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第11卷第7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使用PCR检测角膜绿脓杆菌(英文)
    Maria E. Hillenbrand Paul P. Thompson Robert M. Q. Shanks Regis P. Kowalski
    2011, 11(7):1125-1131.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7.001
    [摘要](1861) [HTML](0) [PDF 652.80 K](1469)
    摘要:
    目的:确定一个种特异性的实时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绿脓杆菌(PA),一个可能提供给其他细菌病原体通用目标的用于PA的次一级目标DNA,并验证这种用于诊断测试的检测方法。方法:利用已知PA的角膜炎株建立对ecfXPA基因和16SrRNA基因的PCR检测。两个实验的结果参数是"检测限"(LOD),扩增效率(AE)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扩增产物分析。两种检测方法通过对20例PADNA阳性的真阳性临床标本和20例不含有PADNA的真阴性样品的检测进行了验证。描述性统计和PAGE分析用作为结果参数。结果:通过ecfX检测的AE为96.6%,而LOD为每微升33.6目标DNA拷贝。16SrRNA检测的AE为103.4%,而LOD为每微升8.12拷贝。ecfX和16SrRNA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效率分别为(75%,95%,94%,79%和85%),及(70%,100%,100%,77%和85%)。这两种PCR方法经过了验证,通过了PAGE分析的DNA图谱确认。结论:这里描述的PCR方法可能是对PA角膜炎标准诊断方法的一种有用的辅助检测。
    2  渗出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341例激光治疗效果分析(英文)
    Leyla Atmaca Aysun Idil Pelin Atmaca-S-nmez
    2011, 11(7):1132-1136.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7.002
    [摘要](1428) [HTML](0) [PDF 612.92 K](1309)
    摘要:
    目的:探讨渗出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AMD) 患者激光治疗的预后。方法:前后比较,以评价治疗的有效性。结果:共纳入341 例392 眼渗出性 AMD 病例,其中77.6%伴有脉络膜新生血管( CNV) 。未使用吲哚氰绿( ICG) 血管造影时,仅在 1. 8% 患眼发现隐匿性 CNV; 而使用 ICG血管造影后,该比例提高到 19. 5% ( P < 0. 001) 。激光治疗后,共 349 眼进入随访,其中 68. 2% 视力保持稳定。经统计学检验,病变部位与治疗前后视力改变相关( P <0. 001) ,也与病变复发相关( P < 0. 05) 。在黄斑中心凹区病变的复发率小于旁中心凹或中心凹外病变。结论:ICG 血管造影对研究隐匿性 CNV 治疗效果相当重要。
    3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微动脉瘤荧光素渗出与视网膜增厚的关系(英文)
    Lukas Reznicek Marcus Kernt Christos Haritoglou Michael Ulbig Anselm Kampik Aljoscha S Neubauer
    2011, 11(7):1137-1139.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7.003
    [摘要](1590) [HTML](0) [PDF 223.05 K](1341)
    摘要:
    目的: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管荧光素造影微动脉瘤处渗出与视网膜增厚的关系。方法:选取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24例38眼,首次及末次血管荧光素造影检查确定是否存在微动脉瘤荧光素渗出。根据毛细血管闭塞区的位置选取微动脉瘤荧光素渗出与未渗出各1眼配对进行对比。在微动脉瘤和直径为1mm区域使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OCT)测量视网膜厚度。结果:微动脉瘤荧光素渗出眼视网膜厚度明显高于未渗出眼(356±69μmvs318±56μm,P<0.001),渗出眼平均增长厚度高于未渗出眼(95%的可信区间为25~51μm,P<0.001).在直径为1mm区域,渗出眼视网膜厚度和平均增长厚度均明显高于未渗出眼(351±67μmvs319±59μm;最小值311±62μmvs284±60μm;最大值389±78μmvs352±66μm)。结论:血管荧光素造影显示微动脉瘤荧光素渗出可以增加视网膜厚度,并运用高分辨率OCT测量。因此,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早期诊断微动脉瘤荧光素是否渗出可以抑制视网膜增厚。
    4  重型车辆驾驶员中屈光不正及色盲的患病率(英文)
    Haydar Erdogan Levent ?zdemir Seher Arslan lhan ?etin Ayse Vural ?ze? Selma ?etinkaya Haldun Süme
    2011, 11(7):1140-1143.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7.004
    [摘要](1479) [HTML](0) [PDF 261.59 K](1286)
    摘要:
    目的:探讨眼科疾病在重型车辆驾驶员中的患病率。方法:在2004-11/2006-09期间选取驾驶员(实验组)和非驾驶员(对照组)各200例进行眼科全面检查包括视力和后房,使用自动验光仪检查屈光不正。结果:根据检查结果,屈光不正的患病率实验组为21.5%,对照组为31.3%(P<0.05).实验组中常见类型为近视散光(8.3%),而对照组为单纯近视(12.8%)。实验组色觉障碍的患病率为2.2%,对照组为2.8%,两组总的患病率为2.6%。结论:大多数驾驶员没有具备良好的视力,其中屈光不正可以影响行驶安全。
    5  晶状体摘除术中低分子肝素前房灌注对幼年新西兰白兔血-房水屏障的影响
    贺永宁 庞秀琴 于洁
    2011, 11(7):1144-1146.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7.005
    [摘要](1465) [HTML](0) [PDF 436.97 K](1292)
    摘要:
    目的:观察晶状体摘除术时灌注液中加入低分子肝素(LMWH)对幼年新西兰白兔术后早期前房纤维性渗出的抑制作用,了解LMWH对血-房水屏障的影响。方法:幼年新西兰白兔2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即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实验组在Linger液中加入浓度6IU/mL的LMWH———Clexane(克赛),对照组采用单纯Linger液前房灌注,两组均行右眼透明晶状体囊外摘除,观察术后1,3,7,14d时两组兔前房纤维性渗出、角膜水肿和前房出血情况,并应用分子荧光标准曲线法测定上述时间点的房水荧光素含量。结果:实验组术后1,3d时前房纤维性渗出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10),7d时两组前房纤维渗出相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78),14d时两组前房渗出均吸收;两组角膜水肿在术后1d和3d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02,0.362),7d时角膜全部透明;术后各时间点两组兔均未观察到前房出血;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术后各时间点房水荧光素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569,0.152,0.696,0.703)。结论:6IU/mL的LMWH前房灌注可以安全有效地抑制术后眼内纤维蛋白渗出和炎症反应,无明显毒副作用,但并不具有对血-房水屏障直接的保护作用。
    6  α-硫辛酸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保护作用研究
    符丽娟 杨育红 赵艳杰
    2011, 11(7):1147-1149.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7.006
    [摘要](1519) [HTML](0) [PDF 377.46 K](1334)
    摘要:
    目的:观察α-硫辛酸(α-lipoicacid,α-LA)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链脲佐菌素ip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分为糖尿病组(DM组),α-LA治疗组,同时设立正常对照组(NC组)。治疗组ip给予α-LA100mg/kg,1次/d。12wk时测定血糖,以及各组大鼠血清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及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制备视网膜消化铺片,检测视网膜微血管形态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视网膜NF-κB蛋白表达变化。结果:与NC组相比,糖尿病大鼠血清MDA含量明显升高,SOD活性、GSH含量降低(P<0.05),视网膜微血管周细胞、内皮细胞减少,无细胞毛细血管数目明显增多,视网膜NF-κB蛋白表达显著增强;与DM组相比,α-LA组大鼠MDA含量明显降低(P<0.05),SOD活性、GSH含量明显升高(P<0.05),视网膜微血管周细胞、内皮细胞数目增多,无细胞毛细血管数目减少,视网膜NF-κB蛋白表达明显减弱(P<0.01)。结论:α-LA可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及视网膜NF-κB活化,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起到一定保护作用。
    7  维替泊芬介导的光动力疗法治疗兔眼角膜新生血管
    樊莹 张文芳 刘永民 王玉萍
    2011, 11(7):1150-1153.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7.007
    [摘要](1404) [HTML](0) [PDF 592.96 K](1451)
    摘要:
    目的:旨在探讨和评估光敏剂维替泊芬(vertporfin)介导的光动力疗法(PDT)对角膜新生血管(CoNV)治疗的效果。方法: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2组:两组采用角膜基质层缝线的方法诱导CoNV形成。Ⅰ组行vertporfin-PDT治疗CoNV,verteporfin以1.5mg/kg静注。Ⅱ组不治疗,为阳性对照。治疗后裂隙灯显微镜观察CoNV变化并记录面积,取处理组及对照组的角膜、虹膜睫状体组织,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角膜组织中的表达。结果:治疗后3d;1,2wk,Ⅰ组CoNV面积均明显小于Ⅱ组(P<0.01)。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Ⅰ组CoNV管壁破坏,形成血栓。VEGF的表达Ⅰ组明显低于Ⅱ组(P<0.01)。结论:Vertporfin-PDT对兔模型眼CoNV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不损伤邻近的正常血管及组织。
    8  灯盏细辛对大鼠慢性高眼压模型视神经损伤保护的实验研究
    刘东敬 兰长骏 甘宇业
    2011, 11(7):1154-1156.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7.008
    [摘要](1675) [HTML](0) [PDF 402.84 K](1348)
    摘要:
    目的:建立大鼠慢性高眼压模型,观察灯盏细辛(Erigeronbrevicapas hand mass,EBHM)对眼压升高诱导视神经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用健康成年Wistar大鼠90只,分为3组。用波长为532nm的氪离子黄绿激光光凝第1和第2组大鼠双眼小梁网,建立大鼠高眼压模型。在眼压升高后1wk开始用EBHM对第2组大鼠15mg/100g肌肉注射,行视神经保护性治疗。第1组作为光凝对照组,第3组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在第9wk同时处死3组大鼠做全视网膜铺片,1%甲苯氨蓝染色,记数平均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ganglion cells,RGCs)密度。结果:所有光凝眼眼压均中等程度升高,光凝前眼压为14.70±3.2mmHg;光凝后第3,6,9wk眼压分别为27.25±4.75,28.75±6.24,25.47±5.60mmHg,与光凝前比较,差别有显著性(P<0.05)。经视网膜铺片甲苯胺蓝染色,视网膜RGCs密度值(个/mm2)为:第1组1654±136,第2组2135±125,第3组2516±196。第2组大鼠视网膜RGCs密度值与第1和第3组大鼠RGCs密度值比较,差别有显著性(P<0.05)。结论:光凝大鼠小梁网成功建立大鼠慢性高眼压模型,光凝眼眼压中等程度升高,RGC密度降低;EBHM能够部分保护大鼠慢性高眼压诱导的视神经损害。
    9  氩离子及Nd:YAG联合激光虹膜切除术治疗PAACG的远期疗效观察
    于爱萍 王瑞夫 李明
    2011, 11(7):1157-1159.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7.009
    [摘要](1344) [HTML](0) [PDF 387.85 K](1364)
    摘要:
    目的:观察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laser peripheral iridoplasty,LPIP)治疗房角广泛粘连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ctue angle-closure glaucoma,PAACG)的长期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PACG)急性发作后房角广泛粘连33例33眼的LPIP治疗的远期效果,主要观察患者眼压控制情况及房角粘连的变化。以不使用或使用不超过3种局部降眼压药物,眼压≤21mmHg视为眼压控制。结果:患者24眼随访21~37mo,眼压成功控制,其中15眼使用1~2种局部降眼压药物;9眼因眼压控制不满意最终行小梁切除术,其中6眼于LPIP后3d内手术治疗,另3眼分别于LPIP后18,42d;9mo手术治疗。LPIP治疗后短期内27眼房角粘连不同程度开放,6~12mo后,6眼的房角粘连程度较治疗早期扩大。LPIP治疗后3眼出现核性白内障,其中1眼于激光后3a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结论:LPIP是治疗房角广泛粘连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有效手段,但部分患者在激光后不同时间出现眼压升高,房角再次粘连,应定期检查。
    10  视网膜脱离巩膜扣带术后后极部视网膜定量分析
    张珑俐 王勇
    2011, 11(7):1160-1162.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7.010
    [摘要](1639) [HTML](0) [PDF 330.28 K](1411)
    摘要:
    目的:研究视网膜脱离(retinal detachment,RD)巩膜扣带术后后极部视网膜水肿情况。方法:应用视网膜厚度分析仪(RTA)对38例38眼孔源性RD巩膜扣带术后手术成功眼后极部视网膜厚度进行测量。结果:术后进行RTA测量随访的时间为72.61±57.27d,经RTA测量,RD术后黄斑中心凹平均厚度168.03±38.27μm,与对侧眼比较二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RD眼术后后极部平均厚度175.50±33.85μm,与对侧眼比较二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RD眼术后后极部最大厚度(310.18±158.40μm)与对侧眼比较,二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通过RTA可精确测量并观察后极部视网膜水肿发生情况,视网膜脱离巩膜扣带术后2mo后极部视网膜局限性水肿仍存在,术后这个时间患者仍存在视物变形与此有关,仍需进行进一步的长期随访观察后极部视网膜水肿消退的时间。而且,在这段时间内考虑给予相应的干预治疗,以改善视功能。
    11  自体肝素化全血辅助内界膜撕除的短期评价
    高磊 姜凯 姜鹏飞 林旭明 刘淑君
    2011, 11(7):1163-1165.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7.011
    [摘要](1582) [HTML](0) [PDF 405.74 K](1425)
    摘要:
    目的:评估自体肝素化全血在黄斑裂孔修补术中对视网膜内界膜(internal limiting membrane,ILM)染色的功效。方法:对连续6例7眼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hole,IMH)患者实施自体肝素化全血ILM染色,重点观察全血染色是否有助于ILM撕除。玻璃体切割后,贴近黄斑区视网膜滴自体肝素化全血数滴,移走多余的血液,仅在黄斑区保留一层薄的血膜,然后进行环形撕除。结果:所有6例7眼患者均完成至少术后3mo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5.7mo,术中ILM容易被全血覆盖,撕除过程顺利,覆盖区和无覆盖区形成鲜明对比。所有黄斑裂孔均经一次手术闭合,术中及术后无并发症发生。结论:自体肝素化全血ILM染色,提高了ILM可见度,相对于目前常用的ILM染色剂,全血辅助ILM撕除具有节俭、高效和实用的特点。
    12  TGF-β/Smads信号传导通路在后发性白内障中的研究进展
    乔羽 余玲 张熙伯
    2011, 11(7):1166-1168.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7.012
    [摘要](1535) [HTML](0) [PDF 394.13 K](1367)
    摘要:
    后发性白内障(posterior capsular opacification,PCO)是现代白内障术后最常见的主要并发症之一。Smad蛋白家族是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细胞内信号传导的重要因子。TGF-β/Smads信号传导通路在PCO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各类Smads在TGF-β2的诱导中与PCO存在密切关系。本文就TGF-β/Smads与PCO的关系作一综述。
    13  渗透压在白内障形成过程中的研究进展
    刘建平 张劲松
    2011, 11(7):1169-1171.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7.013
    [摘要](1666) [HTML](0) [PDF 505.50 K](1379)
    摘要:
    白内障是当今世界范围内的主要致盲眼病之一,其病理基础是晶状体的代谢异常以及晶状体混浊。目前的研究发现,渗透压的改变在晶状体的代谢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影响晶状体上皮细胞内的多元醇代谢路径(polyolpathway)、水通道蛋白(aquaporin)以及晶状体上皮细胞间的缝隙连接通道蛋白(gap junction proteins)等的改变,以影响晶状体的代谢,从而引起白内障。关于渗透压对晶状体代谢的作用及其机制作一综述。
    14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研究进展
    底煜 陆岩 王爱媛 杨飏 杨宏伟 陈晓隆
    2011, 11(7):1172-1175.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7.014
    [摘要](1414) [HTML](0) [PDF 591.37 K](1418)
    摘要: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是早产儿尤其是伴有低体重儿发生的一种视网膜毛细血管发育异常化的双侧性眼病,表现为视网膜缺血、新生血管形成和增生性视网膜病变,重者可以引起视网膜脱离而导致永久性失明。近年来,随着围产医学的进步,早产儿成活率逐渐增加,相应ROP发生率也呈增加趋势。由于其后果严重,对患儿及其家庭造成巨大伤害,ROP也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目前ROP的确切病因仍未明确,真正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亦缺乏有效的预防措施。本文从ROP的发病因素、发病机制及干预措施三方面对其新近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5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模型研究进展
    白贤明 朱丹
    2011, 11(7):1176-1178.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7.015
    [摘要](1356) [HTML](0) [PDF 0.00 Byte](146)
    摘要:
    目前,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儿童致盲的重要原因,约占儿童致盲原因的6%~18%。防治ROP以改善早产儿的生存质量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因此,建立合适的视网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已成为探讨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发生机制并评估其药物治疗效果的重要手段。本文对用各种模型模拟ROP的发生过程进行综述。
    16  玻璃体的超微结构与年龄相关性改变的研究进展
    赵燕 杨红
    2011, 11(7):1179-1181.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7.016
    [摘要](1499) [HTML](0) [PDF 409.45 K](1423)
    摘要:
    玻璃体液化在许多眼病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但玻璃体本身的液化机制并不明确。对玻璃体超微结构与退行性变结构改变的研究,为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及寻找更好的治疗方法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就玻璃体正常结构及液化时结构改变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17  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干眼的研究进展
    何欢 肖启国
    2011, 11(7):1182-1184.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7.017
    [摘要](2216) [HTML](0) [PDF 398.90 K](1428)
    摘要:
    干眼是一类累及眼表及泪膜的多因素疾病,通常伴有泪液渗透压的升高和眼表组织的炎症。抗炎治疗已成为干眼治疗的重要方面。非甾体类抗炎药物(non 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具有抗炎效果佳、副作用少等优点,并逐渐被应用于干眼的治疗。本文就近年关于NSAIDs在干眼相关治疗中作用的研究作一综述。
    18  基质金属蛋白酶与眼科疾病的研究进展
    杨晶晶 何湘珍
    2011, 11(7):1185-1187.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7.018
    [摘要](1458) [HTML](0) [PDF 377.56 K](1328)
    摘要:
    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属于Zn2+和Ca2+依赖性内肽酶家族,是参与降解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的最重要的蛋白酶。因其参与了多种眼科疾病的病理过程,故对其活化与抑制,以及如何高表达进行研究,可为预防和控制各类眼科疾病的发生发展提供崭新的研究方向,现就其最近的科研进展做一综述。
    19  云南省怒江州贡山县翼状胬肉的流行病学调查
    王铁成 赵少贞 李筱荣 魏瑞华 刘巨平 李颖 华宁 胡丹 刘文洁 任新军 邹媛媛 梁娟 赵小云
    2011, 11(7):1188-1190.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7.019
    [摘要](1337) [HTML](0) [PDF 434.91 K](1376)
    摘要:
    目的:调查云南省贡山县人群翼状胬肉患病率,通过问卷调查,获取相关信息,了解当地翼状胬肉的人群分布特点及可能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在云南省贡山县抽取26个调查点共3070例调查对象,对其翼状胬肉患病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该地区人群中发现翼状胬肉患者108例,患病率为4.4%;男女间患病无统计学差异,分别为1.6%和2.8%;随年龄增长患病率逐渐增加。结论:翼状胬肉是云南贡山地区常见的眼表疾病,年龄、职业、紫外线暴露情况是该地区翼状胬肉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20  双目间接检眼镜成像系统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培训中的应用
    毛娅妮 郭峥 项道满
    2011, 11(7):1191-1193.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7.020
    [摘要](1489) [HTML](0) [PDF 382.33 K](1217)
    摘要:
    目的:探讨运用双目间接检眼镜成像系统进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教学的方法。方法:采用计算机辅助的双目间接检眼镜成像系统对2008-05/2010-10来我院参加国家级继续教育培训班及进修的481名学员进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相关知识的教学及双目间接检眼镜成像系统的基本操作的培训,观察培训效果。结果:通过培训,84.8%的学员能在1wk内了解中国早产孩子的正常眼底特点、ROP病变的典型眼底,能鉴别常见的易混淆的眼底病变及正确的激光光凝方法等,均能熟练掌握双目间接检眼镜的成像原理,ROP的基本筛查流程。在我院集中训练的学员90.0%在3mo内能够熟练掌握双目间接检眼镜的使用并能开展筛查工作,并向筛查治疗中心输送需治疗的患者。运用此系统进行培训与运用常规方法进行培训的效果对比,两者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双目间接检眼镜成像系统用于ROP筛查的培训中直观、易掌握、可行性强,值得推广。
    21  二性霉素B前房冲洗治疗深层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应用
    李清韬
    2011, 11(7):1194-1196.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7.021
    [摘要](1483) [HTML](0) [PDF 388.69 K](1316)
    摘要:
    目的:评价二性霉素B溶液前房冲洗治疗深层真菌角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科2006-02/2010-02治疗的深层真菌性角膜炎患者42例42眼,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局部及全身应用氟康唑联合应用二性霉素B溶液进行前房冲洗治疗;对照组局部及全身应用氟康唑并应用9g/L氯化钠注射液进行前房冲洗治疗。观察溃疡面的愈合、前房积脓的吸收、视力情况及其他并发症的情况。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溃疡面愈合的情况比较,P=0.001;前房积脓吸收的情况比较,P=0.003,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视力情况比较,P=0.300,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二性霉素B溶液前房冲洗治疗深部真菌角膜炎缩短了溃疡愈合及前房积脓吸收的时间,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22  Matrix Aurium变色蓝光阻断人工晶状体的初步临床观察
    刘丽丽 徐艳萍 施玉英 坑彩霞
    2011, 11(7):1197-1200.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7.022
    [摘要](1877) [HTML](0) [PDF 490.57 K](1397)
    摘要:
    目的:观察Matrix Aurium(Matrix400型)可变色蓝光滤过型人工晶状体的术后效果和视觉功能。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2007-09/2010-10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排除青光眼、角膜病变、葡萄膜炎、高度近视、黄斑病变等眼部疾病以及眼外伤等)共计49例57眼,行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其中25例31眼植入Matrix Aurium(Matrix400型)可变色蓝光滤过型人工晶状体,24例26眼植入Matrix401型透明非蓝光滤过型人工晶状体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后3mo在明光(1000lux)、暗光(40lux)以及在同一时间户外阳光照射下的视力,应用美国国家眼科机构视觉功能调查表(National Eye Institute Visual Functioning Questionnaire-25,NEI VFQ-25)调查问卷,了解患者主观视觉感受,并随访患者在户外阳光下是否需要戴太阳镜。结果:除了术后轻度角膜水肿,所有患者手术中以及手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我们观察到在户外自然阳光照射环境下Matrix Aurium可变色蓝光滤过型人工晶状体的确具有变色效果,术后3mo两组之间在明光(1000lux)、暗光(40lux)以及户外阳光下的视力无统计学差别(P>0.05)。Matrix Aurium变色蓝光阻断人工晶状体患者户外佩戴太阳镜的比率(6.5%)明显低于对照组(3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NEI VFQ-25在视觉功能调查各个项目中,两组之间未见明显差别(P>0.05)。结论:可变色蓝光滤过型人工晶状体Matrix Aurium植入人体眼内在自然户外阳光下具有变色效果,术后视力提高满意,初步观察具有良好生物学相容性,较普通人工晶状体减少户外戴镜现象,其远期效果以及对视网膜保护作用还需要长时间和多样本的研究。
    23  两种不同方向巩膜隧道切口对挽核难易度的影响
    韩丽川 白玉
    2011, 11(7):1201-1203.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7.023
    [摘要](1423) [HTML](0) [PDF 328.85 K](1361)
    摘要:
    目的:探讨经巩膜隧道角膜缘后2mm"一字形"与"反眉形"两种不同切口形式对挽核难易度的影响比较及其相关并发症,以及角膜内皮修复的时间、屈光状态临床疗效观察。方法:对82例82眼白内障患者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除术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分为两组人群,两种切口形式,即经角巩缘后2mm("一字形"切口6mm;"反眉形"切口7mm),准备前端4mm×5mm梨形注水圈套器,在挽核前,水分离后根据核赤道12∶00位是否上翘及切口的松紧,选择先抽吸部分皮质(起到降低囊袋内压力、减少容积、便于观察核的形态、大小、位置,减少套核的盲目性)及晶状体核前后两次使用黏弹剂的方法,将晶状体核顺利套出,从而可以有效地减轻角膜内皮的损伤程度,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提高临床疗效。结果:通过两组人群对比,"一字形"切口挽核操作中优于"反眉形"切口。优点是圈套器易于伸入晶状体核后面托核,时间短,阻力小,囊内压力低,后囊破损几率减少,角膜内皮水肿程度相对减轻。"反眉形"切口,因两侧端切口下移,虽说密闭效果好于"一字形",但伸入圈套器时阻力增大,将核外托时,核顶端于角膜内皮接触紧密,摩擦力相对加大,外拖时间相对延长,故对后囊膜、角膜内皮损伤几率也相对增高,术后观察角膜内皮线状水肿的程度,"反眉形"切口重于"一字形"切口,修复时间延长。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巩膜遂道两种不同方向切口,在用注水圈套器挽核难易度这个方面比较及临床效果上,"一字形"切口优于"反眉形"切口。
    24  SN6AD1多焦点人工晶状体的临床应用研究
    郑东健 梁纳 马胜生 袁永刚
    2011, 11(7):1204-1206.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7.024
    [摘要](1246) [HTML](0) [PDF 356.54 K](1447)
    摘要:
    目的:评价SN6AD1多焦点人工晶状体(MIOL)植入术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0-01/11白内障患者44例65眼,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植入SN6AD1MIOL,术后随访3~6mo,观察裸眼及矫正远、中、近视力,最佳远视力矫正下的中、近视力,角膜散光,离焦曲线,脱镜率和满意度。结果:术后3mo,患者远、近视力理想,中距离视力亦较为满意;术前术后平均角膜散光差异无显著性(P>0.05);离焦曲线呈双峰型,第一个峰位位于0D,第二个峰位为一高平台,位于-2.00~-2.50D;44例手术患者中39例(89%)脱镜;脱镜患者可从事日常远、中、近距离工作。结论:SN6AD1MIOL可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全程视力,提高脱镜率。
    25  单切口超声乳化IOL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后疗效观察
    杨琴 汤萍 崔新华 蔡幸兴 陈沛霏
    2011, 11(7):1207-1209.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7.025
    [摘要](1185) [HTML](0) [PDF 366.77 K](1326)
    摘要:
    目的:评价单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单切口三联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8-01/2009-02在我院行单切口三联术的30例34眼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观察术后视力、眼压及并发症等情况,随访24~36mo。结果:术前34眼平均视力4.21±0.42,术后平均视力4.67±0.22,术前后统计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5.794,P<0.01)。术后34眼未采取任何措施眼压控制在21mmHg以下,由术前平均23.67±9.12mmHg降低为术后平均15.90±2.74mmHg,术前后统计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5.162,P<0.01),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单切口三联术能较好控制眼压,获得较满意的视力。
    26  改良小梁切除联合巩膜层间引流池成形治疗AACG疗效观察
    夏世刚 肖启国 彭辉灿
    2011, 11(7):1210-1211.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7.026
    [摘要](1230) [HTML](0) [PDF 357.03 K](1327)
    摘要:
    目的:探讨改良小梁切除联合巩膜层间引流池成形治疗60岁以上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cute angle-closure glaucoma,AACG)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3例73眼60岁以上AACG患者施行改良小梁切除联合巩膜层间引流池成形,术后观察其前房深浅、眼压高低和滤过泡形态等情况。结果:术后眼压控制理想,术后3~36mo,眼压平均12.5±4.8mmHg,显著低于手术前。术后75%(55/73)患眼视力提高。滤过泡96%(70/73)为Ⅰ,Ⅱ型功能性滤过泡。并发症主要为部分患眼(18%,13/73)早期浅前房和低眼压。结论:改良小梁切除联合巩膜层间引流池成形对治疗60岁以上AACG是一种很有效的治疗方法。
    27  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后RNFL的变化
    吴葛玮 陈萍
    2011, 11(7):1212-1214.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7.027
    [摘要](1304) [HTML](0) [PDF 352.55 K](1281)
    摘要:
    目的:观察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cute angle-closure glaucoma,PAACG)发作缓解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厚度的变化规律。方法:PAACG发作患者36例在治疗缓解后2,4,8,12wk测量平均RNFL厚度和上方、颞侧、下方、鼻侧RNFL厚度,分别与对照眼比较并分析发作眼RNFL厚度随时间的变化。结果:RNFL厚度在2wk和4wk时,发作眼和对侧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发作眼重复测量分析结果表明,伴随访时间的延长发作眼各个象限的RNFL厚度逐渐变薄,其中2wk与4,8,12wk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其余各时间之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结论:PAACG单次发作缓解后对RNFL造成损害,这种损害主要发生于下方,在眼压缓解后8wk内仍继续进展。
    28  TA治疗外伤所致持续性黄斑水肿前后黄斑区功能的变化
    霍永军 李松涛 周占宇 张红鸽
    2011, 11(7):1215-1217.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7.028
    [摘要](1304) [HTML](0) [PDF 392.51 K](1425)
    摘要:
    目的:探讨外伤性持续黄斑水肿患者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triamicinolone acetonide,TA)治疗后黄斑区功能的变化。方法:外伤性持续黄斑水肿眼20例20眼,给予玻璃体腔内注射0.1mLTA。治疗后随访3mo,观察治疗前后视力、黄斑区神经上皮厚度、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N1,P1波的潜伏期和反应密度等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3mo,矫正视力0.78±0.11,与治疗前(0.21±0.09)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3mo,黄斑区神经上皮平均厚度158.00±13.73μm,与治疗前(321.67±42.24μm)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3mo,mfERG1,2环N1,P1波潜伏期和反应密度与治疗前相比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TA治疗外伤所致持续性黄斑水肿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水肿消退后黄斑区功能得到改善。
    29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心电图改变与临床分析
    辛雨 杨宏伟 陈晓隆
    2011, 11(7):1218-1219.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7.029
    [摘要](1519) [HTML](0) [PDF 296.13 K](1418)
    摘要: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心电图改变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总结2009-06/2011-03在我院眼科住院的113例DR患者的心电图和血脂、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等资料,并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DR患者心电图的异常表现以ST-T改变为多见。非增殖期心电图异常25例(61.0%),增殖期59例(81.9%),组间差异显著。在心电图异常的DR患者中处于增殖期的病例比例明显高于心电图正常组。与心电图正常组相比,心电图异常组也伴有糖化血红蛋白平均水平的升高,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心电图的异常组与正常组间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水平差异不显著。结论:DR作为糖尿病严重眼部并发症多伴心血管系统病变的发生和血糖控制不良的情况。
    30  玻璃体腔内注射Bevacizumab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
    吕春燕 高磊 刘文杰 姜凯 林旭明
    2011, 11(7):1220-1223.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7.030
    [摘要](1513) [HTML](0) [PDF 531.13 K](1412)
    摘要:
    目的:评估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Bevacizumab(Avastin)玻璃体腔注射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idiopathic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ICNV)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40例接受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2.5mg)治疗的ICNV患者进行回顾分析,主要评价指标包括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黄斑中心凹厚度(central foveal thickness,CFT)。对注射后1mo症状无改善或病情反复者并经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undus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和/或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coherence tomography,OCT)证实者进行眼内重复注射。结果:所有40例40眼患者均完成至少6mo的随访,其中男19例,女21例,平均年龄33.0±6.8岁。治疗前患者的基线平均对数BCVA为0.66±0.35,CFT为275.39±107.59μm。注药后1mo平均对数BCVA为0.30±0.29(P=0.000),CFT为185.39±45.77μm(P=0.000);本组患者经平均9.2mo的随访,平均对数BCVA提高至0.31±0.38(P=0.000),CFT降至192.38±55.52μm(P=0.000),均较基线水平有显著改善。终末随访时符合视力提高者为27眼(67.5%),稳定者8眼(20.0%)。本组患者共接受了52次玻璃体腔内注射,平均注射次数为1.30次/眼,有63.6%患者在再注射术后1mo视力提高两行或两行以上。结论: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能够快速有效地改善或稳定多数ICNV的病情,但术后定期随访以及根据病情变化进行再次注射是必要的。
    31  固定联合制剂拉坦前列素/噻吗洛尔早晨与晚间应用的比较
    赵军梅
    2011, 11(7):1224-1226.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7.031
    [摘要](1634) [HTML](0) [PDF 305.55 K](1377)
    摘要:
    目的:对早晨与晚间应用固定联合制剂拉坦前列素/噻吗洛尔(适利加),1次/d治疗开角型青光眼和高眼压症疗效及其安全性的比较。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观察性的临床研究,患者入组前先进行全面的眼科检查,并进行24h眼压测定,早晨开始应用固定联合制剂拉坦前列素/噻吗洛尔,1次/d,1mo后随访,测量其24h眼压曲线,记录就诊的观察结果及副作用。停用1wk后嘱患者改为晚间应用固定联合制剂拉坦前列素/噻吗洛尔,1次/d,应用1mo后再测量24h眼压曲线,记录就诊的观察结果及副作用,比较两次随访中24h眼压及副作用的差别。结果:本研究共入组32例患者,早晨组平均眼压(17.3±3.1mmHg)和晚间组平均眼压(17.1±2.7mmHg)均较基线眼压(21.1±3.3mmHg)降低(P<0.01)。在6∶00相比较,晚间组的平均眼压(16.4±2.3mmHg)较早晨组的平均眼压(17.9±2.8mmHg)明显降低(P<0.05)。晚间组应用固定联合制剂拉坦前列素/噻吗洛尔可以维持较低的白天眼压,早晨组应用固定联合制剂拉坦前列素/噻吗洛尔可以维持较低的夜间眼压。晚间应用固定联合制剂拉坦前列素/噻吗洛尔平均24h眼压波动(3.6±1.6mmHg),较早晨组(4.4±1.6mmHg)低(P<0.05)。两组副作用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显示早晨应用固定联合制剂拉坦前列素/噻吗洛尔与晚间应用固定联合制剂拉坦前列素/噻吗洛尔1次/d均能有效的降低24h眼压,患者的耐受性好,副作用少,但晚间应用固定联合制剂拉坦前列素/噻吗洛尔更能有效的维持24h眼压的稳定。
    32  Densiron68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应用的并发症分析
    王新丹
    2011, 11(7):1227-1229.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7.032
    [摘要](1297) [HTML](0) [PDF 331.72 K](1367)
    摘要:
    目的:分析Densiron68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应用的并发症。方法: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患者18例19眼入选,其中PVRC1至PVRD2者12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例2眼,4眼为复发性视网膜脱离,合并病理性近视9眼,外伤后视网膜脱离1眼。患者年龄19~78(平均47.63±21.93)岁,术前术后常规行视力、眼压的测定,眼前后段检查、OCT、角膜内皮镜及B超等检查。手术方式包括:Densiron68填充术及硅油取出术。Densiron68的充填时间是44~141(平均76.00±23.84)d。取油后的随访时间为40~197(平均95.74±44.58)d。结果:取油后,16眼(84.21%)达到稳固的视网膜复位效果,1眼(5.26%)在Densiron68充填第12d时出现了复发性视网膜脱离,2眼(10.53%)取油后出现复发性视网膜脱离;术后视力较术前改善14眼(73.68%);术后并发症主要有短暂的前房反应、硅油乳化、晶状体后囊膜混浊、术后一过性高眼压和瞳孔阻滞性青光眼。结论:Densiron68作为玻璃体视网膜疾病(尤其是下方视网膜脱离)的眼内填充物,可以明显提高患者视网膜的解剖复位率和视力,但填充后短期内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33  玻璃体切割术治疗Terson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牛建军 马效功 孙时英 崔兰 黄红艳 李顺利
    2011, 11(7):1230-1231.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7.033
    [摘要](1261) [HTML](0) [PDF 376.96 K](1338)
    摘要:
    目的:探讨Terson综合征患者玻璃体与视网膜的病变特征,评价玻璃体切割术治疗Terson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应用玻璃体切割术治疗Terson综合征患者9例12眼,回顾分析Terson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后的疗效。结果:术后大部分患者玻璃体腔清晰,所有患者术后视力较术前均有2行以上的提高,本组病例随访未发现严重并发症。结论:玻璃体切割术是治疗Terson综合征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能迅速恢复患者的视力。
    34  眼眶血肿的临床和影像学分析
    刘立民
    2011, 11(7):1232-1233.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7.034
    [摘要](1444) [HTML](0) [PDF 300.53 K](1299)
    摘要:
    目的:研究眼眶血肿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我科近4a(2006-08/2010-10)住院患者,对其病因、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结果:眼眶血肿患者10例,其中1例有明确外伤史,所有患者均表现为眼球突出,不同程度的视力下降,眼球运动障碍。血肿位于肌锥内CT表现为锥形高密度影,前部则表现为类圆形。B超4d内显示为密集回声的实性病变,>4d则表现为低回声区,个别内部有回声间隔,CDFI肿瘤内部无血流信号,1例行MRI符合亚急性出血表现。出血7d内手术的患者血肿内可见血凝块。结论:眼眶血肿起病突然,多无明确诱因,结合病史、症状、体征和CT和B超及MRI检查基本可以确诊,对于保守治疗症状无好转的患者,可以手术治疗,预后良好。
    35  儿童眶周和眼眶蜂窝织炎的临床分析
    郑晓雨 金姬 谢华英
    2011, 11(7):1234-1236.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7.035
    [摘要](5969) [HTML](0) [PDF 366.62 K](1552)
    摘要:
    目的:探讨儿童眶周和眼眶蜂窝织炎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010年本院收治的54例眶周和眼眶蜂窝织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儿童眶周蜂窝织炎34例,眼眶蜂窝织炎20例,平均男女比例2.6∶1,3岁以下发病比例达71%。两者发病季节高峰分别在11月份和1月份,发病原因多样化。眶周蜂窝织炎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升高比例低于眼眶蜂窝织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7%眶周蜂窝织炎和88%眼眶蜂窝织炎患儿CT检出鼻窦炎。眼部脓肿的脓液培养得到金黄色葡萄球菌、模仿葡萄球菌和肺炎链球菌。眶周蜂窝织炎可用单一或二联抗生素治疗,眼眶蜂窝织炎常需抗生素联合用药,必要时实行手术。结论:儿童眶周蜂窝织炎和眼眶蜂窝织炎的发病年龄集中在3岁以下,秋冬季为高发季节,上呼吸道感染和鼻窦炎是主要病因。眼眶蜂窝织炎比眶周蜂窝织炎感染重,CT有利于临床诊断,抗生素应覆盖葡萄球菌和链球菌,并根据病因和微生物学检查调整用药,在适宜时期实行手术可以加快治愈并减少复发。
    36  额肌腱膜瓣悬吊术治疗先天性重症上睑下垂的疗效评价
    秦智勇 陆章敏 梁志坚
    2011, 11(7):1237-1239.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7.036
    [摘要](1274) [HTML](0) [PDF 411.42 K](1380)
    摘要:
    目的:研究额肌腱膜瓣悬吊术治疗先天性重症上睑下垂的临床疗效及手术并发症。方法:对18例25眼施行了额肌腱膜瓣悬吊术的先天性重症上睑下垂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随访3~12mo,18例25眼全部都获得矫治,手术3mo后矫正良好者76%(19/25),基本矫正者24%(6/25),无无效病例。手术并发症为不同程度的眼睑闭合不全,并于6mo内恢复正常。无严重的睑外翻、睑内翻、睑缘畸形和暴露性角膜炎等并发症。结论:额肌腱膜瓣悬吊术是治疗先天性重症上睑下垂患者的理想方法。
    37  网织带额肌悬吊术一期矫正儿童小睑裂综合征
    薛龙全 尹树国
    2011, 11(7):1240-1242.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7.037
    [摘要](1434) [HTML](0) [PDF 378.65 K](1326)
    摘要:
    目的:探讨网织带额肌悬吊术联合内眦韧带缩短、内眦成型术一期矫治儿童小睑裂综合征的手术效果。方法:对14例小睑裂综合征患儿行网织带额肌悬吊术联合内眦韧带缩短、Y-V内眦成型术,术后随访1~24mo。结果:小睑裂综合征患儿14例术后垂直睑裂5~9(平均6.67)mm;水平睑裂25~30(平均28.92)mm,双眼内眦距离30~35(平均30.57)mm。矫治效果满意,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网织带额肌悬吊术联合内眦韧带缩短、内眦成型术一期矫治儿童小睑裂综合征是可行的。
    38  不同手术方式翼状胬肉切除术后巩膜并发症的临床研究
    朱映芳 刘玉君
    2011, 11(7):1243-1244.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7.038
    [摘要](1386) [HTML](0) [PDF 340.33 K](1341)
    摘要:
    目的:分析不同术式翼状胬肉切除术后巩膜并发症的临床表现、原因及治疗愈后。方法:回顾性研究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577例857眼,根据术式的不同分为4组,分析各组术后巩膜并发症的临床表现,可能原因及治疗效果。结果:共有39眼出现不同程度巩膜并发症,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使用丝裂霉素组术后出现刺激症状及巩膜并发症者明显高于其他组,其次为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组(P<0.01),停用皮质类固醇激素药物后34眼予以羟丙甲基纤维素眼液、贝复舒眼液等点眼1~2wk后巩膜创面逐渐愈合。5眼巩膜坏死者予以局部清创后新鲜羊膜遮盖缝合后逐渐愈合。结论:巩膜并发症的术前预防、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至关重要,术前慎重选择手术方式、术后规范用药可有效减少胬肉术后巩膜并发症的发生。
    39  下斜肌减弱术对眼球客观旋转角度的影响
    邱辉 李心瑶 铭宇 李洪阳 张劲松
    2011, 11(7):1245-1246.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7.039
    [摘要](1488) [HTML](0) [PDF 220.72 K](1349)
    摘要:
    目的:分析下斜肌减弱术对第一眼位眼球客观旋转角度所产生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2008年以来各种类型斜视患者中下斜肌功能亢进者需行手术治疗的患者23例30眼。应用Stratus OCTTM3000扫描仪于术前及术后1wk对患眼进行眼底扫描及图像拍摄,获取眼底图像。将所拍摄图像应用Photoshop进行分析处理,测得视盘-黄斑中心凹夹角即该眼球的客观旋转角。结果:术前及术后外旋角度比较,术前为17.200°±6.624°,术后为7.735°±6.545°,术前与术后眼球旋转角度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行下斜肌减弱术可明显改变眼球在第一眼位的客观外旋转角度。本研究所得的结果即下斜肌减弱术对第一眼位眼球客观旋转角度影响的范围,对旋转斜视患者术前手术设计及预后估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40  激光泪小点成形术/泪小点切开术联合泪道置管治疗泪小点狭窄
    田锦锦 孔慧 刘夫玲
    2011, 11(7):1247-1249.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7.040
    [摘要](1554) [HTML](0) [PDF 274.79 K](1328)
    摘要:
    目的:分析我院激光泪小点成形术/泪小点切开术联合泪道插管治疗泪小点狭窄的可行性、适应证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01/2010-06门诊确诊并行手术的泪小点狭窄或膜闭病例37例41眼。其中20例22眼行Nd:YAG激光泪小点成形联合置管术,17例19眼行泪小点切开联合置管术。拔管后随访3~12mo,随访时观察、记录患者的溢泪情况、泪小点形态和功能恢复情况及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截至末次随访,两种术式的有效率均为100%,激光联合置管术的治愈率为82%;切开联合置管术的治愈率为79%,两种术式的治愈率未见明显差异。先天性泪小点闭锁的治愈率为100%。泪点周围组织红肿伴眼痒者2例;泪小点撕裂者1例;泪道肉芽增生者1例。无引流管自行滑脱病例。结论:激光泪小点成形术/泪小点切开术联合泪道置管治疗泪小点狭窄疗效肯定。激光联合置管术治疗泪小点狭窄或膜闭手术操作简便,可作为常规术式进行推广。先天性泪小点闭锁可视为切开联合置管术的手术适应证。
    41  干眼患者主观症状及客观体征的相关性研究
    张传伟 李凯 王育良
    2011, 11(7):1250-1251.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7.041
    [摘要](1651) [HTML](0) [PDF 267.42 K](1430)
    摘要:
    目的:探讨干眼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的相关性。方法:将干眼病例临床症状及体征量化处理后进行相关性统计学处理。结果:年龄和泪流量检查(ShirmerⅠtest,SⅠt)呈负相关(r=-0.219,P<0.05),眼干和SⅠt呈正相关(r=0.156,P<0.05),眼干和泪膜破裂时间(BUT)呈负相关(r=-0.254,P<0.01),眼干和视疲劳呈正相关(r=0.313,P<0.01),畏光和SⅠt成负相关(r=-0.231,P<0.01),畏光和角膜荧光染色检查(FL)呈负相关(r=-0.165,P<0.05),视疲劳和FL呈负相关(r=-0.220,P<0.01)。结论:老年人更易患干眼,干眼患者的多种主观症状和客观体征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42  睫状体形态和位置对眼前段空间结构的影响
    张武锋 徐星慧
    2011, 11(7):1252-1254.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7.042
    [摘要](1600) [HTML](0) [PDF 372.47 K](1352)
    摘要:
    目的:探讨正常人眼睫状体形态和位置对眼前段空间结构的影响。方法: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A超、Pentacam三维眼前段图像分析仪测量186例186眼正常人睫状体厚度(CBT)、睫状突长度(CPL)、巩膜睫状突夹角(θ)、前房体积(ACV)、前房深度(ACD)、晶状体厚度(LT)、相对晶状体位置(RLP)、房角开放距离(AOD500)。采用直线相关与回归分析方法分析CBT,CPL,θ与ACV,ACD,LT,RLP,AOD500的相关关系。结果:正常人CBT,CPL,θ与ACV,ACD,LT,RLP,AOD500分别为0.740±0.099mm,1.228±0.166mm,45.81°±5.11°,171.15±44.23mm3,2.822±0.314mm,4.29±0.48mm,0.231±0.013,0.373±0.069mm。CBT与ACV,ACD,RLP正相关,与LT负相关,与AOD500无相关性;CPL与ACV,ACD,RLP,AOD500负相关,与LT正相关。θ与ACV,ACD,RLP,AOD500正相关、与LT无相关性。结论:睫状体形态与位置是眼前段空间结构差异的影响因素。
    43  传统验光和医学验光对人工晶状体眼老视验光的对比研究
    何剑 谭少健 梁皓 黎霞
    2011, 11(7):1255-1257.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7.043
    [摘要](1299) [HTML](0) [PDF 304.03 K](1407)
    摘要:
    目的:通过对比人工晶状体眼传统验光和医学验光的异同,探讨人工晶状体眼科学规范的老视验光方法。方法:双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折叠型单焦点人工晶状体囊袋内植入的患者共30例60眼,术后3mo先后进行传统验光和医学验光,分别检测老视阅读近附加、调节幅度及在近矫正基础上测量的负相对调节(NRA)和正相对调节(PRA)、舒适阅读时间长度。结果:传统验光法所取得的近附加为1.50±0.42D,与年龄正相关(P<0.05),医学验光法所取得的近附加为1.28±0.19D,与年龄无相关性(P>0.05),且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学验光法舒适阅读时间为30.13±5.10min,明显较传统验光法舒适阅读时间17.0±3.06min长(P<0.05)。结论:在进行人工晶状体眼老视验光时,医学验光可取得更有意义的屈光及调节参数,从而对验光处方进行更精确和个性化的调整,达到更舒适、持久用眼的老视验配目的。
    44  近视性屈光参差者的近视力
    宋峰伟 卢伟林 王晨晓 徐丹
    2011, 11(7):1258-1261.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7.044
    [摘要](1381) [HTML](0) [PDF 348.77 K](1413)
    摘要:
    目的:通过两对比度标准对数近视力表和汉字近视力表研究近视性屈光参差者和非屈光参差性近视者近视力的特点。方法:屈光参差≥2.00D的近视性屈光参差者18例,非屈光参差性近视者17例,运用框架眼镜完全矫正的基础上,分别运用两对比度的标准对数近视力表和汉字近视力表进行近视力的测量及分析。结果:近视性屈光参差实验组和中低度近视对照组在100%和10%两种对比度下,实验组和对照组所测得的双眼近视力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论近视性屈光参差实验组,还是中低度近视对照组,100%对比度下所得近视力值与10%对比度所得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无论是在100%对比度,还是在10%对比度下,汉字近视力表所测得的视力值均较标准对数近视力表所测得值显著低。在100%和10%两种对比度下的标准对数近视力表和汉字近视力表所测得的近视力,中度近视组和低度近视组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近视性屈光参差者与中低度近视者双眼近视力无显著差异,但其近视力均受对比度影响,对比度降低,近视力下降。汉字视力表测得近视力值比标准对数视力表测得值显著低。
    45  LASIK术后屈光度数回退原因分析
    闫媛媛
    2011, 11(7):1262-1264.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7.045
    [摘要](1472) [HTML](0) [PDF 325.41 K](1292)
    摘要: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屈光度数回退的原因。方法:患者152例287眼,男62例,女90例,年龄17~50岁。全部患者LASIK术前屈光度数为-6.00~-15.00D,按屈光度数分为A组142眼(-6.00~-9.00D)、B组101眼(-9.25~-12.00D)和C组44眼(-12.25~-15.00D)行LASIK,记录术后不同性别、年龄、屈光度数、角膜厚度、角膜屈光力和角膜激光切削区直径,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术后平均随访1a。结果:A组:术眼的屈光回退率为3.1%,平均屈光度数为-1.01±0.56D,术后1a平均角膜床厚度正常术眼为457.1±30.1μm,回退术眼为396.2±32.0μm,术中平均切削区直径正常术眼为6.22±0.37mm,回退术眼为5.73±0.38mm,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B组:术眼的屈光回退率为10.2%,平均屈光度数为-1.69±0.81D,术后1a平均角膜厚度正常术眼为443.1±32.9μm,回退术眼为303.4±29.0μm,术中平均切削区直径正常术眼为6.02±0.16mm,回退术眼为5.66±0.21mm,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C组:术眼的屈光回退率为11.3%,平均屈光度数为-1.96±1.76D,术后1a平均角膜厚度正常术眼为439.1±30.1μm,回退术眼为279.0±28.0μm,术中平均切削区直径正常术眼为5.87±0.21mm,回退术眼为5.51±0.15mm,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LASIK可有效治疗-6.00~-15.00D的近视。高度近视术前角膜厚度薄者和术中激光切削直径小者术后较易出现屈光度数回退。
    46  中药熏洗联合耳穴贴压治疗近视的临床研究
    唐敏 岳丽菁 张超然
    2011, 11(7):1265-1266.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7.046
    [摘要](1683) [HTML](0) [PDF 281.06 K](1433)
    摘要:
    目的:研究中药熏洗联合耳穴贴压治疗青少年近视的疗效。方法:选取青少年近视患者360例656眼,随机分组后予以散瞳验光。试验组予以中药熏洗联合耳穴贴压王不留行籽治疗4wk,对照组予以耳穴贴压王不留行籽治疗4wk,治疗前后均采用国际标准对数视力表检测视力。结果:中药熏洗联合耳穴贴压治疗与单用耳穴贴压治疗的有效率分别为53.9%及33.3%,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药熏洗联合耳穴贴压治疗青少年近视疗效优于单用耳穴贴压治疗,且治疗有效率随近视程度的加深而下降。
    47  切口位置对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后角膜散光影响的观察
    陈宏民
    2011, 11(7):1267-1268.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7.047
    [摘要](1203) [HTML](0) [PDF 271.92 K](1367)
    摘要:
    目的:比较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不同位置的切口对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将80例80眼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两组各40眼,A组:顺规散光者切口选在上方,逆规散光者切口选在颞侧;B组:切口全部选在上方。均采用距角膜缘2mm反眉形6.0mm的巩膜隧道切口,不缝合。观察术前及术后3mo的视力、角膜散光。结果:A组术前和术后3mo的散光位为1.15±0.53D,0.89±0.50D,B组为1.13±0.57D,1.64±0.68D。A组视力≥0.5者34眼(85%),B组:24眼(60%),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白内障手术切口选在角膜曲率最大的子午线上,可矫正术前已有散光并获得更好的术后视力。
    48  玻璃体手术方式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
    黄磊 谢安明
    2011, 11(7):1269-1271.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7.048
    [摘要](1675) [HTML](0) [PDF 304.77 K](1312)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的玻璃体手术方式对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的影响,提示硅油取出的最佳时机。方法:根据手术方式及硅油填充情况,对符合本研究条件37例40眼的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患者进行分组,分别为单纯玻璃体切割术组(A组)、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组(B组)及玻璃体与晶状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组(C组)。用角膜内皮镜分别测量这三组病例术前1d和术后1wk;1,3,6mo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比较手术前后以及同一时期不同组间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的变化。结果:三组病例术后1wk及1mo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较术前相比无统计学上的差异;单纯玻璃体切割术组术后3,6mo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较术前相比亦无统计学上的差异;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组术后3mo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较术前相比无统计学上的差异,而术后6mo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较术前相比明显减少,在统计学上有差异;玻璃体与晶状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组术后3,6mo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较手术前明显减少,统计学上有差异。结论:在眼压控制良好的情况下,有晶状体眼行玻璃体切割硅油填充术后6mo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明显减少;而无晶状体眼行玻璃体切割硅油填充术后3mo时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即显著减少。这一结果说明玻璃体腔内硅油填充能够明显减少角膜内皮细胞数,而我们在玻璃体切割硅油填充术组保留了晶状体,这时我们观察玻璃体腔中硅油填充6mo时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才明显减少,表明晶状体的存留对于角膜内皮的保护具有积极的意义。
    49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严重角巩膜裂伤的临床疗效
    卢欣阳 陈晓隆
    2011, 11(7):1272-1273.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7.049
    [摘要](1039) [HTML](0) [PDF 297.00 K](1283)
    摘要:
    目的:探讨、评价并分析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严重角巩膜裂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2009-03/2010-03住院的37例37眼角巩膜裂伤患者行玻璃体切割术治疗,根据术中视网膜情况辅以硅油充填、视网膜激光光凝。结果:手术后随访3~6(平均5)mo,随访中行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及眼底检查,部分患眼进行了眼B超、OCT和眼底照相检查。患者中31例31眼玻璃体腔清晰,视网膜复位良好,其中≥0.1者由术前2眼增加到术后的11眼,术后视力不同程度提高28例28眼,术后视力无变化3例3眼;6例6眼术前术后视力无光感,因术后眼球萎缩行眼球摘除联合义眼台植入。结论:玻璃体切割术是治疗严重角巩膜裂伤的有效方法。早期手术治疗,可使大多数患者术后患眼视功能改善,并发症少,手术安全有效。
    50  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临床观察
    聂清 胡丽兴
    2011, 11(7):1274-1275.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7.050
    [摘要](1206) [HTML](0) [PDF 318.19 K](1409)
    摘要: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注入式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效果。方法:对382例475眼行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注入式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术后视力、并发症及安全性进行研究。结果:患者382例475眼手术顺利,术后1mo视力<0.3者10眼,均为眼底病变,视力未提高,>0.3者56眼,视力>0.5者409眼。患者满意,未出现严重眼部及全身并发症。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注入式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视力恢复快,是治疗白内障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51  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疗效观察
    韩曙生
    2011, 11(7):1276-1277.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7.051
    [摘要](1273) [HTML](0) [PDF 255.86 K](1474)
    摘要: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术后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总结,对我院2000-06/2010-12共312例行小梁切除术患者,术前均予以降眼压及预防感染治疗,至局部无显著睫状充血,眼压30mmHg以下,表面麻醉下行手术。结果:术后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287例,约占92.0%;眼压<10mmHg者3例,约占1.0%;眼压>21mmHg者22例,约占7.0%;眼压正常但随访5a后出现进行性视野损害者16例,约占5.1%。结论:小梁切除术对于药物及激光治疗后疗效欠佳患者疗效确切,对于青光眼患者可有效降低眼压、保护视功能、改善生活质量,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抗青光眼手术方法。
    52  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
    代山厚
    2011, 11(7):1278-1279.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7.052
    [摘要](1177) [HTML](0) [PDF 344.94 K](1367)
    摘要:
    目的:探讨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40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0例,治疗组行改良小梁切除术,对照组行小梁切除术。两组患者术后在眼压、视力及前房深度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术后在眼压、视力、滤过泡形态及前房深度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减少了手术并发症,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53  连续锁边缝合在结膜植片中的应用
    黄洁 孙志成 马凤娟 邵之江
    2011, 11(7):1280-1281.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7.053
    [摘要](1963) [HTML](0) [PDF 316.60 K](1402)
    摘要:
    目的:探索眼科显微手术中结膜植片的最佳缝合方法。方法:选取2005-01/2010-10在我院手术的翼状胬肉或结膜肿块患者,术中均采用自体结膜移植,在结膜植片缝合时予10-0线行连续锁边缝合,术后1wk在裂隙灯下拆线,随访2mo,观察切口炎症反应、愈合情况、密闭性,以及有无其他并发症。结果:连续锁边缝合术后结膜密闭性好,反应小,并发症少,无结膜囊肿及肉芽发生。结论:连续锁边缝合是一种良好的缝合技术,提高了手术效率,减少了术后并发症。
    54  翼状胬肉联合羊膜移植手术失败的临床分析
    刘姣 吴林彬 徐黛丽 周家承
    2011, 11(7):1282-1283.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7.054
    [摘要](1857) [HTML](0) [PDF 336.85 K](1370)
    摘要:
    目的:分析羊膜移植治疗翼状胬肉失败的原因。方法:回顾性总结2006-09/2009-12期间施行羊膜移植治疗翼状胬肉194眼(其中初发性翼状胬肉120眼,复发性翼状胬肉74眼)的临床效果,分析手术失败的原因。结果:随访15~36mo,羊膜移植片溶解9眼(4.6%),翼状胬肉复发30眼(15.5%)。结论:移植床表面不干净不平滑、植片下积血及植片缝合不牢固是羊膜植片溶解的主要因素。羊膜植片溶解、胬肉切除不彻底、手术创伤及术后炎症刺激反应是翼状胬肉复发的重要原因。
    55  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及羊膜移植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
    岳章显 李勇
    2011, 11(7):1284-1285.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7.055
    [摘要](1196) [HTML](0) [PDF 349.16 K](1421)
    摘要:
    目的:研究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及羊膜移植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复发性翼状胬肉47例54眼,随机分成A,B两组,均在显微镜下手术,A组行胬肉切除+羊膜移植术(24例28眼),B组行胬肉切除+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羊膜移植联合丝裂霉素C(23例26眼),随访2a,观察术后复发情况。结果:A组治愈22眼,复发6眼,复发率21%,B组治愈25眼,复发1眼,复发率4%,采用SPSS统计字软件分析χ2=11.6452,P=0.0006,复发率有显著性差异,B组复发率明显低于A组。结论:角膜干细胞移植,羊膜移植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术后复发率低,术后远期效果需进一步观察。
    56  改良的下斜肌前转位术治疗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的垂直分离性斜视
    韩爱军
    2011, 11(7):1286-1287.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7.056
    [摘要](1442) [HTML](0) [PDF 244.18 K](1309)
    摘要:
    目的:探讨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的分离性垂直斜视(disso-ciated vertical deviation,DVD)的临床特征,分析改良的下斜肌前转位术治疗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的DVD的疗效。方法:手术治疗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的DVD48例。将下斜肌离断,然后转位固定于下直肌止端颞侧1mm后1mm处。术后随访2wk~12mo。结果:下斜肌转位术对小度数DVD组和中等度数DVD组的原在位垂直斜度的矫正效果无显著性差异,小度数DVD组和中等度数DVD组与大度数DVD组在原在位垂直斜度的矫正效果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改良的下斜肌前转位术治疗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的垂直分离性斜视安全有效。
    57  鼻泪管支架植入术治疗鼻泪管阻塞性疾病的临床观察
    谢青 彭立
    2011, 11(7):1288-1289.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7.057
    [摘要](1415) [HTML](0) [PDF 325.27 K](1414)
    摘要:
    目的:观察鼻泪管支架植入术治疗鼻泪管阻塞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6例92眼鼻泪管阻塞性疾病患者行鼻泪管支架植入术,术后随访1~21mo,观察其疗效。结果:对76例92眼行鼻泪管支架植入术,成功植入支架86眼,支架植入率为93%;术后显效74眼,显效率86%,有效12眼,有效率14%。结论:鼻泪管支架植入术是一种简单、安全及有效治疗鼻泪管阻塞性疾病的新方法。
    58  改良硅胶管逆行置管术治疗鼻泪管阻塞的临床观察
    赵海滨 刘二华
    2011, 11(7):1290-1291.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7.058
    [摘要](1432) [HTML](0) [PDF 324.77 K](1351)
    摘要:
    目的:观察改良硅胶管逆行置管治疗鼻泪管阻塞的临床疗效。方法:在门诊治疗的鼻泪管阻塞或合并慢性泪囊炎患者共68例74眼,在局部麻醉下行改良硅胶管逆行置管术,术后观察泪道通畅情况、溢泪现象、硅胶管位置及其洁净情况。结果:置管术后1wk泪道冲洗均通畅,拔管后1a总有效率为94.6%。结论:改良硅胶管逆行置管治疗鼻泪管阻塞操作安全、创伤小、时间短、出血少、疗效好。
    59  羊膜移植治疗急性眼表烧伤的疗效
    朱鸿雁
    2011, 11(7):1292-1293.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7.059
    [摘要](1207) [HTML](0) [PDF 284.48 K](1409)
    摘要:
    目的:讨论羊膜移植术对治疗急性眼表烧伤的疗效。方法:用新鲜的人羊膜移植术来治疗眼部早期烧伤10例12眼。结果:患者12眼均于术后3wk内眼表重新再次上皮化;恢复透明角膜3眼,薄翳5眼,遗留角膜斑翳2眼,角膜白斑者2眼;角膜血管新生3眼,其中限于角膜周边部仅2眼,1眼进入角膜瞳孔区;睑球轻度粘连2眼。结论:羊膜移植治疗早期眼部烧伤可获得稳定的眼表,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且为日后行角膜移植术治疗创造了条件。
    60  羊膜移植治疗严重眼烧伤后的睑球粘连
    陈嘉宁 唐玉花 姜文浩 吴畅 舒香云 许奕如
    2011, 11(7):1294-1295.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7.060
    [摘要](1534) [HTML](0) [PDF 0.00 Byte](176)
    摘要:
    目的:探讨羊膜移植在治疗严重眼烧伤后的睑球粘连眼表成型中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化学烧伤或热烧伤后结膜囊狭窄、睑球粘连、结角膜假性胬肉等引起眼表变形、泪液动力学改变、眼球运动障碍等患者应用羊膜移植行结膜囊重建及眼表成型。结果:患者23例随访4~27mo,2例结角膜假性胬肉再次复发,但结膜囊缩短好转;4例轻度、2例中度结膜囊缩短;其余患者均能较好的重建眼表。结论:羊膜移植治疗严重眼烧伤后的睑球粘连眼表成型的效果良好。
    61  高度近视与ABO血型抗原的相关性研究
    华峰 吴苇莎 杨立善 李正义 陈吉孟 候国挺 戚雪敏
    2011, 11(7):1296-1297.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7.061
    [摘要](1272) [HTML](0) [PDF 245.23 K](1525)
    摘要:
    目的:通过对高度近视患者进行ABO血型相关性分析,了解各血型与高度近视发病的关系,指导高度近视的治疗与预防。方法:对70例高度近视患者与72例体检者(对照组)采用试管凝集法进行ABO血型检测,分别进行男女性别及血型分布比较。结果:高度近视血型分布为O>B>A>AB,女性多于男性,A血型抗原与O血型抗原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5.9510,P<0.05),其它各血型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高度近视患者女性明显多于男性;A型抗原的遗传因子与防止高度近视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同时也揭示对于O型血女性应更加重视近视的预防与治疗,将对预防高度近视的发生可能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62  角膜塑形矫治不同年龄段青少年近视的临床观察
    夏国选 魏少华 韩二营 张清生
    2011, 11(7):1298-1299.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7.062
    [摘要](1443) [HTML](0) [PDF 313.06 K](1367)
    摘要:
    目的:观察角膜塑形术(orthokeratology)在控制或减缓不同年龄段青少年近视发展的差异。方法:选用美国欧普康视角膜塑形镜(OK contactlens),对于年龄在7~18岁、屈光度为(等效球镜)-1.00~-5.00DS、散光度≤-1.50DC的212例315眼青少年近视患者进行矫正后,依据年龄平均分为4组,在6,12,24mo后,根据裸眼视力≥1.0和≥0.8的患者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配戴角膜塑形镜6mo后,四组患者的裸眼视力均≥1.0,患者在配戴12mo后,I组≥1.0的38.2%,≥0.8的61.8%;Ⅱ组≥1.0的54.0%,≥0.8的46.0%;Ⅲ组≥1.0的62.2%,≥0.8的37.8%;Ⅳ组≥1.0的100%。在24mo后,I组≥1.0的7.3%,≥0.8的8.9%;II组≥1.0的21.6%,≥0.8的15.8%;III组≥1.0的37.8%,≥0.8的16.2%;Ⅳ组≥1.0的62.5%,≥0.8的37.5%。结论:角膜塑形术在控制或减缓青少年近视发展的效果与配戴患者的年龄增加成正比,配戴患者年龄越大,控制或减缓近视的效果越明显,角膜塑形术在控制或减缓青少年近视方面具有起效快,无创性及塑形可逆的优点,是青少年近视的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法。
    63  贫困白内障138例围手术护理探讨
    于雪飞
    2011, 11(7):1300-1301.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7.063
    [摘要](1318) [HTML](0) [PDF 327.64 K](1329)
    摘要:
    目的:探讨政府优抚贫困白内障患者进行手术护理的效果。方法:总结138例贫困白内障手术患者术前术后的护理要点。结果:严格术前术后护理操作规程,密切观察患者的术眼以及全身情况,并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有利于病情的转归。结论:贫困白内障患者多年龄偏大,并伴有全身其它疾病,术后视力提高不尽满意,应重点护理。
    64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护理体会
    文玉叶
    2011, 11(7):1302-1303.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7.064
    [摘要](1248) [HTML](0) [PDF 321.78 K](1303)
    摘要:
    0引言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是成人中致盲的最常见原因。研究表明,早期发现,控制血糖,改善视网膜微循环,并适时地激光治疗能有效阻止和减缓DR的进展。现将60例DR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我科于2009-01/2010-12收治60例DR患者,其中男
    65  视网膜脱离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
    薛春丽 成惠娟
    2011, 11(7):1304-1305.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7.065
    [摘要](1064) [HTML](0) [PDF 202.32 K](1347)
    摘要:
    0引言视网膜脱离是临床上常见的致盲性眼病,视网膜脱离时,因视网膜下液的重力作用及眼球活动,可使视网膜脱离的范围逐渐扩大。视网膜脱离是一种以手术治疗为主的眼病,手术的成功与术前术后护理有着密切的关系[1]。因此,在手术治疗的基础上,根据视网膜脱离的不同程度和部位,在围手术期我们应用护理程序对365例患者进行
    66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不良反应的观察与护理
    王晶 郑坤 底煜 赵芳
    2011, 11(7):1306-1306.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7.066
    [摘要](1532) [HTML](0) [PDF 160.15 K](1372)
    摘要:
    0引言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是眼底病检查的重要方法之一,它是将荧光素钠快速注入肘正中静脉,利用装有特殊的滤光片组合的眼底照相机真实记录下眼底循环的动态过程,以及荧光素在组织中扩散的形态和部位[1]。为眼底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依据。患者对FFA检查有不同程度的紧张恐惧心理,有效的护理指导能减少检查的不良
    67  绿脓杆菌性角膜溃疡抢救成功1例
    程杰 黄洁成 刘文舟
    2011, 11(7):1307-1307.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7.067
    [摘要](1530) [HTML](0) [PDF 161.08 K](1311)
    摘要:
    0引言绿脓杆菌性角膜溃疡是农业性角膜外伤的常见并发症。近年来作为一类重要的感染性角膜炎受到广泛关注[1,2],但在煤矿井下外伤后感染发病者较为少见。我们近期收治绿脓杆菌性角膜溃疡患者1例,报告如下。1病例报告患者高xx,男,24岁,2010-09-01下午4∶00于煤矿井下操作时左眼不慎溅入煤渣,当时感左眼发红、肿痛、视力
    68  眼球穿通伤伴巨大球内金属异物手术1例
    程杰 黄洁成 张旭斌
    2011, 11(7):1308-1308.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7.068
    [摘要](1340) [HTML](0) [PDF 165.01 K](1383)
    摘要:
    0引言眼外伤常可引起眼球内金属异物存留,如果得不到及时和适当地处理,将可能引起外伤性白内障、铁锈症、视网膜脱离甚至眼内感染等严重的并发症[1]。我院收治1例眼球穿通伤伴巨大球内金属异物患者,伤情复杂,球内异物大,手术的精细程度直接影响了患者术后能否获得有用视力,现对手术治疗的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69  DR玻璃体切割术后注入曲安奈德速发白内障1例
    宋哲 高颖
    2011, 11(7):1309-1309.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7.069
    [摘要](1593) [HTML](0) [PDF 138.50 K](1331)
    摘要:
    0引言曲安奈德(TA)是一种长效激素,它能够抑制新生血管,消除水肿,而被临床广泛应用,例如玻璃体腔注射消除黄斑水肿等[1],其副作用如高眼压、引起并发性白内障等在临床中经常遇到。但是临床中快速发生白内障尚未报道,我们将在临床中遇到的术中玻璃体腔注射TA术后第2d发生白内障作以报告。
    70  陈旧性泪小管断裂手术治愈1例
    苏杨 宋胜仿 刘世纯
    2011, 11(7):1310-1310.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7.070
    [摘要](1463) [HTML](0) [PDF 139.36 K](1375)
    摘要:
    0引言临床上,大多数泪小管断裂都能得到早期及时治疗,尤其是显微泪小管断裂吻合术的普遍开展使得泪小管断裂的治愈率很高。但仍有部分患者因各种原因未能早期手术,或未被重视错过最佳治疗时机[1]。本院收治1例10a前外伤致下泪小管断裂、现患慢性泪囊炎的患者,报

    主管单位: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

    出版单位:《国际眼科》杂志社(IJO Press)

    社长/总编:胡秀文

    主编:惠延年 Peter Wiedemann

    编辑部主任:彭娟

    刊期:月刊

    语种:中英文混合

    按检索
    检索词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