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第13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Articles in English
    • 传代后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MERTK基因表达变化的研究

      2013, 13(3):421-42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3.01

      摘要 (1885) HTML (0) PDF 1.69 M (10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检测传代后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etinal pigment epithelial, RPE)MERTK基因表达的变化,明确传代的异体RPE移植的可行性。

      方法:离体培养原代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将原代细胞以1:3比例进行传代至第6代,以SYBR®; Green I real time RT-PCR方法检测不同传代数的RPE 细胞MERTK基因表达的水平,采用2-ΔΔCT 方法计算定量PCR的数值进而比较各代MERTK基因表达的的变化。

      结果:原代及传代的RPE细胞均表达MERTK基因。第二代RPE细胞MERTK基因表达水平与原代相同,第3~6代RPE细胞MERTK基因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原代。

      结论:传代的RPE细胞可以作为异体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移植的细胞来源,但以第二代的RPE细胞为最佳选择。

    • 玻璃体内注射贝伐单抗对DME患者视力、黄斑中心厚度和眼血流的影响

      2013, 13(3):425-42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3.02

      摘要 (1585) HTML (0) PDF 387.84 K (10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玻璃体内注射贝伐单抗对伴有黄斑水肿的糖尿病患者眼血流参数的影响。

      方法:患者21例21眼,伴有弥漫性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 edema, DME),黄斑中心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 CMT)> 320μm,无缺血性黄斑水肿或其他血管性视网膜疾病。患者术前以及注射1.25mg/0.05mL贝伐单抗1d, 4wk后接受三种眼科检查:视力(visual acuity, VA)检测、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测量CMT以及采用超声成像测量眼动脉(ophthalmic artery, OA)、视网膜中央动脉(central retinal artery, CRA)、鼻侧睫状后动脉(nasal posterior ciliary artery, NPCA)以及颞侧睫状后动脉(temporal posterior ciliary artery, TPCA)中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eak systolic velocities, PSV)和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nd-diastolic velocities, EDV)。阻力指数(resistive indices, RI)由软件自动计算, 注射前与注射后1d的血流速度进行了比较。患者术前和注射后4wk的VA和CMT值进行了比较。

      结果:注射前平均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 BCVA)为0.88±0.21logMAR, 注射后为0.54±0.19logMAR(P<0.01)。平均CMT由注射前440.57±54.58μm下降至250.33±31.12μm(-190.24±36.00μm)。PSV、EDV和RI的变化并不显著。

      结论:贝伐单抗注射后视力显着改善,CMT降低,而PSV、EDV和RI在OA、CRA、TPCA和NPCA中没有显著变化。玻璃体内注射贝伐单抗注射液能改善VA和CMT, 但对于糖尿病患者的OA、CRA、TPCA和NPCA的血流速度没有影响。

    • 模拟强日光照射导致兔眼视网膜光损伤的实验研究

      2013, 13(3):429-43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3.03

      摘要 (1446) HTML (0) PDF 2.83 M (8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短时间模拟强日光照射对兔视网膜组织结构的影响及光损伤的致伤机制。

      方法:健康新西兰白兔25只随机分为5组,30 000lux模拟日光照射兔眼15min和30min。照射后不同时间取视网膜进行光镜、透射电镜观察并对视网膜感光细胞凋亡率进行检测。

      结果: 15min光照组2d时观察; 光感受器细胞外节盘膜结构紊乱,板层结构离散,内节线粒体肿胀,部分嵴断裂; 外颗粒层细胞胞浆有空泡样改变; 感光细胞凋亡率为3.26%±0.98%。30min光照组2d时观察,外节盘膜结构紊乱,板层结构重度离散,内节线粒体肿胀,嵴断裂; 外颗粒层细胞胞浆有空泡样改变; 感光细胞凋亡率为3.63%±1.25%。30min光照组7d时观察,外节盘膜组织结构紊乱,板层结构消失,空泡化, 内节线粒体肿胀,嵴断裂; 外颗粒层细胞胞浆肿胀,大量空泡样改变,排列紊乱,部分胞膜破坏; 感光细胞凋亡率为19.63%±1.32%。30min光照组14d时观察,外节盘膜组织结构恢复较规则,板层结构较致密, 内节线粒体肿胀,嵴断裂; 外颗粒层细胞胞浆肿胀减轻,排列较整齐; 感光细胞凋亡率为18.98%±1.13%。

      结论:30 000lux模拟强日光照射15min可导致兔视网膜急性光损伤,模拟强日光照射可导致视网膜感光细胞发生退行性变性,感光细胞凋亡是损伤发生的重要机制。

    • >实验论著
    • 茶多酚对H2O2诱导大鼠晶状体上皮细胞中NF-κB表达的干预作用

      2013, 13(3):434-43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3.04

      摘要 (1195) HTML (0) PDF 723.47 K (9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建立离体H2O2诱导的大鼠白内障模型,并观察茶多酚(tea polyphenols,TP)对H2O2诱导大鼠晶状体上皮细胞中NF-κB表达的影响。

      方法:采用离体晶状体培养技术,在一定浓度H2O2的MEM培养液中置入透明的SD大鼠晶状体,建立实验性白内障晶状体模型。设置空白对照组、H2O2组和茶多酚(0.02g/L,0.2g/L,2g/L)处理组,分别于不同时间点(6,12,24,48h)取样,应用RT-PCR检测晶状体上皮细胞中NF-κB mRNA表达,Western-blot检测晶状体上皮细胞中NF-κB蛋白表达。

      结果:H2O2上调晶状体上皮细胞中NF-κB的表达,且呈时间依赖性(P<0.01); 不同浓度的茶多酚均可抑制晶状体上皮细胞中NF-κB的表达,茶多酚浓度为0.2g/L时抑制效果最显著(P<0.05)。

      结论:茶多酚可抑制H2O2诱导的晶状体上皮细胞中NF-κB的表达,并且在茶多酚浓度为0.2g/L时抑制效果最明显。

    • N-乙酰半胱胺酸对大鼠挫伤性视网膜病变的保护作用

      2013, 13(3):438-44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3.05

      摘要 (1554) HTML (0) PDF 402.39 K (9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在大鼠挫伤性视网膜病变中的表达,以及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 NAC)对其表达的影响。

      方法:自由落体法制作视网膜挫伤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6只、模型组24只及治疗组24只。每组按挫伤后不同时间段分为1,3,7,14d,每个观察时段6只大鼠。HE染色光镜观察视网膜组织学变化,应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视网膜挫伤后视网膜组织Bcl-2/Bax蛋白表达的变化。

      结果:挫伤性视网膜病变的损害主要集中在神经纤维层。挫伤后视网膜组织水肿,细胞紊乱,胞浆空泡样变,视网膜组织变薄,细胞丢失。NAC治疗组视网膜水肿程度有所改善,细胞紊乱,胞浆空泡样变,细胞丢失有所恢复。正常组及NAC治疗组视网膜组织Bax均未见表达,Bcl-2低表达。视网膜挫伤后1d时Bax表达开始增多,3d强阳性表达,7d表达有所减少,14d时表达进一步减少。Bcl-2低表达,未见明显变化。NAC治疗组各观察指标变化趋势基本与视网膜挫伤组相似,但表达明显减弱,两组相比较,于挫伤后1,3d和7d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l-2在各时段的表达均较模型组有所增强,两组相比较,于挫伤后1,3d和7d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在大鼠挫伤性视网膜病变中,NAC能够改善视网膜组织病理学损害并通过调节Bcl-2/Bax蛋白表达而抑制细胞凋亡,对视网膜挫伤具有保护作用。

    • 不同浓度维拉帕米及不同光照形式对豚鼠RPE细胞Ca2+的影响

      2013, 13(3):441-44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3.06

      摘要 (1604) HTML (0) PDF 2.05 M (8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维拉帕米(verapamil,Ver)对体外培养豚鼠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细胞内Ca2+浓度的影响,并比较有无Ver作用下经不同形式光照后RPE细胞内Ca2+浓度的变化。

      方法:2周龄幼年健康豚鼠10只,体外培养RPE细胞,传代、鉴定后,将细胞分为Ver处理组和未处理组,Ver处理组加入80mg/L Ver作用12h。两组均进一步分为聚焦光组、离焦光组、平行光组和空白对照组,前三组分别接受聚焦光、离焦光(均为将平行光经透镜转化)和平行光照射,空白对照组不接受照射。于照射后立即采用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laser scanning confocal microscopy,LSCM)测定细胞内Ca2+荧光强度,分析不同光照形式与效应的关系。统计学方法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Ver作用于RPE细胞12h后,20,40,80mg/L组的细胞凋亡情况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Ver可降低RPE细胞内Ca2+荧光强度,浓度为20,40,80mg/L时分别降低了10.36%,24.54%,58.05%,仅80mg/L组与无光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加Ver对RPE细胞进行光照,聚焦光组的Ca2+荧光强度较其他各组明显升高,离焦光组的荧光强度也较高,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加入80mg/L Ver对RPE细胞作用12h后再进行光照,光照各组Ca2+荧光强度没有明显提高,组间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超过一定浓度的Ver可诱导RPE细胞凋亡,80mg/L可在不引起RPE细胞凋亡的前提下有效降低细胞内Ca2+荧光强度; 不同光照形式对豚鼠RPE细胞内Ca2+有明显刺激作用,聚焦光影响最大; 不同光照形式对Ver处理的RPE细胞内的Ca2+荧光强度无明显作用。

    • 色素上皮衍生因子抑制碱烧伤角膜新生血管的机制研究

      2013, 13(3):446-45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3.07

      摘要 (1863) HTML (0) PDF 4.63 M (8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外源性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igment epithelium-derived factor, PEDF)抑制大鼠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 CNV)形成的作用机制,检测外源性PEDF对CNV模型中内源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及PEDF、细胞凋亡受体/配体(Fas/FasL)表达的影响,以及对CNV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法测定)。

      方法:大鼠随机分为3组:PEDF治疗组(A组)、生理盐水对照组(B组)、正常组(C组)。建立碱烧伤诱导的大鼠CNV模型,A组和B组分别给予PEDF+氯霉素滴眼液和生理盐水+氯霉素滴眼液点眼,采用裂隙灯观察CNV的生长情况,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并半定量分析VEGF, PEDF,Fas及FasL在正常角膜组织和碱烧伤后4,7,10,14d角膜组织中的表达,用TUNEL法检测CNV内皮细胞的凋亡情况。

      结果:正常角膜组织中可以检测到高PEDF表达和低VEGF表达,也可以检测到一定的低Fas和FasL表达。各时间点角膜新生血管的面积,A组均低于B组(P<0.05)。免疫组化显示,碱烧伤后4,7,10,14d A组VEGF的表达均低于B组(P<0.05),PEDF的表达均高于B组(P<0.05),A组Fas/FasL的表达明显高于B组(P<0.05),A组TUNEL法测到的角膜新生血管内皮细胞凋亡计数和凋亡指数AI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检测到的VEGF均在第7d达到峰值,随后下降; 而PEDF和Fas及FasL在第10d达到峰值,随后下降。碱烧伤后第4~10d,VEGF/PEDF>1,CNV逐渐生长并达到峰值; 第10d后,VEGF/PEDF<1,CNV开始逐渐退化。

      结论:PEDF抑制碱烧伤后CNV的作用机制可以归结为两点:(1)下调VEGF的表达,控制PEDF/VEGF的动态比值,抑制CNV生长;(2)上调Fas/FasL等凋亡受体的表达,诱导角膜新生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促进CNV的退化。

    • >实验研究
    • 脑苷肌肽对视网膜变性小鼠发育过程的影响

      2013, 13(3):452-45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3.08

      摘要 (1510) HTML (0) PDF 2.47 M (8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脑苷肌肽(CEGI)对视网膜变性模型(rds小鼠)发育过程的影响,旨在探求CEGI治疗视网膜变性类疾病的治疗效果,为临床用药提供客观依据和指导。

      方法:采用组织病理学技术(光、电镜)和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TUNEL)方法观察脑苷肌肽腹腔给药干预后视网膜组织形态、超微结构、感光细胞凋亡的变化。

      结果:生后14d(P14)是rds鼠视网膜发育最完善阶段,随后28~56d,视网膜外核层及内核层细胞层数逐渐减少,感光细胞凋亡细胞数逐渐增多,电镜观察有凋亡核变化以及内节和纤毛崩解。给予CEGI治疗后28d和56d,视网膜细胞层数较同日龄对照组增厚,凋亡细胞数减少,有统计学差异(P<0.05)。神经生长因子(NGF)与CEGI作用相似。

      结论:脑苷肌肽有促进视网膜细胞生长发育作用,对rds小鼠视网膜变性过程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 CD1a标记的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在视网膜母细胞瘤中的表达

      2013, 13(3):456-45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3.09

      摘要 (1139) HTML (0) PDF 1.21 M (11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浸润性树突状细胞(TIDC)在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组织中的表达。

      方法:以鼠抗人CD1a单克隆抗体为一抗,采用免疫组化SP染色法检测31例Rb组织中树突状细胞的表达。

      结果:在所有31例标本中,有23例经免疫组化染色后有CD1a+细胞的表达,即阳性率为74.2%。其中高分化为主型阳性率为77.8%(7/9),未分化为主型阳性率为75%(15/20),自发退变型为50%(1/2)。

      结论: Rb组织中CD1a阳性细胞数量与肿瘤分型之间未见明显相关性,TIDC是否可看作一个良好的肿瘤预后指标,还有待进一步确证。

    • >临床论著
    • 高浓度自体血清在眼化学伤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治疗中的应用

      2013, 13(3):459-46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3.10

      摘要 (1708) HTML (0) PDF 425.31 K (9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100%自体血清治疗眼化学伤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眼化学伤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41例41眼,采用100%自体血清滴眼治疗,观察其疗效。

      结果:酸性眼化学伤较碱性眼化学伤疗效好,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20,P=0.042); 角膜上皮小面积缺损较大面积缺损疗效好,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57,P=0.016); 结膜及角膜缘小范围缺血较大范围缺血疗效好,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37,P=0.042)。7例无效患者行结膜瓣遮盖术2例,行羊膜移植术5例。

      结论:100%自体血清治疗眼化学伤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安全、有效,可促进角膜上皮缺损修复,减少并发症,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 高度近视眼后房型ICL植入术后波前像差的改变

      2013, 13(3):462-46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3.11

      摘要 (1532) HTML (0) PDF 400.10 K (10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高度近视眼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后全眼及眼内波前像差的变化。

      方法:选择行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implantable collamer lens,ICL)植入术的高度近视眼患者25例50眼,用尼德克波前像差仪测量患者6mm瞳孔区域内术前和术后1mo的波前像差值,对其进行配对t检验。

      结果:ICL植入眼术后1mo全眼总体波前像差(OPD Total)、眼内总体波前像差(Internal Total)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全眼总体高阶波前像差(OPD High)、全眼总体球面像差(OPD T.SPH)、全眼总体彗差(OPD T.Coma)、全眼总体三叶草(OPD T.Trefoil)、眼内总体彗差(Internal T.Coma)较术前有不同程度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总体波前像差(C-Total)、角膜总体高阶波前像差(C-High)、角膜球差(C-T.Sph)、角膜彗差(C-T.Coma)、角膜四叶草(C-T.4Foil)较术前有不同程度升高,角膜三叶草(C-T.Trefoil)较术前明显下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虽然显著降低了高度近视眼的总体波前像差,但术眼球面像差、彗差、三叶草等高阶波前像差有不同程度增加。

    • GDxVCC和SWAP及SAP在开角型青光眼早期诊断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

      2013, 13(3):466-46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3.12

      摘要 (1488) HTML (0) PDF 493.85 K (11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价并比较青光眼早期诊断仪GDxVCC、短波视野计(SWAP)、标准自动视野计(SAP)各参数诊断早期开角型青光眼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方法:采用GDxVCC和SWAP及SAP对正常人42例42眼和早期开角型青光眼患者84例84眼进行检查,绘制GDxVCC各参数(TSNIT,SA,IA,IES,NFI)ROC(receive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曲线,比较GDxVCC,SAP,SWAP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结果:TSNIT,SA,IA,IES,NFI的ROC面积分别为0.77,0.76,0.80,0.85,0.87。GDxVCC,SWAP,SAP的敏感性分别为80.6%,74.2%,67.8%; 特异性分别为95.2%,85.7%,76.2%。

      结论: GDxVCC参数中,NFI和IES是区分正常人和青光眼最有效指标。GDxVCC诊断能力优于SWAP,SWAP优于SAP。

    • 地塞米松球旁注射治疗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

      2013, 13(3):470-47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3.13

      摘要 (1552) HTML (0) PDF 1.48 M (10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地塞米松球旁注射治疗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疗效,比较与全身用药的优势,特别是在减轻不良反应方面。

      方法:将13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球旁注射组74例,全身用药组58例。对照组选择神经内科动脉硬化脑血管痉挛或腔隙性脑梗塞的患者59例。球旁注射组2.5mg地塞米松患眼球旁注射7d; 全身用药组10mg地塞米松静脉滴注5~7d减量; 对照组不用地塞米松。三组患者均全身应用扩张血管药物及营养神经药物。治疗后4~7d检查视力、视野、体质量变化,了解不良反应。

      结果:地塞米松球旁注射组和全身用药组患者视力、视野均有显著提高。对照组视力视野略有提高。全身用药组食欲亢进、乏力、失眠、体质量增加等不良反应明显。

      结论:地塞米松球旁注射治疗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值得基层医院推广。

    • 眼轴长度和IOL在囊袋内的对齐方式对Toric IOL旋转稳定性的影响

      2013, 13(3):474-47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3.14

      摘要 (1552) HTML (0) PDF 1.51 M (10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使用特定软件(Adobe Photoshop)评估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 IOL)的旋转稳定性,确定眼轴长度和IOL在囊袋内的对齐方式对Toric IOL旋转稳定性的影响。

      方法:研究对象眼植入AcrySof Toric IOL。使用光学相干或浸润式A型超声生物测量仪测量眼轴(axial length,AL)。手动角膜曲率计和角膜地形图测定角膜散光。IOL的对齐方式包括垂直、水平和倾斜。使用特定软件测定IOL的旋转程度并获得平均绝对差。观察术后6mo眼轴长度和IOL在囊袋内的对齐方式对旋转稳定性的影响。

      结果:该研究评估了168例168眼。AL为19.33~29.04(平均24.12±1.62)mm。平均IOL旋转在术后1wk为0.4°,1wk~1mo为1.1°,1~3mo为0.3°,3~6mo为0.2°。最大旋转发生在1wk~1mo。术后6mo AL和晶状体的旋转有很强的相关性(r=0.92,P<0.01),而三种对齐方式(垂直、水平、斜向)对旋转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P=0.102)。

      结论:眼轴越长Toric IOL的旋转程度越大。IOL在囊袋内的对齐方式对旋转程度没有影响。

    • LASIK术后主导眼对视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

      2013, 13(3):478-48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3.15

      摘要 (1539) HTML (0) PDF 378.84 K (10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价LASIK术前近视眼患者主导眼的分布及术后主导眼的变化与视力和视功能的关系。

      方法:选择拟行LASIK手术的近视眼患者235例470眼,分别于LASIK术前、术后1,3,6,12mo应用卡洞法行主导眼检查眼别,主导眼与非主导眼的术前的矫正视力和术后的视力进行比较,并接受视功能量表调查。

      结果:LASIK术前近视眼患者主导眼分布以右眼为主(67.2%); 术前主导眼眼别与最佳矫正视力眼别一致性好,两者符合率为81.1%; 235例近视患者LASIK术后主导眼眼别220例没有发生变化; 15例患者眼别发生调换,其中5例有15°左右外斜。

      结论:主导眼分布以右眼为主,主导眼大多是患者最佳矫正视力眼; 主导眼视力下降或低于非主导眼和主导眼调换患者在术后早期对视觉舒适度产生影响,但晚期影响降低患者逐渐适应。

    • >文献综述
    •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现状和进展

      2013, 13(3):481-48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3.16

      摘要 (2942) HTML (0) PDF 460.24 K (13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是一种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不明的疾病,一些研究表明其可能与某些基因有关。PCV眼底镜下表现常与渗出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相似,通过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等影像学检查可予以鉴别。目前主要通过眼底镜下特征性的橘红色息肉状损害和ICGA下见血管网边缘息肉状血管损害对PCV进行诊断。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抗血管生成药物及联合疗法等。我们从历史、流行病学、病理学、发病机制、基因、临床表现、影像学、诊断及治疗等方面对其进行综述,并提出了对PCV的研究方向的讨论和展望。

    • T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机制在干眼病中的研究现状

      2013, 13(3):485-48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3.17

      摘要 (1624) HTML (0) PDF 411.56 K (11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干眼病是眼科常见的眼表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无一种理想的动物模型能较好地模拟出干眼病发病缓慢、反复发生、逐渐恶化的特点。研究认为,炎症是干眼病发的主要因素。本文主要对Th1细胞和Th17细胞及其相关细胞因子在干眼病发病中作用做简要概述。

    • 青光眼滤过术后创伤愈合的生物学调控

      2013, 13(3):489-49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3.18

      摘要 (1558) HTML (0) PDF 444.80 K (10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青光眼在全球是仅次于白内障导致视力丧失的主要病因,滤过手术联合应用抗代谢药物降低眼压是控制病情发展的主要手段。但抗代谢药物(MMC,5-FU)产生的毒副作用,使其应用受到限制。近年来众多研究开始转向低副作用、靶向性强、作用强度及作用时间可控的生物学调控,包括靶向细胞因子的各种单克隆抗体、靶向细胞外基质的基质金属蛋白酶、基因调控等,部分制剂已用于临床,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这无疑是针对青光眼滤过术区创伤愈合调控的理想研究方向。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多点扫描激光治疗的研究现状

      2013, 13(3):493-49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3.19

      摘要 (1625) HTML (0) PDF 420.96 K (10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代谢异常导致的眼部严重微血管并发症,是工作人群中首位致盲性眼病。尽管现在有多种方法可以有效治疗DR,如玻璃体腔注药术、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玻璃体切割术(pars plana vitrectomy,PPV)等,但激光光凝视网膜仍是目前DR治疗的首选方法。但近年来随着激光技术的发展,传统激光中的单点模式已不能满足临床需要,已逐渐被更安全、更有效、并发症少的多点扫描激光替代。我们就DR的多点扫描激光治疗现状作一综述。

    • 更昔洛韦玻璃体腔注射治疗病毒性视网膜炎

      2013, 13(3):496-49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3.20

      摘要 (1600) HTML (0) PDF 369.78 K (11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更昔洛韦(ganciclovir, GCV)是抗单纯疱疹病毒和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有效药物。眼科在治疗病毒性视网膜炎时全身使用更昔洛韦,最大的问题是它在眼部药物浓度低,而全身毒副作用大。玻璃体内注射这一给药途径有望成为更昔洛治疗病毒性视网膜炎的有效方法,我们对此进行综述。

    • 翼状胬肉病因和治疗与复发干预的临床研究进展

      2013, 13(3):498-50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3.21

      摘要 (1258) HTML (0) PDF 421.38 K (10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翼状胬肉是眼科常见病和多发病。我们通过对翼状胬肉患者的接诊、治疗和复发干预,并收集查阅国内外相关临床研究资料,从临床角度对翼状胬肉病因、治疗方法和复发干预方法进行了研究总结,为眼科临床工作者诊治该病提供参考。

    • 阿托品在大龄弱视儿童治疗中的应用

      2013, 13(3):501-50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3.22

      摘要 (1841) HTML (0) PDF 385.24 K (10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弱视是影响儿童视觉发育最常见的眼病。弱视的患者不仅单眼或双眼视力明显低下,更重要的是有可能失去双眼平衡及立体视。三百多年来, 遮盖法作为治疗弱视的经典疗法广泛应用于临床。但遮盖一眼后, 一方面不利于双眼立体视的建立,可能形成遮盖性弱视; 另一方面,年龄虽然是影响弱视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但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对疗效的影响也至关重要。基于上述原因,遮盖疗法对大龄弱视儿童的治愈率及治疗的疗程受到相应的制约。因此,阿托品疗法(尤其是光学药物压抑疗法)被一些患者,特别是大龄弱视儿童(7岁以上)广泛接受。因为它既能给患儿一个被迫依从的治疗过程又能压抑主眼, 同时给双眼共同视物的机会, 以利于双眼视功能的建立。并且这种治疗方法有效地解决了患者因为美容或其他原因不愿意接受遮盖的问题。下面我们就阿托品压抑疗法在大龄儿童(7岁以上)弱视治疗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 相对性瞳孔传入障碍在致盲性眼病检测中的应用

      2013, 13(3):504-50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3.23

      摘要 (1858) HTML (0) PDF 411.97 K (13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瞳孔检查是眼科的一项重要检查指标,具有客观、无创、可重复性强的优点。许多眼科疾病的早期都会表现出相对性瞳孔传入障碍(relative afferent pupillary defect,RAPD)。而近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RAPD检查逐步实现定量和精细化,操作也更加简便。这就为许多致盲眼病的诊断及预后提供了更为可靠的客观检测指标。我们对近年来致盲眼病RAPD的文献进行综述总结。

    • >临床研究
    • 黏弹剂在角膜全层裂伤显微缝合术中的应用

      2013, 13(3):507-50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3.24

      摘要 (1340) HTML (0) PDF 374.43 K (10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黏弹剂在角膜全层裂伤显微缝合手术中的作用。

      方法:角膜裂伤患者146例146眼随机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在进行角膜裂伤缝合术中,将适量黏弹剂注入前房,还纳脱出的眼内容物,精确对位缝合角膜伤口,对照组缝合过程中不应用黏弹剂。对比观察术后两组角膜散光度和虹膜前粘连发生率。

      结果:试验组2例(2.7%)发生轻微伤口处虹膜前粘连,对照组26例(35.6%)虹膜前粘连且程度较重,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散光度试验组平均为1.29±0.25D,对照组为2.43±0.39D,两组之间术后角膜散光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角膜散光明显小于对照组。

      结论:黏弹剂在角膜全层裂伤缝合术中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能有效分离眼内组织与伤口的粘连,使角膜缝合对位更精密,减少术后角膜散光及其它并发症的发生,有利视功能的恢复。

    • 前房注射地塞米松在抗青光眼联合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

      2013, 13(3):509-51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3.25

      摘要 (1338) HTML (0) PDF 396.61 K (9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抗青光眼联合白内障手术中前房注射地塞米松对术后前葡萄膜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

      方法:选取2008-09/2010-10行抗青光眼联合白内障手术的患者46例46眼,随机分成试验组(地塞米松组)和对照组,每组均23例,两组均行抗青光眼联合白内障手术。试验组术中前房注入地塞米松注射液0.5mg,对照组术中前房注入复方平衡盐溶液0.5mg。观察术后1,3,7d; 1,3mo视力、前房房水闪辉情况、眼压及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情况。

      结果:术后第1,3,7d前房房水闪辉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mo均无房水闪辉出现。试验组与对照组相应时间点眼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角膜内皮细胞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抗青光眼联合白内障手术中前房注射地塞米松可抑制术后早期前葡萄膜炎炎症反应,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辅助器械保护下超声乳化治疗硬核白内障的临床观察

      2013, 13(3):512-51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3.26

      摘要 (1227) HTML (0) PDF 377.60 K (10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辅助器械保护下超声乳化和传统超声乳化治疗硬核白内障的手术效果。

      方法:将87 例 115眼Ⅳ~Ⅴ级硬核白内障随机分成两组, A组44例58眼采用辅助器械保护下超声乳化, 即用超声乳化头吸住碎核块后略为停顿,将辅助器械(Chop钩)挡在碎核块和角膜之间,位于碎核块正中上方,再乳化吸除核块。B 组43例57眼为对照组,采用传统超声乳化方式吸除混浊的晶状体。分别比较两组术后1,3d; 1mo时的视力、角膜水肿、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术中超声乳化时间、术中术后并发症。

      结果:术后1,3d 时,A组视力恢复较B组快(P<0.05); 1mo时两组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d; 1mo时两组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中术后并发症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结论:辅助器械保护下超声乳化与传统超声乳化术相比,对内皮细胞损伤小,是一种有效、安全的超声乳化手术技巧。

    • 810nm激光睫状体光凝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疗效

      2013, 13(3):515-51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3.27

      摘要 (1499) HTML (0) PDF 364.41 K (10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810nm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25例30眼难治性青光眼患者行810nm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术后随访3mo,分析术后眼压、疼痛感、视力、并发症等情况。

      结果:术后随访期间全部患者眼痛症状均缓解。术前平均眼压为50.42±2.50mmHg,末次随访时平均眼压15.95±4.19mmHg,术后眼压与术前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光凝术后2眼(6.7%)视力提高,24眼(80.0%)视力无变化,4眼(13.3%)视力下降。术后前房渗出12眼(40.0%),前房积血3眼(10.0%),玻璃体积血1眼(3.3%),药物治疗后消失。

      结论:810nm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有效方法,能显著降低眼压,减少患者痛苦,并发症少。

    • 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2013, 13(3):517-51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3.28

      摘要 (1374) HTML (0) PDF 353.30 K (9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

      方法: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32例32眼,比较手术前后的眼压、视力、前房深度、房角形态,观察术后并发症等情况。

      结果:术后随访6mo~2a; 所有病例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均提高; 术后眼压明显降低,术前平均眼压15.2±8.1mmHg,术后11.2±5.0mmHg,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3.126,P<0.01); 术后中央前房深度显著加深,术前平均中央前房深度2.22±0.39mm,术后3.36±0.43mm,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14.371,P<0.01); 术后房角粘连范围有减少,无严重并发症出现。

      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房角分离术能有效的治疗并发白内障的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治疗时机的临床研究

      2013, 13(3):519-52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3.29

      摘要 (1441) HTML (0) PDF 361.39 K (10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eovascular glaucoma,NVG)发病不同时期治疗方案的选择。

      方法:对116例123眼被诊断为NVG患者的病历资料,按照CNV的不同分期进行回顾性总结。

      结果:NVGⅠ期患者17眼行全视网膜光凝,16眼新生血管消退。Ⅱ期57眼中,17眼行全视网膜光凝,新生血管消退。26眼行全视网膜光凝联合小梁切除术,23眼眼压控制良好。9眼行玻璃体切除+全视网膜光凝联合小梁切除术,8眼眼压控制良好。5眼行青光眼阀植入术联合全视网膜光凝术,眼压控制良好。Ⅲ期49眼中,3眼行青光眼阀植入术联合全视网膜光凝术,2眼眼压控制良好。38眼行周边视网膜冷凝、睫状体冷冻联合小梁切除术,29眼眼压控制良好。3眼行眼球摘除术,5眼行睫状神经剪断术。

      结论:从NVG分期角度出发,应根据患者不同病情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 CCSC临床特征和PDT治疗疗效观察

      2013, 13(3):522-52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3.30

      摘要 (1938) HTML (0) PDF 4.40 M (8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hronic 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CSC)临床特征和应用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采用PDT方法治疗确诊为CCSC患者11例15眼。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并对比分析PDT治疗前后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眼底自发荧光(fundus autofluorescence, FAF)的资料,观察CCSC的临床表现特点和PDT治疗CCSC的疗效和并发症。治疗后随访时间平均10.3±4.71mo。

      结果:所选11例患者平均年龄46.72±8.10岁。PDT治疗前,CCSC病程平均21.1±16.65mo,BCVA(log MAR)平均0.50±0.22。FFA活动性渗漏点的面积平均1.27±1.45mm2, 5眼渗漏点位于或临近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8眼有广泛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功能失代偿,呈弥漫性窗样缺损和多灶性渗漏。ICGA可见活动性渗漏点附近脉络膜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OCT检查15眼有浆液性神经上皮脱离,7眼合并浆液性色素上皮层脱离, 中心凹厚度平均297.27±107.23μm。FAF可见神经上皮脱离区和RPE失代偿区域有自发荧光异常变化。PDT治疗后末次随访时,BCVA(log MAR)平均0.73±0.30,比治疗前提高(P<0.05)。FFA渗漏点面积平均0.05±0.12mm2,比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OCT黄斑中央凹厚度平均173.733±38.944μm,比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视网膜下液吸收时间平均4.60±3.906mo。治疗中和观察期间没有严重不良事件发生。

      结论:CCSC具有发病年龄较大、病程长的特点。因为黄斑区视网膜持续脱离合并广泛RPE功能失代偿和光感受器不可逆性损伤,患者多有明显视力损伤。PDT通过改变病变区脉络膜血管高灌注和高通透性,促进RPE结构和功能的恢复,可以促进视网膜下液吸收,有效提高患者视力,是一种治疗CCSC有效、安全的方法。

    • 阈值下TTT激光治疗CCSC所致的浆液性视网膜脱离

      2013, 13(3):527-53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3.31

      摘要 (1592) HTML (0) PDF 3.64 M (7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报告阈值下经瞳孔温热疗法(transpupillary thermotherapy, TTT)在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hronic 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 CCSC)继发的视网膜神经上皮浆液性脱离的效果。

      方法:选取视网膜神经上皮浆液性脱离持续时间达≥6mo的CCSC患者10例13眼。采用810nm半导体激光给予阈值下TTT激光治疗。通过眼科检查、血管造影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比较治疗前后病损变化情况,采用自身对照法进行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 ,BVCA)的对比研究。

      结果:TTT治疗平均(1.23±0.44)次。所有患者随访6mo。治疗前视力0.05~0.4(平均0.16±0.10),治疗后视力0.05~0.8(平均0.35±0.21),视力改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均未显示荧光染料渗漏,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未见明显脉络膜通透性增加,治疗区域没有出现与治疗相关的副作用。

      结论:阈值下TTT对存在持续神经上皮层脱离的CCSC具有明显治疗效果,同时未出现显著并发症。

    •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激光光凝治疗效果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2013, 13(3):532-53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3.32

      摘要 (1782) HTML (0) PDF 636.56 K (12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激光光凝术治疗阈值前Ⅰ型和阈值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临床效果,分析光凝术后病变进展的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分析激光光凝治疗ROP患者46例89眼,其中阈值前Ⅰ型57眼,阈值期32眼。采用810nm激光对周边视网膜无血管区进行光凝治疗。根据光凝术后结果分为病变消退组和进展组。随访视网膜解剖结构和ROP病变的变化,分析ROP病变部位、病变程度、光凝点数量、机械辅助呼吸、败血症、新生儿肺炎等因素与光凝术后病变进展的相关性。

      结果:ROP 89眼经激光光凝治疗后病变完全消退79眼(89%),病变进展10眼(11%)。光凝治疗ROP病变消退组与进展组比较,出生胎龄、出生体重、首次光凝校正胎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68,0.495,0.143)。病变进展组的Ⅰ区病变、阈值病变、急性进展性后极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AP-ROP)、光凝点数量均较病变消退组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0.017,0.000,0.03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P-ROP 与光凝术后病变进展有关(P=0.001)。AP-ROP患眼光凝术后病变进展的可能性是非AP-ROP患眼的12.167倍(95% CI:2.733~54.154)。

      结论:激光光凝术能有效控制早期ROP的病变进展,使大部分阈值前Ⅰ型和阈值期ROP病变完全消退。急性进展性后极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光凝术后容易发生视网膜脱离,是影响光凝术后疗效的最主要因素。

    • 对比敏感度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围激光期的检测意义

      2013, 13(3):537-53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3.33

      摘要 (1274) HTML (0) PDF 343.19 K (9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对比敏感度(contrast sensitivity,CS)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围激光期的检测意义。

      方法:所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激光前后行CS和视力、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并根据FFA分为非增殖期(25眼),增殖前期(27眼)和增殖期(35眼),采用532激光进行全视网膜光凝,一般每眼分3~4次完成,比较激光前后的视力和CS的变化。

      结果:激光后视力提高者22眼(35.48%),不变者34眼(54.84%),下降者6眼(9.68%)。光凝组两期激光前后,在低频、中频、高频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光凝组激光前与对照组比较,中频、高频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 激光后与对照组比较,在增殖前期时低中频无明显差异(P>0.05),增殖期各空间频率仍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CS能有效地评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进展变化,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行全视网膜光凝的重要指征和有力证据。

    • 维生素D水平与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系

      2013, 13(3):539-54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3.34

      摘要 (1693) HTML (0) PDF 386.72 K (11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3 \〖25-(OH)D3\〗及1,25-(OH)2D3水平与新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发病率的关系,以及骨化三醇治疗是否降低T2DM患者新发DR发病率。

      方法:选取本院内分泌科门诊及住院的T2DM患者360例,测定其血清25-(OH)D3水平,并根据其四分位数将患者分为三组,血清25-(OH)D3水平3、1,25-(OH)2D3、钙、磷、甲状旁腺素(PTH)等水平变化。

      结果:H,M,L1组患者随访结束时其血清25-(OH)D3、1,25-(OH)2D3、钙水平明显下降(P<0.05),血清磷、PTH水平上升(P<0.05)。L2组患者以上指标的紊乱明显减轻(P<0.05)。且H,M,L1组患者DR发病率依次增高(13.48%,21.59%,45.45%,P<0.05),而L2组患者DR发生率较L1组明显降低(18.6% vs 45.45%,P<0.05)。

      结论:相对低下血清维生素D水平的T2DM患者伴随较高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率,骨化三醇治疗可以降低T2DM患者新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

    •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分型研究

      2013, 13(3):542-54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3.35

      摘要 (2486) HTML (0) PDF 1.40 M (10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依据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显示的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 PCV)的形态进行分型,结合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及临床特征,探讨各型的特点,为PCV的治疗和预后评价提供依据。

      方法:回顾性分析在宁夏眼科医院就诊的33例PCV患者。所有病例均经过OCT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与ICGA等全面检查后确诊。根据ICGA的表现进行分型,同时对各亚型的病变特征进行比较。

      结果:共收集到33例54眼PCV患者,单眼12例,双眼21例; 男20例,女13例; 年龄42~86(平均70.63±9.42)岁。45眼病变部位位于黄斑区,占83%。根据ICGA的表现分为:息肉状扩张型(20眼,37%)、异常分支血管网型(16眼,30%)、经典型(18眼,33%)。27眼(50%)出现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pigment epithelial detachment,PED),其中分支血管网型及经典型出现PED的比例相对较高,分别为11眼(68.8%)和12眼(66.7%)。23眼(43%)出现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其中分支血管网型10眼(62.5%)和经典型9眼(50.0%)易出现神经上皮脱离。31眼(57%)表现为活动型病变,其中分支血管网型和经典型常见,分别为13眼(81.3%)和13眼(72%)。10眼(19%)出现纤维机化膜,其中分支血管网型及经典型多见,分别为7眼(43.8%)和2眼(11.1%)。37眼(69%)有滋养血管的存在,其中分支血管网型和经典型分别为81%和94%。

      结论:分支血管网型及经典型易出现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及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多表现为活动型病变,存在滋养血管。而息肉型较少出现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和神经上皮脱离,多表现为静止型,大多无滋养血管。异常分支血管网型易出现纤维机化膜。

    • 凉血化瘀法干预老年性黄斑变性CNV与外周血CCR3表达的相关研究

      2013, 13(3):546-54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3.36

      摘要 (1407) HTML (0) PDF 408.99 K (11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凉血化瘀法治疗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CNV与外周血T淋巴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表面CCR3表达的关系。

      方法:以32例38眼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44例73眼萎缩型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及50例健康人为观察对象,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表面CCR3的表达,对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予凉血化瘀中药治疗,比较治疗前后患者外周血CCR3的表达。

      结果: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表面CCR3表达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萎缩型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外周血CCR3表达和健康对照组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CCR3的表达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CNV的形成可能与外周血T淋巴细胞及/或嗜酸性粒细胞表面CCR3的高表达有关,而凉血化瘀法能有效治疗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CNV,却与CCR3表达不相关。

    • 联合植管治疗急性泪囊炎的临床观察

      2013, 13(3):549-55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3.37

      摘要 (1305) HTML (0) PDF 418.81 K (8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联合两种硅胶管治疗急性泪囊炎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

      方法:本试验随机选取急性泪囊炎患者分两种方法进行治疗,治疗组A选取急性泪囊炎患者42例,入院立即行上泪道探通冲洗,并在行抗炎治疗后联合植入两种硅胶管分别扩张上下泪道,以通畅引流,术后定期冲洗,3~6mo后拔除硅胶管,并于拔管后随访6~12mo。治疗组B选取急性泪囊炎患者21例,行皮肤切开排脓,消炎治疗后行泪囊鼻腔黏膜吻合术,术后定期冲洗,随访6~12mo。效果评价采用多组有序分类资料的秩和检验,并发症组间比较采用两组二分类资料的方差分析,α=0.05。

      结果:治愈以恢复泪道解剖结构及功能为标准,治疗组A完全治愈率明显高于治疗组B,无效率明显低于治疗组B(P<0.05); 治疗组A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治疗组B(P<0.05)。

      结论:泪道冲洗联合泪道双路硅胶管植入是治疗急性泪囊炎的有效方法,其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治疗方法,可在微创条件下快速恢复泪道解剖结构及功能,并具有良好的远期疗效。

    • 两种术式矫正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散光的疗效比较

      2013, 13(3):552-55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3.38

      摘要 (1631) HTML (0) PDF 434.20 K (9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与球面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周边角膜切开术矫正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术前散光的疗效。

      方法:连续纳入老年性白内障住院手术患者54例54眼,男27例,女27例,平均年龄70.04±9.08(50~87)岁。A组(0.75D≤散光≤1.50D)30例, B组(1.75D≤散光≤2.50D)24例。每组患者随机分配进行周边角膜切开术(PCRIs)和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术前散光,比较两种手术方式术后6mo患者的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残余散光(|EV|)、散光矫正量(|SIRC|)、散光矫正率(CR)。比较两种手术方式术后6mo与术后1mo的UCVA和|EV|的变化。

      结果:术后6mo,所有患者的BCVA均达0.6以上。PCRIs 与Toric-IOL术后BCVA达到0.8以上者在A组中分别为86.7% vs 93.3%(P>0.05),B组分别为75% vs 91.7%(P=0.59),两种术式在两散光组中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mo,PCRIs与Toric-IOL两种术式患者的UCVA、|EV|、|SIRC|、CR在A组患者中分别为0.70±0.21 vs 0.76±0.17(P=0.81)、0.48±0.22 vs 0.37±0.19(P=0.13)、0.87±0.30 vs 0.92±0.38(P=0.71)、0.75±0.16 vs 0.78±0.19(P=0.56),两种术式间各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B组患者中分别为0.50±0.15 vs 0.78±0.11(P<0.01)、1.17±0.36 vs 0.54±0.33(P<0.01)、1.08±0.27 vs 1.68±0.32(P<0.01)、0.51±0.13 vs 0.81±0.14(P<0.01),两种术式间各参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组中PCRIs术后1mo与术后6mo的UCVA、|EV|在分别为0.77±0.23 vs 0.70±0.21(P=0.09)、0.50±0.23 vs 0.48±0.22(P=0.58),Toric-IOL术后分别为0.77±0.223 vs 0.76±0.17(P=0.81)、0.40±0.18 vs 0.37±0.19(P=0.55),各参数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B组患者中PCRIs术后1mo与术后6mo的UCVA、|EV|分别为0.63±0.17 vs 0.50±0.15(P<0.01)、0.81±0.34 vs 1.17±0.36(P<0.01),Toric-IOL术分别为0.81±0.12 vs 0.78±0.11(P=0.08)、0.48±0.31 vs 0.54±0.33(P<0.01),各参数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PCRIs与Toric-IOL两种手术方式矫正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术前散光安全、有效。两种手术方式矫正低度数散光(0.75~1.50D)的疗效无差异,术后6mo内疗效稳定; Toric-IOL术矫正较高度数散光(1.75~2.50D)的疗效优于PCRIs; 两种术式的疗效在术后6mo均有所回退,PCRIs回退较严重。

    • 溴芬酸钠滴眼液对RPK术后止痛效果的观察

      2013, 13(3):557-55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3.39

      摘要 (1963) HTML (0) PDF 381.46 K (11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溴芬酸钠滴眼液用于PRK术后止痛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双眼行PRK术患者60例,术前及术后常规局部使用抗菌素、激素。根据局部使用非甾体抗炎药随机分组,溴芬酸钠滴眼液组30例60眼,术前3d开始点用溴芬酸钠滴眼液2次/d,至术后5d; 对照组30例60眼,术前3d开始点用普拉洛芬滴眼液4次/d,至术后5d。采用5级疼痛评估法,即无痛0度,轻痛1度,中度痛2度,重度痛3度,严重痛4度。记录术后3d内最高疼痛数值。

      结果:疼痛调查表回收率100%。溴芬酸钠组0度20例(66.66%),1度10例(33.33%); 对照组0度10例(33.33%),1度10例(33.33%),2度7例(23.33%),3度3例(10.00%)。统计学结果显示溴芬酸钠组与对照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溴芬酸钠滴眼液用于PRK术后止痛效果优于普拉洛克滴眼液,并且副作用小,依从性好。

    • >调查研究
    • 国产HAR-800手持验光仪在学龄前儿童弱视筛查中的作用

      2013, 13(3):560-56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3.40

      摘要 (1530) HTML (0) PDF 524.88 K (11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估HAR-800手持自动验光仪筛查弱视的价值。

      方法:分析上海市静安区江宁街道7所托幼机构1 027名学龄前儿童屈光检查结果和弱视关系,屈光检查通过HAR-800手持自动验光仪获得。绘制受试者屈光异常和弱视间的工作曲线,计算自动验光仪筛查弱视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和一致性。

      结果:其中44例儿童被确诊为弱视。屈光检查筛查弱视的ROC曲线图显示屈光参差、球镜、散光三个指标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2,0.89,0.21。屈光参差和球镜可以用作筛查弱视的指标。当屈光参差0.88D或远视在2.5D时作为弱视筛查的标准敏感性分别为77.3%,72.7%; 特异性分别99%,98.8%; 准确性分别为93.4%,93.3%; Kappa均大于0.4。

      结论:HAR-800手持验光仪可以用于学龄前儿童弱视的筛查。

    • >临床报告
    • 新鲜羊膜移植治疗病毒性角膜炎疗效观察

      2013, 13(3):563-56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3.41

      摘要 (1224) HTML (0) PDF 354.45 K (9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新鲜羊膜对难治性病毒性角膜炎的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2008-06/2010-06来我院治疗病毒性角膜炎的患者18例18眼,经过角膜刮片检查排除真菌及棘阿米巴感染,所有患者均有反复发作史。所选患者在经过1~3d的抗病毒治疗后接受新鲜羊膜移植术,根据患者溃疡深度采用单层或多层新鲜羊膜移植。术后仍然抗病毒及抗细菌治疗,但减少局部药物使用次数。随访1~6(平均4)mo。

      结果:术后1~4wk,18例患者角膜溃疡均愈合。荧光素染色阴性,角膜基质肿逐渐消退。术后3mo,1例患者角膜透明,10例患者角膜形成云翳,7例患者角膜形成斑翳。所有患者视力均较术前有不同程度提高。

      结论:新鲜羊膜移植能够填补角膜溃疡,减少药物对角膜的副作用,减轻角膜炎症,促进角膜愈合,是治疗难治性病毒性角膜炎的一种有效方法。

    •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内皮型的诊治

      2013, 13(3):565-56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3.42

      摘要 (1417) HTML (0) PDF 345.57 K (10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内皮型的诊治措施。

      方法:选取40例50眼角膜炎患者,结合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并行普通的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及角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查,均确诊为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内皮型,将40例50眼患者随机分为两组,20例24眼采用单纯抗病毒治疗作为对照组,20例26眼采用抗病毒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作为观察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整个治疗计划,观察组患者在治疗期间未出现角膜溃疡扩大、加深,也无溃疡穿孔等并发症。观察组治疗有效18眼,总有效率为70%,对照组治疗有效12眼,总有效率为5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内皮型易与临床上多种眼病混淆,临床上应结合患者病史、临床症状及辅助检查确诊,可采用抗病毒治疗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 飞秒激光制瓣LASIK术后角膜上皮下混浊研究分析

      2013, 13(3):567-56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3.43

      摘要 (1772) HTML (0) PDF 549.23 K (10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飞秒激光制瓣LASIK术后角膜上皮下混浊(haze)的原因。

      方法:对99例198眼采用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LASIK术。使用Femto LDV达芬奇飞秒激光作上方带蒂角膜瓣。激光参数:脉冲频率1MHz,预定制角膜瓣厚度110μm,角膜瓣直径8.5~9.0mm。日本TOMEY SP100超声波角膜测厚仪,实际测量厚度为95~103(平均98.00)μm。

      结果:发现haze 10例19眼,haze多发在光学区中央,直径约3.0~4.5mm,小部分在鼻侧。患者术后1,14d; 1,3,6mo的平均裸眼视力分别为0.82±0.24,0.94±0.16,0.98±0.17,1.0±0.26,0.97±0.13。而患者发生haze后的术后14d; 1,3,6mo之间裸眼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0.98±0.2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飞秒激光制作的薄角膜瓣与haze的发生有关,轻度的haze对患者术后的裸眼视力未产生影响。

    • 青光眼白内障联合IOL植入术后浅前房的手术治疗

      2013, 13(3):569-57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3.44

      摘要 (1236) HTML (0) PDF 350.29 K (9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青光眼白内障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三联手术)后浅前房的原因及手术治疗。

      方法:青光眼白内障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浅前房患者17例17眼,术后出现浅前房的时间20d~4mo,平均1.6±0.5mo; 术前眼压28.2~43.3(平均33.2±5.7)mmHg(1mmHg=0.133kPa); 视力:<0.05者7眼,0.05~者5眼,0.1~0.3者3眼,>0.3者2眼。有明显瞳孔后粘连者16眼。3眼行单纯无灌注前段玻璃体切割术,14眼行无灌注前段玻璃体切割+6:00位虹膜根部切除术,其中2眼行二次以上手术,随访12mo。

      结果:术后一次性前房形成率88.2%(15/17),需行二次手术11.8%(2/17); 视力:<0.05者3眼,0.05~者2眼,0.1~0.3者7眼,>0.3者5眼; 术后平均眼压14.7±3.4mmHg,所有患者均无浅前房、滤过泡渗漏、脉络膜脱离及脉络膜上腔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瞳孔后粘连是三联手术后浅前房的主要原因,无灌注前段玻璃体切割+虹膜根部切除术是治疗三联手术后浅前房的有效、可靠方法。

    • 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在玻璃体切除术后的应用体会

      2013, 13(3):571-57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3.45

      摘要 (1108) HTML (0) PDF 363.37 K (9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术后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的手术经验。

      方法:对玻璃体切除术后的并发性白内障患者62例62眼施行了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结果:术后47眼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15眼因视神经萎缩和黄斑病变未见改善。均未发生晶状体或晶状体核脱入玻璃体腔等并发症。

      结论:熟练规范掌握常规超声乳化手术各步骤是成功实施玻璃体切除术后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的关键。

    • 外伤性晶状体脱位继发青光眼的手术治疗

      2013, 13(3):573-57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3.46

      摘要 (1844) HTML (0) PDF 356.04 K (9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外伤性晶状体脱位继发青光眼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

      方法:晶状体脱位继发青光眼的32例病例中,22例行晶状体玻璃体切除术,7例行晶状体玻璃体切除联合小梁切除术,3例行晶状体玻璃体切除联合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随诊1~12mo,观察眼压、视力及并发症等。

      结果:患者32例术前平均眼压45.67±14.36mmHg,随访末次眼压16.63±7.94mmHg,其中9~21mmHg者27例,21~24mmHg者4例,>24mmHg者1例。术后矫正视力提高者24例,不变者7例,下降者1例。

      结论: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是治疗外伤性晶状体脱位继发青光眼安全、有效的措施。

    • 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2013, 13(3):575-57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3.47

      摘要 (1402) HTML (0) PDF 407.12 K (10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Vogt-Koyanagi-Harada sydrome,VKH)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

      方法:收集2004-04/2012-04在我院就诊的20例39眼VKH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眼部表现、全身症状、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ghy,FFA)和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该组病例中20例39眼均为初发患者,19例双眼发病,1例单眼发病。发病前有前驱症状者14例(70%),主要为头痛,恶心,呕吐。就诊时有眼外症状和体征者16例(80%),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异常、听力障碍、脱发和白癜风。FFA检查表现为斑驳状高荧光、视盘色染和多湖样荧光积存。所有患者给予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疗程9~12mo。20例患者的视力均显著提高。随访3mo后,3例复发。

      结论:前驱症状、临床病程、眼外表现及FFA等有助于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的诊断,早期给予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绝大部分患者可控制炎症,改善视力。但有复发倾向,严密观察,应长期随访。

    • 氩激光格栅样光凝治疗BRVO致黄斑水肿的OCT观察

      2013, 13(3):578-57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3.48

      摘要 (1389) HTML (0) PDF 332.65 K (10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观测分析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anch retinal vein occlusion,BRVO)致黄斑水肿(macular edema,ME)患者行氩激光光凝后视网膜水肿变化。

      方法:BRVO致视网膜水肿行氩(绿)激光光凝术,格栅状光凝12眼,光凝前及光凝后1,2,3,6mo分别行OCT图像检查。应用CIRRUS OCT自带程序行黄斑ETDRS区视网膜厚度分析,以中心凹1mm区域厚度及其变化值作统计学分析。

      结果:记录光凝后1,2,3,6mo黄斑中心1mm区厚度变化平均值分别为+7.3μm,-48.5μm,-79.0μm,-101.9μm。统计学分析视网膜厚度光凝前与光凝后2mo后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光凝前与光凝后1m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OCT检测能准确定量定性测算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变化,可观察氩激光光凝治疗BRVO致 ME疗效,可作为光凝治疗疗效判断指标。

    • 地奥司明治疗非缺血型RVO的疗效观察

      2013, 13(3):580-58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3.49

      摘要 (1700) HTML (0) PDF 379.04 K (11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地奥司明治疗非缺血型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 RVO)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符合非缺血型RVO诊断的48例48眼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7例27眼,给予地奥司明0.9g, po, bid, 4wk为一疗程,连续三个疗程。对照组21例21眼,先给予丹香冠心注射液16mL加入5g/L葡萄糖注射液(或者9g/L氯化钠注射液)500mL中,iv, qd, 1wk后改为丹参片3片,po, tid, 连续服用11wk。观察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和眼底病变的动态改变、视网膜电流图的变化、黄斑水肿的发生率及黄斑水肿厚度变化。

      结果:治疗后4,8,12wk治疗组最佳矫正视力提高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4wk,治疗组渗出、出血吸收率为63%,高于对照组的33%(P<0.05)。治疗后12wk, 治疗组暗适应眼最大电反应的b波振幅(231±39)μV与治疗前(184±65)μV相比明显提高(P<0.05),且与对照组(207±49)μV相比有差异(P<0.05)。治疗组并发黄斑水肿17例,对照组14例,治疗组黄斑水肿的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12wk黄斑中心凹厚度,治疗组为298±54μm,低于对照组的369±76μm(P<0.05)。

      结论:对于非缺血型RVO,地奥司明能够有效的减轻黄斑水肿,降低视网膜的功能损伤,从而改善视功能,效果优于丹参治疗。

    • 大龄弱视患者视神经的功能和形态学评价

      2013, 13(3):583-58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3.50

      摘要 (1331) HTML (0) PDF 364.32 K (9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大龄弱视患者视神经功能和视网膜神经纤维的变化特征。

      方法:选择大于12岁的大龄弱视患者30例30眼,并选取年龄相当的正常人15例30眼作为对照,利用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attern visual evoked potential, P-VEP)、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等技术,观察大龄弱视视神经功能和神经纤维形态学的变化特征。

      结果:大龄弱视患者P-VEP的P100波振幅均较正常组降低、潜伏期延迟(P<0.05); OCT显示大龄弱视组视盘周围神经纤维较正常组明显降低(P<0.05)。

      结论:大龄弱视患者视神经传导功能和视网膜神经结构均存在异常。

    • 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

      2013, 13(3):586-58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3.51

      摘要 (2166) HTML (0) PDF 500.06 K (35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23G微创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的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患者140例140眼,随访1mo记录手术方式、术中情况、手术时间、手术效果、视力、眼压、手术并发症及角膜内皮密度。

      结果:(1)初次手术成功率100%,1mo复发率为0.71%,随访期间未发现感染性眼内炎及持续性切口渗漏等并发症;(2)手术时间 20~95(平均46min);(3)住院时间3~39(平均7)d;(4)91.43%患者术后视力较术前有不同程度提高,最佳矫正视力为0.7,术前、术后视力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5)眼压:术后1d眼压与术后5d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 术后1d眼压与术后1mo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 术后5d与术后1mo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6)角膜内皮密度(个/mm2):术前2 735.49±319.28,术后1mo 2 694.14±354.08,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技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手术并发症少、应用范围广等优点,临床应用前景好。

    • 囊膜抛光器超声乳化术中抛光的临床效果分析

      2013, 13(3):589-59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3.52

      摘要 (1433) HTML (0) PDF 471.68 K (9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运用抛光器行后囊膜抛光,对减少后囊膜混浊(posterior capsule opacification,PCO)的效果。

      方法:选择我院149例189眼白内障手术患者,其中82例104眼白内障患者在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运用抛光器进行后囊膜抛光处理,选择同期67例85眼未行后囊膜抛光患者进行对照。

      结果:术后6mo,抛光组后囊膜混浊发生11眼(10.6%),对照组后囊膜混浊发生23眼(27.1%)。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术后12mo,抛光组后囊膜抛光组混浊发生17眼(16.3%),而对照组术后后囊膜混浊发生31眼(36.5%)。对照组显著高于抛光组。术后抛光组和未抛光组视力检查发现,1wk时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而术后6mo和12mo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使用抛光器行后囊膜抛光安全有效,明显减少术后后囊膜混浊,能更好的提高患者视力。

    • 鞍区肿瘤患者的视野情况分析

      2013, 13(3):592-59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3.53

      摘要 (1685) HTML (0) PDF 323.79 K (9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鞍区肿瘤患者的视野情况。

      方法:汇总2008-08/2012-08于我科就诊的鞍区肿瘤患者的视野情况,并对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鞍区肿瘤患者27例中,视野异常者16例(59.3%),视野正常者11例(40.7%)。16例视野发生改变的患者中,8例垂体瘤、3例颅咽管瘤和1例第三脑室恶性畸胎瘤均引起双眼颞侧偏盲,1例垂体瘤、1例垂体癌和1例颅咽管瘤引起单眼颞侧偏盲,1例鞍旁囊肿引起单眼颞上象限视野缺损。手术切除肿瘤后,13例(81.3%)患者的视野有改善,其中6例(37.5%)患者的视野完全恢复正常。

      结论:绝大多数鞍区肿瘤可引起视野的改变,但视野的具体形态由病灶的类型、大小和压迫部位决定。鞍区肿瘤引起的最典型视野改变为双颞侧偏盲。手术切除肿瘤后,绝大多数患者的视野得到改善,其中部分患者的视野完全恢复。因而,对鞍区肿瘤患者而言,视野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和辅助定位肿瘤,并且可以用来评价手术效果,从而为临床工作带来重要指导意义。

    • 白内障术后眼内炎行玻璃体切除术的时机与疗效探讨

      2013, 13(3):594-59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3.54

      摘要 (1225) HTML (0) PDF 343.71 K (11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白内障术后眼内炎行玻璃体切除术的时机和疗效。

      方法:收集我院2003-07/2011-12的17例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眼内炎患者行后段玻璃体切除的临床资料,男11例,女6例,术前视力:光感~0.1,治疗前常规抽取玻璃体送细菌、真菌培养加药物敏感试验。后段玻璃体切除手术后全身应用广谱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治疗,随访3~24mo观察眼视力及眼部情况。

      结果:随访3~24mo,炎症无复发,末期随访眼部无炎症表现,玻璃体腔清亮。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02~0.05者6例, 0.2~0.5者10例, 1.0者1例。视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眼内炎行玻璃体切除能有效控制感染,确诊后立即行玻璃体手术是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

    • 后巩膜瓣旋转覆盖义眼座巩膜腔内植入术临床分析

      2013, 13(3):596-59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3.55

      摘要 (1407) HTML (0) PDF 404.17 K (10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为了达到最佳的运动和仿真效果及长期的稳定,设计后巩膜瓣旋转覆盖巩膜腔内Medpor义眼座植入术,并评价此术式的手术适应证和疗效。

      方法:2008-01/2011-07在深圳市眼科医院接受眼内容剜除后巩膜瓣旋转覆盖巩膜腔内Medpor义眼座植入术120例患者:眼内容摘除后制作后巩膜瓣,将义眼座植入后方开放的巩膜腔内,旋转后巩膜瓣覆盖在义眼座表面,缝线固定义眼座。随访1~3a,记录最后一次就诊时的义眼座活动度,义眼片活动度,结膜囊剩余面积,结膜囊深度,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义眼座活动度:115例为优,5例为良; 义眼片活动度89例为优,26例为良,5例为差; 平均结膜囊剩余面积为178.1±7.5mm2; 平均结膜囊深度为2.7±1.1mm; 2例出现义眼座暴露感染,3例出现结膜下植入性囊肿,2例出现义眼座固定缝线外露,未出现义眼座内陷、上眶区凹陷、结膜囊狭窄、下睑外翻、眼眶蜂窝织炎。

      结论:后巩膜瓣旋转覆盖Medpor义眼座巩膜腔内植入术对于轻中度眼球萎缩、角巩膜葡萄肿、绝对期青光眼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 两种麻醉方式在胬肉切除加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的效果对比

      2013, 13(3):599-60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3.56

      摘要 (1291) HTML (0) PDF 366.93 K (9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表面麻醉及表面麻醉联合局部浸润麻醉两种麻醉方式下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的手术效果。

      方法:前瞻性研究。对48例52眼行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手术治疗的初发性翼状胬肉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B两组,A组23例26眼行表面麻醉加20g/L利多卡因结膜下浸润麻醉,B组25例26眼行单纯表面麻醉。两组均行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主要观察手术时间、手术疼痛程度、植片的匹配程度、结膜下出血及术后半年复发率。

      结果:B组手术时间较A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B组结膜下出血率少,手术疼痛、植片匹配度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诊半年,A组有1例1眼复发,B组无复发,两组间复发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表面麻醉完全满足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的要求,且能清晰地切除病变组织,使植床与植片更好匹配,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

    • 不同术式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分析

      2013, 13(3):601-60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3.57

      摘要 (1462) HTML (0) PDF 356.01 K (9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巩膜暴露法、带球结膜瓣的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带球结膜瓣的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联合术中封闭球结膜与Tenon囊之间间隙的手术方式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

      方法:翼状胬肉患者130例138眼,分为三组:A组(45例,48眼):采用巩膜暴露法行翼状胬肉切除术; B组(42例,45眼):带球结膜瓣的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 C组(43例,45眼):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球结膜瓣的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及封闭球结膜与Tenon囊之间间隙。术后随访12mo。

      结果:三组复发率分别为27.1%,8.9%,4.4%。A组与其余两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B组与C组存在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肉芽肿形成:A组3眼,B组2眼,C组未见。C组泪阜的形态及位置明显优于A组及B组。

      结论:带球结膜瓣的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联合术中封闭球结膜与Tenon囊之间间隙能显著降低翼状胬肉术后复发率,减轻炎症反应,预防肉芽肿的形成,有助于恢复泪阜的正常形态及位置,是目前治疗翼状胬肉的较理想手术方式。

    • 原发性翼状胬肉与干眼关系的临床观察

      2013, 13(3):603-60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3.58

      摘要 (1209) HTML (0) PDF 357.62 K (9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翼状胬肉与干眼的关系。

      方法:选择2011-08/2012-08住院行手术治疗的原发性单眼翼状胬肉患者50例,行回顾性分析,以胬肉眼为观察组,对侧眼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眼部症状评分、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Ⅰ test, SⅠt)、泪膜破裂时间(tear break-up time, BUT)、眼表荧光素染色(fluorescent, FL)干眼评分。

      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SⅠt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观察组BUT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眼部症状、FL干眼症评分相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胬肉眼可同时患有干眼,可伴有明显的眼部干涩、视力下降、异物感等干眼症状,眼表泪膜的稳定性下降,并伴有眼表上皮的损害,翼状胬肉与干眼可同时共存,关系密切,但二者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尚不明确。

    • 羊膜包裹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修复爆裂性眶壁骨折

      2013, 13(3):605-60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3.59

      摘要 (1294) HTML (0) PDF 358.39 K (9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用羊膜包裹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修复爆裂性眼眶壁骨折的手术效果及软组织损伤粘连的预防作用。

      方法:选自我院2008-10/2012-10收治爆裂性眼眶壁骨折32例,用羊膜包裹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修复眶壁骨折治疗复视和眼球内陷。

      结果:术后随访6mo~1a,复视改善率95%,眼球内陷治愈率91%,植入物无一例排斥。

      结论:眼眶壁骨折所致复视、眼球内陷采用羊膜包裹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手术治疗,愈合快、无粘连、效果确切、安全有效。

    • 婴幼儿4 860例眼底检查结果与分析

      2013, 13(3):607-61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3.60

      摘要 (1450) HTML (0) PDF 1.57 M (10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了解婴幼儿眼病的发病情况,探讨RetCam Ⅱ广域视网膜眼底成像系统在婴幼儿各种眼病筛查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收集2011-09/2012-09在我院行RetCam Ⅱ眼底检查的婴幼儿临床资料。

      结果:共有4 860例婴幼儿完成眼底筛查,其中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308例、视网膜出血172例、先天性视网膜皱襞13例、白化病眼底11例、先天性白内障10例、视网膜母细胞瘤12例、永存原始玻璃体增生症9例、视神经视盘发育不良8例、先天性脉络膜缺损5例、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4例、牵牛花综合征4例、视网膜有髓神经纤维4例、先天性黄斑缺损3例、Coats病3例、家族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3例、视网膜斑痣样色素沉着2例、先天性虹膜发育异常6例、视盘水肿28例、视神经萎缩15例。

      结论:婴幼儿眼病危害严重,应重视早期筛查,早产儿及伴有高危因素的足月儿应该是眼底筛查的重点人群。RetCam Ⅱ不仅可用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筛查,同时也可用于婴幼儿的常规眼病筛查及临床随访,可提高婴幼儿眼病的诊断率,有利于其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 眼肌按摩联合复方樟柳碱太阳穴注射治疗后天性眼肌麻痹

      2013, 13(3):611-61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3.61

      摘要 (1635) HTML (0) PDF 360.07 K (9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眼肌按摩联合复方樟柳碱太阳穴注射治疗后天性眼肌麻痹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52例52眼后天眼肌麻痹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成治疗组(眼肌按摩联合复方樟柳碱太阳穴注射)27例27眼,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25例25眼。治疗组:眼肌按摩的同时,联合复方樟柳碱2mL患侧太阳穴注射,1次/d,每个疗程14d。可连续注射4个疗程,逐渐停药,痊愈者可随时终止治疗; 对照组:采用皮质激素、扩血管药物及大剂量B族维生素治疗14~60d。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5%,对照组总有效率52%。两组比较结果显示: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 6.71,P<0.01)。

      结论:眼肌按摩联合复方樟柳碱太阳穴注射治疗后天性眼肌麻痹可缩短治疗时间,操作简单、安全,是一种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

    • 新生儿泪囊炎治疗研究

      2013, 13(3):613-61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3.62

      摘要 (1344) HTML (0) PDF 405.42 K (9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泪囊炎非保守治疗的时机。

      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生儿泪囊炎患儿107眼,采用泪道冲洗或鼻泪管探通的方法治疗的时机。

      结果:不同年龄组1d~3mo 16只患眼中,经非保守治疗治愈15眼(93.8%),出现并发症1眼(6.3%); 3~7mo 42只患眼中,治愈39眼(92.9%),出现并发症2眼(4.8%); 7~12mo 38只患眼中,治愈31眼(81.6%),出现并发症3眼(7.9%); 12~36mo 11只患眼中,治愈6眼(54.6%),出现并发症1眼(9.1%)。不同年龄组患儿的非保守治疗成功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7mo治疗的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P<0.05)。

      结论:3~7mo是患儿行泪道冲洗或探通的最佳时机。

    • 激光泪道成形联合硅胶管植入术治疗上泪道阻塞的临床观察

      2013, 13(3):616-61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3.63

      摘要 (1451) HTML (0) PDF 364.14 K (9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激光泪道成形联合硅胶管植入术治疗上泪道阻塞的临床效果。

      方法:上泪道阻塞患者128例148眼,全部有流泪病史,均经泪道冲洗检查确诊,行激光泪道成形联合硅胶管植入术,保留硅胶管1a,拔管后随访24mo,定期冲洗泪道,观察泪道通畅情况。

      结果:拔管后治愈120眼(81.08%),无流泪,泪道保持通畅; 好转18眼(12.16%),流泪减轻,泪道通而不畅; 无效10眼(6.76%),仍流泪,泪道冲洗不通。总有效率达93.24%。

      结论:激光泪道成形联合硅胶管植入术是治疗上泪道阻塞的有效方法。

    • 泪道扩张引流管植入联合鼻腔泪囊造孔术与改良鼻腔泪囊吻合术的疗效对比

      2013, 13(3):618-62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3.64

      摘要 (1434) HTML (0) PDF 386.24 K (9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鼻内窥镜下泪道扩张引流管植入联合鼻腔泪囊造孔术与改良鼻腔泪囊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03/2011-03来我院136例136眼慢性泪囊炎患者手术治疗的效果,其中行鼻内窥镜下泪道扩张引流管植入联合鼻腔泪囊造孔术66例,行改良鼻腔泪囊吻合术70例,均为单侧慢性泪囊炎。

      结果:鼻内窥镜下泪道扩张引流管植入联合鼻腔泪囊造孔术治愈60例,好转5例,无效1例,治愈率达90.9%,有效率达98.5%; 改良鼻腔泪囊吻合术治愈64例,好转4例,无效2例,治愈率达91.4%,有效率达97.1%。采用χ2检验,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鼻内窥镜下泪道扩张引流管植入联合鼻腔泪囊造孔术与改良鼻腔泪囊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疗效接近,但鼻内窥镜下泪道扩张引流管植入联合鼻腔泪囊造孔术无需面部皮肤切口,创伤小,出血少,值得推广。

    • 非洲黑人与中国汉族白内障患者角膜曲率、眼球轴长及人工晶状体度数的差异

      2013, 13(3):621-62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3.65

      摘要 (1700) HTML (0) PDF 321.34 K (10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非洲黑人及中国汉族人角膜曲率、眼球轴长及人工晶状体屈光度的差异。

      方法:回顾性比较60例非洲肯尼亚及60例中国汉族行白内障手术患者角膜曲率、眼轴长度和人工晶状体屈光度的差异。

      结果:选取60例非洲病例平均年龄67.6±16.4岁,平均人工晶状体度数22.88±1.84D,平均垂直角膜曲率43.03±0.63D,平均水平角膜曲率42.70±0.8D,平均眼球轴长22.81±0.88mm; 60例中国汉族病例平均年龄64.7±11.5岁,平均人工晶状体度数21.55±1.67D,平均垂直角膜曲率44.66±1.73D,平均水平角膜曲率43.75±1.80D,平均眼球轴长23.15±0.86mm。两者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非洲黑人与中国汉族人的眼轴和角膜曲率存在差异,白内障手术时人工晶状体屈光度范围不同。

    • 集合不足型外斜视手术治疗及双眼视觉重建的相关研究

      2013, 13(3):623-62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3.66

      摘要 (1624) HTML (0) PDF 380.85 K (10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集合不足型外斜视术后双眼视功能的恢复及眼位回退情况。

      方法:对83例行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的集合不足型外斜视患者手术前后的眼位、双眼视功能、进行回顾性总结和分析。斜视手术以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为主设计。术前有一级视功能患者如术后欠矫则进一步在同视机下行双眼融合功能训练。术后随访6~12(平均8)mo。

      结果:术前视远平均外斜度为-35.6(-15~80),视近平均外斜度为-56.5(-30~-95); 术后视远平均外斜度为-6.5(+11~-19),视近平均外斜度为-13.2(+9~-20),术后视远视近斜视度与术前视远视近斜视度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术前双眼视功能和术后双眼视功能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术后远期视远视近外斜度的差值明显降低,平均斜视度差值从术前的19下降到术后的5.5(P=0.000)。

      结论:集合不足型外斜视患者行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 术后如双眼视功能进一步恢复则术后远期效果较好,回退率较低。

    • 儿童水平斜视矫正术后眼球屈光状态的变化

      2013, 13(3):626-62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3.67

      摘要 (1790) HTML (0) PDF 352.74 K (9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水平斜视矫正术后眼球屈光状态的变化,决定术后首次散瞳验光时机。

      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对2009-01/2010-12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童眼科接受水平斜视矫正术的3~8岁儿童进行随访,搜集资料完整、无失访的患儿178例318眼。分为四组,分别为外直肌后徙术(Ⅰ组),内直肌后徙术(Ⅱ组),内直肌后徙+外直肌缩短组(Ⅲ组),外直肌后徙+内直肌缩短组(Ⅳ组)。排除全身重大疾病及眼部器质性病变。进行术前1mo,术后1wk,1,2,4,8mo的眼部检查、弱视相关检查、散瞳检影检查。

      结果:术后1wk, Ⅲ和Ⅳ组患儿散瞳检影球镜屈光度与术前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术后1mo各组与术前比较已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8mo各组的球镜屈光度较术前出现一定程度下降(P<0.05)。术后1wk各组柱镜屈光度与术前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术后1mo,Ⅲ和Ⅳ组柱镜屈光度与术前比较仍有明显差异(P<0.05)。术后2mo后各组与术前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各时段与术前比较,散光的循规性及散光轴基本保持不变。

      结论:儿童水平斜视手术后短期内的屈光度确实存在变化,但在一定时间内多可恢复至术前水平。总的来说,不同术式对术后屈光度变化的影响并无明显差异。一般情况下,患儿散瞳验光配镜可于术后2mo以后进行,最迟不应超过4mo。

    • 儿童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术后双眼视功能的变化

      2013, 13(3):629-63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3.68

      摘要 (2120) HTML (0) PDF 355.81 K (9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通过对儿童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手术前后双眼视功能的观察,探讨其术后成功重建双眼视觉的影响因素。

      方法:对30例34眼接受手术治疗的儿童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手术前后均用同视机检查双眼视功能,Titmus(立体视检查图)检查近立体视觉。

      结果:手术后同时知觉、融合功能、远立体视、近立体视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有统计学差异(P<0.05); 比较不同视力手术后立体视的变化情况,发现好视力组术后立体视恢复较差视力组好,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不同斜视度数术后立体视改善情况不同,大度数组术后立体视恢复较小度数组差,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比较有无代偿头位,发现有代偿头位组术后立体视好于无代偿头位组,两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儿童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术后双眼视功能明显改善,视力、斜视度、代偿头位对术后双眼视觉重建均有影响。

    • >调查报告
    • 若干环境因素对干眼症发病的影响

      2013, 13(3):632-63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3.69

      摘要 (1432) HTML (0) PDF 340.33 K (8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寻找并确定导致干眼症的环境因素,为预防和治疗干眼症提供病因学依据。

      方法:选择2011-09/2012-09我院的常规体检者233例为研究对象(均无眼前节疾病), 主要包括问卷调查和泪液功能检测两个部分。问卷调查内容有工作环境、吸烟情况、职业、荧光屏接触时间、驾车时间、空调房内停留时间等。先行单因素分析, 找出与干眼症发病相关的环境因素, 然后再对有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综合分析, 找出并确定导致干眼症的主要危险因素。

      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说明: 与干眼症发病相关的环境因素有荧光屏接触时间、工作环境、吸烟情况、驾车时间、空调环境停留时间。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 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是: 荧光屏接触时间、工作环境、吸烟情况、驾车时间。

      结论:就纳入本研究的因素而言, 影响干眼症发病的主要环境因素是荧光屏接触时间、工作环境、吸烟情况、驾车时间。

    • 长沙市初中及小学生视力调查分析

      2013, 13(3):634-63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3.70

      摘要 (1247) HTML (0) PDF 338.31 K (9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了解长沙市初中及小学生视力不良的患病情况,为做好初中及小学生视力保护工作提高理论依据。

      方法:于2009/2011年的3~6月份连续3a调查了长沙市内所有的初中及小学生的视力情况,并对3a的视力检查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长沙市初中、小学生视力低下发生率和症状严重程度呈上升趋势,2009/2011年学生视力低率分别为50.12%,52.59%和55.91%。女生视力低下率高于男生。

      结论:长沙市初中、小学生视力不良情况较严重,尤其小学生视力低下率逐年加重,其中女生比例较男生高,应当引起家长和学校的全面关注。

    • >短篇报道
    • 改良眼球摘除术联合义眼台植入术的临床观察

      2013, 13(3):636-63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3.71

      摘要 (1033) HTML (0) PDF 343.12 K (10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翼状胬肉撕离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的研究

      2013, 13(3):637-63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3.72

      摘要 (1044) HTML (0) PDF 338.91 K (8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中国一先天性无虹膜家系在PAX6基因的突变位点

      2013, 13(3):639-64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3.73

      摘要 (1158) HTML (0) PDF 568.22 K (10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两种支撑物在泪小管断裂修复术中的效果探讨

      2013, 13(3):640-64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3.74

      摘要 (1121) HTML (0) PDF 347.17 K (8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病例报告
    • 急性特发性黄斑病变1例

      2013, 13(3):642-64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3.75

      摘要 (1432) HTML (0) PDF 2.42 M (8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HELLP综合征合并渗出性视网膜脱离1例

      2013, 13(3):64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3.76

      摘要 (1054) HTML (0) PDF 268.54 K (9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角膜后弹力层脱离1例

      2013, 13(3):645-64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3.77

      摘要 (1120) HTML (0) PDF 1.15 M (9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主管单位: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

出版单位:《国际眼科》杂志社(IJO Press)

社长/总编:胡秀文

主编:惠延年 Peter Wiedemann

编辑部主任:彭娟

刊期:月刊

语种:中英文混合

按检索
检索词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