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第14卷第1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术前应用坦索罗辛对全麻白内障患者尿潴留的预防作用
    Nooshin Bazzazi Habib Mousavi Bahar Housein Kimiaei Asadi Siamak Akbarzadeh Daniel Fadaei Fouladi
    2014, 14(1):1-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4.01.01
    [摘要](1972) [HTML](0) [PDF 331.31 K](1184)
    摘要:
    目的:检测术前应用坦索罗辛对全麻白内障患者尿潴留的预防作用。

    方法:对67名男性患者行全麻白内障手术,口服坦索罗辛,每日0.4mg(32例)或安慰剂(35例)。比较两组术后尿潴留和软盘虹膜综合征发生率。

    结果:两组患者年龄,坦索罗辛组:68.16±8.72岁; 安慰剂组:71.37±8.60岁,(P=0.38)。术后坦索罗辛组尿潴留发生率较低(3.1%vs48.6%,P<0.001; Odds ratio=29.28, 95% CI 3.59~238.79)。安慰剂组中1例(2.9%)发生软盘虹膜综合征(P=0.52; Odds ratio=1.03, 95% CI 0.97~1.09)。

    结论:全麻白内障手术前口服坦索罗辛可有效防止术后尿潴留,而不增加软盘虹膜综合征发生的风险。

    2  累及黄斑视网膜脱离术后解剖学改变和功能恢复情况
    刘芳 刘晓强 王方
    2014, 14(1):4-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4.01.02
    [摘要](2114) [HTML](0) [PDF 646.17 K](1149)
    摘要:
    目的: OCT观察累及黄斑视网膜脱离行巩膜外加压术后5a黄斑情况。分析脱离时间及术后5a黄斑OCT及视功能的相关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47眼,累及黄斑视网膜脱离行巩膜外加压术后5a OCT, 视功能及脱离时间,并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视网膜脱离时间<7d的黄斑厚度(226SymbolqB@88μm)较脱离时间>7d黄斑厚度(209SymbolqB@76μm)厚, 但无统计学意义。而术后复位的黄斑厚度和视力呈正相关(Pearson correlation test, R=1,P=0.01)。脱离时间<7d组视力(0.53)明显好于脱离时间>7d组视力(0.25),明显统计学差异(t-test, P=0.008)。5例(10%)患者发现黄斑区结构异常,包括4例IS/OS层断裂,同时伴有外界膜的断裂(8.5%),且术后5a平均视力(0.15)低于两组的平均视力。

    结论:脱离时间的长短严重影响视功能的恢复、术后黄斑的厚度及黄斑结构的改变。累计黄斑视网膜脱离手术尽可能在脱离时间<7d内完成。对于视力恢复较差者,建议行OCT检查。

    3  慢病毒介导的TGFβ-R2 shRNA抑制人LECs细胞TGFβ-R2的表达
    李贞 徐庆 张慧
    2014, 14(1):9-1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4.01.03
    [摘要](1350) [HTML](0) [PDF 1.82 M](1152)
    摘要:
    目的: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R2特异性短发夹RNA(shRNA)对人晶状体上皮细胞TGFβ-R2 表达的影响。

    方法:根据小干扰RNA(siRNA)的设计原则,针对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2基因序列特征构建特异性shRNA(RNAi)载体,与TGFβ-R2过表达载体共转染293T细胞,经Western blot筛选出有效RNAi载体后,进行扩增、纯化、滴度测定,并转染培养的人LECs,qPCR检测TGFβ-R2 siRNA慢病毒载体对TGFβ-R2 mRNA表达的影响。

    结果:经Western blot筛选,TGFβ-R2/GV115RNAi#1对目的基因的表达敲减效果最明显,慢病毒包装,滴度为8E+8 TU/mL,感染人LECs细胞后,对TGFβ-R2基因有显著的敲减效果,达到78.1%(P<0.05)。

    结论:TGFβ-R2 RNAi载体构建成功,并且能抑制人晶状体上皮细胞TGFβ-R2 mRNA的表达。

    4  羟乙基淀粉130/0.4对器官培养法保存兔角膜的脱水作用
    魏捷 蒋华
    2014, 14(1):13-1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4.01.04
    [摘要](1695) [HTML](0) [PDF 1.28 M](1176)
    摘要:
    目的:研究羟乙基淀粉的最新剂型HES 130/0.4对器官培养保存角膜的持续脱水效果。

    方法:20对配对兔角膜,一半于含10% HES 130/0.4的ACF培养液中保存28d作为实验组,不再单独脱水; 另一半于ACF培养液中保存28d后再葡聚糖T500脱水48h作为对照组。内皮细胞活性和植片质量评估指标包括:内皮细胞计数、角膜厚度和含水量、角膜透明度和后弹力层皱褶程度、内皮层中肌动蛋白微丝(filament actin,F-actin)的表达,及透射电镜下内皮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

    结果:保存结束时,实验组植片明显较薄,角膜透明度和皱褶程度也优于对照组,内皮细胞密度为2371±159个/mm2。对照组继续脱水后,角膜厚度、含水量和透明度与实验组间差别变小,内皮细胞密度却降至2138±182个/mm2。免疫印迹法证实F-actin在两组内皮层都有表达,实验组的F-actin表达水平更高。电镜下实验组的细胞超微结构改变较小。

    结论:HES 130/0.4的细胞毒性小,可成为器官保存液中的持续添加组分,不仅避免角膜过度水肿,还简化了保存程序,减轻了感染风险,有希望成为新型角膜脱水剂。

    5  条件性Smad4基因敲除鼠模型的建立和鉴定及初步表型
    刘瑛 林丁
    2014, 14(1):17-2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4.01.05
    [摘要](3414) [HTML](0) [PDF 5.64 M](1457)
    摘要:
    目的:利用Cre/LoxP系统建立眼组织特异性Smad4基因敲除小鼠并进行初步表型分析。

    方法:通过PAX6启动子驱动的Cre转基因小鼠(Le-Cre)作为介导敲除的工具鼠,将其与Smad4条件基因小鼠(Smad4fl/fl)结合获得Le-Cre特异性Smad4基因敲除小鼠或变异小鼠(Le-Cre; Smad4fl/fl)。为了证实条件性基因敲除的特异性及有效性,通过PCR技术对小鼠或鼠胚进行了相关基因分析,特定组织绿色荧光蛋白(GFP)的表达及Smad4蛋白的检测,同时利用ROSA26报导基因小鼠藉LacZ染色显示Le-Cre在眼组织的表达; 并对Smad4变异小鼠的表型进行了观察。

    结果:早在E10.0左右,鼠胚晶状体位置及眼周外胚层发现强荧光的GFP表达,表明Le-Cre明确出现在特定的靶组织。通过小鼠基因型分析,确定了小鼠或鼠胚是否携带Cre重组酶基因、Smad4条件性等位基因和/或Rosa报导基因,对小鼠晶体DNA的基因分析也证实Smad4基因在某些特异性眼组织内得到剔除。通过在Cre转基因小鼠导入报导基因,并籍LacZ染色对Cre重组酶的表达进行检测,显示了Cre重组酶的时空表达及其表达的组织特异性。Smad4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在正常发育胚鼠眼可见广泛的Smad4表达,早期主要存在于胞浆,随着胚眼发育向核内转移; 而在Smad4变异鼠胚眼,结果表明Smad4在Cre重组酶所表达的组织内缺乏表达。观察发现Smad4变异鼠可以顺利存活,但表现出眼球缩小、眼窝凹陷、眼睑畸形开放、闭合不能及眼周毛发脱失的外观。

    结论:通过基因和蛋白水平的检测证实了Le-Cre; Smad4基因敲除鼠的建立及Smad4在变异小鼠中表达的缺乏。Smad4在眼组织的敲除导致了眼及附属器的明显异常,为深入了解眼球发育及Smad4对其影响的机制提供了一个可信的动物模型。

    6  柚皮铜配合物对激光诱发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
    邵雁 杭丽 于海涛 杨学文 丁淑华 徐新荣
    2014, 14(1):23-2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4.01.06
    [摘要](1322) [HTML](0) [PDF 1.17 M](1066)
    摘要:
    目的:观察柚皮铜配合物对激光诱发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

    方法:选取雄性Brown-Norway大鼠24只,其中18只建立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模型,6只12眼作正常对照。动物模型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和2个不同给药实验组,每组6只。模型建立后,实验组大鼠腹腔注射同等剂量的柚皮素、柚皮铜配合物\〖20mg/(kg·d)\〗,对照组不给药。于造模后30d取各组视网膜-脉络膜-巩膜复合体标本,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脉络膜新生血管的面积,采集各组大鼠的脉络膜标本,采用RT-PCR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脉络膜组织中VEGF、COX-2、PI3K、MAPK、MMP-2、MMP-9mRNA与蛋白的表达。

    结果: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各实验组大鼠新生血管面积均减少,但柚皮铜配合物组较柚皮素组更明显,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 模型组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各实验组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与模型组相比均有所下降,除PI3K,MMP-9外,柚皮铜配合物组下降幅度大于柚皮素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相较于柚皮素,柚皮铜配合物有更好的生物活性,对激光诱发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形成有更显著的抑制作用。

    7  芥子气兔角膜损伤和角膜中央厚度变化
    刘菲 王菲 刘芳
    2014, 14(1):28-3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4.01.07
    [摘要](1603) [HTML](0) [PDF 833.81 K](1220)
    摘要:
    目的:观察芥子气兔角膜损伤病变发生发展过程中角膜上皮的愈合情况和角膜中央厚度的变化。

    方法:设实验组10眼,对照组10眼,正常组20眼。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用浓度400μL/L(0.2mL)芥子气液和浓度200μL/L(0.2mL)芥子气液接触角膜4min,于1,2,3,4,5,6d; 1,2,3wk; 1,3mo行角膜白光及荧光照相,并测量角膜中央厚度。

    结果:实验组的角膜上皮损伤面积1wk内由Ⅳ级减小为0级,第2,3wk; 1mo角膜上皮反复发生点片状剥脱。对照组的角膜上皮损伤面积3d内由Ⅲ级减小为0级,第2,3wk; 1mo角膜上皮仅发生针尖样的缺损。第3mo实验组和对照组角膜上皮均恢复光滑平面。角膜中央厚度第1~6d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和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wk~1mo实验组、对照组和正常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3mo实验组、对照组高于正常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不同浓度的芥子气液可致兔角膜上皮不同程度的损伤和角膜厚度变化,1wk内出现一过性角膜上皮层的重塑改变,1mo内完全恢复。3mo内角膜厚度基本恢复正常。

    8  兔眼后囊膜混浊模型的建立
    李云川 曹倩 李兰 查旭 张远平 戴红梅 梁毓琳
    2014, 14(1):31-3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4.01.08
    [摘要](1663) [HTML](0) [PDF 910.44 K](1199)
    摘要:
    目的:总结兔眼后囊膜混浊模型建立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及注意事项。

    方法:选择新西兰白兔10只,每只兔选取右眼进行超声乳化晶状体摘除术,对手术中的乳化功率、时间等参数进行统计。术后共随访3mo,观察术后并发症和后囊膜混浊的形成情况,按Odrich后囊膜混浊分级系统对术眼后囊膜混浊情况进行分级。

    结果:10只兔中有1只术中发生后囊膜破裂,1只于术后1wk死亡,其余8例术后1mo开始出现后囊膜混浊,术后2mo,后囊膜混浊的范围扩大并快速发展,术后3mo,形成致密纤维化层。术后3mo表现为致密的纤维化层和较厚的纤维化层,可见明显的后囊膜混浊。

    结论:利用兔眼透明晶状体行超声乳化手术可作为研究后囊膜混浊的理想动物模型,但要注意手术操作,防止并发症发生。

    9  不同方法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观察
    姜秀
    2014, 14(1):34-3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4.01.09
    [摘要](1292) [HTML](0) [PDF 399.29 K](1144)
    摘要:
    目的:探索观察不同方法在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2011-01/2012-12在我院治疗的140例140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行回顾性分析,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A组(单纯小梁切除术组)20例20眼,B组(行小梁切除术+虹膜周切术组)19例19眼,C组(行睫状体激光光凝术组)42例42眼,D组(行睫状体冷凝术)44例44眼,E组(玻璃体腔注药术组)15例15眼。对其术前和术后眼压、视力等情况以及临床效果,进行综合分析。

    结果:结合本组研究显示:各组术后眼压恢复情况与各组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20眼有效率60.0%,B组19眼有效率84.2%,C组42眼有效率71.4%,D组44眼有效率54.5%,E组15眼有效率40.0%。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术后视力恢复情况与各组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不同病情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可以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以恢复患者的视功能为首要目的。

    10  曲安奈德与雷珠单抗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比较
    林春堤 吴国基 吴爱玉 陈芳 陈水淼
    2014, 14(1):37-4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4.01.10
    [摘要](1783) [HTML](0) [PDF 499.69 K](1570)
    摘要:
    目的: 比较曲安奈德(Triamcinolone Acetonide,TA)与雷珠单抗(Lucentis,LU)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性黄斑水肿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最佳矫正视力(BCVA,小数视力)≤0.6,黄斑中心凹厚度(CMT)≥250μm的视网膜静脉阻塞性黄斑水肿患者,分别进行玻璃体腔注射TA(22例,4mg,0.1mL)或LU(18例,0.5mg,0.05mL)治疗。比较两种药物治疗前和治疗后1, 2wk; 1, 2, 3,6mo两组CMT与BCVA的改变情况

    结果:两组在治疗后视力明显提高,术后各时间点均较术前具有显著改变(P<0.05), TA组治疗后1mo视力最好(BCVA,logMAR=0.30±0.20),LU组治疗后2mo视力最好(BCVA,logMAR=0.21±0.10),两组在治疗后黄斑水肿明显减轻,CMT明显降低,术后各时间点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2mo时黄斑水肿程度最低(TA组CMT=274.45±141.81μm,LU组CMT=225.83±22.86μm)。BCVA(小数视力)与CMT呈负相关。各项指标两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 玻璃体腔注射TA及LU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性黄斑水肿均可减轻黄斑水肿和改善视力,两者治疗效果无显著差异。

    11  新疆维吾尔族人剥脱综合征与LOXL1基因变异的关系
    徐晓燕 谢小东 古丽努尔·买买提 张艳君 丁琳 万新娟 宋艳
    2014, 14(1):41-4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4.01.11
    [摘要](1707) [HTML](0) [PDF 736.45 K](1204)
    摘要:
    目的:探讨新疆维吾尔族人剥脱综合征与LOXL1基因变异的相关性。

    方法:以新疆维吾尔族为研究对象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共纳入50例剥脱综合征者(病例组,男39例,女11例)及58例正常人(对照组,男40例,女18例),提取基因组DNA,采用PCR产物测序技术对LOXL1基因的3个变异位点(rs1048661rs2165241rs3825942)进行分型,并分析其与维吾尔族人剥脱综合征的关系。

    结果:病例组的平均年龄高于对照组(P=0.039)。病例组中rs2165241位点的CT、TT基因型频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rs1048661、rs3825942位点的不同基因型分布频率在病例组、对照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96,P=0.584)。在校正了年龄、性别后,rs2165241位点的CT基因型携带者的剥脱综合征发病风险为2.850(P=0.029),TT基因型携带者的剥脱综合征发病风险为13.398(P=0.001)。

    结论:LOXL1基因变异(rs2165241)可能与维吾尔族人剥脱综合征相关,T等位基因可能是新疆维吾尔族人剥脱综合征的易感因素。

    12  小剂量泼尼松治疗Graves眼病的疗效及影响因素
    甘世斌 陈丹云 陈依彤 岳书帆
    2014, 14(1):45-4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4.01.12
    [摘要](1591) [HTML](0) [PDF 516.87 K](1197)
    摘要:
    目的:分析口服小剂量泼尼松治疗Graves眼病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指导临床优化治疗方案。

    方法:2010-01/2012-12来自中山一院眼科和核医学科确诊的Graves眼病患者118例,其中男37例,女81例,年龄14~67(平均35.4±12.2)岁,每天口服15mg泼尼松,连服3~6mo。好转定义为治疗后突眼严重性分级减低和/或突眼由活动变为非活动。于治疗第6mo末比较治疗前后突眼的变化并对疗效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经泼尼松治疗后,58.5%的 Graves眼病患者突眼好转; 其中72.6% 的活动性突眼患者突眼好转,而非活动性突眼患者仅23.5% 好转,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活动性突眼患者血清TRAb高于非活动性患者(P<0.01)。轻中重度三组突眼的患者中,突眼越轻的患者疗效越好(P<0.01)。突眼病程越长,突眼越严重(P<0.01)。治疗期间甲状腺功能状态无论过高或过低,均可加重患者突眼(P<0.01)。

    结论:每天口服15mg泼尼松,持续3~6mo对活动性Graves突眼的改善明显优于非活动性突眼。病程越短的患者突眼越轻,而突眼越轻治疗效果越好,故发现突眼需及早治疗,同时力争把甲状腺功能控制在正常范围,减少突眼的加重。

    13  ICL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术后早期眼前节形态的变化
    黎冬平 刘磊 李新宇 栗静 王虎杰 杨硕
    2014, 14(1):49-5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4.01.13
    [摘要](1969) [HTML](0) [PDF 441.28 K](1215)
    摘要:
    目的:我们应用眼前节全景分析仪(Pentacam)测量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CL)植入术手术前后前节形态指标,评价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安全性及稳定性。

    方法:选取行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的高度近视患者48例90眼,术后随访6mo。Pentacam眼前节全景分析仪测量各时间点的中央前房深度(ACD)、3:00位前房角(ICA)、角膜像差(CA)、角膜曲率(K)和角膜厚度(CCT)等指标。使用SPSS 19.0统计软件,描述术前术后各指标的分布特征,采用配对t检验对各指标进行手术前后的差异性比较。

    结果:所有观察指标各时间点均呈正态分布。ACD、3:00位ICA较术前降低(P<0.05)。CA中,总像差(CTA)及低阶像差(CLOA)较术前无统计差异(P>0.05),高阶像差(CHOA)则较术前有所增加(P<0.05); K略有减小(P<0.05)。CCT较术前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于术后有统计学意义变化的指标,均在术后1mo时即达到稳定状态。

    结论:应用眼前节全景分析仪(Pentacam)观察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眼前节形态的变化主要有ICA变窄,ACD变小,CHOA增加,K减小,尚在安全范围内,6mo随访中各值均保持稳定,未出现并发症,但远期效果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14  丝裂霉素C辅助PRK的临床观察及并发症分析
    刘兵 张湘 茹海霞 张梅 杨春燕
    2014, 14(1):52-5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4.01.14
    [摘要](1495) [HTML](0) [PDF 1.04 M](1060)
    摘要:
    目的: 观察丝裂霉素C(mitomycin C, MMC)辅助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RK)的疗效及并发症分析。

    方法:回顾性临床病例研究。随机选择2009年40例80眼实施PRK治疗近视的患者作为常规组,2010年PRK术中应用0.2g/L MMC 20s的40例80眼作为MMC组。术后7d; 1,3,6,12mo观察裸眼视力、屈光状态以及角膜上皮愈合、发生糜烂、角膜干燥和haze情况,两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术后12mo随访期间,两组裸眼视力、术后等效球镜、角膜上皮愈合及干眼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常规组有2眼,MMC组有9眼发生角膜糜烂伴丝状角膜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earson χ2=4.783,P<0.05)。全部病例均治愈,没有复发病例。常规组、MMC组术后1,3,6,12mo haze的发生率分别为26%,6%,2%,0和44%,25%,10%,2%,术后1mo(Pearson χ2=5.385,P<0.05)、3mo(Pearson χ2=10.667,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PRK术中使用0.2g/L MMC可以减少术后haze的发生。MMC对PRK术中保留的角膜上皮的影响可能是术后角膜糜烂发生的原因之一,术中要避免接触到治疗区外保留的正常角膜上皮。

    15  MicroRNAs在晶状体中的功能
    陶海波 贾音 高谦 李闻捷
    2014, 14(1):56-5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4.01.15
    [摘要](1236) [HTML](0) [PDF 406.42 K](1096)
    摘要:

    MicroRNAs(miRNAs)是一类包含21~23个碱基的非编码单链小分子RNA。通过与靶基因3'端非翻译区(UTR)不完全碱基配对,使mRNA降解或抑制靶mRNA的翻译,进而发挥基因调控作用。miRNAs广泛参与生物体内的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通过其表达量的上调或下调,影响细胞发育和疾病的进程。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miRNAs在眼部的多种组织,包括晶状体、视网膜和角膜中均有表达,其异常表达可能与某些眼部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本文综述近年来miRNAs在晶状体中的表达、功能及研究进展,以期寻求可用于临床诊断、治疗晶状体混浊的新型靶点。

    16  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临床研究进展
    刘俊珍 高伟 崔巍
    2014, 14(1):59-6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4.01.16
    [摘要](1682) [HTML](0) [PDF 406.06 K](1341)
    摘要:

    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是近年来推出的一种新术式。与常规切口超声乳化手术相比,具有手术切口小、组织损伤轻、视力恢复快等优点。本文通过参考近几年文献,就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角膜切口改变、角膜散光变化、角膜内皮损伤、前房稳定性及人工晶状体植入等方面的影响进行综述。

    17  眼球生物测量在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进展
    谢海南 陈穗桦
    2014, 14(1):62-6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4.01.17
    [摘要](1847) [HTML](0) [PDF 405.85 K](1183)
    摘要:

    眼球生物测量是指应用各种检查手段对眼球结构的各种参数进行测量,为眼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在白内障手术中,眼轴测量误差引起的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偏差是导致术后屈光误差的主要原因,因此精确的生物测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对当前临床常见眼球生物测量仪器的进展作一综述。

    18  屈光性白内障手术术后影响视觉质量的主要因素
    龚敏 刘谊
    2014, 14(1):65-6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4.01.18
    [摘要](1647) [HTML](0) [PDF 359.01 K](1516)
    摘要:

    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屈光力计算误差,角膜散光,前房深度以及IOL的位置等因素能导致术眼屈光状态的改变,影响白内障术后的整体视觉质量。我们将对手术过程顺利的屈光性白内障手术术后影响视觉质量的主要因素进行综述。

    19  硫化氢在DR发病机制中的保护作用及研究进展
    杨倩 李东豪
    2014, 14(1):67-7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4.01.19
    [摘要](1365) [HTML](0) [PDF 436.27 K](1054)
    摘要:

    硫化氢(hydrogen sulfide,H2S)是继NO和CO之后发现的第三种内源性气体信号分子。众多研究表明H2S供体化合物参与舒张血管、抑制平滑肌增殖、保护缺氧神经元、抗炎、抗氧化应激、抗缺血/再灌注损伤等各种生理病理过程。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心血管循环系统及神经系统,H2S在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及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等方面的研究少有报道。但H2S的生理病理学作用与DR发生发展的病理过程在理论上有多方面的相关性。目前有少量研究通过模型动物实验验证H2S在DR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保护性作用,本文就从分子层面对H2S在DR发病机制中的保护作用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20  飞秒激光在角膜移植中的应用进展
    周如侠 马君鑫 王林农
    2014, 14(1):71-7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4.01.20
    [摘要](1377) [HTML](0) [PDF 401.00 K](1239)
    摘要:

    飞秒激光有高精度的切削特点,使其在角膜移植方面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它可以替代机械角膜刀,根据临床需要制作不同形状的角膜植片和植床,适用于穿透性角膜移植、板层角膜移植和角膜内皮细胞移植等手术。飞秒激光的出现为改进和优化各种角膜移植手术方式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将就飞秒激光在角膜移植方面的应用进展做一综述。

    21  屈光参差与立体视觉
    吴微微 彭秀军
    2014, 14(1):74-7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4.01.21
    [摘要](5840) [HTML](0) [PDF 406.38 K](1206)
    摘要:

    屈光参差是指两眼屈光度的程度和(或)性质有一定的差别,其主要相关原因是由于双眼眼轴长度发育不平衡。立体视觉是人类和高等动物所特有的一项高级视功能,同时也是人类从事多种工作及日常生活中必备的一种重要功能。屈光参差引起的视网膜像模糊和不等像视是影响立体视觉的主要原因。屈光参差矫正方法不同,对立体视觉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22  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治疗
    葛金玲 王超庆
    2014, 14(1):77-7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4.01.22
    [摘要](2510) [HTML](0) [PDF 348.79 K](1408)
    摘要:

    间歇性外斜视是介于外隐斜与恒定性外斜视之间的一种斜视,是儿童最常见的外斜视。起病较早,发病年龄通常为6月龄~ 4岁。与其他类型的斜视不同,间歇性外斜视的儿童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仍可维持正常眼位和双眼视功能,因此如何选择合适的干预时机及治疗方式对临床医师是个挑战,同时手术方式的选择及术后效果也存在不同的观点。本文旨在对间歇性外斜视的发病机制和临床特征、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的选择进行简要介绍,为间歇性外斜视的治疗提供参考。

    23  OCT在弱视研究中的应用
    张玮 蔡季平
    2014, 14(1):79-8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4.01.23
    [摘要](1408) [HTML](0) [PDF 401.76 K](1224)
    摘要:

    弱视是较为常见的眼病,弱视的研究方法涉及临床和基础多个不同的学科。相干光学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是一种重要的眼科检查手段,能直观、便捷地检查视网膜结构,近年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弱视眼视网膜的检查。本文就OCT在弱视眼的应用作一综述。

    24  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邓德勇 于丹丹 彭涛 谢美娜
    2014, 14(1):83-8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4.01.24
    [摘要](1551) [HTML](0) [PDF 412.02 K](1189)
    摘要:
    目的:探讨术前或术中辅助降压后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的效果。

    方法:收治87例92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入院时眼压均在45.0mmHg以上,术前通过全身及局部使用最大剂量降眼压药物处理,眼压能降至25.0mmHg以下者于降压后2~3d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60眼),如眼压依然高于30.0mmHg且前房深度尚可者,术前先行前房穿刺降压并于降压后1~2d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并前房角分离术(25眼),如药物降压后眼压仍高于35.0mmHg且前房较浅,则手术时行玻璃体腔穿刺抽取部分玻璃体腔液后再前房穿刺实现降眼压后行白内障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并前房角分离术(7眼)。对术前检查和术后6mo随访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包括眼压、视力、手术并发症及中央前房深度和前房角宽度等。

    结果:随访6mo~2a,全部病例在随访期间眼压均可控制在20.0mmHg以下,其中有2眼在6mo时需20g/L卡替洛尔滴眼液点眼。术前视力均低于0.3,术后视力:<0.1者5眼,0.1~0.3者22眼,<0.3~0.5者50眼,>0.5者15眼。前房及房角:术后前房均明显加深,房角全部开放者8眼,开放大于270度者23眼,开放≥180度者56眼,开放<180度者5眼。术后并发症:60眼出现较明显的前房反应,其中有16眼出现前房纤维素性渗出。

    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于急性发作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有良好的疗效,能及时控制眼压并挽救患者的视功能。前房穿刺或玻璃体穿刺是术前眼压控制不良者有效降眼压手段,有利于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25  AcrySof Toric人工晶状体矫正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的疗效观察
    罗林翼 陈敏瑜 张颖栩
    2014, 14(1):86-8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4.01.25
    [摘要](1458) [HTML](0) [PDF 389.13 K](1137)
    摘要:
    目的:观察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患者植入Acrysof Toric人工晶状体(IOL)后角膜散光矫正的效果及Toric IOL的眼内稳定性。

    方法:选择2010-04/2012-04在我院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及Acrysof Toric IOL植入,并完成12mo随访的患者20例23眼。观察术前、术后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术前角膜散光,术后残余散光及IOL旋转度、偏中心、倾斜情况。

    结果:术后随访12mo,UCVA≥0.6者23眼(100%),UCVA≥0.8者17眼(74%); 术前角膜散光平均为(2.31±0.70)D,术后残余散光为(0.43±0.28)D,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7眼(74%)IOL旋转偏离预定轴位,平均旋转度数为4.98°±0.25°,其中2眼旋转>10°,最大旋转为12.9°; 11眼(48%)IOL出现偏中心,7眼(30%)偏中心<0.5mm,0.5mm≤3眼(13%)≤1mm,1眼(4%)偏离1.1mm; 20眼(87%)IOL无倾斜,3眼(13%)出现倾斜,倾斜度数均少于5°。

    结论:Acrysof Toric IOL植入矫正散光疗效可靠,术后表现出良好的旋转及居中稳定性,远期患者依然获得满意的视觉质量,是矫正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的可靠手术方式。

    26  巩膜固定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观察
    代永青 贺杰 李海军 杨亚军
    2014, 14(1):89-9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4.01.26
    [摘要](1697) [HTML](0) [PDF 392.66 K](1115)
    摘要:
    目的:观察巩膜固定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玻璃体切除后无囊膜支撑的无晶状体眼的效果。

    方法:回顾分析采用巩膜固定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的14例14眼患者资料。在2:00,8:00位角膜缘后1.5mm处巩膜瓣下穿刺引出三片式折叠人工晶状体的双襻,将襻插入预制巩膜隧道内固定,缝合巩膜瓣覆盖穿刺口及襻。

    结果:患者14例均顺利植入人工晶状体,术后随访6~12mo,患者视力提高、人工晶状体位置稳定、眼压正常、无重大并发症。

    结论:应用巩膜固定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无囊膜支撑的玻璃体切除后无晶状体眼安全性高,操作简便,疗效确切,值得进一步观察与实践。

    27  白内障青光眼联合手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
    尹瑞 毛安真 谢先华
    2014, 14(1):92-9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4.01.27
    [摘要](1560) [HTML](0) [PDF 362.12 K](1165)
    摘要: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及小梁切除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6例26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老年性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及小梁切除术治疗,观察手术前后视力、眼压、前房深度变化及术后滤过泡形态、术后并发症。

    结果:术后6mo时有14例视力≥0.5,10例视力为0.12~0.4,与术前相比视力均有明显改善,手术前后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1wk; 3,6mo平均眼压分别为12.5±1.2,14.3±1.5,14.6±1.3mmHg,与术前平均眼压相比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中央前房深度均明显加深且均形成弥散的功能性滤过泡。术后主要并发症为角膜水肿及前房炎症反应。

    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及小梁切除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老年性白内障,不仅安全有效,而且术后并发症轻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8  拦截劈裂法联合手法娩核在硬核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的应用
    潘绍新 田静 范峰 王晓红
    2014, 14(1):94-9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4.01.28
    [摘要](1300) [HTML](0) [PDF 406.32 K](1050)
    摘要:
    目的:观察拦截劈裂法联合手法娩核治疗硬核白内障的初步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手术技巧。

    方法:对老年性白内障Ⅳ级以上硬核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30例30眼采用巩膜隧道切口拦截劈裂法联合手法娩核,对照组20例20眼采用常规超声乳化碎核,两组均联合后房型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对比两组术中核处理时间、并发症、术后视力、角膜水肿情况、眼压及角膜内皮细胞数量变化等。

    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术中核处理时间分别是60±10,90±15s(P<0.05); 观察组手术并发症如后囊膜破裂发生率、角膜水肿反应和角膜内皮损伤均比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术后视力、眼压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拦截劈裂法联合手法娩核具有核处理时间短、视力恢复快、并发症少的特点,是治疗Ⅳ级以上硬核白内障较理想的选择之一。

    29  超声乳化在伴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及原发房角关闭中的应用
    赵小静
    2014, 14(1):97-9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4.01.29
    [摘要](1216) [HTML](0) [PDF 353.74 K](1113)
    摘要:
    目的:研究超声乳化在伴有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及原发性房角关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择在我院眼科就诊的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原发性房角关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给予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眼的平均视力、平均眼压、平均散光以及术后出现的并发症。

    结果:患眼平均视力由0.15±0.02恢复至0.48±0.13、平均眼压由23.29±4.83mmHg下降至18.34±2.41mmHg、散光程度由1.14±0.15DC降至0.53±0.06DC;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角膜水肿2.5%、后囊混浊3.4%、前房纤维素渗出5.1%。

    结论:超声乳化能够有效的改善眼压、恢复视力,对于闭角型青光眼和原发性房角关闭具有积极的治疗意义。

    30  中国白内障人群术前结膜囊细菌培养结果的Meta分析
    徐欢欢 程莹莹 赵长霖 薛春燕 黄振平
    2014, 14(1):100-10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4.01.30
    [摘要](1780) [HTML](0) [PDF 369.37 K](1120)
    摘要:
    目的:系统研究中国白内障人群术前结膜囊细菌构成和药物敏感情况的变化,为白内障术前无菌化准备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方法:计算机检索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及中文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集2004-01/2013-09发表的有关中国人群白内障结膜囊细菌培养的文献,并辅以手工检索、因特网搜索。并采用Meta分析对所纳入研究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共纳入7篇文献,共11499眼,白内障患者术前结膜囊培养阳性率为26.03%(2993/11499),主要由G+球菌(86.40%)、G+杆菌(8.10%)、G-杆菌(4.13%)以及G-球菌(1.37%)构成。G+球菌主要以表皮葡萄球菌(67.30%)、金黄色葡萄球菌(12.53%)和微球菌(6.98%)为主。大多菌株对妥布霉素、万古霉素、环丙沙星和庆大霉素敏感,对妥布霉素和环丙沙星耐药性有上升趋势。

    结论:白内障术前的结膜囊主要由表皮葡萄球菌构成,对青霉素和红霉素耐药,大多数菌株对妥布霉素、万古霉素、环丙沙星和庆大霉素敏感,对妥布霉素和环丙沙星耐药性有上升趋势。

    31  残留曲安奈德对特发性黄斑裂孔的愈合及组织水肿消退的研究
    杜红艳 钱志敏 王中颖 张丽娜 李兰根
    2014, 14(1):103-10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4.01.31
    [摘要](1519) [HTML](0) [PDF 369.38 K](1119)
    摘要:
    目的:探讨残留曲安奈德对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愈合及组织水肿消退的临床作用。

    方法:患者32例32眼实施闭合玻璃体切割术。试验组16例16眼术中应用曲安奈德(TA)辅助剥除内界膜,并残留少许曲安奈德于黄斑裂孔底部。对照组16例16眼未用辅助剂剥除内界膜。术后随访6~12mo,比较两组黄斑裂孔解剖复位、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与黄斑裂孔指数情况。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术后所有的黄斑裂孔均达到解剖复位,闭合率100%。两组术后BCVA均较术前有所提高(P=0.000)。两组之间的视力改善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BCVA与黄斑裂孔指数(MHI)呈正相关,与裂孔高度无相关性。试验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两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术中应用曲安奈德有助于内界膜剥除。残留曲安奈德不影响特发性黄斑裂孔的愈合及组织水肿的消退; MHI计算简便,可作为临床预后的指标。未见与TA有关的副作用。

    32  糖尿病患者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
    李云飞 张奕霞 练海东
    2014, 14(1):106-10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4.01.32
    [摘要](1584) [HTML](0) [PDF 393.78 K](1035)
    摘要: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患者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前后对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形态学的影响。

    方法:收集60例患有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组)和60例非糖尿病患者(对照组),其中30例糖尿病组和30例对照组患者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手术,30例糖尿病组和30例对照组患者行晶状体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手术。检测两组患者术前1d及术后3mo角膜内皮细胞密度(cell densities,CD)、内皮细胞面积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六角形细胞百分比值(ratio of hexagonal cells,RHC)。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角膜内皮细胞变化的差异。

    结果: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在糖尿病组与对照组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和六角形细胞百分比手术前后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晶状体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在糖尿病组和对照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变异系数及六角形细胞百分比手术前后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晶状体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在糖尿病组手术前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变异系数、六角形细胞百分比的差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手术对角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角膜内皮细胞的形态改变; 而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行晶状体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角膜内皮细胞形态、密度的改变较非糖尿病患者明显,因此术前角膜内皮细胞的严格检查对于糖尿病患者术后视觉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33  无黄斑水肿的NPDR患者中心凹区mfERG与视网膜厚度的研究
    原喆 柳力敏 刘磊 华瑞 陈蕾
    2014, 14(1):109-11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4.01.33
    [摘要](1951) [HTML](0) [PDF 1.28 M](1129)
    摘要:
    目的:分析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NPDR)无黄斑水肿的患者黄斑中心凹区视网膜功能及厚度间的关系。

    方法:选取NPDR患者20例35眼患眼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组,行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nic retinography, mfERG)及Spectralis 相干断层扫描(Spectralis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Spectralis OCT)检查。以15例20眼正常眼为OCT对照组,以19例20眼正常眼为mfERG对照组,OCT对照组做Spectralis OCT检查,mfERG对照组做mfERG检查。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DR组黄斑中心凹mfERG1环的P1波反应密度减小,P1波及N1波隐含期改变无统计学意义; DR组无水肿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神经上皮层厚度仍有显著增加。

    结论:应用mfERG可以在视网膜无可见明显结构改变之前发现视网膜功能上的异常变化; Spectralis OCT可以测量视网膜各层厚度,反映视网膜精细结构变化,验证视网膜功能上的异常改变,二者联合应用为极早期发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功能改变提供有效的证据,并为及时治疗提供资料。

    34  玻璃体切除术后并发症临床分析
    王雨晴 宋晏平 张招德 林文雅 唐涵锋
    2014, 14(1):112-11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4.01.34
    [摘要](2193) [HTML](0) [PDF 407.80 K](1197)
    摘要:
    目的:随着玻璃体切除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惰性气体和硅油在眼内的应用,玻璃体积血、眼内炎、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等严重玻璃体视网膜疾病都得到了有效的治疗。但是术后也伴随发生了一些并发症,严重影响了患者视力的恢复。本研究旨在观察玻璃体切除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发病机制,为避免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供临床参考。

    方法:本研究选用本院200例玻璃体切除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手术由同一术者实施,酌情填充惰性气体或硅油。按玻璃体填充物将患者分为单纯玻璃体切除组、惰性气体填充组和硅油填充组; 按术后是否发生高眼压将患者分为正常眼压组和高眼压组; 按年龄将患者分为≥50岁组和<50岁组。分别观察玻璃体切除术后各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和处理方法。

    结果:研究表明玻璃体切除术后的主要并发症包括眼压升高、继发性青光眼、角膜病变、并发性白内障、玻璃体出血、视网膜脱离、医源性视网膜裂孔、前房渗出膜、脉络膜和睫状体脱离等。根据本组数据统计分析,认为单纯玻璃体切除组、惰性气体填充组和硅油填充组发生各种术后并发症有明显差异。其中,惰性气体填充组和硅油填充组术后眼压升高和继发性青光眼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单纯玻璃体切除组,尤其是惰性气体填充组术后高眼压的发生率更高。惰性气体填充组和硅油填充组术后并发角膜病变和并发性白内障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单纯玻璃体切除组,而且与术后高眼压密切相关。玻璃体出血、医源性视网膜裂孔、视网膜脱离、前房渗出膜、脉络膜和睫状体脱离等并发症各分组之间无显著差异。

    结论:玻璃体切除术是治疗严重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有效方法,术后大部分患者视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术后并发症严重影响了术后效果,如何提高手术技巧,避免减少和及时正确的处理术后并发症是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成功的关键,也是今后玻璃体切割术研究的重点,需要我们继续探索和研究。

    35  2型糖尿病患者干眼症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探讨
    刘承
    2014, 14(1):116-11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4.01.35
    [摘要](1325) [HTML](0) [PDF 347.82 K](1139)
    摘要: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干眼症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选取45例90眼2型糖尿病患者和40例80眼非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泪膜破裂时间、基础泪液分泌试验以及角膜荧光素染色指标间的差异,并分析其相关因素。

    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泪膜破裂时间为6.23±2.36s,显著短于对照组; 泪液分泌试验滤纸条平均浸润长度为8.65±3.82mm,显著低于对照组; 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为1.89±1.31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干眼症发病率达58%,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泪液基础分泌量和泪膜破裂时间为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干眼症重要的危险因素。

    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泪膜破裂时间缩短、基础泪液分泌值减少以及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升高。泪液基础分泌量和泪膜破裂时间为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干眼症重要的危险因素。

    36  眼底自发荧光联合频域OCT对Stargardt病病理改变的临床观察
    傅征 龚颂建
    2014, 14(1):118-12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4.01.36
    [摘要](2168) [HTML](0) [PDF 2.73 M](1079)
    摘要:
    目的:分析Stargardt病中眼底自发荧光(FAF)的临床特征,应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pectralis OCT)观察相应的视网膜微结构改变,进一步探讨两者联合应用在Stargardt病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非干预性、观察性研究。应用激光共焦扫描检眼镜(德国Heidelberg公司)对Stargardt病患者9例18眼进行蓝光自发荧光(BL-FAF,激发光488nm,滤光片>500nm)、Spectralis OCT检查、眼底照相、mfERG检查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FFA)检查,其中7例同时接受了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检查; 分析Stargardt病FAF分布特征及Spectralis OCT所示视网膜微结构的对应改变。

    结果:黄斑部椭圆形病变区域呈现BL-FAF均为低荧光,活动期病例可见边缘厚薄不一的强荧光。OCT显示病变区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al ,RPE)和光感受器(photoreceptors,PR)萎缩,神经上皮层菲薄。 FFA早期可出现散在的点状透见荧光,晚期黄斑部出现与萎缩灶大小相符的牛眼状透见荧光; 病变晚期 ICGA表现为脉络膜毛细血管萎缩,个别病例可见新生血管。

    结论:眼底自发荧光联合Spectralis OCT及mf-ERG是诊断Stargardt病十分有用的非侵入性检查手段,其特征性改变提示病变存在RPE及PR 的共同退化,同时也揭示脂褐素这种荧光性物质不同的病理生理变化。

    37  近视眼患者眼内高阶像差对角膜高阶像差补偿作用的研究
    马代金 朱睿玲 蔡望
    2014, 14(1):122-12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4.01.37
    [摘要](1920) [HTML](0) [PDF 358.03 K](1165)
    摘要:
    目的:探讨青年中、低度近视眼患者眼内高阶像差对角膜高阶像差的补偿作用。

    方法:收集2012-04/05在我院准分子激光中心接受角膜屈光手术的近视眼患者76例152眼,用OPD Scan ARK-10000测量瞳孔直径6mm时角膜前表面和全眼球3~6阶总高阶像差(total higher-order aberrations,HOAs)、总彗差(total coma aberration,TC)、总三叶草(total trefoil aberration,TT)、总球差(total spherical aberration,TS)均方根值(root mean square,RMS)及三阶彗差(Z3-1,Z31)、三叶草(Z3-3,Z33)、四阶球差(Z40)的Zernike系数,计算补偿因子(compensation factor,CF)。

    结果:角膜球差均为正值,33眼(21.7%)全眼球差为负值; 角膜TC均方根值及Z3-1 ,Z31小于全眼像差,补偿因子为负值; 角膜HOAs,TT,TS均方根值及Z3-3,Z33,Z40均高于全眼像差,补偿因子为正值。

    结论:眼内高阶像差对角膜高阶像差主要表现为补偿作用; 眼内球差对角膜球差有补偿作用,可降低全眼球差; 眼内彗差、三叶草对角膜高阶像差的作用个体差异较大,可表现为部分补偿、过度补偿和叠加,其中彗差以叠加作用为主,三叶草以补偿作用为主。

    38  青少年近视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观察
    韦丽娇 谢祥勇 何碧华 程子昂
    2014, 14(1):125-12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4.01.38
    [摘要](2273) [HTML](0) [PDF 394.88 K](1453)
    摘要:
    目的:观察青少年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矫正近视及控制近视发展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近视患者102例204眼,平均屈光度-3.36±1.07D(等效球镜),用临床问诊、视力检查、裂隙灯检查等方式, 观察戴镜2a平均屈光度、裸眼视力、眼轴、中央角膜厚度、视觉异常(有无复视、眩光、重影)以及眼表并发症等情况。

    结果:戴镜6mo; 1,2a与戴镜前相比,裸眼远视力、平均屈光度变化有显著差异(P<0.05),所有患者配戴镜片后屈光度降低,视力改善; 眼轴、中央角膜厚度戴镜前后差异无显著变化(P>0.05),角膜健康状况良好,因戴镜所致不适症状经适当用药或镜片处理后均可消失。

    结论:角膜塑形镜是一种有效地矫正视力和控制近视增长的方法。在使用合格的产品、规范的流程、合格的验配技术和严格的复查的前提保障下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是安全的。

    39  LASIK术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变化的临床研究
    邸瑢 庄文娟 杨学秋 李珊珊 赵静静
    2014, 14(1):128-13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4.01.39
    [摘要](1359) [HTML](0) [PDF 488.30 K](1056)
    摘要: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黄斑部视网膜厚度的变化。

    方法:随机抽取LASIK手术的近视眼患者69例138眼。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对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1d; 1wk; 1,3,6mo的黄斑部视网膜进行检查,分别测量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直径0.5mm区域、直径1.5mm区域及直径3mm区域的上方、鼻侧、下方、颞侧9个区域的视网膜平均厚度及容积。

    结果: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直径1.5mm内(A1,A2,A3,A4)术后1d; 1wk的视网膜厚度及容积均低于术前,术后1,3,6mo同术前比较无明显差异。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直径0.5mm内(A0)以及直径3mm内的区域(A5,A6,A7,A8)术后1d; 1wk; 1,3,6mo同术前比较无明显差异。

    结论:常规LASIK术后所出现的部分区域黄斑部视网膜厚度的改变是轻微可逆的。

    40  玻璃体切割术联合激光治疗PDR的疗效观察
    顾育红 张作仁 陈彬
    2014, 14(1):132-13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4.01.40
    [摘要](1421) [HTML](0) [PDF 372.15 K](1119)
    摘要: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术与激光治疗在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中的联合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我院2009-03/2010-03收治的PDR患者89例116眼,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7例62眼)和研究组(42例54眼)。对照组患者采用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基础上,联合眼内激光进行治疗。比较分析患者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变化情况, FFA检查结果以及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与治疗前相比,对照组和研究组治疗后最佳矫正视力<0.1的患者比率明显减少,分别为40%和28%,最佳矫正视力0.5~1.0的比率明显提高,分别达到24%和41%,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相比,研究组患者治疗后最佳矫正视力0.5~1.0的比率明显提高,黄斑水肿消退或部分消退比率明显提高,而黄斑水肿加重、视网膜渗漏以及玻璃体再次出血比率明显降低,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玻璃体切割术联合激光是治疗PDR的有效方案,对患者术后视力的提高和并发症的降低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41  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对准分子激光术后干眼泪液动力学影响
    许琛琛 许颖颖 谢文加 王勤美 沈梅晓
    2014, 14(1):135-13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4.01.41
    [摘要](3556) [HTML](0) [PDF 436.04 K](1379)
    摘要:
    目的:应用OCT测量泪河的变化,观察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对准分子激光术后干眼泪液动力学的影响,以评价其治疗术后干眼的有效性和持久性。

    方法:随机选择准分子激光术后6mo以上、BUT<5s、有眼干、眼酸等症状的干眼患者25例,平均年龄28.60±3.77岁,受试者右眼(试验组)滴用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左眼(对照组)滴用9g/L生理盐水,于用药前、用药后10,20和30min应用OCT行上下泪河高度和面积的测量。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眼用药前后不同时间的差异,配对t检验比较两眼间不同时间的差异。

    结果:两组用药后20min下泪河面积(t=2.835,P=0.009)、用药后30min上泪河高度(t=2.368,P=0.026)、面积(t=4.293,P=0.000)和下泪河高度(t=3.060,P=0.005)、面积(t=2.644,P=0.014)试验组均明显大于对照组,其余两组均无统计学上的差异(P>0.05)。两组用药前后各期上下泪河高度和面积均无统计学上的差异(P>0.05),但试验组用药后有增加的趋势。

    结论: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术后干眼患者上下泪河的容量,并保持着较持久的效应。

    42  新疆医科大学新生入学体检结果分析
    张宏 尤华林 徐琳
    2014, 14(1):138-13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4.01.42
    [摘要](1571) [HTML](0) [PDF 354.28 K](1158)
    摘要:
    目的:本文对新疆医科大学 2011年 2 644名新生入学体检资料进行分析, 旨在了解新生入学时的健康状况, 为促进学校卫生保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于 2011-09对新疆医科大学2011级所有入学新生共计2 644人进行体检。采用国家教委颁布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的视力等级评定标准, 视力双眼不等者以视力较低者为准,凡裸眼远视力<5.0者即为视力低下。

    结果:筛查2 644人中,视力不良共885人(33.5%)。男生1 041人中发现视力不良250人(24.0%); 女生1 603人中发现视力不良635人(39.6%)。

    结论:为减少大学生视力不良发生,增强体质加强锻炼是非常重要的。

    43  影响青少年近视的因素分析
    张娴 朱旭 郭晓静 梁艳 王俊美
    2014, 14(1):140-14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4.01.43
    [摘要](1864) [HTML](0) [PDF 370.86 K](1261)
    摘要:
    目的:探讨引起青少年视力下降的主要影响因素,以便采取有效的预防或及时干预。

    方法:对11所学校连续6a的2 050名体检学生的体检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就引起近视的常见原因对比、统计,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从中选出较明显的致近视因素。

    结果:在诸多致青少年近视的因素中,作业过多及光源闪烁的系数分别为1.132和1.254,危险度为3.590和3.681,逐步回归模型结果显示作业过多分值为(OR=2.054)、光源闪烁(OR=2.036)。

    结论:作业过多及光源闪烁的持续存在是引起青少年视力下降的主要影响因素。

    44  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后并发症的临床观察
    滕玉明 朱锦兰
    2014, 14(1):143-14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4.01.44
    [摘要](1436) [HTML](0) [PDF 365.96 K](1127)
    摘要:
    目的:探讨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在白内障术中韧带断裂及后囊破裂后人工晶状体二期植入,外伤性白内障、晶状体脱位等无晶状体后囊膜术眼中的应用及术后并发症。

    方法:选取我科2007-02/2012-11 采用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患者31例32眼,均获得较满意的效果。

    结果:术后随访3mo~1a,矫正视力>0.5者9眼(28%); 0.1~0.5者17眼(53%); <0.1者6眼(19%)。出现术中睫状体穿刺口出血、术后角膜水肿、角膜散光、悬吊线松弛断裂、人工晶状体偏位等主要并发症。

    结论: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是目前无后囊或后囊膜晶状体悬韧带大范围缺损的手术首选,但还有许多手术并发症有待进一步解决。

    45  白内障术前B超与频域OCT检查黄斑区图像的对照研究
    汪瑞娟 梅军 黄先进
    2014, 14(1):145-14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4.01.45
    [摘要](1567) [HTML](0) [PDF 1.48 M](1212)
    摘要:
    目的:参照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频域OCT)分析B超对诊断白内障患者黄斑病变的准确性,从而为预测白内障术后视功能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通过B超来初步了解白内障患者的眼后段情况,如发现黄斑区回声有异常,可继续行频域OCT来进一步确诊。

    结果:术前进行B超检查怀疑有黄斑病变的白内障患者178例217眼,进一步行频域OCT扫描。有213眼确诊有黄斑病变,其中湿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70眼,黄斑前膜65眼,黄斑裂孔21眼,干型AMD 17眼,其他黄斑病变23眼,4眼频域OCT扫描显示为非黄斑区的后极部的其他病变。OCT完全扫描不到眼底的17眼,此17眼在行白内障手术后进行频域OCT检查均确诊为黄斑病变。

    结论:多数白内障患者无法看清眼底,B超就成为了解眼球后段的重要检查手段。因B超操作简单价格低廉,检查范围广,对患者的配合程度要求较低,且不受屈光间质混浊的影响,所以普遍作为白内障术前的常规检查之一。当B超显示怀疑有黄斑病变时再进一步行频域OCT扫描,二者的诊断相符性极高。

    46  白内障小切口囊外摘除联合小梁切除治疗PACG合并白内障
    唐春舟 洪卫
    2014, 14(1):147-14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4.01.46
    [摘要](1284) [HTML](0) [PDF 409.52 K](1078)
    摘要:
    目的:观察白内障小切口囊外摘除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急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

    方法: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23例24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11例12眼,进行白内障小切口囊外摘除联合小梁切除术,均一期植入人工晶状体。

    结果:术后随访1mo,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组术前平均眼压30.68±7.60mmHg,术后17.83±5.95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组术前平均眼压29.27±5.55mmHg,术后18.12±1.88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两组间平均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眼压控制良好者(6~21mmHg)者26眼(72%),局部使用抗青光眼药物后眼压控制良好者8眼(22%),总体有效控制率94%,眼压不能控制者(22~30mmHg)2眼(6%); 术后视力提高者32眼(89%),没有发生严重并发症。

    结论:白内障小切口囊外摘除联合小梁切除术对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合并白内障的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眼压、提高视力,并发症少; 其在控制眼压方面对于原发性急/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无差异。

    47  羟苯磺酸钙对早中期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朱燕妮 左国进 王琦 朱炎华
    2014, 14(1):150-15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4.01.47
    [摘要](1792) [HTML](0) [PDF 378.67 K](1033)
    摘要:
    目的:观察羟苯磺酸钙对早中期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本院2010-01/2011-12初发期、未成熟期糖尿病性白内障住院患者共86例126眼,按照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常规药物降糖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羟苯磺酸钙胶囊(0.5g/次,3次/d)治疗,疗程6mo。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钙的变化,以及炎症指标超敏C反应蛋白(hc-CRP)、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变化,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后白内障分期的进展率及缓解率。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血钙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hs-CRP, IL-6及TNF-α无明显变化,观察组治疗后hs-CRP,IL-6及TNF-α明显下降(P<0.05),较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变化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糖尿病性白内障分期缓解率及进展率分别为3.2%,21.0%,而治疗组患者经羟苯磺酸钙治疗,糖尿病性白内障分期缓解率及进展率分别为29.7%,7.8%,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羟苯磺酸钙能提高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治疗效果,可能与改善患者微炎症状态有关。

    48  高眼压青光眼滤过手术中恶性青光眼的处理体会
    吉秀祥 董晓云 王瑞夫 李霞 刘毅
    2014, 14(1):153-15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4.01.48
    [摘要](1555) [HTML](0) [PDF 358.99 K](1271)
    摘要:
    目的:探讨高眼压青光眼滤过手术中恶性青光眼的手术处理,应用前房注气技术联合可调整缝线,可解除睫状环阻滞,减少恶性青光眼的发生。

    方法:高眼压闭角型青光眼患者30例,初诊眼压大于60mmHg,经详细检查,符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手术适应证,药物降眼压,手术前眼压大于45mmHg。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手术中完成巩膜瓣缝线后,出现无前房高眼压(睫状环阻滞)状态,采取加缝巩膜瓣可调整缝线并行前房注射消毒空气形成前房。

    结果:术后随访6mo,30例均未出现恶性青光眼,前房深度稳定,25例眼压小于18mmHg,5例滤泡局限后眼压22~28mmHg。

    结论:高眼压状态下行青光眼滤过手术,手术中出现高眼压无前房(睫状环阻滞)状态的机会很高,本文通过集中归纳30例此类手术情况,认为手术中加缝巩膜瓣可调整缝线并采用前房注射消毒空气形成前房的方法可以缓解术中睫状环阻滞,避免此类青光眼术后发生恶性青光眼情况。

    49  黄斑水肿的光学相干扫描之形态学分析
    王长虹 叶红 姚琼晶
    2014, 14(1):155-15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4.01.49
    [摘要](1932) [HTML](0) [PDF 5.13 M](1155)
    摘要:
    目的:用眼科光学相干断层图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来分析黄斑囊样水肿(cystoid macular edema,CME)和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引起的黄斑水肿(macular edema,ME)的特征性,对积液特点进行分析,揭示它们和视网膜屏障的关系。

    方法:在相关OCT图像中选取29例30眼,其中1例是双眼。对选定对象的黄斑区进行断层水平位和垂直位扫描。

    结果:CME的OCT图像显示:在视网膜神经上皮层(RNFL)中的外核层(outer nuclear layer)到内丛状层(interal plexiform layer)之间出现大小不等的椭圆形蜂房样的低反射暗区,囊泡样,似有囊壁存在; CSC的ME 图像显示:在黄斑区的光感受器内外节连接层(IS/OS)和视网膜色素上皮层(RPE)之间有低反射暗区,RNFL隆起,RPE层显示强反射影但其形态和正常黄斑的RPE层相比未发生明显变化。

    结论:OCT图像是一种断层解剖图,CME的囊样水肿不仅出现在外丛状层,也可以出现在外核层,CME和CSC积液的形态特点证明了视网膜有内外屏障的存在。

    50  前房注气术在防止小切口白内障术后前房积血中的应用
    屈晓勇 何静 谢平
    2014, 14(1):158-15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4.01.50
    [摘要](1364) [HTML](0) [PDF 340.33 K](1192)
    摘要:
    目的:观察前房注气术在防止小切口白内障术后前房积血中的应用。

    方法:小切口白内障术中渗血的患者25例,在手术结束时前房注气,维持暂时高眼压状态,以防止术后前房积血的发生。

    结果:患者25例中2例出现前房积血,气泡2~5d完全吸收。

    结论:前房注气术能有效防止小切口白内障术后前房积血。

    51  强直性脊柱炎伴发葡萄膜炎18例临床分析
    陈丽华 伍雪芬 许福荣 黄碧文 冯劲
    2014, 14(1):160-16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4.01.51
    [摘要](1624) [HTML](0) [PDF 366.87 K](1289)
    摘要: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伴发葡萄膜炎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

    方法:对2006-06/2012-06在我院就诊的18例18眼葡萄膜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以及临床诊疗情况进行系统回顾分析。

    结果:AS伴发葡萄膜炎患者18例,男16例,女2例。AS发病年龄为33±11岁; 葡萄膜炎发病年龄29±13岁。其中13例患者先确诊为AS后就诊于眼科,5例患者以葡萄膜炎首诊于眼科后确诊为AS。18例患者葡萄膜炎持续时间为15~46(平均27±7)d,其中13例有明确葡萄膜炎复发病史。所有患者X线影像学检查均显示骶髂关节炎,其中13例(72%)HLA-B27检查阳性,12例(66.6%)血沉升高,7例(38.8%)C反应蛋白>10mg/L。经过糖皮质激素和睫状肌麻痹剂滴眼液治疗后18例患者前部葡萄膜炎均治愈。

    结论:AS伴发葡萄膜炎多累及中青年男性,多单眼发病,易复发; 根据典型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可明确诊断; 及时有效的治疗均能取得良好效果。

    52  睑内翻倒睫669例的临床治疗体会
    雷海珠 贺珊婷
    2014, 14(1):162-16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4.01.52
    [摘要](1612) [HTML](0) [PDF 672.34 K](1113)
    摘要:
    目的:回顾性分析不同类型的睑内翻倒睫的各种手术治疗方法,并评价它们的手术效果及其并发症。

    方法:选自2011-06/2013-06共收治睑内翻倒睫患者669例1027眼。其中先天性睑内翻171例311眼,主要行睑板固定术、条形皮肤轮匝肌切除术、内眦赘皮矫正术及下睑轮匝肌增强术; 瘢痕性睑内翻260例407眼,主要行睑板固定术、部分睑板切除术及睑缘灰线劈开、下睑缩肌延长+异体巩膜植入术; 老年性或痉挛性睑内翻238例309眼,主要行下睑轮匝肌增强术。

    结果:术后满意率97.2%,好转率0.7%,总有效率97.9%。其中先天性睑内翻倒睫的手术满意率97.1%,瘢痕性睑内翻倒睫的手术满意率96.6%,老年性或痉挛性睑内翻倒睫的手术满意率98.1%。手术后有22眼(2.1%)出现并发症,主要有倒睫复发、眼睑外翻、瘢痕形成、眼睑弧度不自然、双眼外观不对称等,经相应处理后患者均满意。

    结论:对于不同种类型的睑内翻倒睫要采用不同的手术治疗方法。

    53  泪道激光再造联合泪道逆行置管治疗泪道阻塞
    徐志蓉 方廷兵 严浩
    2014, 14(1):165-16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4.01.53
    [摘要](1634) [HTML](0) [PDF 366.48 K](1150)
    摘要:
    目的:观察Nd:YAG泪道激光再造成形联合泪道逆行置管术治疗泪道阻塞的临床疗效及影响手术效果的因素。

    方法:选取20例23眼泪道阻塞患者行Nd: YAG激光再造成形联合逆行泪道引流管留置3mo,拔管后随访3~ 12mo,观察术前患侧鼻腔情况,术中鼻腔损伤程度、术后流泪和流脓情况、泪道功能恢复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末次随访时,经此方法治疗各种泪道阻塞的患者治愈19眼(82.6%); 有效2眼(8.7%); 无效2眼(8.7%),总有效率91.3%。其中泪小管阻塞者有效率100%(2/2),泪总管阻塞者有效率100%(15/15),鼻泪管阻塞者有效率66.7%(2/3),泪小管合并鼻泪管阻塞者有效率66.7%(2/3)。1眼术后2wk左右有轻微眼部刺激症状,3眼出现泪小管周围组织红肿不适,2眼出现泪小点撕裂,无1例患者出现假道及泪道插管滑脱,余未见其他并发症发生。

    结论:泪道激光再造成形联合逆行泪道引流管留置术治疗泪道阻塞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54  逆行泪道置管术治疗鼻泪管阻塞疗效观察
    左志刚 夏智 刘亚会 蒋华章
    2014, 14(1):167-16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4.01.54
    [摘要](1389) [HTML](0) [PDF 363.14 K](1092)
    摘要:
    目的:观察逆行泪道置管术治疗鼻泪管阻塞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选取2010-08/2011-02我院就诊的鼻泪管阻塞患者92例106眼,在局部麻醉下将泪道再通管逆行置入鼻泪管内,术后3~6mo拔管,拔管后随访12~18mo。

    结果:术后92例106眼均一次植管成功,常规3~6mo拔管。其中84例97眼患者拔管时泪道冲洗通畅,拔管后1a有效率91.5%。

    结论:硅胶管逆行置管治疗鼻泪管阻塞操作安全、创伤小、时间短、出血少、疗效好,是治疗鼻泪管阻塞的有效方法。

    55  鼻内窥镜引导下逆行泪道置管术治疗慢性泪囊炎
    张磊 贝明珍 黄芳 蔡海英 沈枫 刘丽华
    2014, 14(1):169-17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4.01.55
    [摘要](1376) [HTML](0) [PDF 341.39 K](1148)
    摘要: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引导下逆行泪道置管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手术技巧与疗效观察。

    方法:对45例52眼慢性泪囊炎患者行逆行泪道置管术,术中在鼻内窥镜显示器引导下查找探针头部并取出金属导丝,术后2~3mo拔管,观察术后疗效。

    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进行,术中未见明显鼻黏膜出血等并发症,拔管后随访3~5mo,治愈41眼(79%),好转4眼(8%),无效7眼(13%)。有效率87%。

    结论:在鼻内窥镜引导下行逆行泪道置管术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鼻黏膜损伤出血,使手术顺利进行。

    56  两种术式治疗慢性泪囊炎的疗效对比
    李灵 岳辉 黄晶
    2014, 14(1):171-17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4.01.56
    [摘要](1320) [HTML](0) [PDF 365.84 K](1257)
    摘要:
    目的:分析比较鼻泪管支架植入术和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疗效。

    方法:将80例80眼慢性泪囊炎随机分为两组。A 组(鼻泪管支架植入术)40例; B 组(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40例。术后对其疗效进行追踪观察,检查泪道通畅情况。

    结果:术后随诊1a。术后6mo; 1a,A组有效率分别为90%,85%; B组有效率分别为97.5%,100%。术后6mo,A,B组两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a,A,B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较鼻泪管支架植入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疗效更可靠。

    57  泪道环形硅胶支架植入技术改进
    司永练 段灵霞 于彬科 赵莉 王金平 杨维刚
    2014, 14(1):173-17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4.01.57
    [摘要](1187) [HTML](0) [PDF 926.41 K](1136)
    摘要:
    目的:对泪道环形硅胶支架植入的手术方法和器械进行了改进,使手术过程简单易学,治疗效果良好。

    方法:A组:泪道阻塞90眼,用Nd:YAG激光疏通泪道后,采用改良的环形硅胶支架植入术治疗; B组:泪道阻塞80眼,用Nd:YAG激光疏通泪道后,采用经典的环形硅胶支架植入术治疗。术后均随访2a,比较两组的治愈率及有效率。

    结果:随访2a,A组治愈80眼,治愈率为89%,好转7眼,好转率为8%,总有效率为97%,无效3眼; B组治愈60眼,治愈率为75%,好转9眼,好转率为11%,总有效率为86%,无效11眼。两组治愈率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2,P<0.05);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8,P<0.05)。

    结论:改进的硅胶支架植入方法治疗泪道阻塞效果更佳,值得推广。

    58  单切口植入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治疗高度近视
    赵婷 王平 岳军 郑姣 丁熊 周杜娟 危晓青
    2014, 14(1):176-17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4.01.58
    [摘要](1243) [HTML](0) [PDF 386.52 K](1106)
    摘要:
    目的:评价单切口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对9例18眼高度近视患者行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3~9mo,观察手术前后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散光变化、眼压、内皮细胞计数等。

    结果:所有患者成功植入眼内接触镜(implantable contact lens,ICL),18眼手术前后平均屈光度分别为-13.38±-5.32,

    -0.25±0.38D; 手术前后裸眼视力分别为0.06±0.04,0.6±0.2; 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0.5±0.3,0.7±0.3; 术后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均明显好于术前(P<0.05)。术前平均眼压为13.23±3.18mmHg,术后平均眼压为15.03±1.25mmHg; 内皮细胞计数术前为3 008±298个/mm2,术后为2 896±246个/mm2; 前房深度术前平均为3.56±0.29mm,术后为3.68±0.37mm,角膜散光术前0.52±0.30D,术后角膜散光0.67±0.45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单切口植入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矫正高度近视近期临床效果有效、可靠,具有手术操作风险低、眼表损伤小、成本低、术源性散光小的优点,为一种适用的手术方式。

    59  高度轴性近视与白内障亚型和密度的相关分析
    郭慧 文鸿雁
    2014, 14(1):179-18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4.01.59
    [摘要](1439) [HTML](0) [PDF 345.98 K](1102)
    摘要:
    目的:研究高度轴性近视与白内障亚型与白内障密度的关系。

    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11-10/2012-09就诊我院眼科门诊40岁以上排除其它疾患的白内障患者300眼,分为高度近视组(150眼,眼轴≥26.0mm)和对照组(150眼,眼轴21.0~24.0mm),比较两组之间白内障亚型与白内障的密度。

    结果:核性白内障在高度近视组更常见于对照组(P<0.05),并且高度近视组白内障的核密度更高。混合型白内障更常见于对照组(P<0.05)。皮质性白内障和后囊下白内障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度近视组核密度高于对照组(P<0.01)。

    结论:核性白内障与高度近视是相关的。在高度近视组白内障的密度更高。

    60  Intralase飞秒激光和Amadeus Ⅱ角膜刀制角膜瓣行LASIK术后的观察
    蔡劲锋 邱靖森
    2014, 14(1):181-18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4.01.60
    [摘要](1795) [HTML](0) [PDF 404.14 K](1245)
    摘要:
    目的:比较Intralase飞秒激光和Amadeus Ⅱ微型角膜板层刀制瓣行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LASIK)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应用Intralase飞秒激光和Amadeus Ⅱ微型角膜板层刀对65例屈光不正患者做角膜瓣,Intralase飞秒激光组和Amadeus Ⅱ微型角膜板层刀组分别按屈光度≤-3.00D为A组,-3.00结果:术后1mo,Intralase飞秒激光组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者(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60眼(93.8%),Amadeus Ⅱ微型角膜板层刀达到或超过术前BCVA者61眼(92.4%),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1)。在不同屈光度分组中总像差、彗差、球差和三叶草差两组相比都没有显著差异。

    结论:飞秒激光制瓣和微型角膜板层刀制瓣行LASIK术后视力、总像差、球差、彗差和三叶草差两组没有显著差异,都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61  Nd:YAG激光虹膜切开术对葡萄膜炎继发性青光眼的眼压和前房的影响
    王婷婷 谢茂松
    2014, 14(1):184-18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4.01.61
    [摘要](1620) [HTML](0) [PDF 348.54 K](1362)
    摘要:
    目的:评价Nd:YAG激光虹膜切开术治疗葡萄膜炎继发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5例35眼葡萄膜炎继发瞳孔阻滞型青光眼经Nd:YAG激光虹膜切开术治疗的情况。随诊8~39(平均24.6)mo。

    结果:患者35例35眼均一次激光完成虹膜切开术。术后3d,眼压控制在14~23(平均19.8±6.5)mmHg,与术前(43.5±10.3mmHg)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21,P<0.05)。术后前房均明显加深,周边虹膜膨隆消失。术后2wk复查UBM,14眼房角重新开放,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78,P<0.01)。

    结论:Nd:YAG激光虹膜切开术是治疗葡萄膜炎继发性青光眼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能避免此类患者房角永久性粘连。

    62  先天性单侧上斜肌麻痹的手术方式分析
    胡卫群 蔡佳玉 刘钊臣 张丹娜
    2014, 14(1):186-18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4.01.62
    [摘要](1238) [HTML](0) [PDF 370.04 K](1244)
    摘要:
    目的:探讨先天性单侧上斜肌麻痹的手术治疗方法。

    方法:本研究回顾分析对68例先天性单侧上斜肌麻痹患者,根据患眼的下斜肌功能亢进程度和原在位垂直斜度大小选择下斜肌切断并部分切除、下斜肌切断并前转位、下斜肌部分切除联合对侧眼下直肌或同侧眼直肌手术。伴有水平斜视者按水平斜视矫正原则一期或分期手术矫正。

    结果:治愈58例,治愈率85.3%,好转7例,好转率10.3%,无效3例,无效率4.4%。

    结论:根据下斜肌亢进程度、垂直斜视度及水平斜度选择不同手术方式,通过一期或分期手术,可有效获得较高治愈率。

    主管单位: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

    出版单位:《国际眼科》杂志社(IJO Press)

    社长/总编:胡秀文

    主编:惠延年 Peter Wiedemann

    编辑部主任:彭娟

    刊期:月刊

    语种:中英文混合

    按检索
    检索词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