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
出版单位:《国际眼科》杂志社(IJO Press)
社长/总编:胡秀文
主编:惠延年 Peter Wiedemann
编辑部主任:彭娟
刊期:月刊
语种:中英文混合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文章排行
2011, 11(6):939-942.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6.001
摘要:目的:比较小鼠角膜上皮细胞消化培养法和组织块培养法。方法:分别使用消化培养法和组织块培养法培养小鼠角膜上皮细胞。比较两种方法中小鼠角膜上皮细胞的克隆形成率(CFE)和群体倍增(PD)。通过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p63、角蛋白19以及角蛋白12的表达。结果:其中80%组织块培养法的原代培养可成功传代,而仅12%的消化培养法原代培养可成功传代;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传代培养中,组织块培养法中55%的第一代(P1)细胞可以传代超过P10并继续稳定传代至少可传至P25。而消化培养法传代至P2即不能融合。在P1,组织块培养法细胞的CFE高于消化培养法(P=0·02);而组织块培养法P20细胞的CFE又显著高于其P1细胞(P=0.001)。免疫荧光染色显示消化培养法的P1细胞和组织块培养法的P1,P20细胞均表达p63和K19。K12仅在消化培养法的P1细胞和组织块培养法的P1中表达,而组织块培养法的P20细胞中,K12阴性表达。结论:小鼠角膜上皮细胞的培养,组织块培养法优于消化培养法。
2011, 11(6):943-946.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6.002
摘要:目的:研究人脐带静脉管(HUV)植入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MMC)在非穿透性小梁手术(NPTS)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中、晚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病例32例(46眼)。患者分为两组:HUV+MMC组(n=25),透明质酸生物胶(SKGEL)+MMC组(n=21);行非穿透性小梁手术,HUV+MMC组将HUV置于巩膜床内,SKGEL+MMC组将SKGEL缝合固定于巩膜床上。术后分别于1,2,4wk;2,6,12mo裂隙灯下观察术口愈合情况、滤过泡情况、前房炎症反应、前房深度、有无出血等。测量眼压、最佳矫正视力,计算手术成功率。结果:HUA+MMC组的术后眼压平均在16mmHg,HUA+MMC组与SKGEL+MMC组在术后1,2,4wk;2,6,12mo时P>0.05,差异无显著性;功能性滤过泡术后1wk~12mo时HUA+MMC组与SKGEL+MMC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末次随访HUA+MMC组成功(完全成功和条件成功)21眼,成功率84%;SKGEL+MMC组成功18眼,成功率86%。两组末次随访手术成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HUV联合MMC在NPFS中对术眼有明显而稳定的降压作用,大大提高了NPTS的手术成功率。脐带静脉管取材方便,抗原性低,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眼局部反应轻,无毒副作用,且与SKGEL植入物相比,价格便宜,是理想的NPTS中的植入物。
陈凌燕 , 吕林 , 李永浩 , 李石毅 , 钟辉 , 方旺
2011, 11(6):947-950.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6.003
摘要: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术后视网膜脱离手术的特点。方法:本研究选取准分子激光术后发生视网膜脱离患者10例(11眼),着重分析11眼的视网膜脱离特点,处理方法及手术并发症。结果:视网膜脱离以多发裂孔(73%)和巨大裂孔(27%)为显著特征。所有患者行巩膜扣带术,其中3例联合玻璃体切割及硅油填充术。术后1mo取出硅油。9例患者视网膜均在首次手术中复位。术后发生LASIK角膜瓣脱离1例和角膜上皮下混浊1例。结论:准分子激光术后患者在随访中应密切观察,必要时散瞳检查,准分子术后视网膜脱离的手术中,巩膜扣带术是必要的,术中要注意保护角膜组织。
2011, 11(6):951-953.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6.004
摘要:目的:分析肝脓肿致内源性眼内炎的临床表现与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2005/2010年诊治的因肝脓肿致内源性眼内炎7例(9眼)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取血或玻璃体标本行微生物培养;4眼行玻璃体切割术,2眼因全身状态差行玻璃体注药术,3眼因眼内炎表现较轻仅应用广谱抗生素治疗。结果:其中2眼以眼内炎为首诊,经全身检查后发现患有肝脓肿;4眼伴有糖尿病,1眼伴有糖耐量异常。血或玻璃体标本微生物培养阳性6眼(67%),其中肺炎克雷伯菌3眼,大肠埃希菌1眼,白色念珠菌2眼。经药物或手术治疗后,5眼获得手动及以上视力,1眼存有光感,3眼失明。结论:肝脓肿致眼内炎是一种严重危害视功能的眼科急症,及早就医、及时诊断、及时抗感染治疗是控制感染的最有效方法。玻璃体切割术联合抗生素治疗,有助于保存患者的部分视力。
2011, 11(6):954-957.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6.005
摘要:目的:测定76例经治疗后的眼外伤儿童立体视训练前后双眼视功能,评价双眼视功能训练对眼外伤儿童立体视的影响。方法:收集2006-01/2009-12期间在我院诊治的儿童眼外伤76例76眼,进行一期修复后,即进行双眼视功能训练。使用AIT-1000同视机检查眼外伤儿童训练前后融合和远立体视功能,使用Titmus立体图检查近立体视功能。结果:训练前无双眼视功能者26眼(34%),训练后无双眼视功能者16眼(21%);训练前有融合功能者27眼(35%),训练后有融合功能者48眼(63%);训练前有远立体视功能者23眼(30%),训练后有远立体视功能者29眼(38%),训练前有近立体视功能者14眼(18%),训练后有33眼(43%)。经统计分析,双眼视功能在训练前后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眼外伤儿童及时行双眼视功能训练,有助于重建患儿的双眼视功能。
2011, 11(6):958-960.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6.006
摘要:目的:观察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对兔急性高眼压条件下视网膜节细胞(retinal ganglial cells,RGC)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e B,NF-κB)表达及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浓度的影响。方法:将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处理组、对照组和正常组。处理组于急性高眼压模型建立前7d,每天给予Res30mg/kg(3mL)ip,第8d经前房灌注升高眼压达90mmHg(1kPa=7.5mmHg),持续90min,24h后取材;对照组用等剂量的生理盐水代替Res给予ip,余同处理组;正常组不做上述处理直接取材。观察兔视网膜组织病理学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检测RGC中NF-κB表达及血清中IL-6浓度的变化。结果:与正常组相比,处理组和对照组表达在RGC的NF-κB明显增加,外周血清中IL-6浓度明显增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处理组NF-κB的表达明显减少,外周血清中IL-6浓度明显降低(P<0.05)。结论:Res通过降低兔急性高眼压RGC中NF-κB的表达和血清中IL-6浓度,减轻RGC的损伤,对视网膜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丁国鹏 , 朱骏 , 雷姝 , 马斌超 , 毛治平 , 单武强 , 李瑞英
2011, 11(6):961-963.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6.007
摘要:目的:观察SD大鼠视神经挫伤后樟柳碱(anisodine,AT3)联合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Dex)治疗对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lash visual evoked potential,F-VEP)和视网膜电图(electroretinogram,ERG)的影响。方法:成年雌性SD大鼠30只,均以左眼为实验眼,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A,B,C共3组,利用压力恒定的无创反向镊夹持大鼠视神经6s建立视神经挫伤模型,A组建立模型前1d开始每日给予尾静脉注射0.25mL(0.5mg)Dex,同时左眼球后注射0.25mLAT-3;B组尾静脉注射同A组,但球后注射生理盐水;C组静脉及球后均给予生理盐水。记录并比较3组大鼠建模前及建模后0.5,1,7,14d的F-VEP的P1波和ERG的b波振幅和峰潜时变化。结果:C组视神经损伤0.5d后,F-VEP振幅值降低与正常相比有显著性差异,峰潜时在1d后与正常相比有统计学意义,并且在观察时间内随时间其峰潜时和波幅呈进行性下降。B组在7d后F-VEP振幅值明显高于与对照组(P=0.031),峰潜时短于对照组(P=0.012),C组在7d后F-VEP振幅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42),峰潜时短于对照组(P=0.019)。结论:AT3联合Dex对大鼠视神经挫伤后神经传导功能的恢复较单纯应用Dex明显。
2011, 11(6):964-965.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6.008
摘要:目的: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aserscanning confocal microscopy,LSCM)下测定小梁细胞经染料木素(genistein,Gen)作用后钙离子浓度([Ca2+]i)的变化。方法:运用组织块培养法获得三代牛眼小梁细胞,Fulo-3/AM负载后,于LSCM下动态扫描不同浓度Gen作用后胞内荧光强度变化,得出[Ca2+]i值。结果:10-6,10-5,10-4mol/LGen可使小梁细胞[Ca2+]i呈剂量依赖性降低,其中10-5mol/LGen可使小梁细胞[Ca2+]i由328.62±16.77nmol/L减少至309.69±16.57nmol/L(n=8,P<0.05)。结论:Gen可通过松弛小梁网而致房水流出阻力减小、眼压下降。
张俊芳 , 顾宏卫 , 秦柏 , 陆宏 , 胡健艳 , 管怀进
2011, 11(6):966-969.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6.009
摘要:目的:研究钙调素拮抗剂小檗胺(berbamine,BER)对兔Tenon囊成纤维细胞和兔小梁切除术后滤过道内成纤维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体外培养兔Tenon囊成纤维细胞,经不同浓度BER处理不同时间后,细胞计数Kit8(CCK8)法检测BER对兔Tenon囊成纤维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凋亡率及细胞周期的变化。HE染色检测BER对兔小梁切除术后滤过道内成纤维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结果:兔Tenon囊成纤维细胞经不同浓度BER处理不同时间后细胞增殖受到抑制,并呈时间剂量依赖性。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BER处理后兔Tenon囊成纤维细胞呈现G1期阻滞,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20mg/LBER处理9h,细胞凋亡率从0.64%增加到31.86%。HE染色显示BER显著抑制兔小梁切除术后滤过道内成纤维细胞的增殖。结论:小檗胺在体内外均能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其可能是通过诱导细胞凋亡方式抑制兔Tenon囊和滤过道内成纤维细胞的增殖。
2011, 11(6):970-972.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6.010
摘要:目的:探讨银杏叶提取物(extractof Ginkgo bilobaleaves,EGb)对大鼠持续性高眼压损伤下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ganglioncells,RGC)活性的保护作用。方法:健康SD大鼠20只,采用烧烙法,烙闭大鼠左眼2条浅层巩膜静脉,制作大鼠持续性高眼压模型,从中选出眼压稳定在实验要求(眼压>26mmHg)的大鼠12只随机分为A组(对照组)和B组(EGb治疗组)。治疗组予EGb每日150mg/kg灌胃治疗,对照组为空白对照,不做任何处理。1mo后处死大鼠摘取眼球,制作眼球标本,常规石蜡切片,AgNOR染色观察RGC细胞核内的银染颗粒。采用计算机图象分析系统对RGC细胞核内的银染颗粒进行定量分析。结果:A组大鼠模型眼RGC细胞核内银染颗粒为1.33±0.07个/细胞,B组为1.83±0.09个/细胞,B组模型眼较A组模型眼RGC细胞核内银染颗粒多,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模型眼较正常眼的RGC细胞核内银染颗粒明显减少,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大鼠持续性高眼压可导致RGC细胞核内银染颗粒减少,而EGb对RGC活性有部分保护作用。
2011, 11(6):973-975.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6.011
摘要:目的:观察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在人晶状体内的分布,探讨人晶状体上皮细胞(LEC)中PEDF表达水平与年龄及白内障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收集老年性和先天性白内障患者术中所取前囊膜、新鲜眼库眼透明晶状体样品,冰冻切片标本用间接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法检测PEDF蛋白在人晶状体中的分布,前囊膜标本分别用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blot)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LEC中PEDF蛋白和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人晶状体中存在PEDF蛋白,主要分布于前囊下LEC胞浆中。按透明晶状体、轻度白内障、重度白内障及年龄分组分析,人LEC内PEDF基因及蛋白的表达水平在晶状体由透明变混浊、混浊由轻变重的过程中呈下调趋势(P<0.01),且随着机体的衰老显著下降(P<0.01)。结论:人LEC中PEDF表达随晶状体衰老和白内障发生发展显著下调。
2011, 11(6):976-978.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6.012
摘要:目的:观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患者房水和血浆中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mobility groupbox-1,HMGB-1)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以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2010-08/12住院糖尿病(diabets mellitus,DM)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有无DR分为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non-diabetic retinopathy,NDR)组及DR组。DR组按病程分为单纯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background diabetic retinopathy,BDR)组及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组。设正常对照组,对研究对象分别收集房水和血浆标本,共收集房水28例,血浆40例,均采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进行人HMGB-1定量ELISA测定。结果:DM患者房水中的HMGB-1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DM患者按DR病程分组时,HMGB-1浓度未见明显差异(P>0.05)。DM患者血浆中HMGB-1浓度与对照组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HMGB-1在DR的发生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但与DR的病理进程无明显关系。
2011, 11(6):979-980.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6.013
摘要:目的:研究幼年豚鼠形觉剥夺早期生物学参数变化,得出其形觉剥夺早期过程中屈光动态的变化规律。方法:将20只豚鼠(出生后大约3wk)随机分成2组:MDF组(单眼面罩形觉剥夺组,n=10)和正常对照组(n=10)。面罩组和正常对照组的动物在形觉剥夺开始前和开始后2,4,6,10和14d进行了双眼的生物学测量(屈光力、眼轴各部分长度及视网膜、脉络膜厚度)。结果:MDF组实验眼脉络膜厚度在第10,14d较对侧眼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较正常对照眼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豚鼠形觉剥夺早期视网膜并不发生明显的厚度和病理改变,而脉络膜厚度有缩短的趋势。
2011, 11(6):981-982.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6.014
摘要:目的:观察丹参酮ⅡA对体外培养人翼状胬肉成纤维细胞(HPF)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寻找辅助治疗和预防翼状胬肉复发的新途径。方法:用0~320mg/L丹参酮ⅡA作用体外培养的HPF,24~96h后MTT法检测药物对HPF的影响,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增生细胞核抗原(PCNA)检测细胞生长活性。结果:80mg/L丹参酮ⅡA作用48h后能显著抑制HPF的增殖(P<0.05),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丹参酮ⅡA在80~320mg/L范围内能浓度依赖性地抑制细胞表达PCNA(P<0.05)。结论:丹参酮ⅡA可显著抑制HPF的增殖。
2011, 11(6):983-985.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6.015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1CU可调节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近远期调节功能变化。方法:对2006/2008年在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1CU可调节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患者进行前瞻性随访研究2a,定期检测术眼裸眼远、近视力,最佳矫正远、近视力,分别用主觉近点法、离焦法检测术眼调节功能,并观察评价后囊膜混浊的发生。结果:1CU可调节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1mo和6mo均可获得较好的裸眼远、近视力及最佳矫正远、近视力,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a远、近视力均下降,与6mo相比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近点法和离焦法检测的调节幅度在术后6mo和1a分别为(1.65±0.88)D,(1.78±0.67)D和(1.24±0.66)D,(1.15±0.62)D,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a为(0.92±0.44)D,(0.71±0.37)D,与术后1a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后发性白内障的病例术后1a约占29%(10/34),术后2a约占47%(16/34)。结论:1CU可调节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早期患者能够获得良好的远近视力及调节力,但随着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术后1a以后远近视力及调节力均呈不同程度的下降,人工晶状体的特殊设计及晶状体材料可能与囊膜纤维化有较为密切的关系。
2011, 11(6):986-988.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6.016
摘要:目的:探讨短眼轴性白内障手术难度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方法:对57例63眼眼轴长度为20.26~22.11mm的白内障患者实施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对71例82眼眼轴长度为20.26~22.11mm的白内障患者实施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对比观察两种术式术后视力及并发症。结果:术后第1wk矫正视力≥0.5的术眼中小切口组占86%,超声乳化组占87%;术后3mo矫正视力≥0.5者均占94%,≥0.8者分别占49%和51%,两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角膜水肿:小切口组为17%,超声乳化组为20%;后囊膜破裂:小切口组5%,超声乳化组5%;虹膜损伤:小切口组3%,超声乳化组1%。结论:短眼轴性白内障患者手术难度大,通过术前降低眼压,术中规范切口,合理使用黏弹剂,维持前房深度,对硬核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患者可获得很好的复明效果。
2011, 11(6):989-991.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6.017
摘要:目的:测定衍射折射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眼术后远期的视觉质量。方法:采取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方法,将67例白内障患者分两组,其中30例33眼植入多焦点人工晶状体,37例37眼植入单焦点人工晶状体。术后3mo和1a进行裸眼远视力、中间视力、近视力、矫正远、中、近视力和对比敏感度检查。视功能和生存质量调查问卷评价患者主观的视觉功能。结果:(1)术后多焦点组裸眼近视力优于单焦点组(P<0·05),中间距离视力亦优于单焦点组(P<0.05),两组裸眼和矫正远视力、近视力及最佳矫正远视力下近视力差异无显著性。术后1a和3mo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2)术后两组对比敏感度均低于正常范围,空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两组术后多焦点组脱镜率达83%,而单焦点组脱镜率为32%,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多焦点组4例有眩光。多焦点组患者对全程视力的满意度高于单焦组患者。结论:多焦点人工晶状体能提供良好的全程视力,但近视力更好,视觉症状轻,脱镜率更高,有效地提高白内障患者术后的视觉质量。
2011, 11(6):992-994.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6.018
摘要:目的:对比植入AcrySof Toric人工晶状体与AcrySof球面人工晶状体术后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确诊为老年性白内障并伴有规则角膜散光的患者56例63眼,按照患者自愿原则,分别植入AcrySof Toric人工晶状体(实验组)27例30眼;AcrySofNatural球面人工晶状体(对照组)29例33眼。均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随访时间6mo。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裸眼远视力、最佳矫正远视力、术前术后角膜散光变化情况、术后散光、AcrySofToric人工晶状体轴位稳定性。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wk,6mo裸眼视力,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wk,6mo散光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6mo的角膜散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AcrySof Toric IOL的轴位移动度,术后1d;1wk;1,6moIOL平均轴位移动度分别为:(4.22±1·69)°,(4.64±1.97)°,(4.87±1.91)°,(5.39±1·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259,P>0.05)。术后6mo96.67%的患眼轴位移动度<10°。结论:与普通球面人工晶状体比较,AcrySof Toric人工晶状体能安全、有效、稳定矫正白内障患者的角膜散光,具有良好的轴位移动稳定性。
沙倩 , 孙立滨 , 王健平 , 李艳 , 常东 , 崔海滨
2011, 11(6):995-998.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6.019
摘要:目的:通过对正常人与不同阶段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氧化应激状况与GDx-VCC的检查进行对比研究,来探讨氧化应激反应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方法:分别对30例60眼正常人、40例50眼早期青光眼和40例60眼中晚期的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血清进行MDA,CAT,VC,SOD,GSH-Px,GST检测并应用GDx-VCC对其RNFL进行检测,分别比较其RNFL参数的不同。最后比较氧化应激指标与GDx-VCC在不同时期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中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人群相比,早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血清中GST和MDA即有所升高,中晚期患者升高较为明显,而CAT,GSH-Px,SOD,VC早期即有所降低,中晚期则明显降低;早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RNFL变薄,中晚期患者的RNFL较早期的明显变薄。两种方法所得的各参数均有极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具有良好地区分正常人和早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能力,对于青光眼的分期诊断中具有一致性。结论:氧化应激的检测可作为临床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辅助检测手段之一。
蔡欣 , 汤庆锋 , 袁洁 , 魏琳 , 郝卓建 , 纪泽江 , 刘炳娇 , 刘凯裕 , 唐帅
2011, 11(6):999-1001.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6.020
摘要:目的:比较青光眼32眼小梁切除术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利用彩色多普勒成像技术(CDI)分别检测正常对照组与青光眼组术前、术后2,12wk的眼部血流情况,包括眼动脉(OA)、睫状后短动脉(SPCA)和视网膜中央动脉(CRA)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和阻力指数(RI)。结果:(1)青光眼组手术前后比较:青光眼组在小梁切除术后血流灌注明显好转,表现为PSV,EDV增高,RI下降;(2)青光眼术后组之间比较:PSV,EDV,RI有改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青光眼组术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青光眼组在小梁切除术后眼压降至正常范围时OA,SPCA,CRA的PSV,EDV和RI仍不及正常人(P<0.05);(4)青光眼组术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OA,SPCA,CRA均表现为PSV,EDV下降,RI增高(P<0.01)。结论:(1)青光眼患者与正常人相比较存在明显的血流灌注不足,小梁切除术可以有效的改善眼部血流灌注情况;(2)CDI可长期用于监测和评价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的治疗效果。
2011, 11(6):1002-1004.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6.021
摘要:目的:比较弃瓣和常规机械法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epipolis laser in situkeratom ileusis,Epi-LASIK)手术矫正近视临床效果。方法:对38例72眼患者,低度近视行弃瓣(A组)和常规Epi-LASIK手术(B组)并随诊2a,比较两种手术方式早期临床反应,中、后期视力、haze、屈光度变化。结果:A,B两组手术均顺利;术后A组刺激症状轻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第2d:A组角膜透明眼数较B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B两组术后7d;1mo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12,24mo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moA,B两组屈光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12,24mo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各时间两组haz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Epi-LASIK、弃瓣Epi-LASIK在矫正中、低度近视安全、有效、稳定性好、可预测性好;弃瓣Epi-LASIK早期有效视力恢复方面、减轻术后不适感具有优越性。
杨飏 , 夏丽坤 , 陆岩 , 曹哲瑶 , 杜长虹 , 张桂新
2011, 11(6):1005-1008.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6.022
摘要:目的:研究机械法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Epi-LAS1K)矫治中、高度近视对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采用Epi-LAS1K手术矫治中、高度近视并随访1a的病例128例256眼的临床资料。患者根据术前等效球镜分为3组:A组:<-3.00D,均值-2.11±0.35D(30例60眼);B组:-3.00D~-6.00D,均值-4.93±0.68D(46例92眼);C组:>-6.00D,均值-8.45±1.62D(52例104眼)。手术采用美国AMO公司AmadeusⅡ自动角膜板层刀制作上皮瓣,以德国ZEISS公司MEL80型准分子激光仪进行激光切削,术后配戴绷带式角膜接触镜7d,术后随访时间为1,7d;1,3,6mo;1a,研究术后视力和屈光状态、高阶像差及haze形成情况。结果:术后随访1a,A组58眼(97%)的UCVA>1.0,B组87眼(95%)的UCVA>1.0,C组89眼(86%)的UCVA>1.0;A组60眼(100%)等效球镜屈光度数在预期值的±1.00D内,B组92眼(100%)等效球镜屈光度数在预期值的±1.00D内,C组7眼(7%)等效球镜屈光度数大于预期值的±1.00D。术后高阶像差较术前增大(P<0.05),B组与C组各时间点与A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A组术后1mo有3眼(5%)的患者有0.5级haze,术后3mo有1眼(2%)的患者有0.5级haze,术后6mo到1a,所有患者均无明显haze;B组术后1mo有6眼(7%)的患者有0.5级haze,术后3mo有4眼(4%)的患者有0.5级haze,术后6mo~1a,所有患者均无明显haze;C组术后1mo有10眼(10%)的患者有0.5级haze,2眼(2%)的患者有Ⅰ级haze,术后3mo有8眼(8%)的患者有0.5级haze,2眼(2%)的患者有Ⅰ级haze,术后6mo有5眼(5%)的患者有0.5级haze,术后1a所有患者均无明显haze。结论:Epi-LAS1K手术术后具有视力恢复满意,haze程度轻等优点,是治疗中、高度近视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2011, 11(6):1009-1011.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6.023
摘要:目的:根据远视性弱视儿童疗效不同分组比较两组患儿行为心理差异,观察儿童心理行为对弱视疗效的影响。方法:将门诊接受弱视治疗6mo的远视性弱视儿童分为2组:(1)疗效差组:共计29例,其中男16例,女13例。(2)疗效正常对照组:共计116例,其中男64例,女52例。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家长用表和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对同龄的远视性弱视和对照组儿童进行评定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显示:疗效差组的男孩中,思维问题、注意问题和攻击性行为的评分显著高于疗效正常对照组(P<0.05);女孩中,退缩、注意问题、社交情况、社会能力总分的评分显著高于疗效正常对照组(P<0·05)。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显示:疗效差组的男孩中,学习问题、心身问题、冲动-多动和多动指数的评分显著高于疗效正常对照组(P<0.05);女孩中,学习问题和冲动-多动的评分显著高于疗效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儿童行为心理对远视性弱视治疗有明显影响,远视性弱视疗效差的患儿主要表现为多动与注意力不集中,自制能力不足,容易激发冲动造成成绩不良和学习障碍。
2011, 11(6):1012-1014.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6.024
摘要:目的:回顾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术前及术后6mo时眼位正位者的近立体视情况。为探讨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手术的合理时机选择提供判断依据。方法:回顾4~8岁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前及术后6mo时眼位正位者78例,将其依据黄斑中心凹立体视、黄斑立体视、周边立体视分为3组,分析其术前控制正位时以及术后6mo时眼位正位者的双眼近立体视情况。结果:术前控制正位时黄斑中心凹立体视组12例,平均立体视为55.28±15.43″,黄斑立体视组56例,平均立体视为197.55±20.72″,周边立体视组10例,平均立体视为612.29±75.48″。术后黄斑中心凹立体视组立体视锐度不变,平均立体视为41.94±11.56″;黄斑立体视组恢复黄斑中心凹立体视锐度者16例,其余有不同程度提高,平均立体视为170.04±16.47″;周边注视组恢复黄斑立体视者2例,其余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平均立体视为506.40±62·53″,没有恢复黄斑中心凹立体视者。结论: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前眼位可控制正位时近立体视功能大多已受损,手术可恢复一定的近立体视功能,但是恢复黄斑中心凹立体视功能仍有一定困难,在条件具备的前提下,早期手术对于双眼视功能的恢复有益。
2011, 11(6):1015-1016.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6.025
摘要: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erpes simplex keratitis,HSK)是由病毒抗原引起的T淋巴细胞介导的迟发型变态反应。T淋巴细胞如何介导HSK免疫反应的详细机制目前仍不清楚,但从目前研究可总结:T淋巴细胞的细胞因子如IL-2,IL-10,IL-17,IFN-γ等促炎性因子在HSK的复发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将对T淋巴细胞及其细胞因子与HSK的研究进展做简要综述。
2011, 11(6):1017-1018.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6.026
摘要:网状玻璃膜疣(reticular pseudodrusen,RPD)不同于典型玻璃膜疣(typical drusen),与黄斑病变关系密切,推测RPD是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发展的高风险因素,包括地图样萎缩(geographic atrophy,GA)和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neovascularization,CNV),因此对于老年患者应给予高度关注。RPD在不同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时表现不同,自发荧光(autofluorescent,AF)和红外线(infrared,IR)影像具有特殊价值。
2011, 11(6):1019-1022.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6.027
摘要:白塞氏病(Behcetsdisease,BD)是一种累及多系统、多器官的慢性、复发性、全身性疾病。由BD引起的葡萄膜炎是我国常见葡萄膜炎中重要的致盲类型,目前尚无根治方法。IFN-α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学效应的细胞因子,具有较强的免疫双向调节作用,近年来被应用于多种免疫性疾病的治疗。IFN-α的深入研究为白塞氏病葡萄膜炎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2011, 11(6):1023-1026.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6.028
摘要:传统儿童读物的对象往往是正常儿童,而对视觉功能有缺陷的弱视儿童并不合适。设计一种能让弱视儿童在完善双眼视功能的同时提高其学习能力的读物,是眼科学也是学习科学中的一个研究方向。为此,从认知学习理论和弱视儿童心理特点出发,结合视觉功能训练原理,设计一种适合弱视儿童的双眼视觉功能训练读物。将该读物应用于临床,经1mo的训练数据表明,该读物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其双眼视觉功能和学习能力,为弱视儿童完善双眼视功能和提高学习能力提供了一种切实有效的途径。
2011, 11(6):1027-1030.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6.029
摘要:目的:对湖北地区17~19岁人群的角膜散光情况与不同近视度数的关系进行调查,找出其变化规律。方法:对随机抽取的762例湖北地区17~19岁居民进行散光度、轴向及近视度数的测定,并分析其变化规律。结果:湖北地区17~19岁居民中,各个近视度段散光在25°~150°范围内所占人数比例最大,各个近视度段均呈现顺规散光人数多于逆规散光。其中女性高度近视段约为70.1%,中度近视段约为78.6%,低度近视段约为83·8%;男性高度近视段约为64.7%,中度近视段约为73.8%,低度近视段约为82.3%。17~19岁男性及女性中各近视度段顺规散光人数比例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17~19岁男性低度近视段者0°~200°散光比例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有随近视度数增高,0°~200°散光人数所占比例有减低趋势;女性高度近视段在0°~200°散光人数比例低于其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湖北地区17~19岁居民中,各个近视度段散光在25°~150°范围内所占人数比例最大,且各个近视度段不论男女均呈现顺规散光人数多于逆规散光;男性低度近视段在0°~200°散光比例高于其它两组;女性高度近视段0°~200°散光人数比例低于其它两组。
魏瑞华 , 李筱荣 , 赵少贞 , 刘巨平 , 李颖 , 华宁 , 王铁成 , 任新军 , 刘文洁 , 邹媛媛 , 赵小云 , 梁娟
2011, 11(6):1031-1034.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6.030
摘要:目的:调查中国西南部高海拔农村多民族聚居区人群屈光不正患病率,获得该地区整体人群屈光不正的流行病学资料。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云南省贡山县常住居民做为调查对象。所有调查对象均接受全面的眼科检查及屈光状态检查。分析屈光不正整体情况及屈光不正发生与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相关因素的关系。结果:入选对象3070例中实际接受调查人数为2422例(受检率78.9%)。对4843眼的屈光不正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正视眼2635眼(54.4%);近视1106眼(22.8%);远视1102眼(22.8%),其中散光4451眼(91.9%)。正视所占比率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P<0.05),近视患病率不随年龄增长而增长(P>0.05),远视眼患病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P<0.05)。散光的发生中,顺规散光81·6%,随年龄增长顺规呈下降趋势,逆规散光15.1%,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P<0.05)。女性远视眼患病率较男性人群高(P<0.05)。初中学历以上人群中重度近视发生率较初中以下学历人群为高(P<0.05)。结论:获得中国西南部高海拔偏远山区整体人群屈光不正统计数据,表明受教育程度越高近视发生率越高,年龄改变与散光轴向改变相关。
2011, 11(6):1035-1037.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6.031
摘要:目的:总结、探讨玻璃体切割术后并发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的诊治经验。方法:对玻璃体切割术后并发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的10例11眼进行三联或四联治疗,即停止原有术后抗炎眼药水点眼、促进角膜修复眼药水点眼、球周适量激素应用及临时性睑裂缝合术治疗,观察角膜病变修复的情况,并统计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的发生率。结果:玻璃体切割术后并发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发生率为2.2%(11/509),其中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割术后并发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发生率为4.8%(8/165),治疗后全部愈合(100%),病程2~6wk,遗留角膜云翳者5眼(45.5%)。结论:玻璃体切割术后并发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糖尿病患者高发值得重视。终止药物毒性作用、加强角膜营养以及必要时的临时性睑裂缝合术是有效的治疗方式。
2011, 11(6):1038-1040.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6.032
摘要:目的:探讨婴儿出生3mo内先天性白内障摘除二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眼轴的变化。方法:对13例22眼(4例单眼)出生后3mo内的患儿行白内障摘除联合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及前段玻璃体切割手术,在2.5岁时行二期IOL植入手术并连续观察。分别在3,4,5岁时测量术眼眼轴长度;同时选择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同龄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各年龄段术后患儿平均眼轴长度分别为22.41±1·75,23.16±1.42,23.73±1.37mm。与同年龄对照组进行比较,比正常儿童眼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婴儿早期行先天性白内障摘除并在2.5岁时植入IOL后,到5岁阶段,眼轴长度较同龄正常儿童眼轴发育快。
2011, 11(6):1041-1043.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6.033
摘要:目的:观察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激光虹膜周边切除术前后的眼压及眼脉动幅度(ocular pulse amplitude,OPA)变化特征。方法:选取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19例19眼,给予10g/L毛果芸香碱点眼,每5min1次,共4次,30min后瞳孔缩小后接受激光虹膜周边切除术治疗,术后给予0.25g/L地塞米松点眼3d。用动态轮廓眼压计测量患者用药前、用药30min后、激光治疗后30min及1wk眼压、OPA变化。结果:患者用药前后及激光治疗后30min和1wk的眼压分别为17.61±4.23,17.35±3.52,19.33±4.24,16.08±2·13mmHg;OPA分别为2.69±0.89,2.72±0.93,3.03±0.89,2.51±0.69mmHg。患者用药前后及激光治疗后1wk的眼压及OPA配对t检验均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激光治疗前及治疗后30min的眼压及眼脉动幅度显著性升高(P<0.05)。患者的眼压与OPA呈正相关,并有统计学差异(r=0.661,r=0.704,r=0.814,r=0·744,P<0.05)。结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行激光虹膜周边切除术后短期内有眼压及眼脉动幅度显著性升高,但1wk后眼压及眼脉动幅度无明显变化。
2011, 11(6):1044-1045.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6.034
摘要:目的:研究前房穿刺术处理青光眼高眼压持续状态下的疗效。方法: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病例80例80眼按手术前处理方法分为前房穿刺组(40例40眼)和药物治疗对照组(40例40眼),治疗前眼压均≥50mmHg,对两组病例治疗后视力、眼压、房角开放情况以及手术并发症情况进行统计比较。结果:两组病例治疗后大多数保留了较好的视力;两组病例治疗后眼压均下降,对照组下降幅度小于前房穿刺组;房角镜检查,前房穿刺组房角重新开放病例多于对照组;抗青光眼手术后前房穿刺组无明显并发症,对照组1例发生恶性青光眼,3例发生睫状体脱离,4例发生Ⅱ°浅前房。结论:前房穿刺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高眼压持续状态是安全、有效的,操作简便,减轻因高眼压造成的视功能损害,为青光眼的进一步治疗创造了条件。
2011, 11(6):1046-1048.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6.035
摘要:目的:分析格栅样光凝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致黄斑囊样水肿的效果。方法:经眼底荧光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和光学相关断层扫描(optic coherence tomagraphy,OCT)检查确诊为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伴黄斑囊样水肿的患者137例137眼,进行格栅样光凝。术后1wk;1,3mo复查视力、FFA及OCT。结果:术后1mo检查结果:视力提高者为119眼(86.9%),不变者18眼(13.1%);术后3mo检查结果:视力提高者为124眼(90.5%),不变者13眼(9.5%)。治疗后1mo及3mo视力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格栅样光凝治疗中央静脉阻塞致黄斑囊样水肿效果肯定,但必须要有足够量的有效的光凝斑,并要根据眼底状况决定格栅样光凝的方式。
2011, 11(6):1049-1050.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6.036
摘要:目的:探讨不放液巩膜外加压术治疗陈旧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不放液单纯巩膜外加压术治疗32例32眼陈旧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病例资料,观察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手术并发症和视网膜复位情况。结果:术后随访6~12(平均9.2)mo,最佳矫正视力>0.1者17例17眼,2例2眼术后短期内眼压升高,首次手术解剖复位30例30眼,成功率94%。2例2眼术后视网膜下增殖继续发展,行玻璃体切除术后视网膜复位。结论:不放液巩膜外加压术对视网膜下增殖不严重的陈旧性视网膜脱离简单有效。
2011, 11(6):1051-1054.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6.037
摘要:目的:对急性期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Vogt-Koyanagi-Harada,VKH)患者的眼底自发荧光(fundusauto fluorescence,FAF)特征进行观察。方法:对9例18眼急性期VKH患者进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眼底自发荧光成像检查,并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急性期VKH眼底检查见多囊状浆液性视网膜脱离。FFA检查早期可见色素上皮水平多发性点状荧光素渗漏,晚期形成多囊状的荧光素积存。FAF检查见浆液性视网膜脱离区呈低自发荧光;低自发荧光区内,尚可见环形或半环形高自发荧光,与FFA渗漏点位置对应。VKH恢复期水肿消退后视网膜复位,黄斑区可见色素紊乱。FAF检查见自发荧光分布基本恢复至正常状态,但黄斑区出现一些点状高自发荧光颗粒散在分布。结论:FAF技术为临床医生研究VKH提供了一种活体观察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代谢和功能改变的手段。但有关FAF在VKH的应用价值尚需进一步研究。
2011, 11(6):1055-1057.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6.038
摘要:目的:探讨虹膜松弛综合症(intraoperative floppy-iris syndrome,IFIS)在白内障术中发生的原因、临床表现及临床措施。方法:总结性回顾我院2008-01/2009-12施行白内障手术患者489例558眼,对手术患者术前询问全身病史和用药史,2009年对特定患者进行术前预防性局部10g/L硫酸阿托品点眼。白内障术中发生IFIS11眼,术中对出现IFIS者使用前房注射稀释盐酸肾上腺素、黏弹剂,部分使用虹膜拉钩、虹膜扩张环等,观察虹膜及瞳孔的变化。结果:2008年发病9例,2009年发病2例,2aIFIS发生率差异有临床意义(P<0.05)。结论:白内障术中IFIS的发生与术前使用α1-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有关,术前对相关病例使用预防性措施能降低发病率。对出现IFIS患者术中使用前房注射稀释盐酸肾上腺素、黏弹剂,术中使用虹膜拉钩、虹膜扩张环等,能基本阻止虹膜向切口脱出的倾向,瞳孔缩小有一定改善,有效减少手术并发症。
2011, 11(6):1058-1060.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6.039
摘要:目的:观察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对眼压测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没有角膜病变的健康志愿者30例30眼(右眼)及无法以非接触眼压计测得眼压的患者21例21眼,角膜表面麻醉后,用非接触眼压计和Tono-pen眼压笔分别测量眼压,配戴角膜接触镜再次测量眼压,记录各次测得的平均眼压值。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配戴前后的眼压值及非接触眼压计与Tono-pen眼压笔所测得的眼压值的差异。结果:非接触式眼压计测量正常眼戴镜前后的眼压分别为:15.25±2.83mmHg和15.20±2.89mmHg(P=0.825);Tono-pen眼压笔测得戴镜前后的眼压值为15.93±2·43mmHg和16.60±3.09mmHg(P=0.146)。戴镜前后非接触眼压计与Tono-pen眼压笔所测得的眼压值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2,0.096)。在21只无法以非接触眼压计测得眼压的患眼中,15眼戴镜后可测得眼压值,且所测得的眼压值与戴镜后Tono-pen所测得的眼压值没有明显差异(P=0·136)。患眼戴角膜接触镜前后Tono-pen眼压笔所测得的眼压值也没有明显的差异(P=0.266)。结论:配戴-0.50D软性角膜接触镜对正常眼及角膜病变眼眼压测量没有显著影响,提示有望以角膜接触镜作为媒介或载体实现眼压的测量和监控。
2011, 11(6):1061-1063.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6.040
摘要:目的:探讨先天性上睑下垂术后并发症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对在我院住院行先天性上睑下垂再次手术的患儿20例21眼进行观察分析并行手术治疗,追踪手术疗效。结果:再次手术原因:上睑内翻倒睫8例9眼,上睑下垂矫正不足14例14眼,上睑下垂矫正不足伴眼睑部分缺损瘘管形成1例1眼,双重睑外形不美观18例19眼。14眼行额肌瓣缝线调整术,1眼行额肌瓣悬吊术+瘘道切除眼睑缺损修复术,4眼行额肌瓣悬吊术,2眼行额肌瓣加固术。所有患儿术后追踪观察0.5~1a,效果满意。除轻度的上睑迟滞现象以外无其余并发症。结论:上睑下垂术后并发症多种多样,治疗无固定的模式,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处理。术前全面检查、正确选择手术方式、提高手术技巧是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关键。
2011, 11(6):1064-1065.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6.041
摘要:目的:分析先天性上睑下垂复发的原因,指导再次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术前了解前次手术方式,分析失败原因,根据提上睑肌肌力结合病史确定再次手术方式。以提上睑肌肌力为依据,考虑前次手术的手术方式,对于提上睑肌肌力≤4mm者均采用额肌瓣悬吊术,对于提上睑肌肌力≥6mm者,均选择提上睑肌缩短术,对于提上睑肌肌力4~6mm之间者,若前次手术是利用额肌的手术,可行提上睑肌缩短术或额肌瓣悬吊术,我们采用了额肌瓣悬吊术。结果:患者26例30眼术眼睑缘弧度无畸形,双重睑自然,上睑缘位于上方角膜缘下1~2mm,或与健眼基本对称。结论:复发性先天性上睑下垂再次手术要根据提上睑肌肌力结合病史确定再次手术方式。
2011, 11(6):1066-1067.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6.042
摘要:目的:评价医用生物蛋白胶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在复发性翼状胬肉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将86例88眼复发性翼状胬肉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46眼施行医用生物蛋白胶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对照组42眼施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缝线固定术。术后随访1a。结果:观察组1眼复发,复发率为2.2%,对照组6眼复发,复发率高达14.3%(P<0.05);术后1mo,观察组无异物感及移植片的水肿,对照组中10眼仍有异物感,8眼仍有移植片水肿;术后1a,观察组无睑球粘连,对照组有4眼睑球粘连。结论:医用生物蛋白胶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在复发性翼状胬肉治疗中具有手术损伤小,手术时间短,操作简单,患者无术后异物感及不用拆线,角膜创面恢复快,复发率低的特点,无睑球粘连,值得推广。
2011, 11(6):1068-1069.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6.043
摘要:目的:通过调查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由于各种原因的形觉剥夺会否造成双眼在近视发生、发展中的不一致,从临床层面上证实形觉剥夺性近视,揭示近视发病的环境因素和机制,从而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方法:抽取门诊近视患儿114例,均常规行视力、眼位、主导眼、眼底、裂隙灯、规范的散瞳检影等检查,并通过问诊了解家族史及是否存在剥夺因素。比较双眼的视力、屈光度,并就形觉剥夺眼与屈光度的高低进行相关性统计分析。结果:双眼视力(P=0.000)及屈光度(P=0.006)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即形觉剥夺眼与双眼屈光度高者相关(P=0.005)。结论: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由于各种原因的单眼形觉剥夺可以造成双眼近视发生不一致,剥夺眼近视发生早,屈光度高。应引起重视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早期干预。
2011, 11(6):1070-1071.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6.044
摘要: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引导下注射A型肉毒杆菌毒素(botulinum toxin A,BTXA)治疗甲状腺相关眼病(thyroid associated ophthalmopathy,TAO)限制性斜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32例TAO限制性斜视患者,在眼科高频超声引导下注射BTXA。观察注射前后的斜视度及复视的变化情况。结果:患者32例经重复注射2~4次BTXA后,其斜视度及复视情况有不同程度的减轻。总体显效率占47%,有效率占44%,无效率占9%。结论:高频超声引导下注射BTXA治疗TAO限制性斜视,定位准确,是一种有效缓解眼外肌痉挛和减轻复视症状及斜视度的方法。
2011, 11(6):1072-1073.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6.045
摘要:目的:观察先天性内斜视的临床特点和治疗,随访手术治疗后眼位的变化,探讨早期治疗的意义。方法:追踪观察40例先天性内斜视手术治疗后眼位的变化,并进行分析。手术以双侧内直肌后徙术为主,少数年长且斜视角较大者采用双侧内直肌后徙加单侧外直肌截除术。结果:先天性内斜视手术治疗后远期眼正位率明显低于术后近期正位率,4岁前手术组患者双眼单视功能明显优于4岁后手术组。结论:先天性内斜视患者在视力发育敏感期内得到正确的手术治疗,功能治愈率良好。
蔡玉莲 , 陈利芬 , 曾小丽 , 彭勇 , 李丕六 , 刘翠玉
2011, 11(6):1074-1075.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6.046
摘要:目的:更深入、更全面地研究行为干预措施对早期防治沙眼的效果及相关影响因素,收集重要的参数与依据,并希望推广到其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早期防治方面,为保障人们健康而探索一条新的经济便捷的路径。方法:对2008-06/09来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进行健康体检并确诊为沙眼400例的患者进行分组,分为干预组及对照组,观察随访1a,比较沙眼的治愈率及有效率。结果:干预组的治愈率为98.5%,有效率100%。对照组的治愈率为77.5%,有效率为89.5%。结论:药物治疗与行为干预相结合能明显减少沙眼的复发率,提高治愈率,可以推广使用。
2011, 11(6):1076-1077.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6.047
摘要:目的:寻找真菌性角膜炎组织切片快速、准确、方便操作的特殊染色方式。方法:采用临床诊断疑似真菌性角膜炎或角膜溃疡的标本50例,常规固定、脱水、透明、浸蜡,进行4μm石蜡切片,常规脱蜡至水,选用高碘酸—无色品红法(PAS)和六胺银(GSM)染色法进行染色对比。结果:高碘酸—无色品红法检测阳性率为84%,六胺银染色法检测阳性率为79%。结果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碘酸—无色品红染色法简便、快捷、准确,阳性率高且成本较低,优于六胺银染色法,值得推广。
2011, 11(6):1078-1079.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6.048
摘要:目的:探讨白内障术后角膜内皮炎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收集白内障术后确诊为角膜内皮炎患者11例,采用皮质类固醇和抗病毒药物联合治疗,观察疗效并进行随访。结果:全部患者均获得治愈,随访6mo,无1例复发。结论:白内障术后角膜内皮炎的病因可能和自身免疫或病毒感染有关,可联合使用皮质类固醇及抗病毒药物获得治愈。明确诊断和及早治疗是防治关键。
2011, 11(6):1080-1081.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6.049
摘要:目的:分析泪道探通术治疗新生儿泪囊炎的疗效。方法:常规泪囊按摩结合局部点用抗生素眼液无效的40例56眼新生儿泪囊炎患儿,6月龄后局部麻醉下行泪道探通治疗,常规探通次数为1次。平均随访1a,观察疗效及其相关因素。结果:患者56眼中使用泪道探通术共治愈53眼,治愈率为94.6%。患儿年龄6月龄时的治愈率为100%,随年龄增长治愈率呈下降趋势。结论:新生儿泪囊炎的治疗应尽早为宜。泪道探通术操作简单,可在局部麻醉下施行。其组织损伤小,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2011, 11(6):1084-1085.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6.051
摘要:目的:探讨外伤性继发性青光眼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32眼外伤性继发性青光眼并总结。结果:治疗后93.75%眼压控制在10~21mmHg,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结论:外伤性继发性青光眼的病因复杂,治疗困难,视功能损害严重,针对病因及时合理治疗是挽救视功能的一个重要环节。
崔建军 , 边立冬 , 张宏霞 , 魏学忠 , 张玲 , 周特红 , 李会玲 , 陆惠
2011, 11(6):1086-1087.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6.052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前葡萄膜炎的药物治疗方法,并观察其疗效和复发情况,为规范化前葡萄膜炎的药物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对48例急性前葡萄膜炎病例给予局部复方妥布霉素眼药水及复方托吡卡胺眼药水点眼,部分重症患者采用局部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3mg(0.6mL),1次/d,连用7d,对于伴有明确全身疾病病因者,加用口服激素冲击治疗3d,记录患者视力、眼压、前房反应、并发症情况,并随访1a,记录其复发情况。结果:所有病例于3d后症状体征缓解,1wk视力恢复,未发生眼局部严重并发症及全身并发症,6mo内无1例复发,1a内复发患者数为2例,复发率为4%。结论:绝大部分急性前葡萄膜炎单纯进行局部药物治疗,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而全身激素治疗仅适用于有明确全身病病因患者且病变处于活动期。
2011, 11(6):1088-1089.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6.053
摘要:目的:探讨缝合巩膜穿通伤同时行巩膜外加压术,以减少外伤后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方法。方法:Ⅲ区巩膜穿通伤28例,手术缝合巩膜裂口并做裂伤处外加压(同种异体巩膜)。结果:患者28例中,11例未出现视网膜脱离(随访3~6mo),17例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二次行玻璃体手术治疗。结论:该手术方法治疗Ⅲ区巩膜穿通伤,可使部分患者避免视网膜脱离,有临床应用价值。
2011, 11(6):1090-1091.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6.054
摘要:目的:观察评价和血明目片治疗糖尿病眼底病变的效果。方法:对于147例148眼糖尿病眼底出血的患者均经使用keller间接检眼镜检查确定眼底出血后,口服和血明目片1.5g/次,3次/d。结果:糖尿病眼底出血患者服用和血明目片的效果与就诊时间,用药时间及出血的程度有明显的关系。结论:和血明目片对于糖尿病眼底出血有明显效果。
2011, 11(6):1092-1094.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6.055
摘要:目的:通过对高度近视眼进展与眼内压的相关关系的分析,探讨高度近视眼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内在联系。方法:选取高度近视眼患者104例208眼,随机平均分成2组,治疗组给予派立明眼药水滴眼降眼压治疗3次/d,对照组给予人工泪液滴眼3次/d。定期进行裸眼视力、矫正视力、自动验光仪散瞳验光、裂隙灯显微镜、眼底、视野检查以及A型超声波测量眼轴、非接触眼压计监测眼压,连续随访2a,比较两组在屈光状态、眼轴长度、眼内压、视野的差异。结果:随访2a两组视野并未呈现明显变化。治疗组平均眼内压13.25±4.43mmHg,平均屈光度-8.38±1.93D,对照组平均眼内压15.53±4.37mmHg,平均屈光度-9.32±1.81D,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眼轴治疗组为25·94±1.08mm,对照组为25.56±1.02mm,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随着眼轴的延长,高度近视眼的屈光度增加。结论:高度近视眼进展与眼内压可能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应重视对高度近视眼的眼内压监测,防止由于高度近视眼的眼底改变而漏诊青光眼。
黄晓环 , 于健 , 吴京 , 熊柯 , 胡小娜 , 宗建华
2011, 11(6):1095-1096.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6.056
摘要:目的:探讨复方樟柳碱注射液治疗颅脑外伤合并动眼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颅脑外伤合并动眼神经麻痹42例患者。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复方樟柳碱注射液注射,颞侧皮下注射,2mL/次,1次/d,共14d1疗程;辅助高压氧,1次/d,10d1疗程。结果:治愈:复视、眼睑下垂消失,眼球活动恢复良好,眼位正,瞳孔恢复12例;好转:复视、眼睑下垂好转,眼球活动障碍改善,眼位不正,瞳孔部分恢复29例;无效:上述症状无明显改变1例。结论:复方樟柳碱注射液联合高压氧综合治疗颅脑外伤合并动眼神经麻痹疗效显著。
2011, 11(6):1097-1098.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6.057
摘要:目的:分析驻香港部队陆军战士眼部情况,探讨其眼部疾患的病因及防治方法。方法:以2010年3586例参加体检的驻香港部队陆军战士为研究对象,进行眼部详细检查,对不同军龄的战士分组统计数据,分析眼部疾病的分布特点。结果:体检中263例检出眼部疾病,占总人数的7.33%,检出的眼部疾病主要包括视力不合格、角膜疾病、急性葡萄膜炎、眼底疾病、外伤性白内障、青光眼等,不同军龄组在眼部疾病患病率和视力不合格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体检发现接受过准分子激光近视矫正手术的战士部分眼部疾病的患病率明显高于未行准分子激光手术者,主要表现在视力不合格、干眼症、眼底疾病等。结论:全面细致的体检有助于掌握战士眼部情况特点,为有效防治眼部疾患、保障良好身体素质、提高部队的战斗力提供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2011, 11(6):1099-1100.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6.058
摘要:目的:观察和评价外侧睑板条悬吊联合下睑缩肌前徙术治疗老年复杂性睑内翻的方法及疗效。方法:老年性睑内翻患者主要病因有:眼睑松弛、下睑缩肌张力降低、眼轮匝肌变化,根据病因选择患者使用外侧睑板条悬吊联合下睑缩肌前徙术,术中观察眼睑位置不可过度外翻。结果:本组19例31眼诊断老年复杂性睑内翻的患者行外侧睑板条悬吊联合下睑缩肌前徙术,随访8~50mo,疗效确切。结论:外侧睑板条悬吊联合下睑缩肌前徙术是治疗老年复杂性睑内翻的有效方法。
2011, 11(6):1101-1102.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6.059
摘要:目的:观察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方法:对60例68眼翼状胬肉应用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并术中应用0.2g/L丝裂霉素C5min。结果:随访6~24mo,60例未见复发及严重并发症。结论:应用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翼状胬肉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2011, 11(6):1103-1104.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6.060
摘要:目的:观察可吸收缝线固定移位带角膜缘干细胞结膜瓣术治疗原发性翼状胬肉临床疗效。方法:对52例52眼原发性翼状胬肉行可吸收缝线固定移位带角膜缘干细胞结膜瓣术。结果:随访6~36mo,2例复发,复发率为4%。结论:可吸收缝线固定移位带角膜缘干细胞结膜瓣术治疗原发性翼状胬肉,复发率低,疗效满意。
2011, 11(6):1105-1106.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6.061
摘要:目的:通过比较顺行式泪道插管与单纯泪道冲洗治疗的疗效,探讨治疗泪道阻塞的方法。方法:对泪道阻塞患者140例140眼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75眼行顺行式泪道插管,单纯泪道冲洗组65眼对照眼,术后随访6~12mo。结果:观察组治愈65眼,治愈率86.7%,复发1眼,对照组治愈45眼,治愈率69.2%,复发2眼,两组治愈、复发率比较均有显著性。结论:顺行法程氏泪道插管术具有操作简单、方便易行、经济实用等优点,该项治疗泪道阻塞方法的方法适于在基层医院推广。
古爱平 , 吴艺 , 钟艳芳 , 龙佩仪 , 刘燕芳 , 陈静君
2011, 11(6):1107-1108.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6.062
摘要: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低视力的原因及可能的预防和术后处理。方法:收集我院2008/2010年资料完整的成人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患者998例,回顾分析术后随访3mo后视力<0.3的原因。结果:术后3mo随访视力<0.3的患者有130眼,发生率为13.0%。结论:成人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术后出现低视力的主要原因是眼部原有的疾病,常见是老年性黄斑变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青光眼所致的视神经损伤。
2011, 11(6):1109-1110.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6.063
摘要:目的:探讨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对视屏显示终端(visual display terminal,VDT)综合征的有效性和临床安全性。方法:采用自身对照。单独应用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点眼,观察用药前后VDT综合征相关症状,包括:近距离工作不能持久、眼及眼睑周围疼痛、异物感、眼睑沉重、视物模糊复视、眼红、干涩流泪、头痛、恶心呕吐、眩晕共10项。结果:患者VDT综合征明显改善,观察期间未发现局部及全身不良反应。结论: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可有效地缓解VDT综合征,临床应用安全。
2011, 11(6):1111-1112.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6.064
摘要:0引言重度眼部碱烧伤常因眼表大面积组织受损导致眼结膜组织坏死和缺损,角膜持续性上皮缺损溶解、穿孔,严重者危及眼球,并且碱具有溶解蛋白、向组织内渗透的特点,其病程长,治疗棘手,最终常因角膜白斑、角膜结膜化、睑球粘连而致盲。新鲜羊膜移植术可抑制碱烧伤后角膜新生血管生长,其作用优于保存羊膜移植术[1]。早期羊膜移植治疗眼前段烧伤,可以促进部分遭受可逆损伤的组织尽快修复,特别是可使角膜缘干细胞免受烧伤后继发的炎症-组织自溶-纤维血管化恶性循环的继续损坏,在羊膜特有的生物营养支持下,通过自身健康组织的修复获得眼表
2011, 11(6):1112-1112.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6.065
摘要:0引言干眼是既有泪膜流动性和稳定性失常又有眼表干燥改变的总称。干眼病在眼科门诊经常遇见,且有日益增多的趋势,其主要症状有眼干涩、疼痛、眼疲劳、畏光、眼红、异物感,以及视力下降、视物不能持久、不能耐有烟尘的环境等。轻者影响正常的学习和工作,重者可导致眼表尤其是角膜组织的干燥,上皮剥脱,容易发生睑缘炎和角结膜炎,甚至形成角膜溃疡,严重者危害视功能。我院于
2011, 11(6):1113-1114.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6.066
摘要:0引言我们医院是河北乃至华北地区最大的眼专科医院。护理人才作为科技人才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医疗机构的一种重要战略资源,而眼科资深护士更是我院护理发展所需要的骨干人才,是构成医疗和手术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她们熟练掌握了一定专业范围的业务技能,具备成熟的人际沟通能力以及专业的可信性,我们医院充分发挥资深护士的资源优势,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造就和谐医疗环
2011, 11(6):1115-1115.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6.067
摘要:0引言眼底血管造影是眼科临床诊治眼底病的检查方法。它是将造影剂从肘静脉注入人体,利用具有特定滤光片的眼底照相机拍摄眼底血管及其灌注的过程,主要反映视网膜血管的情况,对眼底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自2008-06/2010-01我院共进行眼底造影908例,其中男521例,女387例,年龄20~76(平均52.2)岁。18例出现恶心呕吐,7例面部出现皮疹,无1例发生过敏性休克。现将护理情况报告如下。
2011, 11(6):1116-1116.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6.068
摘要:0引言白内障是我国首位致盲眼病,手术是白内障患者复明的主要治疗方法。我院是一所综合性的二级医院,于2010-05被授予扶贫白内障手术定点医院,白内障手术骤然增多。每次手术可连续3~7台,对于院内感染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考验。2010年也是医疗体系改革的关键年,卫生部启动了优质护理示范工程和方案。我院作为专科白内障手术中心,一次性多量手术操作必须要强化专科护
2011, 11(6):1117-1117.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6.069
摘要:0引言眼内眦部外伤常伴有泪小管断裂,我们采用显微镜下直接寻找泪小管断端,内置麻醉硬膜外硅胶管、硅胶管、新型泪道软性硅胶管为支架泪道插管的方法,治疗53例53眼外伤性下泪小管断裂,均获成功,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我院2004-01/2010-05共收治外伤性下泪小管断裂53例53眼,男42例,女11例,年龄10~75(平均42)岁,右眼21例,左眼32例。其中上、下泪小管同时断裂2例,其余为下泪小管断裂。受伤原因:车祸21例,拳击伤15
裴存文 , 冯雪梅 , 史少阳 , 胡娜 , 段运动 , 王洪宇
2011, 11(6):1118-1119.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6.070
摘要:0引言Waardenburg综合征(Waardenburg syndrome,WS)是一种罕见的累及眼、耳、皮肤、毛发、骨骼及消化道的染色体遗传病,与神经嵴发育异常相关。1951年由荷兰眼科遗传学家Waardenburg首次报道。该病的主要特征是:(1)内眦赘皮、外移,相应下泪点异位及睑裂缩小;(2)高而宽的鼻根部;(3)眉毛粗重,连眉;(4)小角膜,虹膜异色或淡蓝色虹膜;(5)前额白发或少年白发;(6)先天性单侧或双侧神经性耳聋;(7)视网膜形成不全,眼底色素异
吴晓萍 , 张林 , 刘思伟 , Khizar Hayat
2011, 11(6):1120-1121.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6.071
摘要:0引言Goldenhar综合征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综合征,但临床合并眼睑缺损伴多发、巨大角膜皮样瘤比较少见,现将我科1例典型病例报告如下。1病例报告患儿,男,4月龄。因"右眼角膜肿物伴闭合不全"于2010-12-29入院。患儿父母述患儿自出生时就发现右眼结膜角膜肿物,闭合不全,且肿物随年龄增大有增长趋势。患儿为第一胎,足月顺产,无吸氧史,母亲孕期无药物服用史,否认家族成员中有类似遗传病史,父母非近亲结婚,但
2011, 11(6):1122-1122.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6.072
摘要:0引言无脉症并发双眼白内障病例临床少见有报道,我们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治疗此病例有所收获,特报告如下。1病例报告患者,女,汉族,29岁,因"左眼视力下降0.5a,右眼视力下降2mo"于2009-08-18入院。体检:双侧上肢桡动脉搏动消失,双上肢血压测不到,双下肢血压90/60mmHg;颈动脉及足背动脉可触及搏动,并可听到血管杂音。专科情况:右眼视力手动/眼前,光定位准确,左眼视力颞侧光感,光定位不确,双侧瞳孔散大,直径约6mm,直接、间接对光反射消失,晶状体呈一致性白色混浊,无水隙、无水泡,虹膜投影阴性,玻璃体及眼底窥不清。眼压:右
2011, 11(6):1123-1123.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6.073
摘要:0引言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是一类早产儿视网膜血管异常发育和纤维增生所导致的疾病。自1942年由Terry首先报道以来,已经成为早产儿致盲的主要原因[2]。国内外研究均表明,规范筛查,早期诊断,并在时间窗内及时干预是挽救患儿视力的关键。近年来随着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intensivecareunit,NICU)水平的不断提高,使越来越多的低体重早产儿得以存活,使ROP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因此引起国内外学者及社会的广泛关注。我们报告ROP病例1例,供眼科同道临床工作中借鉴参考。
2011, 11(6):1124-1124. DOI: 10.3969/j.issn.1672-5123.2011.06.074
摘要:1病例报告患者,女,45岁,江西省吉安市人,因"左眼胀痛伴视力下降15d"于2011-02-22入院。无恶心、呕吐,无虹视。既往无外伤、眼部及全身长期用药史。入院时查体:视力:右眼1.0,左眼0.12(不能矫正)。眼压:右眼19.0mmHg,左眼55.6mmHg(1mmHg=0.133kPa)。左眼结膜稍充血,角膜无明显水肿,散在细小的色素性KP,前房轴深约2·5mm,周边前房约1CT,虹膜周边部局限性萎缩,颞侧可见巨大虹膜孔,瞳孔可见孔领外翻并向鼻侧稍偏下方移
主管单位: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
出版单位:《国际眼科》杂志社(IJO Press)
社长/总编:胡秀文
主编:惠延年 Peter Wiedemann
编辑部主任:彭娟
刊期:月刊
语种:中英文混合