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第14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Articles in English
    • 糖尿病患者成功控制高血糖后中央角膜厚度的变化

      2014, 14(4):575-57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4.04.01

      摘要 (1554) HTML (0) PDF 345.14 K (7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糖尿病患者中央角膜厚度与血糖浓度(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关系。

      方法:对52例HbA1c>7%的2型糖尿病患者行单中心、前瞻性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平均随访6mo后,血糖浓度控制效果不佳。记录性别、病程,采用超声波测厚仪测量中央角膜厚度,取三次测量的平均值。患者在内分泌科门诊进行治疗。当HbA1c≤7%时,再次记录中央角膜厚度,并比较治疗前后的HbA1c水平和中央角膜厚度。

      结果:治疗前后平均中央角膜厚度分别为552.30±29.26μm和542.36±27.20μm,平均HbA1c水平分别为(9.36±1.79)%和(6.45±0.70)%,差异显著(P=0.0001,配对t检验)。

      结论:中央角膜厚度随HbA1c水平的降低(血糖控制良好)而显著下降,但高血糖和正常血糖患者中央角膜厚度平均值均在正常范围内。因此,在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眼部检查时应注意HbA1c。

    • 间歇性外斜视和恒定性外斜视术后远期疗效观察

      2014, 14(4):579-58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4.04.02

      摘要 (1431) HTML (0) PDF 421.34 K (7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曾有间歇期的恒定性外斜视和无间歇期的恒定性外斜视术后的远期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137例已行斜视手术的间歇性外斜视和恒定性外斜视患者并分为3组。组1:74例间歇性外斜视; 组2:38例有间歇期的恒定性外斜视; 组3:25例无间歇期的恒定性外斜视。分析比较3组患者术后残余斜视度及立体视恢复情况。平均随访2.2a。

      结果:组1、组2、组3的眼位矫正成功率分别为78%、68%、64%(组1 vs 组2,P=0.249; 组1 vs 组3,P=0.153; 组2 vs 组3,P=0.716)。组1、组2、组3术后获得双眼视者分别有57例(77%)、5例(13%)、1例(4%)(组1 vs 组2,P<0.001; 组1 vs 组3,P<0.001; 组2 vs 组3,P=0.440)。组1、组2、组3分别有66(89%)、27(71%)、8(32%)例获得粗糙立体视(组1 vs 组2,P=0.015; 组1 vs 组3,P<0.001; 组2 vs 组3,P=0.002)。获得远立体视者组1、组2、组3分别有29例(56%)、5例(24%)、1例(7%)(组1 vs 组2,P=0.013; 组1 vs 组3,P=0.001; 组2 vs 组3,P=0.366)。

      结论:曾有间歇期的恒定性外斜视患者术后远期粗糙立体视的恢复优于无间歇期的恒定性外斜视,与间歇性外斜视相比,双眼视、粗糙立体视和远立体视的恢复均较差。有间歇期的恒定性外斜视可能错失了最佳治疗时机,早期手术可优化术后感觉功能结果。

    • >实验论著
    • 洛美利嗪对膳食诱导的C57BL/6J肥胖小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

      2014, 14(4):584-58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4.04.03

      摘要 (1538) HTML (0) PDF 1.37 M (7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洛美利嗪(LOM)对高脂饮食诱导的C57BL/6J肥胖小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凋亡的保护作用。

      方法:小鼠54只随机分为两组,高脂饲料喂养19wk,其中一组同时每天按80mg/kg给予LOM灌胃。筛选出肥胖组(DIO)和肥胖+洛美利嗪组(DIO+LOM),对照组(CON)小鼠给予基础饲料。至第19wk末,应用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小鼠RGCs的超微结构改变,采用TUNEL法检测各组小鼠RGCs的凋亡情况,并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RGCs内钙离子的浓度。

      结果:透射电镜结果显示,与CON组比较,DIO组小鼠RGCs体积变小,细胞质分布紊乱,核染色质发生固缩,而DIO+LOM组小鼠RGCs的形态学改变较DIO组明显减轻。TUNEL法检测结果显示,与CON组比较,DIO组小鼠GCL层可见较多的凋亡细胞,其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P<0.01),DIO+LOM组RGCs的凋亡率与DIO组比较显著降低(P<0.05)。激光共聚焦结果显示,与CON组比较,DIO组小鼠RGCs内Ca2+荧光染色明显增强,其荧光染色强度比值显著升高(P<0.01),而DIO+LOM组RGCs内Ca2+荧光染色强度较DIO组有明显下降(P<0.01)。

      结论:洛美利嗪对肥胖引起的RGCs的损伤和凋亡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减轻细胞内Ca2+超载有关。

    • 孕酮对急性高眼压大鼠视网膜神经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

      2014, 14(4):588-59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4.04.04

      摘要 (1649) HTML (0) PDF 3.13 M (6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通过建立大鼠急性高眼压模型,应用孕酮干预,观察孕酮是否对视网膜神经细胞具有保护作用。

      方法:Wistar大鼠1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20只、高眼压对照组(B组)60只、高眼压孕酮干预组(C组)60只。应用生理盐水前房灌注的方法建立大鼠急性高眼压模型,C组在高眼压后即刻予腹腔注射孕酮4.0mg/kg,以后于6,24h以及隔日行皮下注射,B组于相同时间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于高眼压后1,3,7d分别获取各组大鼠的视网膜组织。HE染色观察视网膜病理学的变化,用免疫组化染色、Western blot检测视网膜细胞凋亡基因Caspase-3蛋白的表达情况,TUNEL法检测细胞的凋亡程度,并对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B组和C组的大鼠视网膜均发生水肿, C组水肿程度明显低于B组。免疫组化染色及Western blot相对定量检测,C组Caspase-3表达程度低于B组。Caspase-3蛋白主要表达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和内核层,于高眼压后第1d强度最大,以后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少。TUNEL检测细胞凋亡,B组和C组均出现阳性细胞,主要位于视网膜的节细胞层和内核层,C组细胞凋亡数量明显低于B组。

      结论:孕酮对大鼠视网膜急性高眼压损伤有保护作用。

    • 洛美利嗪对糖尿病早期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保护作用

      2014, 14(4):593-59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4.04.05

      摘要 (1749) HTML (0) PDF 5.00 M (6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洛美利嗪(lomerizine,LOM)对糖尿病早期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RGCs)凋亡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糖尿病组(DM)及洛美利嗪组(LOM),每组40只大鼠。DM和LOM组链脲佐菌素(STZ)按60mg/kg一次性腹腔注射诱导糖尿病模型,CON组给予等量无菌柠檬酸钠溶液腹腔注射。LOM组于糖尿病鼠模型成模后,每日予LOM 60mg/kg灌胃,CON组和DM组采用等量生理盐水灌胃。于第4,8,12wk分别行HE、透射电镜、TUNEL检测RGCs的凋亡情况,同时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RGCs内钙离子的浓度。

      结果:(1)形态学观察:随病程延长,逐渐出现RGCs数量减少、细胞排列紊乱的病理改变。透射电镜下可见DM组RGCs出现不同阶段的凋亡征象,且随病程延长逐渐加重。LOM组与同期DM组对比,在第8,12wk时RGCs凋亡征象减弱。(2)TUNEL检测:CON组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未见凋亡细胞。DM组4wk时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偶见TUNEL 阳性细胞,并随病程延长逐渐增多,凋亡指数与同期CON组比较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OM 组8,12wk时,与同期DM组比较,染色阳性的RGCs明显减少,凋亡指数明显下降,差异显著(P<0.01)。(3)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钙离子浓度检测:DM组与同期CON组比较:DM组8,12wk 的RGCs内钙离子荧光染色强度明显升高,有显著差异(P<0.01)。LOM组与同期DM组比较:LOM 组8,12wk的RGCs内钙离子荧光染色强度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LOM对糖尿病大鼠早期RGCs的凋亡具有保护作用。

    • 紫外线A对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渗透压小分子物质转运的影响

      2014, 14(4):599-60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4.04.06

      摘要 (1383) HTML (0) PDF 445.73 K (7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紫外线A是否引发渗透压小分子物质向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内积聚。

      方法: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经紫外线A照射、高渗和低渗培养后不同时间点,通过定量PCR方法测定甜菜碱/γ-氨基丁酸转运蛋白,钠依赖式肌醇转运蛋白和牛磺酸转运蛋白mRNA的表达水平,通过放射性同位素标识的渗透压小分子物质测量渗透压小分子物质在不同实验条件下的细胞内外转运过程。

      结果:本研究证明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表达甜菜碱/γ-氨基丁酸转运蛋白,钠依赖式肌醇转运蛋白和牛磺酸转运蛋白mRNA。高渗(400mosmol/L)相对于等渗(300mosmol/L)引发甜菜碱/γ-氨基丁酸转运蛋白、钠依赖式肌醇转运蛋白和牛磺酸转运蛋白的mRNA升高约3~5倍。高渗同时引发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渗透压小分子物质细胞内积聚。相反,低渗(200mosmol/L)引发渗透压小分子物质外流至细胞外。紫外线A照射明显引发渗透压小分子物质向细胞内摄入。与此同时,紫外线A照射还引发细胞膜相应转运蛋白的mRNA的上调。

      结论:本实验表明紫外线A可以引发与高渗相类似的渗透压小分子物质的细胞内积聚效应,这种效应对保持细胞内稳态有重要作用。

    • >实验研究
    • 嘌呤受体P2X7对视网膜毛细血管周细胞凋亡的影响

      2014, 14(4):603-60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4.04.07

      摘要 (1549) HTML (0) PDF 728.51 K (8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嘌呤受体P2X7在体外培养大鼠视网膜毛细血管周细胞上的功能意义。

      方法:利用显微镜下观察结合TUNEL计数法分别测定P2X7激动剂BzATP和拮抗剂OxATP对体外培养的正常视网膜毛细血管周细胞以及糖尿病大鼠视网膜毛细血管周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结果:P2X7受体激动后可介导视网膜毛细血管周细胞死亡,糖尿病大鼠视网膜毛细血管周细胞较正常视网膜毛细血管周细胞,在同等激动剂浓度下或在同样的时间点,能引起更多的细胞凋亡。而拮抗剂OxATP可以明显减轻BzATP对视网膜毛细血管周细胞的毒性作用,提高其存活率。

      结论:P2X7受体活性对视网膜毛细血管周细胞凋亡有一定调控作用。

    • 大鼠不同颜色光视网膜电图特点

      2014, 14(4):606-60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4.04.08

      摘要 (1402) HTML (0) PDF 1.45 M (7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索正常SD大鼠及视网膜锥体失功能(RCD)大鼠不同颜色光视网膜电图特点及其可能存在的诊断价值。

      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及RCD大鼠,各6只,分别进行红、白、绿及蓝色光的视网膜电图记录,刺激所用的红光波长为625nm,绿光波长为525nm,蓝光波长为470nm,白光为混合光。

      结果:正常SD大鼠各颜色光ERG表现为短波长的绿光及蓝光刺激条件下波幅值较红光及白光高; 而RCD大鼠各颜色光暗适应ERG的b波波幅值无显著差别,但各颜色光的波幅值均小于SD大鼠; 而各颜色光明适应ERG均未记录到明显波形。

      结论:大鼠对短波长的绿光及蓝光较为敏感,建议可使用蓝光或者绿光作为大鼠视网膜电图记录的刺激光源。RCD大鼠对各颜色光无特异性的反应,尚不能用颜色光视网膜电图作为其特异的诊断指标。

    • 糖尿病血糖波动动物模型建立的初探

      2014, 14(4):610-61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4.04.09

      摘要 (1745) HTML (0) PDF 1.02 M (8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通过腹腔注射葡萄糖的方法建立血糖波动动物模型,以模拟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波动情形,为在体研究血糖波动的损伤机制提供实验基础。

      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正常对照组(NC)、正常波动组(NF)、糖尿病模型组(DM)和糖尿病波动组(DF)。首先腹腔注射STZ诱导糖尿病模型,成模后NF和DF两组大鼠每天3次腹腔注射一定量的葡萄糖造成血糖波动,每2wk进行一次全天血糖检测,根据血糖值绘制“时间-血糖浓度”曲线,观察血糖波动的情况。并计算平均血糖水平(MBG)、平均血糖水平标准差(SDBG)、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和Sclichtkrull Mz值(M值),从四个不同方面来评价血糖的稳定性。

      结果: NC组大鼠全天血糖在正常范围内,平稳无波动,NF组大鼠血糖在5~10mmol/L范围内波动,DM和DF组大鼠血糖维持在较高水平(>20mmol/L),DM组血糖波动不大,DF组血糖波动明显; NF和DF两组大鼠的血糖变化明显而且规律,波动曲线比较稳定。NF、DM与DF三组大鼠评价血糖稳定性的各项指标均较NC组有明显的增高,DF组升高更显著,多组及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通过人为腹腔注射葡萄糖的方法能形成明显的血糖波动,可用来模拟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波动情形,此方法操作简单、损伤小、可重复性好,为在体研究血糖波动的损伤机制以及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病机制提供了实验基础。

    • >临床论著
    • 同轴微小切口白内障手术中应用不同劈核技术的疗效比较

      2014, 14(4):614-61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4.04.10

      摘要 (1664) HTML (0) PDF 400.50 K (7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同轴微小切口白内障手术(coaxial microincision cataract surgery,MICS)中三种劈核技术\〖乳化劈裂法(phaco-chop),分而治之法(divide-and-conquer),拦截劈裂法(stop-and-chop)\〗的疗效。

      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临床病例研究。随机选择135例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接受同轴微小切口白内障手术,首先根据LOCS Ⅲ分级标准按晶状体核混浊程度(nuclear opacity,NO)分为三组:NO2组、NO3组及NO4组,每组患者又依据术中使用劈核方式不同再分成三组: phaco-chop组,divide-and-conquer组及stop-and-chop组。观察指标包括术前及术后1mo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中央角膜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CCT)及角膜内皮细胞计数(endothelial cell count, ECC),术中超声时间(ultrasound time,UST)、累积消耗能量(cumulative dissipated energy,CDE)、灌注液消耗量(esstimated fluied used,EFU)及手术并发症。

      结果:在晶状体核混浊程度为NO4组的同轴微小切口超声乳化术中phaco-chop组使用的UST,CDE和EFU均明显低于divide-and-conquer组和stop-and-chop组(P<0.05),且该组术后1mo时角膜内皮丢失率也明显低于divide-and-conquer组和stop-and-chop组(P<0.05)。但术后1mo时在不同晶状体核混浊程度分组中三种劈核方式的BCVA及CCT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同轴微小切口白内障手术中三种不同的劈核方式针对轻度和中度核混浊白内障都有良好的疗效。但在重度核混浊白内障中phaco-chop技术显示出更好的超声乳化效率、更少的角膜内皮损伤。

    • 小梁切除术联合生物羊膜移植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疗效

      2014, 14(4):618-62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4.04.11

      摘要 (1366) HTML (0) PDF 373.94 K (8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价小梁切除术联合生物羊膜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

      方法:包括29例29眼具有高危因素如新生血管、葡萄膜炎、无晶状体、人工晶状体和发育性的难治性青光眼。13例行小梁切除术联合羊膜移植,16例行小梁切除术。术后观察、比较的指标包括:术后眼压、抗青光眼药物使用数量、滤过泡形态特点以及术后并发症。所有研究对象随访12mo。

      结果:术后6mo,手术完全成功:羊膜组11/13(84.6%),对照组10/16(62.5%)(P<0.05); 术后12mo,手术完全成功:羊膜组10/13(76.9%),对照组10/16(62.5%)(P<0.05)。术后12mo,羊膜组和对照组眼压分别从术前50.3±11.3,49.7±10.7mmHg降至15.7±1.1,19.8±2.3mmHg(P<0.05)。由于滤过过强,对照组术后早期出现低眼压3例(18.8%),羊膜组无1例发生; 对照组出现包裹性滤过泡6例(37.5%),羊膜组仅出现1例(7.7%)。

      结论:小梁切除术联合羊膜移植治疗难治性青光眼与单纯小梁切除术相比,具有手术成功率高,术后眼压控制良好、平稳,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的特点。

    • 应用OCT测量13~18岁国人正常眼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

      2014, 14(4):621-62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4.04.12

      摘要 (2076) HTML (0) PDF 619.90 K (8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建立13~18岁国人正常眼经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测的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RNFLT)参考值范围; 研究 RNFLT各相关参数与性别、年龄、眼别、民族的关系。

      方法:应用OCT对13~18岁正常国人201例402眼正常眼,采用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平均厚度分析程序,测量视盘为中心直径3.4mm的全周平均以及不同象限和不同钟点位的RNFLT。所得资料应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年龄、眼别、性别、民族等多个因素对RNFLT的影响。

      结果:13,14,15,16,17,18岁各年龄段受检者的全周平均RNFLT分别为108.32±9.42,109.23±9.67,110.36±11.14,111.27±10.21,109.23±9.67,112.11±8.83μm,13~18右眼全周平均RNFLT为109.82±8.93μm,左眼全周平均RNFLT为110.33±9.89μm。13~18岁男性受检者的全周平均RNFLT为110.14±10.02μm,女性受检者的全周平均RNFLT为109.96±11.22μm; 13~18汉族受检者的全周平均RNFLT为110.22±9.31μm,非汉族受检者的全周平均RNFLT为109.87±8.65μm。所有检查者的全周平均RNFLT为110.02±9.87μm,上方、鼻侧、下方和颞侧的RNFLT分别为146.56±18.88,76.49±13.28,136.64±16.29,82.01±12.55μm。13~18岁各年龄组之间的RNFLT组间比较,以及男/女比较、左/右眼比较、汉族/非汉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全周RNFLT与数据库中的成人RNFLT平均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的左右眼比较,右眼1:00及左眼的1:00,2:00,3:00之间的RNFLT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眼上方象限RNFLT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本研究建立了13~18岁正常国人RNFLT和相关参数的正常参考值,年龄、眼别、性别、民族对该年龄段RNFL平均厚度无明显影响。检查结果与成人测量值有明显差异,涉及RNFL改变的疾病诊断和随诊时不应使用成人标准。

    • LASIK术后早期角膜前表面高阶像差变化的临床分析

      2014, 14(4):625-62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4.04.13

      摘要 (1457) HTML (0) PDF 491.84 K (7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早期(1d内)角膜前表面高阶像差的变化情况。

      方法:前瞻性病例研究。应用3D SIRIUS角膜地形图仪采集并分析LASIK手术后100例200眼患者不同时间点(术前、术后5,30,60min及1d)的角膜前表面4mm光学区的各高阶像差的RMS值,并对检查结果进行方差分析。

      结果:LASIK术后5~60min角膜前表面顶点区各高阶像差均明显增大,但均于术后1d恢复至术前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在各像差中Z17的RMS值增大幅度最大达1126.98%(P<0.01),Z12增加幅度最小为147.92%(P=0.03); 各高阶像差增大的峰值不同,根据其特点可分为单峰值期、双峰值和平台型三类; 平均角膜中央厚度在术后30,60min较术后5min时明显增加,并在术后1d明显降低。

      结论:LASIK术后角膜前表面顶点区高阶像差会出现明显增大并于1d内恢复至术前水平。

    • 陕西省农村50岁及以上人群白内障流行病学调查

      2014, 14(4):629-63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4.04.14

      摘要 (2008) HTML (0) PDF 429.14 K (7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调查陕西省农村50岁及以上人群白内障患病率及手术情况,并评价由白内障造成的致盲率及术后效果。

      方法:于2011-01/12采用整体随机分层抽样方法,在陕西省留坝县、黄陵县、蓝田县调查3 494人,其中≥50岁人群2 124人。所有调查对象均进行标准问卷调查及详细的眼科检查。采用WHO视力诊断标准和我国白内障诊断标准进行评价。

      结果:实际受检者1 912人,应答率为90.0%。调查人群的白内障患病率为36.66%,其中50岁人群白内障患病率为15.80%,70岁以上人群则上升到68.71%,白内障的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明显上升(P<0.01)。此人群白内障致双眼盲和双眼低视力患病率分别为1.99%和7.17%,其中50岁人群双眼盲、单眼盲、双眼低视力、单眼低视力患病率分别为0.51%,0.63%,1.90%,2.53%,7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分别上升到4.55%,5.35%,16.44%,18.81%。不同年龄组白内障致盲与低视力患病率均有显著差异,且随着年龄增长而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86只白内障手术眼中,实施ECCE手术眼58只,实施PHACO手术眼23只,实施ICCE手术眼5只。其中术后矫正视力≥0.3术眼中ECCE占69.09%,PHACO占23.64%,ICCE占7.27%,脱残率为63.95%,脱盲率为91.86%。

      结论:目前白内障在陕西省农村仍然是一个比较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陕西省防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白内障的患病率、致盲率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PHACO手术已在农村开展,但PHACO的普及率和手术技术需进一步提高。

    • >文献综述
    • 青光眼视神经保护的治疗现状及进展

      2014, 14(4):633-63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4.04.15

      摘要 (2050) HTML (0) PDF 434.41 K (7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青光眼是以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及视神经轴突的丢失为特征的神经变性疾病。现有证据表明眼压升高仅仅是青光眼的许多危险因素之一,很多患者虽然已有效地降低了眼压但疾病仍然处于进展中。本文对青光眼视神经保护相关的药理学方法、基因治疗、免疫调节代谢物和接种疫苗、干细胞疗法和生物能疗法,以及目前相关的药物疗法进行综述,展望青光眼视神经保护治疗新前景。

    • 神经生长因子眼科给药途径及药代动力学的研究进展

      2014, 14(4):637-64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4.04.16

      摘要 (1699) HTML (0) PDF 449.96 K (9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神经生长因子是作用于神经系统最重要的生物活性蛋白之一,在眼科临床中应用广泛,给药途径包括全身给药及局部给药。局部给药具有目标性,相对全身给药能更有效的达到必要的眼部浓度且减少了发生副作用的风险,已成为眼科疾病的常见治疗方法。随着给药途径的不断发展,相应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也受到关注。本综述研究为神经生长因子在眼科局部给药和药代动力学研究提供参考。

    • 硅油充填眼并发性白内障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

      2014, 14(4):641-64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4.04.17

      摘要 (1441) HTML (0) PDF 393.81 K (9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硅油因其特殊的理化性质被广泛的应用于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但随之出现的并发症又不得不引起眼科医生的关注,其中并发性白内障尤为突出。目前针对硅油充填眼并发性白内障的手术治疗方式较为多样,选择一种能使患者快速恢复视力,且安全有效、经济实用的手术方式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本文就硅油充填眼术后并发性白内障的手术治疗做一综述。

    • 眼前节相干光断层扫描在青光眼中的研究进展

      2014, 14(4):644-64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4.04.18

      摘要 (1473) HTML (0) PDF 454.29 K (8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青光眼是世界第二位致盲性眼病,我国以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较多。前房解剖结构的改变与青光眼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眼前段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anterior segment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AS-OCT)具有检查快速、非接触、高分辨率、精确定量化测量等特点,为原发闭角型青光眼房角关闭的发病机制、早期诊断和治疗、青光眼术后评价等方面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方法。

    • 高度近视合并视锥细胞营养不良的临床诊断

      2014, 14(4):648-65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4.04.19

      摘要 (1520) HTML (0) PDF 388.97 K (8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高度近视合并视锥细胞营养不良在临床上比较少见。由于两种疾病均有一定遗传倾向,疾病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临床检查及临床症状有一定相似性,常合并发生,一种疾病的诊断易被另一种诊断所混淆或掩盖,尤其在遇到高度近视患者出现相关检查异常时,要仔细甄别是其本身视功能异常,还是合并视锥细胞营养不良的诊断。另外,在疾病的发展中可能会相互促进而加重疾病的症状,容易造成漏诊或误诊,从而延误正确治疗。因此正确、全面、及时做出诊断是临床的难点。

    •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2014, 14(4):651-65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4.04.20

      摘要 (1474) HTML (0) PDF 405.51 K (8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是以视野缺损和视神经损害为特征的致盲性眼病。最近几年越来越多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基因的变异及遗传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发生发展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在已知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致病基因有20余种,现在就目前较为确定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相关基因,尤其是已确认的MYOC、OPTN、WDR36及CAV1/CAV2基因的定位、结构及相关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为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遗传基因研究方面提供一点参考。

    • 先天性白内障视觉矫正和术后视觉训练的研究进展

      2014, 14(4):654-65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4.04.21

      摘要 (1362) HTML (0) PDF 413.87 K (8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先天性白内障依然是造成儿童终生视力损害的重要疾病之一。相比于成人白内障,手术并发症多,治疗过程复杂,特别是弱视的发生,严重影响预后,所以术后视觉训练十分必要。目前先天性白内障术后视觉矫正的方法包括框架眼镜、角膜接触镜和人工晶状体的联合应用,但对于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植入时机和类型的选择等仍存在争议。遮盖治疗与视觉训练是术后避免弱视的重要手段。严格掌握遮盖患眼或健眼的时间和疗程,同时辅以视觉训练,可以明显提高视觉敏锐度和色觉敏感度,以期双眼视功能得到恢复和正常发育。

    • 色素上皮衍生因子在DR中的抗氧化应激作用

      2014, 14(4):657-65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4.04.22

      摘要 (1393) HTML (0) PDF 386.74 K (7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 DR)是糖尿病最严重和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一种世界范围内的主要致盲性眼病。其发病机制相当复杂,目前尚未完全明确。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igment epithelium-derived factor, PEDF)是一多功能蛋白质,研究表明它在DR中的保护作用是通过抗氧化应激特性来实现的。本文就PEDF在DR中的抗氧化应激的作用机制做一综述。

    • 高度近视合并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早期诊断与研究

      2014, 14(4):660-66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4.04.23

      摘要 (1544) HTML (0) PDF 405.79 K (8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高度近视(high myopia,HM)是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POAG)的高危人群。临床上我们发现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与高度近视有着密切关联,所以认识高度近视合并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时的临床特点,重视高度近视合并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早期诊断,避免漏诊或降低误诊率,有利于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警惕性和早期诊断的水平。本文就高度近视合并原发性开角型的临床特征、早期诊断注意要点的研究进展等进行综述。

    • 眼内结核的诊断和治疗

      2014, 14(4):663-66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4.04.24

      摘要 (1404) HTML (0) PDF 433.40 K (9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结核病是在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并且极易复发。结核病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当感染眼睛时,可引起眼前段、眼后段及眼的附属器官等病变。本文的目的是阐述眼内结核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 >临床研究
    • 他克莫司治疗春季卡他性角结膜炎的疗效分析

      2014, 14(4):666-66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4.04.25

      摘要 (1653) HTML (0) PDF 850.16 K (8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价免疫抑制剂——他克莫司滴眼液治疗春季卡他性角结膜炎(vernal keratoconjunctivitis,VKC)的治疗效果。

      方法:随机双盲试验,安慰剂对照。收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16例门诊患者,将16例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使用他克莫司滴眼液,对照组使用他克莫司滴眼液基础液,观察期为28d。对研究眼眼部体征和自觉症状分别进行单项评分,以治疗前后眼部体征总分变化量为主要疗效指标,主观症状为次要疗效指标。

      结果:(1)组内比较:两组症状和体征在用药前后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用药后各个时期的自觉症状评分均低于用药前,且随着时间推移,症状评分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用药后不同时期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间比较:两组患者的主观症状和体征在用药前和用药后第一次复查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之后两次复查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评分变化量(用药前评分-用药后评分)在用药后第一次复查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之后两次复查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他克莫司滴眼液能改善VKC患者的体征与症状,对于使用抗过敏滴眼液无明显改善的VKC,具有迅速、优良的改善效果,可应用于临床。

    • 1.8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角膜散光的影响

      2014, 14(4):670-67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4.04.26

      摘要 (1422) HTML (0) PDF 394.45 K (7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1.8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角膜散光的影响,并与传统3.2mm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进行比较。

      方法: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160例168眼,年龄50~83岁,晶状体混浊分级为Ⅱ~Ⅴ级,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4眼,分别行1.8mm同轴微切口(微切口组)和传统3.2mm小切口(常规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术后第1d; 1wk; 1mo观察随访,记录裸眼视力及散光改变,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术后第1d; 1wk; 1mo微切口组裸眼视力≥0.5者分别占79%,83%,94%,常规组裸眼视力≥0.5者分别占46%,64%,8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第1d,微切口组平均角膜散光为0.75±0.45D,常规组角膜散光为1.12±0.55D,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1wk和1mo,微切口组平均角膜散光分别为0.76±0.40D和0.65±0.35D,常规组平均角膜散光为1.05±0.53D和0.85±0.43D,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1.8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较常规超声乳化术,术源性角膜散光更小,术后视力恢复更快。

    • 超声乳化术与小切口囊外摘除术对老年白内障疗效的比较

      2014, 14(4):673-67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4.04.27

      摘要 (1331) HTML (0) PDF 406.26 K (7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价超声乳化术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对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以及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情况。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01/2013-01收治的白内障复明工程患者296 例,其中140例患者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治疗,156例患者采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差异以及术后角膜内皮细胞的变化情况。

      结果:术后3d超声乳化组患者视力和散光度均优于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组(P<0.05);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3mo视力情况和散光度以及术中、术后并发症差异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和超声乳化术治疗白内障疗效基本相当,但其有着良好的经济性,适合在基层医院以及白内障复明工程中广泛开展。

    • 小切口圈垫式劈核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手术效果

      2014, 14(4):677-67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4.04.28

      摘要 (1545) HTML (0) PDF 403.92 K (7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小切口圈垫式劈核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手术效果。

      方法:对75例80眼白内障应用圈垫器和劈核刀进行劈核取出,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观察术后视力、散光度、及术中、术后并发症。随访3~12mo。

      结果:术后第1d视力0.3~0.5者37眼,≥0.6者21眼,术后1mo 0.3~0.5者43眼,≥0.6者26眼。角膜散光在术后1wk为1.75±0.55D,与术前0.85±0.29D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术后1mo 0.92±0.48D和3mo 0.89±0.35D与术前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4眼术中后囊破裂,1眼人工晶状体植入囊袋内,3眼人工晶状体植入睫状沟内。术后角膜内皮波纹状水肿2眼,术后3d左右消退; 斑块状水肿2眼,术后2wk内消退。一过性高眼压2眼。

      结论:小切口圈垫式劈核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术后效果好,手术成本低,操作简便,并发症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青光眼巩膜瓣与超声乳化白内障巩膜隧道一体式三联术有效性探讨

      2014, 14(4):680-68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4.04.29

      摘要 (1366) HTML (0) PDF 365.36 K (7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进展时期的青光眼合并白内障采用青光眼巩膜瓣与超声乳化白内障巩膜隧道切口一体式三联手术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31例55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采用巩膜瓣联合巩膜隧道切口行三联手术,对比术前术后视力、眼压、滤过泡、术后并发症。

      结果:术后6mo,视力较术前均有明显提高,眼压得到控制,滤过泡弥漫,术后并发症少。

      结论:成熟的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抗青光眼手术建立新的房水引流通道,能有效降低眼压,加深前房和快速提高视力,减少了单纯青光眼手术引起的各种并发症。

    • 小梁切除联合超声乳化术式在PACG合并白内障中的临床应用

      2014, 14(4):682-68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4.04.30

      摘要 (1483) HTML (0) PDF 355.78 K (6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眼小梁切除、超声乳化术式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closed glaucoma,PACG)合并白内障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本研究收集从2011-05/2012-05到我院接受治疗的PACG合并白内障的患者51例,年龄46~82岁,对51例患者皆进行小梁切除术(trabeculectomy,TL)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Phacoemulsification,PE)吸除,同时进行人工晶状体植入。

      结果:联合治疗降眼压效果较好,术后研究对象视力恢复结果比较满意,且可以明显将前房深度(中央部分)加深; 同时研究对象并发症较少,所有研究对象术中都没有出现后囊膜破裂、视网膜脱离及角膜内皮失代偿等较为严重的并发症。手术总成功率达到97%,失败率很低。

      结论:TL联合UE治疗PACG,其可以获得比较好的降低眼压的效果,利于患者术后视力的恢复和矫正,可以加深眼部前房深度,同时手术成功率比较高、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因而,其综合效果比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和广泛应用。

    • OCT快速和重复扫描法在青光眼诊断中的可重复性研究

      2014, 14(4):685-68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4.04.31

      摘要 (1821) HTML (0) PDF 387.81 K (7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价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OCT)快速和重复法测量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厚度在诊断青光眼中的可重复性意义。

      方法:应用Stratus OCT测量38例正常人和42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RNFL厚度,分别应用快速和重复扫描两种方案来测量正常人和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RNFL厚度,通过统计各组视盘区域中颞区、上区、下区和鼻区共四个象限的总体平均RNFL厚度的组内相关系数和变异性系数来进行重复性评估。

      结果:在正常人和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中,总体平均RNFL厚度和颞侧、上方、鼻侧、下方RNFL厚度,两组均未显示出差异; 而重复扫描方案较之快速扫描在视盘周围测出的平均RNFL厚度具有更高的ICC和更低的CV值,在颞区存在统计学差异(P=0.042),在颞区、鼻区、上区和下区中得出的RNFL厚度的ICC(CV值)如下:快速扫描分别为0.918(7.2%),0.831(6.82%),0.856(5.12%),0.911(7.19%); 而重复扫描的分别为0.927(3.21%),0.962(5.01%),0.909(6.02)%,0.869(4.67%),0.918(6.89%)。

      结论:OCT测量RNFL厚度中应用快速和重复扫描在正常人和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中均具有可重复性的价值,而重复扫描方案在评估RNFL厚度方面更为精确。

    • 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治疗前后OCT图像分析

      2014, 14(4):688-69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4.04.32

      摘要 (1603) HTML (0) PDF 5.08 M (7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治疗前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图像特征。

      方法:对确诊的Vgot-小柳原田综合征患者17例34眼应用眼底照相及OCT跟踪观察,于激素冲击疗法后的5,15,30d再次行上述检查,观察视网膜结构变化。

      结果:所有患者均出现视网膜神经上皮层水肿及多灶性局限性大小不等的浆液性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经激素冲击治疗后,视网膜水肿减轻甚至消失,神经上皮脱离腔减小,部分脱离腔消失、视网膜基本复位。

      结论:OCT可清晰观察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治疗前后视网膜结构变化,对该病的诊断及疗效评估有重要意义。

    • 全视网膜光凝联合复方樟柳碱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2014, 14(4):692-69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4.04.33

      摘要 (1386) HTML (0) PDF 393.05 K (7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全视网膜光凝术后联合复方樟柳碱颞浅动脉旁注射与单纯行全视网膜光凝术,两者在改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视力及视网膜病变上是否存在着差异。

      方法:回顾分析在我院确诊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两组。A组全视网膜光凝术后行复方樟柳碱颞浅动脉旁注射66例109眼。B组仅行全视网膜光凝术54例71眼。

      结果:A组治疗3mo后视力提高率为66.1%,B组视力提高率为46.5%,两组统计学差异显著(χ2=6.78, P<0.01)。A组治疗6mo后视力提高率为68.8%,B组视力提高率为49.3%,两组统计学差异显著(χ2=6.89,P<0.01)。A组治疗6mo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改善率为61.5%,B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改善率39.4%,两组统计学差异显著(χ2=8.37,P<0.01)。

      结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全视网膜光凝术后联合复方樟柳碱颞浅动脉旁注射较单纯行视网膜光凝术,能更好的恢复视力并改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 视网膜脱离外路显微手术关键技术应用总结

      2014, 14(4):695-69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4.04.34

      摘要 (1594) HTML (0) PDF 381.96 K (7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总结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外路显微手术关键技术的临床应用情况。

      方法:孔源性视网膜脱离152例,手术显微镜下完成穿刺排液、冷凝、裂孔定位、硅胶垫压等关键技术。

      结果:一次手术复位率89.5%,总复位率96.7%; 术后1mo,矫正视力>0.05者89.8%,>0.3者35.2%; 一次穿刺排液成功83.6%,硅胶垫压环扎后需再穿刺排液占13.1%; 显微镜下裂孔冷凝定位准确率82.9%,术中调整后准确率90.0%; 术中硅胶位置调整占6.6%,需再次手术调整占10.6%; 95.4%硅胶垫压后缘位于角膜缘后20mm以前,4.6%位于20mm以后。

      结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外路显微手术可获得期望的临床效果,其关键技术应用简便、可靠,出现偏差时可适时调整; 视网膜可观察范围达角膜缘后20mm,大眼轴高度近视者可达角膜缘后20~24mm。

    • 23-G微创玻璃体切除术联合超声乳化术治疗早期PDR合并玻璃体积血

      2014, 14(4):698-70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4.04.35

      摘要 (1640) HTML (0) PDF 384.64 K (7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23-G微创玻璃体切除术联合超声乳化术治疗早期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合并玻璃体积血的临床疗效及其并发症的问题。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01/2013-01因早期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玻璃体积血在我院接受23-G微创玻璃体切除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者48例48眼,记录术前和术后1 mp最佳矫正视力,观察眼压、炎症反应,人工晶状体位置以及眼底病情的变化,随访时间4~18mo。

      结果:术后1mo最佳矫正视力,视力提高43眼(90%),视力≥0.12者36眼(75%),视力≥0.3者15眼(31%),手术前后视力差异有显著性(P=0.00)。术后有6眼(13%)低眼压,5眼(10%)发生脉络膜脱离,13眼(27%)出现前房炎症反应,16眼(33%)术后早期高眼压,10眼(21%)术后玻璃体腔出血,术后玻璃体视网膜增生性病变、视网膜脱离、虹膜红变及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均未发生。

      结论:23-G微创玻璃体切除术联合超声乳化术治疗早期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安全有效的。

    • 复方樟柳碱注射液治疗中心凹旁型中浆病

      2014, 14(4):701-70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4.04.36

      摘要 (3362) HTML (0) PDF 400.21 K (7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复方樟柳碱注射液治疗中心凹旁型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简称中浆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将60例60眼确诊为中心凹旁型CSC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32眼和对照组28例28眼,治疗组采用复方樟柳碱注射液2mL,予患眼侧颞浅动脉旁皮下注射,每日1次,对照组给予传统药物口服治疗,疗程均为2~4个疗程。以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自觉症状、视野、平均光敏感度及OCT结果为主要观察指标。

      结果:治疗前两组各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1,3mo治疗组各项指标均比对照组显著好转(P<0.05),治疗后6mo两组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除个别患者有短暂口干、头晕及心慌外,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

      结论:复方樟柳碱注射液治疗中心凹旁型CSC患者的效果明显,可缩短病程,改善视功能,降低复发率。

    • 对疑似高眼压症者视神经相关参数的分析研究

      2014, 14(4):704-70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4.04.37

      摘要 (1427) HTML (0) PDF 346.62 K (7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正常者与疑似高眼压症者眼底视神经相关参数的差异性。

      方法:分别对疑似高眼压症组36眼,正常眼压对照组43眼的各部位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pRNFL)、视盘相关参数、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复合体厚度(mGCCT)及视野指数进行测定,对其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正常组与疑似高眼压症组的平均、上方及下方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视盘相关参数(盘沿面积,视杯容积,平均杯盘比)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黄斑区上方、下方及平均神经节细胞复合体厚度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 鼻侧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颞侧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视盘面积、平均变异(MD)和模式标准差(PSD)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疑似高眼压症者的平均、上、下方及鼻侧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视盘相关参数(盘沿面积,视杯容积,平均杯盘比),黄斑区上方、下方及平均神经节细胞复合体厚度与正常人相比发生了改变。

    • 眶下神经眶内段走行的CT表现及临床意义

      2014, 14(4):707-71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4.04.38

      摘要 (1955) HTML (0) PDF 1.51 M (7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眶下神经的眶内段走行的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表现及临床意义。

      方法:对101例正常成人骨性眼眶行双眶CT平扫和三维重建,测量眶下管长度、眶下孔到眶下缘的垂直距离、眶下孔到颅正中线的垂直距离、眶下管和上颌骨前壁夹角。每个数值测量5次,取平均值。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结果:对101例正常成人骨性眼眶的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53例男性右侧眶下管长度的测量结果为12.97±2.63mm,左侧为13.21±2.73mm。48例女性右侧为12.72±2.70mm,左侧为12.79±2.77mm; 眶下孔到眶下缘的垂直距离的测量结果53例男性右侧为8.69±1.98mm,左侧为9.01±2.21mm。48例女性右侧为9.14±2.34mm,左侧为9.33±2.18mm; 眶下孔到颅正中线的垂直距离的测量结果53例男性右侧为33.34±3.33mm,左侧为33.41±3.01mm。48例女性右侧为32.33±3.78mm,左侧为32.39±4.23mm; 眶下管和上颌骨前壁夹角的测量结果53例男性右侧为(79.80±10.38)°,左侧为(81.47±11.70)°。48例女性右侧为(76.30±13.51)°,左侧为(76.04±14.64)°。男性左右侧所测得数值的比较和女性左右侧所测得数值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男女同侧所测得数值的对比采用t检验,结果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通过CT对眶下神经走行的测量的研究,能更好为眶下神经相关疾病进行临床诊断和治疗,同时也避免手术中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神经损伤。

    • 玻璃体积血的病因分析及手术治疗的疗效

      2014, 14(4):711-71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4.04.39

      摘要 (1476) HTML (0) PDF 384.27 K (7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玻璃体积血的病因及行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162例173眼玻璃体积血患者进行病因分析,采用玻璃体切割术治疗。

      结果:术后诊断:173眼中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83眼(48.0%),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24眼(13.9%),Eales病13眼(7.5%),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10眼(5.8%),外伤性玻璃体积血9眼(5.2%),视网膜裂孔8眼(4.6%),视网膜脱离9眼(5.2%),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7眼(4.0%),单纯玻璃体积血4眼(2.3%),视网膜大动脉瘤2眼(1.2%),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2眼(1.2%),脉络膜视网膜炎1眼(0.6%),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1眼(0.6%)。不同年龄病因分布不同,术后随访3~15mo,术前与术后视力相比,41眼(23.7%)视力不变,115眼(66.5%)视力提高,17眼(9.8%)视力下降。术后视力与术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Eales 病是导致玻璃体积血的主要原因。玻璃体切割联合术手术并发症少,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视力,是治疗玻璃体积血安全有效的方法。

    • 中重度眼化学伤急性期处理及羊膜移植的疗效观察

      2014, 14(4):714-71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4.04.40

      摘要 (1586) HTML (0) PDF 386.84 K (7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通过对中重度眼化学伤的急性期处理和羊膜移植的效果分析,探讨治疗眼化学伤的有效途径。

      方法:收集Ⅱ度及以上的中重度眼化学伤患者36例43眼的基本资料,通过分析致伤原因、致伤程度、视力、并发症等观察临床疗效。

      结果:Ⅱ度烧伤的视力恢复效果较好,55.6%的视力恢复到0.6及以上。酸烧伤组视力恢复效果>0.3的为80.0%,碱烧伤组视力恢复效果>0.3的为5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早期行羊膜移植组视力恢复效果>0.3的为69.7%,早期未行羊膜移植眼视力恢复效果>0.3的为5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酸烧伤组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40.0%)低于碱烧伤组(8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早期行羊膜移植组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60.6%)低于早期未行羊膜移植组(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烧伤急性期及时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并及早开展羊膜移植,对于患者的视力恢复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 视觉训练对青少年假性近视正相对调节的影响

      2014, 14(4):717-71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4.04.41

      摘要 (2014) HTML (0) PDF 363.04 K (11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视觉训练对青少年假性近视正相对调节的改变。

      方法:对42例84眼青少年假性近视患者随机分为视觉训练组和观察对照组,统计两组训练4wk后的视力、平均屈光度及两组训练前和训练后1,2,4wk后的5m时正相对调节量情况,并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训练4wk后两组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平均屈光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训练1,2,4wk后的5m正相对调节量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觉训练组训练前与训练4wk后的5m时正相对调节差异显著(P<0.01)。

      结论:视觉训练对青少年假性近视患者正相对调节影响显著。

    • 波前像差引导联合Q值优化的个体化LASEK治疗近视的疗效

      2014, 14(4):720-72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4.04.42

      摘要 (1654) HTML (0) PDF 398.62 K (6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波前像差引导联合Q值优化的个体化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磨镶术(wavefront-aberration guided combining Q-value optimized LASEK,WG-QO-LASEK)手术效果。

      方法:分析在我院眼科门诊接受WG-QO-LASEK手术患者140例280眼的临床资料,对患者术前、术后视力、视觉主客观检查的观察指标进行对比。

      结果:术后未见严重影响视力并发症, 132例264眼裸眼视力达到预期矫正度数±0.5D以内。88眼(31.4%)BCVA提高1行,46眼(16.4%)BCVA提高2行,屈光不正生存质量量表NEI-RQL-42术后总分较术前显著提高。术后各高阶像差比例增高,以球差、彗差增加为主,但未明显影响视觉质量。

      结论:WG-QO-LASEK治疗近视有良好的预测性、准确性及安全性。

    • >调查研究
    • 社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流行病学1.5a随访结果

      2014, 14(4):723-72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4.04.43

      摘要 (1887) HTML (0) PDF 410.99 K (8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调查沈阳市风雨坛社区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人群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 DR)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2011年筛查社区T2DM患者457例,2013年复查其中的92例,并新增312例T2DM患者,调查其基本情况及生活方式,并进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运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风雨坛社区2011年和2013年DR患病率分别为15.8%和41.2%。DR与NDR组比较,年龄、DM家族史、DM病程、空腹和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血清肌酐(Scr)、收缩压(SBP)及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LDL-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DM病程、HbA1c、SBP及HDL-C是DR的独立危险因素。2013年参与复查的92例DM患者,DR进展和新发共31例(33.7%),主要与血糖控制不良有关。

      结论:风雨坛社区居民DR患病率远高于我国北方的其他研究,主要与患者DM病程长、血糖控制不良、对DM及其眼病的重视程度不够以及高血压、高血脂等全身疾病的共同作用相关。

    • >临床报告
    • 外伤性晶状体脱位手术治疗方式的探讨

      2014, 14(4):727-72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4.04.44

      摘要 (1510) HTML (0) PDF 363.24 K (6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外伤性晶状体脱位的疗效。

      方法:回顾分析2011-10/2012-09收治的眼外伤致晶状体脱位患者39 例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根据其晶状体脱位的部位和程度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晶状体囊内摘除、超声乳化吸除、经睫状体平坦部切口晶状体切除,同时视不同的病情联合相应的手术方式如: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抗青光眼手术。

      结果:所有患眼均成功去除晶状体,术后视力提高32眼(82%),未见明显并发症。

      结论:外伤性晶状体脱位的手术方法根据脱位晶状体位置、程度及有无并发症而定,玻璃体切除及晶状体切除或晶状体摘出是晶状体脱位有效的治疗方法,合理的选择手术方式或联合手术是获得手术成功的关键。

    • 口服阿昔洛韦联合玻璃酸钠及氟米龙眼液治疗带状疱疹性角膜炎

      2014, 14(4):729-73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4.04.45

      摘要 (1650) HTML (0) PDF 351.50 K (7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口服阿昔洛韦联合玻璃酸钠及氟米龙眼液滴眼治疗带状疱疹性角膜炎疗效。

      方法:将本院收治的40例眼部带状疱疹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20例,对照组20例。观察组应用阿昔洛韦200mg口服,5次/d,玻璃酸钠眼液点眼,4次/d,当发生角膜基质炎、盘状角膜炎或者角膜内皮炎时使用1g/L氟米龙眼液点眼,4次/d; 对照组给予1.5g/L更昔洛韦眼用凝胶滴眼4次/d。随访3~4wk,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

      结果:观察组在患者局部疼痛及畏光缓解时间、角膜损伤愈合时间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33)。

      结论:口服阿昔洛韦联合玻璃酸钠及氟米龙眼液治疗带状疱疹性角膜炎疗效满意。

    • 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

      2014, 14(4):731-73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4.04.46

      摘要 (1863) HTML (0) PDF 394.23 K (8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为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提供依据。

      方法:回顾分析2010-01/2011-10入选本研究的95例112眼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对其疗效进行分析,观察治疗前后视力、眼压、前房深度、房角的变化及并发症的情况。计量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分析。

      结果:术前视力、眼压、前房深度分别为0.14±0.18,34.5±6.5mmHg,1.51±0.27mm; 术后1wk; 1,6mo视力分别是0.61±0.14,0.61±0.2,0.60±0.151; 术后1wk; 1,6mo眼压分别是13.1±3.7,12.8±3.9,12.9±4.3mmHg; 前房深度为2.49±0.3 1,2.45±0.39,2.46±0.43mm; 术后1wk; 1,6mo的眼压明显低于术前眼压,视力、前房深度、房角变化在手术前后具有显著的差异(P<0.05)。术后不同的时段,各参数之间均无显著的差异。房角镜检查:112眼房角均完全开放。术后浅前房、高眼压率及前房炎症反应等均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闭角型青光眼可明显地提高视力,安全有效、方便快捷、并发症少,可广泛运用。

    • 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在复明工程中的应用

      2014, 14(4):733-73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4.04.47

      摘要 (1383) HTML (0) PDF 399.83 K (7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642例676眼白内障患者采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及术后视力恢复情况。

      结果:术后1mo,视力≥0.05者670眼,脱盲率99.11%; ≥0.3者627眼,脱残率92.75%。后囊膜破裂24眼,角膜水肿54眼,前房渗出26眼,术后高眼压23眼。

      结论: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术中、术后并发症少,术后患眼视力恢复好,且对手术设备要求不高,适应于大规模的复明工程。

    • 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

      2014, 14(4):736-73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4.04.48

      摘要 (1185) HTML (0) PDF 385.12 K (6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小切口白内障摘除用于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临床疗效与价值。

      方法:选取2012-05/2013-11我院收治的60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A组、B组、C组,每组各20例。A组行抗青光眼手术治疗,B组采用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C组采用单纯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观察三组患者术前、术后眼压、前房深度、前房角、视乳头C/D比值改变及矫正视力、并发症的发生、住院时间、成本效益及学习曲线等指标。

      结果:三组患者入院时及用药后眼压均无明显差别(P>0.05); 经不同手术方式后,C组眼压显著优于A组和B组(P<0.05); 不同手术后,患者矫正视力均发生改变,A组和B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C组明显优于A组和B组(P<0.05); A组和B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C组并发症明显少于A组和B两组(P<0.05)。

      结论: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恢复时间快,创口小,疗效显著且并发症少,能够有效提高疾病治愈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无需昂贵的医疗设备,学习曲线短,费用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透明角膜切口有晶状体眼虹膜夹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高度近视

      2014, 14(4):739-74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4.04.49

      摘要 (1449) HTML (0) PDF 400.91 K (7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透明角膜切口有晶状体眼虹膜夹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对20例28眼高度近视患者表面麻醉下行透明角膜切口虹膜夹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术中和术后并发症、术后视力、眼压、屈光度数、角膜内皮计数、人工晶状体稳定性及晶状体混浊情况。

      结果:高度近视患者28眼均顺利植入了虹膜夹型人工晶状体,术中无并发症发生,术后裸眼视力均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术后随访6mo,所有植入的人工晶状体均基本位于正位,无明显倾斜、偏位。未发现白内障、葡萄膜炎、黄斑囊样水肿及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

      结论:在具备熟练的眼科显微手术技巧的前提下,有晶状体眼虹膜夹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有较好的预测性及稳定性,可获得满意的术后视力,术后并发症较少,是治疗高度近视患者安全、有效的方法。

    • 先天性白内障合并小角膜的眼部表现及治疗

      2014, 14(4):742-74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4.04.50

      摘要 (1935) HTML (0) PDF 389.26 K (7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小角膜合并先天性白内障患者的眼部临床表现、手术治疗时机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01/2012-12在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中心接受治疗的先天性白内障合并小角膜患者11例18眼的临床资料,术前检查包括角膜直径(<9.5mm)、眼部异常和全身异常,术后随访至少1a,评价术后视力和并发症等。

      结果:患者11例中有先天性白内障家族史4例,18眼中合并虹膜缺损6眼,眼球震颤18眼,原始玻璃体动脉残留1眼。对11例18眼患者施行三种手术方案:(1)行囊外白内障摘除术(extra capsular extraction of cataract, ECCE)者5眼;(2)Ⅰ期行ECCE,Ⅱ期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posterior chamber intraocular lens,PC-IOL)者4眼;(3)Ⅰ期行ECCE联合PC-IOL植入者9眼。术后患者视力均有明显改善,18眼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145±0.0958(0.01~0.20)。ECCE术中并发症主要为后囊破裂1眼,术后并发症主要为后发性白内障10眼,继发性青光眼2眼。

      结论:先天性白内障合并小角膜常伴发虹膜、脉络膜缺损,眼球震颤等合并症,人工晶状体的植入能明显提高患者视力,但术中应注重防范角膜损伤、后囊破裂等并发症,术后加强管理,特别是眼压的监测,以极早防治青光眼等并发症。

    • 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

      2014, 14(4):745-74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4.04.51

      摘要 (1399) HTML (0) PDF 356.92 K (7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研究改良式小梁切除术对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治疗效果。

      方法:我院在2008-06/2012-12期间共收治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44例,将其随机分成试验组(22例)和对照组(22例),其中试验组给予改良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予睫状体冷凝术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等情况。

      结果:经过治疗两组患者的眼压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但是两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试验组治疗总有效21例(95%),显著高于对照组16例(7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3789,P<0.05)。同时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均显著高于试验组(P<0.05)。

      结论:对于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来说,改良小梁切除术可有效降低其眼压,显著提高治疗成功率,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是一种安全高效的方法,应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激光光凝治疗BRVO合并黄斑水肿

      2014, 14(4):747-74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4.04.52

      摘要 (1874) HTML (0) PDF 395.52 K (7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激光光凝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 branch retinal vein occlusion, BRVO)合并黄斑水肿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据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对BRVO合并黄斑水肿患者30例30眼随机分为3组:第1组(10眼)单纯行黄斑区格栅样光凝; 第2组(10眼)玻璃体腔注射1次雷珠单抗0.05mL/0.5mg,7d后行黄斑区格栅样光凝; 第3组(10眼)玻璃体腔连续注射3次雷珠单抗0.05mL/0.5mg,间隔1mo,第1次注射7d后行黄斑区格栅样光凝。随访6mo,观察最佳矫正视力及OCT检查(干涉光断层扫描仪检查)黄斑中央厚度。

      结果:患者6mo后视力显著提高, 1组平均提高11个字母,2组提高17个字母,3组提高18个字母。OCT显示1组黄斑中央厚度平均降低208.7μm,2组降低312.9μm,3组降低326.8μm。1组中视力提高3行以上1例(10%),2组有3例(30%),3组有4例(40%)。

      结论:联合治疗明显优于单独激光治疗,雷珠单抗1次玻璃体腔内注射联合黄斑区格栅样激光光凝术治疗BRVO并黄斑水肿安全有效。

    • 基层医院激光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观察

      2014, 14(4):750-75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4.04.53

      摘要 (1154) HTML (0) PDF 338.42 K (7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全视网膜光凝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

      方法:对55例92眼分别为增殖前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PDR)、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者进行全视网膜光凝术,术后3, 6, 12mo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及彩色眼底像, 新生血管未消退者和无灌注区尚存者追加光凝, 随访3~12mo。

      结果:全视网膜光凝术后PPDR视力提高和视力不变者23眼(77%),视力下降者7眼(23%); PDR视力提高和视力不变者44眼(71%),视力下降者18眼(29%)。经过一次全视网膜光凝后,3mo复查FFA,新生血管未退、无灌注区未消失者追加光凝,PPDR有效率为29 眼(97%),PDR有效率为50 眼(81%); 13眼(14%)出现玻璃体出血转上级医院行玻璃体切割术。

      结论:基层医院全视网膜光凝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疗效良好。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前期患者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变化分析

      2014, 14(4):752-75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4.04.54

      摘要 (1428) HTML (0) PDF 339.27 K (7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对比OCT测量正常人与糖尿病患者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RNFLT)。

      方法:收集48例2型糖尿病患者与100名正常人纳入本研究。所有患者以及对照组接受OCT检查测量RNFLT,同时测量糖尿病患者的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

      结果:糖尿病患者与正常人平均RNFLT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视盘上方以及5:00,11:00,12:00位RNFLT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随访6mo,记录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视盘上方,视盘颞侧,视盘下方RNFLT变化的关系。

      结论:本研究证实控制血糖可以影响RNFLT,无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患者与正常人比较,平均RNFLT以及视盘上方RNFLT有轻微减少。

    • 经瞳孔温热疗法治疗旁中心凹渗漏点的中浆

      2014, 14(4):755-75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4.04.55

      摘要 (1588) HTML (0) PDF 1.11 M (7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经瞳孔温热疗法(transpupillary thermotherapy,TTT)治疗渗漏点位于旁中心凹的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简称中浆)患者的临床效果。

      方法:采用TTT治疗经眼底荧光造影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确诊并自愿选择TTT治疗的患者19例23眼,其中男17例,女2例; 左眼9只,右眼14只。年龄32~52(平均44.00±4.973)岁。我们运用810红外激光进行TTT治疗。随访所有患者TTT治疗后1,2,6mo的视力(Snellen视力表转换成LogMAR以便分析)、眼底检查、眼底荧光造影、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等。

      结果:在接受治疗1mo后眼底荧光造影显示渗漏消失者14眼(61%),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显示神经上皮无脱离; 在治疗2mo后渗漏消失、神经上皮脱离愈合者21眼(91%); 6mo后23眼全部无渗漏、无神经上皮脱离。74%的患者在6mo后视力提高≥3行。治疗后2mo时FFA显示渗漏点消失,OCT显示视网膜下液吸收且视力无下降者视为治疗成功,治疗后6mo时视网膜下液仍持续存在且视力无改善者则视为治疗失败。

      结论:TTT治疗旁中心凹渗漏的CSC在短期内安全有效,可能通过缩短病程改善CSC 的预后。

    • 微创玻璃体切割联合全视网膜光凝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2014, 14(4):760-76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4.04.56

      摘要 (1299) HTML (0) PDF 385.16 K (8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23G微创玻璃体切割联合术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方法:对40例40眼纤维血管膜范围>5PD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随机行20G及23G玻璃体切割联合术治疗,回顾上述患者的病历资料。对术后视力、眼内压、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23G组手术后1,3,6mo的最佳矫正视力为LogMAR(0.88±0.43)、(0.69±0.23)、(0.45±0.17),20G组手术后1,3,6mo的最佳矫正视力为LogMAR(0.57±0.32),(0.41±0.21),(0.30±0.1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时间为6~23mo。

      结论:23G玻璃体切割联合术是治疗复杂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安全有效方法。

    • 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治疗Terson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2014, 14(4):763-76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4.04.57

      摘要 (1498) HTML (0) PDF 357.39 K (7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治疗Terson综合征的疗效。

      方法:对伴有严重玻璃体积血的6例11眼Terson综合征患者在保守治疗无效后行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术中根据视网膜情况行剥膜或硅油填充,观察术后视力、视网膜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术后所有患者的视力均有明显提高,11眼中8眼(73%)术后视力≥0.5,1眼(9%)因术前存在严重的玻璃体视网膜增殖性病变和视网膜脱离,术后视力低于0.1。

      结论: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是治疗Terson综合征的有效手段,大部分患者术后视力恢复较好,但增殖性病变严重的患者术后视力欠佳,对于Terson综合征在保守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建议早期行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干预。

    • 非外伤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积血原因分析

      2014, 14(4):765-76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4.04.58

      摘要 (1302) HTML (0) PDF 357.51 K (7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非外伤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积血的原因。

      方法:对2009-07/2013-06在我科住院的46例46眼玻璃体积血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病因分析。

      结果:本组中视网膜静脉阻塞(RVO)所致玻璃体积血最多,为16眼(34.8%),其次为视网膜裂孔及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RD)8眼(17.4%),渗出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EAMD)8眼(17.4%),再次为玻璃体后脱离(PVD)4眼(8.7%),其它少见原因为视网膜大动脉瘤3眼(6.5%)、高血压视网膜病变及视网膜静脉周围炎各2眼(4.3%),特发性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脉络膜上腔出血、葡萄膜炎各1眼(2.2%)。

      结论:视网膜静脉阻塞、视网膜裂孔及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是非外伤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积血的主要原因。

    • 角膜塑型术后眼轴的超声生物测定分析

      2014, 14(4):768-77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4.04.59

      摘要 (1523) HTML (0) PDF 377.21 K (7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角膜塑型术后眼的前房深度(ACD)、晶状体厚度(LT)、眼轴长度(AL)的变化。

      方法:对进行角膜塑型镜治疗的120例120眼进行了前瞻性临床研究,将角膜塑形术术前及术后1a的超声检查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角膜塑型镜治疗1a后,LT较治疗前增厚,其中低度近视组增厚0.14mm,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中高度近视组增厚0.0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房深度﹑眼轴长度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角膜塑型术后,存在着晶状体屈光力的改变。调节因素可能参与着角膜塑型镜延缓近视发展的机制。

    • 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中常见问题及处理对策

      2014, 14(4):771-77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4.04.60

      摘要 (1328) HTML (0) PDF 397.34 K (7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中常见的问题及处理对策。

      方法:回顾我院2011-03/2013-06采用高频电刀切开鼻腔黏膜、术中止血、烧灼固定泪囊黏膜瓣与鼻黏膜瓣,亚甲蓝泪囊染色,以及泪道引流管植入和膨胀海棉支撑固定吻合口等方法,行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37例43眼,观察手术效果,探讨术中常见的问题及处理方法。

      结果:本组37例43眼,治愈42眼(97.7%),好转1眼(2.3%),总有效率100%; 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结论:采用高频电刀切开鼻腔黏膜、术中止血、烧灼固定黏膜瓣,亚甲蓝泪囊染色,以及泪道引流管植入和膨胀海棉支撑固定吻合口等方法,能够有效地处理这些术中常见的问题,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值得应用和推广。

    • 罗哌卡因利多卡因混合液眼球筋膜囊下麻醉在斜视手术中的应用研究

      2014, 14(4):774-77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4.04.61

      摘要 (1364) HTML (0) PDF 367.60 K (7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价罗哌卡因利多卡因混合液眼球筋膜囊下麻醉在斜视手术中应用的优越性。

      方法:选择80例局部麻醉手术的水平性斜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用7.5g/L罗哌卡因混合20g/L利多卡因分别作眼球筋膜囊下麻醉和结膜下浸润麻醉,并进行疼痛和眼心反射的评估。

      结果:患者80例均能在局部麻醉下顺利完成手术,疼痛的评估结果:根据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试验组评为“优”者12例,“良”者21例,“可”者6例,“差”1例。对照组“优”者2例,“良”者25例,“可”者12例,“差”1例。两组进行秩和检验,P<0.01,两组有显著差异。术中牵拉眼内外直肌数量和出现眼心反射情况为:试验组牵拉肌肉共74条,发生眼心反射26次,对照组牵拉肌肉共76条,发生眼心反射48次,采用χ2检验,P<0.01,两组间眼心反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眼心反射等级差别采用秩和检验,P>0.05,在发生眼心反射患者中,两组间眼心反射等级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应用7.5g/L罗哌卡因混合20g/L利多卡因作眼球筋膜囊下麻醉在斜视手术应用有一定的优越性,值得推广应用。

    • 眼外肌调整缝线在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手术中的应用

      2014, 14(4):777-77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4.04.62

      摘要 (1453) HTML (0) PDF 372.60 K (7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眼外肌调整缝线矫正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30例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患儿行双眼内直肌后徙联合调整缝线手术。患儿术前为中度远视,且术前配戴足度镜矫正屈光不正>6mo,非调节部分的斜视度稳定在+20~+35范围内。术中双内直肌后退3~5mm,保留1~2mm缝线调整量,术后第1d根据眼位调整缝线。术后1wk; 1,3,6,12mo随访,观察眼位、残余斜视度和视功能情况。

      结果:术后第1d缝线原位眼位即达正位22例,6例过矫,2例欠矫,正位率为73%。经过缝线调整,正位率达到100%。术后1wk; 1,3,6,12mo残余视近斜视度分别为+5.9±2.8,+4.4±4.3,+3.8±3.6,+2.9±3.5,+2.7±4.1,视远斜视度分别为+5.6±3.2,+4.0±3.1,+3.4±3.4,+2.5±3.4,+2.3±3.9。术后1,6,12mo分别与术后1wk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有双眼单视功能者13例(43%),术后有双眼单视功能者23例(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调整缝线的手术方式可以更准确的一次性矫正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有效的减少术后过矫或欠矫问题。

    • Behcet病患者血清TNF-α和IFN-γ及MCP-1水平的研究

      2014, 14(4):780-78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4.04.63

      摘要 (1380) HTML (0) PDF 365.07 K (6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Behcet病(Behcet's disease,BD)患者血清TNF-α、IFN-γ、MCP-1的水平。

      方法:BD患者25例,对照组为健康志愿献血员30例,抽取血清检测TNF-α、IFN-γ、MCP-1等指标。

      结果:BD活动期患者TNF-α、IFN-γ、MCP-1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BD活动期患者TNF-α、IFN-γ、MCP-1异常升高,可能与BD的发病机制有关。

    • 脑瘫患儿伴发视觉障碍的临床研究

      2014, 14(4):782-78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4.04.64

      摘要 (1649) HTML (0) PDF 1012.42 K (7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了解脑瘫患儿常见的视觉障碍情况,为临床早期行眼部筛查、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促进脑瘫患儿的视觉康复。

      方法:对223例确诊为脑瘫的患儿行眼部常规检查,包括眼位及眼球运动检查,间接检眼镜或Retcam Ⅱ检查眼底,散瞳验光检查了解屈光状态,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检查了解视觉通路传导,记录并分析常见的视觉障碍。

      结果:脑瘫患儿223例中,主要的视觉障碍表现为斜视、屈光不正及闪光视觉诱发电位的改变,部分患儿还同时伴有不同类型的眼底病变。其中有174例伴有不同类型的斜视,内斜最常见为121例,外斜次之为36例,垂直性斜视者15例,眼球震颤者2例。129例247眼存在屈光不正,复性远视散光118眼,单纯远视51眼,混合散光33眼,复性近视散光19眼,单纯远视散光21眼,单纯近视散光4眼,单纯近视1眼。194例381眼存在闪光视觉诱发电位的异常,主要表现为P2波的潜伏期延长,振幅降低。51例伴有不同类型的眼底改变,视神经萎缩及眼底出血最为常见。

      结论:脑瘫患儿常常伴发不同类型的视觉功能障碍,严重影响了患儿的视觉质量及全身康复,重视眼部常规检查及视觉训练,对患儿视觉系统的正常发育及脑瘫的全面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主管单位: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

出版单位:《国际眼科》杂志社(IJO Press)

社长/总编:胡秀文

主编:惠延年 Peter Wiedemann

编辑部主任:彭娟

刊期:月刊

语种:中英文混合

按检索
检索词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