术后并发症少,是有效安全的方法。

    • 白内障住院患者医院感染情况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

      2015, 15(11):1987-198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1.41

      摘要 (1165) HTML (0) PDF 363.18 K (7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了解白内障住院患者医院感染情况,探讨白内障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01/2014-12在本院眼科住院且发生医院感染患者68例的病历信息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白内障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结果:白内障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为1.37%,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最高,有39例(57.35%); 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接触性检查、侵入性操作、住院天数是白内障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结论:白内障住院患者有合并医院感染的风险,应加强医院感染管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 无线结巩膜缝线固定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的临床应用

      2015, 15(11):1990-199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1.42

      摘要 (1176) HTML (0) PDF 879.52 K (8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价无线结巩膜固定缝线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手术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01/2014-10在沈阳何氏眼科医院因晶状体脱位、白内障术中后囊膜破裂、玻璃体切割术后无晶状体眼的患者35例39眼的临床资料,手术采用无结扎线结巩膜层间埋线方法固定后房型IOL,术中不制作巩膜瓣。观察和分析术前及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眼压、术后IOL稳定性和相关并发症等。

      结果:术后3mo,0.1≤BCVA<0.3者9眼(23.1%),0.3≤BCVA<0.5者20眼(51.3%),0.5≤BCVA<0.8者6眼(15.4%),0.8≤BCVA<1.0者4眼(10.3%); 术中2眼出现虹膜根部出血,术后2wk内完全吸收; 术后3眼出现一过性眼压升高,3眼出现角膜水肿,对症用药后均在1wk内恢复正常。术后无1眼出现角膜内皮失代偿、睫状体脱离、视网膜脱离及眼内炎等并发症。术后平均随访时间24(3~60)mo,未见IOL倾斜/脱位、缝线暴露、巩膜固定缝线处变薄和/或溶解等并发症的发生。

      结论:无线结巩膜缝线固定后房型IOL是无晶状体伴无充分囊膜支撑眼植入后房型IOL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减少了术后缝线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 Ahmed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治疗玻璃体切除术后难治性青光眼

      2015, 15(11):1993-199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1.43

      摘要 (1240) HTML (0) PDF 412.30 K (7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价Ahmed 青光眼阀植入术治疗玻璃体手术后继发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分析在我院眼科应用Ahmed青光眼阀植入术治疗玻璃体手术后继发性青光眼患者23例23眼。

      结果:患者术后平均随访29±3.7mo,术前平均眼压48.79±7.12mmHg,手术后24mo时平均眼压23.28±10.53mmHg,与术前眼压相比明显降低,具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 术后1mo时,手术成功率82.6%,随访12、24mo时手术成功率分别为65.2%、52.2%。

      结论:采用Ahmed青光眼阀植入术治疗玻璃体手术后的继发性青光眼是比较有效和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法。

    • 老年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手术治疗的回顾性分析

      2015, 15(11):1996-199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1.44

      摘要 (1053) HTML (0) PDF 376.57 K (7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玻璃体切除术治疗老年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行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的老年PDR患者136例150眼,对手术要点、术后视力、手术并发症进行总结分析。

      结果:术后随访6~15mo,术后视力提高115眼(76.7%),视力不变23眼(15.3%),视力下降12眼(8.0%); 其中Ⅳ期视力提高56眼(82.3%),视力不变8眼(11.8%),视力下降4眼(5.9%); Ⅴ期视力提高36眼(75.0%),视力不变8眼(16.7%),视力下降4眼(8.3%); Ⅵ期视力提高22眼(64.7%),视力不变12眼(35.3%),视力下降0眼。患眼Ⅳ期、Ⅴ期术后视力改善程度明显好于Ⅵ期。

      结论:玻璃体切除术并发症少,能有效治疗PDR。

    • 应用3D OCT测量中老年人正常眼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

      2015, 15(11):1999-200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1.45

      摘要 (1575) HTML (0) PDF 452.29 K (8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建立我国40~69岁中老年人正常眼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厚度的参考值范围,为青光眼的早期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用Topcon 3D OCT-2 000(Ver 8.0)对40~69岁中老年人90例180眼以视乳头为中心、直径为3.4mm的环形线的RNFL厚度进行测量,并记录各个钟点位、各象限、平均RNFL厚度。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正常眼RNFL厚度与年龄、性别、眼别的关系,得出中老年人正常眼RNFL厚度特点及参考值。

      结果:40~69岁中老年人正常眼RNFL厚度曲线分布呈双峰型,下方>上方>鼻侧>颞侧; 10:00位、5:00位、6:00位、上方RNFL厚度随年龄增长而变薄,10:00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除11:00位外,其余RNFL厚度与性别无关; 11:00位、12:00位、1:00位、4:00位、上方及鼻侧RNFL厚度与眼别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Topcon 3D OCT-2 000可以有效测量40~69岁中老年人RNFL厚度,为青光眼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

    • 血清胱抑素C及血脂水平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系研究

      2015, 15(11):2003-200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1.46

      摘要 (1232) HTML (0) PDF 364.92 K (8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 DR)患者胱抑素C、血脂水平及相关性。

      方法:选取2011-06/2014-12 DR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 根据DR国际分期无明显视网膜病变的28例,轻、中、重非增生性视网膜病变22例,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0例。选择60例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患者为疾病对照组(NDR组); 选择60例健康者为健康对照组。检测受试者胱抑素C、甘油三酯及总胆固醇水平。

      结果:DR组胱抑素 C、甘油三酯及总胆固醇水平高于NDR组和健康对照组,而NDR组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随着DR病变程度的加重,胱抑素 C水平呈增加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胱抑素C与病程、血脂水平呈正相关(P<0.05)。

      结论:DR患者存在胱抑素C水平异常变化,且随着DR的进展,胱抑素C水平呈不断升高趋势。DR患者胱抑素C水平的变化与血脂异常相关。

    • 特发性黄斑裂孔玻璃体切除手术联合空气填充的临床观察

      2015, 15(11):2006-200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1.47

      摘要 (1250) HTML (0) PDF 2.17 M (7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空气填充在特发性黄斑裂孔闭合、黄斑形态和功能变化的情况,得出玻璃体术后空气填充是否是特发性黄斑裂孔值得推荐的填充方式。

      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择连续手术的特发性黄斑裂孔31例31眼行23G玻璃体切除手术后填充空气,观察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裂孔闭合、IS/OS破坏直径、手术前后视物变形程度、手术并发症,探讨此类患者玻璃体切除术后空气填充的临床意义及应用价值。

      结果:孔径≤250μm的闭合率是100%,孔径250~400μm的闭合率为88.9%,孔径400~600μm的闭合率为93.3%; 最佳矫正视力在基线和术后1、3mo是0.12±0.08,0.28±0.15和0.27±0.18; 手术前IS/OS破坏直径为1962.1±510.7μm,术后3mo,IS/OS破坏直径为1245.3±396.5μm,手术前后IS/OS破坏直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 术后俯卧位时间为3.5±0.4d; 患者视物变形明显改善; 术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结论:该研究表明,对于特发性黄斑孔而言,空气填充能达到较好的裂孔闭合、视功能恢复、俯卧位时间较短且无严重手术并发症。黄斑裂孔玻璃体切除手术后填充空气是一值得推荐的手术方式。

    • 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及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

      2015, 15(11):2009-201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1.48

      摘要 (1662) HTML (0) PDF 806.85 K (8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Conbercept)治疗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wet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wAMD)和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 PCV)的疗效。

      方法:临床确诊为wAMD患者16例16眼,确诊为PCV患者5例5眼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常规行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根据需要补充治疗。定期行最佳矫正视力和中央视网膜厚度、脉络膜厚度测量。

      结果:6mo时平均注射次数为2.93±0.27。基线及6mo时平均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0.87±0.52和0.74±0.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mo时视网膜中央厚度从352.24±131.82降至251.73±69.41μm(P<0.01),脉络膜厚度从331.93±115.35降至304.72±104.59μm(P<0.05)。

      结论: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wAMD及PCV可稳定视力,降低患眼视网膜厚度,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 复发泪囊炎患者的治疗方案

      2015, 15(11):2012-201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1.49

      摘要 (1143) HTML (0) PDF 496.47 K (7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泪囊炎复发患者的治疗方案,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一定的参考。

      方法:选取2012-03/2015-03间入院诊治的复发泪囊炎患者80例80眼。根据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其中试验组应用泪道激光吻合口成形联合U形泪道扩张管植入术治疗,对照组应用常规经皮肤切口的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与手术指标。

      结果:试验组经治疗后治愈28例,好转5例,总有效率为82%; 对照组治愈15例,好转13例,总有效率为70%。试验组手术时间为40.06±1.35min,术中出血量5.37±1.28mL,留院观察26.28±3.42h; 对照组则分别为90.14±2.61min,14.47±6.19mL,98.14±10.53h。

      结论:泪道激光吻合口成形联合U形泪道扩张管,较之常规经皮肤切口的泪囊鼻腔吻合术对于复发性泪囊炎患者的治疗效果更好,具有损伤小、操作性高、安全性好、治愈率高等优点。

    • 超常量提上睑肌缩短及额肌瓣悬吊治疗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效果比较

      2015, 15(11):2015-201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1.50

      摘要 (1194) HTML (0) PDF 406.18 K (8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提上睑肌缩短术与额肌瓣悬吊术治疗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的疗效与并发症。

      方法:对40例58眼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其中,20例28眼行额肌腱膜瓣悬吊术,20例30眼行改良的提上睑肌缩短术,术后随访6mo,观察两种手术方式治疗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的治疗效果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术后随访6mo,提上睑肌缩短术组及额肌瓣悬吊术组治疗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的正矫率分别为:83%、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如倒睫、闭合不全、暴露性角膜炎、结膜脱垂等,提上睑肌缩短术组少于额肌瓣悬吊术组,且有更好的外观。提上睑肌缩短术后6mo复诊时,眼睑闭合不全15眼,暴露性角膜炎共1眼,结膜脱垂2眼; 额肌瓣悬吊术后6mo随诊,眼睑闭合不全23眼,暴露性角膜炎2眼,上睑倒睫3眼。

      结论:提上睑肌缩短术及额肌瓣悬吊术均能有效矫正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但前者并发症少,术后外观好。

    • 儿童眼外伤性角膜损伤或穿孔行多层羊膜覆盖治疗的研究

      2015, 15(11):2018-202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1.51

      摘要 (1219) HTML (0) PDF 377.75 K (8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儿童眼外伤性角膜损伤或穿孔行多层羊膜覆盖治疗的效果。

      方法:随机选取2012-05/2015-05我院收治的儿童眼外伤性角膜损伤或穿孔患儿60例72眼,依据治疗方法将这些患儿分为两组,研究组30例36眼和对照组30例36眼。给予对照组患儿单层羊膜覆盖治疗,给予研究组患儿多层羊膜覆盖治疗。

      结果:研究组患儿的羊膜持续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角膜水肿消退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新生血管生成<3个象限比例28%(10/36)显著高于对照组17%(6/36)(P<0.05),无生成比例11%(4/36)显著低于对照组28%(10/36)(P<0.05),视力为0.3~1.0占11%(4/36)显著高于对照组3%(1/36)(P<0.05),手动/眼前~0.1占56%(20/36)显著低于对照组72%(26/36)(P<0.05)。

      结论:儿童眼外伤性角膜损伤或穿孔行多层羊膜覆盖治疗的效果良好。

    • 综合治疗儿童弱视255例疗效观察

      2015, 15(11):2021-202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1.52

      摘要 (1495) HTML (0) PDF 337.41 K (7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治疗各种类型儿童弱视的疗效。

      方法:对确诊为弱视的患儿255例386眼,采用戴镜矫正、遮盖疗法、增视能训练系统、CAM训练、红光刺激等综合治疗。并对弱视的年龄、类型及弱视程度与疗效关系进行分析。

      结果:弱视治疗总有效率为94%,总治愈率为71%。轻度弱视、3~6岁年龄段和屈光不正性弱视治愈率最高。

      结论:综合治疗法对儿童弱视疗效确切,年龄、弱视类型及弱视程度对疗效影响显著。

主管单位: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

出版单位:《国际眼科》杂志社(IJO Press)

社长/总编:胡秀文

主编:惠延年 Peter Wiedemann

编辑部主任:彭娟

刊期:月刊

语种:中英文混合

按检索
检索词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