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
出版单位:《国际眼科》杂志社(IJO Press)
社长/总编:胡秀文
主编:惠延年 Peter Wiedemann
编辑部主任:彭娟
刊期:月刊
语种:中英文混合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文章排行
方法:采用烙闭上巩膜静脉法,烙闭大鼠3支上巩膜静脉,制作大鼠慢性EIOP模型,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给药组,空白组。连续灌胃8wk,并于8wk末处死大鼠,观察其对EIOP大鼠眼压、PVC的BDNF表达及神经元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结果:本实验采用的烙闭上巩膜静脉的造模方法使大鼠眼压明显升高(P<0.01),与造模前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 PVC病理切片半定量分析表明,模型组BDNF总面积82438±2597.39(S/μm2)、平均光密度1155.9±123.14、积分光密度12915±673.28,与空白组(总面积132370±7588.47S/μm2,平均光密度5365±379.65,积分光密度35102±2648.5)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模型组BDNF总面积与给药组(108980±9126.77S/μm2)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组平均光密度(3220.4±413.67)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组积分光密度(23821±3431.68)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补肾活血中药通过增强BDNF的表达、改善神经元细胞超微结构而促进EIOP大鼠初级视皮质损伤的修复。
方法:从2005/2011,患有CNDO的儿童235例261眼行鼻泪管探通术。患者按年龄分为3组:组1,131眼为12~24月龄; 组2,82眼为24~48月龄; 组3,48眼为48~120月龄。在全身麻醉下进行上、下泪小点探通术。术后1d; 1、2wk; 1、3mo进行随访。通过Mann Whitney U检验和卡方检验分析手术成功率与年龄的相关性。
结果:儿童235例(女性122例,男性113例)的平均年龄为27.6±10.7(12~120)mo。3组患儿一次探通术后的成功率分别为90.1%、85.4%和47.6%,并且组1 、组2成功率显著高于组3(P<0.05)。患儿53例(20.3%)再次行探通术,3组的成功率分别为:61.5%、58.3%和25.0%。
结论:鼻泪管探通术是治疗CNDO的有效方法,特别是对于小于2岁的患儿。手术成功率随着年龄增加而降低,但是上下泪小管二次探通术可以提高术后效果。
方法:体外兔角膜基质细胞原代、传代培养; 脂质体介导人类TFPI-2真核表达载体pBos-Cite-neo/ TFPI-2转染基质细胞,G418筛选阳性细胞,RT-PCR和Western-blot技术检测转染前后三组角膜基质细胞(转染TFPI-2基因组K-TFPI-2、转染空载体组K-V、未转染组K-P)中TFPI-2 mRNA以及相应蛋白质的表达水平; 利用明胶酶谱法分析比较转染前后三组角膜基质细胞表达MMPs的活性差异。
结果:K-TFPI-2组角膜基质细胞TFPI-2 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较K-P和K-V组显著上调(mRNA:0.79±0.02 vs 0.51±0.03和0.48±0.02,P=0.000 和 P=0.000; 蛋白质:24.5±0.8 vs 15.5±0.5 和 14.9±0.9,P=0.000 和 P=0.000); 与K-P和K-V组相比,K-TFPI-2组细胞表达MMP-1,2的活性下降(MMP-1: 12.3±0.7 vs 16.7±1.2 和15.9±0.7,P=0.001和P=0.003; MMP-2 : 15.4±1.3 vs 18.2±1.1 和 17.8±1.1,P=0.027 和 P=0.046)。
结论:TFPI-2表达可明显抑制角膜基质细胞表达MMPs的活性,为进一步开展角膜新生血管性疾病的基因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SD大鼠行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以诱导糖尿病。造模成功后,墨汁灌注及视网膜铺片观察视网膜的血管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大鼠视网膜及人糖尿病视网膜增殖膜中syndecan-1蛋白的表达。
结果:糖尿病大鼠9wk时,视网膜周边血管走形迂曲,毛细血管网明显减少,部分毛细血管灌注不良。对照组大鼠的视网膜syndecan-1呈阳性表达,其中神经纤维层、节细胞层呈强阳性表达,内丛状层和光感受器外节呈中度阳性表达,外丛状层呈弱阳性表达。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syndecan-1的表达减低,其中神经纤维层、神经节细胞层、光感受器外节呈中度阳性表达,内丛状层及外丛状层呈弱阳性表达。13例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增殖膜标本中,syndecan-1弱阳性表达8例(61.5%),阴性表达5例(38.5%)。
结论:临床和动物实验共同表明,糖尿病状态下,视网膜中syndecan-1的表达降低。
方法:将不同浓度的胰岛素(0.1~10×103U/mL)加入培养基刺激ARPE-19细胞不同时间(0~48h)。采用MTS法检测RPE细胞的增殖情况; 采用ELISA法检测各种处理情况下RPE细胞分泌TGF-β2的情况,Real-time PCR法检测TGF-β2 mRNA的表达情况。
结果:MTS结果显示,作用12h后,各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RPE细胞明显增殖(P<0.05)。ELISA结果表明胰岛素可明显促进RPE细胞分泌TGF-β2,并呈时间及剂量依赖性。Real-time PCR结果显示,胰岛素作用24h后,TGF-β2 mRNA表达上调(P<0.01),且10×103U/mL胰岛素组TGF-β2 mRNA表达明显高于0.1×103U/mL胰岛素组(P<0.01)。
结论:RPE细胞是眼内近视信号因子TGF-β2的重要来源,胰岛素可以通过促进RPE细胞增殖并分泌TGF-β2进行信号传递,促进近视发生。
方法:取新鲜尸体猪眼130眼,随机均分A,B,C,D及对照组共5组,每组再分为2小组,每小组各13只。其中A和B组为透明质酸酶(hyaluronidase, HA)组,分别于玻璃体腔内注射终浓度为200,800U/mL的HA 0.1mL; C和D组为软骨素酶(chondroitinase, CA)组,分别于玻璃体腔内注射终浓度为10,50U/mL的CA 0.1mL; 对照组玻璃体内注射磷酸缓冲盐(PBS)0.1mL。各组的眼球分别在37℃下水浴15min和30min后取出,经4%戊二醛和自配视网膜固定液固定,行石蜡切片苏木素-伊红染色检查、基底部扫描电镜检查及透射电镜检查,观察基底部玻璃体视网膜情况。
结果:病理检查显示,大体标本和切片均见基底部玻璃体有部分液化、降解; 扫描电镜显示,CA 50U/mL组和HA 800U/mL组均可见基底部玻璃体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减少; 透射电镜显示,实验组(B,C,D组)各组玻璃体视网膜界面残余纤维较对照组明显减少。
结论:体外使用HA和CA均可诱导猪眼基底部玻璃体脱离,但CA可能引起的眼内副作用更大。
方法:按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1966-01/2011-03)、EMbase(1966/2010年)、Cochrane图书馆(2010年)、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纳入中医药治疗青光眼的随机及半随机对照试验,并按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5.0统计软件进行质量评价、资料提取和Meta分析。
结果:共纳入8个随机对照研究文献,包括719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医药联合西医治疗青光眼在保护视神经、维持最佳矫正视力方面较单纯使用西医的效果更佳(P<0.01)。但因纳入研究数量少,且方法学上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故其证据强度较低,需要更多严格设计的大样本和多中心的研究以提高针刺疗效的证据强度。
结论:研究显示,相对于单纯西医治疗青光眼,中西医结合在治疗青光眼方面能保护视功能、维持视力及总体疗效上起到明显的效果。但限于目前研究中医药保护青光眼患者视功能的文献报道质量低、数目有限,仍然需要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以进一步证实中医药治疗青光眼的优越性。
方法:选取健康受试者210例420眼,分为3组,青年组(18~40岁)70例140眼; 中年组(41~60岁)70例140眼; 老年组(≥61岁)70例140眼。用傅立叶OCT检测受试者双眼角膜中心区、内环区和外环区角膜厚度及平均角膜厚度。
结果:通过FD-OCT 测量的不同区域角膜厚度最薄处位于角膜中心区,平均厚度527.19±1.72μm; 最厚处在外环上方,平均厚度582.42±2.50μm; 左右眼不同区域间角膜厚度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FD-OCT 测量的平均角膜厚度在三个不同年龄组间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及相关性(右眼: 青年组-中年组: r=0.949, 中年组-老年组:r=0.924, 青年组-老年组:r=0.981; 左眼: 青年组-中年组: r=0.996, 中年组-老年组:r=0.901, 青年组-老年组:r=0.876)。
结论:采用FD-OCT前节功能测量角膜厚度具有可重复性、可信性、方便性,可以更好地代表实际上的角膜厚度。
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显像技术(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 CDFI)检测DM患者45例90眼及对照组15例30眼的眼动脉(ophthalmic artery, OA)、颞侧(posterior ciliary artery, PCA1)及鼻侧睫状后动脉(PCA2),记录所有动脉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eak systolic velocities, 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nd diastolic velocities, EDV)及阻力指数(resistive index, RI),利用统计学分析不同时期的DM患者与对照组间球后血管血流动力学参数差异。
结果: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o diabetic retinopathy, NDR)和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onprolif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 NPDR)与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 PDR)组的OA和PCA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均较正常人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且病情越重,改变越明显。
结论:本研究从血流动力学角度证明了DM脉络膜循环的改变, CDFI技术可以精确评价DM患者球后血管的血流状态,对DM患者脉络膜病变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选取单侧翼状胬肉患者分两组,A组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结膜瓣转移术,B组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术前测量胬肉大小、记录术后15d及1mo裸眼视力、角膜曲率。
结果:两组术后裸眼视力均有提高。角膜水平曲率:两组术后比术前都有显著提高。角膜垂直曲率:A组术后比术前有所提高; B组术后15d与术前无统计学差异,术后1mo比术前提高。角膜平均曲率:两组术后比术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翼状胬肉侵入角膜>2.5mm就可引起影响视力的角膜散光,行胬肉手术有临床意义。翼状胬肉手术使术后患者裸眼视力提高,水平径线角膜曲率回升,而垂直径线角膜曲率变化不明显。术后1mo时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结膜瓣转移术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对角膜曲率的影响两种手术方式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
方法:将拟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分为多焦点人工晶状体(MIOL)组与单焦点人工晶状体(SIOL)组,每组各10例。MIOL组为主视眼植入ReZoom NXGl MIOL,对侧眼植入ReSTOR SA60D3 MIOL; SIOL组为双眼植入Sensar AR40e IOL。术后1mo,观察两组患者远、中、近视力,对比敏感度,焦点深度及问卷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术后1mo,MIOL组患者获得满意的远视力,且中、近视力明显优于SIOL组。比较不同空间频率对比敏感度,除了暗光条件下,在3c/d空间频率SIOL组要优于MIOL组外,其余各空间频率两组无明显差别,而在明光条件下5种空间频率均未见明显差别。MIOL组的焦点深度可达5.30D,显著高于SIOL组的2.85D。MIOL组的中、近距离的视觉质量满意度也较SIOL组有明显的提高。
结论:个性化搭配IOL能在一定范围内给白内障术后患者提供更好的全程视力,提高白内障患者术后视觉质量。
PAX6基因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通过调节细胞增殖迁移、分化和黏附等活动,在不同的组织和细胞中发挥不同的功能 。PAX6基因的异常表达是许多先天性疾病的原因,尤其在眼睛、神经系统、鼻、胰腺和内分泌腺等组织器官的先天性疾病。我们介绍PAX6基因的背景知识,并对其上下游基因和基因突变对眼发育的影响进行综述。
近年来白内障小切口超声乳化术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日益成熟,使得白内障患者术后的视力获得了满意的提高,但因人工晶状体缺乏调节力,术后视近或视远仍需配戴眼镜。多焦人工晶状体虽为患者提供了视近视远的视力,但也出现视觉质量问题。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使具有调节力人工晶状体的研究和开发也更加深入,我们就可调节人工晶状体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人工晶状体脱位是白内障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手术中截囊不完全、撕囊不均、悬韧带和(或)后囊破裂、皮质残留、囊袋收缩、渗出膜及机化条带牵制、后发性白内障及外伤等因素均可导致植入的后房型人工晶状体脱位。目前针对后房型人工晶状体脱位,可采用单纯人工晶状体复位、囊袋张力环植入、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悬吊式人工晶状体植入、人工晶状体取出以及玻璃体切割术等。
脉络膜血管瘤是一种较为少见的良性肿瘤,其病变多发生在眼底后极部,瘤体渗液及侵及黄斑区可导致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造成视力损害。脉络膜血管瘤可分为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和弥漫性脉络膜血管瘤。前者并发症较少,而后者多表现为Sturge-weber症。目前对于脉络膜血管瘤的治疗主要是通过:光凝术、放射治疗、经瞳孔温热疗法、光动力学疗法等。我们旨在介绍各种疗法的现状及最新进展,探索治疗脉络膜血管瘤的最安全有效的方法。
通过回顾有关泪液产生、泪液生理功能、泪液排出和瞬目等文献,并结合泪器病临床实践体会,明确提出基础泪液分泌产生的动力是瞬目,即瞬目与副泪腺的联动方式产生了基础泪液。结合泪液分泌、排出与瞬目生理功能关系,明确提出“基础泪液分泌没有独立神经反射弧共享瞬目神经反射弧,瞬目是基础泪液分泌、前泪膜形成更新与排出泪液共同的动力源”假说。进一步明确瞬目的一些基本概念、分类与神经反射弧。
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研究,对26例26眼行硅油填充术后早期(<15d)出现视网膜脱离的患者行巩膜外环扎及局部加压术。术后随访6~18mo,观察患者视网膜复位、视力及眼压情况。
结果:患者26例26眼均存在下方视网膜脱离; 22例22眼术后视网膜解剖复位,4例4眼再次行硅油注入术; 术后视力提高者22例22眼,视力不变者3例3眼,视力下降者1例1眼; 环扎术后早期存在眼压升高现象,观察至3mo眼压恢复正常。
结论:巩膜外环扎术是治疗硅油填充眼早期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手段。
方法:收集2011-10/2012-10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院眼科门诊确诊的病毒性角膜内皮炎患者14例14眼,排除高血压病史、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及肝肾功异常后,予更昔洛韦胶囊1.0g,3次/d,口服,持续2~4wk后,改为0.5g, 3次/d,口服,持续4wk后停药; 同时联合眼部应用1.5g/L更昔洛韦凝胶及10g/L醋酸泼尼松龙滴眼液点眼; 观察用药后眼痛、视物模糊、畏光、异物感、视力、结膜充血、角膜水肿、角膜后弹力层皱褶及角膜后沉着物(KP)等指标,评价治疗有效率与治愈率,并观察用药后复发情况。治疗前后评分比较采用秩和检验方法。
结果:采用更昔洛韦胶囊口服治疗后眼部症状及眼部体征从第1wk开始逐渐好转,评分由治疗前的19.14±4.57逐渐下降为第1wk的11.43±3.86,第2wk的6.93±2.59,第4wk的0.29±0.87; 至治疗后第8wk 14例患者眼部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第1,2,4,8wk有效率分别为71%,100%,100%,100%。与发病之前比较,14例患者中10例视力完全恢复,3例轻度下降,1例视力明显下降。14例患者随访观察中均未见复发。
结论:更昔洛韦胶囊联合眼部用药治疗病毒性角膜内皮炎有效,并且可以预防复发。
方法:试验组:选取小梁切除术后需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的白内障患者30例32眼,对照组:随机选取单纯老年性白内障患者36例40眼,由同一熟练眼科医师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用非接触式角膜内皮显微镜对患者分别于术前及术后7d; 1,3,6mo拍摄中央、鼻侧、颞侧、上方及下方共五方位角膜内皮细胞图像,并对图像自动分析。
结果:在白内障手术中试验组五方位角膜内皮细胞均比对照组易受到损伤(P<0.01)。
结论: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对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产生的损伤更加敏感,所以术前评估、手术操作及术后处理很重要。
方法:选取120例240眼接受LASIK手术的患者的左右眼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术后应用维生素A棕榈酸酯眼用凝胶,对照组不用,其余治疗相同。测定两组术前,术后1d; 1,3mo时泪液分泌量、泪膜破裂时间(break up time,BUT)和角膜知觉,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试验组术后BUT和泪液分泌量恢复快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 1,3mo时试验组角膜知觉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说明维生素A棕榈酸酯眼用凝胶并不是通过促进角膜知觉的恢复而起作用。治疗期间无药物不良反应事件发生。
结论:LASIK术后早期使用维生素A棕榈酸酯眼用凝胶有利于眼表重建; 但对于角膜知觉的恢复无明显作用。
方法:收集326例377眼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术中23例23眼发生晶状体后囊破裂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总结。
结果:选取 377眼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有23眼发生晶状体后囊破裂,发生率为6.1%,术后视力≥0.3者17例(73.9%)。
结论:掌握晶状体后囊破裂的危险因素,尽可能的避免晶状体后囊破裂的发生,及时发现并选择恰当的处理方法,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术后视力。
方法:将高度硬核白内障患者83例93眼随机分为两组,分层乳化劈裂白内障超声乳化组(A组)43例47眼,常规超声乳化组(B组)40例46眼。比较两组术中后囊破裂情况、术后第1,7d最佳矫正视力、角膜水肿程度及术后1mo平均角膜内皮细胞丢失。
结果:A组术中后囊破裂情况、术后第1,7d最佳矫正视力、角膜水肿程度及术后1mo平均角膜内皮细胞丢失均明显好于B组。
结论:分层乳化劈裂技术在高度硬核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应用,对眼内组织损伤小,破后囊率低,并发症少,使眼部条件较差的高度硬核白内障患者获得较为理想的手术效果,是一项具有应用价值的技术。
方法:将162例162眼硬核(Ⅳ~V级核)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爆破超声乳化吸除术组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small incision cataract extraction ,SICE)组。记录两组患者术后视力及视力恢复时间、角膜散光以及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同时记录爆破模式超声乳化术中的实际超声能量和超声时间。
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视力均有提高,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SICE组视力恢复显著慢于爆破模式组(P<0.01)。术后角膜散光SICE组明显高于爆破模式组(P<0.05)。爆破模式组术中实际超声能量为(16.2±5.4)%、超声时间为(42.8±6.1)s。手术并发症主要是角膜水肿和后囊膜破裂,SICE组角膜水肿69眼、后囊破裂6眼,而爆破模式组角膜水肿12眼、无后囊膜破裂。
结论:爆破模式超声乳化吸除术治疗农村防盲中的硬核白内障,可显著改善术后视力,缩短恢复时间,可以用较低的超声能量和时间,减少术后早期角膜水肿,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使用。
方法:回顾分析在我院行扭动模式下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的白内障患者247例320眼,根据术中碎核方式,分为改良预劈核组和常规乳化拦截劈核组。其中改良预劈核组省略水分离步骤,使用加长劈核钩从6:00位前囊膜下贴囊袋内壁探入囊袋与晶状体间隙,绕过晶状体赤道,待劈核钩前端至晶状体后极时向上用力与进入前房的超声乳化头在不使用超声的状态下挤切劈裂晶状体核为两半,转核、并反复多次劈核。对照组用常规拦截劈核法。术前记录包括最佳矫正视力、角膜内皮计数,术中记录平均超声能量(AP)、实际超声乳化时间(U/Stime)、平均累积能量符合参数(AECP)、前房BSS灌注量和手术并发症,观察术后1wk角膜水肿的情况和角膜内皮细胞计数。
结果:将两组同级核硬度的亚组进行比较,改良预劈核组的平均超声能量、实际超声乳化时间、累积超声能量时间和前房BSS灌注量、1wk角膜内皮丢失率均低于拦截劈核组(P<0.05)。
结论:使用改良预劈核扭动模式白内障超声乳化的方法可提高手术超声能量利用效率、减少手术中前房灌流量,并进一步降低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对患者角膜内皮的损伤。
方法:选取我院单纯性老年性白内障患者68例84眼,术前常规检查,以IOL Master确定人工晶状体度数,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联合植入Tecnis AMO00衍射型非球面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术后3mo随访,记录患者术后视力,以综合验光仪检查患者术后屈光状态并记录。
结果:近视36眼,远视48眼,球镜和柱镜度数均在-0.50~+0.50D之间,无明显屈光不正。术后裸眼远视力≥0.8者64眼(76%),最佳矫正远视力≥0.8者77眼(92%),裸眼近视力≥0.8者58眼(69%),最佳矫正近视力≥0.8者74眼(88%),中间距离视力≥0.8者58眼(69%)。
结论:衍射型非球面多焦人工晶状体能提供良好的全程视力,在IOL Master指导下更能精确选择度数,患者术后无明显屈光不正,视觉满意度高。
方法:采用视功能损害患者生存质量量表对123例青光眼患者小梁切除术后的生存质量进行评价。
结果:青光眼患者小梁切除术后的生活质量得分较低,视力损害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存质量得分,多因素逐步直线回归显示:影响总分的主要因素是视力损伤程度(β=
-10.139,P=0.000)、健康教育(β=2.576,P=0.000)、手术次数(β=-3.598,P=0.002)及性别(β=3.807,P=0.013)。
结论:青光眼患者小梁切除术后的生存质量得分较低,因此不仅要重视患者的临床治疗,在保护青光眼患者视功能的同时,根据患者的职业、经济状况等进行综合治疗,给予必要的健康教育和心理治疗, 解除患者的心理问题,对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有重要的意义。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02/2012-02收住本院眼科的65例70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资料,均有不同程度的晶状体混浊,患者入院后行小梁切除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至少6mo,比较分析患者术后的视力、眼压、滤过泡及并发症等情况。
结果:根据《国际标准视力表》检查,术后3mo随访,矫正视力提高二行者占80%(56/70),术后6mo随访,矫正视力术后提高二行者占93%(65/70)。术后6mo随访眼压<21mmHg者占89%(62/70),功能性滤过泡占89%(62/70),术后并发症较少。
结论:小梁切除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后不但视力恢复好,降眼压效果好,而且并发症较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03/2012-06我院眼科收治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80例,其中40例行前房穿刺术减压后,再行小梁切除术治疗,列为联合治疗组,40例行药物减压后,再行小梁切除术治疗,列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结果:术后联合治疗组视力恢复情况、前房角及瞳孔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前房穿刺术结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高眼压持续状态疗效显著、手术简单、并发症少,值得在临床工作中积极地推广应用。
方法:分析2008-01/2011-01在我科住院治疗的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57例57眼,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前房角粘连分离术,随访8~15(平均10.8)mo,观察眼压、房角、最佳矫正视力、中央前房深度的变化。
结果:术后52眼无需加用降眼压药物,眼压<21mmHg。另4眼随访期内加用1种降眼压药物(10g/L布林佐胺滴眼液)后,眼压<21mmHg,1眼加用2种降眼压药物(10g/L布林佐胺滴眼液和5g/L噻吗洛尔滴眼液)后,眼压<21mmHg; 全部患者术后房角开放; 除1例术前明显视神经萎缩病例术后视力无提高,其余病例术后视力提高两行或以上; 术后中央前房深度3.35±0.54mm,较术前(2.01±0.05mm)明显加深。
结论:对于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白内障超声乳化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前房角粘连分离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患者不仅视力明显提高,而且远期眼压也能得到有效控制。
方法:治疗组18例18眼,予氩激光视网膜光凝,同时口服卵磷脂络合碘、维生素B1、肌苷、维脑路通片等药物。对照组18例18眼口服卵磷脂络合碘、维生素B1、肌苷、维脑路通片等药物。分别于治疗前、1mo后、3mo后OCT测量黄斑中心凹厚度及神经上皮层脱离范围,比较两组黄斑中心凹厚度及神经上皮层脱离范围下降值。
结果:治疗后1mo,OCT检查中心凹厚度下降值:治疗组256±72μm,对照组82±57μ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神经上皮层脱离范围下降值:治疗组3 548μm±168μm,对照组1 520±143μ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mo后复查,OCT检查中心凹厚度下降值:治疗组383±75μm,对照组312±67μ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神经上皮层脱离范围下降值:治疗组4 908±172μm,对照组4 211±153μ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氩激光视网膜光凝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是一有效治疗方法,能明显缩短病程。
方法:经FFA及OCT确诊的96例98眼ACSC患者,应用OCT比较单纯药物治疗、激光治疗以及激光联合药物治疗对视网膜下液的吸收,并比较各组间的视力差异。随访时间为治疗后2,4,8wk。
结果:各组之间在治疗前视网膜脱离范围均没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后2,4,8wk比较,激光治疗组与药物治疗组间视网膜脱离范围和治愈率均没有统计学意义; 联合治疗组与前两组比较,其视网膜脱离范围更小,治愈率更高,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药物联合激光治疗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能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 OCT无创、简便、直观,能对CSC的愈后过程进行灵敏的追踪。
方法:选择2011-09/2012-09共26例26眼门诊就诊的单眼发病的CSC患者,分为CSC患眼组(A组)26眼,CSC对侧健眼组(B组)26眼,正常对照组(C组)26眼。采用海德堡频域OCT增强深度成像技术测量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距中心凹1和3mm处鼻颞上下四方位脉络膜厚度。
结果:配对t检验显示CSC患眼SFCT值较对侧健眼明显增厚(t=5.57,P<0.01)。三组间比较,SFCT均值分别为(528.31±91.24)μm,(413.71±79.35)μm和(301.31±52.46)μm,A组较B组增厚,A组较C组明显增厚,B组较C组增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CSC患眼黄斑区脉络膜厚度较对侧健眼及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厚,提示脉络膜血管呈高灌注状态,可能是CSC发病的因素之一。
方法:试验组术后前房注射0.1mL地塞米松,对照组前房未注射地塞米松,观察两组术后炎症反应。
结果:术后前2d两组患者视力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d角膜水肿程度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前房闪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术后患者视力提高者百分比高于对照组。
结论: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毕前房注射0.1mL地塞米松者可减轻短期术后炎症反应,可更早提高患者视力,对患者术后短期眼压未见明显影响。
方法:选择2010-01/2012-09在我院治疗的陈旧性视网膜脱离患者134例134眼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为单眼视网膜脱离,其中66例患者脱离未超过6mo,68例患者脱离超过6mo,给予巩膜扣带术治疗方法,比较术后视力恢复情况。
结果:术后视力0.1以上者61例(45.5%),明显高于术前; 视网膜脱离时间<6mo的患者术后60例(90.9%)视力提高,57例(86.4%)手术成功,均明显高于视网膜脱离时间>6mo的患者,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巩膜扣带术是治疗陈旧性视网膜脱离简单有效的方法,可获得较高的治愈率,同时治疗时间越早,效果越好。
方法:对新生儿科入住的新生儿于生后72h内使用广域数字化眼底成像系统(RetCamⅡ)行眼底照像检查。
结果:患儿123例,视网膜出血19例30眼(12.2%)。其中顺产新生儿49例,视网膜出血18例29眼(29.6%); 剖腹产新生儿74例,视网膜出血1例1眼(0.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763, P=0.000)。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提示:影响视网膜出血的危险因素为顺产、早产、颅内出血。
结论:顺产及伴有颅内出血是高危新生儿视网膜出血的重要相关因素。
方法:选择我科2010-06/2011-12确诊为PDR行玻璃体切除硅油填充术的患者30例41眼为观察组;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除术后全氟丙烷(C3F8)气体填充患者30例36眼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眼压、裂隙灯、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 BCVA)、术后散瞳彩色眼底照相、视野检查等检查评价视网膜功能。
结果:观察组30例41眼发现视神经色苍白15眼(37%),视神经色淡9眼(22%)。视网膜局部血管闭塞15眼(37%); 对照组30例36眼术后3mo气体全部吸收,视神经色淡3眼(8%),未发现有视神经苍白及视网膜局部血管闭塞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术前与术后最后随访时的视力进行比较,观察组术后较术前视力提高23眼(56%),视力下降8眼(20%),视力不变10眼(24%); 对照组术后视力较术前提高者33眼(92%),视力下降3眼(8%),两组视力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观察组平均眼压15.07±0.85mmHg,对照组17.84±1.86mmHg,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5),3wk后(随访时)随访眼压与术前的眼压进行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DR行玻璃体切除手术的患者共60例77眼,术后3mo时26例36眼的视野检查发现:这部分患者呈管状视野样改变。
结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硅油填充术后3mo,取出硅油后发现部分患者出现了视神经颜色变淡或苍白,视网膜局部血管闭塞,白鞘,增殖样改变,导致患者术眼视力、视野出现了不同程度损害,所以PDR行玻璃体切除后根据视网膜复位情况尽早释放硅油,以免造成视神经、视网膜的损害。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05/2011-12我院40例52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历及随访资料,其中男15例20眼,女25例32眼,年龄31~78岁。全部患者术前均进行视力、眼压、裂隙灯显微镜眼底检查、眼B超、角膜内皮镜等检查,术后1,2wk; 1,2,3,6mo随访,观察患者的视力、眼压、人工晶状体、眼底情况,围手术期观察患者的血糖、血压、全身情况、不良事件等结果。全部患者实施围手术期干预措施。依据患者患有的与糖尿病相关的全身合并症的诊断进行评分,每种合并症记1分,无合并症记0分。手术方式为玻璃体切割+全视网膜光凝,合并黄斑水肿及黄斑前膜者行黄斑內界膜剥离,合并白内障者同期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I期植入或不植入人工晶状体,根据术中情况眼内填充长效气体/硅油/曲安奈德; 术中常规进行心电监护,出现明显血压波动者在麻醉医师监护下行控制性降压。
结果:所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中Ⅰ型5例,双眼手术者12例(30%),左右眼各14例(35%)。PDR Ⅳ期15眼(28.8%),Ⅴ期16眼(30.8%),Ⅵ期21眼(40.4%)。术前视力低于0.02者38眼(73.1%),0.02~0.1者7眼(13.5%),0.1~0.3者5眼(9.6%),0.3以上者2眼(3.8%)。术后随访视力低于0.02者17眼(32.7%),0.02~0.1者9眼(17.3%),0.1~0.3者14眼(26.9%), 0.3以上者12眼(23.1%)。1次手术治愈者47眼(90.4%),再次手术者5眼(9.6%); 术后早期轻度玻璃体再出血者5眼(9.6%),晚期玻璃体再出血合并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者1眼(1.9%),感染性眼内炎者1眼(1.9%)。本组患者在我院内科确诊患有合并症的患者为17例(42.5%),无合并症的23例(57.5%),评分为0分者23例(57.5%),1分者9例(22.5%),2分者4例(10%),3分者3例(7.5%),4分者1例(2.5%)。术中实施控制性降血压者5眼(9.6%)。全部患者围手术期血糖、血压及全身情况稳定,无不良事件发生。
结论:通过围手术期的干预,可以明显降低糖尿病患者的全身并发症及不良事件发生的风险,但患者的治疗成本增加; 稳定的血糖、血压及适当的药物治疗可以降低早期玻璃体再出血的发生率。玻璃体手术或联合手术是治疗PDR的有效手段,手术适应证的把握和及时的手术治疗是挽救患者残余视功能的关键。
方法:有针对性的分为A组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B组复杂性视网膜脱离(retinal detachment,RD),为了便于对比,又将A组分为A1组:单纯玻璃体切割组; A2组:玻璃体切割+白内障摘除组; A3组:玻璃体切割+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组。将B组分为B1组:单纯玻璃体切割组; B2组:玻璃体切割+白内障摘除组; B3组:玻璃体切割+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组。
结果:手术的并发症为主要观察指标,A组为新生血管性青光眼,B组为手术复发或更严重的PVR形成。其并发症的发生率A3>A2>A1,A3明显高于A2和A1,均有统计学意义,A2>A1,但无统计学意义。B组三组的结果与A组三组相同。
结论:可能的情况下尽量不选择联合手术,如影响操作则选择非一期植入人工晶状体。
方法:干眼症患者51例102眼,双眼自身对照,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聚乙二醇滴眼液和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均4次/d,两种滴眼液之间间隔5~10min。对照组给予聚乙二醇滴眼液滴眼,4次/d,连续用药1mo后复查。观察每组用药前后Schirmer Ⅰ试验,BUT,角膜荧光素染色和症状改善情况。
结果:两组治疗前后BUT,角膜荧光素染色和症状都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Schirmer Ⅰ试验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BUT,角膜荧光素染色和症状也有显著差异(P<0.05)。
结论:聚乙二醇滴眼液联合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对治疗干眼症有明显的疗效。
方法:选取39例患者采用Menicon-Z RGPCL配适,分析年龄、性别、球镜度、散光度、角膜厚度、角膜曲率、基础泪液量及生活地域对配戴镜片后适应期的影响。患者戴镜1mo后主观评价其舒适性及视力稳定性。
结果:配戴RGPCL后平均适应期为6.41±4.64d,各项因素中年龄对配戴适应期的影响有显著意义(F=4.07, P=0.025); 配戴RGPCL 1mo后引起患者不适主要原因是异物感为0.62±0.71和干涩感为0.64±0.63。
结论:配戴Menicon-Z RGPCL患者均能在1wk左右达到良好的适应状态,年龄越小的患者,越容易适应镜片。影响患者适应性的主要因素是配戴RGPCL后的舒适度,给予患者详细的戴镜指导和相应的对症处理是能否解决其不适症状、持久配戴RGPCL的重要手段。
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单克隆免疫荧光法,观察30例NAION患者CD3+,CD4+,CD8+,CD4+/CD8+和NK的变化,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结果:NAION组CD3+和CD4+/CD8+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CD4+和CD8+减少,NK明显增加。
结论:NAION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功能紊乱。
方法:统计2008/2012年南航4 231名招飞上站合格学生外隐斜和外显斜与水平正位学生视力和屈光度分布,并加以分析。
结果:外隐斜值大、双眼视力差异大、屈光参差大、视疲劳容易导致外隐斜或外显斜。
结论:招飞体检中对于双眼视力差异>0.4,屈光参差>2.00D合并视疲劳症状的外隐斜学生应当检查三级视功能,从严把关。
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弱视儿童治疗效果,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可能影响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弱视儿童120例平均治疗22.15±6.20mo,痊愈81例,进步20例,无效19例,经单因素回归分析后有5个因素可以影响治疗效果,P<0.05,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影响弱视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患儿年龄大、家长缺乏弱视相关知识、教师指导性差及室内照明不足,OR值分别为3.601,3.366,2.690,2.563。
结论:影响治疗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患儿年龄大、家长缺乏弱视相关知识、教师指导性差及室内照明不足,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提高弱视治疗效果。
方法:横断面研究方法。于2012-05在甘肃省舟曲县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2个小学共2 812例, 进行问卷调查、眼科常规检查及泪液分泌试验、泪膜破裂时间测定和角结膜荧光素染色三项检查确定诊断,并将调查结果运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实际受检者为2 548例,应答率为90.61%,干眼症患病率为11.89%(303/2 548),汉藏比例为1.99:1(1 697:851),藏族干眼症患病率为12.22%(104/851),汉族干眼症患病率为11.73%(199/1 697),藏、汉族患病率无显著差异(χ2=0.132,P>0.05),其中男女比例为1.08:1(1 324:1 224),男生患病率为13.22%,女生患病率为10.38%,男生高于女生(χ2 =6.202,P<0.05)。
结论: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小学生中藏、汉族患病率无显著差异,男生患病率高于女生,最常见的不良症状为分泌物增多,随年龄增大干眼症的患病率增加,年龄、倒睫、结膜炎、屈光不正是儿童干眼症的危险因素。
方法:以美国Doheny眼科中心(Doheny Eye Institute)的眼科住院医师培训模式为主,结合约翰霍普金斯的Wilmer 眼科中心(Wilmer Eye Institute)和Jules Stein眼科中心(Jules Stein Eye Institute)的培训特点,介绍美国顶尖眼科中心的住院医师培训过程,辅以对美国继续医学教育目的和要求的介绍 。
结果:美国有着完善和科学的临床医师培养体系,其中八年院校教育后的住院医师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 CME)尤为值得关注。
结论: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学习领先者的经验,是全面提高我国眼科医疗水平的重要途径。
方法:收集2011-07/2012-12经药物治疗无效的感染性角膜溃疡患者8例,采用游离结膜瓣移植手术治疗,术中清除角膜表面溶解坏死组织,上穹隆环钻刻切全厚游离结膜瓣,覆盖角膜病变区域,10-0尼龙线间断缝合8~12针,线结埋于角膜基质,配戴角膜接触镜,术后继续药物治疗原发病。
结果:全部患者术后感染控制无复发,游离结膜瓣贴敷良好,缝线拆除后结膜瓣无松脱,眼表规则,泪膜涂布良好,术后视力均不同程度提高。
结论:游离结膜瓣移植术治疗难治性角膜溃疡安全有效。
方法:对39例39眼角膜周边部小面积重度碱烧伤患者,行局部清创,切除病灶处前板层角膜及邻近板层巩膜、部分结膜,取健眼相对应处的前板层角巩膜及结膜移植,术后观察患者主观症状(疼痛、畏光、流泪)、视力、角膜上皮修复时间及复发情况,健眼的视力、伤口恢复及并发症。
结果:术后随访2~12mo,所有患者角膜上皮全部愈合,患者主观症状恢复快,均未发生视力下降,无1例复发; 健眼角巩膜缘伤口愈合良好,未出现并发症。
结论:自体前板层角巩膜缘移植治疗角膜周边小面积重度碱烧伤,手术操作简单,可有效缩短角膜碱烧伤的愈合时间,促进角膜上皮修复,健眼(供体眼)恢复良好,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方法:选取符合要求的住院患者105例,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试验组患者行改良型小梁切除术,对照组行常规小梁切除术。记录手术前后患者视力、眼压及前房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试验组69例患者中51例(73.9%)视力较术前提高; 视力未见提高的10例(14.5%)。术后眼压控制平稳的有46例(66.7%); 术后出现浅前房的11例(15.9%)。对照组36例患者中17例(47.2%)视力较术前提高; 视力未见提高的12例(33.3%); 术后眼压控制平稳的有21例(58.3%),4例(11.1%)出现眼压失控,需行二次手术; 术后出现浅前房的20例(55.6%)。
结论:改良后的小梁切除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持续性高眼压状态的疗效是安全、有效的。
方法:选择青光眼疑似患者51例51眼,使用Goldmann眼压计进行24h眼压测量。
结果:所有患者中,21眼(41.2%)的眼压在正常范围内且昼夜眼压波动小于6mmHg(1mmHg=0.133kPa),30眼(58.8%)出现昼夜眼压波动过大或峰值眼压高于21mmHg。其中7例出现仅有夜间高眼压且最高者达54mmHg,白天自然缓解到正常范围。24h眼压平均值及高峰值与门诊眼压记录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24h眼压测量与门诊检查眼压相比,能更好地发现高眼压和昼夜眼压波动异常患者。
方法:将50例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药物治疗)和联合治疗组(药物及激光治疗),各25例,观察玻璃体积血的发生率。
结果:治疗组发生玻璃体积血的病例数明显高于联合治疗组。
结论:注重造影检查,应用药物联合激光光凝治疗对防止基层医院视网膜静脉阻塞致玻璃体积血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方法:回顾性分析晚期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38例45眼经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后的临床资料,分析手术后视力改善情况和手术的并发症。
结果:随访患者45眼,术后视力0.05以上者从术前14眼(31.1%)提高到术后30眼(66.7%),其中22眼(73.3%)视力>0.1。术后并发症:高眼压、玻璃体出血、视网膜脱离、并发性白内障、视神经萎缩、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眼球萎缩。
结论: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是目前治疗晚期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有效方法,正确掌握手术适应证,合理应用手术技术,及时准确地处理术后并发症,才能有效地改善晚期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视力。
方法: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确诊为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患者60例60眼。患者随机分两组:A组(治疗组)使用氩绿视网膜光凝治疗30例; B例(对照组)口服活血化瘀药物(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30例; 两组患者随访时间为治疗后1,3,6,12mo,随访内容为视力、FFA检查及眼底情况,对治疗6mo后视力恢复结果和黄斑水肿消退情况进行对比。
结果:A组:显效8例,有效20例,无效2例。B组:显效2例,有效14例,无效14例。A组合并黄斑囊样水肿者14例,给予氩绿视网膜光凝治疗后黄斑水肿消退12例,未消退2例; B组合并黄斑囊样水肿者13例,药物治疗后黄斑水肿消退3例,未消退10例,经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氩绿激光对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的激光治疗有显著疗效,激光治疗组治疗后6mo病情稳定,效果好。
方法:将105例105眼DME患者随机分为贝伐单抗联合曲安奈德组、单纯曲安奈德组和单纯激光组各35例35眼,三组分别采用玻璃体腔内注射贝伐单抗联合曲安奈德注射液、玻璃体腔内注射曲安奈德注射液和多波长激光光凝的不同治疗方法。
结果:所有患者在治疗后均进行6mo的随访,根据患者视力、眼压、裂隙灯、FFA和OCT等检查结果进行疗效判定。激光组中,显效12例(34.3%),有效14例(40.0%),无效9例(25.7%),总有效率74.3%。曲安奈德组中,显效15例(42.9%),有效18例(51.4%),无效2例(5.7%),总有效率94.3%。贝伐单抗联合曲安奈德组中,显效23例(65.7%),有效12例(34.3%),没有无效病例,总有效率100%。经统计学处理,贝伐单抗联合曲安奈德组的有效率高于曲安奈德组和激光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贝伐单抗联合曲安奈德组和曲安奈德组的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激光组(P<0.01,P<0.01),贝伐单抗联合曲安奈德组和曲安奈德组之间的总有效率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贝伐单抗联合曲安奈德玻璃体腔内注射治疗DME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应用。
方法:回顾分析14例就诊于我院的自发性颈动脉海绵窦瘘患者的眼部症状及体征、影像学检查、治疗方法等。
结果:所选14例病例中最常见的眼部表现为眼球突出(100%)、结膜及浅层巩膜充血扩张(93%)。行CT或MRI检查的12例病例中,眼上静脉增粗者9例,海绵窦增宽或高信号者6例。4例行栓塞治疗者眼部症状和体征得到明显改善。
结论:自发性颈动脉海绵窦瘘的眼部临床谱广泛多样,特征性眼部表现结合影像学检查可有效提高诊断。栓塞治疗对改善眼部表现效果明显。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01/2012-11收治的有反复发作的局部眼红眼痛的症状及体征的非金属球壁异物患者15例15眼,全部为非急性期。进行数字化裂隙灯眼表照相,经过UBM检查确诊为巩膜异物,手术后证实为非金属异物。
结果:有明确的植物眼外伤史10例10眼,病史不详5例5眼。病程1~6mo,均表现局部反复出现的眼红眼痛,药物治疗好转,停药后再次发作。裂隙灯下见局部的隆起,轻或重的充血,角膜无水肿。UBM检查见结膜下巩膜有高密度影,其后组织不显影声影,诊断:巩膜可疑异物。术后取出异物,11例11眼为植物异物,2例2眼为煤渣样异物,1例1眼为玻璃异物,1例1眼为石子异物。
结论:超声生物显微镜能及时、尽早发现非金属巩膜异物,减少误诊。针对巩膜长期局部反复充血的患者,无论有无外伤史,均应应用UBM检查有否巩膜异物的存在。
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我院2011-01/2012-06间20例以视力下降为主诉首诊于眼科,视野检查有缺损的患者,行视力检查,裂隙灯检查、眼底、眼压等,详细询问并记录全身病史,分别行头颅、眼眶MRI检查,分析其图像表现。
结果:所选20例患者中,最佳矫正视力(BCVA)0.1~0.3者10例,0.3~0.6者4例,0.6~1.2者6例。 5例视乳头水肿,其中3例为单眼,2例为双眼。眼压均在正常范围。视野检查:象限性缺损11例,右侧同向偏盲伴黄斑回避1例,左侧同向偏盲2例,管状视野3例,生理盲点扩大2例,视野弥漫性缺损1例。MRI检查结果以多发性腔隙性脑梗塞最常见,共10例,急性脑梗塞1例,脑膜瘤、垂体瘤与颅咽管瘤各2例,陈旧性脑出血1例。
结论:MRI可发现引起视力下降的头颅占位性病变与视路病变,以视力下降为主诉的患者在排除眼部疾病引起后,应注意其视路与颅内病变引起的可能性。其中,视野检查是一个发现颅内与其他病变的灵敏指标,怀疑有神经眼科病变的患者都应把视野检查作为必查项目。
方法:对167例脑瘫患儿及210例正常儿童分别行FVEP检查,比较两组FVEP P100波潜伏期和振幅。
结果:脑瘫患儿组FVEP P100波潜伏期明显延迟,振幅明显降低。
结论:FVEP对脑瘫患儿视功能检查的早期诊断有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利用泪道内窥镜系统实施激光泪道成形,并置入人工泪管手术,对49例患者术后随访结果进行回顾。
结果:所有患者随访3~6mo,最终治愈率为83.7%,有效率达100%。
结论:窥镜下激光泪道成形合并置管术治疗慢性化脓性泪囊炎,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皮肤无瘢痕,治愈率高。
方法:选取2008-07/2012-09在我院门诊就诊的252例273眼先天性鼻泪管阻塞的患儿,作为本次的观察对象; 其中140例156眼行改良的冲洗式泪道探通,112例117眼行泪道探通冲洗一体式治疗,比较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并随访1wk~1mo。
结果:改良冲洗式泪道探通术一次性探通成功152眼,术后随访有2眼再次阻塞; 泪道探通冲洗一体式一次性探通成功107眼,术后随访有8眼再次阻塞; 两组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改良的冲洗式泪道探通术对先天性鼻泪管阻塞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泪道探通冲洗一体式。
方法:单纯泪小点狭窄或闭锁患者42例72眼,按照年龄分成60岁以上及以下两组。局部麻醉下行引线硅胶管植入术,术后给予局部消炎抗感染治疗。术后冲洗泪道1次/wk,共4次,1~3mo后拔管,计算治愈率,并行卡方检验。
结果:所有患者术中均成功植入引线硅胶管。平均观察14mo。治愈59眼(82%),好转8眼(11%),无效5眼(7%)。60岁以上组治愈率、有效率均较60岁以下组低。
结论:引线硅胶管植入术治疗单纯泪小点狭窄或闭锁,操作简便、创伤小、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
方法:分析一次治疗失败的32眼新生儿泪囊炎患儿,采用二次鼻泪管探通后的治疗效果,并对一次探通成功的115眼患儿的探针进针深度进行统计。
结果:由于泪道探通的有效率与年龄有关,本研究三组患儿的年龄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间隔时间分组,1wk以内的11只患眼中,经二次治疗有效10眼,占91%; 1~2wk的13只患眼中, 有效12眼,占92%; 2wk以上8只患眼中, 有效6眼,占75%。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间隔1~2wk二次治疗的成功率最高,并发症发生率最低(P<0.05)。<3月龄患儿操作中进针深度24~26.5mm,3~7月龄26.5~28.5mm,7~12月龄28.5~30mm,12~36月龄30~32.5mm。
结论:间隔1~2wk再行二次治疗的成功率最高,并发症发生率最低,是最佳治疗时机。操作中,<3月龄患儿操作中进针深度24~26.5mm,3~7月龄26.5~28.5mm,7~12月龄28.5~30mm,12~36月龄30~32.5mm。
方法:由同一术者对2006-01/2011-01我院收治的10例在外院行各种治疗方法后复发的老年性下睑内翻倒睫行下睑眼轮匝肌缩短+下睑皮肤刀形切除术,术后随访观察手术效果。
结果:患者10例术后全部矫正,随访1~5a均无复发。
结论:改良下睑整复术(下睑眼轮匝肌缩短+下睑皮肤刀形切除术)治疗复发性老年性下睑内翻倒睫效果良好稳定。
方法:对28例双眼垂直偏斜角为15△~30△的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行下斜肌前转位手术治疗,合并水平斜视者同期手术矫正,观察手术前后其原在位垂直斜视度、头位变化、下斜肌亢进程度。
结果:患者26例垂直偏斜角为15△~25△的患者行下斜肌前转位术,全部治愈,代偿头位消失。1例双眼垂直偏斜角为>25△的患者行双下斜肌前转位术后,残余部分双下斜肌功能亢进,欠矫度为7.8△,行二期双下直肌后徙术后,垂直斜视好转,代偿头位明显改善。1例伴外斜视患者同时行水平肌手术后出现眼球外展轻度受限,能过中线。
结论:对伴双眼下斜肌功能亢进,原在位垂直斜视度较大的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行双眼下斜肌前转位手术矫正有操作简便、疗效显著、复发率低等优点,且适用于双眼不等量下斜肌功能亢进患者,值得推广。
方法:对12例16眼以下睑挛缩为主要表现的静止期的甲状腺相关眼病患者,采用同种异体巩膜下睑缩肌延长术矫正挛缩的下睑,并观察其临床疗效。
结果:术后所有患者睑裂高度均明显下降,自觉症状不同程度减轻或消失。术后普遍存在的并发症是眼睑肿胀,且持续时间长。
结论:同种异体巩膜下睑缩肌延长术能有效矫正甲状腺相关眼病的中重度下睑挛缩。
方法:对72例脑瘫患儿进行眼部常规检查,对眼位、眼底、屈光状态、立体视等情况进行临床分析。
结果:脑瘫患儿合并斜视、眼底异常、屈光不正、立体视异常等多种眼部疾病。
结论:应重视脑瘫患儿斜视、屈光不正的早期治疗,提高患儿视觉质量。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01/2011-06采用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联合羊膜移植术治疗的复发性翼状胬肉患者病历资料。记录患者一般情况、病史、眼部检查、手术方式、术后角膜创面修复时间、角膜体征及胬肉复发情况。
结果:共30例32眼,术后随访12~24(平均16)mo,30眼术后角膜透明或仅遗留少许云翳,无新生血管长入,复发2眼,复发率约6%。
结论: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联合羊膜移植术是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方法:选取2011-04沈阳市部分幼儿园检查出的弱视儿童,在院治疗患者90例114眼为治疗组,选择家庭训练患者90例108眼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1%阿托品药膏睫状肌麻痹验光后,配戴眼镜。视力相差两行以上,遮盖优势眼。治疗组来我院弱视训练中心进行综合训练。对照组在家按医嘱自行弱视训练。每个月复诊,进行视力观察和疗效评价,随访观察6mo。
结果:在院弱视治疗组6mo时无效0例,进步18例23眼(20%),基本痊愈72例91眼(80%)。家庭治疗组6mo时无效9例11眼(10%),其中2例放弃训练; 进步66例79眼(73%); 基本痊愈15例18眼(1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77,P<0.05)。
结论:弱视儿童在院综合训练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家庭训练。
方法:成人弱视患者23例33眼,包括单纯中低度近视12例15眼、单纯高度近视11例18眼,LASIK手术后应用知觉学习训练治疗弱视,2mo后随访观察弱视治疗效果。
结果:单纯中低度近视性弱视、单纯高度近视性弱视两组患者,经知觉学习治疗后的视力分别为0.80±0.11,0.91±0.08 ,均高于术后及术前最佳矫正视力,统计学比较具有显著性的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等效球镜分别为0.16±0.39D,0.05±0.04D,与治疗前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知觉学习联合LASIK手术能有效的治疗成人弱视。
方法:对 2012年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体检的成都市高干人群,总计767例进行眼科初步体检,包括常规视力、裂隙灯、眼压及直接眼底镜检查。
结果:有565例(73.7%)体检者患有眼病。其中检出白内障379例(49.4%),屈光不正209例(27.2%), 黄斑病变28例(3.7%),青光眼 10例(1.3%),视网膜病变7例(0.9%),翼状胬肉5例(0.7%)。本次体检新发现患眼病的有白内障52例,青光眼1例,翼状胬肉5例。
结论:四川省成都市干部眼病检出率73.7%,主要是白内障、屈光不正、黄斑病变。通过体检新发现眼病58例,常规体检有助于早发现疾病,及时转诊到专科就诊。
主管单位: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
出版单位:《国际眼科》杂志社(IJO Press)
社长/总编:胡秀文
主编:惠延年 Peter Wiedemann
编辑部主任:彭娟
刊期:月刊
语种:中英文混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