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
出版单位:《国际眼科》杂志社(IJO Press)
社长/总编:胡秀文
主编:惠延年 Peter Wiedemann
编辑部主任:彭娟
刊期:月刊
语种:中英文混合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文章排行
2012, 12(8):1423-1428.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2.08.01
摘要: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术(manual small incision cataract surgery, MSICS)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手术。本文旨在比较传统白内障囊外摘除术(extracapsular cataract extraction, ECCE)、MSICS以及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效果以及安全性(术中并发症以及术后并发症)。通过使用PubMed搜索引擎,我们收集了传统ECCE、MSICS以及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相关文献,以评价其安全性和治疗效果。同时,也参考了国内出版的相关文献。结果发现,与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相比,传统ECCE以及MSICS也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并且具有并发症少等优点。MSICS不需要依赖昂贵的仪器,并且具有手术快速、费用低廉以及技术门槛低等特点,特别适用于硬核白内障的治疗。虽然在白内障手术治疗过程中MSICS需要一定的技术和耐心,但它仍然是一种安全、有效、经济治疗手段,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可以替代超声乳化进行白内障的治疗。
Mohammadreza Sedghipour , Ali Mahdavifard , Rohollah Fadaei Fouladi , Davoud Gharabaghi , Mohammadbagher Rahbani , Ghasem Amiraslanzadeh , Mohammadreza Afhami
2012, 12(8):1429-1432.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2.08.02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乳化术中透明质酸酶对筋膜下麻醉的疗效。方法:该研究是一项双盲随机临床试验,在Nikookari眼科医院进行了长达5mo。行超声乳化术的候选患者中接受筋膜下麻醉的42眼随机分为均等的两组,分别应用20g/L的利多卡因溶液2mL+150U/mL透明质酸酶(LH),和单纯20g/L的利多卡因溶液2mL(L)。筋膜下注射15min后活动受抑制。患者和医生都非常满意,对于术后疼痛的抑制(视觉模拟评分,the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也同样满意。统计学分析采用列联表(包括卡方检验或Fisher's精确检验)和参数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活动抑制(33.3% vs4.8%, P=0.04)、患者满意度(85.7% vs57.1%, P=0.04)和医生满意度(87.5% vs52.4%, P=0.02),LH组明显高于L组。VAS在相同组内明显较低(1.90±1.45 vs3.00±1.55, P=0.04)。结论:利多卡因溶液+透明质酸酶的筋膜下麻醉明显使得眼部活动受限,提高了患者和医生的满意度,并减轻了术后疼痛。
2012, 12(8):1433-1437.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2.08.03
摘要:目的:探讨眼附属器B细胞非霍杰金淋巴瘤(B-cell non-Hodgkin lymphoma, NHL)中Skp2,p27和PTEN的表达。方法:收集1995年到2011年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眼科石蜡包埋标本,用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眼附属器B细胞NHL(n=30) 标本中Skp2,p27和PTEN的表达,以眼部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n=10)作为对照组。以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部位,病理类型作为眼附属器B细胞NHL的的分类标准。结果:Skp2,p27和PTEN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部位无关,而与病例类型有关。眼附属器B细胞NHL Skp2表达率与眼部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相比显著增高。 p27,PTEN表达率与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相比显著降低。随眼附属器B细胞NHL病理分级的提高,Skp2的表达显著增高,p27和PTEN的表达显著降低。在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MALT)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DLBCL)中,Skp2分别与p27,PTEN成负相关,p27和PTEN成正相关。结论: Skp2的表达升高,p27,PTEN蛋白的缺失以及可能与眼附属器B细胞NHL的发生有关;其中在MALT外边缘区DLBCL中,三种蛋白存在相关性。联合三种蛋白的检测眼附属器B细胞NHL的不同病理类型有重要意义。
Vafa Samarai , Reza Samarei , Negar Haghighi , Elnaz Jalili
2012, 12(8):1438-1441.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2.08.04
摘要:目的:评估眼部假性剥脱综合征(pseudoexfoliation syndrome, PXF)与感觉神经性听力丧失(sensory-neural hearing loss, SNHL)之间的关系。方法:该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0-03/12在伊朗乌尔米耶,伊玛何梅尼医疗中心普通眼科门诊就诊的患者。常规眼科检查后,确诊为PXF的患者建议去耳鼻喉科,被选病例(纳入排除标准评估后)被推荐到听力检测科。分别在1, 2, 3 kHz对每只耳进行了纯音听阈级检测(Pure tone hearing threshold level, HTL),并将检测结果与国际标准(International Standard,ISO 7029)在1, 2, 3 kHz平均年龄相关性听力丧失(age associated hearing loss, AAHL)进行比较。结果:在1, 2, 3kHz,50例患者中21例(42.0%)HTL高于ISO 7029平均AAHL,包括男性组9例14耳,女性组12例21耳。大约12.0%的患者同时伴有青光眼,不过,PXF患者和同时伴有青光眼的患者在SNHL的患病率和严重程度上无明显差别。同年龄-性别匹配对照组相比,眼部PXF的患者SNHL更普遍(P<0.05)。结论:大部分眼部PXF患者有SNHL,与年龄-性别匹配对照组相比,可能是由于其内耳的PXF纤维造成。这些发现表明PXF可能是一个系统性疾病。
樊廷俊 , 温茜 , 于苗苗 , 葛源 , 苗莹 , 王德平
2012, 12(8):1442-1446.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2.08.05
摘要:目的:揭示眼科局部麻醉剂盐酸奥布卡因(oxybuprocaine hydrochloride,OBPC-HCl)对体外培养人角膜内皮(HCE)细胞的影响作用,为眼科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用不同浓度OBPC-HCl处理体外培养的HCE细胞,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生长和形态变化,用吖啶橙/溴化乙锭(AO/EB)荧光双染色法检测质膜的通透性,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法检测DNA的断片化,用透射电镜检测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OBPC-HCl在62.5mg/L~4g/L的浓度范围内均能不同程度地引起HCE细胞出现细胞皱缩、胞内空泡化、质膜通透性增大、染色质凝缩、凋亡小体和DNA断片化等典型的细胞凋亡特征,并具有浓度和时间依赖性,临床使用浓度4g/L OBPC-HCl对HCE细胞的凋亡诱导作用最大,处理1h后HCE细胞的凋亡率已高达100%。结论:OBPC-HCl在62.5mg/L~4g/L的浓度范围内能显著诱导HCE细胞凋亡,在眼科临床应用中对HCE细胞的毒副作用极大。
2012, 12(8):1447-1451.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2.08.06
摘要:目的:利用蛋白芯片技术检测发生与未发生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大鼠泪液标志蛋白表达,筛选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相关蛋白并分析其与角膜免疫排斥反应相关的可能机制。方法:行大鼠右眼同种异体穿透性角膜移植, I组从角膜旁中心取植片,缝线保留长度约1mm,术后给予抗生素滴眼液;Ⅱ组取角膜中心植片,缝线尽量剪短,术后给予环孢霉素A滴眼液;术后计算排斥反应系数。术后第7d采集泪液。弱阳离子交换芯片结合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筛选穿透性角膜移植大鼠血清中表达的免疫排斥反应相关的低相对分子质量差异蛋白,结合生物信息学方法初步分析可能的标志蛋白。结果:术后第7d时Ⅰ组发生角膜移植排斥反应,Ⅱ组没有发生;两组中共有108个蛋白质被标记,其中有分类价值的标志蛋白质有11种,相对分类价值较高的有6种,蛋白质搜库结果提示相关蛋白可能是下调蛋白:Pro-histogranin、胰高血糖素样肽1;上调蛋白:β-防御素2、细胞凋亡蛋白酶-3亚基、神经激肽A。结论:应用SELDI-TOF-MS技术获得大鼠角膜移植后泪液标志蛋白表达图谱的实验方法稳定可行,提示我们在角膜的免疫排斥反应的后续研究中考虑能量代谢、神经递质在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中的地位和作用。
2012, 12(8):1452-1454.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2.08.07
摘要:目的:探讨低浓度间断吸氧对糖尿病大鼠血液流变学和视网膜渗漏的影响。方法:健康清洁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糖尿病组、糖尿病吸氧组。糖尿病组和糖尿病吸氧组大鼠腹腔内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对照组注射柠檬酸盐缓冲液。糖尿病吸氧组大鼠每天吸入浓度为300mL/L氧气2h,2L/min。造模后2mo采用血液流变仪测定大鼠血液流变学参数,采用Evans蓝作为示踪剂定量检测视网膜中Evans的含量,分析血-视网膜屏障的破坏程度。结果:糖尿病组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高切相对指数、低切相对指数、高切还原黏度、低切还原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浆黏度、卡松黏度和血沉方程K值均较对照组和糖尿病吸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糖尿病吸氧组的血浆黏度和卡松黏度与对照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糖尿病吸氧组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高切相对指数、低切相对指数、高切还原黏度、低切还原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焦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均较对照组和糖尿病组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糖尿病组视网膜Evans渗漏量较对照组和糖尿病吸氧组高,糖尿病吸氧组视网膜Evans渗漏量较对照组高,但较糖尿病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低浓度间断吸氧可降低糖尿病大鼠血液黏度,增加视网膜血供和氧供,减少视网膜渗漏。
2012, 12(8):1455-1458.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2.08.08
摘要:目的:研究体外培养Müller细胞致伤后早期细胞发生的一系列损伤性变化和发生反应性胶质化的规律。
方法:新生SD大鼠视网膜进行体外Müller细胞的培养并建立高压气体冲击损伤模型,检测细胞致伤后早期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变化,以及乳酸脱氢酶(LDH)的释放量和细胞凋亡率的变化。
结果:致伤后3h左右GFAP的表达量明显增强,以后24h内持续性高表达,并与损伤强度呈正比(P<0.05); LDH的释放增加主要出现在损伤后30min内; 损伤后30min各组致伤细胞凋亡率呈非显著性差异(P>0.05),3h后细胞凋亡率增高,6h后细胞凋亡率最高。
结论:Müller细胞形态的改变和细胞膜通透性的改变可能是触发GFAP 表达增强的因素之一。
2012, 12(8):1459-1462.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2.08.09
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um growth factor, VEGF)对大鼠视网膜色素上皮生长因子(pigment epithelium-derived factor, PEDF)表达的影响及VEGF对慢性高眼压条件下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 RGCs)的保护作用和可能途径。方法:雌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高眼压+VEGF组A(包括A3d,A14d)、高眼压+安慰剂组B(包括B3d,B14d)和正常+VEGF组C(包括C3d,C14d),A、B组模型制作应用巩膜浅层静脉烧烙法建立慢性高眼压模型,C组只剪开球结膜,不烧烙巩膜浅静脉。A、C组在模型建立后即刻用10μL微注射器于大鼠角膜缘后2mm处刺入玻璃体腔,抽出玻璃体2μL,再向玻璃体腔内注射2μL(0.05μg/μL)重组大鼠VEGF,B组同法注入等量的去离子水。在3d和14d后处死动物,取眼球,冰冻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视网膜PEDF的表达,用TUNEL染色检测各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凋亡,免疫荧光双标观察PEDF染色阳性的细胞是何细胞。结果:术后眼压明显升高(P<0.05),术后3d和14d的眼压无显著性差异。视网膜PEDF染色阳性细胞,B组多于A组,A组多于C组;TUNEL荧光染色显示VEGF高眼压组RGCs的凋亡明显的少于高眼压组。 结论:玻璃体腔注射VEGF可减少高眼压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凋亡。
2012, 12(8):1463-1466.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2.08.10
摘要:目的:探讨乙酰肝素酶(heparanase-1, HPA-1)抑制剂应用对体外培养的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al, RPE)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DMEM培养基(Dulbecco''s modified eagles medium, DMEM)体外培养人RPE细胞,选择第5代细胞用于实验。倒置显微镜下直接观察不同质量浓度硫代磷酸甘露醇戊糖(phosphomannopentaose sulfate, PI-88)对人RPE细胞体外生长的干预效果,应用四甲基偶氮唑盐[3-(4,5-dimethylthiazol-2-yl)-2,5-dipheny1 tetrazolium bromide, MTT]比色法检测RPE细胞A570值;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人RPE细胞角蛋白和HPA-1表达。 结果:体外增生的RPE细胞胞浆和细胞核HPA-1呈强阳性表达,以细胞浆内表达为主,PI-88干预后细胞浆表达减弱。PI-88对体外RPE细胞的增生有明显的时效和量效抑制关系,药物干预72h细胞A570值随质量浓度不同表现明显下降趋势(P<0.05);而同一质量浓度,药物质量浓度达到100mg/L及以上时,48~72h才表现A570值减小的趋势。结论: HPA-1抑制剂可抑制体外培养RPE细胞的增生,并呈现剂量和时间依赖关系。
2012, 12(8):1467-1469.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2.08.11
摘要:目的:研究雷公藤多甙对角膜化学烧伤后新生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方法:取健康SD大鼠20只,采用750mL/L硝酸银溶液烧伤法制备大鼠角膜新生血管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化学烧伤后生理盐水点眼组)、雷公藤多甙组(烧伤后雷公藤多甙滴眼液点眼治疗),每组各10只。于化学烧伤后观察角膜新生血管的面积和角膜组织学形态改变。结果:化学烧伤后第14及28d,对照组角膜新生血管面积分别为35.4±3.5mm2,52.5±6.2mm2;雷公藤多甙组为300±2.7mm2,41.0±5.6mm2,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病理学检测结果显示,雷公藤多甙滴眼液点眼治疗对角膜组织无明显毒性作用。结论:雷公藤多甙滴眼液点眼治疗能显著抑制角膜新生血管的形成。
2012, 12(8):1470-1473.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2.08.12
摘要: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9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 )和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 of κB, NF-κB)在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 RB)中的表达及与RB分化程度和视神经浸润的关系,探讨它们在RB浸润、转移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MMP-9和NF-κB单克隆抗体,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47例RB患者石蜡包埋标本进行MMP-9和NF-κB表达的测定,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47例RB中MMP-9阳性表达率为46.8%, 与RB的分化程度(P<0.05)及有无视神经浸润(P<0.05)相关。(2)NF-κB在RB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63.8%,与RB的分化程度相关(P<0.05),与有无视神经浸润无相关性(P>0.05)。(3)RB中NF-κB的表达与 MMP-9的表达有相关性(P<0.05)。结论:RB组织中MMP-9高表达。 NF-κB在RB中被激活。RB中NF-κB表达与MMP-9表达相关,NF-κB激活后可能通过上调MMP-9的表达促进RB的浸润、转移。二者表达的检测可以作为反映RB浸润、转移潜能的生物学指标,有助于筛选转移高危病例。
2012, 12(8):1474-1477.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2.08.13
摘要:目的:评价23-Gauge (23G)玻璃体切割系统应用于硅油取出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厦门眼科中心2011-02/06连续收治的硅油填充患者58例58眼。30例30眼应用23G玻璃体切割系统,28例28眼应用20G玻璃体切割系统行硅油取出术的临床资料。对两组平均手术时间、硅油取出时间,术前、术后1d;1wk;3,6mo的眼压、最佳矫正视力应用t检验进行比较分析。并对比两组网膜复位情况、并发症及患者舒适度。结果:23G组与20G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21.81±564min及35.43±6.42min(t=6.382,P<0.01);平均硅油取出时间分别为6.8±2.76min及6.4±2.41min(t=0.356,P>0.05)。术前、术后1d;1wk;3,6mo平均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23G组:0.35±0.21,0.23±0.22,0.26±0.21,0.38±027,0.45±0.26;20G组:0.36±0.28,0.10±0.26,0.24±0.27,0.37±0.25,0.41±0.23。术前、术后1wk;3,6mo两组间平均最佳矫正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584,0.474,0.583,0.652,P均>0.05);术后1d 23G组优于20G组(t=1.753,P<0.05)。术前、术后1d;1wk;3,6mo平均眼压分别为:23G组:18.3±2.21,12.2±2.42,15.2±231,16.3±2.97,16.5±2.23;20G组:17.6±2.28,11.1±2.47,16.4±2.37,16.9±2.27,17.4±2.26。术前、术后两组间平均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两组平均眼压均较术前降低,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79,1.874,P<0.05),余时间点组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G组所有患者均一次性完整取出硅油,23G组2例残留少量硅油小泡,至末次随访时均自行吸收。术后两组视网膜均在位。并发症:术后1d 20G组出现2例(7%)低眼压患者,23G组出现4例(13%),均在术后1wk后好转。两组均未出现眼内出血、脉络膜脱离、眼内炎等并发症。23G组与20G组术后眼痛等不适的平均周数分别为0.85±1.23,2.62±1.23wk(t=5.942,P<0.01);术后眼红外观持续平均周数分别为1.15±1.23,4.13±2.38wk(t=5.753,P<0.01)。结论:23G经结膜无缝线玻璃体切割系统应用于硅油取出术安全有效。
何宏 , 廖爱萍 , 郭颖卓 , 杨军 , 丁辉 , 钟兴武
2012, 12(8):1478-1480.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2.08.14
摘要:目的:评估含0.01g/L硫柳汞非单剂量自体血清(Autologous serum,AS)滴眼治疗重度干眼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接受至少12wk传统干眼治疗无效的重度干眼患者13例26眼,采用自身对照方法,用20%含0.01g/L硫柳汞非单剂量的AS滴眼8wk后,再用50%相同制剂AS滴眼8wk。滴眼后2,4,8,12,16wk分别比较基础泪河高度、泪膜破裂时间、角膜荧光染色、基础泪液分泌试验、角膜知觉、自觉症状评分。结果:滴眼后2wk,基础泪河高度、患者自觉症状与用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和 P<0.05);滴眼后4wk,泪膜破裂时间、角膜荧光素染色与用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滴眼后8wk,基础泪液分泌、角膜知觉与用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P<005)。滴眼观察期间未发现明显并发症。结论:含0.01g/L硫柳汞非单剂量AS滴眼能安全有效地缓解重度干眼患者的症状和体征。
杨建 , 秦海燕 , 孙峰 , 吴兵 , 杨学龙 , 任振奎
2012, 12(8):1481-1483.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2.08.15
摘要:目的:探讨采用巩膜隧道小切口手法碎核对小瞳孔硬核性白内障摘除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患者术后临床效果。方法:作角膜缘后反眉弓5.5mm巩膜隧道切口,小瞳孔下采用晶状体硬核性手法碎核技术对70例70眼白内障摘除,并植入折叠式或PMMA人工晶状体,观察术后视力、散光程度以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患者70例70眼中术后1mo视力≥0.5者47眼(67%),0.8以上者17眼(24%),低于0.25者5眼(7%),术前及术后1d,1wk,1mo测得角膜平均散光分别为0.35±0.29,0.42±0.33,0.39±0.32,0.37±0.30D,术后各时间角膜散光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后囊膜破裂4眼(6%),5眼前房出血(7%),术后角膜内皮水肿6眼(9%),虹膜后粘连5眼(7%),眼压增高3眼(4%),经对症治疗3~5d内消失,后囊膜混浊6眼(9%),经激光后囊膜打孔治疗恢复。结论:本结果提示小瞳孔反眉弓巩膜隧道小切口手法碎核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克服了长期角膜缘大切口的弊端,最大限度减少了术后散光,提高手术成功率,不需特殊设备,简便易行,其效果可与超声乳化术媲美,可有效地减少术后角膜散光,早期获得良好的视力,降低手术费用。
2012, 12(8):1484-1486.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2.08.16
摘要:目的:探讨可调节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远期视力、表观调节力及视觉症状等情况。方法:病例对照研究。选择43例49眼拟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囊袋内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白内障患者,其中21例25眼植入Tetraflex可调节人工晶状体(Tetraflex组),22例24眼植入Acrysof SA60AT单焦点人工晶状体(SA60AT组),对比研究两组患者术后3,6,24mo裸眼远视力、最佳矫正远视力、裸眼近视力、最佳矫正远视力下近视力、等效球镜度、表观调节力、脱镜率以及患者满意度情况。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术后随访期间,两组患者的裸眼远视力和最佳矫正远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etraflex组患者的裸眼近视力和最佳矫正远视力下近视力与单焦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应用负镜片法测得的表观调节力:术后3mo,Tetraflex组为3.56±1.20D,SA60AT组为-0.25±0.20D;术后6mo, Tetraflex组为3.08±1.30D, SA60AT组为-0.20±0.18D;术后24mo, Tetraflex组为285±1.22D, SA60AT组为-0.15±0.16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近距离阅读时戴老视镜情况和对疗效的满意度情况,Tetraflex可调节人工晶状体组均明显优于单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的单焦点人工晶状体相比,Tetraflex可调节人工晶状体满足了患者视远、视近的要求,并可提供较好的表观调节力,虽远期有下降趋势,但逐渐平稳。
2012, 12(8):1487-1489.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2.08.17
摘要:目的:研究老年高血压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脉压(pulse pressure,PP)变化情况,了解白内障手术的视网膜血管损伤风险。方法:前瞻性对照研究。选取白内障手术患者,根据有无高血压病分为老年高血压组(A组)38例38眼,和老年正常血压组(B组)20例20眼。测量以下时间点的PP值:入院时(PP1)、进入手术室术前(PP2)、超声乳化白内障时(PP3)、人工晶状体植入前(PP4)、手术结束时(PP5)。采用SPSS18.0分析数据。结果:各时间点PP依次为:A组(61.92±13.27,77.39±13.57,75.18±16.18,72.71±15.94,72.68±15.75)mmHg;B组(46.50±11.71,64.95±14.17,64.20±13.10,59.35±12.84,62.00±13.97)mmHg。 A组PP 均高于B组(P<005);各组PP2比PP1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PP2测量值增大幅度依次为15.47±14.13,18.45±13.75mm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内PP2~5测量值两两比较,A组PP4,PP5均小于PP2,B组PP4小于PP2、PP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P随时间变化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679,P>005)。结论:老年人合并高血压病是白内障手术的危险因素,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与视网膜损伤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高广栋 , 翟淑娜 , 姜腾轩 , 李岩 , 卢智泉 , 徐军
2012, 12(8):1490-1494.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2.08.18
摘要:目的:调查身体测量值与成年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关系。方法: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研究,病例为临床诊断为DR,全部病例均经裂隙灯显微镜,进行详细的眼睛检查和眼底造影,40~75岁的326例患者,并采用眼底照片对DR进行分级。对照为未患DR及其它眼部疾病,同期入住同一医院的326例患者组成,采取1∶1匹配。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生活方式及既往史等,同时对身高、体质量、腰围(WC)及臀围进行测量,并计算体质指数(BMI)和腰臀比(WHR)。采用多因素Logistic 回归模型对患者身体测量值与DR的比值比(OR)及相应的95%可信区间(CI)进行估计。结果:男性病例组体质量、BMI及WHR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研究对象WC和臀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调整年龄及性别后,随着BMI增加,发生DR的危险性并未随之增加;WC >80cm者与DR的发生具有显著关联性(OR=2.017,95% CI:1.393~2.920,P=0.000);WHR >0.88者发生DR的危险性明显增加(OR=2.041,95% CI:1.422~2.929,P=0.001)。再进一步调整多种可能的混杂因素后,发现BMI为18.50~23.99kg/m2与DR呈负相关(OR=0.427,95% CI:0.231~0.791,P=0.007);WC和WHR的结果未发生变化(OR =1.729,95% CI:1.163~2.572,P=0.007;OR=1.991,95% CI:1.353~2.931,P=0.001)。结论: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或向心性肥胖在DR的管理方面具有潜在的临床意义,所以应该倡导人们维持正常的WC和WHR,可预防糖尿病和DR的发生。
曹小鹏 , 肖云 , 高晓唯 , 蔡雪红 , 雷英 , 曹芃 , 刘李平
2012, 12(8):1495-1497.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2.08.19
摘要:目的:观察MP-1微视野检测在急性球后视神经炎的早期诊断以及随访的临床效应。方法:正常体检青年组20例40眼,急性球后视神经炎患者组45例62眼,以上人员均屈光间质透明。采用标准W-WP与MP-1微视野分别对正常体检青年组、急性球后视神经炎患者组检测。结果:显示MP-1微视野检测的视野平均光敏感度 (mean sensitivity, MS)在两组比较差值为10.3±1.10dB;MP-1微视野检测的视野平均缺损值(mean defect, MD)在两组比较差值-2.50±3.23dB,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MP-1微视野对急性球后视神经炎的视功能受损的敏感度高于常规视野标准W-WP检测,特异性为90%、敏感性92%。结论:MP-1微视野比常规视野标准W-WP检测有着独特客观眼底解剖与主观定量视觉精确定位的视功能受损高度敏感的重要直观依据,在急性球后视神经炎的最早期临床诊断、治疗、预后随访评估具有独特的应用效应。
2012, 12(8):1498-1500.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2.08.20
摘要:目的:前瞻性研究游离上皮瓣Epi-LASIK手术的临床效果及其愈合机制。方法:近视患者27例54眼,随机将1眼做游离上皮瓣的Epi-LASIK作为实验组(A组)。另1眼为标准的Epi-LASIK作为对照组(B组)。观察角膜刺激症状、疼痛分级、角膜上皮愈合时间、裸眼视力、屈光度、眼压、haze分级等,随访6mo以上。结果:疼痛分级A组1~3(平均2.2)级,B组1~3(平均2.3)级。眼异物感持续时间:A组1~3(平均2.2)d;B组1~3(平均2.9)d。上皮愈合时间A组3~6(平均4.4)d;B组5~7(平均5.8)d。术后6mo裸眼视力(UCVA)较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下降1行者两组各有1眼(4.0%),其余52眼(96.0%)均达到或高于术前BCVA。无BCVA下降者。术后屈光度(等效球镜度数)A组 -0.50~+0.75(平均0.28±0.27)D;B组-0.25~+0.68(平均0.23±0.26)D。haze分级A组≤0.5级者19眼(70.4%),1级者8眼(29.6%);B组≤0.5级18眼(66.7%),1级9眼(33.3%)。两组均无haze≥2级者。结论:游离上皮瓣的Epi-LASIK与普通Epi-LASIK都具有良好的安全性、预测性和屈光稳定性,但游离上皮瓣的Epi-LASIK明显缩短了术后刺激症状的持续时间,加快了视力恢复,舒适性更好。
2012, 12(8):1501-1503.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2.08.21
摘要:角膜接触镜矫治屈光不正是眼视光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角膜接触镜包括角膜塑形镜、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和软性角膜接触镜,本文就其矫治屈光不正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进行综述。
2012, 12(8):1504-1506.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2.08.22
摘要: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是一种由眼部及眼外异常因素(主要是引起眼部缺氧)而引发难治的顽固性青光眼,早期诊断及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是控制眼压和保留较好视力的关键。至今其发病机制复杂,难以用单一的理论来解释,亦无统一的治疗方案。本文依据近年相关文献,对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发病机制现状进行综述。
2012, 12(8):1507-1510.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2.08.23
摘要:难治性青光眼病因十分复杂,眼部组织结构破坏明显,是一种应用常规抗青光眼手术,效果较差的眼科疾病。手术失败主要原因是滤过口处成纤维细胞增殖以及瘢痕形成使滤过口阻塞。现将国内外新近有关难治性青光眼治疗的改良滤过性手术、房水引流装置植入术、激光睫状体光凝术等手术方法的报道进行回顾并作一简单综述。
2012, 12(8):1511-1514.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2.08.24
摘要:青光眼是临床常见致盲眼病,目前以手术治疗为主,但术后复发率较高,主要原因是术区成纤维细胞增生,致瘢痕形成阻塞滤过道。为提高手术成功率,一些抗瘢痕形成的药物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青光眼滤过手术的实验与临床研究中,但这些药物也有一定的并发症及毒副作用。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人们正在寻找更为安全有效的给药方式和新的抑制瘢痕形成的药物。
2012, 12(8):1515-1517.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2.08.25
摘要:复发性视网膜脱离是视网膜脱离术后比较棘手的问题之一。要妥善处理,就需了解其复发因素,针对其病因采取相应的再治疗。我们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发病原因和治疗文献进行回顾作以综述。
2012, 12(8):1518-1521.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2.08.26
摘要:球后视神经炎(retrobulbar neutitis,RN)是临床常见眼病,可由诸多因素引起,一般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以后者多见。急性RN发病快,病程较短,视力急剧下降,甚至无光感,部分患者转为慢性,应在早期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尽量避免和减少后期视神经不可逆转的损伤。现就近年来国内外关于RN的研究现状综述,以期进一步了解其病因、发病机制和治疗进展,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2012, 12(8):1522-1524.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2.08.27<br>
摘要:囊袋收缩综合征是白内障术后的一种并发症,以囊袋赤道部直径缩小为特征,造成眩光、复视、屈光不正、视功能障碍等一系列不良反应,影响了患者术后疗效。随着白内障囊外摘除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患者接受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因此囊袋收缩综合征也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预防其发生和Nd:YAG激光治疗可以提高白内障患者术后的视觉效果。本文将对囊袋收缩综合征的临床特点、病因以及防治现状作一综述。
2012, 12(8):1525-1526.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2.08.28
摘要:目的:探讨高度近视眼的眼轴(AL) 、屈光度(D)、角膜曲率及角膜厚度(CCT)的相互关系。方法:将高度近视患者80例158 眼分为3组:A 组为高度近视(-6.00~-9.00D)26例46眼,B组为超高度近视(-9.25~-20.00D) 57例97眼,C 组为超高度近视(≥20.25D)9例15眼, 分别测量3组患者眼轴(AL)、屈光度(D)、角膜曲率(K1,K2) 值及角膜厚度(CCT)。结果:AL值:A 组26.75±0.15mm,B组29.25±0.19mm,C组32.27±0.84mm,三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B,C组屈光度与AL呈正相关(r=0.352,0.715,0.622;P<0.05),三组意义不同,分别为低、高、高相关;A,B,C组AL与角膜曲率均呈负相关(r1=-0.630,-0.494,-0.750;r2=-0.609,-0.465,-0.782;P<0.05),眼轴越长曲率越低;A组屈光度与角膜曲率(K1,K2)值呈正相关(r1=0.575,r2=0.346,P<0.05),B和C组不相关;A,B和C 组角膜厚度与角膜屈光力无相关性。结论:眼轴增长是高度近视发病的主要影响因素,角膜曲率改变是次要因素,而与角膜厚度不相关。
王建萍 , 马勇 , 薛雨顺 , 朱涛 , 郭中兰 , 李静 , 孙烨 , 王柯
2012, 12(8):1527-1529.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2.08.29
摘要:目的:观察前葡萄膜炎患者急性发病期角膜内皮细胞的形态特征,进一步探讨炎症时的新鲜角膜后沉着物(KP)对角膜内皮细胞的损害机制。方法:选取前葡萄膜炎首次急性发病的50例50眼患者,就诊时炎症持续时间≥3d,KP≥(+++),作为A组;炎症完全消退后,KP(-),作为B组;将对侧未发病眼作为正常对照组,C组。应用非接触型角膜内皮细胞计测量三组中央角膜内皮细胞的相关参量:包括单位面积细胞密度(cell density,CD)、六角形细胞频数(hexagonality,HG)、平均细胞面积(average size,AVG)、平均细胞面积的标准差(SD)、细胞面积的变异系数(CV),测量角膜中央厚度(CCT)。比较三组的测量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急性发作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HG,CD减少,AVG,SD,CV,CCT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炎症消退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HG减少,CV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发作组与炎症消退组比较:HG减少,CV,CCT增大,差异有显著性(P<0.05)。三组间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CV,HG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葡萄膜炎急性发病期的新鲜KP可导致角膜厚度增加,内皮细胞形态改变及功能下降,炎症消退后角膜厚度正常,细胞形态的改变持续存在。
2012, 12(8):1530-1531.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2.08.30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的术后疗效。方法:对45例52眼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结果:术后视力43眼(83%)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术后视力<0.1者7眼(13%),0.1~0.4者33眼(63%),>0.4者12眼(23%);9眼(17%)术后视力与术前矫正视力比较无明显变化。结论: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白内障,同时矫正屈光不正,是安全有效的。
2012, 12(8):1532-1534.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2.08.31
摘要:目的:探讨硅油填充眼并发性白内障联合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6例56眼硅油填充眼并发性白内障患者行硅油取出联合手法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观察视力、眼压、前房炎症反应、人工晶状体位置、后囊混浊情况及有无玻璃体出血和视网膜脱离情况。结果:随访3~12(平均7.26 ±1.38)mo,53眼(95%)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0.05者47眼(84%),≥0.3者27眼(48%),术后矫正视力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房均有轻度炎症反应,4眼(7 %)出现暂时性高眼压,通过局部应用药物恢复正常,15眼(27%)后囊灰白色混浊行Nd: YAG激光后囊切开,2眼(4%)发生视网膜脱离。所有病例均无大泡性角膜病变、硅油泡残留、人工晶状体移位、玻璃体积血等并发症。结论:硅油填充眼并发性白内障行硅油取出联合手法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和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能够恢复视力,缩短手术周期,减少手术次数,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2012, 12(8):1535-1537.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2.08.32
摘要:目的: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行非穿透小梁切除术后眼压失控(眼压升高)的长期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了2006-03/2011-07非穿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术后眼压失控(眼压升高)再次行小梁切除术的连续随访患者13例25眼。青光眼术后再次眼压异常升高,均属于难治性青光眼,我们采取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于仅存中心视岛及管状视野患眼,手术在表面麻醉联合球筋膜浸润麻醉下实施。主要检查指标:手术前后眼压、视力、角膜水肿情况、滤过泡特征、前房深浅及其它并发症。结果:随访3mo~5a,非接触眼压测定术前眼压28~52mmHg,术后眼压11.7~18mmHg,术后3mo,眼压为145mmHg,眼压以≤21mmHg为成功标准。术后3mo,视力提高3眼(12%),视力不变17眼(68%),视力下降5眼(20%);术后21眼角膜均变清亮;功能性滤过泡22眼(80%),有3眼为非功能性滤过泡,眼压再次高于21mmHg,二次进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眼压控制在21mmHg以下;术后有15眼(60%)出现前房轴深在1.5~2CT间,均自行恢复;术中、术后有10眼(40%)出现不同程度的前房出血,经对症治疗后均已吸收;术后有5例5眼(20%)出现房水闪辉,经散瞳及典必殊滴眼液进行眼局部频点后房水闪辉完全消失,未发生眼内炎等并发症。结论:小梁切除术目前仍是可挽救有视力眼的青光眼最经典、最有效的方法;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是原经典手术方式的进一步发展;青光眼术后眼压再次异常升高均属于难治性青光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行非穿透小梁切除术后眼压失控应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再次治疗,证实安全有效,长期疗效满意,是弥补非穿透小梁切除术眼压失控(升高)后有效的治疗措施,并且可以一眼多次手术;有效地保护仅存的视力,维持了一定的视功能;晚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不适合非透性小梁手术。
2012, 12(8):1538-1539.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2.08.33
摘要:目的:分析57例氩激光光凝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 RVO)的临床疗效。方法:随访我院57例被确诊为视网膜静脉阻塞并经氩激光光凝治疗后的患者,观察患者的视力、眼底改变以及并发症情况并评价氩激光光凝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临床价值。激光治疗方法分为黄斑区格栅样光凝,局灶性视网膜光凝及全视网膜光凝。结果:经氩绿激光光凝治疗57例后3~6mo给予复查:末次随访视力提高23眼,视力无明显变化25眼,视力下降9眼;激光治疗后复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观察视网膜毛细血管无灌注区面积变化及新生血管消退情况),治疗有效54眼, 3眼发展为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而激光光凝对于黄斑部晚期并发症无明显效果。结论:激光光凝治疗可提高中心视力,可促进视网膜水肿、出血、渗出的吸收,同时减少视网膜静脉阻塞引起的新生血管,对于预防并延缓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和继发性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发生有明显效果。
安美霞 , 许汉春 , 李雁 , 轩亚玲 , 王丽莉 , 曹艺
2012, 12(8):1540-1542.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2.08.34
摘要: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β(SDF-1β)和瘦素(leptin)的变化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 immune sorbent assay,ELISA)测定28例T2DM患者和14例健康对照者血清中SDF-1β和瘦素的水平。糖尿病患者分单纯糖尿病组和血管病变组。结果:SDF-1β和瘦素水平在对照组、单纯糖尿病组、血管病变组中依次下降,但除血管病变组中SDF-1β水平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外,其余各组间皆无统计学差异;血中SDF-1β水平与瘦素呈正相关(rs=0.524,P<0.01)。结论:T2DM患者血中SDF-1β的水平下降,可能通过进入周围组织促进血管病变的产生和发展,可作为临床治疗调整的靶点之一。而瘦素的作用需进一步研究。
金玲 , 许向前 , 杨清秀 , 张宏 , 曹端荣 , 李柏军
2012, 12(8):1543-1545.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2.08.35
摘要:目的:探讨凋亡相关因子Survivin蛋白和Fas蛋白在原发性翼状胬肉组织的表达情况及其相互关系。方法:应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40例原发性翼状胬肉组织及20例正常结膜组织中Survivin, Fas蛋白的表达情况。所有数据应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Survivin在原发性翼状胬肉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37.5%)高于正常结膜组织表达阳性率(10.0%),两者之间有显著差异性(P<0.05)。Fas在原发性翼状胬肉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75.0%)高于正常结膜组织表达阳性率(15.0%),两者之间有显著差异性(P<0.05);且Survivin和Fas两者的阳性表达率呈明显的正相关 (P<0.01),表达强度具有一致性(P>0.05)。结论:Survivin可能与原发性翼状胬肉的发生密切相关;Survivin与Fas在原发性翼状胬肉组织中的表达关系密切,提示两者可能共同参与翼状胬肉的发生和发展。
2012, 12(8):1546-1549.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2.08.36
摘要:目的:探讨先天性鼻泪管阻塞的临床特点及影响泪道探通术效果的因素。方法: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2010-06/2011-05在我院眼科就诊并行泪道探通术的先天性鼻泪管阻塞的患儿616例687眼,研究内容包括:初次就诊年龄、泪道探通术时年龄、性别、分娩方式、有无脓性分泌物、既往泪道冲洗和泪道探通术病史。总结其临床特点并通过分析以上各因素与泪道探通术成功率的关系,研究先天性鼻泪管阻塞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泪道探通术成功的标准为:流泪和眼部分泌物等症状消失,泪道冲洗通畅。结果:剖宫产和自然分娩患儿在泪道探通术成功率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P=0.376),男女之间也没有统计学差异(P=0.498)。泪道探通术成功率与泪道探通术年龄呈负相关关系(r=-0.328,P=0.001)。3~,6~,9~,12~15,>15月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100%,97.8%,90.8%,833%和76.5%。有脓性分泌物的患儿手术成功率明显下降(P=0.013)。患儿既往泪道冲洗病史对泪道探通术成功率影响不大(P=0.561)。但有外院泪道探通术病史的患儿,其手术成功率显著下降(P=0.042)。结论:先天性鼻泪管阻塞的泪道探通术成功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而且脓性分泌物也是泪道探通术失败的危险因素。因此对于先天性鼻泪管阻塞的患儿,有效局部控制炎症和早期行泪道探通术是提高泪道探通术成功率的关键。
2012, 12(8):1550-1551.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2.08.37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阶段分别采用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对先天性鼻泪管阻塞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008-12/2011-10我院确诊的年龄20天龄~2月龄的37例41眼先天性鼻泪管阻塞患儿分阶段进行保守治疗及手术干预。年龄<6月龄的患儿采用保守泪囊按摩,年龄>6月龄的患儿保守治疗不愈者实施泪道探通术。结果:全部患儿完成随访,25眼(61.0%)经保守治疗在6月龄前治愈。16眼(39.0%)经保守治疗无效的患儿在6月龄后接受泪道探通,其中14眼一次性探通成功。2眼二次探通成功。结论:先天性鼻泪管阻塞6月龄前可首选保守按摩治疗,6月龄后手术干预可以提高疗效。
2012, 12(8):1552-1554.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2.08.38
摘要:目的:探讨LASIK术前屈光不正患者眼压(intraocular pressure,IOP)、中央角膜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CCT)、屈光度和角膜曲率之间的关系。方法:屈光不正患者220例440眼,用非接触式眼压计测量患者的眼压、超声角膜测厚仪测量患者中央角膜厚度、电脑验光仪测量等效球镜度数和曲率,两两比较各测量项目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各组屈光不正患者眼压与中央角膜厚度之间呈正相关关系(r=0.568, 0.534, 0.413, 0.412;P<0.001)。屈光不正患者屈光度与中央角膜厚度、曲率、眼压之间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r=-0.078,0.068,-0.077;P=0.052, 0.073,0.058)。屈光不正患者曲率与眼压、中央角膜厚度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0.004,-0.058;P=0.917,0.157)。结论:屈光不正患者眼压与中央角膜厚度之间呈正相关,随着角膜厚度的增加眼压升高。
2012, 12(8):1555-1557.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2.08.39
摘要:目的:探讨双下转肌麻痹患者的临床表现、手术治疗方法以及治疗效果。方法:以2009-07/2011-11期间我科收治的6例双下转肌麻痹患者为研究对象。检查眼位、眼球运动、代偿头位和牵拉试验等。采用减弱患眼上直肌、下斜肌转位联合或分次行水平肌手术的治疗原则。综合分析其病例资料、手术方法及随访结果,观察手术疗效。结果:本病的临床特点为患眼上斜视,上斜度≥25△,可同时伴有内斜或外斜,患眼外下转和内下转均明显受限,常以健眼为注视眼,以患眼注视时可表现为健眼假性上睑下垂。经6~24mo随访,6例患者,1次术后眼位矫正5例,1例经第2次行水平肌手术获得外观显著改善。结论:眼球运动检查是诊断双下转肌麻痹直观而有效的方法,斜视度和牵拉试验结果是手术设计的重要依据;手术可使大多数患者获得外观上的改善;合并水平斜视者手术可同期或分期进行;手术原则是减弱患眼上直肌、下斜肌转位联合或分次行水平肌手术。
2012, 12(8):1558-1559.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2.08.40
摘要:目的:比较两种固定性内斜视手术方案的术后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1a来26例45眼固定性内斜视患者手术治疗过程。2000-01/2006-12采用内直肌断腱联合外直肌超常量缩短术式(术式I) 治疗17眼,2007-01/2010-12采用内直肌断腱联合外直肌折叠并固定于颞侧眶骨膜术(术式Ⅱ) 治疗28眼。结果:采用术式I的17眼,术后第1d有4眼发现内斜>15°,即行外直肌眶骨膜固定于过矫5°~10°,术后随访1a左右眼位外斜5°左右。13眼随访6~18mo,其中7眼复发内斜10°~30°,均行外直肌眶骨膜固定并过矫于外斜5°~10°,术后随访1a以上眼位在外斜5°左右。采用术式Ⅱ的28眼,术后第1d复查发现眼位均过矫与术中设计情况类似,出院后随访1~2a术眼眼位均在外斜5°左右,2例随访3~4a, 眼位轻微外斜5°以内。 结论:常规固定性内斜视手术治疗不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且逐渐回退,内直肌断腱联合外直肌超常量缩短术式手术效果良好,安全简便,手术成功率高,术后长期随访回退率低,是值得推广的手术方式。
2012, 12(8):1560-1562.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2.08.41
摘要:目的:探讨绵阳市糖尿病(DM)患者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患病率和相关因素。 方法:普查社区登记确诊的749例DM患者,通过询问和检查获得病史资料,采用眼底检查或眼底血管荧光造影确立DR诊断,并分别检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清脂联素。结果:DM患者749例中共确诊DR患者151例,DR的患病率为20.2%。非增殖型和增殖型DR分别为108例(71.5%)和43例(28.5%)。空腹血糖在DM、非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和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者中分别为7.86±0.93mmol/L,8.24±217mmol/L,8.35±3.89mmol/L,三者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糖化血红蛋白和血清脂联素在这三类居民中测得的结果分别为 6.24%±1.34%,7.12%±1.51%,7.94%±1.75%和8.48±2.89mg/L,6.74±2.11mg/L,4.57±1.82mg/L,三者比较有明显差异。结论:在DM居民中DR患病率高,需密切监测DM患者的高糖化血红蛋白和低血清脂联素,以控制DR患病。
2012, 12(8):1563-1565.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2.08.42
摘要:本文通过青光眼发病机制计算机辅助教育(computing aided instruction,CAI)课件制作的过程及应用,阐述了CAI课件在眼科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CAI课件的应用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医学教育中的优势。
刘青霞 , 梁沛枫 , 胥来军 , 杜文章 , 盛迅伦 , 曹宏亮 , 马莉 , 闫光辉 , 马润清
2012, 12(8):1566-1569.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2.08.43
摘要:目的:了解宁夏地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患病率及高危因素,为DR的预防、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按人口学特点及回汉分布进行调查,完成最后一步抽样,确定具体的社区及村镇的样本量,填写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病率调查表。分析宁夏地区DR的患病率及高危因素。结果:3001例中共发现76例糖尿病患者,其中DR患者13例,占糖尿病患者总数的17.11%,占所有受检者的043%(人群患病率);其中男5例,女8例,男女性患病率差异无显著性;城市和农村间男性患病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城市和农村间女性患病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城市女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高于农村。3001例中汉族1734例中共发现8例DR患者,患病率0.46%,回族1240例中共发现4例DR患者,患病率0.32%,汉族和回族患者的DR患病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对糖尿病病程、血压、血脂、血糖控制情况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在确诊的DR患者中,糖尿病病程<5a者1例(7.69%),5~10a者4例(30.77%),>10a者8例(61.54%)。合并高血压者10例(76.92%);合并高血脂者8例(61.54%)。结论:DR在宁夏地区糖尿病的患病率为17.11%,占所有受检者的0.43%(人群患病率)。男女性患病率差异无显著性,城市女性DR患者高于农村。DR在城市和农村的患病率比较,城市高于农村,差异有显著性。汉族和回族患者的DR患病率比较,汉族高于回族,差异有显著性。糖尿病病程长、空腹血糖高、合并高血压、高血脂是DR发生的高危因素,对高危糖尿患者人群的定期眼底检查及高危因素的检测是防治DR的关键。
2012, 12(8):1570-1571.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2.08.44
摘要:目的:观察手法碎核技术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1-05/10老年性白内障132例179眼,其中男56例82眼,女76例97眼;年龄53~74(平均67.7±6.4)岁。排除伴有晶状体脱位、青光眼及葡萄膜炎等。手法碎核后再行超声乳化术,观察手术中超声能量和作用时间、术后视力和角膜水肿等,随访时间1wk。结果:手法碎核后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中所需超声能量低,术后角膜水肿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结论:手法碎核技术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中的应用是安全有效的。
2012, 12(8):1572-1574.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2.08.45
摘要:目的:探讨白内障联合玻璃体切割手术是否能减少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者术后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发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青岛眼科医院2009-07/2011-07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15例18眼,实施白内障摘除联合玻璃体切割手术,随访观察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各例都有不同程度的视力提高,并无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结论:联合术可能会降低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术后视网膜脱离的风险。
2012, 12(8):1575-1576.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2.08.46
摘要:目的:比较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和传统小梁切除术在治疗青光眼持续高眼压的疗效差别。方法:回顾比较我院2006/2009年的103例103眼术前眼压控制不良的青光眼患者,这些患者分别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59眼和传统小梁切除术44眼,比较这两种术式术后前房形成、眼压情况及滤过泡情况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患者103例103眼手术顺利完成,均未出现爆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玻璃体脱出等并发症。术后随访6~24mo,复合小梁切除组中不用任何药物眼压控制在10~21mmHg共49眼;传统小梁切除术组中不用任何药物眼压控制在10~21mmHg共31眼。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分析,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2<0.05),即复合小梁切除术比传统小梁切除术疗效好。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多种类型青光眼的近、远期效果好,并发症少,成功率高。
2012, 12(8):1577-1578.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2.08.47
摘要:目的:探讨羊膜移植联合可调整缝线在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我院2009-01/2010-06 50例54眼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常规小梁切除术后,巩膜瓣下放置6mm×7mm羊膜,羊膜固定于巩膜床上,巩膜瓣两角固定2针,在巩膜瓣一或两侧作1条或2条可调整缝线,在透明角膜上打结BSS形成前房。随访1.5a。结果:术后眼压探制良好,手术完全成功率48眼(89%),条件成功率4眼(7%),失败2眼(4%)。结论:羊膜移植联合可调整缝线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2012, 12(8):1579-1580.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2.08.48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对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45例52眼均在表面麻醉下行透明角膜切口的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结果:术后视力均比术前明显提高,中央前房深度、房角与术前相比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对合并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2012, 12(8):1581-1582.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2.08.49
摘要:目的:评估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 RVO)继发黄斑水肿的治疗效果。 方法:对12例视网膜中央或分支静脉阻塞的患者行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记录术前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及黄斑中心凹厚度。结果:术前平均黄斑中心凹厚度563.9±90.0μm, 术后2mo黄斑中心凹的平均厚度为361±61.1μm,术后黄斑厚度较术前明显降低(P=0.001)。所有CRVO的BCVA均有所提高,而8例BCVO只有4例术后视力得到提高。术前平均标准对数视力表的BCVA为1.23±0.29,术后为1.06±0.49,术后与术前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9)。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可显著改善RVO继发的黄斑水肿,但术后视力提高不明显。
2012, 12(8):1583-1584.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2.08.50
摘要:目的:观察鼻泪管逆植球头硅胶管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临床疗效,并进行总结。方法:慢性泪囊炎患者65例70眼,局部麻醉下行鼻泪管逆植球头硅胶管术,术后给予全身及局部抗感染治疗。术后连续3d冲洗泪道(1次/d),之后每周冲洗泪道1次,共4次,以后每月冲洗泪道1次,共5次。结果:所有患者术中均成功植入球头硅胶管,平均观察16mo。治愈64眼(91.43%),好转6眼(8.57%),总有效率100%。结论:鼻泪管逆植球头硅胶管术治疗慢性泪囊炎,操作简便、省时,创伤小,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
2012, 12(8):1585-1586.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2.08.51
摘要:目的:探讨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soft contact lens,SCL)对角膜中央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CCT)、曲率的影响。方法:检测143例286眼配戴SCL患者的CCT、角膜地形图。154例308眼正常人为正常对照。比较连续配戴角膜接触镜不同年限患者和正常人的角膜厚度、角膜曲率的差异。结果:配戴SCL较短者(≤2a)的CCT与对照组相比并没有明显的变化;但戴镜时间超过2a的Ⅱ组和Ⅲ组与对照组及配戴SCL≤2a的Ⅰ组CCT相比时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配戴SCL对角膜曲率无显著影响。结论:短期配戴SCL后角膜厚度尚无明显的变化,但随着戴镜时间的延长,角膜厚度逐渐变薄。而不论长期或者较短时间配戴SCL角膜曲率并无显著变化,但随着戴镜时间的延长角膜的不规则性有增加的趋势。
2012, 12(8):1587-1589.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2.08.52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眼科住院患者中全身系统性疾病的发生情况,掌握眼病患者全身危重疾病的特点,为医疗安全提供保障。方法:对2007-06/2010-12在西安北方医院眼科住院的2 016例眼病患者中发生全身系统性危重病变(包括急性新发病变和慢性疾病急性发作)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既往有全身系统性疾病史者1644例(81.55%)。住院期间发生全身危重病变者36例(1.79%),包括循环系统疾病24例(高血压急性发病致高血压危象19例、急性心肌梗塞3例、急性低血压2例)、神经系统疾病4例(脑出血2例、急性脑梗塞2例)、消化系统疾病3例(急性胃肠炎2例、急性消化道出血1例)、泌尿系统疾病2例(尿路结石致急腹症2例)以及重症药物过敏3例。所有患者经及时治疗后全身病情好转,眼病病情稳定。结论:眼科住院患者中老年人居多,既往有全身系统性疾病史者比例高,易发生以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为主的全身危重疾病。只有高度重视对系统性危重疾病全面评估,早期诊断,妥善治疗,才能安全有效地完成眼病治疗。
2012, 12(8):1590-1590.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2.08.53
摘要:
2012, 12(8):1591-1592.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2.08.54
摘要:
2012, 12(8):1593-1594.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2.08.55
摘要:
2012, 12(8):1595-1596.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2.08.56
摘要:
2012, 12(8):1597-1598.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2.08.57
摘要:
2012, 12(8):1599-1600.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2.08.58
摘要:
2012, 12(8):1601-1602.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2.08.59
摘要:
2012, 12(8):1603-1603.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2.08.60
摘要:
2012, 12(8):1604-1604.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2.08.61
摘要:
2012, 12(8):1605-1605.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2.08.62
摘要:
2012, 12(8):1606-1606.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2.08.63
摘要:
2012, 12(8):1607-1608.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2.08.64
摘要:
主管单位: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
出版单位:《国际眼科》杂志社(IJO Press)
社长/总编:胡秀文
主编:惠延年 Peter Wiedemann
编辑部主任:彭娟
刊期:月刊
语种:中英文混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