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
出版单位:《国际眼科》杂志社(IJO Press)
社长/总编:胡秀文
主编:惠延年 Peter Wiedemann
编辑部主任:彭娟
刊期:月刊
语种:中英文混合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文章排行
方法:15例人工晶状体大泡性角膜病变(PBK)患者参与研究。分别于角膜交联前和干预后1, 6mo,对患者行裂隙灯检查、视敏度、异物调查表、角膜透明度分级、眼部疼痛度范围、分析仪角膜厚度分析及超声波角膜厚度测量。氯化钠溶液处理1wk后,去除8mm直径范围的中央角膜上皮,在角膜上频繁点滴核黄素30min,后行3min紫外线(UVA)照射交联疗法。
结果:15例患者(5男,10女),平均年龄为66±13岁。平均随访时间6.2mo。治疗后1mo全眼角膜透明度统计结果明显优于术前(P<0.05)。6mo时8眼角膜透明度较术前更佳,5眼持平,2眼低于术前(P=0.218)。70%病患异物感减弱。处理后1mo平均中央角膜厚度(CCT)减少(P<0.05)。6mo时,除3眼外均出现渐进性肿胀,但统计显示CCT明显薄于术前(P=0.006)。统计显示术后1mo平均矫正远视力(CDVA)明显优于术前(P=0.010)。6mo后无显著差异(P=0.130)。1mo痛值统计结果明显优于术前(P=0.007)。但6mo平均痛值较1mo高,较术前无明显差异(P=0.070)。
结论:术后1mo结果显示角膜胶原交联疗法可显著改善角膜透明度、角膜厚度和眼痛。但是,它对减少PBK患者疼痛和维持角膜透明度方面似乎并无长期持久的效果。这种方法延长了角膜移植的时间间隔,并提高了角膜内皮移植术(DSAEK)过程的可视化。
方法:对84例患者行黄斑彩色眼底成像,根据AMD损伤率和损伤程度将其分为五组(等级I~V)。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量血清抗氧化维生素水平。根据吸烟状况分不吸烟者、已戒烟者和吸烟者三组,并统计吸烟者每年的吸烟总量。
结果:对照组中,维生素A、E、C水平分别为0.874±0.326mg/L,10.739±4.874mg/L和1.737±0.447mg/L,AMD组中分别为0.880±0.305mg/L,9.487±6.060mg/L和1.870±2.191mg/L,无显著差异(P>0.05)。AMD不同等级分组间维生素A(P=0.881)和E(P=0.293)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维生素C水平(P=0.044)随AMD程度的加深而增加。根据吸烟状况,AMD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根据每年的吸烟总量,两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2)。AMD越严重,年吸烟总量越高(P=0.007)。
结论:研究结果显示AMD与维生素A、E血清水平无关,但和维生素C的血清水平相关,并与吸烟量有关。
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63眼(雷珠单抗治疗组35眼,贝伐珠单抗治疗组28眼)新确诊新生血管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的资料。治疗12mo后随访,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黄斑中心凹厚度(CFT)。采用双尾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两组最佳矫正视力和黄斑中心凹厚度的变化。
结果:雷珠单抗治疗组35眼和贝伐珠单抗治疗组28眼均完成12mo随访,并记录数据。雷珠单抗治疗组最佳矫正视力均值增加0.1logMAR; 相反,贝伐珠单抗治疗组最佳矫正视力均值下降0.06logMAR(P=0.01)。雷珠单抗治疗组13眼(37%)和贝伐珠单抗治疗组4眼(14%)最佳矫正视力至少增加0.3logMAR。雷珠单抗治疗组平均黄斑中心凹厚度减少41.6μm,贝伐珠单抗治疗组减少8.1μm(P=0.003)。两组平均注射次数是4.46次和4.11次(P>0.05)。
结论: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组在视力和消水肿方面疗效优于贝伐珠单抗组。但是,两种药的疗效和安全性还需要随机的长期临床试验来验证。
方法:回顾性研究了2009/2013年间伊斯坦布尔诊所接受236例低视力患者。分析年龄、性别分布、低视力原因、近亲结婚、低视力辅助类型规定及视力变化。在回顾性研究中,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定义基于最佳矫正视力将视力分为(失明,视力<20/400; 视力严重受损,视力<20/200~20/400; 视力轻度到中度受损,视力<20/60~20/200)。基于双眼主要病因,根据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可以确定失明和低视力的病因。根据视力和患者需求规定了视力辅助,并使用平均值±标准差和频率对数据进行了描述。
结果:研究包括236例患者,65%为男性,平均年龄为38.5±24.2岁(年龄范围6~95岁),男性多于女性。年龄在15~30岁(35.6%)之间是最大的年龄群体。轻度至中度视力受损患者为122例,严重视力受损患者为84例,失明患者为30例,他们分别占总人数的51.6%、35.6%和12.7%。脉络膜疾病和视网膜疾病(62.7%)是导致视力低下的主要原因。老年低视力患者黄斑变性逐渐成为视力低下的首要原因(61.3%)。造成视力低下的原因有视网膜和脉络膜疾病(62.7%),眼球震颤(23.7%),视神经和视神经束疾病(11%),先天性白内障(0.8%)及青光眼(1.7%)。88例患者(37.3%)为伽利略类型,116例患者(49.2%)为开普勒类型。18例患者(7.6%)在接受LVA后视力无明显改善。14例患者被准许使用放大镜矫正视力。在大多数患者中,使用LVA的近视和远视患者视力均得到改善。62例近亲结婚患者占总人数的26.3%。
结论:14岁以上患者视力受损主要原因是视网膜和脉络膜疾病,15岁以下的患者常见原因为眼球震颤。在近亲结婚群体中黄斑营养不良和色素性视网膜炎患者显著增高。研究疾病病因学的遗传非常有效,因此,近亲结婚在土耳其仍是一大问题。
方法:以pEGFP/Ang-1转染BMSCs,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再利用Transwell模型,将转染的BMSCs与RF/6A共培养于高浓度葡萄糖培养基中。3d后MTT法检测RF/6A活力,Western blot检测磷酸化蛋白激酶B(phosphorylated protein kinase B,P-PKB)的表达,从而探讨转染pEGFP/Ang-1的BMSCs对高浓度葡萄糖培养中的RF/6A的保护作用。
结果:成功转染pEGFP/Ang-1的BMSCs可见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表达,与转染pEGFP/Ang-1的BMSCs共培养的RF/6A细胞活力及P-PKB的表达均高于未转染组(均P<0.01),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别(均P>0.05)。
结论:质粒pEGFP/Ang-1转染的BMSCs对高糖环境中的RF/6A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P-PKB表达上调有关。
方法:利用200μmol/L氯化钴(cobalt chloride, CoCl2)建立体外RPE细胞的化学缺氧模型。不同浓度的Hsp90抑制剂17-AAG预处理RPE细胞1h后给予12h缺氧处理。实验分为缺氧对照组、二甲基亚砜(DMSO)对照组和17-AAG预处理组。其中17-AAG预处理组根据浓度不同又分为6组:0.01,0.10,0.50,1.00,5.00,10.00μmol/L。应用RT-PCR和Western blot 方法检测ILK表达变化情况。
结果:缺氧对照组、DMSO对照组和17-AAG预处理组ILK mRNA与内参β-actin mRNA光密度比值分别为1.32±0.04,1.29±0.03,0.93±0.06,0.70±0.05,0.53±0.03,0.44±0.04,0.32±0.04,0.30±0.03; ILK 蛋白与内参β-actin蛋白光密度比值分别为2.16±0.04,2.13±0.04,1.65±0.04,1.13±0.05,0.74±0.03,0.41±0.06,0.35±0.04,0.35±0.03。与缺氧对照组比较,17-AAG预处理组ILK mRNA和蛋白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呈浓度依赖性。
结论:Hsp90抑制剂17-AAG能够降低缺氧条件下RPE细胞ILK的表达。
方法:将84只健康成年Wistar大鼠随即分为正常对照组和缺血再灌注后6,12,24,48h; 3,7d组,每组12只。采用升高眼内压的方法建立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retin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RIRI)后视网膜组织VEGF和MMP-9表达的变化。
结果:正常对照组未见VEGF阳性表达,视网膜缺血再灌注后12h开始出现VEGF的表达,48h达到高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缺血再灌注后6h MMP-9的表达开始增加,24h后达到高峰。正常对照组几乎未检测到MMP-9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相关性分析发现,缺血组视网膜VEGF和MMP-9的表达呈正相关(r=0.834,P<0.05)。
结论:VEGF和MMP-9在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表达呈正相关,两者可能协同作用,在视网膜缺血性病变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方法: 将我院选择2006-05/2011-09青光眼患者300例384眼随机分为观察组160例200眼与对照组140例184眼,分别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及传统小梁切除术,比较两组手术疗效,并随访1a。
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1wk观察组(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和对照组(传统小梁切除术)浅前房发生率分别为7.5%和2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a观察组手术成功率为90.0%明显高与对照组的65.2%(P<0.05); 术后 1a,观察组和对照组功能性滤泡形成率分别为86.0% 和63.0%,经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较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疗效确切,能有效减少术后浅前房的发生,功能性滤过泡形成和远期手术成功率方面疗效显著,且并发症低,适用于临床推广。
方法:选取2011-11/2013-10本院收治的60例青光眼患者为观察组,并以60例健康人员为对照组,然后将两组的血流变、Aβ、β-EP、Hcy及眼部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检测与比较,同时对不同Richardson分期者的检测水平进行比较。
结果:观察组的血流变、同型半胱氨酸(Hcy)、β淀粉样蛋白(Aβ)、β内啡肽(β-EP)及血管阻力指数(RI)均显著地高于对照组,PSV及EDV则均明显地低于对照组,且其中Richardson分期较高者的波动大于Richardson分期较低者,P均<0.05,上述比较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青光眼患者血流变、Aβ、β-EP、Hcy及眼部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较大,并且分期较高者的血供较差及血清相关指标较高。
方法:选取翼状胬肉患者48例,其中随机选取24例患者在术前给予0.2g/L氟米龙眼药水点眼1wk。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翼状胬肉和正常球结膜组织中SDF-1、VEGF的表达。并使用IPP软件定量测定SDF-1、VEGF的光密度值。
结果:SDF-1和VEGF在正常结膜组织中仅见上皮基底层细胞有阳性表达或不表达,翼状胬肉中上皮全层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均有阳性表达,其表达水平有显著性差异。SDF-1和VEGF在翼状胬肉中的表达呈显著相关性(r=0.5235,P<0.01)。糖皮质激素应用后,SDF-1和VEGF的表达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SDF-1、VEGF与翼状胬肉的发生发展存在着重要的联系,糖皮质激素可能通过减少SDF-1和VEGF的表达来抑制新生血管的形成。
角膜内皮细胞对维持角膜的透明性和厚度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人体内角膜内皮细胞有限的增殖能力及角膜供体的短缺,使组织工程人角膜内皮的体外重建受到了关注。目前,人角膜内皮细胞的培养方法已基本成熟。但是体外培养的人角膜内皮细胞的功能评价及鉴定标准却尚未建立。本文就人角膜内皮细胞的体外培养及其鉴定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角膜是眼球重要的结构之一,呈透明状态,约占纤维膜的前1/6。它所含的胶原蛋白排列规则,可以让光线通过,正是因为胶原蛋白特殊的排列方式,才使角膜拥有良好的透明状态。由此可见胶原蛋白对角膜的重要作用,现在本文就胶原蛋白在角膜中的分布、生理功能、角膜交联术后的变化和临床运用、安全性综述如下。
飞秒激光辅助的白内障手术利用飞秒激光进行晶状体前囊膜切开、核裂解、角膜切口制作及散光性角膜缘松解切开,有效地降低了传统超声乳化手术的并发症,提高了患者的术后视觉质量,是对白内障手术技术和效果的进一步提升,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本文通过对已发表文章的综述,就飞秒激光辅助的白内障手术的临床价值及优缺点与传统的超声乳化手术进行对比。
谱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spectral-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SD-OCT)的革新可以协助我们更好地观察新生血管性老年性黄斑变性(neovascular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NVAMD)的病程进展,并且监测其治疗效果。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nti-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抗VEGF)药物治疗这种新型方法,已被证实可以有效治疗NVAMD,然而治疗后的长期随访和再治疗成为维持现有视力的关键问题。在抗VEGF治疗过程中, SD-OCT成像有助于早期识别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复发。本文将进一步阐述在NVAMD患者接受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治疗后,SD-OCT在随访中的作用。
极小胚胎样干细胞(very small embryonic-like stem cells,VSELs)是美国路易斯维尔大学Kucia 研究小组从小鼠骨髓和人脐带血中分离出一种具有类似胚胎干细胞生物特性的多潜能成体干细胞。与胚胎干细胞相似的外表——细胞形态及表面标志、以及相似的内在——多分化潜能决定了VSELs一出现就被细胞替代疗法视为最有潜力的种子细胞,本文就VSELs的研究历程及在眼科干细胞治疗视网膜退行性疾病中的临床意义作一综述。
弱视是目前小儿眼科常见的眼病之一,严重损害儿童视力发育,其特征是眼部无明显器质性病变,以功能性因素为主所引起的远视力≤0.8且不能矫正。本文就目前儿童弱视的治疗现状及研究进展做一个综述,以便为能更好地治疗儿童弱视提供一个有力的证据。
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 RNAi)是近年来生物学研究领域的一项重大发现,是由双链RNA诱导的特异性序列的基因沉默现象。近年来,RNAi技术日益完善、成熟,已逐渐应用于功能基因组学、基因表达调控机制等研究领域。作为一种有效的工具,RNAi技术在眼科疾病的基因治疗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关于RNAi技术与角膜内皮细胞损伤、白内障、青光眼、新生血管性疾病、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研究现状进行简要概括。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01/06行LASEK和LASIK术治疗的近视患者50例100眼的临床资料,比较术前和术后3mo时采用Pentacam分析系统测量的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
结果:术后3mo,LASEK角膜后表面高度为7.4±5.0mm,显著高于术前(5.6±3.4mm)。LASIK角膜后表面高度为7.5±5.1mm,显著高于术前(5.5±3.5mm),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术后3mo后,两种术式角膜表面高度前凸量(1.74±3.67mm vs 1.80±3.61mm)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LASEK和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均前移,早期LASIK术角膜表面高度前移量高于LASEK术,但前移量均不足以引发不良反应。
方法:本研究选取高龄白内障患者71例123眼作为研究对象,年龄76~96岁。将123眼随机分为小切口囊外白内障摘出术组(A组,55眼)和超声乳化组(B组,68眼)再分别接受人工晶状体植入。
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视力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分别有42眼和54眼出现角膜水肿。两组之间发生Ⅰ级、Ⅱ级及Ⅲ级角膜水肿的眼数无显著差异(χ2=0.81,P>0.05); 但A组发生Ⅲ级的比例少于B组。A组患者角膜水肿术后消退时间快于B组,其中术后1d消退的眼数A组多于B组(χ2=6.45,P < 0.05)。术后两组内皮细胞计数分别是(2 341±238)个/mm2和(2 181±282)个/mm2,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低。
结论:小切口囊外白内障摘出术治疗高龄白内障,是一种比较安全、有效的方式,其疗效与超声乳化手术相近,且费用较低,更适于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方法:将2010-01/2013-01期间本院收诊的难治性青光眼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0例。所有患者均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口服丝裂霉素C治疗。比较两组间疗效及治疗前后眼压、视力差异; 比较治疗前后两组间血清叶酸(FA)、维生素 B12(VB12)、维生素 B6(VB6)及白介素-2(IL-2)、白介素-6(IL-6)水平差异。
结果:观察组手术成功率为80.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0.7%,术后观察组眼压显著低于对照组,视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手术未成功组患者血清FA,VB12,IL-2,IL-6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和手术成功组(P<0.05)。术后3mo观察组患者血清FA,VB12,IL-2,IL-6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中加载丝裂霉素C能有效提高难治性青光眼的治疗成功率,改善血清维生素、白介素相关指标。
方法:采用常规式超声乳化和扭动式超声乳化进行白内障手术,选取术中无并发症发生的单纯性老年性白内障52例52眼,随机分入观察组(扭动式超声组,26眼)和对照组(常规超声组,26眼),于术后1,4,12wk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OCT)测量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术后1d裂隙灯观察角膜水肿情况。
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黄斑中心厚度在术后1,4,12wk时均较相应组术前值增加(P<0.05); 两组间在术后1wk时黄斑厚度增加差异明显(P<0.05),4,12wk时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观察组对角膜水肿的影响较小(P<0.05)。
结论:扭动式超声乳化手术相对常规超声来说对眼角膜及黄斑中心凹视网膜的影响都较小,能有效地减轻术后反应。
方法:入选高度近视组患者128例180眼,其中主导眼79眼,非主导眼101眼,应用OCT测量黄斑区及周围视网膜厚度及应用A超测量眼轴长度,另设正视眼组112人180眼,其中主导眼106眼,非主导眼74眼作为对照,获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高度近视患者的平均眼轴长度29.57±1.57mm与正常组患者的平均眼轴长度(24.13±0.90mm)相比显著延长(P<0.05)。眼轴长度与黄斑中心凹内环区(距黄斑中心凹1~3mm区)上方(S1)、下方(I1)、颞侧(T1)及黄斑中心凹外环区(距黄斑中心凹3~6mm区)上方(S2)、下方(I2)、鼻侧(N2)、颞侧(T2)视网膜厚度存在相关性,与黄斑中心区及黄斑中心凹内环区鼻侧(N1)视网膜厚度无相关性。高度近视眼组黄斑中心区及各个分区均较正视眼组明显变薄(P<0.05)。高度近视主导眼与非主导眼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高度近视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厚度OCT的检测值低于正视眼组。高度近视组眼轴长度与黄斑区上方(S1)、下方(I1)、颞侧(T1)、上方(S2)、下方(I2)、鼻侧(N2)、颞侧(T2)视网膜厚度存在负相关关系。高度近视眼中主导眼黄斑区视网膜厚度与非主导眼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无差异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9-07/2012-11在我院行玻璃体切除,术后行眼底血管荧光造影后,4wk内给予视网膜光凝的PDR患者72例104眼,出院后随访12mo以上,统计分析术前、术后及最终矫正视力、手术并发症等临床资料。
结果:视网膜光凝(最后一次视网膜光凝)后1wk内视力提高有效率88.5%(92/104),1mo视力提高有效率92.3%(96/104),3mo视力提高有效率90.4%(94/104),其中1眼发生新生血管青光眼,6mo视力提高有效率88.5%(92/104),其中1眼发生视网膜脱离,12mo视力提高有效率80.8%(84/104),并出现2眼硅油乳化,随着糖尿病眼底病变发展,视力提高率下降,硅油眼手术并发症增多,尤其Ⅴ期及Ⅵ期患眼。
结论:玻璃体切除造影后联合视网膜光凝治疗PDR是安全有效的,玻璃体切除术后进行造影可以有的放矢的进行视网膜光凝,既能减少过度光凝,又能防止光凝不足。可以有效提高患者视力,降低并发症。
方法:将近视眼106例196眼分为低、中、高度近视组和正常对照组38例60眼,应用Cirrus HD OCT进行以视盘为中心,直径3.46mm圆周的RNFL厚度测量,计算各组平均、各象限及各钟点RNFL厚度,各近视组分别与正常对照组对比,研究近视眼RNFL厚度与屈光度的关系。
结果:各近视组平均、上方象限及下方象限RNFL厚度较正常对照组变薄,其中中度、高度近视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鼻侧象限RNFL厚度变薄,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颞侧象限RNFL厚度增加,有统计学差异(P<0.05); 各近视组2:00,6:00,12:00位RNFL厚度较正常对照组变薄,有统计学差异(P<0.05),8:00,9:00,10:00位RNFL厚度较正常对照组增加,有统计学差异(P<0.05),中、高度近视1:00,5:00位厚度较正常对照组变薄,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近视眼平均、上方及下方象限、2:00,6:00,12:00位RNFL厚度较正常对照组变薄,颞侧象限、8:00,9:00,10:00位RNFL厚度较正常对照组相比明显增加,这是近视眼RNFL厚度的特点,当临床出现RNFL厚度异常时,应考虑屈光度的影响,综合评价其临床意义; 近视眼7:00,8:00,10:00,11:00位RNFL厚度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未变薄,出现异常变薄时,应考虑青光眼可能。
方法:采用低能量激光治疗渗漏点在黄斑旁中心凹外的53例中浆患者行激光封闭为治疗组。常规药物治疗的33例为对照组。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自觉症状、眼底、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的改变,眼底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视力提高程度,以及治愈率、复发率。对全部126例患者的视力同渗漏位置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治愈率比较:治疗组术后4wk治愈率为92.5%,对照组在用药后4wk治愈率为30.3%。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后2,4wk; 3,6mo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组复发率为12.1%,治疗组复发率为11.3%。两组相比,无显著差异性(P>0.05)。非参数相关分析法对视力与荧光渗漏点位置之间的关系进行比较,其相关系数r=0.216,P=0.0001,两者存在着线性正相关关系。
结论:低能量激光对渗漏点在黄斑旁中心凹外的患者早期进行激光治疗,可以缩短病程,提高视力和临床治愈率,提高视觉质量,但不能降低复发率。视力与渗漏位置呈正相关性,对判断预后及治疗有临床指导作用。
方法:回顾性分析点状内层脉络膜炎患者24例33眼,其中女19例(79.2%)、双眼发病9例(37.5%)、年龄中位数29(16~47)岁、近视19例(79.2%)。所有患者均行眼底荧光素钠血管造影(FFA)和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观察不同时期点状内层脉络膜炎OCT检查中OPL(外丛状层)和ONL(外核层)形态、IS/OS(视细胞内外节连接)层完整性、RPE(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反光带完整性和形态、脉络膜和巩膜反光的强度。
结果:点状内层脉络膜炎活动期和萎缩期可以表现为外丛状层和外核层向脉络膜方向凹陷、IS/OS层反光带减弱或局部消失、RPE反光带中断或模糊、RPE反光带向外核层小丘样隆起或外核层下的中等偏高反射团、病灶下局部脉络膜或巩膜反光增强。其中活动期出现上述表现的比率分别是9.1%,100%,100%,86.4%,77.3%,恢复期分别是81.8%,90.1%,81.8%,45.5%,90.1%。外核层下隆起的中等偏高的反射团在活动期更常见(P <0.05),外丛状层和外核层向脉络膜方向凹陷在萎缩期更常见(P<0.05)。
结论:点状内层脉络膜炎活动期和萎缩期OCT表现有共同点但也有不同之处,提示了活动期和萎缩期外层神经上皮、视网膜色素上皮以及内层脉络膜炎症损伤再修复的病理过程。
方法:对52例72眼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手术治疗的初发性翼状胬肉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纤维蛋白胶联合绷带型角膜接触镜组)28例38眼和对照组(缝线组)24例34眼。试验组及对照组给予常规20g/L利多卡因浸润麻醉后进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试验组采用黏合剂将植片与植床进行粘贴,对照组采用10-0缝线缝合植片与植床。术毕,试验组角膜表面放置角膜接触镜,对照组不配戴角膜接触镜。主要术后观察患者的术后1,2,3,5,7d疼痛评分。术后随访6mo,观察植床与植片的匹配程度及感染、复发、植片愈合不良、结膜下囊肿等并发症情况。
结果:试验组患者疼痛程度评分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均为P=0.000)。观察期内,两组植床与植片均成功固定于巩膜表面,并全部成活,同时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感染、复发、植片愈合不良、结膜下囊肿等并发症。
结论:联合运用纤维蛋白胶黏合剂粘及角膜接触镜,可明显减轻翼状胬肉术后的疼痛反应。
方法:患者40眼行FS200飞秒激光制瓣LASIK手术,40眼行VisuMax飞秒激光制瓣LASIK手术。观察术前及术后1wk; 1,3mo的泪膜破裂时间(tear film break-up time ,T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Ⅰtest,SⅠt)以及角膜荧光素染色(fluorescent,FL)检查。多个时间点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两组间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
结果:FS200组术后的TBUT有较VisuMax组更少的趋势,但两组间的各项观察指标均没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别。术后各时间点两组的TBUT值均低于术前(F=100.37,P<0.01; F=112.25,P<0.01)。两组在术后各时间点SⅠt明显低于术前(F=42.15,P<0.01; F=37.27,P<0.01)。术后1wk时FS200的FL(Z=4.28,P<0.01)和VisuMax组(Z=4.83,P<0.01)均较术前增多,但在1mo时恢复到术前水平。
结论:研究表明两种飞秒激光制瓣ASIK术后的TBUT、SⅠt以及FL的变化一致,但是VisuMax飞秒制瓣LASIK术后的TBUT有比FS200飞秒制瓣LASIK手术更快恢复的趋势。
方法:将符合干眼症诊断标准的150例300眼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5例150眼。治疗组采用局部滴用小牛血清去蛋白提取物眼用凝胶和右旋糖酐羟丙纤维素滴眼液治疗; 对照组采用单纯滴用右旋糖酐羟丙纤维素滴眼液治疗。根据临床症状和基础泪液分泌试验、泪膜破裂时间、角膜荧光素钠染色等检查进行评分,以及泪液蛋白进行测定,治疗观察3mo。
结果:两组治疗后泪膜破裂时间(breaking up time,BUT), 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Ⅰ test,SⅠt),角膜荧光素染色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治疗后治疗组上述指标变化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治疗组总有效率96%,对照组总有效率7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泪液蛋白含量明显提高(P<0.05)。
结论:小牛血清去蛋白提取物眼用凝胶联合人工泪液局部点眼治疗干眼症疗效较单纯使用人工泪液滴眼疗效好。
方法:采用分组对照研究的方法,将我院2010-01/2013-01收治的视网膜脱离复位术患者60例,根据治疗方法随机分为复明片治疗组(观察组)30例和甲钴胺注射液治疗组(对照组)30例。随访6wk,记录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视力、眼压、眼底情况以及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RNFLT)。
结果:观察组视力、眼底有效率分别为90%,97%,对照组分别为77%,8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在治疗后暗适应和明适应ERG a、b波振幅及治疗前后暗适应和明适应a、b波振幅的差值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眼压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复明片能促进视网膜复位术后视网膜下液体的吸收,促进视神经恢复,改善视功能。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白内障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角膜缘相反弧形巩膜隧道切口组)和观察组(角膜上方或颞上方透明角膜切口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术后1wk; 1,3mo不同时间角膜散光度的变化情况及视力的变化情况。
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术后1wk; 1,3mo平均角膜散光度及手术源性角膜散光度均明显降低,裸眼视力及矫正视力均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手术所用时间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角膜中心远处的小切口超声乳化术,能够减少患者术后散光度,促进患者术后视力提高,为进一步加强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提供了保障。
方法:分别测量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患者99例116眼的术前、术后3d; 1,2wk; 1,3,6mo; 1,2,3a的角膜水平曲率(horizontal corneal curvature, HCC)和垂直曲率值(vertical corneal curvature,VCC),求出HCC和VCC的术后相对于术前的差值。用统计软件对术后HCC差值和VCC差值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术后3d,VCC减少2.01D,HCC增大1.62D,两者之间有显著差异(P<0.001); 术后3mo内HCC和VCC差值均迅速减小,3mo时VCC差值-0.52D,HCC差值0.46D; 3mo后VCC和HCC差值均缓慢减少,6mo时VCC差值-0.29D,HCC差值0.29D,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P=0.801); 术后3a,VCC仍较术前小(-0.26D),HCC较术前大(0.25D)。术后各时间点的角膜曲率差值进行配对t检验:术后3d至术后6mo的时间内,VCC和HCC均明显减小(P<0.001),术后6mo到3a之间VCC(P=0.284)和HCC(P =1.000)无明显改变。
结论:小切口白内障手术术后短期角膜散光较大,手术方式需进一步改进以减少散光。
方法:近视患者138例138眼(所有患者选择右眼进行分析),根据综合验光仪测量的近视度数,患者分为三组:低度近视组(-1.00D~-3.00D),中度近视组(-3.25D~-6.00D),高度近视组(>-6.00D)。各眼使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德国,Oculus公司)进行检测,获得角膜总屈光力和后表面屈光力以及Q值,使用非接触式眼压测量仪(日本Canon公司)测量眼压,使用A超测量仪(美国Tomey公司AL-3 000)测量中央角膜厚度(CCT)和眼轴长度。数据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处理。
结果:近视度数与眼轴呈负相关(r=-0.682, P<0.001),与角膜屈光力无相关性(r=0.009, P=0.925),眼轴与角膜屈光力呈负相关(r=-0.554, P<0.001)。近视度数与Q值呈正相关(r=0.674, P<0.001),Q值与眼压成呈负相关(r=-0.375, P=0.01)。近视度数与CCT及眼压无相关性(r=-0.138, P=0.141; r=-0.121, P=0.157)。
结论:角膜屈光力在近视发展过程中有正视化作用,Q值与近视度数及眼压的相关关系对指导角膜屈光手术有临床意义。
方法:选取56例体质辨证为湿热型的早期糖尿病患者,其中治疗组28例,对照组28例。治疗组口服疏肝理浊方(舒和胶囊),对照组口服阿卡波糖片,均连续用3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中医各项症候表现、视力、视野以及负荷后2h血糖(P2H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
结果:治疗组能显著改善患者各项症候体征(P<0.01)、P2HBG和HbA1c,提高眼视力(P<0.05),降低视野平均缺损MD值(P<0.01)。
结论:疏肝理浊法有改善湿热型早期糖尿病患者眼底微观病变的作用,可能与其通过改善全身症候有关。
方法:采取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兰州市城区两所小学一至六年级823名小学生进行视力、验光及问卷调查。
结果:兰州市城区小学生近视患病率为41.8%,个人行为习惯、近距离用眼时间、户外活动时间等是近视的主要影响因素。
结论:学校应重点加强健康用眼行为指导干预,家长应帮助孩子合理分配阅读、娱乐及户外活动时间,以期预防和减缓近视的发生。
方法:我们对河北省沧州市区及所辖县市单纯随机抽取20所学校作为调查点,抽取调查对象3 150例6 299眼,一到三年级儿童只接受医生眼部健康状况检查,四到六年级儿童接受医生眼部健康状况检查及眼表疾病指数问卷调查。所有结果资料采用SPSS 16.0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视力<0.9者42.42%,共2 672眼; 干眼858例,患病率27.24%; 睑缘及结膜炎症1 423眼,患病率22.59%; 斜视189例,患病率6.00%。其他:先天性白内障8眼,患病率为0.13%; 先天性上睑下垂78眼,患病率1.90%; 下睑倒睫89眼,患病率1.41%; 陈旧性眼外伤13眼,先天小视乳头4眼,男性儿童中有1眼为义眼。
结论:学龄期儿童视力<0.9者比例较高,而低视力中近视所占的比例最高,提示广大眼科医师及家长儿童眼病的防治工作必须从保健入手,从小抓起,早发现、早治疗各种眼病以确保儿童较好的视力。
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2 209名初中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自制调查问卷收集性别、年龄、民族、年级、用眼行为、体育锻炼以及父母视力情况等,同时检测角膜曲率、前房深度和眼轴长度。
结果:研究对象近视患病率为48.02%,其中轻度近视、中度近视和高度近视分别占40.74%,35.31%和23.96%。角膜曲率、前房深度和眼轴长度在视力正常与不同程度近视研究对象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性别、民族、年级、视近距离、坐姿、眼保健操、每周户外活动时间以及父母视力情况研究对象近视患病率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性别、民族、年级、视近距离、坐姿、眼保健操、每周户外活动时间以及父母视力情况是影响近视发生的因素。
结论:坐姿不正确、父母近视、视近距离<20cm、眼保健操不正确以及户外活动时间少等引起初中生近视的主要原因,应针对上述因素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
方法:以中国医科大学94期临床医学和临床药学专业学生120人为研究对象,在眼科教学过程中分为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PBL教学组(60人)和常规教学组(60人)。在教学结束后进行问卷调查,比较两组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反馈。
结果: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PBL教学组学生在对眼科学教学内容感兴趣、愿意主动查阅相关书籍文献、提高自学能力和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高层次的思维能力、提高获取和评价信息的能力、提高传播信息的技能、提高计算机运用能力、将理论知识与临床问题联系、提高临床思维能力、提供学习成果并成为自主学习者、提高团结合作与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赏识和包容学习同伴和愿意参加小组讨论等方面都明显优于常规教学组(P<0.05)。
结论:在眼科教学中的应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PBL教学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构建知识的习惯,对于提高眼科教学水平、加速眼科专业的发展和后继人才的选拔培养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随着研究生招生观念的转变,招收的医学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比重越来越大,对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也越来越注重实用。我们在眼科专业型研究生临床培养中,增加病房临床实践时间,特别注重典型病例的示范作用,每一个专业组都会结合自己专业的特点,将典型病例的特点从各个角度展示给广大研究生们,培养其临床诊治思辨能力,培训其显微手术技巧,从临床病历书写到记录总结,结合文献复习,拓展知识结构,锻炼专业型研究生论文书写能力,并以典型病例为基础,扩展知识覆盖面,引申注意事项及特殊病例的诊治。这套严格的培养体系,使专业型研究生能举一反三,从典型病例、重点病例中获取对该种病情的最直观的全景了解与熟悉,以最少的时间掌握最多的临床知识,丰富临床经验,为将来工作岗位中的考核打下基础。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01/2013-06于我院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的患者150例150眼。
结果:病因:角膜白斑99眼(66%),角膜变性18眼(12%),角膜溃疡15眼(10%),角膜内皮失代偿10眼(6.7%),圆锥角膜8眼(5.3%)。疗效:植片透明110例(73.3%)。视力≤0.05者42例(28%),0.05<视力≤0.3者60例(40%),视力>0.3者48例(32%)。并发症:主要并发症为免疫排斥反应28例(18.7%)。
结论:穿透性角膜移植是治疗角膜疾病致盲的重要有效手段,但术后排斥反应仍是影响手术成功的主要因素。
方法:晶状体脱位患者92例92眼,采用标准三通道经睫状体扁平部玻璃体切除术清除玻璃体基底部及睫状体平部,再行晶状体超声乳化术,观察患者术后视力恢复以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所有患者的视力与术前相比均有所提高,无严重并发症。
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超声乳化术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方法:回顾我院2010-03/2012-12单眼严重白内障合并外斜视行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的患者资料45例。术前44例较差眼视力均<0.05,1例2岁患儿无法配合视力检查。随诊观察术后6mo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眼底、斜视度、双眼单视功能及复视情况。
结果:先天性白内障患者2例中有1例患儿2岁,无法配合视力及复视检查,眼底正常; 另1例患儿术后无同时知觉,无复视。5例不明原因中青年单眼白内障患者中,有3例患者术后视力>0.6,眼底正常,术后眼位正,有双眼单视; 2例患者术后视力为指数,眼底有异常,术后斜视度与术前无变化,无同时知觉,无复视。38例老年性白内障患者中,有31例患者术后有双眼单视; 3例患者术后斜视度与术前无差异,无同时知觉,无复视; 3例患者术后斜视度与术前无差异,有复视,6mo内复视均自行消除; 1例患者外斜10°,术后出现复视,且6mo内无改善,可用12△矫正,建议戴镜治疗。
结论:单眼严重视力障碍合并外斜视的成年患者多数术后可自行纠正眼位,获得一定的双眼单视功能。
方法:采用独创的钩核出核技术对25例30眼白内障患者进行手术,术中患者均采取半卧位。对患者术中后囊破裂、术后角膜水肿及视力情况进行统计。
结果:患者25例30眼中,术中无后囊破裂和悬韧带离断、玻璃体脱出,都顺利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患者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术后一过性角膜水肿1例,术后1wk内消退,术后2mo视力≥0.5者占85%。
结论:钩核出核技术独创性强,方法安全可靠,除普通病例外也适用于疑难复杂病例和情况,值得推广和应用。
方法:对29例29眼闭角型青光眼合并有白内障的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并对术后视力、眼压、前房角镜检查及并发症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患者28眼(96.5%)术后视力提高。25眼(86.2%)不需要用任何降眼压药物,眼压均维持在正常水平,3眼(10.3%)局部应用抗青光眼眼药水眼压控制正常,1眼(3.5%)行小梁切除术后眼压恢复正常。29眼房角镜检查房角较术前增宽。8例(27.6%)术后早期出现轻度角膜水肿,经治疗恢复正常。
结论:对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前房角粘连关闭≤270°者,可以考虑先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有效降低眼压,开放房角,提高视力,治疗效果良好。
方法:(1)分别比较贫困救助(以下简称贫困)与非贫困救助(以下简称非贫困)白内障患者手术前视力盲、视力残疾情况及手术后脱盲、脱残情况(视力<0.05为盲,<0.3为残疾,术后视力≥0.05为脱盲,≥0.3为脱残),比较两者存在的差异。(2)将本院贫困白内障的手术情况与“十二五”期间 “百万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项目的具体要求相比较。
结果:贫困组72例,其中盲41例,视力残疾70例; 非贫困组210例,其中盲眼111例,视力残疾200例,两组术前盲眼比例无差别(χ2=1.344,P <0.05); 视力残疾无差别(χ2=0.146,P <0.05)。脱盲率:贫困组92.7%,非贫困组88.3%,两组脱盲率无差别(χ2=0.236,P <0.05)。脱残率:贫困组78.6%%,非贫困组73.0%,两组脱残率无差别(χ2=0.846,P<0.05)。
结论:本院百万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开展顺利,完全有能力承担本市白内障复明工作,但仍存在一定不足,需持续改进。
方法:对先天性白内障患者18例32眼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环形撕除晶状体前后囊膜联合干性前部玻璃体切割术,其中10例16眼一期囊袋内植入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术后观察角膜、前房炎性反应和后囊膜透亮程度,随访6~24(平均15)mo。
结果:术后所有患者角膜清亮,前房反应轻微,大部分瞳孔圆形,视轴区清亮。3眼后囊膜切开区薄纱样混浊,4眼瞳孔轻度上移,3眼部分虹膜后粘连。
结论:干性前部玻璃体切割术可有效降低儿童后发性白内障发生率,维持视轴清亮,有助于患儿视功能恢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方法:选择于2009-01/2013-05来我院治疗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114例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年龄36~72岁。将11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取传统巩膜瓣缝合法对本组所有患者巩膜瓣进行缝合; 对照组采取改良巩膜瓣可拆除缝合法对巩膜瓣进行缝合。
结果:术后1d; 2wk; 1,3mo观察组患者术后眼压和对照组相比有差异(P<0.05); 术后6mo两组眼压无统计学意义; 术后早期浅前房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6mo滤过泡形成情况比较无差异(P>0.05)。
结论:改良巩膜瓣可拆除缝合法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是安全有效的,较传统方法更能降低早期浅前房的发生率。
方法:对46例57眼手术治疗的NVG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和随访,根据手术方式分Ahmed青光眼阀(AGV)植入术组(A组,24例31眼)和半导体二极管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TSCPC)组(B组,22例26眼),比较手术前后眼压、视力变化及术后并发症情况。
结果:两组术后眼压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但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 两组术后视力变化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A组术后并发症明显低于B组,其中眼球疼痛、前房出血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AGV植入术与TSCPC治疗NVG均有效,但AGV植入术是滤过性手术,而TSCPC是睫状体破坏性手术,后者术后并发症更高。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01/2013-07就诊于我院眼科确诊的视网膜大动脉瘤伴发黄斑水肿9例9眼患者行雷珠单抗玻璃体腔内注射联合视网膜光凝治疗。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 1,3mo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眼底动脉瘤的变化情况及黄斑水肿的消退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治疗后大于3mo的随诊观察,所有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均有明显提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OCT检测的黄斑中心凹厚度,治疗后较治疗前变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mo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显示:动脉瘤均有不同程度的萎缩和变小。
结论:雷珠单抗玻璃体腔内注射联合视网膜光凝治疗伴发黄斑水肿的视网膜大动脉瘤安全、有效。
方法:2型糖尿病患者106例,按是否合并变性性近视分为变性性近视组(48例)和非近视组(58例),均行眼底检查及眼底血管荧光造影(fluorescence fundus angiography,FFA),明确DR分期,对两组DR患病率及分期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变性性近视组DR患病率70.8%,仅有Ⅰ期或Ⅱ期表现,无增殖期改变; 非近视组患者DR患病率93.1%,Ⅰ~Ⅴ期病变均有发生。
结论:变性性近视可以阻止DR的发生,可能是DR的保护性因素。
方法:选择30例糖尿病视网病变患者和30例健康体检者,检测血清中的果糖胺,并运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MMP-9表达水平。
结果:与健康对照组(2.47±1.41pmol/L)比较,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清中MMP-9的表达水平(8.14±2.28pmol/L)明显升高(P<0.05); MMP-9水平与血清中的果糖胺表达水平呈现正相关(r=0.94,P<0.05)。
结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与发展可能与MMP-9表达水平密切相关,MMP-9在糖尿病视网膜病患者血清中的异常表达可能与果糖胺的分泌相关。
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复杂性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患者143 例162眼接受玻璃体切除联合白内障手术治疗。主要结果包括术后视力和并发症。
结果:术后随访时间平均26.2mo。主要病因包括视网膜脱离、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疾病等。术后1,6,12,18,24mo与术前比较视力提高≥2 行分别为86眼(53.1%)、89眼(54.9%)、87眼(53.7%)、93眼(57.2%)和101眼(62.3%)。
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白内障手术治疗复杂性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手术。
方法:术前评估13例眼球异物穿通伤,对外伤性白内障后囊穿破合并前段玻璃体腔磁性异物的病例作改良手术方法,伤眼行白内障抽吸及清除脱出的玻璃体后,在双目间接检眼镜直视下经角巩缘切口用稀土磁棒将玻璃体腔磁性异物取出,观察术后眼内情况及视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患眼13例均于直视下成功取出异物,手术过程快捷顺利,未出现继发出血或感染等并发症,矫正视力均有较大程度的提高。随诊6mo矫正视力>0.3者10例,0.1~0.3者3例。
结论:在双目间接检眼镜直视下进行异物定位,使用眼内稀土磁棒准确磁吸取出异物,操作简单安全,是一个可靠的手术方式选择。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06/2013-06在我院确诊为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患者8例8眼。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前均常规抽取房水及玻璃体液送细菌、真菌培养加药物敏感试验,观察分析患者病原菌及药敏情况,手术前后视力、术后感染控制情况及有无并发症等情况。
结果:术后随访6~12mo,8例患者手术后1,6mo视力与手术前视力比较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所有患者术后眼内炎症均得以控制,无1例出现术后并发症。8例患者中有7例检测到致病菌,其中4例为表皮葡萄球菌感染,3例为粪肠球菌D群感染; 两种致病菌均对万古霉素敏感。易感因素有:高龄、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肾功能衰竭、结核。
结论:尽早行前房冲洗联合玻璃体腔注药术或者玻璃体切割术联合玻璃体腔注药术均能够有效治疗感染性眼内炎。万古霉素是有效的抗菌药物。
方法:回顾分析28例眼眶爆裂性骨折手术患者,在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应用被动牵拉试验,观察术前、术后3,6mo的复视情况。
结果:患者28例术后复视明显好转,术前、术后3,6mo复视程度两两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被动牵拉试验在眼眶爆裂性骨折的术前诊断和判断预后上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在术中和术后应用可改善眼球运动,减轻复视。
方法:复发性翼状胬肉患者84例,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43例43眼)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的结膜移植术; 对照组(41例41眼)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结膜移植术。术后随访12mo,观察角膜上皮愈合时间、术后1,3mo行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液分泌试验(SⅠt试验)、角膜荧光染色检查(FL)、复发率,评价其临床疗效。
结果:研究组比对照组术后角膜上皮愈合时间短、复发率低(P<0.05),但在术后1mo及3mo的BUT,SⅠt试验,FL方面并无优越性(P>0.05)。
结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的结膜移植是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的一种方便、安全、有效的方法。
方法:临床诊断单眼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患者29例进行眼眶CT扫描。用Mimics软件对原始CT扫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建立基于个体CT扫描数据的下斜肌数字图像,观察双眼下斜肌的3D形态。用自身对照设计,比较麻痹眼和健眼下斜肌最大横径差异,设定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麻痹眼的下斜肌有的比健眼下斜肌粗; 有的比健眼下斜肌细。下斜肌最大横径的测量:麻痹眼下斜肌最大横径平均为6.797±1.083mm; 健眼下斜肌最大横径平均为6.507±0.848mm; 两者的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基于CT扫描数据的下斜肌三维重建数字图像可以用于观察下斜肌的形态。
方法:对临床确诊为眼球穿孔伤患者,进行B超检查,观察晶状体、玻璃体腔及球壁、球后的影像学表现。
结果:眼球穿孔伤经B超检查球内出现强回声的患者176例176眼中,玻璃体积血146例,晶状体脱位4例,球内异物(包含球壁异物)105例,玻璃体腔内气泡1例,视网膜脱离34例,脉络膜脱离23例,后巩膜破裂9例。每例患者都同时合并以上两种或两种以上体征,每例患者的B超均表现有强回声信号。对以上病例出现的各种强回声信号总结如下:(1)浓稠的玻璃体积血 ;(2)球内异物;(3)脱位的晶状体 ;(4)玻璃体腔内气泡 。
结论:眼球穿孔伤由于前房出血,白内障、玻璃体积血或因眼睑肿胀,患者不合作,使眼后段检查很难进行,B超给眼科医生提供了极大的帮助。B超对视网膜脱离、球内异物、后巩膜裂伤、出血性脉络膜脱离等都十分敏感,并有特异性的影像。复杂的眼球穿孔伤球内常会出现一些易混淆的强回声信号,B超检查可以对这些声像进行鉴别,这是其他检查方法难以替代的。
方法:使用Icare回弹式眼压计对51例100眼可疑青光眼患者进行清晨起床前后的卧、坐位和日常活动前后的眼压测量,对比分析卧、坐位眼压和日常活动前后的眼压测量结果。
结果:起床前卧、坐位测量的眼压均值分别为19.14±5.51和17.12±4.53mmHg,两者差别显著。清晨日常活动前后测量的眼压均值分别为17.12±4.53和14.44±3.90mmHg,两者有显著差别。
结论:起床前后的体位变化和日常活动可以导致显著的眼压变化。
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2005/2012年行LASIK或LASEK手术,并定期随访6mo以上的近视患者共2 488例4 778眼,观察手术效果。
结果:术后5d ,LASEK组裸眼视力低于LASIK组,相应地平均等值球镜屈光力高于LASIK组,但长期随访1,3,6mo,组间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LASEK与LASIK对中度近视的治疗均安全、有效。
方法:对高度近视合并角膜散光患者72例118眼验配RGPCL,1mo后复诊记录戴镜矫正视力。综合验光记录的最正之最佳矫正视力为对照。将RGPCL的最佳矫正视力与最正之最佳矫正视力比较。
结果:综合验光最正之最佳矫正视力情况,其中4.7共17眼(14.4%),4.8共52眼(44.1%),4.9~5.0共49眼(41.5%)。RGPCL最佳矫正视力情况,其中4.7共6眼(5.1%),4.8共21眼(17.8%),4.9~5.0共91眼(77.1%)。RGPCL矫正视力4.9~5.0提高了42眼(3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RGPCL对高度近视合并角膜散光患者的矫治效果好。
主管单位: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
出版单位:《国际眼科》杂志社(IJO Press)
社长/总编:胡秀文
主编:惠延年 Peter Wiedemann
编辑部主任:彭娟
刊期:月刊
语种:中英文混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